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础教育深化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命题越来越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负责教师教育的机构也在千方百计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适应课程改革、适应素质教育实施的能力。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更多的地方和单位采取了聘请专家进行专题培训的形式,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并非十全十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强烈的主体性色彩,不仅仅是规章制度和要求就能凑效,尚有许多其自身发展的内在机理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 一、影响基层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作为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基层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才能跟上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但是,从广大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目前在专业发展方面的实际实际看,仍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发展。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教师外出交流的机会少。由于受经费等因素的限制,大部分教师很难走出校门,走出本地区去学习,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教师,有的教师从教二十余年还从没有参加过县里组织的教学研讨会,更不用说到外地学习取经了。教师长年囿于学校的小天地中,难以撼动自己多年来形成的教学模式,对实施教学改革缺乏外围信息的支撑,难免会出现夜郎自大的现象,更有闭门造车之嫌。 第二,教学压力大,学习时间受限。在与教师们座谈中,我们了解到学校主人制度中学生的考试成绩占毕生相当大,教师们感到教学压力很大,总担心学生成绩上不去,担心被平行班比下去。所以,教师的主要精力用于千方百计抓考试成绩,越抓越死,学生学习成绩反而进步不大,越是进步不大,教师抓得越紧——这样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通过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学改革从而促进教学效益提高的途径便被弃置,影响了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动力。 第三,组织有限的培训活动,难以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每年都有地市级培训、县区级培训若干次,但是仍然无法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层次越高的培训,受训的面也就越窄;一方面培训的内容并不连贯,培训效果受到影响。这样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是暂时的而不能持久,是零星的而不能系统化。教师专业发展除专业引领外,更需要系统的培训来支持。 第四,对专业发展的认识不够。与专业发展给教师带来的提高是综合性的,对教育教学改革的促进虽是持久的但也并非立竿见影,不如教师紧抓一阵来得效益高,因此许多教师认为专业发展提高的是自身,对学生的影响已经次之,对专业学习与发展显得热情不足。譬如要求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教师们就觉得很累,并且对于学生成绩的提高成效慢。这就好比翻越山头一样,大家习惯了从山上的羊肠小道走,年复一年,不觉得累,也不觉得繁琐,但要让他们打一条隧道,可能一年两年完不成任务,效益一时难以显现,大家就不愿去做。因此,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的认识不足,影响了其主动发展的积极性。 从以上几种因素的分析来看,前三条基本上属于外部因素,而第四条恰恰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教师自身的需要是其实现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使教师认识到位,才能更好更快地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大提高,大飞跃。 二、设计专家引领模式,促进教师理论提升 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专家的引领是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没有专家的引领,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和带动,一线教师则难以突破多年教学经验累筑起来的藩篱,专业发展的预期往往落空。但是,我们必须要弄清楚的一点是专家的理论引领并不能解决教师的所有实践问题,至少是不能圆满地解决所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在弄清楚专家引领的作用的前提下,认真设计专家引领的模式,让一线教师能够获得最大的帮助。 当前活跃在教师培训领域中的许多专家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与探索很深入,但由于职业的缘故多远离基础教育教学一线,因此理论造诣往往高于对实践的理解。因此,引入专家培训的作用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开阔一线教师的理论视野,使一线教师能够及时地了解到当前教育理论前沿的基本情况,强化教师的理论素养,使其把握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在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的实践中不至于走偏方向;二是通过这些走南闯北的专家让教师了解全国各地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从面对自身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情况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评价,从而使教师知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自己目前需要研究和突破的关键问题。 基于上述专家引领的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在设计教师集中培训方案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专家队伍的阵容要有层次性。每次培训纯理论层面的专家培训要占整体内容的四分之一左右,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较好找培训内容应设计为二分之一,实践探索方面的内容占四分之一左右。这样就能够使教师既能很好的消化理论,真正达到引领的目的,同时实践探索的案例又能给教师的实践创造提供一个基本的蓝本,使教师在这个蓝本的启发下进一步拓展创造的空间,达到培训促进教师理论提升和专业发展的效果。 二是要了解教师的需要。在组织培训前要进行充分的调研,了解一线教师专业发展中急需解决又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这样能够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提高教师培训的有效性。 三是培训主题要明确。每一次集中培训都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围绕主题确定培训的基本内容和方案。在聘请专家时,我们要将培训设计解决和要突破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告诉专家,并与专家协商培训的基本方式,优化培训的过程。同时要协调不同层次培训者,使他们的培训做到前后呼应,尽最大可能地放大培训的成果。 三、引导教师独立思考,促进教师实践能力 许多教师把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当作职业生涯,而非专业生涯,因此其教育教学工作往往被“降低为机械的习惯,降低为虚伪的、半心半意的例行公事”。①而要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就要首先改变这种职业观念,进一步“将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增添探索的、发现的快乐,使自己的生命和才智在为事业奉献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②实际上,在这些教师中并非是大多数人一开始就出现了职业模式化倦怠,而是因为他们缺少引领,缺少独立的思考,缺少思考和研究的方法,才导致他们的教学成为“职业”而不是“事业”,成为“工作”而不是“艺术”。因此,我们在探索教师专业发展道路的问题,绝不能忽视教师是实现其专业发展的主体,必须调协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我们实施对其不断引领的同时,要引导和鼓励教师不唯上,不唯专家,要对教育教学更多地进行独立的思考,在思考中发现教育教学的乐趣和终极价值。 一是教师必须要学会理论思考。任何一种理论无论如何自圆其说,都与教师个人的教学实践存在距离,只有老师消化了理论的精髓并渗透到实践中去,才能说是理论与实践得到了较好的结合。但是,对于专家的前沿性理论,教师不是亦步亦趋地照搬,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在实践中进行实验与探索——这就需要教师在学习、接受的同时必须加上自主地独立的思考,从自己所理解的透彻的那一点入手,指导自己的实践。另外,并非所有的理论都是完善的,没有一丝缺陷的,如果教师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在实践探索中发现理论的缺陷并进行了弥补,我们才能说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发展。做到了这一点,教师自身也就从职业教师变成了具有“专业发展”能力的教师。 二是要对教材与教学环节作独立思考。教材是教学的辅助性材料,特别是新课改以来教材的地位已经从教学的“圣经”转变为教学的一种基本资源,仅是老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一种参考样本。因此,要使教学改革取得重大的突破,还需要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首先从对教材的崇拜中走出来,从研究者、使用者的角度来审视教材,取舍和改造教学内容。另外,许多教师都观摩了许多名师的课堂教学,我认为一个能够实现自我专业发展的教师最重要的不是模仿其教学过程,而是要揣摩其所以然,把握隐藏在其教学行为背后的理论精髓,才能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但是,没有对别人课堂教学环节设计、教学具体行为的独立地批判性思索,是难以达到促进专业发展的目的的。 四、经常性地进行总结反思,促进教学创新 学习他人的经验是一个方面,还有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经常性的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具体地教学行为进行总结反思,才能真正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才能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找到新的发展点和突破点。 