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一线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做教育科研老友纪

一线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做教育科研

调研一线教师:为什么要做科研?答案大体如下:职务晋升、评优评先、参评学科骨干和带头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提升个人专业素养、学校要求做科研。从这些纷杂答案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线教师做教育科研的基本诉求,也可以看出教师做教育科研的动力来源。其中有一个最为核心的答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我们将其转换一种说法:以问题为导向做教育科研。一、为什么要以问题为导向做教育科研以问题为导向是一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最重要的策略。(一)现实问题是教师做科研先决条件教师每天都奋战在教育第一线,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家校协同、个别生教育、各种培训与会议、临时性工作……其工作强度、工作压力可想而知。在落实各项工作中,产生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有些问题还是相当棘手。但是从研究的角度看,这些问题恰恰为一线教师开展科研提供了契机。(二)“鸵鸟政策”不会使问题自然解决有的教师讲,我哪里有时间做所谓的科研。这确实是一个现实,一线教师确实很忙。但是你想吧,那些恼人的问题就摆在那,你一天不解决,这些问题就困扰你一天。难不成,我们采取“鸵鸟政策”,把脑袋往沙子里一扎,看不见就等于什么事都没有了?不可能,我们越是逃避,反而越是难以脱身,越积越多,越多越烦躁,最终造成严重的职业倦怠。(三)问题是教师成长的垫脚石我们不妨换一种思维方式,把这个问题当成资源,当成教师专业成长的垫脚石。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好好地研究一番,积极主动想办法,结局自然就会大不一样。这样的事情做得多了,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增强了,专业能力也会慢慢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学校的影响力就大了,职务晋升、骨干带头人评审的筹码就多了。二、怎样以问题为导向做教育科研呢以问题为导向做教育科研,既可以“大做”,也可以“小做”。“大做”就是申报立项,规范研究;“小做”就是无需立项,自主研究。“大做”有“大做”的好处,“小做”有“小做”的优点。我们可以将“小做”称为“小课题研究”。以“小做”为例,阐述一下怎么做“小课题”。(一)遴选并确定一个具体问题在诸多困扰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选择一个问题,定为最近要解决的问题。这个很重要,如果不定向,不聚焦,眉毛胡子一把抓,最终什么也抓不到,自然就一无所获。选择第一个问题时,出于稳妥考虑,建议选择一个难度较小的问题来做,如班级考勤管理或是班级值日问题。(二)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可以采取访谈或是问卷的方式,了解问题产生原因。如为什么有的学生总是迟到?为什么班级值日总是不能得到5分?那就要弄清原因。调研学生和家长。对调研得来的原因进行分类,哪些原因是主观的?哪些原因客观的?主观原因有哪些?客观原因有哪些?分析到位以后制定行动计划提供方便。(三)针对原因预设行动策略解决问题必然要想办法。一定要相信:办法总比问题多;还要相信,集体智慧大于个人智慧。可以召开主题班会,采取头脑风暴法进行,分组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随后将学生提出的策略汇总,进行优选,并结合教师的建议,最终确定几个重点策略,将其纳入实施范畴。(四)策略实施反馈调整将优选出来的策略进行实施,实施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要边行动边反馈,并且根据反馈出来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策略实施的过程是一个螺旋式渐进过程,把整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典型案例、有关数据记录下来。以上本质上采取的是行动研究。三、以问题为导向做教育科研如何收束我们在传统认识中,认为科研一定要成功,不成功做什么科研?首先我们界定什么是科研的成功?所谓科研的成功就是课题提出的研究目标全都实现了,提出的研究假设成立;还有一种是课题提出的研究目标没有实现,提出的研究假设不成立。前者证明研究假设为真,后者证明研究假设为伪。这就是科研的成功。在教育科研里,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成功指标,就是解决了现实问题,研究目的得以达成。有了以上这样的认识,使我们对科研的成功变得更理性和从容。我们如何收束“小课题研究”呢?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写个小论文。小论文要实事求是地写。用非常朴素平实的语言把自己的研究过程、典型事例、产生的数据纳入论文中。其基本框架是这样的:(一)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二)针对现实问题我提出哪些对策?(三)这些对策是如何一步步实施的?(四)用事例数据阐释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情况。(五)研究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及问题解决到了怎样的程度?(六)研究还存在哪些不足和今后有哪些改进?以上,便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科研。这样的科研,一是解决了困扰自己的现实问题,二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三是把研究过程用文字表达出来,还可以形成了一篇非常实在的科研论文,可以参加论文评审。这样的事做多了,专业不发展都很难。(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声优

