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面临的关键问题是,教师教育计划是否可以有效地改变教师的知识和实践,以及这种改变(如果发生)是否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些问题的答案将有助于确定有效的阅读教师课程的特点。由于存在多种因果关系,包括教师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包括材料和环境,因此研究人员通常一次专注于一些教学过程,通常使用一种特定的方法来回答研究问题。例如,对教学变量的研究通常检查特定学习背景下师生之间的互动。实验与非实验研究非实验研究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实验研究和准实验研究的数量。与职前教师相比,职前教师的研究也要多得多。实验研究提供了教师改进的因果证据,有时也提供了学生同时取得的成就,非实验研究使用了多种方法和方法,提供了多种视角和丰富的上下文描述,描述了教师的学习情况。相关数据表明,教师质量特征的某些方面,例如所要教授的领域的认证状态和学位,与学生的成绩呈正相关。但是,这并不能告诉我们这些特征是否最终会带来更好的学生成绩。实验研究结果一些职前实验研究表明,准教师的知识有所改善,但尚不清楚他们的新学习是否会影响课堂实践和学生的学习。纵向研究将必须跟随职前教师进入其教学的第一年及以后。鉴于使用同一课程的老师所教的站点之间存在差异,因此这项研究的力量相对较小,因此很少进行这些研究。对于学习在职教育而言,问题并不那么严重,因为这些站点是可识别且可访问的。但是,只有一些在职实验研究报告了教师和学生的成绩。衡量教师或学生成绩的大多数研究表明,教师知识或学生成绩有显着或适度的提高。两种方法都提供了明确的证据,表明在职教师确实从专注于特定类型的阅读指导的专业发展计划中学习,并且这些教师的学生从改进的教学中受益。非实验研究的发现非研究性设计在职前研究中占主导地位,因为研究人员对将教师的学习过程(无论是个体还是集体)与规定的课程工作,实地经验或这些的组合相关联感兴趣。总的来说,这些非实验性研究肯定了提供实地经验与课程作业相结合的重要性,以帮助教师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多数人还对职前教师的变动表示满意,但尚不确定这种变化是否能得到应用,尽管一些研究表明,在任职的头两年,对职前训练的使用变得越来越明显。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仍不确定。这些研究很少能衡量或报告学生的成绩。与教师专业前准备的趋势相一致,大量的非实验性研究集中在各种构想的反思实践上,以检验与许多教学问题相关的未来教师的信念和态度的变化过程。同样,技术的重要性激发了许多关于新技术对识字师范教育影响的非实验性研究,而这些实验被多媒体,超媒体和计算机介导的通信研究所忽视。非实验性研究也有助于向文化多样化的学习者介绍教学中的研究不足的问题。与在职学习相比,在职专业发展的非实验研究侧重于更具体的教学方法和问题。实践策略支持的概念工具被证明是最有影响力的,与导师和主管的会面也很重要。未来发展方向实验研究提供了教师变化及其对学生成绩影响的证据。为了更有效地指导变革,我们还必须更深入地了解教师的态度,信念和素养的概念,以及他们在研究实践和成果时所经历的变革;了解教师的信念和态度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索引教师行为的来源。例如,在一项研究中,相关分析表明,教师的哲学接受程度可以预测他们对教学方法的使用。有进步能力和没有进步能力的老师在自我效能和实验意愿上是不同的。由于非实验研究提出的问题与实验研究提出的问题不同(侧重于变化和反思的过程),因此需要进行两种研究。教师更换的非实验研究的结果与实验研究的结果并不矛盾,但是需要对其进行设计和报告以更好地促进平行研究或后续研究。此外,需要严格地进行更纵向的研究,以跟踪教师在他们最初的教学和研究多样性方面的学习。结论关于教师教育和专业发展的主要假设之一是,如果有效,它将产生“更好”的指导(教师行为的变化)和学生“更好”的阅读(成就更高)。但是,这种假设并不能推动很多研究。只有一些实验研究比较了人群和结果指标,但是在干预措施和绩效之间建立联系是必需的。研究概念化和设计方面的改进将使进行此类分析成为政策工作的关键,例如,通过不同的职业发展计划确定提高阅读成绩的相对成本。方法论和报告方法的改进也可能导致对教学阅读的更全面和全面的理解。实验和非实验研究的数量之间以及职前和在职研究之间的某些失衡可以通过成本,所提出的问题或令人遗憾的是,假设研究人员选择一种方法然后发现了要研究的问题。由于当前的国家政策将实验研究设计作为其典范标准,因此后一种策略的吸引力可能会降低。必须承认,对于某些问题,非实验方法可能更可取。至少将促进知识的整合 由作者在报告研究时明确其假设,以及由期刊编辑要求明确说明问题,方法和数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我们观察到研究人员很少引用范式以外的相关研究。但是,通过让作者扩大视野以包括来自不同方法的研究,可以获得很多好处。混合使用不同方法进行的研究得出的数据有可能丰富知识库。
正北方网讯(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 郝少英)9月26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内蒙古分中心成立暨新时代民族地区教师教育振兴与“十四五”教师教育发展规划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召开。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宋磊在致辞中指出,2020年既是众多教师教育政策的收官之年,也是教师教育现代化的布局之年。内蒙古分中心的成立,能够更好地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战略要求,构建完善协同联动的教师教育研究和服务体系,促进教师教育优质资源更好地为民族地区的教育改革服务。【来源:正北方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国家“十四五”规划建议稿提出,要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更明确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基石”。那么,我国重要的教师群体——中小学教师,其发展的真实样态如何,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难点和重点是什么?2020年12月4日,由东北师范大学李广教授、柳海民教授等撰写,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教师发展报告2019: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成就、挑战与举措》(以下简称报告)在吉林长春正式发布,精准回答了公众关注的这些问题。报告基于对教师教育研究热点的梳理,聚焦“德”“能”“劳”“酬”“誉” 等几大方面,调查数据覆盖我国21个省份,实地深度调研了8 个省份11 个城市54 所学校的12348名教师,访谈了323 名教师,获得了我国中小学教师发展的“大数据”。德:我国教师师德修养水平不断提高。近六成教师热爱教师职业,超过六成的教师认为职业的意义在于与学生共同成长。