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城市大规模推广建筑领域可再生能源利用研究报告(特别推荐,文末附下载链接)假名

中国城市大规模推广建筑领域可再生能源利用研究报告(特别推荐,文末附下载链接)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链接:https://pan..com/s/1D7ZxCnKGdVCk7SW8jT0_sQ提取码:3bww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来自百度网盘超级会员V6的分享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ERR能研微讯,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大奖章

装配式建筑行业深度研究报告:装配式行业全景图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一、 装配式建筑 11 问Q :什么是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是指将建筑的部分构件在工厂进行标准和批量预制后,运输到施工现 场后进行吊装与连接而成的建筑,从而实现建筑过程从"建造"到"制造"的转变。通俗的讲,装配式建筑技术让建房子变得像“搭积木”一样。常见的构件种类有: 外墙板,内墙板,叠合板,阳台,楼梯,预制梁,预制柱等。按主体结构的不同,装配式建筑可分为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装配式钢建筑、装配 式木建筑三大类型。据住建部统计,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占比 64%,具有成本低及 试用范围广的特点,装配式钢建筑占比 30%,装预制配式木建筑占比 6%。(1)装配式混凝土结构 PC 应用场景包括住宅、办公楼、教学楼、医院大楼等;(2)装配式钢结构 PS 以钢柱及钢梁作为主要的承重构件,主要应用于大跨度厂 房、体育馆、超高层办公楼等建筑;(3)装配式木建筑主要用于别墅、仿古建筑等有特殊建造要求的建筑。Q :装配式建筑的特点及综合优势? 与传统现浇式建筑作业相比,装配式建筑在节约人力、缩短工期、环境友好、提 高施工质量和效率等方面都有明显改善。以预制率为 35%左右的 30 层装配式混 凝土住宅项目和同等规模的传统建筑项目比较,装配式建筑能将工期缩短 30%左 右,施工人数减少 70%/100 人,同时,装配式建筑能够节约资源和能源消耗,有 效降低粉尘、噪声与建筑废物等环境污染。(1)节能环保。 装配式装修作业过程中采用干式施工,施工工地无火、无水、无尘、无味,不用 焊割、不用水泥、不搭纱布,从而噪声污染、粉尘污染、水污染极小,建筑垃圾 明显少于传统现场浇筑方式。 (2)施工周期短。 装配式建筑的预制件可在工厂内完成,养护时间短,施工现场可以快速完成安装, 缩短工期。同时,装配式建筑可同时多层施工,盖主体可同步内部装修,实现立 体交叉作业,施工速度更快。全装配式项目比传统建造方式节省 3/4 的工期;若 以预制率为 35%左右的 30 层装配式混凝土住宅项目为例,传统建设周期是 28 个 月,装配式建筑施工可以减少至 20-22 个月。(3)节省人力。 装配式建筑构件的工厂化生产可降低对人工的依赖,并可节约现场施工人员数量, 降低施工人员的工作强度。装配式施工相对于传统方式至少可节约一半左右的人 力。Q: 对装配式建筑行业的政策鼓励 装配式建筑已经成为我国建筑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鼓励和 支持。 2016 年是装配式建筑行业的政策推进元年。国务院、住建部陆续出台《建筑产业 现代化发展纲要》、《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十三五”装配式建 筑行动方案》等一系列重要文件。而后,全国各地省市陆续出台百余项装配式建 筑专门指导意见和相关配套措施,通过优先安排用地、税收优惠政策、容积率奖 励、政府补助等优惠政策切实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 北京:到 2020 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 30%以上,政府给与面 积奖励、财政奖励、增值税即征即退等优惠政策; 天津:要求新建的公共建筑 100%采用装配式,中心城区、滨海新区核心区和 中新生态城商品住宅 100%采用装配式; 上海:要求装配式建筑单体预制率 45%以上或装配率 65%以上,外环线以内 100%采用装配式,装配整体式建筑示范项目每平方米补贴 100 元; 广东:要求深圳装配式占比 35% 以上,新建居住建筑和政府投资类公共建筑 100%采用装配式,政府给与优先安排用地计划指标、增值税即征即退、资金 补助等优惠政策……总结来看,国务院及住建部提出:2020 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 15%以上,其中重点推进地区达到 20%以上。2020 年要培育 50 个示范城市、200 个产业基地、500 个示范工程,30 个创新基地。2025 年,争取做到全国装配式建 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 30%以上。Q: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前景及海外成熟市场经验 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下,装配式建筑行业呈爆发式增长。根据政策指引,2025 年 装配式建筑行业的渗透率将达到 30%以上,若以我国每年新增城镇新建建筑面积 约 21 亿平方米估算,届时新增装配式建筑面积将达到 6.3 亿平方米以上,保证了 未来 5 年的年复合增速在 17%以上。考虑到实现一定规模效应后的装配式成本将 显著下降,而传统建造成本上升的趋势是不可逆的,因此装配式将成为市场化选 择,届时实际需求可能实现更快的增长。对标海外市场。德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装配式建筑行业已经发展 到相对成熟的阶段,装配式建筑的市场渗透率高达 32%-70%。对标海外成熟市场, 中国装配式建筑行业目前只有不足 5%的市场渗透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日本发展经验 日本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兴起源自二战后日本房屋损毁,快速解决居民住宅不足的 迫切性。自此,装配式建筑的标准化、模块化理念开始形成,政府主导下,经济 激励政策完善,并于 80 年代末发展成熟。期间,日本装配式建筑经历了规格量产 型-企划量产型-追求高附加值-资源循环利用等阶段。目前,日本装配式建筑渗透 率甚至已接近 90%,以低层住宅木结构和多高层集合住宅 PC 结构为主,具有大 规模批量生产标准产品,同时满足多样化需求的领先经验。 德国发展经验 德国装配式建筑的早期大规模应用主要为解决战后住房的短缺问题。建造方式严 重依赖预制混凝土大板技术体系,并于 90 年代之前受到普遍欢迎。但受限于当时 《雅典宪章》城市规划指导思想的局限性,以及经济及技术条件的限制,PC 建筑 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建筑单元、户型、建筑构件大量重复使用,德国大板建筑如 今已饱受“建筑单调、僵化、死板,缺乏特色,缺少人性化”等诟病,部分项目已 被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追求建筑的个性化,设计的精细化、强调建筑耐久性的 综合技术解决方案,建筑构件大量实行标准化、模数化。 Q :PC 及 PS 构件的经济适用性 装配式建筑较传统现场浇筑的成本略高,并限制了其在国内的推广应用,形成规 模经济有助于降低装配式建筑生产成本。据骏业建科统计,20%-55%的预制率下,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较传统现场浇筑的成本高 128-255 元/㎡,预制率越高,成本越 高;从各省市的调查案例来看,PC 造价较传统造价高 200-800 元/㎡,PS 造价更 高,节省的人工成本目前仍不足以弥补较高的构件材料费。我们认为,装配式建筑行业在发展初期受政策推动的影响更明显,一定规模效应 后,装配式具有更强的经济适用性,而传统建造成本上升的趋势是不可逆的,装 配式将成为市场化选择,届时将实现更快的需求增长。首先,愿意从事传统建筑 业的工人日益减少,建筑业农民工人数自 14 年持续回落,而农民工收入上涨压力 较大,14 年以来,平均每年工资涨幅 7.3%。此外,老龄化在建筑行业日益严重, 农民工平均年龄从 2008 年的 34 岁升至 2018 年的 40.2 岁。劳动力成本上升和日 益严格的环保将倒逼传统现浇式建筑向装配式建筑转型。Q: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较装配式钢结构的发展难度更大? 钢结构相比于混凝土结构更具有做装配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对于钢结构而言, 钢构件一直以来都是由钢结构公司加工完成后运至现场吊装,主体结构本来就是 装配式的概念,与普通钢结构没有区别。装配式钢结构与普通钢结构的主要区别 在于墙体,普通钢结构的墙体在现场砌筑完成,而装配式钢结构会要求用预制的 外挂墙板等;同时室内装修系统和设备管线,装配式钢结构也要采用集成化。对于混凝土结构而言,主体结构原本主要采用现浇方式建造,与装配式的理念差 距较大,技术限制成为短期制约。目前国内真正掌握预制混凝土结构技术的企业 并不多,因而在实际工程中,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推广过程中常常面临诸多问题:1)成本不可控的升高。现浇方式建造的混凝土结构,在设计时没有模块化的考虑, 构件尺寸和种类多样化。目前很多预制混凝土项目碰到的问题就是,强行采用工 厂预制生产构件,每一个新项目都需要重新制作混凝土构件的模板且模板种类众 多,因此成本大幅上升,且很难控制。 2)钢筋混凝土的装配式施工工艺比钢结构复杂。 传统现浇方式建造时施工工艺粗放,构件之间连接相对随意,对混凝土内部钢筋 的位置也要求不高;改用装配式后,关键工艺是灌浆套筒,即构件之间的钢筋采 用灌浆套筒或螺栓等方式连接。 钢筋连接的数量和种类多、结构复杂、对钢筋位 置有较高要求,连接的施工难度也较大,同时,目前尚没有成熟的技术来监测套 筒内部钢筋连接是否到位,一旦出现问题,将会成为非常严重的安全隐患。 部分连接处仍需采用现浇方式连接,但结构整体性较全现浇结构有所下降。不少 PC 工程只预制楼板、楼梯板、内墙板等非抗震构件,就是为了避免剪力墙等抗震 构件安装时出现钢筋连接不上的情况。3)现场吊装难度大。钢筋混凝土构件的重量会明显大于钢结构,钢筋混凝土内部 需要跟外界连接的钢筋又多,现场吊装难度明显高于钢结构。综上,装配式钢结构相对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而言,设计理念贴合,施工工艺简 单,钢结构有做装配式建筑的天然优势。Q: 产业链和经营模式 装配式建筑的上游主要是水泥、钢铁、木材等原材料以及构件生产和组装设备, 中游是各类预制构件的生产商及现场组装的承包商,下游是建筑项目开发商。PC 构件厂作为生产商,依赖上游的研发设计和下游的施工管理,如远大住工。一 个典型的 PC 项目流程包含研发、设计、生产、施工、运营及维护等环节。其中, PC 构件生产工艺流程包含 4 个步骤:(1)模具组装,(2)安装钢筋,(3)摊铺、 浇筑、振动及养护, (4)脱模和成品检验。由模具组装到脱模,完成一轮 PC 构 件生产需要 8-24 小时。典型 PS 企业分为两种经营模式:1)以钢结构制造为主,采用制造加工费+原材料价格的定价模式经营,通过低成 本战略实现竞争优势,如鸿路钢构。2)从设计到加工制造、现场安装的全产业链覆盖,加工制造产能主要用于自供, 通过承揽钢结构工程总承包或专业分包工程赚取设计、施工费。以中建钢构、精 工钢构为代表的大部分钢结构企业采用了这种经营模式,通过在技术专利、工程 业绩方面的不断积累,形成一定竞争优势。 Q : PC 构件厂投资门槛低,构件运输半径短 进入 PC 构件行业的资金门槛并不高,选址(布局)和规模定位是核心考量因素。年产 15 万立方的一个 PC 构件厂,不含土地的资本支出约为 2 亿元,资本开支的 方向包括工厂建设,设备购置,运营资本投入等。PC 构件有严格的运输半径,因 此,生产基地的选址应在主要市场的合理运输半径以内。 PC 构件体积和重量较大,外形多样化,不宜长距离运输,合理的运输半径在 150 公里至 200 公里,运费宜在 300 元/立方米以内,约占 PC 售价的 10%。Q: 市场集中度 PC 构件市场集中度较低。(1)由于 PC 构件的运输半径不宜超过 300 公里,PC 企业容易霸占山头、各自为营。(2)装配式建筑推进较快的地区主要集中于大城 市群,高昂的地价对工厂扩张有所阻碍。除远大住工外,上海建工、中国建筑国 际、中建科技、亚泰集团、筑友智造科技、华阳国际,在 PC 行业也有一席之位。根据中国钢结构协会的统计,目前我国钢结构企业在 2500 家左右,拥有钢结构 制造企业资质的单位有 510 家,年产 10 万吨以上的企业仅 50 多家,其他多数 为年产 1 万吨以下的中小企业,大部分企业生产规模不高,整体市场较为分散。 产量最大的为鸿路钢构,占全行业比重仅为 2.09%,TOP6 占比仅 6.06%。同时, 行业集中度有持续提升的可能。Q: 企业竞争战略 行业发展初期,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存在信息差和资源差异是获取项目的隐形壁垒。 随着行业日渐完善,我们认为,制造业的竞争依靠规模化生产及柔性生产,大规 模实现定制化需求是这个行业生存能力的最大挑战。同时,核心经济圈的工业用 地获取难度很大,而 PC 预制件有很强的运输半径限制,工厂布局的地域广度与 辐射面决定了 PC 构件生产企业的业务发展空间。Q: 市场培育的难点 装配式建筑在我国仍属新兴行业。 1)正如我们前文提到的,生产企业难以从大规模标准化生产中获得成本优势,造 价偏高限制了装配式的大规模应用。 2)施工流程、施工队伍的专业性不强、缺乏可靠的质量安全监测手段等,导致装 配式的产业链不完整,特别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建筑质量易受施工水平影响。 总结来看,我们认为,装配式建筑行业在发展初期受政策推动的影响更明显,一 定规模效应后,装配式具有更强的经济适用性,而传统建造成本上升的趋势是不 可逆的,装配式将成为市场化选择,随着产业链逐渐成熟,届时将实现更快的需 求增长。较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而言,钢结构更具备做装配式的天然优势,需求斜 率或更陡。 二、 鸿路钢构:基地化大产能布局+优质管理是核心竞争力2.1、 专注钢结构高端制造 鸿路钢构在上市时定位钢结构制造,但从公司订单结构来看,2012 年到 2014 年 承接了较多的工程类订单,以示范工程为主。公司在 2015 至 2016 年也暂停了产 能扩张。2016 年以后,公司继续执行了专注钢结构高端制造的战略,制造类订单 开始快速增长,2017 年增速达 69.8%,2019 年公司新签制造类订单 138.05 亿元, 同比增速 57.6%,钢结构加工制造已占其主营业务的 90%以上。钢结构制造的优点在于基本是现款现货,2016 年以来,公司经营性现金流持续向 好,2018 年全年净流入 15.8 亿元,是当年归母净利润的 3.8 倍。收现比在 2018 年达到 105.4%,付现比仅 85.3%,公司对上下游企业的议价权在逐步增强,经营 质量明显改善。2.2、 基地化大产能布局 鸿路的基地化大产能布局以及更适合钢结构制造的优质管理体系打造了其低成本 +交货能力强的核心竞争力。 基地化大产能布局:生产成本降低+采购成本降低+交货能力提升 公司当前已形成产能大、辐射范围广的优势,钢结构制造加工的产能超过 300 万 吨,主要产能集中在安徽及邻省,且基本沿长江、黄河水系布置,由于钢结构原 本就有 800 公里左右的运输半径,基本能覆盖华东、华南等经济发达区域,必要 时水路运输将进一步加大产品辐射半径。 上市初期:公司 2010 年上市之初年产能 41 万吨,除上市募投 3.6 万吨特种 钢及 2 条 5 万吨线改造外,不到 2 个月的时间即宣布在湖北团风新建 20 万吨 产能的新基地,又时隔仅 3 个月在合肥再圈地 235 亩,建两条合计 9 万吨产 能的新线。 2016 年下半年开始:公司继续在安徽省内涡阳、金寨、宣城等地布局新基地, 同时拓展重庆、河南。此轮新增产能规模巨大,仅涡阳一地新增产能就超过 100 万吨。据公司公告,计划到 2021 年底扩展到 400 多万吨,鸿路产能的规 模优势还将进一步扩大。公司基地化的大产能布局从以下三个方面为公司带来核心竞争力的提升:1) 生产成本降低:可以安排不同生产线制作指定类型的构件,工人操作更娴熟, 生产线运转效率更高,从而有效降低成本。2) 采购成本降低:大产能布局使得公司可以直接从钢厂采购钢材,相比于从经 销商采购,没有任何加价和二次运输费用。同时,可以采用铁路运输方式,进一 步压低成本。3) 交货能力提升。大产能布局使公司可以短时间内可以制作体量更大的钢构件。 钢结构制造不同于建材制造,具有个性化和交货期短的特征。由于钢结构制 造不同于水泥、玻璃等建材产品,钢结构是个性化产品,不存在提前预先加 工一部分作为库存,只能按每个工程项目的具体设计来生产。同时,必须是 项目进展到马上要安装某钢构件时才能生产此构件,否则加工好的这些个性 化构件会占据生产线,企业或者支付大量搬运费,或者这些构件放在原地将 严重影响产能运转。 业主愿意为快速交货支付额外费用。钢结构的制作工期往往比较紧张,业主 也通常愿意为了压缩整个工程的工期而支付额外的加工制作费用。假定每吨 额外加工费在 50-100 元,对于钢结构采购价 5000 元左右,成本仅增加 1%, 但对于鸿路钢构钢结构制造吨净利仅 100-200 元而言,盈利能力提升较为明 显。 因此,大产能布局带来交货能力的提升,其本质是带来了制造环节溢价能力的提 升。 2.3、 优质管理:费用率降低+交货能力提升+可复制性高 鸿路钢构在 16 年前后调整了公司组织,实行了集中式、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对于 采购、销售、财务、技术等非生产部门,只在总部设立,基地及工厂只负责生产。 我们认为这样的管理模式更适合钢结构制造,也是鸿路在 17 年以来得以快速扩张 的基石。 费用率降低。钢结构制造不同于承接工程项目,各基地工厂不需要营销,由 公司总部统一负责,集中式的管理模式更适合钢结构制造。2017 年以来,鸿 路钢构产能规模大幅扩张,每年新增产能都在 50 万吨以上,但公司的销售、 财务费用率反而在下降,主要是得益于集中式的管理模式。 交货能力提升。公司总部统一接订单后,可在不同基地和工厂间调配生产任务,扁平化的管理模式,使工厂端相应速度更快,制作任务的执行力更强, 因此交货能力强。 可复制性高。工厂和基地没有营销、技术等非标准化部门,具有很强的可复 制性,并且可以快速复制,是鸿路钢构 2017 年以来能实现快速扩张的基石。三、 精工钢构: “技术加盟+直营 EPC”双轮驱动装配式发展精工钢构是我国钢结构施工龙头企业,公司产品体系包括传统钢结构产品和装配 式建筑产品,轻型钢结构+多高层钢结构收入占比超过 80%。 公司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主要采取“直营 EPC 工程总承包”和“成套技术加盟合 作”两种模式同步推广。 2017 年公司装配式建筑签订的 EPC 工程总承包订单金额 5.63 亿元,2018 年公司 签订的装配式建筑 EPC 订单金额则达 14.83 亿元,2019 年公司签订的装配式建筑 EPC 订单金额则达 23.5 亿元,公司装配式建筑工程业务迅速放量,EPC 业务 19 年实现毛利率 16.43%,同比增加 19.50pct,毛利率由负转正,公司 EPC 业务运作 逐步走向正轨。技术许可加盟模式稳步推进,资源使用费累计达 3.2 亿。2017 年,公司首次通过 “成套技术加盟合作”的商业模式与宁夏城建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在宁夏 地区推广装配式建筑。截至目前,公司的装配式建筑体系已通过技术许可加盟模 式先后打开了宁夏、 河北、辽宁、山西、河南、湖南市场,累计收取资源使用费 3.2 亿元;公司采取的技术许可加盟模式,除收取资源使用费外,还收取自主研发 的 BIM 软件维护与升级年费、技术应用设计费用等。四、 远大住工:装配式建筑 PC 行业的探路者远大住工是我国 PC 构件市场和 PC 设备生产市场最大参与者。按 2018 年的收益 计,远大住工在中国 PC 构件制造业务中,占据 13%市场份额,在 PC 设备制造业 务占据 38.3%的市场份额。 4.1、 PC 制造和生产制备制造并驾齐驱,远大联合计划效益初显 公司主要从事 PC 制造、PC 生产设备制造和施工总承包业务。PC 构件制造和 PC 生产设备制造是公司主要收入来源,PC 构件制造、PC 生产设备制造、应占“远 大联合计划”联营工厂损益,以及按公允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是主要利润来源。 PC 构件制造业务包括 PC 构件设计、制造及装配咨询。主要客户为房地产开 发商、政府投资公司和建筑公司。公司已与万科、碧桂园、金地等大型房企 和中建等大型建筑公司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2019 年收入 23 亿元,占总 收入比重 68%,毛利 8 亿元,毛利率 34.6%。 PC 生产设备业务由公司对生产线进行设计,然后委托给设备制造商生产。其 核心是中央控制系统。PC 生产设备主要通过远大联合计划销售给联合工厂。 2019 年收入 9 亿元,占总收入比重 27%,毛利 3 亿元,毛利率 34.0%。 公司 15 年以前以施工总承包商身份承接建筑施工项目,并委托给第三方分包 商提供施工服务。施工总承包项目目前无新签合同,进入扫尾阶段。装配式进入收获期,PC 构件爆发式增长,运营质量大幅提升。2019 年,远大 PC 构件制造收入 23.03 亿元,同比增长 169.6%;毛利增长 291%至 7.9 亿元,毛利率增 10.8pct 至 34.6%。年产能 215 万立方,产能利用率由 17.4%提高至 45.8%,PC 构件销售数量增长 177.2%至 81.5 万立方米。规模化后的单位成本大幅降低使得单 位毛利增至 979 元。PC 构件业务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 378 降至 204 天。远大联合计划收益初显。13-18 年,公司于行业爆发期积极推动远大联合计划, 实现轻资产快速扩张,19 年以来,远大联合已从大规模布局阶段转变为提升营运 质量阶段。2019 年,公司累计已签约联合工厂 86 间,年产能 468 万立方米,其 中 57 间工厂具备生产能力,20 间联合工厂实现收益(18 年 8 家)。应占联营公司 利润 2019 年减亏了 64%至亏损 3500 万元。 2018 年开始,公司对联合工厂实行“双级理决策”,若远大不再参与联合工厂的 主要经营管理(权益持股比例不变,撤出董事会代表),则联合工厂由“联营企业” 重新厘定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考虑到并未带来实际可靠的现金流入,我们剔除“失去于联营公司重大影响力有 关的一次性收益”、“按公允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以及“投资 物业估值净收益”这三个科目,再计算远大主营业务的核心净利润。19 年税后核 心净利润3.81亿元,核心ROE 9.1%,ROA 4.0%,毛利率34%,税后净利润率11.3%。4.2、 规模效应带来“量变”发展,智能系统支撑“质变”升级 PC 的竞争依靠规模化生产及柔性制造,即大规模实现定制化需求是这个行业生 存能力的最大挑战。远大住工深耕建筑工业化二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经 验。公司通过“远大联合”计划快速且全面地铺开 PC 生产基地,覆盖全部万亿 级城市及大部分千亿级城市。同时借助 PC-CPS 智能制造系统实现管理方式的“质 变”,通过柔性制造及数据驱动,实现工业化建筑定制化产品的大规模连续生产。 厚积薄发,技术经验铸就护城河 远大住工是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市场探路者,参与多项行业标准制定,拥有丰富的 技术和经验,其他竞争者短时间内难以超越。作为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先行者,截 至 2019 年 4 月,公司参与制定了 3 项国家标准、1 项行业标准及 27 项省级标准。 参与制定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014,为中国装配式建筑的首项 行业标准。 规模为王,双轮驱动扩张布局 自 16 年起,公司通过“远大联合”计划“输出品牌、输出技术、输出管理、参与 投资”,快速且全面地铺开 PC 生产基地。由于 PC 构件的运输有严格的半径限制, 公司通过全资自营工厂与联合工厂双轮驱动的模式,实现轻资产快速扩张。 目前远大住工产能已有 680 万立方米。截至 2019 年末,公司全资拥有 15 家 PC 工厂,共 72 条生产线,全资工厂年产能 214.5 万立方米;86 家联合工厂,共 234 条生产线,年产能 468 万立方米,公司在多数联合工厂的权益占比约 35%,合作 伙伴大部分为地方城投平台和建筑公司。公司计划于 19-24 年,新建 67 间联合工 厂,覆盖 66 座 GDP 超 1 亿元城市,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及提升盈利能力,进一步 增强领军者地位。PC 构件生产有较强的规模效益,规模越大,与传统建筑方式进行成本对比的优 势将更加突显,综合运营成本也会更低。以模具为例,当模具使用率提高后,折 旧摊销成本就会变得更低。公司模具费占生产成本比重约 2-3%,而行业平均值在 10-15%。 智能制造,柔性生产 “量变”的背后,远大住工借助 PC-CPS 智能制造系统实现管理方式的“质变”, 通过柔性制造及数据驱动,实现工业化建筑定制化产品的大规模连续生产。 远大住工首创了全流程管理 PC-CPS 数字信息化体系,将产业链各种要素进行数 字化的定义,在 Cyber 空间完成设计、生产、施工、运维的全过程,以数据驱动 指导 Physical 现实空间的运营实施。真正做好智能制造系统,最终可以实现按需生产、定制生产,模具通用、标准化 流程、共享台车、傻瓜化作业等,避免了更多库存和成本资金过多占用。因此, 远大的产效远超 2.0 立方米/天,行业水平在 0.5-0.6 立方米/天,PC 构件不良率不足 0.1%,行业平均水平 5%。受益于 PC-CPS 带来的效率提升,公司 PC 构件毛利 率位于 30%以上,而行业平均水平在 5-15%。五、 投资逻辑政策推动+市场化需求,蓝海市场可期。装配式建筑行业在发展初期受政策推动的 影响更明显,一定规模效应后,装配式具有更强的经济适用性,而传统建造成本 上升的趋势是不可逆的,装配式将成为市场化选择,随着产业链逐渐成熟,届时 将实现更快的需求增长。较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而言,钢结构更具备做装配式的天 然优势,需求斜率或更陡。……(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兴业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其来不蜕

