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学校教师的教研论文写作水平,切实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5月11日,桃源职专教科室在四楼多媒体教室举行教研论文撰写培训会。学校分管教学副校长袁和贵同志和工会主席彭志敏同志出席本次活动。学校近70位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会议由教科室主任楚国良同志主持。袁和贵副校长发言袁和贵副校长首先在发言中指出,如何撰写论文是教师在教研教改过程中提升教学教研水平非常重要的一步。同时,他希望老师们思想上重视,努力提高论文撰写水平。教科室副主任杨丽同志开展题为《教研论文的撰写——内容与步骤》的主题讲座教科室副主任杨丽同志开展题为《教研论文的撰写——内容与步骤》的主题讲座,讲座重点从内容和步骤方面讲解了如何撰写教研论文。同时讲座还结合案例讲解了论文撰写的注意事项,分享了论文撰写过程中的几点反思。楚国良科长讲话楚国良科长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希望教师们平时要多积累教育教学经验,为教研论文的撰写积累素材,多写论文,切实提高自己的教研教学能力。“拨开云雾见日长”,此次讲座的举行,为处在论文撰写迷雾中的教师们指明了一条正确的道路。相信通过此次讲座,老师们的教研论文撰写水平一定会更上一个台阶,教研教学水平也一定会更上一个层次。(融媒体记者:风若雨 通讯员:唐平)
原题:《又到“论文”时》学期即将结束,突然接到学校要老师交论文的通知:“抓紧交年度教研论文,过期不收”。“通知”所述情况反映的是当前发生在基层学校典型的“任务论文”或“职称论文”的催缴情况。这种论文一般具备如下特点:每年上交一次,每人每科限交一篇,由学校统一报送给指定的主管部门,没有稿费,“自然投稿”“发表”难度大,基本为评职称“加分”而“写”等。这种情况已流行多年,基本与评职称“同龄”,现在随着中高级职称名额的固化和紧缺,“论文热”降温多了,但仍有部分老师响应号召积极“投稿”“,不过总体已变冷清。看到如此情景,笔者不由心生感慨,那就絮叨絮叨吧。与大家共勉。正常情况下,“论文”是“从业者”(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理论联系实际程度不同地讨论和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它具有“学术性”和“实用性”,对指导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写作者一般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及理论基础。作者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和思考,积累“素材”到一定程度,到一定时候,凭“灵感”和“实力”写作成文。“正常论文”,数量是不受限制的,发表是根据文章质量“随时”“择优录用”的,纸质刊物(或有利读者观众阅读了解的其它电子平台)一般是不固定的。因为文章有指导和借鉴作用,有常常有相当主动自觉读者“读者群”。了解这些,回头咱们再分析一下“职称论文”,看看它能给人们带来了什么?(1)“限时限量”违背“学术”及“创作”规律。“文章是生活的反应”,是“主客观因素化学反应的结果”,往往需要作者“灵与肉”较长时间共同作用才能“生产”出来。她不是“机械产品”,很难定量定时,常常是作者“有感”就发,而不是“无病呻吟”;“有话则长”,而不能“削足适履”。“一线老师的论文都集中在六月份”“发表”,即使论文质量都较高,众人“一船过河”,超载还不把船压翻?就是有读者,谁“欣赏”得过来?再说哪这么巧作者都是“六月份有感而发”?结婚男女生孩子,如果不是人为地选择性妊娠,自然怀孕所产婴儿男女比例是基本协调的,这才是自然和常态的。写文章绝对不像“种地”,就得固定季节性的“春种”“夏长”“秋收”,机械轮回。写文章有动态性生成性和不固定性。凡事都要遵循活动规律,“文化艺术产品”的文章更是如此。(2)“固定刊物”、“为职称而文”,“钳制文化”,彰显“学术”被“行政化”。鸡生蛋是主要的,为什么非要下在固定的“鸡窝”里?职称与“固定模式的论文”挂钩,是对一线老师晋职人为设下的一种机械性障碍,尤其对农村偏远地区的一线老师更是不切实际的打击。这种形式主义“一刀切”的做法,表面看是对老师成长.提高综合“文化理论”素质提出的统一要求,实际上是变相“设卡”:就得在规定“平台”发表,就得集中统一报送,有的就得找人“打招呼”才能发表。甭说一线老师整天忙于干“实活”,“不会”也不得闲“作文”,就是“硬着头皮”写了,面对上述三个“就得”还不光当干净的,他们哪有“过五关斩六将”的本事?“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要求老师适时适当力所能及地“论文”是好事,这是老师提高理论修养增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但那些过多的“行政性”的形式主义的“要求”,对老师“论文”则是不利的,总有点“摆呼人”的感觉!(曹永亮)
每逢到了期末的绩效统计,学校都会发一份师生获奖记录给大家核对。我在查阅时,似乎总能发现有部分同事写出在市里或区里获奖的论文,而且有几个还是常客。论文我也想写,但之前一直觉得这是一个高大上的东西,岂是自己这种凡夫俗子能够驾驭的!不过想想,那些论文获奖的同事,难道都是因为对教育和教学有很深的道行和功力吗?怀着一颗好奇和学习的心,我收集了一些获奖的论文,仔细阅读了几遍,发现写一篇90分的论文的确不容易,但是写一篇60分的论文,还是可以做到的。一篇论文如果能到60分,说明它足以从一堆参赛的论文中脱颖而出,进入获奖的行列;如果能到90分,说明它足以得到市场的认可,这时会有专业的刊物愿意免费发表,甚至还支付稿费。我写过两次,也上交过两次,一次市二等奖,一次区三等奖。虽然经验不算多,现在让我写一篇,我也不敢拍着胸脯说一定能拿奖,但我相信,只要不断提高论文的质量,获奖会是一件大概率的事情。有些老师不写论文,是因为不想写;而有些老师不写论文,是因为自我要求比较高,觉得自己要么不写,要写就得一鸣惊人。其实,如果你和我一样,对教学论文目前都是零的话,不妨先追求写出60分的论文,然后通过复盘,争取快速迭代升级。那么,如何写出一篇60分的教学论文呢?1.定标题所谓论文,就是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写论文的过程,其实也是思考如何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只不过是用议论文的形式来表达而已。因此,定标题的关键,是找一个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怎么找呢?分两步。第一步是选题指南找方向。论文评选活动的通知里,通常会有一份选题指南,里面每一条都是当前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比如信息化、线上教育、校本教研、有效教学、深度学习、STEM教育等等。这些内容可以为我们提供思考问题的方向,如果哪个名词觉得深奥,只要上网搜索一下,就能了解个大概。第二步是就近原则找落点。有了方向,接着从三个维度找具体问题。一是资源维度,分为两类,一类是数学内容,比如知识、技能、思想、方法、问题等;另一类是学习材料,比如教材、学案、微课、教具等。二是学生维度,分为两类,一类是数学能力,比如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等;另一类是学习方法,比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拓展等。三是教师维度,可从备课、上课、作业、培辅和测验这五个基本教学组成来找。可写的问题很多,选哪个好呢?我的思路是就近原则,这样比较容易找到鲜活的案例,比如我最近一年教初三,首先想到的就是中考数学的复习,而中考复习通常分为三轮,再结合深度学习这个方向,就能得出“基于深度思考的中考数学第一轮复习策略”这个核心问题。为了进一步缩小范围,我再加个副标题“以‘与圆有关的概念与性质’复习为例”,这样就大致确定了一个标题。2.搭框架标题确定后,有的老师就着手考虑开头怎么写了。