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总是谈工资谈公平,难道不正常吗?因为教师工资本来就不太高,更有人为地因素影响,当然会非常在意。至于说教学研究,说实话,一方面教师也做过教学研究,只不过深度和广度不够,不值得大张旗鼓宣传,另一方面部分教师也存在懒惰性,有缺乏动力的现象。一、首先谈谈教师工资问题。全国教师工资非常不平衡,东部和西部工资都比中部高,形成了中部塌陷,在河南省,很多教师一月拿三千元工资是不有点寒碜。另外教师工资与职称挂钩,而职称评审又不完全公平公正,从而人为造成同工不同酬,多劳不多得以及优质不优酬现象。这难道就不能让教师们说了吗?二、关于教学研究,其实中小学教师也都在做。比如要想教好一门课,是不是要分析学情,学生知识现状,学生的接受能力怎么样,原来的成绩如何。还要分析教材,根据教学大纲,哪些知识点需要重点掌握,哪些知识点只要了解,做到有的放矢。还要分析教法,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效果会更好。是用教学课件讲解,还是在黑板上板书,是让孩子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孩子们学习能力还是教师讲解为主。总之这些东西在备课时就要心中有底,这其实就是教师们的常态工作,也是最基本的教学研究。除此之外,如果能进行集体备课,集思广益也非常有效。特别是有老师参加教学竞赛,通过反复演练,让老师们提建议,观摩示范公开课等,都可以起到比较好的提升效果。老师们撰写论文、进行教学设计、进行课题研究以及编写教材、习题等工作也是老师们重要的工作。怎么就没有进行教学研究呢?这个话是不是不合实情。三、不否认有老师对教学研究缺乏动力的现象。比如有些年纪偏大的老师,已经取得高级职称,不需要再准备材料申报更高职称了,他们就对教学研究会比较冷淡。还有一些老师也是觉得评职称没有希望了,前面排队的人太多,不管多努力也达不到评职称的标准,他们也会对教学研究不感冒的。除此之外,也有老师确实对教学研究不在行,或者是每天的工作忙到无心关注教学研究。我觉得学校可以适当增加对教学成果的奖励力度,鼓励老师们多做研究,多出成果。个人观点,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浙江省属重点大学,创建于1953年,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10年创立的浙江中等工业学堂,先后经历了杭州化工学校(1953年6月~1958年6月),浙江化工专科学校(1958年6月~1960年8月)、浙江化工学院(1960年2月~1980年10月)、浙江工学院(1978年2月~1992年10月)和浙江工业大学(1991年12月至今)等发展阶段,几易校址,数历分合。浙江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杭州船舶工业学校、浙江建材工业学校分别于1994年、1997年和2001年并入浙江工业大学。经过几代工大人的艰苦创业和不懈奋斗,学校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综合实力稳居全国高校百强行列。学校座落于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浙江省杭州市。学校设朝晖、屏峰、之江三个校区,占地面积3200余亩,校园环境优雅,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学校现有61个本科专业,学科涵盖理、工、文、法、农、哲学、经济、医药、管理、教育十大门类,设有二十一个学院两个部: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经贸管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人文学院、药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健行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之江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国际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部、体育军训部。学校现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MBA授予权、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硕士研究生免试推荐权和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招生权。学校现有固定资产总值23.06亿元。图书馆面积6万平方米,藏书(含电子图书)320余万册,中外期刊17000余种。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3000余人,专任教师1700余人,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300余人,副高级职称教师7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00余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共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入选各类国家级人才培养计划22人次、浙江省特级专家3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3人、浙江省特聘教授5人。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3万余人,其中研究生3000余人。成人教育学生2万余人,留学生400余人。学校始终坚持立足浙江、服务浙江、面向全国的办学宗旨,努力建设成为浙江省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开发基地。