建筑设计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案例

1、项目概况本项目规划建设建筑设计服务中心及其配套设施,具体包括对场地进行建设装修、采购一系列建筑设计和办公用软硬件设备,并引进相关高级设计人才。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公司将建设国际一流的建筑设计服务基地,更好地满足未来建筑市场发展需求,并为公司提供良好的投资回报和经济效益。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实施主体为深圳市华阳国际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阳国际”),华阳国际基本情况如下:公司名称 深圳市华阳国际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住所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田保税区市花路盈福高科技厂房四层B厂房注册资本 196,030,000元法定代表人 唐崇武工程设计及咨询;工程监理;项目管理;工程总承包及所需设备材料经营范围 的采购和销售;兴办实业(具体项目另行申报);经营进出口业务。(以上内容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禁止的项目除外,限制的项目取得许可后方可经营)。2、项目实施的必要性(1)进一步做大做强公司核心业务公司自成立以来致力于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相关延伸业务,现已形成以建筑设计为核心,延伸至装配式建筑设计与技术咨询、BIM设计与技术咨询、工程造价与咨询等建筑工程领域的产业布局。与此同时,借助于装配式建筑和BIM技术的积累,公司逐步开展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PC构件生产和装饰设计等新业务,进一步扩展业务覆盖范围。公司全产业链布局的核心为建筑设计。公司将致力于发展成为以设计研发为龙头,以装配式建筑和BIM为核心技术的全产业链布局的设计科技企业。建筑设计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有利于公司扩大建筑设计的规模,提升建筑设计的质量,形成更强有力的规模和品牌优势,巩固和扩大公司核心业务。(2)提升公司区位服务能力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18》的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定位于“一带一路”巨型门户枢纽和世界级经济平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实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公司成立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深圳。华南区域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与城镇化建设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公司多年来深耕华南区域市场,在实现业务规模扩大的同时,获得了市场的高度认可,与万科、华润、保利、招商、恒大、融创、龙湖、金地等知名房地产开发商、知名企业、政府建设单位建立了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此项目的建设,有助于公司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提升区位服务能力,扩大品牌影响力,逐渐将业务辐射至全国其他区域,与全国性品牌开发商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推动公司业务全面拓展。(3)增强公司盈利能力,拓展业务增长空间该项目达产后预计实现年均营业收入41,280万元,净利润8,593.98万元,将大幅提升公司整体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建筑设计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员工多为高端技术和设计人才,此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提升员工工作环境,增强对公司的归属感,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为公司未来的持续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3、项目实施的可行性(1)建筑设计市场空间广阔近几年,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我国建筑设计行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根据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发布的《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发展报告(2018)》,我国建筑设计行业营业收入从2008年的685.9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12,384.40亿元,复合增长率为37.9%。我国城镇化率正处于稳步提高的阶段。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从2006年-2018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从5.83亿人增加到8.31亿人,城镇化率从44.34%增加至59.58%;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率30%-70%的快速发展区间,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到203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70%,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城镇化必将带动房地产业、基础设施和市政工程建设;同时,城镇化的发展也将带动一批新的地产形态的建设发展,如医疗、体育文化设施等公共建筑场所,新兴科技园、创意园等产业园,商业综合体等多形态功能建筑。未来建筑工程的总投资会持续保持高位,因此建筑设计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2)客户资源充足大型房地产企业对建筑设计企业均具有较高的要求,如设计效率、设计质量、研发实力等。为保证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大型房地产企业与建筑设计企业的合作关系通常较为稳定。随着公司与越来越多的大型房地产企业合作,公司未来业绩得到有效保障。公司在华南地区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建筑设计体系,并与万科、绿地、保利、中海、华润、龙湖、招商、金地、佳兆业、越秀、中信、方兴、时代、中天城投、卓越、和记黄埔、中骏、深业、当代、中航、华为、京基、新加坡丰树、北辰实业以及华发等国内外知名发展商和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优质的客户储备将为本项目提供有力的市场支持。(3)发挥公司平台及研发优势公司围绕“流程再造、提质增效”的目标,持续推进设计平台和管理平台建设。一方面,加强方案设计、协同设计、模块化设计、项目质量管控、在线校审等设计平台建设,提高设计师工作效率和项目运营质量。另一方面,公司维护和优化SAP系统、工时系统、产值奖金系统、任务管理、知识中心、EHR系统、CIP等管理平台,促进公司管理效率提升,确保稳健发展。公司在积极开拓市场的同时,持续跟踪建筑行业理论前沿和科技实践,推动建筑领域的设计和研发。目前,公司已累计获得51项专利(包括6项发明专利、40项实用新型专利和5项外观设计专利)、31项软件著作权。公司上述技术储备和平台建设将为本项目提供有效的支持和保障。4、项目总投资26092.52万元。

2020年重点新基建项目-建筑检测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建筑检测(建筑工程检测、建筑材料检测)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20年新基建重点项目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检测流程简介:检测业务属于基建产业链的后端,按照检测对象可分为建筑材料检测及建筑工程检测;按照检测样品或者检测对象来源可分为送检、抽检和工程现场检测三种。送检模式下,检测样品是客户自送样,因此结论仅对送样样品有效;抽检模式下,检测是针对某一批次产品进行抽样检测。检测对象如果是工程,则对所检测的工程实体质量进行判定。检测业务主要包括获取样品、实验室检测、出具检验报告、报告发送及售后维护共四个环节。建筑工程检测:建筑工程按施工阶段一般可分为地勘阶段、基础施工阶段、主体施工阶段、保温工程阶段、二次结构和装修工程阶段和设备安装阶段,各阶段都有各自需要进行的试验、检测项目。建筑工程检测主要有以下步骤:(1)业务洽谈阶段(大约几个工作日);(2)现场检测(包括工程检测及实验室检测)阶段(根据建筑工程项目周期 以及对应材料标准规定的检测周期,短则几天至 2 个月,长则 1-3 年);(3)报告出具、交付、结算阶段(约需 1-3 个月);(4)应收账款收回阶段(约需 3-24 个月)。随着部分项目质量不达标(如泉州欣佳酒店坍塌)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较多,国家对工程质量的要求将逐渐升高,工程检测需求量有望增加,同时小型检测实验室将逐渐被淘汰。建筑材料检测:建筑材料检测对现在国内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有直接影响,在明确建筑材料达到规范要求以后,施工单位才能把材料在工程中使用。建材检测报告是检测站最终结果,其准确性与可靠性,对建筑材料合格与否和能不能使用有直接影响,关系到工程质量与用户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材料检测站形象与社会信誉。建筑材料检测周期取决于检测指标规范要求时间,部分检测参数只需1周时间,部分检测参数则需 1 年以上。建筑材料检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业务受理阶段(大约 1-2 个工作日);(2)实验室检测及报告复核出具阶段(大约 7 天-3 个月,部分业务1年以上);(3)报告发送及售后维护阶段(大约 1 天至 2 个月)。相比于建筑工程检测,建筑材料检测基本都是预收款,不存在应收账款,所以建筑材料检测业务现金流较好。检测流程简介检测业务属于基建产业链的后端,按照检测对象可分为建筑材料检测及建筑工程检测;按照检测样品或者检测对象来源可分为送检、抽检和工程现场检测三种。送检模式下,检测样品是客户自送样,因此结论仅对送样样品有效;抽检模式下,检测是针对某一批次产品进行抽样检测。检测对象如果是工程,则对所检测的工程实体质量进行判定。检测业务主要包括获取样品、实验室检测、出具检验报告、报告发送及售后维护共四个环节,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检测工作流程图建筑工程检测建筑工程按施工阶段一般可分为地勘阶段、基础施工阶段、主体施工阶段、保温工 程阶段、二次结构和装修工程阶段和设备安装阶段,各阶段都有各自需要进行的试 验、检测项目。建筑工程检测主要有以下步骤:(1)业务洽谈阶段 公司与业务或总包方进行业务洽谈,确定商务条款及技术条款,主要包括检测内容、工作量、项目周期、项目收费等。(2)现场检测(包括工程检测及实验室检测)阶段(根据建筑工程项目周期以及 对应材料标准规定的检测周期,短则几天至 2 个月,长则 1-3 年) 公司检测人员根据合同约定及建筑工程项目进度,进行主体结构、地基基础、门窗幕墙、钢结构等专项检验项目,以及建设工程材料见证检验。非建筑工程材料类检测,依据该材料所对应的标准,在规定周期内完成测试。(3)报告出具、交付、结算阶段(约需 1-3 个月) 现场技术人员及实验室人员按照检测流程完成对检测指标的检验后,由检验科室汇总检验数据,实行三级审核、出具检验报告,最终将报告流转到检验管理部进行盖 章、备案、发放。 发行人与业主签订的服务合同收费类型一般分为两种:单价合同及总价合同:在单价合同情况下,发行人与业主根据约定的检测服务单项报价清单定期结算,结算周期一般为 3 个月、半年或一年,结算时发行人根据本周期内 提供的检测报告数量及报价与总包方项目经理确认,双方确认一致后发行人开具发票并确认收入,项目经理再申请内部请款手续;在总价合同情况下,发行人与业主预估项目工作总量并签订固定金额合同,根据合同约定或检测进度与客户定期统一结算,开具发票并确认收入。尚未收回款项计入应收账款。(4)应收账款收回阶段(约需 3-24 个月) 按照合同约定,发行人在交付报告、与客户确认工作量后开具发票并确认收入,提交客户内部进行申请付款流程,大部分款项会在开出发票后 3-8 个月内收回,但也有部分款项由于项目结算、审批周期较长会超过 1 年后收回。现以一般建筑工程为例,将各阶段所需的试验(检测)项目罗列如下:地勘阶段检测项目基础施工阶段检测项目主体施工阶段检测项目保温工程阶段检测项目二次结构或装修阶段检测项目设备安装阶段检测项目其他阶段检测项目建筑材料检测建筑材料检测对现在国内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有直接影响,在明确建筑材料达到规范要求以后,施工单位才能把材料在工程中使用。建材检测报告是检测站最终结果, 其准确性与可靠性,对建筑材料合格与否和能不能使用有直接影响,关系到工程质量与用户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材料检测站形象与社会信誉。建筑材料检测周期取决于检测指标规范要求时间,部分检测参数只需1周时间,部 分检测参数则需1年以上。 建筑材料检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业务受理阶段;(2)实验室检测及报告复核出具阶段;(3)报告发送及售后维护阶段。(1)业务受理阶段(大约 1-2 个工作日) 送检模式: 由客户携带检测样品到业务大厅办理检测业务,填写检验合同单,业务受理人员根据检验合同单内容进行划价、样品编号后引导客户到财务缴纳检测费,开具发票或收据(发票根据客户要求,在缴费或出具报告时开具),缴费完成后将送检样品移至样品室,待信息录入、样品状态单确认完毕后,由样品管理员将样品分发到各检验科室。 抽检模式: 公司与客户先就检测内容签订合同,技术人员再到现场取样。在此阶段 客户先缴纳款项,公司计入预收账款。(2)实验室检测及报告复核出具阶段(大约7天-3 个月,部分业务1年以上)检验科室收样后,对送检样品进行分析与检验,检验完成后,由检验科室汇总检验数据,出具检验报告、三级审批签字,将报告流转到检验管理部进行盖章。一般样品的检验周期根据检测项目和标准要求的不同,在7天-3个月可完成,特殊检测项目1年以上。(3)报告发送及售后维护阶段(大约 1 天至 2 个月) 检验管理部对报告进行盖章并通知客户领取,该阶段需要 1-2 个工作日。检测报告送达客户后,财务部确认收入,冲销预收账款。后期的售后维护阶段一般 1-2 个月。建筑材料检测工作流程图根据不同的检测业务分类,一般需要不同的时长的周期来确认检测结果,根据国检集团招股说明书,下面展示的是针对不同检测业务及其对应的周期时长:建筑材料检测业务分类及周期建筑检测(建筑工程检测、建筑材料检测)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第一章 总论 1.1 项目概述 1.1.1 项目名称 1.1.2 项目性质 1.1.3 项目承办单位及负责人 1.1.4 可研报告编制单位 1.1.5 项目建设地点 1.1.6 项目编制依据 1.1.7 研究工作范围 1.1.8主要设计原则及指导思想 1.2 可行性研究结论 1.2.1项目建设规模 1.2.2产品方案与销售收入 1.2.3目标市场的确定 1.2.4原辅材料和动力 1.2.5项目建设进度安排 1.2.6项目建设条件 1.2.7投资构成及资金来源 1.2.8项目经济效益 1.2.9结论分析 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 2.1 项目背景 2.1.1政策背景 2.1.2科研和生产技术可行性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符合国家、地方产业政策方向 2.2.2是保障我国建筑检测中心(建筑工程检测、建筑材料检测)行业发展的需要 2.2.3是增加当地的财政税收的需要 2.2.4是提高当地群众就业机会的需要 第三章 建筑检测中心(建筑工程检测、建筑材料检测)市场分析 3.1中国建筑检测中心(建筑工程检测、建筑材料检测)行业发展概况 3.2我国建筑检测中心(建筑工程检测、建筑材料检测)发展前景分析 3.3项目产品市场分析 3.3.1建筑检测中心(建筑工程检测、建筑材料检测)概述 3.3.2项目产品市场需求 3.3.3项目产品市场前景 3.4产品竞争力分析 1、建筑检测中心(建筑工程检测、建筑材料检测)推广与其他地区相对而言具有较大的优势2、市场占有额取决因素之一是价格因素 3、市场竞争优势还取决于产品质量 4、政策优势明显 3.5市场分析结论 1、市场容量 2、价格情况 3、主要竞争对手 第四章 建设条件与场址选择 4.1 场址选择 4.1.1 选择原则 4.1.2 场址选址 4.2 建设区概况 4.2.1地理位置 4.2.2自然条件 4.2.3经济发展 4.2.4交通状况 4.3 经济技术开发区概况 4.3.1概况 4.3.2基础设施 4.3.3交通运输 4.3.4地理位置 4.3.5地质水文 4.3.6经济结构 4.3.7产业布局 第五章 技术、设备和工程方案 第六章 总图运输及公用工程 6.1 总图布置 6.1.1 总图布置方案要点及说明 6.1.2 总图布置方案 6.2 公用工程 6.2.1 给排水 6.2.2 供电 6.2.3 通风与空调 6.2.4 维修 6.2.5 通讯设施 6.2.6 道路及绿化 第七章 节能 7.1 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 7.1.1 原则和标准 7.1.2 规范和依据 7.2 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 7.3 节能措施分析 7.4 节水措施 (1)节水综述 (2)绿化景观用水、道路冲洗水 (3)节水器具应用 7.5 节约土地 第八章 环境保护 8.1厂址环境条件 1、自然环境 2、社会环境 8.2环境影响分析 8.3环境保护措施方案 8.3.1设计依据 8.3.2设计采用的标准 8.3.3废物治理方案 8.4 环境影响评价 第九章 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9.1 劳动安全卫生 9.1.1 设计依据 9.1.2 安全卫生措施方案 9.2 消防 9.2.1 设计依据 9.2.2 设计原则 9.2.3 消防设施和措施 第十章 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10.1 组织机构 (1)项目法人组建方案 (2)管理机构组织 10.2 生产管理 (1)制定岗位责任制 (2)签订劳动合同 (3)生产检查制度 10.3 人力资源配置 (1)生产作业量 (2)劳动定员数量 (3)员工来源 (4)员工培训计划 第十一章 项目建设管理及实施进度 11.1项目建设管理 11.2项目监理 1、设计阶段的监理内容。 2、施工准备及施工阶段的监理内容 11.3项目建设工期及进度安排 第十二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12.1 投资估算 12.1.1 估算依据 12.1.2 投资构成及估算参数 12.1.3 投资估算 12.2 资金筹措 第十三章 工程招标方案 13.1 总则 13.2 项目采用的招标程序 13.3 招标内容 (1)招标范围 (2)招标组织形式 (3)招标方式 13.4项目招标基本情况表 第十四章 经济效益分析 14.1 财务评价的依据和原则 14.2 财务评价基础数据与参数选取 14.2.1 税费 14.2.2 项目计算期 14.2.3 生产负荷 14.2.4 财务基准收益率 14.3 成本费用、营业收入及税金估算 14.3.1 成本费用估算 14.3.2 营业收入估算 14.4 财务赢利能力分析 (1)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 (2)财务净现值(FNPV) (3)投资回收期(Pt) (4)总投资收益率(ROI) 14.5 盈亏平衡分析 14.6 财务效益分析结论 第十五章 项目风险分析 15.1风险因素的识别 15.2风险评估 (1)风险程度等级分类 (2)风险评估方法的选择 15.3风险对策研究 (1)投资风险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种 (2)根据本项目实际情况,可以制定如下风险对策 第十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16.1 结论 16.2 建议【主要用途】 发改委立项,申请土地,银行贷款,申请国家补助资金等【关 键 词】建筑检测中心(建筑工程检测、建筑材料检测)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交付方式】 特快专递、E-mail【交付时间】5-7个工作日【报告格式】Word格式;PDF格式【报告价格】 此报告为委托项目报告,具体价格根据具体的要求协商,欢迎来电咨询。【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关联报告:建筑检测中心(建筑工程检测、建筑材料检测)项目申请报告建筑检测中心(建筑工程检测、建筑材料检测)项目建议书建筑检测中心(建筑工程检测、建筑材料检测)项目商业计划书建筑检测中心(建筑工程检测、建筑材料检测)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建筑检测中心(建筑工程检测、建筑材料检测)项目节能评估报告建筑检测中心(建筑工程检测、建筑材料检测)行业市场研究报告建筑检测中心(建筑工程检测、建筑材料检测)项目PPP可行性研究报告建筑检测中心(建筑工程检测、建筑材料检测)项目PPP物有所值评价报告建筑检测中心(建筑工程检测、建筑材料检测)项目PPP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建筑检测中心(建筑工程检测、建筑材料检测)项目资金筹措和融资平衡方案服务流程 :1.客户问询,双方初步沟通了解项目和服务概况;2.双方协商签订合同协议,约定主要撰写内容、保密注意事项、企业相关材料的提供方法、服务金额等;3.由项目方支付预付款(50%),本公司成立项目团队正式工作;4.项目团队交初稿,项目方可提出补充修改意见;5.项目方付清余款,项目团队向项目方交付报告电子版;另:提供甲级、乙级工程资信资质