问题是,对许多老师来说,写论文只是每天众多事务中的一件,能抽出来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时间足够一气呵成,倒没什么;可是如果一次写不完,等下一次接着写,往往要花点时间把思路重新找回来。那怎么办呢?办法就是,不用急着写开头,先搭建论文的框架,也就是语文老师常说的列提纲。有的人能直接搭出来,有的人搭不出来,怎么办?搜集类似标题的论文,先看看别人的框架是怎么样的。找论文有一个免费的办法,就是借助当地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服务,比如我登录佛山图书馆,选择“数字资源”,就能进入中国知网下载论文了。像我这个标题“基于深度思考的中考数学第一轮复习策略——以‘与圆有关的概念与性质’复习为例”,用关键词“基于+数学+为例”搜索,就能找到许多类似的论文。新建一个“对标文献”文件夹,选几篇好的下载下来,就可以拆解框架了。拿我这篇论文为例,它由引言、论述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引言用经典的SCQA模型,大概这么写:“我们要开展中考数学第一轮复习(S),可是复习的效果难落实,复习效率难提高(C),那怎么办呢(Q)?用深度学习吧(A)!”这里的S表示背景,C表示冲突,Q表示疑问,A表示解答。论述是论文的主体,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介绍深度学习的涵义和特征,让读者了解深度学习是个什么东西;另一部分就是以深度学习为指导,结合“与圆有关的概念与性质”的复习,提出中考数学第一轮复习的策略。结束语的一种常见操作是强化主题和价值,简单说,就是再次强调“中考数学第一轮复习很重要,复习策略很关键,深化学习很好用”。有了框架,我们就不用担心写作进度被打断,不仅如此,框架还能为我们启动视网膜效应。什么是视网膜效应?举个例子,当你没买车时,偶尔看到一部车不会觉得奇怪;如果你买了一辆奥迪,会发现自己随时随地都能看到奥迪的车。是开奥迪的人变多了吗?不是,而是视网膜效应让你比平时更加关注奥迪的车。同样道理,论文的框架就像一块磁铁,让我们的注意力比平时更容易捕捉到灵感与合适的素材。3.写初稿框架出来后,写论文的过程,就变成填充和完善框架的过程。用来填充框架的内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理论干货,用来组织解决问题的思路;另一个是教学素材,用来提供佐证,或者让思路更容易理解。教学素材不难找,知识点可以翻教材,题目可以上菁优网,至于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或课件之类的,百度文库有一大堆……再说,只要你教了几年书,光自身的经验就是一笔不小的素材。理论干货上哪里找呢?文献!广义上,凡是记录有知识的材料都算是文献,但写论文最常用的,还是图书和论文,尤其是后者。下载论文的方法,上文已经提到过,这里不再重复。还是以我这篇论文为例,分别用“深度学习”、“中考数学复习”、“圆”这三个关键词单个或组合进行搜索,接着看标题,感觉合适的,能下多少下多少,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论文的来源越权威越好,博士硕士论文优先。下载的论文怎么整理呢?新建两个文件夹,一个是“候选文献”文件夹,把所有论文集中保存,然后带着框架逐一检视阅读;另一个是“参考文献”文件夹,在检视阅读时感觉能用得上的论文,就剪切到这里,等下一步分析阅读用,如果分析阅读后发现用不上,再放回“候选文献”文件夹。当我们对一篇论文进行分析阅读时,就可以着手填充框架了。通常来说,博硕士论文或核心期刊论文对理论干货的阐述会更加系统详细,但是我们要注意,不要直接复制粘贴,这样到了论文查重会很麻烦,更好的选择,是用自己的话来总结提炼,如果概括不出来,就看多几篇论文,看看不同的作者是如何阐述同一个理论的,然后再作尝试。保持一颗平常心,每天推进一点,遇到问题就返回去找文献,或者搜索更多的资料,或者调整框架,这样框架就能慢慢地充实起来。等框架填充完,找个时间整合一下,论文的初稿就出来了。4.修成文完成初稿后,不妨先放几天,等自己脱离了作者身份,再切换成读者身份来读,然后从三个方面进行修改:一是“信”,即准确表达意思,看看是否存在用词不当、词不达意、结构失衡;二是“达”,即顺利传达信息,看看是否存在逻辑不清,表达不通顺;三是“雅”,即足够高级表达,看看是否存在用词粗俗、表达乏味。除了修改,还有一些事情需要处理。第一件是写摘要。摘要就是论文的内容梗概,用200字左右来概括论文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如果不会写怎么办?回到“对标文献”文件夹,找上几篇论文,看看别人怎么写。第二件是列参考文献。写完论文,还留在“参考文献”文件夹里的论文,基本上都是参考文献了。参考文献目录的格式很复杂,不过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用百度学术搜索一篇论文,在相应的主页面点击“引用”,然后直接复制粘贴就行。有的论文可能用不了,只能想别的办法。第三件是论文查重降重。一篇论文的重复率多少算合格,我查了网上的说法,很多都表示30%是底线,越严格越好。有的老师觉得只要规范引用就不算重复,其实也会算,而且引用率不能超过全文的5%。百度学术有论文查重功能,里面提供了十多个查重品牌。比较权威的,应该是万方数据和ParerPass。选定一个品牌,按要求提交论文后,一般五分钟就能出检测报告,每个句子的相似度都在里面都有详细的标记。如果某一句被标记红色,说明它严重相似,要么删掉,要么修改。如果舍不得删,又担心改了以后还是红色,可以借助一些降重工具,比如网上有一个贝影论文修改助手,操作简单,每天都可以免费使用3000字,是不是感觉很贴心?这三件事做完,剩下的也就是排版提交之类的边角料了,这些事项通常在通知文件中会有详细的说明,而且不同的论文评选活动,要求可能都不太一样,所以按具体要求做就好了。这篇文章算是一个复盘,对于论文写作,我有两个感受:第一,写论文有不同的套路,每一个都能写出优质精彩的论文。不过,我们没必要每个套路都掌握,只要找到感觉顺手的,把它练熟用好就行了,毕竟论文只是思考问题的一件工具。第二,最影响论文写作效率的,其实是问题意识和积累意识的缺乏。没有问题意识,就会对工作中的一切熟视无睹,自然发现不了好的问题,等到写论文时,只能跟随别人的话题泛泛而谈。没有积累意识,东西用过了就扔,工作做完了就忘,等到写论文时,发现自己丝毫没有沉淀,只能搬出别人的素材加以评论。因此,写论文不仅是一项工程,还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在教学的路上是否走得踏实。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师生互动的故有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因为科技的介入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教师的教,因为互联网的介入已经在教学手段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曾经的一只粉笔画到底,变成教学全程用多媒体。从视觉、听觉、感觉上帮助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学生的学变化之大更是惊人。教师已经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渠道,而是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之一。于是教师们在完成教学任务时遇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成为教师教研活动的话题。这些话题中,高效课堂是热门之一;集体授课,个性化辅导也不能忽视。我们的教师要通过教研活动解决在45分钟内,让每一个知识点,学生都能领会。那教师必须提前把所有知识用多媒体制作成学生喜欢的PPT。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把更多的知识学会。