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增强教研活动实效性八识

增强教研活动实效性

教研是探索教学过程中的规律、原则、方法及问题解决方案、途径的科学研究活动,它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计划性和主动性。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教研活动必须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如此才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作为学校管理者,要构建规范、有序、有活力、有效能的教研格局,提升教研活动有效性,可从“三问”“三定”“三用”着手,推动教研对提升教学质量作用的发挥。活动前,要有“三问”:一问有没有教研时间?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繁忙,负担重,每天要完成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大量固定的必做工作。对于教研,有些教师往往感到有心无力,抽不出时间专门开展或者参与活动之中。因此,在开展教研活动前,就要问一问,是否为教师们营造了与之适应的良好的客观环境,能否保证教师拿出足够的时间来参与教研。在保证环境和时间的同时,学校管理者还要根据教学计划和进度做好统筹安排,避免教研活动与教育教学实践产生冲突。二问有没有教研需求?不可否认,多数教师对教研是有一定需求的。特别是面对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难题时,教师们都有借助集体智慧探寻解决方案的强烈愿望,教研便是一种很好的途径。所以,基于问题解决的教研活动,是受到教师们的欢迎和认可的。教研活动的组织者要多方面考虑教师的发展需求,精准实施教研活动计划,提供针对性强的教研活动。学校管理者只有建立在教师发展需求基础上组织教研,才能实现由管理到服务、由限制到支持的角色转变,也才能从理论的视角,指导教师有效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难题。三问有没有教研氛围?教研不能单打独斗,需要团队的协作和参与,在集体的研讨、交流、分享中产生教书育人的智慧。学校教研活动能不能长期开展,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看学校有没有浓厚的教研氛围。只有在营造良好氛围的前提下,教研团队的协作才可以汇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任何一所精细化管理的学校,都应该把教研团队建设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善于组织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年龄段的教师组建教研团队,并搭建特定的平台为团队发展提供条件,以此不断扩大优质教研资源,既让教师们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又能凝聚团队的整体竞争力,实现共同提升。活动中,落实“三定”:一定主题。每一期教研活动都应该具备明确的主题。教研主题可以根据学校教育教学规划和具体教学进度来确定。主题的数量不一而足,但每个学期的教研活动都应该至少有一个或两个中心主题,平时的教研活动则围绕这些中心主题展开,根据具体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来调整相应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教研主题要关注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需求。只有确定好主题,教研活动才能真正开好局,起好步。二定形式。教研活动的形式丰富多样,常见的有听评课、说课、经验交流、教材过关、教学比武、试题评选、教法研讨、理论学习、案例分析、读书论坛、教学反思、调查研究、学情分析等。每一种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教育教学的某个侧面。在组织教研活动时,要根据教研主题选取合适的教研活动形式,确保形式与主题内容相契合,增强教研活动的可操作性。三定流程。教研组织者要制定教研活动方案,明确主持人、教研内容、环节设定等。活动中,按照教研活动方案依序开展各个环节的工作,而后对活动进行总结,及时进行教研活动反思,并分析下一步教研工作任务,对如何应用教研活动成果作出扎实具体的部署,对发现的问题再次探寻解决方案。无论采取何种流程,都要做到规范、有序。一次教研活动的结束,并不能意味着教研工作的结束,而恰恰是将其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开始。活动后,确保“三用”:用于教学实践。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名优秀的教师要明白教研既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并懂得如何在教中研、从研中教。以前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但是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和知识更新的加快,现在的教师即使拥有一桶水也已经远远不够,而是要成为常流常新的河,能汇聚源源不断的活水。用于问题解决。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研活动也是如此。在开展教研活动之前,我们必须明确,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如何研究这个问题?研究的预期成果是什么?如何应用这些成果?找准问题是教研活动的基础和起点,这些问题必须来自教师亲身的教学实践体验,可以从阅读研究教材中发现问题,从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从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去探寻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并将这个过程进行梳理总结,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或者形成解决方案,这正是教研活动的价值和意义所在。用于专业发展。教育教学研究是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一项基本功。教师要实现自身专业化发展,就要努力避免只教不研的现象,而是要懂得把囊括学情、教材、教法等内容的日常备课等当作教学策略研究,把组织实施的课堂教学当作实践研究,把参与的听评课活动当作诊断式研究,把每节课后的教学反思作为思辨研究,在教研活动中与其他教师互相借鉴教学经验、理念和方法,实现由经验型向专家型、传授型向研究型、教育理论向教学实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推动专业化发展。

