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梁思成:我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梁思成:我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 有时FM·大家小书 ——继续跟大家分享“大家小书”系列丛书。要推荐给大家的第十九本书,是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艺术》。这本书摘录了1943年至1961年梁思成先生关于中国建筑艺术的代表性文章,对中国建筑的类型、特征、传统、佛教建筑等都有精到的分析。也正因为有着对中国建筑的热爱,梁思成先生极力提倡保护中国古建筑,虽然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但其思想与理念,对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提醒作用。下面,我来为大家朗读书中《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一文的段落,看看梁思成先生痴迷研究中国建筑的原因为何。《中国建筑艺术》作 者: 梁思成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出版年:2016年7月作者简介梁思成(1901-1972)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梁思成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书摘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文化,如果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对我国历代文物加以认真整理及保护,我们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研究。以客观的学术调查与研究唤醒社会,助长保存趋势,即使破坏不能完全制止,亦可逐渐减杀。这工作即使为逆时代的力量,它却与在大火之中抢救宝器名画同样有急不容缓的性质。这是珍护我国可贵文物的一种神圣义务。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地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至于消亡的现象。四十年来,几个通商大埠,如上海、天津、广州、汉口等,曾不断地模仿欧美次等商业城市,实在是反映着外国人经济侵略时期。大部分建设本是属于租界里外国人的,中国市民只随声附和而已。这种建筑当然不含有丝毫中国复兴精神之迹象。在城市街心如能保存古老堂皇的楼宇,夹道的树荫,衙署的前庭,或优美的牌坊,比较用洋灰建造卑小简陋的外国式喷水池或纪念碑实在合乎中国的身份,壮美得多。且那些仿制的洋式点缀,同欧美大理石富于“雕刻美”的市中心建置相较起来,太像东施效颦,有伤尊严。因为一切有传统的精神,欧美街心伟大石造的纪念性雕刻物是由希腊而罗马而文艺复兴延续下来的血统,魄力极为雄厚,造诣极高,不是我们一朝一夕所能望其项背的。我们的建筑师在这方面所需要的是参考我们自己艺术藏库中的遗宝。我们应该研究汉阙、南北朝的石刻、唐宋的经幢、明朝的牌楼,以及零星碑亭、泮池、影壁、石桥、华表的部署及雕刻,加以聪明的应用。梁思成先生关于研究中国建筑的原因,重点强调了传统,以及自身的艺术性。这一点即便放在现在,也不过时。想了解梁思成关于中国建筑方面更多的观点,不妨找来这本《中国建筑艺术》看一看。好了,这本书我们就介绍到这里,下一期,我们要分享的是江绍原先生的《民俗与迷信》,欢迎届时收听。购买链接

胜能

研究发布世界上最美丽的10座建筑

一项新研究发布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建筑,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占据了榜首。Roofing Megastore进行的研究使用黄金比例(一个古老的代数方程式)来分析全球100座最著名的建筑。无论您是在寻找未来的旅行灵感,还是只是想看看这份清单是哪些建筑,这些看起来最漂亮的地标确实令人难以置信。1.英格兰圣保罗大教堂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被加冕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建筑,其巴洛克风格的建筑被评为最佳。除了拥有美丽的外墙外,它还提供了超过1400年的礼拜场所,使其变得异常独特。2.新加坡滨海金沙湾新加坡最具标志性的酒店名列第二,以其屡获殊荣的餐饮,大型屋顶无边泳池以及新加坡天际线的壮丽景色而闻名。一旦旅行安全,绝对是添加到您的必游列表中的人...3.英格兰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威斯敏斯特大教堂(Westminster Abbey)是伦敦的另一个漂亮的建筑,在综合排名中排名第三。建筑风格的完美结合,被认为是早期英语哥特式的最好典范。它已有700多年的历史,通常每年会接待超过一百万的游客。你去过里面吗?4.日本大阪城大阪城堡是全日本最著名和历史最悠久的城堡之一,也是最美丽的城堡之一。它位于京桥,现在是一个五层楼的博物馆,通常每年都会吸引大量游客。5.俄罗斯圣罗勒大教堂这座美丽的红色大教堂位于俄罗斯红场,是莫斯科最著名的建筑艺术作品。它由可怕的伊凡(Ivan the Terrible)建于1555年至1561年之间,但以其童话般的外观而闻名。6.西班牙卡萨米拉在西班牙,卡萨米拉(Casa Mila)是巴塞罗那最受欢迎的地标之一。内部壮阔,富有创造力和创造力,将来肯定值得一游。7.意大利佛罗伦萨大教堂这座典型的意大利哥特式建筑拥有梦幻般的建筑,可以说是阳光城市中最美丽的建筑。它的建造可能花费了100多年的时间,但其穹顶将近十层楼高,重达40,000吨。惊人的!8.印度泰姬玛哈陵印度泰姬陵也许是最著名的建筑之一,通常被称为世界奇观之一。凭借其华丽的象牙白色大理石和风景如画的花园,丝毫不感到惊讶它跻身榜单。9.捷克共和国跳舞之家这座外观独特的建筑位于伏尔塔瓦河(Vltava River)的一侧,无疑是一处壮观的景象。这座建筑由建筑师弗拉多·米卢尼奇(VladoMiluni)和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于1996年建造。10.德国新天鹅堡这座19世纪的历史学家宫殿坐落在崎岖不平的山丘上,看起来像是一本童话书。译为新天鹅石城堡,它最出名的是在1968年的电影《Chitty Chitty Bang Bang.》中。当然这是外国人眼中的排名,在我心中中国最美。

