莫让高效研学变低效旅游,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为研学旅行“把脉”近年来,研学旅行受到越来越多中小学生的青睐。在市场火热、社会广泛关注的同时,研学旅行的制度建设和保障机制如何完善?如何合理布局?如何避免低效旅行,实现高效研学?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学旅行研究所日前邀请全国各地教育专家代表展开研讨。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学旅行研究所2018年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4000多所学校、3.3万名家长开展随机抽样调查,发现全国研学旅行学校参与率平均为38%,其中上海最高,达到了66%。全国各地中小学校研学旅行参与率存在不平衡性。此外,2017至2018年全国遴选了621家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在组织管理、课程开发、专业指导和评价方面,都需要持续追踪研究。研讨会上,专家提出,要强化体制机制建设,加强研学旅行顶层设计,明确课程地位;要规范出台各类标准;要重视基地营地研学导师的培养培训;要积极推进基地营地建设,加强对旅行社的指导,突出研学旅行的社会效益。据了解,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18年专门成立研学旅行研究所,从研学实践教育的政策理论、课程设计、教师队伍建设、管理标准与评价制度、安全与经费保障机制等方面开展重点研究,对全国的研学旅行把脉问诊,旨在构建研学旅行理论研究、实践探索、经验提升、问题解决、成果总结等的研究交流与实践指导平台,为全国研学旅行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政策理论咨询与实践指导。(记者胡浩)
长城网7月29日讯(记者 曲微微)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面向未来媒体融合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是当前新闻传播学教育的核心任务。对我国融合新闻教育进行专项探索的研究专著《新时代背景下的融合新闻教育发展研究》于近日正式面世。该著作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是河北经贸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的两位青年学者景义新、沈静。《教育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提出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新闻传播专业建设,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新闻传播专业,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融合新闻作为媒体融合发展的前沿实践形态,对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巨大挑战,需要培养一系列新的专业核心能力,同时改造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专著《新时代背景下的融合新闻教育发展研究》正是立足新时代背景下对融合新闻教育的现状与未来改革方向的集中探讨。该著作通过量化分析方法描述当前我国高校新闻传播学教育现状,从不同高校类型、不同地域分布入手,详细梳理我国高等院校新闻传播教育的专业布局、师资队伍、课程设置以及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情况,借助互联网调研我国143所综合类院校、83所师范类院校、73所理工类院校、51所财经类院校、47所语言艺术民族师范类院校的新闻传播学专业教育情况,对当前我国高校融合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状况进行全景式呈现,并立足融合新闻教育发展之现状,指明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融合新闻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总体而言,未来的融合新闻人才应当具备全面的新闻传播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其核心能力包括融合新闻策划、采写、编发等全方位能力,一专多能将成为人才培养的常态。新闻传播院校要搞好融合新闻教育,需要不断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涵盖实验课程融合新闻教学、校内媒体平台融合新闻实践、校企合作平台融合新闻实践等各个层面。这种探索性的研究,为我国不同类型高校均提供了融合新闻教育发展的可借鉴路径。
回顾2020年,对于教育行业来说注定是难忘的一年,疫情促使教育与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随着“停课不停学”政策的提出、高考的延期,教育的国民关注度陡增。2020,教育行业新词不断,教育OMO、教育MCN、教育新基建代表着教育线上线下场景融合、教育行业的短视频营销、新基建技术对智慧教育发展的深远影响,这些新词的背后核心是技术的演进和推动,技术的发展是推动教育行业演进的主线。2020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落地实施的第一年,也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的收官之年,站在2021年的开端来看,面对依然不稳定的疫情,我们可能将会长期处在后疫情时代之中,但技术的发展势不可挡,在这样一个时代变革的路口,新的一年技术将会如何续写教育行业发展的新篇章亦值得我们深思。基于对智慧教育行业的观察与研究,亿欧智库对新基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渗透情况进行了盘点,并对行业内的专业人士进行了采访,就智慧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希望能为行业参与者提供更为全面的智慧教育发展研究。教育成新基建重要应用场景,技术间的融合是重构智慧教育发展的关键2018年末,基础设施建设被重新定义,新基建正式亮相,在今年年初,新基建的建设内涵和建设总目标更为明确,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5G、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数据中心等基础技术日趋成熟。通过对智慧教育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预判,亿欧智库认为:智慧教育建设目前主要面临硬件改造升级、软件互联互通以及个性化教学需求实现问题。而硬件升级背后是数据传输速度的提升,设备精度、清晰度的提升,数据存储能力的提升;软件互通的背后是统一的接口对接标准、底层信息资源数据建设;个性化建设背后的创新的产品和服务都体现出了技术在智慧教育行业发展变革中的重要性。通过对新型基础建设中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新技术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目前发展情况的研究,亿欧智库发现,5G、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的技术特征和应用方向符合智慧教育建设的发展需求。而智慧教育产品来看,产品的技术属性并不单一,如智慧校园这样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中通常包含了上述多种技术的相互融合,而这些技术的融合使得智慧教育中硬件设备的性能能得到提升,软件间的互联互通有了更加简便高效的连接与控制方式,在技术的赋能之下减少繁杂的重复性劳动,专注于每个受教育个体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教育方式,技术使智慧教育的物联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个性化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技术在教育行业的渗透逐渐深入,跨界竞争者众多新基建技术的发展与智慧教育生态的变革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拆分学生在学校/教培机构的从进校到出校所要经历的环节来看,新基建技术中与智慧教育关联度较大的五项技术目前在各教育环节上均有渗透,教学和教务室各项技术渗透最多的环节,而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和渗透最为成熟。通过亿欧对智慧教育产品的观察发现在新基建技术的渗透下呈现出招生营销社交化、教务管理系统化、教学管理专业化、升学管理精细化、综合供应商一体化的趋势。招生营销社交化招生是所有教育环节的起点,从学校与校外场景的生源和招生渠道对比来看,从学校到校外线下培训再到校外线上培训这三种招生场景,学校/机构对渠道和流量的依赖逐渐加深。