其觉者乎

市教科所多举措促教科研提升

近日,笔者从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获悉,该教科所强化教育科研理论学习,加强内部制度管理,提升教研员教科研能力,进一步为保障“停课不停学”工作有效实施,为全市教育教学提供有力保证和智力支撑。重新拟定市教研人员岗位职责、考勤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监测命题工作规程、发文管理办法等六项制度,从制度上保障教育科研工作管理有序。抓住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网络授课契机,对全体教研员进行网络技术在线培训16次,提升全体教研员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利用腾讯会议和学乐云平台,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审核录播教学视频1000多节,对全市700多所学校分期分批进行网络视导1200多节次。开展第六期“广元教研讲坛”,5位教研员利用网路,分别作《建构主义教育研究》等专题讲座。加强教研员岗位职责,开展“联系一所学校、指导培养一名青年教师、命一份高质量试卷、开展一次高质量专题教研活动”的“四个一”活动,不断激发教育科研“新思路”,不断促进教研员专业发展。(文章来源:广元日报)

非乎

教学业绩突出、获过许多奖的她评副高级教师却因一件事惨遭失败

在我们学校,有一位很优秀的教师,她教学基本功扎实,多次参加各级教学优质课竞赛获奖;她所教的班级多次被学校评为“文明班”;她所教的学生在参加上级组织的学科竞赛中多次获奖,在参加各级组织的质量检测中名列前茅;她曾被评为市级优秀班主任和区级优秀教师;她撰写的论文有一篇发表于市级刊物,有多篇获过区级、市级奖励......。但她今年在申报副高级教师职称评审中却没能顺利通过。这真出乎人的意料,让人为她感到惋惜,也让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她的职称评审申报表、职称评审推荐表填写规范,没有出现差错。但她为什么偏偏就没有通过评审呢?后来经过多方打听,才知道她是因为“面试答辨”发挥失常惨遭淘汰,这不免令人惋惜!原来,根据《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方案》有关规定,为了科学、客观地评价教师学识水平、教育教学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以便对申报职称评审的教师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凡参加申报中小学高级、中级教师职称的教师都要参加面试答辩。面试答辩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职称评审能否顺利通过,所以,重视“面试答辩”环节是很有必要的。但有的教师可能会认为,我身经百战,面对学生讲课滔滔不绝,和同事、朋友聊天也能信口开河,“面试答辩”只是小菜一碟,定能做到处变不惊、对答如流,但大意往往就容易失去荆州,所以建议在“面试答辩”之前应该做好充分准备,这样才能做到胜券在握。那么,如何做好准备呢?当然,要根据面试答辩包括的内容来做好充分准备。面试答辩的内容一般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由申报人进行自我情况简述,要求申报人对获现教师职称以来的教育教学工作经历和业绩情况等进行简要陈述。第二部分为申报人回答其工作业绩、能力和业务理论方面的两道以上专业问题。第一部分个人自我情况简述分值30分,答辩时间5分钟。答辩内容可以先总的自我简介,然后根据自己在“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申报表”中填写的育人(班级管理、育人情况与实效)、教学(课程教学取得的成效)、教研(教研科研取得的实效)、引领(指导青年教师的情况)四方面内容分别进行浓缩讲述。例如,某某申报小学信息技术高级教师职称的老师在面试答辩时是这样进行个人自我情况简述的: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来自某某小学的某某老师,我从某某年某某月起受聘小学计算机一级教师,某某年来,我一直在某某小学担任信息技术科教学工作。我一贯遵纪守法,加强师德修养,以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大胆发挥模范作用,积极投身教学教研,教书育人卓有建树。1、育人方面:我在教育园地上默默呵护培养幼苗成长,我在传授学科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很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我组织学生开展“热爱大自然,共创美丽家园”的电脑绘画制作、环保网页设计等教学活动,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潜移默化于教学中。我的学生参加某某举办的“环保网页设计比赛”获得奖励。某某年我被评为“全国信息技术道德教育先进个人”。某某年我撰写的德育论文《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获某某奖。2、教学方面:我能出色完成教学任务,我精心备课,吃透教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我的努力下,我所教的学生知识和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学生在参加各级组织的学科竞赛中名列前茅。例如:某某年我的学生某某参加某某竞赛分别荣获某某奖,我也荣获某某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又如我的学生在参加某某竞赛中共有XX人获奖。由于业绩突出,某某年某某月我被评为“某某”。3、教研方面:我潜心教研、积极参加科研课题研究。我分别参加《某某》、《某某》等科研课题,现有多个课题经专家鉴定获得结题。我的科研成果也获省二等奖,并在市、区内推广。我撰写的多篇论文分别获市、区奖励,其中有1篇发表于《某某》;某某年至某某年连续XX年我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分别获某某奖。4、引领方面:我多次执教校性公开课,并多次为青年教师上信息技术讲座。我十分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指导和协助青年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我采取传、帮、带的做法,为青年教师上多媒体课件制作方法讲座,帮助青年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为学校的信息化教育作出贡献。任现职以来,我指导和协助青年教师某某、某某、某某等十几位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参加教学基本功比赛获得佳绩,这些青年教师有的成为优秀教师或名教师。在我的努力带领下,学校信息化教育取得显著成效,学校被评为“某某”、“ 某某”。第二部分两道专业问题共70分,答辩时间分别是5分钟,专业问题由面试答辩小组评委根据审阅申报人的业绩成果、论文著作、课题报告等情况事先拟定。其中,一题侧重申报人的教育教学工作经历和业绩成果,另一题侧重申报人的论文著作、课题报告、工作总结等。答辩前,也要根据自己在“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申报表”中填写的内容进行充分准备。例如论文的准备,可以根据自己送审的两篇论文进行准备。例如某某申报小学信息技术高级教师职称的老师在面试答辩时是这样进行准备的:第二部分年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撰写的教学论文《试谈信息技术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我在文中提出的观点是: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在教学中要做到:①要善于自制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②要大胆精选学习软件创设操作环境,培养学生操作能力;③要注意学科联系创设实践环境,培养学生信息素质。某某年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撰写的教学论文《试谈网络时代教师的基本素质》,我在文中提出的观点是:①教师要敢于更新观念,使自己具备现代教育教学观念的基本素质。②教师要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使自己具备现代教学手段的基本素质。③教师要善于总结经验,使自己具备教学研究能力的基本素质。本文作者:吴拱书2021.02.24

