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19年共374所高校在14家教育类期刊发表高等教育科研论文1938篇夫吹管也

2019年共374所高校在14家教育类期刊发表高等教育科研论文1938篇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并迈入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然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推动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质量与水平是高等教育内涵的重要体现,也将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为进一步了解我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现状、把握正确的科研方向、推动学术创新,《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于近日完成了2019年全国高校高等教育科研论文的统计分析工作。经优化,2019年统计论文的范围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复合影响因子不低于0.9的教育类期刊(不含CSSCI扩展版),包括《教育研究》(北京)、《中国高教研究》(北京)、《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武汉)、《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北京)、《高等教育研究》(武汉)、《高校教育管理》(镇江)、《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北京)、《复旦教育论坛》(上海)、《江苏高教》(南京)、《中国高等教育》(北京)、《高教探索》(广州)、《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北京)、《大学教育科学》(长沙)、《现代大学教育》(长沙)共计14家教育类期刊(以下简称14家期刊)上刊载的高等教育科研论文。2019年14家期刊共刊载各类稿件2789篇,本研究剔除广告、短论、博士论文提要、投稿须知、征订启事、学术动态等文献信息,以及刊载在《教育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等教育类综合期刊中的非高教类文章,获得高教类科研论文共计2119篇。高校发文情况为更好地了解国内高校高等教育科研最新进展,在2119篇高等教育科研论文的基础上,本研究剔除第一作者署名单位为境外高校(包括港澳台)以及政府机关、教育服务机构、科研院所、军事院校的论文181篇,获得第一作者署名单位为中国大陆普通高校(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公办高职高专院校、民办高校等)的高等教育科研类论文1938篇,以此为统计范围进行国内高校发文分布情况分析。教育部公布的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显示,截至2019年6月15日,全国高校共计2956所,其中普通高校2688所(含独立学院257所),成人高校268所。普通本科高校1266所,其中公办822所,民办434所,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2所,中外合作办学8所。高职高专院校1422所,其中公办1098所,民办322所,中外合作办学2所。2019年,全国高校共有374所在上述14家期刊上发表了高等教育科研论文,占院校总数的12.65%。其中,公办本科高校315所,占同类高校总数的38.32%,公办高职高专院校37所,占同类高校总数的3.37%,民办高校(包括独立学院与民办高职高专)22所,占同类院校总数的2.91%。1. 公办本科高校发文情况。统计显示,2019年315所公办本科高校在14家期刊发表高等教育科研论文1849篇,占国内高校统计论文总数的95.41%,这一比例与2018年的95.12%基本持平。其中,发文5篇及以上的高校92所,占公办本科发文高校的29.21%。这些高校共发文1426篇,占同类发文高校发文总量的77.12%。(见表1)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公办本科高校发文分布呈现如下特点。(1)“双一流”建设高校在高等教育科研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共10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发文1286篇,占公办本科高校全部发文的69.55%,其中,发文5篇以上的机构中“双一流”建设高校共有65所,占同类发文高校70.65%,共发文1181篇,占“双一流”建设高校全部发文的91.84%,占公办本科高校全部发文的63.87%。(2)我国高等教育科研论文产出集中的特征仍然较为明显。315所公办本科高校的高等教育科研论文占全部被统计论文总量的87.26%。其中,发文总量排名前50的公办本科高校发文1163篇,占同类机构发文数的62.90%,比2018年的59.22%有所提升,反映了进一步集中的现象。(3)区域分布上,东部地区高校发文量、发文高校数、机构平均发文量都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高校的高等教育科研参与度相对较低。东部地区共有164所公办本科高校发文,占本区域同类高校总数的48.81%,共发文1251篇,高校平均发文7.63篇。中部地区有76所公办本科高校发文,占本区域同类高校总数的41.76%,共发文312篇,高校平均发文4.11篇。西部地区共有55所公办本科高校发文,占本区域同类高校总数的26.07%,发文183篇,高校平均发文3.33篇。东北地区共有22所公办本科高校发文,占本区域同类高校总数的23.66%,发文97篇,高校平均发文4.41篇。2. 公办高职高专院校发文情况。2019年37所公办高职高专院校(2018年49所)在14家期刊上共发表论文59篇,占国内高校发文总数的3.04%,平均发文1.59篇(2018年1.45篇)。其中,发文2篇及以上的高职院校共10所,(见表2)共发文32篇,占高职高专院校发文总量的54.24%。3. 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发文情况。2019年全国共有756所民办高校,在14家期刊上发文的仅有22所,占同类高校数的2.91%,其中仅含1所民办高职院校。22所民办高校共发文30篇,占被统计论文的1.55%。其中,宁波财经学院、武昌理工学院各发文3篇,位居发文榜首。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山东协和学院、文华学院、三亚学院各发文2篇。(见表3)其他16所民办高校各发文1篇。(二)其他机构发文情况高等学校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主力军,其他机构也有贡献。2019年共有111家其他机构合计发文181篇,平均发文1.63篇,其中,中国工程院发文9篇居榜首,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各发文7篇,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各发文6篇。据统计,发文3篇及以上的其他机构共计14家,合计发文72篇,占同类机构发文的39.78%。(见表4)另有7家教育科学研究院系统机构发文21篇,3所军事院校(国防科技大学、陆军工程大学、空军预警学院)各发文1篇,境外高校发文共30篇。来源:中国高教研究作者:王小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高教研究》主编、编审,北京 100191王者鹤,《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副研究员,北京 100191周光礼,中国人民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教育学院教授,北京 100872周详,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872李璐,《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编辑,北京 100191刘植萌,全国高校信息资料研究会研究部副主任,北京 100872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0年第4期第92-97页

