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城镇化战略的制定到社区环境的建设,都与城乡规划专业密切相关。学习城乡规划专业,可以培养领导力,实现建设国家的抱负;学习城乡规划专业,可以成为优秀的设计师,营造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学习城乡规划专业,可以运用新技术,探索未来城市的建设运营。城乡规划,是一个与秀美山川、人文环境紧密交织的专业;也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专业,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思路和新问题,让规划者总能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选择清华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的理由:1. 新中国最早设置的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之一,全国领先。2. 4+2的本硕贯通学制,本科约15人规模的小班精细化培养,面向全球顶尖规划设计院系的教学交流合作体系,与国家战略发展前沿和全球热点紧密结合的教学实践。3.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良镛院士领衔的教师团队,继承清华大学理工与人文结合的深厚传统,追求“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4. 丰富的校园生活,提供同学们多元的课程体系与实践平台。5. 依托清华大学的重要影响力与遍布全球的校友资源,提供高起点的多元就业机会。历史悠久、优势突出清华大学城乡规划教育,可追溯至1947年梁思成先生开设的“都市计划”课程。1951 年春季,由吴良镛先生主持的市镇设计教学组成立。1952年城市规划教研组正式成立,本科设立城市规划专门化方向并招收研究生。1981年首批获得博士授予权,1988 年首批获得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同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成立,下设城市规划系至今。1998 年首批获得全国高校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估,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全国第一,2016年教育部学科评估获得A+。全球视野、高端培养1. 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实行4+2本硕贯通学制,本科阶段以通识平台为基础,从二年级开始学生接受城乡规划方面的系统训练;硕士阶段强调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能力的提升和跨学科(规划、建筑、景观、工程、历史、地理、经济社会)综合协调能力的训练;在强调具备坚实工科基础的同时,鼓励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清华大学进行更大范围学科门类的交叉选课,适应当前复杂的城乡规划要求。2. 联系全球顶尖规划设计院校的教学交流合作体系:清华城乡规划专业与包括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英国剑桥大学、德国慕尼黑工大、东京大学等在内的世界顶级规划院校以及顶级科研机构有着长期的合作交流。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既可以聆听全球范围内顶级学者的授课,也可前往国外顶级院校交换学习,开阔视野。3. 教学实践与国家战略发展前沿紧密结合:城市规划专业以人居环境科学为基础,关注国家建设需要,关注学科发展前沿,为同学们提供从空间规划到城市设计、从历史文化保护到未来城市研究的广阔学习和实践领域。4. 针对全球热点问题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研究:国际合作包括与英国剑桥大学合作进行的“国际大城市发展研究”、在清华—剑桥—MIT低碳能源联盟框架下进行的首发项目“低碳城市研究”、清华—MIT “Making the Clean Energy City”Workshop、“展望2050:创立中荷合作的可持续性城市化”系列工作坊,等等。国内合作包括以北京市教委重点学科群建设项目“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为基地平台联合北京市属高校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等进行跨学科的“北京2049”研究,等等。合作研究为同学们提供了放眼世界、立足本土的学习机会。名师云集、学科融合由两院院士、2011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2018年国家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吴良镛教授领衔,清华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师具有多样化的专业背景,现有教授、研究员13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7人,助理教授、助理研究员3人,涵盖城乡规划、地理学、社会学、交通、空间信息技术等诸多领域,使得同学们可接触到多元的知识体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深入学习。在科研机构方面,清华城乡规划专业拥有首都区域空间规划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8个省部级及校级研究所、中心与实验室,《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等3个学术期刊编辑部,以及作为实践平台的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多元平台、丰富生活同学们可将在课堂上学习的城乡规划学科专业知识,从空间单元的室内设计到小城镇规划设计,从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经济学到城市规划管理,融注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居环境营建;也可在课程内外用脚步丈量城乡,在实践中学习,服务城乡建设。广阔天地、锦绣前程近年来本科毕业生绝大部分继续选择在清华深造,前往国外高校学习的同学多数选择全球排名前十的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硕士毕业生中除继续在清华或出国攻读博士学位者外,直接就业者多选择国内排名前十的规划设计院或国家及直辖市、省会城市政府机关就职,或者从事与城市相关的经济管理、科技创新行业。部分知名校友(依据姓氏拼音排序):金 鹰,剑桥大学马丁中心主任;单霁翔,故宫博物院故宫学院院长;王蒙徽,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部长;吴硕贤,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吴维平,哥伦比亚大学城市规划系项目主任,美国规划院校联合会主席。以上就是建筑界热点频道为大家带来的信息,想学建筑专业的高考生们可以参考一下,建筑界热点频道会持续关注更多建筑行业的热点新闻,欢迎关注我们,关注建筑界行业热点~
中科闻歌依托在媒体行业10多年积累,立足“新闻+政务+服务”的业务定位,推出的“红旗”县市级融媒体平台,目前已经建成和正在对接的融媒体中心已覆盖全国20个省,25个市和200余个区县,建设经验丰富,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一)建设模式多样目前中科闻歌参与建设的融媒体中心主要包括“一省一平台”、“市管云-县管端”、“一县一平台”三种模式。其中,省级融媒体平台作用于全省统一管理控制,实现资源共享、技术共用、数据共通。在省级平台的建设方面,中科闻歌已经参与对接云南、青海、重庆、西藏等多个省级平台建设。其中,由云南新华社新闻中心与中科闻歌合作建成的云南省级平台—— “云融”已经初显成效;“市管云-县管端”模式中,市级平台承担市级融媒体内容生产和运营,并具备市下辖各县的协调调度职能和资源共享,协助其他平台融合至省级平台,县级平台利用市级平台基础上,运营好“服务群众”和“引导群众”的当地APP端。在市级平台的建设方面,新华社四川分社新闻信息中心与中科闻歌合作,建成了四川省乐山市融媒体中心典型案例,乐山市融媒体平台下带11个区县级融媒体中心;“一县一平台”模式中,区县级融媒体平台完成内容生产工作,与省市级融媒体平台打通。区县级平台方面,新华社福建分社新闻信息中心与中科闻歌合作,建设了厦门海沧区融媒体中心,作为典型案例,厦门海沧区融媒体中心受中宣部黄坤明部长视察,给予了高度肯定。此外,我们建成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二师融媒体中心、河南濮阳县融媒体中心等都是县级融媒体的典型案例。中科闻歌建设模式(二)产品功能智能化突出中科闻歌是国内为数不多自主研发、具有自主产权的融媒体大数据全链条技术厂商,研发的“红旗融媒体”平台立足“新闻+政务+服务”的业务定位,具有“一屏、七平台、N端” 的架构体系,形成“策、采、编、播、发、管、控、馈”立体化内容生产体系,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全媒传播,效果自动评估”。“一屏”指报道指挥大屏,可以帮助宣传管理者坐镇指挥,“七平台”具备舆情监测管理、多媒体稿件生产、多平台(微信、微博、app等)一键发布、传播效果分析、重大报道指挥调度、用户分析、媒体监督管控等功能,帮助编辑部高效运转。“N端”,指服务群众的各类客户端,具备资讯服务、便民服务和政务服务功能。是真正将中科院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植入到融媒体生产传播全流程,顺应媒体“融合、移动、智能”发展趋势并在全国几十家县融媒体中心落地应用的成熟平台,技术先进性和方案成熟度得到业界认可,在全国落地承建了几十家县级融媒体经过实践考验得到用户普遍好评。同时,根据各省市县的实际需要,可开放源码,且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特色突出,保证平台的先进性、扩展性。(三)建设及服务体系完善中科闻歌经过200余个区县的成功建设经验,形成一套全面的建设服务体系,该体系从“前期的物理空间设计、装修(含专业声学装修)”到“体制机制的改革”到“媒体运行全链路的智能软件平台(策、采、编、发、管、评、馈、控)”到“整套硬件环境(大屏、广电设备、网络系统、存储系统、办公设备等)”到“全备的培训体系与后期运营体系”等全方位、全链条的成熟服务体系,保障了融媒体中心建设和后续运营的万无一失。(四)合作模式多样融媒体建设生态体系需开放,中科闻歌可支持与各类机构合作形成多种融媒体建设合作模式,当前中科闻歌已经形成与中央(新华社、央视等)和地方权威媒体(乐山日报、佛山传媒集团等) +移动运营商+行业厂商多种成功合作建设模式。其中,还创新全国首家政企共建的南京建邺区融媒体中心,该中心为南京主城区第一家区级融媒体中心,也是全国首个政企共建的融媒体中心,首创政府引领、社会参与、政企共建的新型合作方式,“政府、企业、媒体”共同建设运营,Wework式媒体入驻。南京建邺区融媒体中心(五)技术优势凸显融媒体中心建设,需要找技术实力高的合作厂商,以便保证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智能化和先进性。中科闻歌是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研究的国家队,中科院里面在媒体智能方面最有积累和实力最强的团队,具有十余年媒体智能技术研究的积累,前沿理论、核心技术和大数据应用居于国际和国内前沿,媒体智能问答机器人、智能写稿助手、语音播报、图片视频分析技术领先,广泛国务院政务客户端、中国日报客户端。此外,自主研发60余种智能分析挖掘组件、3000多个算法,在2017年工信部国家中心业务选型测评中,处理数据性能名列各技术提供厂商第一,媒体智能化必须借助这些基础算法和组件。(六)政治可靠站位高融媒体中心是国家战略工程,所选择的承建单位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可靠性,以保证后续文宣数据的安全性。中科闻歌是中科院自动化所的产业化平台,长期服务新华社、中央网信办、中宣部、公安部等国家重要部门,新华社的全媒体数据由中科闻歌负责存储、分析和应用,中宣部和中央网信办很多重要数据任务都指定中科闻歌落实,中科闻歌是中央网信办推荐的大数据可靠技术服务公司,公司政治可靠,后续的文宣数据安全性高。(七)渠道资源丰富新华社、中科院及行业近百名资深媒体专家全程指导,融媒体中心实时对接新华社媒体资源库、国家网络视频资源库,全面助力地方内容生产能力、传播渠道、内容质量、工作效率的大幅提升,高效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同时19个语种的近百名多语种数据服务人才队伍,可助力政府城市宣传能力建设,扩大海内外传播影响力。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崔屹教授是世界顶级纳米技术科学家,长期致力于纳米技术的研究及其对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革新,包括清洁能源、环境保护、智能织物等交叉领域的深度创新与产业化,尤其是在电池纳米技术领域,长期引领国际研究的前沿方向。以纳米技术为核心,多学科交叉,多方向并进是崔屹教授课题组研究的重要特点,具体研究方向涉及能源存储与转化、纳米显微技术、纳米环保技术、纳米生物技术、先进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制造等等。自2005年入职斯坦福大学以来,崔屹课题组已经在 Science、Nature 等期刊发表500 多篇论文,申请专利 50 多项,H-index为206。目前担任Nano Letter执行主编,Battery 500联盟联盟共同主任,美国湾区光伏联盟共同主任。2020年,崔屹教授获得美国材料学会奖章(国际材料学界的最高奖项之一),并被任命为斯坦福能源中心主任(2021年1月1日起)。一手上书架,一手上货架。基于大量原创技术,崔屹教授已经领导创立了4家创业公司,分别是Amprius(致力于发展高能量密度电池),4C Air(致力于发展纳米纤维空气净化),EnerVenue(致力于发展大规模储能技术),EEnotech(致力于发展水净化和智能织物等新科技)。崔屹教授课题组部分代表性成果如下:由于崔屹教授成果颇丰,在能源技术、环保技术、智能织物技术、冷冻电镜技术等领域均有重要成果,此处仅列举其中几种,欢迎大家留言补充。1)开创并长期引领电池纳米技术领域的潮流,首次发现硅纳米线可以显著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发展了十几代锂电池负极材料,厘清了制约电池性能、寿命与安全性的关键机制。积极探索了锂硫电池,锂金属电池,固态电池等前沿电池技术,发展了一系列新型电解质,SEI,正极材料。创建了 Amprius公司,研发出目前世界上能量密度最高的可充电电池。2)首次使用冷冻电镜技术研究电池材料、MOF和钙钛矿电池,兴起了冷冻电镜在材料领域的研究趋势。3)发明新型纳米纤维技术,创建 4C Air 公司,研发出可过滤PM 2.5的防雾霾纱窗,以及比3M口罩过滤效果更好,能够重复使用的口罩产品。4)发明能自动调节体温的智能织物技术,正常保暖反穿降温的第一批智能夹克外套已经由EEnotech公司成功量产并对外销售。5)发明低成本镍氢电池技术,创建EnerVenue公司,致力于实现大规模储能电池技术的产业化。此外,崔屹教授课题组还发明了移动式水过滤器、废热利用的热电池,多次入选《科学美国人》年度“十大创新技术”;发展了一系列能源转化电催化技术,海水中提取金属技术,以及水净化,土壤修复等环保技术。因篇幅原因,此处不做详细介绍。有鉴于此,纳米人编辑部简要总结了崔屹教授课题组2020年部分重要研究成果,供大家交流学习。1)由于相关论文数量较多,本文仅限于通讯作者论文,如有重要遗漏,欢迎留言补充。2)由于学术水平有限,所选文章及其表述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3)由于篇幅限制,部分成果未详细解读,仅以发表截图展示。2020年,崔屹教授团队主要集中于能源转化与存储、智能织物、环境纳米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包括但不限于:1)在能源领域,致力于提高锂电池寿命和安全性,开发高性能锂金属电池、锂硫电池和大规模储能技术,并进一步开拓了冷冻电镜在能源材料领域的应用,开发了一系列能源转化电催化技术。2)在环境领域,致力于可重复性使用高性能抗病毒口罩的研发和产业化开发。2)在智能织物领域,主要致力于智能降温和保暖织物的研发和产业化开发。其中,2020年最具代表性的成果包括但不限于:1)提出了一种预防锂电池爆炸和起火的氢气检测新技术。2)发明了一种海水提锂颠覆性新技术。3)实现了能够重复使用的高过滤性能口罩产品的产业化并对外销售。4)实现了自动调温智能夹克外套成功量产并对外销售。5)实现了低成本镍氢电池突破性进展。6)揭示了硫的物理形态,为锂硫电池提供了新的认知。7)发展了一种CO2还原制高价值化学品新技术。8)提出了一种电网储能电池新方案9)发明了一种有机废水资源化利用新技术。本文主要篇幅将分为以下四个方面展开:Part Ⅰ 代表性成果Part Ⅱ 能源纳米技术Part Ⅲ 环境纳米技术Part Ⅳ 智能织物纳米技术2020年代表性成果1预防锂电池爆炸和起火的氢气检测新技术锂离子电池存在发生爆炸和着火等安全问题,是制约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2020年,崔屹教授和郑州大学金阳等人开发了一种高灵敏度的氢气检测方法,通过H2气体的选择性捕捉,实时监测电池中的锂枝晶生长情况,为预防锂电池爆炸和起火的安全保障提供了绝佳的策略。(技术详情参见本文正文)2020年代表性成果2海水提锂颠覆性新技术在未来几十年中,对Li元素的需求将急剧增加。海水中的Li含量超过2000亿吨,是陆地矿石和卤水资源总和的5000倍。针对海水里极低的Li/Na比,崔屹教授联合朱棣文、刘翀等人开发了一种脉冲静置和脉冲静置-反向脉冲静置电化学方法来降低插层过电势,实现了从真实的海水中以1:1的Li: Na摩尔比回收Li,相当于1.8 × 104的选择性。对于有较高的初始Li/Na比(1.6×10-3)的湖水,此方法实现了超过50:1的Li:Na的回收率。(技术详情参见本文正文)2020年代表性成果3重复使用的高过滤性能口罩3美元一个纳米纤维N95口罩可重复使用2020年代表性成果4自动调温智能夹克外套199美元一件最薄至0.3 mm超薄、超轻防风、防雨正穿保暖反穿降温历经三年打造完完全全从实验室走出来的产品要不要来一件?2020年代表性成果5低成本镍氢电池突破性进展EnerVenue公司开阿发的镍氢电池目前实现成本低至1美分每度电几乎不需要维护成本寿命长达30年为大规模电网储能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2020年代表性成果6揭示了硫的物理形态,为锂硫电池提供了新的认知锂硫电池中元素态硫S8的熔点为 115°C,室温下一般以固态形式存在。而近期有研究指出,在电化学电池中,元素硫能够在过冷条件下保持液态。崔屹教授课题组通过原位研究,考察了液态硫可能对锂硫电池产生的影响,发现在相同的充电时间段内,液体(过冷)和固体单质硫的面容量具有极大差异。(技术详情参见本文正文)2020年代表性成果7CO2还原制高价值化学品新技术电化学还原CO2制高价值化学品是能源和环境领域极具前景,也极具挑战的关键议题。有鉴于此,崔屹团队携手诺奖得主朱棣文教授,北京化工大学谭天伟教授等人,报道了一种高选择性高稳定性的催化界面设计策略,用于非均相催化CO2制备C2高价值化学品。基于氮掺杂纳米钻石/Cu纳米颗粒界面,催化制备C2产物的法拉第效率为63%左右(-0.5 V,RHE),120 h后仅有19%活性衰减。(技术详情参见本文正文)2020年代表性成果8提出了一种电网储能电池新方案电网储能是解决风电、光电等波动性、间歇性问题,进而促进新能源发展和构建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目前,电网储能亟需高安全性、低成本、高性能的新一代电池。有鉴于此,清华大学伍晖副教授、郑州大学金阳副教授和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报道了一种新型的高性能熔融锂-黄铜/氯化锌电池,单体电池成本仅约16 $/kWh,在电网储能领域应用潜力大。通过在正极使用黄铜粉实现了低成本氯化锌正极的稳定运行。成功组装并运行了1 Wh级别的熔融锂-黄铜/氯化锌全电池。(技术详情参见本文正文)2020年代表性成果9一种有机废水资源化利用新技术高级氧化法(AOPs)是一种从可溶性氧化剂(H2O2、O3和HOCl等)中产生高活性自由基(OH·、Cl·等)的先进水处理技术。迄今为止,AOPs的应用面临两个根本挑战,即H2O2的有效激活以及可持续生产。有鉴于此,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报道了一个废水处理系统,以空气、电力和0.1 M Na2SO4电解液生产10 g l-1 H2O2的电解装置,实现有机废水进去,双氧水出来,总成本为US$4.66 per m3。通过小规模的试点研究,研究人员展示了整个系统的可行性。(技术详情参见本文正文)Part Ⅱ 能源纳米技术清洁能源的转化和存储,是崔屹教授课题组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尤其是在电池纳米技术领域,长期引领国际研究方向的趋势。2020年,崔屹教授课题组在能源技术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锂电池寿命和安全性能2)开发高性能锂金属负极材料3)开发高性能锂硫电池4)探索大规模储能技术5)开拓冷冻电镜在能源材料领域的应用6)开发能源转化电催化技术2.1 提高锂电池寿命和安全性能的系列成果 为了提高锂电池寿命和安全性能,2020年崔屹教授发展了一系列新策略,具体如下:Joule:早期氢气检测预防锂电池爆炸和起火锂离子电池存在发生爆炸和着火等安全问题,是制约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这种不安全性通常是由锂枝晶生长,导致隔膜穿孔和电池短路所造成,这种迹象在早期很难被发现,也为锂离子电池安全防范带来了重大挑战。2020年,崔屹教授和郑州大学金阳等人开发了一种高灵敏度的氢气检测方法,通过H2气体的选择性捕捉,实时监测电池中的锂枝晶生长情况,为预防锂电池爆炸和起火的安全保障提供了绝佳的策略。研究发现,金属锂和聚合物粘结剂之间发生反应,会生成氢气。即使锂枝晶的生成量极少(~2.8×10-4 mg,50 μm),依然能够非常灵敏的产生H2。在8.8 kwh LiFePO4-石墨电池中,研究人员在所产生的H2,CO,CO2,HCl,HF,SO2等混合气体中,高选择性高灵敏度低首先检测到H2的存在,检测时间比发烟提前639 s,比着火提前769 s。当H2被检测到后,有足够的时间及时阻止锂枝晶继续生长,阻止发烟和燃烧。这项技术经过商业普遍使用的聚合物电解液(PVDF、SBR、CMC)反应过程中产生的H2进行验证,无需改版现有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的结构,通过H2气体传感器进行检测的方法价格低廉,技术方案实施简单,极其适合商业化应用。Yang Jin et al. Detection of Micro-Scale Li Dendrite via H2 Gas Capture for Early Safety Warning, Joule 2020.JACS:有机聚合物界面工程改善锂离子电池稳定性在许多能源储存器件中基本的挑战在于电极-电极界面上的复杂电化学过程,该界面过程是和库伦效率、倍率工作、寿命等相关。比如在高能量密度的锂金属电池中,充放电过程会导致金属电极产生结构变化,导致电池发生短路、容量衰减。有鉴于此,斯坦福大学鲍哲南、崔屹、Snehashis Choudhury等报道了通过还原电势低于锂的有机阳离子,在电极上构建电化学响应聚合物界面,从而在电化学沉积/剥离过程中自适应缓解形貌变化,调节锂离子移动的路径,抑制界面粗糙化。通过这种界面上的电化学响应聚合物层,电池的寿命增加,高电压中更加稳定(稳定性至少提高两倍)。Zhuojun Huang et al. A Cation-Tethered Flowable Polymeric Interface for Enabling Stable Deposition of Metallic Lithium, J. Am. Chem. Soc. 2020.Nano Letters: 用于安全锂电池的防火、轻质、聚合物-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由于锂离子电池的广泛使用以及其与人体的密切接触,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用固态电解质来取代常规液态电解质不仅能够解决上述安全问题,更有可能实现更高的锂电池能量密度。然而,在诸多广受研究的固态电解质体系中,聚合物电解质以及聚合物-陶瓷复合电解质仍然具有可燃性,这就使得电池的安全隐患并未被完全消除。有鉴于此,崔屹教授等人报道了一种新型的防火、轻质的聚合物-聚合物复合固态电解质体系,由机械增强剂聚丙烯酰胺(PI)、防火添加剂十溴二苯乙烷(DBDPE)以及PEO/LiTFSI复合电解质基质组成。厚度可调控至10-25um,这使得锂电池具有与常规液态电解质电池可媲美的能量密度。电解质中的PI/DBDPE薄膜具有很高的热稳定性、机械强度和不燃性,因此Li//Li对称电池能够稳定循环超过300h而不发生短路。更为重要的是,使用这种聚合物-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软包锂电池在热滥用条件下也能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Yi Cui et al, A Fireproof, Lightweight, Polymer–Polymer Solid-State Electrolyte for Safe Lithium Batteries, Nano Letters, 2020Nano Letters:提出憎电解质表面概念,构建下一代纳米结构电池电极纳米结构电极是大容量电池化学最重要的候选电极之一。然而,其拥有的高表面积引发了严重的问题。首先,它会降低库仑效率;其次,它们大量吸收液体电解质,这降低了能量密度,增加了电池成本;第三,加速了固体电解质界面的生长,影响了循环稳定性。有鉴于此,多伦多大学Geoffrey A. Ozin教授,Chandra Veer Singh,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孙永明教授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策略,通过引入“憎电解质表面”来限制有效表面积。憎电解质的表面减少了有效表面积,但其内部空隙空间不受影响,并对结构本身带来最小的变化。使用这种策略,可以限制电解质的摄入量。初始库仑效率提高到88%,而对照组仅为60%。由于增强了PVDF粘合剂与硅之间的范德华氏相互作用,共价连接的表面涂层在使用传统的PVDF粘合剂时提高了电极的稳定性。Chenxi Qian, Electrolyte-Phobic Surface for the Next-Generation Nanostructured Battery Electrodes, Nano Latters, 2020.AEM:弯折硅纳米线用于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硅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高容量负极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纳米结构硅可最大程度地减少充电和放电过程中断裂的影响。但是,合成纳米结构硅通常需要具有高制造成本的复杂工序。另外,由于高振实密度的要求,这些复杂的过程通常会形成较差的二次颗粒。有鉴于此,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报道了一种具有高成本效益的循环碘化工艺,该工艺不仅可以从低品位的硅微粒中制备出高质量的纳米硅,而且可以回收关键碘(I2)。即使没有进一步的碳涂层,SINC电极的电化学性能也表现出极好的循环性能,在1000次循环中容量保持率为83.6%,平均CE为99.8%。在1和50个循环后,SiNC颗粒可以保持被SEI层覆盖的原始形貌,而不会破裂。You Kyeong Jeong, et al, Microclusters of Kinked Silicon Nanowires Synthesized by a Recyclable Iodide Process for High-Performance Lithium-Ion Battery Anodes, Adv. Energy Mater. 20202.2 开发高性能锂金属电池材料的系列成果为了开发高性能锂金属电池材料,2020年崔屹教授发展了一系列新策略,具体如下:Nature Energy:高能量长循环金属锂电池电解质溶剂的分子设计电解质工程是发展锂金属电池的关键。尽管在改善了锂金属循环性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然缺乏合理的电解质设计策略。有鉴于此,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鲍哲南教授报道了一种电解质的设计策略,使锂金属电池能够在标准浓度下形成单溶剂单盐层的无负极锂电池。研究人员合理加入-CF2-单元可得到氟化的1,4-二甲氧基丁烷作为电解质溶剂。然后,通过与1 M双(氟磺酰基)酰亚胺锂配对使用,结果表明,该电解质具有独特的Li–F结合力和溶剂化结构中的高阴离子/溶剂比,从而与Li金属负极具有出色的相容性(库仑效率为99.52%,并且在五次循环内能快速活化)和高压正极(6 V稳定性)。厚度为50 μm的Li|NMC电池在420次循环后仍保持90%的容量,平均库仑效率为99.98%。此外,制备的工业级无负极软包电池(Cu|NMC811(LiNi0.8Mn0.1Co0.1O2))在100个循环后可达到约325 Wh kg-1的单电池能量密度和80%的容量保持率。此外,与商用电解质相比,1M LiFSi/FDMB电解质易燃性较低,同时可以低成本大规模合成。Yu, Z. et al. Molecular design for electrolyte solvents enabling energy-dense and long-cycling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Nat Energy (2020)JACS:具有高电化学稳定性的新型离子导电氟化醚电解质对于诸如便携式电子设备和运输之类的应用,非常需要增加电池能量密度。然而,虽然大多数电解质具有高离子电导率但其电化学稳定性比较差,使得许多下一代电池在电解质选择时,受到限制。有鉴于此,斯坦福大学崔屹,鲍哲南等人设计了一种将醚的高离子电导率与氟化化合物的高氧化稳定性结合成单一新型氟化醚化合物的新策略。研究人员采用共价方法,将氟化核心与醚“端基”共价结合。氟化核可导致较高的氧化稳定性,并以高的电荷截断率支持富Ni的正极,如LiNi0.8Mn0.1Co0.1O2(NMC 811),而醚基则使化合物充满了高盐溶解度和离子性电导率。采用这种方式,研究人员设计完成了多种具有离子导电的新型氟化醚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在30°C下的离子电导率高达2.7x10 -4 S/cm,氧化电压高达5.6 V(四甘醇二甲醚为4 V)。研究发现,随着醚段的增加和氟段的缩短,氟化醚中的离子电导率会增加。因此,高离子转移数是由于阴离子与氟化链段之间的特定相互作用。研究人员使用NMC 811作为正极制造了负载为4 mg/cm2的电池,使用这些氟化醚可以将电池循环100次以上,并且电流速率高达C/5。Amanchukwu, Chibueze, et al, A new class of ionically concting fluorinated ether electrolytes with high electrochemical stability, J. Am. Chem. Soc., 2020Joule:锂金属主负极的弯曲效应锂沉积过程中优先在整个电极的上表面积累,锂的这种优先积累在电极的顶部产生了比下部更大的体积膨胀,并阻止了锂离子向下扩散到电极的下部。这种不均匀沉积可能导致主体负极材料无法进行循环。有鉴于此,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报道了电极弯曲度与循环过程中主锂金属负极的结构演变和电化学可逆性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高电极弯曲度会严重加剧多孔电极内部离子浓度和电化学反应的不均匀梯度,从而导致主体锂金属负极尖端表面上的锂枝晶过度生长,以及离子传输受阻和电化学性能下降等问题。Chen et al., Tortuosity Effects in Lithium-Metal Host Anodes, Joule 2020Nat. Commun.: 蛋白质分子免疫锂金属负极以防止枝晶生长用于高能电池锂金属负极在高能量密度锂金属电池中的实际应用由于其锂枝晶的形成和生长而受到严重阻碍。有鉴于此,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汪国秀教授,Bing Sun,美国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西班牙CIC Energigune能源合作研究中心的Michel Armand报道了某些蛋白质可以有效地阻止和消除锂枝晶的生长,从而延长锂金属负极的循环寿命以及提高库仑效率。蛋白质分子起到了“自卫”的作用,减轻了锂胚胎的形成,从而模仿了自然的、病理性的免疫机制。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缓释策略来克服蛋白质在醚基电解液中的有限分散性,并实现了金属锂电池2000次以上循环性能的显著提高。Wang, T., Li, Y., Zhang, J. et al. Immunizing lithium metal anodes against dendrite growth using protein molecules to achieve high energy batteries. Nat Commun 11, 5429 (2020)Nat. Commun.: 机械卷绕制备的互穿型锂金属/锂锡合金箔材用作超高倍率电池负极材料高比能锂金属电池受限于缓慢的界面锂离子扩散而很难实现高倍率应用。有鉴于此,斯坦福大学的崔屹教授与华中科技大学的孙永明教授等通过将金属锂箔与锡箔进行简单压延与折叠并结合后续自发进行的合金化反应成功地制备了一种新型互穿锂金属/锂锡合金箔材。这种三维互穿锂电极在高倍率下优异的电化学性能说明其具有在高比能高功率储能器件中实际应用的潜力。Mintao Wan et al, Mechanical rolling formation of interpenetrated lithium metal/lithium tin alloy foil for ultrahigh-rate battery anode,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AEM:揭示和阐明ALD对锂电镀微结构的控制锂金属电池的实际应用受到难以控制锂金属镀层微观结构的严重阻碍。尽管先前的原子层沉积(ALD)研究集中在直接用薄膜涂覆锂金属以钝化电极-电解质界面,但研究人员采用了另一种方法,将ALD膜置于锂金属下方并直接在铜集流体上。有鉴于此,斯坦福大学Stacey F. Bent,崔屹教授揭示了使用ALD在铜箔上生长的TiO2来控制Li金属镀层微观结构这一简单策略的机理。与先前的研究(其中ALD生长层充当人工中间相)相反,该TiO2层位于铜-锂金属界面处,充当成核层以改善锂金属的镀层形态。TiO2锂化后,会形成LixTiO2配合物。这种合金提供了一个亲锂表面层,能够实现均匀且可重覆的Li镀层。