撒鱼

唱好教研“六步曲”,教研精准见实效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多年来,我们既在教,也在研,为什么仍没有取得很好的研究效果呢?就是因为研究的动机太过于功利,研究的态度不认真,研究的问题抓得不准,研究过程不真实,研究形式单一,研与教两层皮……一言以蔽之,少了求真务实的精神,教研缺乏精准性。那么,教研怎么才能做到“精准”呢?精准教研,要找准问题。学校先对本校工作进行全面把脉,从德育工作、教学工作、师资水平、教育理念、教学手段等多角度进行选题。问题从工作实践中来,把问题转化为课题,有针对性,小角度切入。会诊出的问题可能很多,但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要先抓主要矛盾,学会把大问题分解出一个个小问题,然后稳扎稳打,各个击破。问题是研究的先导。确定了一个好的研究题目,可以说研究就成功一半了;如果题目确定不好,任你怎么往下做,做的大多也是无用功。精准教研,要做好规划。教研的目标、职责、分工、方法等需要明确。“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立项课题自不必说。小课题研究、每一次的主题研究都需做好规划。研究之前要制定一个简案,研究的问题、问题的提出、预期目标、研究组织、研究时间、研究程序、研究方式等都很明晰。有了研究方案,能促使研究过程规范化、精细化。精准教研,要选对方法。搞教研要针对不同的问题、不同的研究对象,采取不同的办法——或立项课题,或主题研究,或同课异构,或切片教研,或专题培训,或集体备课,或案例点评,或观课议课,或课例研讨……采用的方法要科学,要适合问题的研究。如果是针对提升薄弱师资专业素质的研究,注意变“输血”为“造血”,激发教师发展的内驱力,让他们主动“发家致富”。精准教研,要真做、做真。搞教研需要严谨。当下很多教师做课题研究就是为了在考核中能加点分,为评职称、评优评模凑材料。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教和研不对接,做课题就变成了写课题。立了项,不去研究,省略了研究过程。结题通知一来,手忙脚乱地东拼西凑一番便完事大吉。这样搞“伪教研”,进行“被研究”,为研究而研究,除了弄个证之外,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搞科研一定要大兴求实之风,研究之风,去除研究的功利性,变写研究为搞研究,变两层皮为同一体。精准教研,要锲而不舍。搞教研,需要一股韧劲。研究一个问题,一次研究不透,就要多研究几次;这学期研究不透,下学期接着研究;一年没研究透,就再来一年。直至弄出点名堂来,为改进工作提供切实的服务。现在很多学校或教师搞教研在重复漫画《挖井》的故事。主人公或深或浅地挖了5口井,遗憾的是却没有一口井出水。他没有坚持到底的精神挖到一定程度没见到水,就放弃了,接着又换地方挖,重复前面的徒劳,其结果可想而知……如此搞教研劳民伤财,浪费生命,是很可悲的事情。精准教研,要推广成果。精准教研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过程,最终目的是发现教育规律,解决教育教学困惑,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挖掘学生潜能,推动教育发展。每一次的研究完毕,都要开好成果发布会(推广会),把精准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让精准教研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强大的助力。学校要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大兴科研之风,大兴务实之风,努力规范学校的教科研工作,通过精准教研,解决教研效率低下的问题,破解制约教育质量提升的瓶颈,让研究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突出协作性,提高实效性,把科研兴校工作落在实处。

过之

教研活动这样让教师反馈,实效性更强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研活动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应凸显研究内容“问题性”,研究形式“参与性”,研究方法“反思性”。成长=经验+反思。反思的目的是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以提高教师自身业务能力。 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发现新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与解决办法,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有效的反思需要思之有“的”、思之有“物”、思之有“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爱恨调

