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导师,一个导师能带几个学生呢?这是对于众多考研联系导师的考生而言最关心的问题,因为联系同一导师的学生越多意味着自己被选上的概率会下降。一个导师能带几个学生不同学校有不同的规定,但大体的指标基本相似。在我的学校,有科研项目的教授能带1个学硕3个专硕,有科研项目的副教授能带3个专硕,而有科研项目的讲师能带1个专硕。当然,不同的学校对于这个指标都有所不同。硕士生导师带学生数量的标准是什么?研究生导师要想招收研究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1.有确定的科研项目,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科研基金、校级科研启动项目(这只针对新入校的教师)。很多考研的学生在联系导师的时候没有关心到科研项目的问题,一部分学生会因为联系的导师没有科研项目而被迫另选导师;2.具有独立完成科研论文写作,拥有科研功底的教师。虽然一些不能独立完成科研论文写作的教师也可能可以带研究生,但这部分是少数,因为这些教师参与到了其他专业内学术大佬的团队,这就不用担心自身科研能力的问题,全部事情都是团队完成就好;3.每个学校对于研究生导师可以招收的学生名额都有控制,但大体上的分配为:教授能带1个学硕3个专硕、副教授能带3个专硕、讲师能带1个专硕。当然,如果没有科研项目,就不能带学生。对于刚入校的教师而言,这个指标会适当放宽,各校间也有所差异。如何选择导师?5月正当研究生复试,如何选择导师,这将是各位考研学子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作为一个18年考研的学生来说,对于导师的选择有自己的见解,希望能提供一点建议。1.做科研、读博选学术强的导师。那如何辨别一个导师学术能力是否强呢?上学校的官网查看其发表论文的情况,如果没有汇总信息可以到知网或者《wed of science》上查找其论文,如果近年一年的发论文数在5篇以上基本上属于科研能力不错的导师;2.研究生毕业即希望参加工作,则选择专心做横向项目的导师。横向项目一般指的是企业项目而不是科研项目,做企业项目的好处是能接触到实际工程,以及有实习的机会,这样对研究生毕业找工作有一定的帮助;3.要想在研究生阶段更加充实,希望与导师关系更加好,选择年轻导师。年轻导师刚入校,一般而言为了职称或者升职,都会比较热衷于科研以及横向项目,这时候底下的研究生需要做的事情就比较多了。结语:一个研究生导师能招几个学生,不同学校都有不同的指标,一般而言一届是在3-4个,讲师基本上是0-1个,并且必须需要有项目。
来源:科学网(ID:sciencenet-cas)作者:马臻(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我每天花大量时间扑在实验室,试图帮助一名博士生做好科研,精力大量消耗。如今,对方半途而废,我无论是挽留还是‘分手’都不快乐。回想起这几年带研究生的种种,有快乐,也有痛苦,我竟无言以对。”在微信朋友圈,A教授有感而发。到底他快乐在哪里,痛苦在哪里呢?A教授的快乐1:当科研“监工”每天,A都会兴冲冲地到实验室当“监工”。他的眼很尖,他能一眼抓住学生的实验问题。比如有的学生用电子天平称量样品,称量纸大于天平的托盘;有的学生把液体倒到量筒时,右手把1000毫升的容量瓶举得很高。“读本科时化学实验是怎么教的?”他脱口而出。忽然想到什么,他又补了几句:“我从不歧视‘双非’高校来的学生,但你到我们这儿,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你上学期周末是不是经常去旅游?我看到你同学发的朋友圈了。”他的话很直。有一次,一名新生向他报告一个实验点子。听了学生的分析,A觉得这个思路是可行的。然而,过了一阵他听该生说实验点子是被报道过的,他瞪大了眼睛:“吃别人嚼过的馍,有什么意思?你这样即使做了,也发不出文章来。”遇到这种情况,他甚至会让学生们都停下手头的工作,在实验室召开“临时组会”。他从不骂学生,但在“临时组会”上,他似乎把心中积压的一种“气”释放出来。他不但会说学生做实验不规范、想出的点子没有创新性,还会说他们做科研没有“章法”。有几名学生就曾被他批评——每次只是合成一丁点儿催化剂,以至于做催化反应和后续表征,需要再花大量时间合成好几批催化剂。