首先,要充分认识自我总结反思的重要性。“只有那些善于施行‘自我更新’取向专业发展、具有较强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教师才会较多地关注自己的专业发展”,其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莫过于“可提高教师对自我专业发展的反省认知,或者说教师专业发展反思意识与能力”。③从教育评价学的角度来看,能够及时反思和总结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很重要的一种评价方式,也是一种成效显著的评价活动,因为这种反思直接来源于自身的批判性思考,所掌握的进行评价所需要的信息是任何一种他评的方式所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如果是为了自身的专业发展,而不是为了教师间那种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横向评比,我们不用担心这种自评会有虚假的成分存在,他们的反思和自评没有任何功利,除自身发展之外。 其次,要从过程性和阶段性两个方面进行反思。教育评价学认为,评价的类型主要有形成(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过程或某个阶段的总体评价)两大类④。这两种评价所承担的功能不同,一种是在过程中及时对自己的发展进程进行矫正和完善,一种是分阶段进行总结,集中把握一个阶段的发展情况。反思属于评价的范畴,是自我评价的重要方式和方法。教师对自身进行过程性反思,可以及时发现自己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并及时改进,促进教学进程趋向更加完善,从而实现教师平时的量变式发展和进步。总结性反思可以以半学期或半学年进行一次,着力对自己在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作所为进行综合考察,得出发展的经验,集中认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下一步的发展找到突破口,从而实现专业发展的新飞跃。 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不是为了自身评职称,也不是为了在短期内取得更高一些教学分数,而是实现教学实践活动的创新,实现教育的整体创新,使之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教育为日益发展的国家和社会培养和提供更多有用人才的要求——这应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高层次目标。因此,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应该是教育面临的一个长期的重要的而且是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教育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一项重要课题。
课题研究对一位教师,尤其是对中小学一线教师专业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将有关课题研究的相关问题和思考整理成文,以期和同行分享。一、找准“落点”:把要解决的问题弄明白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解决问题,问题驱动是课题研究“应然”的、真正和真实的动机所在,至于功利的动机,也应置于这一“大的动机”框架之下,成为这个动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此动机之下的课题研究,才能使“课题攸关者”成为真正的、长效的“大赢家”。科学研究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未知的现象,揭示客观规律,创造新理论、新技术、开辟知识新应用领域的智力性劳动。科学的研究问题应具有探索性与创新性,继承性和积累性、重要性、创造性、清晰性、可行性、合适性、合乎道德等基本特点。着眼核心任务,旨在生命关怀,瞄准教学症结,致力治病补弊,把握学科特质,回归科学本真。缩小研究视角,实施聚焦透视,放大点滴创意,推窗引来大江。“跨界”实现结合,“域间”生根增值,转移关注重点,追求研究“极值”。二、清理“地基”:把要研究的内容理清楚课题所要研究的内容应具备以下特征:以观察为手段,以事实为根据,可重复,可积累,理论上可证伪,科学知识方面具有确定性。哲学家康德说,哲学是对“自明性”(不言自明事物)的分析或反思的活动,是一种“清理地基”的工作。所谓“清理地基”,是指对课题申报文本、设计方案等进行精益求精的修改、调整、充实、完善。对课题核心概念及其内涵进一步廓清:尽可能下定义说清核心概念“是什么”;可以或应该明确阐释核心概念的“题本意涵”。通俗一点说,就是“我们以为……”,等等。教育科学研究是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领域内各种现象内在规律的探索,其基本结构为“确定问题→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确定问题→……”的一个循环模式。三、蓄养“底气”:把要用到的理论学到手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说,没有对于个人的心理结构和活动的深入认识,教育的过程将会变成偶然性的、任性的。这种教育如果碰巧与儿童在没有教师帮助的条件下的活动相一致,便可以起到作用;如果不是,那么它将会阻碍、分割乃至中止儿童的发展。陈垣教授有“竭泽而渔”说,维特根斯坦有“连根拔起”说(“洞见或透识隐藏于深处的棘手问题是艰难的,因为如果只是把握这一问题的表层,它就会维持原状,仍然得不到解决。因此,必须把它‘连根拔起’,使它彻底地暴露出来……”)。关于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是比较多的,如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新课程“过程性目标”理论:“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目标”,体验需要过程,过程就是体验;刘惊铎的《道德体验论》相关理论;(美)库伯著,王灿明译的《体验学习:让体验作为学习与发展的源泉》相关理论;李吉林的情境德育主张:……引导儿童自主,让道德教育成为他们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情境活动体验”);冯卫东倡导的“经历优先”,如《“重申”几个“优先”》,并与一所学校合作开展《“让学生‘带得走’的‘经历教育’”实践研究》等。作为课题研究者对理论的掌握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四、着力“行走”:把要实现的愿景做一做要相信“好课题是‘做’出来的”,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特别要强化与彰显其实践品质,真正做到“教学研一体化”的课题可以说都是成功的。在行动研究中积累经验,这是我们生成、晶化和提升自我教育智慧的一个“逻辑起点”。朱永新、叶澜等教育名家所发起的课题研究、教育实验都非常强调现场,强调行动,强调“做”,因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事实上,课题是一座初步打开、尚待人采、生生不息的富矿,是一摞“虚”“实”相映、有效有益、异彩纷呈的成果。课题研究是一次众人献智、方家指津、“风暴”频起的盛会、一种贴地行走、且行且思、行思有获的样式。无论结论如何,都应该先行动起来,在“做”中才能成就课题。边做边思,边做边听,因为倾听即教育,倾听窗外,声声入耳;倾听师长,天天向上;倾听同伴,走向共生;倾听儿童,享受教育;倾听自我,反思成长。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说:“应该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互相倾听的教室”。五、经营“理论”:把要提升的智慧说出来这里所谓的“理论”是指“实践性理论”,而所谓“说出口”是指表达出来,主要指写作。戴维说“我只有说,才能想”。“实践性理论”是源于实践、高于实践而又为了实践的理论,是教师在自我实践经历、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相关教学理论,借助一定媒介,对某一个或某一些、某一类教学事实进行分析或归纳,从而形成有一定创见或新意,能对个人后续教学或同行教学有所启发和助益,兼具较强操作性和较强条理性、规整性的教学思考或教学观念。“说(写)出来”是很重要的,马克思范梅南说,因为只有“写下来”,我们才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知道什么。张民选教授认为,用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法将大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如果觉得一项课题研究没有什么可以写作,可以发表,那么,这项课题实际上没有多大研究价值,抑或难以操作——或者说,不依托写作、没有成果发表的课题不是好课题。再者,最好的教育科研写作或成果的发表,又非课题研究莫属。如《“自然生长”教育理念的研究与实践》“慢育厚生“理论(“厚生”一词出自《尚书大禹谟》:“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不教而教”理论(老子: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卢梭“消极教育”,体现“无为则无不为”和自我教育思想。)、“无形有象”理论(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意图要隐藏在友好和无拘无束的相互关系中”;“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固本培元”理论(“本”、“元”指儿童多方面核心素养)。“自然‘修养’”理论:一个由专家和名人组成的委员会推荐了32件在10岁前应做的事,这些事情是,在河边草地上打滚,捏泥团,用面粉捏小玩意儿,采集青蛙卵,用花瓣制作香水,在窗台种水芹,用硬纸板做面具,用沙子堆城堡,爬树,在院子里挖洞穴,用手和脚作画,自己搞一次野餐,用在颜料在脸上画鬼脸,用沙子“埋人”,做面包,堆雪人,创作一个泥雕,参加一次“探险”,在院子里露营,烘蛋糕,养小动物,采草莓,玩丢棍棒游戏,能认出5种鸟类,捉小虫子,骑自行车穿过泥水坑,做一个风筝并放上天,用草和小树枝搭一个“窝”,在公园里找10种不同的叶子,种菜,为父母做早饭并送到床前,和人打一架……以上理论都是课题研究的“副产品”。有人说,经验是“炼”出来的,见识是“走”出来的,学问是“坐”出来的,理论是“说”出来的,智慧是“碰”出来的,幸福是“苦”出来的。(来源:董强 中国教育学会会员)