蒸蒸日上

医院成功举办“医学教育论文选题与撰写”工作坊

12月11日上午,由中南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牵头、湘雅三医院教务部组织的“医学教育论文选题与撰写”工作坊在科教楼成功举办。本次工作坊特邀北京大学医学教育研究所研究员、《中华医学教育杂志》编辑部主任殷晓丽主讲,来自医院各教研室的30余名教师参加培训。殷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审稿经验,分析了临床教师在医学教育研究论文选题方面存在的常见问题,包括新意不足、不合法规、研究对象概念错误、方法选用不恰当、理论依据不足等,并提出应对方案,让与会教师更好地理解要如何应对在医学教育研究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会上殷教授还跟大家分享自己凝练的医学教育研究论文的选题重点,并通过选题试验帮助与会老师们提炼出了选题或肯定了选题方向。殷教授结合医学教育研究论文的撰写及发表的三个实例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与分析,对提高与会教师医学教育论文的写作水平大有裨益。培训结束后,与会老师仍不舍离去,继续向殷教授请教,老师们纷纷表示本次工作坊干货满满,收获很大,并自发组建了医学教育论文写作微信群方便后期讨论交流。本次工作坊是医院依托中南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定制的又一次师资培训。教务部将继续依托中南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湘雅医学教育研究所开展定制式教师培训,力争持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医学教育研究水平。【来源:湘雅三医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六尘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杂志官网省级正规刊物知网收录版面费多少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杂志经国家教委批准,国民教育教育学术期刊(半月刊),国内发行号:CN10-1390 / G4,国际发行编号:ISSN 2096-224X。这本杂志专门针对开发管理,教学研究,在科研创新和教师培训等领域,我们将展示我国的学校教育和科研成果该领域的最新成果,在教学管理和课程建设方面交流新思路新的经验,有关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的研究题。现在面向教师和教育管理部门呼吁科学和工程学作者和研究生发表论文。主要栏目:教学管理,教育研究,专题报告,著名专家访谈,教学学习欣赏,教师教育,教育成就,德育与心理学,国际交流,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教育),书评,师生互动,热点关注。稿件要求:1.稿件内容应包括:文章名称,摘要,关键字,正文和参考文献。2请附上作者的详细邮寄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和电子邮件地址。3.摘要应准确总结全文,长度为200到300个字,请勿使用“本文,作者”之类的主题。关键字与35为宜。正文字应在3200-3500字左右。全文共约3800个字。4.手稿必须正确标有参考文献。该期刊采用文章结尾(稿件中具体内容的说明可以使用页面注释),以便编号。描述格式符合“信息和文档参考文件描述规则“ GB / T7714—2015执行。示例如下:[1] 陈登原. 国史旧闻:第 1 卷[M].北京:中华书局, 2000:29. 5.如果稿件是研究项目或资助项目的结果,请注明批准时的项目名称和编号。6.该期刊的审阅周期为7至15天。为了使稿件通过审阅被接受,该期刊将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通知作者。我们不会回复不可接受的手稿。如果自投稿之日起一个月内未收到任何答复,则作者可以亲自处理该手稿。7.本期刊有权编辑,删除和修改要使用的手稿。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向本期刊提交的任何论文均应视为同意接受该期刊的授权版本单位使用。8.所有提交给该期刊的手稿必须是作者的原创。如有窃,恶意篡改等,作者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作者的详细地址应在论文底部注明[示例:××省××城市(区,县)××道路××××学校××接收],联系电话(固定电话,移动电话),联系电子邮件。这样我们可以迅速和迅速地与您联系。 ·如果您的文章被采纳,则需要支付一定的排版费,并希望广大作者能理解!

苟得于道

广西师范大学主管的《教育观察》杂志主题专栏征稿!

《教育观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专栏征稿启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就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披荆斩棘,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并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中奋起直追,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发展奇迹。将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融入教育教学,是完成新时代立德树人重任的根本保障,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前进方向,同时是我国教育事业永葆社会主义底色的保证。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刊将开设主题专栏,就以下选题向广大教师征稿。一、征稿要求 政治导向正确,主题鲜明,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资料翔实,论证有力,严格遵守学术规范,不得一稿多投。字数 5000 以上,引文和史料需注明其准确的出处,参考文献与文内引用需一一对应。 二、征稿选题 (围绕但不限于以下选题)1.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科教学渗透2.党史教育与思政教学创新 3.红色基因与立德树人教育 4.红色经典著作教学研究 5.红色文化与红色研学研究 6.八桂红色资源的开发和运用 7.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三、投稿方式及发表 通过编辑部邮箱投稿,稿件标题前请标注“主题专栏投稿”字样。该专栏是我刊重点栏目,来稿将优先审稿、优先发表。来稿请以“主题专栏+作者姓名+文章名”命名邮件主题和附件Word名。投稿邮箱:由于平台规则限制,不允许含有联系方式,请想要投稿的朋友,微信搜【投稿征文驿站】获取。主管单位:广西师范大学主办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出版单位:广西期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2095-3712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5-1388/G4第八届广西优秀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知网)全文收录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

石涛

《北京教育》高教编辑部面向全国高校征稿啦!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征文活动截稿时间:2021年6月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为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华诞,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推动高校党建和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北京教育》高等编辑部与首都高校党建研究基地和北京高校党建研究会联合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征文活动,将择优刊发论文并结集出版,在此基础上拟召开高校党建工作论坛。为做好征文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01征文要求征文内容须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深入研讨新形势下高校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论文要求:主题鲜明、论述得当、逻辑严谨、史料准确、语言流畅、符合学术规范;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实践性、针对性与借鉴性。格式要求:理论文章字数5800字(4页);实践类文章字数4500字(3页)或3000字左右(2页)(均含中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及参考文献),引文和史料要注明出处,正文中引用序号和文末参考文献序号必须一致,参考文献参照国标(GB/T 7714-2015);文章查重率不得超过20%。起止时间:2020年9月——2021年6月。征文范围:立足北京,面向全国所有高校。02选题参考(以下选题仅作参考,具体论文题目由作者自定)1.高校党建工作理论与实践2.坚持和完善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3.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相关研究4.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理论与实践5.全面深化高校“三全育人”改革的探索与实践6.深入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研究7.新形势下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探索与实践8.新形势下守好高校安全稳定阵地的思考与实践9.高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路径研究10.高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实践11.完善高校党建工作责任体系和制度机制研究12.推进高校全面从严治党经验总结和创新探索13.建党以来党的理论创新与历史经验研究03论文报送及采用论文以电子版文档(Word97-2003/2010)发送至《北京教育》高教版编辑部唯一邮箱:由于平台规则限制,不允许含有联系方式,请想要投稿的朋友,微信搜【写作投稿副业优选超市】获取投稿邮箱,注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征文,并标明作者单位、姓名、职务职称、联系方式(手机等)、邮编和详细通讯地址等。审稿周期为一个月,在此期间请勿“一稿多投”。一个月内,如被采用,会有编辑联系;一个月后,如没有编辑联系表明未被采用。截稿日期:2021年6月《北京教育》高教编辑部首都高校党建研究基地 北京高校党建研究会2020年9月