课题研究结硕果,教育科研促发展——柳州二中课题成果汇报

6月中旬,国家级课题“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精准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实验学校子课题开题暨中期成果汇报会于江西南昌圆满落幕,会议由江西风向标教育主办。作为该课题的子课题《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案例研究》的研究学校,柳州二中运行该项目已经历经半年的时间,根据课题的实施方案以及进程进行了中期成果汇报。柳州二中的粟丽妮老师作为课题代表,在中期成果汇报会上做出了成果汇报。粟老师对课题开题半年以来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从选题、分工、研究过程、初步成果和下一步的研究计划、预期的成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通过教师个体的思考和教师群体的合作、交流、互助,最终形成成果,并运用这一成果指导实践教学,成功将课题做“精”做“活”!粟老师说,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课题实践,根据开题报告中的课题研究方向,课题组对于课题在达成方向上做出了相应统筹规划,做到以课程建设为动力、以课程改革为重点、以课题研究为手段、以教师发展为目的。而在教学目标上,结合学校的教学常规以及多次会议讨论,加之学校邀请的政府教学督导专家与风向标教育专家组为课型研究做点评和指导,为后阶段的研究明确了方向,最终将课题研究目标定为:1、借助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手段,精准地找到学生学习的困难,准确把握学情,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学校“三精教学”策略,立足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及个性化发展,为学生的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提供有效的服务,让课堂教学把握的更加精准有实效。2、探索基于数学学科“数据分析----诊断教学----实施改进”数据使用途径。形成基于问题改进的教研策划,改进学教方式。3、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研究并运用大数据分析平台促进精准教学模式创新,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和课堂教学。在课题的主要内容方向上,课题组根据课题的研究方向、教学目标进行了调整,形成了“如何打造高效课堂的研究”、“精准打造并优化四种课型的研究”及“如何帮助学生个性化成长的研究”等三大方面为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教育信息化专委会主任罗志刚,课题负责人、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院长杨现民,对相关课题的完成情况作了全面、深入的点评。杨院长首先肯定了柳州二中的课题研究成果,并称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期,并对接下来工作提出了意见,杨院长说:“既然是一个案例研究的课题,从教育研究方法上来说,是有一个规范的方法的,接下来就是去规范,去做深度的案例分析,同时,我也希望能够有论文成果能够见刊。”“此次课题研究目标明确,路线清晰,对四种传统课型的诊断成效显著,这离不开每位课题成员的努力以及学校方面的重视”罗主任说到,“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分层教学,要规避应试提分的题海战术、应对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矛盾、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科素养应对如何匹配等多个问题,是需要我们柳州二中攻克的难点。”本次报告会气氛热烈,效果显著,课题组成员对研究的课题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更加明晰课题实施的意义和操作方法。我们相信在各级专家的科学引领下,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配合下,《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案例研究》课题一定会开出绚丽之花,结出丰硕之果!

爱之罪

教研和教育科研的关系

[cp]教研和科研的关系教研是两个或两个人以上的交流和分享,达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活动。科研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教研与科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科研是教研的更高形式,为教研提供思路和方法。教研是科研的基础和前提,为科研提供问题和素材。教研代表现有优势的整合,科研代表着创新和创造。[/cp]