教师只需4步做好教育科研

不少教师对教育科研都有畏难情绪,但是现在学校对教师的教育科研要求非常严格,不少评职称、晋升和评优都很看重教师的科研成果。那么,如何进行教育科研呢?资深校长把教育科研简单的概括为三句话和四个步骤,读懂这三句话做好这四个步骤,教育科研就可以有条不紊地开展好。我认为要做好教育科研有三句话非常重要:第一句话:有冲动的开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做研究要有冲动。教师要有想解决问题的欲望。欲望不强则动力不足,最后变成完成任务,或者网上复制一点上交学校了事,对自己专业能力的提升毫无益处。第二句话:有计划的实施也就是说教师需要按照计划来一步一步有效实施,才能积累过程的研究成果。计划就是研究的实施蓝图,也是避免惰性的重要手段。很多老师开题有冲动,因为没有一个好的计划,到结题的时候依然也只有开题时的一些幻想。第三句话:有灵性的表达科研成果能不能够获奖,能不能够被推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表达方式。表达一定要有灵性,让自己和别人都有读下去的舒适感,要把做法讲得活灵活现,别人可借鉴,可模仿,可超越。下面谈教师教育科研的四个步骤第一步:选题如何选题呢?教师的研究应该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大致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选题:一是因听而生。这是老师在听课的过程中获得启发,产生了研究的选题。二是因聊而生。是指与同事聊天的过程当中产生灵感。三是

其殉一也

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惠民一中这样做

日前,知名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博士李冲锋应邀来到惠民一中,对全校400余名任课教师进行了一整天的面对面培训。培训会由惠民一中校长王传升主持。李冲锋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教授,曾任聊城大学教育硕士生导师,现兼任华东师范大学、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生导师等职。在《全球教育展望》《教育发展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有十多篇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教师如何做课题》《教师教学科研指南》《教育的细节与大节》《教学技能应用指导》《课堂教学应变:案例与指导》等著作十多部,参与《教育基础》《母语教材研究》等二十多部著作的编写。上午的培训,以“四轮驱动助力教师专业发展”为题展开。李博士形象地把“教学、科研、阅读、写作”比作教师专业发展的四个轮子。培训过程中,李博士积极鼓励各位老师打造属于自己的代表课,做点小课题,持续而适度阅读,走上写作之路。李博士认为,简单重复周而复始地上课不会有质的提升。通过共同备课、一课多上、多次研讨,一个学期至少应打磨出一堂精品代表课。就教师普遍关心的教育科研问题,李博士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告诉老师们,要立足教学做研究,从小的题目做起,树立教育科研的意识,逐步提升教育科研的能力和水平。关于读书,李博士从“读什么书”“怎么读书”“读书的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具体指导。关于写作,李博士号召大家“从今天起,立志著一本自己的书”。他把点燃老师们的“代表课之梦”、“科研之梦”、“读百本书之梦”、“著一部书之梦”统称为“燃梦行动”。他激励大家插上理想与毅力的翅膀,每天读一点,每天写一点,坚持阅读,及时写作,在累积中逐渐实现自己教学的突破、科研的发展。他让大家相信:目标虽远,持行必至。养成习惯,持之以恒。持之以恒,必有其效。持之以恒,久必芬芳。下午,李冲锋博士就“目标导向的有效教学”,给全校任课教师进行了生动形象的讲解,并与在场教师亲切互动,现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培训讲座结束之后,惠民一中副校长李德桐作总结讲话,高度评价李博士的奉献精神、严谨态度和深厚学养。李德桐说,相信李博士的讲座,一定会使我校广大教师认真规划个人发展,唤醒成为卓越教师的梦想,深钻细研,热爱读书,善于写作,积极科研,进行深度的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稳步提升。 惠民一中作为山东省“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创新发展培育项目学校,高度重视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努力打造一支教学过硬、有研究能力、主动学习、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团队。李冲锋博士的讲座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实操性强,既能燃起教师专业发展之梦,又能指导教师具体上课,为惠民一中教师发展带来了巨大动力,为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受到了老师们的热烈欢迎。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通讯员 赵光泉 王秀青 记者王文彬