为了营造教育教学科研氛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10月28日,四川省孝泉师范学校组织召开了校级科研课题工作会,各部门、各教研组负责人及相关教师参加会议。会上,分管校长强调,校级科研选题要立足师范教育、职业教育,依据学校自身特点,把握教育热点,充分发挥团队研究优势,引领年轻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科研。科研处就校级科研课题的选题方向、立项申报、过程研究及结题要求进行了培训。【来源:市教育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怎样进行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一)一、开展课题研究的意义教育科研是指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一种基本形式。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2、提高教育质量3、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4、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提高教师的素质“在当前,从教师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看,教师与研究人员的职责逐渐趋向一致。”教育科研的过程:理论构思——获得事实经验——对事实经验整理概括——广泛应用,进一步提炼——建立教育科学的理论体系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一)四种研究水平1.直觉观察水平(资料收集水平)2.探索原因水平(内在效度)3.迁移推广水平(外在效度)4.理论研究水平(二)基本类型1.按研究目的、功能、作用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评价研究、预测研究2.按研究方法分:历史研究、描述研究、相关与比较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二、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一)确定研究课题1、研究课题的特征(1)属教育科学领域和问题,问题的解决能推动教育科学的发展。(2)必须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3)有明确集中的研究范围和任务。(4)要有解决的可能性。2、选题原则(1)需要原则(2)新颖原则(3)可行性原则3、选题步骤(1)确定范围,根据兴趣和教育实践需要。(2)提出问题,确定研究方向。(3)论证课题,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是否适宜作课题;是否有价值;是否可行。讨论:下面题目是否适宜作课题,为什么?例1:某某学校实施义务教育的现状如何?例2:如何解决学生过重学业负担?例3:重复练习对学习效果有什么影响?例4:全省义务教育的现状如何?例5: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活动?例6:如何评价义务教育的质量?例7:多少学业负担对小学生是合适的?4、发现问题——教育科研课题孕育的起点A.问题的来源从教育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中提出问题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矛盾中寻找问题从教育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寻找问题从社会与教育发展的信息中提出问题B.发现问题的策略大胆怀疑变换思考的角度类比和移植C.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善于发现问题的人一是要有较好的专业理论基础,并经常关注教育科研的动态和发展趋势。二是要有不满于现状、勤于思考、追求变革的意识总之,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是进行教育研究的第一步,并且是关键的一步,它不仅决定着研究者现在和今后的科研工作主攻方向、目标与内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科学研究应采取的方法与途径。能否确定一个有创见有意义的问题,对教育科学的发展也将起积极作用。因此,选定课题在所进行的研究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必须认真对待。(二)设计研究方案课题研究方案是完成研究任务的总体谋划,为课题研究和论证提供评价的依据,以及全面的、系统的工作程序。1、课题的表述主要是揭示课题的论点,是课题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要求题目能明确地表述出研究内容、课题任务和科研方法。如:《弱智儿童随班就读的实验研究》。2、课题的背景与目的意义的阐述指课题的内外原因及要达到的目标、研究的宗旨及社会价值、理论价值等。3、课题研究的范围与对象所谓研究范围,有的是指课题研究的区域范围,有的是指课题研究的内容范围、对象范围、时间范围。所谓研究对象,一种是教育中的问题,如学生主体性问题研究;一种是教育中的事件,如教材问题、教学方法问题;一种是教学中的具体对象,如学生、教师4、课题研究中的假设与概念界定一个好的假设,在内容与表达上应达到四条标准(1)以陈述的方式表达(2)一个假设一般只能陈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3)假设是有待检验的,而且必须是可以检验的。(4)假设应全面反映课题所涉及的的变量的不同值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5、课题研究的方法教育教学研究广泛采用观察、调查、实验总结、比较、文献等研究方法。怎样进行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二)一、教师为什么要参与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1、必要性。教育要创新,观念要创新,知识要创新,怎样才能获得知识创新的能力呢?由于教育与知识创新的密切联系,就使得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面临着深刻的历史性变革。这种变化体现在教师身上,就是教师不仅仅是传统的传授知识,而且要全面的培养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因此,教师有必要参加教育科研课题研究。2、可能性。教师不仅处于最佳的研究位置,而且还拥有最佳的研究机会。教师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是教室,从实验研究的角度看,教室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的实验室,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科学研究过程来系统地解决课堂中遇到的问题,这使教师拥有研究机会。从自然观察的角度看,教师是最理想的观察者,因为教师本来就置身于教学中,对于教学活动,不是一个局外人,可以是掌握观察的方法,了解观察的意图而又不改变原来课堂教学情景的最佳人选。总之,迫切要求教师由知识传递者转变为教育实践研究者。丰富的研究机会,最佳的研究位置,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提供了可能。3、特质性我们倡导的是面向实际、站在前沿,重在应用,加强合作。具体来说,有一个目的、两种需要、三股力量、四条原则。<1>、一个目的教育科研的目的来自于研究的课题。课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理论,二是来自实际。中小学教师研究的课题,主要来自实际,教育实践中有着教师所需要的取之不竭的课题,当然,即使来自实际的课题,必需要学习理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吸取别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2>、两种需要教育科研要适应两个需要:一是符合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二是符合我国亟待更新、转变的教育观念的需要。针对这两个需要,教师应先阅读有关论著,掌握材料,写好文献综述,综合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成为研究的基础,有助于进一步提出问题研究,为提出假设提供经验和依据。再根据自己的思路汇综而成。<3>、三种力量课题的成功,要依靠“有权之士”、“有识之士”、“有志之士”三股力量的有机结合和共同努力。教育科研课题正是由这三股力量推动的结果,中小学教师参加教育科研课题更须体现这三股力量的有机结合。同时,教师能主动、自愿地参与,有甘于吃苦、甘于寂寞、勤于研究、勤于探索的精神。<4>、四种原则一是客观性。它要求在实验研究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二是系统性。既包括课题,又包括研究方法,都要按照系统、整体的观点,切实掌握好每一具体研究过程中的每个细节。三是优化性。教育科研是讲究效果和质量的,通过实验而使教育教学优化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教育科研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四是不平衡性。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因此,要承认学生在智力与能力上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鼓励冒尖、允许落后”;针对学生在不同活动上表现出不同的最佳智力与能力水平,在制定方案上要做到有的放矢。二、教师参与教育科研课题应关注的问题1、要重视过程。因为,教师的科研意识是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展现的,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特点是“教中研”。包括接受既成的科研理论成果,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规范,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实践。在教学中自觉地发现问题,然后进行自我探索、监控、评价,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2、要注重应用。科学研究一般分为基础研究、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一方面,教师研究的问题直接来自教育教学实践,是为解决具体问题服务的,它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只有使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才有价值。另一方面,教师的科研应体现在如何将已有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尽快地转化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第三,教师在教育科研中应是一名学习者。首先,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学习者角色是一种自主式的学习主体。教育科研是一个不断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正是“学习”的本质所在。其次,教师作为自主式的学习者是贯穿教育教学过程始终的,只有学习行为日常化,教师的科研水平才能不断提高。3、要遵循的原则。我们往往忽视了课题研究的需要性、科学性、创造性、可能性、兴趣性等,在实施过程中感到很茫然,甚至束手无策,应该深入思考分析问题课题研究不是花瓶来装扮美丽。三、如何申报立项科研课题课题申请采取随时受理,定期评审的办法,一般每年集中审批一次,也可两年一次或一年两次。申报时间由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规划办的文件通知,教研室统一布置课题申报,单位、团体和个人均可提出项目申请,填写申请书一式三份,并由所在的教育科研机构组织力量予以初步论证。申报人所在单位对课题审核同意后,承担名誉担保,并在课题批准后提供条件与方便。然后报上级审批,在立项后进行开题研究。四、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一>怎样选题课题即研究项目。科研课题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活动过程,包括选择课题、制订计划、实施活动、分析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和论文五个步骤。选题是研究的第一步,贝尔纳说:“一般说来,提出课题比解决课题更困难……所以选择课题,便成了研究战略的起点。”1、选题的基础原则一是实用。