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教授的区别是什么?抱神以静

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教授的区别是什么?

学士(Bachelor Degree),是本科(undergraate)毕业能够获取的学位。我在中国的时候有理学生、工学士、文学士等之分,不知现在是否有变化。国外的分法也比较类似,比如通识教育的文科(liberal art)的学位常常是BA(Bachelor of Art),理科专业(Science)授BS(Bachelor of Science)等等。学士学位一般需要全时读四年获得,也有的专业譬如工程、设计等需要五年,当然半工半读要多久就不好说了。硕士(Master Degree),是研究生(graate)期间可以获得的第一个学位,在中国硕士一般需要两到三年全时攻读,最后要写硕士论文。在美国硕士则有两种,一种是学分硕士,只需要修够学分就可以毕业,这种以文科居多,用的时间短一些,一年半甚至一年就能毕业拿到学位;另一种是论文硕士,需要做实验收集数据写论文,这样的硕士一般需要两到三年才能毕业。博士(Ph.D),是研究生期间可以获得的比硕士更高一级别的学位,攻读博士并不需要硕士学位,本科毕业可以直接攻博,但是一旦博士不能达到毕业水平的话,可以改成硕士毕业。博士需要三到五年全时攻读,也有延长到更久的,在美国如果七年博士还没有毕业,一般会被认为该博士生没有毕业的能力,但这并不绝对,我认识的同学中有读了九年最后拿到博士学位,论文做的极其优秀,属于慢工出细活儿的那种。学士、硕士、博士都是一种学位,学士到硕士再到博士,是一种学历提升的过程,简单的说,本科生就是学士,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就是通常所说的硕士,毕业获得的是硕士学位,博士研究生就是通常所说的博士,毕业后获得的就是博士学位,目前博士就是最高学历。而博士后是一种工作经历,并不是一种学历,它是有工资的。博士后是指博士毕业取得学位、学历后,进入博士后流动站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行研究的人员。博士后不是学位,也不是职务或职称,它只是一段工作经历。教授是一种高级职称,比教授低的有副教授、讲师、助教等,过去的教授不一定是博士、硕士,甚至连学士也不是。他们之间的区别,教授可以拿到行业的最高职称津贴,博士后只是一种工作经历,而博士、硕士、学士只是证明他们在相应的学习阶段,顺利完成了学业,取得了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虽然取得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甚至进入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工作过,但不一定就能很快评上教授。反过来说,虽然教授没有较高的学历或者学位,但是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长期学习和研究某一个领域,教学经验、研究经历比较丰富,他仍然可以当研究生导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对教育事业的越来越重视,并且我国对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我们要尽自己的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学历。

不知恶死

导师是教授还是讲师对于研究生的影响是否较大

研究生培养单位在导师的选拔上都会有相应的规则,通常能够带研究生的导师,往往都需要具备副教授以上的职称,这主要是为了保障研究生期间的教育质量,所以讲师带研究生的情况并不常见。读研期间,导师对于研究生的学习效果会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影响研究生学习的因素还包括课题资源、实验室资源、行业资源等等,实际上研究生能否在读研期间获得较多的研究成果,往往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不同的导师往往会有不同的研究方向,所以研究生选导师往往是跟着方向走的,当然也有一部分研究生是冲着导师来选择方向的,这种情况也比较常见,毕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导师会明显提升自己的学习(研究)主动性。实际上,虽然导师之间会存在能力上的差别(资源整合能力上的差别),但是对于研究生来说,这些差别并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自己的学习体验,实际上真正能够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在于培养单位能否为研究生营造一个较好的研究氛围。由于重点大学往往有更好的学术氛围,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更多的学生愿意选择重点大学的原因。研究生在选择导师之前应该跟导师做一个有效的沟通,明确自己的读研目的以及读研规划,导师也会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科研情况向学生做一个整体的介绍,以便于双方作出契合度比较高的选择。我从事互联网行业多年,目前也在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我会陆续写一些关于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如果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考研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我!

散戏

2020考研:导师选正教授还是副教授,你还在犹豫吗?

