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教学科研中心成果喜人黄土情

教学科研中心成果喜人

教学科研中心成果喜人岁月不居,光阴如流。一学期来,我集团双水校区教学科研中心在集团领导们的高度重视下,在教学副校长杨明才的带领下,在各部门的紧密配合下,在各学科组长、教研组长的带领下,在全体一线教师的共同努下,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紧紧围绕本年期工作计划,有序开展各项工作,尤其在“三研八步”教学模式方面有了新突破,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在教研促教学方面功不可没。我校教研工作收获良多,硕果累累。教研工作有利于转变教育思想,确立新的教育理念;有助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提高科学育人、科学管理的水平;有助于形成学校的学术文化,提高办学品位,形成学校特色;有助于校本培训,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科研中心在副主任郑卫华具体安排下、教研员(兼职)王沙沙协助下,本学期教学科研中心做了下面这些实实在在的工作。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彻落实集团“不抛弃,不放弃”的育人原则,积极探索教改道路,努力打造“高效课堂、精品课堂”,实现“质量兴校,科研强教”的目标,为今后课堂向家长开放打下坚实的基础。二、具体措施1、“一个原则”:遵循集体备课原则。2、“两项探究”:探究教学新思路;探究教改新方向。3、“三会”:每周一次教研组长例会;每月一次教研专题会议;每期一次教研总结会议。4、“四引”:引进优秀教学资源;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引导师德师风建设;引发教学新思考。5、“五抓”:抓师资;抓质量;抓教改;抓创新;抓能力。三、具体工作1、2月中旬,出台“三研八步”教学模式,并在八年级组试行,逐步辐射其他年级。至今,该模式已渐趋成熟,成为本校区主要教学模式,并取得一定的实效。2、3月27日,举办本校区第一届“学科教学擂台赛”,效果明显,符警月老师以出色的课堂教学夺得冠军。通过这次比赛,让老师们初步认识到了常规课、公开课、优质课的区别,激发了老师们的学习欲。3、4月中旬,由教学科研中心牵头,成功举办了“六盘水市学校联盟初中A组第十三届‘关注主体,优化课堂’主题教研活动。”受到了上级领导及同行的一致好评,彰显了航宇的风采。4、选派和培养教研联盟参赛教师。本校区选派的参赛教师姬胜男,荣获“六盘水市学校联盟初中A组第十三届‘关注主体,优化课堂’主题教研活动”语文组第一名。5、4月份,为丰富校园文化艺术节内涵,组织各学科组、教研组开展多次学生活动,如:第一届奥数竞赛、第一届物理知识竞赛、第一届诗词抢答赛、钢笔字竞赛、英语演讲比赛等,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6、5月中旬,组织全校任课教师开展了粉笔字大赛。谭树鹏、洪琪两位老师并列第一,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提升了老师的基本教学技能。7、6月中旬,为进一步提升全体一线老师的业务水平,组织全体一线老师开展了“教学设计”比赛,曾德彧老师勇夺桂冠。8、初步形成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教研路子。(1)三月份,请市级骨干英语教师,区十一小李小红老师为全校英语老师上示范课;(2)四月份,请市教研室政治学科教研员刘明琼老师,区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杨柳,市级骨干语文教师、市四中王泉雅老师一行为我校道德与法治、语文学科教师听课并做指导培训;(3)6月初,请省级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区十一小袁春秀副校长来我校为全体语文老师培训;(4)6月初,带领小学部朱珠、蒋娅婷等部分老师前往区十一小参观学习家长开放日活动。9、通过前一个学期的探索和积淀,本学期教研工作已走向成熟化。(1)集体教研常态化,越来越注重时效性;(2)教师授课规范化,使每一堂课都成为“有效课”;(3)课堂体系正规化,初步形成了“三体课堂”,即学生是主体,老师是引体,教材是载体;(4)教学模式正式化,全校已初步形成“三研八步”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四、存在的不足1、大部分老师的学习意识不够,需要加强;2、集体备课还存在保留现象,思想高度有待提升;3、个别老师在上课中没有合理利用集体备课成果;4、教学科研中心的监督力度、执行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五、今后发展方向一如既往的坚持集体备课,培养老师们的业务学习意识,带领老师们努力朝着“高效课堂”奋进。郑卫华副主任说:“一学期以来,通过不懈努力,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职业道德素养不断提升;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不断发展,师生素质得到整体提高。今后,我们将不断学习、总结、完善,使我校教育体制改革日臻完善,为此,我们将同心协力、精进不休。”图源:陈永明文字:陈永明校对:王沙沙审核:焦见霖运营:郑彻

