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学期伊始,清华大学发起全球融合式课堂项目(Global Hybrid Classroom),利用在线方式与海外高水平大学学生“同上一堂课”。清华大学面向世界慕课联盟创始成员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米兰理工大学等高校首批开放了17门线上线下融合式课程。建筑学院首批开放课程为刘亦师副教授任教的《中国近现代建筑与城市历史研究》,全英文授课。课程以中国近现代城市和建筑发展的若干专题为对象,重在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以多元视角开展相关研究。本次课程选课学生来源多样,除本院选课学生外,有5名来自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的同学线上学习,其中2位选修学分(分别为本科四年级与研究生二年级,对应专业为中国经济学与管理学),3位旁听(分别为本科一、二、三年级,对应专业为管理学、公共与市政管理、中国经济学)。另有1名身在日本的研究生选修学分,一同参与线上学习。线下另有2名来自康奈尔大学的本科进修生,以及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研究生共同参与课程学习。同学们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方式,在线进行问答,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多元融合的学生构成与教学方式,开拓了学生视野,与课程主题强调的“全球视野”相辅相成。课程现已开展两周,初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为建筑学院及清华大学开展英语融合式教学作了有益的探索。供稿:杜林东编辑:许宁婧本文资料来源网络,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尽快处理联络、投稿、投诉投稿邮箱:jianzhumingyuan@126.com
天津大学作为建筑老八校之一,建筑学专业应该可以称为国内顶尖级的专业,在高考招生中,建筑学专业在全国各省区市都是分数最高的专业(高考大数据:2019年天津大学在全国各省区录取详情),没有之一。天津大学的建筑学是仅次于清华大学和东南大学。那天津大学的建筑学研究生来自哪些高校呢?首先是推免生,建筑学院2021年录取了24名推免生录取的这24名考生中,有4名考生来自双非院校,比如内蒙古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真正来自建筑强校的几乎没有。这个数据是拟录取的夏令营营员的数据,当然,学校还会有普通推免生数据(未公布)。我们看一下实际报考上线考生的情况吧!对于学术硕士而言,建筑学总共有21名考生报考,建筑历史及理论淘汰率较高,超过50%。学硕中标明生源学校的是 01建筑设 计及其理论和建筑技术科学,这两个研究方向上线考生仅淘汰1人,但仅有1名考生来自本校,1名考生来自东北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还有3名考生来自双非院校。总共有来自30所高校的45名考生报考天津大学的专硕,其中录取了32名,淘汰了13名。报考的实际上985高校上线6人,仅录取了3人;211高校上线13人,录取了9人;普通高校上线26人,录取了20人。这样看,天津大学反而是985高校这个级别录取率是最低的,普通高校参加天津大学复试录取率反而是最高的。天津大学毕业生就业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建筑学专业(就业大数据:985工程名校的天津大学2019届毕业生都去哪了?),但现在看来,天津大学录取到的硕士研究生不符合很多高校“优质生源”的潮流啊!是天津大学本身实力派,录取考生可以不用考虑考生背景?还是本校考生报考数量实在太少呢?我们可以以后慢慢来了解天津大学建筑专业的硕士生录取情况
田村幸雄和学生一起观看风动实验模型。本版图片均由首席记者崔力摄在田村幸雄重庆大学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他获得的各种证书和奖章。编者按5月30日是全国第二个科技工作者日。今日起,本报陆续推出系列报道,讲述在渝院士和一线基层科技工作者的感人故事。希望通过这些故事,进一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激发全市科技工作者创新争先的热情。人物名片田村幸雄,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日本东京工艺大学名誉教授,国际著名风工程专家、国际风工程协会前主席。2014-2017年,作为中组部“外专千人”计划专家任教于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10月受聘为重庆大学全职教授。2017年11月,增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田村幸雄长期致力于结构风工程研究,其突出学术成就和贡献主要集中在建筑结构风荷载的数学模型、量化和分析,为实现合理的建筑结构抗风设计作出了创造性贡献,是建筑结构抗风研究和应用领域的国际著名专家。曾获国际风工程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Wind Engineering)Davenport奖、美国土木工程学会Scanlan奖和Cermak奖以及多项日本国内科技奖项。对田村幸雄来说,做科研最好的动机是爱,对人的爱,对环境的爱,对地球的爱。出于对人的爱,他选择研究风,将风灾带来的伤害尽可能降低,让人免遭更多痛苦;出于对环境的爱,他选择研究风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出于对地球的爱,他选择做风力发电节能研究……因为有爱,所以才能专注于自己的研究对象,而不受其他因素影响,才能把研究坚持下去,持之以恒。71岁的田村幸雄,“追风”(追龙卷风)追了半个世纪。美国、加拿大、韩国、澳大利亚、中国、马来西亚……“追风”去过的地方太多,以至于具体到过哪些地方,他自己都已记不清楚。为啥要“追风”?他说,“追风”的目的,是抗风——为各式各样的建筑进行抗风设计,让它们在风中屹立不倒。2017年10月14日,田村正式受聘为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全职教授,开启了全新的重庆“追风”之旅。可是,作为内陆城市的重庆,一年四季刮风少,即使有风也不大,龙卷风更是少之又少,这位“追风”的日本院士,为啥会做这一选择?“我研究风,可我没疯,哈哈哈!”近日,田村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幽默地说。在他的成果问世之前,联合国还没有风灾研究“风灾的威力,被低估了。”田村认为。风,看似无形,却无处不在。田村说,一提到自然灾害,不少人首先会想到地震、洪水等,风往往被忽略。常年参与世界各地风灾一线调研的他,给出了一个令我们意外的数据: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80%都是风灾造成。他举了一个例子。“今年是汶川大地震10周年,当年,这场突如其来的灾害,造成当地近7万人失去生命。其实大家都不知道,在这之前的10天,还发生了一场更严重的灾害。”他说,那是2008年5月2日,热带风暴“纳尔吉斯”在缅甸海基岛附近登陆,造成的遇难者多达13万多人。即便有当地民众缺乏抗灾经验的因素,风灾带来的危害之大也可见一斑。风是如何摧毁建筑的,多大的风力会带来多大的损失?田村表示,有个专业名词叫作“风荷载”,即空气流动对建筑物产生的压力,它与地形、地面粗糙程度、距离地面高度、建筑型态等因素有关。本世纪初,他在日本东京工艺大学做研究时,就通过不断实验,建立了建筑风荷载数据库,并根据数据建立数学模型,找到了风力和建筑损坏程度之间的关系,这对实现合理的建筑抗风设计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在那之前,联合国防灾署都没有关于风灾的研究。2009年,在田村的呼吁下,联合国防灾署发起成立了强风关联灾害防治专题小组,由他担任主席,致力于减少风灾带来的危害,为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基层社团提供技术咨询和培训。2012年2月建成的东京天空树,高达634米,被誉为世界上最高的自立式电波塔,如今也是东京最火的旅游景点之一。它建在一个三角形的底座上,呈圆柱形,随着高度上升,塔身逐渐变细,顶端呈圆球形,类似日本国宝建筑“五重塔”。像这样的超高建筑,如何进行抗风设计?早在建造之初,田村就给其“量身定制”了抗风设计方案,确保了建筑安全。不仅是在日本。田村的研究成果运用在了很多国家和地区。也正因为此,2007-2015年期间,田村连任两届国际风工程协会主席,在全球范围内推动风工程基础和创新研究、风工程应用、风工程教育和国际风工程交流。这在国际风工程协会50多年的发展史上,算是特例。被项目吸引来“追风”,他每年一半时间待在重庆2014年,任职于东京工艺大学的田村退休了,作为中组部“外专千人”计划专家,应邀来到中国,加入北京交通大学。为什么会选择来中国?“从日本到中国,近嘛!我在东京工艺大学还有项目没完,这样来回跑也方便。”田村的幽默,像风一样,无处不在。事实上,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中国,到处都是拥有大型屋盖的建筑,开展建筑防风减灾的技术应用越来越重要,这让田村的诸多研究成果都能有用武之地。而他和北京交通大学的合作,早从2009年就已开始。通过开展科研合作和交流,2013年他就已成为该校“风敏感基础设施抗风减灾创新引智基地”学术大师。在北京交通大学任职期间,田村不仅为该校拿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日本教育振兴会合作项目、中国科协“一带一路”中印风敏感基础设施抗风减灾研究中心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还先后资助16名短期访问学者赴海外交流,对青年教师的成长给予很大帮助。当时和田村合作最紧密的,是同样在该校任职的杨庆山教授,杨庆山在建筑抗风减灾领域也有20多年的研究经验。为此,他们共同发展并完善了抗风减灾理论在大跨空间结构中的应用,找到建筑抗击风力的结构设计方法,如今已成功应用于沈阳南站、厦门高崎国际机场T4航站楼、云南科技馆等重大工程中。2016年6月23日,我国江苏盐城发生特大龙卷风灾害,造成90余人死亡。田村得知消息后,立即前往盐城调研。到达现场后,他马不停蹄前往受灾最严重的村落,在灾后散落着钢筋、玻璃、彩钢板的泥地上穿行,考察建筑物的受损情况,为制定中国龙卷风强度标准提供了重要参考。在北交大任职3年之后,他又选择了加入重庆大学。从北京到东京比较近,从重庆到东京却比较远。为何田村会选择这样一条“追风”路线?采访中,记者再次问到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这次选择,并不是以距离来衡量的。2017年1月,杨庆山调任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杨庆山的牵线引荐,是原因之一。不过,对田村吸引力最大的,还是重庆大学风工程·风环境·风资源研究中心项目的启动。正在建设的重庆大学风工程·风环境·风资源研究中心,主要将对超高层建筑的抗风防风能力、风力发电等重要领域展开研究,田村正是该中心的发起人之一。重庆大学耗资6000多万元打造的具有全球先进水平的风洞实验室,将是他开展科研的“主阵地”。所谓风洞实验,是利用几何相似的原理,将地形、地表物体以缩尺模型放置于风洞中,再以仪器测量模型所受的风力或风速。这样测量出来的结果,与现实的风场观测结果相近,因此是研究风工程问题最常用的方法。包括风力发电在内的新能源产业,是重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对风力发电装备做技术优化,增强其抗风能力和风力发电效率,让他的研究成果有了很大的产业实践空间。