有考研想法或者已经决定考研的同学们,最好从现在开始就准备考研的各项事宜。那么对于考研报考来说,选择导师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每年都会有学生在衡量报个副教授(一般是硕导)还是正教授(一般是硕导和博导),纠结程度不亚于考外校还是考本校。那么到底正教授和副教授有什么区别呢?为什么这么多人迟迟做不了选择?导师拨穗、资历不同、科研能力不同副教授和教授从名字上已经有很大的区别了。教授的资历更高,对应的科研能力也更强。包括研究的方向较多,可选择性强,科研项目较多,有足够的经费支撑,科研成果多,科研平台更高等。而副教授一般来说,项目较少,研究方向单一,成果较少。小编所在的课题组导师是二级教授,每年的项目经费就有几百万,有的导师真是几千万,但同一学院其他副教授,项目少的可怜,经费也捉襟见肘。这一点来说,教授完胜。培养方式不同教授所建立的课题组,博硕士成员较多,有的还有很多副教授或讲师。因此,对于新入组的硕士而言,很有可能就是小老师甚至博士师兄师姐带你,毕竟博导都太忙了。具体来讲,一开始他们需要你做什么你就去做什么。后面确立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就需要自己动手自己学习,而导师是在组会上对你进行指导,给你的大方向进行把控,但具体实验遇到什么问题,你就去求助小老师即可。这种培养方式类似于散养。而资历较高的副教授,自己的项目不多,所以会专心带你。从入学后的文献综述,到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写论文等,每一步都有自己导师的参与。很多导师还会专门每周抽时间听你汇报,给你解决各种问题等。小编很多同学都选择了这种导师,天天上演与导师的相爱相杀。这种培养方式类似于精心培养。我与导师的日常有的刚成为副教授,很有可能是某个大教授麾下的小老师,这个时候基本就是把你送到大教授那边,和大教授的学生一起培养。而自己的导师则像一个大师兄领导着你们。有时可能和你们一起被领导教育。但这种导师一般都比较暖心,毕竟自己也是刚毕业不久,深谙学生疾苦,跟着这种导师基本不会挨饿。这种培养方式类似于联合培养。学生科研成果不同一般来说,教授作为导师,对待学生虽然有时疏于管理,但在论文等其他科研成果上抓得比谁都紧。博导的项目多,因此实验所获得的的数据和思路也往往较多,科研产出也有一定的要求。因此作为博导的学生,就算你不想写论文,也会有导师在后面追着你写论文。那么相应的科研成果也会较多。小编所在的课题组有师兄5年来发表30余篇论文,这和自身的努力还有导师的指导密不可分。专利证书而副教授带的学生,在实验条件等方面可能会不如博导的学生。例如测一项指标,我们师门可以花钱买仪器,自动监测,而有的经费紧张的师门,则需要学生自己手动测定。这样一来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太多,自然论文的水平和数量也受到影响。不过虽然论文数量少,但有的导师对学生的论文负责,会自己一个字一个字的改,这样一来,很有可能发表质量比较高的论文了。不管博导还是硕导,自身努力最重要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不管是博导还是硕导,导师仅是给你读研提供一个平台和指导,真正需要的还是自身的努力。这是万变不离其宗的。身处院士团队,但还是没什么成果的研究生也是存在的。即使是副教授但指导学生获得校长奖学金也是有可能的,所以内在努力和外在条件一样重要。当然,小编上述提到的教授和副教授的区别,是大部分情况,有的博导可能也没什么项目和经费,有的副教授可能经费充足,条件优越。具体的每个导师的情况不同,这还需要考研的学生们自己下功夫去了解和学习,只有充分了解了导师的情况,才可以做好选择。再次总结一下,教授带学生,财大气粗,科研水平高,对学生的指导往往一针见血,科研产出多,但管理松散,多数情况还要自身努力。副教授带学生,日子过得紧巴巴,对学生精心指导,相处融洽,管理较严,更需要自身努力才能有好出路!