彼故知之

教师教育科研的自觉与自行

教育科学研究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基础,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运用科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探求教育教学规律的活动。以教科研引领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应是教师自觉的理论追寻和自觉的责任担当。11月22日下午我校邀请到了皖智教育教学督导、特级教师阮凌曦,为我校全体老师带来一场“中学教师教育科研的自觉与自行”的精彩讲座。讲座由合肥皖智中学副校长焦燕峰主持。阮老师首先概述了教科研理论知识,其次结合我校的教学模式,得出一系列的反思及经验。阮老师指出教育不仅是自身的悲壮事业,更是奋斗终身的辉煌事业。教师职业是一种实践性、情境性很强的职业,它需要实践者自觉地将经验反思和理论探索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是自觉的理论追寻和自觉的责任担当。接下来,阮老师通过剖析近年来的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来充分展示新课程改革的四点研究路径:学科即素养、教学即研究、学科即问题、课表即考纲;学科素养最终围绕的是人文精神;教学研究主要是研究学科和研究学生;学科问题则是把知识点转化为学科核心观念,把观念与情境相联系,充分研究考纲。阮老师结合近年高考试题来充分说明学科素养的重要性,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研究考纲,把握高考命题方向。最后,阮老师谈到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主要是结合我校目前的高效“6+1”课堂模式来谈谈自己的经验。我校第一届高考取得的丰硕成果证明,课堂改革在我校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6+1”课堂真正做到让学生喜欢学习,主动学习,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讲座临近结束,阮老师用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一句话总结——“一切思维都是科研”。作为教师,教研就是科研。教科研与教学同在,与我们的生命同在。让我们在教科研中不断完善自我,成就学生,发展学校,取得专业成长和教学事业的双丰收!个人简介阮凌曦:安徽省特级教师,安徽省太湖中学史地教研组教研员,中国地理学会会员,安庆市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安庆市地理学科带头人、安庆市名师,享受政府专家津贴。30多年来一直积极参加教改教研活动,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先后在省以上报刊和出版社发表论文、出版著作40余篇(部),累计220多万字。教案《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获全国优秀教案奖,教学论文《在自然地理教学中也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获安庆市地理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安徽省二等奖、全国一等奖。《地震灾害频发呼唤有用的地理学》在《中国发展观察》发表后被人民网、新华网等20多家网站转载。指导学生参加安庆市首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一二三等奖各1项,指导学生参加中学生地理学具制作创新竞赛获市一二三等奖各3项,省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2006年被授予安徽省校园文学优秀编辑和安庆市优秀科普教师称号。▍文字:周鹏飞▍图片:周鹏飞▍编排:许金梅▍校对:瞿静静▍审稿:焦燕峰 吴秀广

红灯梦

一线教师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近年来,申请课题已经成为部分地区评职要求之一,但一线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和感受就是神秘,只有专家才会做的一项内容;再者就是日常比较繁忙,根本没有时间搞科研等等。那么,到底什么是课题呢?为什么要申请课题?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当前的一些教师,在此笔者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这个陌生且熟悉的课题,期望可以帮助我们一线老师解决不知从何下手,缺乏一套实用的科研方法的问题。众所周知,教育科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也就是说,我们要让学生以教师的身份进入研究,教师的身份决定研究的方式是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研究的内容是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且,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研究的意识、研究的态度来面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朱永新老师说过:中小学教师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从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思考、记录自己的感受开始,把一串串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根非常美丽的项链。这就是所谓的课题。下面我们具体对“课题”的相关内容聊一聊。课题的类型:(1)描述性课题指对心理或教育现象的真实情况进行具体描述的课题,主要回答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案例】:新课改的落实情况、核心素养的提升情况、教师幸福指数的调查、教师生活状态调查等等。(2)因果性(解释性)课题指揭示两种或两种以上心理或教育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课题,主要回答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案例】: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研究、家庭环境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研究、中学化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研究等。(3)预测性课题指在弄清心理与教育现象的现状及其因果联系的基础上,对事物将来的发展趋势和状况进行预测的课题,主要回答将来怎样、将来应怎样的问题。【案例】:中学化学课程评价与考试评价差异性影响教育质量的研究。课题包含的主要内容:(1)课题名称课题名称的确定与表述是课题研究的具体化,是研究内容、研究方向、研究活动、研究环节等确定的依据。需要注意的是,课题名称不同于论文题目要求形式上或者是文字使用上吸引人,而是其研究的方向是否小,且具有研究价值。所以,在确定课题名称的时候我们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如:①表达的意思要准确,其中要包括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三者缺一不可;②表述要突出主题。明确研究的内容和重点,表达要具体化。③表述要规范和简洁。等等,总之,课题名称的确定是影响整个课题能够立项成功的关键因素。(2)《申请·评审书》填写课题《申请·评审书》可以说是进行课题研究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一般《申请·评审书》中需要填写的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主要问题界定②相关研究综述③研究的目标和内容④研究的思路和方法⑤预期的研究成果⑥参考文献……具体所要包含的内容以当地负责部分提供的相关评审书为主。评审书专业是否合格直接影响是否立项,只有立项成功才能进行下一步,这是申请课题的关键一步。(3)开题报告①课题题目②课题研究内容③课题研究方法④组织分工⑤研究进度⑥经费分配⑦预期成果(4)中期报告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完成或发表时间成果影响以上开题报告和中期报告都属于过程性资料,有地方需要提供,有地区不需要提供,包括所要填写的内容可以根据当地要求进行填写。(5)结题报告①课题背景及界定②研究理论支撑③研究的目标、意义、内容、方法及计划④本课题的创新之处⑤本课题研究的突破性进展⑥本课题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⑦存在的问题⑧今后的研究设想该部分和其他部分一样,如果当地有提供具体的撰写项目可进行自行调整。(6)结题成果论文结题论文是辅助课题结题所撰写的文章,题目只要跟课题研究关键词相符即可,属于研究过程中教师的一些心得体会以及突破或者是教学方法的应用情况等等。当然,除了上述这几项内容之外,还有可能包括调查分析报告、工作报告等等,具体的依据当地的要求进行补充。