所以,田村说,“追风”来重庆,自己并没有“疯”。资助50余名中国科研人员,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如今,在东京工艺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和重庆大学,都有田村的办公室。不过,他在重庆待的时间最长,一年算下来大概有半年时间,因此,他的很多“家当”都随他来到重庆,包括在学术生涯中获得的很多奖励。在他重庆大学办公室的玻璃柜里,摆放着各种证书和奖章,其中有个青铜材质的奖盘,格外引人注意。“这是我获得的第一个奖,是1993年日本建筑学会颁给我的,那时候我才40多岁,获奖之后特别兴奋,这也是我最珍惜的一个奖。”田村介绍,奖盘是个青铜镜的造型,是中国古代常见的器物,而且奖盘的原材料很可能也来自中国,因为日本没有这种材料。“看来我和中国的渊源很深!”他说,跟很多年轻人一样,那时的自己,也比较在意奖励,认为这是对自己的认可。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已越来越不看重这些奖励,更看重奖励背后的成果是否造福于人类社会,更看重这项事业是否后继有人。为此,一直以来,他对待科研的态度都是一丝不苟,对待学生的学术研究也是出了名的严苛。徐晓达是田村的博士研究生,跟随他做研究已有3年。徐晓达说,老师指导学生论文时,不管是词句的推敲,还是图表的制作,甚至是文中标点符号的选择,他都要仔细琢磨,让每篇论文做到准确无误,才肯让学生拿出去发表。一篇论文修改10、20遍是家常便饭。田村也很喜欢帮助年轻学者和学生,让他们拥有一个全球化的学术视角,取得更多研究成果。实际上,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田村已经累计资助50余名中国科研人员赴日学习交流,这些年轻学者和学生回国后,很多已成为国内大学的科研骨干。此外,迄今为止,他还担任了我国15所大学的名誉教授、顾问教授或者客座教授,为我国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研究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正因为此,2017年9月,他获得2017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这也是对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设立的最高荣誉奖项。2017年11月,他又被增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下一步,我想继续致力于那些能实现更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沿研究,竭力将我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传递给更多中国的年轻人,也更好地推动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发展。”他说。(来源:重庆日报)
(报告出品方/作者:东北证券,王小勇)1. 概述1.1. 环境危机日益凸显,“碳中和”势在必行气候环境日益严峻,极端天气灾害频繁发生。据《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0)》 统计,2019 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 1.1℃,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 以来的第二暖年份,过去五年(2015~2019)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五 个年份;且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每个连续十年都比前一个十年更暖。全球平均 海平面呈加速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从 1901~1990 年的 1.4 毫米/年,增加至 1993~2019 年的 3.2 毫米/年;2019 年为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自 然灾害频繁且恶劣——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分布异常,中国出现北涝南旱 现象;西伯利亚苔原永久冻土层解冻;美澳山火频发等,气候变暖带来的自然灾害 已经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存环境,必须得到全人类的重视。危机逐现,“碳中和”应运而生。气候变暖引起大气环流异常,极端天气的频繁出 现使得人类生存危机逐步显现,“碳中和”概念随之被提出。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 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 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达到碳中和一般有去除温室气体和使用可再生能源以减少碳排放两种方式。国际社会频繁合作,碳减排进程进一步提速。为应对全球变暖问题,自 1995 年起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每年在全世界不同地区轮流举行,近几年影响力最广的气候协 议当属《巴黎协定》,近 200 个缔约方共同签署并明确了将升温控制在 2℃乃至努力 控制在 1.5℃的目标。2014 年中美签署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美国承诺 2025 年减排 26%,中国承诺 2030 年碳排放达到峰值,全球两个最大碳排放国的承诺也 为全球碳减排进程注入了政治动力,世界各国也纷纷确立碳中和目标时间。减排目标逐步提高,政策力度不断强化。我国在 2009 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 上首次向国际社会确立并公布碳减排目标。2017 年年底,我国单位 GDP 二氧化碳 的排放比 2005 年下降了 45%,提前三年完成 2020 年碳排放下降的目标;2019 年, 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 15.3%,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 务。我国自 2009 年提出第一个碳减排目标开始,均超额提前完成碳减排目标,且 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由此可见后期我国仍会继续大力推进各项节能减排工作。碳排放量仍居世界首位,“碳中和”势在必行。2019 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约 98 亿 吨,约为全球碳排放量第二高位美国的两倍,碳排放量占全球比例约 29%,近十年 中国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总量一直位于 28%左右,且碳排放同比增速呈现先下降 而后近几年又有逐步回升态势。据统计数据,中国年平均气温每 10 年升高 0.24℃, 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 3.4 毫米/年,升温速率和海平面上升速率均高于同期全球平 均水平,因此在全球纷纷推进“碳中和”的背景下,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 推行碳中和以缓解环境危机势在必行。从二氧化碳排放结构来看,全球发电与供热均占比二氧化碳排放高位,其次为制造 业与能源业,但我国这两个排放领域排放的二氧化碳占总量比重均高出全球平均水 平 10 个百分点,分别达到 51.39%和 28%的占比,两者合计占到我国将近 80%的二 氧化碳排放量。发电供热和制造建筑业均为社会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既要 保证不影响社会正常运转又要实现碳减排,因此碳中和背景下对这两个领域的治理 既要达量也要达质。1.2. 新阶段新要求,行业发展任重道远我国“碳中和”过渡期短,任务难度高。中国的经济体量大,仍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量均处于双增长阶段。欧美等发达国家从碳达峰再到碳中和普遍有 50-70 年的过渡期,而我国只有 30 年过渡期,考虑到我国的人口数量、经济规模和发展阶段,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3060”目标,必须加快建设清洁低碳高效的能源体系和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降低能源消费总量、减低能源碳强度,增加碳汇与负排放。从实际国情出发,能源结构的合理调整是重中之重,而社会工业生产过程中对能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及生产清洁化则是后续环节中的根本措施,只有搭建起合理的系统框架才能真正实现碳中和。2021 年 3 月 18 日发布的《中国 2060 年前碳中和研究报告》指出,碳中和实现路径 分为尽早达峰、快速减排、全面中和三个阶段。2030 年之前为尽早达峰阶段。这段 时间以化石能源总量控制为核心,实现 2028 年左右全社会碳达峰,峰值控制在 109 亿吨左右。2030-2050 年为快速减排阶段,全面建成中国能源互联网为关键,2050 年前电力系统实现近零排放。2050-2060 年为全面中和阶段,以深度脱碳和碳捕集、 增加林业碳汇为重点,能源和电力生产进入负碳阶段。实现全社会碳中和需要统筹 考虑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等不同领域,报告对不同领域 的实现路径作了具体规划,仅次于能源活动领域的工业生产过程主要通过发展原材 料或燃料替代技术实现减排。能源利用效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生产优化需求迫切。单位 GDP 能耗是衡量能源 消费水平和节能降耗状况的能源利用效率指标,我国自“十一五”规划起便将其作 为约束性指标。2015 年我国单位 GDP 能耗为 148 克/美元,高于世界 127 克/美元的 平均水平,也高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并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中国在能源利 用上仍有较大的增效空间,能源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2021 年要将单位 GDP 能耗降低 3%左右,且提出“十四五”时期总目标是将其降低 13.5%,政策力度依旧强劲。单位 GDP 能耗降低表明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又节约消耗 的能源,即相当于减少污染物排放与碳排放,说明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和经济结构优 化。建筑建材行业能耗及碳排放高,总量仍居高位。2018 年全国建筑全过程能耗总量为 21.47 亿 tce,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 46.5%,碳排放总量为 49.3 亿吨,占全国 碳排放比重为 51.3%;建材生产阶段能耗为 11 亿 tce,占全国比重为 23.8%,碳排 放 27.2 亿吨,占全国比重为 28.3%。