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深,色浓的春天里。紫岩小学数学低段组的老师们带着解决教育教学中“真问题”的思考与执着,怀着对教育科研的热忱。2021年4月7日上午,在紫岩书室举行了“问题表征对小学低段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影响研究”课题开题会。会议在德阳市名师工作室、全国优秀老师唐韵老师的主持下开始。首先她介绍了课题申请的基本情况,在2020年-2021年学年度期间,开始准备课题申报,从确定选题到师生的问卷调查、从收集数据到学习文献,从反复研讨到形成定稿提交申请。并对课题组的老师进行了具体的工作分工。教导处教师发展中心的余海燕老师主要从选题缘由、文献综述、研究目标及内容、研究过程及方法、研究假设及拟创新点、预期研究成果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此课题实施的基本构想,诠释了课题研究的价值。对课题组老师的具体工作进行了悉心指导。课题负责人李菲校长对该课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她指出立项课题既源于教学又服务于教学,要让学生和教师都成为课题研究的受益者。她寄语课题组成员要通过课题研究的开展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在课题研究中要以理论学习为先导、以探索实践为重点,形成有效的教育教学行为,在课题研究中要形成研究特色,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推进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最后课题组成员们也都准备充分并逐一发言,她们从不同方面一一阐述了各自参加课题研究打算和想法。老师们在今后的课堂中将着重培养学生利用数学语言阅读,做好阅读与思考、阅读与实践相结合、理解题意、培养数感、解决数学问题。本次低段数学课题开题报告会,在李菲校长的引领下,在唐韵老师的组织下,在余海燕老师的指导下,全体课题组老师进一步明晰了课题研究的思路,增强了教育科研的信心,使本课题研究更加规范化、科学化。老师们将以课题为引领,聚焦课堂,让学生真正受益,并获得自身的专业成长。相信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立项课题研究一定能顺利开展,取得理想的成果!【来源:市教育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3月23日上午,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开题会在淄博一中成功召开。 出席会议的课题专家有淄博市基础教育研究院副主任贾素知、博山区教研室主任杜德宝以及尹连春、翟俊明、谢翔宇、孔苏玮等老师。开题会分别在学校博学楼会议室和信息图书楼科技报告厅两个场地同时举行,会议分别由博山教研室教科室主任翟俊明和学校教科处主任魏其宁主持。学校副校长王波、相关课题组成员、学校各处室组教科研负责人以及部分教科研积极分子参会。 会上,学校省课题主持人鹿传旺、宗学耀、谭凤兰以及博山区、沂源县四位主持人分别介绍了相关课题的研究内容、组织分工和预期成果。各位课题专家与七位课题主持人进行了高效的互动与对话,真正解决课题研究中的困惑与难题。在深度交流中,各位主持人和其他与会老师都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步骤、方法和思路,收获满满。(图文:赵丽丽)【来源:淄博一中】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4月15日上午,芜湖市电教馆立项的中央电化教育馆在线教育研究课题《基于大数据的区域在线教育服务能力提升策略研究》开题报告会成功召开。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张新明教授、吴文涛副教授到会指导。市电教馆副书记、副馆长肖玲和课题组所有成员参加了会议。开题会上,课题组成员方媛详细介绍了《开题报告》和《课题实施阶段工作方案》。张新明、吴文涛两位专家充分肯定了课题选题的意义与价值,同时也客观地指出了课题在研究现状、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预期成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他们还就课题研究有关问题与课题组成员现场交流,为课题研究答疑解惑。 最后,课题负责人肖玲做了总结讲话,她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思路,布置了下一阶段课题组研究工作。同时她表示,一定会按照专家们的指导意见,继续打磨完善开题报告,扎实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力求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 【来源:电教馆】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1月8日下午,朔城区五中在六楼多功能会议室举行《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分层教学实践研究》省级专项课题开题报告会,围绕课题研究的产生背景、思路方法、重点内容等核心问题进行了详细报告与深入交流。朔城区教育局局长魏立山到会祝贺并讲话,校长吕军、支部书记谢步永出席会议,城区教育学会会长冀灵渊、督导室主任卢旭出席会议,副校长白叶祥主持报告会。学校课题组成员、教研员、教导员、学科组长、实验班教师等60余人参加会议。报告会上,课题项目负责人吕军介绍了课题研究前期准备、资料报送及课题立项等相关情况,并提出前瞻性、建设性、激励性要求。课题组成员谢步永围绕教研促教学、课题促成长、合作出成果等教学核心问题表态发言。课题组主要成员陈改改老师详细汇报研究背景、目标价值、内容方法、重难点、创新点以及课题研究进度计划、预期成果等开题事项,并做了任务分工。课题组成员张占军、田若平老师从课题研究实施步骤、工作流程、注意事项等角度进行交流研讨。区教育学会会长冀灵渊、督导室主任卢旭对朔城区五中《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分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的时代性、实用性及前期准备工作给予肯定。建议要从宏观上拟定好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从微观上确立好研究步骤与职责任务、从过程上落实好资料留存与数据分析,并鼓励学校积极探索引进"5G"VR新技术。区教育局局长魏立山充分肯定朔城区五中教学科研取得的成绩,强调开展课题研究站位要高、素材要实、步伐要稳,希望五中的课题研究工作扎实高效推进,出好成果,快出成果,并早日转化成推动教学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生产力。希望五中立足本校,着眼全区,不断深化课改、引深教研,努力做领跑城区教育发展的先行者。