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教育部:高校科研要有真发现,解决真问题劇場版

教育部:高校科研要有真发现,解决真问题

“我们要推动高等学校科技工作转型发展,从数量积累转向质量提升。”12月3日,在介绍“十三五”期间高等教育发展情况时,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坦言,对标新时代的新需求,对标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目标任务的要求,高校科技创新工作还存在明显短板和不足,还需转学风,提质量。回归科学研究的初心转学风,就要进一步加强学风作风建设,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训练,引导广大科技人员回归科学研究的初心,脚踏实地、潜心学问,消除学术泡沫,自觉抵制急功近利。“我们希望真正做到基础研究要真有发现,技术创新要真解决问题,成果转化要真有效果。”在政策方面,则进一步深化高校科技评价改革,树立正确的政策导向。今年高校科技工作的一号文和二号文,分别关注专利质量和破除“SCI至上”。提高专利质量,是要挤专利水分,促成果转化,提升专利转化率。破除“SCI至上”,是要打造新的创新文化和新的价值追求,倡导潜心学问、水到渠成的科研生态文化。“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诚信建设。”雷朝滋说,要强化红线意识,对学术不端行为实行零容忍高压态势,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要加强对科学道德、学术不端、科技伦理的理论研究,完善科研诚信制度建设。在提质量上,则要加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公关。高等学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肩上责任重大。在回答科技日报记者提问时,雷朝滋指出,为推动基础研究,教育部着眼于建设科技强国的需要,采取“两手抓”的策略:一方面大力推进自由探索,充分发挥高等学校自由宽松、人才济济、多学科交叉的优势,特别是发挥源源不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创新生力军的优势,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应体制机制;另一方面加强有组织科研,在一些关乎国家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关键学科领域,有组织地进行布局。打造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高地2018年,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在“双一流”学科里布局建设一批前沿科研中心,聚焦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基础研究短板,面向世界汇聚一流人才,建成高校基础研究领域的大团队、大平台,成为国家基础研究的战略力量,目前已经布局了14个前沿科学中心,包括脑科学、量子科学、合成生物等前沿领域。此外,高校自身也在积极推进前沿科学实验室的建设,提升前沿科技领域实验室的研究层次和规模。“基础研究走到今天,没有手段和条件上的突破,原始创新是非常艰难的,所以我们必须在研究手段、研究条件上下功夫,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雷朝滋说,高校牵头建设的10余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全部开工建设。此外,教育部还加强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创新能力建设,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批数学中心、前沿物理中心和生命科学中心,打造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高地;积极推进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在基础研究领域的科研合作;提升高校开展基础研究的能力,建设一批野外科学观测台站和科技资源平台。“我们希望高等学校今后要求科研人员,不要什么好干就干什么,什么容易干就干什么,什么容易出成果就做什么。那样做数字好看,但实际支撑不足。”雷朝滋说,他们希望通过科研平台、科研团队的实体化建设,通过科研人员的潜心学问、扎实工作,真正提升创新质量效果。(来源:科技日报)

爱有味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姓名:杨润勇职务:教育部教育法制与教育标准研究所所长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杨润勇,教育学博士,中国教科院研究员,现任教育法治与标准研究所所长,国内高级访学及博士后导师,曾任中国教科院科研处长。重点研究领域:政策分析,课题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等。长期致力于“课题研究”,有着丰富的各级各类科研管理经历。曾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课题、重大项目,有着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形成了“基于研究,基于案例,基于问题”的课题研究及演讲思路;梳理了课题研究中的“关键点”,调研了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点”,分析了问题解决的“基本点”;总结历练了各地经验,构建了中小学校提升研究效益的有效科研体系。与此同时,抽取、整合了具有典型意义的若干真实申报案例,分析了问题,展示了样板。近10年来,在全国各级课题研究的培训交流活动中多次担任主讲,多次深入各地与大中小学教师、科研人员等“面对面”交流。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反思凝练了做好课题研究的100个策略性观点,构建了做好课题设计的50个“测试点”,提出了做好真正科研的36计,总结提出了科研兴校、科研强师的针对性策略。近年来,共出版《新时期教育科研的范式与方法》等专著5部,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报》等期刊(报)公开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新华文摘》全文转载3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余篇。主持各级各类课题近百项,主笔2篇研究报告分别得到国家领导人、教育部主要负责同志的重要批示。

祭父

学校管理者从五个方面汇报教育科研工作,全是管理实招!