结果显示,性能最佳的电池(5 nm TiO2)具有明显的锂沉积的可逆性,在1 mA cm-2的中等电流密度下经过150次循环后显示出96%的平均库仑效率(CE)。Solomon T. Oyakhire, et al, Revealing and Elucidating ALD-Derived Control of Lithium Plating Microstructure, Adv. Energy Mater. 20202.3 开发高性能锂硫电池的系列成果为了开发高性能锂硫电池,2020年崔屹教授发展了一系列新策略,具体如下:NatureNanotechnology:硫的物理形态新认知锂硫电池由于其较高的理论比能量和较低的成本而被视为下一代锂电池。锂硫电池中元素态硫S8的熔点为 115°C,室温下一般以固态形式存在。而近期有研究指出,在电化学电池中,元素硫能够在过冷条件下保持液态。有鉴于此,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课题组通过原位研究,考察了液态硫可能对锂硫电池产生的影响。通过进行电化学生成硫的原位研究,研究人员发现在相同的充电时间段内,液体(过冷)和固体单质硫的面容量具有极大差异。为了控制硫的物理状态,研究人员探索了硫在二维层状材料上的生长。研究发现,当二维层状材料较厚时,表面形成液态硫,边缘生成固态硫。Ankun Yang et al. Electrochemical generation of liquid and solid sulfur on two-dimensional layered materials with distinct areal capacities, Nature Nanotechnology, 2020.Science Advances:保留在三维集流体中的过冷液态硫,用于高性能Li-S电池在锂硫电池中,硫和Li2S的电/离子绝缘性质导致硫物质转化的电子/离子转移动力学比较缓慢。硫和Li2S在室温下被认为是固体,而固-液相转变是Li-S电池的限制步骤。有鉴于此,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报道了可视化了Al,碳,Ni集流体上不同的硫生长行为,并证明(i)与固体硫相比,在Ni上产生的液态硫具有更高的可逆容量,更快的动力学和更好的循环寿命;(ii)Ni促进相变(例如Li2S分解)。Guangmin Zhou, et al, Supercooled liquid sulfur maintained in three-dimensional current collector for high-performance Li-S batteries, Sci. Adv., 2020Matter:具有高弯曲度和硫浓度的高性能锂硫电池电极正极中硫相关活性物质的溶解/扩散损失以及锂金属负极中的枝晶生长阻碍了锂硫电池的实际应用。有鉴于此,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报道了“高弯曲度和高硫亲和性”原理,其中高电极弯曲度和高氧浓度是控制正极内可溶性硫活性物质扩散行为的关键参数,这对于改善电化学性能和超高负荷硫正极的循环稳定性非常重要。高弯曲氧化石墨烯膜eGF(13.24)中水平排列的rGO片扩展了活性材料的向外扩散途径,以将溶解的LiPS固定在多孔正极内,而rGO片中的氧官能团(浓度为16%)可以与硫键合以减轻LiPS溶解/扩散损失。此外,这种多孔eGF基质还可以有效抑制锂金属负极中的枝晶生长,从而有助于延长电池循环寿命的达278%,并防止危险的枝晶引起电池短路。Chen et al., Electrode Design with Integration of High Tortuosity and Sulfur-Philicity for High-Performance Lithium-Sulfur Battery, Matter (2020)Nano Letters:将液态电解质中的纳米级封装概念整合到固态锂硫电池中固态Li-S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因此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但是,目前尚不清楚液态电解质的概念是否适用于固态电解质以改善电池性能。有鉴于此,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报道了基于液体电解质中开发的Li2S@TiS2核壳颗粒的纳米级封装概念可有效用于固体聚合物电解质中。通过原位光学电池和硫K边缘X射线吸收,研究人员发现多硫化物形成并被纳米级TiS2封装很好地捕获在单个颗粒内部。实验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均证明,即使在固态电解质中,该TiS2封装层也具有催化Li2S氧化成硫的作用。研究人员通过将Li2S@TiS2正极与聚环氧乙烷基电解质和锂金属负极集成在一起,可实现427 Whkg-1的高电池级比能。Xin Gao, et al, Incorporating the nanoscale encapsulation concept from liquid electrolytes into solid-state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Nano Lett., 20202.4 探索大规模储能技术的系列成果为了探索大规模储能技术,2020年崔屹教授发展了一系列新策略,具体如下:Matter:一种电网储能电池新方案电网储能是解决风电、光电等波动性、间歇性问题,进而促进新能源发展和构建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目前,电网储能亟需高安全性、低成本、高性能的新一代电池。有鉴于此,清华大学伍晖副教授、郑州大学金阳副教授和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报道了一种新型的高性能熔融锂-黄铜/氯化锌电池,单体电池成本仅约16 $/kWh,在电网储能领域应用潜力大。通过在正极使用黄铜粉实现了低成本氯化锌正极的稳定运行。成功组装并运行了1 Wh级别的熔融锂-黄铜/氯化锌全电池。该工作在用低成本黄铜(即铜锌合金)粉替代金属镍粉,黄铜粉中的锌是电极活性物质,而铜则为锌的沉积和剥离提供稳定的反应位点,这样有效地抑制了电池循环过程中金属颗粒长大的现象。另一方面,用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高性能石榴石(Garnet)型锂离子陶瓷电解质替代β‘’-Al2O3钠离子陶瓷电解质,利用Garnet陶瓷电解质的高稳定性克服电解质被低成本金属电极腐蚀的问题。相应地,用锂负极替代了钠负极,在进一步提高电池安全性的同时,维持了电池的高能量密度(理论能量密度750 Wh/kg)等性能。由此构建的熔融锂-黄铜/氯化锌(SELL-Brass/ZnCl2)电池具有传统ZEBRA电池的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等优点,同时成本大幅降低(单体电池成本降至约16 $/kWh),因此在电网储能领域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此外,该工作的技术方案也为其他新一代ZEBRA型电池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Liu et al., Molten Lithium-Brass/Zinc Chloride System as High-Performance and Low-Cost Battery, Matter 2020AM:石榴石型固体电解质基熔融锂-钼-铁(II)氯化物电池固体电解质基熔融金属电池在网格规模的能量存储方面引起了巨大的关注。尽管钠-金属氯化物电池(ZEBRA)被认为是有前途的候选电池之一,但由于金属颗粒生长以及与β”-Al2O3电解质进行离子交换,因此仍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为解决上述问题,郑州大学金阳副教授,清华大学伍晖副教授,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报道了一种基于Li6.4La3Zr1.4Ta0.6O12固体电解质的熔融锂钼铁(II)氯化物电池(Li-Mo-FeCl2),其工作温度为250 °C,包括铁和LiCl正极材料混合物、锂负极、石榴石型锂离子陶瓷电解质和钼添加剂。与传统的电池反应机理不同,该电池革命性地将可逆的Fe-Mo合金化脱合金反应与脱硫化-锂化过程同步,使得由Fe-Mo合金衍生的多孔Mo骨架同时抑制了纯Fe颗粒的生长。采用锂负极和锂离子陶瓷电解质,克服了正极与固体电解质之间的腐蚀问题。在相同的电池成本($12 kWh-1)下,Li-Mo-FeCl2电池的理论能量密度超过Na-FeCl2 ZEBRA电池的25%,达到576 Wh kg-1和2216 Wh L-1。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该电池具有优良的循环性能(循环300次后为472 mAh gLiCl-1,活性物质为50 mg),同时对过充电过放电(31.6 V)和冻结解冻(25250 °C)具有很强的耐受性。Jing Xu, et al, A Garnet-Type Solid-Electrolyte-Based Molten LithiumMolybdenumIron(II) Chloride Battery with Advanced Reaction Mechanism, Adv. Mater. 2020Nano Letters:高速锂锰氧化物氢电池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是间歇性的,为了将其有效整合到电网中,开发可充电电池等电能存储技术以解决其间歇性问题至关重要。有鉴于此,中科大陈维教授,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报道了一种可充电,高速率,长寿命的锂锰氧化物氢电池(LMO-H),该电池在水性电解质中利用了纳米结构的锂锰氧化物正极和氢气负极。选择商用LMO作为正极,选择玻璃纤维作为隔板,并在气体扩散层(GDL)上涂覆Pt/C作为负极,以构建LMO-H电池。GDL在H2负极上的应用促进了H2气体的扩散和运输,这有利于LMO-H电池中的有效气体管理。LMO-H电池具有1.3 V的放电电压平稳期,高比容量(1 C时LMO为83 mAh g-1),高倍率容量(50 C时LMO为69.1 mAh g-1)和长循环稳定性,这归因于HER / HOR氧化还原引起的LMO的快速Li +离子提取/插入的快速动力学。Zhengxin Zhu, et al, A High-Rate Lithium Manganese Oxide-Hydrogen Battery, Nano Lett., 2020AEM:用于大规模能量存储的无膜Zn/MnO2液流电池随着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电能质量服务的内在要求和能源管理的需要,电网规模的储能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它推动了低成本、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和可扩展性的储能系统的发展。在各种能源储存系统中,锂离子电池因其能量密度高而具有吸引力,但一些元素资源的可获得性以及易燃、有毒、昂贵的有机电解质的使用仍然令人担忧。而水系可充电电池具有成本低、离子电导率高、安全性高、环境友好等优点,如传统的Zn/MnO2电池。然而,由于正极反应的可逆性差,实现长期稳定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与以往的研究不同,MnO2/MnOOH的正极氧化还原反应为固态,可逆性有限,美国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等人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可再充水系Zn/MnO2液流电池,它在正极(Mn2+/MnO2)和负极(Zn2+/Zn)中都发生了溶解-沉淀反应,其允许将负极电解液和正极电解液混合到仅一种电解质中,并且不需要离子选择性膜,可以降低成本。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种新型电池具有高达1.78 V的放电电压,良好的倍率性能(10 C放电),在0.5~2 mAh cm2的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1000次不衰减)。更重要的是,这种电池可以很容易地扩大到1.2 Ah的台阶式液流电池,在第500次循环时具有89.7%的良好容量保持能力,显示出巨大的能量存储潜力。这项工作将为开发下一代低成本、安全的电网级储能系统奠定坚实的基础。Guodong Li et al. Membrane-Free Zn/MnO2 Flow Battery for Large-Scale Energy Storage.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2020, 1902085.2.5 开拓冷冻电镜在能源材料领域的应用的系列成果为了开拓冷冻电镜在能源材料领域的应用,2020年崔屹教授发展了一系列新策略,具体如下:Matter:冷冻电镜用于研究锂电池正极-电解液界面正极电解质界面(CEI)是形成在正极上的一层紧密的涂层,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工具来表征这些敏感的纳米级中间相的结构和化学性质。使得关于CEI的许多方面,目前仍然不清楚。近日,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报道了开发了一种新策略来保持正极的自然状态,并利用冷冻电镜(cryo-EM)直接可视化正极界面。研究发现,在正常操作条件下,碳酸盐基电解液在单颗粒水平上不存在紧密的包覆层。然而,在短暂的外加短路后,通常在负极上形成的固体-电解质界面可以在正极上形成,并在原位电化学转化为稳定的共形CEI。研究发现,共形CEI有助于提高库仑效率和电池的整体容量保持率。这在商业碳酸盐电解质中产生了不同于之前人们所理解的CEI观点。Zhang et al., Cathode-Electrolyte Interphase in Lithium Batteries Revealed by Cryogenic Electron Microscopy, Matter (2020)ACS Nano:冷冻电镜在材料科学和纳米科学中的机遇冷冻电镜通过冷冻并稳定脆弱的生物分子以获得其本征状态下的近原子级分辨的成像,对结构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起到了深远影响。除生命科学外,冷冻电镜也为物理科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发展也提供了巨大的机遇。有鉴于此,美国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等人,综述了冷冻电镜在材料科学、纳米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的应用前景。冷冻电镜为对电子束、环境敏感的脆弱材料的高分辨表征提供了机遇,在众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包括电池,柔性聚合物,金属有机框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电催化和量子材料等。结构生物学的研究受益于冷冻电镜的发展和优化。目前,在物理科学中面临的重大挑战也可以受益于冷冻电镜,但在很大程度上仍有待进一步探索。目前,冷冻电镜在材料科学领域仍是一项新兴技术,在样品的制备、成像条件和数据处理方面仍需进一步的改进。冷冻电镜有望在材料和物理研究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许多科学问题可以通过冷冻电镜来解决,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研究过程中也应努力减少虚假结论。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细致的控制实验验证通过冷冻电镜而骤然冷冻捕获的亚稳态。Yanbin Li et al. Opportunities for Cryogenic Electron Microscopy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Nanoscience. ACS Nano, 2020.ACS Energy Letters:用冷冻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SEI中氟化物相在纳米和介观尺度上的非均质性对SEI特性和结构的深入了解对于提高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可循环性至关重要。由于难以表征这种敏感的中间相,因此对SEI组分的纳米级分布了解甚少。近日,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等人利用冷冻扫描TEM(cryo-STEM)和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来识别LiF在金属锂负极上的SEI中的位置。通过分析电池负极的活动和非活动表面,解决了XPS等大面积表面表征与cryo-TEM等原子尺度表征之间的差异。研究表明LiF不会对负极钝化起主要作用,也不会影响Li+在整个SEI上的传输。Huang, William, et al, Resolving Nanoscopic and Mesoscopic Heterogeneity of Fluorinated Species in Battery Solid-Electrolyte Interphases by Cryogenic Electron Microscopy, ACS Energy Lett., 20202.6 开发能源转化电催化技术成果为了开发能源转化电催化技术,2020年崔屹教授在CO2制高价值化学品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具体如下:NatureNanotechnology:CO2还原制高价值化学品电化学还原CO2制高价值化学品是能源和环境领域极具前景,也极具挑战的关键议题。有鉴于此,斯坦福大学崔屹团队携手诺奖得主朱棣文教授,北京化工大学谭天伟教授等人,报道了一种高选择性高稳定性的催化界面设计策略,用于非均相催化CO2制备C2高价值化学品。研究人员构建了一种氮掺杂纳米钻石/Cu纳米颗粒界面,催化制备C2产物的法拉第效率为63%左右(-0.5 V,RHE),这种催化剂意外地表现出高稳定的催化性能,120 h后仅有19%活性衰减。DFT计算表明,CO在Cu/纳米钻石界面的结合力增强,抑制CO脱附。通过降低CO二聚化的表观能垒,促进C2产物的生成。对催化剂本征组成和电子结构的调控,实现了对催化界面,以及反应热力学和动力学的最大限度的优化。Hongxia Wang et al. Synergistic enhancement of electrocatalytic CO2 rection to C2 oxygenates at nitrogen-doped nanodiamonds/Cu interface. Nature Nanotechnology 2020.Part Ⅲ环境纳米技术通过纳米技术革新人们在水净化、空气治理和土壤修复等环境领域的技术升级,是崔屹教授课题组的特色研究方向之一。2020年,崔屹教授课题组在环境纳米技术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开发高性能过滤口罩并实现对外销售2)发展有机废水资源化利用绿色催化技术3)开发有害气体吸附和降解材料3.1 高性能过滤口罩的研发为了为疫情防护提供方案,发展高性能过滤口罩,2020年崔屹教授在N95口罩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具体如下:ACS Nano:口罩如何重复使用?新型冠状病毒2019(COVID-19)是一种持续性的大流行传染病,该病毒的主要是通过短距离飞沫传播和密闭空间的气溶胶传播。目前广泛使用的N95型口罩对过滤病毒有着不错的效果。然而病毒在全球范围内肆虐传播,导致对N95口罩的需求与日俱增。同时口罩的生产和供应又受到疫情的影响,产能严重不足,最终的结果便是“一罩难求”。为了应对这一困境,对口罩进行消毒,使其实现重复利用,从而可以缓解口罩供应不足的燃眉之急。美国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联手诺奖得主朱棣文教授等人研究了口罩的几种常用消毒方案及其效果,发现在任意湿度(≤100%相对湿度,RH)下加热(≤85°C)是保持口罩中熔喷布和N95口罩过滤性能的非破坏性最好办法,在100°C的高温处理20个周期内未发现过滤效率明显改变。紫外线(UV)照射是次要选择,可以反复处理10个周期,仅在20个周期后过滤效率出现小幅下降。但是,紫外线可能会影响口罩的材料强度和密封性能。作者建议不要使用酒精溶液,氯基溶液或肥皂水等液体来清洁口罩,因为这会导致熔喷布的静电吸附性能大幅下降。Lei Liao, et al., Can N95 Respirators Be Reused after Disinfection? How Many Times?, ACS Nano 2020Three-Dimensional Analysis of Particle Distribution on Filter Layers inside N95 Respirators by Deep Learning" Nano Letters (2020) DOI: 10.1021/acs.nanolett.0c04230Y. Cui et al. Decontamination of SARS-CoV-2 and Other RNA Viruses from N95 Level Meltblown Polypropylene Fabric Using Heat under Different Humidities" ACS Nano (2020) DOI: 10.1021/acsnano.0c06565Air-Filtering Masks for Respiratory Protection from PM2.5 and Pandemic Pathogens" One Earth (2020) DOI: 10.1016/j.oneear.2020.10.0143.2 有机废水资源化利用绿色催化技术为了缓解有机废水的环境污染压力, 2020年崔屹教授在有机废水资源化利用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具体如下:Nat Sustain:废水进去,双氧水出来!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存在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系统都构成了巨大风险。高级氧化法(AOPs)是一种从可溶性氧化剂(H2O2、O3和HOCl等)中产生高活性自由基(OH·、Cl·等)的先进水处理技术,用于去除有机污染物,自由基与有机污染物快速、非选择性地反应,最终将其矿化成无害的小分子(二氧化碳、水等)。尽管AOPs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迄今为止,AOPs的应用面临两个根本挑战,即H2O2的有效激活以及可持续生产。有鉴于此,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报道了一个废水处理系统,成功地解决了关于当前AOPs面临的两个挑战,通过小规模的试点研究,研究人员展示了整个系统的可行性。研究人员首先将铜单原子加入到石墨氮化碳(C3N4)中,解决了目前多相费托催化剂面临的挑战,并在pH 为7.0下,活化H2O2生成OH·方面表现出了极高的活性。研究人员进一步演示了催化剂在费托过滤器中的固定化,这绕过了催化剂回收的冗余。研究人员介绍了一种以空气、电力和0.1 M Na2SO4电解液生产10gl-1 H2O2的电解装置的设计,总成本为US$4.66 per m3。该装置基于i)新型气体扩散电极(GDE)可以足够的三相催化界面,ii)在连续流动反应器内运行的三室设计,iii)碳基材料可以催化2e-ORR,iv)阳极电沉积IrO2催化OER;v)电解液的精心选择。费托过滤器和过氧化氢电解槽协同工作,可以提供一种废水处理系统。此外,研究人员进一步展示了一种Fe3O4-碳过滤器,它可以冷却残留的H2O2,并使污水安全排放到环境中。Xu, J. et al. Organic wastewater treatment by a single-atom catalyst and electrolytically proced H2O2. Nat Sustain 2020.3.3 开发有害气体吸附和降解材料为了缓解空气污染的压力, 2020年崔屹教授在空气污染物吸附和降解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具体如下:Matter:核磁共振揭示纳米级多孔碳的分子机理分层纳米多孔碳(HNC)已被证明是用于吸附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CO2的有效吸附剂,但目前,人们在HNC的分层结构调节、吸附机理以及HNC内部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近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Jeffrey A. Reimer,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报道了以木材为原料,采用含有K2CO3活化的微波诱导加热法合成了HNC。研究发现,HNC具有符合Murray定律的多尺度结构,因此可以通过核磁共振(NMR)对吸附物的吸附进行分子尺度上的研究。NMR化学位移与吸附剂的环电流效应一致。NMR技术为定量研究HNC中吸附物的吸附提供了一种方便的方法。VOC蒸气吸附结果显示NMR化学位移随时间变化,表明最初吸附到中孔中,然后扩散到微孔中。由于在这些HNC中观察到的吸附液体相对于气相的位移的不同,从而有效证明了Schroeder悖论。此外,这些HNC具有较高的CO2吸附能力,预示着其在碳捕获方面的应用前景。Mao et al., Revealing Molecular Mechanisms in Hierarchical Nanoporous Carbon via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Matter (2020)Science Advances:用于高效气体吸附和储存的层次化纳米孔膜氧化石墨烯等二维材料的纳米孔膜因其独特的分子筛分性能和操作简单性,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和氢气吸附方面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然而,有效解决石墨烯薄片的团聚和低效率仍然具有挑战性。有鉴于此,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Jeffrey A. Reimer,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报道了一种由碳球和氧化石墨烯组成的层次化纳米孔膜(HNMs)。研究人员基于默里定律(Murray’s law),结合微波加热的化学活化方法成功制备出具有间隔和吸附作用的层次化碳球。层次化碳球可阻止氧化石墨烯的团聚,而氧化石墨烯片具有物理分散性,从而确保了结构稳定性。所制备的HNMs含有以超微孔和中孔为主的微孔,具有较高的VOCs/H2吸附量,在200 ppmv和3.3%(77K和1.2 bar)下的吸附量分别达到235和352 mg/g。Haiyan Mao, et, al, Designing hierarchical nanoporous membranes for highly efficient gas adsorption and storage, Sci. Adv. 2020Nano Lett:甲醛氧化分解新技术气相多相催化是一个空间限制在二维固体催化剂表面的过程。近日,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报道了一种促进多相催化的新工具箱,即在传统固体催化剂表面构建一层纳米级薄的液体电解质。研究发现,在固体催化剂的表面覆盖一层纳米级薄的液体电解质,在保持气体反应物的高效传递的同时,可以显著提高催化剂的活性,研究人员称之为三相催化。该液体电解质的引入将原来的表面催化反应转化为一个在三维空间内由自由离子促进传质的电化学途径。研究人员选择甲醛氧化作为模型反应,观察到Pt在三相催化中的周转频率比常规多相催化提高了25000倍。Jinwei Xu, et al, Designing a Nanoscale Three-phase Electrochemical Pathway to Promote Pt-catalyzed Formaldehyde Oxidation, Nano Lett., 2020Part Ⅳ智能织物纳米技术通过智能织物实现人体能量自动管理,也是实现清洁能源和及节能降耗的有效手段。2020年,崔屹教授课题组在智能织物技术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基于智能织物的夹克成功上市销售。Joule综述:用于个人热管理的高级纺织品长期以来,纺织品对个人热管理的研究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近年来,高性能纺织品得到较大的发展,有一些已经可以较好地控制人体散热,为提高人体热舒适度和降低建筑能耗提供了有效途径。有鉴于此,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等人讨论了高性能纺织品在个人热管理方面的最新进展(主要是在学术界),包括材料设计、织物性能、基本原理和对能源的影响。首先回顾了用于个人热管理的高级纺织品的最新进展及其在能源效率中的意义。主要讨论了以被动控制人体散热途径为目标的工程特性纺织品,主动增温/降温纺织品,以及根据外界刺激提供适应性个人热管理能力的响应纺织品,最后提出了该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机遇展望。尽管该领域发展迅速,但挑战与机遇并存。首先,需要填补实验室规模的概念验证演示与实际应用和商业化之间的差距。除热管理功能外,还应考虑纺织品的耐磨性:它们能否为人体提供舒适的透气性?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它们能否获得合适的机械强度和触感,从而穿着舒适?用于新型纺织品的材料是否对人体具有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经过正常的洗涤过程多次后,它们能否在各个方面保持其性能?还应考虑纺织品的可扩展性:对于大规模工业生产而言,这些材料是否够用且具有成本效益?制造过程是否简单且适合当前可用的制造设施?是否可以根据制造商和服装制造商的意愿将其颜色和样式用于时尚目的?新开发的材料是否环保且易于回收?等等此外,可将用于个人热管理的高级纺织品与柔性电子设备和能量收集设备集成在一起,以实现具有多种功能的下一代智能纺织品,这些功能包括热舒适性,传感,计算,电子控制和自供电。先进的个人热管理纺织品也可能为电子设备提供增强的散热解决方案,有利于整个系统的稳定和高效运行。Yucan Peng et al. Advanced Textiles for Personal Thermal Management and Energy. Joule, 2020.2020年,除了以上成果之外,崔屹教授还在新冠疫情病毒等其他多个方面有所涉猎,在次不一一摘录。崔屹教授曾说,他有三个目标:科研、创业、育人。现在,他的这些目标都基本实现了。当然,在执掌斯坦福能源中心之后,我们期待崔屹教授推动可持续清洁能源在科研、技术和政策等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解决更多世界性难题、让更多技术实现社会价值,以及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最后,我们与大家分享几条崔屹教授的语录,希望大家成为渴望学习、善于学习、视野宽广、保持专注的人,祝大家在科研的道路上越战越勇,连创佳绩!“人的学习能力是无穷的。刚开始会难一点,但你只要想学,不断地学,我觉得最后就会抵达目的地。”“面对新的想法,很多学生的第一反应是很消极的。消极反应背后的原因,要么是不敢挑战新东西,要么就是新东西比较颠覆他原有的东西,他本能地抵触,所以没有真正用中立的态度去分析好与不好。如果一个学生能够利用这个机会把自己变得更好,以后会很厉害。”“必须要放下一切问题,摒弃杂念,专注在事情上,不断地往前想,往前做。如果想着你厉害还是我厉害,仅仅这个问题就把自己打败了,根本专注不了。最后,专注到心无旁骛的人才能够胜出。”“我的特点就是打不垮。做学生做博士的时候,我也没有愁眉苦脸的时候。”人物简介:崔屹教授于1998年毕业于中国科大应用化学专业,2002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跟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Paul Alivisatos教授开展博士后工作,并在2005年成为斯坦福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教授,2010年擢升为副教授并获得终身教职。2016年,崔屹晋升正教授。#木木西里#内容来源:纳米人为自家营养品“代言”的医生,被撤稿14篇几乎无解的最强加密方法,终于被证实真的存在女学生从男导师有更多好处?涉嫌“性别歧视”的Nature子刊撤稿了特别声明:本文发布仅仅出于传播信息需要,并不代表本公共号观点;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公众号转载使用,请向原作者申请,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年末盘点时,我们照例以这一年的编辑部私人阅读书单,拉开年度盘点的大幕。这已经是界面文化第四个年度书单了,这一年我们向大家推荐66本今年出版的新书。和往年一样,我们团队的每一位成员列出10本推荐书目,其中一本为重点推荐书目。之后合并同类项,就得出了这样一个数字。我们没有专家评委团队,这让这份书单显得略为朴素,我们能保证的是我们推荐的每一本书,推荐人都有认真阅读,其中的不少书目都不是这一年的热门书籍,或许能够打捞些许的沧海遗珠。今年我们的年度盘点,会比往年更丰富,既有我们的传统项目,荐书、女性、儿童、逝者等,也会结合这一年的重要议题,推出环境、劳动者等新的盘点内容。从今天起至年终的最后一天,这些盘点会陆续与大家见面,希望通过这些文章,带你回顾这一年我们经历过的、思考过的、惆怅过的许多个瞬间。与此同时,界面文化组也即将成立满四年了,这四年里,我们积累了许多一路伴我们成长的读者朋友。2019年我们推出了组内第一本结集出版的书籍——《野生作家访谈录》,也举办了第一场小型的线下活动。2020年我们会举办更多的落地活动,希望可以读者朋友们有更多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你们是否也期待着和我们一同从线上走到线下?而在碰面之前,先从这样一份书单,继续我们的线上相伴之旅吧。因为,阅读时,我们在一起。重点推荐《英国下层阶级的愤怒》戴伦·麦加维 著 曹聿非 译新星出版社 2019-09来自苏格兰格拉斯哥贫民区的说唱歌手、专栏作者戴伦·麦加维发现,和自己一起长大的人全部都充满怒气。出身于下层阶级,意味着酗酒、成瘾、暴力、精神创伤,意味着生活在持续的压力和不可知当中,根本没有犯错的余地。但是,底层阶级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在新闻里,中产阶级掌握着重要的知识、资源和机构,得到倾听和重视;在贫困社区改造当中,决策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凌驾于本地居民之上;在贫困产业里,连好人也想要在社会剥夺中大赚一笔,这些都让底层阶级感受到,各个层面的政治进程都是为了将自己排除在外而设计的。对任何事情都难以掌控的感觉,加上充满压力的社会环境,共同为徒劳无功、自我毁灭的行为提供了温床。在书中,麦加维体现出对左翼的自省精神。