猎龙人

紧抓教育科研,提升教师能力

近日,广饶县大王镇中心初中开展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新课教学研究课活动。此次活动为八、九年级数学、语文和英语3个学科的三位教师为代表的新课教学课堂展示活动,是本年度我校教学研究课展示课系列活动之一。三位教师上课各具特色,他们结合课程特点和自身优势,对教学精心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数学老师张敏科学地组织小组活动,让同学们在活动中认识数学定理;语文老师宋秀荣,深挖教材,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中的美感;英语老师陈彬,运用大量典型视频和图片,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深入理解知识点。该校开展此类活动,旨在为广大教师提供的学习和交流平台,让老教师学习借鉴优秀的教育理念、丰富的课堂教育经验,做到与时俱进,探索研究新型的教学思路与方式,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同时让新入职教师,进一步熟悉教学流程,提高个人教学艺术,并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尽快成长为优秀教师。副校长姜斌表示,今后学校还将继续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课展示活动,使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水平更上一个新台阶。(阮阮 商云 崔丽君)

两秒钟

一线教师的科研观:做什么样的科研?

我们一线教师应该做什么样的科研?通过对一线教师做科研的现实情况分析,提出这样的科研观:一是做基于实际问题的科研;二是做有具体行动的科研;三是做有实在成效的科研;四是做有真实成果的科研。下面稍做解释。一、有实际问题的科研基础教育一线教师都非常繁忙,每天面临很多事务性工作,不同于科研机构或高校科研人员专门从事科研工作。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教育科研总是与自己的业务工作绑定在一起。做科研一定多是基于问题解决,没有现实问题做基础,一线教师的科研现实意义就丢掉了。所以,一线教师从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出发,将现实问题转化成研究的专题,做到研究与教育教学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二、做有实际行动的科研所谓做有实际行动的科研,就是研究工作要真正地做起来,用实践去回答所要研究的问题。比如,课题是研究“探究式教学”的,那我就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提出可供学生探究式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课堂上开展探究式学习的时间,为学生探究式学习提供支架,对学生探究式学习进行评价与反馈。这样的研究就是有行动的研究。那种只停留在口头上,最后写篇不痛不痒的文章交差的科研,不是真科研。三、做有实在成效的科研中小学、幼儿园的科研首要评价指标就是解决现实问题,见到一定的成效。如果一次行动没有解决问题,那就再采取新的行动。总之一定要有效果,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不同于爱迪生发明灯泡,可以失败一千次,一次成功即可。我们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未成年人,不能拿学生试着玩。也就是说,教育科研是有道德底线的。我们希望教育科研能够显现出效果。四、做有真实成果的科研一线教师做科研,一方面解决了现实问题,当然还要追求另一方面的价值,就是通过科研得到一些经验和规律性的东西。这就是科研成果。把在实践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模式、工具等梳理成文字,固化下来,形成真正的成果,用以指导自己未来的工作,或是为同行提供借鉴与参考,这就是科研另一个重要价值。所以,成果的真实特别重要,不能编造数据,虚构做法。期待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如此进行科研。

柏辽兹

学校如何鼓励全校教师做教育科研?校长脱稿讲了3个方面的内容

点击右上角关注【教育好文】,遇见更多教育类文章和材料本文字数1509字,阅读需要3分钟,发言讲话需要10分钟左右购买专栏后,进入本专栏第一篇文章获得该专栏全部word电子文档该材料结构清晰,校长只需要记住提纲便可轻松实现脱稿讲话发言各位老师: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如果你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就要去做那些有一定难度的事情。”学校里什么工作难度大?我认为让教师做教育研究,从事课题研究是难度最大的事情,因为这需要持续不断的学习、思考、实践和创新。“雕琢文章字字精,我因此事倍伤情”多年的教育科研工作历程,让我深感写科研计划,科研总结,科研汇报,科研成果报告的不容易。但我依然相信,研究能够推动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为什么我们要做研究,回顾我校的发展和我个人的成长,我对于教育科研有三点深刻的体会:一是教育科研增强了学校内涵发展的驱动力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校开始走出了一条科研兴校之路,我们用课题研究的形式驱动课堂变革,课程转型,不仅仅荣获教学成果政府奖,更重要的是树立了学校在教育系统里的品牌。同行看学校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内涵发展。什么是学校内涵发展?能不能抓住教育的规律和本质就是内涵发展,能不能在实践中破解棘手的教育教学问题就是内涵发展,能不能让师生保持生生不息的活力动力就是内涵发展!科研型学校的成功探索有力推动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这条路我们依然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二是教育科研提升了学校行政管理的思考力行政是干什么工作的?是引领学校发展方向的,是服务教师专业成长的。行政不会研究,怎么奢望教师自动自发做研究?行政平时不

教研探讨之教育科研|教师“穿什么衣服”!