点击右上角关注我,遇见更多教育类文章和材料全文4455字,阅读需要10分钟,汇报大约25—30分钟购买专栏后在进入第一篇文章文末有全部40余篇学校各类汇报材料电子文档的获取方式主题:痛并成长着 成长并快乐着——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工作汇报正文: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我们学校!这所学校创办于1939年,环境优美、座落于秀丽的星月河畔,是一所久负盛名的省、市校风示范学校。我校是全国技术教育实验学校、全国绿色学校表彰学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称号,是“百所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省市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学校正式的教科室成立于1999年,到如今,学校教科室已发展成为负责学校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教师培训、对外宣传、大型接待活动策划与组织等工作的重要部门,是学校发展的参谋部、信息中心、创意中心,是教师成长的服务中心。也许大家要说了,教科室主任要做完以上那么多工作谈何容易,也许能够完成,但质量怎样保证?其实,要做好上述工作单靠教科室主任一个人是肯定不行的,我们的做法是:在课题研究方面,挑选热爱科研工作、认真负责的老师担任课题负责人,每个课题设两名负责人,一位主要负责研究,一位主要负责课题组织管理协调工作。另外,教科室还设有两个常设机构,一个是教师论文修改小组,负责论文评奖和推荐发表工作;另一个是信息宣传小组,负责撰写学校新闻稿。除此之外,对于大型的接待活动,迎检工作,我们会设立临时性的工作小组,如香港教育考察团接待小组、校本研修基地校迎检小组、各课题中期成果展示会准备小组等等。我校教科室是学校教育科研、教学改革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的参谋部,全面负责学校教育科研的日常工作,是“省、市、区、校”四级教育科研管理的基层单位,承担各级教育科研课题的校级管理任务。学校教科室接受校长领导和上级教育科研部门及师范院校专家教授的业务指导,是我校的中层机构,教科室与教导处的工作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在工作中有几点收获愿与大家分享:一、领导重视 行政挂帅教育科研体现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科研过程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实践经验总结与升华的过程,论文只是科研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树立“过程”意识,打破教育科研的神秘感,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是对教育科研的正确认识。为了加强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强调过程性,我校教科室将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紧密捆绑在一起。每一个课题均设有行政负责人,校长就是我校《基于网络环境的教育实践研究》的课题负责人,该课题是省电教馆重点课题,市教育规划重点课题。学校行政领导十分重视课题研究工作,每月一次课题例会均要参与,积极协调和维持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课题的研讨会、立项答辩会、开题会校长都要参加并做课题主述。领导的重视带来教师研究工作的认真投入,大大提高了研究效果。二、建立制度 明确职责我校教育科研的管理工作同教学管理、德育管理一样实行分层管理,教学工作建立了“校长——教导处——教研组——把关教师——教师”的管理层次,德育工作建立了“校长——教导处(主管德育)——大队部——年级组——教师”的管理层次。我校教育科研的管理体系是“校长——教科室——课题组——主研教师——参研教师”。为保证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教科室建立了学习制度(每周阅读、撰写读后感)、例会制度(每月一次科研例会一次课题组例会,要求“三定二有”,即:定时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有研讨氛围、有文字记录)、资料上交制度(按时、结合课题、有特色)、科研成果展示制度(有计划、有准备,充分发挥课题组智慧,展现教师的研究成果)。除了有制度,还有通过条例明确职责,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校有关教育科研管理的两项职责表述:学校教科室的职责1、针对学校教育存在的弊端、改革和发展的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制订学校教育科研规划(计划),科学系统地指导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工作开展;2、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政策和教育理论,培训科研方法,帮助提高教师提炼教育科研成果和撰写论文的能力;3、 对本校科研课题进行筛选、论证;负责指导制定课题(包括子课题)方案,组成课题小组,保证科研课题的实施;负责或协助完成本校课题的开题论证,阶段评价,结题鉴定及上述过程管理的文字材料的准备工作;组织校级课题评审,并负责向上级推荐立项课题。4、做好课题研究资料的建档、收集、筛选工作,提供教育科研信息;5、制订奖励办法并形成制度,组织学校先进教学经验交流,优秀教科论文和科研先进个人的评选,并做好科研成果推广工作;6、负责课题研究的管理和指导,认真筹备组织开展学校科研展示活动;7、完成上级教科机构交办的有关工作。课题负责人的主要职责课题负责人属于学校教科室成员,既是课题的主研人员,同时又全面负责课题的常规管理和研究工作。课题负责人由学校教科室任命,应当认真履行如下职责:

