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考研热度居高不下,越来越多的同学选择考研,有的同学考研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学历,能够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有的同学是为了逃避就业问题,不想过早地投入到社会中去。很多同学要想在高考中考一个985高校,那还是有点难度的,于是很多二本、三本的同学会选择考研这条路,一方面提升自己的学历,另一方面是能够在之后的找工作中提升自身的优势,还有一方面是研究生毕业后的薪资待遇,关于年薪的说法很多,但大部分人都认为研究生毕业后就能拿几十万的年薪,今天就给大家盘点一下研究生毕业后的年薪的情况。从大数据的角度来看,大多数大学生毕业后的平均工资是4000到6000元,而研究生的工资自然要比普通本科毕业生工资要高些,一般为5500以上起,月薪能够拿到10000已经算是非常不错了,至于那些拿几十万的年薪也是因人而异,并不是每个研究生毕业都能拿到几十万的年薪的,这种说法是其实是非常模糊的,研究生群体中的确能有人能够达到此水准,但是他们只是这些群体中的个例,比如说他们是名校研究生,专业能力出众……一般来说,研究生的工资与其选择的专业有关,像那些冷门且不受欢迎的专业,比如说历史研究生,无论他们的教育背景如何,找工作都比较难,只能说教育类的平台比较高,个别有能力的研究生可以去大学教书,一般的可能就在高中或者初中,根本就不会有年薪几十万的说法。但对于热门专业可就不一样了,如果是清华北大、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甚至是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尤其还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专业,加上这些名牌大学的资源好,那么找工作的起点都会不一样了,如果进入腾讯、华为等互联网公司,他们对于名校研究生是非常珍惜的,且像这样的大公司有很高的薪水和福利,研究生拿到几十万的年薪还是有可能的,这样的人才在市场上还会非常抢手,所以说,同样是研究生,专业的热门度不一样,那么薪资待遇就会有差距。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拥有年薪几十万的光鲜外表,背后的付出与努力也值得让大家看见,很多人羡慕研究生能够有这么高的薪资待遇,但是这需要太多太多的前提条件了,成功不是轻易的,他们得付出百倍,得来的结果是与付出成正比的,所以说,对于更多的研究生,对于薪资不要太挑剔了,一般7000—10000就已经是非常好的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关于研究生毕业的薪资待遇,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看法,欢迎来评论区留言讨论。
迟到、早退、旷课,甚至于此课不逃就是浪费时间等类似情况,在大学校园里面时有发生,甚至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而其中被学生们诟病最多的原因,无非就是——“老师讲的太水了。”逃课在大学里已是司空见惯其实就其本身,并非是老师一个人的缘故:因为在学校上学本身就是一个双向的活动,需要师生双方相互配合才行的!首先,老师本身学识不会有太大问题,当然教授与教授之间肯定有差距,尤其是教学水平上,那更是参差不齐,所以才会出现有的课堂座无虚席,有的却门可罗雀。但每个老师本身都不会太差,至少教授学生知识这一点上,绝对没问题,毕竟都是博士毕业的了,有些甚至都是归国博士或者在博士后流动站做过这么多研究了,理论知识功底就算不能跟学界大佬相提并论,但教个本科生还是绰绰有余的。那为什么还会有“老师很水”这种言论呢?点完名就跑其一,理论学习本身就是枯燥的!这一点简直无法辩驳,无论多么厉害的老师,都无法在学生还没有一点社会经验的基础下,让他们对于理论知识感兴趣。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工作过一段时间的成年人,再回学校考个硕士之类的,回学校上课后,比起年轻学生绝对认真好几倍,因为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后,他们绝对能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从而有目的性的回来进行理论学习。理论结合实践,这一点非常重要,相比于一直待在学校里的学子,那些有过工作经验的,或者有些进行过实习和研究经历的,(这里指的是那些认真做事的,不是水水过去的)都会在这一过程中有一些思考,从而在理论学习中找出答案,并产生火花,这样才不会显得理论这么枯燥。这就需要学生主动去投身实践,发现不足,从而在理论知识中找出指导方向,这同时也需要老师们去引导学生们往这方面发展,而非简简单单的上完课,就走了。其二,有些老师确实教学水平一般!虽说现在各个高校都在进行改革,但确实存在很多教师,只会研究,而不善于教学,讲的知识全都是将书本上的关键词复制粘贴到PPT上,就完事儿了,然后上课也和学生没有任何互动,更别说国外较为先进的讲座、小组讨论、课堂成果展示、助教课于一体的教学模式了。印象最深就是学长自己上大学的时候,有一位年轻教师总是不愿意让我们复制他的PPT,连拍照都不允许,本身感到很奇怪的我就只好一字一句的记了下来,回宿舍后无意中搜索了笔记上的关键字.......