根据教育实践的发展,选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应着眼于未来。二是新颖。有新意、有新知、能言人之所未言。三是可行。是否有研究的可能,主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四是科学。必须具有事实根据和理论根据,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和教育规律。2、选题的一般步骤:(1)查阅文献,调查研究,提出问题;(2)拟写课题的研究方案;(3)课题确立,提出申请,填报项目议定书;(4)开题论证。3、选题的具体方法(1)根据形势需要同步选题,可参考各级教育科研部门提供的课题选题指南,要注意切合自己的实际因为这些课题都比较空泛,不够具体,不太适合教师去研究。(2)随机性选择课题。有些学校从出版社、高校研究机构选题。(3)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问题,提出选题。(4)分解子课题。承担子课题的研究,但缺少独创性。4、选题应注意的问题(1)课题大小要适度,开始宜小一点,逐步再扩大。(2)研究的问题要明确,要清楚要解决什么问题。(3)选题要扬长避短,紧密结合本职工作,联系教学实际。(4)注意提高研究者的素质,研究策略、方法多样。<二>、课题的前期论证课题的前期论证是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的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一般把这一过程分成三步:明确研究方向、周详研究计划、进行研究可能性的自我分析。总之,通过教育实践,挖掘研究方向,提炼课题雏形,设计研究课题的内容。课题的前期论证的关键要完成以下几个要素,它们分别是:1、课题名称的确定。课题名称在内容上要突出课题的重要性,准确性。名称要醒目,要恰如其分。一般由三个成份组成:主题词、定语和有关技术说明。例如: <<在新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其中主题词“课堂教学”,定语“在新理念下”和“语文”,技术说明“评价”,名称醒目,准确,一目了然。2、目的的论证。 指对课题研究的目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进行分析,重点考虑通过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 3、背景论证指的是对该课题方向的国内研究现状的了解与简要分析。别人已做过什么研究,还需要做什么方面的加深研究,其意义是什么?在此社会和学术背景上提出了该课题研究的内容,阐述了其研究的意义。4、基础论证 指的是课题承担者已有的基础的客观的估计。它一方面包括课题组成员的研究经历,成员结构合理、学术水平、主要著作或成果;另一方面指的是已掌握的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已形成的假设或阶段成果等。基础论证也可以说是条件分析。例如:(1)人员结构。(2)课题成员中有承担过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的研究,有的已结题,有的正在研究中,有的准备结题,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科学规范的学校管理策略。(3)成员都具有计算机操作能力,有的自制课件,有的可以制作网页,有的还可以查找资料、分析整理、存储相关信息,还可以自行制作录象课。(4)我区教育局领导和教研室负责人及各学校校长一贯重视教科研,倡导“科研兴校”的理念,必要的经费可以保证。(5)请省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及教科所领导、专家给予课题方面的指导和支持。<三>内容设计 指课题研究的内容,不是研究计划。内容设计要把课题从结构上分析,其包括几个子课题,子课题又包括几个部分,就是结构的科学树。<四>步骤设计 将研究任务和目标加以分解,与时段结合起来,落实到人,制定分阶段的操作计划。<五>、方法设计 1、课题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访谈法、座谈会、实验法、问卷法、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模拟法、案例法。2、着重介绍课题实验中的常用方法(1)观察法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考察事物现象的方法。所谓“自然状态”就是不加控制、不加干扰、不影响其常态,所谓“有目的、有计划”是指对观察对象、范围、条件和方法作明确的选择。观察的步骤为:(1)观察准备。明确目的、对象、制订计划,作好物质准备;(2)进行实际观察。要选好时间、场合、位置、角度,选用多种途径;(3)记录和整理观察材料。应用观察法应注意:(1)边观察边思考;(2)善于与观察对象建立良好关系;(3)要有科学精神,要实事求是,大胆质疑,要坚持不懈,不畏劳苦,要坚持长期观察、锲而不舍,要有良好的习惯和严谨的作风。(2)调查法调查研究是研究中一个常用的方法,在描述性、解释性和探索性的研究中都可以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调查者通过有计划了解教育活动的历史现状与发展、经验与问题,经过分析综合,得出正确结论以指导教育实践。调查研究是收集第一手数据用以描述一个难以直接观察最佳方法。精心设计的标准问卷可以从不同的研究对象那里获得具有同样形式的数据。(3)访谈法访谈法又叫谈话法,指调查者通过与调查对象面对面谈话来了解情况、搜集资料的方法。访谈有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内容分为:事实调查、征询意见、了解个体内心世界。访谈要掌握技巧,访谈者要持“虚心请教”的态度,平等讨论的方式,要善于洞察被访者的心态,要掌握发问的艺术,采用直接法、间接法或迂回法。(4)座谈会是普遍使用的一种向群众了解情况,搜集资料的方法。优点是与会者人多,又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彼此印证。不足之处是易受人事关系影响,出现知而不言,言而不尽的情况。开好座谈会要由熟悉情况,经验丰富的同志主持,注意启发引导,事先有提纲、主题集中,与会者有准备,同时人不宜多,最好采用讨论式,兼用问答式。(5)测验法通过考查的方式去测定某些研究现象的方法。命题要力求标准、规范。要消除测验对象的疑虑心理,提高测验效果,评判要公正,分析解释要准确。(6)问卷法调查者用文字提出需要调查的问题,要求被调查者提供书面答案的方法。其优点是费时少、调查面广、适用于不愿披露姓名的人,或不愿面对面交谈的人,方法灵活,便于统计、整理,从结果上可以看出整体趋势。(7)历史研究法历史研究就是以过去为中心的探究,它通过对已存在资料的深入研究,寻找事实,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去描述、分析和解释过去的过程,同时揭示当前关注的一些问题,或对未来进行预测。有一句老话:历史是惊人的相似。或许正因为这点培根才说:“史鉴使人明智”,意味着我们可以从过去已经发生的一切事件中汲取经验,理解现实,合理实践。历史研究的记录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是书面记录,如书籍、报纸、期刊、日记、信件、文稿、会议记录等等;二是遗迹、或遗骸。(8)实验法真实世界中事物太复杂了,个中许多因素之间相互关联,我们的思维无法穷尽。为此,我们往往采用简约的方法,简化问题、简化事物的影响因素,利用仪器、设备等等人为的方式控制或干预研究对象,以期获得科学性事实,进而研究客观事物规律。在设计实验方案的时候,你已经在深入地思考你所研究的问题了,往往一个看来简单的实验,或许就一剑封喉,有效地探明了某些自然规律。(9)模拟法模拟法现在开始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不仅数学模拟方法,就连物理模拟方法也运用这种新型的信息技术工具。(10)案例法案例法是指在教育教学中包含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的方法。<六>成果设计 指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主要表现形式为:论文集、教学案例集、讨论稿、研究报告、阶段总结、研讨课、实验观摩、实验小结、论文、个案分析、电脑光盘等。总之,以上所述内容落实到课题项目申请书上,那么你所负责的课题研究就迈开成功的、坚实地一步。<七>文档撰写开题报告 研究报告 研究记录 调查记录 实验记录 1、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实际上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了解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究竟想做什么?想得到什么,怎么做,能否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若分析后觉得不能,则可以马上调整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使课题目标的达成有可能性,从而避免“大题小作”或“小题大做”。开题报告的内容有:(1)课题研究的目的:我们为什么会想到要研究这个课题?(2)课题研究的对象:我们研究的特定对象是什么?(3)课题研究的目标:通过研究,我们试图要实现什么?(4)课题研究的内容:我们想弄明白的问题是什么?(5)课题研究的方法:我们决定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假设,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6)课题研究的计划:具体的时间安排和实施步骤,尤其是你一开始准备实施的步骤。(7)课题需要的资源:我们需要什么工具和资料?如何得到这些工具和资料,用什么方法等。(8)课题成员的分工: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合作?(9)课题预期的成果:你的研究会带来什么成果?研究报告,还是其他?(10)导师的建议2、研究报告经过一段时间的辛苦研究,我们就可以“修成正果了”。这可是很重要的环节,因为研究报告一方面是你所要表达的思想,并用书面形式显示出来;另一方面,大家通过报告知道你究竟都做了哪些工作,从而了解你的观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撰写研究报告也是如此。常见的研究报告大致有实验报告、读书报告、调查报告、设计报告等四种形式。 3、研究记录为什么要写研究记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我们的脑子不可能记住那么多事情。所以,每次活动后,我们最好马上将研究过程中的重要事记录下来,以备日后查阅。而且,良好的记录能使我们理清思路,知道这次研究究竟做了什么?存在什么问题?下一步方向如何?应该如何做得更好?4、调查记录如果在研究中你采用的是实验方法,建议你可以使用下面的记录表。调查研究计划表包括:课题名称;调查目的、意义;调查内容;调查对象;调查时间、地点;调查方法与手段;调查步骤及日程安排;组织领导及人员分工。5、实验记录如果在研究中你采用的是实验方法,你应该根据你的观察和最初的资料分析做出假设,这个假设就是你对所研究的问题的一种尝试性的回答。然后,设计实验以验证你所提出的假设。那么最好每次实验都有实验记录。五、怎样设计实施方案和计划。确定了实验课题,规定了研究任务和实验目的后,就要设计最佳的实验方案,提出总体规划,实验方案包括:(1)实验题目。它是对课题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力求题目与研究内容和课题任务相符,不宜太长,也不能太笼统、太概念化,一个恰当的题目可以提示课题的方向,也可以提示课题的论点;(2)问题的提出与构想。实验的假说就是实验设想是对解决问题提出的预想的答案,它是确立课题研究任务,研究目的的依据;(3)实验目的与操作。说明实验准备解决什么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要明确操作程序,使思路具体、明确;(4)实验的指导思想;(5)实验对象;(6)实验方法和主要措施;(7)实验统计与评价;(8)建立必要的制度;(9)组织领导与人员分工。