他看到,左倾的中产阶级想要解决问题,但却未曾经历过问题,因此在两者之间产生了一道鸿沟。想要代表工人阶级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见解和美德确信不疑,但却不了解众人转身离去的原因。他以自己的辩论经历为例,提醒左翼警惕自己对持有的政治信条的天然优越感。他看到自己的正义之怒有时候会掩盖虚荣、怨恨和自私,这些因素妨碍着我们倾听自己批评的另一方。同时,他也指出,左翼无休止地讨论西方社会的结构性压迫和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却让右翼垄断了个人能动性的概念和承担责任的说法,他敦促人们在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同时,也愿意以同等标准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推荐人 潘文捷)《坏血:一个硅谷巨头的秘密与谎言》约翰·卡雷鲁 著 成起宏 译雅众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04《坏血》是一本一翻开就停不下来、读到一半不忍心放下去厕所的非虚构作品,情节紧凑而充满戏剧性,跌宕起伏犹如一场不见血(还真有血的事儿)的战役。这本书的前半部分集中于伊丽莎白·霍姆斯和她的希拉洛斯公司,我们仿佛亲眼见证这场硅谷造神运动正拉开大幕,政商云集,权钱交织,野心涌动,知晓后台一片狼藉和岌岌可危状况的人要么被踢出了局,要么被堵住了嘴。在后半段,书中多了个“我”,本书作者、《华尔街日报》调查记者约翰·卡雷鲁出场了。他的出现并未打乱整本书谎言起底叙事的节奏和视角,反而补足了新闻舆论在揭露霍姆斯造假事件的过程中所承受的巨大压力,甚至记者本人所面对的法律起诉和人身安全威胁。毕竟,站在霍姆斯背后的,是美国前国务卿乔治·舒尔茨和亨利·基辛格、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和媒体大亨鲁伯特·默多克等重要人物。黑暗越深,打破黑暗的努力就越艰难,也越重要。如今我们所面对的种种学术造假或商业谎言,其发起者也正逐渐转向社会上层甚至顶层;在一个不甚理想的新闻环境里,新闻舆论越来越难以接近和揭露真相,部分媒体甚至放弃职责转而为骗局背书。而谎言的代价是什么呢?在霍姆斯的案例里,代价是投资者的金钱和许许多多普通人的生命。在更多不可指涉的骗局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受害者——从学术造假到科研造假,一个造假的大环境终将损害整个社会的根基。(推荐人 黄月)《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艾略特.温伯格 奥克塔维奥·帕斯 著 光哲 译纸上造物·商务印书馆 2019-02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的《鹿柴》对于中国的读者来说已是耳熟能详,在西方,它亦被视为中国山水诗的典范之一。然而,想要通过译本来准确理解古诗的精髓却并不容易,有学者甚至断言“古诗不可译”。无论是逐字逐句找到对应的外文语义,还是放弃“形似”追求“神似”,总有一些问题无法避免。这不仅关乎翻译技巧,更取决于译者对诗作的深层次理解。正如诗人帕斯所言,这首诗之所以难译,是因为“它将中国诗的一些特性推至极端:普遍性,无个性,无时间,无主题”。尽管如此,美国翻译家艾略特·温伯格却认为,诗是值得翻译的。好的翻译并不是对原作在形式或语义上的复原,而是将翻译视为一种阐释与交流的方式,在语言的变化中寻找最贴近“诗意”的表达。在这本书中,温伯格将《鹿柴》在1980年以前的十九种官方译本逐一列出,进行细致入微的点评。作为帕斯、博尔赫斯和北岛的传译者,温伯格通晓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古诗西译也有独到的见解。在书中,他毫不客气地指出了一些权威译本中存在的致命问题,有理有据地对比了诸多版本的优劣。这本小书让人确信,阅读王维的方式绝不只有十九种,在不断地翻译、变形和解读的过程中,王维这首《鹿柴》才真正成为了一首跨越时空、贯穿语言的杰出诗作。(推荐人 陈佳靖)《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斯文·贝克特 著 徐轶杰 杨燕 译后浪·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9-04《棉花帝国》是我今年读过的最激动人心的全球史著作之一。通过回顾历史,我们也能更加看清贸易战、996加班文化等当下困局的本质。作者贝克特认为棉花产业的历史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紧密相连。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跨大西洋贸易网络的建立,将欧洲人置于棉花全球贸易的中心。在“战争资本主义”时代,欧洲各国通过土地掠夺和奴隶制建立起连接美洲、欧洲、亚洲和非洲的贸易网络;到了19世纪,棉纺工业技术的推陈出新与战争资本主义结合,孕育出了“工业资本主义”,将全球范围内的空间与资源重组整合进资本主义体系,并形成了西方国家与全球南方国家的经济分工,前者控制核心技术和最大比例的利润分成,后者提供原材料和消费市场。如果说在过去数百年里全球贸易中最重要的商品是棉花的话,那么当下及未来最重要的商品就是科技,而全球资本也依旧在按照昔日棉花帝国的运行逻辑流动,其中的关键是在产业链的全球配置过程中牢牢抓住最具利润的环节。精明的商人依旧会与国家合作,以“国家利益”的名义维持对高利润产业链条的控制。全球南方国家如今正在遵循这套曾经帮助西方国家取得世界分工优势地位的逻辑奋起直追。从这个角度来看,中美贸易摩擦与其说是文明冲突,不如说是利益冲突。在“棉花帝国”里,每一个国家都在不遗余力地捍卫自己的利益,尽其所能地占据优势地位。而这,也正是当下全球经济秩序的内在动力。(推荐人 林子人)《呼吸》特德·姜 著 耿辉 Ent 李克勤 姚向辉 译 译林出版社 2019-12这是今年最新引进的特德·姜的小说集,收入了四篇新作。特德·姜,美国华裔科幻作家,生于1967年,至今创作过17篇短篇小说,摘得包括星云奖、雨果奖等在内的所有科幻大奖。在《呼吸》中,特德·姜不但详细地写出了这些新奇技术,诸如“可以与平行世界视屏聊天的棱镜”以及“储存所有记忆影像的技术”,也想象出了构建于此新技术之上的“反乌托邦”新世界。新技术的创设最终奴役了创设技术的人,由此改变了人类社会的运转规则,这样的处理在科幻类别中俯拾即是,特德·姜在《焦虑是自由引起的眩晕》中也写出了对依靠“棱镜”技术在平行世界里无穷尽地筛选最优结果的讽刺,但他没有将那个世界未来全然描写成梦魇般的、地狱般的,而是留有道德的温情,他赋予笔下人物选择的勇气与道德的重量,技术泛滥带来的噩梦并不会笼罩所有人。特德·姜对语言文字具有深切的洞察,在一篇小说中,他写道,一旦人类将文字写下来,就能掌控自己的思维,就像把拿在手中的砖砌成不同的样子,以及,一旦可以流畅阅读,人类便成了有感知能力的赛博格,也就是说,在被智能技术改头换面之前,人类早已用语言和文字改造了肉身和大脑。特德·姜的文体选择也颇为有趣,他似乎有意绕开平铺直叙全知全能的叙述,在这十七篇小说中,他用过纪实体——以报章、演讲、发言组成故事,也用过书信体,还用过如同图片说明一般的文体,这也体现了一位科幻作家的实验态度。(推荐人 董子琪)《有所不为的反叛者:批判、怀疑与想象力》罗新 著理想国 ·上海三联书店 2019年5月这本小书是罗新教授近年写作的历史文章合集,大多曾发表在大众媒体上。全书十八篇文章,前半部分主要阐述了作者的史学思想,后半部分是具体问题的分析和研究。由于多为面向大众读者的普及性文章,这本书非常好读,引人入胜;不过这不代表它浅白、易读,尤其是后半部涉及具体问题和具体研究方法的文章,对于没有相关知识储备的读者来说,可以称得上“烧脑”。作者自称对于处理具体问题的文章更拿手,之所以不惜自曝其短,写了理论性的思辨文章,是因为“身处思想激荡,变化倏忽的时代,常有如鲠在喉的窘迫”。正如书名揭示的那样,作者认为,历史学家的美德即“批判、怀疑与想象力”。面对既有的历史记录、既成的历史观点,历史学家要始终保持怀疑与批判;比起集体记忆,更要关注集体遗忘;在权力的诱惑和潮流的裹挟之下,更应该“有所不为”。《遗忘的竞争》《走出民族主义史学》《世上本无黄种人》《双螺旋的低语》几篇文章,集中印证了作者的观点:北魏统治者在文化转型过程中,如何利用手中的杀伐权力制造集体遗忘、塑造集体记忆;印度教民族主义者如何威吓、攻击考证真相的历史学者;东亚人的皮肤怎样在西方人的笔下变得越来越“黄”,并最终成为东亚人自我认同的体质特征;DNA技术在为历史学带来新突破的同时,为何有变成种族主义工具的危险。作者从这些具体问题入手,一步步引导读者思考、反思,用历史思维去看待历史。作者在书中写道:“当我们反感、反对乃至痛恨此刻正在发生着的历史时,不要忘记这个时代是慢慢形成的……纳粹德国不是希特勒凭一己之力突然制造出来的。”也许,在历史学家不忘他们的美德和责任之时,读者也不应该忘记自己的责任和美德。(推荐语 朱洁树)《罗马帝国的遗产:400——1000》克里斯·威克姆 著 余乐 译中信出版集团 2019-06在许多人的印象里,西罗马帝国的崩溃与灭亡是一场灾难,它象征着着古典世界的终结,优雅深邃的文明彻底崩塌,野蛮无知的游牧部落首领成为统治者。中世纪早期,也就意味着欧洲从此深处“黑暗之海”中。另一方面,现代欧洲的民族国家纷纷将本民族的历史追溯到那个时候,并为今天民族的认同寻找根基。对他们而言,西罗马灭亡之际,就是现代欧洲的诞生之始。克里斯·威克姆在《罗马帝国的遗产》一书中系统地驳斥了这两种看法。西罗马的崩溃与其说是一场浩劫,不如说只是一场剧变,蛮族入侵者与其说是彻底摧毁了罗马,不如说他们继承了罗马的遗产。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文化上,罗马依然在公元5世纪后对欧洲各地有巨大的影响。他拒斥历史目的论,将历史放回到具体的时空中,例如今天将所有的蛮族都称为“日耳曼人”,并将其认作现代欧洲民族的祖先,这是一种严重的时空错置的问题,那时候并不存在身份认同的概念,更没有广泛显著的民族认同,“日耳曼人”只是外人对部落联盟的模糊的称呼,而他们与今天的欧洲各国的关系更是遥远而牵强。同时他嘲笑对中世纪不切实际的怀旧情结,讥讽道“当今社会的各种恶行只有一样在中世纪早期找不到,那就是本质主义的种族主义,不过认为中世纪早期那种异族人低等且愚蠢的泛沙文主义思想填补了这个空白”。作者隐秘地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看待历史?或者说,如何看待“我们的”历史?当然,这并不是一本通俗易读的书。即使去掉了繁琐的考证环节,书中还是充斥着大量出现了一两次便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的人名与历史事实的列举,不免让读者昏昏欲睡。但如果在闲暇时翻翻,看着一个个王国循环反复地兴起、倾颓,随后进入故纸堆中,一个个权倾一时的大人物出现、消失与被遗忘,或许能沉浸在作者为我们展示的长达600年的“漫长的清晨”的历史景象中。(推荐人 罗广彦) 《野生作家访谈录:我们在写作现场》界面文化 著中信出版集团 2019-06举贤不避亲,这本书既是我们界面文化组成立近四年以来的一次阶段性小结,也是我们工作价值和态度的一种体现。什么是“野生作家”?简单说就是体制外的作家群体,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有着人生的AB面,白天打着一份工,来供养夜晚那个写作的自己。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尤其是对于纯文学的书写者。但是把这样一群人集纳在一起,把他们和文学有关的故事写出来,或许可以激励那些在今天依然有志想要尝试文学创作道路的人们。书中的稿件质量当然达不到完美的标准,但确实每一篇我们都有经过精心打磨,很多稿件都一再修改补充采访,有些稿件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还特意模仿受访者的文字的风格,将自己的稿件也当成是一次非虚构的创作。除了希望这些稿件可以鼓励那些未来有可能走入文学创作领域的潜在作者之外,作为文化媒体从业者,我一直认为,发现的眼光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甚至是我们这个行当的一种责任。在众声喧哗之外,会不会有那么一两个认真的书写者,因为这样一种发掘的眼光,而通过我们这个中介多得到那么一点点的关注,让他们有继续写下去的动力,让读者们的视野也变得更开阔。(推荐人 姜妍)【原创文学】《骆一禾情书》骆一禾 著 东方出版中心 2019-10 骆一禾,诗人,曾任《十月》杂志编辑。骆一禾与妻子张玞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时相识相恋,并开始了情书通信,直至1989年骆一禾突发脑溢血去世。此书的序和后记由张玞完成。在序言《世界是从两个赤裸的年轻恋人开始的》中,张玞讲述了二人与北大中文系众友人间由文学而发的青春友谊,骆一禾与诗人海子惺惺相惜的交往,以及后来众友人悲剧宿命般的结局。读这样厄运缠绕的真实记录令人伤神,但骆一禾的情书流露的对文学与诗歌的理想主义、青年初入社会的脆弱情绪,以及面对爱人的赤诚之心都一样动人,“但是,玞玞,我还是不喜欢那种角逐式的成人生活,我喜欢青年时代的友谊,理想,无阴谋的气氛。这也许就是我的小吧。”“我不知道为什么想起,在今年的夏天,我和你黑黝黝地从海滨回家,走上地铁车站,我摸着你太阳衣下有力丰满的肩膀,觉得像是两个舒涨起来的波浪。我爱你。”(推荐人 董子琪)《盛夏的事》林俊頴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9-08读这本散文的感受很像是,借着本雅明笔下那位废墟中新天使的目光,重新审视这个世界。新天使背对着未来,凝视着历史的废墟,但风暴还是一步步将它吹向未来。这是一个乍一听上去有点忧伤的故事,当人们急着拥抱未来,生怕被落下的时候,依然有人选择砥砺前行,这本身就值得尊敬,毋宁说,还留下这样一本逼视现实到骨子里的观察日志。(推荐人 姜妍)《王考》童伟格 著 后浪·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07《王考》是台湾作家童伟格的短篇小说选集,也是后浪推出的童伟格系列中的第一本。相比小说《王考》和《叫魂》,我更喜欢短篇集中的《我》《发财》和《暗影》。尤其是《发财》,主题很明确,就是缺钱,很有趣地将台湾的乡土主义加魔幻现实主义混同一体,建议和朱文的《我爱美元》对读,甚至也可以和刺猬的《钱是万能的》这首歌一起听,你都能其中感受到缺钱的滋味。《我》和《暗影》两篇有些相似,写的都是茫然的年轻人的打工故事,童伟格以年轻人的角度敏锐地捕捉着现实世界人际交往的细微的荒唐感,阅读起来的感觉,用《暗影》的结尾来说,就是,“没事没事,我现在很快乐,我看见光明与黑暗,我感到快乐且冰凉。”(推荐人 董子琪)《大荒纪事》张鸣 著 九州出版社 2019-04这是一本关于北大荒往事的“回忆录”。作者从木匠、挤奶工、兽医、指导员等等开始,记录了北大荒土地上的人们的生活。有人批评这本书中有太多的性描写,比如频繁地提到那个时期北大荒的“搞外室”的现象,对婚姻制度几乎抱有嘲讽的态度,可我认为性故事正是这本书的亮点所在,如果将性理解为那个时刻唯一的自由,那么象征意义上性越泛滥也就越自由。这本书也可以看作是今年时兴的“东北书写”中的异类,写的是外地知青在东北,跟它可以相比的其实是金宇澄的《洗牌年代》,写的也是外地知青在东北的生活,但前者比后者的写法要更有草根的、民间的感觉。 (推荐人 董子琪)《文本及其不满》黄子平 著 活字文化·译林出版社 2019-10“视野丛书”的内容是中国当代活跃的作家、艺术家梳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思考脉络。读者可以跟随他们文化思想的脉络,穿越不同年代,追随作者的视野进入对当代思想文化问题的探寻。这一本书来自文学评论家黄子平,他有上世纪8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视野,有插队的经历,还有在香港“边缘位置”关注中国问题的经验。此外他也涉及当代文学、现代文学、理论研究等不同领域,这些都通向一个批评家有主体性的批评实践。(推荐人 潘文捷)【外国文学】《红花集》迦尔洵 著 巴金 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9-01俄国作家迦尔洵(1855-1888)的作品集曾引入中文版《迦尔洵小说集》,但很久没有更新版本。这本《红花集》是在巴金译文集中推出的,在高尔基与屠格涅夫之间确实不太显眼,但是实在精彩。推荐《红花集》中的《信号》《阿塔勒亚·卜林塞卜斯》(别看题目这么古怪,这是一篇好读的童话)篇。说起来鲁迅和周作人在更早时曾译过迦尔洵的作品,鲁迅译过迦尔洵的《四日》,周作人译过《邂逅》(又作《一件意外事》),收入《域外小说集》中。鲁迅也将迦尔洵誉为“人性的天才”。遗憾的是,天才仅活了33个年头。(推荐人 董子琪)《渺小一生》柳原汉雅 著 尤传莉 译理想国·广西师大出版社 2019-06如果说“那不勒斯四部曲”堪称女性友谊史诗,那么柳原汉雅的《渺小一生》可能要算现代男性友谊全传。如果将之与柳原的前作《The People in the Trees》放在同一个维度下审视,那么又成了一部受伤害男童成长小史。在现代都市中,友谊越来越多成为一个人成年期的生命核心,成为每个渺小一生之间彼此勾连支持的力量,成为所有关于爱与被爱的疑问最初的也是最终的答案。我很喜欢《渺小一生》书封上的这张面部扭曲的男性照片,而只有真正读完这本一千多页的大书,你才能理解它所混杂的悲伤与狂喜、痛苦与欲望。(推荐人 黄月)《到婚礼去》约翰·伯格 著 郑远涛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10身为艺术评论家,约翰·伯格对视觉感受力的思考尤为深刻,其著作《观看之道》《看》《理解一张照片》都是经典之例。然而,在这本爱情小说中,约翰·伯格却是从听觉入手的。故事的叙述者是一个出售“塔玛”许愿牌的盲人,他用声音形成的画面为人们展现了一个介于现实与想象之间的爱情悲剧:23岁的法国姑娘妮农不幸感染了艾滋病,但仍决定与恋人吉诺结婚,为此,妮农暌违十九年的父母分别从远方赶赴婚礼现场,四个人的声音在这一过程中彼此交错,直至汇聚到一处。小说描绘的是人们“到婚礼去”的一段旅程,但从始至终,婚礼是否真的发生过却是最大的疑问。对于终将因病痛和死亡告终的爱情,听觉无疑给出了比视觉更接近幻觉的描绘,也给予人们无限的安慰。(推荐人 陈佳靖)《不识字的人》雅歌塔·克里斯多夫 著 张荪婧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04如果说“恶童三部曲”是以冷峻眼光回溯作者自己的人生,那《不识字的人》可能是继续以这种眼光审视这个我们存活的世界。雅歌塔的语言高度简洁,极少的形容词,却可以以极大的力量击中人们的痛点。这本小说集不温润、不煽情,带着一点点距离冷眼旁观着一个人生命里可能会面对的种种情感与关系,没那么美好,剥离开外表的假象后,可能残存着一点点真实。在自我欺骗和彼此隐瞒中,唯有时间流逝从不虚假。(推荐人 姜妍)《生命暗章》李怀瑜 著 陈芙阳 译 东方出版社 2019-09这是一本勇敢的小说,也是一本不忍卒读的小说,李怀瑜将自己被陌生人强暴、殴打与被医疗系统、警察部门与司法反复审视盘问的真实经历毫无保留地写出来。尤其当女主角被强暴时,那种跌跌撞撞的视角与混乱的语句,让我暂停了好几次才将它读完。当然,与《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黏稠且持续的抑郁相比,《生命暗章》的结局似乎并不灰暗,李怀瑜至少成功地用法律将施暴者送进监狱。但作者并非在讲一个将凶手绳之于法的故事,她想要展现在这起强暴案中,整个社会对女性展现的惊人的不友好:受害者必须反复陈述自己被侵害的过程、医疗系统对受害者心理需求的漠视、受害者在法庭上被怀疑是否故意引诱对方……这很压抑,但这就是现实世界。(推荐人 罗广彦)《不能与不会》莉迪亚·戴维斯 著 吴永熹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19-06对短篇小说而言,稍不留神,形式上的精巧就可能变成讨巧。这意味着短篇小说家必须具备极强的洞察力,才能确保作品在有限的篇幅内做到言之有物,不至于沦为让人一笑而过的段子。这部小说集中的122个超短篇故事便是如此,在莉迪亚·戴维斯笔下,叙述者往往有着丰富的内心独白,擅长以微妙的幽默感表达对生活的思索。恰如作家詹姆斯·伍德所说,这些作品具有“一种狡黠的幽默感、形而上的阴郁感、哲学式的压迫感,同时还饱含人类的智慧”。(推荐人 陈佳靖)《伊斯坦布尔,伊斯坦布尔!》布尔汉·索恩梅兹 著 丁林棚 译 互文·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9-10这是一本向《十日谈》致敬的小说,四名身份各异的囚徒被困于伊斯坦布尔的地下密室中,十天内,他们通过各自描绘中的故事给彼此以希望。在地面下的他们,讨论着地面上这座城市的异化与变迁,而这一切的主角,当然是人类。他们把城市变得拥堵,他们把错误的价值观定为正确,他们争相把世界变成地狱。未来被笼罩在迷雾中,它是更好还是更糟呢?(推荐人 姜妍)《巴黎评论短篇小说课堂》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05说是短篇小说小说课堂,实际上还是短篇小说选,只不过用了作家推荐别的作家作品的形式,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鹈鹕之歌》《老鸟》和《谎言堆砌的存在》。这些作品都是近年来发表于《巴黎评论》之上的短篇小说,除了卡佛、莉莉娅·戴维斯,大部分的作家名字都超出了我的阅读范围,这样反而好,只当盲看。《鹈鹕之歌》中的年龄不小还做着演员梦的女领位员,《老鸟》里替年迈健忘的父亲设计房子的建筑师,都是平凡生活里最常见的、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人物形象。因为《鹈鹕之歌》太过优秀,我还专门找了这位作家的其他作品,目前都没有引入中文版。推荐这几篇小说的相似原因都在于它们有着非常吸引人的开头,如果你觉得一篇小说开头好,那至少意味着小说的节奏是跟你合拍的。(推荐人 董子琪)《女俘爱玛》塞萨尔·艾拉 著 赵德明 译 世纪文景×楚尘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09塞萨尔·艾拉笔下的印第安人,是一群整日“无所事事”的人,时间是可以任意挥霍的,他们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吸烟、可以喝咖啡、可以做爱、可以做游戏,只在饥饿来临时去随便狩猎打些什么回来填饱肚子。他们活着,只是为了证明时间的不固定。生命如过眼烟云,谁也不要妄想留下什么,一切都无足轻重。直到外来者的介入,印第安人开始变得忙碌,开始急着印钞票,开始想要创造发明,开始妄想把世界据为己有……塞萨尔并没有想要讨论两种生活态度孰优孰劣,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里,很难不去对现代生活进行反思。(推荐人 姜妍)《杰克·吉尔伯特诗全集》杰克·吉尔伯特 著 柳向阳 译 上河卓远·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9-02在美国当代诗人中,吉尔伯特或许是最为神秘的一位。1962年,吉尔伯特凭借处女诗集《危险风景》一举成名。正当各种财富和名誉纷至沓来时,他却如人间蒸发一般消失了,一去就是二十年。长久以来,吉尔伯特频繁地在世界各地流转,过着清贫的旅居生活。显然,他是有意舍弃了一种安定、惯常的人生,而用漫游的方式避免自己落入任何既定的轨道里。在某种意义上,创作诗歌对于这位诗人而言并不是最重要的事,但也正因如此,他的诗歌诠释了真正的诗人的特质:在生命的深度与广度上都保持绝对的自由。(推荐人 陈佳靖)【社科】《人行道王国》米切尔·邓奈尔 奥维·卡特 著 马景超 刘冉 王一凡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03没有小商小贩的干净街道是许多人心中现代化都市的模样,但显然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米切尔·邓奈尔并不同意这种对城市的设想。米切尔既继承了芝加哥学派强调亲身观察城市社区与注意越轨行为的传统,也继承了自著名社会活动家简·雅各布斯以来的对“理性城市规划”的猛烈抨击,他花费5年的时间在纽约格林尼治村的人行道上进行田野调查,与街上的无家可归者和小摊小贩整日混在一起,希望理解人行道的生活到底是如何运作的。他指出正是美国社会去工业化、种族歧视、缺乏让精神病人与犯人重返社会的配套措施等宏观背景促使穷人不得不在人行道上生活与谋生,而人行道成为他们恢复身心的场所。他们造成的负面影响并没有想象中大,甚至还不如普通的社区居民。而城市对他们的反应则是千方百计地将他们从街道上驱离。当然,城市施政者并不是为了迫害他们才有如此行动,而是希望更有“秩序”,但将大量无法符合“正常”标准有稳定住房与工作的人——往往正是社会本身制造出来的——驱逐出公共空间并不会解决任何问题。将小摊小贩从人行道上驱离,用绿化包围它们,看起来宽敞又干净,但这会让城市更好吗?起码米切尔与雅各布斯不这么认为。(推荐人 罗广彦)《新阶级社会:美国梦的终结?(第四版)》厄尔·怀松、罗伯特·佩卢奇、大卫·赖特 著 张海东 等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07“阶级固化”是近年来国内热议的话题,在这个问题上,美国这个当代经济最重要参与者的经验对我们理解当下的经济和阶级议题有很大帮助。在大萧条时期,美国历史学家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James Truslow Adams)创造了“美国梦”一词,推动“美国社会里阶级出身并非命中注定,所有人都能凭借努力向上流动”的观念。至今为止,“美国梦”包含着一系列被美国人视为“不证自明”的预想:财物安全、拥有住房、美满家庭、向上流动的机会、下一代更多的机会和更高的幸福感、成功的职业、稳定安逸的退休生活。然而本书指出,随着1970年代更强调节省劳动力的“新经济”出现并取代了强调劳资共赢的“旧经济”,美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从中产阶级占社会多数的钻石型结构变为双钻石型结构,即小部分特权阶级(20%)和大部分新工人阶级(80%),占据资本的特权阶级在全球经济扩张中攫取了绝大部分的利益,牺牲的却是工人的利益,社会流动性大大减弱。三位作者警告我们重视这个令人不安的趋势——中产阶级存在的前提是稳定的工作和安全的金融资源,然而在当下,这些前提正在消失,那么被誉为“社会稳定器”的中产该何去何从?(推荐人 林子人)《逃避统治的艺术:东南亚高地的无政府主义历史》(修订译本)詹姆士·斯科特 著 王晓毅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08赞米亚包括从越南中央高原到印度东北部地区所有海报300米以上的地方,囊括东南亚5个国家(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缅甸)以及中国部分区域,面积达到250万平方公里,居住着1亿少数族群人口,族群错综复杂,语言多种多样。这块区域通常是人类学家的宝库,珍藏着人类文明多样性的结晶,甚至被视为“文明人的活的祖先”。詹姆士·斯科特则从中看到了一部“无政府主义的历史“,将其视为文明(或者国家统治)的逃避者、逃亡者、放逐者,他的叙述也由此展开。该书曾于2016年出过第一版中文版,新版本对原来的错误和表达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了修订。(推荐人 朱洁树)《过劳时代》森冈孝二 著 米彦君 译 新经典·新星出版社 2019-012019年是劳动恶性事件频发的一年,从年初的“996icu”到年底的网易和华为事件,这让专门探讨劳动与过劳现象的《过劳时代》值得重视,森冈孝二在此书中指出了三种资本主义,信息资本主义、消费资本主义以及自由职业资本主义:信息资本主义使得家与办公室没有区别,即时通信让工作无处不在,消费资本主义让人们越买越穷前赴后继,自由职业资本主义使得劳动者孤立作战没有社会保险兜底,森冈孝二还以较大篇幅探讨了自发性过劳,也就是自愿加班是怎么回事,为我们回答”加班996真的是你情我愿即可吗?”这样的问题。日本在治理过劳死方面有着比中国更成熟的经验,书中也梳理了日本过劳死治理的法律历程。(推荐人 董子琪)《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马赛厄斯·德普克、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 著 吴娴、鲁敏儿 译 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06近年来一个热议的话题是:以前养孩子很容易,为何现在养孩子就要大搞“军备竞赛”,学区房、兴趣班、海外夏令营样样容不得缺,在“鸡娃”过程中越来越焦虑?在分析了全球各国的育儿实践后,这本书从经济学角度给出了一个让人信服的解释:当一个社会的不平等程度越高、良好教育的回报率越高(也就是说进入高等学府的竞争越激烈),身处这个社会中的父母就越有可能实践密集型的教养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谈了很久的“素质教育改革”以及我们对欧美国家教育理念的推崇并不能完全解决当下中国父母的问题,因为教育问题实际上也和许多其他社会、经济问题紧密相连。我们该怎么办?两位作者的建议是在税收、再分配和教育领域的政策中考虑到不平等和社会流动性下降这些令人不安的趋势,特别是改革教育:“如果一个教育系统高度分层,而且在孩子很小的年纪就能预先确定他们的经济未来,那么这个教育系统会引发家庭之间的育儿战争,其中所有的家庭都想要给孩子最好的成功机会。相反地,如果一个教育系统强调公平机会和淡化成年前的竞争,那么家长和孩子会有更多放松的余地。”(推荐人 林子人)《画地为牢》多丽丝·莱辛 著 田奥 译 三辉·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07这是我今年看得最薄的一本书,却划了最多的线。批判精神和女性视角一直是莱辛的标志,这在今天显得格外重要。莱辛从她的生命经验和政治生活出发回望20世纪,从法国大革命到苏联失败,从狂热的党派热情到泛滥的群体情绪,从社会科学的失效到反抗体制的可能。莱辛让我意识到,今天的社会分裂、党同伐异并非新鲜之事,“你们该死,我们得救”是人类自身的痼疾,在与之斗争的过程中,集体绞杀了个体,真理毁灭了异见,靠摸着良心说谎把行事方式正义化——文明、自由、理性的得来何其艰难,幸存者不该忘记。(推荐人 黄月)《神圣的欢爱:性、神话与女性肉体的政治学》理安·艾斯勒 著 黄觉黄棣光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07这部诞生于1990年代的作品堪称我们时代最有洞察力的性别研究理论著作之一。书中最重要的观点是,性别关系其实是社会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的缩影,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不仅不应忽视女性的声音,而应该将性别议题与更广泛的政治、社会、经济议题联系起来:权力应该由男性来掌握、选择应该由男性来做、女性的身体应该被男性控制——这样一种尊卑有别的权力结构千百年来构成了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机制运行的基础。当社会中的一半人被认为天赋权力凌驾于另一半人之上,并用恐惧或暴力维持一种统治与服从的关系,这种思维自然而然地对人做出高低贵贱之分。因此,被剥夺权力的弱者往往挥刀向更弱者,以发泄自己被压抑的恐惧与痛苦,这也是为什么当一个社会统治关系模式越根深蒂固,它对弱势群体——无论是女性、LGBTQ、少数族裔还是不具备资本的弱者——的歧视和打压就越严重。(推荐人 林子人)《保守主义思想:从伯克到艾略特》拉塞尔·柯克 著 张大军 译 汉唐阳光·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9-05这本书是《美国秩序的根基》作者拉塞尔·柯克的另一部作品。书中梳理了保守主义思想的通史,把不同的保守主义串联在一起,解释英美思想谱系的保守主义的历史逻辑。按照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高全喜所言,这本书的意义是,在西方三种思想理论——保守主义、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辩论中,给保守主义提供思想史的叙事和制度基础。但是这本书由于成书较早,内容上有一些不够完善和理论缺陷,所以读者也应该结合后人的补充研究来阅读。(推荐人 潘文捷)《万物·生命:当代北京的养生》冯珠娣 张其成 著 沈艺 何磊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04“中医”和“养生”都是在当代多少有点被污名化的概念,而《万物·生命》一书,让这两个概念进行了某种碰撞与融合。一位来自美国的人类学家和一位家学渊源的中国医生,一起进行一项关于养生的田野调查。在公园中呈现出的各种养生文化,与上世纪80年代大量国家政府资助从医院、医学院、临床医疗等方面的撤出息息相关,国人喜爱以团体形式进行的锻炼方式,也让曾经单位中的集体生活有了某种延续方式。养生文化里有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中的许多方面,绝不是人们以为的以张悟本为代表的伪养生。而两位作者不同的文化视角,也让这本书有着和而不同的面向。(推荐人 姜妍)《后真相时代:当真相被操纵、利用,我们该如何看、如何听、如何思考》麦克唐纳 著 刘清山 译 后浪·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9年7月在2016年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出现了一个热词“后真相”(post-truth),指的是真相和逻辑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被忽视,而情感煽动主导舆论的情形。这一现状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讨论,我们开始担心,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到底是否还有真相?这种担心直接导致的一个结果是人们也开始不再相信主流媒体、国家机构、专家学者等原本具有权威性的信息发布者。作为观点的吸收者和输出者,我们要如何看待真相,我们要如何处理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人的关系?《后真相时代》是一本帮助我们理解、应对“后真相时代”的实用指南。书中最重要的观点是,“真相具有许多形式,有经验的沟通者可以利用这种多面性影响我们对于现实的印象。”很多时候,我们发现涉及“社会建构”的“人造真相”往往是争议最大、最容易撕裂社会的议题,女权主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推荐人 林子人)《偿还:债务和财富的阴暗面》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著 张嘉宁 译 三辉·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11如果你不再相信仙女,她们就会死;如果我不再相信银行,它们也会破产吗?第一张信用卡于1950年问世,半个世纪以后,加拿大和美国人的平均花费已经超过了他们的收入,许多国家也是如此。阿特伍德写了这样一本小书,检讨借贷于我们的意义,不仅从财务的角度,也从心理、神学、文学、生态学等各个方面。其中最有趣的部分可能是关于宗教和文学中的债务的内容,充斥着丰富轶事和有趣的见解,甚至可以将其视为一场文化漫步之旅。此外,阿特伍德也直面了当下显得愈发严峻的生态问题,即便对于作家来说它也不是一个讨喜的话题,但亦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毕竟偿还的日子总归会来的。(推荐人 朱洁树)《致愤青》克里斯托弗·希钦斯 著 陈以侃 译 华夏出版社 2019-07“我只有一次生命要度过,所以我一分钟也不愿意花在作某种抑郁的妥协上。”美国专栏作家、记者克里斯托弗· 希钦斯曾经这样说。在65岁去世之前,他都保持着“愤青”的身份。 《致愤青》一书写作的起因是有人问希钦斯能否给年轻人或心绪尚未安分之人一点建议,给出一些让他们规避幻灭的劝诫。他也看到,很多人依然保有着“已经不再时髦的希望”,希望世界变得更好,也希望最大限度地过一种自己做主的人生。本书是第三个中文版本的也是相对好评较多的译本。(推荐人 潘文捷)【历史(中国)】《马背上的朝廷:巡幸与清朝统治的建构》张勉治 著 董建中 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9-10“吾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一曰南巡。”