结果......就在百度文库里面找到了一模一样的PPT,时间显示是五年前的,作者是一位958大学的老教授的教案,完全一样,连背景图片都没变,只是将开头老教授的名字抹去罢了。讲课基本就是应付,这样也难怪学生会觉得课很水了。点名才能留住学生其三,再有趣的课也比不上躺尸啊!哪怕是那种座无虚席的大教授,也会有逃他课的学生,百分之百的,因为即便课堂再有趣,能赶上在宿舍躺尸有趣吗?每天一绝睡到自然醒,慵懒的起床,洗漱一下,打开手机刷刷微博、朋友圈,然后点个外卖。拿出昨天在超市买好的零食饮料,打一局游戏或者刷一集剧,然后等着外卖到了以后,解决掉午餐,下午约几个兄弟姐妹狂逛街、打打球,然后晚上出去撸个串。和每天早上睡不够就要起床,赶早去食堂随便吃一点,然后上一整天课,连午休都没有晚上还要在图书馆写作业。两者比起来肯定是前者更舒服啊,人都是追求舒适的群体,尤其是大学里面没有这么多限制了以后,那自然就会出现不去上课的人啦,这很正常。至于课水不水,该不去依旧是不会去的,哪怕是学姐最高等级的大佬来讲课,依旧是如此。感谢阅读,有兴趣欢迎关注“学长吐槽志”,走心校园文章,有疑问可私信,我会整理问题并以文章形式发布为您解答
文/小琦说教育我们国家人口众多,所以在如今这个社会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想要获得成功的难度也是蛮大的,因此想要成功,必须要在社会严酷的选拔下,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才能增加自己获得成功的可能性。众所周知就,在我们国家现在由于政策的影响,大学采取扩招的政策,来培养更多的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但是也同样因为这个政策,导致我们国家现如今的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大学生在毕业后的就业也出现了找工作困难的现象。毕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状态下,企业对于招聘人才的要求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众多找工作的大学生中,自然是挑选条件更优秀的大学生进入企业中,来为企业获得更大的效益与更多的利润。也就是说,现在那些来自普通大学毕业的学生,在毕业找工作时往往难度更大,很难找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工作。这些大学生呢,也为了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选择考研的道路,这样在取得研究生学历之后可能会获得更多在工作上选择的权利,找到自己理想当中满意的工作。参加研究生考试也是需要很大的压力的,毕竟每年参与研究生考试的人数也不在少数,因此备战考研不仅需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还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复习研究生考试的相关知识内容。现在,距离今年的研究生考试笔试时间,已经没有很长时间了,小编最近收到很多考研小伙伴的私信,打算放弃即将来临的研究生笔试考试。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共同来讨论一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考研学生在即将考试之前打算放弃考试。研究生考试即将考试,弃考的人却不少随着现在社会对学历的更加的重视,因此每年都有很多大学生通过考研来提高自己的含金量。研究生考试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最近几年考研人数的不断增加,很多人也成为这一现象为考研热。参加研究生的人数多了,也就意味着成功上岸的几率变小了。最近小编就听说身边参加考研的同学说自己所在的考研班,每10名同学里就有8名同学选择弃考的,高达80%的同学放弃考试。小编就问同学,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选择放弃考试,同学回答大多数同学都因为考试马上开始,心理压力太大,最终承受不住压力,选择放弃,提前接受不成功的结局,以免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这里小编不得不说,都努力了那么久了,马上考试了就选择放弃还是很可惜的。研究生弃考的原因是什么?在很多人看来,这些考生在即将迎来最后的考试之前,选择放弃这次考试还是特别可惜的。但是在这些打算放弃考试的考生眼里,现在研究生考试竞争这么激烈,考研人数众多,自己成功上岸的几率很小,很容易成为陪跑。这样在考试前期高压的状态下,自己还需要最后为考试的冲刺,会感觉到身心共同的疲惫,因此很多学生都是承受很大的压力下备战考试,长期的高压状态爱,是这些学生心态崩溃最终不得已的选择了放弃。但是,小编在这里也得说,研究生考试虽然有很大的难度,但是毕竟准备的那么久了,还是需要尝试的,不尝试又怎么知道最后的结果呢。心态不好,就应该去调节自己的状态,给自己减压,才能有更好的备战考试。研究生生考试马上就要到了,考生应该怎么做?做法1:调整自己的心态考试之前,总会有很多考生产生焦虑紧张的心态,这是作为一个成年人,一定要通过某种感兴趣的事情,分散自己的注意力,缓解负面的情绪,调节好状态后,再全身心的投入到备战考试的最后冲刺阶段。