在在线教育兴起之初,流量洼地尚存,随着头部机构对微信、微博等红利的攫取,以及微信对外部链接、分销工具的限制,流量越来越贵,对于在线教育的成本控制形成压力,推动行业向精细化运营等方向发展。从招生营销的产品来看,大致可以按内容、平台、工具分为三类,内容型产品主要解决招生营销方案问题,助力招生引流,平台和工具则更多地通过技术实现精准营销和用户留存,智能算法推荐信息流广告,实现精准营销,大数据分析助力招生营销从流量到留量。教务管理系统化在新基建技术的渗透之下,技术将教学辅助、生活管理、环境管理、家校互通等环节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教学辅助管理业务链条,在便捷师生教务活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教务管理系统也在朝着系统化、智慧化的方向发展。亿欧智库认为,未来学校/教培机构的教务管理将会从数据中台建设、多维度大数据分析两个方向突破,实现管理的系统化、智慧化。在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下,以一卡通为媒介,学校生活各场景信息和数据得以被收集,满足智慧学校对于数据中心建设的基础要求,克服在数据中心缺乏统一管理的问题,实现互联互通,提升管理效率。而随着由于技术整体的发展,一卡通、摄像头、定位信息、互联网浏览数据等数据采集介质的升级,使得数据产生的来源亦越来越丰富,可以说学生、教师在学校环境中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正在展示出一个个立体的人。教学管理专业化教学是教育环节中与教育的质量和结果关系最为紧密的一环,也是新基建各技术渗透度较高的环节。教学环境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新基建技术在教学环境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智慧教室和各类特色教学教室上。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政策的落实让学校的在线教学资源告急,而随着在线教育教学成为常态,教学资源建设是学校的建设重点。智慧教育在教学阶段结合5G、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围绕学生学习构建高效、个性、一体化的学习辅助体系,突破了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而教学的理念也从统一教学发展到个性化教学,从学历教育转变到终身学习,以教师教学为主导到以学生自我学习为主导的教学方式。除了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建设,在新基建技术的渗透下,教学本身和教学改革对老师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学生和家由于于学习的焦虑也对教师有了更高的期待,聚焦教师能力提升、职业发展规划、信息素养培养的智慧教育产品是之前尚未注意的空白地带,如今也有全场景教师工作发展平台用技术为教师赋能。升学管理精细化在升学管理尚未精细化的时代,生涯规划的重要程度并没有那么高,多面向高三即将高考的群体,以各类性格测试、职业测试、专业工作流向测试等产品深入B端的学校、教培机构机构和C端的家长和学生。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学生的考试科目选择直接与高考志愿填报挂钩,生涯规划类产品的使用人群逐渐下探。在AI和大数据技术的赋能下,生涯规划和志愿填报产品的服务类型也更为丰富,囊括了生涯测评、学科诊断、升学途径分析、选科管理、学业管理等,从单纯的测评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能力提升为抓手,帮助学生落实升学规划,让规划成为现实。综合厂商一体化头部教育公司、互联网公司、技术服务商、移动运营商在技术实力上有明显优势,对与触达B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也有多年的资源积累,其产品多以教育行业解决方案的出现,覆盖招生、教学、教务、升学多个环节,或是在某几个环节里进行整合,产品大而全。从互联网巨头今年纷纷切入教育市场成立教育子品牌来看,综合供应商以单一产品为触点打入市场,但都保持开放共生的战略,定位更多的是平台,因此,在头部公司的夹击之下,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选择教育中新基建技术渗透的低洼处,就某一细分环节作出小而美的产品亦能找到自己的市场。新基建助力智慧教育发展趋势展望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和企业在新基建技术渗透作用的影响下,智慧教育相关的政策、推行方式、教师教学理念和参与企业的变化让智慧教育的发展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身处智慧教育产业链中的每一个人的观念变化都会影响他们的行为,从而左右智慧教育行业变革的方向。对于智慧教育的发展趋势亿欧智库提出以下三点展望:趋势展望一:新基建技术在教育行业的深度融合需要时间,技术发展倒逼教育行业变革相比于其他商业形态来说,技术在教育这一领域的融合渗透更慢,快速发展的技术与慢发展的教育行业,在属性上天然有所冲突,一方面正是由于教育本身影响深远,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应用和融合更为谨慎,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育形式很难标准化。虽然教育想要达成的高效、公平、高质量可以通过技术来辅助实现,但技术与教育的磨合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随着“00后”进入大学,目前的学生群体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伴随着电子产品和网络的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现在的学生群体来说似乎缺少了一些吸引力,科技的浪潮奔涌向前,技术的变革亦在倒逼教育行业更多地与时代接轨。趋势展望二:变革触及教育的核心环节,但技术应用的精细化程度有待提升新基建技术在教育行业渗透的同时让我们看到了教育行业更多的可能,教育过程在时间、地域、空间的转换和交融让教育本身变得立体起来。但技术对教学过程核心的教与学的改造精细化程度不够高,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辅助地位明显,更多是提供工具、改变场景,技术对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颠覆教师、学生、家长和教育主管部门都需要适应,而技术对于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和教学结果的提升效果有待提升。新基建技术与教育的结合点和必要性是在智慧教育建设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并不是所有技术都适合在教育行业去应用,找准技术结合的支点是智慧教育建设过程中的难点。趋势展望三:效果为王,智慧教育企业走向开放、合作、共赢从产品层面来看,智慧教育行业的产品越来越丰富,工具、内容、平台各产品类型细分愈加明显,并贯穿教育全流程全场景;从技术创新层面来看,除了应用已经比较充分的AI、大数据,与区块链、云计算等更加底层的技术的结合创新开始探索;从智慧教育企业的层面来看,技术服务商、互联网巨头、电信运营商对教育行业的不断加码在进一步推动着新基建技术与教育行业的深度融合,但这种投入能否持续还需看教育业务和教育产品与企业自身业务的结合能否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并从产品效果和技术服务能力上进一步撬动市场。目前新基建技术的渗透仍然较多的集中在“智育”层面,在未来,技术的渗透如何与德育、体育、美育、劳育融合也是智慧教育企业值得探索的方向,从“建”到“用”,从“教”到“育”,技术带来的创新与变革将持续引领教育行业变革。由于篇幅限制,本篇文章仅节选报告部分内容,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下载完整版报告:《新基建重构智慧教育生态——2021智慧教育发展研究报告》。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本报告分析师具体沟通,也欢迎分享您的观点及建议。(文章来源:亿欧)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这一年,一系列与教育有关的重要会议召开,一系列教育文件出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加完善。