与大众总是将乾隆南巡与耽于声色联系在一起不同,乾隆本人非常严肃地看待南巡,认为它是关系帝国整体战略的重大举措。历史学家张勉治从乾隆南巡入手,试图展示清朝的历代君主如何通过大规模、多次的巡幸,宣示帝国尚武的意识形态,将满族的游牧文化融入汉文化中,并在汉文化的腹地——江南构建并确立统治中原与汉人的合法性。他指出,乾隆始终拒斥江南的山水美景所代表的的享乐、商业化与文弱的“汉人”意象,并且刻意通过骑马、居住移动营帐与阅兵强调满族统治者的身份。这本书的有趣之处在于,它承接了“新清史”的传统,因此引发了学者们的持续争论。“新清史”反对传统的“汉化论”(即认为清朝的成功在于它广泛接受汉文化,因此获得汉族士子的支持,构建了统治的合法性。)“新清史”认为清朝是一个内亚帝国,满族统治者们从未放弃满族的认同,并且与蒙古人、藏族人与突厥穆斯林们这些西部边疆的臣属们关系更加亲密,换言之,它从来没有完全成为一个“汉化”的帝国。这引起许多中国历史学者现实的警惕与激烈的反对,有些学者甚至称其为“旨在分裂中国的新帝国主义史学”,或许这正以一种讽刺的角度应和了克罗齐的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推荐人 罗广彦)《声入心通》王东杰 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03 在方言文化逐渐进入大众视野的一年,正好可以回顾20世纪初兴起的国语语言标准运动。在本书中,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王东杰梳理了国语语言标准运动中北方方言是如何战胜南方方言,取得全国性的主导地位的。王东杰揭示道,国音标准的形成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着南北双方的拉锯斗争。虽说京音派逐渐以“活语言”(真正有人使用的语音)取得了对“死语言”(那种想象中的飘在空中的、无人使用的语音)的胜利,最终掌握了国音标准的话语权,成为全国标准音的基础,但总的来说,京音在之后数十年间还是面对着无数的质疑甚至不屑。这种质疑有针对于北京中心地位的,有针对于发音是否与传统接续的,还有针对于文化专制的危险的。而正是这些关于中心与地方、现代与传统、专制与民主的种种讨论让我们看到,标准并非从天而降,而始终处于质疑与辨析之中。(推荐人 董子琪)《失败者的春秋》刘勃 著 读库·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9-06春秋太遥远了,远到连读通俗化了的故事如《赵氏孤儿》,都无法完全理解人们的行为。在帮助读者理解春秋时代的气质上,《失败者的春秋》是一本非常成功的读物。周天子威严尽丧、贵族制分崩离析、中原诸姬姓国衰落不振、本在华夏边缘的齐楚秦晋逐渐崛起……在这大背景下,形形色色的失败者们纷纷上场:有些是看不清形势、有些是不肯变换规则、有些只因所处地理位置不好——一段纷纭复杂的历史到了作者笔下变得清晰起来,从这本写法非常友好的普及读物开春秋史之旅,可以说非常合适。(推荐人 朱洁树)《购物凶猛:20世纪中国消费史》孙骁骥 著 东方出版社 2019-02在直播带货成为中国零售领域最大热点、怂恿人们“买买买”的各式购物节贯穿全年的当下,是时候回顾中国消费史了。财经作家孙骁骥的选题角度很毒辣——该书虽然是从消费这个小切口出发讨论中国经济史,但一方面将中国的情况置于全球语境中考量,另一方面也引申到政治制度上。这本书能让读者对当下中国的许多消费怪相有更深刻的理解。对我个人而言,我对长辈们看似不合时宜的消费观则有了更多的感触和怜悯。(推荐人 林子人)《汴京之围:北宋末年的外交、战争和人》郭建龙 著 天喜文化·天地出版社 2019-07我猜很多人提到“靖康之耻”就会想到《射雕英雄传》,一部以这段历史为背景的武侠小说在当代有这么大影响力,固然因为金庸太会写,但另一方面,也由于我们就生活在由包括这一事件在内的诸多记忆塑造的国度中。《汴京之围》很详尽地讲述了北宋末年,宋、辽、金三方的角力,作者用各种正史、野史、笔记资料,把大宋三年内从盛世到亡国的过程写得曲折有致。读过此书,但愿读者可以部分放下集体创伤记忆为我们塑造的三观,重新看待历史并形成自己的判断。正如作者在后记中写道:“谦卑不是错,错判了形势才是最可怕的,因为任何形势都是环环相扣的,一旦迈出了第一步,不仅无法回头,而且也无法把握未来的走向。”(推荐人 朱洁树)【历史(世界)】《黑羊与灰鹰:巴尔干六百年,一次苦难与希望的探索之旅》丽贝卡·韦斯特 著 向洪全 奉霞 陈丹杰 译 三辉·中信出版集团 2019年4月如果从现在的角度再去看八十年前的这部巴尔干游记,韦斯特不仅在书写历史,她也正踏足在历史之上:她敏感地意识到巴尔干各民族之间宿命般的相似之处和无可调和的矛盾,她也精确地描述了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对于这片地区的影响力和觊觎……除了对于宏大历史事件的描摹,书中也有很多非常个人化的观察和评述,以上这些特质,让这本书充满了丰富的层次和质感,也让读者意识到:现实和历史可以如此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推荐人 朱洁树)《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加藤阳子 著 章霖 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9-09自从2018年读了和田春树《日俄战争》以来,我一直对这一话题保持兴趣。比起《日俄战争》,东京大学历史学教授加藤阳子的这部作品,由于是写给日本高中生的普及读物,所以非常简单好读。本书提出的问题是,日本从甲午战争到太平洋战争,差不多每个十年就会经历一次大战,日本是如何把这一场场战争的理由正当化,获得民众支持的?本书会提供和一般中国人看待战争截然不同的视角,也让我们思考,如果我们同样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日本,是否同样也会被国家的那些冠冕堂皇的说辞欺骗?(推荐人 潘文捷)《死屋:沙皇统治时期的西伯利亚流放制度》丹尼尔·比尔 著 孔俐颖 译 后浪·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9-06不管是因为它邻近中国,还是因为它曾经作为许多中国大众耳熟能详的大师们的流放地,我们对西伯利亚这个名词都绝不陌生。作为沙皇“天然的、没有屋顶的大监狱”,它曾经监禁了包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宁、车尔尼雪夫斯基等思想家,沙皇以为将他们流放到寒冷荒芜的西伯利亚就能让他们的大脑冷却停转,然而西伯利亚却让他们的思想更具爆炸性。但丹尼尔更关注的是灰暗阴沉又望不到尽头的流放队伍中的普通人,他们才是流放者中的主体。他们忍受着恶劣的生活环境,忍受着西伯利亚的严寒与繁重的工作,忍受着沙俄官员残酷的肉刑,最后默默死去,在历史中喑哑无声。尽管流放制度无可避免走向失败,尽管正是流放者们成为革命的重要力量,用怒火与仇恨将沙皇掀翻,但正如法兰克福学派创始人马克斯·霍克海默所说:“历史的轨迹穿过无数个人的悲伤与痛苦。你可以对这两者之间的事实做出解释,但却无法为这些 悲伤和痛苦做出辩护。 ”(推荐人 罗广彦)《亚裔美国的创生:一部历史》李漪莲 著 伍斌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19-07在移民国家,移民史,特别是主流社会对少数族裔移民的态度变迁,是构成其历史的重要部分。因此,在美国高校,亚裔美国人历史成为一个越来越被重视的研究领域,《亚裔美国的创生》是近年来该领域涌现的佳作之一。全亚裔卡司电影《摘金奇缘》全美热映、刘玉玲在《致命女人》中大放异彩、吴珊卓成为获得金球奖的首位亚裔女演员,今年亚裔演员在美国流行文化中的活跃让人振奋,然而《亚裔美国的创生》提醒我们沉迷于“亚裔美国人是模范少数族裔”叙事的危险。它掩盖了亚裔美国人内部持续的不平等和悬殊差距,并依赖于一种新的、分裂的种族主义话语。与此同时,它还掩盖了亚裔美国人在当代美国的不稳定地位。自特朗普上台后美国政府收紧移民政策就是一记警钟——现代社会的移民控制系统很大程度上就来源于19世纪末美国对华人移民的防备与限制,即使是现在,亚裔美国人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依然容易受到全球经济变化和政治斗争的影响。往大里说,美国社会对亚裔等少数族裔的态度,亦反映了人类在资源竞争和文化差异面前的直觉性反应。(推荐人 林子人)《花之忠臣藏》野口武彦 著 张秀梅 译 甲骨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10“忠臣藏”是47位赤穗蕃士砍杀导致赤穗藩主浅野内匠头切腹的吉良上野介,为主公报仇的故事。本书将忠臣藏故事放回元禄时代,从当时货币经济的发展、幕府政治的变化、社会文化的新风气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忠臣藏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对于忠臣藏的解读,向来是见仁见智,明治政府将其作为成忠君爱国的典型进行宣传。如今,平成一代认为赤穗浪士仗着人多势众拔刀砍人不啻恐怖主义。不管怎样,忠臣藏“包容了日本人头脑发热时常将互相矛盾的事物混在一起,缺乏一致性的这种精神特质”,实在是一个日本得不能再日本的故事。(推荐人 朱洁树)《德意志公敌》杰弗里·赫夫 著 黄柳建 译 译林出版社 2019-04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之所以如此骇人听闻,绝非仅仅因为他们对犹太人的歧视——毕竟欧洲歧视犹太人的历史已经长达千年——而是国家机器在宣传中始终将对犹太人建构为阴谋毁灭德国的恶魔,反对德国的国家都是由犹太人操纵的。这依赖于宣传机器系统性、整齐划一地编造一个起码在表面上自圆其说的叙事,并且持续对民众输出,将这个叙事构造为解释国际关系与世界的唯一模式,那么对犹太人的系统迫害无疑是“正义”的回击。随着战争的升级与益发残酷,对犹太人的“最终解决”就变成了战争逻辑的合理结果。但作者指出,由于历史资料的匮乏,他无法洞悉大多数德国人对大屠杀的真实认知:在被这些充斥着混乱逻辑关系的宣传轰炸后,有多少德国人真正支持彻底灭绝犹太人?不过他也给出了一个忧伤的答案:尽管有足够的渠道得到这些资讯,但“绝大多数德国人对于犹太人的命运丝毫没有兴趣”。已经被反犹种族主义话语浸透的社会,加上大众的冷漠,就能够允许纳粹顺利进行大屠杀。而到了种族主义话语与阴谋论卷土重来,同时资讯更加发达的今天,还会有如此冷漠的大众吗?还会有新的大屠杀吗?(推荐人 罗广彦)《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鹤见俊辅 著 邱振瑞 译 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 2019-09鹤见俊辅是日本战后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生于日本政治世家,1937年赴美国求学,1942年因日美开战遭遣返,回国后发现日本已变成“另外一个国家”。本书是作者在加拿大的讲课记录,内容包括日本知识界如何集体完成“转向”、日本的“锁国性”、日本国体的“显教”与“密教”等对日本战时精神状况的研究与反思。作者的思考不仅仅关乎日本,也关乎一个看似正常的社会如何陡然“转向”军国主义,关乎高度垄断的权力如何在欺骗大众的同时自我麻醉,提醒世人保持警觉。(推荐人 朱洁树)【非虚构】《朱鹮的遗言》小林照幸 著 王新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10朱鹮,一种周身洁白、长有红色头冠和黑色长嘴的鸟,一直以来被日本人视为神鸟。它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和日本佐渡岛,然而,由于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日本朱鹮数量一路下跌,最终于2003年灭绝。本书回顾了朱鹮濒临灭绝前的一段艰难历程。故事中的几位主人公均是佐渡岛上参与朱鹮保护工作的重要人士,也是与朱鹮共同生活时间最长的人。对于他们而言,朱鹮并不是所谓的“国际保护鸟”,而是“生命”。借由这本书,作者希望唤起人们对“自然与人和谐共生”这一观念的重视,并从根本上反思“对生命的慈爱”是如何从现代日本消失的。(推荐人 陈佳靖)《亲爱的安吉维拉》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 著 陶立夏 译 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06安吉维拉是尼日利亚作家阿迪契的朋友,阿迪契写这封信,是为了回答友人“如何把女儿养育成一位女权主义者”的疑问。如果你的性别意识已经不错,那么可以买下这本书送给你的男性友人。在与界面文化诸多同仁于性别议题上并肩战斗的三年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帮男性做女权主义者的巨大困难和迫切需求。推荐这本书主要是为了推荐阿迪契,尤其是她的旧作《美国佬》和《半轮黄日》,前者对种族议题和第三世界在本土与西方之间的踟蹰做出了精妙的描写,后者是所有作家如何探寻和书写被政权否认的历史的一份范本。(推荐人 黄月)《巨浪下的小学》理查德·劳埃德·帕里 著 尹楠 译 新经典文化·文汇出版社 2019-10作为一个也采访过日本灾后重建工作的记者,我读完这本书有种羞愧感。浮于表面的采访只能看到事物的乐观一面——城市和当地经济的确在逐步重建恢复——但唯有像帕里这样深入社区,与幸存者交流,才能切实感受到“千年一遇的大地震”对个体、家庭和当地社区长远而深刻的影响。书中最有启发性的观点是帕里对日本当代政治的观察。在深入调查了3·11东日本大地震引发海啸后发生在宫城县石卷市雄胜町釜谷村的小学生遇难事件后,帕里指出,尽管日本具有成熟民主国家的一切要素——成文宪法、司法独立、新闻自由、多个政党和清明选举——但日本的政治生态却缺乏活力,至今仍未建立起真正具有竞争力的多党制,且日本官僚体制拒绝承认个体失误或系统性的制度失败并为此担责,这对日本人的政治参与造成了不良的影响。长久以来我们对日本社会秩序井然、民众坚韧不屈的赞美或许不是完整的故事,它背后的真实是日本国民对政府期望过低导致的政治冷感。在日本进入令和时代后,日本的未来将如何,或许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改变这种政治现状。(推荐人 林子人)《绝对笑喷之弃业医生日志》亚当·凯 著 胡逍扬 译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9-05亚当·凯曾是一名英国的妇产科医生。2004至2010年,他从实习医生做到副主任医生,却在2011年选择转行做一位独立情景喜剧演员。这本书是亚当·凯多年后公开的行医日志,如书名所示,它由一个个令人爆笑的医疗现场和医生们不吐不快的日常趣闻构成。但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原名其实是This is Going to Hurt,指向医生这一职业普遍遭遇的艰难。作者在书中大胆揭露了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对2015年为反抗政府颁布的新合同法而爆发多次大规模罢工的英国初级医生们进行声援。对于今天的中国,书中的部分内容或许可以提供某种参照。(推荐人 陈佳靖)【艺术】《音乐的极境:萨义德古典乐评集》爱德华·W.萨义德 著 庄加逊 译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06文化理论家和音乐家萨义德在书中点评了他所处时代的音乐和音乐家,该译本纠正了过去中译本的一些错误。虽然有的时候会觉得萨义德讲的具体现场和我们有一定的距离,可是他游走在音乐、政治、哲学、历史、文学之间的行文令人叹服,其对音乐演出和音乐史的观察至今令人深思。作者对行业现状有所批评,背后却显示出他对音乐的赤忱与热情,相信这本书能够打动每一个爱乐人。(推荐人 潘文捷)《艺术世界中的七天》萨拉·桑顿 著 何云朝 译 雅众文化·上海三联书店 2019-0921世纪以来,艺术品市场不断扩大,势头强劲。如今,当人们听说某件艺术品在拍卖会上价格突破几千万甚至上亿时,已经不再感到意外,但艺术品究竟有何价值,其价值与“市场价”又是怎样的关系,似乎始终不甚明晰。为了揭开艺术世界运作的秘密,萨拉·桑顿花费五年时间,采访了上百位艺术家、交易商、策展人、评论家、收藏家和拍卖师,并以七个生动的故事带领读者回到艺术现场,探查最前沿的动态。这些故事让人们清楚地看到,艺术是如何游移在创造力、品味、地位与金钱之中,不断掀起国际热潮的。(推荐人 陈佳靖)《漫画电影史》爱德华·罗斯 编绘 灰土豆 译 后浪·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9-10我一直想试着了解电影的历史与理论,但每次鼓起勇气打开厚厚且充斥着我闻所未闻的电影的电影史专著时,我总是立刻放弃这段旅程,将其恭敬地放回到书架的阴暗位置继续积灰。《漫画电影史》却是那种我翻开之后就很难放下的书,它没有枯燥地以年代或流派作为线索串联电影的历史,而是分成眼睛、身体、场景与建筑、时间、声音与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技术与技术恐惧七个不同的与电影展现形式相关的主题,并且与电影制作的现实背景结合,以简洁易懂的语言展示这些影像所衍生的分析与理论,列出如果想要继续深入了解,需要观看与阅读的电影与书籍,简直像是为鼓起勇气探索电影史的读者绘制的一幅上佳的冒险地图。而且这是我的推荐书单中难得轻松愉快的一本书!(推荐人 罗广彦)《桑贝在纽约》《童年》让-雅克·桑贝 绘 任凌云 黄葒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05总觉得活在20世纪法国的桑贝的画里有我——站在海水里远眺的,在乡间小道上摸牛的,和一只狗坐一起发呆的。往昔如同故乡,看桑贝的画就像回家。他的画中世界是用线条搭起来的,现实世界却是贫穷和耳光拼出来的。今年读《童年》才第一次走近真实的桑贝:他是一个私生子,承受着母亲无止境的打骂,他不怪她,家中贫穷至极,为躲房租四处搬家,桑贝说父母已经尽了穷人家长所能尽的义务。因为真正经历过贫穷,桑贝反感任何美化贫穷、认为贫穷让人进步的说法,穷人相互憎恨而不是互相帮助,穷人言不由衷而不是互相尊重。他不开心(至少在访谈中),但他的画让无数人开心。(推荐人 黄月)《游艺黑白:世界钢琴家访谈录》焦元溥 著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10四年前,焦元溥在我面前曾经摊开过他那厚厚的笔记本,上面有着他对新版《游艺黑白》的规划,他念叨着已经补充采访了多少人,还要采访多少人,说着说着长出一口气。四年后,四卷本107万字的《游艺黑白》终于来到了面前。这绝对不是一般意义上人们以为的增订版,这几乎就是一本新书,严谨又永远对古典乐充满热情的焦元溥,不会草草应付自己的作品。这本书是二十世纪至今的钢琴演奏史,由我心目中最好的华人乐评人真挚奉上。(推荐人 姜妍)《我们为何建造》罗恩·穆尔 著 张晓丽 郝娟娣 译 译林出版社 2019-08罗恩·穆尔从建造活动背后的人类欲望与情感出发,揭示了人类与建筑之间隐秘又深刻的相互作用。在来自古今中外的众多建造案例中,“建造”不仅意味着对建筑物在功用方面的设计,还包括它作为交流媒介的设计。这些建筑基于缔造者对希望、权力、性、归属感等特定的欲望而诞生,建成后,它又会影响其体验者和使用者的情感,并被继续塑造和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还可能出现与原本意图不同甚至相反的结果,面临复杂的解读和价值的颠倒。重复新审视这些建筑背后的起落、得失与成败,有益于解答“我们为何建造”这一问题。(推荐人 陈佳靖)【传记】《约翰·穆尔传:荒野中的朝圣者》唐纳德· 沃斯特 著 王佳强 何佳媛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07约翰·穆尔是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的推动者,是全世界最著名的环境保护者之一。美国环境史学家唐纳德· 沃斯特看到,穆尔生命足迹的形成,和他呼吸的文化空气中漂浮的思想息息相关。过去,以工业资本主义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对待自然的方式、旧式基督教教义和传统父权制度把自然和“无用的”“异教的”“女性的”联系起来,认为自然低人一等,是被用于征服而非尊重的。但是,自由民主思想的兴起、浪漫主义的影响、平等主义基督门徒会的布道,都影响了穆尔的观点。本书讲述了穆尔的成长经历、关于自然景观和国家公园的著述,探究其思想的形成。本书也让读者思考,到底什么是“明智地使用”自然?这个经不起推敲的口号往往带来的是政治家控制自然资源,满足商界人士的需要。在人类历史上,大自然无数次让位于财富增长和经济发展,为了“发展”,我们牺牲了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观。(推荐人 潘文捷)《T.S.艾略特传:不完美的一生》林德尔·戈登 著 许小凡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9-01厌女症、反犹主义、宗教性的艺术、深刻的灵魂,这里面任何一个标签贴在艾略特身上都是适合的,但又都是片面的。这本传记好看的地方,恰恰在于作者对“恶”的处理与凝视,这种凝视是双重的,其中也包含了传主本人对“恶”的思索,艾略特一生都在努力了解恶本身的平庸。在这个人的身上,聚焦着仰视与诋毁,可无论哪一面都不是完整的他,因为德行与过错在艾略特的身上不分彼此。他的伟大恰恰是在于,这一生他都在努力与人类身上那部分恶的天性进行搏斗,而“不完美的一生”才是人世间的常态。(推荐人 姜妍)【新知】《不速之客:藏在家里的自然史》理查德·琼斯 著 花保祯 译新民说·广西师大出版社 2019-05我热爱大自然但害怕小虫子,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帮我弥合了两种情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简单来讲,一位研究昆虫的英国大哥写了这么一本关于虫子的书,内容主要是你的家里可能有哪些虫子、它们从哪里来、与你的关系如何、你该如何对待它们才好。这位大哥对大自然的爱才是真爱,搬到新家第一件事是趴在厨房里数地毯下面成千上万只火腿皮蠹,令人不禁感慨他专门把此书题献给夫人实在是“死得其所”。这本书让我想到了2015年出版的《杂草的故事》,博物学是打破人类中心主义的真·先锋旗手——世界原本是属于杂草和虫子的,我们才是闯入者,后来又成了残暴的杀戮者。(推荐人 黄月)《女生呵护指南》六层楼 著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07从来月经那一天直到绝经那一天女性要面对的所有健康问题,前妇科医生六层楼都写在书里了。引用他自己的一句话,书名不是说女性需要男性呵护,而是女性要学会呵护自己。好的性别意识来源于好的身体意识,当你不再为不完美的身体感到沮丧、不再为月经感到羞耻、不再被包裹于养生理论外皮之下的性别歧视和压迫所蛊惑,你或许有机会同时获得健康与作为一个女性的骄傲和自由。(推荐人 黄月)【哲学】《论再生产》路易·皮埃尔·阿尔都塞 著 吴子枫 译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19-07谁还在乎马克思主义?谁会在乎一个已经死去近三十年的杀妻的精神错乱者说了什么?从2014年才将阿尔都塞的《论再生产》(已经是法文第一版出版20年后!)翻译为英文来看,显然这两个答案都是否定的。阿尔都塞对社会革命的想象与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方式,都明确无误地宣示这本书是属于上一个时代的作品。但它却能在我们这个时代激起震耳欲聋的回响,原因或许正如此书法文版导言作者,法国哲学家雅克·比岱(Jacques Bidet])所言,它的核心问题永远不会过时:“在一个声称以自由和平等为理想的社会,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统治,是通过什么样的条件而不断地重新进行着自我再生产的?”而显然,在今天的世界里,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压榨与掠夺完全在合法、合理的界限内进行,甚至某种程度上比阿尔都塞在世时更为大众所接受。阿尔都塞的这本遗著正是要回答这个问题,他指出,传统认为是中立无害的学校、家庭、工会本身就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是保障社会生产与不平等生产关系的根基。但它们的存在本身也意味着斗争和抵抗的存在,人们同样能在这些领域挑战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而斗争将永不停息。但让我们惊讶——也可能同样会让阿尔都塞惊讶的是——为什么在过去的三十年,世界范围内的劳动条件反而愈加恶化?为什么生产关系反而向愈加压迫的方向行进?(推荐人 罗广彦)《倦怠社会》等 韩炳哲作品丛书韩炳哲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19-06韩裔瑞士籍哲学家韩炳哲这一套书中对新自由主义秩序进行了不遗余力地批判。他在不同作品中侧重批判了大数据时代的权力操控系统、他者的消失、自恋导致的爱欲之死等。虽然每本书都有自我重复的部分,但是不同作品切中了现代生活的不同层面,阅读时总是感到精准和犀利。(推荐人 潘文捷)【生活】《东京风格》都筑响一 著 吕灵芝 译新星出版社 2019-05二十多年前的东京与今天的北京或上海相似,昂贵的房租和日常消费使这座城市显得极不宜居,但仍有形形色色的人愿意留在此地,甘愿在自己喜爱的“座舱式”空间里创造生活乐趣。带着对这群租客的好奇,都筑响一探访了上百个位于东京市区的住所,并用相机记录了他看到的真实情况。由于空间狭小,多数房间内堆满了杂物,但却到处透露着居住者独有的习惯和品味。与人们普遍印象中传统的日本“和风”不同,这些极具个性的房间呈现出一种集体一致的“乱序的美”,犹如一个个迷人的黑洞。书中充满温度的摄影也为人们理解蜗居一族和他们的生活态度提供了依据。(推荐人 陈佳靖)《无尽绿(修订本)》宋乐天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07我一直在豆瓣上关注宋乐天,她拍摄的西湖美得令人窒息。读了书,才发现她还写得一手好文章,她对江南风物与地方习俗的细致观察既有民俗学的严谨又有动人的烟火气。我最喜欢关于西湖的那几篇散文,在《满陇桂雨及其他》里,她写到了有一年满觉陇村的村民邀请杭州小学生来观摩打桂花,说这会是孩子们珍贵的童年回忆,读到这里不禁会心一笑。这种对西湖和此间生活的珍视,直到我大学毕业离家后才真切地感受到,时至今日它甚至成了我久居大城市疲惫时心底涌动的念想,就如宋乐天所说,“这时我忘记我是一只骆驼,我身上负有人生的重担。”(推荐人 林子人)【外版】《道德浪女:多重关系、开放关系与其他冒险的实用指南》珍妮·W·哈帝 朵思·伊斯頓 著 張娟芬 译 游击文化 2019-01令人惊讶的是,这本书是在20多年前写就的,即使是中译版也早已于17年前出版。但直到今天,相对于单偶制的开放关系依然是一种普通人(起码包括我!)不敢去想,更不用说去实践的亲密关系。所以作者们在开头花了许多篇幅说服读者们,开放关系只是亲密关系的一种,它并不邪恶或病态。读者们或许期待接下去的内容有多么冲击三观,但后文更像是一本情侣们如何相处、如何爱的指南手册,它面向的不仅是开放关系中困惑的情侣们,许多建议与慰藉对于单偶制的关系依然有效:如何处理嫉妒、如何吵架、如何达成协议……读过这本书之后不是非得就要开启一段开放关系,而是让你知道不需要压抑自己的情感与可能性。毕竟,爱一个人就已经很难了,开放关系怎么可能更容易!(推荐人 罗广彦)《Olive,Again》(有声书)Elizabeth Strout 著 Random House 2019-11这本书是《奥利芙·基特里奇》的续篇。时隔十余年,奥利芙还是那个奥利芙,高大强健,看似冷漠疏远、充满敌意。在亨利去世后,奥利芙竟然再度恋爱了!与一个犹疑着不知“该如何诚实生活”的七十四岁的男人。伊丽莎白·斯特劳特始终在探寻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和感受,作为母亲,作为老人,作为邻居,没有任何一份爱是简单的。伊丽莎白太会写老年了,暮色将至,和解迟来,痛苦与尊严、脆弱与勇气流动在每一个小人物的眼睛里。另外,不得不承认有声书的魔力,仿佛奥利芙就在我身边,听着听着眼睛湿了好几次。(推荐人 黄月)界面文化个人年度书单姜妍《野生作家访谈录》《游艺黑白》《伊斯坦布尔,伊斯坦布尔!》《万物·生命》《不识字的人》《盛夏的事》《女俘爱玛》《巴黎评论短篇小说课堂》《有所不为的反叛者》《T.S.艾略特传》黄月《坏血》《王考》《Olive,Again》《渺小一生》《亲爱的安吉维拉》《画地为牢》《死屋》《桑贝在纽约》《童年》《不速之客》《女生呵护指南》朱洁树《有所不为的反叛者》《失败者的春秋》《人行道王国》《黑羊与灰鹰》《死屋》《汴京之围》《逃避统治的艺术》《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花之忠臣藏》《偿还》潘文捷《英国下层阶级的愤怒》《有所不为的反叛者》《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保守主义思想》《约翰·穆尔传》《倦怠社会》等《过劳时代》《文本及其不满》《致愤青》《音乐的极境》陈佳靖《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绝对笑喷之弃业医生日志》《我们为何建造》《东京风格》《朱鹮的遗言》《到婚礼去》《艺术世界中的七天》《坏血》《杰克·吉尔伯特诗全集》《不能与不会》林子人《棉花帝国》《无尽绿》《亚裔美国的创生》《艺术世界中的七天》《巨浪下的小学》《新阶级社会》《后真相时代》《购物凶猛》《追寻现代中国》《爱,金钱和孩子》董子琪《呼吸》《骆一禾情书》《人行道王国》《声入心通》《有所不为的反叛者》《过劳时代》《王考》《红花集》《大荒纪事》《巴黎评论短篇小说课堂》罗广彦《罗马帝国的遗产》《生命暗章》《论再生产》《死屋》《马背上的朝廷》《德意志公敌》《人行道王国》《坏血》《道德浪女》《漫画电影史》
即将展现在你眼前的这份书单,有点长,但诚意满满。这也是我们“界面文化”公众号(ID:booksandfun)自2016年诞生以来为大家呈现的第三份年度书单。今年我们的编辑部书单涵盖了80本图书,包括写在最前面的9本重点推荐图书,以及紧随其后的分类书单。它的出炉方式和我们之前两份年度书单一样,是界面文化9位同仁(细心的老读者一定会发现,我们的成员比去年多了一位!)根据各自这一年的阅读经验精心挑选而来。每个人推荐10本书(其中包括一本重点推荐),再加上发自肺腑的推荐语,就组成了今天这篇好长好长的推送。这份书单很朴素,我们没有任何的专家评委;这份书单很任性,我们不设定每个类别的具体数量;这份书单很真诚,我们保证其中的每一本书推荐人都有认真阅毕;这份书单很特别,它见证了界面文化第三年的前进脚步。在过去的三年里,我们完成了一些优秀的稿件,也得到了一些声誉和肯定;我们愤怒,我们也开怀大笑;我们逼视问题,我们也勇敢发声;我们努力打造一个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文化媒体平台。感激那些愿意和我们一起思考、一直陪伴在我们左右的读者朋友,希望在新的一年,我们依旧可以彼此相伴。还是那句话——阅读时,我们在一起。界面文化编辑部2018年全家福(BY 黄月)重点推荐(排名不分先后)作者:王咸 版本:大方·中信出版集团 2018-01王咸是《收获》杂志的编辑,是与作者肩并肩战斗的人,在编辑工作中,他曾帮助许多作者发表文学稿件,也给不少作者写过退稿信。正因为对“成为作家”的路径非常熟悉,他并不着急成为一位作家,在进入文坛多年之后才推出他的第一部小说集《去海拉尔》。《去海拉尔》收录了七篇小说,这七篇小说的时代背景和题材都各不相同;彼此共通之处在于,都使用了第一人称叙事,并与现实之间有着若即若离的关系。第一篇《盲道》中的叙事者“我”就是一个文学编辑,他需要面对的资质平庸、自信满满的文学青年,正是王咸作为编辑经常会遇到的作者的写照;那个有着女神雕像和几只猫的花园,毫无疑问正是《收获》杂志社所在的大院。再比如《邻居》里宛如世外桃源的“城郊”故事,也是取材他真正的居所:上海虹桥火车站附近的纪王镇的一座二层小楼;二十年过去了,他如今仍住在那里,只是也要面对拆迁了,所以他又以“拆迁”为主题,在《野草》上刊登了另一篇小说。这些与文学编辑生涯有着些许联系的故事有着什么样的意义?王咸小说的长处又在哪里?他曾在界面文化的采访中表示,中国当代文学的主题存在着一些偏差,很多年轻人喜欢表现人有多坏、多怪诞、多沉沦,但其实文学的主题应当是混乱中看到不混乱的、质朴和镇定,毕竟,发现奇怪是容易的,而混乱中的质朴才是令人感动的。与这番文学见解相一致,他的《盲道》《邻居》等小说都体现出了混乱中的质朴,变动中的敦厚,正可以看作他的文学观的果实。(推荐人 董子琪)作者:林奕含 版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01今年八月底,我写过一篇讨论约炮文化和性爱神话的文章。文章的最后一部分谈到如今主流文化中的性爱神话——充斥着大众媒体的约炮和一夜情让性爱变得愈发随意,而主流中的AV文化也强化着女性的顺从和欲拒还迎,加倍地放大男性的统领性甚至是暴力。鲜有文化产品敢于戳破这种性爱泡沫,指出性爱中可能存在的糟糕体验及其带来的后果和伤害。当时在公众号的留言中,一位读者提及《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在这位读者眼中,这本书是从女性角度对性糟糕体验的勇敢表达。这个说法无疑是正确的,但却是令人难过的。这仿佛在证明,当女性开口言说糟糕的性体验时,只有它糟糕到构成性骚扰或者性侵犯的时候,她们的声音才能够被听见。《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大概是我本年度最糟糕的阅读体验了。不是因为写得不好,而是因为太好看了,太令人窒息了,也太痛了。很多时候,那些语言、辞藻和华丽的比喻,构成的并非文字的水晶宫殿,而是一把把寒光闪现的匕首,一刀一刀刺进读者的皮肤。它刺痛感官,也刺痛心脏。林奕含在书中通过比喻的不同使用方式,展示了李国华和房思琪的两种不同视角,前者巧言令色,用文学粉饰自己内心的禽兽欲望,将小小的房思琪物化,房思琪只是他用糖衣炮弹迷惑的年轻女孩中的一个。后者则将文学视作崇高,试图通过语言和比喻反抗李国华对于自己的物化,虽然这样的反抗最终以失败告终。但书写本身,也是将被摧毁的支离破碎的自我主体性片片拾起缓慢修复的过程。林奕含在书中描写了各种各样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女性,有和李国华一直保持关系、并且在李国华将自己彻底摧毁撕裂之后只能试图说服自己爱上了李国华的房思琪,也有被李国华引诱之后承受了来自家庭和同学的恶意辱骂的郭晓奇,还有家境优渥外表光鲜靓丽实际上一直忍受着家庭暴力的许伊玟。全书唯一的希望可能在于许伊玟、房思琪以及怡婷之间的姐妹情谊,虽然这其中也无不一度充斥着误解、猜忌、沉默与悔恨。如果说这本书教会了我们什么,那一定是书中伊玟对怡婷说的那句话:“忍耐不是美德,把忍耐当成美德是这个伪善的世界维持它扭曲的秩序的方式,生气才是美德。”女孩们,新的一年,让我们学会生气、学会愤怒吧!(推荐人 傅适野)作者:朱天心 版本: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06很多台湾作家的作品在大陆出版简体版时,都有一种奇特的时间差,天心老师的《漫游者》也在此列。这本由五个短篇小说(依唐诺老师语,其实称这种文体为赋更适合)及另一篇文字共计六篇作品组成的单行本,其中最晚完结的一篇也已经是18年前的8月了。当《漫游者》以如此缓慢的方式来到简体版读者面前时,作者本人并未在书中以序言或后记的方式来阐释这样的一种时间差。但,时间在这本书所涉的话题里,却又如此意义重大。正是目睹父亲的死亡经验,才有了这样一本书,此后人生分为两段,另一段是父后。书写和亲人死亡相关的书籍多极了,但《漫游者》与大多数这类书籍非常不同,作者的悲伤深深嵌入其生命内部,却在落笔时极度节制自己的情感,转而不断探寻她想要问询的更大意义。作者的父亲病逝于1998年3月22日,《漫游者》的全部文字,均完成于1997年底到2000年8月不足3年的时光里,唯第一篇《五月的蓝色月亮》写于父亲在世时,但因为可预见的死亡大神步步紧逼,逼迫着作者必须要开始思索并担忧不久之后当那一刻到来时自己所将要受的苦、所要承受的别离。在阅读过程里,我们可以看到《漫游者》几篇文章随着时间流动产生的递进关系。在《五月的蓝色月亮》是即将面对死亡前开始与生命第一阶段的告别,《梦一途》时开始了“父后”的人生,父亲离去,唯有在夜晚梦境里才有可能与之重逢,因此日日念着“入梦来”。当到了《出航》时,那思念好巨大好深,她不明白迟迟不入梦的父亲到底去了哪里,怎么就可以这样不回首,明明我们对彼此的情感都如此深沉。《漫游者》是一本漫长、缓慢的告别之书,作者尽己所能想要用文字拖住现实里的时间,如果从现实层面上来说,这是一场不可能打赢的战役。