仙流

五位行业大咖带你解读《建筑业企业BIM应用分析暨数字建筑发展展望(2018)》

继2017年最具影响力的施工BIM应用报告(2017)卖断货后,由中国建筑业协会和广联达公司共同编制的《建筑业企业BIM应用分析暨数字建筑发展展望(2018)》终于正式出版了!本报告是推广BIM技术应用积极努力的一次尝试,通过推广行业创新实践和专家观点,让更多的人了解BIM、应用和创新BIM,同时开始对推动数字建筑和数字建筑业进行有益的探索。本报告由中国建筑业协会和广联达公司联合主编,对近三年参加中建协BIM大赛的优秀建筑企业进行了深入调研,并有幸邀请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许杰峰、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马智亮、湖南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浩、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汪少山、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BIM工作站站长姚守俨等重量级专家做客参编,从多个视角分析、探讨2018年建筑业BIM应用现状、发展情况与趋势、BIM落地方法,以及数字化发展展望。以下为各行业专家观点解读:许杰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图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技术与BIM应用分会会长、中国建筑学会BIM分会理事长、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BIM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1.推动行业BIM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一是政策引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自2011年5月20日发布《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的政策要点中提到“加快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新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首次将 BIM 技术纳入“十二五”建筑业重点推广技术。2015年正式发布《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2017年颁布《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都强调了BIM技术重在应用。随之各地政府也纷纷制定了多种办法鼓励BIM技术的应用,以及政府对BIM技术重视程度的提高,大力推动了建筑业以BIM技术进行设计分析、施工BIM综合应用以及BIM运维管理。同时催生了围绕BIM技术的工程咨询、培训、产品研发等新业态。二是技术驱动:在“互联网+”的背景下,BIM及轻量化、云、物联网、三维扫描等相关核心技术不断突破,为BIM技术的应用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撑。三是市场需求:我国建筑业大环境近年正在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无论是从对外宣传、投标招标还是内部管控等方面,企业对用BIM技术提高工程质量、安全以及节约成本等有强烈的需求,利用BIM可实现企业的管理创新。四是培训推广:企业迫切需要BIM人才,促进了BIM培训机构的产生。各行业协会、高校、培训机构等通过举办BIM大赛、技能人才培训、在校学生的BIM课程设置等手段,大力推广和培训BIM技术,并形成了以BIM培训为主线的大纲编写、教材编写、教学创新、等级考试、项目经理研修班等一个较完整的培训体系,为企业提供了BIM人才保障,奠定了BIM技术的发展。2.举办BIM大赛在推动行业BIM应用发展方面有哪些作用?第一,企业通过BIM技术创新应用是取得良好成果的最佳方式之一,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二,大赛作品基本可以代表我国BIM应用的前沿水平,通过大赛获奖优秀作品的交流活动,可促进其他企业在项目建设中采用BIM技术,起到示范作用。第三,大赛作品中有很多企业把BIM技术用在项目过程中的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等方面进行管控,把事后管提前到事前管、过程管。这种风险前置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工程质量,保证项目施工安全,可有效控制项目进度和成本,对政府监管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第四,就中国建设工程BIM大赛来看,每年参赛700多个项目,平均每个项目BIM团队30人,每年大赛涉及2万多人。由此可以看出,大赛是促进企业BIM人才培养,激励人才进步的有效手段。第五,BIM大赛参赛企业都要结合实际项目,利用BIM技术进行创新应用,为项目降本增效,增光添彩。3.未来BIM技术将向哪些方面发展?从技术角度看BIM的发展,模型轻量化技术、基于云的协同技术以及基于BIM与多元数据集成管理的工程建设数字化平台架构的集成技术将是未来BIM发展的重点方向。在展示端,BIM从桌面端走向Web端、APP端的过程中,需要使用三维模型轻量化技术对模型进行深度处理,以满足工作协同和展示的要求。模型转化过程中信息的无损处理、图元的合并压缩、模型轻量化引擎的兼容性等问题,都是需要进一步攻关突破的。在云端,BIM与云计算、GPU虚拟化等技术集成应用,利用云计算的优势将BIM应用转化为BIM云服务,充分发挥云的计算和存储优势。多方协作通过泛在的云服务及时获取各自所需BIM信息的研究目前仍在探索之中。另外,基于BIM的应用正在向集成化发展。三维打印、倾斜摄影、数字加工、激光扫描、物联网等技术层出不穷,BIM与相关技术深度集成应用,将智能建造提升到智慧建造的新高度,开创智慧建筑新时代,也将是未来BIM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马智亮: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现阶段建筑业信息化领域学术研究的领导人物。负责纵向和横向科研课题40余项,共发表各种学术论文200余篇,并多次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首届全国信息化研究成果奖提名奖”等多项科研奖励。1.BIM技术能为项目的精细化管理带来哪些价值?所谓精细化管理,是指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进行更加细致的管理。BIM的核心是三维模型,它能使该三维模型与有关属性信息关联在一起,具有可视化、可计算、可管理、可共享的特点。到目前为止,国内施工行业已经在大量的大型施工项目中成功应用BIM技术,该技术已具有虚拟施工、碰撞检查、深化设计等多个应用点,并且已经形成了专门的国家标准,为施工项目带来减少返工、提高协同工作效率等价值。对于精细化管理,BIM技术带来的最大价值就是,它可以使施工项目管理人员更方便地进行各种资源的计算和对比,提高工作效率,从而降低精细化管理实施的难度。这是因为BIM模型使得工程量及成本等内容的计算很容易通过软件来进行。例如,利用目前已有的BIM5D软件,指定项目中途任意一段时间间隔,通过执行其中的命令,立即就能求出对应的工程量以及预算成本。2.您认为BIM技术对数字建筑发展过程有哪些影响?2018年广联达公司发布的《数字建筑白皮书》中,数字建筑被定义为,是虚实映射的“数字孪生”,是驱动建筑产业的全过程、全要素、全参与方的升级的行业战略,是为产业链上下游各方赋能的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也是实现建筑产业多方共赢、协同发展的生态系统。不言而喻,BIM技术是数字建筑的核心。BIM模型的最大价值即是,在实物尚未存在时,就可以通过BIM技术对它进行感知、模拟、检验,若感知、模拟、检验的结果不满意,就可以在实物建筑建造前,改变原始的设计,直到满意后再开始建造。数字建筑的发展受制于BIM技术的发展,数字建筑的理念虽然已经被提出,并且大势所趋,但在实践中,数字建筑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有待于随着BIM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作为BIM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更新的应用模式的提出,相关应用软件的成熟,以及相关BIM标准的确立。汪少山: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广联达BIM业务负责人,中国图学学会BIM专委会委员。曾参与编写《中国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发展系列报告》,参与指导多本企业BIM实施方法书籍的编写。1.现阶段建筑企业的BIM应用存在哪些困扰?我认为现阶段建筑企业BIM应用的困惑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缺少BIM价值的衡量标准: 对BIM价值应该如何衡量,现阶段还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尤其是企业最关心的经济价值方面更是无法具体量化,这就导致了BIM应用价值常常受到质疑。据清华大学顾明教授的研究数据显示,企业BIM的应用率超过30%,投资回报率是正的;应用率小于15%,投资回报率很可能会是负的。现阶段大多数企业BIM的应用率相对不高,看不到投资回报就成了普遍现象。同时,BIM标准不统一造成上游的模型很难在下游被复用,重复建模严重,数据无法有效共享和传递,这都导致BIM模型价值无法完全体现。由此可见,如何建立一个能够衡量BIM价值的评价体系尤为重要。二是缺少BIM应用实施的有效方法:在应用方法方面,大部分企业由于缺少科学系统的BIM实施方法,导致BIM技术的推广受到严重制约。去年的BIM行业报告调研显示,企业缺乏BIM实施经验和方法是企业碰到的主要问题,达到36.7%。进一步数据表明,科学合理的实施规划有利于企业BIM应用的效果,具有清晰的近远期BIM规划目标的企业,BIM推进效果非常满意达到28.3%,基本满意达到54.4%,远远高于无规划企业3.8%和19.4%的满意度水平。BIM作为新技术应用,应该遵循科学的实施方法,包括科学规划、配套保障、应用标准评价等内容,正确的实施方法对BIM应用效果和价值的发挥具有关键作用。三是缺少BIM人才:缺乏BIM人才是建筑企业在推进BIM技术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阻碍,对于企业而言,建立完善的BIM人才体系尤为重要。BIM应用人才体系建设包括组织结构、人员分工、人才培养方法、人才考核评价方法等一系列内容。2.如何看待现阶段BIM技术的应用趋势?BIM技术的核心是保证信息的流通。企业推行信息化大多都是从上往下去推动,越往下落实越难。系统的庞大,流程的繁冗使得一线的信息数据几乎很难做到同步采集和层层传递, 渐渐就形成了信息化推进的瓶颈, 就是我们常说的最后一公里的信息孤岛。而BIM技术可以成为连接这些孤岛的桥梁。BIM的可视化、集成性、协同性,使得模型和数据的结合能够贯穿建筑全生命期。从BIM应用发展的趋势上看,主要呈现从技术到与管理融合应用、从施工阶段到全过程应用、从项目级到企业应用的三大趋势。调查显示,认为BIM技术与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应用,实现项目精细化管理将成为未来趋势的比例高达74.5%。同时,BIM技术逐步在协同设计、工程量计算、施工组织模拟等管理类业务中得到应用,提高了部分业务的管理效率,并且深入到包括成本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等各个方面,BIM技术与管理的融合应用成为BIM应用的一大趋势。此外,BIM技术也逐渐从施工阶段为主的应用向全过程应用转变。目前有很大一部分建设单位不但要求施工阶段应用BIM,还要求交付BIM竣工模型,以便于后期运营维护应用。BIM正在从施工阶段的普及应用向运维阶段延伸。BIM作为载体,能够将项目在全生命期内的工程信息、管理信息和资源信息集成在统一模型中,打通设计、施工、运维阶段的业务分块割裂、数据无法共享的问题,实现一体化、全过程应用。对于建筑企业而言,BIM的应用重心也从项目上逐渐过渡到企业带来价值。随着BIM技术应用深入,企业层面的BIM应用也开始越来越多。企业层面通过应用BIM技术,实现了企业与项目基于统一的BIM模型进行技术、商务、生产数据的统一共享与业务协同。保证项目数据口径统一和及时准确,实现了企业与项目的高效协作,提高了企业对项目的标准化、精细化、集约化管理能力。同时,企业广泛应用也倒逼行业监管部门推动BIM技术的发展。目前很多行业主管部门在招投标、设计审图、竣工备案等监管环节中探索BIM技术应用,随着BIM技术的成熟和相关配套政策实施,行业监管的BIM应用将会成为常态,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环境。陈浩:湖南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BIM学院院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建筑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业协会技术与BIM分会副会长、中国建筑业协会绿色施工分会专家委副主任、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房地产业协会轮执会长、湖南省土木学会施工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1.湖南建工集团通过怎样的发展路径实现BIM技术的应用落地?湖南建工在实现BIM技术的应用落地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一是通过试点项目,将BIM技术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总结试点项目的经验,并以“流动站+固定站”在各项目层面进行复制推广。二是以点带线,示范联动,建立三层BIM工作体系。以集团BIM中心为大脑,运筹帷幄,全局管理;分子公司BIM分中心是中枢系统,起到上传下达作用;项目工作站,是BIM工作触角,形成以项目前端工作站为执行,BIM中心整体的技术力量为后台的“小前端+大后台”模式,支持项目部日常生产。三是以线带面,扩展应用领域,由单一的房建工程拓展至市政、公路、桥梁、机电安装和水利水电等多专业;在公司层面要横向联系,BIM中心要升级为企业的数据中心,为各管理模块提供业务支撑。而在这三个阶段中,BIM工作始终以“强制性、自主性、公益性”为宗旨,即强调BIM应用率、强调自主应用、强调义务服务。同时,构建好BIM中心的内核,有利于形成BIM工作推进的主动能;建立起“一体两面”的工作架构,即设置技术委员会和考核委员会,把关技术成果,考核评估督促。2.BIM技术推进过程中,企业、项目、岗位的工作分别要侧重哪些方面?岗位对应的是项目操作层,直接面对的是各类繁忙的生产任务,其BIM工作的重点是基础操作。项目层面对应的是执行层,需要平衡各类资源,合理调配分工,其BIM工作的重点是协同管理。岗位和项目是强相关的,湖南建工提出了“一心六面多岗”的项目管理模式,“一心”即以BIM模型为核心,“六面”是指项目管理包括商务、物料、质量、安全、进度、资料等六个方面,“多岗”即在各个岗位围绕项目管理基础工作,展开单项工具级和跨岗位的协同管理BIM应用。企业对应的是管理层和决策层,需要进行多项目管理。传统管理易产生条块分割的特点,直接影响管理效率,影响决策。这个阶段的BIM核心工作要超越简单三维展示和只聚焦于单一重点项目,而重点去关注数据,去挖掘信息,去服务管理。同时BIM人才培养、技术服务是常态性工作。BIM中心是培育人才队伍的新兵连,持续输送各层次的BIM工程师;是探索技术进步的发动机,助力新兴业务和技术攻关;是保障高效运行的司令部,为信息化管理注入新能量。姚守俨: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BIM工作站站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近年来承担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1项。主编、参编BIM专著5部;参编BIM国家标准2部;形成软件著作权8项;获得专利5项。1.中建八局在推进BIM应用的过程中是如何规划和思考的?BIM应用过程的规划与思考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是先模型后信息,打好BIM应用的基础。模型是载体,信息是主体。模型与信息之间的关系是“皮”与“毛”的关系,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从模型入手,从基础抓起,是保障BIM持续应用发展的根本。第二是先有后优,逐步探索BIM应用的范围、特点。作为新事物,大家接受程度不同,实属正常现象。在初期,参与BIM应用比BIM应用效果更重要,不求全责备,万事开头难。随着BIM的普及发展,一批参加过BIM培训的员工走到项目领导岗位,为BIM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循序渐进的推进BIM应用。对于BIM应用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采用试错方法,对BIM在施工阶段的应用,沿着管理线和业务线,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点一点的探索BIM应用的价值。按业务体系形成BIM应用链条。最后整合、集成为BIM平台。第四是知识梯次转移,逐步形成各层级管理机制。随着BIM不断发展,对BIM应用的认知也不断刷新。任何一级组织都无法包打天下,必须进行分工合作,才能实现共赢。局、公司、项目三级管理机构的应用能力也是随发展阶段不断发生由上到下的传递,形成上下联动,优势互补的局面。2.BIM推进过程中,企业、项目的工作分别要侧重哪些方面?在BIM应用过程中,企业应该担负起主责部门的角色。作为企业BIM管理机构,它的工作内容与职能也是随着BIM发展而改变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并推动BIM发展。第一阶段是培训-实施-探索。探索主要是发现,实施还有传播的作用。第二阶段是培育-积累-研发。培育主要是BIM氛围的培育,积累主要是BIM的族、技术交底等方面,研发主要是遇到哪些问题,寻找相关的解决方案。第三阶段是管理-科研-引领。当BIM应用规模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BIM应用管理自然而然的提到日程上来。科研主要是指一些前瞻性BIM应用的研究。对于项目上的BIM工作组,工作内容也是不断变化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参与BIM实施和探索,这个阶段的项目都是管理比较好的。第二阶段是自主实施,就是项目上针对工程特点,有针对性的实施BIM应用,这个时候BIM发烧友、一些先行者,他们会结合自身的工作自觉进行BIM应用。第三个阶段是应用落地,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有组织的全员参与到BIM应用中,实现项目的全员BIM。更多精彩,可订阅《建筑业企业BIM应用分析暨数字建筑发展展望(2018)》