教育理论工作者围绕教育前沿、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开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文撰稿作者为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李剑萍,基础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肖庆顺,教育法治与评估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方芳,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马开剑,课程中心副主任赵诗辉,德育与教育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武秀霞,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张妍,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米靖,教师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郑彩华。1深入学习习近平教育重要论述新闻事件《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以下简称《讲义》)出版发行。教育部对使用《讲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出全面部署。学者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展开了深入学习与阐释。研究视界学者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从根本上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方向、道路、方针、原则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教育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新境界,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发展达到了新高度,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要从“政治性、人民性、方向性、系统性、实践性、科学性”等6个方面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理解做好教育工作最大的政治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明确我国教育最鲜亮的底色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翻译出版,为世界贡献教育发展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学者建议今后,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核心课程,纳入教育系统各级各类干部教师培训,让广大干部师生听得懂、能落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高校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覆盖大学生全体。高校要面向教育学学科本科生、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和全体师范生,开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必修课;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好“形势与政策”课,进行深入讲解,让学生系统掌握。2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新闻事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成为学者的研究课题。研究视界学者撰文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是中国共产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人力资源基础愈加牢固,三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治理现代化迈开新步。关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和特征,学者认为,建成教育强国是2035年教育发展远景目标,服务新发展格局是教育改革与发展新使命,深化综合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关键任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最新要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本环节和实现2035年目标的关键举措。学者认为,从“十四五”开始,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教育事业也将进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新阶段。新阶段要更加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更加重视东中西部教育协调发展,更加重视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高质量教育体系指向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能满足多样需求、更可持续发展、更为安全可靠的教育体系,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优先发展教育是总的指导思想,加快教育现代化是主要目标,深化教育改革是核心动力,建设教育强国是重要历史使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在深化改革促进公平上迈开新步,对标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学者建议关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具体落实,学者认为,对基础教育来说,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环节,新发展阶段的质量标准正在趋于多样化;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需要运用不同推进路径,促进所有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增强适应性等。3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新闻事件2020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10月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随后,教育部相继印发《关于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的若干意见》《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督导与评价,是专家学者的研究“热词”。研究视界学者认为,必须充分发挥教育督导制度的“利器”作用,以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为切入点,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尽快建成全面覆盖、运转高效、结果权威、问责有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督导体系和教育评价体系。教育评价要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着眼引导学生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教育评价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教育评价的功能是多元的,但主要功能应该是诊断性的,长善救失,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要重视外部评价、社会评价与学生评价,加强受教育者在教育评价中的地位;要特别突出人才培养评价的重要性,切实建立健全落实立德树人体制机制;要系统研究与建立软性指标的评价机制,补足在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评价方面的短板;要注重发展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把评价作为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手段。学者建议教育督导应紧紧抓住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这两个重点,深入推进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完善教育决策—执行—监督体系,形成“评价—公示—整改—问责”机制。