另外现在的教研活动,把从研究教师如何教好,转变成如何让学生学好,不管是探究式教学、项目化教学其实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学会。学法的研究,在很多学校教师参与的教研会上,大家已经想出很多好的建议。最具有创新的学法,就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离开家长老师这两根拐杖,在老师的教中受益,在自己的学习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学习能力,最后取得好的成绩。教研还有一个比较创新的事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不间断的接力。这种教研活动,促进了老师们探讨问题的研究力和学生质疑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有些问题教研活动无法解决时,老师们就会把这些问题集中起来,拿到科研中研究。因为教研是对教学工作的研究。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学科教学中具体的教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的成果直接为教学实践服务。一般研究的时间比较短,研究的问题是教师教授某一学科的知识点。在国家鼓励科技创新的今天,科研已经成为所有教师一个工作的重点,也是教育创新的一个难点。因为家长对学生的重视,国家对教育的大力扶持和发展,新出现的系列问题,都要通过教育科研, 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种以教育理论为武器、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并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有目的、有计划地获取新的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创造性实践。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创新的闪光点。在进行教育科研的过程中,老师们将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态度与方法研究教育现象,提炼教育经验、发现教育规律性知识,然后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教育未来和教育实践。教育科研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连续的、系统的教学研究活动。它选题一定是符合社会发展,同时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热点、难点。制定的研究计划与实验一直到成果鉴定、结题一直要连贯,尊重科学,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因此,研究的时间较长,一般需要2-5年甚至更长时间。科研的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强调创造与开拓。没有任何的主观限制,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对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中的事实,进行了解、收集、整理、分析,从而发现和认识教育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所以做学问,不能拷贝,抄袭,避免出现学术不断。所以,我们每位教师,都要经历教学、教研与科研,绝大多数的教师能在岗位上兑现着教好每一名学生的教学诺言。所以教学要在课堂上认真完成,遇到问题在教研活动中要与大家找到解决方案。对于一些新的教法和学法,大家以科研课题的形式,开展研究,从选题到实验,最后到鉴定结题,每一个环节都是对教师教学实践的检验。科研要讲究学术诚信,科研成果不管是研究报告、论文、专著、科学新发现,都要经受住时间的检验。
课题研究现状”很多教育同事谈到课题研究时,都露出为高不可攀的神情,认为那是大学教授、科学家们的事情,自己遥不可及。即便是很多正在参与的教师,也是心有胆怯,也常说我也不是很懂,不知道怎么做最好。甚至还有很多教师认为课题研究和一线教师毫不相关,反倒觉得写写心得文章、教育论文倒是教师可以干的事。其实,这是很多教师对课题研究缺乏了解,其实搞课题研究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难。“什么是课题”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课题。“课题”就是要尝试、探索、研究或讨论的问题。《现代汉语词典》把课题解释为:研究或讨论的主要问题或急待解决的重大事项。课题是指为解决一个相对独立而单一的问题,而确定的最基本的研究单元。个人认为中小学教师所从事的课题研究和专家的研究有很大的区别。第一,“课题”就是一个问题,是自己在一段时间内需要关注、澄清和解决的一个真实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研究的目的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析问题的本质和存在的根源,寻求问题解决的路径,总结有益的经验,记录自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些许感悟和心得。 第二,“课题”就是一个愿景,是自己在先进教育理念、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的驱使下对所向往的“未来”教育教学的憧憬和勾画,是自己在一段时间内需要努力去构建或打造的一个工程,如某一种特色教育、理想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等。 第三,“课题”就是一个主题。每个教师每天总在反思,经常会用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日记、教学札记、教育论文、教育随笔等林林总总的形式记录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点滴思考,但往往比较凌乱、零散、随意,而课题就为这些研究提供了一段时间内相对集中的主题,有了贯穿的线索,使我们的这些研究主题集中,方向明确,目标清晰。总之,我认为一线教师课题研究活动,实际上是要求在更高的水平层次上展开教学活动,即强化从日常教学中蕴涵的科研成分着手,以科研的思路去重新审视教学过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教学实践使其得到验证与完善,从而使教学工作逐步向最优化方向发展,同时也使自身的素质水平得到提升与飞跃。 课题不同于项目和论文我们经常说“立项”,有的人把“课题”称“项目”,实际上课题与项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课题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单元,具有较为单一而又独立的特征,而项目是由若干个彼此有联系的课题所组成的一个较为复杂的、带有综合性的科研问题。相比于大多数的教学论文撰写、集体研讨等教育活动,课题研究应该是比较严密、系统一种教科研方式。和论文相比较,课题研究是基于教育教学问题而产生教育探究活动,更准确的说是基于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问题情境下的教研活动,和理科实验法探究的思路极为相似,或者说基本相同,理科教学实验法探究的步骤一般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而课题研究第一步就是要发现问题,并能概括凝练提出核心问题。课题研究所有的活动都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具有对问题的鲜明针对性,都是基于解决这一问题而进行的系列活动。