张丽

武汉青年教师:斩获多项荣誉,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深受家长好评

因为热爱,所以甘之如饴;因为梦想,所以持之以恒;因为情怀,所以风雨兼程。在工作中,他态度严谨、精益求精;在课堂上,他耐心细致、风趣幽默;在生活中,他平易近人、严于律己。做学生学业上的好老师,生活中的好朋友,人生路上的陪跑人。他就是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岩土与地下工程系副教授——王章琼老师。王章琼,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副教授,岩土与地下工程系主任。2014年进入武汉工程大学工作至今,一直担任本科生班主任、本科生导师,主要从事岩土工程、地下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一作论文32篇,担任湖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武汉市岩土工程学会理事,以及多家核心期刊审稿人,获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参编教材1部。主讲校级综合改革示范课程1门,获校级教学成果奖、教学优秀奖各1项,获校级"十佳班主任"、"百佳导师"、"优秀共产党员"、"青年岗位能手"、"工会活动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润物无声,用陪伴践行"三全育人"作为班主任,王章琼经常性深入宿舍,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了解生活、学习等方面情况,拉近了师生距离,增进了师生感情。作为系主任,他定期在系例会上开展育人工作研讨,向全系教师通报本专业学生近期学习、生活情况,向各任课教师了解学生在课堂的学习状态,并向本科生导师了解所指导学生的近况。以此促使全系教师扮好任课教师、班主任、本科生导师等角色,全面掌握学生基本情况及动态,全身心投入到育人过程中来,更好地落实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育人"理念。通过调查摸底,了解班级困难学生情况,建立详细档案。针对学业困难学生,王章琼帮助他们分析学业落后原因,引导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并持续关注和监督。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开展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消除或减轻内心忧虑,充分认识到自身价值。针对经济困难学生,详细了解家庭状况,帮助联系实习或兼职岗位。工作中注重方法和技巧,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自尊心和个人隐私。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王章琼创造性地提出了"托底、拔尖、带中间"的培养模式,即对学业落后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和帮扶,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作为拔尖对象来培养,对学习成绩和综合表现中等的学生进行适当引导。该模式已在17级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施了2年,取得了良好效果。此外,王章琼老师还建立了微信群,与家长分享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让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具体情况。特别是对于存在学业困难的学生,提醒家长重点关注,并及时反馈改进效果,实现学校与家庭对学生成长的共同关注,该举措深受家长好评。19级新生军训期间,王章琼为学生拍摄了大量集体、个人照片及视频,并将影像资料发布到网络平台,供学生本人及家长浏览和下载。17级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学生开展认知实习和地质实习期间,王章琼作为班主任、实习指导老师,抓拍了大量学生在实习现场听讲、动手实践的照片,并制作了精美的合影。研以致教,用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实践近年来,无人机、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逐渐兴起,并渗透到诸多领域中,土建行业也即将迎来深彻变革。王章琼瞄准这一方向,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并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果。为了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新技术对传统土木工程专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他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作为案例进行分享,让学生领略到科技的魅力,体会到学科交叉的强大生命力,意识到学科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同等重要性。此外,为充分发掘学生潜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积极性,王章琼还组建了一支由研究生、本科生构成的大学生创新团队,吸纳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来。团队不定期组织学术沙龙活动,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关注新技术、新领域、新方向。团队本科生已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1项、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5项、大学生校长基金项目3项,在核心期刊发表一作论文2篇。不忘初心,用课程改革攻克教学难关在教学过程中,王章琼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以德为先的教育目标,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广泛搜集思政元素,通过"课程思政"的形式,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良好品德修养,以及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的职业精神,做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针对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难点及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王章琼探索并实施了模块化、可视化、案例化、研讨化、网络化及考试改革的六位一体教学模式。该模式强化了课堂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建立课程知识结构体系,锻炼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在近6年的时间里,该模式经过不断调整和优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并产生了一定示范效应,该教学研究成果荣获学校教学成果奖。自2014年执教以来,王章琼即开始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主讲的《隧道工程》课程,于2015被认定为学校首批综合改革示范课程。在持续的教学研究过程中,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主持完成教学研究项目2项,发表一作教学研究论文7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2篇。和大多数青年教师一样,王章琼也是博士毕业便登上讲台,一步一步走来,有迷茫,有困惑,有喜悦,也有收获。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文章部分素材来自:武汉工程大学招办

法与情

新田芙蓉学校:线上教学显成效 科研成果获殊荣

红网时刻永州4月29日讯(通讯员 吴信华)近日,笔者从永州市电化教育馆《关于公布2020年全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展示交流活动案例评选结果的通报》中获悉,新田县芙蓉学校的《“停课不停学”工作案例》荣获特等奖,并将和全市其他21件案例作品一起,代表永州市参加湖南省的评比活动。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全市各个学校开学工作的节奏。为了落实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精神,满足家长、学生在疫情期间迫切的学习需求,新田芙蓉学校积极组织,迅速行动,有序、全面、创新地开展了在线课堂教学工作。并且及时总结、积累好的做法和经验,形成了科研成果。“现在学校已经进入开学复课的第三周了,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正有条不紊地开展。通过线上教学和开学复课的科学、有效衔接,孩子们顺利度过了适应期,学习状态都很不错。”新田县芙蓉学校校长蒋继新的话语中难掩内心的喜色。