关于如何研究教育科学?(选自《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陈:在认识和理解了什么是教育科学以后,现在我们讨论应该如何研究教育科学。周:陈老师,最近我也看了一点关于研究方法的书,看到了研究“范式”的提法。我不知道你怎么理解研究“范式”?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理解研究范式?陈:“范式”的概念和理论由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的。库恩指出:“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我采用这个术语是想说明,在科学实际活动中某些被公认的范例——包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仪器设备统统在内的范例——为某种科学研究传统的出现提供了模型。”我想,我们可以简捷地认为,范式就是一种模型或者一种模式。只是这种模型或者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在一定程度内具有公认性;(2)它是一个由科学观念和假设、基本定律和理论、行为方式和规则、乃至相关的工具手段构成的一个整体,它的存在为认识、理解和交流研究的相关历史和现实实践提供了一幅地图;(3)它同时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一种指引,比如应该研究什么,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进行研究,如何表达和交流研究成果……沿着这样的指引,研究更容易得到理解和认同,也更容易获得研究的成功。周:陈老师,你这样说我还是不太明白,你能不能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说一说。陈:这对我还有真有一点困难。陈向明老师在《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认为:“质的研究不认为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之间是可以相互分离的。事物(或意义)就像是一个洋葱(与二元论的核桃模式不同),其本质与现象实为一体;如果对其进行分解,一瓣一瓣地剥到最后便是什么也不存在了。在质的研究中,重要的不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而是针对现象本身再现现象本身的‘质’。”这一段文字启发了我对洋葱研究的思考,这或许可以引起我们对研究范式的思考。但我先要说明的是,这个例子可能未必恰当,这只是我个人的联想。这里也有一个洋葱,如果要你研究,你会怎么研究呢?周:我想,首先是观察,观察它的大小,颜色,形状等等。通过观察,可以对洋葱得出一个初步的印象。陈:然后呢?周:如果我注意到这是一种植物,我可能会猜想,它是否可以食用?然后尝试食用。在知道可以食用以后,我可能在食用过程中尝试了解洋葱的味道,并研究不同的加工方法。陈:很好,我以为这里就有了两种研究的方式。从方式到范式,需要科学假设,需要为大家接受和理解。假定取得了这样的资格,我们就可以说是这里有两种研究范式。如果仅仅停留在观察阶段,仅仅让洋葱作用于研究者,人对洋葱的认识和研究尽管有行动,但缺乏人对洋葱的能动作用,我们可以说人的研究行动是被动的,认识结果也仅仅是表面的。这种对洋葱的研究,就可以说是一种机械反映的研究范式。如果人在洋葱面前,不是消极等待,而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愿望,比如,“想知道是否可以食用”,“味道如何”,“如何加工味道更好”……有了这些想法以后,人对洋葱采取了主动的行动,比如剥开一瓣尝一尝,发现是什么味道……这时,人在洋葱面前,不仅有了目的性,而且有了能动性,这时,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能动认识的研究范式。你知道,洋葱是可以生吃的。现在把它洗净,你剥开几瓣尝一尝。在剥和尝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周:剥洋葱的时候,我闻到了刺鼻的味道,有点冲,有点呛,多剥几瓣,我的眼泪都流出来了。吃一口洋葱,我发现洋葱的口感有微微的辛辣,淡淡的清甜。陈:我也来试一试。吃过后,我认为你的说法不对,我觉得洋葱的口感是苦的。周:不对不对!应该是清甜的。难道你的味觉有问题?难道这一个洋葱有两种口味?陈:我的味觉应该没有问题,洋葱的口味本身我们也可以认为没有这么大的差异。周:那是怎么一回事?陈:这里就有一个理解和表达的问题。显然,口味既然是同一的,结论就应该一致,表达口感的词语也最好一致,这才方便我们一起交流和讨论洋葱的口感。现在,我和你是两个同时研究洋葱研究者,对洋葱口感研究的结果,我用了“苦”,你用了“甜”,我们有了不一致,这时,我们就需要交流和分享,需要协商和讨论。讨论什么呢?要讨论对于这种口感,到底用什么词来表达更好,以及生洋葱给人的口感是什么。这种讨论除了协商,还有妥协让步,以求得一致。比如,我们两位协商的结果,是把生洋葱的口感用“清甜”来定名更好,我们就可以说,生洋葱的口感是“清甜”的。我们的认识如果被更多的人接受、认可和运用。这时,“生洋葱有一种清甜的口感”就变成了知识,研究就得到了这种知识。周:你的意思,这里的研究还有一种协商和妥协?陈:是的,很多研究成果都与研究共同体成员的共同协商、让步和约定相关。研究共同体在研究中运用对话、协商的方式做研究,这可以说又是一种社会建构的研究范式。周:你这么说,我就明白了。陈:这只是根据你的要求,拿出的一个应急和简单的方法。你说自己明白了,那你再看一看陈向明老师关于质的研究的见解,从范式的角度,说一说你的理解。周:陈向明老师认为“‘质的研究’这个名称可以与‘量的研究’相对应”,她比较了“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不同。从范式的角度,是不是可以说,质的研究是一种范式,量的研究是另外一种范式?在质的研究范式中,一个基本看法或者价值观念是“本质和现象”实为一体;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其基本的研究方法“不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而是针对现象本身再现现象本身的‘质’”。这样的观念体系和方法体系就成了“质的研究”范式的基本内核?陈:很好。我再说一说我从陈向明老师的表述中体会到的另外的东西。