哥俩好

精准教研新举措 朝阳教研中心智慧教科研平台正式投入使用

教学视导、听评课工作是教科研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指导手段。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需求日益迫切,精准有效的教研指导势在必行。背景朝阳区教研中心积极探索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支撑下教学视导评价工作的创新模式,对传统教学视导评价方式进行优化和改革,打造全新的智慧教科研平台,以智能型教研管理推动课堂教学评价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在信息技术教研室的努力和全体教科研员的配合下,智慧教科研平台于2019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智慧教科研平台以促进学校、教师发展和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为根本目标,结合《朝阳区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从“教学目标、学习条件、学习活动、学习效果、特色创新”等5项评价指标和“基于学科特点、挖掘育人价值、落实立德树人、立足学生需求”等16项评价要素,对课堂教学进行专项赋分和综合评价。优势新型智慧教科研平台具有传统教学视导评价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是教学评价的即时性。打开手机APP进入智慧教科研评价系统,在听课的同时,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和学生表现,对评价指标进行即时评价打分,听课结束后,立即完成了对各项评价要素的成绩统计,生成对课堂教学的及时评价,具有高效快捷的特点。其次是教学评价的精准性。教研员在对每一项评价指标进行赋分的同时,后台系统自动采集和统计数据结果,根据评价数据自动划分课的等级,完成对一堂课的精准评价,改变了传统听评课工作中评价 的模糊性,提高了精准度。三是教学评价的全面性。智慧教科研平台具有强大的计算功能,同时对每一学科、每位老师、每节课和每项指标进行计算,后台自动采集计算,分类汇总一天内所有听课的指示评价成绩,听评课完成后的第一时间内,即刻生成学校在本次视导过程中各个学科、各位老师、各等级课程的评课分析结果,形成完整的评价报告,以数据和图表的形式呈现出的评价,具有更强直观性、综合性、客观性和全面性。效果智慧教科研平台改变了以往手工量化评价手段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的模糊性,通过直观性强,说服力强的科学准确的数据参数,使每个学科,每个教师的课堂数据清晰可见,使教学评价和指导更加精准。智慧教科研平台弥补了传统教学视导评课活动中,因时间限制导致的评课论述不够充分、指导不够全面的状况,实现了对评价指标的量化统计和即时分析,给予了学校及时的反馈,为学校提供及时有效的教学指导,有效提高了教研工作效率。智慧教科研平台的探索与实践,有力推动了精准教研,使教研指导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促进了由传统教研到现代教研的转化。教研中心智慧教科研平台建设工作,凝聚着信息技术教研室全体成员的集体智慧和辛勤汗水。平台建设初期,信息技术教研室多次面向基层学校和各学段教研员进行调研,征求双方的意见和建议,并结合调研需求不断对平台进行设计和改进。在平台投入使用前,信息技术教研室对等各学段教研员开展了平台使用专题培训,保障了视导评价工作的顺利推进和平台的稳定运行。目前,智慧教科研平台已完成十多次的教研视导评价活动,使用效果得到了学校和教研员的高度评价。后期,信息技术教研室将继续加强智慧教科研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拓展平台功能,以更加强大的功能实现对教科研工作的有力支撑。让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这双有力的翅膀,助力朝阳教科研工作的展翅腾飞!来源: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作者:赵丽佳

家书