教育评价改革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党和国家一系列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作为新标准。回归教育本体,完善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从评价对象的本质特性出发来制定评价标准、选择评价工具和手段。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治理体系,加强教育评价学科建设,重视社会用人改革、舆论治理,发挥学术共同体作用,为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4“体美劳”助建全面培养教育体系新闻事件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学者对劳动教育、体育、美育的研究,为学界增添了新话语。研究视界劳动教育、体育、美育这些长期以来的教育短板受到空前重视,有利于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学者认为,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是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根本立场与价值追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劳动教育是为人的存在与发展建构社会机制,其意义在于确立了理解教育的新思路,统一了人的发展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提供了破解学校育人难题的有效路径。《意见》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时代价值,体现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综合育人理念,有利于培养时代新人。学者认为,新时代学校体育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等具有独特功能。学校美育事关国家发展战略和人民幸福生活,应促成构建新时代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学校美育新格局。学者建议劳动教育不能泛化,必须组织学生参加实实在在的劳动,不能在课上“听”劳动,在课外“看”劳动,在网上“玩”劳动。其他课程、其他活动也要结合学科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要把劳动和教育结合起来,要强化家庭、学校、社会综合实施劳动教育。要让体育更好地融入生活,学校体育要在提升学生体质的基础上,走专项教学之路,让学生能融入和带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美育不是负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助于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无论实施劳动教育还是体育、美育,都应将其与其他“四育”结合起来。5新时代教材建设再上新台阶新闻事件2020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首届全国教材工作会议;11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人民教育出版社老同志回信,强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教材建设是学者的关切之一。研究视界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学者指出,教材建设是教育发展的核心议题,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依托,体现了国家意志及权力事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教材建设作为国家事权先后经历了“统—分—统分结合”的发展历程,逐步形成了国家主导下教材建设合理分工的权力结构。新时代需要充分把握教材建设作为国家事权的权力特征、权力结构以及权力范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晰教材建设的权力特征,优化教材建设的权力结构,创新教材建设的权力行使机制,保证国家事权在教材建设中有效行使,并通过积累本土经验,构建中国特色教材体系。当前,我国教材建设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方面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形成统筹为主、统分结合的管理体系,课程教材改革深入推进,政治立场坚定、专业水平高、熟悉教材工作的专家学者队伍不断壮大,我国的教材建设已进入了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学者建议教材建设是一项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铸魂工程。有学者提出,新时代教材建设应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结合大中小学各学段、各学科的特点,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的内容要求、途径方式、学习程度等进行深入研究与统筹把握,实现各学段教材的有机衔接与上下贯通。二是强化大中小学德育与思政课程教材的建设,重点是加强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教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一体化建设。三是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课程教材的建设。要以弘扬爱国主义、增强“四个自信”为核心,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系统融入大中小学课程教材。6办好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新闻事件2020年,教育部等部门先后出台《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组织召开“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和“2020年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现场推进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也在不断推进。研究视界德育一体化建设是落实国家教育战略、推进立德树人的基础性工程,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学者提出,构建“大思政”格局需着力破解思政课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思政课与专业课的脱节,避免各学段思政课内容简单重复。有学者提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建立能够进行统筹协调、顶层设计的工作机制,通盘考虑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和教材的内容及其呈现方式、思政课与其他专业课的分工与合作关系,建立健全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备课和相互交流研修机制。在标准研制方面,应实现教材编写、审核与编辑人员之间的有机配合。课程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学者提出,高校要在保留思政课主阵地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掘、整合、利用其他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构建“思政课程”与“非思政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同向同行、协同融合的功能机制。还有学者认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强化高校思政课的属性和使命,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技术,改善教学方式,打牢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根基。