补考记

“组织﹢”:教育电视媒体生存与发展的新路径

来源:《教育传媒研究》杂志【内容摘要】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教育电视媒体的社会影响力日益式微,本文从“国家治理”“经济学”“文化学”“心理学”以及“技术变迁”等不同视角对教育电视媒体陷入生存与发展窘境的原因进行了多学科多视域扫描,并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组织﹢”为抓手,积极开展观念创新、渠道创新、受众资源创新和传播内容创新等对策建议。【关键词】组织﹢;视角;创新一、引言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电视媒体,特别是教育电视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式微,加之许多突发性事件的叠加,使得电视媒体,特别是教育电视媒体陷入前所未有的窘境之中,[①]如不认真加以对待,并积极寻找应对策略,后果将极其严重,套用一句古人的话说就是“恐有不忍言者”!为了确保电视媒体,特别是教育电视媒体更好地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在认真反思陷入窘境真正原因的基础上寻找电视媒体,特别是教育电视媒体更好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二、反思:电视媒体,特别是教育电视媒体陷入生存与发展窘境原因的多学科多视域扫描随着电视媒体,特别是教育电视媒体生存与发展的日益艰难,许多人痛定思痛,都对其原因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分析,但是,这些分析基本上并没有脱离大众传播学甚至广播电视学的视角,这样的分析肯定是必要的,但如果仅仅止步于这样的分析,可能就不足以说明电视媒体,特别是教育电视媒体陷入生存与发展窘境的真实原因或全部原因。因此,有必要引入其他学科,从更多维的视角去反思电视媒体,特别是教育电视媒体陷入生存与发展窘境的真实原因或全部原因。(一)国家治理视角。如何对国家和社会进行有效治理和管理,这是一个与人类社会如影随形,始终相生相伴的问题。从类人猿进化成人的那一天开始,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很多种社会形态,要对社会进行有效治理,就必须借助一定的“抓手”,这些“抓手”有“软”“硬”之分。“硬”的抓手就是包括军队、警察、监狱等在内的“强力机器”,“软”的抓手有很多,各种各样的传播乃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选项。仅就中国而言,从最早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文字,到后来用于采风和发布朝廷政令的木铎,各种纸质图书,再到后来的“邸报”“宫门抄”,一直到近代从泰西诸国引进的报纸、广播乃至电视,这些抓手虽然看起来有些“软”,但是在帮助治理国家的时候实际上还是发挥过相当大的作用的。所以,魏文帝曹丕才不无感慨地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②]在帮助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软”抓手自身变得很“硬”,所以,才有当年电视极盛之时某地一领导为了等电视台记者前来拍摄会议不惜一再推迟原定的会议召开时间的“咄咄怪事”!电视媒体是幸运的,因为它赶上了大众传媒这样的“软”抓手被主流话语层十分看重时期的“末班车”,电视媒体又是不幸的,因为它不期然遭遇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社会治理已经并且还将继续由依靠单向度的“软”抓手,如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变成依靠多向度的新兴媒体如“两微一端”或“两微一抖”等,在这个时代,主流话语层对于“软”抓手的兴奋点发生了极大的转移,这无疑从根本上动摇了包括教育电视媒体在内的电视媒体助推社会治理的“软”抓手根基。电视媒体正在从以往的“必选”手段,变成了“备选”手段。(二)经济学视角。经济学讲究市场竞争,经济学视域中的市场竞争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完全市场竞争,另一种是不完全市场竞争,在相当长的时期,有关方面通过包括但不限于“市场准入”和“总量控制”等手段,使得包括教育电视在内的电视媒体以及广播电台、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等传统的大众传媒机构处于相对封闭的不完全市场竞争环境。所谓“市场准入”是指传统的大众传媒机构的设立采用的是“申报审批制”,而且审批的权力一直没有下沉,而是属于党中央、国务院的相关部门,其中,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等纸质大众传媒机构的设立需要国家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即国家新闻出版署,目前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代管)审查批准,电台、电视台等电波媒体的设立需要国务院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即国家广电总局)的审查批准,其他机构均无权审批任何大众传媒机构的设立;所谓“总量控制”是指党中央、国务院的上述部门在考量传统的大众传媒机构设立的时候,一般遵循“条条”“块块”两种思路,所谓“条条”指的是要考虑到“战线”或“行业”的因素,所谓“块块”指的是需考虑到行政区划的因素。一般来说,包括报社、出版社、杂志社等在内的纸质大众传媒机构的设立既考虑“块块”的因素(如每个行政区划至少要有一家报社),也考虑“条条”的因素,所以有很多行业类的纸质媒体,而包括电台、电视台等在内的电波媒体的设立则主要考虑“块块”的因素(教育电视台的设立属于唯一的例外),而且对于“块块”所办的电波媒体也有日益收紧之态势,最典型的例证就是广播电视从以往长期实行的“四级办”变成“三级办”,[③]县级行政区划不允许存在属于该行政区划的电台或电视台,通过包括但不限于上述举措,包括教育电视在内的电视媒体以及包括广播电台、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等在内的其他传统的大众传媒长期拥有一个相对封闭的“避风港湾”,即使有竞争,那也是系统内的“兄弟阋墙”,虽然往大里说像是“手足相残”,但套用古人的一句话说,那还是“楚人失之,楚人得之”,与传统的大众传媒机构以外的任何机构都没有什么关系。