“我在乎的不是药品、试剂,而是你们的时间!做实验得动脑子!”他发急了。每天“巡视”实验室时,他会不时发话——“你们缺乏什么实验装置,告诉我啊。不能低效率地科研!”“像你这样第一天制备催化剂,第二天烘干,再花一天测试,为什么不在烘干的时候制新的催化剂?”“需要做什么表征,赶快想清楚,送样测试啊!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测试结果还没有出来?哪天送的样?得打电话催催,不能一直等着耗着!”“不同样品的电子显微镜照片,在电脑里要不同的文件夹存放,每个文件夹的命名是催化剂的化学式,而不能用数字代号命名!否则,谁知道哪个是哪个!”有时候学生科研不顺利,他每天到实验室五次,现场指挥,甚至在假期陪着学生做实验。“我才不相信实验做不出来!”他撸起袖子狠狠地说。他总是把形势说得很严峻——系里有多少研究生延期毕业,多少毕业论文送盲审被“枪毙”。他还会“幸灾乐祸”地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一些“今年研究生毕业论文盲审从严”之类的文章,似乎在宣示自己“从严把关”的决心。而一旦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他比谁都高兴,满世界宣布“今年我的课题组又有一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他的学生在他的指导下能提前发出申请学位所需的论文,并远远赶在截止日期前面开始撰写学位论文,以便投入下一阶段的职业发展之旅。看到学生在学业上从青涩走向成熟,A非常惬意。“A老师培养的研究生,我相信!”A的一位应届博士生在找工作时听到对方教授这么说。听了这位博士生的转述,A更高兴了。A教授的快乐2:当“人生导师”“把自己撕开,把自己劈开!”面对笔者,A的一名研究生夸张地模仿A的话,模仿的时候还透出一种不解甚至嘲笑。A总是“敲打”课题组学生,说人要知道天高地厚,知道自己究竟有几斤几两。有一名学生发表了多篇论文,A却说:“你不要抱怨在我这儿发不出好文章。得了便宜,就不要卖乖了。如果你真的厉害的话,你毕业以后发几篇‘一区’文章给我看看。”当学生不大愿意按照他的意见修改论文,他会微笑着却带着一种“气”说:“让你锻炼科研生存能力,你却不领情。你以后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别来找我看(修改)本子。”他还会让学生感到一种压力:“以后你找工作时,同行有可能会向我询问你的表现的。”这样的话语可能让学生一下子难以接受,但A以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为乐事。用他的话说,他的语言风格“就像一拳打在你的脸上,让你猛醒”。他跟学生谈学业,结果谈着谈着,就扯到“人生哲理”“职场道理”上去了。有时候就像开起无轨电车,一开始说“讲五分钟”,结果讲了一个下午!他老拿职场的那一套说事儿,什么“细节影响成败”“做什么就要像做什么的样子”“换位思考”“落到实处”。当学生不服从他的工作安排,他坚定地说:“你以后到工作岗位上,领导让你干什么你就得干什么。如果你现在不理解,那么你以后会理解的。”他总是说,做科研光靠勤奋是不行的,要work smart(聪明地工作),多听导师意见,还要抗压能力强。“人要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家人、恋人负责,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既然选择读了研究生,就要把书读好。遇到一丁点大的挫折就‘炸’了,就退却了,将来到社会上去也不会有什么出息。”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他更是花大量时间提供支持。如果学生有科研的困难,他就陪着学生做实验、分析数据、使出浑身的力气改论文;如果学生有心理的困惑,他会和学生一次一次地聊,甚至把学生的恋人也叫过来一起谈。他常说,遇到问题要“面对它,解决它,放下它”,不要不接电话、不回电话,而要勇敢面对、攻坚克难。在有些人的眼里,A这样和学生谈人生完全没有必要,“研究生都是成年人了嘛,思维已经定型了”。