新基建深度报告:新基建开启创新大时代,七大行业深度研究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传统基建补短板与新兴领域基建齐头并进“新基建”逐步走入公众视野,与新兴产业紧密相连。2018 年 12 月召开的中央 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加快 5G 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 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提法由此产生。此后,2019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要求“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而 2020 年开年首次 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明确提出,要“出台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支持政策”。 可以说,从一开始,“新基建”这一概念便与 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产业 紧密相连。然而,我们认为,“新基建”也应该包括对传统基建领域的补短板。我们认为,“新 基建”的“新”,不应仅仅指的是“新兴产业”的“新”,只要能够发掘出基建领 域的新增长点,便能够被纳入“新基建”的范畴。因此,“新基建”的概念也适用 于传统的基建领域。我们可以将发掘传统基建领域新增长的过程,称为对传统基 建的“补短板”。而这“补短板”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发展传统基建领域的新兴 细分子行业,如交通运输短板领域的冷链物流,能源行业短板领域的特高压和充 电桩,民生基建领域的公共卫生和医疗等。一是乘城市群建设东风,满足城市群 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新需求。随着我国城市群建设的推进,长三角、粤港澳、京津 冀等多个城市群将对轨道交通、城际铁路、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产生广阔需求。力推新基建原因:短期稳增长,中长期重构创新大时代(略)自上而下,新基建推进速度有望超预期(略)新基建关注领域新基建的基建,提高产出效率——高端制造 中国将迈入后工业化时代,工业结构不断优化,高端制造产业投资占比将不断提 升。目前中国已进入到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时代过渡的阶段,全社会固定资产 投资增速放缓,中国经济发展已经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带来 中国工业结构不断优化。2019 年之后,制造业投资增速回落,1-4 月份制造业投 资同比增长 2.5%,增速比一季度回落 2.1 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速虽有所回落, 但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和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分别增长 11.4%和 14.9%,高于全部 制造业投资 8.9 个百分点和 12.4 个百分点,高端制造业占比将持续提升。高端制造业发展,将提高整体产出效率。制造业是承上启下的一环,是将材料转 化为成品的必须工具,因此,高端制造业将成为工业自动化、产业智能化的硬件 载体。目前制造业正处于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阶段,随着高端制造业发展, 新基建的整体产出效率将提高。 新基础民生基建——水利、路桥等 在推进城市群建设的背景下,推进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必不可少。2019 年 12 月 6 日的政治局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主持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 要求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这是 2018 年 7 月 31 日后, 再次于政治局会议中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当下城市群建设加速的政策导向下, 为了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基建投资增速有望提前放量。2020 年基建投资的主要因素逐渐消除,基建投资将明显加速。2020 年初项目储 备明显提升、新投放增加、资金面改善,叠加基建政策加码,制约 2019 年基建投 资的主要因素均明显改善。项目储备上:2019 年 6 月政策加码以来基建成交金额 增速提升至 12.6%(前五月 0.4%);考虑到 2019H2 新投放的基建项目加速,叠加同 期基建项目去化速度放缓,2020 年初项目储备处于较高位置;新项目投放上:2019 年发改委基建项目审批金额增速超过 30%,预示着 2020 年上半年基建项目投放速 度将加快。资金面上,财政部提前批复 1.29 万亿专项债额度;考虑到建筑民企权 益融资占总融资比例较高,再融资政策放松将补充建筑企业营运资金;政策上, 近期无论是政治局会议、国务院会议、以及财政部发言,均体现了今年财政政策 将会更加积极有效。消费基建——医疗信息化、电动汽车、充电桩等 民众对消费升级有强烈需求。李克强总理在 2018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3 年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这表明中国消费者将会有更高的收入来 追求消费升级。2019 年,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达到 8.87%,超过 GDP 增速 2.77 个百分点,民众对消费升级有内在需求。而从国别调研数据来看,相对于美 国和德国消费者,中国消费者更愿意消费升级,更不愿意消费降级。为满足民众的消费需求,要进行以科技创新为内核的消费基建。从供给端看,创 新是企业提高供给质量的关键。产品质量和服务是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短板”。 企业要想提高生产质量和服务品质,就必须要通过创新来实现,如中国医药企业 也逐渐从仿制药转向针对中国市场的原创研发药。从需求端看,能够满足消费者 需求的高质量产品也是通过创新实现的,如北斗为中国消费者提供独特的短消息 服务。因此,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以科技创新为内核的消费基建将成为满足民 众消费升级需求的关键,而消费基建的代表产业如医疗、电力设备与新能源和汽 车等,也将崭露头角。 医疗信息化:政策推动+节点临近,医疗信息化产业有望持续高景气 政策推动+节点临近,医疗信息化产业有望持续高景气。医疗信息化以电子病历 为核心,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医院内多条业务线的信息化,最终实现依托大数据 对临床诊疗进行提示和辅助的目的。2018 年 8 月 28 日国家医政医管局发布的《关 于进一步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2020 年全国三级医院全部要达到电子病历 4 级以上水平。而截至 2018 年平均应用水平 仅为 2.11 级,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政策时间节点临近有望为医疗信息化带来百亿 级的需求。 电动设备与新能源:已基本完成锂电设备国产化 中国已经基本完成锂电设备国产化,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目前锂电设备全球呈 现中日韩三分天下的格局,中国已经完成国产化,国产设备指标不亚于海外,且 性价比更高并及时交货。目前全球锂电设备企业呈现分化趋势,一线龙头强者恒 强。此外,软包技术对设备竞争格局影响有限,而材料体系变化基本不影响设备。 海内外产能扩建共舞,龙头量增价稳可期。 汽车: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已成大势所趋 特斯拉国产产业链将为电动乘用车注入确定性增量。特斯拉上海工厂建设进度超 预期,预计年底将有望逐步投产。Model 3 当前在国内无明显竞品,潜在竞品 2021 年之后才能陆续推出。国产特斯拉将成为明后两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主要增量, 放量后占比显著提升,后续上海工厂更有望覆盖中国乃至日韩、东南亚整个亚洲 市场。国内政策与车企共同推动汽车智能化发展,主流车型自主式驾驶辅助功能已经较 为完备。智能网联汽车是指搭载先进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融合 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 X(车、路、人、云等)智能信息交换,具备复杂 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可实现安全、高效、节能行驶,最终替代人操作的新一代汽车。中国近两年发布较密集的智能网联发展规划,其中 2018 年 1 月发改委发布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征求意见稿)》提出到 2020 年智能 汽车新车占比达 50%,2018 年 12 月工信部发布《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 行动计划》,目标在 2020 年新车驾驶辅助(L2)搭载率达到 30%以上。目前基本主 流车企的主力车型,均搭载较为完备的自主式驾驶辅助预警与控制功能,智能化 发展初见成效。科技基建——硬科技(5G、半导体)和软科技(云计算、物联网) 为创新发展筑基的科技基建将有望得到大规模建设。在经济增速趋缓,转向高质 量发展的背景下,凸显创新发展是当下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为了推动传统产业转 型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我国致力于构建 5G、物联网、云计算等科技创 新基础设施体系,为创新发展筑基的科技基建将有望得到大规模建设。科技基建 可被划分为两部分,一是以电子、通信为代表的“硬科技”,要求加强 5G、半导 体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软科技,要求加强云计算、物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硬科技:5G 基建将成为信息经济的核心引擎,半导体产能转移释放庞大需求 5G:将成为我国信息经济的核心引擎 5G 将成为社会发展关键动力与抓手。5G 作为通用基础网络技术,是全面构筑经 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中短期,5G 技术的商用化将引发新一轮投 资高潮,直接拉动经济发展;长期来看,5G 技术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扩散渗透, 孕育新兴信息产品和服务,重塑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对扩大消费、释放内需有着 重要作用。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5G 社会影响力白皮书》测算,2030 年,在直接贡献方面,5G 将带动的总产出、经济增加值、就业机会分别为 6.3 万亿元、2.9 万亿元和 800 万个;5G 的间接贡献体现在带动总产出、经济增加 值、就业机会分别为 10.6 万亿元、3.6 万亿元和 1150 万个。 半导体:产能转移释放庞大需求 半导体设备产能向大陆转移释放庞大需求,反弹动能更大。据 SEMI 数据,2018 年中国大陆半导体设备销售额为 131.1 亿美元,同比增加 59.30%,市场规模首次 超越中国台湾地区位居全球第二,增速全球居首。2019-2020 年中国大陆市场变化 趋势将与全球市场保持同步。据 SEMI 预测,2019 年中国大陆市场规模为 116.9 亿美元,将同比下降 10.83%;2020 年中国大陆市场规模将达 145 亿美元,同比增 长 24.04%。 软科技:云计算加速渗透,物联网构建万物互联互通体系 云计算:加速渗透带动 Iaas/SaaS 全产业链发展 云计算加速渗透带来 Iaas/SaaS 的全产业链机会。云计算市场近几年已经风起云 涌,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技术成熟度均呈现快速提升的趋势,据 Gartner 预计,全 球云计算市场在 2020 年将达到 4114 亿美元的规模。云计算技术优越性在于通过 构建灵活的资源共享池,能够有效保证自愿的高效利用。但是,目前国内云计算 主要以游戏、视频、电商和社交等“To C”端为主。随着金融和医疗、工业等实 体行业逐渐接入部署,云计算将有望在新“To B”领域迎来更快速的增长。 物联网:万物互联,新赛道大有可为 5G 时代万物互联,有望带动万亿产业规模。物联网是以互联网为核心和基础, 旨在实现物与物之间在任何时间、地点的互联,进行无所不在的计算,成为无所 不在的网络。5G 时代将实现毫秒量级的端到端时延和可达海量的连接数,无限拉 近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距离。据思科预计,2020 年全球行业整体收入(物联网全行业,包括设备、网络、平台、连接、解决方案、数据分析、安全等) 预计为 7-8 万亿美元;根据工信部数据,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已从 2009 年的 1700 亿元跃升至2016年超过9300 亿元,并预计 2020 年达到 18300 亿元,期间 CAGR 达到了 18%。新能源基建——光伏、风电 新基建热潮来袭,光伏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迎来机遇期。能源转型,是对传 统能源行业的“补短板”。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是能源转型的“尖 兵部队”。随着新基建的大举布局,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产业也将迎 来新一代机遇期。 政策持续加码,为光伏发展注入新动能。2020 年,《关于 2020 年风电、光伏发电 项目建设有关事项通知(征求意见稿)》 、关于促进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健康发展若干意见》与《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管理办法》三份文件出台,,明确 2020 年光 伏发电项目建设工作方案中,补贴项目预算总额度为 15 亿元,其中:5 亿元用于户用 光伏、补贴竞价项目(包括集中式光伏电站和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按 10 亿元总 额组织项目建设。在短期内,三份文件确定了 2020 年国内光伏行业大局,长期给出 了行业痛点——可再生能源补贴问题的解决办法,行业前景明朗,预期稳定。新基建重点关注的行业及标的医药 长期来看,医药或将成为“新基建”的重要一环 2 月 3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提出,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补齐 公共卫生短板。近期,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指出“生命安全和生物安 全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也是国之重器,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是国家战略 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补齐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短板,加快关键核心技术 攻关,突破技术装备瓶颈,实现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 。 公立医院传染科与基层医疗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完善 在本次应对新冠肺炎的“战役”中,我国的公立医院和疾控体系作出了积极迅速 的反应,在各地做到本地防疫的基础上有力地调配各地医疗资源支援湖北各地, 真正做到一方有难,八方驰援。目前我国各地的疫情已经得到比较好的控制,截 至 3 月 8 日,全国新发人数从最高时的 5093 例(排除湖北改变确诊标准那日)下 降到目前 45 例的水准。但这次抗疫中也暴露了我国医疗体系过去对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领域投入的 一些问题。 其中疫情暴露出我国公立医院科室配置问题,我国的科室配置投入分配不均。传 染科建随着很多传统的传染病得到比较好得控制,因而病人减少从而医院投入也 逐渐减少,医院对传染科的重视程度也逐渐降低。以甘肃为例,虽然 50%左右的 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设置有传染科,但床位数偏少,医护人员数量及职称情况偏低。 传染病的专科医院数量更是远低于其他类型的专科医院,2018 年传染病专科医院 为 167 家,占所有专科医院 2.1%,平均每个省级行政区 5.2 家。 通过此次疫情的考验,传染病医院的重要性也被公众又一次看到。而针对类似呼 吸道传染疾病,负压病房在此次疫情阻击战中的重要性也可见一斑,可以有效防 止病房内的被污染的空气传播出去。此次在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病房中建设中 全部采用负压病房。预期我国未来会加大力度建设传染病专科医院以及传染科需 要的负压病房。而建设二者需要采购大量一系列传染病所需医疗器械包括移动空 气灭菌设备、高级呼吸机、高流量氧疗仪等。 除了传染科,发热门诊在医院的重视程度也不高。其实我国在 2004 年 9 月, 为了 进一步控制传染病且形成常态机制, 卫生部下发《关于二级以上医院成立感染疾 病科的通知》,但是近几年很多医院觉得发热门诊的的作用不大,有的关停了,有 的减少了投入。这次疫情中,很多医院为了应对可能的患者或者疑似患者,将已 经关停的发热门诊重新开启,同时很多医院将发热门诊临时紧急进行改造进行扩 建,扩容留观病房,紧急添置发热门诊专用 CT 等设备以满足增加的患者流量以 及做到可以患者隔离,甚至有的县级医院的扩建场所都不在院内已有建筑内。 未来我国将重新提高对发热门诊的重视程度,扩大发热门诊的建筑面积,相关设 备配置会进一步跟上,除了一些常规的设备,包括基础耗材,ICU 配备的一系列 监护和治疗器械和 X 光机等,还会额外多配备 CT 机,以上海为例在全市 117 家 发热门诊当中,仅 26.3% 配置了专属 CT 设备,未来发热门诊会越来越多的配置 CT 机。 此次疫情也让我们看到了基层医疗机构的重要性。但目前我国基层医疗机构制于 财政和医疗资源有限,在医疗设备的配置上明显落后于高等级医院,只能从事一 些常规低端的诊疗项目,一些高端的如 DR、CT、核磁、彩超等检查项目无法开 展。因此本次新冠肺炎的确诊治疗工作很多都无法开展。根据 2018 年中国卫生健 康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发现,整体基层医疗机构配置万元以上设备平均每家不足一 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 1~50 万元设配,平均每家 7.28 台,但大于 50 万以 上设备平均每家只有 0.22 台,可见基层医疗机构的设备配置比较落后。除了设备配备比较少之外,目前基层医院设备超期使用情况明显,亟需更新换代。2015 年《基层装备功能需求及评价研究》课题对重庆市与苏州市 59 家基层非盈 利医疗机构调查结果显示:区县医院的设备稍新,但设备平均使用时间也达 4.66年,超期使用近 30%。乡镇和社区机构的设备使用时间相近,均数分别为 5.31 年 和 5.37 年,除去没有明确折旧期限的系统外,25 类设备中的 20 类平均使用时间 在 4 年到 6 年之间,大部分已经接近使用期限,40%以上已有超期使用现象,设 备的超期使用将带来检查结果准确度的下降以及维修费用的提升。在此次疫情结束之后,在分级诊疗的基础下会进一步加大加快对基础医疗机构设 备的补充和升级,以此来提高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诊断诊疗能力,提高疫情应对 能力,以下是我国基础卫生机构需求较大的医疗器械。 现有公共卫生疾控体系配套设备更新换代趋势显著 此次疫情考验下各地疾控迅速反应,因地制宜得制定应对措施,但其中还是暴露 了我国疾控的一些弊端,比如一些地区基层疾控没有核酸检验能力需要省市级疾 控协助检验,一些地方疾控人员并非科班出身专业知识薄弱以及疾控人手不够的 问题。 对比中国和全球的医疗和软硬件投入,可见中国对公共卫生从人员配置支出的投入比较低,相比于美英日等国家明显偏低。 特别是疾控人员配置远低于英美,每万人之有 0.02 名 CDC 人员,而美国 达到了 0.73,英国更是达到了 0.83;人均卫生人员每万人 88,而英美日 都超过了 200,美国更是达到 500。 从卫生支出上,中国也是明显偏低,只占到了 GDP 的 6.4%,其中公共卫 生支出只有 1.6%。高等院校公共卫生学科开设和 P3 或以上级别实验室的设置上看目前中国也相对 少。 中国仅有 98 所院校开设了公共卫生专业,而美国则有 135 余所,英国国 土面积和人口少的情况下也有 45 所; 实验室上中国只有 55 所 P3 或以上级别实验室,而美国则有 1300 余家, 英日由于数据不全则不在比较范围内了。通过这次疫情可以看到省市级的疾控中心的检验能力和设备配置基本达标但是 县级疾控的提升空间还很大。未来在补短板的背景我国将加大投入改造升级我国 现有的县级疾控。“软件”上,招入更多专业人才,使疾控的人员更加充足;“硬 件”上,改造县疾控,使得每个县疾控都将配备 P2 负压实验室,部分配备 P3 负 压实验室让基层疾控可以处理更多类型的细菌、寄生虫和病毒,从而使得地方疾 控可以更快反应与国家疾控做到联动,使国家疾控更快制定相关措施。 相关标的 迈瑞医疗 公司概况:公司主要从事医疗器械的研发、制造、营销及服务,主要产品涵盖三 大领域:生命信息与支持、体外诊断以及医学影像,其他产品还包括骨科和硬镜。 公司拥有国内同行业中最全的产品线,以安全、高效、易用的“一站式”整体解决 方案满足临床需求,是中国最大、全球领先的医疗器械以及解决方案供应商。 万东医疗 公司概况:公司为国内 DR 龙头企业,营业范围覆盖大型影像产品、移动影像产 品、影像诊断服务、管球生产公司和意大利百胜的超声诊断产品。建有北京、上 海两大研发生产基地,产品线涵盖 MR、CT、DR、RF、DSA、乳腺机、超声、 移动式、体检车以及万里云的影像云技术服务,可满足不同临床需求。 开立医疗 公司概况:开立医疗为国内超声设备的领军企业,产品线主要涉及超声诊断系统、 电子内镜系统以及体外诊断系统。公司十分注重研发投入,在全球拥有 7 家研发 中心,年销售额投入研发比例高达 18%,掌握超声领域最高端的单晶探头技术, 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海尔生物 公司概况:公司是基于物联网转型的生物科技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公司主要为 生物样本库、药品与试剂安全、血液安全、疫苗安全、生命科学实验室等五大应 用场景提供低温存储解决方案。市场份额位居国产品牌公司首位,并成为世界卫 生组织(WHO)、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的长期采购供应商。 基蛋生物 公司概况:公司专注从事体外诊断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属于体外诊断产品 制造行业,主要产品为体外诊断试剂及配套仪器。涵盖 POCT、生化、化学发光、血球等多个技术领域,覆盖心血管、炎症、肾脏、甲功、激素、糖代谢、血细胞 等多个检测领域。 万孚生物 公司概况:公司致力于生物医药体外诊断行业中快速检测产品(包括试剂和仪器) 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顾客提供专业的快速诊断与慢病管理的产品和服务。万 孚生物构建了完善的胶体金与胶乳标记层析技术平台、荧光标记定量检测技术平 台、干式生化以及电化学定量检测、分子诊断等技术平台,产品涵盖传染病、妊 娠、心血管疾病、毒品、肿瘤疾病、代谢疾病等业务领域。 尚荣医疗 公司概况:公司主要提供以洁净手术部为核心的医疗专业工程整体解决方案,具 体包括医疗专业工程(如手术室、ICU、实验室、化验室、医用气体工程等)的规划 设计、装饰施工、器具配置、系统运维等一体化服务,为医院打造洁净、无菌、 智能的手术环境及就医环境。 新华医疗 公司概况:公司以医疗器械及装备、制药装备、医疗服务为主要业务板块。在医 疗器械板块,有九大产品线,涵盖感染控制、放疗及影像、手术器械及骨科、手 术室工程及设备、口腔设备及耗材、体外诊断试剂及仪器、生物材料及耗材、透 析设备及耗材、医用环保及其他领域。 建筑 大建筑央企:集中度提升+基建需求回升 3 月 4 日,政治局会议要求,要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 建设,加快 5G 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2019 年 3 月央视在新 闻报道中曾阐述“新基建”七大领域:5G 基站、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 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2020 年的重大项目计划完成额出现加速增长。从目前已披露重大项目计划的 15 个省份的计划完成额来看,15 个省份本年计划完成重大项目 59024.69 亿元,较 2019 年提升 5.8%;而 2019 年的计划完成额增速为-1.1%,2020 年重大项目的投 放明显加速。从政策端来看,我们看到政策对城市轨道交通、城市间高速铁路等基建重大项目 非常重视,城市交通、城市群快速连通将成为未来基建主线。我们认为新基建主 要是两个概念:1)狭义的新基建:科技产业升级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 5G 基站、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医疗信息等建设,这部分项目有典型的 高技术、中长期高回报的特点;2)新一轮的基建补短板:新一轮的基建,和过往 的“旧基建”相比,更加聚焦到以城市轨道交通、城市间高速铁路、生态治理等基 建重大项目;并且,在目前“稳增长”需求不断提升的宏观环境下,对比两个“新基 建”,“新一轮的基建”对经济的支撑是“狭义新基建”不可替代的。从 2020 年的基建投资来看,制约基建投资的主要因素逐渐消除,2020 年基建投 资将明显加速。2020 年初项目储备明显提升、新投放增加、资金面改善,叠加基 建政策加码,制约 2019 年基建投资的主要因素均明显改善。具体来看: 项目储备:2019 年 6 月政策加码以来基建成交金额增速提升至 12.6%(前五月 0.4%);考虑到 2019H2 新投放的基建项目加速,叠加同期基建项目去化速度 放缓,2020 年初项目储备处于较高位置; 新项目投放:2019 年发改委基建项目审批金额增速超过 30%,预示着 2020 年上半年基建项目投放速度将加快。从各省公布的重大项目清单来看,目前 已披露的重点项目金额已超过 20 万亿,本年完成额超过 4 万亿,今年新项目 的投放将明显好于去年。 资金端:基建政策频出,政策均指向基建资金难问题,提前批复 1.29 万亿专 项债额度;企业端来看,考虑到建筑民企权益融资占总融资比例较高,再融 资政策放松将补充建筑企业营运资金; 政策端:在地产政策依然较紧的背景下,基建投资是稳增长必要的手段;近 期无论是政治局会议、国务院会议、以及财政部发言,均体现了今年财政政 策将会更加积极有效,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从“质”和“量”两方面共同发力,基建政策有望加码。从供给端来看, 建筑央企的竞争力不断加强,市占率持续提升。建筑企业的产 能主要包括人员、资金、管理三项,建筑民企通过高垫资,过去几年收入扩张速 度远快于建筑央企和地方国企,但也导致 2018 年后资金产能失去弹性之后,民企 的收入规模出现快速的收缩。具有资金优势、项目优势的建筑龙头央企近两年的 基本面明显好于行业的基本面,我们认为,央企市占率提升的趋势依然会继续。需求的起底回升&市占率加速提升,新一轮基建最受益建筑龙头央企。“新一轮基 建”聚焦于城轨、高铁等重大项目,这类项目体量大、技术及资质要求高的项目主 要的建设方为大建筑央企和大型地方国企,我们认为建筑央企龙头将会最受益这 一轮的“新基建”建设。并且,建筑央企在行业内拥有最高信用的资质,融资途径 较为通畅,将是行业集中度提升的最大受益者。从 2018 年以来,行业 CR4(中国 建筑、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交建)集中度提升,毛利率出现向上拐点。从 这个逻辑出发,我们维持对建筑央企的建议关注,包括【中国铁建】、【中国建筑】、 【中国化学】、【中国中铁】。 区域规划支撑基建需求+龙头集中度提升=设计龙头业绩稳健增长,建议关注【中 设集团】和【苏交科】。