龙虎盟

公共建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特点

公共建设项目指行政办公用房、文化娱乐场馆、体育场馆、医疗卫生设施、教育科研设计机构用房、文物古迹和革命纪念建筑、城市通信设施、外国使领馆等。这类项目具有很强的政府主导性,大部分属于政府投资,符合政府投资项目的特点。政府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有以下特点:必要性项目的招投标和实施代建制方案政府投资的投资方式。对采用资本金注入方式的项目,要分析出资人代表的情况及其合理性对没有营业收入或者收入不足以弥补运营成本的公益性项目,要从项目运营的财务可持续性角度,分析、研究政府提供补贴的方式和数额PPP项目应根据政府有关规定,在满足项目目标和基准效益的前提下,推算政府介入的条件和给予的优惠等。该项目主要强调社会服务功能,分析的重点是社会需求与服务,强调投资效果分析,经济分析的重点强调费用效果最佳,以及财务的可持续性分析,在充分满足服务功能的前提下,计算项目的运行费用,提出可行性运行的方案等。

乃召庄子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其环境效益研究

来源:中债资信摘要   中债研究精品汇汇聚中债资信在宏观经济、债券市场、信用技术、行业与企业信用、结构融资、绿色金融、主权与国家风险七大领域的深度研究,每月推送一期,通过公司微信公众号进行集中发布,以飨读者。今天为大家推送本期第二篇文章《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其环境效益研究》。同时,诚挚邀请大家通过留言的方式,对公司的研究领域、研究视角、研究形式等方面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让我们不断改进“中债研究”质量,更好地服务市场。本期已发布文章:2018年前三季度航空运输业运行情况及展望——预计未来盈利有望改善在建设部2006年制定、2014年修订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GB/T50378-2014)中,绿色建筑(greenbuilding)定义为,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简称“四节”)、保护环境、减少污染(通常称为“一环保”),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是指从原材料的开采、材料与构件生产、规划与设计、建造与运输、运行与维护及拆除与处理(废弃、再循环和再利用等)的全循环过程。由概念可知,绿色建筑中的“绿色”并非简单的建筑绿化程度,而是强调建筑的经济效益性和环境友好性,例如利用自然资源的水平及节能水平;同时指出建筑对环境效益,例如是否减少环境污染、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此外也兼顾了建筑的社会效益,比如“健康”、“适用”和“高效”。之所以强调建筑的“四节一环保”性能,是因为随着房屋建筑需求增加、城镇化进程加快、采暖区向南扩展及家用电器品种数量增加,建筑能耗已成为与工业、交通能耗并列的三大能耗之一,其中建筑的能耗约占三到四成,同时也是碳排放大户。绿色建筑一定为节能建筑,且在节能建筑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节水、节材、节地、室内环境质量和智能控制的内容,更加强调可持续性,因此节能建筑不一定是绿色建筑。一、绿色建筑概况(一)我国绿色建筑相关政策上个世纪80年代,伴随建筑节能问题的提出,绿色建筑概念开始进入我国,绿色建筑技术、评价体系等研究逐步兴起,建筑节能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2006年6月1日,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第一次为绿色建筑贴上了标签;2006年和2007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又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等等,逐步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国务院在发布的《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中提出“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同时还对“十二五”期间绿色建筑的方案、政策支持等予以明确。随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并于2014年和2015年分别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进行修订。(二)我国绿色建筑标识管理及发展概况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绿色建筑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3个等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7年12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绿色建筑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建科(2017)238号),提出建立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属地管理制度。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行属地管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一星、二星、三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通知要求推行第三方评价。由具有评价能力和独立法人资格的第三方机构(以下简称评价机构)依据国家和地方发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实施评价,出具技术评价报告,确定绿色建筑性能等级。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能耗统计专委会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建筑总面积达到613亿平方米,建筑能源消费总量为8.57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0%[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能耗统计专委会.《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17)》]。截至2016年底,全国累计绿色建筑面积超过8亿平方米,仅占全国建筑总面积的1.3%左右,能达到绿色建筑要求的建筑占比很低。在绿色建筑领域内,全国累计获得绿色建筑一星标识项目4,186个,占全国累计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的57.91%;累计获得绿色建筑二星标识项目2,243个,占比31.03%;累计获得绿色建筑三星标识项目800个,占比11.07%;三星标识项目总体偏少[前瞻产业研究院,《2018-2023年中国绿色建筑行业发展模式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二、绿色建筑评估绿色建筑的星级认证评价,本身即为系统性的综合评估,同时属于建筑领域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全面性的认证结论,“四节一环保”也基本能涵盖建筑与生态环境影响所需要关注的各个方面。然而另一方面,具体的绿色建筑评价工作涉及方面众多,建筑行业外的非本专业人士虽然可以通过不同的星级等级来简单评判建筑的绿色程度,但具体到某个绿色建筑的生态环境方面的评估时,仍需要在绿色星级之外,考察各具体项目在“四节一环保”等方面中某些要素的特定表现,特别是建筑对生态环境具有更为直接和明确影响的若干要素的实际表现情况。此外,各绿色建筑项目还特别需要考虑建筑项目在特定区域环境内所需要特别考察的区位影响因素。本研究着重分析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在评判项目的常规建筑性能以外,项目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因素,并从此若干因素中分析和判断项目的表现水准,进而用以综合评估和判断绿色建筑的绿色程度。(一)绿色建筑的星级评估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等特点,对建筑全寿命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施工管理、运营管理7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均包括控制项、评分项和加分项。2014年修订后的评价标准,相较于2006版增加了施工管理的评价指标,但不对施工管理和运营管理2类指标进行评价,但可预评;相关条文每类指标的划分依然采用三档,其中控制项的评定结果为满足或不满足,评分项和加分项的评定结果为分值,3个等级的绿色建筑均应满足所有控制项的要求,且每类指标的评分项得分不应小于40分,最终总得分为各个指标加权合计分数,按照该加权合计分数将绿色建筑划分为一星级(对应得分为50分)、二星级(对应得分为60分)、三星级(对应得分为80分)3个等级。《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中,将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列为了可支持的绿色项目,因而在实际的绿色建筑评估中,绿色建筑的星级认证是基础性的评估材料。同为二星、三星级绿色建筑,其建筑的综合表现是通过综合打分所得,在各方面的表现仍有差异。具体到与能源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相关的领域,各方面的表现可能仍有差异。因此,中债资信在评估绿色建筑此类的绿色项目时,除了参考星级认证结论之外,还将特别关注各项目在“四节一环保”方面中的重要指标要素的表现。(二)绿色评估的关注要素1、节能建筑使用过程中大量消耗电能、热能、冷能来实现室内升温、降温、照明等功能,若采用电直接供暖、制冷或加湿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为了降低建筑的能耗,通常可从建筑结构、制冷通风系统、照明与电气系统和能量综合利用等方面采取措施来实现能耗的降低。建筑结构方面,外窗、玻璃幕墙的可开启部分能使建筑获得良好的通风,良好的设计可实现建筑内部的自然循环通风,改善建筑内部环流,进而也减少使用电力驱动建筑内部强制通风和气流循环的能源消耗。围护结构是指建筑及房间各面的围挡物,如门、窗、墙等,能够有效地抵御不利环境的影响,而围护结构的热工性将直接决定建筑的采暖和制冷的空气调节能耗。围护结构的总体热工性能是否符合基本的节能设计要求、同时能优于普通建筑的入门级别的要求,可以有效保证绿色建筑的节能属性优良。目前可用的节能途径包括:太阳能光热系统、太阳能光伏系统、地源热泵系统、毛细管三维辐射采暖制冷系统、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光导管采光系统、智能照明系统、建筑自身设计结构节能(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墙体节能、窗户节能及屋面节能)等,外窗、玻璃幕墙的可开启部分能使建筑获得良好的通风。例如北京奥运村采用的建筑一体化的太阳能热水系统,该系统包括集热系统、储热系统、换热系统和生活热水系统,在奥运会期间该太阳能热水系统为参赛的16万多名运动员提供洗浴热水,奥运会后,其又成为周边近2,000户居民生活热水的来源。