还有的看客先给别人套一个“人生导师”的帽子,然后一棍子打下来。可是,A不依不饶地在朋友圈“发声”:“近日(2019年2月26日),教育部发通知了——‘通知指出,导师是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要把培养人放到第一位,既要做学术训导人,指导和激发研究生的科学精神和原始创新能力,更要做人生引路人,言传身教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不需要学生给他颁发奖状证明他的这些教诲有用,也不指望因为花了很多时间育人而得到校方的奖励。用他的话说,“课题组开在这儿,我就是这样的人”。A教授的痛苦3:恨铁不成钢带研究生有快乐,也有痛苦。本文开头展示的A教授在微信朋友圈的发言,其实隐隐透出他的无奈——如今,科研和生活环境没有那么纯粹,有些研究生或是心活、事儿多,或是缺乏职业精神和诚信。另一方面,师生矛盾多发,社会舆论一面倒地批判导师。即便导师在带研究生过程中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或者纠纷,为了避免学生出现极端行为,为了避免触动“涉校舆情”,导师也有苦说不出,只能“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咽”。有鉴于此,接下去本文不准备披露他人隐私,只想泛泛而谈科教界一般情况和一般经验。这可供无数“A教授们”和“同学们”参考——如何使得师生相处的经历更加快乐些,使研究生们的前途更明朗些。1. 有些研究生做科研不努力,这是大忌。但也有些研究生不是“懒”,而是“不会混”——做科研缺乏“章法”,眉毛胡子一把抓,钻牛角尖;不按照导师的指导意见做实验。“不会混”的结果,一是自己不能及时得到科研成果,二是导师不满意。无论对于学生还是导师,这真可谓两败俱伤。2. 很多学生人不坏,只是有缺点和弱点。每个人都有缺点和弱点,关键是学生要在在校期间尽量弥补,这样到社会上去以后不至于影响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比如,有的学生体质不好,有的学生有心理障碍,有的学生情商低,还有的学生不懂得做人道理或者礼仪,那么就要在读研期间加以改进,使自己以更好的面貌走向职场。3. 要和导师商量读研期间以及毕业后的规划,以便通盘考虑、整体规划。不要瞒着导师另搞一套(比如复习托福、GRE),否则,有可能最后“两头不着杠”。笔者就遇到过难熬的日子——有些组员另搞一套,一方面科研没有进展,另一方面职业发展的事情一下子也没有眉目。这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时光的流逝。4. 遇到师生矛盾,需要彼此真诚沟通。你要问问导师:要如何做,才能让导师满意或者没那么不开心?为了正常毕业,需要什么样的计划安排?什么时候要达到什么进展程度?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千万不能任性——不接电话、不回电话,以为世界会围绕着自己转。5. 考研的时候也要想清楚。读研究生不是说你交了学费,你就可以“来去自由”的。你的加盟,挤占了别人受教育的机会,也用去了导师宝贵的招生名额。你的表现不佳或者中途离去,可能会影响你原先所在学校、院系、课题组的声誉,也会影响导师课题组的科研进程、安排,浪费已经投入的资金。进组后,导师在资金、仪器设备、指导时间、毕业保障等方面有commitment(承诺),那么你对导师、对自己,也要有commitment。6. 人生要有规划,每一个阶段都要有阶段性行动和收获,不要找到工作以后想考研,考上研究生后却想着还是工作好。虽然说只要努力,一切都还不晚,但晃来晃去没有一个主线,最终会一事无成。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师生之间的不愉快最终会过去,会被遗忘。但我们科教界有必要了解和分享——怎样使师生相处的经历更愉快一些