绝大多数教师有以生为本的学生观,当面对生命威胁时,有62.53%的教师认为自己会选择牺牲自己保护学生。超过70%的教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评价。另外报告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自我修养水平不断提高,多数教师对学生有爱心和责任心,能较好地进行自我情绪管理,注重仪表与言行。能:教师教学能力整体较强。教师教学能力均值较高,其中教学设计能力表现最为突出,而教学研究能力尚需提高,不过教师的创新能力较强。中部地区与城市教师的能力水平较高。劳:教师工作量较大,具有无私奉献精神,在下班后、假期期间仍坚持为工作付出。报告表明,超过半数的教师每天的工作时长超过了国家法定8小时工作时间。即使下班后,教师也没有完全脱离工作环境,多数教师会利用假期时间工作,寒暑假不加班的教师不足五分之一。除了教学,教师完成了很多其他工作,如家校沟通、比赛交流、教师培训等。酬:教师的薪酬待遇得到了基本保障。报告表明,参与调查教师的月平均工资为4324.61元,其中超过3成教师的月工资在5000元以上。东部地区教师的月平均工资为5133.17元,较中部地区高出1000余元,较西部地区高出近1500元。誉:社会对教师的职业的认同度高。报告表明,社会人士对教师社会声望的评价(均值为3.22)高于教师的自我评价(均值为2.47),教师整体表现出较高的职业认同感,67.18%的教师认为教师工作给自己带来了较高的自豪感。同时,报告也指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困难,例如,目前仍存在一定数量的代课教师,且存在教师性别失衡、老年教师占比大、高学历教师比例待提升等结构性问题,教学能力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教师工作过于繁重、工作压力较大,等等。报告获得了与会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赞誉。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宋磊副司长指出,东北师范大学在教师教育领域做出的探索,为我国教师教育新发展提供了东师智慧与可以借鉴的理念。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报告高度契合国家“十四五”规划建议稿提出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等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教师教育的创新发展。中国教师发展报告课题组成员柳海民教授对报告进行了述评,课题组其他成员针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发展中的多个方面做了专题报告。发布会后,西南大学副校长陈时见、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等九位专家在线上或线下共同就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发表了看法。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徐海洋表示,东北师范大学担负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使命,教师教育研究也是学校的优势学科和重点发展方向,以后学校将一如既往地支持教师教育研究,将这一面向全国、基于实地大规模调研的报告办下去,以为国家重大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咨询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持,助力教师教育创新发展,建设教育强国。来源:光明日报吉林日报全媒体 编辑:徐青媛
告别“十三五”,迎来“十四五”,面向2035,我国进入历史与未来的重要交汇期,在此重要时刻,如何才能建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原司长王定华的《中国教师教育:观察与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参考。该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入分析了“十三五”时期教师教育领域的重要问题,对教师教育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科学性的建议,是一部适合教育理论研究者和中小学教师研读的专业读物。作者认为,“教师教育”应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体现时代印记,涵盖各级各类教师的培养、培训、师德、认证、评价、职称、编制、待遇等,是整个“教师队伍建设”的同义语。拜读《中国教师教育:观察与研究》,我对进一步推进教师教育改革有了更深的认识。一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是师德师风。“十四五”时期,我们要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认真贯彻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以健全预防机制、加强监督惩处为主要内容,深入推进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建设;以能力建设为根本,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基地项目,开发有效、好用的师德教育资源,带动并服务地方、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二要提高职前培养质量。重点建设一批国家教师教育基地,引领全国教师教育院校加强培养培训能力建设;加大对师范院校支持力度,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教师教育体系;借鉴国际经验,界定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让教师置于学习的共同体中;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分类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三要提高在职培训实效。中小学教师国培要以标准引领方向,依照教师需求制定规划,以“种子”培育团队,以创新优化项目,以管理改革增效;中小学校长国培要提高政治站位,加强政策引导,增强需求适切性,开展能力建设,积极发挥优秀校长的影响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要服务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建设,着力提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遴选和培育,让科学家成为教育家。四要创新现代化治理体系。