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考博难题:博士学位不通过怎么办?教育达人给了答案!忘其所受

考博难题:博士学位不通过怎么办?教育达人给了答案!

导师宣布博士学位不通过怎么办?叶秋觉得题主描述不准确,题主可能想表达的是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没有通过,怎么办?首先,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极小,为什么呢?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从2014年教育部组织每年抽检以来(博士论文每年抽检上一年的10%,硕士抽检5%),变得越来越严格了,如果被抽检的博士论文不合格的较多,该博士学位论文授予点就会被取消,在这种情况下,各高校都严格要求,很多985都有预答辩,就是在博士论文正式送审以前,组织专家进行预答辩(一般情况下,这些专家也是博士论文外审通过后正式答辩的专家),预答辩通过了才会正式送审,如果题主说的是预答辩没有通过,那就按照答辩专家的要求进行修改,修改完后再次申请即可。不过这种可能也是比较小的,因为导师同意你预答辩说明导师对你的论文是满意的,觉得你达到了学校的要求,而专家都是导师找的关系较好的老师,一般不会不通过,当然可能会提一些意见。一般来说,为了外审通过率,为了将来被抽查时的通过率,在预答辩阶段专家可能会提一些意见,要按照专家的意见认真修改,预答辩不通过按照要求认真修改,然后再次申请即可(有的学校可能只有一次预答辩,答辩就要花钱啊)。如果是正式答辩不通过呢?至少这种情况叶秋没有碰到过,导师同意送审说明导师对你的论文是认可的,外审专家都通过了,导师还有什么理由宣布不通过?而且,题主说的也不对,如果是正式答辩的话,那是有答辩主席的,宣布通过还是不通过是由答辩主席来决定的,答辩小组一般都是五个人,综合五个人的意见,最后决定通过还是不通过,由答辩主席来宣读,不通过的话,那不是打导师的脸吗?所以,如果外审过了,答辩基本上会通过的,至少叶秋没见过外审过了答辩没通过的。如果真的是答辩没通过,那就按照专家组的要求,认真修改,申请再次答辩。如果是在博士论文撰写过程中导师觉得你写的不好,那就按照导师的要求认真修改,需要做实验再认真做实验,因为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学校负责。

适矢复沓

教育部要求博士学位不再与SCI论文挂钩,毕业标准低还是高了?

下面的这些条文,对于一些高校博士研究生来说,应该是滚瓜烂熟:在SCI(含SCI-E)、EI、S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论文至少1篇,同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至少1篇。在SSCI收录的期刊和JCR分区表1区或2区的期刊上发表(或已录用)论文1篇。在SCI、EI收录期刊、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或已录用)论文3篇。要想毕业,要想戴上博士帽,必须符合这些“申请博士学位基本条件”,否则只有两个字:延期。其它条件不说,仅是这一条,足够使一些博士研究生愁白了头。还是青年人呢,有的已经是“鬓已斑”。上周末,一纸重磅文件在高校圈内刷屏。教育部科技部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其中有一句话,尤其引起博士研究生们的关注:不宜以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原话是这样的:学校应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过程,发挥基层院系和导师的质量把关作用,加强对学位论文的质量审核,结合学科特点等合理设置学位授予的质量标准,不宜以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这正是《意见》开宗明义所说的“破除论文‘SCI至上’,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营造高校良好创新环境,加快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应有之义。那么,这一变动,对于博士研究生来讲,毕业标准是降低了还是提高了呢?如果仅从发表论文的期刊级别来说,确实是降低了。毕竟,SCI论文不是谁都可以发的,也不是什么专业都可以发的,对于苦苦未能发表SCI论文的人来说自然是降低了要求,再也不用为发表SCI论文劳神费力了。一些博士研究生就是因为没有迈过发表SCI论文这道坎,没有如期毕业或是毕业了却与学位无缘。但是,这意味着毕业难度降低、学位授予标准放松了吗?可能并不是这样。别只看了“不宜以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这一条,《意见》还有另外一条呢?“加强对学位论文的质量审核,结合学科特点等合理设置学位授予的质量标准”。这叫做有破有立。SCI论文已经不作硬性要求了,但是新的“质量标准”又是什么?其难度到底有多大?这还难说。毕竟现在社会上对博士要求是很高的。还有一条,可别忘了。博士学位论文是要经过相关专业或同行专家评审的,是要求“创新”和达到“博士学位论文水平”的。而这“创新”和“博士水平”还真不好办。“创新”的要求在某种意义上比发表SCI论文更难办。发表SCI论文有套路,选准了方向,摸准了途径,是可以发表的。这“创新”的灵感,有的时候还真没有地方去找,更无规律可循。你说是不是?《意见》关于“分类评价”的要求,对博士研究生也许同样适应博士毕业的“创新”要求。对于基础研究,评价重点是论文的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对于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评价重点是对解决生产实践中关键技术问题的实际贡献,以及带来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实现产业化应用的实际效果。这“创新水平”,这“科学价值”,这“实际贡献”,这“实际效果”,可不是评价出来的,而比较出来的,没有干货还真不能说达到了这些要求。对于发表了SCI论文的人来说,其实也不要认为没有用了,如果你的论文确实有所创新,确实达到了博士水平,岂不是什么损失也没有,还可以顺利毕业么?学位不再与SCI论文挂钩,博士研究生毕业标准到底是降低了呢,还是提高了?你又是如何看的?(本文为原创,百家号首发;文中资料和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梅花