做法2:查缺补漏,巩固基础考生们一定要抓住在这最后的备战考试时间,对自己在研究生考试中的知识内容,找出不擅长的,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对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加深巩固。写到最后:希望在这最后的考试备考期间,各位小伙伴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不要紧张放松的去迎接研究生考试,放平心态,争取考研顺利上岸。每日一问:你身边有研究生马上考试,准备放弃的同学吗?每天为大家带来教育咨询、最新教育政策消息、教育教学方法,如果你在我的文章里找到了共鸣,或学习到了知识,把我的文章分享给更多人吧,期待你的转发分享
许多人或许认为,博士生应该从事科研工作,埋在一堆高、精、尖设备的实验仪器里,或者到高大上的公司里从事薪水高的工作。但是,偏偏有一些博士,把教书育人做为人生理想,走进学校当起普通的老师,在别人眼里的“大材小用”的非议中,把教学工作做得风声水起。正所谓:走自己的路,做适合自己的事,才会做得开心,做得有成就感和满足感。重庆南开中学化学组的卓峻峭老师,北京大学的理学博士,高中时通过自学化学,参加竞赛被保送到北京大学的化学专业,毕业后,被985高校之一的西北工业大学聘为“副教授”。但是,卓峻峭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明晰的认识:放弃自己并不十分喜欢的科研,投身更感兴趣的教学工作,在别人不理解的眼神中,选择到心仪已久的重庆南开学校从事化学竞赛教学任务。经过系统的培训,非师范专业的“门外汉”博士,知难勇进,南开学校宽容自由的精神氛围和鼓励,卓峻峭再次表现出过人的素质和理论水平,他怀揣理想,迅速投入到教学的角色中,幸福地站在一线教学的讲台上。在教学过程中,卓峻峭注重教学方法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把自己总结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倾囊相授,用身边一些通俗易懂的例子来解释那些复杂的化学概念,与学生一起讨论,用幽默的语言分享自己的观点,赢来学生的交口赞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一年多的教学生活,卓峻峭获得“不俗”的成绩:不久前,在深圳举办的全国高中生化学竞赛决赛中,他所带领的2018级参赛学生中一位学生进入国家集训队,被清华大学当场录取,还有两个学生因成绩突出,享受清华大学的降分优惠政策;在第三届新课程中学化学思维课堂教学研究及实践成果交流会上,他在大会现场做了“平衡常数在离子平衡中的应用”的讲课展示,获得了在座专家及教师的一致好评。“从孩子身上我能看到自己当初的影子,他们取得的成绩更能让我有成就感。”卓峻峭用略带西北口音的普通话说出自己的感想,用实际行动给孩子们指明人生发展的方向,这一切,在卓峻峭看来,就是做教师的幸福收获。现在,卓峻峭依旧会每天晚上陪学生上自习,会把作业有问题的学生叫到办公室单独辅导,会被学生开玩笑地喊做“大佬”,他的办公桌也总会有学生们来请教化学问题。这一切,在卓峻峭看来,都是“生活的享受”。“我身边的高中孩子们,也许会因为我的出现,而发生那么一点点改变。”这是烟台二中高一生物老师宋庆楠的梦想。宋庆楠是中科院植物学专业的理学博士。凭借“我必须承认,幸运喜欢照顾勇敢的人”的人生格言激励,从菏泽一中,一步一步走进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成为一名植物学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当别人一心憧憬做科研时,她却抱定“自己适合喜欢就好”的信条,走进高中学校,做起一名普通的生物老师。高中的生活是紧张的,做为高中的副班主任,从早上的晨跑,到晚上的检查寝室,基本每天都要到晚上11点左右才会休息。面对每一天紧张的生活,宋庆楠过得相当充实,学生的“求知的眼神更吸引我”,能够让她坚持走下去的,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动力,教会学生快乐的学习,未来能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去看待世界是她的教学目标。有专业人士说过:“连一个狮子老虎,连个果蝇小鼠都会有那么多博士在研究,何况是活生生的孩子。孩子是未来,孩子是希望,孩子的教育就不需要高学历人才?孩子的教育始终应该用最优质的资源。”这话确实有道理。目前,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名校硕士博士走进中学做教师的现象日渐普遍,特别是重点中学,优质的生源更加利于博士教师们发挥长处,他们把丰富扎实的知识和教学技巧相互结合,在人才培养方面如鱼得水,取得教学成绩的同时获得成就感。