六、怎样搜集整理资料资料是人类思想、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实践活动赖以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的音像、方案材料的总称。在教育科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搜集、整理和分析资料是研究的主体阶段,也是研究的起点,并贯穿研究的全过程。1、资料分类搜集起来的杂乱无章的材料经过分类处理才能系统化。包括:研究课题需要哪些主题的材料,材料的逻辑顺序、使用顺序、出处、使用价值,哪些为纲、哪些为目等。之后在积累材料的过程中,应分门别类,依次排列,并将分类和系统化了的材料科学地保管起来,以备应用。2、搜集资料。1)逆时性。搜集材料时首先要重视材料形成的时间顺序,越是近期的、现时的材料、信息就越新,适用性就越大。逆时性原则,就是在时间上使用倒查法,沿时间的航标获取最新的东西。2)选择性。搜集资料要精选精用,把材料的选择限制在课题所必须的范围内,选取必需的资料。如今年合肥市评定职称就简化了一些材料。3)直接性。为了保证真实性和准确性,应亲自搜集第一手资料,而尽量避免转手资料,以求去伪存真。4)比较性。搜集资料要重点搜集为自己课题研究所需的观点与事实的材料,同时,也要拓宽思路,了解和掌握那些观点不一致或与自己构思相对立的资料,这样,才能全面的比较研究、对照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3、搜集资料的方法:(1)通过检索性工具书,通过书目、文献、索引搜集。(2)通过参考性与资料性工具书。(3)通过文献资料与情况资料。(4)通过开展各级各类的活动原始材料。4、材料记录要求(1)资料索引。包括什么资料、出处、资料的基本情况等。(2)资料内容。包括思想、观点、事实、依据以及自己的评语、意见、受到的启发、点评等。记录要便于分类、排列和查找;简明扼要;准确无误,具体明确。5、材料的整理。为了便于对材料的分析研究,把搜集来的材料根据研究任务和材料的不同性质,采用核对数据,挑选淘汰、汇总统计加工的办法进行整理。6、分析材料方法逻辑分析方法。将丰富的现象材料,经过思维过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形成概念和理论系统。七、给教师在做课题研究的建议1、找准方向教学课题研究怎样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学生素质,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应符合新课程理念。2、讲究科学教学课题研究必须建立在科学操作的基础上,理论支撑要科学,研究方法要科学,研究过程要科学,数据处理的方法也必须科学合理,方能使教学课题研究的成果可信、可靠,有推广价值。3、注重过程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是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是通过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落实的。是通过观察、倾听、思索、发现和研讨,不断地改进研究方法;通过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实验、总结;再实验、再总结,得出结论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到可操作性,不然研究就脱离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成为基层领导和教师的负担,研究也难以奏效。整个过程也是锻炼培养教师的过程。4、加强合作教育教学课题是研究育人的活动。教育对象的群体性、差异性,影响育人结果的因素复杂多变,因此,课题研究小组是由学科的专家与教育家及教师队伍组成,不是某一个人能独立、封闭承担完成研究的,大量艰苦的设计、实践、验证、思辨和总结工作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力量,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任何环节都离不开课题组成员集体的智慧和外界的帮助。课题的提出往往来自第一线的教师,虽然它也可能研究教材教法,但这种研究不只是凭经验转承,形式上也不一味要求传帮带,课题研究中寻找理论依据,进行调查分析、计划设计、实验操作和结题总结,是通过分工合作的关系来完成的,要求课题组成员十分注重协调合作。5、大力推广因为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参与人员的群体性,研究过程的验证性,所以其研究成果,无论是过程性的、阶段性的成果,还是终结性的成果;是显性成果,还是隐性成果,都会在课题组内得到及时应用、推广,由此逐步辐射开去,影响到其他学科、周围的学校和地区。因此,课题研究中提出的一些新观点、新理念,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具有推广价值。总之,学校教师搞课题热情高但欠缺系统理论和研究技术,表现出对专家的强烈渴望;科研专家的研究缺乏实践环节,急待直面学校实践。所以教师与专家、学校与研究机构相结合是中小学课题研究必经之路。 八、怎样申请结题、验收课题研究工作完成后,课题负责人应通过所在单位向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索要并填写《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申请书》,接受由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及其委托管理机构组织的成果鉴定或结题验收。课题负责人填写结题申请书。具体程序:1、打报告申请省级专家验收,专家成员5—7人组成,省级专家至少一名。2、准备验收材料。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各种原始材料,分类装订成册。3、验收内容:1)对课题的评价,看选题有无实用、推广价值,论证是否充分。2)对研究设计的评价,看过程是否合理、方法和内容是否恰当。3)对资料的评价,是决定结论的正确的因素,要具备充分性、真实性、可靠性、准确性。4)对研究结论的评价,程序为:(1)宣读报告、(2)听取主持人汇报、(3)专家提问、答辩,(4)专家反馈教育教学科研课题的知识领域浩如烟海,但研究的情景就在你的身边,希望我们的教师能愉快教学、不断思考、轻松研究,定能取得丰硕成果。【以上内容由网上搜索而来,由阳光教研整合,各部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向作者致谢!文章部分内容由截图软件得到,可能不够清晰,若喜欢该资源请向作者或出版者购买,摘录、转载,是想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做点事,仅此而已,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新华网北京1月31日电(记者 王琦)新时代赋予教师发展新的要求,日前,来自高校、研修机构、中小学、幼儿园的1300余位专家和代表相聚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第三届全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现场,围绕“链接与赋能——新时代教师的全专业发展”主题进行深入研讨,分享交流教师专业发展领域的新理念、新实践、新成果、新预见。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在发言中表示,教师的成长不仅依赖于师范院校的培养,在教师入职后,也需要不断提升教育能力。他将教师的成长归纳为五次“修炼”:一是意愿,要有做老师的意愿,不忘初心,培养人才,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二是锤炼,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要不断锤炼、锻炼,不断反思和改进,提高教育品质。三是学习,向理论学习,学习教育的规律,学习教育的历史经验;向实践学习,互相学习。四是创新,要面向未来,创新教育方法。五是收获,看到学生的成长,看到教育的发展,要在获得的过程当中吸取经验,不断前进。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刘宇辉在发言中表示,首都教育将继续深化教师队伍改革建设,狠抓政策文件的落实,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切实地抓好抓实。一是要着力在师德师风上下功夫,二是着力在优先发展上下功夫,三是着力在精准施策上下功夫,四是着力在校长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刘圣国在发言中介绍了正在不断规划和实现的海淀教育发展蓝图。他表示,海淀区高度重视教师培养,关心教师成长,面向全区设计“三维四级”的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个性化教师培训课程体系。海淀教师进修学校多年来一直高品质地服务、引领海淀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两年以来,开展了扎实而卓有成效的工作。本次大会设4个主旨报告,报告聚焦新时代教师的全专业发展,多维度分享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成果。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银付,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孟繁华,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校长陆云泉等分别发言。任友群围绕“抓好抓实教师培训,持续助力教师发展”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要从四方面系统推进教师培训各项工作落实,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第一,加强规划设计,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标准。即加快研制加强教师发展机构政策举措,继续出台教师、校长培训课程指导标准,研究探索更加多样有效的长效机制。第二,坚决补齐短板,聚焦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继续增加对乡村教师培训的经费投入,扩大培训受众范围,在国家层面优化乡村教师培训项目、培训课程和培训模块。第三,深入提质增效,擦亮国家级培训的招牌。未来,要坚持“精品国培”的理念,提高培训经费标准,建立参与激励机制,组织专家视导检查。第四,重点连续推动,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进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版本,以应用为驱动实行整校推进,结合实际来分类施策,适应技术的同时还要创新发展。杨银付在题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主旨报告中,以“创新育人”为例,提出要以“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评价改革”为抓手,推动改革创新,提高育人水平。第一,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启动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从“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两方面进行突破。第二,教学改革扎实推进。注重学思结合,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有序推进选课走班教学;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关注未来技术在教育重心、资源形态、教学形态、学校形态变迁上发挥的作用。第三,评价改革配套跟进。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章、唯论文帽子的顽瘴痼疾,在评价结果的使用上指向发展素质教育。