尽管“十三五”期间在国家政策的调控背景之 下能耗与碳排放同比增长率有所回落,但总量依然较大,且从能耗及碳排放占全国 总量变化趋势中可以看到碳排放占比近几年下降趋势逐渐不明显,而能耗比重自 2010 年以后呈上升趋势。提前达峰成行业倡议,行业升级成必然趋势。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预测,基准情景下建筑碳达峰时间为 2040 年,2060 年排放 15 亿吨二氧化碳,这将严重制约全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而在脱碳情景下十四五末便可实现建筑碳达峰,使得2060 年碳排放 4.2 亿吨,比基准情景下降 72%。2021 年 1 月 16 日,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对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提出倡议:我国建筑材料行业要在 2025 年前全面实现碳达峰,水泥等行业要在 2023 年前率先实现碳达峰,并配套六方面举措,行业提前达峰的各项具体指导规划开始出台,行业升级成为建筑建材领域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1.3. 欧美日等国已实现碳达峰,我国建筑建材行业前景广阔参考国外发展路径,明晰我国建筑建材行业前景。国外对于绿色建筑建材研究起步 早,发展水平较高。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建筑师保罗·索勒瑞就首次将生态与建筑 概念融合,提出绿色建筑的全新理念。20 世纪 70 年待中期一些国家开始推行建筑 节能规范,并逐步提高节能标准。近年来绿色建筑的形式和内涵有所丰富和扩延, 在设计、施工、材料和设备等各环节均有进展。为了使绿色建筑更具可操作性,欧 美日等国家相继实施了不同特点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并进行了适当的政府干预手 段促进了绿色建筑的发展。这些手段被总结为“胡萝卜+大棒”政策,通过该手段 欧美日等国均控制住了建筑全过程的碳排放,并于 2006-2008 年期间实现了碳达峰。在对碳中和相关逻辑梳理基础上,结合国际建筑建材发展潮流,我们认为建筑建材 子行业有如下受益路径:1)建材生产端首先关注碳排放占比最大的水泥子行业, 主导企业的减碳环保举措率先启动,在未来有望获得更强开工优势;智能环保产线 的升级需求也会促使相关企业充分受益。2)建材消费端的玻纤和玻璃板块将分别 受益于光伏、风电和新能源车轻量化大发展,为相关企业带来广阔下游市场空间。 3)建筑端首先关注园林生态工程板块,碳汇提高的需要、生态建设的政策推动以 及将要落地的碳交易市场中都将助力园林工程企业迎来快速发展。4)建筑端还要 重点关注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板块,对材料、人工和能源的使用效率提 高将助力绿色建筑、BIM 设计、装配式建筑进一步增加渗透率,对混凝土等高碳排 放建材的替代需求将推动钢结构的市场空间扩张。2. 节能减排促建材行业变革2.1. 多元减排路径下的水泥行业2.1.1. 碳排大户,水泥行业节能减排任务重水泥生产碳排量大,是实现碳达峰的关键产业。据 2020 年度中国建筑材料工业碳 排放报告,我国建筑材料工业 2020 年二氧化碳排放 14.8 亿吨,建筑材料工业的电力消耗间接折算约合 1.7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水泥工业二氧化碳排放 12.3 亿吨, 同比上升 1.8%,占建材行业二氧化碳总排放比例约 83.11%,水泥工业的电力消耗 可间接折算约合895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建材工业电力消耗碳排放比例约52.68%。 因此水泥工业是碳排放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筑材料工业实现碳达峰的关键产业。水泥单位产品碳排量小于其他主要建材。建筑材料工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包括燃料排 放和过程排放,燃料排放是指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包括按 燃料实际发热值、燃料含碳量、建材各生产工艺碳氧化率核算。过程排放是指生产 工艺中的材料本身化学物理反应所释放的二氧化碳,一般按产品中碳酸钙和碳酸镁 含量核算。水泥工业一吨产品的过程排放/燃料排放约为 0.39/0.26 吨,环节占比 57%/38%,吨产品总碳排量约为 0.69 吨,相比其他主要建材如玻璃、石膏板、陶瓷 砖和玻纤等单位碳排量较低。国内水泥产量已进入平台期,未来水泥消费量会持续下降。水泥产业虽然拥有较低 的单位碳排放,但由于总产量庞大,其整体的碳排量居高不下。国内水泥产量于 2014 年达到 24.9 亿吨的高峰,此后总产量进入平台期,2020 年国内总产量约为 23.77 亿 吨,人均水泥消费量达到 1.7 吨左右。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规模庞大,有着较高的水泥表观消费量,但对比海外其他国家(地区),人均水泥 消费量平均值在 0.46 吨左右,长期来看,我国人均水泥消费量也将从平台期逐渐回 落。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预计 我国人口数量将在 2029-2030 年达到峰值 14.42 亿。综合预测,到 2030 年我国水泥 消费量将降至 14.42-17.31 亿吨,由此将带来碳排放减少 27-39 个百分点。水泥产业碳减排四大方向。水泥是资源依赖性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碳酸盐分 解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占总排放的 50%-65%,目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难有 大范围替代石灰石的原材料,碳减排潜力有限。事实上,我国水泥工业能耗指标世 界先进,全国水泥生产平均可比熟料综合能耗小于 114 千克标准煤/吨,水泥综合能 耗小于 93 千克标准煤/吨,每年消纳我国 6 亿吨以上工业废渣,吨水泥二氧化碳排 放量显著低于世界其他国家平均水平,环保指标世界领先。所以在当前基础上继续 推进水泥工业节能减排并非易事,目前已有的水泥工业低碳转型路径主要有如下四 点:1)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位碳排放;2)发展推广协同处置技术,替换水泥窑 所使用的煤;3)提高 32.5 水泥用量比例;4)碳捕集回收 CCUS 技术研发应用。碳达峰时间紧迫,参与各方须努力。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在今年 1 月 16 日发文提 出,建筑材料行业要在 2025 年前全面实现碳达峰,水泥等行业要在 2023 年前率先 实现碳达峰,虽然中国水泥协会预测我国水泥熟料产量和消费量将在“十四五”期 间达到峰值,但 2023 年前水泥全行业实现碳达峰还是有较大压力,这也意味着企 业、政府等各参与方均要抓紧时间付出努力以实现目标。目前来看,头部水泥企业 如中材国际、海螺水泥、台泥集团、华新水泥等均在绿色环保生产领域早有布局, 叠加政府相关政策约束,未来水泥市场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龙头企业将充分受 益。2.1.2. 产线升级有效降低碳排放,高门槛助力行业集中度提升水泥生产仍有技术减排潜力,产线升级助力行业尽早实现碳达峰。企业可以根据水 泥生产过程中的碳酸盐分解、燃料燃烧和电力消耗三个角度来改进生产工艺降低碳 排放,包括生产工艺碳减排(替代原料、熟料替代等)、生产能耗碳减排(如替代 燃料、富氧燃烧技术、高效粉磨、余热发电等)。以海螺水泥的节能减排示范性产线为例,采用升级生产设备的方法可让年产 200 万 吨的熟料产线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6.75 万吨;采用替代燃料的方法可单产线节约标 准煤 7.5 万吨,减排 20 万吨二氧化碳;为产线配套建设余热发电系统则可减少外电 采购量,海螺全年 87 亿 kwh 余热发电量则可减排二氧化碳 790 万吨;采用富氧燃 烧技术可让年产 200 万吨熟料产线减排 3.1 万吨。此外,企业也可从智能生产角度 对现有产线升级,以槐坎南方智能化水泥工厂为例,该产线通过工业互联网、人工 智能和大数据预测技术的实施和应用,可以大幅改善劳动条件,提高生产线劳动生产率200%,做到年减排 15.6 万吨二氧化碳。将这些技术推广至全集团乃至全全国 各条产线,将有效降低行业碳排放,助力行业提早实现碳达峰目标。资金需求量大是技术减排路径的重要特征。产线升级虽能有效降低水泥生产过程中 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气物排放,乃至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升级所需资金庞大, 技术要求较高。以中材国际设计建造的槐坎南方智能化水泥工厂为例,该产线日产 7500 吨水泥熟料,是我国首条二代干法窑外预分解烧成工艺水泥产线,由 MES 平 台、全自动化验室及在线监测、实时优化智能控制系统组成,吨熟料综合电耗、热耗分别低于国家标准值 23%、9%,各项指标及生产成本均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 但总投资额高达 8.96 亿元。除此之外,在丽江、拉萨、桃江、四川、山西等地的水 泥新建升级项目投资额也在 2.05-9.76 亿之间,资金需求量庞大是水泥产线升级的重 要特征。技术减排压力助力行业出清,头部企业充分受益。随着国家产能置换政策及水泥生 产门槛越来越严格,未来单笔产线升级投资额仍将上涨,对资金状况不佳的水泥企 业会造成巨大压力,有利于行业出清,头部企业将受益于集中度提升趋势。此外, 承接产线升级需要设计建造企业有着深厚的技术经验积累,头部企业较早布局于此, 中材国际、海螺水泥和华新水泥等均有相应技术经验储备。以中材国际为例,该公 司累计在全球 75 个国家和地区承接 251 条生产线、75 个粉磨站,水泥技术装备与 工程主业全球市场占有率连续 13 年保持世界第一,在国内由该公司承建或提供单 项服务的比例近 70%,在水泥绿色烧成、粉磨技术、BIM 设计、智能化技术等领域 积累深厚,将在未来的绿色产线升级浪潮中充分受益。 2.1.3. 限产限增政策仍将维持,加速行业出清 政策约束保持高压,行业集中度提升趋势明显。水泥生产方面的政策约束步步趋严, 自 2015 年工信部颁布水泥熟料错峰生产政策以来,各项错峰生产、压减产能政策 陆续出台,“十三五”期间我国水泥行业技术水平进步巨大,产能增量被有效控制, 行业集中度 CR10 提升到 55%以上。预计“十四五”期间政府将继续保持对水泥行 业的限产限增措施,巩固已取得的成果。淘汰落后无效产能,关小上大产线等政策 激励将贯穿未来水泥行业发展始终,继续加速行业出清,对头部企业扩大市占率带 来利好,增强水泥生产企业话语权。渐行渐近的的全国碳交易市场。2021 年生态环境部正式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 理办法(试行)》,文件对碳排放权进行了定义,对排放配额管理及进行了规定,初 期以免费分配为主,适时引入有偿分配并逐步提高有偿比例。预计全国碳市场于2021 年 6 月底上线交易,彼时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覆盖估计超过 40 亿吨二 氧化碳排放(约占全国碳排放量的 40%左右)。水泥等碳排放大户或将优先纳入碳交易市场,马太效应加强提升行业集中度。