吕军表示,五中要以课题研究为契机,以智慧课堂为依托,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在教学科研、集体备课等方面想办法、施高招、集智慧,着力实现变教师讲解知识为诱导学生省悟知识、变教师提问为引导学生发问、变题海战应试练为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变教师演示为指导学生操作、变强制管理为科学自主管理的"五个转变",有效实现教育信息化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争当推进朔城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发展的排头兵。据了解,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互联网+教育"专项课题全省立项近400项,朔州市落地只有两项均在朔城区,除一项在高中外,五中是唯一承担初中课题研究项目的学校。五中在全省名校云集的背景下,能够获取《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分层教学实践研究》省级专项课题,展示了五中扎实的教科研基础,彰显了五中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发展潜力。(图文:张占军 白作鹏 赵海英)
3月22日下午,马鞍山市小学英语教研员刘晨,花山区教研员吴悠、田静,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北校区校长王晓燕、教导处主任刘红霞,以及全体新都小学英语组老师,参加了学校英语组的《小学高年级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研究》 开题报告论证会。本次会议分三大块,先由课题负责人虞雪萍老师做课题开题报告,第二部分由课题组成员进行补充交流,最后由市、区教育专家对课题进行审议指导。虞老师从课题的题目、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组织、人员分工,课题研究的进度,经费分配和预期目标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教研组老师也积极发言,用课本实例来阐述各自的观点。刘晨老师从小学高年级英语单元目标的整体设计研究、单元内容的整体设计研究、单元单课过程的设计研究、单元资源的整体设计研究四方面做了详细的指导。田静老师建议课题组成员在进行课题研究时,要考虑校情,将英语课题研究延伸到社会主义核心素养上,将碎片化教学整合,并就如何整合教学,做了详细的指导。吴悠老师从课题研究的专业角度,提出了实质性的建议,比如课题研究要基于学科的基本特征,要立足课堂教学,聚焦课堂教学,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不要太多,研究的关注点要准确等。专家的谆谆指导指明了课题研究的方向,让大家受益匪浅。校长王晓燕对该校全体英语老师提出了希望,在今后的校本教研和英语教学中,希望大家都能踏踏实实做研究,真真实实有提高。(虞雪萍 审核:王晓燕)【来源:市教育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以课题为引领,促教研前行。通辽市教育教研室为了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研究院、教研室的重点工作,更加规范地管理和指导全市市级课题研究工作,进一步提升教研员研究指导服务能力,2021年4月2日上午,通辽市教研室召开了市教研室2020年立项的四项课题开题报告会。会议共三项议程:一是由毕连喜副主任宣读“立项通知书”;二是由四项课题具体负责人做开题报告;三是王云山主任从专家、课题总负责人、研究单位负责人的角度对课题研究工作做具体要求。四项课题分别是《普通中小学课堂教学“三级建模”研究与探索》《“教改大课堂”推进教学改革研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策略研究》《普通高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四位课题具体负责人从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现状评述、选题意义、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及人员分工等方面做了详实的报告,拟写认真,理论依据精准,措施途径可行得当。最后王云山主任做工作要求:一是要明确课题组成员的分工,任务落实到人;二是要认真开展研究工作,通过听课,调研,送课下乡,座谈会,归纳分析等手段、方式推进课题研究;三是可确立子课题,覆盖面要广,要覆盖到各级各类学校;四是要通过实际研究,做成典范达成预期成果。通辽市教研室立项的四项课题均源于教研工作推进过程中存在的真问题,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推进教研室业务工作和规范全市教科研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来源:通辽市教研室】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四川新闻网消息 为进一步规范课题研究管理,切实有效的指导教师,顺利开展课题研究,4月12日下午,雨城区第一幼儿园课题组老师在中信园区会议室举行了市级、区级微课题集体开题会。会议由幼儿园教科室负责组织开展,刘小莉园长主持,特邀请雅安市雨城区师培中心副主任韩世平莅临指导。 首先刘小莉园长介就幼儿园开展微课题研究的意义作简要阐述。她提到:“教育科研是幼儿园走内涵式发展的最佳路径,抓住了教育科研的今天,就抓住了幼儿园发展的明天,特别是幼儿园微小课题研究,研究范围小,周期短,研究内容较具体,针对性强,有利于老师们解决实际问题,利于提高老师们的实践智慧。所以,老师们非常极地研究微课题,力争在工作中做到自查、反思、内省和探究,让幼儿园真正成为幼儿健康成长的乐园。” 随后,研究微课题代表陈述开题报告。课题负责人从课题提出背景、核心概念界定、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步骤和措施、预期成果和效益等方面进行陈述。 紧接着,韩主任对两个代表课题进行点评,从课题选题方向、文本呈现、研究价值等方面给与了肯定,同时对课题报告中的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和方法指导。同时对课题组老师进行了微课题研究方法的指导。指出课题研究是教师成长环节中重要的一部分,老师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找出问题,课题研究切口要小,希望老师们在实践中把自己的课题研究做细、做精、做出成效,依托课题提升自身的研究水平和实践能力。 最后,刘园长做总结发言,激励老师们,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开展课题研究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发挥课题实施对教育教学发展的作用,希望各课题组成员认真组织,精心规划,规范操作,潜心研究,共同提高,顺利完成课题预期研究和实践任务。 