现有国家重点学科(培育)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全国重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1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4个、浙江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3个;浙江省级重点学科21个,其中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7个、浙江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学校先后有27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其中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13项。2006年,学校被SCIE、EI、ISTP三大索引机构摘录的论文数分别为318篇、207篇、218篇,国内高校排名分别为第46、54和40位。2007年学校科研经费到款2.78亿元。学校坚持“厚德健行”的校训,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培养能够引领、推动浙江乃至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精英人才。五年来,学生在全国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奖40余项,2006年一个学生团队获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2位同学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003年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近年来,学生生源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青睐,本科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3%以上。 学校对外交流活动日趋活跃,已与美、英、法、德、日、比、澳、俄等国家的38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协作关系,开展学术交流、联合办学、科学研究等活动。目前,学校招收了来自23个国家、地区的留学生,学习汉语言、中国文化及本科专业课程。 学校校办产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以学校科技成果为依托的校机械厂、化工设备厂、化工厂等企业是浙江省校办产业骨干企业。学校后勤顺应社会化改革潮流,组建后勤集团,模拟企业化运作,拥有全国高校百佳食堂,构建了适应和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的新型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先后获得“全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全国厂务公开先进单位”、“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分配先进集体”、“浙江省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浙江工业大学理应勇挑重担,努力建成国内知名的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为浙江经济腾飞、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超越式教学研究》课题评价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超越式教学研究》是吉林大学教授、心理学博士赵义权申请立项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课题,该课题把核心素养理念和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重点研究和探索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课题主题突出、立意新颖、构思独特,突显了时代性、实践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四大特点:一是时代性。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的热点话题,专家提出了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和十八个要点,关于核心素养如何落地?怎样在学科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还在研究探索中,需要把核心素养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超越式教学就是核心素养和课堂教学的一个结合点,一个突破口。该课题研究体现时代特征,是当代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二是实践性。核心素养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得到真正落实,本课题要深入各门学科,探讨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教学方法,课堂是课题研究的主阵地,通过课题研究,切实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构建出超越式教学法实践体系。