但从文学的角度,我们得要正视这本书的巨大价值,这是一本用生命不断叩问生命的作品,在时间的流动中,其文学意义的部分会不断积攒和沉淀。(推荐人 姜妍)作者:[美] 理查德·布劳提根 译者:陈汐 肖水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05布劳提根是我认为最迷人的现代诗人之一,尽管在他的诗中,低俗下流的用词随处可见,却难掩他对诗意的灵敏直觉。他最擅长做的事和其他“垮掉派”写作者雷同,即用粗鄙的语言还原粗鄙的生活,在逾矩的无序与狂欢中强调生命的存在,而其中随口脱出的黑色幽默则构成了某种日常奇迹,必须像布劳提根一样,用诗意的手一把抓住,否则,那忽明忽暗的闪动转眼就消逝了。1967年,短篇小说集《在美国钓鳟鱼》一经出版便引起轰动,证明了布劳提根作为小说家同样可以创造“诗意的日常奇迹”。在美国,嬉皮士们甚至一度奉他为偶像。钓鳟鱼对于当时的美国人来说是一项很普遍的爱好,但在书中,布劳提根完全没把钓鳟鱼这件事放在心上。尽管每一篇故事里都反复出现这几个字,但“在美国钓鳟鱼”的含义却在阅读中越来越难以辨识。有时它意味着钓鱼的经历,有时它代表了一个人或地点,而更多时候,它根本什么都不是,又或者,任何事都可以成为“在美国钓鳟鱼”——这听起来简直像是醉话,但这本书基本就是由醉话组成的。逻辑在这里显然已经不适用,面对布劳提根,我们需要的是想象力。在其中一个短篇故事《敲木头》的开头,主人公回忆起童年时第一次听说“在美国钓鳟鱼”,可能是来自某个继父,“1942年夏天。那个老酒鬼跟我提起’在美国钓鳟鱼’。说起这件事的时候,他有种本事,能把蹲鱼描述得像一种珍稀的、智慧的金属。”对我而言,布劳提根就是那个老酒鬼。(推荐人 陈佳靖)作者:[英]斯蒂芬·韦斯塔比 译者:高天羽 版本:理想国·广西师大出版社 2018-11惭愧地说,我几乎是怀着一种求医问药的心态开始读这本书的,在我的一位至亲被一颗与生俱来不正常的心脏折磨了三十年之后,我对心脏这个器官抱有一种不正常的兴趣和恐惧。初读此书,恐惧反而加深了,这位知名的英国心外科医生轻描淡写地讲述病人的死亡,他无法驻足手术台为之默哀,他必须抬起腿迈向下一个手术室,满怀希望与爱意地面对下一位病人——他说自己如同轰炸机飞行员,对死去的人不会多想。我发现自己必须放弃从病人出发的视角,从医生甚至是全人类的科学进步的角度来读他的故事,才可让自己的心脏稍微平静下来。韦斯塔比的外公死于心力衰竭,他18岁的时候在手术室屋顶偷偷窥见了一场心脏手术的失败,死者是一位几乎与他同龄的年轻女性,她的血流了满地,溅到手术灯顶上的血滴只有他一个人知道。从贫民窟孩子成为心脏外科医生,他夜以继日在牛津的手术室里与死神战斗,靠着肾上腺素和激情澎湃,抵抗睡眠的诱惑和患者死亡后的挫败与无力。在从业五十年后,他的右手甚至因为常年接护士用力递来的手术器械而筋膜缩短,手掌蜷缩,无法伸直。他面对新技术时大胆而自信,做了那么多在一二十年前看来充满开创性的工作,包括人工心脏辅助和心脏移植技术,每一点点进步背后都是普通人无法预料甚至想象的人工“奇迹”,是一场场惊心动魄的生死大战。韦斯塔比说,心脏外科手术是艰难的道路,又是孤独的目的地。如今,他也要离开这个战场了。在从业过程中,韦斯塔比也一直默默抗衡着无孔不入的官僚体系和繁杂无用的行政制度,但无论怎样,如今英国的心脏外科手术现状已大不如前。英国国民健保署决定公布每个外科医生手中病人的死亡率,已经没人想要从事心脏外科了。要操持漫长辛苦的手术,接待焦躁忧虑的家属,周末和夜晚随时待命,一旦碰到坏运气无力回天就要拉去示众。可是在心脏外科,死亡无可避免,就算医生使出浑身解数,一些病人仍会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死掉。看来,这种责备医生、羞辱医生的文化,真是不分国界了。在去年的年度书单里,我推荐了英国神经外科医生奥利弗·萨克斯的自传《说故事的人》。医生的非虚构写作真的是非常吸引我了,从亨利·马什(《医生的抉择》《一个医生的自白》)、布莱恩·魏斯(《前世今生》)、阿图·葛文德(《最好的告别》《医生的修炼》)到保罗·卡拉尼什(《当呼吸化为空气》),他们将文学与医学结合,在生死一线讲述着自己和病人们的故事,生生死死,其实医患双方都是现代医学艰难进步的开拓者与铺路人。而至于这些书对于中国医疗体制、医患关系、传统医疗观念以及临终关怀制度的启示与激励,或许如微风吹过巨石不过尔尔,但也可能是相当巨大的,在未来某时。(推荐人 黄月)编者:[德]海因里希·盖瑟尔伯格 译者:孙柏 版本: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09从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英国公投脱欧,到法国“黄背心运动”,近年来的诸多时政大事都令人忧心忡忡,且生出恍如隔世之感。德国苏尔坎普出版社学术编辑海因里希·盖瑟尔伯格在《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序言中写的一句话“就好像世界突然回落到好不容易才争取来并且费力维持着的标准之下”颇能引起我的共鸣,让我继续往下读。学者们没有止步于怨天尤人、一味指责人心不古世风日下,而是冷静、客观地分析了狂热右翼民粹主义在全球诸多国家兴起的根本原因和解决之道。 15位全球知名学者从各个角度对此加以分析。 从经济层面来看,新自由主义秩序崩溃、民众的收入水平和福利保障一再下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不满是对意识形态极化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解释,但最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的,是几位撰稿人对经济下行、生活机会减少的环境暴露出人性弱点的精妙分析:印度裔评论家潘卡·米什拉提醒我们“理性经济人”可能是一个错误的前提,它忽视了人类对失去尊严、荣誉、地位的恐惧和由比较而生的嫉妒和怨憎;德国社会学家奥利弗·纳赫特韦指出由全球化而生的挫败感对中等学历、中等收入中年男性产生的一大影响就是令他们将怒火洒向了社会精英、女性和难民;齐格蒙·鲍曼则认为,我们所处的“世界性困境”是因为人类本身对陌生人、外来者等未知的恐惧,这和全球化的事实产生了激烈冲突,尽管我们的日常生活早已严丝合缝地融入了全球化的语境之中。《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解答了很多我的困惑,也让我意识到了“白左”承担的污名也不是没有道理——沉溺于身份政治而不是批判政治经济制度本身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别忘了那句话:“傻瓜,一切都是经济!”书中多位撰稿人给出的解决方案值得我们思考:摈弃新自由主义逻辑,重建普遍的社会关系和参与式民主,建立跨国合作机制遏制不受控的全球资本主义,对贸易和技术进步的利益进行再分配让更多的人受益。(推荐人 林子人)作者:[美]唐纳德·沃斯特 译者:侯深 版本:译林出版社 2018-08进步和发展的梦想、征服自然的历史曾经给人们带来巨大的财富,如今,人们依然要求转化自然,让它的每一个部分都能为人所用。唐纳德·沃斯特对这种观念提出了挑战,他指出,虽然常常人们以为政府巨额投资和高科技带来的必定是好事,可是,美国西部赖以生存的水利工程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并且在带来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民主与自由的危机。沃斯特还通过分析美国西部治水社会背后的权力结构指出,伴随着水利工程的扩张,一个越发清晰的事实是:征服自然最终会不可避免地变成某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征服,而自然则会沦为征服的工具。在这种征服的过程中,人们会陷入有权力等级的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本书是美国第一代环境史学家唐纳德·沃斯特关于美国西部治水社会的著作,虽然成书于1985年,但至今依然具有非凡的警示意义。值得一提的是,《帝国之河》的中文译本精准而漂亮,使得语言不仅仅是观点的载体,更为历史著作增添了文学之美。(推荐人 潘文捷)作者:魏时煜 罗卡 版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8-032006年,美国店主杰克·杜里在旧金山机场附近的垃圾箱里发现了一个装有四本相簿、上百张剧照的盒子,翻开第一本相簿,扉页上用美术字体写着相簿主人的名字,“Esther Eng”。这位旧金山生长的第三代华裔女性,中文名字叫伍锦霞,1914年生于旧金山,1970年在纽约逝世。香港电影人和学者魏时煜和罗卡以这些资料为契机,开始寻找伍锦霞的人生故事。这段尘封的历史,也与华人在美国的历史、女性电影人的历史,甚至逾越性别规范的历史,纠缠交织在一起。1935年,20出头的伍锦霞便在好莱坞租借片场,作为监制拍摄了首部粤语有声片《心恨》。此后,她在香港和美国分别拍摄了多部电影,与当时许多红极一时的华人明星合作,1941年和关文清合作导演的《金门女》,还让彼时刚出世不久的李小龙首次登上银幕。1960年,她和电影明星小燕飞合作了告别影坛之作《纽约碎尸案》。由于伍锦霞拍摄的都是粤语片,在美国全无史籍记载,在香港和内地也因大部分影片在战争中遗失,使其生平和作品皆陷落于历史的缝隙之中。作者不光通过实地查访,将历史的念珠一颗颗重新串起,还以一系列同时代人物的经历——首位华人女导演黄女娣,早期华人女影星黄柳霜,早期女导演、同样以男装闯荡好莱坞的阿兹纳——勾勒出伍锦霞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她的独特人生存在于世的意义。“真是一个释放了的人生呀!”得知伍锦霞的故事,香港电影女导演许鞍华如此表达自己的钦羡之情。2015年,魏时煜将探访的过程拍摄成纪录片《金门银光梦》,随后将所有相关内容写入书中。这本书两年前在香港出版时名为《霞哥传奇》,内地出版时因为种种原因更名为《灿若锦霞》。(推荐人 朱洁树)作者:朱羽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10过去一年,我在工作中接触到许多重访社会主义美术的展览、书籍和讲座,它渐渐变成了我个人的兴趣点。在中国当代艺术的浩大声势和明星光芒之下,社会主义美术几乎成为了一种“灯下黑”的存在,它被认为是“假大空”,是意识形态的工具,是一种不经思考的歌功颂德,从而取消了被认真对待的资格——甚至它所服务的意识形态也被取消了这样的资格。但事实上,这种高度统一的美学语言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样,政治大旗一挥,全国的艺术工作者就都被“格式化”了,它是通过一系列的改造、一个漫长而复杂的破旧立新的过程才最终确立起来,在这中间大大小小的运动和讨论,有争议有反复,还有一些偏离和溢出。“为什么要这样画”不是一个可以被一笔带过的问题,它不仅与“为什么要革命”、“为什么要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与一个新生政权在意识形态上的合法性相关,还影响着后来的“为什么不要这样画了”,也就是中国当代艺术的诞生。在此前的阅读中,我零星地接触到了一些相关的论述,例如汪民安在《中国前卫艺术的兴起》一书中就曾谈到自然与革命(或者说是自然和历史)之间的关系,然而在《社会主义与“自然”》这本书中,朱羽用四百多页的篇幅详尽地探讨了这个问题,他的视域也不仅局限于社会主义美术(这部分涉及到了山水画、新壁画等),也包括文学、喜剧(喜剧电影、新相声)、民歌等不同的艺术门类,还涉及到了一些更理论、更形而上学层面的讨论和阐释。所谓“自然”,既指自然界、劳动的对象;又指某种自发的“人性”,以及某种既有的习俗、制度、文化,它们是在“革命”发生之前的生产生活进程中形成并为人们所广泛接受的,因此也被看作是一种“自然”(所谓的“第二自然”)。朱羽指出,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毛泽东,都强调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改造人自身。改造自然界比较容易理解,但改造人性听起来就有些强人所难,书中通过王蒙的一段话说明了它的内在逻辑:对“第二自然”的改造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之上,那就是许多看似“天然”的情感、道德和审美,其实都并没有那么“自然”,都源于某种特定的权力关系,因此“自然”是靠不住的,它不能构成任何合理性论证的基础。这种激进的“去自然化”指向是革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无论是对自然界的改造还是对人的改造,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都闹出了很多笑话,制造了很多悲剧。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宝贵的思路,在今天我们面对许多看似“自然”的现象时,这一批判路径依然有效。例如在肖索未的《欲望与尊严》一书中就谈到,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经济时代的性别中立被建构为“非自然”的,性别以及两性传统的社会分工、社会角色以“自然”的权威重临中国,这与《“社会主义”与自然》中的论述形成了有趣的对照。从这一角度看,也许从社会主义到后社会主义的历史,就是一段“去自然化”到“再自然化”的历史。(推荐人:张之琪)分类书单(排名不分先后)文学·引进《纳博科夫短篇小说全集》[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著 逢珍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01我认为这部全集中特别值得推荐的有几篇小说,它们分别是《落日详情》《事关面子》和《昆虫采集家》,在故事结构上,它们均有着“婉言相告”的印记,可以联合起来证明纳博科夫异于其他作家的风格,也在纳博科夫的长篇小说《洛丽塔》等问世以前,显示出了小说家对于“背叛”、“谋杀”和“死亡”等主题的练习。从这些作品中,可以捕捉到打着纳博科夫烙印的残酷感:他不仅道明了普通人在生活中无法克服的种种困境,还直直刺破了他们在困境中想象出的“大团圆”结局。就像“面子”一篇的末尾,小说家似乎是以嘲笑的口吻告诉读者:“这种事情在现实中是不会发生的。” (推荐人 董子琪)《论童话》[意]伊塔洛·卡尔维诺 著 黄丽媛 译 译林出版社 2018-05对于中文世界的卡尔维诺迷来说,今年绝对是收获满满的一年。五月,译林出版社的卡尔维诺经典系列再添新丁。《文字世界和非文字世界》、《文学机器》、《论童话》、《一个乐观主义者在美国》以及《收藏沙子的旅人》集体亮相。这五本书收录了卡尔维诺生前散布在各大报刊、杂志的评论类或者观点类文章,也有他担任图书编辑期间为一些书籍撰写的序言和前言,同时读者也会看到他以一个欧洲人的视角在美国游历的观察和体验。不写小说的时候,卡尔维诺那精密的头脑在想些什么?这些书基本能回答上述问题。八月,译林又推出《困难的爱》,这是卡尔维诺早年(1940年代中期-1950年代)创作的精选合集,其中收录了13个短篇和两个中篇。和《美洲豹阳光下》中以五觉为灵感创作小说类似,在《困难的爱》中,卡尔维诺给自己的命题是以“爱”和“人生”的困难为主线,捕捉普通人的生活影像。这本《困难的爱》既可以和《美洲豹阳光下》对读,也可以和《在你说“喂”之前》对读,后者收录了1943年到1945年之间卡尔维诺的8个短篇故事。总之,卡尔维诺迷们,让自己在文本中尽情迷失吧!(推荐人 傅适野)《菲利普·拉金诗全集》[英]菲利普·拉金 著 阿九 译 上河卓远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8-06 英国诗人菲利普·拉金真的太令我喜欢了,他的诗随便打开一页就可以读下去,因为他对于生活中所有的事件都有吐槽点评。他愤世嫉俗地劝告人们不要轻易生孩子,陷入生活的圈套,对小说写作的工业化、商业化嗤之以鼻,还对列车时刻表,还有列车上的乘客也有意见要发表。只要看诗歌的标题《大型时髦商场》《这人就是自私》《床上谈话》,就能明白它们的调性了。读懂这些诗歌需要什么专业的诗歌注解吗?根本不需要。但当你读完后,总会在脑海中一遍遍回想。洞穿生活,再照亮生活,这大概就是诗歌对生活的意义了。(推荐人 董子琪)《活山》[英]娜恩·谢泼德 著 管啸尘 译 新经典·文汇出版社 2018-10这本翻开时带着满满大自然气息的散文集,成书于二战末,先是雪藏了三十余年才得以出版英文版,之后又有着巨大的时间差才来到中国。娜恩·谢泼德,这个一生与山为伴的女子,对大山、对自然的理解充满着开阔精神。爬山对她来说,绝对不是为了征服和登顶,而是在整个过程里,学会全身心地和自然相处,在摒弃掉高度、速度、距离带来的快感后,才能体会到真正的放松与自在。一切飞鸟与花朵、岩石与水路,也才会变得有趣起来。对山的生命体察越深,对自己的了解也才能更加深入。(推荐人 姜妍)《米娜的行进》[日]小川洋子 著 竺家荣 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8-04 日本作家小川洋子经常写一些莫名奇妙的局外人,他们对没什么用的事物怀有饱满的热情,比如喜欢观察学校的配餐室,或者冒充家长溜进学校的运动会,再或者给糟糕的小说写梗概介绍写得比原作还好,去浴室观察同性身体,还有参与b对话室听别人讲消失掉的语言、自己也凭空杜撰一种人类学民俗……《米娜的行进》颇能代表她的这种纯审美几乎到变态的风格,叙述者“我”是个少女,暂时寄居在亲戚米娜家,这个家庭富有而神秘,甚至拥有一个私家的动物园,米娜会骑着私家犀牛去上学。就像空怀着特别兴趣的主角一样,小川洋子小说里富有诗意的动物角色也形成了醒目的风格,她还有一部通篇都是以动物命名的短篇小说集,叫做《他们自在别处》,也很值得阅读。(推荐人 董子琪)《失踪的孩子》[意]埃莱娜·费兰特 著 陈英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01“那不勒斯四部曲”盛名在外已久,初读这种全球现象级畅销书多少总有些心理障碍,怕想象得了落差而掉下来。捧起来才觉得,果然是那种一开始读就没完没了盼个后事的小说,仿佛一己命运与叙述者已合二为一。想象没掉下来,反而飞出去了。书中几乎所有那不勒斯女性的命运,甚至与米亚·科托笔下莫桑比克被狮子吃掉的女性有着相近的悲惨,男权顺理成章钳制了她们的一生。但埃莱娜的记述超越了性别、阶级的议题,她以接近于日记的丰富细节和全神观察,在生活成自己的途中审视着自己与周遭的一切,这不禁让我想起阿瑟·米勒在传记里形容他妈的一句话:“她一面跳下悬崖,一面还站在上面看着自己俯冲穿越空中。”而当我们也站在上面,真切地目睹这一个(或两个、无数个)女人的一生,她们的妒忌、自私、悲悯、骄傲与局限重重叠叠,她们的自我意识与生活边界日夜缠斗,合上四部曲终卷才恍然大悟,我们就是她们,她们的故事,似乎以费兰特这种方式讲述出来,最为虚无,最为有力。(推荐人 黄月)《观察》[美] 玛丽安·摩尔 著 明迪 译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8-08《观察》是美国诗人玛丽安·摩尔的代表作,也是与艾略特的《荒原》、庞德的《诗章》等名作并列的现代派诗歌里程碑之一。与同时代的抒情诗人不同,玛丽安·摩尔如她在诗篇《章鱼》中所称,具有一种“无情的准确”,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她一直以来游离于主流之外,鲜为人所知。这本《观察》中的作品凸显了她对于多愁善感的背离;与此同时,节制的情绪、精炼的语言、非个人化的视角,又让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一种更为博大和深沉的爱。玛丽安·摩尔始终以其公正、开阔、尊重的目光观察着万物及生活中发生的一切,包括对道德和政治的诉求,并勇于在诗中表达。这些观察,在今天看来仍然新鲜有效。(推荐人 陈佳靖)《假证件》[墨西哥]瓦莱里娅·路易塞利 著 张伟劼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03瓦莱里娅·路易塞利是今年令我感到惊喜的一位作家。她的文字和想法古灵精怪,有时让人摸不着头脑。和她的丈夫,同为作家的阿尔瓦罗·恩里克类似,她时常把文本当做装置艺术,又或者是像杜尚那种“现成艺术品”,空间在她的写作中,扮演着与时间同等重要甚至是更加重要的角色。“假证件”一词来源于书中开篇与结尾时作者往返威尼斯时在探访布罗茨基墓地的旅途中机缘巧合获得的一张威尼斯永久居留身份证。作为一位出生于墨西哥,曾经在哥斯达黎加、韩国、南非、印度、西班牙和法国生活过,后来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比较文学博士,如今在纽约定居的“世界公民”来说,“假证件”一词成为她身份和经历流动复杂多变的绝佳隐喻。这十篇文章涉及在城市与国家之间的漫游,也涉及由此引发的对于自我、身份和空间的思索,还涉及阅读、写作与翻译之间的边界问题。她关注作为实际空间投射的地图制定的疆界,也关注随着历史变迁而增生的城市物理褶皱,关注如二十世纪初巴黎浪荡子般在城市中步行或者骑行的人们,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对于城市的感知,她还关注裂缝——空间上的、语言上的、文学上的,和身份认同上的。在对路易塞利的采访中,她将这本书称为“一本在地理上、语言上和存在上,都关于疏离和连根拔起的书”。(推荐人 傅适野)《我要快乐,不必正常》[英] 珍妮特·温特森 著 冯倩珠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06 在英文版的封面,选用了《Sunday Times》对本书的三个评价语——“Brave,funny,heartbreaking”对此,我完全同意。本书的英文版书名是《Why be happy when you could be normal?》,来自于温特森养母当年对她的一句质问。多年以后,当年过半百的温特森写下这本书时,她选择了用养母这句话作为书名,她用整本书回答的就是16岁时养母抛出的这个问题。她见证了养母压抑、痛苦、毫无快乐可言同时也不希望别人快乐的大半生。但她不一样,她的生命不仅仅要所谓的“正常”,她要追寻快乐,即便她明白,快乐并非人生常态。所以,本书的中译名有偏差,人家只是不要世俗里所谓的“正常”。(推荐人 姜妍)《光与暗的故事》[美]劳伦斯·布洛克 编 [美]爱德华·霍普 绘 中信出版集团 2018-01爱德华·霍普的绘画作品虽然都创作于50年前,但依然精确展现了当代美国都市生活的孤独寂寞。他的画作中总是有一种呼之欲出的叙事性,或许因为常常描绘的是夜里的场景,光与暗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今,终于有一群美国作家聚在一起,对着这些画作看图说话,演绎出一个个小故事。17位作家都是爱德华·霍普的爱好者,其中有一些他们原本的文学创作就与霍普的绘画在精神上有相似性。例如,劳伦斯·布洛克笔下的侦探马修·斯卡德,坦率而坚硬地面对着自己的抑郁与绝望,带人们见识了曼哈顿的夜色中连绵不绝的宿醉和暴行。这本书最有趣的一点,或许就是提供了一种另外的、创造性的,看画的方式。(推荐人 朱洁树)《雨》[马来西亚]黄锦树 著 后浪·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03马华作家黄锦树的《雨》,是那种适合在一个下雨的夜晚一口气捧着读完的小说。但如果是在一个装修摩登的都市现代“盒子”中,在昏黄的落地灯的照射下读,似乎也并不合适,因为书里讲述的全是马来西亚胶林的故事。在那里,猛虎出没、幻化成人。在那里,现实入梦、梦醒成真。《雨》收录了黄锦树在2013年到2015年之间创作的16部短篇小说。其中有8篇是以胶林为舞台,以爸爸、妈妈、哥哥、妹妹四个人物为基础写成的变奏作品。通过人物轮替的在场和缺席、幻化和腾挪、死亡和重生,万物有灵般的奇异体验和马来西亚华人复杂纠缠的历史图景在读者眼前次第展开。除了小说元素方面的变形外,另一层次的变形涉及朱天文所谓的奥维德式的变形。“神明、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相互渗透并非阶级性的,而是一径地夹缠不清,力量在之间冲撞或抵消。”黄锦树是那种很有使命感的写作者,也具备一流的自我阐释能力。并不能轻易下判断,这对他的小说创作来说是好是坏,但他的奔走呼号确实得以让更多华人读者接触和认识马来西亚华人文学以及一个边缘的、小众的文学创作群体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正如他接受采访时说的那样:“我早已没有故乡,故乡只在我的写作里。”(推荐人 傅适野)文学·原创《铁浆》朱西甯 著 理想国·九州出版社 2018-10朱西甯先生的作品在他过世20年后,才有机会在故土出版。《铁浆》收入的九部短篇小说,每一篇读毕都值得细细回味,甚至带着些许惆怅,书里一个个鲜活的小人物在时代的大背景中,展现着他们各自的性情,这里有血性、有温情,也有和命运无法抗争的无奈。在今天去读这些描述民国初年中国北方农村里的故事,丝毫不觉得有距离感,反倒是要感叹一声,此后虽然中国大陆有那么多作家不断描写农村,但能写过朱先生的人,怕是寥寥。(推荐人 姜妍)《我认得人类的寂寞》废名 著 新星出版社 2018-03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多数人将废名视为具有独立精神的作家和学者,却几乎忘记了他最初是以诗人的姿态步入文坛的。废名在生前公开发表的诗歌仅有70余首,却以相当超前的眼光提出“新诗应该是自由诗”的创作理念,打破了旧体诗中残留的句法禁锢,为“白话新诗”开辟出了一条新路。尽管批判的声音不在少数,但其诗中独有的玄妙和禅意却令人无法不感到新奇。在后期创作的小说里,他也将这些特质纳入其中,诚如周作人所言,“废名君是诗人,虽然是做着小说。”如今重看这些创作于二三十年代的诗,多半不足十行,且用词极为简明,然而,其中的晦涩难解和无可捉摸并未减少。(推荐人 陈佳靖)《杨天乐买房记》杨时旸 著 新经典·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8-10在最近的一次文学批评者论坛中,有批评家对当代尤其是2000年之后的文学作品,提出缺乏社会公共性的批评。然而矛盾是,具有社会公共性的作品又似乎得不到批评家们的足够重视,比如这本书写一线城市居住之难的作品,并没有进入“专业”的文学排行榜,也没有得到“专业”的文学批评。在《杨天乐买房记》中,居无定所的困窘与焦虑四处弥漫。故事的主角杨天乐大学毕业,怀抱着留在一线城市奋斗的期望,在北京找到了一份专业相关的工作,也和爱人成家了,一切都像是渐渐步入正轨——除了他们在工作八年之后,仍然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还要面对房东的百般刁难以及搬家的鸡零狗碎。这部讲述青年人租房困窘的作品的重点在哪儿呢?大概就在于填补想象的世界与实际经历之间的落差,毕竟,空说“治愈”与骗与瞒无异,确认“丧”才是治愈的开始。(推荐人 董子琪)非虚构《单身女性的时代》 [美]丽贝卡·特雷斯特 著 管燕红 等 译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052018年可谓单身女性扬眉吐气的一年,虽然在工作中、生活中仍然面临种种壁垒和困境,但在两部网剧《上海女子图鉴》和《北京女子图鉴》之中,逐渐从作为一种经济捆绑关系的婚姻中解放出来的女性开始浮出水面,她们勇于面对和表达自己的欲望与野心,在光怪陆离的大城市中实现自己身的理想和价值。这种现象并非个例,有数据显示,在北京,20岁到44岁的单身群体中,女性占45%,并且正在逐年增长。凡此种种,都在为我们展示一幅全新的图景——虽然异性恋专偶制婚姻仍然占据主流地位,但越来越多女性开始偏离这一轨道,寻求婚姻之外的生活方式。丽贝卡·特雷斯特的《单身女性的时代》可以为这种趋势做一个精彩的注脚。作者从对近百位美国女性的访谈中,选取三十个女性的故事,写成了这部反映美国女性最新生存状况的纪实报告。这些女性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或选择晚婚,或选择不婚。作者首先从美国的政治、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分析了美国单身女性现象的兴起。与此同时,作者也指出,除了获取更好的经济报酬和工作机会,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的单身女性为了“寻欢作乐”来到大城市。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书中也用一章的篇幅探讨女性与女性之间彼此勾连的复杂情感关系,这种游走在姐妹情谊和同性情欲之间的微妙情感,也构成了大都会单身女性情感生活图景的别样景观。(推荐人 傅适野)《契诃夫书信集》[俄]契诃夫 著 朱逸森 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09 契诃夫一生中留下了4000多封信件,在这些书信中,他明白无误地表达自己的文学意见,并且不惧怕与人针锋相对。他在二十三岁时就提出了对节制和简洁的要求,也表达了对于“虚伪杜撰”的憎恨——契诃夫认为屠格涅夫笔下的女人全是杜撰的,装模作样、非常虚伪。文学意见之外,这些信件还体现出契诃夫与高尔基、托尔斯泰等作家的来往,他与高尔基之间的情谊尤为令人动容,他不遗余力地向人推荐高尔基,还旁敲侧击地问别人是否喜欢高尔基,总是毫不吝惜他对高尔基的高度评价。更重要的是,这些信件还记录了他人生之中的重大事件,比如为了极其艰苦的“人间地狱”萨哈林之行,他曾连续数月在家中足不出户地阅读当地材料,直到脑子再也容纳不下其他东西。(推荐人 董子琪)《做工的人》林立青 著 赖小路 摄影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18-06作为一名监工,林立青可以接触得到各个工种、工序,用独特的观察视角揭示出做工的人经历的贫穷与黑暗。在本书中,他讲述了工地劳动者的生命样貌,比如工地的年轻一代“八嘎囧”,他们不求上进,却建立了独特的认同,讲义气,为家庭投注心力;比如那些爱喝酒的粗工,用酒精埋藏多余的时间以及重复而无意义的对话。他看到,在受累受苦之外,工人也会通过行动进行抗争,但有时,抵抗的方式会滑向背面,有些劳工会选择再次越轨甚至犯罪……不仅如此,林立青也注意到了边缘人中的边缘人,也看到饱受歧视的“台湾媳妇”、年龄偏大的“茶室小姐”,注意到工地附近的“槟榔西施“。本书对工作环境、雇佣关系、劳动结构到借贷医疗、宗教信仰以及对政府的态度,劳动者生活情境中的方方面面,均有涉及,读过之后更能够体会人生疾苦。(推荐人 潘文捷)《鱼翅与花椒》[英]扶霞·邓洛普 著 何雨珈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07在我阅读过的外国作家写的中国纪实作品中,《鱼翅与花椒》是最特别的一本。作者从一个对川菜着了迷的留学生开始,踏上了中华料理的研习探索之旅。她对各地美食的描述生动异常,纵使我不算是个“吃货”,也不自觉地在阅读过程中两眼放光口水直流。杯盏锅碗之间,俱是人生。在扶霞看来,饮食在中国社会和历史中有着超然的中心地位,因此这也成了一扇观察中国历史、哲学、思想和生活的绝佳窗口。在与中国结缘的这20年里,她亲眼目睹了狂飙突进的经济发展给城市、人与饮食带来的巨大变化,也用文字记录了中国的过去与现在。她曾在接受界面文化采访时说,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是她最高的写作目标,让中国读者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人引以为傲的饮食文化、促进关于文化交流和东西方差异的讨论,是她的期望。(推荐人 林子人)《不锈时光》任曙林 著 新星出版社 2018-06摄影师任曙林曾著有广受好评的《八十年代中学生》,相比之下,《不锈时光》更像是一部私人影集。从标题到内容,再到文字与影像交织的方式,《不锈时光》似乎可以与上海作家金宇澄的《回望》相比,只不过金宇澄回望的是自己的父母一辈,《不锈时光》讲述的则是任曙林自己在历史风波中成长的过程,尤其显现了普通人在历史重大时刻前的被抛掷感。——在1966年的北京三里河大院、1969年的北京天安门还有北京月坛中学,照片的主角任曙林或是戴着红领巾,或是顶着雷锋帽,再或是和同学们站得笔直,一副那个年代的青少年最寻常的模样,对即将到来的暴风骤雨浑然不觉。(推荐人 董子琪)《长乐路》[美]史明智 著 王笑月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03最近十年,我一直生活在上海的长乐路附近。对我的一些朋友来说,这是一条颇具风情的小路,在梧桐掩映下,路边的小店非常适合闲逛。在我印象里,这条路对于电动车骑手也非常友好,除了靠近妇产科医院的那一段总是太过拥挤。美国记者史明智同样居住在长乐路的一头,他在这条路上看到了中国。怀抱梦想的三明治店主、石库门废墟里的钉子户、街角花店的赵女士、热衷于传销的傅姨……史明智以局外人的好奇和记者的敏锐,发掘出这条路上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也揭示了当代中国的世情百态。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人来说,这些具体的叙述往往因为太过熟悉而会被忽视,但是细读这些故事,它们和我们理所当然的想象又大为不同。这种真实,这种城乡之间自然的穿插,恐怕在日常的中文报道,以及文学、影视作品里面都是鲜见的。(推荐人 朱洁树)《纸上寻仙记》锦翼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8-04锦翼说,这本书是他在书写志怪故事的边角料。锦翼并不是专业作者,他是一位生活在河北邯郸的银行业工作者,写作并非他的专业,也不能为他谋生,只是生活和工作之外的兴趣。 就像他的“野生作家”身份一样,这本书也显示出生机勃勃的“野生”特色,它的题材虽取自中国博大精深的志怪传奇小说,然而讲述的方式不拘一格,思路也清奇跳跃,比如研究鬼吃饭的问题,从寻常家庭讲到帝王将相的祭祀习俗, 最后得出的结论也令人发笑——帝王家里拜祭,山珍海味吃不完,小户人家的祖先估计也就只能喝一碗粥了。(推荐人 董子琪)《邻人之妻》[美] 盖伊·特立斯 著 木风 许诺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07这不是一部色情小说,但它可能比色情小说更能满足人们对性的猎奇心理,因为这是一部“所有人名、场景与事件全部属实”的以色情为主题的非虚构作品。继《被仰望与被遗忘的》之后,身为新闻记者的盖伊·特立斯再次于《邻人之妻》中展现了他对美国社会的精准洞察,这回,他将目光聚焦于人们避讳谈及的私生活,试图用一个个重新定义了伦理道德的人和事件,揭示美国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性爱发展史。书中调查采访的对象有按摩店主、裸体模特、《花花公子》杂志的创立者、裸体营的创办者等等,其中最惹人争议的,是特立斯亲身参与到裸体营的各种活动中,并把体验的细节以第三人称如实书写出来。这无疑是颇具风险的,但《邻人之妻》最终以成功的出版向世人证明,性已不再是一个带有“原罪”的话题了。而本书为今天的读者带来的震撼力则进一步说明,无论观念如何变化,性、道德与人际关系始终是牵动人们敏感神经的母题。(推荐人 陈佳靖)《最危险的书》[美]凯文·伯明翰 著 辛彩娜、冯洋 译 甲骨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10《尤利西斯》是怎样一本书?马丁·艾米斯说它“让贝克特显得沉闷,让劳伦斯显得平淡,让纳博科夫显得幼稚”,然而其伟大之处也并不在此,《尤利西斯》发动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抗击陈词滥调的战争”——这是一场与世界大战几乎同时爆发的战争,一场烧焦了旧世界也燃到了新大陆的战争,一场超出文学领域、捍卫基本人权和言论自由的战争。无论是那个一本一本坚持不懈从加拿大走私《尤利西斯》到美国的人,还是那个毕业于常青藤、道德高尚却又死不悔改执意盗版《尤利西斯》的人,这些具体故事背后的抽象人性,无一不站在对言论自由的追求与渴望之上。不管是在19世纪还是在今天,淫秽都被认为是违法的,而改变的只是我们对它的定义、对善与恶的权衡、堕落与美的权衡。凯文·伯明翰在书中写到,乔伊斯的著作通过探索淫秽的持续性改变了我们对淫秽的理解,也通过改变我们对自我的认知来改变淫秽。在《尤利西斯》之后,书籍似乎不太可能使我们“堕落和腐化”了,如果有的话,它们让我们相信,最危险的小说是我们的天真。(推荐人 黄月)《创水记》[美] 赛斯·西格尔 著 陈晓霜、叶宪允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01在今天世界上大部分的地方,很少有媒体关注水,公众评论也难得提及水。但就在过去几十年里,全世界范围内,原本需要数十万或数百万年时间才能填满的蓄水层已经因为过度抽取而耗竭,或者被化学品污染。依靠这些地下水库的农民和城市很快就需要大幅度地减缓取用地下水,或者寻找其他水源。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然代价吗?如果农业往前走、经济往前走,我们的水资源就只能等着被消耗殆尽吗?在《创水记》这本书里,作者赛斯·西格尔给出答案,绝非如此!