愈演愈烈

研究生选择导师,一定要选教授或者副教授,这或许是最荒唐的标准

可能参加过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学生,对考研相关的一系列事情都有着自己的感悟,只不过在诸多的事情中一定会设计到选择硕士导师这个问题,毕竟好的硕士导师对于研究生三年的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甚至好的导师决定了你就业时的平台,因此所有考研的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够找一个完美的硕士导师。记得当时自己选择硕士导师之前,也查阅了很多的导师相关资料,看看导师的科研情况,有没有海外留学经历等等,但最终我的选择并不是根据我自己查阅相关资料而得出来的,因为我的学姐给我推荐了一个她口中非常好的导师,于是我就选择了这位导师,当然在之后的研究生生活中也证明了我学姐的眼光。当然,每一个人选择自己硕士导师的标准不同,可能有的是按照导师的年龄,可能有的是按照导师的性别,可能有的是按照导师的近几年科研情况,但其中有的学生会认为选择导师必须是在那些有教授职称的老师里选择,或者是副教授,这才是最佳的导师。这样的标准没有错误,也不能说完全的正确,因为现在各高校绝大多数的硕士导师都是教授、副教授,因为能够带硕士研究生的导师最低也是副教授,所以这样的标准其实没有任何的价值,也没有什么参看价值,更不要认为教授就一定是好导师。同时,还有985高校、211高校的一些导师不是副教授,也 不是教授,仅仅只是一个讲师,但是却可以带硕士研究生,像这样的硕士导师,现在已经越来越多的收到硕士研究生的喜爱,因为年龄相差不大,有着共同的话题,并且这样的硕导近几年的科研一定非常的强势。但回到实际,硕士研究生选择倒是其实没有固定的标准,没有必须满足怎样的条件才能够可以,因为或许你认为的那个优秀导师没有选择你,也没有什么价值,或许你不想选择的那个导师,他却选择了你,最后或许你就是他的学生了。因此优秀的导师配优秀的学生,你自己所具备的属性必须足够给力,同时还不要忘记在选择导师之前和自己认可多的导师见面沟通,争取自己能够进入其门下学习,这样才会更有保障。总之,选择导师一方面需要运气,另一方面需要方法,最终是哪位导师带你?这或许无人知晓,但是研究生的我们能够做的就是,积极的去争取自己认可导师手中的名额,这样或许才能最终跟着自己理想的导师学习。

汝恶之乎

为何国内高校部分硕士生导师甚至博士生导师的学历是硕士?