前天,我把关于中大教授的那些文章转发给了一位退休高校教授。我问他,“作为高校老师,怎么看?”他回答我说:“这些没有涉及实质性的行为,小打小闹,顶多警告,应该动不了根基。” 在他看来,摸头发、强抱袭胸、勾肩搭背……只能算作不良作风。但在不到 24 小时后,中山大学发布最新处理结果,作出停课处理,并取消该老师硕士生、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不过,也是在和他深聊后,我才意识到,在高校里的生活的教师们,对于“性骚扰”的敏感程度,与我的想象是很不同的。在大学里,一个科研项目的重要负责人,是响当当的名头,是整个学院乃至学校的金字招牌。他说,“小打小闹的事情,对这种大咖来说,顶多警告下。”我尝试询问作为教授的前辈,哪种程度的骚扰才能算作是“实质性”的行为,会被严惩。他给了我一个这样的答案:强奸发生;一条命,或者半条命;女生抑郁或自残。这是他的猜测,但也是大部分还没被遗忘的案例的典型特点。我也尝试询问,他对最近发生的相关性骚扰案例的看法,他说:“如果只是暧昧行为,很难界定,更难追责。”他认为,大部分人都是“有贼心没贼胆”的。一步步试探,得手了,就再进一步。没得手,收敛一阵,所以才会导致了更多“暧昧”的骚扰行为。不过,不同于公共场合的性骚扰,在老师和学生绝对的权力不对等的状况下,这种校园里打着“暧昧”旗号的试探,让原本抱有崇敬心理的学生,无法声张,也备受煎熬。我曾做过一个 30 人的小范围调查,关于师生间的界限,以及学生们遇到觉得过分的情况有哪些。我收到了一些这样的反馈:带色评价外貌、身材;单独约晚上散步;单独约出去吃饭;邀请加陌陌好友;拉手按肩表亲昵;这些,都是真实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经历。我还了解到一个经历,有位六十岁的老教授对女学生当面说:“只要你天天陪着我,我把所有的知识经验都传授给你,收你当关门弟子。”一个女生对我说:“不是我大惊小怪,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男性,我可以视为表示好感或追求。可那个人是老师的话,不行。”“因为,我很难拒绝。”在这个小小的调查里,我无法轻易下定论。但给到我的感受是:现在的学生对于“性骚扰”的认定,似乎和一部分老师的标准是完全不对等的。当时之所以做这个调查,是因为我收到过一次学妹的求助。毕业前的一天,有位学妹发来微信,说有位老师约她晚上去他家里,要讨论课程设计。她很奇怪,明明可以白天在办公室讨论的事情,为什么非要晚上去家里问?推辞了两句后,她说白天再去学院找他。老师说:“只是讨论课程设计而已,你不要多想。来吧。”她有些慌了,不知道如何接话。当时,她在准备出国的节骨眼上,需要高绩点,生怕得罪了他,期末分数会很低。我也不知道这种事情如何解决,就让她去咨询院里风评很好的另外一位老师。那位老师建议她不要太生硬,直接拒绝驳人颜面,“要不你就说舍友也想一起学习吧。拉多个人保险些,也能探探口风。”慌神的学妹照做了。没想到,老师很快回复过来:“不行。我只邀请了你一个人。”师妹最终没有去。但自那以后,她总是小心翼翼审视身边每一位老师,戒备心很重。和很多经历过类似事情的学生一样,她开始对老师产生困惑:“是我太敏感了吗?保持界限感,不是老师应有的觉悟吗?”可不是所有高校老师都会这样认为。那位给出建议的老师听说后续后,无奈笑笑:“他们心里清楚,这些事(单独邀约,陪酒吃饭)根本扯不上性骚扰。即便被传出去,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他提起另外一个同事,带女学生去外地比赛,半夜穿裤衩背心去敲门聊天,也没觉得不妥。想起我曾非常喜欢的另一位老师,饱读诗书,风度翩翩。然而,每周总喜欢挑一两个女学生“重点培养”。酒局上过三巡,调笑言语和滑腻目光,挥之不去。后来,学院领导找他谈话,他不以为意:“一起出去吃饭而已,有什么问题?”正因为高校里对于“性骚扰”的认定并无定论以及明确界限,即使发生了类似暧昧的事件,无论是当事人的同学、风评很好的老师,都无法给出一个合适并且明确的做法。这种无法界定为“性骚扰”的师生越界行为,很可能就会滋生了每一个无法想象的后果。我尝试和开头提到的退休教授探讨一个问题,“为什么他们书读得这么多,反而如此做人?”“读书是读全书,做学问是读偏书,这不一样。”他认为,许多身在学科研究一线的老师,常年待在实验室里,能接触到的女性只有自己学生。成为名声显赫的教授前,他们也曾是学生,长期隔绝在象牙塔中。而从学生到教师,只不过是几篇论文和一个学位。一旦待遇和地位上升,膨胀和诱惑随之而来,“有些人一心钻学问,活在自己世界里,会容易心理扭曲,身份错位。”这两天看到新闻后,我还给很喜欢的一位学者发了邮件,咨询他的看法。