而论文是围绕自己的中心论点展开的教育论证或叙事活动,往往是对成功尝试的总结或理论的升华。课题研究的好处课题研究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探究活动,他根据探究活动的要求,具有一套科学、规范、系统活动过程或者叫做流程,课题研究的过程包括课题的选择与论证、制定研究计划、查阅文献资料、实施研究、研究成果评价和推广等几个方面,研究中严格界定了研究的的对象、内容、范围、方向以及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每一个环节都有具体操作要求,比如:课题论证,论证一个课题需要弄清这么几个问题:1.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性质和类型的问题?2.要研究的问题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它的理论价值(即在理论上预计有哪些突破?)(可能形成哪些指导性的理论体系)3.要研究的问题目前已有哪些研究成果?研究的方向是什么?4.要研究的问题所应具备的条件分析。5.课题研究的策略和步骤如何?6.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其表现形式有哪些?通过这些规范的流程,不仅提升了我们思维的严谨度,也让我们的研究更深入、更系统、更全面和科学。课题研究是深化集体教研的一种很好的平台。课题研究不同于论文,论文可以个人独自为战,独立完成,课题则更强调团队的分工协作,发挥整体合力共同实现科研目标。针对一个问题,想要系统的的解决,单凭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要完成一个教学课题的立项研究,可能涉及教学的各个环节或方面,需要成立研究团队,需要团队成员从具体环节或方面进行人员分工,分别进行研究尝试,以求突破。比如:滕州市第五中学的作为一所农村高中,针对学校课程实施的“选课走班”面临的问题,适时进行“选课走班”教学组织策略优化研究,这是针对学校工作层面进行的问题突破,我们可以看需要研究内容比较庞杂,比如课时安排、课程实施和整合路径、教学方式和适切教学评价等等,研究方法也需要多样,涉及文献信息的查阅和手机、方式方法的比较、问卷调查的数据整理、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及个案研究等等,同时还需要对相关的数据整理分析,并最终形成可行性策略。可以看出单凭一个人是根本无法解决的,这就需要团队的分工协作,而在这分工协作的同时,围绕主要的教育教学问题,教学教研有了明确主题和目标,以研促教、立足学生、深化课改的浓郁氛围形成,教师们阅读了大量的有关教育、教学的书籍后,就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师的研究意识、研究热情和反思总结良好习惯得以加强,就可以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审视自己的日常工作的习惯,自觉地去改进自己的教育手段,进行科学的教学反思。
李海林上海市新纪元双语学校校长 语文特级教师教师的职责不是两项,而是三项,这就是教书、育人、科研。其中,教科研对中小学教师意义重大,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领导说过没有“论文”就不能评高级职称?是因为新课标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似乎是,似乎又不是。以我个人的体会来看,科研对中小学教师的意义,远不是这么简单。它关乎我们的职业,关乎我们的生存状况,更关乎我们个人的幸福与人生意义。可是,老师们往往不知道如何做教科研?今天,我分享语文教师如何做科研,给一线老师们一些参考。科研是一把打开学生心灵秘密的钥匙我听一位教研员说,有的地方中小学教师评职称非要有论文不可,有的教师为了发论文使出了浑身解数,苦不堪言。言下之意是做教师的,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只要教好书就可以了,发论文实在是多余。我觉得这个问题似乎没有这么简单。教师评职称,一定要有什么级别、多长篇幅、在哪些刊物上发表的所谓“论文”,的确过于机械,甚至过于苛刻。但是,对教师提出科研上的要求,要求他们在教好书的同时搞点儿科研,却并不过分,而且,是非常必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很简单:因为要搞好教学工作,科研是条件之一,而且是重要的条件之一。表面上看来,我们天天备课、上课、批作业、出试卷、改试卷,似乎没有什么可研究的。教材已经很熟了,备课、上课的程序和步骤也都非常了解了,至于批作业、改试卷,则更没有什么可研究的。也许你说的都对,但有一个关键你没有说到,那就是学生。你说到的这些东西,也许教了几年书就熟了。一般来说,教材不会年年变,上课也是有套路(不是有“教学模式”一说吗)的,作业、试卷就更是很少变了。然而,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对象——学生,却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有些什么变化呢?怎么应对他们的这些变化呢?这些变化中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哪些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积极的作用,哪些有消极的影响?这些,我们都可以完全不管吗?这是肯定不行的。我感到,要教好语文,关键在于搞清楚学生在想什么,他们需要什么,他们所想的东西哪些是语文课可以利用的,他们需要的东西哪些是语文课可以提供的,他们哪些不好的倾向是可以通过语文教学给予提醒,进行纠正的。你知道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文吗?你知道学生喜欢你怎样讲课文吗?你知道学生最想听你说什么吗?你能用一句话打动学生吗?你能把那些打动过你的文章教给学生,也打动他们吗?如果你没有打动学生,你知道是为什么吗?你知道原因的话,那么你知道可以通过什么办法来打动他们吗?等等。这些问题不就是我们要关注的吗?如果我们都没想过这些问题,我们能上好语文课吗?而要搞清楚这些问题,当然就要研究。我们要研究学生的特点、学生的变化,要研究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变化调整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甚至改变自己的一些教学习惯,改变长期以来一直认为行得通、还有点儿效果、用起来也顺手的“老办法”“老套路”。对中小学教师来说,所谓科研,就是做工作之前想想学生需要什么,猜猜学生会怎么样;做完工作之后再想想,学生是如我所想、如我所猜的那样的吗?如果是,记下来;如果不是,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想清楚了再试验一次。这一次想对了、猜对了,记下来,并且告诉别的教师。这就是科研,记录的文字就是论文。真的,科研就是这么简单。如果你在教学中真的这么做了,你的科研水平就会提高,你的教学也会大变样。你会发现,过去许多让你头痛的事,其实很容易解决,因为你掌握了一把钥匙——打开学生心灵秘密的钥匙。因此,我曾在一篇文章里说过,教师的职责,不是两项,而是三项,这就是教书、育人、科研。其中,教书是中心,育人是目标,科研是基础。老师如何选择科研论题?围绕现实任务选择论题。师对科研工作往往有很大的误会,觉得科研与自己的实际工作很遥远,说起科研,想到的往往是那些自己很陌生的事情。总之,他们认为实际工作做的是一套,科研工作做的是另一套。其实这是错误的。科研是什么?就是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实践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就来研究它,看看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就是科研论题。