学者建议学者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强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包括强化教师的思想政治意识,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深化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认知与理解;强化教师合作,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形成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共享共用的交流机制。7基础教育聚焦公平与质量新闻事件2020年1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6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9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义务教育有保障”目标基本实现;10月,教育部召开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暨教学工作会议。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也随之展开。研究视界学者认为,“义务教育有保障”在精准扶贫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控辍保学和乡村教师质量提升得到政策有力保障,贫困学生资助体系逐渐完善,建立健全了留守儿童关爱体系,调动社会力量开展教育对口支援,促进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教育信息化促进了优质教育共享。全面提高育人质量,需要把牢方向,部门联动,内外协同。需要优化课堂教学方式,要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对学生的个别化指导。要落实学校办学主体地位,激发学校发展内生动力,加强对学校办学的支撑保障能力,不断健全中小学办学管理机制。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构建,对推动高考内容改革的科学发展,对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系统性推进随班就读工作,标志着特殊教育从完成普及向完善体制机制、内涵发展的转型升级。学者建议“十四五”时期要更加强调“能力扶贫”,巩固教育脱贫成果。教师要积极行动,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深度学习、培养创新思维、激励延伸学习等。要解决学校办学干扰太多问题,积极推进学校民主管理。高考命题应突出“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随班就读工作应“一县一案”精准施策,因材施教,提升教育质量。8高等教育进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新阶段新闻事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2020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7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在此推动下,研究生教育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视界2020年,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深化。加快研究生教育改革,以成效评价促进“双一流”建设,内涵式发展道路向纵深推进。学者认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遵循,要在理想信念上增强当代研究生的情怀担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研究生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让研究生教育真正成为创新的源泉和经济的引擎。“双一流”建设的评价重点是落实高校主体责任,聚焦大学服务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度,要更加关注大学是否为国家尖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是否为创造知识和产生新思想的主要源泉。学者建议内涵式发展道路是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学者指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以科教融合为基本途径,深化校内评价体制机制改革,正确处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高质量发展与特色发展的关系。按照内涵式发展对质量和效益的诉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应优化治理结构,厘清治理责任;加强学科建设,建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框架;优创教学机制,注重合作共进;优育本科人才,明晰人才培养核心要素。9构建类型属性突出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闻事件教育部与山东、甘肃、江西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9月,教育部联合多个部门出台《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12月,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举行,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学者们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视界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构建必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学者认为,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转化和应用对劳动力知识结构提出跨界融合的复合型要求。职业教育须利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教育模式智能化、人才培养复合化、学习终身化、产教一体化、治理法治化和发展国际化。还有学者指出,工业4.0背景下,职业教育必须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夯实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建立“职业教育高考制度”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有学者认为,中等职业教育既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职业教育要在保持自己类型特点基础上,不断强化中职基础地位,进一步拓宽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学校的通道。还有学者指出,“职业教育高考制度”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制度,能够促进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形成,形成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通。学者建议“十四五”期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要以提质培优作为根本目标,从战略层面深入思考和确定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加速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为经济转型升级赋能增效。10加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新闻事件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广大教师积极探索线上教学。2020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9月,全国教师发展大会召开。全面提高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学者的重要研究课题。研究视界为有效应对疫情开展的“停课不停学不停教”,广大教师积极探索高质量线上教学,掀起了一场教育领域在线学习的“学习革命”。学者认为,在线教学作为新型的教育方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巨大挑战,需要教师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和应变能力。