以目 前七个碳交易试点城市为例,2019 年成交均价在 10.84-83.27 元之间,仅华新水泥 湖北地区工厂就通过碳减排 13 万吨获益近 500 万元。参考国际成熟碳市场交易指 标,欧盟/瑞士/加州/魁北克省的碳交易体系拍卖比例在 57%/17%/32%/67%,覆盖范 围 40%/10%/75%/78%,碳价平均为 28.28$/28.28$/17.04$/17.04$。为更充分地发挥 绿色碳交易对节能减排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未来我国碳交易市场运行逐步完善后, 配额的拍卖比例和碳均价必将逐渐攀升至国际平均水平,则头部水泥企业凭借更先 进的生产体系、更灵活的企业内部统筹规划和更低的碳排放水平,能充分利用这一 机遇打破地域壁垒、扩大市场占有率。规模优势凸显,大集团会更加积极参与碳资 产管理,提高市场竞合力,马太效应下行业集中度迎来迅速提升。2.1.4. 碳捕集成效显著,未来推广可期碳捕集是水泥产业降低碳排放的最终方法。水泥行业碳排放量巨大,上述的减产、 技改等路径减排效果始终有限,国际能源署发布 2020 年水泥行业技术路线图预计, 到 2050 年,水泥行业通过采取其他常规碳减排方案后,仍剩余 48%的碳排放量。 寻求真正的碳减排路径最终要依靠 CCUS(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 即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具体来讲,是在水泥生产末端,将高浓度的二氧化碳 捕集净化储存起来,将其加工成二氧化碳制品,用于食品、干冰、电子、激光、医 药等行业,为水泥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社会总体碳排放。据世界水泥可持 续发展促进会预测,为实现水泥行业 2050 年减排目标,碳捕集的贡献度将会达到 56%。这一技术在我国已得到实践验证,海螺集团白马山水泥厂于 2018 年 10 月建 成了世界首条水泥窑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示范项目,规模为年产 5 万吨二氧化碳 CCS 装置,可以生产销售工业级(99.9%)和食品级(99.99%)两种纯度二氧化碳 制品,实现了二氧化碳资源利用。碳捕集成本较高,未来应用逐步推广。目前来讲,CCUS 这种技术的应用成本较高, 约在 25-50 欧元之间,随着技术进步,碳捕集的效率和成本将在未来取得突破,国 际能源署预计 2030-2050 年间CCUS 的碳捕集量可达水泥工业总排放的 12%-30%, 我国水泥行业相关参与方也必将投入资源进行研发跟进,未来以头部水泥企业为主 导的 CCUS 装置渗透率会越来越高,极大增强这些企业市场的竞争力。综上,水泥行业面临紧迫的节能减排要求,行业协会提出要在 2023 年实现碳达峰, 国家的“3060”规划也需要水泥行业的深度减排贡献,头部企业在行业竞争和国家 政策激励下已经开始进行产线升级改造进程,能效比、能耗比不断优化,与中小水 泥企业的差距越来越大;政府政策仍将保持收紧态势,对落后、无效产能的淘汰将 会一步步加速,倒逼行业技术水平提高;CCUS 的发展应用和碳交易市场的覆盖运 行也将通过环保和碳排放成本途径加筑头部企业竞争壁垒。中长期来看,龙头水泥 企业如海螺水泥、中材国际等聚焦工艺改进、智能产线、精细化运维的战略导向将 打通水泥绿色生产困难节点,形成技术闭环,联动企业规模效应,为企业竞争力赋 能,反哺行业良性发展。2.2. 补位环保缺口,扩展玻纤市场需求2.2.1. 建材减排玻纤产业不可或缺高能耗的玻纤生产有待优化。玻璃纤维也属于建材里的高能耗行业,生产中需要保 持炉窑内 1600℃的高温,会消耗大量的天然气、电力及蒸汽,据统计,玻纤行业每 吨产品的碳排放高达 1.06 吨,其中间接/过程/燃料排放分别为 0.58/0.26/0.22 吨。间 接排放是由生产各环节的耗电量间接计算的碳排放量,过程排放主要是指生产过程 中原材料分解所释放的二氧化碳,而燃料排放则是指使用化石燃料后产生的二氧化 碳。由于过程排放是行业生产特性无法避免的化学反应,减碳路径较难实现,所以 可行的落脚点在于生产各环节对电力、燃料消耗的优化控制中。2.2.2. 玻纤技术减排潜力大玻纤产线可多角度升级减排。玻纤行业目前处于寡头竞争格局,有着较高的进入门 槛,巨头垄断下国内产线技术水平较高,多为池窑拉丝法生产,平均能耗在 0.8-1.8 吨标准煤/吨纱的水平,但业内采用节能技术的池窑能耗可达到 0.8 吨标准煤/吨纱以 下,国内玻纤产线的技术水平距离行业先进仍有一定差距。未来玻纤企业可以进行 绿色升级的路线包括:漏板优化、池窑技术、原丝成型及烘干和余热利用等。随着 国家环保政策对落后产能的进一步限制及各玻纤企业的产线冷修技改,玻纤能效会 有进一步下降。2.2.3. 绿色需求助力玻纤市场扩容玻纤下游应用广泛,清洁能源供需两端提供广阔市场空间。玻璃纤维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具有质轻、高强度、耐高温、耐腐蚀、隔热、吸音、电绝缘 性能好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建筑、电子电器、交通运输、风电等领域,是国家重点 鼓励发展的新材料之一。碳中和背景下,清洁能源供给和应用两端的大发展将为玻 纤行业带来广阔的下游市场需求。风电机组玻纤渗透率逐步提升,风电大发展推动玻纤需求稳定增加。从清洁能源供 给端来看,风电需求在“十四五”规划得到明确:要保证年均新增装机 5000 万千 瓦以上。2025 年后,中国风电年均新增装机容量应不低于 6000 万千瓦,到 2030 年 至少达到 8 亿千瓦,到 2060 年至少达到 30 亿千瓦。据东北证券测算,这意味着未 来每年风电领域的玻纤消费量至少为 48 万吨。风电发电效率的提升必然要求叶片 面积大型化,只有增大风电机组的叶片尺寸增加机组扫风面积才能实现低风速高发 电效率,提高风电机组功率。大型化的风机叶片只有玻纤复合材料和碳纤维复合材 料能够满足强度和重量要求,而玻纤价格远低于碳纤维,意味着风电机组仍将以玻 纤复合材料的使用为主,长期来看风电装机量仍然可观,对于玻纤的需求将会稳定 增长。汽车轻量化不可缺少玻纤复合材料,行业持续受益新能源汽车发展。从清洁能源需求端来看,汽车轻量化是行业的竞争点和未来技术成长的方向。 燃油轿车每减重 100kg,将平均节油 0.36-0.55L/100km,在全寿命周期里程下,可 节省燃油 720-2578L。对于新能源汽车,其三电系统会导致整车相比同型燃油轿车 增加 200-300kg 重量,因此其轻量化系数会比传统燃油车高 1.5-4 倍,相应的车身每 减重 10%可提升续航里程 5%-6%,国家明确到 2025/2030/2035 年纯电动乘用车整车 轻量化系数须降低 15%/25%/35%。目前我国汽车配件上的塑料复合材料(以玻纤增 强塑料为主)的应用占比仅为 8%,而海外国家的平均水平已经达到了 16%,最多 甚至超过了 20%。玻纤复合材料作为汽车实现轻量化的重要原材料,有着强度高、 质量轻的特点,且在汽车制造过程中模具用量远小于金属材料,汽车单车玻纤的应 用比例必将越来越高,玻纤行业将持续受益于汽车轻量化的不断推进。绿色建筑深入推广,绿色建材支撑玻纤消费提高。2018年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 21.1 亿吨 CO2,占全国碳排放比重高达 21.9%,推广绿色节能建筑将是我国减排的重要路径。绿色建筑离不开绿色建材,包括建筑的保温绝热、 新型墙体、建材防水和建材装饰等,玻纤复合材料在这四大绿色建材领域都已崭露头角,比如 80%玻纤增强 GRPU 节能窗,A 级防火玻纤增强内墙饰面板,坚固轻量 SMC 屋顶瓦等等,因此绿色建筑的发展也将带动玻纤覆盖面积的提升。住建部提出 在 2025 年之前我国装配式建筑将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30%,玻纤作为主要的节能环保建材,未来在房地产业的普及率和消费量将会越来越高。2.3. 复用环保逻辑,聚焦玻璃行业新变化2.3.1. 节能减排高要求,加速玻璃行业集中度提升平板玻璃是典型的高能耗、高排放行业,玻璃生产工艺分为配料、熔制、成型、退 火、加工、检验等,其中主要在加热和冷却工艺环节,玻璃反复加温消耗能源产生 碳排放。2019 年全国平板玻璃产量为 9.27 亿重量箱,按照单位重量箱平板玻璃碳排放量 50kg 计算,行业总碳排放达 4635 万吨,2019 年中国总碳排放量为 98.3 亿吨,平板玻璃 行业占比约 0.47%。能源消耗是平板玻璃行业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占比在 80%左右,平板玻璃生产原 料中碳酸盐的热分解占总排放量的 20%左右,因此节能降耗是促进平板玻璃行业 CO2 减排的主要途径。《中国平板玻璃生产碳排放研究》推荐了两种减少碳排放的方法,“煤改气”和淘 汰小产能落后产能,并推荐平板玻璃新建项目使用天然气并配备大型熔窑(日熔化量 650t 以上)的浮法玻璃生产线。近年来,国家积极推动平板玻璃行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发布多项政策对去产能、调整供给结构、污染治理和技术改造提出要求,对 减少碳排放产生积极的影响,已经取得较好的成效,每年年底产销率几乎达 100%。环保政策日趋严格,作为国内浮法玻璃产能集中地之一的沙河地区,因环保问题多 次出现生产线集中停限产,不仅对环保有保障,还有助于给予中小企业经营压力,有利于行业集中化、淘汰落后产能,对行业供给端缩减起到明显促进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提出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推动绿色转型实现积极发展;推动煤 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进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绿色化改造。“30、60” 的目标将促使平板玻璃行业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完成绿色化改造。2.3.2. 光伏装机增加,提振光伏玻璃需求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 光伏发电是太阳能发电的一种,兼具清洁无污染、不会枯竭、安全可靠、能源质量 高的优点。在气候雄心峰会上提出,到 2030 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 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 2005 年下降 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 到 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为实现“30、 60”目标,亟需优化能源布局、发展清洁能源,光伏发电建设期短,且对地理限制 较小,是为优选。“十三五”期间我国大力推动清洁能源发展,清洁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占比大幅提升, 2020 年全国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和发电量占比较 2015 年分别提高 8.7 和 6.5 个百 分点,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占比和太阳能发电量占比分别提高 7.9 和 2.7 个百分点。2020 年,全国光伏新增装机 48.2GW,其中集中式光伏 32.68GW、分布式光伏 15.52GW。截止到 2020 年底光伏发电装机 253GW,光伏发电 2605 亿千瓦时,同比 增长 16.1%。“十四五”期间继续扩大光伏发电规模,预计 2025 年,我国光伏发电装 机达到 4.7 亿千瓦,其中集中式光伏 2.9 亿千瓦、分布式光伏 1.8 亿千瓦。