上期“SSCI期刊投稿经验系列”我们以《Media International Australia》(《澳大利亚国际媒体研究》)这本期刊为例,带大家探秘了SSCI期刊投稿平台,点击这里回顾上期内容。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索SSCI期刊的投稿之旅。如果你喜欢“SSCI投稿经验系列”,欢迎留言评论,告诉我们你感兴趣的期刊,我们会竭尽全力帮助你一探究竟。和我们一起推倒国际论文高墙吧~今天我们给你介绍一本刊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cation《体育教学杂志》梅小森介绍的这本期刊是体育与健康类的,是适合体育老师投稿的期刊哦!话不多说直奔今天的主题《体育教学杂志》收录的期刊论文特色是基于课堂和实验室研究,描述性和调查性研究,目的旨在交流国家和国际研究,并激发讨论,研究和对教学,教师教育和课程的批评,研究领域涉及学校,社区,高等教育和体育活动。打开期刊官网https://journals.humankinetics.com/view/journals/jtpe/jtpe-overview.xml?tab_body=toc-6941就是下面这个网页在“Author Guidelines”作者指南中可以了解相关投稿的问题例如投稿规则,期刊收录的选题、文章类型、论文格式要求等等。如果想要直接投稿,点击“Submit a Manuscript”,网页会自动跳转到ScholarOne平台,如果想继续了解提交论文的详细情况,请翻看上期推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那么被这本期刊收录的论文选题和主要内容是什么呢?下面梅小森就为大家找来了《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cation》(《体育教学杂志》)最近发表的中国作者的研究成果:这些两篇文章都偏向于实证研究。体育老师也很难滴,好不!附上最新期刊目录:1土耳其体育教师对教学方式的使用:自我报告与观察2“我们知道我们想做的事:”有目的的课程谈判对中学班的女孩及其老师的影响3体育物理交叉学科教学对学生自主动机和满意度的影响4适应性体育合作咨询:系统文献综述5运用游戏感教学法将“Buroinjin”作为一种土著游戏来解决体育教育中的社会公正问题6基于目标的干预对学生动机变化的影响:整个体育学年的研究7体育小组工作中的性别分类8学生积极生活的知识和行为:跨部门调查研究9“我们拍了照片”:儿童在体育中的意义创造10体育中的可穿戴数字技术:优势,障碍和教师思想11了解与体育工作者的组织支持,情感承诺和工作满意度相关的情感劳动12持续的TPSR计划对学生的责任感,动机,体育精神和体育锻炼意愿的影响13关于小巨人的肩膀:PETE中的其他父亲和社会资本的见证14体育在国家公认的学校健康计划中的地位我们可以看到,该期刊关注的领域还是很广泛的,例如体育中的性别研究、体育与数字技术、体育精神研究、体育交叉学科教学、儿童体育等等。另外,梅小森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选题,《运用游戏感教学法将“Buroinjin”作为一种土著游戏来解决体育教育中的社会公正问题》,这个来自澳大利亚的土著游戏,虽然不知道它的真面目,但看着还是很好玩的哈哈哈~好了,这期的内容就这么多啦!【SSCI期刊投稿经验系列】会持续推出,除了期刊文章特点、审稿周期、版面费、投稿流程、格式要求等信息,你还想知道什么呢?还有哪些期刊值得一探究竟呢?敬请期待我们的下期内容吧!和梅小森互动可获得期刊文章完整版《学生积极生活的知识和行为:跨部门调查研究》《基于概念的体育锻炼对中学生的知识,动机和校外体育活动的影响》
8月19日,智慧课堂领域品牌“锐学堂”正式宣布获得好未来数千万元A轮战略融资。本轮融资将用于吸纳研发、教科研的高级人才,完善课程资源体系,增强产品深度互动、大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研发。 好未来战略投资部表示,在国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锐学堂强化课堂主阵地,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如智慧课堂。锐学堂还十分重视情景教学,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双方基于对教育信息化课堂教学细分市场的开发、教研等各个方面及环节的优势整合,有意就全国业务层面上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公开资料显示,锐学堂成立于2015年,系北京那镁克科技有限公司旗下智慧课堂平台,致力于以数字教育应用为中心的软件产品开发,与全场景深度教科研服务。锐学堂成立不过短短四年,却能受到行业巨头好未来的大力青睐,好未来究竟看中了锐学堂哪些呢?锐学堂创始人刘昆表示,“智慧课堂+大数据”是锐学堂的核心,锐学堂以大数据驱动精准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引领教与学方式的创新。近几年,公立学校的“智慧校园”不断升级,课堂教学正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阵地。刘昆也表示,锐学堂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将自身定位于升级“智慧课堂”。通过互动体验,提升学生的专注力和学习兴趣,又基于多维度的数据分析,从而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做到了整体效果的优化。