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决定着职业院校和应用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有学者提出,双师型教师队伍最关键的是需要制度化、法律化顶层设计,出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应办法,形成高质量的“工匠型”双师教师队伍。乡村教师是办好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和关键。有学者认为,在精准扶贫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关键在于精准实行乡村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以教育公平为价值引领,稳定教师资源;从跨区域联动管理入手,健全乡村教师编制结构;根据不同情况,创建乡村教师补充机制。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是多元且复杂的,重视政策“最后一公里”的执行很关键。通过多方位、多层次的共同努力,才能建设好乡村教师队伍。学者建议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对教师提高教书育人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教师要转变育人理念,创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要教书育人、潜心育人,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中国教育报》2021年01月07日第6版
11月6日上午,山西师范大学与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深度合作签约暨“山西教育发展研究院”揭牌仪式在山西师大举行。按照省委省政府“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构建良好创新生态”的重大战略部署,山西师大与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动作为,双方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在智库建设、人才培养、科研、业务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此次院校合作,从山西教育改革发展大局出发,是在协同创新发展上的新突破。双方深度合作后,将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项目驱动导向,主动承担破解山西教育改革发展难题的重大使命,加大对教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攻关力度,统筹推动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决策咨询和区域教育服务,以高效合作和高质量咨询服务助力我省教育发展。新成立的山西教育发展研究院作为新型教育智库,将依托山西师大在教育科研方面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整合省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做好与相关职能部门对接工作,争取国家政策、省级政策支持,启动核心项目,尽快产出高水平成果,为我省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专业性和实效性较强的优质服务,为山西转型发展作出新贡献。当天下午,山西师大与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召开深度合作第一次联席会议,在智库建设、高考命题、人才补充等方面进行了工作对接和研究交流并对深度合作协议清单进行了分解落实。(李宏伟)【来源:山西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湖北人力资源网开发网以湖北中教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为依托,给其注入了强大的生命活力。自2008年转为民营,武汉中教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已历经十年风雨,在成人教育方面资历深厚。尤其是在前五年的摸爬滚打中,面临挑战,迎接机遇,成为一家更合格的培训机构。2013年是它的转折点,荣誉也接踵而来。人才提升 考察督进2013年12月初,提出了2014年中部企业基层骨干学历培训计划,这是第六次人才提升培训计划。本着最初的想法,使得员工的知识、技能、工作方法、工作态度以及工作的价值观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发挥出最大的潜力提高个人和组织的业绩,推动组织和个人的不断进步,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双重发展。同年,12月末,秉承着不断深造改进的意愿,由湖北人力资源开发网总经理胡主任、中干办主任徐主任、办公室成员组成的考察组,前往上海、南京、无锡、宁波等地洽谈合作,共商未来大计。进军武大 荣登报榜2014年11月中旬,“武汉大学2014年EMBA招生说明会”,由武汉大学EMBA教育中心、武汉大学EMBA校友会主办,并由武汉大学EMBA教育中心华东教学点、湖北人力资源开发网、湖北人力资源开发网EMBA项目部联合举行。2014年12月末,湖北日报报道我单位企业人才创造力调研活动首批调研企业公示,活动将全面了解我省企业人才创造力状况,组织撰写《湖北企业人才创造力报告》,对我省企业人才创造力进行全面评估,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并作为“2015年湖北两会”参阅资料。2015年末到2016年初,“中小企业基层骨干培训计划”获得多家媒体的关注,并得到先后报道,尤其是,16年初得到人民网和新华网赞扬,肯定了我单位在人才推进方面做出了相应的贡献。开拓项目 承担责任2016年6月中旬,华中师范大学卓越校长高级研修班领导莅临我单位指导工作,就我单位的发展历程和目前的重点项目进行了商讨。同年,6月24日,在社会各界的祝福声中、在全体员工的期待中,我单位顺利召开了湖北人力资源开发网电大项目部成立大会,隆重庆祝单位电大项目部的正式成立!这次电大项目部的成立,单位发展进程中里程碑式的重要刻。同年,6月27号,由湖北黄冈蕲春籍的在汉商业爱心人士,联合蕲春县政府和湖北红十字会发起的《大爱蕲春》6.19赈灾义演活动,在我单位总经理李恩主先生的重视下,单位向受难同胞捐赠一笔善款,并组织全体员工参与到本次活动的观影及协助工作中。爱无边境,不限时间,我单位人员再把自己融入社会的同时也积极的承担起了社会责任意识。2016年7月25号上午,单位和武汉广播电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合作签字仪式在武汉电大会议室举行,双方围绕电大继续教育板块、非学历教育板块开展了交流讨论,并对工作后期的工作开展流程、对外宣传、衔接沟通做了具体落实。披荆斩棘 前途似锦2017年初,启动了“2017年湖北企业基层骨干学历培训计划”,被中国网、新华网、三峡新闻网、搜狐新闻、中国教育在线、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长江日报等全国多家新闻媒体报道称赞。2018年初,开展了武汉市非公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讲座,被今日头条、腾讯网、搜狐、今日湖北、东楚网、咸宁新闻网等全国多家新闻媒体报道称赞。从建立之初到如今的十个年头,成功之路也在一步步摸索日渐明晰。从员工内部培训、领导组外出考察到承办学校的活动再到社会活动的参加,都无一不见证着我单位从个人、集体走向社会的大格局。往日的荣誉历历在目,未来的成就还在继续拼搏