他发来一篇名为《我把心剖出来,告诉你为啥别搞师生恋》的文章,是一位国外高校老师的自白。作者分享了自己接受的上岗培训准则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单独辅导:“一般而言,这种辅导必需在办公室或者咖啡馆、图书馆等合宜的公共空间展开。如果在办公室进行单独辅导,而办公室又没有 面向走廊的透明玻璃,那么循例应当将办公室的门打开,以示避嫌。”这很重要。保持师生之间清晰的界限,不只是对教师的警示,也是一种保护。这甚至也可以是我们接下来建立准则的一些参考。这种界限的不明确,也会导致另外的一种极端——一些谨慎的教师更加拿捏不准与学生相处的模式。上次陶崇园事件,我们曾经采访过一位大学男老师。他说,自己现在的习惯是,“同学找我问问题,我会自觉地保持距离”、“不会轻易找任何同学帮忙,因为这是加重同学的负担”。最近,和一位讲师的聊天,他提到现在高校圈有些导师,为了保护自己的名声,甚至不敢招异性研究生,想要尽量避免有风险的单独相处。而我所遇到的大学老师中,的确大多如同他们这样正直自觉,甚至有些刻意避嫌。每当高校负面消息出现,他们心痛又无奈。面对错失身份边界感,做出不可饶恕事情的同行,他们也希望努力找到证明。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赞同公开调查和公布处理结果。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通过不断的探讨,尽快达成一个关于界限感的共识。聊到最后,前辈给我发来了一个视频。台上的人侃侃而谈:“我在人类中的女人缘不是很好,但是我在猴子社会里的女人缘还是不错的。”那是一场名为《我们为什么没有进化成人》的演讲,主角正是那位中大教授。“猴子表示好感就是直白抚摸,有可能他真就这么钻进去了,把自己当猴王了吧。” 前辈尝试对他的行为进行"学术"揣测。不过,我还是坚定地回了一句:“抱歉,我觉得这不是理由。”本文转自我要WhatYouNeed,文章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司立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高校研究生导师工资,因为高校收入是和职称挂钩的,至于硕士生导师,讲师可以是硕导,教授也有可能只是硕导.另外我看有人说高校老师收入主要靠项目,那是因为你自己所在的团队是这样,我在的学院算是某211里面的强势学院了,之前统计过,没有项目的老师比有项目的老师要多.所以,我按照副教授的标准来回答,副教授工资一般5-6k.当然每个学校制度不一样,比如年薪制的要多点,可是年薪制一般年终又不给力.其他很多杂七杂八的东西,会算年终奖里面,比如带学生,比如发论文.所以这样算下来一年加之前就是10万左右,如果还要再上一层楼,就需要接项目了.大家对高校老师的影响很多是接项目,挣大钱,但是大家没细算过账.一个实验室如果要接项目,你总要有几个学生吧,那学生就要发工资吧,一级三四个学生,三级十多个学生,一个月一人八百,一年就十多万没了,再加上很多项目你不可能一分钱材料不买吧,那一年要挣20万+,估计有一半需要从自己找的项目里面出,也就是说你需要在外面拉三十万的项目.也许有人又会说,我导师如何牛b,我导师会克扣我劳务费,但是不要忘了,我说的是大多数老师,而且是副教授,而且是没有团队的情况下.国家自然基金算下来一年就二十来万,横项的要找三十万估计不太容易吧,还有如果你克扣工资,招不到学生咋办,招不到好学生咋办,项目自己干?如果挂靠在大团队就没有上述问题,但是你多了一个上线,刚才的算法失效.学校一年给你10万+,要想团队给你十万+,你需要给大老板创造多少收益?几十万?那么是几百万的项目?我刚才算研究生一年给一万补助,要给导师做几十万的项目大家可能都觉得给的太多了,如果你的大老板压榨你,估计就是这么一个算法.而且在大项目组里面,你要带大老板的学生,发论文有大老板的一份,要帮大老板去论文答辩,这些钱你是不敢找大老板要的.而且如果头上挂着几百万的项目,那发论文什么的就比较难,晋升也就比较难.当然,我也见过一年挣几十万,几百万的副教授,在外面开公司,很挣钱,但是现在据我所知,项目很不好接,因为很多好赚钱的坑别人已经入了,再入就很难,而且现在的企业拿钱出来,都是恨不能一块钱当两块钱用的,而且,你敢埋头做项目,这辈子不打算评教授么?...