创新和规范中小学教师编制配备,盘活事业编制总量,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应当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手段解决教师短缺问题;深化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改革,逐步提高中小学教师入职学历;深化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和师德要求,扭转中小学单纯以升学率和学生考试成绩评价教师的倾向。五要保障教师地位待遇。完善中小学教师待遇保障机制,确保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关注教师身心健康,提供有效健康服务,让教师健康工作和生活;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管办评”分离,充分发挥教师在办学、治校中的主体作用;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鼓励地方政府和相关院校采取多种方式培养一专多能的本土化乡村教师;完善荣誉制度,深入做好教学名师、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教书育人楷模等推选活动,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六要不断完善法律体系。修订《教师法》,明确指导思想,即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树立什么。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应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力争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优秀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中国教师教育:观察与研究》是王定华“教育观察与研究”系列丛书之一,是作者对教育现实的深刻反思,也是教师教育研究领域一部值得阅读的力作,更是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之书。(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博士)《中国教师报》2021年03月17日第9版 作者:高雅茹
会议现场。本网记者赵徐州/摄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赵徐州曾江)12月13-14日,教师教育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启动仪式暨首届东师“幼小初高大”一体化教育家成长共同体建设论坛在东北师范大学举办。本次会议共设置主题报告5场、学术论坛6场和后置高端论坛3场。吉林省教育厅副厅长孙长智、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刘益春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开幕式由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郭建华主持。来自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53所高校的300余人参加了会议。教师教育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是基于东北师范大学举办教师教育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启动仪式暨首届东师“幼小初高大”一体化教育家成长共同体建设论坛与教师教育东北协同创新中心发展建设而成,2018年获得教育部首批认定。教师教育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由东北师范大学牵头,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以及长春师范大学为核心协同单位;吉林省教育厅、辽宁省教育厅、黑龙江省教育厅为政府协同单位;国外大学教育研究机构参与研究;同教育部相关机构形成支持机构,多元的组织构成造就了教师教育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的最终形成。中心本着目标一致、同心协力、资源共享、合作同赢的原则,致力于中国教师教育及卓越教育、教育家型教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中心建设目标是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以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开展教师教育协同创新研究,全面提升协同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协同创新能力,使协同创新中心发展成为国家培养卓越教师和未来教育家的主要基地;国家教师教育改革创新的示范基地;世界一流的教师教育研究平台和国家教育政策咨询智库;促进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和均衡发展的国家示范中心。中心建设任务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科学研究机制;按照“问题导向、项目牵引、学科交叉、团队合作”的原则,组织科研团队开展联合攻关,加强教师教育重大问题研究,完善中国教师教育标准体系;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加强“UGS”(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教师教育模式升级与推广。其中“幼小初高大”一体化教育家成长共同体为该中心重要的一个实践举措。会上,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广宣读了教师教育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章程及理事机构组成。吉林省教育厅副厅长孙长智和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刘益春共同为教师教育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揭牌。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郭建华宣布学术会议正式开始,来自13名海内外高校学者以不同方式、从不同视角分享了未来教师教育创新模式,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等一系列教师教育前沿问题。论坛中报告专家和嘉宾进行了思维碰撞与交流对话,进一步深度探讨在面向教育现代化时应如何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时,教师教育体系应如何转型升级,从而进一步提升服务基础教育的能力和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等问题。东北师范大学将努力建设教师教育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平台,中心将以此次会议为新的起点,为广大协作伙伴服务,集群雄之力,共商教师教育培养新机制,共建教师教育协同创新新路径,共享教师教育发展新智慧,为新时代国家教师教育发展贡献力量。来源: 社科院网站