一种情形是,如果定位于要揭示对象的“本质”,研究者追求的就是关于“本质”的结果,着眼点在结果,就可能对研究的过程和现象关注少一些。我们能不能说这可能成为一种更关注结果的研究范式?另外一种情形是,当研究者认为,现象就是本质,研究的过程是对本质的直观,研究的目的和结果是“在变动不居的意识流中去把握事物稳定的,常住不变的状态”时,研究者将更加关注研究的情境和过程,这能不能成为一种关注过程的研究范式?周:这很有道理。你这样理解,对我们参与教育科研有什么启示呢?陈:我个人的经验,是结果范式还是过程范式,不仅仅涉及教育科研的态度和方法问题,而且也涉及我们如何选择人生的态度和方法问题。我们先从旅游的例子入手。不知道你最近是否有过旅游的经历,能不能说一说你旅游后最深刻的感受?周:我的感受是,旅游是跟着导游马不停蹄地走,就是累。也可以说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这还不是最近这一次旅游的感受,很多次旅游回来,大家交流,都有这样的体会。陈:乘兴而去,是我们怀着一个美好的目标和愿望而去。败兴而归,是到那里看过了,发现和自己的期望距离实在太大,美好的目标和愿望落空了,这时,一种失落感油然而生。奔着一个最终的目标去旅游,这是否可以说是一种旅游的结果范式?周:可以这样认为。那过程范式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陈:“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我想,不是为了最终的目标,而是在路上,在过程中用“慢慢走,欣赏啊”的方式和态度去感悟、发现、体验路途和过程中的美,这可能就是一种过程范式。周:这只是旅游过程中的结果范式和过程范式。但你刚才特别强调的是目标范式和过程范式涉及人生的态度和方式。陈:如果我们把人生也当成一次旅游,想一想,从结果和目标上看,人最终的结局是什么呢?周:你的意思是死亡和虚无?陈:是啊,这就像我们剥洋葱,剥到最后,什么也没有了,人生最后的结果,也就是死亡和虚无。这就是说,定位于一个结果的人生,最终只能得到一个最必然的结果,死亡!这样想一想,我们就会发现,奔着结果而去的人生是多么荒谬,所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周:从结果上看,的确是这样。但如果人生的过程范式就是指人生要及时享乐,我就不能同意和接受这种范式。陈:我可不赞成及时行乐的人生选择。行乐本身就要指向一定的对象,一定的目标,这种指向一定对象和目标的生活方式说到底还是一种结果或者说目标范式,只不过把终极的目标换成一个一个过程中的目标了。这个过程中,只要快乐实现了,目标被消耗掉了,人生同样产生会无聊和虚无的感觉,“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也还是在所难免。我想,人生的过程范式是朱光潜先生所欣赏的“无所为而为的玩索”,也就是关注过程,关注创造,过一种艺术化的人生。这样的人生,过程很丰富,很充实,留下了故事,留下了回忆。即使从想要获得好的结果来看,人生的结果在过程中,高质量的过程可能带来高质量的结果。也就是说,关注过程的人生可能得到更好、更理想的人生结果。周:陈老师,关于人生的问题,我想是不是太玄了。我们还是讨论当前的教育科研问题吧。陈:我个人认为,没有对人生的认真思考和一定程度上的透彻领悟,自己人生的意义问题没有经过严肃而认真的思考,做什么事情都可能迷失方向,都可能南辕北辙。所以,我建议,首先需要对人生问题认真思考,要认真对待。好,现在我们把话题收回来。你能不能想一想,我们对结果范式和过程范式的理解对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有什么启示?周:比较两种范式,我想,对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而言,可能采用过程范式更为实际和有价值。首先,从结果上,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很难在理论上有大的突破和创新;教育是慢的艺术,因此也很难通过一次科研或一个课题研究就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现状,这样,关注结果也往往使人“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在最终的结果上为创新而创新,在过程中的技术和水平又没有保障,最后的结果要么生搬硬造,要么弄虚作假,结果也就成了假的东西。科研也就成了虚假的科研。其次,过程范式实际上是让我们改变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在研究中生活,改变生活过程,享受创造性、超越性的工作过程,以高质量的教育过程享受高质量的教育生活。陈:那你看一看,目前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主要表现是结果范式还是过程范式?周:结果范式更多一些。这可以从几个方面表现出来:第一,从目标追求看,很多学校组织教育科研,很多老师搞科研,定位就在于发表论文,出专著,最后要得什么什么奖,大家关注的是最终的结果,真正把改变教育教学实践,改变过程的定位放在首位的并不多。第二,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很多东西是“虚”的,并没有具体实践和研究的行动,恰恰是过程上“空”了。结果是等到要结题了,才匆匆忙忙找几个人来写材料,所以,才有“开题会叫做启动会,结题会叫做追悼会”的说法。第三,最后的结果是没有效果。因为没有效果,老师们越来越反感,这也就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陈:我最近做了一次调查,主要是针对老师们参与研修活动的。其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开放的题目“你觉得最没有效果的研修方式依次是什么”,请老师们填写。有三十位老师对此作答,我发现,把“科研”排在第一的有七位,排在第二的有三位。也就是说有三分之一的老师认为现有的教育科研方式没有效果。老师们说,他们反对“不注重过程,只管收集资料的科研”、“空谈理论,不结合实际的科研”。周:这就是学校教育科研在一线教师身边的现状。陈老师,你说一说,该怎么办呢?陈:在库恩的“范式”理论体系中,还有一个“范式转换”的概念。在库恩看来,“科学革命”的实质就是范式转换。周:什么是“范式转换”呢?陈:假如我们把包括科学观念、研究方式和工具手段的某一范式比作一件衣服,把运用这种范式进行科学研究的群体比作这件穿衣服的人。