随着以“技术机构”或“门户网站”等“马甲”身份,通过“温水煮青蛙”的方式逐渐完成从“互联网机构”向媒体机构“华丽转身”的各种各样的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中国本土传媒领域悄然之间开辟了一个新战场,借助技术赋能实现的互动性,借助管理边界的模糊性而获得的“认知时差”,各类新媒体先是相互之间展开一场场的完全市场竞争,又利用在完全市场竞争中获得的资本将战场延伸到传统的大众传媒的“一亩三分地”,倒逼一向习惯于不完全市场竞争的各类传统的大众传媒机构不得不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或者至少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被迫加入到完全市场竞争的行列中来,以有备对无备,以少束缚甚至无束缚对束手束脚,以市场搏杀高手对市场经验“菜鸟”,包括教育电视在内的电视媒体以及包括广播电台、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等在内的传统的大众传媒机构不面临生存危机肯定已不可能,至于可持续发展可能更是奢谈!(三)文化学视角。从文化学的角度加以考量,可以按照逻辑二分的原则将一个社会的文化分成“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两大类。“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虽然从理论上说,二者是可以互相转换的,但一般说来,往往是后者也就是“大众文化”经过一定的时间积淀之后有可能会转换成前者也就是“精英文化”。比如,往远了说,后世被认为是“精英文化”经典的《诗经》中的许多篇章在其刚刚问世之初其实都是典型的“大众文化”,甚至被高度神圣化的《诗经》中的第一篇《关雎》,在最早的时候其实也只不过是一首爱情歌曲,就像李春波所唱的通俗歌曲“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一样。后来的情况依旧如此,包括《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在内的所谓“四大名著”在其刚刚问世的时候也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但是我们却很少发现“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转换的案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两种文化之间的这种“单向度的转换关系”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存在。所以,“大众文化”常常有一种向“精英文化”转化的渴望,有些“大众文化”即使一时半会变不成“精英文化”,但也常常愿意将自己包装得尽可能像是“精英文化”,这一点其实也很好理解,因为“精英文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常常与“主流文化”划等号的。电视媒体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存在,与包括电影在内的所谓“精英文化”相比,它一般处于“鄙视链”的末端(国内很多所谓的“国际巨星”就以只出演电影,从来不演电视剧自傲),而与那些民间文化相比,它又常常自诩居于“鄙视链”的另外一端,前些年许多来自民间的多才多艺者正是因为搭上了电视这趟“顺风车”而名声鹊起,进而名利双收!所以,在前些年,电视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存在方式而能够左右逢源,如鱼得水。但是,这种情况在基于数字化而一日千里的互联网生态环境中却开始出现了变化,近年来,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电视以外的“精英文化”“草根文化”都给人一种“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之感觉:一方面随着人们审美情趣、审美期待等的日益多元,传统的相对比较“小众”的“精英文化”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不必再像以往那样对电视媒体“屈尊附就”,另外一方面,借助无远弗届的互联网,特别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各类社交媒体平台,以往在有些电视人心中相对比较“卑微”的草根们有了类似于“快手”“抖音”这样的低门槛甚至零门槛才艺展示平台。一夜醒来,电视媒体突然悲催地发现,以往的左右逢源可能变成了左支右绌,十三不靠!这种“精英文化”的“再精英化”和草根文化传播的“低门槛化”乃至“零门槛化”,从文化学的角度动摇了电视媒体生存与发展的文化基础。(四)心理学视角。清代著名学者赵翼在题为《论诗五首》的诗歌中写到:“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说雌黄。矮子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诗中“矮人看戏”虽然不无刻薄,但却非常形象地道出了许多人的一种心理,这种心理心理学称为“从众心理”。所谓“从众心理”是指“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实验表明只有小部分人能够保持独立性,不被从众,因此从众心理是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④]“从众心理”从根本上说“从”的其实不是什么“众”,而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些人,这个人或这些人就是所谓的“意见领袖”。后者虽然不能“匹夫而为百世师”,却往往可以“一言而为众人法”,纵观这些“意见领袖”,他们的“意见”主要基于两种情况,一种是基于真正的事实,另外一种是基于他们认为的事实。这二者虽然都有“事实”这个词,但却并不完全相同,甚至有的时候还完全不同。但是,一般的普罗大众却不一定真的知道这些“意见领袖”的“意见”所从何来,很多人可能一直都认为“意见领袖”们的“意见”都是基于真正的事实得出的,所以不管“意见领袖”们说什么,他们往往都随声附和。作为“后来者”,几乎所有的新媒体都面临着“扩大影响力”的局面,都有一种“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为了达到快速提升影响力的目的,他们必须借助各种手段,当不能使自己快速强大的情况下,贬低甚至抹黑竞争对手往往也是他们的重要选项,因为只有“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让不明觉厉者认同你。正是基于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原因,新兴的各类新媒体或者由自己行业的“意见领袖”出面,或者通过各种方式驱使或诱使其他行业的“意见领袖”出面,进行关于电视媒体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相关“议程设置”,从而在社会营造出一种以抛弃电视媒体选用新媒体为时尚的文化氛围,尽管借用孔子的学生子贡的话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电视媒体并没有相关“意见领袖”所说的那么不堪,但一旦由相关“意见领袖”进行了相关“议程设置”,电视媒体常常百口莫辩,这从心理学的角度动摇了电视媒体特别是教育电视媒体生存与发展的心理基础。