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教师、汕头市第一中学教师陈璇来到贵州省册亨县,与当地学生交流。华南师大教师教育学部 供图“我国教师教育迫切需要二次转型,而校内教师教育资源分散,严重制约师范院校提升教师教育质量。”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说。他把整合教师教育资源视为师范院校二次转型的关键,而华南师范大学成立教师教育学部正是破局之举。“华南师大成立教师教育学部,是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首创之举。这为师范院校整合分散的教师教育资源开了好头。”在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看来,华南师大教师教育学部将来做好职前职后一体化等工作,虽面临诸多挑战,但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近日,华南师大召开教师教育学部、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院揭牌仪式暨教师教育高端研讨会。与会人员深度探讨如何破解校内教师教育资源四零八散的现状,更好地让《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落地生根。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怎样珠联璧合?“师范院校里的教师教育职前培养、职后培训部门原本应珠联璧合,充分发挥一方学术资源丰厚、一方名师名校长和实践资源丰厚的优势。”华南师大教师教育学部常务副部长王红发现,在部分师范院校,两部门并未打通。王红解释说,部分师范院校只把职前培养看作主业、正事,对职后培训相对轻视,视为副业甚至只是创收的“菜篮子”,而没意识到,在新的教育发展形态下,教师培训已成为师范院校的“内生使命”。“两部门各自为政,双方不但不能互通有无、资源同享,还经常闹矛盾。”让某高校教师教育学院负责人头疼的是,由于职后培训部门需要从职前培养部门调配学科教师,职前培养部门常指责其干扰了本科教学秩序。职前培养部门本来也需要职后培训部门大量在训校长、教师,为师范生带来接地气的指导,但少数职前培养部门依然沿用传统以理论教育为主的育人模式,教师培养供给侧与需求侧不匹配。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周彬也发现,在部分师范院校,往往是教师培训让位于教师培养,教师培养让位于人才培养,人才培养让位于科学研究。据周彬了解,少数师范院校不仅没看到教师培训对职前师范生培养的反哺,甚至把教师培训部门看成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机构。“正由于各自为战、资源分散,部分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的教育教师工作趋于弱化、边缘化。”顾明远惋惜地说,近年来,部分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资源有所流失,教师教育在部分师范院校成了“配角”。“随着信息化等变量引发的教育变革加速,以及教师功能的演变,单凭在师范院校的4年所学所得,难以支撑教师职业实践的40年,教师职后培训愈加重要。”王红认为,师范院校要更加重视教师培训,而当务之急是成立专门机构统筹资源。华南师大副校长兼教师教育学部部长胡钦太发现,尽管部分师范院校成立了教师教育学院,寄希望于该部门能扛起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大旗,但成效甚微,“如果校内教师教育资源缺乏‘主心骨’统筹,仍是多部门各管一块,各自为政的状态就会持续”。“新时代对教师教育的新要求,倒逼师范院校必须整合教师教育资源,服务新需求。”华南师大校长王恩科认为,师范院校要“瞻前顾后”,促进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怎样优化教师教育的组织机构?“我们学了很多理论知识,而校长、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与他们互动,我们能更好地将理论联系实践。”华南师大2017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生张云婷通过参与该校承担的“国培计划”等项目,接触了很多中小学校长、教师。她在向在训校长、教师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对知识理解得更深入,还有机会将学校管理理论应用于实践。这仅是华南师大借助教师教育学部,整合教师教育职前职后资源,促进人才培养一体化的缩影。“整合教师教育资源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推进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师范院校应认真落实《意见》要求,优化教师教育组织机构,把学校真正办成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的基地。”在顾明远看来,师范院校不但要打造成教师的“摇篮”,还要着力建成教师成长的“加油站”。朱旭东把师范院校是否成立专门化、实体化、独立型的教师教育机构,视为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成败的关键之一。在他看来,如无以专业为组织逻辑的教师教育机构,根据师范生、在职教师的成长规律,发挥牵头协调、资源统筹作用,改革往往事倍功半。“教师教育‘九龙治水’的管理模式让很多师范院校头疼,我校希望把教师教育学部打造成学校教师教育‘领头羊’,终结教师教育‘政出多门’的状态。”王恩科介绍说,华南师大教师教育学部集教学、科研、管理于一体,统领全校教师教育工作、统筹全校教师教育资源,引领从本科到博士等层次的师范类人才培养,以及面向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师、校长、行政干部的职后培训。为提升教师教育学部配置资源的专业性、有效性,华南师大探索出了“虚实结合”的现代治理体系。王恩科说,“实”表现为教师教育学部拥有行政权力,融合了该校教师教育的学科、师资、实践等资源。“虚”体现在教师教育学部拥有专业权威,在资源共享、独立运作的前提下,为内设二级建制单位发展“导航”,携手提升师范生和在职教师专业素养、学术水平。华南师大目前未把所有师范生整合到教师教育学部。除了教师教育学科硕士生,本科阶段的师范生仍在各二级学院。王红解释说,这不但能避免教师教育学部因学生体量过大,影响运行效率、培养质量,也能让各学院积极地落实师范生培养职责,配备实力雄厚的师资团队,强化师范生学科素养。华中师大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洪早清分析,由于部分师范院校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部门分离的历史相对较长,利益格局复杂,重整结构涉及较多部门,阻力相对较大,“要构建教师教育学部的良性运行机制,不但需要群策群力的智慧,还需要敢碰‘硬骨头’的学校领导”。