小西在大学做老师,对于硕士生导师、博生生导师遴选有点了解。本质上,导师的遴选和学历之间存在联系,会有一定的要求和限制。作为青年教师(青椒),近几年进入高校教学和遴选为硕士导师的,如特聘副教授、特聘教授,都是最优秀的一批博士毕业生。但是,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遴选的条件是有差异的,相对来说,能遴选为博士生导师的,不管什么学历,学术能力和地位都不会差。而硕士学历的硕士生导师得区别来看,有进取心的会选择攻读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为什么博士生导师学历是硕士,甚至是本科?一批教育界前辈受限于特定历史原因,不少人晋升为教授和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后,学历依然是之前的硕士或本科。小西所在学科的创始人是一位老太太,学历虽然是本科,但是不影响她的学术能力和地位,早已培养出几十位博士和过百的硕士生,其中许多学生早已是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对这些前辈大牛而言,职称晋升、导师遴选之类的事情早已不是追求,已到达巅峰,如1、2级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学历这件事,只要他们想,"混"个博士研究生学历不是难事,但沉心于某个研究方向的他们兴趣早已不在此。如中国科学院、工程院的院士不少是本科学历,同年龄段院士也有不少有国外院校的博士学历,共同点是学术做得好,都是某个研究方向的泰斗。不同的是,随着本科生、硕士生的扩招和国内整体学历要求的提升,走科研路的基本要求就是具有博士学位。如国内高校、研究院所的年轻一批博士生导师(约55周岁以下)基本都是博士,基本都是国内外顶尖院校的博士学历(双非院校博士点不多)。在经历上,部分是是工作后继续深造,全日制或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或借助留学基金委的平台出国深造。小西之前的博士生导师硕士毕业留校任教,工作2年后脱产报考浙江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当时不少人对于他的离职不是很理解),毕业后没有回原来工作的学校,转而进985高校任教。小西相信我们身边有不少类似的导师,相对发展都是非常不错的,因为同期中不少留校任教的同事受限于平台层次和机遇,至今依然卡在"副教授"。大学美景-导师为什么硕士生导师学历会是硕士?如何遴选成功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遴选的基本条件不同,会比后者低一些。40-45岁左右的一批人中,在双非或区域较偏远的院校,之前人才引进缺乏优势,不少老师是硕士毕业留校的。之前,硕士研究生扩招引起导师数量的不足,毕竟一个导师一年2-3个硕士还算合理,数量再多培养质量肯定跟不上。因此,不少学校在硕士生导师遴选中放开博士学位的要求,有课题、有科研论文的硕士学历的讲师同样可以遴选为硕士生导师,甚至部分院校对于1985年之前副教授(副研究院)遴选为硕士生导师的最低要求是本科(含)以上学历。当然,在遴选过程中,肯定是有博士学历占据优势。硕士生导师中学历是硕士的老师,不少职称被限制在讲师。除特定学科外,大部分学科的教师晋升高级职称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已获得博士学位。小西认识一个老师,之前读了本校的博士,后面因为家庭琐事和个人原因,始终无法毕业。没有博士学位,申报课题做主持受限等因素,已主动要求调整到行政岗,转做专职科研秘书。高校导师个人发展硕士学历的硕士生导师在高校发展如何?小西想说,类似的这一批老师在遴选为硕士生导师后,不少人已取得博士学位,少量是在读博士生(不少人毕业有点难,会延期)。之前,小西和硕士研究生生聊天时谈到过这个话题,她的导师在读博士,将她硕士阶段的一些实验数据用于自己博士毕业,甚至不给她论文署名一作,她疑惑的是"到底是谁在读博士?"。前几天和一个朋友聊天,得知和她合租的一个大学英语女老师正在报考北京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因为硕士学历的"她"在高校工作颇为艰难。是不是我们身边这样的人和事不少?高校在进行学科评估、学校升格等事关学校发展的重大事件时,教师中博士学位占比是个重要的考核因素,如之前临沂大学就不再和约300名硕士学历的教职续签合同。一旦啊发生类似的事情,学校也会面临极大的压力,所以学校会有"优厚"的文件鼓励在职教师攻读校外知名院校的非全日制定向博士学位,保留岗位和正常发放工资,且报销学费,时间是博士学制的3-4年。这会导致一个比较特别的情况,如不少博士生导师招收的在职博士,年龄比自己还要大一点,其实这也很好地诠释了"达者为师"的内涵。但是,也有不少导师觉得没有必要折腾自己,倾向于做一些横向课题,是谁都无法勉强的。硕士生阶段学习和生活读研遇到类似的导师,如何合理应对?小西在文章之前说过,读研时导师是博士生导师,是幸福的。知名院校的话,做到自己喜欢的课题内容或方向,跟着类似导师不需要再次焦虑如何选个导师,直接选择硕博连读或者直博都可以。而且,类似的导师具有完备的团队,如5-10人的教师团队,有教授、副教授、讲师等,不缺课题和经费,起码不用读研担心中文论文的版面费哪里出。或者说,在概率学上读研跟着博士生导师更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和毕业。若硕士学历的老师(在读博士)作为自己的硕士生导师,不要什么理由,单导师制度体系下学生想要主动变更导师难度比较大。类似的硕士生导师要是有上进心,已选择在攻读博士学位,不管是职称晋升被限制的倒逼,或者主动选择提升自己,在指导你开展课题的过程中应该都会比较尽心和负责的。换个角度看,也许你硕士阶段的部分科研成果的会用于他的博士学位论文。类似的导师也许不会自己单独设计实验,但会全程参与,尤其是设计、测试、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关于署名先后的问题尽量沟通。成功在于努力和规划小小的分享文末小西想说,有兴趣或规划进入高校任教的话,目前来说博士研究生学是最低要求。在本科阶段,建议提前做好读研、读博的规划(能推免为什么要考研呢?),日后科研工作中年龄是个不小的限制,如35、45岁(女生可延至40岁),有机会直博或硕博连读都是值得选择的。和家人沟通好,4年的付出会有很好的收获,至今我依然相信这句话,而且我自己也算是"小小的"验证了这句话。小三十岁的人还在读书,本身就会带来无限的压力,本科、硕士同学工作后的收入和幸福生活对在读博士来说也是无限的诱惑,让人常常想到"要是我不读博,我现在如何如何"。因此,仅仅是做个规划还是不够的,要有足够的恒心和毅力让自己坚持下来,在小西认识的大部分博士或教师同行中,不少在读博过程中都有过"放弃"的念头。但是,坚持到最后的他们,无比美丽,诸位学子加油!小西文中肯定有些许不到之处,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正,谢谢大家!▼小西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赞,这将是我发文最大的鼓励和收获!