学位到底有多重要,硕士学位与博士学位的差距有多大?

从我们踏入学校的那一刻开始一定意义上,我们便已经开始追求学位的旅程,从小学、初中、高中、本科、硕士和博士,几十年的时间见证了时光的流逝,也见证了自己成熟,更为重要的是见证了自己学位的提升,而之所以我们会一直读书,一直追求学位,是因为社会、家庭和我们自己都将学位看作是自己未来前途的敲门砖,看作是我们腾飞的基石,所以我们都认为学位很重要,很重要。所以,每年会有几百万的大学生选择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机遇,而这些机遇便是因为我们的学位提升了,所以才会有更多的机会摆在我们的面前,而这就是学位的重要性,同时这仅仅只是学位重要性体现的一个方面,其还体现在学生的视野、格局、知识以及见识等等方方面面,都会随着学位提升而获得相应的提升。当然,对于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差距,或许是值得很多学生去关注的,因为这其中包含很多种观点,没有标准的答案:有的人觉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和差距不重要,第一学历的差距才是关键。尤其是现在社会上第一学历总是会被提起,不管是硕士研究生还是博士研究生,很多的用人单位,很多的高校都会追根溯源的看你的本科院校是怎样一个档次,如果你是211高校、985高校的本科出身,那你基本可以称得上优秀,如果你是普通大学的本科出身,即使你是211高校或者是985高校的硕士研究生或者博士研究生,还是会比本科出身好的要差一大截。所以,比较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差距没有实际价值,关键之关键是拿着硕士学位或者博士学位的你是怎样的出身,而不同的出身所产生的差距才是值得我们所关注的,同时也真正的能够体现出现实角度上的差距。有的人觉得博士学位相对于硕士学位更有含金量,更有价值,更有深度。虽然很多的硕士研究生坚决不攻读博士研究生,但原因绝对不是博士研究生没有读的价值,而是因为读博需要足够强大的勇气,需要足够坚硬的抗压能力,所以很多的硕士研究生不具有这些特征,于是硕士研究生毕业就匆匆的就业了。可是很多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才真正地享受到了专业的高度和福利待遇,可能博士毕业就能够很轻松的收到很多用人单位的offer,可能博士一毕业就能够拿到百万年薪,也可能博士毕业时已经成为专业领域内的大佬,所获得的荣誉和知名度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有的人觉得不管是硕士学位还是博士学位,差距肯定有,但关键是自己够用就可以。没错,博士学位肯定会相对硕士学位有很多优势,也必要会产生很大的落差,可是这并不是劝说所有的硕士研究生读博多的原因,因为每一个人的职业规划,每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每一个人对学业的理解都是不同的,不可能因为某一个东西很好,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去得到它,都必须占有它。因为我们最现实的是要立足当下,现在的生活和工作已经足够优秀,自己的硕士学位已经足够应付一切琐事的话,那么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差距也就无关紧要了,况且还有很多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和硕士研究生的发展也并没有很大的差距。总之,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差距有多大?这或许只能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可以承认的是而者之间肯定存在差距,只不过这样的差距可大可小,关键还是要看你所学的专业、你所从事的工作、你所指定的生活目标等来具体的衡量,当你有需要时你就会认为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车距很大,当你没需求时你就会认为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也没有多大的差距。