为有力地整合资源,华南师大为教师教育学部配备强有力、专业化的领导团队。“我校教师教育学部有动力强劲的‘火车头’牵引。”华南师大党委书记朱孔军不但高度重视教师教育发展,还努力与校长王恩科一同做好该校教师教育学部的“护花使者”,强力支持改革;分管教师教育工作的副校长胡钦太兼任教师教育学部部长;学工部、研究生部、教务处、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等部门负责人兼任学部副部长。该校在党委领导下,多部门领导班子劲往一处使,直面教师教育资源整合等方面的“痛点”,锻造教师教育学部这一职前职后一体化“利器”。广东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邢锋认为,华南师大成立教师教育学部,加强全链条学科体系建设,推动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机制,是广东“新师范”战略的精准回响和重要一环。“华南师大率先成立教师教育学部等系列举措,彰显了该校教师教育工作的开拓创新,为全国教师教育领域改革和实践做出了表率示范。”教育部教师司副司长黄伟说。教师教育该怎样科学发展?华南师大教师发展与管理专业的硕士生还没毕业,就被许多单位抢光,2018届毕业生张萌就同时被北京、广东两所高校“相中”。该专业毕业生能成“香饽饽”,王红认为原因是华南师大率先设立了教师发展与管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以职后培训学科与学位点建设为抓手,教育质量“水涨船高”。“职前、职后都要开出美丽的学科之花,师范生的高就业率才能自然生成。”在周彬看来,由于华南师大教师教育学部的体制优势,该校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部门不但有机统一,而且各自拥有较大的独立发展空间。职后培训学科既能汲取职前职后一体化的丰厚营养,也免受相对强势的职前培养学科挤压。而这正是职后培训等教师教育学科萌发、成长的“培养基”。“教师教育学科是教师教育学部的立身之本之一。”然而,朱旭东发现,由于很多师范院校长期以来没有教师教育学科,出现了“只育不研”的问题。朱旭东再三呼吁,教师教育学部一定要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将其作为发展的“牛鼻子”,引导教师教育学科从注重学科逻辑转向以专业发展为导向。周彬也强调,学科先行、实践跟进、学术引领,是突破教师教育师范性与学术性困境的前进方向。目前,华东师大正高起点地建设教师教育学科,推进教师教育研究成果有效转化为实践。胡钦太介绍说,华南师大在现有的教师发展与管理学科基础上,着力打造教师教育学科群,让职前职后一体化根植于深厚的学科土壤之上。《意见》明确,强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专业发展、职称晋升和岗位聘用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这为教师教育学科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注入了一针‘强心剂’。”顾明远说。在华南师大教师教育学部揭牌仪式上,广东、江苏等地200名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受聘为华南师大兼职教授,担任该校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导师。该校还将建立基础教育领军人物进高校的“绿色通道”。胡钦太认为,正是《意见》释放的“制度红利”,为华南师大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去掉了“紧箍咒”。该校教师教育学部正在探索,为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单列职称评聘体系,把教师培训工作量纳入绩效管理体系。华南师大不但着力为他们搭建专业成长“青云梯”,还引领他们从学科教学论教师向教师教育专家升级,授课内容从碎片化的学科知识转向成体系的教师核心素养能力课程,更为强化实训、实操。“除学科、队伍建设外,教师教育学部还应强化学术研究,通过学科、队伍、研究‘三驾马车’,让内涵建设跑出‘加速度’。”朱旭东建议说,师范院校不但要通过培养博士、硕士生,为中小学等教育部门培育学术人才,自身也要加强教师教育研究,强化政策咨询,为政策出台等提供科学、专业的决策参考。“教师教育学部将助力我校打造教育教学高层次人才‘孵化器’,建设教师教育‘最强大脑’,打造南方教师教育学术高地,以更为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助力新时代广东、国家教师队伍建设战略。”王恩科介绍说。(本报记者 刘盾)《中国教育报》2018年11月6日第08版
Hi 小可爱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文小嘟前几日新华网发布的“关于教育类硕士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公费师范生免费认定教师资格证”的官方讯息文小嘟当时也是“迅速”传递给了童鞋们。昨天就有小可爱留言了:不知道自己选择的目标专业算教育类硕士吗?如果我考上研究生了,我能免费认定教资吗?那关于教育类考研......先来回顾一下这则新闻:国务院常务会议8月17日召开,会议决定推进师范毕业生免试认定教师资格改革,由院校考核教学能力。允许教育类硕士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教师资格。具体内容如下: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深入做好新增财政资金直接惠企利民工作,巩固经济恢复性增长基础;要求进一步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措施,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决定推进师范毕业生教师资格认定改革,促进师范毕业生从教就业。……为促进更多师范毕业生从事教育、增加就业,会议决定,在已对教师职业资格实行“先上岗、再考证”阶段性措施基础上,推进师范毕业生免试认定教师资格改革,并建立教师教育院校对师范生教学能力进行考核的制度。加快推进允许教育类硕士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教师资格。开展教师教育院校办学质量审核,审核通过院校的师范毕业生可免试认定教师资格,便利师范毕业生就业,提升教师队伍素质。虽然段落不长,但是信息量非常大!而且对今年报考教育学类或在读的硕士研究生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消息了。下面详细解读一下。师范毕业生由院校考核教学能力可能大家对这个不是很熟悉,稍微解释一下。◆在2015年,教育部公布《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规定全面推行教师资格全国统考改革。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即不管是非师范生还是师范生,想要成为教师均须参加统一考试,才可申请教师资格证。