鬼附身

硕士导师必须是副教授以上?错,普通讲师也可以!

研究生选择导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我们都清楚在读研期间导师对于一个学生的重要的塑造作用,如果你能够跟一位学术大咖的话,那么你很有可能会因此有一个不错的学术成果,如果你能够跟一位人生导师,那么他能够对你的三观有重新的塑造,因此不同的导师对研究生的作用不尽相同。只是现在我们每年的研究生在选导师时更多的是看重其职称。而且越来越多的考研学生在潜意识里都有这样一种观念,那就是能成为硕士导师一定是副教授以上,普通的讲师是没有希望的,而且在很多学生的观念中职称越高越代表其较高的科研能力,越能够证明其优秀的教学水平。所以我们常常能够听到一些硕士研究生在和自己的朋友炫耀,我的导师是教授、我的导师是副教授,很少有硕士研究生会说我的导师是一名普通的讲师,然而在我国从没有规定讲师不可以带硕士研究生,也没有规定必须是副教授以上才可以带硕士研究生。当然,这样并不是在否定教授或者是副教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而是在强调讲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在很多98高校讲师带硕士研究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而且这些能够带硕士研究生的普通讲师,或许仅仅只是在职称上比较的普通罢了,不管是从科研能力还是从教学水平看,一定程度上并不比那些教授要差一些,甚至还比他们更强一些。因为这些导师一般都是支持着国家级的项目或者是课题,有着大量的科研成果,而这些便是他们能够带硕士研究生的核心能力,至于职称的问题,这是一个难以解决的事情,毕竟高校每年晋升副教授、教授的名额非常的有限,不可能每一个有能力的讲师都能够顺利的被晋升为副教授。因此这给我们还没有选择硕士导师已经还在考研路上的学生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同时也是给我们很多考研人一个观念上的转变,在选择硕士导师时,不要一味的只是盯着导师的职称,还不要忘记看一看导师的科研,更重要的是看看那些不是副教授的讲师,或许他们正在主持的项目或者是课题才是最适合你的。当然在选择导师时一定不要将职称放到第一位,很多时候职称往往是放到最后一位的,因为最为重要的是导师的人品,这是你三年硕士研究生的基础,一个好的导师绝对会保障你有一个愉快而有价值的硕士生活。总之,在选择导师时思维要更活跃一些,不管是副教授、教授还是讲师,关键还是看其科研能力,这是一个重点,更不要认为讲师不能带硕士研究生。

达道

研究生导师的秘密!教授副教授不是最好的,这类导师性价比才高!