孟繁华提出,转变教育发展范式需要教师把握教育功能的内涵: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构建生存方式。如何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如何培养学生?他建议,以“人性假设”为逻辑起点来思考,不断推进教育向以人为本阶段发展,强调对人的尊重、关心和发展;他强调中国教育亟需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模式。孟繁华认为,教育生态观是人才培养范式转型的思想基础,需要从系统观、适应观、平衡观、发展观、合作观几个方面,推进教育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从“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从“知识灌输”向“知识建构”转变。他希望建立以知识建构与意义协商为内涵的“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师间、师生间相互平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形成自我与他人同时得到提升与改变的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重塑知识和创新的关系,需要“觉察”与“反思”、“跨界”与“混搭”、“回归”与“原始化”。陆云泉在报告中表示,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一〇一中学根据学校教师队伍的现状、问题和阶段特征,确定了教师发展的目标追求和价值引领,构建了以教师基本功、教育教学理论、情怀与视野、身心健康、移动互联为核心的教师研修课程体系。他介绍说,学校强调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职业培训,还需要通过创新赋能搭建平台,创造具备调整适应能力的组织,建立教师专业发展“链式引领”项目,构建以专题研究促进教师团队成长的校本培训方式。学校鼓励教师自我发展,鼓励“草根式”课题和“微创新”研究。创新赋能把学校变成了学习共同体,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新任教师、骨干教师、名师全员发展。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市区级学科骨干和带头人,校本研修初见成果。据了解,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第三届全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在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举办。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银付、副秘书长张东燕,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刘宇辉,全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专家工作组组长、北京教育学院教授李方,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刘圣国,中共海淀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尹丽君,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罗滨等嘉宾,以及来自高校、研修机构、中小学、幼儿园的1300余位专家和代表参加了会议。本次大会设10个分论坛,来自高校、研修机构、中小学校的40余位教师专业发展领域的理论研究者、实践工作者,围绕10个专题向与会代表多角度分享交流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与实践的创新成果,并由相关专家进行点评指导。此外,为探索基于实践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本次大会共设24个工作坊,来自高校、研修机构、中小学、幼儿园60余位教师专业发展领域的理论研究者、实践工作者作为工作坊的主持专家,引导与会代表在24个工作坊中围绕特定主题进行体验式学习、多视角对话交流,不断地进行思维碰撞,建立关联,达成深度理解,获得成就体验,并对大家共同建构的成果进行总结、提炼与升华。
日前,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规划课题评审结果揭晓,由彭山区第二中学申报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大规模推广的群文阅读理论与实践深化研究”子课题“对比阅读模式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获准立项。11月6日上午,开题报告会在我校沐星楼108会议室举行,眉山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李松老师,青神县教科室副主任、语文教研员黄翠英老师,眉山一中语文教研员闵育森老师,成都天府七中知名教师任继超,苏辙中学课题研究组组长赵琼彬老师以及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此次会议。会上,课题组组员杨莉老师做开题报告,就课题的提出背景、文献研究、课题的界定、价值意义、研究目标内容方法步骤成果效果等12个方面作了详细的汇报。同课题组成员做认真倾听和记录。会上,几位专家、老师对本课题的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予以了充分肯定,并重点对课题的主要内容、研究重点及策略、研究目标及方法、研究过程的实施操作等提出了指导意见。要求课题组成员要深入反思,不断创新,将课题研究落到实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四川群文阅读子课题开题报告会在彭山二中芳菲的时光里精彩绽放。此次活动的开展对提升为课题组理清了思路,找准了问题,指明了方向。课题组在各级领导关心支持帮助下,将踏踏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自强自立,求实创新,努力学习,扎实研究做出真正有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让课题研究成果更加丰硕多彩,为学生们点亮群文阅读之路。(彭佳音)编辑:何广友
一线教师怎样让“问题”成为“课题”马林,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根植于教育教学第一线的中学数学教师,每天都会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怎样让“值得”研究的问题成为教研课题呢.尚需对问题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理性思考,综合考量,再加工提炼,方能形成申报立项的教研课题.一、选题应遵循的原则(一)价值性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项目的性和针对性很强的探索活动,作为课题研究起点的选题必须顺应时代呼唤,促进教育发展.所选定的教研课题,应着眼于教育教学改革中提出的新要求、新规定,着眼于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有助于强化教育认识,优化教育实践,揭示教育规律.这才是教育科研真正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发展和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探寻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是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如何建构一个教研指向明确、行动路径清晰、工作推动有序的“学、教、研一体化”的“数学教研共同体”,以增强一线教师立足岗位实施校本教研和区域教研的针对性、适切性和实效性.如此,笔者主持申报了省级课题“基于‘数学教研共同体’的教师在岗发展研究”.希望通过行动研究,能为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在行动中研究,在碰撞中提升,在平台中发展”的可资借鉴的实证案例.这无疑是有益和急切的.(二)创新性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所谓课题有创新性,是指选题新颖,有独创性和突破性.主要表现在:(1)内容新,是指该选题还没有被人触及,或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或在原有研究基础上有深化、有拓展,或者发达国家和地区虽有研究,若需引用实施尚需结合本土客观实际系统探讨,全面考量,方可使用.(2)方法新,采用新的研究方法、手段或技术,以改进、优化或完善某些已有的研究.(3)视角新,对别人已经研究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审视、去挖掘,赋予新意,让“老树长新芽”.例如,笔者名师工作室的一位青年教师,自2005年以来,就一直承担西藏地区学生来其所在学校学习的“汉藏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在对汉藏学生混合编班的教学过程中,她感触良多,对西藏地区学生的思维特征、数学基础、学习困惑及其成因有一定的思考,也采取了形如创设情境、设置阶梯、要点图示、例题分解、变式训练、作业面批等举措,有意改进教法、优化学法.虽有成效,但仍感到成效尚不显著,研究也欠系统.故在教育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时,她申报了“内地‘汉藏班’数学教学的实践研究”的课题.其设想是希望在课题引领下,通过多方面开展数学文化活动、多样化数学学法指导、多角度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多层次体验数学学习过程等形式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实践探索,以更好地提高西藏学生的学习信心,提升西藏学生的数学素养.该选题因颇具新意和启迪作用,得到了导师组的一致认同.该选题的结题报告也因“立意高、视角新、落点实”,获评优秀教育硕士论文.在该课题的基础上,这位教师再行研究,进一步聚焦,又申报了省级重点课题“基于混合编班的藏汉学生数学思维对比研究”,自然也顺利立项.(三)可行性选题具有可行性,包含与课题相关的人力、物力等客观条件,研究者所具有的知识、经验和专长,以及所占有课题资源等主观因素.只有具备应有的主客观条件的科研选题,才有达到预期的可能.曾有一位很有潜质的青年教师征询笔者的意见,准备申报“基于专业引领的数学教师发展实践研究”的课题.坦率地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研选题.因为在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众所周知有三个“关键要素”:关键时期、关键事件和关键人物.这里关键人物的作用,多指得益于“贵人”指点,进行专业引领.专业引领是一线教师成长的重要因素,是具有教育教学研究专长人员通过他们的先进理念、思想方法、实践经验及其人格魅力等,引领和带动一线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和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形态.身为引领者,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引领能力.在对一线教师的专业引领过程中,既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措施组织和指导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又要参与到教师学习研讨的过程中对教师具体的教育实践进行评析;既要有对教育理论上的指导,又要有实际的教育教学示范等.