(五)技术变迁视角。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技术变迁史。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人类不断发明创造出新的技术:取火技术的发明使人类告别了洪荒时代;包括但不限于犁铧在内的耕作技术和包括但不限于兴修水利、治理水患在内的水利技术使得人类社会进入了农耕文明时代;包括但不限于蒸汽机在内的动力驱动技术使得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在新的技术基础上常常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相关制度,这些生产关系和相关制度既基于生产力,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在一定的情况下对生产力起到固化和保护作用。每一个时代都有与其相匹配的技术,为了称呼的方便,我们不妨把这些技术称为“典型技术”,与“典型技术”相对的是“非典型技术”,二者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此时的“典型技术”在彼时有可能成为“非典型技术”。电视传媒是工业文明时代的产物,其所依托的乃是工业文明时代的“典型技术”,工业文明时代的“典型技术”有很多种,虽然种类不尽相同,但它们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那就是一般都助推相关行为主体也就是人对于超出其生理极限之事物的“控制性”,这种“控制性”往往通过发明对人体器官进行有效延伸的技术来加以实现——火车、汽车、轮船、飞机等不过是对人腿的延伸,电话、电报等不过是对人的嘴巴和耳朵的延伸,望远镜等不过是对人的眼睛的延伸。电视传媒因为其远程传输声音与图像等特点使得它不仅傲视包括但不限于图书、报纸、杂志等在内的所有不能远距离“绘声绘色”的纸质传媒,而且也可以傲视虽然可以远程“绘声”但却不能远距离“绘色”的广播媒体——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前些年某些电视媒体动辄就可以吸纳无数广告的原因。继工业文明之后,基于数字化的信息革命突然兴起,经过不是很长的时间,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了信息文明时代。信息文明时代最大的特点是“互联性”。“互联网”这个概念既是对“internet”这个外来词的意译,更彰显了包括其翻译者在内的人们对于信息文明时代总的特点的一种认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工业文明时代属于“典型技术”产物的电视传媒到了信息文明时代逐渐变成了“非典型技术”的产物,人们虽然仍然需要远距离传输的“绘声绘色”的媒体,但基于“控制性”理念而问世并大行其道的电视传媒很显然已经与“去中心化”“非控制性”的信息文明时代格格不入,技术变迁的结果使得电视传媒成了技术革命“歪打正着”的牺牲品。三、“组织﹢”:教育电视媒体生存与发展的新路径毋庸讳言,由于包括但不限于上述种种原因,包括教育电视媒体在内的电视媒体已经陷入深深的危机之中,不承认这一点的人估计已经不是很多了!但如何走出困局和泥潭,套用一句前些年曾经非常流行的电影台词来说,却是“各村有各村的高招”。笔者认为,应该以“组织﹢”为抓手,积极探索教育电视媒体生存与发展的新路径。(一)以“组织﹢”为抓手,积极开展观念创新。这里所说的“组织﹢”中的“组织”指的是“组织传播”,从“时间线”的发展顺序来看,“组织传播”问世的历史要大大早于“大众传播”的历史,前者也就是“组织传播”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原始社会中的部落聚会,其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绵延不绝,直至今天仍然存在。也许有的人会根据问世的早晚认为以“组织﹢”为抓手,积极开展观念创新是不是找错了方向?在这些人看来,既然“组织传播”先于“大众传播”而存在,那么,包括教育电视在内的电视媒体在寻找创新路径时就不应该向“组织传播”寻求帮助。这其实是对“创新”的一种误解!在笔者看来,所谓“创新”的“新”其语义指向至少应该包括两种,一种是“此时没有”,一种是“此地没有”,后者也就是“此地没有”比较好理解,对于前者也就是“此时没有”一定要注意,“此时没有”并不等于“此前没有”!无论是人们的审美,还是社会的发展往往都遵循一个“循环往复”的规律,为了进行创新,人们常常要到“此前”那里去寻找营养和思路,最典型的有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和中国古代的“古文运动”。如果只看名称,不了解真实情况的人可能会认为这两个运动都与创新没有任何关系,实则不然。所谓“文艺复兴运动”实质上是在面对西方中世纪黑暗的社会和强横的教会势力时,一些想要有所作为、有所创新的艺术家、思想家等打着“回到希腊、罗马”的旗号而展开的文艺创新运动,据相关史料记载,当时意大利的市民和世俗知识分子“借助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因此,文艺复兴着重表明了新文化以古典为师的一面,而并非单纯的古典复兴,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⑤]而兴起于唐代、延续至宋代的“古文运动”其实也是明面上打着“复古”的旗号,实质上却是“在‘复古’的口号下,开展的对文风、文体和文学语言的一场文学革命”[⑥]从包括但不限于“文艺复兴运动”和“唐宋古文运动” 在内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想要创新,其实是完全可以到“此前”那里去寻找养分的。当然,这里所说的“此前”并不能也不应与所有的“从前”划等号。正像“文艺复兴运动”和“唐宋古文运动”不是无差别地寻找外力,而是分别回到古希腊、罗马和先秦及两汉寻找养分一样。因为只有古希腊、罗马和先秦及两汉才能够帮助上述行为主体达成自己的目的。同样的道理,我们这里之所以提出要以“组织﹢”为抓手,积极开展观念创新也是因为“组织﹢”中的“组织”所指代的“组织传播”对于教育电视媒体走出困境确实有非常大的助推力。众所周知,在“大众传播”问世之前,人类社会先后出现过人内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当今的语境中,人内传播、人际传播挽救不了教育电视媒体,只有组织传播的理念才有可能给教育电视媒体及其从业者们以新的启发,当然了,就像“回到罗马”不等于真的穿越回古罗马一样,以“组织﹢”为抓手,积极开展观念创新,也不等于真的放弃电视大众传媒的本体性,而是借助“组织传播”的理念激活教育电视媒体从业者的发散性思维,让他们重新思索组织传播在当下的可借助意义。(二)以“组织﹢”为抓手,积极开展渠道创新。以往,一谈到教育电视媒体的传播渠道创新,人们往往就将其与“技术手段创新”划等号。认为,包括教育电视媒体在内的电视媒体在进行渠道创新的时候,应该而且只应在技术手段创新上下功夫。