机制创新引领教科研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期间,江苏省宜兴市教科研工作坚持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聚焦教科研机制创新,致力服务教育教学实践、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质量提升,创造性开展教科研管理、研究、指导和服务工作,不断提升教科研质量和服务水平,为宜兴市教育高品质发展提供支撑与保障。完善推进机制,创设良好科研氛围。良好科研氛围的形成需要完善的教科研推进机制。宜兴市建立和健全教科研区域推进机制,助推校长和教师产生对教科研价值的认同,进而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教师专业成长、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深入推进。建立争先创优评价机制。以评估和评比规范、引领、激励学校和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建立面向学校的评估和评比机制,每年开展学校教科研工作综合评比,围绕制度建设、科研管理、成果物化等制定学校教科研工作评估细则和评比条例,明确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基本内容、要求和发展目标,引导学校开展前瞻规划、真实行动、规范专业的高品质教科研;建立面向教师的教科研成长机制,每三年开展一次教科研能手和带头人评比,充分调动教科研工作者和一线教师的热情,推动教科研后备队伍建设。建立协同共生合作机制。以共研共享、交流互鉴推动区域教科研工作:一是建立区域课题共研机制,通过开展区域性课题研究,把全市所有学校或相关学段学科教师带入课题研究中;二是建立课题研究协作机制,根据研究领域相同或趋同的原则,定期开展多种形式、不同规模的主题研讨活动,每次研讨活动有展示观摩、经验交流、专家引领等,通过上下联动、协同攻关,推进相关主题研究的协作和深入。优化培养机制,建设高素质教科研队伍。教科研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依托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研究能力和指导能力的管理队伍。宜兴市建立多层级、多形式、多效能的培训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类教科研培训,推进教科研管理队伍和骨干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加强教科研管理队伍建设。根据学校教科研管理队伍流动性强、年轻化等现实,我们定期开展系列主题培训活动,聚焦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基本职能、任务要求以及市教科研阶段性重点工作,邀请市内外教科研专家开展学校教科研工作规划、过程管理、活动设计、成果提炼等相关主题的实务操作培训;不定期组织项目化学习,围绕课题、课程、课堂等分别组织部分教科室主任到教科研先进地区进行考察学习,通过专题报告、现场考察、活动观摩、经验交流等,探索区域教科研高效开展的路径。加强教科研骨干队伍建设。以任务驱动、项目研究的方式推进市教科研中心组成员科研素养和指导能力提高,引导中心组成员参与本区域学校的教科研指导工作,在推动区域教科研协同发展和重点项目攻关中实现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组建周期性教科研骨干教师培训班,两年一期,分期、分层建立基础性和提高性培训班,根据培训目标科学设置培训课程,定期组织读书活动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集中培训活动,促进科研素养提升;三是组织开展课题主持人培训,按照各类课题申报、评审立项、成果申报等时间节点,及时跟进对课题主持人的集中培训,增强课题主持人的任务意识、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反思意识、成果意识,进一步规范课题研究过程,提高课题研究质量。创新管理机制,提升教科研内涵品质。转变教科研方式。基于教育教学实践有序推进区域教科研方式转变,明确要求所有课题研究必须依据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背景、目标、内容和过程,推动课题研究基于教育现场,在真实的情境中开展研究;整体推进教、科、研、训深度融合,形成教科研深度融合机制,以课题为载体实现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深度融合;区域推进学科微课题研究,设立宜兴市“学科微课题”专项课题,设置“学科组”和“教师个人”两个课题类型,每年组织一次申报、结题鉴定和成果展示,营造人人参与研究、基于问题开展研究、课题研究据于现场的研究氛围。加强精品课题培育和辐射。建立精品课题常态化培育和辐射机制。加强教科研成果的提炼与转化,组建以市内外教科研专家为主体的研究指导组,协同相关学校做好课题研究成果的总结提炼,注重研究成果的理性表达;建立优秀教科研成果发布制度和转化机制。结合课题中期评估和结题鉴定等活动,定期开展优秀成果发布会,及时对相关课题研究成果在区域内进行宣传,把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教案、学案、决策、制度,提升课题研究的实践力、生产力、影响力,推动宜兴教育高品质发展。(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 白炳春《中国教师报》2020年07月08日第15版 作者:白炳春