绿色评估中,绿色建筑在节能方面的表现,主要可以通过表3中对于建筑能源消耗有主要影响的若干要素,综合考察受评估的建筑表现水准。特别地,各建筑有无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合理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区域主导能源等有利条件,尽可能实现建筑的节能降耗。2、节地“节地”是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土地利用、室外环境室及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三个主要方面。其中土地利用涉及节约集约用地、绿化用地设置、地下空间利用三个重要方面,鼓励建设项目适度提高容积率、建设普通住宅并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从而实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目的;同时引导建设项目优化建筑布局与设计,设置更多的绿化用地,提高土地使用的生态功能,从而改善和美化环境、调节小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室外环境涉及光污染控制、环境噪声控制、风环境要求、降低热岛强度的措施;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涉及公共交通联系、无障碍设计、停车场所设置、公共服务配置四个重要方面。根据以上与节地有关的措施,结合绿色本质要求,选出容积率、绿地率、降低热岛强度、公共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化方式与植物等6个主要要素,对绿色建筑进行评估,如表4所示。3、节水根据调查显示,全国670座建制城市中有400座不同程度的缺水,110座严重缺水正常年份全国城市缺水60亿万m3。面对这种严峻的缺水形式,国家的政策调节和人们的节水意识都显得尤为重要。绿色建筑中的节水措施分为使用替代水源与提高用水效率两类。替代水源方面,目前建筑中常用的替代水资源包括雨水、中水、冷凝水等。中水主要来源于建筑生活排水,包括冷却排水、沐浴排水、盥洗排水、洗衣排水等杂质排水(不含厨房排水),也包括卫生器具排水。这些水经过处理后,达到规定水质标准便形成了中水。根据调查显示,我国目前建筑生活废水占建筑总排水量中,住宅为69%,宾馆、饭店为87%,办公楼为40%。若将这些水收集起来经过净化处理成为中水,便相当于增加了城市的供水量。在我国,目前已有超过1/3的大城市引入了市政中水系统,便于各个建筑直接接入使用。雨水利用是一种综合考虑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城市防洪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等要求。现阶段雨水回用主要为三个方面:调蓄排放、地面雨水入渗、回收利用屋面雨水。对雨水进行收集和利用,不仅可以直接补充水资源用于非饮用水,还可以通过保护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态、增加坑塘湿地等下渗系统,保障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健康循环和交换,可以间接地补充城市水资源。绿色建筑中采用雨水及污水回收系统的典型案例中,北京奥运村将水处理系统与景观、花房相结合,在花房中的植物与微生物环境下实现自然净化污水,然后将其用于景观绿植的灌溉中,实现了污水的回收利用;世博中心利用屋面收集雨水,并将其用于道路冲洗和绿化灌溉,并通过绿地和渗水材料铺设路面、广场、停车场等使得雨水蓄渗回灌,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充分利用。替代水源的优势在于减少自然水源的过量消耗,在非饮用水领域内大量使用,如绿化灌溉、地面清洗、景观水体补水、冲厕、洗车等。特别是水资源比较紧缺的内陆城市,使用替代水源可较大程度额分担城市供水压力。但替代水源的不足在于成本较高。对于那些没有市政中水的城市,引入替代水资源,势必会在建筑内增加一套专门收集和处理替代水源的系统,根据水处理等级和设备类型的不同,造价在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不等,并且该类系统的运营和维护成本也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而大幅上涨,由此限制了替代水源的普及程度。用水效率方面,绿色建筑可通过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给水系统无超压出流现象、使用较高用水效率等级的卫生器具、绿化灌溉采用节水灌溉方式、空调设备或系统采用节水冷却技术等。国际上有很多种用水效率高的节水器具,如自动感应水龙头、曝气水龙头、节流喷头、改进型低高(位)冲洗水箱、免冲式小便器等等。节水器具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分流节水控制用水量,一种是通过感应式的装置控制水的用量达到节水目的。例如,在住宅建筑与公共建筑生活用水中,便器冲洗水量通常占到全天用水量的30%~40%,因此是建筑节水的重点区域。目前市面上的节水便器多为延时自闭冲洗阀式便器或自动感应冲洗便器,节水效率可以达到12%左右。根据以上分析,在绿色建筑节水评估中,需要予以关注的要素包括了6个充分体现用水效率及替代水源利用情况的指标,具体如表5所示。4、节材建筑材料作为建筑的载体,是建筑的物质基础和基本元素。绿色建筑材料在满足建筑所需的基本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在原料采集、生产制造、材料使用、废弃再生的全寿命周期过程中减少对地球资源、能源的消耗,降低环境的负荷,有利于建筑使用者身心健康,满足建筑绿色发展需求的建筑材料,主要体现在低消耗、低能耗、低排放、无污染、多功能、可循环利用六大方面。节材主要通过建筑材料就地取材,或者建筑材料生产点位于施工现场500公里范围内;采用耐用性能好的建筑材料,比如高强度钢、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外添加剂等;建筑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提高可循环利用材料的应用占比,在保证房屋结构性能及居住要求的前提下,采用以工业或生活废弃物为原料的建筑材料;结构性施工与装修工程一次施工到位等方面,避免重复装修造成材料浪费;使用可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功能性装修修饰材料。在评价建筑的节材指标过程中,选取土建工程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采用工业化生产的预制构件、选用本地生产的建筑材料、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合理采用高强建筑结构材料及采用可再利用材料和可再循环材料等指标进行评价。主要关注的指标如表6所示。5、环保绿色建筑对室内空气质量、热环境、光环境、声环境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这些改善有助于提高建筑的舒适性,提高使用者的工作效率,降低疾病概率。在评价建筑环保性能是选取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噪声级、改善建筑室内天然采光效果、采取可调节遮阳措施降低夏季太阳辐射得热、供暖空调系统末端现场可独立调节、优化建筑空间平面布局和构造设计改善自然通风效果及地下车库设置与排风设备联动的一氧化碳浓度监测装置等6个指标进行评价,如表7所示。特别地,对于已经建成投运的绿色建筑而言,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内对运营期设置了市内空气质量标准。在建成运营满一年后,标准重点关注了包括氨、甲醛、苯、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和氡的浓度限值,其中前三项为1小时均值,TVOC为8小时均值,氡则需为年均值,各污染物均不得高于质量标准的限值。对于建成投运的绿色建筑项目,需要关注室内空气质量是否达标、如未达标是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污染源、并实现空气质量达标。三、绿色建筑的环境效益及环境影响(一)绿色建筑的环境效益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增加环境负荷。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备。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左右;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因此,建筑的节能减排成为未来的大趋势[《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编制说明》]。绿色建筑的环境效益,其实从“四节一环保”中即可以得到体现,即包括节约能源、节约土地、节约水源、节约其他的资源,并在建设、运营中更为环保友好。在《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中,绿色建筑被归纳到“1、节能”板块中的“1.2可持续建筑”中,因而总体而言,绿色建筑的节约能源的环境效益,相比其他方面的环境效益,表现得更为显著。具体到各项目层面,以各方面达到国家建设标准的普通建筑作为基准,绿色建筑的环境效益集中可以体现在节约能源的消耗、节约水资源的消耗。对于“四节”中的节约土地方面,绿色建筑相比普通建筑,通常可以更高效率地使用土地资源、并提供相对而言更为集中的公共服务设施或者更便利的公共服务获得途径,但对于拟用于建筑项目建设的城市用地而言,土地并没有实质意义上的节约,因而此方面的环境效益可以不予以重点关注;节材方面,绿色建筑可以使用更高比例的可再生材料、预制材料、当地生产的建材以减少运输过程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但是通常而言,在建筑的生命周期内,作为建筑的基础骨干的相关材料几乎不会出现再生循环使用,节材更多体现在更高比例地采用了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型的材料,因而直接循环性的环境效益并不在建设和运营期出现,因而此方面环境效益亦不做重点关注。(二)绿色建筑的环境影响绿色建筑仍属于建筑范畴。建筑领域的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施工期的扬尘、烟气、噪声、废水、开挖土方、建筑业固废以及生活垃圾的排放,特别是对于属于较为敏感的环境功能区内的建设项目,需要特别注意降低相关污染的排放,消除施工期的负面影响,在绿色建筑中强化落实绿色施工行为。在运营期,建筑的能源消耗和水资源消耗表现得较为显著,特别是对于大型的公共建筑、大型居住社区类建筑,因照明办公、采暖制冷、日常生产生活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水源;建筑运营水平的高低,同样可以决定建筑的能耗水平和水耗的强度。绿色建筑,辅以良好的绿色施工和绿色高效运行,将可以实现更高水平的绿色效益。四、小结与展望在我国建筑工程领域,越来越体现绿色环保的要求,绿色建筑越来越受到关注。满足二星级以上的绿色建筑的项目标的,预期将在市场中不断涌现。在建筑技术发展方面,除了传统的设计满足绿色建筑要求之外,例如类似装配式建筑的技术应用,也在不断拓展绿色建筑的概念范畴;诸如装配式的建筑,在施工和装饰装修两方面均具有高效节能的特点,预期将有着良好的发展趋势。建筑与人民的生活生产和公共活动密切相关。通过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工具,我国可以进一步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扩展绿色建筑的覆盖面积,进而助力节能减排工作,实现我国碳减排达峰的国际承诺,同时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