的确,包括教育电视媒体在内的电视媒体要加强传播渠道建设,确实应该在技术手段创新上下功夫:为了确保传输信号不受高楼、山岭等的阻挡,人们在原本无线发射的基础上发明了有线电视,为了扩大电视媒体传播的覆盖面,人们在地面电视的基础上发明了卫星电视,为了使得电视画面更加清晰,增强受众的舒适感和满意度,人们在模拟技术的基础上发明了数字电视,在一般的标清数字电视的基础上又先后发明了高清电视、4K电视、8K电视。平心而论,包括教育电视媒体在内的电视媒体的传播渠道创新离开上述这些技术手段创新是不行的,但是,仅有这些技术手段创新又是不够的。因为这些技术手段创新只是解决了理论上的覆盖或收看时画面的清晰度等问题,充其量也只是解决了电视频道“入户”等问题,但它却根本无法解决受众是否观看教育电视媒体所播出的电视节目问题。而要解决受众是否收看教育电视媒体所播出节目的问题除了节目本身是否有吸引力之外,还涉及到传播渠道建设的另外一个着力点,这就是“非技术性传播渠道”建设问题。这里所说的“非技术性传播渠道”指的是组织传播渠道。我们知道,“组织”一般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对内部成员的约束性,二是内部成员愿景的一致性,三是内部成员之间的协作性或合作性。所谓“对内部成员的约束性”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或手段对内部成员进行规制或限制。相关行为主体参加一个组织,往往就意味着需要让渡自己的某些权利,同时承担某些义务或任务,组织对其内部成员的约束可以是“硬性约束”,也可以是“软性约束”,前者一般通过制定相关的“游戏规则”并广而告之,让组织内的成员一同遵守,后者则往往通过营造一种本组织特有的文化,让组织内的成员“融化到血液里”,养成一种下意识或潜意识,从而对于组织一呼而百应;所谓“内部成员愿景的一致性”指的是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往往有共同的奋斗目标,这种奋斗目标“由组织领导者与组织成员共同形成,具有引导与激励组织成员的未来情景的意象描绘,在不确定和不稳定的环境中,提出方向性的长程导向”;[⑦]所谓“内部成员之间的协作性或合作性”是指为了达成共同的愿景,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必须相互配合,互相补台,“邻”有所呼,我有所应。组织传播的上述特点对于教育电视媒体传播渠道创新具有极大的帮助,对于教育电视媒体来说,各级各类学校是其最应该依赖的“组织”,作为“组织”的学校其内部成员之间不仅具有愿景的一致性(都想本学校所教出的学生顺利升入更好的上一级学校或者找到更好的工作),为了达到这一愿景其内部成员之间往往也非常注重相互配合,更重要的是,学校这种“组织”对其内部成员还有非常强的约束性,其“令行禁止”的程度简直与军队不相上下!倘若能够与各级各类学校进行合作,将各级各类学校作为自己传播的“中转站”,相信就有可能会从终端角度解决教育电视媒体传播渠道的“最后一公里”“入校入班如大脑”等问题。(三)以“组织﹢”为抓手,积极开展受众资源创新。传统的电视观众其收看电视的收视行为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可随时中止性”,二是“非仪式性”,三是“随机性”。所谓“可随时中止性”至少有两个语义指向,其一是指电视观众收看电视的行为往往与这些观众的其他行为混杂在一起,用比较直白的话说就是相关行为主体可以一边收看电视一边从事其他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是尽一个家庭成员应尽的义务,如做家务,也可以是满足自己的个人需求,比如说,随时起身上洗手间或随时起身去取饮料等,其二是指如果对电视媒体所播出的节目不满意,相关行为主体也可以随时关闭电视机,从接收端这头中止电视媒体的传播活动;所谓“非仪式性”是指相关行为主体收看电视的行为具有相当大的随心所欲性,不必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相关行为主体可以一身休闲打扮,甚至可以穿着睡衣躺在床上收看电视,这一点使得这种行为区别于去电影院观看电影或者去音乐厅欣赏音乐,后两者那种场合去欣赏相关艺术是有很强的“仪式感”的;所谓“随机性”是指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面对的是越来越多的传播渠道,拥有越来越多的可供选择和取舍的资源,所以,除了极个别的“现象级”电视节目拥有一定的粉丝,这些粉丝们的收视行为具有一定的“约会性”之外,其他观众的收视行为往往都具有手拿遥控器“翻到什么看什么”的特点,像几十年前那种一部电视剧为之万人空巷的情况,[⑧]在21世纪的今天只能是一个美好的记忆,甚至在许多人看来只能是一种不明觉厉的传说了!正是因为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原因,作为工业文明产物的电视在面对信息文明衍生品的各种各样的新媒体,特别是以“圈层化”为立足点和增长点的社交媒体的冲击和挤压的时候,往往只能退避三舍,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了!当然,电视媒体不能也不应像《三国演义》中的周瑜那样仰天长叹之后不久就“撒手人寰”,那样的话,不仅“对不起人民对不起党”,也同样对不起电视媒体自己!那么,怎样才能够走出“既生瑜何生亮”的困局呢?“组织﹢”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路径,教育电视媒体完全可以以“组织﹢”为抓手,积极开展受众资源创新。这里所说的“组织”当然是指学校。学校虽然不是军队,但却具有半军事化性质,对其内部成员具有极强的约束性,教育电视媒体可以通过与各级各类学校合作,将自己的传播终端(电视机、机顶盒)直接布置到每一个学校甚至每一个班级,利用所有学校其内部成员不能随心所欲随时中止老师和学校要求的特点,开展某种意义上的具有一定“强制性”色彩的传播,以锁定目标受众,并且通过“约定化”传播的方式每天定时向目标受众传播教育电视媒体的节目,当然,为了确保这些节目的必看性,教育电视媒体也应该想相关学校之所想,急相关学校及所急,尽可能制作播出相关学校学生急需的节目,将“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四)以“组织﹢”为抓手,积极开展传播内容创新。教育电视媒体问世之初是如假包换的“教育”电视,所播出的节目全都是最严格意义上的“教育”内容,具体一点说其所播出的节目全都是各级非全日制教育机构(主要是各级广播电视大学及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教学课程,后来,这种情况有了极大的变化,变化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需求的锐减”,二是“替代的出现”,三是“生存的压力”,四是“趋同的诱惑”。所谓“需求的锐减”指的是对于教育电视媒体所播出内容的需求发生的急剧变化。