才难

深耕教科研十年教师体会:教科研课题和教学成果,到底什么区别

解读《河南省中小学教师评价水平标准》2018年版,以高级教师为例,我们会看到这样的句段:“在教学研究、改革和实践中成绩突出,作为主要完成人(限前3名),完成省辖市及以上教科研课题1项,评委会专家评价较高,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在教学研究、改革和实践中成绩突出,作为主要完成人(限前3名),获得省辖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及以上奖励或主持完成的省辖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获二等奖及以上奖励。”2014年版也有类似的句段,把老师们绕晕了,同样是成果,到底什么区别?教科研课题成果:以基础教研部门或教科所部门申请的为主,一般情况下,有省、市、县级别(国家级的小编没有参与过,不妄加评论),根据自己的研究基础和分配数量等情况申报。课题规划办的课题大致分为三种:1.一般课题,每年的4月份,各高校、中专、中小学、幼儿园学校教师均可申报。为保证研究质量,申报人当年只能申报1项,一般在一到两年内完成结题工作。2018年立项1608项。2.电化教育专项课题,每年的5月份申报,由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省电化教育馆与课题承担单位共同管理。2018年立100项,每人只能申报1项,每人最多参与2项。以上两类课题,申报主持人须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副处级以上行政职务教师申报,若不符合的,中小学须有两名副高级以上职称撰写专家书面推荐。3. 农村学校应用性教育科研课题,每年的11月份申报,由河南省教育厅主管,由省教科所、教育学会协助开展,主要由农村教师申报。主持人应具备一级教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申报人当年只能申报1项。2017年立项682项。省课题规划办的课题,重在平时的监管和监督,每两个月,由课题组进行一个“双月报”,也就是两个月梳理一下课题研究工作,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果等等,也方便结题时使用。市、县级课题一般只有一类课题,小编所在地区,年底申报,次年年底结题。以上内容,如果感兴趣可以查看“河南省教育科研网”或“河南省教育厅官网”自行搜索。基础教育教研室课题:申报人员为中小学、幼儿园以及各级基础教育教研机构教师,申报时间为每年的6、7月份,主持人须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且正在从事基础教育教学或管理工作,近三年已有立项课题的主持人不得再申报主持新的项目,同一人最多可同时参加两项研究。2018年批准672项,其中重点课题85项,一般课题587项。市、县级课题申报时间大致跟随其后,基础教育教研室课题重点抓开题、中期、结题过程,要求每次都要召开相关会议,并上传照片和报告。基础教育教研室课题相关文件可上网搜索“河南省基础教研室官网”或“河南省教育厅官网”查询信息。小编的几点感触:1.省课题规划办和教研室,各有一支特别专业的团队。其中的徐万山、韩和鸣、周长春等老师特别厉害,都出版过适合教师阅读的教育科研方面书籍。省教研室课题办主要由杨伟东老师负责,听说他还是政治教研员兼职管理课题,相当牛。以上专家做的报告小编曾听过,可以说都是教研行家。2.精心选题+踏实研究+原创报告+搜集资料=成功结题。以上课题的结题呈现形式一般是出版书籍、论文或研究报告等,对于一线中小学教师来说,研究报告最切合实际。人家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专家和同行鉴定面前,只有踏踏实实做课题,一心无二用,认真研究,各项数据来得实事求是,各项报告的撰写只有原创!原创!原创!做没有做、做得有没有成果专家一看便知,除了努力无一条捷径可走。3. 申报课题要一步一个脚印,切忌“一口吃个胖子”。小编曾经申报过县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8项,省级课题2项,现均已结题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小编先申报县级课题,了解研究流程、熟悉内容后因为个人爱好继续申报了市级、省级课题,每一项课题都付出了很多的精力、时间和汗水。所以,前期的研究基础很重要,没有基础只追求高大上是空中楼阁。另外,两个部门组织的课题,老师们要看清具体要求,根据要求认真做。4.做课题研究要摒弃功利性。2014年以前,教师职称评审基本不用课题,那时一提报课题,很多老师都嫌麻烦、不会操作,都不愿参与。2014年教师评价标准改变以后,科研课题成了“必选项”,老师们又争着抢着做课题,曾经出现了“市级指标难求”的现象,而“一窝蜂”的做课题导致的后果就是教师功利心理(只为求一张证书好评职称)、难以立项(过多的需求和立项数额矛盾)、质量较为低下(没有研究基础或者研究中存在应付了事心理)。其实,小编做课题十年以来,惊喜地发现,在收获证书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收获了学校品味和知名度的提升、参与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成绩同步提升等,而这些才是我们的初衷,是我们的初心,不是吗?下面是华丽丽的分界线教学成果:分几类,小编重点絮叨絮叨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它反映了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的重大成果,奖励范围包括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学术团体、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教师及其他个人取得的教学成果,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教学、评价、资源建设、综合性等方面。需要有多年的实践经验,对教育教学有较大的示范作用,有一定影响力。成果评审时,由评审专家组投票决定,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须有参加投票委员的四分之三、三分之二、二分之一以上同意,必要时进行实地考察。材料的报送上,要求重点撰写好反映成果主要内容和实践检验过程的报告及其他文字材料。一般为每年的3月份报送材料,由县、市教研室初评后择优上报,2018年,小编所在十八线县城分得市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两个,和同事们一起把自己其中的一个课题成果进行了整理上报,后来获得市级二等奖。2016年,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空缺,一等奖43项,二等奖89项;2018年,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空缺,一等奖43项,二等奖86项,以上数据足以说明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含金量是刚刚的。所以,在2018年版的《河南省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标准》中,将教育教学成果奖从原来的课题类归到表彰类,说明两者还是有较大差别的,也从中证明了它的价值所在。图片来自网络。嘘!听说,关注我的人今年都会心想事成,点赞、评论、收藏、分享的人在职称评审中量化名列前茅,祝君好运!我是纸鸢谈教育,为您定期分享中小学教育、教师职称、教科研方面有用、有料、有趣的干货,谢谢阅读!