这对于年青的数学教师来说,暂时是无法达到的高度.而要申报立项这样一个选题,成功的概率就可想而知了.如此这般,笔者建议这位想申报该选题的青年教师,可根据自身特点,申报“基于教学反思的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研究”.将自己及有共同梦想的“小伙伴”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实证研究,对教育教学行为和过程进行审视、评价及有意识地分析与再认知,从而在实践中反思行为,提升能力,实现自身专业发展,似乎更适合.结果如愿以偿.二、教研课题从哪里来(一)从工作实践中摄取教育教学实践现场是教育问题的“原发地”.一线教师身临教育教学情境中,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困惑和疑虑,也会不断获取成功的体验、感知和惊喜.只有对这些教育现象进行“入乎其内”的剖析,才有可能“出乎其外”地生发教师感同身受的教研课题.而这些解决真实问题的课题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上的突破和超越关联度极大.借助名师工作室等平台,笔者与志趣相投的同行相聚甚欢,大胆发问,用心求证,潜心教研.可以说,“基于‘数学教研共同体’的教师在岗发展研究”是水到渠成、应运而生的课题,它真实记录了笔者等立足岗位进行行动研究的真实场景和背后的精彩.笔者作为主持人,与同伴“阐释教育理念,拟定教育方案,施行教育实践,反思教育行为,丰富教育智慧”.课题研究的过程是笔者从教三十多年教育教研生涯的一个缩影和升华.可以说,该课题的研究做得扎实,走得坚实,收获也很丰实.作为课题的部分显性成果,笔者其间相继发表了《在行动中摄取,在反思中凝练》《骨干教师怎样从“高原”到“高地”》《“吉祥三宝”:给力教师专业发展》等论文,表达了笔者对教师在岗发展的一些思考和期待.但更多的是,课题的研究增强了课题组成员和工作室成员的专业自信和专业发展.(二)从专业“对话”中萌发我们在日常读书学习中,在聆听专家报告过程中,在外出考察交流以及与同行的研讨碰撞中,常会获得启示,产生联想.于是我们可以将别人的所思所为加以移植、类比、细化和延伸,乃至凝练成与自身工作有机结合的教研课题.例如,笔者主持申报立项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欠发达地区普通高中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制度研究”,就是基于在北京市、上海市等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和聆听有关新课程专家报告,并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的规定要求,要在普通高中“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我们深知欠发达地区的每所高中学校必须未雨绸缪,完成好这一“规定动作”.因此,探讨建立健全符合欠发达地区学生实际的生涯规划指导制度,提出欠发达地区普通高中学生生涯规划指导的操作统筹、层级构成、提供模式和支撑体系,以保证普通高中和一线教师的日常指导能够卓有成效地施行.应该说,这是一项颇具现实意义而又十分紧迫的教研课题.(三)从课题讯息中衍生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通常都会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需要,对教育科研的发展做出规划,不定期推出《课题指南》,以供有意申报课题研究人员选题时参考.列入《课题指南》中的课题,大多是当前教育界必须思考和探讨的重点、热点问题,有较强的指向性和指导性.从中选题,可谓“投其所好”,不失为一条选题立项的“绿色通道”.但《课题指南》是一个方向性的框架,所提出的研究问题多比较笼统,通常是有待深入研究的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的问题,要真正形成申报立项的课题,还必须将其具体化.另外,每年公布的已立项的课题,兄弟学校和其他学科教师正在研究的课题,也很有参考价值.收集、筛选、整理、分析这些“成功人士”的课题研究讯息,以便更好地把握教育发展走势和需求、教育科研动态和进展,受到启发后,合情推理,从而类比和衍生出新的科研课题.三、选题时需注意的问题(一)课题研究范围要适度一线教师做课题,范围宜小不宜大.范围大了就易空,大而空的问题,研究起来就无从下手,很难深入.如前所述,教师专业发展是当前教育界探讨的热门话题.“中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确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选题,但对于一线中学数学教师来说,问题过大,范围太广,无论你多么投入,也只是“试探”“浅议”,很难“研究”出“名堂”来,必须选择一个角度或加以限定,方可“研究”下去.而对于倡导研究的“微型”课题,因涉及的范围较小,对主观和客观条件要求都不高,内容比较具体,研究的方法也就相对简单,便于施行,易出成果.当然,作为一个申报立项的教研课题,也不同于一篇小论文,不宜过小.如果问题太小,范围太窄,局限性就大,就失去了系统研究推广的价值,自然也就没有立项的必要了.(二)课题研究要有明确的指向性课题研究指向要明确,要阐明研究怎样的问题,怎样研究问题,达成怎样的目标.首先要“扣好第一粒扣子”,要选择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进行研究,以确保研究的真实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其次要立足“真问题”,本着求真、务实的原则,做真课题,真做课题.在确定课题目标时,既要考虑问题本身的要求,又要兼顾课题组实际的工作条件和教研水准,“跳一跳”能够“摸得着、做得到”.从而通过一个周期的实践研究,达到应有的层级.比如,对于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如若我们依托工作室申报“基于‘数学教研共同体’的教师‘由优秀走向卓越’的行动研究”的课题,看似研究的触角变小,实则信度减弱、难度加大了.因为它难免会让人产生疑虑,通过三年一个周期的努力,就能让优秀教师成为卓越教师,工作室是如何“速成”的,卓越教师又是如何考量的.显然不合时宜.卓越教师是在教育实践中“摸爬滚打”出来的,欲速不达.(三)课题研究应与自身工作紧密关联一线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未必是为了创生新的教育理论,也未必是为了建构新的教学模式,而是源自对教育教学的总结和反思,对教育实践的拷问和追求,找寻教育教学困惑背后的真实缘由,以及对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的“缄默的”教育经验所蕴含的教育本真的揭示.如此,一线教师宜选择与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联系密切的问题进行研究,着眼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具体的、微观的、甚至“细节”的问题.也许这样的研究不太引人注目,解决的问题也未必会有大成效、大进展.但恰恰是这些问题,影响了我们教学工作的成效,影响了我们拾级而上的专业发展进程.例如,笔者曾主持完成的省级课题“以学案建设为载体施行校本教研的研究”.应该说,利用导学案进行教学比比皆是,但多为拿来主义,或极少数人编撰多数人享用.我们却“全校总动员”,以学案开发、修订为抓手,让各学科备课组教师共同探究教材,研究教法,编撰学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教与学.这对于增强广大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研究能力,提高校本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校本教研找到一个好抓手,为教学改革提供一个好支点,为教师发展搭建一个好平台,无疑是行之有效的.一线教师正是通过这些接地气、有生气的研究,解决了一个个常态的、微观的问题,使得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相得益彰,“中看更中用”;也让我们通过课题的研究,逐步认识了教育,优化了工作,提升了自己!搞教学要“扬长补短”,写论文要“扬长避短”,做课题则应“扬长有短”.“扬长”表示有专长可发扬,“有短”则表示有空间、有必要进行系统的反思性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的世界那么大,追梦的同行应该去看看。本文来源:高中数学教与学,2019 年 10 期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较为宏观、概括,而教师专论友展的方法较为具体、灵活,便于随机组合、选配。来考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常见的专业发展方法主要有以下九种,应得广大各科各层级教师的关注。(一)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教师圈子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教师专业发展方法,是学校开展日常教研活动的常见形式.校本教研,即学校根据自身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及存在的现实教育问题.借助教研组全体教师的力城开展合作研究,以此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改进、质址提升的一种教师群体专业发展形式;所谓校本,其从本含义是“以校为本”,即“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一切研究课题的选择都是学校教育教学中面临的真问题,所有研究力从都来自学校句一位教师.这些问题解决的直接受益者是学校自身校本教研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便于”上,即便于开展幼几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共同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联合攻关,便于提升学校枯体的教育教学改革实力,便于开展学校层面的专业研究协作。(二)业务培训所有新教师都必须在参加学校组织的一系列业务培训后才能进人学校正式开展工作;每遇到一次全国性的教育教学改革,教师一般都要通过参加业务培训来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改革要求与改革理念;在人职后,教师也必须参加形形色色的教师业务培训如“国培”“省培”等.来持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因此,参加业务培训是教师经常会采川的一种教师专业发展方法。教师业务培训的内容儿乎无所不包,从专业知识到专业技能,从专业理念到专业信念等,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听需的儿乎所有的专业知识、技能、信念等都可以经由这一途径来获取。(三)师徒制师徒制,即新教师拜学校里的优秀教师为师.以接受优秀教师“身教”的形式展开的一种教师专业发展方式对业务尚不精通的新手教师而言,拜优秀同行为师,改接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无疑是一种颇为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方法。该方法的最大优点是:教师能够从优秀教师那里习得一些专业的诀窍与隐性的知识经验.尤其是那典就连优秀教师自身也难以言明的专业实践智慧。言传不如身教,作为一种占老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式.师徒制在当代教师专业发展领域再度受宠,正成为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四)课堂观摩在学校吧开展课堂观摩活动,进行课例研究活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常见形式之一。