不冯其子

教育部介绍“十三五”高校科研的3个60%

本文转自【科技日报】;教育如何服务国家?12月1日,在介绍“十三五”以来教育事业发展情况时,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介绍了高校的3个“60%”。 “高校服务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加快提升。高校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和重大科研任务,建设了60%以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了60%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励,获得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均占全国80%以上,产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他说。 “十三五”期间,教育服务国家发展取得新突破。一批教育服务区域产业振兴的重点项目正在发力推进;创新性开展部省合建高校模式,支持中西部14所高校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构建。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800多家,成立各类职教集团1400余个。2019年,完成高职扩招116万人目标任务,各级职业院校每年为各行各业输送约1000万技术技能人才。 更多的大学生去往基层。刘昌亚指出,2019届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达到59%,到地市级及以下基层就业的比例达到69%。“十三五”以来,高校毕业生累计达4088万人,初次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77%以上。

告亲夫

机制创新引领教科研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期间,江苏省宜兴市教科研工作坚持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聚焦教科研机制创新,致力服务教育教学实践、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质量提升,创造性开展教科研管理、研究、指导和服务工作,不断提升教科研质量和服务水平,为宜兴市教育高品质发展提供支撑与保障。完善推进机制,创设良好科研氛围。良好科研氛围的形成需要完善的教科研推进机制。宜兴市建立和健全教科研区域推进机制,助推校长和教师产生对教科研价值的认同,进而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教师专业成长、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深入推进。建立争先创优评价机制。以评估和评比规范、引领、激励学校和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建立面向学校的评估和评比机制,每年开展学校教科研工作综合评比,围绕制度建设、科研管理、成果物化等制定学校教科研工作评估细则和评比条例,明确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基本内容、要求和发展目标,引导学校开展前瞻规划、真实行动、规范专业的高品质教科研;建立面向教师的教科研成长机制,每三年开展一次教科研能手和带头人评比,充分调动教科研工作者和一线教师的热情,推动教科研后备队伍建设。建立协同共生合作机制。以共研共享、交流互鉴推动区域教科研工作:一是建立区域课题共研机制,通过开展区域性课题研究,把全市所有学校或相关学段学科教师带入课题研究中;二是建立课题研究协作机制,根据研究领域相同或趋同的原则,定期开展多种形式、不同规模的主题研讨活动,每次研讨活动有展示观摩、经验交流、专家引领等,通过上下联动、协同攻关,推进相关主题研究的协作和深入。优化培养机制,建设高素质教科研队伍。教科研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依托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研究能力和指导能力的管理队伍。宜兴市建立多层级、多形式、多效能的培训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类教科研培训,推进教科研管理队伍和骨干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加强教科研管理队伍建设。根据学校教科研管理队伍流动性强、年轻化等现实,我们定期开展系列主题培训活动,聚焦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基本职能、任务要求以及市教科研阶段性重点工作,邀请市内外教科研专家开展学校教科研工作规划、过程管理、活动设计、成果提炼等相关主题的实务操作培训;不定期组织项目化学习,围绕课题、课程、课堂等分别组织部分教科室主任到教科研先进地区进行考察学习,通过专题报告、现场考察、活动观摩、经验交流等,探索区域教科研高效开展的路径。加强教科研骨干队伍建设。以任务驱动、项目研究的方式推进市教科研中心组成员科研素养和指导能力提高,引导中心组成员参与本区域学校的教科研指导工作,在推动区域教科研协同发展和重点项目攻关中实现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组建周期性教科研骨干教师培训班,两年一期,分期、分层建立基础性和提高性培训班,根据培训目标科学设置培训课程,定期组织读书活动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集中培训活动,促进科研素养提升;三是组织开展课题主持人培训,按照各类课题申报、评审立项、成果申报等时间节点,及时跟进对课题主持人的集中培训,增强课题主持人的任务意识、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反思意识、成果意识,进一步规范课题研究过程,提高课题研究质量。创新管理机制,提升教科研内涵品质。转变教科研方式。基于教育教学实践有序推进区域教科研方式转变,明确要求所有课题研究必须依据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背景、目标、内容和过程,推动课题研究基于教育现场,在真实的情境中开展研究;整体推进教、科、研、训深度融合,形成教科研深度融合机制,以课题为载体实现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深度融合;区域推进学科微课题研究,设立宜兴市“学科微课题”专项课题,设置“学科组”和“教师个人”两个课题类型,每年组织一次申报、结题鉴定和成果展示,营造人人参与研究、基于问题开展研究、课题研究据于现场的研究氛围。加强精品课题培育和辐射。建立精品课题常态化培育和辐射机制。加强教科研成果的提炼与转化,组建以市内外教科研专家为主体的研究指导组,协同相关学校做好课题研究成果的总结提炼,注重研究成果的理性表达;建立优秀教科研成果发布制度和转化机制。结合课题中期评估和结题鉴定等活动,定期开展优秀成果发布会,及时对相关课题研究成果在区域内进行宣传,把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教案、学案、决策、制度,提升课题研究的实践力、生产力、影响力,推动宜兴教育高品质发展。(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 白炳春《中国教师报》2020年07月08日第15版 作者:白炳春