这本前后采访了220余相关人士的非虚构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国土面积超过60%是沙漠的小国以色列,是如何高效利用水资源,并且利用水资源在这中间完成犹太复国梦的。(推荐人 姜妍)《扫地出门》[美]马修·德斯蒙德 著 胡䜣谆、郑焕升 译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07从大规模拆除城中村到长租公寓垄断导致的租金上涨,过去一年,对于一线城市里租房住的“外地人”来说,由“房子”引发的焦虑似乎一直没有停止过;其中受到最大影响的,恐怕是那些在城市边缘的合租甚至群租房里蜗居,靠不断降低居住条件让自己活下来的外来打工者。但或许很少有人想到,这些城市里最贫穷、最弱势的人群,同时也是另一些人巨额财富的来源,他们的贫穷本身构成了一种可以不断被利用、被剥削的资源。这就是美国人类学家马修·德斯蒙德在《扫地出门》这本书里提出的核心观点,通过对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底层家庭所经历的强行驱逐和颠沛流离所进行的纪录片式的白描,德斯蒙斯向读者解释了,美国的强行驱逐政策是如何将一部分人的赤贫转化为另一部分人的暴利的。能否在城市里留下来,并不是一个适者生存的自然淘汰游戏,贫穷不仅源于低收入,它更是商业市场巧取豪夺的产物,这是《扫地出门》在今天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推荐人 张之琪)《在上帝之城与魔鬼共舞》[美]朱莉安娜·芭芭莎 著 吴纬疆 译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8-052008年,里约热内卢赢得2016年奥运会的主办权。这让朱莉安娜·芭芭莎意识到是回家的时候了。里约热内卢是她出生的地方,此后她随外交官父亲周游各地,最终在美国定居。当芭芭莎再次以美联社记者的身份回到这里,此时的家乡显得陌生而复杂。她亲临了维和警察与贫民窟黑帮的激烈对峙,报道了造成千余人死亡的山洪、目睹了南美洲最大垃圾填埋场的关闭,以及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同性恋婚礼,特别是其中有关拆迁、环保、贫富差距、申奥与其带来的问题,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也并不陌生。作者尤为擅长将宏大议题和个人经历结合在一起,例如:因为房价暴涨的原因,她拿着美联社提供的住房补贴,却在里约热内卢找不到一处住得起的房子,其中流露的“白左”对世界的好奇和内心的脆弱让人忍俊不禁。芭芭莎作为记者,她的著作或许是基于其采访报道的基础之上,因此在文化历史等层面并未有深度涉及,但其对于热点话题的把握以及在宏大和细小之间的回旋,是非虚构作品的不错的范例。(推荐人 朱洁树)《重读八十年代》朱伟 著 中信出版社 2018-05这是一部以文学编辑的角度重现八十年代文学现场的现场记录——它不是文学史,却充满了鲜活的史料;不是评论集,却有着对众多名家的著述梳理。更重要的是,作者朱伟,当年的文学期刊《人民文学》的文学编辑,本身就是当时文学生产中的一环;作为编辑,他要向作者约稿,要给作者反馈,见证了众多作者从默默无闻、文笔稚嫩到建立风格、成名成家的过程。所以,这本书最为宝贵之处就在于作者的在场性,或者说,就在于作者不仅是个旁观者、记录者,还是一位热情洋溢的参与者。就像台湾的尉天骢创办《笔汇》,与陈映真、王祯和等人十分熟识一般,朱伟与余华、格非、史铁生等人都有着早年结交的情谊。在1990年的夏天,他们还一起看过世界杯,余华看得气急败坏,格非据说态度游移。(推荐人 董子琪)社 科《事实改变之后》[美]托尼·朱特 著 陶小路 译 三辉图书·中信出版集团 2018-01很多人会说自己不信的话,为了政治正确、逻辑完整,或是其他任何原因。从这个角度来看,托尼·朱特是一个显得特别真诚的人,他不介意被人说服,或者,在事实改变之后,也愿意修正自己的观点。即便,这种真诚,偶尔也让他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他出生在英国,学习欧洲史,而后在美国工作生活。他是犹太人,祖上来自中欧。这些事实定义了他的身份,另一方面,他也拒绝标签,对任何形式的具有排外性质的团结都极为警惕。就跟他所崇敬的加缪一样,他以局外人的冷静反思这个世界面临的问题,但并未因此而显得模棱两可、失却良善和正义的禀赋。《事实改变之后》是托尼·朱特生命倒计时15年的文集,也是他不断思考探讨的问题的集合:欧洲和美国、以色列和中东、公正、公共领域、国家、国际关系、记忆与遗忘、历史……朱特罹患“渐冻人症”之后口述的回忆录《记忆小屋》也于今年再版,两本书可以配合阅读。(推荐人 朱洁树)《欲望与尊严》肖索未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10《欲望与尊严》是社会学家肖索未十年前对于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包二奶”现象的研究,也是她的博士论文。在主流舆论中,人们对“包二奶”普遍存有“钱色交易”的刻板印象,认为这种婚外包养关系一般存在于有钱(或有权)的中老年男性和漂亮的年轻女性之间,其本质是一种财富和性资源的跨阶层交换。而在这本书中,肖索未打破了对婚外包养的这种单一想象,“包二奶”不仅存在于豪门八卦中,还有很多“二奶”住在没有空调的城中村,扮演着一个隐形家庭里的贤妻良母。面对这一涉及大量生活隐私的研究题目,肖索未没有采取“卧底”调查的方式,而是以一个公开的研究者的身份混入了“二奶”圈子,和这些与她年龄相仿的女性一起吃饭、喝咖啡、做头发,收集了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关系模式的“二奶”故事。通过这些故事,肖索未试图呈现这一交织着利益、情感和伦理的个体行为的复杂性,及其与更大的社会文化结构之间的勾连。(推荐人 张之琪)《怀旧的乌托邦》[英]齐格蒙特·鲍曼 著 姚伟 等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8-02《怀旧的乌托邦》是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著作。这本遗作在西方学界并未获得很高评价,许多评论认为,书中的绝大部分内容是作者的自我重复。他对民族国家破产的分析仍然停留在“流动的现代性”的框架中,在解释年轻人的剥夺感和无意义感时,又时常重访自己对消费社会的研究。而他将一切的罪魁祸首指向全球化的观点,在许多学者看来也过于天真和轻率,甚至在语言上还有些老人家的絮絮叨叨。但同时,这本书也有它的难得和可爱之处,与鲍曼大部分的著作一样(鲍曼的大部分著作都是在他退休之后发表的),这本书远离了一种学术写作的匠气,保留了战后一代知识分子对人类境况——这一对于任何体制内的学术生产者来说都过于宏大和缥缈的命题的一种真诚的关切和思考。他给出的解决方案,无论是呼唤一种与全球化现实相匹配的世界主义意识,还是通过“全民基本收入”来解决不平等的问题,也显示出一种珍贵的乐观与热忱。在历史不进则退的岔路口,在人生最后的时刻,鲍曼给全书的尾声命名为“为了改变,请向前看”,读来令人备受鼓舞。(推荐人 张之琪)历 史《宋徽宗》[美]伊佩霞 著 韩华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08说到宋徽宗,我们总是习惯性给他贴上一个“不适合当皇帝的艺术家”的标签。阅读伊佩霞(Patricia Ebrey)的《宋徽宗》我第一次全方位地了解这位将北宋带入绝境的宋代君主,认识到他除了擅长丹青之外的面向。伊佩霞指出,摆脱对宋徽宗的偏见的关键,在于认知到他从未忘记过自己是一位皇帝,一直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做出他觉得最好的决策——毕竟当时没有人能够预料到宋王朝将那么快倾覆。如果我们客观地去看宋徽宗的政绩,就会发现他推动的许多事都是了不起的创举,例如全国学校教育制度,以及为病人、无家可归的人提供慈善救助。某种程度上来说,宋徽宗很多看似难以理解的行为实际上都是出于巩固皇权的考量:例如他痴迷于道教,以崇奉道教的方式让宗教仪式成为统治合法性的强化手段。海外汉学家研究中国历史总能有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比如:宋徽宗曾在登基后的第二年试图调和中枢机构中保守派和温和派之间的矛盾——按照伊佩霞的说法,是他曾试图规避朋党之争,建立一个“联合政府”。不过历史告诉我们,当最高权力集中在皇帝一个人手中时,“联合政府”的构想注定只是水中月镜中花;君主的判断失误,有可能带来的就是亡国的危险。伊佩霞认为,宋徽宗的失败,固然有他爱慕虚荣、过于自信的缘故,也是因为宋代皇权制度不允许帝王与外界有过多的接触,导致统治者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推荐人 林子人)《海洋上的美国霸权》[美]布鲁斯·卡明思 著 胡敏杰、霍忆湄 译 新世界出版社 2018-06本书明确主张,不了解西部,就不可能了解美国,因为西部地区和太平洋地区在过去的150年里,对于塑造美国的作用比其他任何地区都要大,而加州对于整个国家命运的影响作用则超越了其他所有州。卡明斯还沿着西进之势追溯美国历史,不仅讲述加利福尼亚州和美洲大陆的边界,还一路来到了环太平洋地区,提出了“帝国的群岛”的概念:美国以正当理由在全球广布军事基地,在二战结束后,这些连接国内巨大军工复合体的海外基地成为了美国控制海洋的前哨。卡明斯指出,在国际化浪潮中,亚太地区国家的崛起与美国太平洋沿岸坐拥高新技术的各州遥相呼应。美国与太平洋各国的联系对其未来的塑造作用,将超其与大西洋各国的联系,美国的命运终将与亚太国家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推荐人 潘文捷)《长崎:核劫余生》[美]苏珊·索萨德 著 康洁 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8-03记得电影《东京审判》中有这样一幕,萧条冷清的战后东京街头,一名醉醺醺的日本男子冲着参与东京审判的中方人员大喊:”打败我们的是美国人,不是你们!”美国用两颗原子弹终结了已到穷途末路的日本侵略战争,与饱受日本侵略的中国人一样,美国人也普遍认为日本“罪有应得”。随着时间的流逝,核爆的巨大破坏力已变成传说,投向日本本土的两枚核弹也变成抽象的“天谴”,普通民众更似乎完全忘了为何核武器仅有的实战便使它成了国际间公认的禁忌。核爆70年之后,美国作家苏珊·索萨通过对十几位核爆亲历者的采访和查阅大量资料、档案,写出了《长崎》一书,把读者拉回长崎核爆后血淋淋的现场。核爆给了幸存者伴随一生的痛苦,他们不但要忍受身体的残疾、病痛,还要面对整个社会的歧视。大部分受害者都是在日本军国主义这艘大船急速驶向冰山时无力改变航向的人,是骑着自行车送信的少年,是正在家里晾晒衣服的大姐,是准备逃学去游泳的学童,是工作一上午等待午饭的工人……“对看完这本书的人来说,核爆不再是抽象的,像“投他几个原子弹”这种话也许不会再随随便便说出口。(推荐人 朱洁树)《行者诡道》[美]娜塔莉·泽蒙·戴维斯 著 周兵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111518年构成他人生的分水岭。在此之前,他叫哈桑·瓦桑,自幼信奉伊斯兰教,是一位来自菲斯的北非外交官和旅行家。在那之后,他改名为约安尼斯·利奥,皈依基督教,在意大利滞留九年。在决定他命运的1518年,究竟发生了什么?那一年,他奉苏丹之命出使土耳时,在地中海上被葡萄牙海盗抓捕。海盗头们第一次抓到身份如此显赫的穆斯林,如获至宝,将他敬献给教皇利奥十世,被关押在罗马圣天使堡。在滞留意大利的九年期间,哈桑/利奥以基督教世界的欧洲读者为目标,撰写了《非洲寰宇地理志》,回忆了自己早年出使埃及、土耳其、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各地的见闻。数百年来,这位拥有双重人生的哈桑/利奥的作品,引起了世界各地读者和学者的强烈好奇,人们前赴后继地研究他,试图了解他以及他在十六世纪时所横跨的两个世界。这声势浩大的队伍中也包括著名历史学家、美国新文化史代表人物娜塔莉·泽蒙·戴维斯。通过哈桑/利奥的案例,戴维斯在《行者诡道》中试图考察一个人如何穿越在不同的政治体制之间,利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资源,或深陷其中或置身之外,进而生存、发现、写作以及思考社会和自身。(推荐人 傅适野)《美国秩序的根基》[美]拉塞尔·柯克 著 张大军 译 汉唐阳光·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8-06这本书是美国当代保守主义运动的思想导师拉塞尔·柯克的代表作之一。在本书出版的1974年,美国经历着多重文化和政治秩序的挑战,柯克写作此书的目的是“帮助公众和大学生重新认知美国的道德和社会秩序”,因此,本书虽然是一本上下纵横三千多年的理论著作,柯克却尽量写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以便让美国的高中生都能够读懂。此前,美国主流的历史论述常常把宪政体制看作是18世纪美国人思维自成一体的产物,《美国秩序的根基》却把美国秩序和整个西方世界的秩序看作是几千年演化的成果。同时,柯克也看到保守主义的永恒之道也不应该是僵化的教条,他认为,保守主义的思想体系可以通过审慎的自我更新来保持活力。在这一基础之上,柯克对美国的未来、对美国秩序的复兴保持着自信和乐观。(推荐人 潘文捷)《伟大的海:地中海人类史》[英]大卫‧阿布拉菲亚 著 徐家玲 译 甲骨文·社科文献出版社 2018-07莱斯沃斯岛曾是古希腊的文化中心,女诗人萨福在此开办了女子学校。而今,莱斯沃斯岛频繁出现在新闻里,它距离土耳其仅10公里,成为了难民进入欧洲的第一站。与地中海相关的新闻还包括:翻覆而无人救援的难民船、被冲上海岸的儿童尸体……这片海域,在历史上多次把三块大陆联系在一起,而今似乎成为分隔它们的边界地带。大卫·阿布拉菲亚的《伟大的海》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就的。本书跨越上下两万多年,从米诺斯的兴衰和克洛伊的陷落开始,历数腓尼基人、希腊人、伊特鲁里亚人、热那亚人、威尼斯人、加泰罗尼亚人、荷兰人、英国人、俄国人等如何先后成为这里的主角。在不同文明的语言里面,地中海有不同的名字,而他们彼此之间的商业与贸易、信仰与交流、利益与冲突,构成了地中海历史的主线。(推荐人 朱洁树)《到长安去》左丘萌 著 负笈道人 绘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8-07《到长安去》是一本很有趣的书:你既能说它是一部短篇小说集,书中汇集了8个以汉朝为背景创作的小说,也能说它是一本历史书,在每篇小说后,作者还附上“余话”,介绍创作基于的史料和真实的历史背景,顺便以专题形式向读者介绍汉代的社会阶级、法律制度、战争、皇族生活、官吏制度、婚姻制度等社会风貌。我在微博上关注左丘萌很久了,他广泛涉猎秦汉史,在出土文献研究方面颇有心得。左丘萌能够在史料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但他笔下的故事却又告诉我们:太阳底下无新事,无非就是时代大潮下的喜怒哀乐,令人唏嘘。阅读这本书,能让你无论是对汉朝还是人性,都多些了解。啊对了,这本书中的插图也非常精美。(推荐人 林子人)《发现东亚》宋念申 著 新星出版社 2018-07身在中国中东部地区,不动脑筋的出国旅行首选大概就是日本和韩国——友好的飞行时间、差不多的气候和自然环境、熟悉又略带异域感的人文景观、随时可以吃上的大米饭和用起来趁手的餐具——地理上包含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在内的被称为东亚的这块区域,其恩怨纠缠的历史、似与不似的微妙,让人常有雾里看花之感。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历史系的宋念申,在《发现东亚》中试图梳理出不以欧洲殖民现代观为参照的’东亚现代’,并把它的起点定于16世纪,即丰臣秀吉侵略朝鲜之时。作者坦言,这不是一本研究性著作,并无对史料的深度挖掘或独创的发现。他所做是尽量选取较为前沿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用连贯的主题串联并加入自己的视角,转化成相对容易理解的文字。正因如此,这本书对大众读者来说非常好读,从地理空间和东亚各国互动所产生的蝴蝶效应来分析、反思东亚历史,也时常给从未用全球史视角审视过东亚史的读者耳目一新之感。(推荐人 朱洁树)《宫崎市定人物论》[日]宫崎市定 著 林千早 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8-04宫崎市定是日本京都学派史学大家,师从内藤湖南、桑原骘藏等人专攻东洋史。本书是宫崎市定在各处发表的有关中国历史人物的文章合集,因此书内文章写法不一,有的较为简洁浅显,有的则是地地道道的学术论文。如《张溥:遥控朝政的乡绅》一篇,从张溥和复社入手,讨论了乡绅阶层在晚明发挥的政治能量。与谢国桢先生的《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中的《复社始末》对读,普通读者可一扫从前对复社、东林党“秀才造反”的印象,更深刻地认识明代地方与中央,乡绅阶层与政府权力之间的互动与制衡。宫崎市定论及“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斗争,与其说是以政策为中心,不如说是以人事为中心的”,东林党除一腔悲愤反对专横的宦官外,实在不包括任何政治主张,这些观点都不能不引人思考。(推荐人 朱洁树)艺 术《辛丰年音乐文集》辛丰年 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8-09“辛丰年音乐文集”收录了辛丰年主要的六种音乐著作:《乐迷闲话》《如是我闻》《请赴音乐的盛宴》《音乐笔记》《处处有音乐》《乱谈琴》。在八十年代中叶,辛丰年为三联写了一本关于音乐的小册子《乐迷闲话》,后来就开始为《读书》写稿,开设了《门外读乐》专栏。在这之后,他拥有越来越多的乐迷读者。说实话,普通读者读辛丰年的作品并不轻松,行文常常信息量巨大,对缺乏背景知识或者听得不够多的读者来说不是很友好,但认真拜读,或按图索骥听过这些音乐之后,总是会感到受益良多。在其子严锋看来,父亲的作品总是信息量过于密集,却从中体现出一个文字工作者的高度的职业道德。而在辛丰年自己看来,自己不过一个严肃音乐的爱好者,“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自告奋勇做一个的向导,同读者共同欣赏好曲子。但他也会告诉你,自己能写下的不过是自己倾听之得,但千言万语都不能代替倾听音乐本身。(推荐人 潘文捷)《日本设计六十年》[日] 内田繁 著 张钰 译 楚尘文化·中信出版集团 2018-09随着日本品牌陆续进入中国,我们对日本简约自然的设计风格也有了越来越深刻的体验。市面上,关于日本设计大师的美学著作并不少见,却鲜有作品对这些设计背后的社会文化进行更宏观、完整的考察。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日本在战后对固有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抵消与重建,事实上,正体现在其日益繁盛的设计工业中。因此,书写设计史就必须让设计回到它所发挥作用的时代语境下,这也让内田繁的这本跨越60年的研究更像是一部以设计为轴心的社会史和政治经济史,而非单纯的美学论著。在梳理过程中,内田繁贯彻了他自己独特的书写之道:不包罗万象、尽量囊括更多领域,且内容基于自己的亲身体验。在内田繁看来,设计的责任就是将经历了复杂发展后的特有文化以实际的形式表现出来,“它不应该成为某种商业工具,它应该是将古老再现于当下,以有形去表现无形的未来的一项工作。” (推荐人 陈佳靖)《理解一张照片》[英]约翰·伯格 著 任悦 译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03约翰·伯格是出生于上世纪20年代的一位“斜杠青年”,他是小说家/诗人/画家/艺术评论家,甚至跨界电视制作,为BBC打造了著名的电视纪录片《观看之道》。在他的众多身份中,唯独找不到“摄影史家”或“摄影理论家”的标签。但这位既不研究摄影史,也不亲自拍摄照片的写作者,对于谈论照片怀有极大的兴趣,他的一系列摄影批评和理论文章,后来被他的好友、英国作家杰夫·戴尔集结出版。这本《理解一张照片》后来成为了与本雅明的《摄影小史》、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和罗兰·巴特的《明室》齐名的摄影理论圣经,有趣的是,这四位作者全都是摄影的门外汉。正如杰夫·戴尔在引言中所谈到的,他们“并不是带着策展人或摄影史家的权威在谈论摄影,而是作为散文家和作家在探索摄影”,正是这种“局外人”的视角和“探索者”的好奇心,让他们的摄影写作具有了一种不一样的深度和趣味。(推荐人 张之琪)《风·落·之·光》[挪威]拉斯·缪勒 著 张璐诗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06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唱片设计的难度比书籍更高。首先当然和其发挥空间的有限性相关,只能在唱片封面大小的面积中将视觉语言准确表达;另外书装设计中还可以利用开本、装帧、内文排版的变化增加表现,这些在唱片设计中也都无法使用。在这种考验下,唱片的设计反而更有可能存在某种突破性,被逼迫着。这本副标题为“ECM唱片的视觉语言”的书籍,集中向我们展现了ECM品牌过往超过一千张唱片的精品封面,这些作品有想法、有内涵,同时也不装腔作势,随手翻翻也是看着开心的。(推荐人 姜妍)新 知《人类的明天》[法] 席里尔·迪翁 著 蒋枋栖 译 新经典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08半数野生动物正在遭受物种灭绝威胁,全球气温不断攀升,垃圾泛滥成灾,10亿人在贫困线以下挣扎,15亿人过度肥胖……几乎人人都知道,我们的地球正面临着一系列难题甚至是灭顶之灾。六年前,法国社会活动家席里尔·迪翁(Cyril Dion)在《世界报》上读到一篇题为《2100,地球末日?》的文章,文章指出,人类即将面临一个临界点,到时候,生态系统的一系列退化会深刻改变地球生物和气候平衡,这种变化会以粗暴的方式突然发生,以至于现存的物种根本无法适应。这个发现让他震惊不已,他明白,如果要依赖现在才10岁的孩子来拯救未来的地球,那就太晚了。这一代人就必须行动起来。席里尔·迪翁意识到,给人们情感上的刺激有两种方法,一是等到灾难降临——但那未免为时过晚,另一种方法就是讲故事。因此,他在本书中讲述了一些了不起的人如何行动的故事,并把这些故事分成了食物、能源、经济、社会、教育五个部分。(推荐人 潘文捷)《中国科学史》李申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01在写作这本78万字的作品之前,作者李申就强调,迄今为止,在学术界的主流思想依旧是认为,中国古代无科学,但凡涉及此话题,好像非要加上“技术”二字才可。但是,科学这一概念本身的演变历史,恰恰说明了人类认识活动中思维的不断变化,今天的科学成果,也可能包含着我们尚未觉察的错误,或者需要划定界限才是正确的。科学并非独立的思维体系,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人类在这个过程里,持续改进知识。人类求知之路是艰难的,中国古代先人在这条路上不断前行,而李申也将这些成果和过程加以整理并写就此书。(推荐人 姜妍)《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北京册)》刘冰 等著 商务印书馆 2018-04这本书有多妙?我遛狗都要带着。在国内,手册类图书长久以来不太被榜单或奖项(除了专门的科普图书奖项)重视,不知道是因为花花草草上不了台面,还是工具性太强而不够高尚。但说真的,这种书给人带来的知识与愉悦,真是够纯粹够丰富的。这本手册的编排方式有多好玩呢?就算你分不清草本木本和藤本、芍药桔梗和知母、牛蒡乳苣和堇菜,你也可以先按照花的颜色翻开书脊的相应颜色部分,再在其中对比照片找寻确认。乔木边会画个小人,供读者参考高度比例;草本什么的更厉害,高度对照物就是这本手册。属名科名别名学名,形态分布花期果期,相似植物花瓣形态,一眼明了,通俗易懂。前几年的博物学热潮不知是不是歇了,树的故事杂草的故事郁金香的故事水果的故事和早期博物学家的故事好像都讲完了,识花APP也挺方便的,我们为什么还要抬起头认树、花时间看花?不谈追求新知或保护自然的大道理,单凭共存于世,互相认识一下,不挺好的。(推荐人 黄月)哲 学《大问题》[美]安德斯·尼尔森 著 郭惠丽 译 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11这本书主要角色是一群鸟,它们说的话比书中出现的三位人物多多了,看来问题真的很大。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外祖母死了,只留下白痴男孩,一只叫贝尔的鸟寸步不离照看着他;一些鸟以为坠落的飞机是一只巨鸟,它们试图喂养从这只巨鸟肚中钻出的孩子——一位飞行员;鸟群尽心尽力看管一枚大鸟蛋般的炸弹,它们好奇、紧张,觉得责任重大,结果,轰,死伤众多,平地出了个天坑,没鸟知道发生了什么;坠机撞毁了房子,外祖母的尸体和甜甜圈七零八落,成了另一群鸟儿与狼的食物;飞行员与白痴无法交流,在他发疯般向鸟群开枪的时候,一心希望避世清净的老蛇咬住他,成了枪下之鬼;飞行员死了,他的灵魂被天鹅带入山脊的裂缝里,与平原上无数鸟儿的魂魄居于一处……在完全黑白的画面里,那些看起来长得一样的鸟儿思考的大问题,比炸弹还要惊人:我们对自身命运的好坏应负多大责任?我们选择吃掉的东西决定了我们是谁吗?如果我们看不到从背后透进的光,而只能看到眼前的影子,那么影子就是唯一的真实和世界的全部吗?预测细节是有用的吗,还是一切事情的发生早有其规律?在后记里,作者安德斯·尼尔森讲出了自己陆陆续续画了十五年会说话的小鸟的经历,当这些零散的漫画被装订成六百页的大书,既像是一部后现代寓言,也仿佛一本鸟界的《小城畸人》集子,鸟儿至小,意义至大。(推荐人 黄月)《消失的美学》[法]保罗·维利里奥 著 杨凯麟 译 上河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8-07如果把《消失的美学》当做一部理论著作的来看,你很难想象它首次出版于1980年;而如果把它当做某种意义上的科幻写作来看,它又展现出令人战栗的远见。这意味着,1980年对未来世界的想象,绝大部分在今天已经成真,1980年的科幻在今天已经成为了写实。今年9月去世的维利里奥是法国理论家、美学家和城市规划师,在这本书中,他先预言了空间和时间的消失,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地球被压缩成没有延展度的一点,而时间也变得没有持续性,信息时代的时间是一种“实况时间”,是只拥有即时性的“现在”。接下来他又预言了城市的消失,交通革命让城市的出入口不断內移,从城门到火车站再到私人住宅的车库,最后到电脑屏幕;同时,城界却在不断外移,从城墙到环城公路,再到另一座城市的中心,最后连成整个世界,地球村里的宅男宅女将是人类未来的生活写照。相比之下,建筑的消失似乎已经成为了现实,过去的住宅依据人们在其中移动的动线来划分功能区(卧室、客厅、厨房等等),现在,人们已经不需要在房间里移动,智能家居让所有的活动都集中在一点,维利里奥将这一点称为“极端惰性的中心”,他认为,在“人房一体”的体验里,不仅是人居住在房子里,人同时也被房子居住。(推荐人 张之琪)传 记《椰壳碗外的人生》[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著 徐德林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08这本书的书名来自一句印尼谚语,“katak di bawah tempurung”,直译过来是“椰壳碗下的青蛙”,指的是青蛙蜷缩在椰子壳下面,以为碗里就是整个世界,大概相当于中文语境里的“井底之蛙”。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学者、思想家之一,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用“椰壳碗外的人生”概括自己的学术生涯和生命故事,作为一个爱尔兰血统、中国出生、在英国接受精英教育、美国投身区域研究的学者,他少年时代四海为家的经历,求学过程中对不同语言、文化的兼收并蓄,研究工作中对西方中心主义、学科壁垒和学术专业化、体制化的挑战,使他成为了一只积极走出象牙塔、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的“勇敢的青蛙”。在这本书的结尾,安德森也满怀激情地向青年学者喊话,“青蛙们只要不蜷缩在自己阴暗的椰壳碗里,它们的解放之战就不会输。全世界的青蛙联合起来!”并且强调这是本着沃尔特·凯利(美国著名漫画家)和心情不错时的卡尔·马克思的精神,太可爱了!(推荐人 张之琪)《伊本·赫勒敦》[美]罗伯特·欧文(Robert Irwin) 著 苑默文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10著有《历史绪论》《警示之书》的伊本·赫勒敦是14世纪阿拉伯穆斯林学者、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被认为是人口统计学之父。他的学说被近世欧洲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所推崇。但是,本书作者罗伯特·欧文指出,从19世纪以来,有一种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把伊本·赫勒敦的思想进行西化的风潮。马基雅维利、霍布斯、孟德斯鸠等都是伊本·赫勒敦的晚辈,他们试图把他的思想进行阐述,为自己的目的服务。但是实际上,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对他作品的理解都已经模糊了。伊本·赫勒敦使用的是前现代的、和今日存在根本不同的了解社会和历史的方法。在当今这样一个全球化、数字化、民族国家的世界里,他的理论实际上和今天关联甚少。因此,在本书中,作者没有试图用伊本·赫勒敦的作品来解决当今世界的问题,而是反过来,用现代的著作来阐述伊本·赫勒敦和他所处的世界,用现代著作对他的理解或者误读来阐明他的作品。欧文以自己的博学和对伊斯兰世界思想的理解,重新把已经被放在模子里塑造成现代设想中模样的伊本·赫勒敦放置在他的那个时代,也是对伊本·赫勒敦研究的一次介入导正。(推荐人 潘文捷)《他从凤凰来》[美]金介甫 著 符家钦 译 雅众文化·新星出版社 2018-06近30年后,这本沈从文的传记中文版终于重新出版,而传记作者金介甫也已经70岁了。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刚由哈佛大学历史系博士毕业青年学者金介甫曾来到中国对沈从文进行多次访谈,那时沈从文和张兆和刚搬入新家,住房条件大大改善,对待访谈的态度也是轻松愉快的,表现出健谈、幽默的一面。在这些访谈中,经由沈从文本人确认的许多细节——像是郁达夫收到沈的求助信前来看望沈的事情,还有沈从文的英文不好,英文字母都背不出来——不仅为传记提供了许多丰富的材料,也为后来的沈从文研究贡献出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然而,金介甫也认为这本书有遗憾之处,他在接受界面文化的专访时说,“有些问题,我很希望问他,当时却没问,现在已经没办法问了。”(推荐人 董子琪)《守候黎明》[美]马娅·亚桑诺夫 著 金国 译 社科文献出版社 2018-10《守候黎明》有一个类似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式的开篇。一位来自哈佛大学的历史学家马娅·亚桑诺夫,经过一番周折拿到刚果签证,然后从美国飞到中国香港,再从香港出发到英国,登上法国达飞海运集团一艘名为“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号”的法国货轮,带着蚊帐、导览册、塞在鞋子里的钞票,从海上,逐渐接近刚果这片土地。马娅如此大费周章,并非因为她怀有对热带的无限向往,而是为了重走她喜爱的作家约瑟夫·康拉德走过的道路,并且探究《黑暗之心》——这部他日后被众人铭记的小说——的写作渊源。作为一名历史学家,马娅把世界史的视角带入这本传记,通过重点勾连康拉德的海上生活和他的四部作品(《间谍》、《吉姆爷》、《黑暗的心》和《诺斯特罗莫》),编织出这位在世纪之交从出生地乌克兰先后抵达欧洲、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世界公民”的丰富经历,以及他作品中敏锐的捕捉和觉察到的那种人们精神状态的重大转变。在今时今日,阅读康拉德仍不过时,因为正如马娅所言,在康拉德的所有著作中,不论情节设定在何处,他都在“探讨着全球性世界下的生活分支,比如角色错位所引起的道德和物质影响、多族群社会的紧张态势和机遇、科技更新所导致的变迁与破坏”。(推荐人 傅适野)文化研究《心灵革命:现代中国的爱情谱系》[美]李海燕 著 修佳明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07至少从晚清民国开始,爱情在公共话语中就不再缺席。斯坦福大学东亚系教授李海燕在《心灵革命》中,向我们展示了这一颇为有趣的观点。实际上,从晚清民国(1890-1900年代)到五四以及“后五四”时期(1920-1940年代),关于情感和亲密关系的讨论一直在文学和通俗文化领域占据支配性地位。从开始的鸳鸯蝴蝶派言情小说,到五四运动及其倡导的视爱情为自由、独立和平等的象征,到1930年代自由恋爱的话语遭到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夹击,再到后来弗洛伊德传入中国,一场关于爱情、婚姻与性的社会争论就此拉开序幕。在整个爱情谱系的梳理过程中,现代主体这一关键概念逐渐浮出水面。在李海燕看来,这种情感性主体不再是过去那种以血缘、地域为纽带的主体,而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自主的主体。而这种现代情感主体的形成为社会秩序和社会形式的再生产铺平了道路。如此一来,关于情绪和情感的讨论并非仅仅关乎儿女情长和小情小爱,恰恰相反,它涉及身份、道德、性别、权威、权力和族群等诸多话语。这本严谨的学术著作读起来并不轻松,它不仅是一次对于历史的回溯,在历史中,我们也会惊奇地与当下相遇。(推荐人 傅适野)《铁道之旅》[德]沃尔夫冈·希弗尔布施 著 金毅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07铁道的诞生,改变了城市内部的纹理结构,也改变了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甚至,改变了人们对于时间、空间本身的概念。作者带读者回忆起人们的身体承受能力、旅行习惯,如何因为铁道的诞生而进行了重新的调整,回忆起人们曾经对于速度和机器的恐惧,如何随着时日的增长而恢复平静。而今,人们继续在建造各种新的“铁道”,地铁、高铁、磁悬浮,甚至是飞机、互联网、智能手机、基因编辑……这些进步让人类可以不断更新、延展自身。但与此同时,人类早就已经踏上了永不停止的铁道之旅,乘客不必看到旅途的终点,只会看到窗外飞速后退的连绵的风景。(推荐人 朱洁树)《左道》[美]万志英 著 廖涵缤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08《左道》大概是今年最难啃的大部头之一,光是导言部分,就足够记上四五页笔记。这本书是汉学家、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教授万志英(Richard von Glahn)对于明代重要的财神——五通神信仰的研究。但事实上,直到最后两章,作者才真正进入该“案例研究”。这本书几乎可以被当作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综述性研究来阅读,万志英认为,中国古代的宗教文化呈现出两种基本取向:首先,它是用来协调尘世与神灵世界关系的、帮助人们获得个人幸福的一套方案;其次,它是对宇宙固有的道德均衡的信仰。在这两种基本取向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儒释道三教,以及众多的民间信仰(作者称之为“通俗宗教”)。万志英对中国宗教的研究,既符合我们对日常生活的信仰活动的观察和理解,例如他说,维系某位神灵与其崇拜者之间的关系的,不是道德契约,而是一种交易(一方供奉、另一方保护);但也有颠覆今天人们的常识性认知的发现,例如受到民间普遍崇拜的财神,并不是一脸慈祥、和气生财的神仙,它甚至具备一些及其残忍邪恶的属性,万志英认为,作为贪欲化身的五通神正是当代财神的对立面。(推荐人 张之琪)《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陈平原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10梁启超曾倡导“传播文明三利器”,即学堂、演说、报章。