大家好,这里是考验刺客联盟!很多人觉得现在谈选择研究生导师还为之尚早,但是有一类的同学现在就可以跟你目标院校专业的研究生导师先打招呼了!这类同学就是目标院校专业已经明确,而且有人脉认识目标院校专业的导师,并且自己复习的也不错,有信心能考上的同学,现在就可以跟你想选的导师先打个招呼了。早打招呼不是为了有什么优待,也不是想走后门,而是先占个名额,毕竟每个导师带学生的数量都是有限的;而且导师顺便还能给你一些建议,这对你后续的备考和复试都有极大的帮助!选研究生导师就跟选择院校专业一样重要,读研的三年,导师就是你的科研深造的风向标,能不能真的学到东西,导师占很大的因素!那什么样的导师才能让你真的学到东西呢?1、导师的科研能力要强,有真本事的导师才能教会你真本事。2、导师手里要有课题项目,这样你才有练手的,才能学到真本事,才能进步,未来就业你也有东西证明自己的实力。3、一定要选有责任心的导师。导师最佳年龄:30~35。大多数年轻的导师在单位历浅,做事情比较小心谨慎,对学生负责的几率比较大。4、最好选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为最佳。职称越高,名气越大的导师,往往不把带学生当成一回事情。5、不要选有行政职务的人做导师。有行政职务的人时间太少,这些人心思不在做学问上。在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学校名气和导师能力不存在必然联系,所以选择导师的时候,一定要抛开表象看本质,选一位真正有实力、负责人的导师,真的会改变你的后半生。研究生学习科研和导师研究方向息息相关,选错导师会严重影响读研体验,所以在选导师的问题上,同学们一定重视,否则你辛辛苦苦备考一年的努力,收获的回报真的会大打折扣!我是考研盟主,助你考研路上畅通无阻!私信备注“考研”有惊喜哦~大家对“导师喜欢什么样的研究生”这话题感兴趣吗?评论区扣“1”,下篇文章见!

感觉学

为什么大学里很多教授给人感觉知识水平还不如硕士?真的如此吗

很多大学生到了硕士阶段以后,随着学习的深入和研究能力的提高,会发现一部分教授的知识水平其实还不如硕士,给人感觉很多老师评上教授职称之后反而不继续做科研了,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硕士首先这种现象肯定是存在的。在很多普通高校里面,一些研究生导师虽然是专业导师的身份,但是其实很多已经不继续做科研很多年了,到了管理岗位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已经对前沿的知识和信息已经不太了解,因此在给硕士上课过程中,或者在给硕士研究生论文写作指导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啼笑皆非的局面发生。记得有一次参加一个硕士生和导师的讨论会,研究生导师居然不知道实证研究中的解释变量和被解释产量的关系,那个导师还把自己学生骂了一顿,场面非常尴尬。其次,在985大学里面这种现象会比较少。在双一流大学或者在985大学里面,教授还是很有水平的,很多教授每年都有申请国家社科或者自然科学基金,而且从知网都可以看到他们每年发表的学术论文,即使很多教授到了行政岗位上,但是依然每年都会有一些论文发表,可见985大学的教授和普通高校的教授还是很有水平的。学术交流而造成教授知识水平不如硕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教授只是评职称,发一定的论文就可以了,但是由于学科知识发展越来越快,过去被认为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在现在也许普通硕士就可以写出来。比如经济学方面,在2010年以前很多教授发表论文还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而且实证研究范式还不规范。但是到现在很多硕士毕业论文研究方法已经升级到了依据面板数据建立计量模型。二是很多教授评职称以后,就不再发表论文了,只是从事简单的教学工作。曾经见过一个博导,但是发现他已经近十年没有发表论文了,也不知道他带的博士和硕士水平如何。教授学术成果漫画所以考研就要尽量报考双一流大学的研究生,这样就可以跟着贴心的硕导学习,制定自己的科研计划,在三年的研究生生涯中能发表至少一篇论文,这样自己如果想考博的话就容易多了。