三是超前性。该课题立足于当前,着眼于发展,超越式教学法的提出体现了赵教授的超前意识和创新思维,超越固有的,追求卓越,课题研究观点超前,研究方法超前,研究结果超前。四是可操作性。课题的选题再好,如缺少操作性,实施不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该课题有理论有实践,直面课堂教学,赵教授提出的“三个超越”的教学思想,即超越课本、超越教师、超越课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超越力和超越自我,对于超越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赵教授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非常具体、实用、可行、可操作,这也是课题选题的关键。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学校领导和教师们对课题研究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学校开展课题研究其意义巨大。该课题是一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选题,也是一个崭新的、科学的、有时代性的选题,更是一个具有现实研究潜力和未来发展远景的选题。课题研究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课题研究能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科研立校、科研兴校,学校开展课题研究有助于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对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促进作用。学校还可以通过课题研究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打造自己的品牌。二是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作为一个教师光会教书不行,必须懂得科研,如果你只会教书,永远都是一个教书匠,如果懂得科研,就能成为研究者。教育科研是教师腾飞的翅膀,如果一个教师能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开展科学研究,很快的会成为教学中的骨干,教师中的精品。尤其是名师的成长更离不开科研,名师不光课讲得好,更主要的是在课题研究中不断总结升华自己的经验,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观点和主张。从我自身来看,尝到了课题给我带来的甜头,我主持参与的国家省级课题十多项,主编著作四本,编写教材四本,深切地感受到,教研员的成长离不开科研。三是课题研究最终的受益者是学生,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善于思考、善于学习、善于创造的。所以,课题研究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都有积极作用。课题负责人赵教授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在中学教过书、后来考取教学法研究生、又考取心理学博士,还教过大学英语,经常深入中小学听课指导,把自己积累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了升华,提出了超越试教学理论,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主张,在课题多次的培训和指导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他执着高昂的研究热情、认真踏实的研究态度和不断追求的研究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因为近几年课题的申报和结题越来越难,要求越来越高,本课题在吉林地区只选取了三所实验学校,分别是吉林市第七中学、吉林市船营区第十一小学和吉林市万信高中,每个学段一所学校。吉林七中作为我市的重点初中,教育教学质量名利前茅,在升学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还能参与此课题研究,足可以见孟校长的远见卓识,超越试教学法研究是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学生的。今天在这里开题,得到了教科所王所长、李主任、船营区教育局杨局长、进修学校林校长、候校长、吉林七中孟校长的高度重视,也看到了教师们参与研究的热情和积极性,相信有专家的引领、有行政领导的支持,有实验学校的积极参与和老师们的辛苦付出,课题研究一定会卓有成效、硕果累累!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成为名师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名师要走“学习——实践——研究”之路,因为“真正的名师是在学校里、课堂里摔打出来的”。名师要奉献要求真要创新。因为“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意义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意义在于创新。”祝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不断超越自我,做最好的自己!也祝愿更多的教师成长为名师。谢谢大家!2020年7月22日