通过本次微课题的开题交流交流,各组成员理清了课题研究的方法,进一步明晰了课题研究的思路,大家表示,将继续完善课题研究方案,认真潜心钻研做好课题,使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雨城区第一幼儿园供稿) 【来源:四川新闻网雅安频道】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君 通讯员 张伦3月23日下午,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东营区立项课题开题论证会在东营区文华幼儿园召开。东营市教科院主任孙传文、副主任蒋建敏、东营区学前办主任刘红、东营区教研室主任岳绍杰、全体课题组成员及东营区镇街幼儿园园长和教师代表出席了论证会。首先,两位课题组《基于幼儿游戏的生长力课程园本化构建研究》的负责人蔚龙妹、《核心素养视角下县域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负责人岳绍杰分别宣读开题报告,从课题的核心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组织分工、预计步骤以及预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详尽的报告。孙传文和蒋建敏分别对课题实施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做了评议报告。孙传文表示课题要牢牢把握好核心素养的视角,沿着此路线、方向做研究。蒋建敏指出进行课题研究时,进一步明确研究的内容,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的自我管理。专家的意见让课题组的成员与参会教师收获颇多。课题组成员代表岳绍杰表示课题组将在各级教研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扎实有效地开展好课题研究,把课题做实做深,做出成效。此次开题论证会的成功举行促进了课题研究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专家们的引领也为今后课题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明晰了方向。此次论证会为教师科研素质的提升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必将东营区教育的教育教学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鲁网3月23日讯 2021年3月23日,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幼教教研员张慧玲主持的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游戏课程化实践研究”开题论证会隆重召开。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幼教和特教部方明主任、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王萍副院长、济南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王普华副教授、原济南市经五路幼儿园刘莹园长以及来自济南市各区县教研员、济南市幼教名师工作坊成员、子课题组长及主要成员,共计60余人参加了此次开题论证会。会议由历下区第一实验幼儿园文东园园长、济南市幼教名师工作坊坊主王明辉主持。开题论证分5个环节进行。1.宣读并颁发立项证书方明主任宣读课题立项通知书,并为课题主持人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教研员张慧玲颁发立项书。2.阐述开题报告课题主持人张慧玲宣读开题报告。张慧玲老师就课题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思路方法、创新之处、研究过程及预期成果等方面作了详细的阐述。3.子课题代表阐述子课题开题报告本课题共有27个子课题。选取天桥区教体局学前科负责人侯桂霞、历下区教体局学前科负责人金迪作为子课题代表,她们分别以《“童心”视域下的幼儿游戏活动支持策略研究》与《聚焦幼儿深度学习的生成课程实践研究》为题进行子课题开题报告阐述。4.特邀专家对课题论证并提出建议方明主任、王普华教授和刘莹园长三位专家对本课题进行了详实的分析论证,充分肯定了课题的选题意义和价值,对课题研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指导意见,帮助课题组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理清了研究思路与预期成果。5.课题主持人表态发言。张慧玲在表态发言中对专家和领导的到来表示感谢,表示将认真组织开展好课题研究,立足实际,扎实推动课题研究。此次开题论证会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思路,为课题顺利开展指明了方向。课题组全体成员将以本次开题为契机,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基于儿童视角,尊重幼儿主体地位,以幼儿自身的游戏需要和兴趣为出发点,以游戏生成课程,课程助推游戏为实施路径,全面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本网记者)
硕士论文选题的重要标准:问题标准,暨问题意识。何谓问题标准?即:一个选题必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好问题。何又谓“好问题”?彭玉生指出:“问题是一项研究的灵魂。”“一个好问题往往比正确的答案更加重要。”如何确定“好问题”?他提出四个评判标准:1.具体。经验问题应该明确而具体,切忌空泛,以小见大远胜于虎头蛇尾。2.集中。专注于一个研究问题,或者彼此相关的一组问题。当一篇文章问多个问题时,这些问题应该围绕同一个理论轴心,而不是同一个现象或事物。3.原创性。原创诚然可贵,却是真金难求。研究新现象往往能提出新问题,但新现象本身的独特或罕见性未必是创新。用新资料研究老问题尽管有价值但绝不是创新,而对一些老话题或普通现象以崭新的视角提出研究问题则可能具有独创性。4.意义。这一标准包括语义上的意义和理论意义。语义上有意义的基本要求是研究问题要符合逻辑、符合事实,不应是假问题。“学术研究特别强调理论意义,即理论缘由(theoretical rationale)。每一个好的经验问题背后,都有一个理论问题。……判断理论意义不仅需要学者的理论功底,并且必须是学术界认可。定义重要概念、提出重要问题要比做回归分析困难得多。对大部分研究者而言,只能通过文献分析来证明自己的研究问题有理论意义。”[2]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确定“好问题”的四大标准中,“具体”和“集中”意味着一个学术问题必须是研究者所能够驾驭的,小问题好着手,大问题难掌控。这对硕士研究生而言特别重要:大而不当的问题绝非一篇硕士论文所能够容纳。