大知闲闲

教育部公布权威报告!高校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不足四成

为全面总结2018年全国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状况,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委托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研制完成《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2018年度)》(以下简称《报告》)。一图带你了解《报告》的主要内容:教师队伍中,高校博士学位教师占比38.21 %,较2017年增长1.5个百分点,行业背景教师(指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 可累计)在企业、机构一线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能够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的教师)占比17.68%,较2017年增长5.8个百分点。辅导员队伍规模2018年65571人较2017年58750人增加6821人,增长11.6个百分点。

穷美究执

简单图示:终于明白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学历的区别了

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到底有何区别?硕士和博士又有什么不同?这是很多人都有的困惑,对于这个问题的说法也有很多版本,自考君挑选了几个比较经典的版本,一起和大家一同探讨。一、学生版二、圈圈版想象这个圆圈代表了人类的所有知识。你小学毕业时,了解了其中一小部分。高中毕业时,了解了更多。拿到本科学位后,你有了自己的专业。硕士学位让你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深的钻研。继续阅读学术论文,你会逐渐抵达人类知识的边界。一旦抵达了边界,你便专注于此。你花几年的时间试图突破边界。终于有一天,你推动了它。这个凸出来的部分,让你获得了博士学位。当然,对你而言,这个世界看上去不一样了。但别忘了全局是长这样的。这是一组非常生动的图画,最后那张图更是“意外结局”的典范。它让人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对于走在硕博道路上的人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提醒:不要因为推动了一点边界而洋洋自得,也不要一味沉浸在自己的领域中,忘记了这个世界的辽阔和丰富。三、兔子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比喻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是:导师负责给研究生指出兔子在哪里,并指导学生学会打兔子的本领。反之,研究生则是从导师那里了解到兔子的位置、大小、肥瘦,并采用从导师那里学到的打兔子本领擒获一只兔子(就是做完论文)。有人由此衍生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之区别的“兔子理论”:本科生:学习捡“死”兔子。本科及以前所学知识都是别人已经发现并经过了反复验证的知识,是固定、稳定的,属于“死兔子”。此阶段的学习训练只是学会找到一条比较便捷的路径把已经死在那里的“兔子”拿回来。硕士生:学习打一只在视野中奔跑的活兔子。这只兔子在哪里?需要导师指给你,或者需要导师和学生一起来确定其位置。导师在“指兔子”的同时还应该告诉学生瞄准并射死兔子的本领。硕士生需要遵从自导师处学来的方法和技术,去把这只尚在活动中的兔子打死,然后再通过以往已经具备的方法把兔子擒在手中。博士生:学习打一只看不到的活兔子。此时的兔子也是活的,但可能不在你的视野里跑着,而是在树林里跑——导师可以确认一定有这只兔子存在,可是,需要你先从树林里把这只兔子撵出来,判断是否值得去猎取,再用更高级的猎取技术去射击并沿用原有方法将兔子取在手中。博士后阶段:此时,导师叫合作导师,他就要和博士后一起来确定究竟到哪里去寻找兔子,此时面对的可能是不一样的森林,需要一起商量后确定是否需要在这里伫足,并重复以上过程。四、红烧肉版本科论文第一章:红烧肉的定义和类型;第二章:各种红烧肉区别和特点;第三章:东坡红烧肉的具体特点;第四章:烹制东坡红烧肉的主要问题和对策。结论:东坡红烧肉可以更好吃。硕士论文第一章:关于猪肉做法的文献综述;第二章:红烧肉做法的历史演变过程;第三章:传统红烧肉制作和研究方式介绍和比较;第四章: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对红烧肉做法的启示;第五章:剩余价值红烧肉的具体做法;第六章:剩余价值红烧肉的创新之处和进一步研究建议。结论:红烧肉很好吃,但是吃的过程中注意区分,剩余价值理论指导下的红烧肉做得会更符合社会主义实践发展。