教师进行教研活动的常见形式就是课堂观摩,它是促使教师迅速成长成熟的有效方式。在课堂观摩中,所有教师围绕一位教帅的全程授课活动开展听课、评课、研课、肠课活动,教师能够从中习得大量有用的实践知识与工作经验,能够及时从中凝练教育认识、升华教育信念。(五)课例研讨课例研讨是较为常见、简单易行的一种教师专业发展方式、所谓课例,就是教师授课中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单元或片段,它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现状全面、直观、生动的反映,是一线教师喜闻乐见的研究素材,是教师开展课例研讨的物质依托。一个完整的课例是对教师授课全程的记载与再现.是优秀教师成功的教仃教学经验的集成.是普通教师自我反思、相互交流的物质依托。课例研讨是教师共同体在定理念的指导下,针对教师课例的实录、视频、录音等进行全面分析,从中发现教育救学问题,探究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与思路的研究活动二显然,作为一种工作研究形式.课例研讨具有以下优点:教师深谙熟悉.便于开展专业对话.研究的理论性层次较低,教师参与度高,易于从中直接汲取专业发展所需的实践性知识经验。教师开展课例研讨时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即“授课教师说课—— 教师群体研课——课堂教学改进建议与经验形成”,顺着这一程序开展课例研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快速通道。(六)同课异构同课异构是最为当代教师所熟悉、喜爱的一种教师专业发展方式。所谓同课异构,是指不同教师在不同班级、不同时间、不同课堂环境中开展同,节课的授课活动,进而形成同一节课的多种授课实例.教帅群体在此基础上通过相互对照、比较、研讨的形式来探讨不同教法的优劣,从中获得课堂教学的规律性认识或科学经验的一种研究活动形式。这种教师专业发展方式具有以下优点:同样的授课内容.不同的授课教师.不同的教法.便于回避不同授课内容对评课活动的影响,得出的研究结论较为客观、实用、有效。教师在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时可以遵循以下程序,即”确定教学内容——不同教师授课一一教师群体研课一一形成教改经验”经常开展同课异构活动.相互切磋教学艺术,教师能够在日常实践中确保专业上的迅速成长。(七)小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师专业发展方式,是我国各地教育行政骨理部门正在大力推行的一种教师工作研究形式。小课题,也叫“微型课题”.即问题小、变量少、涉及范围窄、研究情景具体,一般教师就可以在小范围内、在自己能力可驾驭的范围内独亿组织开展的课题。小课题研究之所以在教师中较受推崇,是因为它具有以下特点,即实用性强、开口小、钻开展、周期短、见效快等。这种工作研究的一般组织方式是:由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提出小喇研究课题,再向卜级教台行政部门或学校提出课题研究巾请或计划,并定期开展研究活动,形成研究结沦,及时转化为实践研究成果:小课题研究一般采取规范的课题申报程序进行.即”上级部门发布研究规划——教师提交小课题申请——课题管理部门评审筛选——发布评审结果——正式开展研究”。当然,教师也叮以在校内广泛开展小课题研究,不一定要通过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立项的形式来进行。可以说,这是教师学会开展正式课题研究的平台.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式。(八)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指教师针对自己在课堂!二遇到的问题展开研究的一种工作研究方法.是一种将课堂改革行动与 课堂问题研究合二为一的有效研究方法。这是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领域中最为基本、最为重要的一种专业发展方式。教师行动研究的珑本做法是:教师边工作,边实践,边研究,研究的出发点是课堂教学中的现实问题,研究的途径是在教学过程中对研究对象进行干预,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改善自身教学行为。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基本思路如下:其一,教师成为研究者.其意即教师发展的目标是成为研究到教师:此处的“研究”主要是指行动研究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行动者与实施者,又是教学话动的研究者与亲历者,这种研究方法持续使用的结果就足:教师也成了成熟的教学实践研究者,教学活动与研究活动实现了双点式发展。其二,昨欣实践成师的规律优秀教师是在实践摸索、实践改进中成长起来的,在实践中获得的经脸、体验、教训,智慧足教师积累成功的必由之路行动研究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实践。教育实践是教师专业研修的大学校,在实践反思、实践揣摩中积累实践经验,发展实践专长,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日常渠道。其三,迫求教育实践的合理性。行动研究追求的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合理性.而非教育理论体系的合理性。合理性是理论合理性与实践合理性的统一,是合规律性、规范性、合目的性、合实现性的统一,行动研究中教师迫求的足现实合理性进言之,教师的教育行动是在一定的教育情境、教育情势、教育时机中发生的,与这些悄境、情势、时机是否契合是判断这种教育行动是否合理的标准之一 ,这就是实践合理性,行动研究能够促使教师的教育行动获得这种合理性品质,据此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九) E一learningE一learning ,即网上学习或在线学习.这是教师借助网络开展专业学习活动的一种现代教师专业发展方式在当前,各种各样的教育网络是教师学习资源的海洋与宝库.引导教师经常上网收集相关学习资源.开展自助式学习活动,教师在专业发展上就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迅速习得大敬的专业知识与经验开展E一learning是当代教师专业发展中较为流行的一种方式。
点击右上角关注【教育好文】,遇见更多教育类文章和材料本文字数1809字,阅读需要4分钟,交流发言需要12分钟左右文化力是管理中最为强大的力量。教师专业发展更加依赖文化建设。很高兴能有机会跟各位交流教师专业发展这一话题。我校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我们这里历来高度重视教育,通过加大投入和内涵发展形成了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态势,持续领跑。这得益于我们拥有一支结构精当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目前全校有教职工380余人,有教育专家等名师5人,其中市教育专家3人,省特级教师2人。刚才几位大学校长介绍了各自的教师教育理念和措施,让我们受益匪浅。作为基层的教育实践者,我结合学校的实际,向各位介绍一下我们在教师职后教育和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思考和做法。梁漱溟先生说:“中国人入手便讲知识技能,专在用上求,忽略了生命的本体,结果无体亦无用。”我们在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视教师为独立完整的个体,而不仅仅是职业人。因此,我们在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文化的左右,将文化视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形成了以“价值引领的精神凝聚,团队共进的生态发展,做中学的实践研修”为内容的教师专业发展文化,让教师充分体验职业的内在尊严与欢愉。一、精神文化——教师发展的价值追求精神文化是凝聚人心的支撑性力量。我们在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注重通过文化建设凝聚全校教师的共识,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首先,我们在全校广泛大讨论的基础上,根据全校教师的共识提出了我校教育的发展愿景——教学相长、品质教育。我们追求的品质教育就是由有思想的校长领导一支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办出一批特色鲜明的优质学校、培养出具有“强健体魄、丰满人格、科学素养、民族精神、世界眼光”的高素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在不断成长,我们对品质教育的发展愿景目前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全校教师的共同使命。其次,我们明确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做有思想的实践者。教师是育人的职业,我们认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既要“高居云端起舞”,又要“紧贴地面行走”,既要掌握娴熟的教书育人技能,又要对教书育人有独特的见解。因此,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文化建设力度,通过“管理者讲坛”、“教育者论道”等交流平台修炼教师情意、凝炼教师思想,锤炼教师技能。做有思想的实践者也成为全校教师奋斗的目标。通过文化凝心,教师的职业认同度和幸福感有了明显提升,培育出了追求“沉静、善思、创新” 的教师文化,教师群体形成了自我提升和专业发展的自觉。 二、团队文化——多元的教师发展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不仅依靠个人的努力,更离不开团队的支持。教师职后教育的优势就在于可以组建不同类型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给不同层次的教师搭建起共同发展的平台,帮助教师在团队发展中实现个人发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团队文化建设1、纵向分层促进式团队根据教师的年龄层次,我们组建了纵向分层促进式发展共同体,努力实现“全员发展”和“终身发展”的目标。首先是青年教师奠基性培养团队。入职初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期,近几年新入职教师每年都以20多人的速度增长,新入职教师的成长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我们通过“适应”、“胜任”、“创优”的三级培训和考核,使3年以内的青年教师100%达到适应级,70%以上达到胜任级,40%以上达到创优级。其次是
2020年9月21日下午,南湖小学2020-2021学年第一次教师小课题研究工作推进会在会议室召开。会议由课程中心主任李梅主持,学校科研专家顾问李银川老师、各在研课题组教师全程参与。会上,李主任再次强调了科研对于基础教育教学发展及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重要性,并对前期各课题组的科研热情和态度给予了高度的赞扬,鼓励老师们互相勉励,共同积极参与到学校科研课题的研究中来。随后,李银川老师从问卷编制、调查分析、教学案例、成果转化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进一步推进课题研究工作的具体步骤和流程,并针对各在研课题的特殊性进行了具体的指导。此次课题推进会使教师们明确课题研究的具体落实方向与措施,深刻认识到扎实做好课题研究进程中的各项环节是实现课题顺利结题的关键。通过这次会议进一步提升了各课题组的研究水平,促进了学校科研质量的提高。编辑:小伴责编:付艺薇来源:成都天府新区南湖小学订阅号(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