那范式转换就可以说是一件衣服不合身了,需要重新换另外的一件衣服。换衣服的过程就是范式转换。周:生活中,什么时候换衣服我知道。教育科研中,范式转换该在什么时候进行呢?陈:换衣服是因为衣服不合身了,范式转换则是因为现有范式不适合研究实践了。我想,这里的不合适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首先是不适合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者群体具有不同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条件,我认为,对于研究者的不同研究实际,需要有不同的研究范式。其次,是现有范式的理论和方法不能应对和回答实践中新的问题与现象了,这时需要一种新的范式来回答和解决实践中的新问题。还有一种情况是出现了新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新的理论和方法在与现有范式的理论和方法的竞争中,赢得了更多研究者的喜爱和“选票”,大家选择了新的理论和方法,使新的理论和方法发展成为了新的研究范式。这就相当于一款新衣服出现了,大家更喜欢,于是放弃了旧衣服,选择了新衣服。周:就你的看法,现在,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就需要这样的“范式转换”?陈:我个人的看法就是这样。首先是有些方法不适合中小学教师。比如,为了发现和比较效果,过去的教育科研方法十分强调数量化,这就涉及样本、控制、测量、统计、分析诸多问题。实践中我们发现,用思辩的方法对复杂的教育现象进行分析,然后再精确地、完整地找出这些众多的变量,最后对这些变量进行相应的控制来进行实验,对一线教师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味道。另一方面,在实践中,中小学教师一般就教一个班、两个班,你很难让他一个班做实验班,另外一个班做对比班,在有了好的想法和思路以后,他总要尽可能调动相关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使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他很难撇开其他相关因素,搞单因素的实验研究。其次,是对教育科研有了新的认识和发现。这些认识和发现为教育科研范式转换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教育科研范式转换有了可能。这里略举一些观点和看法。狄尔泰说:“自然需要说明,而人则必须理解。”教育科学的研究对象与主体相联系,它的一些对象是观察不到的,不服从量化分析,因此,没有绝对的客观性与精确性。“教育行为只能在目的和手段关系的框架中才能得到理解。教育科学并不只是一种描述事实的科学,而是一种分析目的和手段的科学。我们应该抛弃过去那种认为教育学理论是自然科学的认识的错觉和批评,教育学应该是获得教育行为的客观认识的教育科学,规范教育行为和价值趋向的教育哲学,只为实践不为科学的指导合目的教育行为的实践教育学的总和。”在这里,“不只是一种描述事实的科学”意味着教育科学不只是解决“是什么”的认识问题,而主要是解决“分析目的和手段”的“怎么做”的实践问题。(此处删掉600字)我想,这些批判与思考将不断推动和促进研究范式的改变,认识、理解这些批判和思考,有利于增加教育科研范式转变的自觉性.。第三,也是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过去有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身份分离,教师没有研究的任务,也没有意识到研究的责任,研究是专家的事,研究的方法也只有专家的方法。现在提出“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要参与研究了,但一线教师的研究范式还并没有真正确立,只好借用专家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尽管一线教师在研究中也有创新,但在专家的学术优势和话语霸权面前,这些方法还没有赢得被广泛承认和独立发展的地位。因此可以说,现在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方面穿的衣服很多是做研究的专家所穿的“衣服”,或者是专家给的“衣服”。由于缺乏量体裁衣的过程,很多一线教师穿着专家的“衣服”很不合身。就其结果看,由于不合身,穿着不舒服,很多老师已经对这件“衣服”抱怨和抵触,他们需要新的“衣服”,需要自己的“衣服”。周:换什么“衣服”呢?陈:教育研究本身的对象和任务,研究者的状况和可能都是教育科研范式转换的依据和前提。从我们刚才的讨论,从过程和结果看,我个人认为,从结果范式到过程范式可能是一条思路。从“现象和本质”的分析入手,陈向明提倡了“质的研究”。应该说,与“量的研究”范式比较,“质的研究”范式更适合教育的实际和教师的实际。对于“质的研究”,陈向明这样定义:“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从认识论的角度,贺武华、廖明岚也从本质主义知识观批判入手,有教育科学研究从“科学认识论”到“生活认识论”的意见。在这里,“生活认识论”又是一种不同于“科学认识论”的研究范式。(此处删掉1230字)周:你能不能给出一个明确而具体的意见和方法呢?陈:那我岂不是在把自己的衣服给你穿?不过,你放心,在后面的交流中,我将用自己的实践来讨论,它或许可以为你思考如何进行教育科研的具体实践有所帮助。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方法没有一个绝对好的标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的问题,比如我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是否通过这种方法能够达到目的问题。量的研究也好,质的研究也好,生活认识论也好,科学认识论也好,它们也并不是一定非此即彼、水火不容的。在大部分情况下,彼此是可以有效结合,共同发挥作用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就教育科研实际的情况而言,可能更多的是“范式并存”、“范式竞争”,而不只是“范式转换”。本文作者陈大伟,系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院长,成都大学教授。