2018年4月,教育部正式下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将教育信息化2.0定位于“互联网+教育”的具体实施计划,随着国家整体战略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到“智慧课堂”的升级大军中。比起技术要求高、功能纷繁复杂的智慧校园,打造智慧课堂所需技术场景更为狭窄,对技术的要求也相对较低。诸多巨头也嗅到了机遇的气息,不仅好未来,新东方、腾讯、百度、华为等都在布局“智慧课堂”。智慧课堂表面看起来前景一片光明,为各家所看好,但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课程解决方案趋于雷同,多为借助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实际应用方面,也有不少老师和家长反映,功能过多、系统过于复杂、需要长时间对其进行熟悉了解等等。北京一零一中学教育集团总校校长陆云泉曾表示,虽然智慧课堂是大势所趋,但由于自身相对薄弱,光有平台的建设还是远远不够的。各个学校还需要构建一个强大的资源库,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推送有针对性的练习和评价。陆云泉还表示,学校应基于各个平台和资源库,助推生态智慧课堂的实践,让课程与生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方便教师教学的同时,更好的让学生掌握相关学科知识,提高技能。总而言之,即使当下智慧课堂发展势头良好,但背后固有的短处也是不容小觑的。面对入局者众多、竞争愈发激烈的现状,各家公司要想真正突出重围还需稳定自身,克服缺陷,才可在“智慧课堂”界占有立足之地。
为独具慧眼的你写最有态度的文!大家好,我是剑客谈教育,奋战语文一线二十余年的老师,百家号教育原创作者。每回公开课,总有专家点评,感觉他们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可他们既然谈起教学来头头是道、如数家珍,为什么不见他们亲自带一个班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如果让专家去一线带班上课会怎样?”2014年,我去北京一所高校参加短训,给我们授课的6个人全是教授、博导。其中,有5个教授长年活跃在大江南北、祖国各地,报纸电视上时常有他们讲学的报道。听他们讲课,用一个词来形容,叫如沐春风。从引入到推进,由一个一个的小高潮铺垫出大高潮,再有或干脆利落、或余味无穷的结尾,感觉真是一场教学艺术的饕餮盛宴!他们有的善于譬喻,生活中的例子信手拈来,再不起眼的事都能讲出个一二三四、子丑寅卯,让你豁然开朗;有的惯会对比,相关的甚至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经他们一联系,马上让你茅塞顿开;有的熟读经典,其渊博让你五体投地。有的娓娓道来,有的疾风劲雨,有的严谨不苟,有的风趣幽默。总之,让你大呼过瘾,惊叹不已。不过,有一位一直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教授,刚从幕后直到台前不久,他的课实在令人无法恭维。教态教风拘谨畏缩,教学语言晦涩不畅,教学过程磕磕绊绊,我观察了一下,参训的老师们大多数都忍得好辛苦才没有中途离场。我很好奇主办方竟然邀请这样的专家来给我们授课,这不是滥竽充数吗?但是,我又仔细一看,有少数老师听得津津有味、甘之如饴,我怀疑这位专家的课里确实藏着特别好的东西。因为是成年人,又抱着朝圣似的心态,所以也捺住性子去听,只听他的内容,忽略他的教学方式。果然,他讲的才是十足的干货!几年过去,当初的6个教授,我早已忘了他们叫什么、长什么样、讲过什么,唯独记得这个长得有点丑、声音也刺耳的教授,记得他讲明白了的一条理论。说这个例子的目的意在说明,真正的专家一定是能让人佩服,让人有所获的;而那些夸夸其谈、只知纸上谈兵的伪专家,被咱们老百姓戏称为“砖家”的,终究会遭到质疑和抛弃!一些贩卖他人东西又不肯下苦功,只知皮毛的;一些纸上得来绝不实战的;一些哗众取宠言过其实的,就算唬得了大家一时,也绝不可能骗得了一世。请看,多少“砖家”已经被扫进了垃圾堆,再也不见其抛头露面!对此,不少老师大声疾呼:“专家,请让我好好上课行不行?求你别再指导我怎么教学了!”还有的则直接斥责:“真金不怕火炼!谈别人就头头是道,轮到自己就惨不忍睹的绝对是伪专家!”敬请关注、支持、推荐“剑客谈教育”,不同意见,请在评论区留言,我会第一时间与你探讨。
造成当下青年教师焦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是一个亟须清理的问题,据笔者观察,造成青年教师产生普遍性焦虑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成家、立业与生存压力。遗憾的是,这三项因素几乎在同一时间出现在人生舞台上,没有错峰更没有缓冲,导致压力叠加由此衍生出独有的“青年期焦虑综合征”现象。在这三种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立业,只要它解决了,其他两项压力因素随之消失或者极大缓解。对于青年教师而言,立业的主要内容就是教学与科研,要靠一种还是两种技能安身立命?由于时间的硬性约束,教学与科研之间到底是非此即彼的鱼与熊掌的关系,还是可以达成兼容的双轮驱动?只要厘清了这个关系,青年教师的焦虑问题也就演变为一种需要技术性处理的问题。