太极

探索教育发展新路径

11月22日,南宁市良庆区新样态实验区启动仪式暨新样态学校研训活动在南宁市五象湖教育集团那黄小学举行,正式宣告良庆区成为全国60个新样态实验区大家庭的一员,与全国1265所优秀学校一同学习教育发展先进理念,一起探索教育发展崭新路径。今年,良庆区经教育部发展研究中心审批通过,成为广西首个全国新样态实验区;南宁市五象湖教育集团、南宁市五象教育集团、南宁市景华教育集团、南宁市体强路初级中学、南宁市良庆区南晓镇中心学校及南宁市良庆区第三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等成为广西首批、全国第三批新样态实验学校。据介绍,“中国新样态学校联盟”良庆实验区的正式建成,对破解城区教育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等问题,提高辖区学校综合软实力、教育治理水平和体系化建设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良庆区将以两年为建设周期,进一步转变学校发展方式,挖掘文化基因,系统建构学校文化;进一步强化育人体系整体建构,建构理论模型,形成教育体系,创新育人模式;进一步加大学校课程体系设计力度,围绕学校核心文化,系统建构学校课程;进一步强化课堂教学基本环节,建构有人性、有温度、有故事、有美感的魅力课堂;进一步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基础工作,加强梯次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培训,打造名师队伍,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来源:南宁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活三更