借嫁娘

浅谈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培养人才是大学的第一使命,是大学的根和本。在担负这一使命的过程中,教学侧重于言传,科研侧重于身教。教学与科研,也就是言传与身教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教学和科研如能发挥各自优势、协同育人,就能更好地培养一流人才、成就卓越教师。教学与科研对高校而言,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是一对需要平衡的辩证关系。自两百多年前威廉·冯·洪堡创立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时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后,这一原则已成为现代大学的基本标志。对于以文化和知识传承、知识创新和创造并重的研究型大学而言,这一辩证关系不言自明;即便是以文化和知识传承为主的教学型大学,由于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技术,这一关系同样也清晰明了。纵观全球大学发展的千年历史,这一关系虽在各个大学的不同发展阶段有所侧重,但从未偏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多年间,我国高等教育无论是在规模和办学能力上,还是在办学质量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迅速走过了恢复高考、扩大规模的过程,走进了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新时代。我们这一代教师也亲历了我国高等教育从小众受教到大众受益的发展过程。四十多年过去了,在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之初进入大学的我们,迄今仍感恩和感动于当年的大学氛围。当时,老师们在沉寂蹉跎了十多年后,以浓缩升华了的知识、蜡烛般燃己照人的情怀,全身心哺育我们;学生们则像永不知饱的雏鸟,引颈争食、奋力消化吸收,同时跟随师长迅速转入研习探究。教师乐教,学生爱学,已成为我们这一代人永恒的大学记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任务更加明确、发展路径愈加清晰、建设目标更为远大,各校都试图将自己的定位和视野放在全球化的格局中加以考量。在历史变迁、跌宕甚至转折的关头,文明与文化的继承与弘扬,知识与科学的创新与创造,技术与产业的突破与变革,无不依赖于教育,无不依赖于人才培养。此时,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能力和水平,无疑是国家实力的综合体现。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发展和大学使命的全面复苏,我国高等教育必然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承转入知识传承、创新和创造并重的新阶段。这就要求高校教师既要做好教学、又要精深科研。于是,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上的时间分配、精力投入平衡问题必然显现。凡认真从事教学的老师都深有体会,教学是一项极费精力和时间的工作,而且是个良心活。然而,正如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哈瑞·刘易斯在《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一书中指出的:“大学已经忘记了更重要的教育学生的任务。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和存贮地,这些大学是成功的,但它们忘记了本科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十几岁的人成长为二十几岁的人,让他们了解自我,探索自己生活的远大目标。”值得反思的是,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存在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的失衡问题,我国高校中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并不鲜见。教育本身是一个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微妙过程,假如高校从教者初心不在、为利所驱,就不可能立德树人、造就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教师不做教学做什么?不做科研教什么?这句常常挂在高校教师和服务管理者嘴边的话已经大体道出了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培养人才是大学的第一使命,是大学的根和本。在担负这一使命的过程中,教学侧重于言传,科研侧重于身教,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教学和科研如能发挥各自优势、协同育人,就能更好地培养一流人才、成就卓越教师。就我自己几十年教学科研工作体会,教学在一流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教学对教师而言,是一个系统提升、融通基础知识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是掌握系统扎实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主要途径。同时,任何教学都具有教育性,即只要有教学活动,就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产生影响,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引领功能。并且,教师不仅要将自己知道的道理给学生讲明白,还要面对来自学生的各种疑难问题,甚至要化解学生为“滴定”教师水平、显示自己能力而提出的“挑战性”甚至“挑衅性”问题——这本身就是对教师的一种锻炼和提升。以我所熟悉的科研领域而言,被世人称道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创新和突破,大多基于讲授中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因此,教学中的知识融通、抽丝剥茧、寻根究源,无疑能促进自己科研的广度和深度。教学工作则可以让我们有机会将自己对科技前沿的学习认识、科研心得和成果等融入、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同时,在这种重新加工和梳理中,又可以为优化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选题、提升自己的科研境界提供反馈和新思路。此外,教学工作还能从学生身上反演看到自己的不足,被学生的灵动所激发,达到教学相长,可谓一举多得。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是在老一辈教师的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就应该将教学工作当成天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立德树人中成就自己。以己管见,科研在一流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提升性和拓展性作用。与教学过程相比,科研过程具有面向未知世界、探索未知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等特点,有助于拓展学生素质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正如洪堡指出的,教学活动不能脱离对科学的具体探讨过程,否则教学就变成了空洞的教条传输,这样就束缚了人的潜能,而不是对人类智慧潜能的尊重。科研工作既是创造新知识的必然途径,也是展示和检验教师与学生知识积累、技能才华的重要场合,更是磨炼研究者意志和品德的必要途径,与教学工作相辅相成,构成了高校育人的主要手段。我常和学生说,科研工作是一个以失败为主旋律的过程,科研的魅力恰在于百折不挠后可能发现的新现象、新原理、新物质、新方法和新技术,由此引领人类文明文化、深化科学认识、提升科技水平、改善人类生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正是科学研究的不断精进,才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不断更新的源泉,这就是教学是流、科研是源的辩证统一,也是历经千年、不断革新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当下,全球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各校除了继续在科研上追求特色、追求引领外,更加重视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技术的探索,更加重视对专业的融通整合,更加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更加重视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的引领和支撑。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百多年的西风东渐、学习探索、艰苦发展过程,如何在新时代开创东风西渐的大格局,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尽快形成中国特色并为全球共享的高等教育理念和范式,是我们高教从业者的使命,也是青年学生的职责和理想。科学认识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更好地贯彻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激发高校发展的内生动力,定是我国高校共同关注的焦点,也是学校发展的重心所在。(作者:严纯华,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