博士论文序言:历史中猪肉食谱的文献综述、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不足和问题;第一篇(第一章到第三章):猪是怎样养成的;第二篇(第四章到第五章):猪的各个部分肉质的区分和作用;第三篇(第六章到第七章):马克思理论不同发展阶段对红烧肉发展的影响和启示;第四篇(第八章到第十章):红烧肉制作的实证研究(变量选取、理论模型和计量分析)。结论:红烧肉是不是可以吃取决于很多复杂的因素,总体来看,在满足一定约束条件的情况下红烧肉是不错的营养、美容食品,但操作过程的障碍还需要通过真学、真懂、真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有必要的情况下需要进行理论创新和政策支持,使红烧肉更好地实现增加营养、避免增肥和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五、专业分析版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教授较为全面的从学习、分析、研究方法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本、硕、博学习的区别,我们节选了部分内容:1.本科学习与研究生学习的区别本科是素质教育,是从未成年到成人的教育,是让他们完成文明教育的过程。素质教育不在乎学什么专业。例如,家长们对子女找配偶的要求是要找个大学生,而不是要求找学某种专业的。家长们未必能解释为什么,但他们知道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基本上不动手打配偶。本科教育是培养做人的品格和修养的过程。研究生教育不是素质教育,是专业教育。这就是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的最主要区别。这个区别决定了你们应注重学习什么的问题。你们的学习带有研究性质,这对你们毕业后的工作选择与本科生有了不同。本科生毕业后终生从事其所学专业的人数比例原则上不会超过10%。这里我说的不是上世纪50年代的本科毕业生,而是指有了博士生教育以后的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终生从事其硕士专业的比例会高一点,约15%。而博士毕业生以博士专业为终身职业的人数应不低于三分之二,低于这个标准则说明博士教育本身不成功。也可以说明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的性质是专业教育。2.硕士生学习与博士生学习的区别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生的区别是专业水平差别,不是素质差别。两类毕业生在为人的素质上没有差别,其区别是研究技能。研士生教育培养的是工作技能,而博士生教育培养的是学术技能。硕士生毕业后的工作主要是从事事务性的工作,做学术研究的很少。因此硕士生要注重学习普遍性的研究技能。完成上级交待下来的任何一项事务性工作,都需要进行调查了解基本情况,判断问题的性质,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找到实施的方案和路径。这些解决问题的程序和学术研究的方法很相似,例如,文献回顾、找到有意义的问题、提出假设、进行实证、做出结论。无论是研究具体的事务性问题还是研究学术性问题,都需要广义上的研究能力,懂得基本的研究程序和常用的研究方法。由于硕士毕业生和博士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同,前者是事务性的,后者是学术性的,因此你们对于学术的态度不能一样。博士生要有较强的批判精神,即发现错误的能力,因为发现现有知识的缺陷,才能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硕士生如果有了这种批判精神,那你最好选择毕业后读博。否则,你到了工作单位,总是发现领导的决策有缺陷,你会不甘心情愿地执行领导决定,你工作就做不好。因此硕士的学习主要是学研究技能,学会如何将研究技能应用于自己的工作,培养成清华人的“能干、出活”精神。我以为能达做到这一点,硕士教育就达到了目标。博士教育重要的一点是寻求真理、发现规律、探索人类尚不知道的知识。要发现新知识不仅需要研究能力,还需要学术激情和学术奉献精神。很多学术研究所发现的知识都没有实际用处,不能转化成为物质财富。从经济学的理性角度讲,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属于非理性的,因为从事这种研究的人得不到实质性的经济收益。然而,人类的科学进步就是建立在发现了很多人们认为没用的知识的基础上的。然而,发现新知识是有乐趣的事,于是很多博士选择在低工资的大学就业而不选择高工资的企业。家长们常说的,“这孩子读傻了”,就是这个异化过程。社会上常说的“笨得像个博士,傻得像个教授”,就是异化的结果。当你领到博士学位证书时还没被异化,你可能是个含金量不高的博士。涨知识: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硕士生:就是硕士研究生学历:大学学历、研究生学历学位:学士(大学本科毕业),硕士(硕士研究生毕业),博士(博士研究生毕业)注意:博士后不是学历也不是学位,而是一种工作经历。今天的文章就分享到这啦!自考君每天为你分享更多相关文章,欢迎关注我们,第一时间获取最新文章。

恋风

中国授予博士学位数量全球第一,质量又是如何评说?