围绕现实任务选择论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领:分解任务 完成一项任务或解决一个问题,往往是系统性很强的事情,涉及方方面面。那么,我们选择哪一点作为研究论题呢?很多教师直接选择任务本身做研究论题。比如,现在面临的任务是开选修课,好,我就研究如何开选修课吧,论题就是“如何开选修课”。如果是这样,选定论题之日,就是科研失败之时。因为这个论题太大,无法入手。如果我们围绕开选修课这个任务选定研究论题,那么第一步,要将这一任务分解成许多环节、许多要素或许多层次,然后从中找出你认为最迫切也最容易入手的作为研究论题。如果你是任课教师,学校下达任务——下学期要开一门选修课,那么,第一个问题是开什么内容的选修课;第二个问题是如何评价选修课教师;第三个问题是它与必修课是什么关系;第四个问题是开多长时间,选哪些内容;第五个问题是需不需要教材;第六个问题是以什么形式开;第七个问题是需要什么条件;等等。你可以把这项任务分解成这些问题,然后选择你认为最迫切、最重要或最容易的入手。比如,首先研究开什么内容的选修课。在确定内容之前,需要解决一个问题——根据什么确定选修课的内容。可以查资料、翻文献、找理论、寻案例,大致确定几条依据,然后再研究选修课的内容。这就是研究,写下来,就是论文。例如:高中(或初中、小学)语文选修课内容研制的基本方法;高中(或初中、小学)语文选修课内容研制要考虑的几个问题。这就是很好的题目。完成了这个论题,再选择其他论题一个一个研究。例如:选修课教材的编撰与使用;选修课与必修课在教学方法上的差异;选修课的开放性与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的专长与选修课的个性化特征。将这些问题研究清楚了,你就会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教师围绕现实任务开展科研时,往往容易犯两个错误。一是撇开具体事务,选一个很大的论题,比如“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开设选修课”。其实,这样的论题普通教师一般很难下手。因为要真正解决“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开设选修课”的问题,需要对整个学校的课程体系有宏观的了解与把握,对课程理论有比较系统的研修,而且有必要对一段时期学校的课程设置情况有所了解,甚至对学校目前的师资队伍状况有所了解。我们往往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二是沉溺于具体事务中,把事务性的工作安排问题拿来做研究论题,例如“教案自主是语文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这个论题没有多少内容可以研究。“教案自主”涉及教案管理问题,怎样写教案是应该由教师自主,还是应该由学校统一提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事务性问题,作为科研论题,含金量太低。又如“统一备课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个论题看上去很实在,其实也没有多少科研价值,因为到底要不要统一备课,与学校的条件、教师的习惯有很大关系,是一种事务性的工作安排,研究不出多少道理来。要想避免这两个错误,可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例如“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开设选修课”,可以改为“新课程背景下选修课的系统性设计研究”,这样是不是更容易入手?又如“教案自主是语文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可以改为“教案改造的目的、形式与方法”“校本教研与集体备课”,这样是不是更有意义、更有分量?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围绕现实任务选择研究论题,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那就是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老师们可能有个误解,认为这样的论题对理论性的要求可能不高,主要是讲操作,研究时把自己是怎么做的说说就可以了。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其实,越是实践性强的研究,对理论性的要求往往越高。这个道理其实很容易理解。越是接近实践工作的研究论题,其综合性特征往往越明显,能够直接用来解释它的理论往往越难以找到,我们选择这样的论题做研究,就越需要从最基本的内容入手,就越需要对许多事实和材料做出第一层级的解释,也就越需要一些原创性的研究。没有相当的理论水平,就很难真正发现实际工作中的研究论题,即使发现了,也很难真正展开研究。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对你要研究的实际问题命名的问题。如果命名不妥当、不准确,研究往往就会走偏。比如,语文新授课与语文复习课在目标、内容、课堂结构、活动走向方面是不一样的。现在要研究语文复习课的特点,有两个办法。一是将这些特点分开研究,但这样研究内容显得松散,研究视角也不统一,研究就很难深入下去。二是把要研究的东西命名为“课型”——“语文复习课型”。这样研究的问题就聚焦了,同时“课型”也是一种研究视角,是从课堂形态的角度来研究的,这样的研究很容易出新意,也容易深入下去。老师写教育叙事需要注意哪几点?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做什么,它只是以教育故事的形式,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做。叙事研究常用到以下写作方式:记叙文。这是最常见的写作方式;日记式。这是使用起来最方便的一种方式,尤其适用于长篇叙事研究;自传体式。即教育自传。这种写作方式特别适用于有长期写作计划的教师;书信式。常用于教师培训。它可以给人一种亲切感,让老师们容易接受;随笔。这种方式特别适合多发一点儿议论。写叙事研究的文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一般来说,单篇叙事研究不宜太长,两千字以内比较适合;第二,一篇叙事研究只说一个故事,表达对一个问题的体验和感受;第三,情节不要过于复杂,因为过于复杂的情节会使读者把注意力集中于情节本身,与表达主题没有很大关系的情节可以一笔带过,也可以略而不谈;第四,如果涉及自己或他人的隐私,则要特别注意保密,或隐去真名,或对隐私加以模糊化处理,总之不得伤害他人,不要伤害自己;第五,叙事研究涉及很多心理性内容,这就容易发牢骚,虽然叙事研究要真实,但写作态度必须是积极的、正面的;第六,可以谈自己的感想,但不宜下结论,因为下任何结论都必须经过论证。而叙事研究是用故事直接说明道理,它实际上只具有或然性。下结论不是叙事研究的任务,它只是用故事给人以启发;第七,不要把叙事研究写成教育通讯、先进事迹报告或教育文艺,也不要把它写成检讨。叙事研究的目的不是表扬人或批评人,而是讲一个教育、教学的道理;不是让读者关注事情本身,而是让读者关注事情本身所承载的教育、教学道理。高水平的教育案例怎样写?案例研究就是以案“例”理,说得通俗点儿,就是摆事实讲道理。只是这个道理是从“事”中分析出来的,“理”是蕴于“事”之理,“事”是有“理”之事,是体现“理”的例子。一个完整的案例研究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背景、原理与问题的提出 背景:任何“案”都是在某种背景下发生的,包括时间、地点、人员、特定的环境等。这个背景往往在深层次上决定了或影响到“案”的性质和结果,因此它是十分重要的。详尽的背景介绍往往可以为案例研究开拓出相应的空间,同时也可以为后续研究预留可能性。在呈现案例之前,应对以“案”所“例”之“理”(原理)做一个基本介绍,这种介绍不要求全面,也不要求深刻,只是作为案例研究的方向和线索。