大科学时代整个社会形态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宏观层面上,在科技的裹挟下出现了领域拓展与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的现象;在微观层面,作为社会中的人又面临领域集成与功能整合现象。这两种矛盾所造成的撕裂,回到生活世界最终都要落脚在一个个具体的个人身上,在缺少必要调试期的背景下,不可避免地造成个体的心理失衡与行为选择的仓促应对。各行各业概莫能外。笔者曾私下里戏言,当下要成为一名被广泛认可的老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至少需要具备三种职能:在教学上要有演说家的口才;在科研上要具备专家的专业能力;在社交上要有外交家的人情练达。还好这最后一项职能还没有被政策固定化,否则,教师的时间碎片化现象将更是难以修复。这种矛盾是古已有之,还是一件新生事物呢?梳理科技史上的线索不难发现:从历史上看教学与科研几乎就是完全分立的。按照流程来看,教学和科研在整个知识生产链条上处于两端,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功能。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播知识,而科研的主要功能是生产知识。这种结构化安排有助于各个领域的专业化程度的提升与分工的细化:负责传播知识的,要开发各种技术,使知识传播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从而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而知识的生产端(科研活动),则要尽量免除各种干扰保证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进行创新与知识的高质量生产,满足社会对知识的需求。在近代科学兴起之前,知识的生产链条几乎完全按照这个模式运行,比如中国古代的孔子、古希腊的苏格拉底都是以教育为主,教学效果堪称完美,而稍后的欧几里得、阿基米德等人则是科研的代表,他们都集中精力于知识的生产,为后世留下了影响深远的科研成果。近代科学建制化以来,教学和科研逐渐出现有限整合的迹象,一些人既是教师,同时又是科研人员,比如伽利略、牛顿等人都在大学任职。我们今天对于他们的教学工作了解并不多,反而是他们的专业科研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而且这种结构安排并不是其所在学校的硬性要求,完全是基于个人偏好选择的结果。这种模式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科学时代的来临这种状况才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教学与科研的功能整合是大科学时代知识功能结构转型的标志。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是科研领域的集成化。所谓“领域的集成化”,是指任何一个科研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多学科的协同才能完成,而知识的功能开始直接面向社会需求,此时科研人员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必须尽量扩展自己的知识面。集成化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科研人员必须对自己的相关领域有所涉猎,这就增加了科研的难度——要想做出成绩,科研人员必须付出更多的时间投入,时间分配的零和博弈势必挤占教学等其他选择的时间。对于教学而言,要想获得好的效果,必须重新配置专与博的权重,选择的困境由此发生。另外,功能整合的最大特点,就是教学与科研从知识生产链条的两端开始向中间靠拢,换言之,教师的功能从单一的教学开始向科研靠拢,而科研则从单一的知识生产向知识传播(教学)靠拢,这种趋势就促成了教学与科研的整合(双轮战略),区别在于各自的权重划分不同而已。教学科研的功能整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而不是某种人为设计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论喜欢与否,当下的科研人员必须接受这种功能整合。现在的问题是功能整合的速度超过个体改变的速度,导致出现群体性适应不良现象。如果这个过程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以渐进的方式展开,那么社会的意见会小很多,但是,我们当下是以政策安排的方式把这个进程人为加速与固化,以激进的方式对接市场需求,让很多人还没有准备好就迅速进入这套行动轨迹,从而导致出现大范围的不满。客观地说,功能整合对于教师和科研人员来说都是大势所趋。对于教师而言,从传统的教学向科研靠拢,可以普遍提升教学的水准,用新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是提升教学水平的最重要渠道,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用知识反哺教学的典型案例,就如同坊间所谓:只教学不研究,越教越死。同样,对于科研人员来说,从单纯的知识生产者向知识传播者靠拢,可以更好地用知识服务社会,并为科研发展的外围环境争取更大的认同与支持,否则,纳税人和企业为何要支持你的研究呢?