森舞

高校教学和科研有什么区别

我在高校从事人事工作已经很多年了,对高等教育也有一段时间的研究。教学科研关系是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就在前几天的时候写论文,从知网上找到了几十篇讨论教学科研关系的论文。学者们不光是讨论现在社会上热议的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他们更多的是讨论教学科研是否能互相促进。一般来说,大家都比较认同科研对教学有一定促进作用,特别是在从事创新性和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新的研究成果会丰富教学内容。但是,大家对教学是否促进科研并没有达成共识。有的学者认为,在一些互动性比较强的课堂上,学生会对一些问题提出特别的看法,从而启发教师的思维。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目前高校教学内容不可能像科研工作那样前沿,教学和科研工作仍然存在比较大的脱节。我个人比较认同第二种观点,国内一些研究者通过调研也发现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确实是比较小。教学对科研没有促进,那是否存在妨碍呢?很多研究者都认为,教学和科研是存在冲突的,至少从时间和精力上是冲突的。其中教学对科研的冲击比科研对教学冲击的更大一些,换句话说,一个一直做科研的人,如果要同时从事教学工作,他的科研会受到较大影响,而另一个一直做教学的人,如果同时做科研,其教学受到的影响会相对小一些。造成这个的原因很多,比较直观的原因是:教学能力具有延续性,一个教师花一年时间上好一门课后,后面不用再花这么多时间去准备教学内容了。而一个教师即便花十年做科研,他仍然需要付出很多才能往前推进,一旦教学占用了科研时间,势必会对科研造成影响。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几乎所有老师都喜欢一直上上过的课,而不喜欢开新课,喜欢一段时间上同一门课,不喜欢同时上多门课。假想一下,如果让老师从教学和科研任选一样,只要完成规定任务就能拿相同的工资,那大多数老师一定会选做教学,因为教学更难考核一些,显得更容易一些。此外,科研工作能否取得成绩,绝大部分因素取决于教师本人,但教学不一样,还取决于学校的教学条件、教学体系以及生源质量等,尤其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基于上面的分析,高校对科研进行额外激励,而把教学作为教师应该做的事,这是合理的选择。但目前,由于社会导向问题,以及高校在科研上的不断加码,使得天平过多地往科研上倾斜。教师往往在科研上拼尽全力,而在教学上差不多就行。这个问题也已经成为当前高校的一个主要问题。我们也翻阅了一些国外的研究成果,对于这种失衡的导向,大家都没有特别有实效的办法,或者说大家并没有真心想要去扭转。比较好的解决办法:一是提高教学要求,对教学的基本环节把好关,让教师对教学不至于敷衍了事。二是培养以教学为特长的教师,鼓励他们去做教学研究,去编教材,去付出,然后提高他们的待遇,打通他们晋升的渠道。至于那些愿意从事科研的教师,也不可能让他们放弃科研而转投教学吧。世上现在高校的老师既要兼顾教研,也要兼顾科研所以说非常累,那么在高校里面,到底是科研重要?还是教学重要呢,这个要依情况而定高校也分研究性大学合职业性技术学院,如果在职业技术学院当老师那么,那么可能就以教学为主如果在研究性大学那么科研的分量上的相当大还有有的大学特别是有的老师,因为年龄或者因为别的因素,不想再净身尺寸那么他理论上也可以不搞科研所以说在高校里,科研重要还是教学重要,要依据这个大学的层次和自己人生的规划那么如果说一个年轻老师在科研领域是一个新兵的话,那肯定要在高校里做好,坐等板凳,甚至清贫的准备,因为做科研并不是一件可以急功近利的事情,大家必须沉下心来,才能把事情做好,如果说大家想要快速的赚到收入,我觉得到高校可能不是最好的,选择