大猩猩

考研选导师规则:选年轻有为的副教授还是著作等身的老教授?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大四学生在毕业后选择考研,考研成为了一个“热门”。相比于高考,考研要复杂很多,除了初试和复试以外,如何选择导师也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其实对于那些笔试后自我感觉还不错的学生来说,笔试一结束就可以着手找导师了。研究生的学习和本科生有太大的区别,在一定程度上,选到了一个怎么样的导师,将直接影响着你研究生三年的学习、生活甚至影响到你的未来,所以导师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也有很多人在选择导师的时候,其实会有一种纠结,到底是选择那些年轻有为的副教授好呢?还是选择那些著作等身、造诣深厚的老教授好呢?首先,相比于那些荣誉满身的教授,副教授或许更好考一点,毕竟竞争更小。另外,相比于老教授,和年轻有为的副教授见面的机会更多,讨论的机会更多,或许在论文等方面能够得到更多的指导。如果这个副教授恰好又有一个“大牛”导师,那就更好了。对于那些年轻有为的副教授来说,很多人的首要目标就是评上教授,而对于他们来说,想要评上教授就必须要有研究成果,而往往国内的高校都是导师和学生一起做实验、一起发文章,所以这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有利的,或许能有更多的研究成果。不过,这也面临一个问题,就是第一作者的问题,学生不一定能成为第一作者。相比于年轻的副教授,著作等身的教授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可能对以后的读博更有利,因为一般老教授才有博导资格,以后读博也许会更容易一点。另外,教授的资源、人脉、影响力也许比年轻的副教授更好,找工作时也许还会获得推荐机会。不过选择著作等身的教授也有一些缺点,首先,这些教授可以说已经功成名就了,即便是以后不努力、不继续奋斗,他们也已经很不错了。再说,对于教授们来说,如果过了45岁,还没有评上杰出青年、长江学者,那以后其实就不大可能有太多进展了。所以很多教授,这个时候会选择搞横向研究,追求物质上的东西,发的文章不算多,而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总之,无论是选择年轻有为的副教授还是选择那些造诣深厚的教授,各有各的好处,这个时候就需要自己来权衡,看自己到底追求什么

赤壁上

考研选择导师,是选年轻有为的副教授还是荣誉满身的教授呢?

选择导师应该从哪几方面入手呢?是应该选择年轻有为的副教授还是荣誉满身的教授呢?这是很多考研学生都将面临的问题,之所以会这么重视这个问题,是因为在读研期间导师对于硕士研究生读研期间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选择硕士导师时或许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并且按照前后顺序进行:首当其冲的是导师的人品。这是基础和前提,是每一个考研学生选择导师时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我们常说人品好师德才好,对于硕士研究生的你来说这尤其重要,因为三年的读研期间如果遇到了一个人品极度无底线的硕士导师,完全可以相信你的研究生生活将是多么的黑暗。拿我所在的学院的一个导师来举例,是我们院出了名的人品差,几乎所有的导师和学生对她没有好感,而她带的一个研究生日常挨骂(划重点:不是责怪,是责骂,无厘头的责骂)已经是家常便饭,即使这样都没有带着自己的研究生做课题,只是经常忙于各种学术论坛。不得不看重的科研能力。研究生和大学生不同,研究生的我们如果没有科研的话,那么或许研究生也就没有价值了,因此在选择导师时衡量导师的科研能力这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因素。可以查看硕士导师近5年的科研成果,包括发表的高端学术论文、支持或者是参与的项目和课题、参加的学术论坛,以及现在硕士导师手里是否还有项目和课题等。通过衡量,然后选择适合选择科研能力比较强的导师。导师职称重要也不重要。选择导师时有一部分研究生总是喜欢教授级别的导师,将职称放在了第一位,认为只要职称高那么这个导师就非常的圆满。然而有很多不是教师的副教授或者是讲师,依然有着热情的科研态度,依然在主持着国家级的项目或者是课题,再加上一些教授在科研方面已经没有了青年副教授的热情,所以教授并不见得一定非常的好。总之,选择硕士导师有些学生相信眼缘,只要第一感觉是好导师就义无反顾的选择;有些学生是只看职称,只要职称高就义无反顾的选择。而正确的选择导师应该是人品、科研、职称,三者都具备时,那么这或许才是我们最理想的硕士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