名字篇

让教育科研引领专业发展

以教育科研为载体,组成教师发展共同体,已经成为许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然而,相当一部分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不高,“重教学、轻科研”,许多老师认为,科研与教学是“两张皮”,教科研是“软包装”,教学才是“硬功夫”。教科研是教育研究专家和教研员的“专利”,与教学第一线的我们无关,我们每天只须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教书匠”而重复劳动就够了。教育是科学,是艺术,需要实践、反思与探究。俗话说得好:“教而不研而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学引领教研,教研促进教学,两者缺一不可、相互依存。教研是为教学充电,补充给养;教学是为教研提供源泉。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根于实践,源于问题,亲近学生,走进课堂,它是那种田野式、草根性的鲜活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催化剂。通过教育科研,激活问题意识,迸发思想火花,从而寻求教学对策,拓展教育境界。可以说,重行动、重过程的一线教育科研,就是教师的自我锤炼和自我超越,它从源泉上保证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可望不可及”的空中楼阁,更不是“无中生有”的多此一举。 我们处在鲜活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有一个教育观念的大转变。转变教育观念靠行政命令并不能解决问题,解决的办法只能靠科研,靠教师有意识地去主动研究教育,这样才能促使其思想的不断优化。教育科研就是推进教育变革的思考和实践。教师在实践中如何做呢?首先以教师的身份进入研究,不是专家的研究,不要把自己当成专业研究者。教师的身份决定研究的方式是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研究的内容是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备课、上课、批改作业、阅卷、管理班级……这些都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教学工作。备课需要钻研教材,上课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管理班级需要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这些实际上已经就是教育科研的初级阶段了。再进一步说,备课、上课、批改作业都有哪些成功的做法,又做了哪些无用功?其间是否有灵机一动的奇思妙想?把这些经验和教训甚至奇思妙想及时地记录、整理出来,并由特殊推及到一般,上升到理性认识。问题就是课题,学校就是育人实验室。其次,所做的是对自己工作的研究,研究的问题不是他人的,而是自己工作中真实具体的问题,不是完成规定性任务,而是教师自己发自内心实实在在的需要,不是假研究,不是在研究报告评比之后就成了封存的历史,更不是在轰轰烈烈科研结束之后又可悲地回到“习俗化”的教育教学水平上来。第三,研究教师自己的问题,不是去研究宏大的教育问题,以研究教材为立足点,以学生发展为着眼点,以教学反思为落脚点,从怀疑处反思,从转换立场处反思,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处反思,从事物本质处反思,从联系对比处反思。抓住问题的导火线,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围绕教学实际中的热点、难点进行思考。不断地思考、琢磨就是研究,对那些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物用心去发现,对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常规和说辞反复琢磨,试图去改变貌似合理的历来如此的大多数的想法与做法,哪怕是一点点。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多获得乐趣,那就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课题研究是一种精神生活,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能充分体会到追求的快乐,享受到事业成就感的精神愉悦,在研究中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