2020年十项重要的教育研究,有些颠覆你的认知

2020年是极不平常的一年。教师们不得不将物理的教室转变为虚拟的甚至是混合的教室。研究人员尽可能地搜集各种材料,进行各种实验,以了解在线学习环境中哪些有效、哪些无效。神经科学家的研究进一步拓展了我们的认知……在教育的路上,人们的探索从未停止。今天,让我们回顾一下2020年有哪些重要的或者有趣的教育研究,有些可能会颠覆你原本的认知。01请让孩子成为讲故事的人当学生学习一门新语言时,请让他们大声地说出词汇,最好能将其表演出来。采用大声朗读并表演的方式来记忆单词的孩子,几个月后记忆单词的能力几乎翻了一番。研究人员让一群8岁的学生听另一种语言的单词,然后用他们的手和身体模仿这些单词。例如,在学习德语单词flugzeug时,他们张开双臂并假装飞行,表演出飞机的样子。两个月后,这些学生记住新单词的可能性比没有伴随手势聆听的学生高出73%。这是一个提醒,如果想让学生记住一些语言知识,请鼓励他们以多种方式学习它,例如通过绘画、表演或者将其与相关图像配对。02神经科学家再次捍卫书写教学的价值对识字前儿童的大脑扫描显示,手写可以促进幼儿的阅读能力。当孩子们手写字母并尝试读出它们时,至关重要的阅读电路就会闪烁起来,但是当键入或追踪字母时,效果基本上消失了。研究人员研究了七年级的大龄儿童,通过对比他们在手写、画图和键入单词的大脑受到的刺激图像扫描得出结论,认为手写和绘图产生了表明神经元有深度学习的神经追踪。研究人员解释说:“每当将自我产生的动作作为一种学习策略时,就会对大脑产生更多刺激,与键盘打字有关的动作则不会以相同的方式激活这些网络,绘画和手写才能做到。”当然,不可能完全让手写代替打字。耶鲁中心说,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发展数字技能,并且有证据表明,技术可以帮助有阅读障碍的孩子克服笔记或手写笔迹模糊的障碍,最终使他们将自己的时间用在有天赋的事情上。03提出好问题的学生是更好的学习者一项研究认为,某些最流行的学习策略(如突出段落、重读笔记和强调关键句子)并没有那么有效,更好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产生对学习的问题,并逐步按这些问题提出更多的探索性问题。在这项研究中,学习一个主题然后提出自己的问题的学生在测试中的平均得分比使用被动策略(例如学习笔记和重读课堂资料)的学生高14个百分点。研究人员发现,提出问题不仅可以鼓励学生对这个话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而且可以增强他们记忆所学内容的能力。有很多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提出高效率的问题,比如进行测试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提交自己的问题,也可以利用一些游戏作为学生提出问题的平台。04社交和情感学习对语言学习的帮助社交和情感学习(SEL)有时被认为只是堆放在教育工作者的盘子上的一件事,但其实它确实可以带来许多有价值的成果。《有关文本复杂性及其实际含义的新研究》这份报告指出,老师可以通过教学生处理挫败感和焦虑感,以及用积极的态度和方法来解决从最初毫无意义的单词串中寻找意义的问题。该研究认为,SEL能力在解决理解复杂文本过程中的作用是隐含的,该过程从文本中解码和提取含义,并掌握了人们不理解的单词和段落所带来的情感挑战,而不是放弃或是对文本进行肤浅的理解。与其说学生不懂科学或数学,不如更仔细地观察学生与文本的交互方式,通常学生需要增强SEL技能,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尤其是对复杂文本的阅读能力。05喜欢学习语言吗?编码可能适合你发表于Nature Research的一项研究发现,学习如何编码更像学习一种语言,而不是学习数学,颠覆了人们以往的传统观念.在这项研究中,没有编程经验的学生被要求学习一种流行的编程语言Python,并对他们进行了一系列测试,评估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数学和语言能力。研究人员发现,数学技能仅占一个人学习编码能力的2%,而语言技能的预测能力几乎是前者的9倍,占学习能力的17%。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因为编程课程经常要求学生通过高级数学课程,这个障碍不必要地排除了很多有潜力的学生。06PBL对学生成绩的影响项目式学习(PBL)是否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美国密歇根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教育研究人员致力于通过对PBL对社会研究的影响以及二年级课堂扫盲成就的某些方面进行大量研究来解决这个问题。分析发现,在社会研究和信息阅读方面,总体上PBL组优于对照组。在信息写作中,各组之间的总体差异在统计学上不显著。与高贫困、低绩效学区的常规教学相比,研究组进行的PBL版本确实可以提高成绩。但研究者也声明,该研究结果并非对所有版本的PBL或在所有情况下都适用。07学龄前儿童更喜欢丰富的书籍在1930年代,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创造了“小科学家”一词来描述幼儿的学习方式:他们以感官探索世界,通过与周围环境互动并观察因果关系来构建知识。牵引力、密度、稳定性,孩子们早在上物理课之前就已经探索了这些概念。为了进一步探索这个问题,Margaret Shavlik, Jessie Raye Bauer和Amy E. Booth组成的研究团队让3岁和4岁的儿童阅读图画书,并创建了两本有关动物的儿童读物,一个包含因果关系信息,而另一个则因果关系极小。研究人员给每个孩子读了这两本书,问他们更喜欢哪一本书。两周后,他们再次给孩子们看书,看他们是否有一致的喜好。结果显示,孩子们两次都选择了带有因果信息的图画书。