中国光伏 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勃华预计“十四五”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在 350~450GW。据统计,节约 1 度电相当于减排 0.997kgCO2,2020 年光伏按发电量/装机量计算出 总发电时长 1030h,则 1GW 光伏每年约代替火力发电减排 102.7 万吨 CO2。按“十 四五”新增光伏装机容量位 400GW 计算,能减少碳排放总量达约 4.11 亿吨。 光伏发电系统由光伏组件、控制器、逆变器和其他配件组成,光伏组件是整个发电 系统里的核心部分,根据电池材料的不同,可分为晶硅组件和薄膜组件。其中晶硅 组件占比达 95%以上,是市面上主流组件。由于晶硅电池片的机械强度较差,并且 电极容易被腐蚀与氧化,因此需要使用光伏玻璃与背板通过 EVA 胶膜将电池片密封 在中间,起到保护电池的作用。光伏装机量增加,带动光伏玻璃需求。根据背板材料是否为玻璃,光伏组件可分为 单玻组件和双玻组件。双玻组件的发电效率比单玻组件高约 4%,同时更具稳定性 和耐腐蚀性,能延长使用寿命 5 年左右。2016 年以来,双玻组件的渗透率不断提升,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结合光伏玻璃的轻薄化趋势,双玻组件的渗透率有望得 到进一步的提高。预计“十四五”期间双玻渗透率达 40%,则“十四五”光伏新增装机带动光伏玻璃 需求量达 2640 万吨。光伏玻璃需求提振,行业景气度提升,发展强劲。2.4. 环保政策趋严,有利于瓷砖行业绿色发展建筑陶瓷墙地砖生产时在原料利用水煤气喷雾干燥和窑炉烧成时消耗大量能量,并 产生碳排放。《建筑卫生陶瓷行业污染物治理白皮书》提到,为减少传统的水煤气 炉带来的污染,建筑陶瓷行业多采用煤清洁生产技术(有关除尘、脱硝、脱硫、消 白烟、污水处理等方面的技术)或“煤改气”以达到《陶瓷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近年来,国家对瓷砖行业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对《陶瓷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 《建筑卫生陶瓷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两个行业标准进行反复修订并淘汰未达标 产业。据《中国建筑材料工业碳排放报告(2020 年度)》显示,建筑卫生陶瓷工业二氧化 碳排放 3758 万吨,同比下降 2.7%,其中煤燃烧排放同比下降 4.2%,天然气燃烧排 放同比下降 2.1%,焦炉煤气燃烧排放同比上升 21.4%,高炉煤气燃烧排放同比,上 升 58.4%,发生炉煤气燃烧排放同比下降 95.4%。此外,建筑卫生陶瓷工业的电力 消耗可间接折算约合 1444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虽然“煤改气”增加改造成本并使原燃料成本考虑天然气市场供需问题,但可以使 陶瓷生产企业在节能环保方面能做出巨大改进。据《陶瓷企业燃料“煤改气”技术 措施及节能环保效益》分析,陶瓷生产企业在使用燃料上的“煤改气",通过对用能 工艺和设备改进,可以达到较大的节能效果和降低燃料成本。在原料加工工序采用 天然气代替较普遍使用的水煤浆能耗降低了 11.86%。如果采用天然气的同时结合热 电联产措施,则更可以降低天然气燃料成本 30.69%。在窑炉烧成工序采用天然气, 由于淘汰煤气发生炉减少能源转换损失,并对采用天然气燃烧的窑炉运行参数调节 措施,大大降低了工序能耗,从而节约烧成工序标准煤消耗量。此外,“煤改气”后不使用燃煤,消除了烟气 SO2 排放,燃烧过程粉尘排放,减轻了 环保设备的负担。厂区取消了燃煤堆放仓诸、煤气站、煤渣堆放场地,减少了陶瓷企 业的用地面积。以日产 6 万 m2 仿古砖,4 条窑炉生产线规模的陶瓷厂来预计,可节 约用地 2 万 m2,节约基建投资 1200 万元,节约设备投资 1000 万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瓷砖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节能环保要求。《建筑陶瓷、卫生洁 具行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预计于 2021 年上半年完成编写并正式发布,专 家研讨会上提出不能政策一刀切,生产技术清洁改造和煤改气同时进行,兼顾淘汰 落后产能,改造成本的压力进一步淘汰小企业,大企业改造后生产更清洁的基础上 成本反而降低,能增加行业集中度,预计瓷砖行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进程加速。3. 受益“碳中和”,建筑板块将迎发展契机3.1. 碳汇需求增加,园林生态迎发展3.1.1. 园林生态工程对碳中和目标实现意义重大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除了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节能等方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还可 以通过提高碳汇,增加二氧化碳吸收量。碳汇一般指森林等植被吸收并储存二氧化 碳,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其中,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修复 等措施可有效提高碳汇。碳汇林普通意义上来说就是碳汇林场。因为森林具有功能 碳汇,而且通过植树造林和森林保护等措施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其成本要远低于工 业减排。以充分发挥森林的碳汇功能,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减缓气候变暖为 主要目的的林业活动,就泛称为碳汇林业。根据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我国 2020 年碳汇造林项目数量有明显增长。在分领域实现碳中和路径中,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碳汇领域要实现增汇 4.6 亿吨, 主要通过植树造林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或利用土地实现固碳,预计 2060 年碳汇量 增加至 10.5 亿吨。其中,到 2050 年,通过“电-水-土-林-汇”模式提升干旱地区土 壤固碳能力,实现累积增加土壤固碳超过 40 亿吨,到 2060 年,累积增加土壤固碳 超过 50 亿吨。根据《美国科学院院报》,2001-2010 年,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固碳 2.01 亿吨,相当于 抵消了同期中国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 14.1%,其中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是固碳主体, 贡献了约 80%的固碳量。《自然》最新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6 年中国陆地生态系 统年均吸收约 11.1±3.8 亿吨碳,相当于同时期国内每年人为碳排放量的 45%。在 过去的 10-15 年间,通过大力培育人工林、严格保护天然林,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 汇能力显著。其中,西南地区每年产生碳汇 3.5 亿吨,约占全国陆地碳汇的 31.5%, 贡献最大;东北地区每年夏季产生碳汇 0.5 亿吨,约占全国陆地碳汇的 4.5%。因此 园林生态对碳中和的作用不可小觑,大力发展园林绿化及生态修复工程有助于碳中 和目标的加速实现。3.1.2. “十四五规划”注重园林生态国家一直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生态文明建设摆 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 体方案》,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9 年 2 月,国家发改委印发 《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 年版)》,提出要着力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 等绿色产业,并将生态保护、生态修复、海绵城市、园林绿化等行业统筹纳入《绿 色产业指导目录》。根据我国新的气候行动目标,2030 年森林蓄积量比 2005 年增加 量从 45 亿立方米提高到 60 亿立方米。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较好进展。根据历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我国自 1989 年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每 5 年森林覆盖率增长大概保持在 1.25%以上。2021 年,我国十四五规划里提出加快推进重要生态屏障建设,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 自然保护地体系。到 2025 年,森林覆盖率达到 24.1%,森林蓄积量达 190 亿 m, 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 57%,湿地保护率达 55% ,60%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到 2035 年,森林覆盖率达到 26%,森林蓄积量达 210 亿 m,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 60%。近年来,国家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 节能提高能效,推进碳市场建设,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 自 2016 年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国家一直重视生态修复、生态建设 工程实施。在碳中和与生态建设叠加作用下,我们园林板块将迎来快速发展。3.1.3. 碳交易市场助力园林生态发展碳交易是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统称,其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一定的 金额获得另一方的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 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在《京都协议书》要求减排的 6 种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 为最大宗,因此,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为计算单位。在排放总 量控制的前提下,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排放权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从而成 为了一种交易商品,其交易市场称为碳市场。