例如,有这样几篇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邓小平公正观的逻辑构架与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德育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理白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高校网络舆情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就“专业标准”而论,上述四篇开题报告均符合专业要求。可是,就“问题标准”来看,其选题要么太大而难以驾驭,如后三篇;要么选题过于含混空洞而难以完成,如第一篇选题的研究难度就已经远超一个硕士研究生的能力范围。而第四篇选题虽有新意,但是,仅一个“高校网络舆情”之“高校”范围界定就在研究者面前树立了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这里的“高校”是中国所有高校还是某地的高校抑或某所高校?这是一个两难选择。因为研究思路决定了研究者必须大量采用第一手资料,这必须依靠实证调查获得,其过程非常艰辛。它意味着:若选择多所高校为研究对象,获得研究数据的过程将超出研究生的能力范围;若只选择一两所高校,所获数据则不足以支撑一篇硕士论文的写作。而如果只用第二手资料,不仅资料不够丰富,更糟糕的结果是:研究的可信度将大打折扣。总之,这是一个看起来很美的研究选题,但研究者却面临无从下手的尴尬。遇到上述问题时必须调整选题———要么放弃重来要么缩小研究范围。以《大理白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为例,作为一个实证研究,研究生个人是无力赴大理州1市8县进行全面调查研究来完成此论文的,这需要一个庞大的课题组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才能够完成。但考虑到这是一个富有意义的研究选题,经笔者指导,题目最后确定为:《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以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聚居区为个案》,问题由面缩小到点,成为适合硕士生研究的问题并顺利通过开题答辩。“原创性”对硕士研究生而言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可以提倡却不宜实现,更不能苛求。对于绝大多数硕士研究生而言,比创新更重要也更现实的目标应该是:完成一篇合格的学位论文!而少数学有余力的优秀硕士研究生可以在选题上追求“一定程度的创新”,而能达此目标已属难能可贵。如《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高校网络舆情研究》因题目太大研究资料匮乏而被笔者否定后,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积累将题目调整为《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探索》,从而使一个渐成热点的研究课题演化为一个非常富有创新价值的问题。通过整理文献发现,作为一个源于自然科学研究的理论方法,耗散结构理论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早已受到学界关注,已被广泛运用于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研究领域。但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中其运用极为有限,虽有少数学者运用这一理论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但尚无学者运用其研究作为一个学术热点的高校网络舆情问题。因此,这一研究具有原创价值———用新理论、新方法研究新问题。当研究方法明确为耗散结构理论后,因研究视角的调整,研究资料的来源不再被局限于第一手资料。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可以灵活运用,相得益彰。硕士论文选题能够创新,除了自身长期的学习和积累之外,若能够在导师指导下清晰把握学科发展趋势,也能够找到富有创新意义的选题。例如, 2005年底,国务院学位委、教育部出台《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5]64号)规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相关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有敏锐学术洞察力的研究者会发现,心理学和教育学前所未有地赫然列入主要相关学科中。该文件从学术渊源的角度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学、教育学内在的联系,这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而且可以借力于教育学和心理学来发展壮大。首先,教育学和心理学为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提供全新的理念和方法并能够开创一个崭新的学术领域;其次,有可能诞生新兴的交叉学科———以教育学和心理学为“学术底色”的全新的、体现时代特征、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或者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为学术依托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新领域,因为,“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可以为教育和心理研究,特别是实证及实验类的研究提供宽广且几乎完全空白的学术领域;最后,无论两大学科如何融汇碰撞,有一个基本事实可以预见: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研究将会迎来一个引人入胜的学术增长点,两大学科的有机融合将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术前沿。基于上述认识,笔者指导四位硕士研究生确定了具有原创价值的选题,其一是:《有效课堂管理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绩效相关性研究》;其二是:《高校“思政课”课堂环境与学生学习态度的相关性研究》;其三是:《XX大学学生“思政课”学生学习态度调查研究———基于教育心理学多维理论的解读》;其四是:《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研究———以XX经济管理学院为例》。这些选题不仅得到了思想政治教育专家的好评,而且得到了教育学、心理学专家的好评。其重要原因有:第一,“思政课”一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但囿于以灌输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方法,其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亟待教学改革完善之。