案例研究也与具体情境联系在一起,但它最后的目的是指向超越情境的结论,“案”在这里是为“理”服务的,案例研究之所以要以“案”为中心,不是为了解决“案”的问题,而是为了解决与“案”类似的问题,强调对“案”所“例”之“理”的认识与推广。原理一般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在介绍原理与呈现事件之间,需要有一个过渡,这个过渡可以把研究者和阅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具体的问题上,然后他们可以有针对性地研究和阅读案例。这个环节,就是所谓“问题的提出”;从思维的角度来说,就是所谓“聚焦”。核心概念与基本命题 在介绍原理之后,为什么还要介绍核心概念与基本命题呢?很多情况下,这一步当然可以省略。但如果该案例所讨论的问题有非常鲜明的理论命题、非常明确的结论和成熟的理论模型,那么,单独把这些理论命题和理论模型用核心概念与基本命题的形式列出来,则有助于研究者和阅读者带着明确的理论意图和理论指向来研究和阅读。事件、过程与结果 这是案例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即对“案”本身的叙述。事实上,许多案例研究在“案”本身的呈现方面,不但用文字叙述和记录,还用视频、音频和其他技术方式。案例呈现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详细到什么程度、具体到什么程度,是全面记录,还是有选择性地记录?目前来看并无定论。一般来说,应该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灵活处理。有些探索性很强的案例研究课题,为了避免先入为主、被自己的偏见遮蔽掉重要的内容,研究者往往采用详细记录、全面记录、具体记录的方法。而一般情况下,则采用有选择性的记录,即只讲述与主题有关的情节和关系。一般来说,在情况允许时,尽量使用原始材料,例如照片、截屏、采访实录、信件等来呈现案例。对问题的认识、研讨方法及要求 这里所谓“对问题的认识”,是在案例呈现后对第一步所提出问题的进一步具体化和深刻化。如果说第一步提出了问题,但这个问题具体指什么,尤其是在这个案例中具体指什么,以及是个什么性质的问题,都还不太明确的话,那么,这一步的目的,就是进一步搞清楚本案例研究的问题的具体内容和性质。一般情况下,这一步以“思考题”的形式呈现。在案例研究中,对问题具体内涵和性质的认识与讨论十分重要。首先我们要搞清楚自己在研究什么问题。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就会出现文不对题、南辕北辙的情况,案例研究就会失去意义。在展开讨论与分析之前,对研究方法加以说明是必要的,明确的方法意识,一方面证明着以下分析与讨论的可靠性;另一方面,它本身也是案例研究的目的之一。分析与讨论 这一部分是正式对案例进行理性分析与研究。这种分析与研究的具体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分类的方法(即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分类,然后分别加以论述)、揭示原因的方法(即揭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比较的方法(即把我们所面对的事件或问题与相关事件或问题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得出结论)、提供方案的方法(即就案例中提出的问题给出解决的方案和办法)等。对案例进行分析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它是针对“事”的分析,而“事”往往是综合因素的产物。因此,“全面”分析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决定这种分析质量的不是“全面”的覆盖面,而是对所涉及的若干因素(即“全面”之“面”)相互之间的关系的辩证揭示,也就是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结论与思考 案例研究一定要明确地得出结论。因此,应该把案例研究得出的结论单独列出来,以突出其重要性。有的案例研究者认为,案例研究的结论部分重要,于是就把结论本身写得很完美、很“高”。实际上,案例研究的质量不在于结论本身的完美程度或“高度”,而在于结论与案例之间的关系的紧密度。所有结论与结论的所有方面,都应该是从案例出发,是在对案例的分析中得出的。有些案例研究的结论中掺杂了一些“我以为”之类的东西,或一些从其他领域或其他命题中推演出来的东西,这是不符合案例研究的要求的。当然,案例研究直接面对“事”,而“事”是十分复杂的,一次研究不可能穷尽“事”所包含的道理。为了突出这种认识,可设置“思考”来表达,目的是对今后的研究起一个“提示”作用。最后还有一点必须指出,目前在语文教学研究方面,成熟的案例研究很少,已有的案例研究大多不够规范。这是我们今后要努力的。文章来源:节选自源创图书《语文教师如何做科研》,李海林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
教育科学研究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基础,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运用科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探求教育教学规律的活动。以教科研引领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应是教师自觉的理论追寻和自觉的责任担当。11月22日下午我校邀请到了皖智教育教学督导、特级教师阮凌曦,为我校全体老师带来一场“中学教师教育科研的自觉与自行”的精彩讲座。讲座由合肥皖智中学副校长焦燕峰主持。阮老师首先概述了教科研理论知识,其次结合我校的教学模式,得出一系列的反思及经验。阮老师指出教育不仅是自身的悲壮事业,更是奋斗终身的辉煌事业。教师职业是一种实践性、情境性很强的职业,它需要实践者自觉地将经验反思和理论探索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是自觉的理论追寻和自觉的责任担当。接下来,阮老师通过剖析近年来的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来充分展示新课程改革的四点研究路径:学科即素养、教学即研究、学科即问题、课表即考纲;学科素养最终围绕的是人文精神;教学研究主要是研究学科和研究学生;学科问题则是把知识点转化为学科核心观念,把观念与情境相联系,充分研究考纲。阮老师结合近年高考试题来充分说明学科素养的重要性,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研究考纲,把握高考命题方向。最后,阮老师谈到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主要是结合我校目前的高效“6+1”课堂模式来谈谈自己的经验。我校第一届高考取得的丰硕成果证明,课堂改革在我校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6+1”课堂真正做到让学生喜欢学习,主动学习,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讲座临近结束,阮老师用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一句话总结——“一切思维都是科研”。作为教师,教研就是科研。教科研与教学同在,与我们的生命同在。让我们在教科研中不断完善自我,成就学生,发展学校,取得专业成长和教学事业的双丰收!个人简介阮凌曦:安徽省特级教师,安徽省太湖中学史地教研组教研员,中国地理学会会员,安庆市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安庆市地理学科带头人、安庆市名师,享受政府专家津贴。30多年来一直积极参加教改教研活动,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先后在省以上报刊和出版社发表论文、出版著作40余篇(部),累计220多万字。教案《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获全国优秀教案奖,教学论文《在自然地理教学中也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获安庆市地理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安徽省二等奖、全国一等奖。《地震灾害频发呼唤有用的地理学》在《中国发展观察》发表后被人民网、新华网等20多家网站转载。指导学生参加安庆市首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一二三等奖各1项,指导学生参加中学生地理学具制作创新竞赛获市一二三等奖各3项,省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2006年被授予安徽省校园文学优秀编辑和安庆市优秀科普教师称号。▍文字:周鹏飞▍图片:周鹏飞▍编排:许金梅▍校对:瞿静静▍审稿:焦燕峰 吴秀广