国外很多著名科学家时常出现在国会听证会上,其目的在于向国会介绍与阐释某些研究的重要意义,以期获得社会支持,同时这也是向公众展示新知识的一种广告,能够吸引感兴趣者的投资、人才加盟和同行合作的重要手段。在实践层面,为了应对这种不满情绪,国内最近几年推行的教师岗位分类改革就是一种不错的尝试。按照该方案的设计初衷:人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偏好,可以在如下三类岗位中做出选择:教学为主型岗位、科研为主型岗位与教学科研并重型岗位,根据岗位特点安排教学量与科研量。比如教学为主型岗位,以上课为主,科研要求比较低;反之,科研为主型岗位,以科研为主,上课为辅;教学科研并重型则取折中模式。照理说这套模式设计很合理,但是在执行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我们通过调研发现,问题出在三种岗位的出口是一致的,即不论哪种岗位类型,在评估时都是由同一个委员会做出裁决(通常是单位的学术委员会),而学术委员会的偏好是看重科研,从而导致前期政策安排所设计的岗位分类由于评估出口严重趋同,最终造成分类改革的名存实亡。其实,解决办法也相对简单,只要在分类出口处,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即可。真正的难点问题有两个:首先,三类出口标准如何实现等价。这个问题处理不好,既影响分类的公平,也出会出现某类岗位成为放水之源;其次,要设计一个合理的换挡期,不能一岗定终身。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偏好在特定时期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毕竟熟悉哪个岗位都是需要时间的,一旦完成转型应该允许其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新的岗位,并按新的岗位要求完成考评。试想演艺圈在很多年前都已经出现了“两栖”甚至“三栖”艺人,科教界出现“教学-科研”功能整合不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吗?(作者:李侠,系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读研要“使巧劲”》,如下:每年有研究生进课题组,我都会给他们讲一些注意事项,但难免挂一漏万。在以后的日子里,各种事情时有发生。因此,我想还是写篇文章,提醒后来人。在我看来,很多研究生很实诚,也很努力,却得不到理想的效果,用史蒂芬·柯维博士的话说,“许多人爬到了梯子的顶端,却发现梯子架错了墙”。课程学习:不要死读书。硕士生最好在第一学期“咬紧牙关”把培养方案上要求的课都修完,这样学生在第二学期能全身心地做实验。但是有的学生把要求修读的课程分配在两个学期,每个学期都忙于上课、自习。要知道,最终决定研究生能否毕业的是科研和论文,而不是上课。研究生在选课之前必须和导师商量,并向高年级学生咨询拟选课程的内容、考核方式和难易度。博士生必须修读一门英语课,于是我的一位博士生没有和我商量就修读了“英美文学欣赏”,而我认为他应该修读学术英语写作课——选的课最好能和自己从事的科研以及写论文“配套”。其实这种看法也并不一定正确。有些科研课题与所要上的课程密切相关,而且跟不止一门课程相关,而是和好几门课程都息息相关。例如,要做一个复杂的生物统计网络,肯定不是本科只要学了生物专业就能完成的,还需要研究生阶段学习数值分析、统计学、计算机网络等交叉学科的课程,才有可能对所要做的科研课题稍微算入了门。但是,就算学完了这些课程,也只是刚入门,离自己有独立处理复杂的科学问题还有很多路要走。如果一开始,这些息息相关的课程都不用心,不学扎实,就开始做所谓的课题。可以想象,做出来是一种什么成果,无非就是水几篇高不成低不就的论文,没什么价值和意义。而只有学完了所需的课程,掌握所需的基础课程,才有可能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才有可能做出原创性成果。当然,研究生也不能只为了考试,而应该把这些息息相关的课程更加深入的学习,有目的性地学习,要知道是为了将来做出原创性成果而学习的,这样才有可能学得更深入,将来才能走得更远。所以,这个马教授说的,只是看到选修了一些跟他课题无关的课程,而不知道现在研究生学分也提高了很多,换位思考一下,他们有时候是身不由己去选择一些容易混的课程,这样做其实也是为了留出更多时间投入到自己的课题,这样做难道有错吗?
最近,公司 HR部门弄了个实习生招聘项目,让我们技术同事一同面试下这些应聘的学生们。当天来的学生不少,有位应聘者在面试即将结束时询问面试官:“ 能不能告知下,我这次面试存在哪些不足?以便我可以继续改善。”公司 HR轻车熟路地微笑着说:“ 我觉得你挺好的!”看着 HR的笑容,我心下了然这位面试者是不可能通过的。人生便是如此,你我莫不相干,HR何必对你坦露真心?在这里,总结下应届毕业研究生找工作的三大误区,也许并非完全正确,但是也可以听听。毕竟有些道理生活中没人会告诉你。/01/不要执迷于自身专业知识在面试中,我们发现有些硕士生虽然选择做客户技术支持,但内心其实是向往与客户打交道的。于是负责招聘的HR问道:“ 对于销售和客户技术支持,抛除专业知识,单纯从兴趣和职业发展角度看,你更偏向哪个岗位?”应聘的学生还是回答说:“客户技术支持。”HR也许觉得该面试者更适合销售岗位,便道:“ 你这样不就自我矛盾了吗?