◆今年4月,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7部门印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实施部分职业资格“先上岗、再考证”阶段性措施的通知》,提出对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实施“先上岗、再考证”阶段性措施。◆8月17号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进师范毕业生免试认定教师资格改革,由院校考核教学能力。这表示:原来,只要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就可以取得教师资格证,现在,国家建立了教师教育院校办学质量审核制度,审核通过的院校,可对本校师范生进行教学能力考核,通过考核的师范毕业生,不再参加国家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免试认定教师资格。非师范毕业生要从教,还必须参加教师资格考试获得教师资格证。对师范毕业生实行免试认定制度,是教师教育院校改革的契机,将促进师范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扫除师范毕业生从教需考证的障碍。这是师范专业人才培养和就业的重大改革。◆目前针对考核的细则或者是形式都是待定,安静等官宣就好了!不过具体实施时间还没有确定。教育类硕士及以上毕业生本次改革受益者最大莫过于是教育类的硕士生啦!因为在此之前,教育类硕士也是要参加统一考试,经过笔试、面试和体检等一系列的流程!而现在可以直接免试认定了!真的是节省了很多时间和提高了效率!01 / 教育类硕士有哪些?教育类硕士分为三种:全日制学硕,全日制专硕,非全。在这里主要是要说全日制的,因为非全一般是在职人员报考的,肯定拿到了教师资格证的。02 / 教育类硕士考什么?一般来说,这些专业都算是教育学类:1、全日制教育类(学硕)040100教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小学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国近代史教育史,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研究和教师教育研究。04020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认知发展与学习心理,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040203应用心理学:心理测量与咨询,人才测评与人力资源管理。考试科目:教育学初试:政治+英语一+311教育综合心理学初试:政治+英语一+312心理综合具体的话,请到报考院校的招生目录查看!2、全日制教育硕士(专硕)专硕的话,选择会更多!具体有教育管理,学科教学(思政,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英语,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美术),现代教育技术,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科学与技术教育,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初试科目:政治+英语二+333教育综合+专业课具体的话,请到报考院校的招生目录查看!3、全国教育类硕士排名靠前学校4、近五年教育类硕士分数线情况需要注意的是,34所院校会有自己的学校分数线,记得去官网查看!即便是走国家线的学校,你过线了也不一定能够被录取。这个要注意哈!教育类硕士和公费师范生本来所学就是与教学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对他们来说根本就是小菜一碟,免试认定只是少了一项考核而已。当然,免试不代表“不考试”,不能顺利毕业或者不能顺利通过院校考核的毕业生还是无法认定教师资格的。而那些处于改革期间已经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师范生只能表示羡慕了~如果有想要抓住机会考教育类的,可以联系河北文都的老师详细了解呀!综合自网络版权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教育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但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科教育领域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数学、物理等重点基础性学科教师成长特点、规律值得进一步深度挖掘。对于基础学科教师专业发展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一是要有问题意识。要针对基础学科教学效益不足的现实问题,从促进国家基础学科教育高效发展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度,深入剖析基础学科教学效率的价值,挖掘教师高效率教学的内在规律。二是研究视野要广阔。随着脑科学、学习科学最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对学生学习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细微,基础学科教师在把握学生认知学习规律基础上开展个性化教学,将是推动基础学科教学不断走向深度的必然要求。三是研究要扎实。教师专业发展不是纯理论的思辨,而是基于理论扎实的实践,在不同地域、不同学段、不同教龄阶段数学教师中广泛实践,综合运用课题研究、教研活动、学术会议、公开课以及行动研究等方式,系统同时细致地总结基础学科教师专业活动,才有可能深入揭示基础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律。四是研究成果要有可操作性。学术研究成果发挥作用,不仅在于其理论的精妙、透彻、发人深省,更在于其条理清晰、易于操作,能够为广大教师接受、参考、模仿,这是研究成果广泛发挥作用、长久保持影响力的法宝。天津师范大学王光明教授的新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数学教学效率研究》为基础教育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提供了范本。该著作既有理论思辨的高度,又体现了国内外研究的最新成果。细究书中所列案例,既有国内外顶尖大赛题目解题详解,又兼备优秀教师教学设计心得,给数学教师提供了借鉴与启发。(作者:朱旭东,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作者:朱旭东