教学案例研究的三种指向来源:《上海教育科研》2015年第5期 作者:陈大伟 内容提要:教学案例是蕴含教学问题和疑难,或者能提供教学启示的教学故事,教学案例的价值实现依赖于对案例中问题、疑难和启示的研究。以学论教是教学案例研究的定位和依据。对效果理想的教学案例进行研究,要发现达成理想效果的手段和方法,从中找到能为我所用的教学策略;研究不理想的教学案例,要找准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并根据原因对症下药地进行教学重建;研究存有疑惑的教学案例,既要“入乎其内”地理解,又要“出乎其外”地超越。关 键 词:教学案例 案例研究 以学论教 教学重建对于教学案例,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达。笔者认为:(1)就其结构和作用,案例和寓言具有某些一致性,“寓”是寄寓、放置,“言”是人生道理,寓言就是寄寓着人生道理的故事;教学案例就是蕴含教学问题和疑难,或者能提供教学启示的教学故事。(2)就其来源,寓言大多来源于杜撰,而教学案例应该来源于真实的课堂实践和课堂观察。寓言的作用实现依赖于对寓言意义的领悟,教学案例的价值实现依赖于对案例中问题、疑难和启示的研究。就教师的专业实践和专业成长而言,缺乏背景、故事支持的理论学习可能枯燥和难以实践运用;但仅仅停留在知道某一案例中故事的表层学习可能“当时热闹,过后忘掉”。避免“过后忘掉”,案例研究需要从具体的操作程序和方法跳出来,通过对教育问题、疑难和启示的研究,去把握更上位的教育实践方法、教育实践原则和教育实践伦理。追求有效教学是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以学论教是教学案例研究的定位和依据。从学习效果出发,我们可以把教学案例分为学习效果比较理想的案例、学习效果不太理想的案例、当下效果存有疑惑的案例。对不同的教学案例进行研究,可以有不同的目标指向。一、从效果理想的案例中发现有效教学的实践策略效果理想的案例可以借鉴和模仿,但如果缺乏深入的研究,盲目的借鉴和模仿就可能东施效颦、南辕北辙。德国教育家布雷津卡认为:“教育行为只能在目的和手段关系的框架中才能得到理解。教育科学并不只是一种描述事实的科学,而是一种分析目的和手段的科学。”[1]对效果理想的教学案例进行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发现达成理想效果的手段和方法,从中找到能为我所用的教学策略,通过从“个”到“类”、从“典型”到“一般”的研究和概括,解决好案例知识“远迁移”,在更大范围内借鉴实践的问题。比如,有这样一个案例:生物教师马老师刚一进教室,学生就大笑起来。原来黑板中央挂着个吹得胀鼓鼓的猪膀胱,旁边还写着:“请讲讲猪尿泡是怎样割下来的,有什么功能?”马老师没有气恼,只是静静地说:“这位同学用生动直观的方法提了一个生物学问题。看来这位同学对解剖学很感兴趣,有很强的求知欲。因此,我不以为这位同学的行为是完全错误的,说不定他还会成为一个解剖学专家呢。不过,大家笑也是有道理的。提猪尿泡的问题就挂一个猪尿泡,这是完全没必要的。难道提出关于人脑功能的问题也要挂一个人脑吗?”马老师接着说:“敢于提问很好,但这个问题现在还不该讲,过一段时间我们会讲这一问题的。到时候希望提问题的同学能认真听。”下课后,一个学生主动承认了错误。[2]“学生主动承认了错误”,这里有一个比较理想的效果。对于这样的案例,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教师个人魅力、能力、效果的赞美和欣赏上,因为这样的欣赏和赞美只是一种临渊羡鱼。研究意味着要“退而结网”,要从效果理想的案例中发现教育实践的启示,从中找到达成理想教育效果的方法,获得为我所用的实践策略。研究这个案例,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面对教学意外:(1)对于学生的恶作剧(或者挑衅)不要气恼,要接纳学生的不成熟,理解他们的淘气(甚或是恶作剧的)举动;(2)要尽可能地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善意解读学生言行,找他们值得肯定的言行加以肯定;(3)对不合理言行,教师要尽到教育和引导的责任,教育和引导时又要具体而有针对性地指明学生的错误;(4)要说明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法,要让学生看到老师对他们的合理要求、意见的重视和尊重。二、对不理想的教学案例研究原因并进行教学重建对效果明显不理想的教育案例进行研究,需要找准原因,并根据原因对症下药地进行教学重建。笔者曾经观察一节小学数学课:老师在黑板上写出题目,然后在四个大组中各找一名同学演算。同学演算时,其他同学无事可做,有的开起了小差。老师一看,问同学们:“你们组的代表在做题,你们该怎么办?”同学们说:“给他们加油。”老师不假思索:“对,大家可以为本组的同学加油。”同学们一下来了劲:“某某某,加油!”“某某某,加油!”紧张带来压力,四位同学有三位做错了。老师另找四位同学检查,又有两位同学不知道什么地方错了。老师很生气:“刚才在干什么,这么明显的错误都没有发现?”这两个同学低下了头……围绕这一现象,笔者与执教老师有这样议课交流:陈:“某老师,两位同学没有发现明显的错误,你想过没有,原因是什么?”执教老师:“当同学们在黑板演算的时候,他们在开小差。”陈:“我注意到他们在喊‘加油’,当时他们的心思都在这上面了。”执教老师:“看来,我不该批评他们。因为‘加油’是我要求的,他们在按我的要求做。”陈:“那你当时是怎么想的?”执教老师:“我觉得课堂上太冷清,下面的学生没有什么事做,不是说让学生动起来吗?我觉得喊‘加油’可以让学生动起来,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陈:“课堂要让学生动起来,这我很赞成。问题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应该是智力活动还是体力劳动?”执教老师:“我是教数学的,主要还是智力活动吧。”陈:“对呀,只有肌体运动没有智力活动是达不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目的。如果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智力活动中,你觉得在这个环节可以做出怎样的调整?”