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对带有因果信息书籍的偏爱比他们随机阅读时所期望的要高75%。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会对学习产生重大影响,因为利用这种偏好可能会增加孩子的阅读动机,帮助他们建立终身学习的技能。08高效虚拟教室的秘密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的一个团队编写了一份有关在线学习最佳实践的报告。该报告指出,渠道问题(例如获取材料)而不是特定的内容问题(如理解能力的失败)通常是在线学习的最大障碍之一。这一看法呼应了此前的一项研究,该研究建议远程教学中的教师应该使用一个专用的集线器来处理重要文档,例如作业;通过使用电子邮件或文本之类的一种渠道简化沟通和提醒;并在整个虚拟空间中减少难以阅读的字体等视觉混乱和不必要的装饰。由于这些工具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新工具,因此教师应该定期向学生确认可访问性和易用性等问题,并及时询问诸如“你是否遇到任何技术问题?”和“你可以轻松找到作业吗?”等问题, 以确保学生体验平稳运行的虚拟学习空间。09理解一段文字需要多少背景知识?这项实验开始了30年来对阅读理解的研究,并且逐项研究证实了Recht和Leslie的发现:没有背景知识,即使是熟练的读者也难以理解一个主题。但是这些研究仍存在许多悬而未决问题,比如更好的解码需要多少背景知识?有没有办法量化和衡量先验知识?发表在《心理科学》上的一项研究终于揭示了这些谜团。研究人员向3534名高中生提供了44个术语的列表,并要求他们确定每个术语是否与生态学主题相关。随后,研究人员分析了学生的回答,以生成背景知识得分,表示他们对该主题的熟悉程度。在没有任何干预的情况下,学生阅读了有关生态系统的内容,并进行了测试以衡量他们对所读内容的理解程度。结果显示,在背景知识测试中得分低于59%的学生在随后的阅读理解测试中的表现也相对较差,也就是说如果学生不熟悉某个主题中59%的术语,那么他们理解课文的能力就会“受损”,而一定的知识储备可以快速提高理解力。阅读不仅仅是知道文本中的单词,还涉及对文本剩余内容进行推断,并且读者拥有的背景知识越多,他们进行推断的能力就越强。10警惕那些“吸引人的细节”研究人员发现,如果有趣的信息与课程的学习目标无关,很可能会损害学生与特定目标有关的学习。对近70种学习成果的分析发现,平均而言,暴露于诱人但无用的细节的学生的表现要比没有学习细节的学生差。例如,当一位老师开始一堂有关火山的课程时,他兴奋地说:“已知的声音最大的是东南亚一处名为Krakatau的火山发出的声音。当Krakatau在1883年爆发时,据报道听起来像15000枚核弹!你认为火山喷发听起来像什么?”学生们想象力瞬间被点燃,争相回答问题。你一定觉得这是很好的课堂效果,但如果深入研究,你会发现这堂地理课不是关于火山喷发的结果,而是关于导致火山喷发的条件。学生更有可能记得戏剧性喷发带来的毁灭性声音,而不是潜在的地理概念。研究人员将这些吸引人的、有趣的、不相关的信息诱人细节称为“吸引人的细节”。它们可能是文字、插图、照片,动画、旁白,视频等。随着越来越多的在线资料出现,现在是时候仔细考虑课堂内容和设计的各个方面了:他们的目的是什么?他们会减少学习特定的学习目标吗?参考文献:1. Christian Andr, Brian Mathias, Anika Schwager, Manuela Macedonia, Katharina von Kriegstein,Learning Foreign Language Vocabulary with Gestures and Pictures Enhances Vocabulary Memory for Several Months Post-Learning in Eight-Year-Old School Children2. Karin H James,Laura Engelhardt,The Effects Of Handwriting Experience On Functional Brain Development In Pre-Literate Children3. Mirjam Ebersbach , Maike Feierabend, Katharina Barzagar B. Nazari,Comparing The Effects Of Generating Questions, Testing, And Restudying On Students' LongTerm Recall In University Learning4. Maurice J. Elias ,Connecting SEL to Academic Outcomes5. Chantel S. Prat, Tara M. Madhyastha, Malayka J. Mottarella , Chu-Hsuan Kuo,Relating Natural Language Aptitude To Indivial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Programming Languages6. Children’s Preference For Causal Information In Storybooks7. Swapna Kumar, Florence Martin, Kiran Budhrani, Albert Ritzhaupt,Award-Winning Faculty Online Teaching Practices: Elements Of Award-Winning Courses8. How Much Knowledge Is Too Little? When a Lack of Knowledge Becomes a Barrier to Comprehension9. Kripa Sundar,The Student Engagement Trap, and How to Avoid ItEND