皆坐

职称评审:科研成果和学术水平占25%,不再简单数论文

来源 | 学术志编辑 | 学术君教育部联合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得到了高校教师的广泛关注。职称评审制度的公平合理无疑是广大教师最关心的一个话题!近日陕西省教育厅网站发布了文章:“安康学院四项举措健全完善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文章列举了安康学院在健全完善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方面的一些做法。安康学院是安康市唯一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公办本科院校,以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文章列举了一些职称评审制度的细节:1、师德考核不合格一票否决:在职称评审工作中,该院把思想品行、工作态度放在评审条件的首位,对师德不合格人员申报当年一票否决并延迟3年申报;2、将教学评价、学术评价、教师参与地方服务、成果转移转化等内容纳入职称评审计分范围,构建了教学工作量、教学评价、教科研成果、学术评价、社会服务“五位一体”的职称晋升量化评价体系,其中“学术评价”部分占比25%,“参评人员的学术评价需每人提供3篇‘代表作’由校外同行专家组评议打分,校内外专家组打分各占50%”,学术水平鉴定评审专家由5人及以上组成,如有超过50%专家作出否定意见,则评审终止。不再简单以SCI、SSCI等论文相关指标代替对教师科研成果和学术水平的专业判断。3、除对高水平论文、成果进行奖励外,该院将教师参与社会服务、成果转移转化、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等予以奖励,纳入职称评审考核指标。4、在评审中,获得省部以上奖项、人才称号的申报人,可以优先占用等额投票指标,但并非直接通过,而是需要通过评审大会评委的综合考察、投票后通过、请示无异议后,才能确认申报人资格。以下为全文内容:近两年,安康学院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完善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在教师评价工作中,对申报人进行全面、综合考察,“树”以德为先、全心育人的考评要求,“立”五位一体、多元评价的考核制度,“破”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不良倾向,“纳”科学合理、综合考试评价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树”以德为先、全心育人的考评导向,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一是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在师德考评工作中,该院认真做好年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考核评估工作,首要参照教师日常行为准则,坚决杜绝学术造假,全面建设师德档案工作,严格执行师德考核不合格在教师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环节实行一票否决。二是严格执行职称评审办法。在职称评审工作中,该院把思想品行、工作态度放在评审条件的首位,对师德不合格人员申报当年一票否决并延迟3年申报;对剽窃他人成果、虚构篡改实验数据、伪造鉴定结论等学术腐败行为者,取消其参评资格,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同时要求,各级评审组织成员必须遵守评审纪律,不得泄露评审情况,对不遵守评审纪律的成员,取消其资格。三是推行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在人员招聘工作中,制定“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并将“遵守宪法和法律,无违法犯罪记录,无违背师德和学术道德的不良记录”放在了资格审查首位,并要求应聘人员品行端正、热爱高等教育事业,具有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四是加强教师师德教育。该院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各类人才自觉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践行“四个统一”,争做“四有”好教师,要求各类人才自觉履行职责,遵守职业规范,倡导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坚决抵制和克服学术不端行为。——“立”五位一体、多元评价的考核制度,完善顶层设计。结合新要求,一是该院修订并实施了《安康学院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实施办法(修 订)》(校党发〔2019〕50 号)《安康学院高校教师系列职称晋 升条件(修订)》(校党发〔2019〕51 号)和《安康学院实验技术系列职称晋升条件(试行)》(校党发〔2019〕52 号)等职称系列文件,将教学评价、学术评价、教师参与地方服务、成果转移转化等内容纳入职称评审计分范围,构建了教学工作量、教学评价、教科研成果、学术评价、社会服务“五位一体”的职称晋升量化评价体系,其中“学术评价”部分占比25%,“参评人员的学术评价需每人提供3篇‘代表作’由校外同行专家组评议打分,校内外专家组打分各占50%”,要求评审专家严格遵守科研诚信要求,忠于职守,提供负责任、高质量的专业评议意见,不再简单以SCI、SSCI等论文相关指标代替对教师科研成果和学术水平的专业判断。二是构建多向度多元综合评价体系。在申报业绩条件设置中,设置教学科研型和科研为主型,不单纯以论文作为申报业绩条件,鼓励教师在擅长领域进行研究,取得代表性成果。对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技术难题、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科研人员,申报高一级职称时论文可不作限制性要求。从注重“单向度评价”向“多向度多元综合评价”转变,推动多维度、全过程、立体式、综合性评价。——“破”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不良倾向,活跃学术氛围。一是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推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除对高水平论文、成果进行奖励外,该院将教师参与社会服务、成果转移转化、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等予以奖励,纳入职称评审考核指标。二是突出质量导向。科研评价重在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评价,不再只把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作为各类科研评选和考核的唯一标准。学科学术带头人、科研平台负责人遴选,在品德、学术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基础上,只需要提供代表作,学校组织专家对代表作进行水平评估;科技创新团队考核时,对创新服务团队取得的标志性论文、获奖、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和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等进行综合评价,不单纯计算SCI论文篇数和获奖的次数。三是实施科研分类评价。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特点,坚持科研成果分类评价,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探索长周期评价,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四是放宽校级项目申报限制,探索多样化结题方式。校级项目立项时,重点考察项目负责人实际科研水平和科研项目本身的科学性、创新性等内容,注重实际。近年的校级教改、科研项目中,有80%以上的项目由35岁以下的“无帽子、无奖项”的青年教师担任项目主持人,大大提升了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活跃了学术气氛。积极探索校级教科研项目结题形式多样化,根据项目实际情况,专利、专著、社会服务、调查报告、发明新技术、培育新品种等皆可以作为结题的成果。——“纳”科学合理、综合考试评价方式,突出教科研实效。一是改革职称评审办法,严格学业标准,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例如,2019年,该院现代农业与生物科技学院教师李川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2016-2018年度一等奖(个人排名第二),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谭诗民同志2019年获得陕西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个人排名第二),根据省人社厅《陕西省突出贡献人才和引进高层次人才高级职称考核认定办法》(陕人社发〔2019〕40号)要求,结合实际成果,经该院研究,符合认定办法,分别推荐参加陕西省教育厅教授、副教授职称考核认定。二是建立完善教师聘任考核体系。该院制定了聘期任务事项,将学生评教名次纳入聘期任务考核,学生考核排名前十者,视为直接完成聘期任务者,进而直接教师的晋升和聘任。三是对学术成果进行匿名评价。该院在评审中首先对申报人的政治思想、师德师风及学术道德进行考评,在教学能力良好的前提下,组织校外专家对申报人的学术成果进行匿名评价,对申报人的学术水平鉴定评审专家由5人及以上组成,如有超过50%专家作出否定意见,则评审终止。校外专家评审后,学校还组织述职答辩,对申报人的研究方向、学术成果和研究工作进展及计划进行评价,经评审大会会议表决通过、公示无异议后,才可确认申报人取得相应资格。在评审中,获得省部以上奖项、人才称号的申报人,虽然可以优先占用等额投票指标,但并非直接通过,而是需要通过评审大会评委的综合考察、投票后通过、请示无异议后,才能确认申报人资格。本文来源:陕西教育厅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明鬼