恐龙岛

建筑行业如何合理利用大数据?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陕西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大数据这个名词,最近几年很火,但是每个人对大数据的理解不太一样。有的人认为这是一种纯忽悠,是IT技术服务商,为了推销产品、技术创造出来的概念,也有人认为这是未来生活一个必然趋势,是真实的存在。这种褒贬不一的看法也给大数据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到底什么才是大数据,大数据对于我们建筑行业又会产生哪些影响?1. 什么是大数据大数据是简单上来说是。光采集不分析的一切数据都只是信息垃圾,早晚会因为占用空间而被删除。。说到这里,大数据其实是种思维方式,是将。“这是一场革命,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进程,无论学术界、商界还是政府,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加里·金指出。2.大数据究竟有多大?美国互联网数据中心指出,互联网上的数据每年将增长50%,每两年便将翻一番,目前世界上90%以上的数据是最近几年才产生的。2012年的数据量就已经从TB级别跃升到PB、EB乃至ZB级别(每个单位名称乘以前一个的1024倍)。IBM的研究称,整个人类文明所获得的全部数据中,有90%是过去两年内产生的。3.大数据,云技术与建筑的结合说到大数据就不得不提到云处理,大数据必然无法用单台的计算机进行处理,必须采用分布式计算架构。它的特色在于对海量数据的挖掘,但它必须依托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云存储和虚拟化技术。云处理为大数据提供了弹性可拓展的基础设备,是产生大数据的平台之一。而二者结合后的特点也显而易见。1.大量:数据量极大,是传统决策难以企及的数量。2.高速:面对大量的数据,按秒呈现结果,自动分析。3.多样:海量数据还能得出很多相关联的其他规律,从而衍生出很多意想不到的应用。4.精确:数据以及处理后的数据可以用作论据,得出的一切决策都有据可循。5.价值:合理高效的决策是未来成功的先决条件,不仅可以带来利益,更可以规避风险。4.而建筑行业作为国家支柱产业,同样也有着大量数据,以上4个特点在建筑行业中的都对应着相应的痛点:1.大量:一个工程中往往会有海量的数据,极其复杂。2.高速:实时数据更新、施工现场的即时管理,施工进度和质量的即使传达和掌控。工程的成本与市场价格变化息息相关,往往最需要真实的实时数据。工程的每一块砖瓦钢筋的摆放和设计都严格遵循科学计算,毫厘之差就可能带来不可估量的生命和财产损失。5.价值:经济数据:工程消耗的大量人力物资,一个工程往往耗资千万甚至上亿,每年天文数量级的营业额,但是现阶段仍然没有摆脱粗放管理,通过大数据可提高的利润空间非常之大。其中包含了无数的交易数据和成本数据,数据的正确使用可以给工程带来巨大的利益。企业的掌控能力:大数据也可以检测到施工现场中的不规范行为和易出差错点,通过技术手段将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升工程质量,保证工程进度。重庆大司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8月8日,位于重庆市渝北区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高科财富园,是一家专门从事建筑产业互联网的创新型科技公司,主要经营建筑产业大数据、建筑供应链金融及建筑企业征信服务三大业务板块。大司空科技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建筑产业大数据的挖掘与分析,旗下自主研发运营的产品有建设库,建安标品汇,建盘等大数据产品,分别从建筑企业信息查询、建筑投标深度分析、投标风险扫描等场景去服务用户。企业文化愿景:成为一亿建筑从业者最信赖的建筑互联网企业使命:科技创新驱动建筑产业升级价值观:以用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坚持创新精神、坚定共赢理念三大业务板块建筑企业征信:大司空企业征信服务分为数据输出、信用体系建设及主体评价、信用科技及金融科技三个板块。构建建筑行业特有的企业、项目、人员画像,为政府、金融机构、供应商等风险决策赋能。建筑大数据:拥有全国建筑产业链(含新基建)上下游企业数据450万,建筑项目数据3000万,建筑人才数据1000万,是目前数据总量最、数据维度都领先的建筑互联网企业。建筑金融:为建筑企业提供投标保函、履约保函、开工贷、进度贷、工程材料垫资、农民工工资保函等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