博士是最高学位,从理论上讲,获得博士学位是很难的。现实当中的博士数量也有限,一旦被聘用,待遇并不低。所以,一些学子把考上博士、获得博士学位当成人生梦想或是奋斗目标。1980年2月12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并于1981年1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新中国学位制度从此诞生,极大地促进了科学专门人才的成长,促进了各门学科学术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教育与科学事业的发展。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博士授予单位347所、硕士授予单位697所、学士授予单位700余所。2018年教育数据显示,全国毕业博士研究生60724人,招收博士研究生95502人,在校博士研究生389518人。本号统计发现,仅1997年至2018年期间,就有79万多人博士研究生毕业。在博士授权高校和拥有博士学位人数方面,我国现在都是全球第一,实现了“赶美超英”的目标,40年走完了美英等国家100多年走过的路。1978年,恢复招生第一年,全国仅招收18名博士研究生,2018年招收95502名博士研究生,是1978年的5300多倍。1982年6月16日,我国首批授予6人博士学位,2018年授予博士学位59368人(60724人博士毕业,授予率98%左右),是1982年的9895倍。1997年至2018年之间共有79万多人博士研究生毕业,学位授予率按98%计算,也有77万多人获得博士学位。这样的发展速度,在世界上绝对是没有过的。但是,博士教育发展速度全球第一、博士教育规模全球第一、博士授予数量全球第一的现实,并未让国人产生太多的自豪感,博士学位在现实当中似乎呈现“贬值”的倾向。人们对博士学位获得者不再是过去那种青眼有加,而是热情有所下降,不再象过去那样那么稀罕。博士求职者也深深感到用人单位也在挑三拣四,甚至出现了某些专业的博士找一个自己认为比较理想的岗位并非易事。是博士过剩了吗?如果算一算账就知道,并非如此。2018年招收博士研究生9万5千多人,招收本科生422万多人,占比只是略过2%。全国有14亿人口,获得博士学位者按80万计算,占人口的比重还不到万分之六。相反,随着科技快速进步和产业快速升级,用人单位普遍提高了招聘人才的学历层次,对于博士层次人才的需求还是在增长的。某些博士出现了“就业困难”,原因之一是博士结构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博士培养目标是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所需要的人才,而这两个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基本实现了所聘人员博士化,吸纳新生博士的能力呈现下降趋势,高科技企业成为吸纳新生博士的主体。但是,这些企业吸纳的主要是理工类博士,对于非理工类博士需求不大。即使是理工类博士,由于某些专业的博士增长速度远大于行业需求速度,同样出现了就业困难的情况。2018年8月27日,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进高层次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结构,适应需求调整培养规模与培养目标,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正是因为现实对博士层次人才有着大量需求,所以该意见定调为“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正是因为博士供给出现了结构性问题,所以该意见认为应该“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人们对博士热情的下降,一些人甚至认为博士学位“贬值”了,主要原因是博士学位的质量与人们的期望存在一些差距。曾有媒体对3000多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0%的人认为博士数量增加并不意味着教育质量的提高,40%的人表示大多数攻读博士学位者只想借此找到一份好工作或得到提升机会。参加此次调查的人,绝大多数具有大学本科学历,说明调查结论是相对客观的。这说明了求学者方面的原因。人们对博士的观感有所下降,估计与前些年在职博士的一些表现不无关系。眼见身边的人一边全勤工作,业余时间也是加班加点,并没有花多少时间、耗多大精力,几年之后却是博士学位到手,待遇超越其他同事,而能力与水平方面并未有明显长进。对于这种情况,在片面思维影响下,很容易以偏概全,以少数替代整体,从而对整个博士教育质量产生一些看法。这说明了授予者方面的原因。前几年,许多培养单位收紧在职博士这个口子,弄个在职博士指标极不容易,可是人们对于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质量原本也存在担忧。许多媒体对博士质量展开了调查、分析与讨论,产生了一些社会效应。华中科技大学周光礼教授《中国博士质量调查》一书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博士教育生态。最牛的博导同时带47名博士生,博士生沦为“博士工”更是普遍现象。一系列数据犹如在已有波浪的水潭中又投入了一块巨石,瞬间激起了更大的波澜,有的戏称高校已是“博士工厂”,我国也是“博士生产大国”。以前一个教授带两三个博士,培养一个是一个,合格一个就授予一个学位。现在的博导一带就是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博士,而且绝大多数都能如期拿到学位。应该说,即使是神仙,也只是三头六臂,带几十年博士根本忙不过来,人们岂能不为博士质量担忧?在舆论的质疑中,还产生了一种声音,“为何中国盛产博士却多年都出不了一位大师?”本号分析博士质量与人们期待之间差距的原因,并非指责博导们。博导们也是有苦难言。谁都知道,多带一名博士就多一个责任、多一些工作量,而且如何质量不能保证的话,对自己的声誉也是一个影响。但是,博士生招收进来了,总得有人带吧。所以,这是一种机制的问题,是高校急速扩招的后遗症之一。这几年,高校发展已由外延式拨转到内涵式,博士教育也进入到“提质增效”的新阶段。有的对博士生数量进行“缩表”,有的对超期未毕业的博士生予以清退,有的严格博士培养过程监控和严卡博士授予水准。所有这些,意图再明显不过,博士教育由高速度发展进入到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客观地看,中国博士教育四十年来得到高速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层次人才,满足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需要,成就是很大的。回过头来看,发展过程中虽然出现了对质量有所疏忽的问题,这是发展中的问题,瑕不掩瑜。现在调整发展模式,“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非常正确的。(本文为原创,百家号首发;文中图表为本号制作;图片源于相关高校网页和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鸡尾酒