对于中设集团和苏交科而言,江苏作为长三角一体化重要 的组成部分,地方政府雄厚的财政实力以及政策的持续催化,区域基建需求具备 确定性和持续性;两家公司是江苏省内最大的设计公司,未来伴随着省内投资的 增长以及省外市场份额的扩张,有望实现业绩的稳健增长。 建议关注边际改善明显的园林企业2 月 5 日,2020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 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发布,要求扎实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支持 农民群众开展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推进“美丽家园”建设,优化农村生产、生 活、生态空间布局。我们认为,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改善, 未来生态园林建设的需求将会持续。传统的园林龙头企业被国资收购,园林行业竞争环境改善。从行业的空间来看, 2015 年至 2017 年,整个行业处于快速拓展期,PPP 增加了行业的市场空间;并 且由于项目体量较大,龙头园林民企园林订单的增长明显高于整个行业,如东方园林、铁汉生态等园林龙头企业连续营收&订单增速均超过 50%。但随着 2018 年 融资端的收紧,就连行业龙头东方园林都发债难销,普遍高杠杆的园林企业扩张 速度快速下降,东方园林、铁汉生态、美晨生态等园林企业陆续被国资收购。从 整个行业来看,东方园林、铁汉生态等大型民企业务扩张的能力和意愿都较低, 整个行业竞争环境有所改善。行业规范程度加强,行业需求处于回升期。从 2013 年至 2017 年间,生态保护和 环境治理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超过了 20%,高于整体基建投资的增速,行 业快速增长;但是随着 2018 年 PPP 项目的整治,及地方政府债务的限制,行业 增速快速回落;2019 年,随着园林类项目以 EPC 等更规范的模式推出,行业实际 的市场需求依然很大。2020 年,“稳增长”的需求较大,我们认为园林行业的需 求目前是出于回升期。再融资等融资政策放松缓解园林企业资金端压力,将增加其业绩弹性。2月14日, 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再融资制度部分条款调整涉及的相关规则,对再融资政策关 于发行定价、融资条件、退出条款等方面有一定的放松。园林企业拓展业务对资 金的需求量很大。再融资政策的部分放松将大幅改善园林民企资金面压力; 参照 2015 年融资放松后园林企业的拓展速度明显加速,我们认为 2020 年资金面宽松 将驱动园林企业业务量的提升,资金面良好、拥有扩张能力的园林企业尤其受益。 建议关注资金充裕的园林企业【东珠生态】。过去两年,行业增速下降叠加资金面 紧张,很多园林民营企业资金比较匮乏,项目承接能力受到影响,在订单&业绩 端增速均出现下滑;随着再融资政策的放松以及货币政策的不断宽松,民企承揽 项目的能力将明显改善,在投资回升的背景下,我们认为部分民企将具有较好的 弹性。东珠生态目前没有有息负债,受益于行业的回升及竞争格局的改善,公司 将步入高速发展阶段。 建议关注行业景气度向上的钢结构企业 新基建中无论是特高压电网、5G 基站还是数据中心建设都在大量使用钢结构, 新基建建设需求提升必将带动钢结构需求上升。城际高速铁路建设带来新建高铁 站需求,钢结构在大跨度高铁车站中应用广泛。 钢结构行业规模 6700 亿,占建筑业产值比例较低。从我国钢结构行业产量来看, 增速基本保持在 10%以上,2018 年钢结构产量达到 6874 万吨,占全国粗钢产量 的比重仅 7.4%,比例偏低。从钢结构产值来看,2017 年全行业产值 5100 亿元, 占整个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仅 2.38%;2018 年产值快速增长至 6736 亿元,同比增 速 32.08%,但占比仍然只有 2.87%。钢结构在住宅、桥梁的渗透率较低,未来提升空间较大。钢结构在我国住宅、桥 梁(公路)中的占比分别不超过 5%、1%。由于对钢结构住宅认知不足、技术及 政策体系存在缺陷以及产业链缺陷等三大问题制约了钢结构住宅的发展。当前我 国正通过政策、规范不断完善和试点钢结构住宅来破局,对比发达国家钢结构住 宅占比高达 20%~30%,我国钢结构住宅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根据美国桥梁信息 库(NBI)的统计,美国 34.6 万座桥梁中,钢结构占比达 34.7%。随着我国钢结 构桥梁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国家政策推动和跨江跨海大桥建设需求带动下,将不 断提升钢结构桥梁渗透率。装配式+环保是驱动钢结构渗透率全面提升的主要因素。国家及地方政府不断出 台政策推动装配式及绿色建筑发展。从当前时点来看,钢结构做装配式不论是成 本可控性还是施工工艺都相比于混凝土成熟;同时钢结构材料低碳环保,有可回 收性,是实现绿色建筑的最佳形式。装配式和环保将不断驱动钢结构渗透率全面 提升,预计到 2025 年将带动用钢量需求超 3300 万吨。龙头竞争优势显现,行业集中度逐步回升。16 年以来行业集中度已连续 2 年持续 提升,18 年 CR5 产量占比为 5%,我们认为未来行业将进一步向龙头加速集中。 1)从产能角度看,随着龙头企业 17 年开始不断扩产,规模效应带来低成本逐步 形成护城河,小企业在制造成本和交货能力方面已很难与大企业抗衡。2)从环保 角度看,17 年以来国家多轮环保督察持续趋严,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小企业强制出 清,环保带来的成本上升使小企业难以承受。小产能钢结构企业逐步淘汰已成不 可逆之势。3)从项目承接角度看,龙头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技术实力不断加 强。同时,通过近年来大型钢结构项目业绩的积累,龙头企业逐渐在高端钢结构 项目承接中呈现强者恒强,订单加速向上。 继续建议关注钢结构 EPC 龙头【精工钢构】、钢结构制造龙头【鸿路钢构】以及 装饰装修龙头【金螳螂】 精工钢构: 精工钢构通过采取“直营 EPC 工程总承包”和“成套技术加盟合作”两种模式同步推广装配式建筑,2018 年公司装配式建筑 EPC 订单占比超 10%,迅速放量; 公司的装配式建筑体系技术领先,已通过技术许可加盟模式先后打开了宁夏、河 北、辽宁、山西、河南、湖南市场,累计收取资源使用费 3.2 亿元,盈利能力强。 鸿路钢构: 钢结构制造龙头,2019 年底产能规模达到 300 万吨,预计 2021 年底超过 400 万 吨,大幅领先同行,规模效应带来低成本优势,公司出厂价低于其他公司自供钢 结构的成本价。公司管理优质,扁平化管理有利于提升生产效率、交货速度,工 厂可复制性高是公司能实现高质量快速扩张的主要原因。产能驱动公司业绩逐步 释放,运转率提升带动毛利率回升。公司短期业绩受复工推迟影响(湖北 45 万吨 成熟产能),长期依旧有投资价值。 金螳螂: 公司作为我国装饰龙头企业,有望充分受益新一轮基建潮带来的装饰业务增量。 过去三年公司订单较快增长,目前在手订单充足,能够保障未来业绩较快增长; 而且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解锁条件确保公司未来收入增速超过 20%/归母净利润 增速超过 15%。随着供应链整合的推进,公司有望迎来盈利能力的提升。2020 动 态市盈率仅 9 倍左右,再融资政策放松助力估值修复,目前公司配置性价比凸显。机械军工 轨道交通 铁路行业的投资除了服务于铁路运输业发展外,还充当政府对冲宏观经济波动的 重要工具。2008 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 GDP 增速出现下滑,而铁路行业投 资则呈现上升态势。类似的背离趋势也发生在 2014 年,表现出较强的抗经济周期 性。国家铁路“十三五”发展规划目标到 2020 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 15 万公里, 其中高速铁路 3 万公里。截止 2019 年底,我国高铁营业里程突破 3.5 万公里,提 前超额完成目标。2019 年 12 月 26 日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披露,2020 年将完成 铁路投资 8000 亿元,预计新增铁路 8000 公里。2020 年 1 月 2 日国家铁路集团有 限公司工作会议披露,2020 年将确保投产新线 4000 公里以上,其中高铁 2000 公 里。新基建等逆周期调节政策有望推动轨道交通投资建设超出预期。我国高铁通 车里程 2008~2019 年年均复合增速达 43%,城市轨道交通通车里程 2010~2019 年 间年均复合增速达 19%。截止 2019 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营业里程达到 6,730 公里,成长空间广阔。国 际一线城市东京、巴黎、伦敦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客运量的比例分别达 86%、70%、 70%;上海、北京仅为 54%和 44%。预计未来我国轨道交通里程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受益于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入,铁路设备行业迎来较好的投资机会。建 议重点关注全球铁路装备龙头中国中车、盾构机及大型桥梁钢结构龙头中铁工业; 铁路信号系统龙头中国通号。 工程机械 基建补短板拉动工程机械需求弹性 基础设施建设是工程机械重要下游应用领域,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有望拉动工程机 械需求弹性。一直以来,各类工程项目的建设都离不开工程机械。按照工程机械 下游应用行业分布,基础设施建设占比达 35%。逆周期调节力度增强、基建项目 加快开工建设,将进一步拉动工程机械需求弹性。 工程机械实现“机器换人”,应用渗透率逐渐提高 工程机械的应用使得施工作业效率大幅提升。火神山医院仅用 10 天 10 夜即建设 完成,离不开现场大量工程机械设备的使用。随着劳动力成本攀升、制造业“人 口红利”消失推动各个领域实现“机器换人”,进而推动工程机械渗透率提升。 2009-2018 年,我国农民工月平均收入从 1417 元增长至 3721 元,年均复合增速 11.32%。且结构上农民工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如从事批发零售业的农民工比例 从 10%增加至 12.10%。人力成本攀升和结构转移促进工程机械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实现“机器换人”。挖 掘机、混凝土泵车、起重机等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市政工程、农村建设等领域。以 混凝土泵车为例,三一重工在 2017 年针对农村市场研制的 V8 系列小型混凝土泵 车,突破了农村道路和场地的限制,为农村市场带来了成熟的混凝土机械化施工 模式,实现了产品应用场景的扩展。 存量设备更新换代成为主导,多因素推动行业销量保持高位随着我国基建和房地产规模持续提升,工程机械销量整体上大幅增加,进而推动 工程机械保有量进入高位。2016 年行业复苏以来,工程机械行业销量持续增加, 且更新需求成为主导。以挖掘机和混凝土机械为例,截至 2019 年底,我国挖掘机 十年保有量约 170 万台,按照 10 年寿命测算,年均更新需求量达 17 万台;汽车 起重机十年保有量约 25 万台,按照 10 年寿命测算,年均更新需求量达 2.5 万台。 排放标准升级也将促进工程机械更新需求更为集中工程机械设备涉及道路机械和非道路移动机械,前者如混凝土搅拌车、汽车起重 机等,后者如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压路机等。道路机械将于 2020 年 7 月 1 日起执行“国六”排放标准,京津冀及周边等重点区域、珠三角地区、成渝地区 提前于 2019 年 7 月 1 日起实施国六排放标准;非道路移动机械将于 2020 年 12 月 1 日起执行“国四”排放标准。排放标准的升级,将推动原有“国三”道路移 动机械、“国二”非道路移动机械加速淘汰。以挖掘机为例,根据工程机械设备历 年销量及草根调研推算,国二及以前的设备占存量设备的比例约 50%。因此,我们判断在更新需求推动下,叠加环保升级、机器换人、渗透率提升等诸 多因素,工程机械行业销量将保持高位,行业周期性大幅减弱。在此基础上,“新 基建”的推进进一步提高了工程机械的需求弹性,行业内上市公司将显著受益。我们建议重点关注三大主机厂三一重工、徐工机械和中联重科,关注显著受益于 行业增长和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替代的配套商恒立液压、艾迪精密,同时关注受益 于下游资本开支大幅增加、新臂式产品放量在即的高空作业平台龙头浙江鼎力。 工业自动化装备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还包括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装备是工业互联网的应用终端, 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将显著受益于工业互联网的发展。2018 年 下半年开始,受宏观经济增速回落、中美贸易争端等因素影响,制造业利润显著 下滑,相关企业投资意愿下降,工业机器人产量持续下滑。但自 2019 年 10 月以 来,国内工业机器人产量连续三个月保持正增长(1.7%/4.3%/15.3%)。汽车和 3C 分别占工业机器人下游总需求的 1/3 左右,2019 年下半年以来,汽车销量逐步探 底,智能手机销量降幅收窄、5G 等新技术驱动 3C 产业设备需求增速反转;伴随 企业逐步复工,机器换人需求得以强化,2020 年工业机器人的产量增速有望继续 回升。 动化改造趋势不改,我国工业升级空间仍然巨大 根据 IFR 数据,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销量占比从 2012 年的 14.47%上升至 2018 年的 34.69%,遥遥领先其他国家,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最大消费市场。2018 年 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快速上升至 140 台/万人,但仍然与工业发达国家差距显著: 韩国、新加坡等人均保有量在 2018 年分别达到 831 台/万人、774 台/万人,日本、 德国也超过 300 台/万人,其余如美国、丹麦、中国台湾等地区机器人密度均在 200 台/万人左右,国内市场仍然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我国工资增速长期维持在 10% 左右,而欧美发达国家工资增速中枢仅在 2-3%。随着我国人工成本的增加以及机 器人价格的下降,我国机器人需求有望维持高速增长。中国制造业还存在巨大自动化改造空间。电子、电气、纺织服饰、塑料制品等行业工业自动化需求较为迫切。我们统计了 2018 年各个行业收入和从业人数情况, 其中电子设备制造、电气设备制造产值名列前茅,但人均创收较低,纺织服装、 塑料制品等人均产值位于底部。这些行业空间巨大,但工业自动化程度较低,其 自身需求较为迫切,对应自动化市场空间充足。而人均产值表现相对突出的为烟 草、石化、汽车及金属加工,其中汽车行业自动化程度高,其余主要是资源型行 业,人均创收高主要由于资源价值较高。 零部件价格高阻碍国产化进程,关注具有核心零部件自主供应能力的本体商。机 器人本体成本当中,核心零部件占比约为 70%。其中,减速机、伺服系统和控制 器分别占机器人成本的 36%、24%、12%左右。国外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对我国本 体商供货价格往往超过给“机器人四大家族”的 50-100%。多数本体供应商不具备 成本优势,难以实现产品放量。具有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制能力的本体商将有望利 用其成本优势,更快跨过盈亏平衡点,重点关注埃斯顿。公司具备 80%核心零部 件的自主研制能力,自身拥有成熟的伺服系统研制技术、收购 TRIO 获取先进的 控制器技术、自主研发双曲面齿轮减速机替代低负载减速机,成长潜力较大。 平台型集成商或个别细分行业集成商发展空间大。集成市场空间广阔,市场分散。 一般情况下,系统集成市场规模可达机器人本体市场规模的三倍,根据 IFR 预测, 2020 年我国机器人本体市场规模可达 59 亿美元左右,可推算集成系统市场规模 则有望达到 1200 亿元以上。截至 2018 年 10 月底,中国机器人相关企业从 2 月底 的 6874 家增长到 8399 家,平均每个月增加 191 其中长三角经济圈共有 3042 家、 广东 1610 家、环渤海经济圈 1564 家、成渝经济圈 365 家、东北三省 519 家,但 销售收入 1 亿元以下的企业占大部分。 完成多领域布局或深耕具有大容量细分领域的集成商有望优先崭露头角。相较于 机器人本体和零部件,集成领域空间巨大,并且进入门槛相对较低,有望优先实 现利润快速增长。建议关注具有高技术壁垒的细分领域,如对精度、柔性、自动 化程度与运行效率有较高要求的汽车、电子、物流仓储等。同时挖掘细分市场空 间较大、已经积累覆盖多行业技术的优质企业,重点关注拓斯达、克来机电等。 低轨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建设 低轨宽带卫星通信系统作为重要的国家空间基础设施,相关建设计划也有望成为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宽带互联网的出现极大的加速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近年来,随着卫星制造 和航天发射技术的进步,天基互联网的发展正在从梦想照进现实。以美国 SpaceX 公司为代表的技术先驱已全面启动天基互联网建设。2019 年 11 月,美国 SpaceX 公司的“Starlink”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系统已可提供区域天基互联网服务。2020 年 年初至今,SpaceX 通过三次发射已将 302 颗卫星送入太空。Starlink 计划目前已 规划 11943 颗卫星,同时正在为另外 3 万颗卫星申请轨道资源。我国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系统主要有航天科技集团的“鸿雁星座”、航天科工集团 的“虹云工程”、中国电科集团的“天象”等。此前上述星座计划由三大集团各自 主导,未形成有效合力。我国上述三大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系统的建设进度落后于 Starlink,也落后于第二代铱星等一部分国外星座计划。卫星通信具有全球通用的 特性,不像传统互联网接入容易建立防火墙机制,实现“贸易保护”。龙头企业或 将利用先发优势和技术优势在全球范围快速抢占市场。 考虑到互联网安全及轨位频率资源稀缺等因素,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轨宽 带通信卫星系统仍迫在眉睫。据搜狐网,截至 2019 年,国际电联已收到 200 余个 大型卫星系统计划申请,而其中大部分申请人都不具备部署完整星座的能力,提 交申请的主要目的是抢占频段资源。为此,国际电联于 2019 就修改申请条件达成 初步共识,即让申请人(运营商)在 1 年或者 3 年内完成第一个里程碑阶段,并 且需要发射更多的卫星来保住所申请的频段。此外,建立我国自主的低轨宽带通 信卫星系统将为我国军用高速通信提供有力保障,为我军信息化建设添砖加瓦。 卫星产业链由卫星制造、火箭发射、地面设备制造、卫星系统运营四大环节构成。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系统建设将先期拉动卫星制造和火箭发射相关企业,星座部署 完善后卫星系统运营企业将进入收获期,并对地面设备制造需求带来较大拉动。 我国通信卫星制造相关单位包括航天五院(及旗下中国卫星(600118.SH))、航天 科工二院、中科院微小卫星中心、银河航天及配套企业航天九院(旗下航天电子 (600879.SH)) 等。我国火箭研制企业包括国家队: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 团,以及民营企业:零壹空间、蓝箭航天、星际荣耀等,其中,航天科技集团是 我国火箭研制的主力军。当前我国卫星运营企业主要有航天科技集团旗下中国卫 通(601698.SH)、中国电信集团旗下卫通公司、中信集团旗下中信卫星等。计算机 计算机有哪些细分板块属于新基建 新基建全称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首次于 2018 年 12 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被提 出,此后又在政府文件中多次被提及。2020 年 3 月 4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 员会会议强调:“加快 5G 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根据央视 《中国新闻》的报道,新基建包含:5G 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 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 其中,与计算机行业直接相关的细分板块有三个: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 互联网。除此外,从广义来看,新基建是指与传统的“基建”相区别,主要发力于科技端 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包括信创、网络安全、医疗 IT、金融 IT 等计算机细分 板块,也均属于泛义的新基建范畴。 狭义的新基建: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 根据央视的定义,与计算机行业直接相关的新基建细分板块有三个: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 大数据中心:IT 巨头资本回暖,需求拐点已至 大数据中心是云计算的基础设施。随着云服务收入的快速增长,IT 巨头在数据中 心等 IT 基础设施的投入将不断增加。2018 年,阿里、腾讯纷纷加大资本开支, 增强自身在云业务等领域的竞争力(IT 巨头的资本开支并不全部投向云计算,但 增速等相对指标的趋势仍有借鉴意义)。2019 年上半年,阿里、腾讯的投入有所 放缓:2019 年二季度两家公司资本开支同比增速大幅下滑,环比一季度小幅下滑。 2019 年三季度,阿里资本开支同比下滑的速度明显收窄,腾讯资本开支同比增速 转正。阿里和腾讯三季度资本开支环比二季度均出现了大幅增长。根据科智咨询统计,近年来数据中心市场规模稳步增长,2018 年中国 IDC 业务市 场规模已经达到 1228 亿元。随着 5G 普及带来的数据量暴增、云计算行业的向前 发展,预计大数据中心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大数据中心相关标的包括:浪潮信息、中科曙光、紫光股份、宝信软件、优刻得、 太极股份、易华录、紫晶存储。 人工智能:智能驾驶有望成为新基建重要一环 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分支,近年来一直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2017 年 7 月,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提出到 2020 年,我国人 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到 2030 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 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随后,工信部、 科技部、教育部等多部委纷纷出台相关政策,落实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其中,智能驾驶是人工智能在汽车行业的重要应用,有望成为新基建的重要一环。 居民购车需求的稳步增长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根据中汽协发布的数据,2018 年 全国汽车产销分别为 2780.92 万辆和 2808.06 万辆,占到全球近 30%的份额。2018 年是中国汽车市场持续增长 28 年以来首次出现销量负增长,2019 年中国汽车销 量继续进一步下滑。居民购车需求的稳步增长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在汽车行业 整体需求相对低迷的背景下,智能驾驶的引入有望提振汽车产业的市场需求。政策规划明确,智能汽车迎来黄金发展期。2 月 24 日,发改委等部门发布了《智 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 。该战略明确提出:到 2025 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 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形成。实 现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达到规模化生产,实现高度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在 特定环境下市场化应用。智能交通系统和智慧城市相关设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车用无线通信网络(LTE-V2X 等)实现区域覆盖,新一代车用无线通信网络 (5G-V2X)在部分城市、高速公路逐步开展应用,高精度时空基准服务网络实现 全覆盖。展望 2035 到 2050 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体系全面建成、更加完善。 安全、高效、绿色、文明的智能汽车强国愿景逐步实现,智能汽车有望充分满足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人工智能相关标的包括:科大讯飞、虹软科技、中科创达、千方科技、锐明技术、 佳都科技、四维图新。 工业互联网:2020 年有望成为产业爆发之年2020 年有望成为工业互联网政策规划的重要时间点。工业互联网行业的政策推力 始于 2017 年 7 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 联网的指导意见》。 该指导意见对工业互联网进行了定义,指出工业互联网通过系 统构建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打造人、机、物全面互联的新型网络基 础设施,形成智能化发展的新兴业态和应用模式。2018 年 5 月,工信部发布《工 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 年-2020 年) 》, 对行业发展进度提出了明确要求。 随后,工信部连续两年发布了工业互联网试点项目:2018 年 72 个试点项目、2019 年 81 个试点项目。按照政策要求,到 2020 年底,我们要初步建成工业互联网基 础设施和产业体系。由此可见,2020 年将是政策进一步发力的一年。在政策强力 推动下,工业互联网行业有望进入快速增长的阶段。平台是工业互联网的核心。《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 年-2020 年)》要求, 到 2020 年年底,遴选出 10 家左右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一批独 立经营的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信部公布的 2019 年 81 个试点项目中,有 35 个项目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试点项目。工业互联网相关标的包括:航天信息、用友网络、广联达、国联股份、东方国信。 泛义的新基建:信创、网络安全、医疗 IT、金融 IT 等 信创、网络安全、医疗 IT、金融 IT 等计算机细分板块,在国计民生中亦发挥着巨 大的作用,均属于泛义的新基建范畴。其中,各细分板块的标的如下。 信创:诚迈科技、金山办公、中国软件、中孚信息、超图软件、宝兰德、东 方通、太极股份、卓易信息、华宇软件; 网络安全:深信服、安恒信息、启明星辰、南洋股份、绿盟科技、中新赛克、 迪普科技、美亚柏科; 医疗 IT:创业慧康、卫宁健康、久远银海、思创医惠、平安好医生; 金融 IT:宇信科技、恒生电子、新大陆、神州信息、长亮科技、高伟达。电子我们认为今年硬件的机会将从科技基建开始,主要体现在 5G 基站建设和半导体 晶圆厂投资两条线,对于产业链拉动和提高社会生产率都有很强的意义。5G 基站 建设方面,建议关注基站相关 PCB 厂商。而晶圆厂投资方面,国产半导体设备厂 商将尤为受益。 5G 基站建设有望超预期,PCB 厂商尤为受益 5G 基站建设重新规划,进度有望超出此前预期。据工信部,国内 2014 年开始大 规模建设 4G 基站,2014-2016 年为 4G 基站建设高峰期,2019 年因为移动网络扩 容升级到年底总数已达 544 万座。由于高频特性 5G 基站数量将会更多,而我们 预计 2020-2022 年是建设高峰期,尤其在今年的情况下,我们判断运营商会重新 规划 5G 进度,基站建设大概率将超出此前预期。5G 基站建设大幅拉动单站 PCB 及上游 CCL 的价值量。为了实现高带宽、高传 输速率,5G 基站在 AAU 部分的天线底板和 PA 板采用了高频板,单价高达 3000 元/平米以上,而 BBU 中则使用了单价接近 6000 元/平米的高速多层板来进行数 据传输,产品单价均远高于 4G 基站产品。