尸佼

美国留学:研究生专业分析——建筑学专业

美国建筑学专业诞生于19 世纪之初。而美国真正意义上开设现代建筑专业是1865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办的。建筑学所涉及的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以及作为实用艺术的建筑艺术所包括的美学的一面和实用的一面,它们虽有明确的不同但又密切联系,并且其分量随具体情况和建筑物的不同而大不相同。传统的建筑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建筑物、建筑群以及室内家具的设计,风景园林和城市村镇的规划设计。随着建筑事业的发展,园林学和城市规划逐步从建筑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建筑学专业专业解析:建筑设计是建筑学的核心,指导建筑设计创作是建筑学的最终目的。有关建筑设计的学科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总结各种建筑的设计经验,按照各种建筑的内容、特性、使用功能等,通过范例,阐述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另一类是探讨建筑设计的一般规律,包括平面布局、空间组合交通安排,以及有关建筑艺术效果的美学规律等等。后者称为建筑设计原理。室内设计是从建筑设计中分化出来的,它主要研究室内的艺术处理、空间利用、装修技术及家具等问题。院校介绍建筑学在美国的开设院校相对来说比较多,综合排名前100的院校里面有64所学校开设了建筑学专业。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院校划分:综合类、专业类和艺术院校类。综合类包括哈佛、普林斯顿、辛辛那提大学等。专业类院校比如:南加州建筑学院。艺术类包括罗德岛设计学院,Pratt, Parsons等。其中对于中国学生考虑到综合实力和多元化的背景,以综合院校最为推荐。什么是建筑学?建筑学,又称为建筑设计,从广义上来讲是研究建筑及其环境的学科,从狭义上讲,则是与建筑设计和建造相关的艺术和技术的综合,横跨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二者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美国开设建筑学硕士的项目有Master of Architecture (需要作品集) , Master of science in Architecture (大多不需要作品集) ,前者以设计为主,后者以研究或计算机应用为主,专注学术研究,很多学生会转读博士,所以通常申请前者的居多。一般情况下,学校会至少开设两个项目:MArch I 和MArch II。两者同属职业型硕士。MArch I又叫做First-Professional Degree, 主要针对本科非此专业背景的学生,学制基本为3年或3年半;MArch II又叫做Post-Professional Degree,主要针对的是本科是建筑学或相关专业的学生,学制基本为2年或2年半。有些学校除了这两个,还会开设一个项目——Bachelor of architecture,这个项目要求学生本科学过五年建筑,学制一般是一年或一年半,最好有工作经验。所以大家在申请的时候,一定要看清项目要求,以及项目方向是否与自己的发展目标一致。M.ArchI和M.ArchII对比M.ArchⅠ :受美国建筑认证委员会(NAAB)认证,属于专业硕士项目,为期3年,要求申请者拥有非建筑学专业(包括:人文科学、理学、人类学等)本科学位背景且学习过视觉艺术、绘画、雕塑、图形学、摄影、计算、力学、热学、光学、西方建筑史、绘图等基础课程,且满足物理、微积分、工作室设计等前置课程要求。M.ArchⅡ :为期1.5年,共计15个课程学分,要求申请者拥有5年制建筑学本科学位背景。对于国际学生如果考虑未来在美国工作的话, 建议申请M.ArchⅠ学位,因为拥有这类学位的学生有资格直接参加美国国家建筑注册委员会NCARB (National Council of Architectural Registration Board)组织的职业建筑师考试并取得从业资格(NCARB Certificate)。在美国,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从业委员会,我们所熟知的法律行业要求律师们需要考Bar才能够进入律行担任为当事人担任辩护工作,同样的,美国的建筑师们也需要通过NCARB才可以进入建筑行业从事建筑设计等工作。美国国家建筑注册委员会对全美的建筑学教育进行了统一的登记和授权,美国授权建筑委员会NAAB(National Architectural Accrediting Board)是其唯一的官方代理机构,经由该机构认可的学校有资格颁发M. Arch学位。就业方向大部分的留学生还是会选择毕业后回国就业。那么建筑学硕士毕业回国可以从事哪些职业呢?一般有以下四个方向:1、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建筑设计事务所等建筑行业的设计单位,主要从事建筑物的设计和有关建筑的研究工作;2、留在高校研究和任教;3、考取公务员在城建部门从事管理规划工作;4、从事房地产开发。如果你想在美国工作,下面这几个知名的建筑设计公司你必须要了解一下了:SOM美国综合型设计公司,总部在芝加哥,著名作品包括西尔斯大厦(527m)、汉考克中心(343m)、迪拜塔(828m)、金茂大厦(420m)。LERA中文名叫“理雅”,是美国著名结构工程师Leslie E. Robertson创建的结构设计公司。著名作品包括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双子楼(9.11倒塌)(417m)、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92m)、香港中银大厦(315m)、香港国际金融中心(415m)。Gensler总部在美国旧金山,国际著名的建筑设计、规划与咨询公司。在美、英、亚洲、中美洲的30个城市设立了办事处,被《世界建筑》(World Architecture)杂志列为世界上最大的设计事务所。申请要求同其他专业申请一样,成绩单托福/GRE个人陈述推荐信……这些都需要提交, 不过建筑学申请还要额外提交的一份材料就是作品集。不过提交作品集的时候,有一大禁忌就是模板化。美国名校希望招收的是有个性的学生,有自己的风格,而不是大同小异的同质化作品。所以在申请学校前,大家可以通过学校官网了解一下学校的创作流派、设计风格,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一般建议作品集中放3-5个设计项目,尽可能包括徒手速写(sketch),意念草图(conceptual drawings),平面图,透视图,电脑模拟,人工/电脑渲染,结构细图(construction details)等,能全面反映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学校推荐想申请美国的建筑学研究生,有哪些学校可以选择呢?东海岸8所常春藤盟校中,有6所都位于东海岸:哈佛、宾大、耶鲁、普林斯顿、哥大和康奈尔。除了综合大学,专业的艺术院校大家也可以选择,比如罗德岛设计学院和普瑞特设计学院。虽说跟综合类大学相比,艺术类院校在研究上相对较弱,但艺术性的培养上,这种专业院校更胜一筹。西海岸加州伯克利、南加大、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南加州建筑学院等都位于西海岸。加州的建筑高校与很多学校和公司都开展了设计的合作和研发。另外,在好莱坞和硅谷的光环笼罩下,很多学校的建筑教学风格与数字媒体、电影技术、虚拟现实等跨领域相结合,不仅帮助学生扩大了建筑设计领域的范畴,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方向。中西部与南部如果喜欢美国中西部或南部,我们常见的圣路易斯华盛顿、密歇根安娜堡、莱斯大学等都是不错的选择。申请建议中国学生主要申请的就是综合类大学,这些学校规模大、综合排名高,在国内的知名度也不错。但有时光看排名,真的很有可能选到不适合自己的大学。比如UCB,虽然知名度很高排名也不错,但整体风格还是更偏向于传统设计,不太适合喜欢创新的同学的发展;南加州艺术学院,太多的人没听过它的名字,可能乍一看就是个不入流的小学校,但其实它的建筑专业很强,风格也很有特色,学校studio很注重创新和实践,在加州地区有强大的校友圈,就业很有优势。美国留学定位想试试以自己的个人成绩能申请到美国建筑学专业什么层次的大学?可以使用留学志愿参考系统(如下小程序)一键定位。使用方法:把你的GPA、托福/雅思成绩、专业名称、院校背景(211/985/双非)等信息输入到留学志愿参考系统中,系统会自动从数据库中匹配出与你情况相似的同学案例,参考他们的案例对比一下自己的情况,这样子就可以对自己进行精准的定位。