可能参加过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学生,对考研相关的一系列事情都有着自己的感悟,只不过在诸多的事情中一定会设计到选择硕士导师这个问题,毕竟好的硕士导师对于研究生三年的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甚至好的导师决定了你就业时的平台,因此所有考研的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够找一个完美的硕士导师。记得当时自己选择硕士导师之前,也查阅了很多的导师相关资料,看看导师的科研情况,有没有海外留学经历等等,但最终我的选择并不是根据我自己查阅相关资料而得出来的,因为我的学姐给我推荐了一个她口中非常好的导师,于是我就选择了这位导师,当然在之后的研究生生活中也证明了我学姐的眼光。当然,每一个人选择自己硕士导师的标准不同,可能有的是按照导师的年龄,可能有的是按照导师的性别,可能有的是按照导师的近几年科研情况,但其中有的学生会认为选择导师必须是在那些有教授职称的老师里选择,或者是副教授,这才是最佳的导师。这样的标准没有错误,也不能说完全的正确,因为现在各高校绝大多数的硕士导师都是教授、副教授,因为能够带硕士研究生的导师最低也是副教授,所以这样的标准其实没有任何的价值,也没有什么参看价值,更不要认为教授就一定是好导师。同时,还有985高校、211高校的一些导师不是副教授,也 不是教授,仅仅只是一个讲师,但是却可以带硕士研究生,像这样的硕士导师,现在已经越来越多的收到硕士研究生的喜爱,因为年龄相差不大,有着共同的话题,并且这样的硕导近几年的科研一定非常的强势。但回到实际,硕士研究生选择倒是其实没有固定的标准,没有必须满足怎样的条件才能够可以,因为或许你认为的那个优秀导师没有选择你,也没有什么价值,或许你不想选择的那个导师,他却选择了你,最后或许你就是他的学生了。因此优秀的导师配优秀的学生,你自己所具备的属性必须足够给力,同时还不要忘记在选择导师之前和自己认可多的导师见面沟通,争取自己能够进入其门下学习,这样才会更有保障。总之,选择导师一方面需要运气,另一方面需要方法,最终是哪位导师带你?这或许无人知晓,但是研究生的我们能够做的就是,积极的去争取自己认可导师手中的名额,这样或许才能最终跟着自己理想的导师学习。
研究生选择导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我们都清楚在读研期间导师对于一个学生的重要的塑造作用,如果你能够跟一位学术大咖的话,那么你很有可能会因此有一个不错的学术成果,如果你能够跟一位人生导师,那么他能够对你的三观有重新的塑造,因此不同的导师对研究生的作用不尽相同。只是现在我们每年的研究生在选导师时更多的是看重其职称。而且越来越多的考研学生在潜意识里都有这样一种观念,那就是能成为硕士导师一定是副教授以上,普通的讲师是没有希望的,而且在很多学生的观念中职称越高越代表其较高的科研能力,越能够证明其优秀的教学水平。所以我们常常能够听到一些硕士研究生在和自己的朋友炫耀,我的导师是教授、我的导师是副教授,很少有硕士研究生会说我的导师是一名普通的讲师,然而在我国从没有规定讲师不可以带硕士研究生,也没有规定必须是副教授以上才可以带硕士研究生。当然,这样并不是在否定教授或者是副教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而是在强调讲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在很多98高校讲师带硕士研究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而且这些能够带硕士研究生的普通讲师,或许仅仅只是在职称上比较的普通罢了,不管是从科研能力还是从教学水平看,一定程度上并不比那些教授要差一些,甚至还比他们更强一些。因为这些导师一般都是支持着国家级的项目或者是课题,有着大量的科研成果,而这些便是他们能够带硕士研究生的核心能力,至于职称的问题,这是一个难以解决的事情,毕竟高校每年晋升副教授、教授的名额非常的有限,不可能每一个有能力的讲师都能够顺利的被晋升为副教授。因此这给我们还没有选择硕士导师已经还在考研路上的学生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同时也是给我们很多考研人一个观念上的转变,在选择硕士导师时,不要一味的只是盯着导师的职称,还不要忘记看一看导师的科研,更重要的是看看那些不是副教授的讲师,或许他们正在主持的项目或者是课题才是最适合你的。当然在选择导师时一定不要将职称放到第一位,很多时候职称往往是放到最后一位的,因为最为重要的是导师的人品,这是你三年硕士研究生的基础,一个好的导师绝对会保障你有一个愉快而有价值的硕士生活。总之,在选择导师时思维要更活跃一些,不管是副教授、教授还是讲师,关键还是看其科研能力,这是一个重点,更不要认为讲师不能带硕士研究生。