我们测算,5G 基站单站 PCB 价值量达 9000 元左右,是 4G 基站的两倍以上,其中单站高频板和高速板的价值量分别在 4000 元、2700 元左右。结合我们对于 5G 基站数量及进度的预估,我们测算整个 5G 建设周期可拉动 PCB 规模在 700 亿元以上,高峰期 2020-2022 年每年规模预计在 120 亿元以上。而 CCL 是 PCB 最主要的上游基材,尤其是对高频性能的实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假 设高频 CCL 和高速 CCL 分别占高频板和高速板规模的 40%和 30%以上,预计 5G 基站带动 CCL 规模在 280 亿元左右,高峰期每年在 50 亿元以上。5G 基站将带动高频产品先放量,而更大增量来自数据中心高速化驱动的高速产品, 规模数倍于高频市场。短期而言,从谷歌、微软等云巨头厂商对 2020 年资本开支 的展望来看,服务器需求回暖迹象明显,叠加短期远程办公需求,全年服务器订 单展望乐观。而随着下半年英特尔 10nm 服务器 CPU 芯片推出,预计未来两年服 务器需求将受益于更新换代而大幅提升。且 AMD 和英特尔新一代服务器 CPU 的 PCIe 接口均升级至 4.0,将带动主板 CCL 的材质和层数都进一步升级,层数从目 前的 10-12 层升级至 16 层以上,CCL 等级从目前 Mid Loss 等级的 FR4 板材升级 至Low Loss等级的高速CCL,未来3-4年服务器更新需求将带动高速PCB和CCL 市场爆发。另外,2019 年 PCIe 5.0 已经发布,传输速率进一步翻倍至 32GT/s,届 时板材将继续升级至 Ultra Low Loss。我们测算,随着新一代 CPU 渗透,服务器 市场将带动每年 160 亿元以上的高速 CCL 增量,成为其最主要的增长动力。半导体晶圆厂投资,利好国产设备厂商在国家政策和大基金战略扶持下,我国半导体行业发展迅速,国产替代趋势愈发明显,而在大陆涌现的晶圆厂建厂热潮下,国产设备厂商有望充分受益。据 SEMI 统计,2017-2021 年全球在建和规划建设的晶圆代工厂共有 62 座,其中有 26 座设 于大陆,占比约 42%。在 2018 年有 13 座晶圆厂开始投入建设,随着产线建设步 入正轨,预计未来几年正是产能爬坡,资本开支提升的关键阶段。其中我国国资企业及国家地方基金投入的 fab 厂商共 15 家,主攻逻辑产品和 CIS 的主要有中芯国际、华力微电子等,而主攻存储产品 DRAM 和 3D NAND 的主要 有长江存储、合肥长鑫、紫光集团等。这些公司在未来几年之内的总投资约 4500 亿元。国际龙头也纷纷在我国各地进行布局,如无锡的 Hynix、西安的 Samsung、 大连的 Intel 及南京的台积电等,总投资规模约为 2000 亿元。而晶圆厂投资主要分为厂务建设和设备投资两大部分,其中设备投资占总投资的 70-80%,且随着工艺节点的持续演进,对设备的要求逐渐提高,设备投资占比会 更大,一条 16nm 生产线设备的投资达到 85%,随着 TSMC、Intel、Samsung 将工 艺节点推到 7nm,这一比例将会更高。因此我们判断大陆晶圆厂建厂热潮下国产 设备厂商将尤为受益。我们假设一条月产能 2 万片的 28nm 制程的 12 寸生产线总投资金额约为 50 亿美金,那么仅一条生产线的半导体设备投资空间就有 35-40 亿美金。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已经开建的 17 座晶圆厂已经带来了将近 4000 亿元的设备投资空间。随着我 国各条在建或已建成产线陆续投入试产,研发经费的不断投入,会带来良率的逐 渐爬坡,产能必将进一步扩大,届时对于国产设备厂商来说是一个较快打开市场 的机会,我们预估在未来 1-2 年之内,都会是国内设备厂商的黄金机遇期。以长江存储为例,从其公布的信息可推论,2020 年将成为长江存储实现大规模量 产的重要节点,也就是达到每月 30 万片的产能,逐步实现中国内存芯片本地化的 目标,而目前长江存储现阶段的设备采购和安装情况尚未完成,且有可能仍处于 大规模需求的阶段。我们剖析了长江存储的招标信息,预计随着其扩产的推进, 将为国产设备厂商带来巨大成长空间。通信国新办就“应对疫情影响,支持交通业和物流快递领域发展”举行发布会,会议 指出,国家发改委将着力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和发展环境,促进物联网、大数据、 云计算、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化设施设备与物流活动的深度融合。上周以来,疫情开始逐步缓解,各行各业相继推进复工复产,政策层面陆续出台 扶持实体经济的措施,市场流动性也进一步得到释放。虽然一季度疫情可能带来 5G 投资暂时的延迟,但自 2 月中旬以来,三大电信运营商密集发布各类设备及 配件的集采招标;2 月 23 日,中国联通更是明确表示要与中国电信一起,力争提 前一季度完成全年全国 25 万站的建设目标,预示着 5G 的战略地位再次得到显著 提升,国内 5G 建设有望爆发式补进,建设强度大概率将超预期,独立组网进程 亦将进一步提速。从宏观层面,信息通信业是全面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行 业,数字经济新基建的复工复产进程,对于全国企业复工复产工作不仅能产生很 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更能起到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因此为了更加有效地对 抗疫情、提振经济,国内数字经济基建投资有望加码,其中 5G 通信新基建更是 首选。同时,5G、通信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也的确发挥了重要、积极的支撑作用:当前背 景下,一系列新兴数字经济商业模式纷纷落地,网络教育、在线医疗、远程办公 等新业务、新模式、新应用落地生根,驱动新基建消费潜力迅速释放。因此从现 实需求的角度也证明:5G 建设有望加速,产业链发展将持续向好。另外,认真组织实施“512 工程”、加快推动“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是工 信部近期会议的又一重要主题。工业互联网是 5G 网络下重要的应用场景,可以将 5G 网络大带宽、低时延、广连接的优点发挥得淋漓尽致,有望显著提升关键 工业领域的工作效率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 (2018-2020 年)》中提到,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总体愿景是,到 2020 年底, 初步建成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在 5G 与工业互联网高度融合的作业 背景下,基础产业体系的建成落定,必将坚定推进 5G 布局的奋起直上。现阶段,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会议定调,要求全面加速 5G、工业 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疫情对通信行业影响有限。伴随 5G 进入大规模建设期, 我们预计行业景气将持续向上,坚定看好板块未来走势。 5G 基站加速建设,网络侧景气度提升2019 年全年 5G 基站建设数量在 13 万站水平,2020 年进入 5G 基站规模建设期, 预计在 70 万站左右。5G 基站建设爆发,网络侧业绩景气度大幅提升,基站主设 备厂商将直接受益。5G 的蓬勃发展推动流量持续走高,云计算持续颠覆 ICT 行业,Gartner 预测 2021 年全球云市场规模可达 2461 亿美元。随着全球流量洪水爆发、5G 建设启动,国 内外云厂商规模不断扩大,作为数据中心重要基础器件的数通光模块亦迎来高速 发展期,从以100G主导向400G升级。2020年作为400G光模块放量的关键之年, 预计全球总需求在 70 万只以上,达 2019 年的数倍。根据 IHS 的调研,2018 年数 通光模块市场规模在 33 亿美元左右,预计 2022 年该市场将翻番增长至 64 亿美元 以上,复合增速超过 18%。5G 三大应用场景的无线需求映射到承载传送网上,就要求承载网具备大带宽、 低时延、高可靠、时钟同步、高度灵活性、网络切片和智能协同等特性。在现有 技术中,OTN/WDM 技术是 5G 承载网的最佳选择。相应的,电信级光模块市 场在 5G 时代也将迎来旺盛需求。根据 5G 光网络发展趋势,5G 达到全覆盖程度预计共需宏基站 600 万个,基站光模块需求 235 亿元,市场空间为 4G 时代的 3 倍以上。 5G 换机助推进阶增长,终端侧市场估值提升根据 Strategy Analytics 研究报告数据指出,2019 年全球 5G 智能手机出货量接近 1900 万台,2020 年全球 5G 智能手机出货量或将达到 1.99 亿,为 2019 年总出货 量的 10 倍以上,需求远高于预期。工信部近期也专门提到要为 5G 终端产品上市检 测开放绿色通道。5G 换机潮将催生创新性的终端,使行业回归上升周期。天线业务量价齐增。受益于 Massive MIMO 技术的推进,基站+终端天线数量需求 大幅增加;同时在 5G 高频高速的趋势下,LCP 材料的应用带来软板天线(FPC) 市场的价值量增长。无线充电渗透率提升。无线充电方便快捷、节约空间且充电功率已大幅提升,逐 渐向消费终端、家庭智能、汽车电子等领域进一步渗透,初步形成无线充电生态 圈。据预测,无线充电整体市场规模将在 2022 年达到 140 亿美元,市场渗透率达 60%。同时 IHS 预测,到 2024 年,无线充电接收端将达到 20 亿件。精密器件市场产能释放。消费电子产品功能需求日益复杂,带动手机各类金属件、 结构件数目高速增长;同时手机内部越来越紧凑,零部件之间的电磁隔离和电磁 兼容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 5G 网络,应用驱动应用收入增长点是驱动 5G 网络的推进器。对于运营商而言,能够真正落地的应 用才是 5G 最佳切入点。5G 最先爆发的应用将是在 4G 时代已存在,但仍存在痛 点的应用,比如视频会议、视频直播、云游戏等等。随着基于硬件的传统视频会议市场增长放缓,新兴的软件视频会议(云视频会议) 迅速发展,视频会议的成本逐年降低;除了政府和大型企业用户之外,中小企业 用户的增长成为重要的发展引擎。另外,智慧城市的发展使得视频会议与其他数 据驱动发展的经济模式快速融合,预计中国视频会议市场将于 2019 年至 2023 年 间实现高达 26.2%的年均复合增长,于 2023 年达到 535.3 亿元规模。近期根据调 研情况,在线直播、视频会议人数更是爆发式增长,尤其是在线会议和在线教育 领域,主流在线视频平台用户数同比去年翻了数倍,市场快速增长。物联网作为新的收入增长点,被电信运营商寄予厚望,目前正呈现出加速迹象。我们认为,物联网产业的连接环节有望最先实现爆发式增长,且该环节全场景通 用,有能力在前期获得最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其次,上下游紧耦合的商业模式顺 应当前发展趋势,优选其中前景广阔、迅猛增长的细分赛道应是明智之举。移动支付领域竞争激烈、智能 POS 机快速增长。根据我们的预测,2022 年国内 智能 pos 机出货将达 200 万台,为蜂窝通信模组带来的需求额在 20 亿元以上。车 联网增长势头迅猛、新市场需求旺盛。2018 年中国乘用车 T-BOX 前装市场装配 量为 613 万,根据佐思产研的预测,2023 年中国乘用车 T-BOX 前装装配量将达 到 1416 万套,CAGR 为 18.22%,按模组单价 100 元计算,未来市场国内 T-BOX 市场带来的蜂窝模组市场需求将达 15 亿元左右,后装 OBD 带来的市场规模预计 更大。智慧能源替代市场潜力大。目前国内待替换的传统机械燃气表约有 5000-6000 万台、IC 卡燃气表约有 4000-5000 万台,即使不考虑新增需求,我国 存量燃气表更换也有 40-50 亿的市场规模,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投资建议伴随 5G 进入大规模建设期,我们预计行业景气将持续向上,坚定看好板块未来 走势。在当前 5G 建设预期全面加速、工业互联、车联网等标志性应用层出不穷 的背景下,1、中兴通讯在 5G 建设中当仁不让,是 5G 通信新基建最直接、最重要的受益标 的;2、物联网作为贯穿 5G 始终的核心应用主线,无论是工业互联抑或是车联网均属其中的细分场景,而在物联网的范畴中,每一类应用都离不开“物-物”相连的关 键——通信模组,且模组在产业链的发展进程中因处基础地位而优先受益,移远 通信作为全球物联网模组冠军,将乘 5G 东风、在优秀“朋友圈”的支持下扶摇 直上、鲲鹏万里;3、 5G 持续加速、强化,智能终端换机潮的来临有望驱动产业链高景气提前来临, 信维通信通过打造从材料开始的垂直一体化业务格局、深度绑定大客户平台、积 极外延并购内生发展,向“泛射频帝国”稳步迈进;4、5G 突飞猛进,流量持续爆发,云数据中心核心基础器件数通光模块迎来技术 迭代、量价齐升,全球数通光模块龙头中际旭创喜迎 400G 放量,积极布局电信 前中回传产品,双擎驱动向上突破。5、云视频会议在 5G 时代有望克服传统痛点迎来发展,当前形势下,远程会议、 网络协同办公需求显著提升,统一通信龙头/高清视频会议供应商亿联网络以 SIP 为锚、VCS 为桨,业务有望持续高速增长。此外,还建议关注 5G 网络侧内资 PCB 龙头深南电路、电信光器件巨头光迅科技、 光模块优秀厂商剑桥科技、手握优质资源 IDC 龙头光环新网、通信技术外包服务 开拓者国脉科技; 5G 应用侧车联网北斗龙头海格通信、车联网感知终端移为通信、 工业互联自主可控大数据龙头东方国信、MEMS 纯代工龙头耐威科技、工业互联 网络设备龙头东土科技、专网通信全球龙头海能达、细分领域优质标的佳讯飞鸿、 云会议优秀企业二六三等等。电力设备新能源事件:3 月 4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当前新冠肺炎疫情 防控和稳定经济社会运行重点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 障领域投入,加快 5G 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也称“新基建”)建设进 度。根据央视网 2019 年 3 月 2 日发布新闻,“新基建”指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 施建设,主要包括七大领域:5G 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新任国家电网领导人上台以后,首次公开表示 2020 年国家电网工作重心仍聚焦在 泛在电力物联网及其衍生项目,其中新基建作为国家稳定经济社会运行的重要工 作,上升至国家战略关注高度。新基建子项目特告他、充电桩、新能源三大环节 齐驱并进,共同迎来新的盈利增长点。国网新基建开启之后,特高压建设全面恢复,在市场风格和关注度逐渐稳定之后, 有望在 2021 年-2022 年之间进入收入确认高峰期。充电桩业务经过 2016 年以来 的国网垄断阶段之后,开始进入龙头企业的营收拐点,其中重点关注公交充电桩 提前进入盈利期,经济性值得肯定。新能源方面风电光伏仍处于高增长阶段,能源结构不断向利好于新能源的方向发展,需求可期,成长稳定。 托底经济,特高压核准、开工、建设全面加速国网加速推进特高压核准、开工、建设等措施后,“新基建”再将特高压建设上 升至国家战略层面高度,预计 2020 年电网投资大概率反转。2020 年年初国家电网发布的《全力恢复建设助推企业复工复产的举措》文件与《20 项重点工作任务》文件所提及的 13 条特高压线路,涉及特高压线路总投资额约 为 1965 亿元。 本轮加快特高压核准、开工、建设涉及的均为存量线路,无新增项目。2020 年年初国家电网发布的《全力恢复建设助推企业复工复产的举措》文件与《20 项重点工作任务》文件所提及的 13 条特高压线路,除蒙西-晋中 1000 千伏交 流线路以外,均为 2018 年国家能源局核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一批输变电重点工程规划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提及的特高压线路,无新增项目。预计本轮特高压周期中,南瑞、许继、平高 2020-2022 年营收弹性(相对 2019 年)分别为 7.5%、18.3%、12.6%,2020-2022 年业绩弹性(相对 2019 年)分别 为 16.7%、122.3%、119.5%。 复盘:先看预期的修复,后看业绩兑现,修复的强度取决于市场风格和关注 度2018 年特高压周期与 2014 年特高压周期高度相似,但建设进度明显低于 2014 年 特高压周期。 相似点:均为国家能源局通过发文形式给予 10 条左右的特高压项目一次性审 批通过;两轮发展高峰投资规模相当,均为 2000 亿左右。 不同点:2018 年特高压周期中节奏在 2019 年受干扰,建设速度较慢,战线 拉长,业绩集中在 2020-2022 年确认,当前先修复预期。2014 年特高压周期 开展速度较快,2014 年 5 月国家能源局围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 了配套措施后,2015 年 10 月“四交四直”均已开启首次招标,2016 年是营 收确认的高峰期,2017 年全部竣工;2018 年特高压周期开展速度相对较慢, 2018 年 10 月国家能源局核发《关于加快推进一批输变电重点工程规划建设 工作的通知》后,截至 2020 年 2 月仅有 5 条线路开启招标,余下 7 条线路将 在 2020 年核准,其中 6 条将在 2020 年开工建设,预计 2021-2022 年是本轮 特高压营收确认的高峰。由于特高压建设周期较长,特高压周期期间相关企业股价表现并非一步到位。参 考 2014 年特高压周期期间南瑞、许继、平高股价表现,特高压周期中主要有两轮 行情:第一轮为特高压建设计划出来时,第二轮为特高压进入收入确认高峰期后 营收大量兑现时。根据国家电网 2020 年重点工作任务相关内容,2018 年特高压周期中尚未核准的 7 条线路均将在 2020 年核准,其中 6 条将在 2020 年开工建设,我们预计 2021-2022 年将是 2018 年特高压周期的收入确认高峰期。 国网基建开启,充电桩重点布局 稳坐充电桩保有量龙头,快充桩占比创造更高盈利国网大规模建设重启,基础设施建设成为重要方向和内容。充电桩作为建设周期 短,市场需求明确,盈利能力较强的资产,将继续成为国网重点部署的投资方向 从建设规模来看,国网自 2016 年以来成为绝对的市场主导力量。高速公路充电网 络和城市内的集中式充电桩基本全部由国网建设、运营。国家电网与特来电、星 星充电自 2017 年起逐步形成行业垄断优势,构成稳定格局。充电运营环节集中度高,CR3 达 75.2%。截止 2019 年 5 月,充电桩规模化运营企 业(充电设施保有量≥1000 台)共 18 家,其他企业运营的充电桩数量极少。特 来电、国家电网和星星充电分别以 13.11 万台、8.78 万台和 10.45 万台的保有量 位居前三甲,三家市占率之和高达 75.2%。快充桩数量是充电桩企业强有力抓手。从目前各家充电设施运营商的快充桩布局 来看:特来电的快充桩数量最多,达到 54200 个;国家电网其次,达 46837 个; 星星充电、普天等的快充桩数量与前二者不在同一数量级上。但由于国家电网的 快充桩布局较多在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其单体的功率较特来电更大,因此我们从 功率角度来考量,国家电网的快充桩总装机功率位居第一,远高于特来电。我们 认为快充桩是充电行业发展的桥头堡,快充桩数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 速度,国家电网龙头地位依然。 充电服务费奠定收入基本,公交充电桩已达盈利平衡点充电桩在经历了 2015-2016 年的高速建设期之后,已经逐渐摸索出了相对成熟的 盈利模式,盈利能力逐渐提升。同时,各地的充电服务费政策逐渐稳定,车主的 用车习惯已经养成,收费模式清晰。地方政策重心从“补车”转向到“补桩”,充电桩行业有望持续景气。《新能源汽 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征求意见稿再次强调要加快建成适度超前充电 网络,并明确提出要提升充电设施服务水平、鼓励商业模式创新,全国多地已经 公布了新能源充电设施奖补政策。奖励补贴政策降低了运营商采购充电设备带来 的成本,将带动公用桩的安装。分散式充电桩经济性较差,按照每根慢速充电桩平均每天充电 3 小时,快速充电 桩平均每天使用 4 小时,每根慢充桩按照平均 10 千瓦的功率,每根快充桩按照平 均 80KW 的功率计算,充电服务费取中位数 1.2 元进行计算,按照单桩使用率 30% (不含公交、专用车充电桩)计算。公共充电桩占比,则按照全部慢充桩的 5%及 全部快充桩的 50%来计算。公交车充电桩经济性较好。公交车、环卫车充电桩的盈利情况相对最好,也是国 网主要的服务对象。由于该类充电设施使用时间集中,利用率高,充电量大,收 取充电服务费可以获得较客观的利润。根据我们的假设和测算,可得到 2020 年公 交车充电运营市场规模占比在 40%以上,是最大的细分领域。从充电桩盈利能力的测算可以看出,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的充电服务盈利尤 其突出,且在充电运营市场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在国家电网所运营的充电桩/站中, 国家电网主推高速公路充电网络,积极推进互联互通。2009 年开始推动充电桩建 设,并于 2010 年建成首个充电站。布桩重点在高速公路服务区以及大中型城市。 14 年起每年进行充电桩招标,至 2018 年 2 月已建成 1521 座高速公路充电站,覆 盖 3.1 超万公里。国网在其自营 APP“e 充电”上已经可以实现与绝大部分充电运 营商的互联互通。国网招标的充电桩类型有明显的大功率化、直流化的特点。 多维拓宽盈利空间,泛在扶持重点不变国家电网公司发布的《泛在电力物联网白皮书 2019》中提到,“目前,我国电动 汽车保有量已突破 360 万辆,占全球比重超过 50%,居民区建桩、充电需求日益增加,我们依托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创造性地提出了智能有序充电的解决方案。” 国家电网公司营销部副主任刘继东透露,经过试点验证,80%的电动汽车充电量被 优化调整到负荷低谷时段,用户充电需求得到有效保障。按照计划,到 2021 年将 推广居住区智能有序充电桩 3 万个。优质充电服务为年度发展基石与入口。以优质充电服务为基石和入口,推进人、 车、船、桩、网、电、储等资源的泛在互联,全面聚合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电 动汽车整车企业、电池等零部件企业、设备制造商、充电运营商、出行运营商、 停车运营商、通信服务商、互联网企业、电力企业、金融投资机构等各方资源, 共同推动跨行业信息融合与业务贯通,服务电动汽车行业健康发展。 电动汽车产销旺盛,充电服务需求持续提升 电动汽车产销量维持高位,增速有所放缓但整体体量持续提升根据 2015-2019 年新能源汽车产销数据分析,相比 2018 年较 2017 年销量同比增 长 60.8%,产量同比增长 80.6%,2019 年较 2018 年则产销同比均出现负增长,但 增长幅度不大。尽管增速放缓,2019 年产销数据仍维持高位,年销量保持在 120 万辆以上,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体量仍以较高增速持续提升,电动汽车领 域前景尚好。2020 年补贴政策有望保持相对稳定,政策支持体系搭建完毕,为产业发展创造了 良好的政策环境。2020 年是合资和外资车企新能源车型释放和销量发力的元年, 以特斯拉为代表,主流外资车企纷纷发布有产品力的新车型。预计 2020 年国内新 能源汽车销量 160 万辆,同比增长超 30%。 行业趋势向好,充电桩需求持续上升新能源汽车需求旺盛,伴随的充电桩建设也不断扩张。从充电桩装配数量看,2012 年我国存有公共充电桩 1.8 台至 2019 年 3 月的 34.2 万台,数量上增加近 20 倍。 2020 年末公共桩有望突破 50 万个——根据《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 (2015-2020 年)》, 2020 年全国电动公务车和乘用车将超 430 万。2015-2020 年规 划新增分散式公共充电桩 50 万个。2019 年 3 月末全国公共桩保有量 38.4 万个, 每月平均新增公共桩约 8000 个,且 2019 年版电动汽车推广的地方财政补贴对象 将从车辆购置转为充电设施建设运营,这将有助于提速公共桩建设,预计 2020 年末公共桩保有量有望突破 50 万个规划目标。政策利好及新能源车保有量拉升,充电桩行业前景巨大。日益增长的电动汽车数 量对充电行业提出了更迫切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对 新能源汽车发 展速度提出明确规划,要求 2020 年新能源车产销量达到 200 万辆, 2025 年产销量占比达汽车产销为 600 万到 700 万辆,说明充电桩将来会有很大的 增量市场。目前和《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 》 提出的“一 车一桩”的发展目标,并与 2020 年 480 万分布式充电桩的规划存在很大距离。 从这里看来充电桩行业也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快速改善充电设施数量上的短板成 为新能源车行业健康发展急需解决优化的关键之一。尽管充电桩需求旺盛有较好市场前景,但现在来看整体车桩比仍偏低,充电设备 不足仍是现实。社会资本由于缺乏较强的运营能力,充电桩整体盈利能力偏低,为国网留下了巨 大的市场空间。现阶段,充电桩运营商的主要收入来源在于收取充电服务费。从 微观单桩的盈利能力来看,以 30kWh 的快充桩为例,假设单桩设备的成本为 3 万元,建桩总成本为 4 万元,设折旧年限为 5 年,则单桩若要在 5 年折旧期内实现 盈亏平衡,每年需实现充电服务费收入 8000 元。同等盈利能力与国网相比缺乏明 显竞争优势,且安装充电桩带来额外管理成本,因此为国网挤出较大市场空间。 能源结构改善,新能源发电长期向好可再生能源消纳量提升,竞争优势显著。2019 年我国非水可再生能源消纳比例提 升至 9.0%,其中风电发电量占比为 6.0%。行业预期随着技术提升及非技术成本 下降,2021 年我国风电将实现发电侧平价,光伏度电成本也逐年降低。长期来看, 风电及光伏度电成本将不断下降,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持续提升,能源结构进一步 优化。 风电:产业大规模抢装,三年需求可期2019 年系三年抢装元年,景气向上可持续。2019 年风电新增并网规模 25.7GW, 同比增长 21%,新增吊装规模 28.9GW,同比增长 37%。预计 2020 年并网规模 30GW, 吊装规模有望达到 35-40GW。未来装机规模的增长将受益于:1)部分已核准项目 需 2019 年底前开工,以保障项目标杆电价不下调。2)市场预期平价节点临近, 加速建设在手项目,风电三年持续抢装开启。3)风电度电发电成本 LOCE 逐渐降 低,2021 年后发电侧平价后,市场空间打开,需求放量增长。项目集中开工建设,运营商建设规模提升。根据最新行业政策,风电项目核准后 2 年内需开工,政策将促动运营商在手项目加速建设。目前,符合固定上网电价 的已核准未并网项目容量总计 88GW。其中,融资完成/开工项目规模预计 42GW, 已核准项目规模 46GW。我们预计,随着行业限电、融资、建设环境改善,叠加风 电平价预期,2019-2021 年风电装机加速,运营商抢装意愿强烈。多家运营企业 发布 2019 年资本开支计划,如华能国际 2019 年风电资本支出计划高达 239.5 亿 元,同比增 240%。华润电力、华能新能源、龙源电力、大唐新能源等多家企业亦 大幅提升 2019 年装机规划。可建指标充沛,未来两年确定性较强。截至2018年底,我国累计总装机达184.3GW, 其中预计特高压项目 30-35GW。18 省市距 2020 年并网规划仍有装机空间,6 省市 因限电问题“十三五”并网目标尚未明确,7 省市或已达到并网规划(因特高压 项目不易拆分,或有省市仍有建设空间)。我们预计,若剔除已建设的特高压规模 距2020年并网目标仍有58-63GW装机空间,且海上项目有5-8GW装机空间。此外,不占指标项目贡献增量,分散式已有规划 9.2GW,特高压规划 19.8GW,平价项目 预计 2020 年落实 5GW。总计 97-105GW 风电项目可于 2021 年前建设,则 2019-2021 年年均可建设规模达到 335GW,行业增长动力强劲。招标规模创新高,中标价格迎反弹。从招标规模看,2019Q3 中国风电招标规模 50GW, 创下历史新高。按季度看,2019年Q1-Q3招标规模分别达到14.9GW、17.4GW、17.7GW, 同比增长 101%、87%、144%,逐季刷新单季度招标量历史记录。自 2018 年四季度 以来,各机组投标均价企稳回升。截止 2019 年 9 月, 2.5MW 的招标价格分别为 3898 元/MW,底部回升 17%,3MW 价格达到 3900 元/kW。价格加速回升,一方面由 于需求出现拐点,供需格局提升均衡价格,另一方面,受益于招标机型大型化, 2.0MW 及以上机组成为主力机型,抬高供应商准入门槛,竞争格局优化。 光伏:成本下降促增长,成长属性高成本不断下降,促进需求增长。从总量来看,光伏系统成本持续下降,叠加目前 渗透率较低,预计光伏需求将持续增长,空间广阔。回溯历史,不考虑国内需求 (主要系国内需求由政策驱动),海外需求与组件价格显著负相关,主要系系统成 下降,光伏经济性突出,装机持续增长。我们认为未来光伏系统成本将进一步下降,刺激需求持续增长。2019 年全球光伏 装机 120GW,同比增长 11%。预计 2020 年全球光伏装机 140GW,2021 年全球装机 170GW,2019-2021 年 3 年复合增速为 16%。 投资建议2020 年是“新基建”启动的一年,特高压已经被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高度。2020 年国网特高压建设全面恢复,国网加快推进 13 条特高压线路核准、开工、建设, 涉及金额约为 1965 亿元,预计将在 2021-2022 年迎来营收确认的高峰期。建议关 注电力二次设备龙头国电南瑞,其他关注特高压弹性标的许继电气、平高电气。……(报告来源:兴业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爱之梦