从你刚才描述的兴趣和性格上看,你是偏销售的;职业发展规划也是向往销售岗位的,但现在为什么偏要选择做技术支持呢?”应聘者们大都回复说,自己在学校里学习到的专业知识是自己异于其他应聘者的核心优势,技术支持岗位是最好的切入点,更符合自己目前的需求。听完这些话,我真想当场告诉他们,如果你最终想从事与“纯技术”无关的工作,那么就没必要执迷自身的专业知识。你以为专业知识是自己的核心优势,但是放到具体的应聘岗位中,并与如此多相同专业背景的应聘者比较,其实什么优势都不存在了。因为技术岗位上要求的本领大都得重新去学,学校里学到的大部分知识基本不能被直接应用。若与一群来自相同专业的应聘者竞争,你的优势已经不再是专业知识了,而是你的内在更能被挖掘的东西。如果一味坚守在自己专业面,反而可能让你丢失了其它更好的机会。/02/“ 先就业再择业” 是场骗局,就业也要看兴趣HR在面试中经常旁敲侧击应聘者的职业兴趣与发展规划。既是为了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需求,也希望让面试者认识到他们自己真心想要的是什么,以免将来拿到 offer后,没在公司待多久就离开了。这不但影响公司的资源,也影响了求职者自身的事业发展。不知从何时起,高校里流传这么一句话:“先就业再择业” 。工作不好找,不如先找份工作 养活自己,然后再骑驴找马。这听起来像是最妥当最合适不过的选择,看似在帮助年轻人,其实它是一场骗局,是人为编织的迷梦。做着一个不喜欢的工作,浪费的不光是你的青春,还让你的生活到处充满戾气与乏味。我有位博士朋友,国外著名大学留学回国,到了有名的化工外企,负责产品开发的工作。这应该是不少材料博士梦寐以求的出路之一。然而,他一直没能专心投入到工作中,经常抱怨公司里的各类芝麻小事。一会埋怨销售们经常给他找麻烦,一会抱怨自己天天在实验室做些杂七杂八的小试验。偶尔看到关系要好的同事,就会问:“ 今天开心吗?” “ 你是怎么做到天天回家后还能继续加班 的?哪儿来那么大的驱动力?”原以为他只是耍耍嘴皮、发下牢骚罢了,结果他却真的做不下去了,突然辞职,并彻底离开了化工企业,到材料技术类的多媒体出版集团做销售去了。从那以后,他的生活开始忙碌起来,抱怨随之少了,取而代之的每个月连轴转的出差,他却对此甘之如饴。有一天,我们重聚吃饭,本想着晚上转场继续唱K,他却说还得回酒店完成工作汇报。我们问他:“现在的工作如此之忙,后悔离开吗?”他回答说:“ 我很庆幸自己离开了。现在做的才是自己喜欢的事,虽然比以前的工作更辛苦, 但是内心的自由、喜悦和成就感真的是之前的工作无法给予的。”就业虽不易,但也不要单纯因为养家糊口而随意就业。没有兴趣的工作,是一种煎熬,让你永远体会不到工作所带来的的成就感。只有你真心喜欢这份工作,才能在高压下、在艰难中保持热情,积极推动自己事业的发展。/03/不要被专业限制了思维HR同事还跟我们提起一些应届生常有的通病:因为舍不得丢弃自己这些年学到的专业技术知识,所以一心只盯着技术类型的工作。无可否认,专业背景很重要,但是很多学生往往又被它限制死了自己的思维和眼光。这些年流行一句话:贫穷限制了你的想象力。其实,“ 专业” 也会限制想象力。我们化工类毕业生时不时后悔自己报错了专业、入错了行,羡慕那些读金融专业的,薪资总是很高额。实际上,证券公司、投行不乏毕业于化工专业或生物专业的员工,只是很多理工科研究生因为很少接触到这类的人或资讯而不了解罢了。我有位大学同学,浙江大学化学硕士,毕业时在一民营药企工作了短暂的时间,而后很快地选择了一家证券公司“从头做起”。2016年,他成了业内知名的证券分析师,还带领团队获得了行业最佳分析师榜单医药行业第一名。如今,他更是成为了该公司的研究副总监 、副首席分析师、大消费研究团队长。从他所在公司的官网上,我还看到了不少理工科的研究生们,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机化学博 士,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硕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机化学硕士,中南大学机械工程 硕士等等。我们以为化工类研究生毕业后,要不到高校、研究所当教师或研究员,要不到企业里做研发。后来才知道,他们不一定非要去工厂搞生产或者做产品开发,还可以选择销售、供应链、行业分析师、基金经理、投行、期刊编辑、专利审查等等岗位。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学化工的毕业后就只有化工行业可以选择,其他专业亦是同理,不要把自己的择业面局限于某一个行业。人生有些时候并不在于你有多么的努力,而是在于你的选择。好的选择意味着好的开始,好的开始意味着成功了一半。虽然说毕业第一份工作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职业未来,但是它对的职业发展有着很大影响。因为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个人职业发展往往受路径依赖效应,导致跳槽后的工作也往往是和前一份工作相关的。企业方也会通过你之前工作的状况而决定是否录用你,并以其为你被提供薪资数额的一定依据。因此,面对就业压力,我们更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忌盲目跟风,只为工作而工作。只要坚定内心的信念,并坚持不断地完善自我,迟早会找到自己钟爱的工作岗位。第一作者:萝卜视编辑:北楼8层女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