执教老师:“我想,是不是可以让其余学生在下面自己做一做黑板上的题,然后让他们对比自己和那四位同学的做法?”在分析和研究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时,要尽量避免归因于学生——“他们在开小差”,因为仅仅在学生身上找原因,不仅无助于教师自身的成长和进步,而且可能使老师对学生不再信任,甚而可能恶化师生关系。事实上,学生不理想的学习行为、学习效果或多或少都和老师不合理的教学行为有关,教师不能讳疾忌医,而是直面问题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找准了原因,教学实践的重建才有可靠性。 “如果思维不和提高行动的效率结合起来,(不和增加关于我们自己和我们生活的世界的知识联系起来)这种思维就是有毛病的。”[3]作为实践者,教师研究教育案例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认识和理解教育案例,而是从案例中获得实践性知识,用所获得的实践性知识改善未来的教育实践,提升教育实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这样的过程就是教学重建的过程。这里的教学重建不仅包括教学行为的重建,而且包括教学观念的重建(比如,对“让什么动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观念变革;学生课堂上的问题大多和教师教学的不当有关),以及教学思维方式的重建(比如,出现不理想的效果后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要针对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案例研究要特别关注教学观念和思维方式的重建,可以说,教学观念、思维方式的重建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更为重要和根本。三、研究存有疑惑的教学案例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对于一时看不清楚效果、存在疑惑的教育案例,案例研究要充分理解案例中的行为,批判性地认识案例中当事者的教育教学行为,既要“入乎其内”地理解,又要“出乎其外”地超越。如下例:在一节语文课上,同学们不由自主地为一位读书很有感情的同学鼓掌。等掌声停下,这位老师却对同学们说:“对不起,我忘了给大家说,我的课堂拒绝鼓掌,请大家不要在我的课堂上鼓掌。”班上的学生表情不一。授课教师的做法让人不解,对这种让人不解的案例我们不能囿于成见而简单地进行肯定和否定,而是要先以“空杯心理”去“入乎其内”地领悟上课教师的行为。在这里,领悟的对象不能停留在具体的行为上,行为蕴含理念,更重要的是领悟行为背后的价值和理念:“他为什么会这样说?”“这样做基于什么样的考虑?”一般来说,对课堂上的鼓掌找问题,我们可以有这样两个方面的发现:首先,课堂上的掌声往往只为优秀的同学而鼓,相对落后一些的学生可能始终无法得到同学们的掌声,这会使那些得不到掌声的同学丧失自尊和自信,课堂上的掌声形成了马太效应,扩大了学生与学生的差异;经常获得掌声的同学还可能看不起没有得到过掌声的同学。并由此可能出现对立,这样的鼓掌导致了课堂上的分层。其次,课堂上的掌声很多时候只是为结果而鼓,读课文读得好,“棒棒棒,你真棒!”回答问题精彩,“行行行,你真行!”……由于没有对受鼓励的具体行为的说明,被鼓励的同学不知道自己该坚持什么,其他同学没有从中得到努力和成长的方向指引,也不知道可以从中学习什么,这样的鼓励价值不大。理解了这两点,我们就会进一步理解执教者的用心。在“入乎其内”尽可能理解上课教师以后,我们又要“出乎其外”,“出乎其外”的方法是对自己原有教法和案例中教师的做法进行超越。比如可以进一步研究这样的问题:“怎样更合理地通过掌声促进学生的成长进步?”由此我们可能形成这样的认识:不能为先天因素的差异(比如智力水平和能力的差异)而鼓掌,可以对后天的努力和成功的方法鼓掌。比如,我们不能因为某某的答案精彩而鼓掌(这可能使某些智力相对低下的同学得不到掌声),可以为他获得这个答案所付出的努力和采取的方法而鼓掌。在鼓励和奖励时,要把鼓励和获得奖励的原因结合起来。推而广之,鼓励和奖励这样,惩戒也应该这样。课堂上是可以惩戒的,但惩戒的对象应该是后天的违规行为,不能针对先天的能力水平实施。比如,对于学生没有完成作业,如果是因为能力不够、不能完成,我们是不能批评的;如果是因为不做作业,学生不承担学习的责任,我们就应该批评教育。这样的批评教育是促进他们进步,是对学生的成长负责任。参考文献:[1]转引自郝文武.教育学的科学化和合理性——论近年来我国关于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反思[J].教育研究,2002,(10).[2]郭启明,赵林森.教师语言艺术[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134~135.选用有删节.本文作者陈大伟,系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院长,成都大学教授。
校长抓教教研,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定位,是教研方向的掌舵者,是为教师提供平台的服务者。校长作为学校的顶层设计者,有效地掌舵,可以让教师少找弯路,集中力量,研究更多成果。如某校“幸福课堂”,校长作为顶层设计者,为“幸福课堂”制定研究架构,在老师中传播理念,由教研室组织成立教研共同体。教研共同体明确研究目标,以学校实课堂、社团趣课堂、家长课堂等多个方面展开研究,有效整合资源,形成体系。校长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为教师提供平台,让教研成为教师的内在需要。内在需要是最大动力,校长要创造平台,给教师展示机会,引发教研内需,从而形成教研良性循环。比如:争取各项高规格教研活动到校主办,通过这些活动主办为教师争取高规格活动的参与机会。有需求,教研才能真正的深入,而不是仅存在于形式。校长引发教师教研内需,还应从评价制度改革开始。评价制度是学校的规范,也是学校工走向的风向标,是否重视看制度架构。工作成果是否最终体现在评价体系上,是校长必须考虑的,如果结果与评价无关,那么积极性也就自然丧失。谁愿意做无关的事,我们总臆想以道德绑架别人,真正有效的管理是行不通的。只有结果直观现于评价体系,才能有效推动教研发展。物质与精神永远高度重合,物质更是基础。没有真正的需求,流于形式的教研,其实毫无意义,更可能激起对立情绪。可见,校长要抓教研,以教研带动教师专业发展,必须要有很好的定位。不仅是掌舵者更应该是服务者。