近日,华南师大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广东师资教育研究院和广州新节奏智能科技联合打造的“AR体感未来教室”正式建成投入使用。00:15华南师大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何文认为,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和虚拟技术为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转变学习方式,改变以讲授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形态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华南师大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根据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重点研究人工智能技术、虚拟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努力打造面向未来教育的“未来教室”。AR体感未来教室据何文主任介绍,“AR体感未来教室”采用语音识别技术、AR技术,体感技术和3D技术,结合“恩授”AR体感教育课程,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情景式、沉浸式、交互式的课堂。AR体感未来教室据了解,“AR体感未来教室”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和虚拟技术,虚拟构现实课室当中无法呈现的环境,孩子们可以遨游浩瀚的宇宙,畅游神奇的海底世界,经历危机四伏的地震和火灾场景,这种情景式、沉浸式的学习方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随着人类社会逐渐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标准化、规模化教育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许多国家已经意识到教育环境的重大转变,积极采取措施推动教育体系整体变革,本期聚焦当前世界教育呈现的七个重大趋势。配图来自百家号平台图片库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教育是在三种社会中一直存在并且越来越重要的事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人类的教育理念、模式和目标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实现了从农业社会以家庭为主的松散私人教育到以政府为主建立的标准化、规模化教育体系的重大转变,这种政府为主建立的标准化、规模化教育体系为人类社会培养了大批工业社会所需要的管理者、工程师和工人,适应了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需要。然而,随着人类社会逐渐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这种标准化、规模化教育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人类社会越来越需要一大批能力突出、富有创造精神的个性化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进行重大转型。实践中,许多国家已经意识到教育环境的重大转变,积极采取措施推动教育体系整体变革。根据归纳,当前世界教育主要呈现七个重大趋势。从数量到质量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2017年在小学正式入学年龄前一年参与有组织学习的入学率是69%,小学学业完成率达到85%,初中学业完成率达到73%,高中学业完成率达到4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8%。另外,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数据,2000年至2016年间,在当时的35个成员国中,25岁至64岁成年人接受高等教育并获得学位的人群比例平均从22%增至36%,增加了14%;在25岁至34岁的年轻人中平均占比更是从26%升至43%,增加了17个百分点。随着全球各级教育入学率的大幅度上升,人们对教育的追求出现重大变化,不再单单满足于只是有教育机会,而是能够获得更为优质的教育机会,由追求受教育机会提升为追求优质教育机会,从“有学上”转变为“上好学”,尤其是在一些发达国家,各级教育普遍进入普及阶段,获得各级教育的机会已经成为基本必备的公共产品,追求更为优质的教育机会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从总体上看,世界教育已经从追求数量满足到追求质量提升的阶段。在未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将日益旺盛,品质将成为人类教育的重要关键词。从标准到个性工业革命以来,为了满足工业社会对大批管理者、工程师和产业工人的需求,各国普遍建立起标准化的大规模教育体系,这种教育体系能够大规模低成本培养大批标准化人才,适应了工业社会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需求,相比农业社会的教育模式具有很大的进步。但是随着人类社会整体迈入信息社会,大规模标准化的教育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因为信息社会的生产是建立在创新基础之上,创新是信息社会的第一发展动力,大规模标准化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信息化社会需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成为信息社会教育的新方向。近年来,随着公共教育投资和私人教育投资的增加,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网络教育资源的丰富,使得针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不但成为时代之需,也成为一种现实的可能,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日益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例如以个性化教育为主旨的微型学校在美国出现并迅速发展,日本大约有3000余所学校实施开放式个性化教育,我国出台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也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个性化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和创业意识、创造能力”。可以预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个性化教育的需求将日益强烈,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将成为潮流。从人工到混合几千年来,人类的教育活动主要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教师是唯一的教育主体,主要的教学工具是教科书、黑板和粉笔。但随着人类社会迈入信息社会,这一切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教师的教学工具日益科技化,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人类的教学已经开始有人工智能教学机器人的参与,人工智能机器人成为人类教师的辅助。在许多国家,人工智能机器人已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21世纪初美国人工智能教育企业纷纷成立,人工智能技术开始被逐渐赋能到美国教育产业中,2010年后,中国人工智能教育企业开始兴起,人工智能逐渐被应用到我国教育中。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得人类教学活动从单一的教学主体走向教师和人工智能机器人双主体的混合式教学,这极大提升了教学的效率和准度,显著提升了教学效果。可以预见,未来人类教师和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混合式教学将在全世界日益普遍,成为人类教学模式的重大转变。从经验到科学从古至今,人类对教育的研究主要基于经验,对于教育发生的机理和教学效果的取得等根本问题缺乏基于科学的解释,这使得教学主要是基于经验的归纳和总结,无法精准施策和作出确切预测。近年来,随着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发展,这一切发生了重大变化,脑科学和神经科学已经能够对人类教育的某些机理进行一定程度的科学解释,并且得到广泛应用,脑科学和神经科学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视觉加工、记忆、语言、阅读、数学、问题解决等学习认知领域的研究中,有效阐释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与学习相关的脑结构和脑联结网络特征,这些成果已被应用于测评教学效果、设计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甄别和补偿学习障碍等。近年来,美、英、日、韩等发达国家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脑科学研究进行了全面布局,相继实施一系列针对教育发展研究的大型脑科学项目,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在教育中得到应用。2016年,“中国脑科学计划”启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被正式列入“十三五”规划的“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可以预见,未来随着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将更多揭示人类大脑的工作原理,从而更加科学地规划教育教学活动,使得教育更加精准科学。