不拘于俗

教育科研支撑驱动引领教育改革发展

《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自2019年10月印发已经一周年了。一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指引下,教育科研战线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切实增强了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的价值认同,深化了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的使命担当,对《意见》中提出的教育科研“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的定位和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从全球现代教育发展历程来看,教育科学研究始终发挥着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纵观现代教育史,教育科研伴随了教育现代化的整个过程,两者相伴而生、浑然一体。近现代以来,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欧洲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对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涌现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想,有力支撑、驱动和引领了现代教育的发展。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近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提出的普及初等教育等思想,对整个欧洲教育普及产生很大影响;他提出的班级授课制,至今依然是现代学校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1762年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认为儿童顺其自然才是好的教育,并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提出了不同的教育原则、内容和方法。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出版《普通教育学》,明确提出教育学应该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由此奠定了“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基础。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主张学校生活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并大力倡导“在做中学”,对20世纪直至现在的教育和教育学都有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当然,更多的教育科研成果在现代教育发展史上犹如辽阔星海,灿烂生辉。总之,在现代教育发展的三四百年历程中,没有教育的科学研究,就没有科学的教育实践,世界范围内的现代教育就不可能得到如此迅猛的发展。我国现代教育总体上深受西方教育思想影响,一大批教育家在反思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现代教育的主张,如蔡元培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五育并重”等理念,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等等。进入20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快速传播,为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新思想,揭开了新篇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实施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教育。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进素质教育、劳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一系列重大教育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经过70多年的伟大实践,我国逐渐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和教育制度,正在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新一轮科技革命以及国际竞争日益加剧,亟须教育科研在教育变革和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思维和学习习惯,并由此对教育产生深刻影响,传统的教育组织模式、教师角色、教学评价甚至教学伦理等都在不断解构和重构。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态势,以数字化、智能化、终身化、融合化为特征的教育革命正加速到来,对我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具有基础性和推动性作用。对我国而言,如何抓住这一时代机遇,实现赶超,是极具战略意义和富有挑战的大事。与此同时,人力资本和知识创新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要素,教育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优先领域,对提升一个国家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我们要充分认识世界潮流和动向,倍加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以教育科研支持、推动、引领教育改革发展,加快缩小与教育强国的教育差距,为推进文明交流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从中华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看,高质量教育体系和教育强国建设更加艰巨,亟须教育科研发挥在教育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中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2020年9月22日,他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总之,进入新时代,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迫切需要教育科研更好地探索规律、破解难题、引领创新。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相比,我们的教育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短板。比如,基础教育虽然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普及水平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媲美,但唯分数、唯升学,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等问题仍然突出;职业教育正处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职业教育的职能定位、内涵界定、结构体系、发展策略、改革重点等许多基础性问题,还缺乏系统科学的研究和谋划;高等教育面临发展、改革、稳定三大任务,且都十分艰巨紧迫,“双一流”建设、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加强和改进思政课、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活力等方面,都面临不少挑战;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仍然是教育短板,不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城乡、区域、校际、群体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问题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面临新问题;破除教育功利化特别是“五唯”的顽瘴痼疾面临攻坚战、教育经费投入面临严峻形势、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新课题、国际教育交流面对“寒流”等许多重大教育问题,都亟须持续深化研究。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标志着教育战线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取得新成果,对教育改革发展规律有了新认识,开启了全面建设高质量教育的新征程。方案多次提到“科学”,反复强调要树立科学观念、科学理念、科学定位、科学设计、科学有效等,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科学执政以及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高度重视。教育科研战线要以此为契机,不负重托,担当作为,致力于教育评价有关的理论构建、实践探索和应用研究,为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应有贡献。(来源:《中国教育报》)