重教学强科研不矛盾

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蔬菜学专业的研究生在查看水培番茄的生长情况。新华社发安徽农业大学江淮分水岭综合试验站动物综合实验室。新华社发湖州市现代农业技术学校实验室。何伟卫摄/光明图片中南科技财经管理学校汽修专业举行的“工匠杯”汽修技能比赛。李杰摄/光明图片编者按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教学和科研似乎始终存在矛盾:“对立说”将二者割裂甚至对立起来讨论孰轻孰重;“良心说”把教学和科研分别归于道德和学术层面评价,把科研对教学的促进归于自发自觉;“重奖说”注重增加人财物投入,忽视职业素养、管理效能及资源转化的作用。“破五唯”的号角已然吹响,教学、科研究竟该如何平衡、“共处”才能轻装上阵、焕发生机,最终形成合力?1、一流大学无不以培养一流人才而著称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何以可能,何以可为?从中国高等教育现阶段使命维度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的背景下,各国综合国力竞争和中美博弈的制胜因素无不归结为科技和人才的终极较量。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驱动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必须以更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提升引领力、塑造力,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从一流大学建设规律维度看,一流大学无不以培养一流人才而著称。教学是大学立校之本,无教学不大学,教学是办学事业的根基;科研是强校之路,无科研不引领,科研是引领创新发展的方向。重视教学、做强科研,研究型大学才能创建世界一流。从人才培养规律维度看,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要遵循人才成长客观规律。新知识既非凭空产生,也非一成不变,而是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将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贯穿于研究型大学教学,既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推动理论创新的客观需要,也是高校知识传承与知识创新的内在要求。“重教学”以固其本,“强科研”以成其高,在二者共同作用下,才能使学生夯实知识根基,掌握创新方法,涵养创新精神,塑造科研品质,为其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2、“重教学 强科研”不仅必要而且可能新时期以来,高校教学和科研均呈现出新特点。教学由以“教师、教室、教材”为中心到以“学生发展、学生学习、学习效果”为中心,科研“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呈现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这些变化使得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相互促进的需要日益迫切。教学学术的发展、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化以及产教融合的推进,使“重教学 强科研”不仅必要,而且可能。教学学术发展为两者融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学术包括“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然而实践中,教学学术长期被弱化,由教师个人道德自律或是依靠政策倾斜刺激促进教学,实则都忽视了教学本身的科学性。教学学术研究师生互动和智慧生成的规律,在教学相长中促进了学术的深化;教学学术充分肯定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等所具的学术价值,其对规律的探寻与科研具有同向性、融通性;教学学术呼唤打破“教学孤岛”,学术成果能够被他人使用和发展,对于教师团队建设有积极促进作用,而团队亦是科研发展的前提。教学学术使教学和科研得以在同一个坐标系中衡量评价,也使得二者互相促进、有效转化成为可能。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两者融合创造条件支撑。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业态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客观上促进了前所未有的教育教学信息化普及。“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成为教育新常态,师生由单向传授变为共同探索的学习共同体。可以预见,随着5G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教育教学将逐渐由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向信息技术引领内在赋能转变。从“如何教会知识”到“如何教会学习”,更加注重认知技能和研究能力的提升;网络海量资源使“人人为师 相互学习”不再困难;从结果性评价到过程性评价,通过教育数据采集分析为学生定制和优化学习方案;跨媒体智能技术为学生了解、研究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提供远程场景、虚拟场景等。可谓时时处处教中有研、研不离教,教学与科研的融合由此更加紧密。产学研的深化为两者融合搭建平台基础。产学研合作是研究型大学的特色和优势,有利于高校密切与外界联系,有利于高校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和实践基地建设,有利于科研可持续发展。《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实施,把产教融合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和改革举措,也为高等教育领域深化校企协同育人、科研联合攻关提供了新契机。3、“重教学 强科研”要迈过三道坎儿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重点是以科研实践带动教学活动优化、提质、升级,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难点是管理者和教师的观念转变,并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改革教师评价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评价机制是指挥棒,必须坚持激励和约束相结合、治标与治本同推进、自律与他律相统一,建设与学校办学目标、办学实际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做到“软”“硬”兼施,对教学的“软指标”做到“硬考核”,对科研的“硬指标”强化“软考核”。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要以转变观念为前提,从职业责任入手强化教学职责,辅之以奖励,真正树立人才持续研究和学术成果长期积累的政策导向,引导学者回归学术研究本质,涵养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实现厚积薄发并形成良性循环。做到“破”“立”结合,在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评价体系的同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新评价体系。加强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完善适合不同类型教师发展的学术评价体系,让各类教师的创造性充分发挥和涌流。做到“上”“下”统筹,在各个层面共同发力。学校要改革体制机制,健全制度供给,建立科研上水平、教学提质量、科研促教学的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明确政策导向;学院要创新实践路径,不断完善岗位聘任考核办法,不断提升学科和专业建设水平;教师要转变观念、改进方法、遵循规律,在潜心学术研究的同时,紧跟教育教学发展趋势提升从教能力。建立科研反哺教学评价支撑体系,改革教师团队建设模式。以推进国家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推进教学团队、学科团队和科研团队一体化建设,促进三者有机融合。建立科研反哺教学评价支撑体系,规范教科融合评价制度,注重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推动科研平台向本科生开放,设立专门教改项目、专项资金鼓励优秀科研成果进教材、进课堂。创新团队管理模式,提升团队协同作战能力。深化产教融合,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牢牢把握当前产教融合改革历史机遇,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以提升人才培养对产业升级的贡献率为导向,充分发挥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主渠道和经济与社会发展动力源的作用,将学校自身发展融入区域经济、产业行业发展当中,集成双方优势资源育人并及时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牢牢把握培养一流人才这一核心任务,推进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培养,选拔优秀的有学术潜质的本科生,打通本科和博士研究生培养阶段,让本科生早进实验室、早入课题组、早接触大项目,激发科研兴趣,夯实学术基础,同时通过构建模块化、递进式一体化课程体系,使其在高水平教学、学科、科研平台、企业实践基地支持下成长为优秀的拔尖创新型人才。目前,不少高水平大学已经在本硕博贯通式培养上展开了积极实践,通过优质平台资源集成与转化,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统一,促进了创新型人才培养向高纬度跃升。(作者:张来斌,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