茶之味

留学建筑理论和研究入门

相信凡是出国念建筑学的,稍微上心念念理论,都不会觉得斯坦·艾伦和詹姆斯·康纳陌生。这两位基本上包办了所有关于制图方式的改变而使得设计结果彻底改变方面的大部分文章。这有点像人类武器从冷兵器时代到热兵器时代的转变,像肖像画到照相机、摄影机的转变。新技术变革,对各行各业都产生巨大影响。这两位在理论上详细阐述了如何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绘图和表现技术,从而产生新的设计结果。先来说说斯坦·艾伦的背景,长的一脸学术样,圈里都说是一流的理论家,二流的设计师。汗!他是美国建筑师,现在纽约有自己的小型工作室,并且是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的头。普林斯顿大学不用我说了常青藤盟校之一,感觉进去了就是贴了精英标签了,活在另一个世界似的。他有布朗大学文学学士(B.A.)柯柏联盟学院的建筑学学士(Cooper Union,B.Arch),普林斯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M.Arch)。曾经在理查德·迈耶的工作室工作过,迈耶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就是白色大哥。值得注意的是,斯坦·艾伦和詹姆斯·康纳曾经一起开过工作室。从理论哥的简单经历可以看出,基本是美国本土培养的建筑师,理论家;文科出身的建筑师;曾在大师坐下度过金,一边挂着大学院长的职位一边开着自己的工作室。有没有套路感?下面看看理论哥工作室的作品吧。2016威尼斯双年展,美国馆参选作品:(图片来自斯坦·艾伦工作室)基地是底特律Packard工厂,概念是城市岛(urban Island)和垂直植物园(vertical botanical garden)釜山歌剧院(Busan Opera House )韩国,釜山,2011年国际竞赛。特别能体现其的设计方法的作品。(图片来自斯坦·艾伦工作室)再看一个建成品,小型的工作室项目(Hudson River Studio, )。也反映了他在设计中对几何形体的追求和理解。当然这里说的几何形体,指几何形体对光和人的感受的影响。(图片来自斯坦·艾伦工作室)简单介绍作品,主要还是看理论,毕竟人家是一流的理论家。斯塔·艾伦有三本主要著作:Points + Lines: Diagrams and Projects for the City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2001)这本是我在爱丁堡读建筑设计师的入门书,基本上要出国念建筑的推荐先买一本看看吧,不然有种感觉不知道老外在做什么的茫然。这里介绍了斯坦·艾伦如何应用他提出的重新看待设计方法从而导致重新定义设计输出,并且有大量图示。比较适合将理论转化为设计。Practice: Architecture, Technique and Representation(Routledge, 2008)2018-01建筑读书社节选的文章是这本书的介绍部分,关于实践与项目之间的论述。这本书介绍了斯坦艾伦凭借自己设计中的经验,提出设计过程,实践过程,制图方式对建筑最终的成果有创造性和启发性的影响。Landform Building: Architecture’s New Terrain (Published by Lars Müller in 2011)这本他参与编辑的大厚册子是关于一些著名建筑师如何利用新技术,关心社会、政治、环境的方方面,而不是一味的“造房子”,所创造的新的建筑形式。还没有买到,不过看起来很有趣,会考虑在以后的读书社推出部分阅读。斯坦·艾伦的基本资料先介绍到这里,对想出国学习建筑学的同学,这些基本知识是必须的。对于当代西方建筑理论有兴趣的朋友不难发现,斯坦·艾伦关心的是设计方式、表达技术对方案结果的影响,并且提出了建筑师应该是对城市、环境、居民生活负责,而不是仅仅对规范负责的观念。也提醒建筑师,一个方案构建的入手点应该在造型之外,造型只是结果,并不是概念的起源。

「建筑界」探索城市的 “未来模样”,院士眼中的智慧城市是怎么样的?