2011 年 10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七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2013 年,以上七个碳交易试点开始陆续启动。截至 2020 年 11 月,7 个试点碳市场共覆 盖电力、钢铁、水泥等 20 余个行业近 3000 家重点排放单位,累计配额成交量约为 4.3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累计成交额近 100 亿元人民币。园林生态企业通过将超出使用量的碳排放配额卖至实际排放量超出初始配额量的 企业可获得额外收入,这样不仅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实现温室气体排放权的有效 配置,还可以实现控制碳排放总量的目标,因此,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有助于园林生 态企业提高收入、增加利润。由于各个企业碳排放量需求不同,为使资源配置达到 最优,我国大力推进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形成。对于碳排放量大的企业,处理碳排放 需要耗费大量成本,如果进行碳交易,由碳汇林吸收排放的碳,那么企业的成本将 大幅降低,同时,也有助于园林企业的发展,实现双赢。因此,未来碳交易市场的 发展空间非常大,随着碳交易制度和市场的不断完善,园林企业有望迎来新的发展。3.2. 装配式建筑减排环保,行业发展持续向好3.2.1. 政策支持,我国装配式建筑快速发展装配式建筑是指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 工制作好建筑用构件和配件(如楼板、墙板、楼梯、阳台等),运输到建筑施工现 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装配安装而成的建筑。装配式建筑主要包括预制装 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现代木结构建筑等,因为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 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是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代表。采用装配 式建筑,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节能环保,符合绿色建筑的要求。我国自2015年开始 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随着政策驱动和市场内生动力的增强,装配式建筑相 关产业发展迅速。截至2020年,全国共创建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328个,省级产业基地908个。 据统计,2020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开工装配式 建筑共计6.3亿㎡,较2019年增长50%,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约为20.5%。3.2.2. 绿色环保,装配式建筑发展空间较大装配式建筑的建造方式在节能、节材、节水和减排方面的成效已在实际项目中得到 证明。据统计,装配式混凝土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相比传统方式可减少建筑垃圾 排放 70%,节约木材 60%,节约水泥砂浆 55%,减少水资源消耗 25%。由于保温材 料与水泥砂浆的消耗降低,装配式住宅的单位平方米碳排放比传统住宅低近 30 公 斤。同时,装配式建筑可以有效降低建造过程中造成的大气污染和建筑垃圾排放, 最大程度减少扬尘和噪声等环境污染。装配式建筑主要包括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现代木结构建筑等。混凝土 装配式建筑(PC 装配式建筑)是指以工厂化生产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为主,通 过现场装配的方式设计建造的混凝土结构类房屋建筑;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则指的是 建筑的结构系统由钢(构)件构成的装配式建筑。3.2.3. 钢结构装配式建筑长期效益佳虽然目前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混凝土结构 在发展装配式建筑时仍存在一些缺点。首先,在关键技术的处理上,混凝土装配式 建筑的建造仍然需要大量的湿作业以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在应用中还存在关键技术 不完备、不系统等问题;其次,混凝土结构资源消耗较多,违背我国重点关注的低碳、绿色建筑理念;最后,混凝土结构不可循环使用,在拆卸后最终仍会变成建筑 垃圾。但由于混凝土装配式的建造成本略低于钢结构装配式,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 中PC装配式建筑仍占比较大。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没有现场现浇节点,安装速度更快,施工质量更容易得到保证; 钢结构是延性材料,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钢结构自重更轻,仅为混凝土的50-60%, 基础造价更低,具有更好的经济性;钢结构是可回收材料,在拆卸后可循环利用, 其回收率在北美可达到70%,更加绿色环保;同时,钢结构的梁柱截面更小,仅占 建筑面积的3%,完成建造后可获得更多的使用面积。目前,我国钢结构在住宅领域 的渗透率较低,虽然钢结构装配式在建造成本上略高于混凝土装配式,但在国家政 策的大力推动下,钢结构的优势将使其成本劣势在中长期逐渐消失,未来具有较大 的发展空间。由于 1m2 装配式建筑碳排放量为 242.11kg,1 m2 现浇建筑碳排放量为 267.03kg,根 据 2020 年装配式建筑新开工面积与占比,可知 2020 年装配式建筑碳排放量为 1.53 亿吨,相对于现浇建筑碳排放量,减少了 1570 万吨,预计 2021-2025 年,全国新建 建筑面积按照 3%增速增长,装配化率按 22%/24%/26%/28%/30%计算,到 2025 年, 国内装配式建筑新增面积将达到 10.69 亿平方米,由此预测,到 2025 年,装配式建 筑相较于现浇建筑可减少的碳排放量为 2663 万吨。3.3. 光伏建筑能耗低,应用前景广阔光伏电站一般分为集中式电站和分布式电站。其中,分布式光伏发电指在用户场地 附近建设,运行方式以用户侧自发自用、多余电量上网,且在配电系统平衡调节为 特征的光伏发电设施。它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同等规模光伏电站的发电量,同时还有 效解决了电力在升压及长途运输中的损耗问题。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分布式光伏发 电系统,是建在城市建筑物屋顶的光伏发电项目,即 BMPV。BMPV 则分为 BAPV 和 BIPV 两种形式。BAPV 是指附着在建筑物上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也称为“安装型”太阳能光伏 建筑。它的主要功能是发电,与建筑物功能不发生冲突,不破坏或削弱原有建筑物 的功能。BIPV 即光伏建筑一体化,是与建筑物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安装并与建筑物形成 完美结合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也称为“构建型”和“建材型”太阳能光伏建筑。 它作为建筑物外部结构的一部分,既具有发电功能,又具有建筑构件和建筑材料的 功能,甚至还可以提升建筑物的美感,与建筑物形成完美的统一体。两者不同点在于:从建设角度来看,BIPV 已经为建筑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光伏组件起到了遮风挡 雨和隔热的功能,拿开光伏组件之后,建筑将失去这些功能;而 BAPV 建筑中的组 件只是通过简单的支撑结构附着在建筑上,拿开光伏组件后,建筑功能仍然完整。而 BAPV 不会增加建筑物的防水、遮风的性能。而且,BAPV 会增加建筑负载,影响 建筑的整体效果。另外,对建筑物表面来说,BAPV 还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严重 浪费了建筑材料。但 BIPV 安装成本较 BAPV 高 20%~30%,再加上过去十年我国 BIPV 技术不成熟且 规范不明确,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大,BIPV 仍处于探索阶段,目前渗透率较低。3.3.1. 节能减排成为建筑领域重要目标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耗总量逐年提升,其中,建筑领域贡献较大,并呈现出逐年递 增的趋势,建筑能耗占总量比不断提升。2012 年-2019 年,我国建筑能耗由 7.4 亿 吨标准煤增长至 10.6 亿吨标准煤,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5.27%;建筑能耗量占能耗总 量比重由 18.40%增加至 21.81%。在碳排放方面,2017 年我国建筑碳排放量为 20.44 亿吨,占全国能源碳排放的 19.5%。建筑领域将成为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建筑领 域的节能减排措施将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内容。根据全国建筑碳排放结构,电力是建筑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占比 49%,北方城市的 采暖碳排放占比 23%,煤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排放占比 28%。若使用 BIPV,由光 伏产品对建筑物进行供电,减少传统能源的使用,我国建筑碳排放量将大幅减少。 未来光伏墙体一体化将成为建筑领域减排的重要方式之一。3.3.2. 我国重视发展低能耗建筑和分布式光伏电站我国一直重视建筑领域的减排,各地相继出台多项政策及激励措施,支持和推动超 低能耗绿色建筑领域的发展。放眼国外,欧美等发达国家相继提出了 2020/2030 年 近/净零能耗建筑发展目标,并开展了技术集成专项研究与示范,推动建筑迈向近零 能耗已是全球发展趋势。其中,美国提出在 2020-2030 年实现“零能耗建筑”在技 术经济上可行的要求,韩国提出 2025 年全面实现零能耗建筑目标。我国虽起步晚, 但在碳中和目标的压力下,零能耗建筑领域将会加快发展速度。光伏发电作为节能减排的有效方式之一,成为能源政策依赖性行业。2020 年以来, 近十个省份相继出台了利好光伏发电的政策,包括江苏、河北、山东、河南等光伏 发展重点地区。从地区重点政策内容来看,大部分地区将光伏分布式发展作为重要 引导方向,鼓励和推动我国分布式光伏的发展。预计在政策的推动下,BIPV 和 BAPV 将会迎来新的发展。另外,分布式光伏也是未来补贴退坡后光伏的重点发展方向。目前由于成本的下降, 光伏产业进入平价时代,分布式光伏的经济性逐渐得到凸显,随着各个地方政府的 度电补贴额度下降,这一新型光伏发展形式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3.3.3. BIPV(BAPV)经济和社会效益好假设不计算光伏发电补贴,商用电价格 1 元/度,若满铺光伏幕墙能装 100W/m2 发 电单元,发电利用率为 60%,年发电利用时长 1000h,每平米增加成本 300-500 元。 