不逼自己一把去读博,可能会后悔一辈子

为什么要考研,要读博?其实这样的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读博难不难也因人而异。有的人甚至把读博跟“赌博”放在同一个高度。如果你没觉得读博有多难,那就去读一个博士学位。首先,现在读博的工资也挺高的,好的985,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普通博士每个月稳稳的奖学金都能拿到8K以上,差一点的211,每个月拿到3K奖学金也是最基本的。覆盖基本的日常开支是足够的,优秀一点的博士生,每年出几个好论文成果,每个月拿到上万都不是问题,这和硕士直接就去工作相比,前几年的工资也是差不多的。其次,学历越高,受人尊敬的程度也越高。总的来说,现在大家的学历都高了,不管是有编制的单位,还是企业公司,将来要提拔干部的时候,没有高学历显然是非常被动的。如果三到五年能够换一张接下来几十年终身具有高收益的学历,性价比还是很高的,这些时间的付出和努力也是非常有价值的。最后,读博可以把稍微聪明的人,变得更加聪明和睿智,或者叫更加成熟稳重。经历过读博的人都清楚,整个过程会受到很多挫折,而且这些挫折谁都帮不了你,只有你自己帮助自己才能渡过。硕士的时候还好一点,大家做的方向都类似,有师哥师姐和同学互相帮助,发一篇灌水的小论文就能毕业,难度不大,也没有什么真正的挫折科研。但是,读博就不同了,不仅方向基本都不一样,而且多发表几篇灌水的小论文也不能毕业,这个时候没有逼自己一把,去碰几个真正的挫折,是很难发表出好论文的。

两个人

教育部规定大学“宽进严出”,韩国12天就拿博士学位?国内不认!

相信不少学生都听过这样的话:“高中读书又苦又累是正常的,熬过去就好了,等上了大学就轻松了,有你玩的时间!”因此,一旦进入到大学,有的学生就开始放飞自我,考试的时候求老师“手下留情”,混个及格万事大吉。但日前,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清考”制度将被取消,高校也将严把毕业出口关。基于这种现实,很多人都建议,中国应该像美国一样,在高等教育上搞“宽进严出”。目前,也已经有不少高校相继爆出清退本科生、硕士生的新闻。似乎大学生的日子也真的不好过了,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部分人就打起了留学的主义,国内大学不好混,混个国外的文凭。12天短期培训拿博士学位?太荒唐据韩国教育部公布的资料显示,2018年,来韩国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共计3636人,相比2013年的1906人几乎翻了一倍,而且这些人中的大多数是硕士文凭的中国大学教师。因此,有媒体断言,韩国大学就快沦为中国的“学历工厂”。语言不通,能到韩国读博?资讯韩国方面负责招生的工作人员得知,由于留学入学门槛较低,连与教授正常沟通或者听课都困难,根本无法保障以短期培训形式来韩国攻读博士课程的留学生的学习质量。去年一所地方大学被查出招来的中国读博的留学生,12天就能修完一学期的课程,这样的文凭还能让人相信吗?急功近利读博,当心文凭成一张废纸!有需求就有市场。目前国内正在推动“双一流”政策,国内不少高校都致力于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博士学位”自然成了部分大学教师的目标。反观韩国,大学数量多达190多所,但学生生源却在逐年减少,导致一些地方城市的大学陷入招生困难、财政收入少的困局。瞄准这一局面的留学中介就应运而生,他们去韩国找到某大学的研究生院招生处,表示能够一次性输送超过10名留学生生源,但希望能够针对中国留学生专门开设短期培训课程,“韩国大学沦为学历工厂”的现象就出现了。但另据正在韩国延世大学攻读博士的留学生王某表示,这种“博士速成”学位在韩国首都圈内的大学很少出现,如果有的话大多是地方某些大学跟多内一些机构成立的速成项目,但通过这种途径拿到的博士学位,在中国办理博士认证很难通过!当下,确实不少企事业单位“唯文凭至上”,导致这类急功近利的负面事件出现。然而,不管是大学生,还是高校教师,比起一纸文凭,真凭实学更为重要。另外,我们的社会也应该重新定义一下“人才”,改善人才评定机制,否则,除了韩国,将来也许会有更多的国家沦为“中国学历工厂”!