中国科学院团队发布《研究报告》:城市大脑建设面临行业孤岛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 程子姣)2020年12月23日,由中科大脑承办,城市大脑全球标准研究组、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数字治理研究中心联合发布《城市大脑全球标准研究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显示,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当前城市大脑的建设中面临着部门孤岛、行业孤岛、企业孤岛和地区孤岛等问题。无论是城市内部还是城市之间都很难形成一个协同工作的整体。例如,一个城市的垃圾运输车一旦驶入其他城市管辖区就很难被跟踪到。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和新基建等科技浪潮下,“城市大脑”成为城市建设和前沿科技领域的新热点。截至2020年6月,全国已有数百个城市宣布建设城市大脑。阿里、华为、百度、腾讯、中科大脑、京东等数百家科技企业宣布进军城市大脑领域。《报告》提出了建设城市大脑全球标准的九个研究方向。一是建立世界统一的城市神经元节点标准,以对应城市中的每个人、物和系统;二是为规范城市神经元之间的协作关系建立标准。既要规划城市大脑内部的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的管理与协调关系,也要解决不同城市、不同国家的城市神经元协同工作问题;三是建立城市云反射弧标准,以解决城市面临的各种问题。中国科学院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创新战略研究会副会长吕本富表示,城市大脑就是未来各种人工智能系统的集成,在智能经济时代,智能系统的核心就是城市大脑,“每年有大约300万人网贷违约,但互联网法院执行庭只有6个人,有了智慧治理,委托执行庭机器人,就可以提高执行效率。”吕本富认为,城市大脑的标准领先于时代,符合人治法治数治,符合未来智慧治理的思想,“未来把智能经济和智慧治理放在一起,有智慧治理就一定要有标准”。早在2015年,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就发文提出“城市大脑是互联网大脑架构与智慧城市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城市级的类脑复杂智能巨系统”这一结论。自2016年杭州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建设城市大脑以来,上海、北京、郑州和福州等数百个城市也开始了城市大脑的规划和建设。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程子姣 实习生林梦雪 编辑 徐超 校对 柳宝庆