陈平原看到,其中报章的功业是最显而易见的。他认为,虽然学界最关注的是政论报刊、文学杂志,但众多徘徊于“娱乐”和“启蒙”之间的晚清画报,对今人直接触摸“晚清”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本书中,他研究了《点石斋画报》等三十余种画报,关注其中新闻和美术的合作、图像和文字的互动,研究画报中展现出来的西学东渐的步伐、东方情调的新变、平民趣味的呈现等等内容,呈现出晚清最后近三十年的历史巨变和社会生活。本书在2008年香港三联书店版《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的基础之上又增添了5章。陈平原在国家图书馆的讲座上谈到,由于画报的资料散落在世界各个图书馆,他寻找资料很耗费时间,这本书前前后后写了有21年。“20年做一本书,换成今天的年轻学者要饿死了。”用很长的时间来做一个课题,这是今天的年轻学者难以获得的机会。他说,其实,做学术需要积累,仓促写就的东西不大经得起推敲,即使是有好题目也难做出好文章,因此他也期待今天的学术体制对年轻学者更加宽容一些。(推荐人 潘文捷)《文化中的政治》[美]郭安瑞 著 郭安瑞、朱星威 译 启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01从戏曲的演变史出发考察清代社会文化史,作者的选题角度和研究功力让我佩服不已。从昆曲到皮黄戏(即京剧的前身),京剧的“国粹”之路背后是清廷和清代文化精英之间的文化话语权斗争的结果。清廷推崇社会意义上保守的大众化审美,重塑儒家道德与父系威权的至上地位,巧妙地维护了执政合法性,在内忧外患之际重新把自己树立为全中华帝国的权威。阅读这本书能让你意识到,所有的大众娱乐、文化产品都是一种暗涵政治议程(political agenda)的话语构建,它们倡导的价值观和道德取向,很有可能就是某种社会的风向标。(推荐人 林子人)外 版《82年生的金智英》[韩]赵南柱 著 尹嘉玄 译 漫游者文化 2018-05在韩国,《82年生的金智英》是一本争议之书。政党领袖公开呼吁,希望文在寅总统和这个国家的每一位政策制定者都能够阅读它;然而在公开场合提起这本书的女艺人,几乎都逃脱不了网络暴力。这其实就是一个关于普通韩国女性的人生故事:82年生的金智英,在生完孩子,放弃工作当上全职主妇后因精神压力过大而得了一种怪病,会冷不丁地模仿身边其他女性的口吻,向丈夫和婆家倾吐出自己永远都说不出口的话。虽然不及《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文采和灵气,但这部小说和《房思琪》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呼应:如果说房思琪是在男权社会被严重伤害的极端案例,那么金智英就更像我们身边的普通人,温水煮青蛙一般一步步丧失人生的自主权。从出生、上学、到求职、结婚、生子,金智英的所有遭遇同为东亚女性的我都非常熟悉。她的人生如实展现了女性在面对系统性社会不公时步履维艰、家庭事业无法两全的局面。好多次都不禁掩卷发抖,因为太过真实,太过绝望。(推荐人 林子人)《With the End in Mind》[美]Kathryn Mannix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2018-01今年进行了一场死亡主题的自我教育,读了十几本书,《With the End in Mind》是目前的最后一本,读完不想干编辑了,想去学临终关怀。本书作者、在临终关怀领域从业三十年的Mannix医生,主业就是让痛苦而无可治疗的绝症病人接受死亡,整本书从头到尾都是死死死——你是选择在ICU插着管子死,还是回到家吃点止痛药躺在熟悉的床上与亲人说着话死;如果你活不过这个圣诞节了,你希望把节日晚餐和仪式提前几天然后安然赴死吗;如何让死亡等在一旁,待你完成最后的愿望、放下最后的心事再接手局面;在告诉一个生命刚刚展开的年轻人他马上要死了之前,你如何在病房完把自己的眼泪擦擦干净。死的尊严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人终有一死、别把医院当成起死回生的神殿也是显而易见的道理,谈论死是为了更好的生几乎是正确而无用的箴言,可我们为什么仍忍不住翻来覆去琢磨这个千篇一律的结局?死亡太过迷人,几近一块人性的丰碑。(推荐人 黄月)《我有關聲譽、權勢和財富的簡單思索》唐諾 著 INK印刻出版公司 2018-10比起唐诺此前的大部头,如《尽头》、《眼前》、《世间的名字》等,这本不久前才出版了繁体版,尚且暂无简体版的新书《我有关声誉、权势和财富的简单思索》似乎看起来变得对读者“友好”了。所谓“友好”,指的是其中使用的“小册子”写作方式,他特意将这本书的书写限定在一般常识层面,从书写内容到文本使用,他希望用自己会的方式,努力把如今已经四下散落常识试着聚拢起来、连缀起来。那么连缀起这些常识的是什么呢?就是书名所言的——他有关声誉、财富和权势的思索。在紫微斗数里,这三者对应的是科、禄、权,而在学科领域,其对应的是历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从这三个领域的冷热消长,大抵也能看出这三者在历史进程尤其是今日现实中的相关变动。唐诺言“历史,在我们活着的世界里,比诸政治和经济当然早已是个冷去的、没落的领域……谁要是看不出这个,很难相信他仍是个活着的人。”从开篇汉娜·阿伦特为本雅明生前未能得到“声誉”而抱不平开始,唐诺从死后声誉一步步展开过度到权势与财富,之后又回归到声誉。当然这其中,有着基于主题的无限发散,谈幸福、谈专注、谈自由、谈货币、谈交易……唐诺说,声誉从来就包含着恶名和骂名,甚至更多时候是恶名和骂名的比例更高,因为那是抵抗当下权势和财富集体性力量的必要代价,如孔子所言的,好人喜欢你,恶人痛恨你。声誉的反面也就是其最大的毁坏和威胁是虚伪,那是一种假面声誉,往往是逢迎的,想要讨好所有人(包括好人与坏人)的行为,贴合于财富和权势。而真正唐诺所期望的声誉,应该是独立且清醒的,不受利诱(财富),不为势劫(权势)。有意思的是,声誉这根绳子后面系着的是很多有价值的人和东西,但其悖论在于——真正最该赋予其声誉的,也许是那些并不在意、喜欢声誉的人。“所以,并不是给他们,真的只是为我们自己。”(推荐人 姜妍)再 版《古今和歌集》[日]纪贯之 编著 王向远、郭尔雅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07几年前就对《古今和歌集》非常感兴趣,可只在旧书店找到一本1980年代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五言绝句版本,当时觉得那个译本强行将和歌放进汉诗的格式中,失去了很多韵味,或许还不如用长短句的方式翻译。此次新译本首创汉诗未有的五七调,韵律更偏向词,果然优雅动人多了。“大和之歌,以人心为根,发而为万千言辞之叶。”这是纪贯之序言中的一句话。在日本西方美术史论大家高阶秀尔看来,这段序不仅是和歌的序,也是史上第一例对日本人审美观的清晰表达。“大和之歌”,就是属于日本自己的诗歌,它从人心中生根发芽,长出绿叶般万千姿态。《古今和歌集》是日本史上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它对和歌的分类方法非常独特并为之后的敕撰诗集定下了基调:不像通常按照诗人作品汇编成册,而是按照主题划分篇章,分为春、夏、秋、冬等等,还包括占据最大篇幅的恋歌。这样分类的一个结果,是读者能够一眼看出日本歌人在意象使用上的一致性(例如春樱和秋枫),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或许也反映了日本讲究成规、更少变化的文化特点。(推荐人 林子人)《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英]彼得·沃森 著 胡翠娥 译 译林出版社 2018-01任何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都是一种观念和话语的构建,阅读《思想史》你就能明白这一点。在本书开篇章节里,我们看到了人类史上最初、或许也是最重要的思想:用后两足行走、制作石制手斧、使用火、发明艺术、语言与宗教、驯化动物和从事农业劳作。这是一部思想领域的“大历史”著作,沃森试图揭示的,是人类几乎所有的行为和观念都是一个古老思想的进化过程。不过在“去欧洲中心主义”多少已经成为学界共识的当下,彼得·沃森倒是毫不掩饰自己的“欧洲中心主义”。随着章节顺序往下读,“欧洲至上”的传统历史叙事愈发呼之欲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启蒙运动、工业革命。事实上,沃森将“灵魂”、“欧洲”、“实验”选作贯穿《思想史》的三大观念:灵魂事关人类对来世、信仰乃至内心世界的探索,实验促进了科学进步和现代社会的发展,而欧洲,正是这些重要变革的发祥地。在书中第三部分“历史的伟大转折:欧洲的加速发展”一章中,他讨论了欧洲在思想史历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或许你对此会表示不服,在阅读本书时,不妨思考一下沃森提出的问题:“从宋朝到现在,中国向我们当下的生活贡献了哪些思想呢?”(推荐人 林子人)《给无价的孩子定价》[美]维维安娜·泽利泽 著 王水雄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011870到1930年之间的美国,14岁及其以下的儿童在经济价值和情感价值上都发生了深刻的转变,经济上“无用”而情感上“无价”的儿童开始形成。在美国社会学家薇薇安娜·泽利泽眼中,这构成了如今美国儿童状况的核心条件。从严格的经济学角度看,如今的孩子对于他们的父母不仅是“无用”的,而且是“昂贵”的,喂养一个孩子的总成本在不断增高。而作为回报,儿童总是被期待提供爱、提供笑容以及情绪上的满足,情感上“无价”的儿童就此形成。《给无价的孩子定价》一书回溯了这种儿童价值从“效用品”转化为情感品的发生过程。通过研究儿童生命的神圣化、童工的道德冲突、儿童保险情况的变化以及育婴和婴儿黑市的变迁,泽利泽生动展示了儿童从“现金关系”中被剔除以及“神圣化”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本书研究的虽然是上世纪美国的儿童状况,但是对于当下中国也有借鉴意义。虽然中国和美国有着截然不同的社会、历史和政治背景,但在儿童如今享有的情感价值和神圣性方面,与美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推荐人 傅适野)《求错集》孙歌 著 新民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01《求错集》是一本很适合和《椰壳碗外的人生》对读的书,书中收录了孙歌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学术、生活随笔,大多是关于日本的。孙歌称,那时,她和所有年轻学人一样,正在寻找自己的学术道路,然而她“在学术起点上就缺少’体制化’的条件,也缺少’学科化’的意愿”,她调侃自己是个“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彼时的孙歌刚刚从比较文学转向思想史研究,她发现自己的思考开始变得无法归类,不仅跨越了学科也跨越了国界,而这本书正是她“不规范”的思考的开始。在学术之外,这本书还记录了孙歌在日本访学期间对日本社会的观察和生活点滴,甚至还有一些零散的游记。例如她在京都的游记中谈到日本人的宗教信仰是极具“现世精神”的,人生的三个重要节点——出生、结婚、死亡——分别投靠神道教、基督教和佛教;再如她也跟我一样特意去看岚山上的化野念佛寺,看到了关于一年一度的“千灯供养”的宣传海报,以及海报上坐在点点烛光中穿着淡雅和服的年轻妈妈和女儿,她在书里写道,“透过一个被符号化了的人工图像,去曲曲折折地接近日本人那种真实的生死感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推荐人 张之琪)《雨必将落下》[荷]米歇尔·法柏 著 齐彦婧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06本书的书名“雨必将落下”来自于美国浪漫主义诗人亨利·沃兹沃思·朗费罗的诗歌《雨天》,“在每个生命中,有些雨必将落下,有些日子注定阴暗惨淡。”可以说,这句话正点明了法柏的这本短篇小说集的核心。其中的15篇故事题材不一,背景迥异,体现了法柏令人惊异的多样性。但无论描绘的是现实生活的切面还是构建于异质空间的奇想,这些故事都有着悲伤乃至绝望的内核,昭示了我们生命中那些不可抵挡的脆弱与孤独,和必将面对的崩塌与重建。(推荐人 陈佳靖)《乌托邦年代》[法]让-克劳德·卡里耶尔 著 胡纾 译 读库·新星出版社 2018-04“一切乌托邦都是错误。然而,相信我们本可以避免六八年的发生,这本书也是乌托邦式的天方夜谭,也是错误。”六八年的光阴不同凡响,当我们穿过半个世纪的迷雾回看欧洲的五月革命和美国的嬉皮花儿,无论是鄙夷唾弃还是捧上神坛,都已看不到多少真实的颜色了,就连那会儿身处街头游行队伍中间的萨特,可能也说不清楚20世纪60年代前的安定生活里为何突然涌起了革命的巨浪,为何崭新的世代和生机勃勃的宣言,底下依旧是死气沉沉的理念和主义。幸运地(或不幸地),让-克劳德·卡里耶尔因剧作家的工作恰好在1968-1969年间近距离接触了三座时代旋涡中心的城市——纽约、巴黎、布拉格。他见证了乌托邦之风的平地而起,也试图透过记忆的迷宫,重新编织一个关于呼喊、拒绝、逃避、毒品、梦想和据说是自由的性爱,以及宣称近在眼前的新世界的故事。他说,他只想写一段小故事,却被大故事撵着走。(推荐人 黄月)《抵抗的群体》[英]约翰·伯格 著 何佩桦 译 理想国·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8-07一直以来,约翰·伯格的作品以其别具一格的“公共性”著称,他本人也因身兼艺术评论家、小说家、画家等多重身份而被各个领域的学者们视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对于大众而言,艺术或许是了解约翰·伯格的入口,但真正令我们记住他的,却是在这些机敏的观看和批判中,始终不变的对人类命运和世界未来的热切关注。《抵抗的群体》中收录的24篇演讲和评论延续了约翰·伯格的一贯风格,聚焦艺术,并透过对艺术的理解反思正处于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当下。如何与之对抗,共同建立一个“可包容每个世界的世界”?相信这本书会为我们带来启发。(推荐人 陈佳靖)《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乌拉圭]爱德华多·加莱亚诺 著 王玫 等 译 理想国·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12这是一本关于拉丁美洲的经典作品,讲述了旧殖民主义对拉丁美洲资源进行的掠夺;也讲述了新殖民主义把拉美的民族工业发展扼杀于襁褓之中,利用现代文明手段参与掠夺。本书曾经在2001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2009年,查韦斯把这本书送给了奥巴马,使得本书再一次登上了畅销书排行榜。尽管到2010年,连加莱亚诺自己也认为当初自己用传统左派语言写出的语言“太笨拙”,但是这本书实际上已经被查韦斯这样的当权者当做了人民的教科书。读一读“掠夺的现代结构”,就依然能够感受到本书的现实意义——这个制度使得财富不断集中,贫困持续扩散,被压迫的地方被咬文嚼字地称为“发展中国家”,工人阶级的贫困化也被文雅地称为“收入再分配的倒退”,但是,正如作者警醒我们的,所谓国际分工就是指一些国家专门赢利,另一些国家专门遭受损失,不发达并非是发达的一个阶段,而是发达的后果。(推荐人 潘文捷)《好人难寻》[美] 弗兰纳里·奥康纳 著 于是 译 雅众文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2018-10美国作家奥康纳以书写“南方哥特式小说”为特点,顾名思义,她的故事通常发生在破落荒蛮之地,伴随着恐怖、神秘的气氛,情节中也多有涉及暴力和邪恶等元素,与作者本人看似柔弱的女性特质形成了强烈反差。短篇小说集《好人难寻》是奥康纳的代表作之一,其中不仅好人难寻,而且好人多半没有好报,坏人也未必自食恶果。在这里,个体表面的高低贵贱、美丑善恶统统被奥康纳用锋利的语言刺破,以探试人性的本质,让人无可辩驳。《好人难寻》自引入中文版后曾多次再版,择选的篇章各有侧重,可见奥康纳在小说世界里的重要地位。本书经重新编译后再版,囊括了奥康纳最杰出、传播最广、获得荣誉最高的几个短篇小说,同时收录了她在不同主题、不同技巧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可为读者提供较为经典的呈现。(推荐人 陈佳靖)《恋恋风尘》侯孝贤 著 雅众文化·新星出版社 2018-04熟悉侯孝贤的人,应该对其电影中冷静、客观的镜头语言不会陌生。在他的《童年往事》《恋恋风尘》《悲情城市》等代表作品中,个体在时代背景下的生活被细致地展开,显露出一种真实的自然返还。本书收录了侯孝贤于2007年11月应邀在香港浸会大学所作的七个电影讲座的文稿。相比其他关于侯孝贤的电影记录或访谈录,本书的主题更为丰富和深入,不仅涵盖了导演本人从直觉到自觉的创作成长经历,还详细阐述了他对于电影的美学信念和拍电影的方法与经验,其中不乏对世界电影大师布列松、小津安二郎等人的对比探讨,以及电影行业中可能面临的困境和出路。无论是对于电影领域的从业者还是普通观众,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影迷读物。(推荐人 陈佳靖)《切尔诺贝利的祭祷》[白俄]S·A·阿列克谢耶维奇 著 孙越 译 中信·大方 2018-081986年4月26日,连续爆炸摧毁了坐落在白俄罗斯边境附近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丝毫动力机组的反应堆及建筑。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是20世纪最严重的技术事故。在切尔诺贝利出事前,每10万人中有82名肿瘤患者,到2005年这一数字已经飙升至6000名。事实被掩藏、后果被刻意淡化,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这部作品,是难得地深入现场,带领读者走进受灾者心灵的纪实之作。阅读这本书,会让人疑惑这是否真的是一部非虚构作品,即使是村妇莽夫,也能说出如此富有哲思的话。也许当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人生发生巨大变故时,人类会不自觉地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假如学者一无所知,假如作家一无所知,我们就用我们的生与死帮助他们了解。”阿列克谢耶维奇曾说过,非虚构绝非简单意义上的新闻报道,而是作家经过提炼和淬火的心灵写作,是作者灵魂与人类精神的展现。凭借她真实记录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事件,她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这部作品早在2012年就有过简体中文版译本,今年中信·大方再度出版了,据出版方称是简体版首度完整出版,经过作者全新修订。(推荐人 林子人)个人书单(排名不分先后)姜妍(总监)1、《漫游者》2、《铁浆》3、《我有關聲譽、權勢和財富的簡單思索》4、《我要快乐,不必正常》5、《椰壳碗外的人生》6、《事实改变之后》7、《创水记 : 以色列的治水之道》8、《风·落·之·光》9、《活山》10、《中国科学史》朱洁树(编辑)1、《灿若锦霞:第一代跨洋影人与近代中国》2、《长乐路》3、《光与暗的故事》 4、《事实改变之后》5、《铁道之旅:19世纪空间与时间的工业化》6、《发现东亚》7、《长崎:核劫余生》8、《伟大的海:地中海人类史》9、 《宫崎市定人物论》10、《在上帝之城与魔鬼共舞:危机中的里约热内卢》黄月(编辑)1、《打开一颗心:一位心外科医生手术台前的生死故事》2、《纳博科夫短篇小说全集》3、《失踪的孩子》4、《论童话》5、《去海拉尔》6、《乌托邦年代:1968-1969,纽约-巴黎-布拉格-纽约》7、《最危险的书:为乔伊斯的而战》8、《大问题》9、《With the End in Mind: Dying, Death, and Wisdom in an Age of Denial》10、《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北京册)》潘文捷(记者)1、《帝国之河:水、干旱与美国西部的成长》2、《海洋上的美国霸权:全球化背景下太平洋支配地位的形成》3、《伊本·赫勒敦:天才的一生》4、《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5、《单身女性的时代:我的孤单,我的自我》6、《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7、《做工的人》8、《辛丰年音乐文集》9、《美国秩序的根基》10、《人类的明天》董子琪(记者)1、《去海拉尔》2、《契诃夫书信集》3、《他从凤凰来:沈从文传》4、《不锈时光》5、《重读八十年代》6、《纸上寻仙记》7、《杨天乐买房记》8、《菲利普·拉金诗全集》9、《米娜的行进》10、《纳博科夫短篇小说全集》傅适野(记者)1、《房思琪的初恋乐园》2、《心灵革命:现代中国的爱情谱系》3、《单身女性的时代:我的孤单,我的自我》4、《论童话》5、《椰壳碗外的人生》6、《守候黎明:全球化世界中的约瑟夫·康拉德》7、《雨》8、《给无价的孩子定价:变迁中的儿童社会价值》9、《假证件》10、《行者诡道:一个16世纪文人的双重世界》林子人(记者)1、《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2、《心灵革命:现代中国的爱情谱系》3、《切尔诺贝利的祭祷》4、《宋徽宗》5、《到长安去:汉朝简牍故事集》6、《古今和歌集》7、《鱼翅与花椒》8、《82年生的金智英》9、《文化中的政治》10、《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张之琪(记者)1、《社会主义与“自然”:1950-1960年代中国美学论争与文艺实践研究》2、《日本设计六十年:1950-2010》3、《椰壳碗外的人生》4、《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利》5、《左道:中国宗教文化中的神与魔》6、《欲望与尊严:转型期中国的阶层、性别与亲密关系》7、《怀旧的乌托邦》8、《求错集》9、《消失的美学》10、《理解一张照片:约翰·伯格论摄影》陈佳靖(运营编辑)1、《在美国钓鳟鱼》2、《我认得人类的寂寞:废名诗集》3、《观察》4、《房思琪的初恋乐园》5、《雨必将落下》6、《日本设计六十年:1950-2010》7、《邻人之妻》8、《好人难寻》9、《恋恋风尘:侯孝贤谈电影》10、《抵抗的群体》……………………
机器之心报道机器之心编辑部一个「十年」结束了,在 2020 年度的百度 AI 成绩单上,我们看懂了它走向下一个十年的勇气和决心。2020,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难忘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在迎接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我们发现了更多的机遇和希望在前方:新的科技和信息基础设施比以往都更加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工智能参与到了抗疫防疫、复工复产、产业升级等各个环节,与国计民生紧密相连。「新基建」成为了年度热词之一,成为了我国疫后经济重建的核心,让智能中国的前路变得明晰。立足核心技术,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增强各行各业的智能化水平,成为新基建道路上的重中之重。智能中国正势不可挡、加速到来,我们又该如何化解挑战、拥抱机遇?AI 如何进入工业化大生产,成为坚实的 AI 基础设施?12月30日,百度发布《百度AI的2020》,以万字长文总结回顾过去一年,从三大角度出发,写得明明白白:2020 年,百度 AI 技术上持续突破,AI 进入工业化大生产,成为坚实的 AI 基础设施。2020 年,百度 AI 以更加「智能」的产品和业务点亮大众生活,同时向各行各业输送百度的 AI 技术成果与平台能力,促进产业智能化升级;2020 年,百度 AI 不忘初心,站在社会需求的第一站,积极投身抗疫防疫,持续投入人才培养,为中国、世界源源不断输出新的创造力。正如百度 CTO 王海峰所说:「立足新发展阶段,以新理念建新格局,科技创新是关键。百度AI的2020,与时代共前行。」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这一年来,百度 AI 都有哪些亮眼的成绩。百度大脑 6.0:勾勒底层创新依托百度大脑、飞桨、智能云、芯片、数据中心等成果,百度正在加码新型 AI 技术基础设施。2020 年,百度多年 AI 技术积累和业务实践的集大成——百度大脑已经形成了基础层、感知层、认知层、平台层和 AI 安全在内的完备技术体系。一方面,百度大脑 6.0 已经具备 “知识增强的跨模态深度语义理解” 能力,其结合了知识图谱和深度学习技术,使得人工智能不仅能具备知识,还能持续学习,像人一样「活到老学到老」。除此之外,在多项技术上,百度大脑正在持续实现突破:在多模态语义理解领域,百度提出了多模态预训练模型 ERNIE-ViL,首次将场景图(Scene Graph)知识融入多模态预训练,刷新了 5 项多模态经典任务的世界最好效果,并超越微软、谷歌、Facebook 等机构登顶视觉常识推理任务(VCR)榜首;在对话智能领域,百度发布了超大规模开放域对话生成网络 PLATO-2,模型参数规模上升到 16 亿,涵盖中英文版本,在内容丰富性和连贯性上达到新高度,能够就开放域话题进行流畅深入的聊天,对话效果超越谷歌 Meena、微软小冰和 Facebook Blender 等先进模型,并在 DSTC9 比赛中斩获了四项冠军;在端到端问答方面,百度提出 RocketQA 训练方法,大幅提升了对偶式检索模型效果,在多个问答相关数据集中取得了 SOTA,并问鼎微软 MSMARCO 数据集段落排序任务。该技术已应用在百度搜索、广告等核心业务,也将在更多场景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百度大脑 6.0「软硬一体的 AI 大生产平台」也在持续升级,让百度大脑更高效地支持 AI 工业化大生产,帮助产业智能化发展提速。中国首款云端通用 AI 处理器「百度昆仑 1」,今年已实现量产和应用部署,量产约 2 万片,性能相比 T4 GPU 提升 1.5-3 倍;第二代的百度昆仑芯片与百度昆仑 1 相比性能将提升 3 倍,预计在 2021 年上半年实现量产。而在 AI 安全问题层面,依托百度大脑的 AI 安全体系,百度打造了一系列覆盖云管端及大数据和算法层面的领先 AI 安全能力,为当前众多 AI 安全问题的应对和解决提供工具,并首次提出了「Security、Safety、Privacy」三大 AI 安全维度,让 AI 技术和产业智能化能够以可靠、可信的方式良性向前发展。百度飞桨:做深度学习框架的「中国品牌」2020 年,人工智能进入全面落地期,开源开放不仅仅是技术开发领域的协作机制精神的内涵,更是驱动技术创新和加速产业发展的核心动能。今年,国产深度学习框架迎来了开源的「春天」,来自各高校和企业的框架、平台先后开源,正在形成一股合力,推动着中国开源的车轮不断前进。飞桨是百度自研、中国首个开源开放、功能完备、完全自主可控的产业级深度学习平台,也是深度学习开源框架中最知名的「中国品牌」。在权威数据调研机构 IDC 公布的 2020 年下半年深度学习平台市场份额报告中,百度与 Google、Facebook 居于中国深度学习平台市场综合份额前三,其中,百度综合市场份额位列第二,与位列第一的 Google 几乎持平。飞桨产业级深度学习开源开放平台全景图。飞桨开源框架 V2.0RC 版本,带来 “编程一致、动静统一” 的全新开发体验。飞桨动态功能走向成熟,并实现动态图转静态图训练和部署的能力;API 全面升级,分为 19 大类,结构更体系化,功能更强大;实现高层、基础 API 的一体化设计,代码开发更加简洁;完全兼容历史版本,并提供升级工具,降低迁移成本;2.0 动静统一的编程体验为深度概率编程、量子机器学习等前沿学术研究提供更好的支持。此外,飞桨硬件生态伙伴达到 20 家,适配或者正在适配的芯片 / IP 型号 29 种,提供自主可控的坚实底座,加速 AI 产业生态构建。如今,飞桨已经凝聚了 265 万开发者,服务了 10 万家企业,创造了 34 万个模型,在城市、工业、电力、通信等关乎国计民生的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聚焦前沿技术:站在巨人肩膀,看懂未来2020 年,世界对前沿技术的关注度更加高涨,量子计算、区块链、生物计算…… 我们相信,这些都将改变人类的未来。量子计算被视为面向未来的计算范式与生产力。今年,百度发布了国内首个云原生量子计算平台量易伏 Quantum Leaf,可提供 QCompute 等量子开发套件、缩短量子编程全生命周期、实现量子工具链闭环;此外,量子脉冲计算服务量脉 Quanlse、量子机器学习工具集量桨 Paddle Quantum 也获得全面升级,构建起了百度量子平台为核心的量子生态。这一年,区块链技术备受关注,逐渐「脱虚向实」。技术自主可控、产品高易用性的百度超级链,成为 AI 之外加码新基建的关键技术动能之一。今年,百度超级链已经拥有 425 篇独创技术专利,包括链内并行技术、立体网络等,实现了单链达 8.7 万 TPS 的行业领先网络性能,并作为国内首个项目捐赠给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百度超级链还在今年推出了 BaaS 平台、开放网络、电子签约等一系列产品,联合浦发银行、徐家汇商圈等企业,推动区块链在金融、积分等领域落地,加速区块链的规范化应用落地。与此同时,百度 AI 也正在成长为一名全能的「跨界者」。此外,百度推出的全球首个 mRNA 疫苗基因序列设计算法 LinearDesign,能在16分钟内大大提升疫苗设计的稳定性和蛋白质表达水平,从而有效解决了 mRNA 疫苗研发中最重要的稳定性问题,加速疫苗研发速度。在 12 月举办的 Wave Summit + 峰会上,百度飞桨完成了人工智能和生物计算的跨界行动:基于飞桨的生物计算平台「PaddleHelix 螺旋桨」正式发布,提供了包括 RNA 二级结构预测、大规模的分子预训练、药物 - 靶点亲和力预测、以及 ADMET 成药性预测等一系列算法和模型,重点满足生物医药,疫苗设计和精准医疗方面的 AI 需求。中国 AI「头雁」:连续三年 AI 领域专利总申请量第一截止 2020 年 10 月,中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共计达到 69.4 万件,同比增长 56.3 %,大大提升了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专利布局中的竞争实力。这一年,百度继续领跑国内机构专利申请数量排行榜。12 月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工信部电子知识产权中心发布的《2020 人工智能中国专利技术分析报告》显示,在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方面,百度分别以 9364 件专利申请和 2682 件专利授权处于第一位。这也是百度连续三年在人工智能领域专利分析报告中总申请量蝉联第一,充分展现出了中国 AI「头雁」的实力。图左:中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数量排名;图右:中国人工智能专利授权数量排名。不仅如此,百度更是在深度学习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智能语音、自动驾驶、知识图谱、智能推荐、交通大数据多个领域位居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首位。在深度学习领域,百度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为第一名;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百度专利申请量以 1383 件位居第一;在自动驾驶领域,百度公司专利申请数量 1928 件,超越各国外企业排名首位;……迎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机遇,在人工智能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体系建设的赛道上,中国正不断加速。30 余项冠军、260 多篇论文:百度 AI 前沿研究继续大放异彩受到疫情影响,今年的大部分学术会议、技术竞赛等都改为线上举行。距离不是真正的阻碍,2020 年,在 CVPR、ACL、ECCV、NeurIPS、INTERSPEECH 等全球顶级的人工智能学术会议和相关竞赛上,百度 AI 问鼎冠军 30 余次,论文收录 260 多篇,持续彰显了 AI 技术领军实力。今年 3 月,在国际语义评测 SemEval 2020 竞赛中,百度基于飞桨平台自研的语义理解框架 ERNIE 一举斩获 5 项世界冠军。6 月,在 CVPR 2020 的 AI CITY Challenge 和 MOTS Challenge 两大挑战赛中,百度击败阿里、滴滴、卡内基梅隆大学等参赛者,摘得 4 项世界冠军及 1 个榜单冠军,并成功卫冕 1 项冠军。8 月,在 ECCV 2020 的 AIM 2020 Real Image Super-Resolution Challenge 挑战赛中,百度凭借自研的「图像超分辨率技术」赢得了全部 3 项冠军。10 月,在第九届国际对话技术竞赛 DSTC9 四个赛道的角逐中,百度 NLP 开源 PLATO-2 斩获四项冠军。11 月,在 NeurIPS 2020 新增的电网调度竞赛(Learning To Run a Power Network Challenge)中,百度 PARL 团队拿下了鲁棒能力赛道和泛化能力赛道的双料冠军。12 月,在 NeurIPS 2020 SpaceNet-7 多时相城市发展挑战赛(Multi-Temporal Urban Development Challenge)中,百度凭借百度大脑先进的计算机视觉技术支撑,以最高得分和最快模型的成绩斩获冠军。在人工智能学术顶会和相关竞赛中的卓越表现彰显了百度在前沿技术领域的雄厚实力,也为百度赢得了大量荣誉。截至2020 年,百度获得了来自政府、行业协会、媒体等多方机构颁发的 100 多个奖项,如再次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50 家聪明公司」、荣获 2020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最高奖项 SAIL 奖、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0 第十五届「中国芯」优秀技术创新产品。2020 年 7 月,百度文心(ERNIE)摘得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WAIC) 最高奖项 SAIL 奖。智能交通、智能汽车、自动驾驶三驾马车齐飞从硬核技术到商业落地,百度 Apollo 正不断刷新智能出行领域的「高难度考题」。2020 年,百度先后在长沙、沧州、北京开放 Apollo Go 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乘坐了「人生中第一辆自动驾驶出租车」。5 月 26 日,百度位于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的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应用测试基地 Apollo Park 建造完成,加速推进 Apollo 自动驾驶、车路协同技术产品的成熟和应用。8 月 21 日,百度在河北沧州开放 Apollo Go 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沧州市民可通过百度地图享受一键呼叫免费搭乘体验。沧州成为中国首个可以在主城区打到 Robotaxi 的城市。9 月 15 日,在「万物智能——百度世界 2020」大会上,百度完成全球首次全无人驾驶直播。全无人驾驶是百度 Apollo 历时 7 年的研发成果,其技术落地是 Robotaxi 实现商业闭环的必要条件,将加速中国自动驾驶大规模商业化部署。Apollo 已经获得全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主驾无人测试许可,长沙的自动驾驶车队可正式去掉主驾安全员,在长沙开放道路上开展完全无人驾驶的路测。