从2011年上半年,我开始写课题申报,到现在快要结题已经持续了三年多的时间,3年的课题我感悟颇深,获益匪浅。第一、申请课题需要要进行合理选题,确定课题研究方向。在课题申报之前,我就有一个想法就是亳州的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很多文化资源值得利用。课题的选择对于课题的研究非常重要。受到其他学校启发,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感觉如果能把亳州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那非常重要,但是我个人的能力有限,总感觉结合的力度不够,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和其他老师合作探讨,从而推动我校课堂教学不断取得成绩。在和本组老师的共同讨论下,确立了本课题研究。我认真填写了课题立项申请书,在几个月的期待之后,终于被确立为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第二、课题研究要讲究务实,要真正参与,在参与中提高。课题通过立项之后,我和王素云老师,认真研究课题目标和任务,结合亳州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实际,确立了课题研究的方向,进行了任务分工,认知组织大家参与,在参与中不断提高本组教师的参与积极性。我在课题研究中也是认真组织,积极参与,不断督促和指导,课题研究任务不断取得成果,也不断得到很多感悟。在研究中,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学生活动,实地探访不断积累集料,丰富课题研究成果。第三、课题研究要注重效率,通过课题与教学结合,教学相长。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针对教学实际,不断总结和实践,不断探索适合我们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比如在文化生活的教学中,我们通过课堂的同课异构,不同教师上同一内容,各自展示自己备课的内容,彼此相互借鉴,就能够不断提高个人备课和上课能力,促进教学不断进步。通过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习题集的设计,我们感觉自主命题,不断总结命题的特点和规律,注重对生活材料的挖掘,从而丰富提高研究习题的能力,提高做题的能力,也在学生的训练中发现,学生对这样的习题感觉新颖,在快乐中学习,提高做题的积极性,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教师应该多研究,在研究中提高。在参与课题活动中,发现作为教师不能只能课堂教学,应该多参与研究,不断总结课堂教学的规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前主要重视课堂,忽视研究和提高自我。参与课题,我不断学习课题研究的方法,不断吸取别人的经验,原来不知道的知识和方法,现在通过学习也不断提高,从而提高了自己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课题研究本身注重研究,研究课堂教学,研究教学规律,研究教学中存在问题,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第五、教师之间应当相互协作、发挥集体智慧。课题研究不是一个人的任务,单独靠个人努力肯定不行。很多课题研究成员参与不积极,光靠组长去研究往往力不从心。课题研究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不能只靠一个人孤军奋战,必须发挥集体的力量,要有凝聚力。我们在进行课题研究中,不管是调查分析,论文撰写,我们都进行相互协作,帮助其他老师出谋划策,互相修改,提供意见和建议。在研究中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增强,团体凝聚力增长,向心力增长,集体荣誉感增强了。总之,这几年的研究我有很大收获,在研究中不断成长,不断提高,教学越来越顺心,工作激情提高、教学成绩也不断提高。所以,我以后也不会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发现,多总结,积极参与研究,提高自身能力。
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是一种荣誉,也是提升工资待遇的先决条件。有的老师为了晋升职称,像走火入魔一样,吃不香,睡不沉。特别是中小学教师,晋升职称需要具备许多条条框框,完善各种材料才能递交评审。从2005年起,我所在的地方,教师职称晋升的文件中有一项是“教研科研”情况,需要一篇县级以上论文获奖。从2004年至2008年晋升中级职称,或者高级职称的老师,有相当一部分人是“老民师”转正的,他们多数是执教在乡村中小学,论文获奖对于他们来说是极其遥远的事情。就是有了这项硬性指标,很多踏踏实实干工作的老师被堵在了门外。也正是这项要求,县市教育局教研室每年的论文评选工作才火了起来。需要职称晋升的老师,开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乡村老师平时连一篇教学总结都写不好,摇身一变,成了“论文专家”,一人交送两三篇论文评审材料,有任教学科的一篇;有班主任工作一篇;有教育教学一篇。那时候论文材料先由学校教务处收齐后交到乡镇“教育办公室”把关、选拔,参与县市级教研室论文评选。有的老师很多时间都用在了上课,教案编写、作业批改、竞赛考试等忙得焦头烂耳,平常总结、教学反思都不怎么动手写,能有写一篇2000字论文的能力吗?让乡村老师写论文真的如“公鸡下蛋”一样难,为了晋升职称,取得相应的工资报酬,辛苦大半辈子的老师不得不上演“夜走麦城”的“把戏”。假论文的出现,完全是出于无奈,被晋升职称逼出来的。时间到了2009年,晋升职称又有了新的变化,需要在“CN刊号”的刊物上发表。当时教师们都傻眼了,感觉职称晋升的越来越难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教师中的“公关能人”多的是。有一位老师从来没有见他向什么刊物投过什么稿件,而职称评审时,却拿出了两本公开发表的刊物。并且是“CN”国家统一刊号,还有邮发代号,是响当当的国家出版局认可的出版物。现在晋升职称已经出现了课题研究,挂名副主编,教学专著之类的高大上光环。有些“公关能手”也明目张胆地对接有需求的老师,真的是“有钱能使鬼推磨”只要是所需求的,钱到位就有人能办得到。时间久了没人过问,有些人的胆量越来越胆大,有的人甚至为了荣誉,也疯狂地用这种手段做起了“名师”梦。深圳教师胡红梅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她之所以大胆地把别人成本的书,去“偷梁换柱”地更换一个名字,就变成了自己的作品。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文字作假已经泛滥成灾。