掘火者

装配式建筑专题研究报告:政策不断深化建筑工业化为不变主线

机构:中信证券装配式建筑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结构上我国装配式以预制混凝土为主,钢结构为辅。我们梳理了装配式相关政策,近年来装配式政策推动分阶段且不断深化,而推动建筑工业化,减少建筑工地现场作业环节,则是政策不变主线。新版装配式评价方式强调装配率导向,有助于装配式快速推广,但未来技术体系发展或更贴合建筑工业化的目标。政策推动下,产业链料将百花齐放,钢构公建渗透率有望较快提升。推荐 PC 和钢构制造龙头,并关注具有较强工程总包实力以及产业链集成整合能力的企业,推荐远大住工,建议关注鸿路钢构、精工钢构。同时推荐受益于全装修的装修装饰行业龙头,并建议关注在装配式装修布局的企业,推荐中天精装、金螳螂,关注亚厦股份。▍装配式建筑能耗低、施工效率高、绿色环保。我国目前三大体系预制混凝土为主,钢构为辅。装配式建筑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与传统现浇式相比能耗低、施工效率高、绿色环保。预制混凝土结构(PC)、钢结构、木结构三大结构体系中,我国主要以 PC 为主(65%)、钢结构为辅(30%)。 ▍政策路径:建筑工业化主线清晰,细节政策不断完善。我们梳理了 2012 年至今的相关政策,发现装配式建筑政策呈现以下特点:1)近年来,装配式政策推动分阶段且不断深化:政策推广经历了以推动绿色建筑为目标而发展装配式建筑(2013-2015 年),到装配式政策和国家标准密集出台,顶层设计基本完善(2015-2018 年),再到全方位强调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并与智能制造相结合(2018 年至今)的过程。2)推动建筑工业化,减少建筑工地现场作业环节,则是政策不变的主线。3)钢结构装配式政策力度提升,在农村及保障房领域逐步推广。4)除结构主体和部品件外,装修环节(全装修和装配式装修)也逐渐被重视,全装修在新版装配式评价方式中已成为必须的前置条件。 ▍新版装配式建筑评价方式更加简化,强调装配率导向。旧标准中,存在大量模糊的判断性得分项,因此项目可获得许多基础性得分,装配化比率的高低往往不能拉开分差;而新版的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更加具体及量化(只考虑各部分装配化率,将各部分装配化率求平均即为总装配化率)。在当前装配式建筑发展起步期,装配率的导向为各地政府提供了简便可操作的评判标准,将有助于装配式技术体系的快速推广。另一方面,考虑到国家推广装配式的政策目标和主线,我们认为,我国未来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的发展,除了贴合当前装配率的要求外,更应符合“推动建筑工业化、减少建筑工地现场作业环节”的目标。▍产业链料将百花齐放,钢结构公建渗透率有望较快提升。我们认为在完善装配式建筑设计、制造、施工等能力的目标下,全产业链在政策推动下将百花齐放,装配式建筑行业中期内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此外,随着政策落地及配套技术体系逐步完善,钢结构装配式在公共建筑市场渗透率有望较快提升;而在住宅市场上,考虑到我国居民居住习惯及成本等因素,我们认为 PC 模式仍是民用住宅领域发展主流,钢结构装配式在高层建筑以及试点地区的保障性住房等领域继续拓展。▍风险因素:政策推进力度不及预期;技术体系推广不及预期等。▍投资策略。近年来装配式政策推动分阶段且不断深化,而推动建筑工业化,减少建筑工地现场作业环节,则是政策不变主线。新版装配式建筑评价方式强调装配率导向,有助于装配式快速推广,但未来技术体系发展或更贴合建筑工业化的目标。政策推动下,产业链料将百花齐放,钢构公建渗透率有望较快提升。建议从行业发展趋势出发,推荐混凝土和钢结构制造龙头,并建议关注具有较强工程总包实力以及产业链集成整合能力的企业。推荐远大住工,建议关注鸿路钢构、精工钢构。同时推荐受益于全装修的装修装饰行业龙头企业,并建议关注在装配式装修广泛布局的企业,推荐中天精装、金螳螂,关注亚厦股份。(文章来源:格隆汇)

藏金于山

公共建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特点

公共建设项目指行政办公用房、文化娱乐场馆、体育场馆、医疗卫生设施、教育科研设计机构用房、文物古迹和革命纪念建筑、城市通信设施、外国使领馆等。这类项目具有很强的政府主导性,大部分属于政府投资,符合政府投资项目的特点。政府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有以下特点:必要性项目的招投标和实施代建制方案政府投资的投资方式。对采用资本金注入方式的项目,要分析出资人代表的情况及其合理性对没有营业收入或者收入不足以弥补运营成本的公益性项目,要从项目运营的财务可持续性角度,分析、研究政府提供补贴的方式和数额PPP项目应根据政府有关规定,在满足项目目标和基准效益的前提下,推算政府介入的条件和给予的优惠等。该项目主要强调社会服务功能,分析的重点是社会需求与服务,强调投资效果分析,经济分析的重点强调费用效果最佳,以及财务的可持续性分析,在充分满足服务功能的前提下,计算项目的运行费用,提出可行性运行的方案等。

涕泣沾襟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召开2020年度建筑业重点研究课题汇报会

7月8日上午,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组织召开2020年度建筑业重点研究课题汇报会,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巩魁生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分别听取了上海市建纬(郑州)律师事务所关于《河南省建筑市场管理条例》调研及修订草案起草情况、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关于新时期建筑产业工人培养体系研究开题报告、河南省全过程工程咨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关于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工程咨询监管和结算制度研究成果情况汇报。与会人员围绕课题研究情况及下阶段研究方向进行了热烈讨论。巩魁生指出,三个课题都是现阶段我省建筑业发展的客观现实需求,依托课题研究成果做好《条例》修订、新时期建筑产业工人培育、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模式推广,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我省建筑市场环境、推动建筑业创新和促进全省建筑业转型发展。他强调,课题研究既要立足于当前政策,广泛、扎实、客观、准确的开展调研,尤其是《条例》修订要有法可依、有例可援;又要在党和国家大的政策导向、经济社会发展大的背景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展视野,根据实际需求和发展需要大胆提出政策建议。要加强课题研究成果的转化,着眼于应用,把学术研究和行政推动结合起来,尽快出台一批促进行业发展进步的规范性文件。厅法规处、城市与建筑设计处、建筑市场监管处、科技与标准处、执法监督处、人事教育处、省建设工会、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省建设安全监督总站、省建筑劳务管理办公室、省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等相关处室(站、办)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购房资讯轻松享,快来关注乐居网】文章来源:新浪乐居 优质内容推荐刚刚发布!蚌埠新房二手房全部上涨!房价涨幅安徽最高!总投资20.7亿元,天水市最大棚改项目即将竣工1-6月中国房企新增土地储备报告