12月6日,新时代农村地区教师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暨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山东分中心揭牌仪式在聊城举行。来自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兄弟院校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黄富峰教授致欢迎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朱旭东教授致开幕辞。开幕式由我校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李军主持。黄富峰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对中心的揭牌表示祝贺,并介绍了我校办学基本情况。他指出,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山东分中心设在聊城大学,是对聊城大学师范教育办学成绩的充分肯定,也是学校与一流大学开展战略合作的标志性成果,对学校教师教育发展和学科专业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强化政策支持与制度建设,集中人力和各类资源,一定把中心建设好。本次研讨会对于加强“十四五”时期农村地区教师教育顶层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在会上畅所欲言,为我校教师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建言献策、精准把脉。朱旭东教授致开幕辞。他指出,山东分中心的建设布局,是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上应国家战略需要,下接实践一线需求”宗旨性举措之一。聊城大学是具有鲜明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师范大学,是山东省教师教育基地,教育学科历史积淀深厚,立足鲁西这方沃土,山东分中心一定会不负众望,成为教师教育研究和培养领域的重要力量。他希望分中心通过四个“一”建设即一个固定的工作空间、一支相对稳定的研究队伍、一定的经费支持、一批标志性成果产出,为山东大地教师教育工作做出更多实际的贡献。中心常务副主任李琼教授介绍了分中心建设思路,并就科学研究、地方智库建设、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向分中心提出了发展任务。黄富峰与朱旭东等共同为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山东分中心揭牌。揭牌仪式后,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农村地区教师教育创新发展”进行交流研讨,作了精彩的主旨报告。各位专家就教师生态素养、人工智能时代乡村教师发展路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等多个角度发表观点,从国内到国外,从理论到实践,阐释了教师应具备的生态素养内涵,结合量化研究与个案研究,强调乡村教师发展应提升专业能力。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宋萑教授致闭幕辞,他从“训练问题”“学习问题”“政策问题”三个方面回应本次专家报告,从变革者、学习者方位,在培养培训方面提出新要求。
2020年伊始,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为教育工作者发声——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为什么?谈到“老师”,人们总觉得老师地位还比较高。上图的调研,是世界各国社会对老师的尊敬程度调查,结果是中国人最尊敬老师。毕竟老师有一堆头衔,老师是培育祖国花朵的园丁,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是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蜡烛,老师是不求回报的春蚕……然则事实呢,请看下面的数据。我国的教师工资平均水平,连埃塞俄比亚和哈萨克斯坦都不如。中国社会对老师十分尊敬,这其实是一种集体幻觉。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吊诡的现象,那些口口相传的头衔,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在强调老师的辛勤付出,却没人在意老师应该获得什么。在当今社会,老师的付出,变成了理所当然,而老师的待遇无人关心。老师地位的下降,自然会产生相应的社会问题,公然骂师、辱师、袭师事件频发,令人发指的是,弑师竟也越来越多!!!感恩之心越来越少,对老师的恶意越来越多,这个社会到底是怎么了?今天我们就来剖析一下,老师是如何跪下的,我们怎么才能让老师站起来!01从经济上站起来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始终是牢不可破的真理。老师的地位低,最大的表现就是收入过低。上图是一个乡村女教师的辞职信,因为实情过于惨不忍睹,而引起舆论关注。张景娟,教龄19年,工资2600。再来看一看下面这个例子,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薪资得不到保证,还被相关部门戏耍。这些教师,勤勤苦苦付出,到头来却是一无所获,还要遭遇不公正的待遇。别说养儿育女贴补家用,就连基本的吃穿用度都困难。据调查,这并非个别现象,2010-2013 年间,全国农村在校教师减少了 142.51 万人,仅仅三年时间,农村教师流失率达到 30%。相较乡村教师的薪资,城市教师的薪资虽然有一定提高。但大城市里的消费却也更高,买房这种事,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说始终是一种奢求。上图的老师对薪资的满意程度,就很明显地揭露出老师对薪资的态度。那么,如何让老师从经济上站起来?1.缩小中小学教师工资中津补贴差距,从各个层次的津补贴入手,不仅要提高中央财政来源的津补贴水平,而且要从省级、地级和县级各个层面入手,地方津补贴工资多向中小学教师倾斜,且要做到按时足额发放。2.具体补助标准和资金来源由各地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承担,中央财政给予奖补。3.待遇多样性的提升:医疗计划,牙医计划,灵活的支出账户,长期护理保险、人寿保险,受伤工资,长远的退休计划,无息贷款,带薪休假,教员帮扶计划,继续教育学费资助,子女帮扶计划,健身房,托儿所等。4.建立完善的正向激励制度,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结合实际完善中小学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同时要推进高等学校教师薪酬制度改革。建立体现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高等学校教师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收入,不纳入本单位工资总额基数。对专职从事教学的人员,适当提高基础性绩效工资在绩效工资中的比重,加大对教学型名师的岗位激励力度。02从负担中站起来老师课业有多繁重,网上流传着这样几段描述老师基本工作的话。作为老师,备课、上课、听课、公开课、康复课、写教案、写听课记录、写各种计划总结、各种反思心得、出卷子、改卷子、布置作业、改作业、做教具、做课件、写论文、做课题、评职称、搞专长、学技术、写党员学习笔记、基本功比赛、说课比赛、运动会比赛、迎接各种检查慰问……这是最基本的工作内容。