BAPV 回收期为 5-7 年,寿命在 25 年左右,即有 18-20 年的纯效益期;BIPV 回收 期为 7-8 年及以上,寿命超过 50 年,即有超过 42 年的纯效益期。如果将东部平均 光伏发电补贴 0.2 元/度考虑在内,BIPV 成本回收期可以减至 6 年左右,西部由于富电价格更便宜。光伏屋顶 BAPV 和 BIPV 造价分别为 3-5 元/瓦、5 元/瓦,回收期 与光伏幕墙相似。 近年来,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的要求倒逼 BIPV 需求,“十四五”规划强调 “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进一步推动行业景气度上升。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领导 指出:将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继续推动出台配套政策,推动有利于光伏发电和用 地环保政策的结合,以及建筑物上安装光伏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出台。BIPV 和 BAPV 的需求量有望上升。 由于旧房改造政策尚不完善,仅考虑新建建筑 BIPV 装机。假设建筑强制安装光伏, 新建建筑考虑到高层建筑屋面需设置电梯机房、消防水池等附属设施,可安装面积 会有所减少,安装光伏约为建筑面积的 5%。发电效率为 10%,年发电利用时数 1000h, 每度电相比于火力发电减少碳排放 0.997kg。4. 碳中和目标加快落实,四大路径助力新变革我国要在 2060 年顺利实现碳中和目标,主要通过四大途径,分别是能源替代、产 业整合、建筑减排和增加碳汇。能源替代是指新能源逐步替代传统能源,增加太阳 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发电比例,减少煤炭、石油、天然气的使用;产业整合是指落 实各行业环保标准要求,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淘汰生产过程中无法到达环保标准的 中小企业,实现产业整合;建筑减排是指更多采用装配式建筑,提高钢结构建筑比 例,逐步代替传统混凝土建筑;增加碳汇则是指通过增加碳汇林面积,增加碳的吸 收量。随着碳中和方案逐步明确与落实,未来我国将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推动碳排放的减 少以及增加碳汇。在建筑建材板块的细分领域中,水泥、玻璃行业内落后产能将逐 步淘汰,市场出清速度加快,市场份额向龙头企业集中,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产线更为先进、环保设施配套更齐全的龙头企业受益明显。随着我国持续大力推动 清洁能源的发展,光伏发电规模不断扩大,作为重要组件的光伏玻璃的需求将大幅 增加,同时,受益于风电和新能源车轻量化发展,玻纤需求也有望持续增长。在建 筑板块,在政策推动下,装配式建筑开工面积将不断增长,其中,钢结构装配式建 筑由于回收率高,更加符合国家环保要求,渗透率将快速上升。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也将带动新型建筑材料的需求提升。对于碳的吸收端,在碳中和及生态文明建设叠 加作用下,园林工程建设需求也将增加,加上碳交易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未来园 林板块有望迎来快速发展。详见报告原文。(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第一篇 总论就目前建材行业现状来看,国家针对建材行业的特点和现状先后出台了多项调控政策,旨在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节能减排,调控好建材行业的上、中、下游产业链,使上游成本压力减小,行业盈利能力提高,促使房地产业投资合理,加快建材产品更新换代。实现绿色环保工程质量优化,满足人民群众的居住要求。尽快将建材行业发展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行业,有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循环经济发展,以及提高产业集中度,支持大型企业集团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目前建材行业发展的两个主旋律。第二篇 行业特点1、周期性建材行业的上游相关产业包括能源、运输、采矿、设备制造等产业,其下游相关产业包括房地产、建筑业等产业,同时又与环保产业密切相关。从建材行业相关产业来看,建材行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周期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建材行业表现出周期性的特征。2、投资拉动性建材产品是基础建设的重要材料,在公路、铁路、机场、水利、能源、城市设施等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基本建设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对建材产品需求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所以建材行业属于投资拉动型行业。我国建材行业的低谷出现在1998年,此后处于复苏阶段之中。自1999年以来,基本建设投资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建材工业总产值增长率越来越趋于相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建材工出厂价格指数变化率。这一指标与其他指标的走势基本上想背离。自1994年以来,建材工业出厂价格指数基本上表现为下降的趋势,但近年来价格变化幅度有所减弱,相对于其他指标变现更为稳定。第三篇 建材行业经营类别一、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附属或者关联企业二、小型独立门店三、品牌专卖店四、专业及综合建材批发市场(包括市场群、专业街)五、建材大卖场第四篇 建材行业销售趋势分析未来我国传统建筑材料通过调整结构,在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优质品种的同时,将呈低速稳步增长的态势,而满足房屋装饰装修、改善居住功能要求、对人体和环境无不良影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各种“绿色”新型建材产品和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将成为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国家拉动经济增长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继续发挥作用,是我国建材和装饰市场发展前景广阔的主要原因。随着国家增发国债、扩大投资的政策效应在今后进一步呈现,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在上年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今年继续平稳增长。前三季度,全国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21%,基本建设投资同比增长8.1%。根据这一分析,我国建材行业不仅在2000年有较大增长,并且今后几年内也将会持续出现上升的趋势。首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特性,决定今后若干年内对建材工业产品需求将维持一个较大的总量。我国当前乃至今后一个较长时期,经济发展仍将处在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这就是城市化进程的时期。城市化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国民经济发展在一定时期离不开农村人口转移所产生的消费市场机遇。截至目前我国有688个城市,城市总人口为2.3亿,加上镇的人口共3.8亿人。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只有30%,与其他同等人均收入水平的国家相比,平均低12个百分点。今后若干年内,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将会持续发展,由此将给建筑业、建材业以及建筑装饰装修业带来无限的商机,也必将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推动力。其次,住房制度的改革,为建筑装饰装修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住宅建设稳步增长,据统计,1999年全年共建成城镇住宅5亿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已由1978年的3.6平方米提高到1999年的9.6平方米。住宅建设经历了20年的连续增长以后已具有相当可观的规模。目前现阶段住宅建设仍将处于增量型发展时期,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住宅制度改革的推进,住宅建设也将向数量与质量并重的新阶段发展。据建设部有关方面统计,1999年全国住宅装饰的总产值为1200亿元,是1999年的40倍,年均递增45%,大体上每两年翻一番,相当于全国城镇住宅年投资总额的30%。据预测,住宅装饰装修在未来两三年内将达到2000亿到3000亿元,即相当于住宅投资总额的一半左右。房改正将10倍于新建住宅的存量公房转化为城镇居民的自有财产。这批旧住宅的改造和装饰已随着产权关系的改变启动,存量住宅装饰的总量将赶上和超过新建住宅的装饰,它为住宅装饰装修业提供了一个新的、更为广阔的市场。
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Minecraft修改,使用人工智能来帮助玩家提高他们的游戏内架构技能。Minecraft是一款流行的3D视频游戏,玩家可以在其中构建和导航自己的数字环境。修改将告诉玩家他们的建筑是否符合某些建筑风格,并提供如何改进结构的想法。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计算机科学助理教授罗斯·克内珀(Ross Knepper)表示,“当你还是个孩子以及整个生命过程中,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创造力,抽象,如何设想你想要的东西然后创造它。” “这是一个工具,可以帮助人们不要气馁,也许如果他们从Minecraft开始,不知道如何立即使用他们的想象力。”基于Minecraft玩家创建并上传供其他人使用的建筑物,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深度神经网络,一种训练机器学习来预测数据是否属于某一类别。通过该网络,玩家可以了解他们的建筑是中世纪,现代,亚洲还是古典,四种特别流行的玩具使用。一旦建筑物被分类,另一种算法可以向用户展示类似的建筑物,以激励他们对自己的建筑物进行改进。“人们真的很想在Minecraft中拥有更多的设计空间,并能够构建某些类型的架构,但据我们所知,没有任何设计工具可以教他们,”建筑师说。Yoon策划了数据集以确保建筑物被正确标记,因为他们的算法不如他们希望的那样准确,因为它训练的玩家创建的建筑物少于1,000个。理想情况下,他们可以用数十或数十万条数据训练这样的算法。“如果你要求建筑师告诉你建筑的风格是什么,建筑师会说,'好吧,这是一个半故事,它有屋顶窗,它是科德角。' 深度学习是这样做的,它是以黑盒方式(从视图中隐藏)进行的学习模式,但不一定是建筑师所说的关键模式,“Knepper说。例如,如果数据集中的所有现代风格的房屋都在屋顶上有游泳池,那么计算机就可以认为屋顶游泳池是现代住宅的必需品。“如果我说,'盖房子',今天一个机器人会说,'我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我应该把哪块砖放在哪里?” 是机器人需要指导的水平,“Knepper说。“我们希望人类能够与机器人接口,就像我们彼此接口一样。因此,如果我告诉它要建造一座中世纪的房子或一座古老的房子,并提供一些高级细节,那么它就会知道如何把它变成一个可行的东西来做你想要的一切。我们还没有,但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第一步。“合着者Bharath Hariharan,计算机科学助理教授,从他自己的计算机视觉工作的角度来研究这项研究。在试图解释图像时,科学家可以训练计算机来获取形状和坚固性等提示,但可能无法处理视角或尺度。通过他们的Minecraft结构和标签使用人们的智能可以帮助计算机学习解决这些问题。Hariharan说:“当你处理图像时,很难真正理解某些东西的本质。” “观察人们如何建造的机器实际上可以学到很多形状,结构是什么,建筑物是什么。”研究人员将提交一份文件上的人工智能协会会议的人工智能进步和互动数字娱乐在加拿大工作。