因此,上述选题切合2005年初中宣部、教育部发布关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05方案”的有关精神,顺应了时代潮流;第二,上述选题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借鉴了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具有鲜明的教育实证研究特点,填补了传统的“思政课”教育教学研究在实证的科学性方面的缺漏;第三,上述选题(除第四个以外)均立足于笔者长期致力的教学改革研究———“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实验研究”,研究生们各自站在不同的研究角度,以笔者的教学实验为研究对象,采用课堂观察、教育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手段,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对教学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研究。以此方法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其创新价值在于: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有机结合,对于探索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一般规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前述“好问题”之“意义”标准也是学位论文必须达成的标准,但却经常被研究者忽略。其结果必然是导致大量假问题出现。有这样一篇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虽然题目中有“思想政治教育”一词,但该问题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假问题。经验以及常识告诉我们,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自身和随迁子女的生存和发展日愈受到社会关注。然而,这些随迁子女进城后所产生的诸多问题及所遇到的诸多问题,更有可能是:城镇的接纳能力不足和他们父母安居乐业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导致的种种问题,如:义务教育、医疗保障及合法权益保障等;抑或是他们在与新的生活环境融入时出现的相互适应的问题,如:社会融入障碍以及普遍存在的因行为失范得不到及时矫正所导致的青少年违法乃至犯罪问题等等。而这些都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能够涵盖、所能够解决的。也就是说,针对这些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无论好坏都不能有效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经验告诉我们,导致上述问题的根源是公平教育的缺失和社会保障的缺失,如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医疗保障的缺失、基本住房的缺失等。任何试图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解决“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所产生及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之努力都是南辕北辙、荒谬可笑之举。很难想象带着这种“象牙塔”里的天真烂漫到这个身处社会边缘的特殊群体中做所谓的调查、访谈等研究时,这个群体的成员会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研究者?!与上述失败的开题相比,这样的选题———《昆明市民办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探析———以官渡区福德村为例》则不失为一个符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范畴的真问题。它同样是研究“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但非常恰当地选择进城务工人员聚集的城中村民办中小学为载体来研究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问题。比起前一个选题,该选题专业属性清晰并且可行。发现问题是学术研究的起始, 没有问题则没有研究。那么,硕士生如何避免选题时频繁出现的“以假乱真”现象以确定所研究问题是“真问题”?除了遵循选题时必须遵循的“意义”标准即:符合逻辑和事实、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外,劳凯生异曲同工地提出了区别真假问题的几条基本经验:“我给真问题下了个定义:任何一个真问题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逻辑上能自洽;第二,实践中能举证。凡是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就是真问题,缺少任何一个条件则是假问题。所谓逻辑上能自洽,就是指能成一家之言,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这是很高的标准,它要求立论要公允,材料要翔实,理论不能有破绽,逻辑不能有错误。而所谓实践中能举证,就是说在生活中可以找到例证,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而不是天方夜谭,不是谎言谬见。”[3]有一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生的开题报告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这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假问题。因为命题本身不符合常理与逻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怎么能够与“新农村建设”搭界呢?常识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被更普遍的受众所接受,其实质是一种思想或意识形态的大众化传播方式及其过程。而“新农村建设”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中国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全方位的建设,最终实现把经济文化普遍落后于城市的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所以把两者张冠李戴必然产生“关公战秦琼”、“张飞打岳飞”式令人捧腹的笑果。