仙人跳

首批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有哪些?博士能直接当大学老师吗?

本文全网版权保护,违规转载洗稿必究!文|冷丝栏目|丝说大学专业和就业我国博士授学位授予权是在1981年确定的,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共有151个(详细名单请见本文结尾处)。哪些高校拥有首批博士授予权?博士毕业生怎样才能去高校当老师?在所有的博士授予权单位中,114家单位是高校,比如北大清华、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等等。而在这些高校之中,还有5所军事院校,有第二、第三、第四这3所军医大学,还有军需进修学院和军需大学。京津地区高校名单这首批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大多成为了后来的985高校和211高校,也是当前双一流建设高校的主要高校。2005年之前,博士毕业生一般都能够在高校任教,而且能够较为轻松地进入985、211这样的一流高校任教。2005年之后,优秀的博士毕业生才能够进入好的高校任教,所谓优秀的博士毕业生,指的是有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有较高级别的科研项目等等。一般水平的博士毕业生如果想要到高校任教,一般只能选择去传统意义的二三本院校。博士生毕业选择高校和科研单位依旧是多数。博士研究生作为公认的知识精英,就业问题备受关注。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博士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可以分为“学术职业”和“非学术职业”两个方向。北京科技大学学位授予仪式就传统的博士生就业意向而言,学术职业为博士生的主要选择。但随着学术劳动力市场趋于饱和,博士学位不再是进入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可靠通行证,越来越多的博士毕业生开始进入非学术领域,就业途径和形式向着多元化发展。比如,以教育部直属部分代表性高校2014届到2017届博士毕业生就业去向来看,博士研究生主要就业去向仍为高校和科研院所,一半以上的博士毕业生选择了学术职业,但相对于往年数据,这个比例已有所下降。非学术职业异军突起,在吸纳博士生就业方面已占据近半壁江山。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之间,博士生就业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受院校所在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就业选择丰富多样性的影响,位于东部沿海发达城市高校的博士毕业生进入企业的比例较大,比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处于中西部省份的高校,比如陕西师大、兰州大学、中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选择学术职业的比例明显高于东部省份高校。北京林业大学受学校类型影响,财经类、工科类高校博士毕业生多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所掌握的研究成果能够快速地转化为经济效益,这类高校博士毕业生进入企业的比例相对较高。以人文社科领域见长的师范类高校博士毕业生更倾向于进入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这些高校的博士毕业生学术职业就业率高达七成以上。市场经济的发展,博士生供求双方都不同于往日,形势变化很快也很大。博士毕业生供给量增大。博士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供给量的增大既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了新鲜血液,也增加了博士生的就业压力。中国农业大学市场对博士劳动力的需求也有明显扩大。除了高校、科研机构提供的岗位数量基本保持稳定之外,企事业、政府机关对博士毕业生需求量逐年增加,博士毕业生就业岗位更加多样化。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传统的博士生教育意在培养学科的“看守者”,知识生产高度学科化,所培养的博士生多在高校任职,从事纯理论知识的生产工作,培养目的十分单一。而在崇尚知识经济的今天,博士生培养模式也逐渐发生改变,在训练其学术基本功的同时,增加了符合社会需求的内容。附录全部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高校名单:全部名单本文全网版权保护,违规转载洗稿必究!敬告|冷丝所有文章首发『百家号』,如有错漏和最新信息,作者将在评论版块及时更正和补充,也请网友批评指正,谢谢您!同时严正声明『非法转载必究』。