人们为什么不放过胡红梅,因为她是为了荣誉而不惜代价。我们发现的只是一个“名师”胡红梅,像胡红梅这样的“专家人才”没有被发现的还大有人在。胡红梅的错,不是她一个人的原因,应该是教育管理上了出了问题!有的老师课题结题了,还光明堂皇地在人面前显摆,“我的什么课题结题了"。大家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就是不说而已,不是自己真功夫写出来的,到处炫耀的人,其实是在给自己抹黑。有的校长天天忙于工作,也做出了较为突出成绩,没想到却突然有了属于自己的专著,还获得了人们羡慕的“小学特级教师”荣誉称号。这著作真的是他本人倾注心血写的吗?还有那些挂名副主编的书,真的是他参与编纂的吗?这些事情的真相只有这位特级教师说得清楚。赵本山和宋丹丹在一个小品里有这样一句精彩的话“六天别出七个字,还写什么书呀!”为了职称动些歪脑筋大家都能够理解,如果是为了荣誉再去蒙混过关人,到处炫耀,是不是就有点乱象了。教师之所以论文,课题研究作假,职称晋升是惹事的根源。中小学的课题研究应该让那些理论专家主导,一线老师参与完成。职称晋升可以采取现场抽签说课,或者讲课的形式来测试教师水平。偏偏要求老师论文获奖,论文发表,那不是在逼迫老师作去假吗。国家应该认真研究老师职称晋升的事情,完善职称晋升的制度。不要再让抄袭,请别人作秀,拿钱发表等假戏再继续重演了。职称晋升浪费了一些人力财力,隐藏职称晋升的腐败,滋生了一些人的作假的胆量。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朋友,看了此文后,请问你有什么想法,请在下方留言。
作者:岁月如今大力提倡教研教改,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教学活动看起来热火朝天,教改氛围浓厚。可是到了年底,赛课,课改、教研、培训都搞了,回头一看,教师的素质还是没有什么实质提高,教育质量也没有得到什么实质发展,忙碌了一年,却是两手空空,一无所获。来年年又重复着走过的老路,实在是令人遗憾。其实有些活动实在是雪地上绣花,未看先融,自欺欺人。我们来梳理归纳一下。一、集体备课固定模式,谈何创新集体备课的目的是为了集中大家的智慧,让课堂教学把最好的状态呈现出来,初衷是好的。由于每个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讲解思路不可能完全一样,由于对集体备课的误解,有些领导在具体活动中要求商量研究出一个固定的模式,让大家都照着这个模式进行教学,还振振有词的说,任何事情没有模式就没有规矩。把教学活动框定起来,何谈创新?二、异课同上乱纷纷,无收获留抱怨即要求语文教师上数学课,数学老师上语文课,或者全体教师交换一次科目上一节公开课,美其名曰对教师进行全能培训,怎一个乱字了得?全校几十个教师为了上好这节自己并不熟悉的科目,集体出动,互相支招,然后轮流听课,几乎耗去一个多月时间,到最后什么也没有收获到,只留下抱怨,因为自己的课程耽误了,需要补课。三、研究与教学两张皮,任何作用都没有每学年学校都会要求教研组选择一个课题进行研究。于是先开会绞尽脑汁想几个课题,然后下去自己在课堂中进行探索研究。实际上大家该怎样教还怎么样教,丝毫不受课题研究限制。学期末东抄西粘,拼凑出一篇所谓的教改论文交差。然后学校领导根据自己喜好和教学成绩定夺优秀课题结题结果, 实际上任何作用都没有。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项独立性很强的工作,各自根据各自的需求自由选择校本课题研究不好吗?四、论文撰写各显神通,几乎都是口水文如今似乎评价一个教师是否有深度,就要看他是否能够写出数篇教学论文,当然能够发表最好。而且,有许多考评机制里把这一条作为一个很重要的细则。于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抄袭的,拼凑的,乱编的没有几篇有科研价值的论文,几乎都是口水文。但却把老师忙的不亦乐乎,花费很多心血过后就是一张废纸。一些不会写的老师虽然桃李满天下,但却被这些条条框框限制在高级职称大门之外,心酸而无奈。五、学生考试给教师排名,落得费力不讨好学生考试给教师排名,教师一学期使出浑身解数玩缠在差生当中,即使你五雷轰顶,无奈人家然不动。要么原地踏步 ,要么后退摇摆,就是不肯前行。让老师无可奈何,最后落得个费力不讨好。还不敢批评告知家长,更不敢公开分数排名,怕人家一时想不开绝尘而去。这人又不是零件,教师不是机床,怎么可以加工成自己想要的结果呢?六、布置家庭作业左右为难,左右不是如今家庭作业成了一大诟病。微信不布置,学生记不住,微信一布置,嫌学生要看手机。重复抄写嫌累,打印试卷不敢收钱,建议购买资料说老师赚取回扣。让家长自己监督一下孩子的家庭作业,说老师让家长批改作业了。不布置怕人家忘记了,布置了又有这么多事。我们到底该如何是好?七、减负口号震天响,学校还是以成绩排名如今减负喊得震天响。可是上面发的教材你知道有多少本吗?哪一样不得认真对待?学校考核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主要参考,就这样你敢不加把劲吗?就这样还是有许多学生不爱学,不愿学。如果没有这些,谁不想轻松一些呢?八、培训提高没机会,有的走过场,无效果耳听不如眼见。可是如今外出培训几乎没有,即使有也是很少个别的。大部分教师的培训就是集体听杂志上的文章,或者内部选择个别教师上个示范课,互相啦啦。有时候还会有不想干的内容培训学习。走过场费时间,效果堪忧。九、教案评比看外表,中看不中用教案是教师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其作用就是让教师提前熟悉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让课堂教学更有操作性和实用性。有些教师教案本上是略写,实用的随手写在书本上, 也有可能随时添加修改,其实这样的教案最实用,是老师下了功夫写的。可是教案评比就偏偏要看谁写的工整,美观,漂亮。内容如何,是否抄袭都不考虑,长时间下去造成教案成花架子,中看不中用。十、课堂摆秀一片叫好,违背基本教学原则一些赛课流于形式,提前演练,多次排练,看起来气氛热烈,听起来互动积极。实际上就是课堂走秀。没有一点实际效果,造成课堂教学造假,评价起来一片叫好,其实掩盖了真相,形成虚伪,虚假,虚构的教学氛围,违背了教学相长,师生互促的教学原则。为什么会造成这些困惑呢?就是,活动组织和安排不扎实,各项工作为了应付,流于形式。教学改革缺乏一个明确的整体目标和扎实的管理体系。学校教学工作中,比学活动,课程改革,教研活动,课题研究,校本培训内容多而杂,搞得眼花缭乱,政治笔记、业务学习、学法笔记、教研论文,各类总结等等教师忙着抄写,顾不了到底有没有用。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课堂改革的模式,目标和任务,可以按年级段和不同学科开展课改,形式不限但目标必须明确,任务必须具体。这样,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安排,将工作落到实处。其次,在明确目的和任务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围绕它来开展业务学习和各种教学活动。让教师走出去带进来,开阔教师视野,提高整体业务素质,这对促进课改,深化主题改革肯定也是有帮助的,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促进过程。最后,这一切都必须结合实际,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开展课改,制定详细的总计划和分计划分阶段进行,达到逐步落实、逐步提高、逐步完善的目标。课改是个长期的过程,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实践、总结和反思,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以上“十点”做法我们不能说做的不对,而是如何让这些活动和提法更加切合实际,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才是我们最终的期盼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