好多孩子遇到单位换算就很困惑,尤其在做应用题时,孩子知道该用什么方法,但在解题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单位换算这样的细节问题,本应做对的题做错了。究其原因,孩子平时做练习时只重视结果,没有重视方法和细节过程,所以出现了上述那样的结果。下面小编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整理出一套单位换算的方法,供大家参考。一、常用单位分类二、换算规则1、单位进率的描述小学阶段,老师和学生很难弄清楚进率的概念,因为进率很难描述。所以我们换一个角度,用倍数描述进率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1厘米的10倍是1分米,1厘米的100倍是1米;1千克是1克的1000倍,1小时是1秒钟的3600倍等。各单位之间的倍数如下图。箭头方向表示大单位箭头方向表示大单位2、运算规则确定好倍数和大小单位之后,按下面的公式可以换算了。运算公式例:3米=( )厘米∵米>厘米∴用公式:(大变小)大单位×倍数=小单位∴3×100=300厘米例:1000000公顷=( )平方千米∵公顷<平方千米∴用公式:(小变大)小单位÷倍数=大单位∴1000000÷100=10000平方千米例:3元5角8分=( )分∵元>分 角>分∴用公式:(大变小)大单位×倍数=小单位∴3×100+5×10=350分 350+8=358分
近日,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公布了2020年度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潍坊职业学院陈美霞教授主持的《产教融合背景下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群“三教”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贾秋霜老师主持的《基于COMET职业能力测评技术的教学诊断与教学改革研究》和刘娜老师主持的《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双主体育人的探索与实践》共3项课题获批立项。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选题以教学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专注于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和关键内容,鼓励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综合研究,支持成果开发与推广研究,为我省教育决策、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服务。我校此次立项的项目,在“三教”改革、教学诊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领域进行研究探索,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应用型。 下一步,科技处将做好对项目实施的服务和督导,确保产出高水平的成果,力争在教育教学应用中产生良好效益。
教学研究――二年级除法一、学生和教材分析1、学生认知水平二年级学生受大脑发育影响,不能深入细致地分析复杂的问题,因此认知水平呈现以下特征:①接受新概念和新事物的能力不强。②容易接受形象化的事物 。③受以前思维逻辑的影响,容易混淆新概念。基于以上认知水平,教师在编排教学内容必须遵循的原则:①复杂的问题简单化②抽象的知识形象化③一般概括的结论具体化④专业表达述语普通化2、教材分析就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为例,首先安排平均分引出除法的概念,然后根据这个概念的意义让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除法问题,最后再按排算法内容。由于二年级学生接受新概念和新事物的能力不强,导致大部分学生不会运算除法,尤其是家庭教育薄弱的农村学生最为突出。所以教师在具体操作中,应该先教算法,再教除法的应用。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1、复习旧知识在学习除法之前复习数数和乘法口诀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遵循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用现有的知识探索新的知识。①从1数到100②表内乘法口诀③整理乘法口诀2、旧知与新知的衔接①建立新概念:整数数轴。数轴是建立数和图形之间的桥梁。数轴是建立数和图形之间的桥梁用数数的方法让学生在数轴上找出1―20与25最接近的是哪两个数找出接近但不超过25的数。用3的乘法口诀在1―20内找出所有的积。②用3的乘法口诀找出接近但不超过25的数。③在括号里最大能添几。3×( )=6 3×( )=73、学习除法运算①建立除法算式概念除法算式:6÷3=2中,6叫被除数,÷叫除号,3叫除数,2叫商;7÷3=2……1中,7叫被除数,3叫除数,2叫商,1叫余数。除法竖式:6÷3=2 余数是0在算式中不写;7÷3=2……1 余数为不是0的数要写在商的后面。②找商的方法:根据除数的乘法口诀找刚好或接近但不超过被除数的乘数。