从单向到双向几千年来,人类的教学活动基本是单向的,即教师作为权威的教学主体进行教学,学生作为受教育者通过教师的教导进行学习,这种教育模式从农业社会持续到工业社会,一直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但随着人类进入信息社会,随着教育技术尤其是网络教育资源的极大丰富和即时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开始出现重大转变,教育开始从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指导学习的单向模式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教师指导的双向教育模式转变。从单向到双向教育模式的转变在世界各国有不同的表现,“翻转课堂”是其中一种重要模式。“翻转课堂”是对“课上讲授、课下作业”传统教学模式的翻转,它通过网络等途径将学生课堂学习的内容在课前传递给学生,要求学生自己完成课前学习,在课堂上教师进行答疑解惑的一种方式,“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的单向教育模式,是一种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变革改造的双向教育模式。如今,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在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学生主动学习的工具和资料将进一步丰富,教师主导的单向教育模式将发生更深层次的变革,向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引领指导的双向教育模式转变。从学校到合作在工业社会时期,现代学校体系开始在各国普遍建立,学校承担着学生教育的主要责任,社会和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大大降低,学校成为学生教育的主要角色,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情况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和家庭在学生教育中的作用开始凸显,尤其是教育培训机构在各国大量出现,成为引领教育创新和教育实践的重要力量。处于东亚地区的中国、日本和韩国,大量校外培训机构出现后成为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力量,美国联邦政府甚至出资资助校外培训机构,由美国资助的校外培训的社区学习中心覆盖全美50个州、哥伦比亚特区、美属维京群岛、波多黎各以及内政部印第安人教育局所辖23个州的63个保留地。此外,随着家长知识水平的显著提升和掌握的教育资源日益增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能力日渐提升,家庭在孩子教育中承担的责任也开始加强,美国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中就要求每所学校都要制定有关家长介入学校教育的政策,中国的家庭教育也日益受到重视。所以,当今社会正在突破学校单一主导的教育模式,向学校、社会和家庭三者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教育新格局演进。从知识到能力传统的教育主要是以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为主要目标,但是随着人类社会获取知识的易得性极大增强,单纯以知识为目标的教育开始凸显其不足,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应用,单纯以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为目的的教育已经无法应对人工智能的挑战,在知识记忆和理解方面,人工智能在诸多方面已经超越了人类,未来以知识记忆和对知识浅层次理解为主的工作人类将不具备优势。因此,人类社会的教育面临着转型,需要从以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向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转型,更加关注学生掌握的技能,更加注重培养信息社会需要的人机合作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而不是单纯地掌握知识。世界上一些发达国的教育培养目标已经开始从知识向能力转型。20世纪90年代开始,能力本位教育逐渐成为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进入21世纪后,能力本位教育的思潮和实践逐步向美国基础教育领域蔓延。芬兰《普通高中教育总体全国性目标及课时分配的政府令》明确了学校课程内容必须成为学生综合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发展的载体,芬兰教育也逐渐向能力本位转移。可以预见,随着人类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深,知识将愈加丰富,人工智能的应用将更加广泛,人类教育只有更深地转向能力本位才能够应对信息社会带来的挑战。(作者 鞠光宇 单位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教师报》2020年12月16日第3版
陈如平发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70年的现状与未来演讲》芥末堆11月9日讯,今日,中国教育明德论坛2019年年会暨第十八届全国基础教育学习论坛在京举办。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如平在会上表示,“中国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程度,均已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的水平,尤其是基础教育当中的学前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去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了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后,各省开始陆续跟进相关细则。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王文湛表示,当前基础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太高太深,学生负担太多,但动手能力不足。此外,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往往只重视教师作用的发挥,对学生的改革研究不够,导致不少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除了科学减负,课程改革也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地位关键。陈如平认为,课改目前存在三个突出的问题:第一,缺乏价值引领,基层校长老师“为课程而课程”的情况较为突出,忽视了“育人”的目标;第二,零散的课程居多,课程之间缺乏整合;第三,缺乏体系化的建构。关于基础教育中的课程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到,应加强课程教材体系建设,科学规划大中小学课程,分类制定课程标准。陈如平表示,课程改革的下一步应着重关注教育内容课程化、核心素养校本化、课程结构体系化。以课程结构体系化为例,学校应将育人目标转化为课程目标,再具体细化为具体科目的学习目标和教学目标,由此再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另外,陈如平表示,除了原先的综合化、跨学科、跨领域、项目化、生活化的理念外,学科课程基地化、学习空间场馆化、功能教师主题化、特色课程博物馆化以及校本课程乡土化这五个方向,也让学校课程建设呈现出新的格局。
社会的进步,教育政策也在不断的完善,2018年教育部下达文件,现在的网络教育,成考,电大,将从现在的2年半毕业变更为4年才可以毕业,你还觉得2年半毕业慢吗?一、电大招生报名----电大学历优势:电大文凭权威,国家认可,国际认可,费用少于任何其他同类学校,确保2.5年顺利毕业。二、电大招生报名----招生对象:本科:具有国民教育系列相同或相近专业高等专科(含专科)以上学历者。专科:具有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三、电大招生报名----招生专业:1、本科专业:行政管理、学前教育(学前教师教育方向)、会计学、土木工程2、专科专业:法律事务、行政管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会计、机电一体化技术、工商企业管理、建设工程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四、电大招生报名----报名办法:来本学习中心现场报名,或通过快递邮寄方式报名,补录报名截止日期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