星野

教学和教科研哪个能力更重要?不忘初心莫走偏!

作为一名教师,本位的能力就是教学能力,因为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教科研是提高教学能力的手段,学校和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就是为了提高教师教学能力。通过提高教科研水平,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师是专业技术人员,教学能力就是专业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是通过学习和训练取得的,不是天生的,所以我们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训练,来不断提高专业技术能力。一直以来,在中小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都是本位的第一位的能力,但是在高校里,有些偏颇,过于看重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其实这是一种跑偏的节奏,高校教师的职责也一样是教书育人,其次才是研究。对于这一点,教育部在振兴本科计划里明确给出了答案,就是教师第一位的任务就是教书,大学教师也不能例外。教书当然需要教学能力,没有教学能力,也就谈不上什么教书了。在学校里,我们经常开展教研活动,区片县市省等教育部门和有关单位,也会组织大型的教科研活动,但是,所有的这些活动,并非是为了教研,而是为了教学。通过这些活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无疑,教研活动非常重要,教师的教研能力自然也很重要,但是,这个能力是服从于教学能力的,教研能力是包含在教学能力之中,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提高教学能力。实际上,教研能力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这两个能力是正相关的。很多名校在招聘教师时,都要求教师提供在专业领域的获奖证书,优课、基本功竞赛、论文等,特别是上课和基本功的证书,被相当看重。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这些证书本身就是教师专业水平的体现,就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通过这些证书,我们可以看出一名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一个多次夺得省市优课大奖的教师,去专业水平一定是很高的。没有得奖的教师专业水平不一定差,但得过高级别大奖的教师专业水平一定不差,这是一定的。所以,我们重视教研能力,因为从教研能力上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能力。但是,无论怎么重视教研,都是为了教学服务的,这一点,决不能跑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