如前所述,教育电视媒体问世之初所播出的节目均服务于各级非全日制教育机构的受教育者,这些受教育者在上个世纪80年代教育电视刚刚兴起的时候人数众多,但随着外部环境发生的变化,需求侧一方悄然发生了变化,以往的教育电视媒体所传播内容的“铁粉”们纷纷转投它门,所剩下的人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谓“替代的出现”是指“替代者”的兴起,这里所说的“替代者”包括但不限于“供给侧”的“替代者”和“传输渠道端”的“替代者”,所谓“供给侧”的“替代者”指的是随着国家对于教育投入力度的逐年加大,各级各类全日制的大中专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这不仅使得以往那些因为正规的全日制大中专院校供给不足只好转投各级非全日制教育机构的受教育者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而且也给各级非全日制教育机构制造出了更多的竞争者和替代者,所谓“传输渠道端”的“替代者”指的是随着基于数字化的互联网技术的被引进中国,这些基于数字化的新媒体以一日千里的态势进入以往电波媒体一家独大的传媒领域,这些新媒体、新技术不仅给教育电视媒体的受众们以更多的选择,也给教育电视媒体问世之初的战略合作伙伴——各级非全日制教育机构(主要是各级广播电视大学及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以更多的传输渠道选择,教育电视媒体从最初的“首选”和“必选”变成了“备选”,各级非全日制教育机构(主要是各级广播电视大学及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因此也对教育电视媒体保有十分微妙的心理,一方面不肯放弃各级教育电视媒体旗下的电视频道中的“电大频道”或“电大时段”,另一方面又在心里认为教育电视媒体“食之无味”;所谓“生存的压力”指的是由于包括但不限于原有的“需求侧”急剧变化,“规制端”各种“规制”的日益趋紧,“供给侧”重要战略合作伙伴的“喜新厌旧”,“保障端”相关“保障”的“路径依赖”等因素,使得各级教育电视媒体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之中;所谓“趋同的诱惑”指的是为了走出困境,各级教育电视媒体不得不以变化求生存,在没有其他更好选择的情况下,唯一的“参照系”就是广电系统主办的综合性电视台。于是乎,综合性电视台有什么节目,教育电视媒体就跟着办什么节目,形成了“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的特有景观,这种跟在别人后面模仿别人行为的做法虽然可能在短期内会给教育电视媒体带来一些人气和收入,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加以考量的话,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要想永续发展,教育电视媒体就必须寻找新的路径,而“组织 ”就给教育电视媒体传播内容创新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教育电视媒体完全可以以“组织﹢”为抓手,积极开展传播内容创新。这里所说的“组织”指的是各级各类中小学,这里所说的“内容”指的是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师生急需的课程。在进行此类创新的时候,应该注意所传播内容与相关“组织”内部成员需求的“匹配度”以及与相关“组织”内部同样内容提供者所提供的内容之间的“兼容性”。所谓“注意所传播内容与相关‘组织’内部成员需求的‘匹配度’”是指教育电视媒体制作播出的中小学课程,应该而且必须“因材施教”,应该承认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有可能给各个不同区域学生接受同样课程带来的影响,有些课程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地区的受教育者接受起来毫不费力,但对于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的受教育者来说可能就会存在着较大的接受障碍,不认识到这一点并且想办法加以解决,很可能会出现“事倍功半”的局面,好心办不成实事;所谓“与相关‘组织’内部同样内容提供者所提供的内容之间的‘兼容性’”指的是各级教育电视媒体在制作播出中小学课程的时候要充分尊重相关学校的相关老师,这些老师可能不一定像在教育电视媒体课堂讲课的那些老师们那样有名,但却最接地气,教育电视媒体所播出的节目如果不能得到他们的支持与配合,就极有可能“落不了地”或虽然能够“落地”但却“水土不服”!那么,如何才能够使得教育电视媒体制作传播的内容与传播对象的实际需求相匹配呢?不由想起了开国领袖毛泽东的一句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笔者认为,应该而且必须多管齐下,开展相关的调查,这里所说的“多管齐下”既包括线下的调查,也包括线上的问卷调查。受制于新冠肺炎疫情,可以先采取线上调查的方式进行,通过问卷调查摸清楚目标对象的实际水平和实际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对症下药”,同时通过各种方式与目标学校的相关老师建立必要的联系,可以视情况聘请相关老师出任教育电视媒体在该校的联络员或课程辅导员,与这些老师构建“命运共同体”,这样,教育电视媒体所传播的节目才有可能在目标学校获得更大的兼容性。四、小结本文从“国家治理”“经济学”“文化学”“心理学”以及“技术变迁”等不同视角对教育电视媒体陷入生存与发展窘境的原因进行了多学科多视域扫描,在开阔了相关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组织 为抓手开展包括但不限于观念创新、渠道创新、受众资源创新和传播内容创新等在内的相关建议,以期为教育电视媒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注释:[①] 陈清森、孙祯祥:《信息时代教育电视的教学应用新视角——从教育传播媒介到基于视频创作的可视化学习》,《现代教育技术》2010年第3期。[②]夏传才:《古文论译释》,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版,第23页。[③]陈超:《公共频道体制下县级电视台职能转变的尴尬与出路》,《新闻世界》2012年第1期。[④]详细请参见《百度百科》“从众心理”词条,https://ke..com/item/从众心理/7150206?fr=aladdin。[⑤]详细请参见《百度百科》“文艺复兴”词条,https://ke..com/item/文艺复兴/93247。[⑥]详细请参见《百度百科》“唐宋古文运动”词条,https://ke..com/item/唐宋古文运动。[⑦]详细请参见《百度百科》“愿景”词条,https://ke..com/item/愿景。[⑧]石新生:《〈欲望〉灵感来自安娜和郝思佳》,《光明日报》2000年4月6日。(作者系中国教育电视台《教育传媒研究》编辑部总编辑、三级研究员、教育部、中宣部高校与新闻单位互聘交流“双千计划”中国政法大学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必服恭俭