欢迎点击关注!01 导读大学考研已经成为很多人高考之后的又一次大考,考研人数逐年上升。大家为什么考研?大部分人的回答是为了将来找工作的时候能够增加点筹码,能够找个好工作。与高考不同,研究生报考之前一般是先选定专业方向,复试时必须要选定导师,研究生三年,导师对自己的影响非常大。上学时,导师带研究生少的每届有两三个,三届加起来有六七个人;多的一届六七个、七八个,有的导师硕士博士加起来总共有三十多个。一起聚餐的时候,都要好几桌。这么多的学生,老师一个人能指导得过来吗?肯定不能啊!02 老师数量并不少为什么一个导师带这么多学生呢?是教师资源太紧张了吗?经过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的高考扩招,每年我国录取几百万的大学生。四年后,又有两三百万的本科毕业生参加考研。如此多的学生,需要配备大量的老师,包括软硬件设备。虽然高考扩招刚开始出现师资短缺情况,但经过最近十多年的发展,高校老师已经不再紧缺了。一代数学大师丘成桐就曾经对国内大学的师资力量与哈佛大学的师资力量进行过对比。北京大学数学系有100多名教授,哈佛大学数学系的教授才20多名。前者是后者的4到5倍。学生方面,北京大学有1万多本科生,哈佛大学有6400多本科生。前者仅是后者的2-3倍。如果单纯从数量上来看,北京大学的师资力量是明显强于国外的。可是为什么国内一个老师却要带这么多学生呢?03 导师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事都可以做,都能做得面面俱到。尤其是科研这种工作,费时、费力、费钱。要想在科研方面做出点名堂,必须要付出非常大的心血和时间。而且大部分人都是默默无闻一辈子。带的学生太多,肯定指导不过来。1、学校根据老师情况招生学校要根据自己学校的老师情况招生。现在很多研究生导师,尤其是硕士,一届就会带七八个学生。不要说指导每个学生的论文和课题,就是每个学生的论文题目,如果想做得好,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2、老师之间学生分配失衡导师指导的学生一般是与年龄、职称挂钩的。比如,教授一般比副教授可以带更多的学生。虽然学校有许多老师,但是,很多年轻老师都没有带学生的资格,或者只能指导1个或者2个。小伙伴们,你们上学时导师带几个学生?欢迎留言讨论。多个关注多条路!欢迎点击加关注!
教授如果违反师德被开除,他的研究生不会受到任何影响,会继续安排相关研究方向的导师带,学校不会因为老师出了问题就会给学生带来麻烦的,就像上海财经大学的那位副教授一样,由于突破师德底线,现在已经被学校开除了,但是他手上的研究生是不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对于被开除的教授,我们无需惋惜,也不需要挽留,开除了对学生,对学校和对社会都是皆大欢喜的事情。而他手上所做的相关工作都会有人来接替,又不是什么高精尖技术,大学现在最不缺的就是人才,任何一个教授被开除,都会有若干个教授可以接手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研究生的培养并非就是依靠导师一个人,在基础课阶段是有很多老师上课的,只有到了论文阶段导致的关键性才会凸显出来,但即便是这样,原有导师不干了,同一个学院里也还是有很多教授可以指导的。另外,现在有很多人建议推行研究生的教考分离,虽然在具体操作上还存在很大的难度,但是要限制导师的部分权力是势在必行,不能让导师真的成了“老板”,这会催生很多不正常的现象出现。总的来说,面对师德红线,教授被开除也是情理之中,学校是可以安排导师,学生也是可以继续学习的,研究生本人千万不用担忧无人教你的情况出现,在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一定要勇敢的说“不”。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讨论!更多教育话题,请关注我哦