家书

建筑材料行业深度研究报告:受益碳中和,建筑板块将迎发展契机

(报告出品方/作者:东北证券,王小勇)1. 概述1.1. 环境危机日益凸显,“碳中和”势在必行气候环境日益严峻,极端天气灾害频繁发生。据《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0)》 统计,2019 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 1.1℃,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 以来的第二暖年份,过去五年(2015~2019)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五 个年份;且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每个连续十年都比前一个十年更暖。全球平均 海平面呈加速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从 1901~1990 年的 1.4 毫米/年,增加至 1993~2019 年的 3.2 毫米/年;2019 年为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自 然灾害频繁且恶劣——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分布异常,中国出现北涝南旱 现象;西伯利亚苔原永久冻土层解冻;美澳山火频发等,气候变暖带来的自然灾害 已经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存环境,必须得到全人类的重视。危机逐现,“碳中和”应运而生。气候变暖引起大气环流异常,极端天气的频繁出 现使得人类生存危机逐步显现,“碳中和”概念随之被提出。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 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 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达到碳中和一般有去除温室气体和使用可再生能源以减少碳排放两种方式。国际社会频繁合作,碳减排进程进一步提速。为应对全球变暖问题,自 1995 年起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每年在全世界不同地区轮流举行,近几年影响力最广的气候协 议当属《巴黎协定》,近 200 个缔约方共同签署并明确了将升温控制在 2℃乃至努力 控制在 1.5℃的目标。2014 年中美签署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美国承诺 2025 年减排 26%,中国承诺 2030 年碳排放达到峰值,全球两个最大碳排放国的承诺也 为全球碳减排进程注入了政治动力,世界各国也纷纷确立碳中和目标时间。减排目标逐步提高,政策力度不断强化。我国在 2009 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 上首次向国际社会确立并公布碳减排目标。2017 年年底,我国单位 GDP 二氧化碳 的排放比 2005 年下降了 45%,提前三年完成 2020 年碳排放下降的目标;2019 年, 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 15.3%,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 务。我国自 2009 年提出第一个碳减排目标开始,均超额提前完成碳减排目标,且 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由此可见后期我国仍会继续大力推进各项节能减排工作。碳排放量仍居世界首位,“碳中和”势在必行。2019 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约 98 亿 吨,约为全球碳排放量第二高位美国的两倍,碳排放量占全球比例约 29%,近十年 中国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总量一直位于 28%左右,且碳排放同比增速呈现先下降 而后近几年又有逐步回升态势。据统计数据,中国年平均气温每 10 年升高 0.24℃, 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 3.4 毫米/年,升温速率和海平面上升速率均高于同期全球平 均水平,因此在全球纷纷推进“碳中和”的背景下,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 推行碳中和以缓解环境危机势在必行。从二氧化碳排放结构来看,全球发电与供热均占比二氧化碳排放高位,其次为制造 业与能源业,但我国这两个排放领域排放的二氧化碳占总量比重均高出全球平均水 平 10 个百分点,分别达到 51.39%和 28%的占比,两者合计占到我国将近 80%的二 氧化碳排放量。发电供热和制造建筑业均为社会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既要 保证不影响社会正常运转又要实现碳减排,因此碳中和背景下对这两个领域的治理 既要达量也要达质。1.2. 新阶段新要求,行业发展任重道远我国“碳中和”过渡期短,任务难度高。中国的经济体量大,仍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量均处于双增长阶段。欧美等发达国家从碳达峰再到碳中和普遍有 50-70 年的过渡期,而我国只有 30 年过渡期,考虑到我国的人口数量、经济规模和发展阶段,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3060”目标,必须加快建设清洁低碳高效的能源体系和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降低能源消费总量、减低能源碳强度,增加碳汇与负排放。从实际国情出发,能源结构的合理调整是重中之重,而社会工业生产过程中对能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及生产清洁化则是后续环节中的根本措施,只有搭建起合理的系统框架才能真正实现碳中和。2021 年 3 月 18 日发布的《中国 2060 年前碳中和研究报告》指出,碳中和实现路径 分为尽早达峰、快速减排、全面中和三个阶段。2030 年之前为尽早达峰阶段。这段 时间以化石能源总量控制为核心,实现 2028 年左右全社会碳达峰,峰值控制在 109 亿吨左右。2030-2050 年为快速减排阶段,全面建成中国能源互联网为关键,2050 年前电力系统实现近零排放。2050-2060 年为全面中和阶段,以深度脱碳和碳捕集、 增加林业碳汇为重点,能源和电力生产进入负碳阶段。实现全社会碳中和需要统筹 考虑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等不同领域,报告对不同领域 的实现路径作了具体规划,仅次于能源活动领域的工业生产过程主要通过发展原材 料或燃料替代技术实现减排。能源利用效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生产优化需求迫切。单位 GDP 能耗是衡量能源 消费水平和节能降耗状况的能源利用效率指标,我国自“十一五”规划起便将其作 为约束性指标。2015 年我国单位 GDP 能耗为 148 克/美元,高于世界 127 克/美元的 平均水平,也高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并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中国在能源利 用上仍有较大的增效空间,能源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2021 年要将单位 GDP 能耗降低 3%左右,且提出“十四五”时期总目标是将其降低 13.5%,政策力度依旧强劲。单位 GDP 能耗降低表明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又节约消耗 的能源,即相当于减少污染物排放与碳排放,说明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和经济结构优 化。建筑建材行业能耗及碳排放高,总量仍居高位。2018 年全国建筑全过程能耗总量为 21.47 亿 tce,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 46.5%,碳排放总量为 49.3 亿吨,占全国 碳排放比重为 51.3%;建材生产阶段能耗为 11 亿 tce,占全国比重为 23.8%,碳排 放 27.2 亿吨,占全国比重为 28.3%。尽管“十三五”期间在国家政策的调控背景之 下能耗与碳排放同比增长率有所回落,但总量依然较大,且从能耗及碳排放占全国 总量变化趋势中可以看到碳排放占比近几年下降趋势逐渐不明显,而能耗比重自 2010 年以后呈上升趋势。提前达峰成行业倡议,行业升级成必然趋势。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预测,基准情景下建筑碳达峰时间为 2040 年,2060 年排放 15 亿吨二氧化碳,这将严重制约全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而在脱碳情景下十四五末便可实现建筑碳达峰,使得2060 年碳排放 4.2 亿吨,比基准情景下降 72%。2021 年 1 月 16 日,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对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提出倡议:我国建筑材料行业要在 2025 年前全面实现碳达峰,水泥等行业要在 2023 年前率先实现碳达峰,并配套六方面举措,行业提前达峰的各项具体指导规划开始出台,行业升级成为建筑建材领域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1.3. 欧美日等国已实现碳达峰,我国建筑建材行业前景广阔参考国外发展路径,明晰我国建筑建材行业前景。国外对于绿色建筑建材研究起步 早,发展水平较高。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建筑师保罗·索勒瑞就首次将生态与建筑 概念融合,提出绿色建筑的全新理念。20 世纪 70 年待中期一些国家开始推行建筑 节能规范,并逐步提高节能标准。近年来绿色建筑的形式和内涵有所丰富和扩延, 在设计、施工、材料和设备等各环节均有进展。为了使绿色建筑更具可操作性,欧 美日等国家相继实施了不同特点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并进行了适当的政府干预手 段促进了绿色建筑的发展。这些手段被总结为“胡萝卜+大棒”政策,通过该手段 欧美日等国均控制住了建筑全过程的碳排放,并于 2006-2008 年期间实现了碳达峰。在对碳中和相关逻辑梳理基础上,结合国际建筑建材发展潮流,我们认为建筑建材 子行业有如下受益路径:1)建材生产端首先关注碳排放占比最大的水泥子行业, 主导企业的减碳环保举措率先启动,在未来有望获得更强开工优势;智能环保产线 的升级需求也会促使相关企业充分受益。2)建材消费端的玻纤和玻璃板块将分别 受益于光伏、风电和新能源车轻量化大发展,为相关企业带来广阔下游市场空间。 3)建筑端首先关注园林生态工程板块,碳汇提高的需要、生态建设的政策推动以 及将要落地的碳交易市场中都将助力园林工程企业迎来快速发展。4)建筑端还要 重点关注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板块,对材料、人工和能源的使用效率提 高将助力绿色建筑、BIM 设计、装配式建筑进一步增加渗透率,对混凝土等高碳排 放建材的替代需求将推动钢结构的市场空间扩张。2. 节能减排促建材行业变革2.1. 多元减排路径下的水泥行业2.1.1. 碳排大户,水泥行业节能减排任务重水泥生产碳排量大,是实现碳达峰的关键产业。据 2020 年度中国建筑材料工业碳 排放报告,我国建筑材料工业 2020 年二氧化碳排放 14.8 亿吨,建筑材料工业的电力消耗间接折算约合 1.7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水泥工业二氧化碳排放 12.3 亿吨, 同比上升 1.8%,占建材行业二氧化碳总排放比例约 83.11%,水泥工业的电力消耗 可间接折算约合895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建材工业电力消耗碳排放比例约52.68%。 因此水泥工业是碳排放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筑材料工业实现碳达峰的关键产业。水泥单位产品碳排量小于其他主要建材。建筑材料工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包括燃料排 放和过程排放,燃料排放是指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包括按 燃料实际发热值、燃料含碳量、建材各生产工艺碳氧化率核算。过程排放是指生产 工艺中的材料本身化学物理反应所释放的二氧化碳,一般按产品中碳酸钙和碳酸镁 含量核算。水泥工业一吨产品的过程排放/燃料排放约为 0.39/0.26 吨,环节占比 57%/38%,吨产品总碳排量约为 0.69 吨,相比其他主要建材如玻璃、石膏板、陶瓷 砖和玻纤等单位碳排量较低。国内水泥产量已进入平台期,未来水泥消费量会持续下降。水泥产业虽然拥有较低 的单位碳排放,但由于总产量庞大,其整体的碳排量居高不下。国内水泥产量于 2014 年达到 24.9 亿吨的高峰,此后总产量进入平台期,2020 年国内总产量约为 23.77 亿 吨,人均水泥消费量达到 1.7 吨左右。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规模庞大,有着较高的水泥表观消费量,但对比海外其他国家(地区),人均水泥 消费量平均值在 0.46 吨左右,长期来看,我国人均水泥消费量也将从平台期逐渐回 落。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预计 我国人口数量将在 2029-2030 年达到峰值 14.42 亿。综合预测,到 2030 年我国水泥 消费量将降至 14.42-17.31 亿吨,由此将带来碳排放减少 27-39 个百分点。水泥产业碳减排四大方向。水泥是资源依赖性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碳酸盐分 解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占总排放的 50%-65%,目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难有 大范围替代石灰石的原材料,碳减排潜力有限。事实上,我国水泥工业能耗指标世 界先进,全国水泥生产平均可比熟料综合能耗小于 114 千克标准煤/吨,水泥综合能 耗小于 93 千克标准煤/吨,每年消纳我国 6 亿吨以上工业废渣,吨水泥二氧化碳排 放量显著低于世界其他国家平均水平,环保指标世界领先。所以在当前基础上继续 推进水泥工业节能减排并非易事,目前已有的水泥工业低碳转型路径主要有如下四 点:1)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位碳排放;2)发展推广协同处置技术,替换水泥窑 所使用的煤;3)提高 32.5 水泥用量比例;4)碳捕集回收 CCUS 技术研发应用。碳达峰时间紧迫,参与各方须努力。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在今年 1 月 16 日发文提 出,建筑材料行业要在 2025 年前全面实现碳达峰,水泥等行业要在 2023 年前率先 实现碳达峰,虽然中国水泥协会预测我国水泥熟料产量和消费量将在“十四五”期 间达到峰值,但 2023 年前水泥全行业实现碳达峰还是有较大压力,这也意味着企 业、政府等各参与方均要抓紧时间付出努力以实现目标。目前来看,头部水泥企业 如中材国际、海螺水泥、台泥集团、华新水泥等均在绿色环保生产领域早有布局, 叠加政府相关政策约束,未来水泥市场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龙头企业将充分受 益。2.1.2. 产线升级有效降低碳排放,高门槛助力行业集中度提升水泥生产仍有技术减排潜力,产线升级助力行业尽早实现碳达峰。企业可以根据水 泥生产过程中的碳酸盐分解、燃料燃烧和电力消耗三个角度来改进生产工艺降低碳 排放,包括生产工艺碳减排(替代原料、熟料替代等)、生产能耗碳减排(如替代 燃料、富氧燃烧技术、高效粉磨、余热发电等)。以海螺水泥的节能减排示范性产线为例,采用升级生产设备的方法可让年产 200 万 吨的熟料产线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6.75 万吨;采用替代燃料的方法可单产线节约标 准煤 7.5 万吨,减排 20 万吨二氧化碳;为产线配套建设余热发电系统则可减少外电 采购量,海螺全年 87 亿 kwh 余热发电量则可减排二氧化碳 790 万吨;采用富氧燃 烧技术可让年产 200 万吨熟料产线减排 3.1 万吨。此外,企业也可从智能生产角度 对现有产线升级,以槐坎南方智能化水泥工厂为例,该产线通过工业互联网、人工 智能和大数据预测技术的实施和应用,可以大幅改善劳动条件,提高生产线劳动生产率200%,做到年减排 15.6 万吨二氧化碳。将这些技术推广至全集团乃至全全国 各条产线,将有效降低行业碳排放,助力行业提早实现碳达峰目标。资金需求量大是技术减排路径的重要特征。产线升级虽能有效降低水泥生产过程中 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气物排放,乃至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升级所需资金庞大, 技术要求较高。以中材国际设计建造的槐坎南方智能化水泥工厂为例,该产线日产 7500 吨水泥熟料,是我国首条二代干法窑外预分解烧成工艺水泥产线,由 MES 平 台、全自动化验室及在线监测、实时优化智能控制系统组成,吨熟料综合电耗、热耗分别低于国家标准值 23%、9%,各项指标及生产成本均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 但总投资额高达 8.96 亿元。除此之外,在丽江、拉萨、桃江、四川、山西等地的水 泥新建升级项目投资额也在 2.05-9.76 亿之间,资金需求量庞大是水泥产线升级的重 要特征。技术减排压力助力行业出清,头部企业充分受益。随着国家产能置换政策及水泥生 产门槛越来越严格,未来单笔产线升级投资额仍将上涨,对资金状况不佳的水泥企 业会造成巨大压力,有利于行业出清,头部企业将受益于集中度提升趋势。此外, 承接产线升级需要设计建造企业有着深厚的技术经验积累,头部企业较早布局于此, 中材国际、海螺水泥和华新水泥等均有相应技术经验储备。以中材国际为例,该公 司累计在全球 75 个国家和地区承接 251 条生产线、75 个粉磨站,水泥技术装备与 工程主业全球市场占有率连续 13 年保持世界第一,在国内由该公司承建或提供单 项服务的比例近 70%,在水泥绿色烧成、粉磨技术、BIM 设计、智能化技术等领域 积累深厚,将在未来的绿色产线升级浪潮中充分受益。 2.1.3. 限产限增政策仍将维持,加速行业出清 政策约束保持高压,行业集中度提升趋势明显。水泥生产方面的政策约束步步趋严, 自 2015 年工信部颁布水泥熟料错峰生产政策以来,各项错峰生产、压减产能政策 陆续出台,“十三五”期间我国水泥行业技术水平进步巨大,产能增量被有效控制, 行业集中度 CR10 提升到 55%以上。预计“十四五”期间政府将继续保持对水泥行 业的限产限增措施,巩固已取得的成果。淘汰落后无效产能,关小上大产线等政策 激励将贯穿未来水泥行业发展始终,继续加速行业出清,对头部企业扩大市占率带 来利好,增强水泥生产企业话语权。渐行渐近的的全国碳交易市场。2021 年生态环境部正式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 理办法(试行)》,文件对碳排放权进行了定义,对排放配额管理及进行了规定,初 期以免费分配为主,适时引入有偿分配并逐步提高有偿比例。预计全国碳市场于2021 年 6 月底上线交易,彼时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覆盖估计超过 40 亿吨二 氧化碳排放(约占全国碳排放量的 40%左右)。水泥等碳排放大户或将优先纳入碳交易市场,马太效应加强提升行业集中度。以目 前七个碳交易试点城市为例,2019 年成交均价在 10.84-83.27 元之间,仅华新水泥 湖北地区工厂就通过碳减排 13 万吨获益近 500 万元。参考国际成熟碳市场交易指 标,欧盟/瑞士/加州/魁北克省的碳交易体系拍卖比例在 57%/17%/32%/67%,覆盖范 围 40%/10%/75%/78%,碳价平均为 28.28$/28.28$/17.04$/17.04$。为更充分地发挥 绿色碳交易对节能减排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未来我国碳交易市场运行逐步完善后, 配额的拍卖比例和碳均价必将逐渐攀升至国际平均水平,则头部水泥企业凭借更先 进的生产体系、更灵活的企业内部统筹规划和更低的碳排放水平,能充分利用这一 机遇打破地域壁垒、扩大市场占有率。规模优势凸显,大集团会更加积极参与碳资 产管理,提高市场竞合力,马太效应下行业集中度迎来迅速提升。2.1.4. 碳捕集成效显著,未来推广可期碳捕集是水泥产业降低碳排放的最终方法。水泥行业碳排放量巨大,上述的减产、 技改等路径减排效果始终有限,国际能源署发布 2020 年水泥行业技术路线图预计, 到 2050 年,水泥行业通过采取其他常规碳减排方案后,仍剩余 48%的碳排放量。 寻求真正的碳减排路径最终要依靠 CCUS(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 即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具体来讲,是在水泥生产末端,将高浓度的二氧化碳 捕集净化储存起来,将其加工成二氧化碳制品,用于食品、干冰、电子、激光、医 药等行业,为水泥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社会总体碳排放。据世界水泥可持 续发展促进会预测,为实现水泥行业 2050 年减排目标,碳捕集的贡献度将会达到 56%。这一技术在我国已得到实践验证,海螺集团白马山水泥厂于 2018 年 10 月建 成了世界首条水泥窑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示范项目,规模为年产 5 万吨二氧化碳 CCS 装置,可以生产销售工业级(99.9%)和食品级(99.99%)两种纯度二氧化碳 制品,实现了二氧化碳资源利用。碳捕集成本较高,未来应用逐步推广。目前来讲,CCUS 这种技术的应用成本较高, 约在 25-50 欧元之间,随着技术进步,碳捕集的效率和成本将在未来取得突破,国 际能源署预计 2030-2050 年间CCUS 的碳捕集量可达水泥工业总排放的 12%-30%, 我国水泥行业相关参与方也必将投入资源进行研发跟进,未来以头部水泥企业为主 导的 CCUS 装置渗透率会越来越高,极大增强这些企业市场的竞争力。综上,水泥行业面临紧迫的节能减排要求,行业协会提出要在 2023 年实现碳达峰, 国家的“3060”规划也需要水泥行业的深度减排贡献,头部企业在行业竞争和国家 政策激励下已经开始进行产线升级改造进程,能效比、能耗比不断优化,与中小水 泥企业的差距越来越大;政府政策仍将保持收紧态势,对落后、无效产能的淘汰将 会一步步加速,倒逼行业技术水平提高;CCUS 的发展应用和碳交易市场的覆盖运 行也将通过环保和碳排放成本途径加筑头部企业竞争壁垒。中长期来看,龙头水泥 企业如海螺水泥、中材国际等聚焦工艺改进、智能产线、精细化运维的战略导向将 打通水泥绿色生产困难节点,形成技术闭环,联动企业规模效应,为企业竞争力赋 能,反哺行业良性发展。2.2. 补位环保缺口,扩展玻纤市场需求2.2.1. 建材减排玻纤产业不可或缺高能耗的玻纤生产有待优化。玻璃纤维也属于建材里的高能耗行业,生产中需要保 持炉窑内 1600℃的高温,会消耗大量的天然气、电力及蒸汽,据统计,玻纤行业每 吨产品的碳排放高达 1.06 吨,其中间接/过程/燃料排放分别为 0.58/0.26/0.22 吨。间 接排放是由生产各环节的耗电量间接计算的碳排放量,过程排放主要是指生产过程 中原材料分解所释放的二氧化碳,而燃料排放则是指使用化石燃料后产生的二氧化 碳。由于过程排放是行业生产特性无法避免的化学反应,减碳路径较难实现,所以 可行的落脚点在于生产各环节对电力、燃料消耗的优化控制中。2.2.2. 玻纤技术减排潜力大玻纤产线可多角度升级减排。玻纤行业目前处于寡头竞争格局,有着较高的进入门 槛,巨头垄断下国内产线技术水平较高,多为池窑拉丝法生产,平均能耗在 0.8-1.8 吨标准煤/吨纱的水平,但业内采用节能技术的池窑能耗可达到 0.8 吨标准煤/吨纱以 下,国内玻纤产线的技术水平距离行业先进仍有一定差距。未来玻纤企业可以进行 绿色升级的路线包括:漏板优化、池窑技术、原丝成型及烘干和余热利用等。随着 国家环保政策对落后产能的进一步限制及各玻纤企业的产线冷修技改,玻纤能效会 有进一步下降。2.2.3. 绿色需求助力玻纤市场扩容玻纤下游应用广泛,清洁能源供需两端提供广阔市场空间。玻璃纤维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具有质轻、高强度、耐高温、耐腐蚀、隔热、吸音、电绝缘 性能好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建筑、电子电器、交通运输、风电等领域,是国家重点 鼓励发展的新材料之一。碳中和背景下,清洁能源供给和应用两端的大发展将为玻 纤行业带来广阔的下游市场需求。风电机组玻纤渗透率逐步提升,风电大发展推动玻纤需求稳定增加。从清洁能源供 给端来看,风电需求在“十四五”规划得到明确:要保证年均新增装机 5000 万千 瓦以上。2025 年后,中国风电年均新增装机容量应不低于 6000 万千瓦,到 2030 年 至少达到 8 亿千瓦,到 2060 年至少达到 30 亿千瓦。据东北证券测算,这意味着未 来每年风电领域的玻纤消费量至少为 48 万吨。风电发电效率的提升必然要求叶片 面积大型化,只有增大风电机组的叶片尺寸增加机组扫风面积才能实现低风速高发 电效率,提高风电机组功率。大型化的风机叶片只有玻纤复合材料和碳纤维复合材 料能够满足强度和重量要求,而玻纤价格远低于碳纤维,意味着风电机组仍将以玻 纤复合材料的使用为主,长期来看风电装机量仍然可观,对于玻纤的需求将会稳定 增长。汽车轻量化不可缺少玻纤复合材料,行业持续受益新能源汽车发展。从清洁能源需求端来看,汽车轻量化是行业的竞争点和未来技术成长的方向。 燃油轿车每减重 100kg,将平均节油 0.36-0.55L/100km,在全寿命周期里程下,可 节省燃油 720-2578L。对于新能源汽车,其三电系统会导致整车相比同型燃油轿车 增加 200-300kg 重量,因此其轻量化系数会比传统燃油车高 1.5-4 倍,相应的车身每 减重 10%可提升续航里程 5%-6%,国家明确到 2025/2030/2035 年纯电动乘用车整车 轻量化系数须降低 15%/25%/35%。目前我国汽车配件上的塑料复合材料(以玻纤增 强塑料为主)的应用占比仅为 8%,而海外国家的平均水平已经达到了 16%,最多 甚至超过了 20%。玻纤复合材料作为汽车实现轻量化的重要原材料,有着强度高、 质量轻的特点,且在汽车制造过程中模具用量远小于金属材料,汽车单车玻纤的应 用比例必将越来越高,玻纤行业将持续受益于汽车轻量化的不断推进。绿色建筑深入推广,绿色建材支撑玻纤消费提高。2018年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 21.1 亿吨 CO2,占全国碳排放比重高达 21.9%,推广绿色节能建筑将是我国减排的重要路径。绿色建筑离不开绿色建材,包括建筑的保温绝热、 新型墙体、建材防水和建材装饰等,玻纤复合材料在这四大绿色建材领域都已崭露头角,比如 80%玻纤增强 GRPU 节能窗,A 级防火玻纤增强内墙饰面板,坚固轻量 SMC 屋顶瓦等等,因此绿色建筑的发展也将带动玻纤覆盖面积的提升。住建部提出 在 2025 年之前我国装配式建筑将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30%,玻纤作为主要的节能环保建材,未来在房地产业的普及率和消费量将会越来越高。2.3. 复用环保逻辑,聚焦玻璃行业新变化2.3.1. 节能减排高要求,加速玻璃行业集中度提升平板玻璃是典型的高能耗、高排放行业,玻璃生产工艺分为配料、熔制、成型、退 火、加工、检验等,其中主要在加热和冷却工艺环节,玻璃反复加温消耗能源产生 碳排放。2019 年全国平板玻璃产量为 9.27 亿重量箱,按照单位重量箱平板玻璃碳排放量 50kg 计算,行业总碳排放达 4635 万吨,2019 年中国总碳排放量为 98.3 亿吨,平板玻璃 行业占比约 0.47%。能源消耗是平板玻璃行业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占比在 80%左右,平板玻璃生产原 料中碳酸盐的热分解占总排放量的 20%左右,因此节能降耗是促进平板玻璃行业 CO2 减排的主要途径。《中国平板玻璃生产碳排放研究》推荐了两种减少碳排放的方法,“煤改气”和淘 汰小产能落后产能,并推荐平板玻璃新建项目使用天然气并配备大型熔窑(日熔化量 650t 以上)的浮法玻璃生产线。近年来,国家积极推动平板玻璃行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发布多项政策对去产能、调整供给结构、污染治理和技术改造提出要求,对 减少碳排放产生积极的影响,已经取得较好的成效,每年年底产销率几乎达 100%。环保政策日趋严格,作为国内浮法玻璃产能集中地之一的沙河地区,因环保问题多 次出现生产线集中停限产,不仅对环保有保障,还有助于给予中小企业经营压力,有利于行业集中化、淘汰落后产能,对行业供给端缩减起到明显促进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提出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推动绿色转型实现积极发展;推动煤 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进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绿色化改造。“30、60” 的目标将促使平板玻璃行业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完成绿色化改造。2.3.2. 光伏装机增加,提振光伏玻璃需求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 光伏发电是太阳能发电的一种,兼具清洁无污染、不会枯竭、安全可靠、能源质量 高的优点。在气候雄心峰会上提出,到 2030 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 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 2005 年下降 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 到 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为实现“30、 60”目标,亟需优化能源布局、发展清洁能源,光伏发电建设期短,且对地理限制 较小,是为优选。“十三五”期间我国大力推动清洁能源发展,清洁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占比大幅提升, 2020 年全国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和发电量占比较 2015 年分别提高 8.7 和 6.5 个百 分点,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占比和太阳能发电量占比分别提高 7.9 和 2.7 个百分点。2020 年,全国光伏新增装机 48.2GW,其中集中式光伏 32.68GW、分布式光伏 15.52GW。截止到 2020 年底光伏发电装机 253GW,光伏发电 2605 亿千瓦时,同比 增长 16.1%。“十四五”期间继续扩大光伏发电规模,预计 2025 年,我国光伏发电装 机达到 4.7 亿千瓦,其中集中式光伏 2.9 亿千瓦、分布式光伏 1.8 亿千瓦。中国光伏 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勃华预计“十四五”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在 350~450GW。据统计,节约 1 度电相当于减排 0.997kgCO2,2020 年光伏按发电量/装机量计算出 总发电时长 1030h,则 1GW 光伏每年约代替火力发电减排 102.7 万吨 CO2。按“十 四五”新增光伏装机容量位 400GW 计算,能减少碳排放总量达约 4.11 亿吨。 光伏发电系统由光伏组件、控制器、逆变器和其他配件组成,光伏组件是整个发电 系统里的核心部分,根据电池材料的不同,可分为晶硅组件和薄膜组件。其中晶硅 组件占比达 95%以上,是市面上主流组件。由于晶硅电池片的机械强度较差,并且 电极容易被腐蚀与氧化,因此需要使用光伏玻璃与背板通过 EVA 胶膜将电池片密封 在中间,起到保护电池的作用。光伏装机量增加,带动光伏玻璃需求。根据背板材料是否为玻璃,光伏组件可分为 单玻组件和双玻组件。双玻组件的发电效率比单玻组件高约 4%,同时更具稳定性 和耐腐蚀性,能延长使用寿命 5 年左右。2016 年以来,双玻组件的渗透率不断提升,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结合光伏玻璃的轻薄化趋势,双玻组件的渗透率有望得 到进一步的提高。预计“十四五”期间双玻渗透率达 40%,则“十四五”光伏新增装机带动光伏玻璃 需求量达 2640 万吨。光伏玻璃需求提振,行业景气度提升,发展强劲。2.4. 环保政策趋严,有利于瓷砖行业绿色发展建筑陶瓷墙地砖生产时在原料利用水煤气喷雾干燥和窑炉烧成时消耗大量能量,并 产生碳排放。《建筑卫生陶瓷行业污染物治理白皮书》提到,为减少传统的水煤气 炉带来的污染,建筑陶瓷行业多采用煤清洁生产技术(有关除尘、脱硝、脱硫、消 白烟、污水处理等方面的技术)或“煤改气”以达到《陶瓷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近年来,国家对瓷砖行业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对《陶瓷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 《建筑卫生陶瓷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两个行业标准进行反复修订并淘汰未达标 产业。据《中国建筑材料工业碳排放报告(2020 年度)》显示,建筑卫生陶瓷工业二氧化 碳排放 3758 万吨,同比下降 2.7%,其中煤燃烧排放同比下降 4.2%,天然气燃烧排 放同比下降 2.1%,焦炉煤气燃烧排放同比上升 21.4%,高炉煤气燃烧排放同比,上 升 58.4%,发生炉煤气燃烧排放同比下降 95.4%。此外,建筑卫生陶瓷工业的电力 消耗可间接折算约合 1444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虽然“煤改气”增加改造成本并使原燃料成本考虑天然气市场供需问题,但可以使 陶瓷生产企业在节能环保方面能做出巨大改进。据《陶瓷企业燃料“煤改气”技术 措施及节能环保效益》分析,陶瓷生产企业在使用燃料上的“煤改气",通过对用能 工艺和设备改进,可以达到较大的节能效果和降低燃料成本。在原料加工工序采用 天然气代替较普遍使用的水煤浆能耗降低了 11.86%。如果采用天然气的同时结合热 电联产措施,则更可以降低天然气燃料成本 30.69%。在窑炉烧成工序采用天然气, 由于淘汰煤气发生炉减少能源转换损失,并对采用天然气燃烧的窑炉运行参数调节 措施,大大降低了工序能耗,从而节约烧成工序标准煤消耗量。此外,“煤改气”后不使用燃煤,消除了烟气 SO2 排放,燃烧过程粉尘排放,减轻了 环保设备的负担。厂区取消了燃煤堆放仓诸、煤气站、煤渣堆放场地,减少了陶瓷企 业的用地面积。以日产 6 万 m2 仿古砖,4 条窑炉生产线规模的陶瓷厂来预计,可节 约用地 2 万 m2,节约基建投资 1200 万元,节约设备投资 1000 万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瓷砖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节能环保要求。《建筑陶瓷、卫生洁 具行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预计于 2021 年上半年完成编写并正式发布,专 家研讨会上提出不能政策一刀切,生产技术清洁改造和煤改气同时进行,兼顾淘汰 落后产能,改造成本的压力进一步淘汰小企业,大企业改造后生产更清洁的基础上 成本反而降低,能增加行业集中度,预计瓷砖行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进程加速。3. 受益“碳中和”,建筑板块将迎发展契机3.1. 碳汇需求增加,园林生态迎发展3.1.1. 园林生态工程对碳中和目标实现意义重大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除了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节能等方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还可 以通过提高碳汇,增加二氧化碳吸收量。碳汇一般指森林等植被吸收并储存二氧化 碳,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其中,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修复 等措施可有效提高碳汇。碳汇林普通意义上来说就是碳汇林场。因为森林具有功能 碳汇,而且通过植树造林和森林保护等措施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其成本要远低于工 业减排。以充分发挥森林的碳汇功能,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减缓气候变暖为 主要目的的林业活动,就泛称为碳汇林业。根据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我国 2020 年碳汇造林项目数量有明显增长。在分领域实现碳中和路径中,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碳汇领域要实现增汇 4.6 亿吨, 主要通过植树造林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或利用土地实现固碳,预计 2060 年碳汇量 增加至 10.5 亿吨。其中,到 2050 年,通过“电-水-土-林-汇”模式提升干旱地区土 壤固碳能力,实现累积增加土壤固碳超过 40 亿吨,到 2060 年,累积增加土壤固碳 超过 50 亿吨。根据《美国科学院院报》,2001-2010 年,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固碳 2.01 亿吨,相当于 抵消了同期中国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 14.1%,其中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是固碳主体, 贡献了约 80%的固碳量。《自然》最新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6 年中国陆地生态系 统年均吸收约 11.1±3.8 亿吨碳,相当于同时期国内每年人为碳排放量的 45%。在 过去的 10-15 年间,通过大力培育人工林、严格保护天然林,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 汇能力显著。其中,西南地区每年产生碳汇 3.5 亿吨,约占全国陆地碳汇的 31.5%, 贡献最大;东北地区每年夏季产生碳汇 0.5 亿吨,约占全国陆地碳汇的 4.5%。因此 园林生态对碳中和的作用不可小觑,大力发展园林绿化及生态修复工程有助于碳中 和目标的加速实现。3.1.2. “十四五规划”注重园林生态国家一直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生态文明建设摆 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 体方案》,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9 年 2 月,国家发改委印发 《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 年版)》,提出要着力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 等绿色产业,并将生态保护、生态修复、海绵城市、园林绿化等行业统筹纳入《绿 色产业指导目录》。根据我国新的气候行动目标,2030 年森林蓄积量比 2005 年增加 量从 45 亿立方米提高到 60 亿立方米。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较好进展。根据历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我国自 1989 年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每 5 年森林覆盖率增长大概保持在 1.25%以上。2021 年,我国十四五规划里提出加快推进重要生态屏障建设,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 自然保护地体系。到 2025 年,森林覆盖率达到 24.1%,森林蓄积量达 190 亿 m, 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 57%,湿地保护率达 55% ,60%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到 2035 年,森林覆盖率达到 26%,森林蓄积量达 210 亿 m,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 60%。近年来,国家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 节能提高能效,推进碳市场建设,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 自 2016 年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国家一直重视生态修复、生态建设 工程实施。在碳中和与生态建设叠加作用下,我们园林板块将迎来快速发展。3.1.3. 碳交易市场助力园林生态发展碳交易是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统称,其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一定的 金额获得另一方的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 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在《京都协议书》要求减排的 6 种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 为最大宗,因此,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为计算单位。在排放总 量控制的前提下,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排放权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从而成 为了一种交易商品,其交易市场称为碳市场。2011 年 10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七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2013 年,以上七个碳交易试点开始陆续启动。截至 2020 年 11 月,7 个试点碳市场共覆 盖电力、钢铁、水泥等 20 余个行业近 3000 家重点排放单位,累计配额成交量约为 4.3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累计成交额近 100 亿元人民币。园林生态企业通过将超出使用量的碳排放配额卖至实际排放量超出初始配额量的 企业可获得额外收入,这样不仅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实现温室气体排放权的有效 配置,还可以实现控制碳排放总量的目标,因此,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有助于园林生 态企业提高收入、增加利润。由于各个企业碳排放量需求不同,为使资源配置达到 最优,我国大力推进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形成。对于碳排放量大的企业,处理碳排放 需要耗费大量成本,如果进行碳交易,由碳汇林吸收排放的碳,那么企业的成本将 大幅降低,同时,也有助于园林企业的发展,实现双赢。因此,未来碳交易市场的 发展空间非常大,随着碳交易制度和市场的不断完善,园林企业有望迎来新的发展。3.2. 装配式建筑减排环保,行业发展持续向好3.2.1. 政策支持,我国装配式建筑快速发展装配式建筑是指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 工制作好建筑用构件和配件(如楼板、墙板、楼梯、阳台等),运输到建筑施工现 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装配安装而成的建筑。装配式建筑主要包括预制装 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现代木结构建筑等,因为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 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是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代表。采用装配 式建筑,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节能环保,符合绿色建筑的要求。我国自2015年开始 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随着政策驱动和市场内生动力的增强,装配式建筑相 关产业发展迅速。截至2020年,全国共创建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328个,省级产业基地908个。 据统计,2020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开工装配式 建筑共计6.3亿㎡,较2019年增长50%,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约为20.5%。3.2.2. 绿色环保,装配式建筑发展空间较大装配式建筑的建造方式在节能、节材、节水和减排方面的成效已在实际项目中得到 证明。据统计,装配式混凝土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相比传统方式可减少建筑垃圾 排放 70%,节约木材 60%,节约水泥砂浆 55%,减少水资源消耗 25%。由于保温材 料与水泥砂浆的消耗降低,装配式住宅的单位平方米碳排放比传统住宅低近 30 公 斤。同时,装配式建筑可以有效降低建造过程中造成的大气污染和建筑垃圾排放, 最大程度减少扬尘和噪声等环境污染。装配式建筑主要包括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现代木结构建筑等。混凝土 装配式建筑(PC 装配式建筑)是指以工厂化生产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为主,通 过现场装配的方式设计建造的混凝土结构类房屋建筑;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则指的是 建筑的结构系统由钢(构)件构成的装配式建筑。3.2.3. 钢结构装配式建筑长期效益佳虽然目前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混凝土结构 在发展装配式建筑时仍存在一些缺点。首先,在关键技术的处理上,混凝土装配式 建筑的建造仍然需要大量的湿作业以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在应用中还存在关键技术 不完备、不系统等问题;其次,混凝土结构资源消耗较多,违背我国重点关注的低碳、绿色建筑理念;最后,混凝土结构不可循环使用,在拆卸后最终仍会变成建筑 垃圾。但由于混凝土装配式的建造成本略低于钢结构装配式,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 中PC装配式建筑仍占比较大。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没有现场现浇节点,安装速度更快,施工质量更容易得到保证; 钢结构是延性材料,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钢结构自重更轻,仅为混凝土的50-60%, 基础造价更低,具有更好的经济性;钢结构是可回收材料,在拆卸后可循环利用, 其回收率在北美可达到70%,更加绿色环保;同时,钢结构的梁柱截面更小,仅占 建筑面积的3%,完成建造后可获得更多的使用面积。目前,我国钢结构在住宅领域 的渗透率较低,虽然钢结构装配式在建造成本上略高于混凝土装配式,但在国家政 策的大力推动下,钢结构的优势将使其成本劣势在中长期逐渐消失,未来具有较大 的发展空间。由于 1m2 装配式建筑碳排放量为 242.11kg,1 m2 现浇建筑碳排放量为 267.03kg,根 据 2020 年装配式建筑新开工面积与占比,可知 2020 年装配式建筑碳排放量为 1.53 亿吨,相对于现浇建筑碳排放量,减少了 1570 万吨,预计 2021-2025 年,全国新建 建筑面积按照 3%增速增长,装配化率按 22%/24%/26%/28%/30%计算,到 2025 年, 国内装配式建筑新增面积将达到 10.69 亿平方米,由此预测,到 2025 年,装配式建 筑相较于现浇建筑可减少的碳排放量为 2663 万吨。3.3. 光伏建筑能耗低,应用前景广阔光伏电站一般分为集中式电站和分布式电站。其中,分布式光伏发电指在用户场地 附近建设,运行方式以用户侧自发自用、多余电量上网,且在配电系统平衡调节为 特征的光伏发电设施。它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同等规模光伏电站的发电量,同时还有 效解决了电力在升压及长途运输中的损耗问题。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分布式光伏发 电系统,是建在城市建筑物屋顶的光伏发电项目,即 BMPV。BMPV 则分为 BAPV 和 BIPV 两种形式。BAPV 是指附着在建筑物上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也称为“安装型”太阳能光伏 建筑。它的主要功能是发电,与建筑物功能不发生冲突,不破坏或削弱原有建筑物 的功能。BIPV 即光伏建筑一体化,是与建筑物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安装并与建筑物形成 完美结合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也称为“构建型”和“建材型”太阳能光伏建筑。 它作为建筑物外部结构的一部分,既具有发电功能,又具有建筑构件和建筑材料的 功能,甚至还可以提升建筑物的美感,与建筑物形成完美的统一体。两者不同点在于:从建设角度来看,BIPV 已经为建筑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光伏组件起到了遮风挡 雨和隔热的功能,拿开光伏组件之后,建筑将失去这些功能;而 BAPV 建筑中的组 件只是通过简单的支撑结构附着在建筑上,拿开光伏组件后,建筑功能仍然完整。而 BAPV 不会增加建筑物的防水、遮风的性能。而且,BAPV 会增加建筑负载,影响 建筑的整体效果。另外,对建筑物表面来说,BAPV 还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严重 浪费了建筑材料。但 BIPV 安装成本较 BAPV 高 20%~30%,再加上过去十年我国 BIPV 技术不成熟且 规范不明确,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大,BIPV 仍处于探索阶段,目前渗透率较低。3.3.1. 节能减排成为建筑领域重要目标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耗总量逐年提升,其中,建筑领域贡献较大,并呈现出逐年递 增的趋势,建筑能耗占总量比不断提升。2012 年-2019 年,我国建筑能耗由 7.4 亿 吨标准煤增长至 10.6 亿吨标准煤,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5.27%;建筑能耗量占能耗总 量比重由 18.40%增加至 21.81%。在碳排放方面,2017 年我国建筑碳排放量为 20.44 亿吨,占全国能源碳排放的 19.5%。建筑领域将成为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建筑领 域的节能减排措施将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内容。根据全国建筑碳排放结构,电力是建筑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占比 49%,北方城市的 采暖碳排放占比 23%,煤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排放占比 28%。若使用 BIPV,由光 伏产品对建筑物进行供电,减少传统能源的使用,我国建筑碳排放量将大幅减少。 未来光伏墙体一体化将成为建筑领域减排的重要方式之一。3.3.2. 我国重视发展低能耗建筑和分布式光伏电站我国一直重视建筑领域的减排,各地相继出台多项政策及激励措施,支持和推动超 低能耗绿色建筑领域的发展。放眼国外,欧美等发达国家相继提出了 2020/2030 年 近/净零能耗建筑发展目标,并开展了技术集成专项研究与示范,推动建筑迈向近零 能耗已是全球发展趋势。其中,美国提出在 2020-2030 年实现“零能耗建筑”在技 术经济上可行的要求,韩国提出 2025 年全面实现零能耗建筑目标。我国虽起步晚, 但在碳中和目标的压力下,零能耗建筑领域将会加快发展速度。光伏发电作为节能减排的有效方式之一,成为能源政策依赖性行业。2020 年以来, 近十个省份相继出台了利好光伏发电的政策,包括江苏、河北、山东、河南等光伏 发展重点地区。从地区重点政策内容来看,大部分地区将光伏分布式发展作为重要 引导方向,鼓励和推动我国分布式光伏的发展。预计在政策的推动下,BIPV 和 BAPV 将会迎来新的发展。另外,分布式光伏也是未来补贴退坡后光伏的重点发展方向。目前由于成本的下降, 光伏产业进入平价时代,分布式光伏的经济性逐渐得到凸显,随着各个地方政府的 度电补贴额度下降,这一新型光伏发展形式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3.3.3. BIPV(BAPV)经济和社会效益好假设不计算光伏发电补贴,商用电价格 1 元/度,若满铺光伏幕墙能装 100W/m2 发 电单元,发电利用率为 60%,年发电利用时长 1000h,每平米增加成本 300-500 元。 BAPV 回收期为 5-7 年,寿命在 25 年左右,即有 18-20 年的纯效益期;BIPV 回收 期为 7-8 年及以上,寿命超过 50 年,即有超过 42 年的纯效益期。如果将东部平均 光伏发电补贴 0.2 元/度考虑在内,BIPV 成本回收期可以减至 6 年左右,西部由于富电价格更便宜。光伏屋顶 BAPV 和 BIPV 造价分别为 3-5 元/瓦、5 元/瓦,回收期 与光伏幕墙相似。 近年来,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的要求倒逼 BIPV 需求,“十四五”规划强调 “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进一步推动行业景气度上升。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领导 指出:将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继续推动出台配套政策,推动有利于光伏发电和用 地环保政策的结合,以及建筑物上安装光伏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出台。BIPV 和 BAPV 的需求量有望上升。 由于旧房改造政策尚不完善,仅考虑新建建筑 BIPV 装机。假设建筑强制安装光伏, 新建建筑考虑到高层建筑屋面需设置电梯机房、消防水池等附属设施,可安装面积 会有所减少,安装光伏约为建筑面积的 5%。发电效率为 10%,年发电利用时数 1000h, 每度电相比于火力发电减少碳排放 0.997kg。4. 碳中和目标加快落实,四大路径助力新变革我国要在 2060 年顺利实现碳中和目标,主要通过四大途径,分别是能源替代、产 业整合、建筑减排和增加碳汇。能源替代是指新能源逐步替代传统能源,增加太阳 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发电比例,减少煤炭、石油、天然气的使用;产业整合是指落 实各行业环保标准要求,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淘汰生产过程中无法到达环保标准的 中小企业,实现产业整合;建筑减排是指更多采用装配式建筑,提高钢结构建筑比 例,逐步代替传统混凝土建筑;增加碳汇则是指通过增加碳汇林面积,增加碳的吸 收量。随着碳中和方案逐步明确与落实,未来我国将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推动碳排放的减 少以及增加碳汇。在建筑建材板块的细分领域中,水泥、玻璃行业内落后产能将逐 步淘汰,市场出清速度加快,市场份额向龙头企业集中,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产线更为先进、环保设施配套更齐全的龙头企业受益明显。随着我国持续大力推动 清洁能源的发展,光伏发电规模不断扩大,作为重要组件的光伏玻璃的需求将大幅 增加,同时,受益于风电和新能源车轻量化发展,玻纤需求也有望持续增长。在建 筑板块,在政策推动下,装配式建筑开工面积将不断增长,其中,钢结构装配式建 筑由于回收率高,更加符合国家环保要求,渗透率将快速上升。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也将带动新型建筑材料的需求提升。对于碳的吸收端,在碳中和及生态文明建设叠 加作用下,园林工程建设需求也将增加,加上碳交易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未来园 林板块有望迎来快速发展。详见报告原文。(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