布林克

教育部:六方面关键举措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累计培养了1000多万博士、硕士,今年在学研究生将达到300万人,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今天上午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介绍“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十大专项行动”有关情况。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表示,我国研究生教育正在经历从大到强的转变,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挑战,人民群众对研究生教育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国际上大国竞争日益激烈,研究生教育的战略性、重要性更加凸显,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更为迫切。洪大用表示,目前,一是对研究生教育规律的认识还有不到位的现象,有的学校还片面追求规模扩张,高质量、个性化培养不足;二是学科专业调整刚刚起步,对紧缺人才培养和“卡脖子”技术突破的支撑不够有力,学位授权改革有待持续深化;三是导师规模不断扩大,总体素质有保障,但一些导师责任没有压实,指导能力不够,师德师风建设仍需加强;四是研究生培养机制还不完善,分类培养体系建设有待持续深化,差异化、多渠道投入机制尚不健全,对重点学科、基础学科保障还不到位;五是法律法规滞后于实践发展,对分级管理和分类评价有影响。一些单位内部的质量管控不到位,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位“注水”现象。洪大用介绍,《意见》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关键改革举措: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意见》强调发挥导师言传身教作用,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既做学业导师,又做人生导师;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健全“三全育人”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结果作为“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的重要内容。二是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意见》提出建立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分类发展和动态调整新机制,设置交叉学科门类,着力推动新兴交叉学科发展。按照高校自主调、国家引导调、市场调节调的工作思路,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国家依法施策,同时推动培养单位依法办学,用好自主权。三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意见》指出要更加注重分类培养,进一步深化科教融合,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强化产教融合,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增强研究生招生计划等资源调控的精准度,实施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计划。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教育部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及时响应,已经布局20所高校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同时与国家卫健委联合实施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创新项目,为疫情防控作出积极贡献。四是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导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性工程,决定着整个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意见》提出强化导师岗位管理,明晰职责边界,将政治表现、师德师风、学术水平、指导精力投入、育人实效等纳入导师评价考核体系。支持导师严格学业管理,给负责任的导师撑腰。教育部即将出台配套文件,规范导师指导行为,建立师德失范责任认定和追究机制。同时,加强导师培训,建立国家典型示范、省级重点保障、培养单位全覆盖的三级导师培训体系。五是严格质量管理。《意见》提出严把入口关、严把过程关、严把出口关,合理制定与学位授予相关的科研成果要求,加大分流力度,加强学风建设,敢于让不合格的学生毕不了业,倒逼学生潜心治学。用好学位授权点评估、学位论文抽检等手段,加强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检测。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作为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六是加强条件资源保障。《意见》提出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确保正确办学方向。完善差异化投入机制,加大博士生教育投入,加大对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支持。改革完善资助体系,激发研究生学习积极性。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做好支持服务,引导行业产业等各方有效发挥力量,强化资源配置,完善条件保障。(新民晚报驻京记者 潘子璇)

殉难者

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综述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应对全球人才竞争的基础布局,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石。从1949年研究生在学人数仅629人,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突破300万人,我国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践行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双重使命。1963年,《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工作暂行条例(草案)》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正式施行,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摆在重要位置。2013年,《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发布,研究生教育启动全面深化改革,突出了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共识,开启了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迈进的新征程。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研究生教育如何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从有到优,从优到精,实现类型结构与培养质量的同步提升?2014年,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召开,发布《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建立起学位授予单位、教育行政部门、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五位一体”质量保障体系。目前,我国已建立起涵盖111个一级学科和47个专业学位类别的学科体系,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立德树人,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融入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以黄大年、钟扬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导师不断涌现。1990年,我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仅为19.6%,到2020年,这一比例已达64.1%,大大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愈加完善,更加突出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培养,研究生招生数由2012年的不到59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110余万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行各业输出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嫦娥”飞天、航母下水、“蛟龙”入海……通过不断改革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构筑起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地,大大提升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能力。“双一流”建设引领性工程启动后,确定首批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搭建了人才培养的一流平台。随着建设进程的加速,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各地各校百舸争流,一大批拔尖人才、应用复合型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作为研究生培养主体的普通高校,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工作和“973项目”等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研究生参与高水平科研项目比重逐年上升。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人员组成中,在学研究生占比超过50%,研究生已成为我国科研创新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坚持立足国情办研究生教育,是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制度的一大优势。这不仅体现在治理体系建设上,更渗透在具体办学实践中:——为不断对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位授权点实施动态调整,6年来,共撤销学位点1675个,增列学位点1064个,优化了人才培养结构,有力支撑了行业和地区发展。——为培养服务社会急需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以“5+3”培养模式,实现了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机衔接,毕业即可成为合格的临床医生。——“科技小院”将实验室建在乡下田间,研究生长期驻守在农村和生产第一线,服务地方和乡村发展,目前全国已建立科技小院120多个,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与祖国同行,我国研究生教育走过了从小到大、快速发展之路,实现了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截至2019年,52个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签署了相互承认学位学历协议。境外研究生培养项目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若干所高校走出国门到海外创办分校,硕士及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达260多个。我国高校与国际一流高校在研究生教育间的差距逐渐缩小,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显著提高。新华社北京7月28日电新华社记者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07月29日 03 版)(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