作为一个月拿了30元班主任费的班主任,处理孩子间的各种矛盾、开家长会、大扫除、学籍建立、安全教育、成长档案、请假记录、体温记录、班会记录、教室文化、贫困补助、节目表演、国旗下演讲、家访、职业道德考核……这是最基本的工作职责。作为年轻教师,节目主持、值夜班、征文比赛、摄影比赛、演讲比赛、调研报告、文本设计、表格制作……这是最基本的工作任务。不少教师工作不分白天、黑夜,没有周末和节假日。绝大多数教师为了完成备课、批改作业等工作,通常需要在工作日上班之前和下班之后继续工作,有些教师还不得不将工作任务带回家,几乎所有教师都用休息日完成相关工作。如果按照每天8小时工作制计算,中小学教师每周工作时间应该为40小时,而调查显示,教师实际工作时间为平均每周54.5小时,个人时间占所有工作时间比重为26.6%。那么,如何为老师减负?1.大幅精简文件和会议。其次,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区域、城乡、学段等不同特点,避免“一刀切”。2.治“本”,就是要协调好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的关系,提高专业水平。要共同治理。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要形成合力,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3.减掉的是中小学教师不应该承担的与教育弱关联的事项。取消职称评审制度,实行基于职务的教师管理、评价新体系。由于职称和工资、待遇紧密挂钩,而评职称的权力掌握在教育行政部门,进而行政部门可以以评职称为由,给教师下达各种行政任务,并把完成任务情况,以指标方式纳入评价体系,这导致教师“不堪重负”。03从舆论中站起来老师身上的光环太多,以至于老师必须“伟大”,但凡老师与学生发生冲突,与家长发生冲突,与社会其他人员发生冲突,舆论都对老师的要求都远远高于普通人。在女副校长与学生对骂事件中,舆论的第一反应就是怒怼女副校长,为人师长理当成为表率,为何与学生互骂?这种想法,当然没错。然而,众人都没有继续,为何一个女老师能激动到与学生对骂,喊出“我这个老师不当了,也不惯着你”,没人在乎真相,仅仅对发泄对女副校长的不满就完事了。其实,这位副校长只是想制止大声喧哗的学生,反而惹来学生的辱骂,本着负责到底精神与学生争执起来,却没控制住情绪。一个不小心,就成为众矢之的,被舆论口诛笔伐,职业前途尽毁。那么,如何让老师从舆论中站起来?1.教育学生“尊师重道”的传统,使其认识到老师的辛苦与付出。2.做好老师的工作,使老师有足够强大的心理,理性地处理与他人的冲突,懂得自保。3.做好家长的工作,孩子的基本价值观,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家庭的教育,只有家长配合学校,才能共同把孩子教育城德行合一的人。4.做好社会宣传工作,提高老师的基本地位,使其不被个案误解、不被舆论暴力。04从权利中站起来老师的地位不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面对学生没法管,面对家长没法说。这不是老师太怂,而是老师一旦管了、说了、罚了,就很容易被过分解读,遇上校闹,就更没好日子过了。不敢管,是因为社会赋予老师的权力并不明确。孩子犯错,教师是否有惩戒权?惩戒权在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一个孩子在成长中明是非辨善恶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如何让老师从权利中站起来?1.必须明确教师是否拥有惩戒权,这样老师才能放开手去教学和管理,确立教师惩戒权的合法性,兼顾合理性,公开透明,让舆论无话可说。2.必须确定惩戒边际,任何奖励与惩罚必须有所边界,这样老师也才能知道如何管,管到什么程度,也才敢放心的大胆地去管。3.必须加强各方的沟通,老师与学生的沟通,老师与家长的沟通,老师与学校的沟通,老师与社会的沟通,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各种误读和误解。05从制度上站起来因社会上袭师、杀师事件越来越多,很多老师缺乏最基本的安全保障。2020年1月2日,西安市第六十六中学校内发生一起刑事案件,致该校女教师周某某受重伤,经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2019年10月24日,四川仁寿便发生过一起拿砖头往死里砸老师的头的案件,行凶的学生,年仅15岁。2015年12月,湖南省邵东县某中学高三学生,因为看小说被阻,就将老师滕昭汉杀害,而后大摇大摆跑到网吧打了通宵游戏。那么,如何让老师从制度上站起来?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必须促进法律法规的确立,才能保证老师的基本权益。1.完善学校对学生的约束政策,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奖励的教育绝对不是好的教育,而纯粹的处罚也并无益处,学生的教育问题不能仅仅归责学校,学生在学校的问题,一定要结合他的家庭共同教育。2.对未成年的心理引导教育,不能走形式主义。开展心理健康课程,辅导青春期学生的自我引导和自我控制,还需建立对情绪易失控的学生的心理管理措施,形成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3.做好老师的安全思想工作,很多暴力袭师事件中,老师面对危险而不自知,对于学生只有教导之心,却忽略了青春期的学生不稳定的心理因素和极端行为的可能性。若常存安全意识,老师的人身安全才可能得到保证。5.完善对未成年的相关法律法规,这一点政府已经有所动作,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拟实施分级预防,细化教育矫治措施。6.建立学校的安保机制,不能仅仅只靠几个保安。需以创建平安和谐校园为宗旨,防范校园内发生暴力事件,切实保障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及时处置侵害安全的恶性事件,切实维护校园安全稳定。06让老师站起来,是让民族站起来我们常说,少年强则中国强。但跪着的老师,怎么可能教出站着的学生。让老师跪着,不仅不能体现新时代的社会公平,还是整个民族的耻辱。让老师站起来的呼声已经遍布教育界。在1月10号,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中,强调要大力营造尊师重道的社会氛围,提高教师的应有权利,引导教师安心从教。“重振师道尊严”任重而道远,不仅关乎教师,还关乎政府、社会对老师的态度。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重视教育尊重老师是全世界的发展趋势,若不改当下风气,伤害的将是整个民族的未来。参考资料 中小学教师薪酬研究:问题与方向——基于近15年的文献分析,周国华; 吴海江 教师教育研究 2016-12-22 11:22 中小学教师绩效薪酬感知、薪酬满意度与工作投入的关系,李静,安徽师范大学,2013-05-01 发达国家高校教师薪酬水平及激励机制探析,周正儒; 丁萍芳,科技创业月刊,2016-02-25 中小学师生冲突关系的形成机制与消解策略,汪昌华,教育研究,2016-02-15 教师惩戒权与学生权利的冲突及其调解路径,胡月,华中师范大学,2018-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