55岁的上海财经大学的钱教授被处理了,原因相信大家都知道。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龄,依然花心不已,估计应该是儿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却出事了。钱教授被开除,取消教师资格。他竟然想对自己所带的女研究生动手动脚,他把学生当成了小绵羊。其实,他想错了,女研究生勇敢地对他的行为进行了举报。校方和相关部分立即高度重视,迅速做出了回应,积极处理,立即开展调查核实工作。钱教授,我还是叫他钱某某吧,他这是严重违背教师职业道德,严重有损教师的师道尊严,是教师队伍里的一颗老鼠屎。因为他的存在,而使教师,使学校再一次站在了风口浪尖上,给学校和社会上造成极其恶劣影响。对像钱某某这样人,就应该发现一个就严厉打击一个,绝不姑息。在严惩他的同时,让与他一样有这样心思的人再也不敢伸手。因为伸手就被抓,就被严惩。对被侵害的女研究生,我为她点赞,正是因为她敢于揭发,勇于保护自己,并且敢于发声,才让不法之人再也没有躲避的机会,才会受到严惩。如果这名研究生选择了沉默,那么肯定还有下一个研究生会受到钱某某的魔掌的侵害。那就相当于对他的姑息,是纵容。但是,有的受害人却碍于面子或者所谓的影响,选择了沉默,所以才导致有时候这样的案例难以取证,使坏人逍遥法外。所以,我为这个女生点赞!她是好样的。而有的人开始担心,这个钱某某被开除了,他所带的研究生怎么办呢?怎么办?上财优秀的,能带研究生的教授很多,这个千万不用担心,他走了,学校会安排更加优秀的教授去接替他的工作,绝对不会影响研究生的教学与学习工作。通过这件事,我想到了作为弱势群体的女学生,不论是在遭到同学或者是老师的不公正的对待的时候,一定要用法律的手段,保留好证据,第一时间去投诉,去维护自己的权利。原来,有女生被几个同龄的女生欺负的事件得到曝光后,我们才知道她已经遭受了好多次这样的欺负,可是她选择了沉默,如果不是欺负她的女生自己曝光的话,她可能还会被欺负下去。如果她早点把自己受欺负的情况告诉家长,或者告诉老师,那么她可能就会少受一些欺负。那么,女生应该如何学会保护好自己呢?首先,一定要提高保护自己的意识,随时提高警惕,当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时,要及早防范,避免陷入不利的环境中。其次,当处于危险的环境中时,要保持冷静,有证据就留下证据。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要学会机智应对,保护好自己。最后,尽量不要单独行动,有事情和同学结伴而行。晚上少出门,或者尽早回到寝室。遇到情况尽早告诉老师,寻求大家的帮助。作为学生,学习是第一要务,但是也一定要保护好自己。虽然,坏人很少,但是如果碰上了,就要勇敢地对待。要相信邪不压正,正义会迟到,但是永远不会缺席。曾经,有人说,家里有女儿更让人担心,就怕孩子有这事那事的。是的,此人的话不假,但是作为女孩的当事人,更要自己学会保护好自己,时时绷紧一个保护好自己的弦。只有这样,在必要的时候,才能更好的保护好自己!有法必严,有法必依,当社会对这样的一些像钱某某一样的人严惩的时候,相信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少,社会会越来越美好!让我们共同期待美好的环境。
这个完全不用担心,学校会有安排的,一般是分给其他导师。比这更奇葩的都有,有读研期间导师跳槽的,读博期间导师出家的,导师意外去世的情况就更多了。最近网上一个流行的笑话:“一个中科院的博士,好不容易攒够了论文,结果导师出家了…… 没有人知道导师人现在哪里,但偶尔还是会回一两封邮件。他发邮件说,老师,我要答辩。导师回,施主,凡事都不要太执着,答辩不答辩,其实都是空……”还有导师跳槽的,西北地区的高校被沿海地区高校高薪挖人,在早些年非常普遍了,当年评985/211时,挖人的情况更是乱象横生。因为评985/211的一个指标就是看师资力量,为了能进211,当年一些学校挖墙角可谓是不择手段。比较吃亏的就有兰州大学,在兰州大学若是一个老师稍微做出一些成果,立马就有沿海地区的高校来挖人,来不来?工资翻倍!当然也有985挖其它学校的,我知道的就有某985高校把人家学院院长挖走了,院长走得时候还顺便把课题组的其他老师一起带走了。在国外,如果老师跳槽去其它高校,他是可以把自己的项目以及基金包括博士生一起带到新学校的。在国内,硕士和博士都归属于学校,导师跳槽是无权带走研究生的,其名下研究生基本都是分给课题组的其它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