快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成功创办国内首个新文科教育研究期刊!

日前国家新闻出版署发文《关于创办<新文科教育研究>期刊的批复》(国新出审〔2020〕2670号)正式批准我校创办《新文科教育研究》这是教育部全面推进新文科教育之际国内首个新文科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10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教政法〔2019〕16号)。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顺势而为于2020年1月向教育部提交办刊请示,经教育部同意后又于2020年7月向湖北省新闻出版局正式提交办刊申请。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大力支持我校申报工作,及时向国家新闻出版署呈送申报材料,并于近日得到批复。《新文科教育研究》档案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2-1915/G4出版周期:季刊主管单位:教育部主办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出版单位:《新文科教育研究》编辑部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散则成始

《世界教育研究》杂志社征稿通知征集优秀教育论文发表

《世界教育研究》杂志是一本反映国际教育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服务国际教育发展的国际华文学术期刊,面向全球发行,在国际教育期刊中率先追求学术化,强调学术理论、实证数据、研究方法、文献引证等,开启和引领了国际教育期刊的学术化,也是世界最早的学院化期刊,本刊古今贯通,中西融会,紧密关注教育现实,为世界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本刊所刊载世界各地教育理论研究、教育改革的最新动态和科研成果,成为教师了解教育改革与科研最新动态的窗口,本刊以“评说国际教育热点,透视世界教育冰点,探索国际教育难点,前瞻世界教育视点”为办刊目标,旨在为全世界教育领域的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提供优质的学术研究成果、营造宽松的学术争鸣空间以及创新实践的学术交流平台,《世界教育研究》未来将积极探索和创新工作方式,不断拓展学术交流渠道、优化成果表达方式、提高期刊学术品质。常设栏目有世界教育观察、理论探索、热点与冰点、管理与评价、课程与教学、德育与心理、教师教育、班主任工作、学校科研、德育与心理、比较与借鉴、教师教育、学校科研、教育史、教育思想与理论、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组织与管理、课题成果公报和专题研究。本刊适合于从事教育教学、教育研究和教育管理工作者,适合于关注自身发展提高的各级各类教师,也适合有志于教师职业的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及社会其他人士,本刊常年征稿,欢迎广大教育工作者、读者来稿。 CAJCED 中国知网综合评价数据库 Article First(OCLC联机检索数据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文名称:世界教育研究英文名称:World Ecation Research出版语言:中文刊物类别:出版,教育期刊中文收录:中国知网本刊网站:www.shijiejiaoyu.cn投稿邮箱:shijiejiaoyuyanjiu@126.com

人之君子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在中央财经大学创刊

思政课研究学术期刊《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的创刊座谈会12月28日在中央财经大学举行,八位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受聘为该刊学术顾问。在创刊号发布仪式上,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中央财经大学党委书记何秀超、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刘贵芹、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顾海良共同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编辑部揭牌。靳诺书记、顾海良教授等八位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受聘为该刊学术顾问。《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是教育部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成果学术阵地建设,促进高校思政课研究成果交流而支持创办的两种思政课研究学术期刊之一,由教育部主管,中央财经大学主办,中央财经大学党委书记何秀超任主编。该刊办刊宗旨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办刊方向,刊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推动成果传播,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水平。刊物主要设高端论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理论前沿、思政课教学、党的建设与思政工作、比较与借鉴、学术动态等栏目。内容来自北京头条客户端[ 北京头条客户端 ]

人其尽死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

期刊简介期刊名称:课程教育研究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单位: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出版周期:旬刊国际刊号:2095-3089国内刊号:15-1362/G4邮发代号:16-129期刊级别:省级期刊描述:《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创办于2012,是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联合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省级期刊,影响因子0.181,现被万方收录(中)等权威机构收录,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社征稿杂志介绍刊社简介《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系内蒙古社科联主管,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主办,面向国内公开发行的教育类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 CN15-1362/G4,旬刊。《课程教育研究》突出反映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和新经验,探索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新思路、新特点。以"科学、新颖、实用、交流"为办刊目标,系国际性、学术性、综合性的教育研究类刊物。《课程教育研究》宗旨:以新科学、新知识、新方法培养新人才,让人才以创新的实践建设美好的未来;为创新教育理论、方法、信息提供展示的平台,交流的通道,让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开创中国科学教育的新时代。期刊收录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栏目设置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投稿须知1、《课程教育研究》文稿应资料可靠、数据准确、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实用性。应立论新颖、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文责自负(严禁抄袭),文字要精炼。 2、《课程教育研究》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列应在投稿时确定。作者姓名、单位、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务必写清楚,多作者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接录稿通知后不再改动。 3、《课程教育研究》文章要求在2000-2400字符,格式一般要包括:题目、作者及单位、邮编、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文章标题字符要求在20字以内。 4、文章中的图表应具有典型性,尽量少而精,表格使用三线表;图要使用黑线图,绘出的线条要光滑、流畅、粗细均匀;计量单位请以近期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为准,不得采用非法定计量单位。 5、为缩短刊出周期和减少错误,来稿一律使用word格式,并请详细注明本人详细联系方式。 6、编辑部对来稿有删修权,不同意删修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我刊同时被国内多家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不同意收录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投稿邮箱:tougaoyun@163.com在线投稿:tougaoyu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