就此题目而言,剖析研究者的思路,可以大致推测出其本意和兴趣是指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可是,考虑到专业方向限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怎么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挂钩呢?干脆给“新农村建设问题”加个“专业限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野”,殊不知两者根本就风马牛不相及。此逻辑的荒谬就好比说:“不想当将军的厨师不是好士兵”一样。就专业研究范畴而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研究范围”,而要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置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研究范围”之内显然是一个费九牛二虎之力也不能得其门而入的难题。经验和常识告诉我们,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我们完全可以从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的角度甚至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视角来探讨相关问题,但却很难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角度来展开研究。总之,学术研究的选题必须是真问题,若不考虑专业标准而只考虑问题标准,还必须遵循:事实原则、逻辑原则和学理原则。事实原则在许多时候近乎常识,譬如常识告诉我们:围绕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而产生的种种“问题”绝不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问题。同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一定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产生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某种联系。逻辑原则与事实原则密切关联,不符合事实和常理的所谓研究选题也一定不符合逻辑。那么,何为:学理原则暨学理意识呢?三、硕士论文的学理意识所谓学理意识即学理性指的是:一项学术研究要符合该领域学术共同体所遵循的学术习惯和学术标准。这就意味着:学术研究就是学理研究即范式研究。何谓范式?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认为,范式是指在某一学科内被人们所共同接受、使用并作为交流思想的共同的一套概念体系和分析方法,其本义是指科学理论研究的内在规律及其演进方式。[4]劳凯生认为,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也有自己的一套常态要素,比如公认的概念范畴、理论逻辑,以及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对学术共同体成员的学术工作起着一种定向和规范的作用。因此我借用‘范式’一词来描述社会科学所具有的这一特征。范式就像是一把尺子,因为它能区别出内行和外行、专业和非专业。我们常说‘隔行如隔山’,什么是“行”?它是用‘范式’来界定的。”[3]1譬如,一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其开题报告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演进研究》,此文从题目到内容都是关于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政策的演进,几乎写成一个历史事件的编年史。这样的硕士论文毫无学理性,因为它没有运用任何一种理论范式来解读引致中国农村巨变的土地政策演变的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及其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位研究生显然没有弄清楚,梳理一段脉络清晰且毫无悬念的历史并不是学术研究,它至多只是学术研究的初步阶段而不是学术研究本身。缺乏学理性将导致一项研究成为“伪研究”,即没有研究价值和意义,通俗地说就是一项研究“没有问题”。譬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变迁”本身不是问题,它要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学术问题,研究者必须思考:这一政策的演变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政策”不是问题,“政策”所产生的“影响”才是问题。两者间的复杂互动及可能存在的诸如“溢出效应”或者“涟漪效应”等才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基于上述认识,笔者把此开题报告改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演进研究———基于农业现代化的视域》。选题中的“农业现代化”成为“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演进”的影响对象并与后者构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于是,围绕两者间的复杂互动便产生了一系列关于“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发展变化”等问题。并且,以“农业现代化”为研究视角还使该选题获得学理升华,因为现代化理论是社会科学领域关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进步发展的一种综合性的理论,运用该理论的研究范式来解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演进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使得选题符合上述“问题标准”的三原则,即:事实原则、逻辑原则和学理原则。纵观全文,可得出以下结论:硕士论文选题必须遵循专业标准和问题标准。学术研究的“好问题”和“真问题”必须符合“具体”、“集中”、“创新”和“意义”这四条标准并遵循事实原则、逻辑原则和学理原则。学术研究中,既真又好的问题往往是“小问题”,它可能是“大研究”的“胚芽”。经验表明:只有“针尖上的学问”才能够由点及面,由小及大,由深及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