老玩家

共享成果,让科研在展示中前行

——江西工程学院外语外贸学院近年来科研成果展近日,从江西工程学院获悉,江西工程学院在主抓教学质量的同时,科研工作也在按部就班地稳步前行。江西工程学院外语外贸学院在学校的整体部署下,采取一系列的激励措施,鼓励广大教师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注重教师教学与科研的考核机制,营造积极、主动的科研氛围,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一、外语外贸学院近年来主持的科研项目(部分)二、外语外贸学院近年来主编参编的教材(部分)三、外语外贸学院近年来申请的专利(部分)四、外语外贸学院近年来在各级刊物上发表的论文(部分)科研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方法,是提高高校师资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科、学位建设的重要手段。江西工程学院外语外贸学院将一如既往的“两手抓”,一手抓教学,一手抓科研,让科研与教学共享成果,齐头并进。

我爱你

巨大科研成果高校盘点,第一个5.2亿,最后一个想要改变基因

在日前公布的2019中国最优秀大学排名中,我们看到了五百四十九知名大学之间的评估与碰撞。虽然那些耳熟能详的大学依旧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而人们却也发现入人大这种在我们印象中排名应该更靠前的大学却排名靠后,其实说明了一个学校的研究成果,科研转化率是代表大学排名的关键所在。人大主攻社科类,并非综合或是理科类大学,自然没什么优势。那么接下来也让我们来盘点一下那些排名靠前,有着重大科研成果的优质大学吧。1.山东理工大学这所大学作为工科大学,又位于教学质量极高,学霸频出的山东地区,也是不负众望,数十年如一日就行着研究。早在2017年,化院玉遂教授团队便已然研发出新型的化学发泡剂。对这项取得了巨大贡献的研究,其使用权许可卖出了5.2亿元“天价”,刷新了国内纪录。要知道,这也仅仅是20年的许可,在未来,这项研究更会发挥源源不断的价值,经济与社会效益都是不可估算的。在这所大学,教师岗位不仅包括常见的教学型、科研型、教学科研型,还专设了“成果转化型教师”。2.南开大学在前不久发布的2018年度高校优秀成果奖名单中,南京大学以第一名的成绩,击败了众多同等优秀的高校荣登榜首。而且还不止于此,他们在完成的科研项目方面,共有11个项目获得了奖项,其中7项指标达到一等,位列全国高校第三。这所大学在近年来,南京大学的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努力一直是有目共睹,他们以问题为导向,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可以说是扛起了国内科研的一杆大旗。3.南方科技大学随着“改变婴儿DNA事件”闹的沸沸扬扬,基因改变被人们所熟知了解,其实,它本质上也是一项科研项目,只是碍于人伦难以进行,被国家明令禁止。该科研是南方科大的一名副教授研究而成的。虽然研究是个体行为,但这也证实了南方科技大学对科研项目多重视,水准之高让这样好难的科研项目也得以充分实施。就科研结果来看,虽然依旧是弊大于利。因为他的不确定性太大了,可能改变成整个人类的基因,对实验的生命也不尊重。但南科大这种支持科研的心,已经坚持用科技优化人类社会的投入总是好的。看到这些科研成果优秀的大学,我们也不要认为这一切都离我们太远太远,其实,更应该但是应该转变理念,上述这些高校,真正出科研成果年纪其实恰恰是28—40岁这段时间。有位著名高校的知名老院士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70,80岁的人,其实都搞不动科研了,那些成果都是我们年轻时候就研究出来的!所以,现在的我们在择校上也应考虑这些有科研成果,愿意投资科研的大学,让自己的前途更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