三、合理安排练习教师在让学生做练习的时候,一要考虑学生为什么做这些练习;做这些练习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能否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等。这是教师布置作业的关键。二要保证一定的计算量,因为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教师不能一味地依靠大纲教材,用教材上的练习去完成大纲任务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材只是规定了某一学段的目标和任务,它只起着一个路标的作用,至于怎么走,走得快与慢还要靠教师的能动性。所以不管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没有足够的计算量做支撑是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的。1、建立自信类练习。这类练习题旨在建立学生的自信,让学生感到别人做到的自己一样能做到。2、消化新知类练习。学生获得新知识后,肯定有一个消化的过程。在这个节段教师安排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完成消化。3、巩固提高类练习。帮助学生完成消化后,教师千万不要以为大功告成,新知识的消化只是万里长城走过了第一步。教师务必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去探索未知的数学世界。因此安排挑战性练习,对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是很有必要的。
淄川区小学语文教研团队立足学科特点,以课题研究为引领,聚焦语文学科教学新样态,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及课堂教学质量,用心呵护孩子成长。一是线上教研聚群力,精准发力保质量。小学语文教研团队组织全区名师资源,打造优质“空中课堂”。召开各级教研会议,探索线上高效学习模式;专题讲座、同课异构、分年级集体备课会等多形式教学活动指导课堂教学;“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体系建构与应用研究”课题引领磨、备课,为学科教师提供线上教学精品资料库;教研员全程参与在线课堂,问诊把脉线上教学,立足学情,指导教师合理调控教学进度,确保教学质量。二是且行且思求实效,共悟共醒共提高。组织教师参加课堂教学研讨活动,通过公开课展示、互动评课以及教研员、骨干教师专题发言等形式,推进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体系的建构与应用,进一步提高全区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三是研思共进促成长,深入肌理提质量。9月,举行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在交流中积淀,在总结中提升;10月,开展小学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助推全区小学语文教师综合素质全面提升。11、12月,对全区各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进行调研,总结交流优秀经验,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推进学科教学工作规范、有序、有效开展。每月按时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各级线上专题研讨活动,开阔教师视野,提升教学质量。四是单元整体为引领,聚焦学科新样态。在上级教研部门的引领下,聚焦单元整体教学,实施“学习任务群”课题研究,努力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语文教学体系,开拓出淄川小语独具特色的教学新样态。(孙媛媛)【来源:淄川区教育和体育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程式语,俗称语块,是指语言中固定或半固定的介于词汇和句子之间的多词组合。程式语通常具有较完整的结构、意义和功能,一般作为整体形式进行辨识、存储和提取,是使用频率较高、预制性较强的多词语言单位。据不同研究者统计,人类自然话语中有50%—70%是由这种模式化的语块构成,如成语、歇后语、惯用语、短语搭配、特殊句式等,在我们的自然语言中俯拾皆是。近年来,程式语在二语教学研究中的价值日渐凸显。语言结构有二重性长期以来,主流的形式主义语言学理论,如美国结构主义学派和生成语言学派,都把语言系统看作语法和词汇的二分体系:语法是语言系统的规则框架,词汇则是用于填充框架的单词集合,并都把描写和解释由词构句的规则系统作为语言研究的主要目标,因而对语言中大量存在的介乎于词句之间的预制语块“熟视无睹”,其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被严重遮蔽。随着认知语言学、构式语法,特别是语料库语言学和短语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质疑这种将词汇和语法对立起来的观点,程式语被语言学界赋予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成为语言学多学科关注的焦点。语料库技术日臻完善,为快速、准确检索和提取程式语提供了技术保证。心理语言学研究发现,程式语是心理词典的整体单位,具有整体存储和整体提取的特点,因而具有心理现实性和加工优势。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自然交际中的很多规约化言语行为是通过程式语实现的,程式语因而也成为语言社区成员人际沟通、语言认同和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和资源。