“永宁古卫城是一个很有自身特点的古城。”10月15日至18日,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研究团队到永宁进行现场调查,带队的是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诸葛净,此次研究的课题是永宁古卫城历史文化,将让永宁古卫城在学术层面开始有系统的建立。“我曾经受邀到永宁参观过一次工作坊,那是我第一次到永宁,对永宁产生了兴趣。”诸葛净说,她认为永宁拥有能区别于其他古城的历史文化,历史上永宁曾大起大落,但卫城的居民对这里却依然有着极强的认同感,她想尝试去把永宁古卫城具有地方性特色的历史文化说清楚,去探究古城里人们的文化自信源自什么,以及去思考如何在保护永宁古卫城的同时把这些历史文化保护下来,让这些历史文化更加鲜活起来。为期四天的实地调研中,诸葛净将团队分成五个小组,分别负责卫城内五个区域,研究团队走访了卫城里的居民、宗祠、庙宇、古厝,进行了初步的摸底,后期还将不定期到永宁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有丰富的古城保护经验。”永宁镇党委书记邱银河表示,通过诸葛净老师的研究,对外可提升永宁古卫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对内可让群众更加了解古卫城,也将对政府对古卫城的保护和开发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记者 占婷)
我不是搞建筑的,也不是搞美术的,谈建筑似乎不大合适。但我对建筑很感兴趣。每到一地,发现一些造型美观的建筑,总要慢下脚步,或拿起手机拍下。对建筑的周围环境、外观造型以及内部结构,都喜欢研究研究。其实,我们每个人对自己所处的城市,或者曾经到过的城市都有自己的评价。比如城市布局、建筑风格以及交通、绿化等等都是大家关心的话题。前些日子,我路过一所很有名的高级中学,那是一个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所处位置在十字路口,四通八达。按照建筑风水,如此庄严的建筑,首先应该是坐北朝南。确定好正阳门,中轴线,然后向两边同时展开,形成九宫格局。因为坐北朝南的房子光线充足,冬暖夏凉,风清气正。可惜,这座校园在没有任何环境限制的情况下,其主楼、正门都选择了朝东,整个布局也是朝东向。因为人们习惯了坐北朝南的环境,突然改变方向,不仅室内光线受到影响,而且容易引起心情焦虑。因此即便是咱们乡下人盖房子,也没见过谁家把正屋建成朝东或朝西的。真不明白当初的设计者是怎么想的。无独有偶。去年秋天,我去参观一座新落成的文化馆。在我的想象中,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之类的公共场馆,都是城市景观建筑。在突出城市文化建设的当下,更要考虑到凝聚人气。也就是说,尽可能地选在城市中心区域,亦或风景区。可惜,这个本该引人注目的新馆,却建在城外一个待开发的荒野地带。有人说这一带将来会兴旺的,“将来”指的是多少年?再看看这座大楼,面积很广,主楼高度估计20米左右。外观造型为不规则抛物面,用色很单调。我在场馆周围转了一圈,居然没有找到正门大厅,结果还是跟在人家后面上坡下坡,七拐八拐进入我想到的小会馆。馆内仅有一面朝北的窗子,通体浅咖色护墙板,闭塞而又单调,很难座得住。甚至我还担心在这迷宫里时间长了会迷失方向,找不到出口。在我想象中,文化场馆应该是古色古香的,随处可见书画、橱窗、文玩、盆景、雕像之类工艺美术品,当地不是没有这方面的能人。可惜一路上我没有发现一件能让我驻足观赏的东西,也可能是藏在哪个角落我没找到。诺大一个场馆,除了遇见几个保安,稀稀落落停着几辆车,实在是感觉不到一点人气。面对这样的规划设计,值得深思的地方真的太多,我只能是木已成舟后的感叹而已了。再聊聊我最近到过的一家大型超市。这个超市也是刚建成不久,据说开业之初还蛮兴旺的,如今早已过了“马桶效应”期。那天,我是因为兄弟姐妹聚会,来到超市四楼一家火锅店。这个位置没有来过的人是很难找到的。我从一楼步行到四楼,到处都是冷冷清清,只见店面不见人。玻璃门窗大概也有个几个月没擦过了。商家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没有人气的商城,那来的效益?为什么没有人气,这中间的原因当然很复杂,不一一展开了。我想说的还是建筑。这座商城造型设计也是流线型抛物面,这就意味着从立模开始,就面临着一系列复杂数据。后期装修成本及难度更是成倍上升。大量面砖需要做切割处理。不仅造成材料的大量浪费,而且空间变得很不规则,给人的感觉很压抑。生活的经验证明:凡事过分追求个性创意的东西,一开始感觉很新鲜,时间长了没有几个不后悔的。特别是这些圆弧形、抛物面建筑可以说是一个设计误区。那么,什么才是完美的设计?我认为,首先要尊重科学,布局合理,以内容决定形式。无论从外观造型上还是室内设计上都要使人感觉很舒适。不由自主地想走进去看看,坐下来就不想离开。有什么样的文化内涵,便有什么样的设计理念。纵观世界各地经典建筑,不外乎精雕细刻或简洁大方两种倾向。唯有如此,才经得起时间考验。但愿我们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注重科学与审美,少一点不伦不类,不要给自己给后人留下太多无法挽回的遗憾。2021年3月16日于港闸区
相信凡是出国念建筑学的,稍微上心念念理论,都不会觉得斯坦·艾伦和詹姆斯·康纳陌生。这两位基本上包办了所有关于制图方式的改变而使得设计结果彻底改变方面的大部分文章。这有点像人类武器从冷兵器时代到热兵器时代的转变,像肖像画到照相机、摄影机的转变。新技术变革,对各行各业都产生巨大影响。这两位在理论上详细阐述了如何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绘图和表现技术,从而产生新的设计结果。先来说说斯坦·艾伦的背景,长的一脸学术样,圈里都说是一流的理论家,二流的设计师。汗!他是美国建筑师,现在纽约有自己的小型工作室,并且是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的头。普林斯顿大学不用我说了常青藤盟校之一,感觉进去了就是贴了精英标签了,活在另一个世界似的。他有布朗大学文学学士(B.A.)柯柏联盟学院的建筑学学士(Cooper Union,B.Arch),普林斯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M.Arch)。曾经在理查德·迈耶的工作室工作过,迈耶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就是白色大哥。值得注意的是,斯坦·艾伦和詹姆斯·康纳曾经一起开过工作室。从理论哥的简单经历可以看出,基本是美国本土培养的建筑师,理论家;文科出身的建筑师;曾在大师坐下度过金,一边挂着大学院长的职位一边开着自己的工作室。有没有套路感?下面看看理论哥工作室的作品吧。2016威尼斯双年展,美国馆参选作品:(图片来自斯坦·艾伦工作室)基地是底特律Packard工厂,概念是城市岛(urban Island)和垂直植物园(vertical botanical garden)釜山歌剧院(Busan Opera House )韩国,釜山,2011年国际竞赛。特别能体现其的设计方法的作品。(图片来自斯坦·艾伦工作室)再看一个建成品,小型的工作室项目(Hudson River Studio, )。也反映了他在设计中对几何形体的追求和理解。当然这里说的几何形体,指几何形体对光和人的感受的影响。(图片来自斯坦·艾伦工作室)简单介绍作品,主要还是看理论,毕竟人家是一流的理论家。斯塔·艾伦有三本主要著作:Points + Lines: Diagrams and Projects for the City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2001)这本是我在爱丁堡读建筑设计师的入门书,基本上要出国念建筑的推荐先买一本看看吧,不然有种感觉不知道老外在做什么的茫然。这里介绍了斯坦·艾伦如何应用他提出的重新看待设计方法从而导致重新定义设计输出,并且有大量图示。比较适合将理论转化为设计。Practice: Architecture, Technique and Representation(Routledge, 2008)2018-01建筑读书社节选的文章是这本书的介绍部分,关于实践与项目之间的论述。这本书介绍了斯坦艾伦凭借自己设计中的经验,提出设计过程,实践过程,制图方式对建筑最终的成果有创造性和启发性的影响。Landform Building: Architecture’s New Terrain (Published by Lars Müller in 2011)这本他参与编辑的大厚册子是关于一些著名建筑师如何利用新技术,关心社会、政治、环境的方方面,而不是一味的“造房子”,所创造的新的建筑形式。还没有买到,不过看起来很有趣,会考虑在以后的读书社推出部分阅读。斯坦·艾伦的基本资料先介绍到这里,对想出国学习建筑学的同学,这些基本知识是必须的。对于当代西方建筑理论有兴趣的朋友不难发现,斯坦·艾伦关心的是设计方式、表达技术对方案结果的影响,并且提出了建筑师应该是对城市、环境、居民生活负责,而不是仅仅对规范负责的观念。也提醒建筑师,一个方案构建的入手点应该在造型之外,造型只是结果,并不是概念的起源。
中国的都市化进程已成眼前之事实。按照现有的速度来看,不远的未来将在沿海与内地出现20多个大都市圈。高度集约的方式必然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引发大量难以预计的问题。如果回溯城市史的话,我们会感觉一些问题非常熟悉,当然也有很多问题是全新的。不管怎样,关于城市的大规模研究已经箭在弦上。本书的第二部分“城市史:东方与西方”对(已出现的和未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可供参考的意见。其中回应写作了《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简·雅各布斯的文章“城市设计的死与生”,尤为重要。无论在哪个层面,美国经验必然值得参考和借鉴。之于前者,它们都是某种意义上的“新大陆”,从人类居住的物质环境的变化之剧烈与急促来看,可能只有当年的美国和我们的现状相似,而且两者都没有欧洲文化的历史负担;之于后者,本书第一部分“威尼斯学派与城市”所介绍的威尼斯学派在方法上的创见(“大都市”、“农耕理想的城市与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广亩的起源与发展”、“从公园到区域:进步意识形态和美国城市的变革”三篇长文作者功力尤为深厚)无疑会令我们受惠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