作为在智慧城市最前沿的一批研究学者,他们如何看待智慧城市的过往?他们眼里,城市如何跨越过去几百年的必然缺陷,构建一套更科学的范式?他们又是如何勾勒城市的 “终极” 图景?绿色、低碳、感知、智能、孪生,学术界、产业界孜孜不倦探索者城市的 “未来模样” 。作为在智慧城市最前沿的一批研究学者,李德仁、王家耀、郭仁忠、周成虎、孟建民、邬贺铨、高文、王坚、尹浩、吴志强,他们如何看待智慧城市的过往?他们眼里,城市如何跨越过去几百年的必然缺陷,构建一套更科学的范式?他们又是如何勾勒城市的 “终极” 图景?1. 李德仁院士智慧城市建设是 “一把手” 工程,需要 “运营脑”智慧城市=数字城市+物联网+云计算,这是李德仁院士拟的关于智慧城市的公式。李德仁院士认为,智慧城市是基于数字城市、物联网和云计算建立的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融合,以实现对人和物的感知,控制和智能服务。智慧城市对经济转型发展、城市智慧管理和对大众的智能服务具有广泛的前景,从而使得人与自然更加协调发展。在 2019 中国智慧城市科学发展大会上,李德仁表示:智慧城市是当今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手段和新方法。借助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实现政府管理,经济发展、民众生活模式转变。因此智慧城市建设是一把手工程,需要根据每个城市特点,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建立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和运营脑,让城市智能起来。李德仁进一步解释道,智慧城市需要一个基于云计算的运营脑来管理,由市级主管领导牵头,成立智慧城市运营中心,任命城市运营官,下设联席会议委员会和管理办公室,管理四件事情:城市 IT 的运维中心、大数据中心、城市运行监控和指挥中心、智慧服务中心2. 王家耀院士智慧城市建设是复杂巨系统工程2019 年在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信息发展高峰论坛上,王家耀院士表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自然、社会、经济、人文等方方面面。智慧城市是城市这个复杂巨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过程,是人的自然智能与计算机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也是一个复杂巨系统,涉及到组织管理科学方法——系统工程。王家耀表示道: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首先要把握方向,智慧城市要尊重城市信息化发展的规律,绝不是三年两年就能完成的,要规划先行,示范引领。要打牢基础,推动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和时空大数据平台的建设,边建边用,注重实效,统筹协调。在王家耀院士看来,新型智慧城市由多个系统及其子系统组成,系统之间、子系统之间、系统与子系统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必须遵循系统科学理论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才能得到应有的效果。3. 郭仁忠院士数字孪生城市成为智慧城市建设新路径“智慧城市的价值应该在通过防灾减灾、保障城市的安全健康运行来体现,而不是在突发事件中发挥的作用来体现。” 这是郭仁忠院士对于智慧城市的价值定义。郭仁忠院士看来,此前国内很多城市所发布的智慧城市规划,都是在 “单点突破”,也可以称之为阶段性成果。但分头建设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信息孤岛问题,二是重复建设甚至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而随着分头建设的持续深入,各领域之间的数据壁垒也将越来越高,未来打通之时也将付出更高的成本。因此智慧城市要有顶层设计,并且基础设施要先行。由于城市是一个地理空间,需要进行实体城市的数字化表达,而所有城市对象 (物件、事件) 均具有位置 (点、域、路径),所有数据都是对对象的描述,所以城市问题是空间问题,必须表达空间关系。而数字孪生城市通过数字化表达方式把城市的空间完整的精准刻画出来,把城市空间分析模拟优化,再此基础上来保证智慧城市的建造。同时郭仁忠院士表示,智慧城市是共建的概念,这里面其实有一个角色的问题,我们建城市的时候,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品,总体上是政府提供。同样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也应该由政府当一把手来建设,政府投资。而企业则可以为政府提供数字智能化建设,发挥作用,贡献力量。在智慧城市的运营中,也应该有政府牵头组织运营团队,而这个运营团队则也需要企业参与进来。4. 周成虎院士智慧城市不仅仅是数字化而是让人与自然、社会更加和谐“城市就跟人一样,是个生命体,让数据多走路,让老百姓少走路的提法,可能变成数据不孤独了,人孤独了。所以,我们要改变不仅仅是数字化,而是让人和自然、人和社会更加和谐。” 这是周成虎院士对于智慧城市的定义。周成虎院士指出,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 55% 以上,有 7 亿多人口分布在 600 多个城市和 2 万个建制镇,预计到 2030 年还将新增 4 亿城市人口。然而,由于城镇化速度过快,现在众多城市出现了诸如 “鬼城” 、“看海” 等问题,产生了城镇化速度与城市发展质量之间的矛盾。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建设智慧城市,因为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给城市治理创新带来的机遇。对于智慧城市建设,周成虎院士认为,首先必须理解智慧城市的精神战略,智慧城市的拓展力和深度,其次需要考虑政府的投入产出,要关注老百姓,市民的问题,政府主导以人为本,这样才有可能从历史、现在和未来,从自然、人文社会经济,从投入产出这四个角度将智慧城市进行下去。其中有 5 个方面,在周成虎院士看来是必须关注的。1) 产业升级;2) 社会治理;3) 生态环境保护;4) 民生改善;5) 基础设施。只有这五个方面都关注到,我们才有使我们的智慧城市落到实实在在之处。 5. 邬贺铨院士城市管理者应该有 “功成不必在我” 的规划思路“智慧城市是具有很大发展空间的市场,我们很难预判什么时候能建成智慧城市、未来生活的智能化程度。因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智能产业的应用都是无止境的。” 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肯定了智慧城市建设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对智慧城市未来发展提出展望。在邬贺铨院士看来,智慧城市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首先,5G 网络建设深入发展,5G 基站建设速度不断提升。同时部分地区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过分追求高大上,但是并未真正发挥作用。而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有一定的耐心,不可能一步到位,城市管理者应该有 “功成不必在我” 的规划思路,智慧城市的最终目的是带动城市发展,为百姓做实事。而对于智慧城市未来如何建设,邬贺铨院士认为智慧城市不是简单的产品买卖,更多的是服务,往往需要持续跟进,因此相关企业可建立一个能更好为智慧城市服务的团队,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提供服务。其次,每个城市所处的区位不同,拥有的产业技术也不同,因此每个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时不能直接照搬其他城市的经验,要根据自身产业特色等进行发展。邬贺铨认为,智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重视云的建设,要有政府数据平台,因为这些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技术支撑。6. 孟建民院士智慧城市处于拼图阶段“智慧城市建设正是基于人民需求、社会发展需要而提出的。” 孟建民院士说道:“智慧城市建设,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孟建民院士认为,智慧城市应该是一个城市智慧化的一个过程,因为智慧城市很难用一个数字,一个标准来衡量。智慧城市其实在不断的累计,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发展过程当中。孟建民院士表示,目前国内的智慧城市都处于拼图阶段。所谓拼图阶段是从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在研究推进智慧城市的一些细分的板块和内容,有些板块已经初具规模,有些还在模模糊糊还不成形。到了某个阶段可能突然发现这个图拼出来,智慧城市清晰形象显示给大。而现在还处在城市智慧化进程当中,智慧城市还没有成熟的清晰的过程。这也是一个好的过程,各行各业共同拼接,拼到最后就形成清晰完整智慧城市的图形。7. 高文院士数字视网膜,让智慧城市从 “看清” 向 “看懂” 进化高文院士认为,在智慧城市中,城市大脑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决策支持系统,他的目的,就是把所有的传感器,不管是头像、视频或其他方方面面声音的,各种各样的数据全都汇总到城市的语音系统,最后由计算得出一个结果,去驱动对应的响应,这个过程需要人工智能的帮助。高文看来,目前的城市大脑系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在城市目前的摄像头中,每一个摄像头执行单一功能,要么编码要么识别。“所以我们觉得,现在的系统不进化不演进是不行了,我们必须做人工的视觉系统。这样使得现在单一功能的摄像头尽快把它淘汰掉,换成多功能的,我们叫一多模式的摄像头,一个摄像头可以做编码,还可以做识别等等。这就是数字视网膜,一个摄像头可以既管编码又管特征编码,这样既能做存储同时也能做识别,从而对城市大脑前端视觉或者是视网膜提供最完整的支持。”而城市大脑的城市之眼应该要克服存储难、检索难、识别难和功能多样化四大难题。现有的系统无法解决这四个问题,必须要走向智慧城市的城市大脑,整个传感系统必须进化。这就是把单一功能的摄像头升级演化成多功能的摄像头,摄像头在编码的同时要能够把所有的特征编码提取出来,放在后边进行识别,这样后边城市大脑的决策才有可能是准确的。高文表示,作为智慧城市的大脑,应该包括比较好的数字视网膜的功能,这个功能应该是一个复眼,不像现在很多单一眼组合起来的复眼,而应该是一个功能集成,能集编码和特征编码为一体的联合优化的一套视频和图象感知系统。8. 王坚院士没城市大脑作基础 智慧城市就是空谈“智慧城市不是城市的未来,城市大脑是支撑城市未来发展的基础设施;人工智能不是智能技术的未来,机器智能可能更代表智能技术的未来。” 这是王坚院士做城市大脑所理解出的两句话。在王坚院士看来,智慧城市建设首先应该将城市大脑作为基础设施平台引入到城市建设当中。换句话来说,城市大脑对于智慧城市,就如同电网对与城市一样,并不是一个方案,仅仅是一个基础设施。同时,城市大脑也至少是电网这个级别的基础设施,会被很多其他基础设施依赖,这也是它重要的地方。对于城市治理问题,王坚表示:过去我们对 “城市” 作为一个整体,或者说作为一个体系的认识是不够的。实际上,城市是一个由许多个元素共同组成的多元主体。过去我们讲智慧城市等这些概念的时候,到最后都会变成很局部的东西,比如智慧停车场、智慧窨井盖、智慧楼宇……慢慢地,一个城市的完整体系就被碎片化了。所以每年都有新技术,但城市问题仍然越来越严重,这说明我们对城市的认识是盲目的。理解城市大脑,首先就是要把城市看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因为只有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才能拥有大脑。“大脑” 最重要的功能是协调,之后才是去治理问题。就和人一样,手脚各司其职,大脑把它们协调起来;城市大脑也把各司其职的部门系统协调起来,共同做好一件事。而对于城市大脑建设,王坚院士认为:真正的城市大脑建设应该是让我们的城市像一个真正的生命体一样,随着时间而成长,随着处理的事情的增多而不断积累经验,它的能力水平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也就是说,我们的城市,它自己有大脑,它自己会积累知识。比如我们每一个城市管理者的管理经验都会慢慢沉淀在城市大脑里边,这个不会随着管理者的离任而消失。那么,每个人的经验都会变成城市治理的经验,这个城市的治理能力就会逐步的提升。这样的话,才是真正的智慧城市。 9. 尹浩院士物联网驱动智慧城市发展“智慧城市的特征,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对于智慧城市,尹浩院士是这样认为的。大数据对智慧城市建设而言当然很重要,但是数据的来源和采集更为根本,基于数据分析进行的反馈和控制才是目标所在,这就需要打造旨在实现万物互联的物联网。这些年来,不同的行业已经开始了相应的数字化转型过程,形成了与物理世界 (现实世界) 相对应的数字世界 (虚拟世界),而将这两者关联和融合在一起的就是物联网。“随着数字形式和物理形式建立映射关系,当改变数字世界的映射状态时,物理世界的对象也相应会发生变化,反之亦然。这种情况一旦形成,就可以实现对万物的程序化控制。” 尹浩所描述的前景无疑是非常梦幻的,而这正是物联网致力于实现的目标,因此,相关研究报告把物联网技术列为未来最具颠覆性的技术名单前三名甚至第一名。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物联网,它给城市各方面带来重大变革。实践上来看,物联网成为各国智慧城市的核心基础要素,在城市管理、节能减排、智慧交通等领域广泛应用。尹浩表示,就中国而言,一半以上在建的智慧城市应用项目,如公共安全、交通、医疗、环保、地下管网、水务、教育,均依托物联网。它们以自动感知为基础、数据采集为手段、智能控制为核心,实现物联网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10. 吴志强院士城市正在变成一个智能生命体未来的智慧城市可以与人互动,未来的城市不再是一个只有道路、房屋、桥梁、河流的城市,它将是一个智慧生活的身体。吴志强院士说道,城市是一个机器,这是城市规划在 1933 年提的,把城市分为居住、工作、交通、休闲四大功能。四十年过去,在 1973 年的马丘比丘宪章,人们认识到城市不仅是机器,还是有机体,现在我们提出城市是生命体的概念。对于智慧城市的规划,吴志强院士表示,城市正从单体建筑,走向全系统运行管理。所有的智能建造、意识、构建,全部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新体系。因此对于智慧城市规划,则需要先知道各种的 “城市流动”,根据流动,来确定空间的形,这是智慧城市的关键。而要实现这一规划则要从 5 个方面入手:◆把 BIM 作为 CIM 的细胞——将建筑作为城市细胞。◆城市物质子系统建模——建立 CIM 的工作底板,多种数据的导入。◆城市时空数据的接入。◆城市突发事件预警包括自然灾害,火灾,犯罪等等,能够及时启动应急管理预案。◆城市蓝图模拟规划专业的特征,是具有梦想。对蓝图的描绘,通过不同的情景方案,来应对城市弹性与不确定性。以上就是建筑界热点频道为大家带来的“探索城市的 ‘未来模样’,院士眼中的智慧城市是怎么样的?”信息,建筑界热点频道也将持续关注相关建筑行业热点资讯,欢迎关注我们,关注建筑界行业热点~来源建筑界:https://www.jianzhuj.cn/news/55432.html

功夫爹

西藏开展大昭寺建筑测绘与分析研究工作

新华社照片,拉萨,2019年4月3日西藏开展大昭寺建筑测绘与分析研究工作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工作人员在大昭寺开展木构件测量工作(1月21日手机拍摄)。(配本社同题文字稿)新华社发(图旦次朗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