母语习得研究揭示,儿童倾向于整体提取和整体处理语言输入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程式语信息,语言规则分析仅起辅助作用。目前,语言学家越来越认识到人类语言具有分析性(analyticity)和程式性(formulaicity)双重属性。从分析性来看,语言是一个可分析的,以规则为基础,由单词与有限的句法规则构成的相对封闭的层级系统;从程式性来看,语言则是一个程式化的,以记忆为基础,由具有较完整结构与意义/功能的程式语构成的相对开放的系统。人类自然语言的理解和产出正是这两种属性博弈之后的最优选择:前者即人类根据有限的规则创造无限的句子的能力,可以保证人类能创造出优美、生动、鲜活的语言,重点强调语言的分析性、规则性和能产性;而后者则充分利用语言中现有的程式或固定搭配,以较小的认知代价来保证语言交际的地道与流畅,重点在于语言的程式性、组构性和规约性。重视程式语在二语教学中的价值如何处理分析性与程式性之间的矛盾,是二语教学研究和实践领域需要面对的重要议题。二语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深受形式主义语言学影响,过分强调语言“分析性”属性在教学中的作用,将句子置于语言教学的核心,并且将词汇与句法割裂开来分别进行教学。就词汇教学而言,仅仅满足于对单词本身进行分析和讲解,忽略了由该词所组成的常见搭配、词型、句型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就句法教学而言,过于重视句法结构的层次和成分分析,在以语言“分析性”属性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下,学习者对于语言结构的显性知识得到了强化,但语言交际能力却不尽如人意。程式语融形式与意义、词法和句法于一体,具有较完整的语义及特定的语用功能。学习者在成功习得程式语知识之后,使用频率较高的多词语言单位将会以“模块化”的形式进行储存,并且在交际时根据特定的表达需要得以激活,即“整存整取”,无须进行内部结构的分析,可以保证语言理解与产出更加准确和流畅。认知心理学先驱G. Miller在一项经典研究中发现,组块(chunks)是人类在记忆中储存信息的基本单位,组块能力在人类认知和学习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揭示程式语在人类语言能力发展中的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对比儿童母语习得和成人二语习得后发现,儿童在母语学习中,主要采用“程式性”的学习途径,倾向于从语言输入中提取语言组块并在其语言输出中产出组块化的语言;而成人则主要采用“分析性”的学习策略,即从语言输出中每个构成要素的成分和结构入手来分析和理解整句的意义。有研究者指出,程式语是解释两个“语言习得之谜”的关键之匙:频繁、正确地使用程式语是解释母语和二语习得差异的最主要因素,也是二语者获得接近本族语的选词能力及接近本族语的流利性的决定性因素。基于语言学、心理学和语言习得对语言程式性作用的认识,语言教学法专家Michael Lewis提出了影响至今的以程式语教学为核心的二语教学方法——词汇法。至此,程式语才走进二语课堂,被广泛应用于语言学及语言教学研究领域。拓展程式语在二语教学中的应用程式语教学有助于突破传统的“字、词、词组、语句”层级组合的教学模式。对于学习者来说,学习一个静态的词,就如同学习了代数中一个“x”或“y”这样的符号,假如不将“x”或“y”带入一个具体的数学公式中加以演算,它的意义就只能是抽象的,换算者无法理解其内涵。介于词与句法之间的过渡单位——程式语如同数学演算公式,将一个个静态的词组合为同一序列中共现的“横组合”,让学习者了解共现频率较高的词语所形成的“横组合”中的“结伴关系”,不仅可以深入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可以提升组块化的能力。在具体二语教学实践中,输入、互动和输出通常被认为是语言习得的关键阶段,研究者们从这些关键阶段入手着力探索了程式语“怎么教”的问题,以便更有效地进行程式语教学。首先,显性的程式语教学必不可少。课堂教学是有效的程式语输入途径,教师以大量输入二语程式语为前提,帮助学习者识别各类固定或半固定的程式语,引导他们理解程式语的意义及表达功能。其次,输入源是促进程式语习得的先决条件之一。在二语课堂及教材编写中使用语料库检索信息,让学习者通过数据驱动学习来观察、感知自然真实语料中程式语的频率分布及使用特点。再次,交际互动是程式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涉及对特定程式语特征的关注,又涉及真正意义的交流。在互动过程中,训练学习者注意有用的程式语,通过多模态视听觉呈现、强化输入或元语言注释来提升程式语意识、强化程式语运用。这些方法都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程式语教学途径,为程式语二语教学领域引进了新的方法与理念。程式语教学有助于培养目的语语感并产出流利、地道的表达。有研究者指出,母语者在现实交际中对程式语的大量使用,正是表达流利、措辞准确的主要原因。程式语具备“整存整取”的特点,促使学习者在语言使用中将注意力从分析句法层级关系转向语义的感知与语篇的连贯,从而增强目标语语感。学习者依赖程式语知识可以降低语言存储与提取的负荷,保持现实交际中言语表达的准确性与流利性,避免了“不地道”的表达,逐渐达到趋近于母语者的语言水平。需要指出的是,二语教学中语言“分析性”与“程式性”的双重属性不可偏废,任何单独一面都有其优势也有其局限性,应建立分析性与程式性教学之间的平衡以实现二语教学的最佳效果。因此,如何实现二语教学中分析性与程式性相统一,是我们今后需要深入思考的新命题。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使用’的汉语程式语二语加工与习得的实证研究”(18BYY075)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6月9日第1943期 作者:李乐 武和平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