慎思

大学教育从学士到博士,凭借什么区分等级?网友:安排的明白

对于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人们都有普遍的认识。想要受到高等教育,先要参加高考,只有考上大学,才算是高等教育的入门阶段。成为一名大学本科生之后,高等教育的路才刚刚开始。本科生之后还有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之后还有博士生,博士生之后还有博士后。当然,博士后并不是学位而是一种工作职务,但是,能够担任博士后,必须先成为博士,这也是对博士科研水平的认可。然而,很多人虽然能够清楚的明白之间的等级,但是,更多的人却不知道,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和博士后这4者之间究竟如何区分出来?有一个著名的“兔子理论”十分生动有趣,很形象的把4者之间的关系安排的明明白白。理论中把学习的知识比喻成兔子,认为位于高等教育初级阶段的本科生学习的知识,都是现成的,叫做捡“死兔子”;略高一级的硕士研究生,这时会有专门的导师辅导,导师会给研究生指点一下研究的方向和研究的方法,通过这些手段获得的知识,这就相当于“抓兔子”,“抓兔子”的工具都是导师提供;更高一级的博士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就不那么具体了,它是导师确定但是无非确定价值的知识,博士生要做的就是在导师给定的区域范围内,去把要学习的知识找出来,然而自己去判断知识的价值,这就相当于“抓藏起来的兔子”;博士后因为已经属于工作职务,因此,这时的导师也不再是导师,而是有专门的称谓“合作导师”。正如称谓所言,就是大家一起合力协作。这时才算是真正的科研,因为,他们要学习的知识是需要他们自己去寻找,方向和方法都没有现成的,只有靠自己一步一步的摸索与实验。这个阶段可以形容为“抓不知道有没有的兔子”。因为,运气好,研究的方向可能会出成果,运气不好的话,也许就是白费功夫。还有一种区分方法是从教育目的入手。本科教育的目的只是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只要知道是什么,不要追求为什么。因此,高考时我们可以发现,对于高校志愿的填报,无论是考生还是家长,很多都是奔着毕业后就业潜力进行专业选择。但是,进入研究生阶段就不一样了,这个时候考研的本科生都会确定自己未来想要学习的专业方向,更多的会从科研的角度去思考专业选择的问题。因此,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目的不像本科生宽泛驳杂,而是已经进入了专精阶段,以科研为目的。那么,博士生又和硕士生的差别在哪里呢?可以这么说,两者的专业精度不会有太大变化,最明显的地方在于科研的深度。研究生就像之前“兔子理论”提到的“抓兔子”,只需要根据导师提供的方向和方法去做就好,而博士生更加强调的是主观能动性,需要靠自己寻找方法找到有价值的内容。简而言之,研究生就像企业里的工人,管理者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博士则更像管理者,他们需要知道怎么做才能让企业运转的更好。别看两者不过是“做”和“做吗”一字之差,但是,培养的时间确实翻倍,研究生只需要2年,而博士生几乎都是至少4年起。综合两种不同的理论,却可以得出一个大致的结论:本科生的学习更像是为了工作而学习,只要拥有现成的专业知识,不影响就业方向就好,甚至,很多企业只要是高校毕业,专业都不限。研究生的学习,知识面会变窄,深度会有所突破,会接触科研内容,但是,学习阶段还是听从指挥为主。因此,这个阶段的学生找工作时就会有所选择,往往要求和专业相关,不然,2年的硕士研究生真的浪费了。而对于企业来说,招聘研究生的岗位也更具专业性,更加看重专业而不再是看重学校。博士生则是完全进入了科研领域,把他们放到日常事务的工作岗位上无疑是暴殄天物,他们的存在更多的是为人类发现更多未曾探索而出的知识。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博士并不在乎薪资多少,他们更多的看重科研环境,所以,大学成为博士最多的集中地。各位看官,你们又是怎么看待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