2020 年 10 月 10 日,百度 Apollo 自动驾驶出租车正式在北京开启运营,测试区域总长度约 700 公里,覆盖海淀、亦庄、顺义生活圈和商业圈等数十个站点。10 月 12 日当天,北京地区呼单量突破 2600 单,百度也成为中国唯一一家在多城开启 Robotaxi 试运营的公司。12 月 7 日,北京市自动驾驶测试管理联席工作小组向百度 Apollo 颁发了首批 5 张无人化路测(第一阶段)通知书。这是北京市首次允许测试主体在公开道路进行无人化自动驾驶测试。与此同时,智能车联产品 Apollo 小度车载已进入上百万辆智能汽车,与全球 60 + 主流汽车品牌都有合作,上市的车型超过 500 款,每天为 1000 + 万用户提供导航服务,每年伴随用户行驶超过 10 亿公里,每个月语音交互达 1500 万次。据 IHS Markit 最近发布的《中国智能网联市场发展趋势报告》显示,2020 年小度车载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搭载量行业领先。百度以《Apollo 智能交通白皮书》形式,发布了国内外首个车路行融合的全栈式智能交通解决方案「ACE 交通引擎」。「ACE 交通引擎」扎根中国智能交通新基建,目前已获近 20 个城市的智能交通新基建订单。其中,百度 Apollo 中标的「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面向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的智慧交通『新基建』项目」,项目金额接近 4.6 亿元,或为今年国内智能交通领域的最大招标项目订单。AI描绘万物智能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冲击,也让社会各界充分意识到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的重要价值。百度AI通过搜索、地图、输入法、小度、Apollo等产品和平台服务大众,让生活更简单、更便捷。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语音、视觉、深度学习等AI技术能力,百度搜索也在持续智能化。今年 9 月,百度基于百度大脑核心技术驱动,底层采用小度助手对话式人工智能操作系统,推出了虚拟助手「度晓晓」App,其拥有二次元虚拟人物形象和独特的情感交互系统,可以像真人一样跟用户沟通,提供更好的服务。这一年,百度地图延续并坚守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地图」的 AI 优势和创新能力,上线熟路导航模式、车道级导航功能、AI 室内通和红绿灯倒计时功能,不断迭代更新基础服务。目前,百度地图的 90% 数据生产环节实现 AI 化,新一代人工智能地图进一步夯实数字底座,百度地图智能语音助手用户量已破 4 亿,智能语音交互场景持续迅速增长。此外,百度地图的全景新生态更加丰富,全景地图覆盖全国 95% 以上的城市,覆盖里程超过了 300 万公里。2020 年,百度输入法依托于领先的 AI 实力与丰富的 AI 落地经验,进一步扩大了在市场份额、AI 功能、语音输入和内容生态等方面的领先优势。这一年,百度输入法市场份额与月活跃用户量增势迅猛,目前月活已突破 6 亿;语音输入能力持续突破,并成为业内首个日均语音请求量破 10 亿次大关的输入法产品,语音识别准确率达 98.6%、手写识别准确率提升至 96%,均实现行业领先。百度输入法 10.0 版本重磅发布了 AI 助聊功能,基于百度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算法能力和知识图谱积累,业界首次采用可控文本生成模型,是行业内唯一支持多种情绪自动撰写的产品。2020 年,小度助手和小度智能硬件产品成绩依旧亮眼:今年 3 月,小度助手语音交互次数达到 65 亿次,达到去年同期近 3 倍;小度第一方设备语音交互次数达到 33 亿次,是去年同期的近 5 倍。截至 9 月,小度助手技能商店提供 4300 个技能,开发者数量也已达到 45000 人,使用场景也从家庭、酒店、汽车拓展到移动场景。据国际权威调研机构 Canalys 数据显示,2020 年上半年小度智能音箱全品类出货量位居国内第一;前三季度,小度智能屏出货量稳居全球第一。此外,小度今年发布了搭载了百度自研鸿鹄芯片的小度智能音箱 2 红外版、小度教育智能屏、小度智能早教机、小度智能屏 Air 等产品,让小度在更多细分场景和人群实现了「破圈」,不断加速人工智能硬件的市场普及,拓宽智能助手的应用边界。将「产业智能化」进行到底在加码新基建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无法忽视的角色——「百度智能云」。作为百度 AI to B 的重要承载者和输出者,百度智能云为各行各业大规模输送百度 AI 的技术成果与平台能力。百度智能云融合了云计算、百度大脑、大数据等百度核心技术,在 「以云计算为基础,以 AI 为抓手,聚焦重要赛道」的全新战略指引下,推动产业智能化发展,成为新基建大潮中加速 AI 工业化大生产的关键力量。百度智能云战略。百度智能云新架构分为三层,底层是百度核心技术引擎百度大脑。中间是平台,包括通用的基础云平台、AI 中台、知识中台,以及针对场景的平台和其他关键组件。在基础层和平台的支持下,上层的智能应用和解决方案将为各行各业赋能。此外,百度智能云有 AI 端到端的全栈布局,拥有中国最大的 AI 开放平台和开发者社区,已经开放 270 多种 AI 能力,服务超过 265 万开发者,日调用量突破 1 万亿。与去年相比,使用百度 AI Cloud 的活跃用户增长了 65%。在 IDC 中国 AI 云服务市场厂商评估中,百度智能云的 AI 能力连续三次在中国市场排名第一。百度智能云持续对外输出百度大脑的 AI 技术,其就像武侠小说里少林寺的藏经阁,将百度领先的 AI 技术融汇成无数「内功心法」和「武功技能」,输送给社会经济各领域,加速中国产业智能化步伐。今年,为了让 AI 与云计算更紧密融合,加速 AI 应用落地,百度智能云在业内率先提出了 AI-Native 的云计算架构。在基础设施的 AI 计算集群、AI 芯片到工程平台的飞桨、云原生以及到应用平台的视频云、区块链等,通过云智一体,端到端的方式,便捷高效的支持产业的智能应用。在 AI-Native 框架下,百度智能云发布新一代基础架构百度「太行」,即弹性裸金属服务器 V2.0,其基于百度自研的硬件虚拟化技术,全新构建下一代云基础设施,在拥有弹性灵活的云计算基础上,实现物理服务器高性能的计算能力。此外,百度智能云的混合 / 专有云平台 ABC Stack 已经拥有行业版本、企业版、敏捷版和超融合版四个版本,现已全部支持国产化服务器和操作系统,实现真正的国产化智能云。在智慧金融、智慧医疗、智慧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百度AI硕果累累:截至目前,百度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已在北京海淀、重庆、成都、苏州、宁波、丽江等10+省市落地应用,帮助城市提升智能化的水平;在智慧金融领域,百度智能云以自主可控的金融云为底座,以AI中台和知识中台为支撑,服务了近200家金融客户,跻身中国金融云解决方案领域第一阵营;在智慧医疗领域,百度「灵医智惠」, 依托百度大脑6.0、涵盖了医疗AI中台、医疗知识中台和医疗数据中台三大中台能力,能提供医学知识服务、临床辅助决策、智能随访服务和区域健康驾驶舱等四项核心应用,为基层留下「不走的AI医疗队」;在智慧能源领域,百度智能云能源AI中台,为能源企业智能化升级提供从方法论、平台、服务在内的全套工具;在智能制造领域,百度工业互联网助力企业及上下游产业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在生产效率、安全、质量、消防、污染治理等方面实现全面提升;智能制造覆盖14大行业,100多家企业,30多个合作伙伴,触达50多类垂直场景,在3C、汽车、钢铁、能源等行业已规模落地。为世界创造更多可能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全球 AI 人才的紧缺,在人才培养领域,百度 AI 没有缺席。2020 年,百度投入到 AI 人才培养的资源包括教学、实训、大数据、算力、算法、竞赛、工程师等,总价值达到数亿元。CCF - 百度松果基金、百度奖学金等为青年 AI 人才提供多维度支持,与近百所高校联合 AI 人才培养,与教育部、工信部开展产学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全国高校深度学习师资培训班等项目,培养了 400 余所高校的上千名 AI 专业教师,惠及数万学生。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国际大数据竞赛、百度之星、百度大数据人工智能菁英班等项目,以赛代练,以赛促学,百度通过一次次竞赛,让 AI 变得触手可及。在 WAVE SUMMIT+2020 深度学习开发者峰会上,百度飞桨发布了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的大航海计划:未来三年,飞桨将投入总价值 5 亿元的资金与资源,支持全国 500 所高校,重点培训 5000 位高校 AI 教师,联合培养 50 万 AI 未来人才。AI,为更好2020 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我们所有人的生活。百度 AI 也在第一时间加入了抗疫防疫的任务当中。百度 AI 出现在中国疾控中心病毒所的应急技术中心,接收样本 10 个小时后就完成了北京四个病例样本的全基因组测序。百度 AI 问诊每日调用达近万次,机器人战疫解决方案落地 30 多家医院、机构,百度地图迁徙大数据平台、实时路况平台为国家防控部署提供数据参考,发热门诊地图、疫情小区地图、核酸检测机构查询等功能,都成为抗疫防疫事业中的亮眼角色。秉承着「科技为更好」的社会责任理念,百度始终坚持运用创新技术,联合「共益伙伴」,聚焦于解决社会问题,履行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百度是最早将人工智能技术用于寻人的企业,截止到 2020 年 12 月,百度 AI 寻人已经累计帮助了近 12000 个家庭团聚。在文化保护领域,百度正在和清华大学、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等机构合作,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识别国宝级古建筑内外的微小变化,保证及时修缮。乐山大佛、广元千佛崖等重要文物管理和保护已经开始应用百度的 AI 技术。此外,百度也在动物保护方面和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 IFAW 合作,推出了全球第一个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打击野生动物制品非法贸易的平台;并与国家地理达成合作,通过百度 AI 图像识别能力提高蝴蝶物种识别效率,为蝴蝶物种的保护和研究提供技术支持。挑战总是与机会并存,提及未来的前行方向,百度 AI 用三个「始终」来总结:始终关注国计民生,承担科技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始终重视底层突破,积极探索技术无人区,让中国 AI 走向世界前沿;始终保持产业敬畏,用服务心态、开源开放来支持千行百业智能化转型。人工智能新的十年刚刚揭幕。在下一段航程中,百度 AI 仍将乘风破浪。
近期,由我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煜副教授、徐跃家老师和刘平浩老师策划并担任客座主编的《AC建筑创作》“健康建筑学:疫情滤镜下的城市和建筑空间”特刊正式出版。“健康建筑学:疫情滤镜下的城市和建筑空间”特刊封面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席卷全球,给人类社会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当代城市空间和建筑空间也在疫情中暴露出了种种问题。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的流行病疫情,都曾为建筑学带来深度自省和重要发展:19世纪传染病的大爆发推动了城市规划学科的出现,肺结核的疗愈方式促成了现代主义建筑的流行;20世纪末心理疾病和康复疗法的研究带来了对高层住宅和景观设计的反思;近20年慢性病的大流行催生了活跃设计(Active Design)的推广……疫情滤镜放大了建筑学对“健康”的诉求,将“健康建筑学”的概念重新带回主流研究和实践的视野。在学科交叉、尺度交汇、数据和信息化极大发展的今天,建筑学如何服务于人类健康,充满了各种崭新的可能。本期《建筑创作》特刊关注疫情滤镜下的城市和建筑空间。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张杰分别作序。编委会访谈了庄惟敏院士、孟建民院士和上海援鄂医疗队领队、驰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专家组成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朱畴文副院长。特刊文章研究视角涵盖建筑学、公共卫生和管理学等相关交叉学科,凝聚了国内外健康建筑学领域中青年学者的智慧。从“公共卫生视角下的城市发展”、“提升空间设计”、“关注心理健康”、“反思城市管理”四个方面,探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健康”命题和适用于中国国情的健康城市、健康建筑标准。“健康建筑学:疫情滤镜下的城市和建筑空间”特刊的出版,不仅是对当下疫情中城市空间问题的反身性思索,为“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圆满完成提供助力,更期待在“健康建筑学”交叉学科的发展历程中建立阶段性标尺。“健康建筑学:疫情滤镜下的城市和建筑空间”特刊目录特刊策划之初得到国内外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公共健康、健康城市与建筑等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支持与认同。组刊面向国内外专家、学者,业界代表广泛征集研究成果,在众多成果中,共筛选刊登代表性研究论文25篇。我校在“健康建筑学”特刊的出版发行中表现不俗,共收录10篇文章,均来自建筑学院健康人居环境研究团队。文章既有追远溯源的人类健康城市发展,又有充满未来希冀的方向探索。从公共卫生的城市发展到城市管理,从健康空间品质提升到环境心理健康营造,从城市到社区到建筑再到室内,我校团队文章展现出总体极广的专业视野,同时,也凸显出团队成员对各自领域研究的专深。其中,李煜副教授的文章《健康建筑学:从卫生防疫到健康促进》从学科的角度,将“健康”的视野从医养建筑扩展到普遍的建筑与城市空间,归纳了19世纪起城市空间的对居民健康影响的四种途径、包括卫生/ 防疫、疗伤/ 康复、疗法/ 安慰剂和预防/ 促进。该文章被《AC建筑创作》特刊收录作为开篇文章。疫情期间北京建筑大学与《AC建筑创作》编辑部特刊讨论会议《建筑创作ArchitectureCreation》创刊于1989年,是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A类期刊",建筑学一级学科目录指定刊物,中国建筑学会指定的建筑专业期刊。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简称BIAD)主管、主办,致力于世界性、高水准的深度研究和报道,挖掘建筑学思想理念、建筑工程技术应用,是具有国际国内广泛影响力的建筑专业期刊。
9月23-25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国家新闻出版署联合主办、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吉林省新闻出版局承办的第十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以下简称论坛)于吉林省长春市隆重召开,本次论坛主题为“合作共赢 赋能未来——共筑科技期刊生态圈”。第十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 圆满落下帷幕小福团根据论坛相关议题整理摘编安瑞博士和崔晓峰研究员关于中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思考如下和大家一起分享学习一、安瑞:对建设植根中国的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几点思考1.植根中国是我国科技期刊的最大优势和特色以《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为代表的一大批本土期刊是同新中国科技事业一起成长起来的,其初心和使命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主要为中国科学家服务。由于语言的原因,创刊初期大多是中文刊,为便于国际交流进行英文对照翻译或改版。这些刊物对中国作者的成果传播作出了突出贡献,也为我国科学家在有重大成果发表时掌握国际话语权和优先权提供了平台。我国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团队在《科学通报》首次发表青蒿素结构一文就是众所周知的例子。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科技期刊发表了大量我国科学家的优秀成果,在成果传播、人才培养、推动科学交流和进步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家在担任主编、编委、审稿人等工作中长期默默奉献、不懈努力,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汗水,对我国期刊积淀了深厚的感情;期刊发表了大量中国作者的优秀稿件,为培养年轻学者提供了重要平台,这也正是刊物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不论是中文刊还是英文刊,我们拥有一批以情怀和坚守默默支持国内期刊发展的科学家,他们一直在努力。植根中国就是我国本土科技期刊得以发展的最大优势和特色。2.传承文化是我国科技期刊肩负的独特使命中华文化在世界科学发展中发挥过重要的引领作用。自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可以铭刻在科技史上的重要工作,基本都是首先发表在中文科学期刊,例如: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屠呦呦的“青蒿素结构”、袁隆平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赵忠贤的“高温超导”等。这也是我们办刊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在当前国际交流环境中,语言对一篇科技论文的传播确实很重要,但并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对于首发权的确认、科研成果的记录来讲,中英文刊物都是同样的功能。长期以来我国作者大量优秀论文以英文发表在国际刊物上,作为编辑我们更担心的是中文的语言和科技文化的传承。我们收到的不少投稿明显写作粗糙,或者语病逻辑问题很多,甚至存在不少抄袭等学术不端问题。要编辑好一篇中文稿件,往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心血。这一方面让我们感到作者没有真正重视这篇中文稿件,另外一方面可能是作者缺乏中文科技论文写作训练。对语言文字,对自己的母语,我们是应心存敬畏的。一篇稿件可以反映出很多,包括对科学文化的传承及科学精神的体现等。前面提及的很多经典文章,不管经过多少岁月的洗礼,仍是经典之作,而且历久弥香。近年来涌现出很多具有浓郁“中国风”的科技期刊封面,深受读者欢迎,也是很好的例子。因此,我国科技期刊肩负着传承中华文化的独特使命。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就是国际的,我们可以通过传承好中华文化来提升办刊自信。3.专业人才队伍是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基本条件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技期刊的重视和支持,我国已经涌现出一批优秀期刊逐步走向世界,其背后也有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办刊人,这是令人非常振奋的趋势。要办好刊物,无疑需要好的办刊人。国际各学科领域高水平期刊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其编辑往往受过较好的科研训练,有国际化办刊视野,与一线科研人员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也有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和较高的社会地位。相比之下,我国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的社会地位、职业前景、薪资待遇等大多不尽如人意,因此常被队伍不稳定、难以吸引到高端人才等问题困扰。长期在“小作坊”式的办刊模式下,编辑人员案头工作繁杂、分工不明晰、人手紧张,这其实就直接反映在期刊服务能力不足、专业化程度不够、创新能力不强等方方面面。因此,不论是编委会办刊还是专业化办刊模式,专业人才队伍是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基本条件。人才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我国的专业办刊人员数量已具有一定规模,只有他们得到应有的社会地位,受到应有的认可和尊重,才会有更多有热情、有能力的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如果能把科技期刊编辑人才纳入到国家科技人才的建设体系中,相信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将是另一番风景了。4.与时俱进的同行评议是建设一流科技期刊的重要保证要办国际一流的刊物,无疑需要国际一流的稿件。稿源质量是期刊的生命线。我国科技期刊大多处于发展阶段,而且创刊时间短,尚未形成稳定的自我良性发展态势,需要不断提升对稿件的质量要求,向国际同类目标期刊看齐。比如《Nature》《Science》《PNAS》,很多年来其发表体量和影响因子是相对稳定的,而我国大多数的期刊当前是在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下不断发展的。这种情况下,期刊应该有自己明确的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也应随着期刊不同发展阶段建立对稿件接受标准的明确要求。同行评议不仅要严格公正,而且要与时俱进,这是保证稿件质量的根本。因此,首先要制定明晰的标准。有了标准,大家就要共同遵守,严格执行。在我国的文化和传统中,人情和关系体现在方方面面。对于明显不符合发表要求的人情稿,编委约稿,或院士等知名专家投稿,期刊是否敢于拒绝?这些问题对我们办好国际一流刊物确是挑战,但都是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要认真对待,而且首先应在编委会和编辑部层面取得一致的意见和共识,在运行机制和评议规则上敢于突破和创新。另外,同行评议过程是否遵守了国际相关规范,比如该回避的利益冲突、该签署的知情同意、该获得的版权许可是否都做到了;有违反出版道德的稿件,是否及时规范处理了,都会直接影响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声誉的建立。我们要相信读者的学术判断力。科学家是要承担社会责任的,包括参与论文同行评议工作。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科学家参与同行评议的数量和质量与国际同行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希望我国科学家在建设国际一流科技期刊过程中能够更加主动积极参与高质量的同行评议,承担好社会责任的同时也有助于我国科研群体国际学术地位的塑造和提升。我们感觉到,越来越多的作者认识到话语权和知识产权的问题。当我们真正拥有国际顶级成果的时候,国际期刊审稿的质疑、出版的拖延、不公正待遇、知识产权的抢夺是常有的。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科学无国界,技术有专利;科学家有祖国,国际间有竞争。我们拥有一批积极支持国内期刊发展的科学家,同样怀揣着一定能办好本土刊物的信心和梦想与我们并肩努力;我们拥有一批把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当作事业去做、不计较名利、默默无闻、乐于奉献、愿意热情为科学家服务的编辑团队。这样一大批为办好我国本土期刊而志同道合的人长期坚持奋斗,是我们不断前进的最大动力,也是独一无二的优势和资源。中国的科技期刊,应该讲好中国的科技故事,服务好中国以及全世界的科研,这是我们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相信只要我们心中有梦,脚下有路,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科技期刊强国梦一定会早日实现!小福团摘编自科技导报文章《对建设植根中国的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几点思考 |第三届世界科技期刊论坛专题》,作者为安瑞。二、崔晓峰:以优势学科和知名机构引领建设世界一流期刊和高水平学科刊群1.以优势学科和知名机构引领创办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由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等四部门印发的《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提出,要前瞻布局一批新兴交叉和战略前沿领域新刊、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强调在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生命、材料、医学等基础和优势学科领域,遴选一批优秀期刊并推动其做精做强。据统计,中国科学家在化学学科的高被引论文数量居世界第一,在材料科学、物理学、工程技术和动植物学等学科的高被引论文数量也相当可观、排在世界前列。同时,我国高校正在实施的“双一流”建设学科达460多个。这些优势或一流学科以及所在机构通常具有创办世界一流期刊的必备要素,包括人才和科研成果。一流的编辑办一流的期刊,在优势学科领域通常人才资源较为丰富,高水平科研成果也较多。目前,我国大多已发展成为或接近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都是依托优势学科和/或知名机构创办的。2.围绕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创办高水平学科刊群国际上知名的《Cell》《Nature》《Science》和《Lancet》等世界一流期刊,不仅其主刊蜚声遐迩,还依托利用主刊的品牌优势、通过细分学科领域创办了一系列高水平子刊,形成规模化的刊群或出版社,成为期刊市场化运作和品牌运营的成功典范。以《Cell》为,这本创办于1974年的期刊,在进入上90年代后不仅在生命科学领域创办了一系列高水平子刊,还拓展到化学、物质科学、环境和能源等多个领域创办了多本高水平期刊,目前已发展成为具有26本研究类期刊、16本综述类期刊和10多本合作期刊的综合性出版社。顶级期刊利用“品牌”优势创办的子刊不仅在学术上支持了主刊的发展、拓展了期刊服务科研的范围,同时截留了更多优秀稿源,在市场化运作上获得了巨大成功。此外,科技期刊是科学研究的延伸产品,以《Nature》《Science》代表的顶级期刊不仅仅局限于将发表科研论文作为期刊的产品,还以期刊品牌为依托衍生出多种公共学术服务产品,如期刊品牌学术会议(如Nature Conference、Cell Symposia)、在线课堂、新媒体、科研/机构评价等。目前,中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期刊,如《细胞研究》《光:科学与应用》《分子植物》等,借鉴国外知名期刊发展模式也分别创办了姊妹刊、正在朝刊群化方向发展。整体来看,与《Cell》《Nature》《Science》和《Lancet》等顶级期刊相比,我国的品牌期刊不仅单刊在学术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方面与顶级期刊间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在创办高水平子刊和刊群建设方面的能力还欠缺。因而,为进一步增强我国品牌期刊的学术竞争力和市场运作能力,建议当前在支持具有优势学科的知名机构创办世界一流期刊的同时,也要大力鼓励和支持已有品牌期刊或世界一流期刊,抓住时机、积极创办高水平子刊,从而形成学科刊群,通过举办期刊品牌学术会议等方式扩大“品牌”效应,提升中国的科技竞争力和话语权。依托品牌期刊形成的小型学科刊群在条件成熟时可进一步集群化、市场化和专业化运作,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既强又大”。建设世界一流期刊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路径。在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征程中,推动科技发展的“发动机”已轰然启动,动力强、实力足,具有源源不断产出一流科研成果的能力,为建设世界一流期刊构筑起了坚实的基础。借鉴国际经验、携手合作,探索和实践我国建设世界一流期刊的可行路径是科技界和期刊界面临的共同历史使命。小福团摘编自科技导报文章《以优势学科和知名机构引领建设世界一流期刊和高水平学科刊群,逐步解决“小、散、弱” |第三届世界科技期刊论坛专题》,作者为崔晓峰。
高考没考好、成绩不理想,其实也说明不了什么。想想陈丹青老师说过安慰我们的话“文凭是平庸的保证”嘛!就像建筑师一定要读建筑系可能是个伪命题一样,建筑学学位证书并不是成为建筑大师的必要条件。在建筑界也有着这样一群没有“学位”的大师们,他们最大的套路就是“不按套路出牌”。01“没文化的日本鬼才”--安藤忠雄1995年普利兹克奖得主安藤忠雄,就是一个不按照套路出牌的典型。从未受过科班教育的他,创立了一套崭新且独特的设计理论。在成为建筑师之前,他曾是一位拳击手(成绩:23战13胜3败7平手),其后在没有经过正统训练下成为专业建筑师。 对建筑师而言,学历和文凭通常代表的是一种眼界和见识。即便学历本身不是重点,但是开阔的眼界和广博的见识,却是所有合格建筑师应该有的素质。所以,安藤忠雄在大阪府立城东工业高校毕业后,便前往世界各地旅行,并自学建筑。环游够了,眼界开了,1969年回到日本创立了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1976年完成位于大阪府的住吉长屋,是两层高的混凝土住宅,已显现其设计风格,引起了业界的风潮和讨论,随之声明也迅速的累积起来。之后就是获奖获到手软,囊括了包括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在内的一系列大奖。◤住吉长屋剽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只要别放过每一个机会就好。◤教堂三部曲 由上到下“光之教堂”、“水之教堂”、“风之教堂”02“现代建筑界的旗手”--勒·柯布西耶勒·柯布西耶,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大师、城市规划家和作家。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倡导者,机器美学的重要奠基人,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旗手”,是功能主义建筑的泰斗,被称为“功能主义之父”。他和瓦尔特·格罗皮乌斯、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赖特并称为“现代建筑派或国际形式建筑派的主要代表”。但拥有如此强大华丽简历的柯布西耶却并非建筑专业科班出身。当初,如果没有老师的鼓舞,他或许就继承父亲的衣钵做一辈子的钟表雕刻师了。在老师的建议下,1907年柯布西耶先后游遍欧洲后又到埃及、土耳其等地学习建筑,参观了当时最新颖的建筑与众多古代建筑群。后于1917年返回巴黎,同时从事绘画和室内设计,与新派立体主义的画家和诗人合编杂志《华丽精神》,按自己外祖父的姓取笔名为勒·柯布西耶,他在第一期就写到:“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它植根于一种新的精神,有明确目标的一种建设性和综合性的新精神。”◤朗香教堂嗯!就是有如此的觉悟,不过柯布西耶的确为建筑界开创了新的格局。◤马赛公寓◤萨伏伊别墅03“建筑师中的艺术家”--雷姆·库哈斯知乎上随便一搜文科生可以做设计吗?多数人给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所以,文科生真的做不了设计了吗?这个时候就需要请出广大文科生的骄傲,第二十二届普利兹克奖的获得者雷姆·库哈斯。没错,他就是大家熟知“大裤衩”(中央电视台大楼)的设计者。在做建筑师之前,库哈斯曾做过记者和电影剧本撰稿人。或许是受到曾经做记者经历的影响,库哈斯将那种激烈表达立场的方式也贯穿了他的整个建筑生涯。带着这种敏锐的记者视角,库哈斯看待设计的方式更为宏观,在他看来,“每一座建筑就是一座城市”,重要的是功能、意象、符号,唯独不是单一纯粹形式表达。所以,不要和库哈斯谈形式!◤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西雅图中央图书馆◤波尔图音乐厅Philippe Ruault04“极简大师 LESS IS MORE”--密斯·凡·德罗密斯·凡·德罗绝对是大师中的大师,他的设计理念不仅对建筑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整个设计界也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作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一,“少即是多”是他的建筑设计哲学,在处理手法上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念,世界上第一栋高层玻璃帷幕大楼便是出自他之手,他也是包豪斯建筑学校的最后一任校长。密斯1886年3月27日于出生在德国伦兰德的亚琛市,亚琛是中世纪初西方文化的中心。因家庭经济状况,十五岁时密斯就结束了正规教育,在父亲的雕塑店里工作,学会了石料加工与制作的方法。密斯回忆这段经历曾说:“重要的不是纸上设计的建筑,一块砖才是建筑中真正重要的一部分。”亲身的实践和后期在包豪斯任职的经历对密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延续了包豪斯的风格,他提出了“LESS IS MORE”的理念,不得不说密斯设计理念拥有着绝对的超前性,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这种“极简风”已经渗透到设计的各个行业中。◤西格拉姆大厦◤范斯沃斯住宅◤巴塞罗那德国馆05“建筑界的隐士”--彼得·卒姆托彼得·卒姆托-2009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在成为建筑师之前,他的职业是名木匠。不善言辞的他对作品相当挑剔,他的名言是“世界已满载了符号、信息和事物的特征”,所以也没有办法给他的作品定义一个明确的风格,他的每个作品就像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般,只有身处其中,才能感同身受作品传递出信息,而感受也会因人而异,这也是他作品魅力的体现。彼得作为“建筑界的隐士”,不仅体现在他对名利的看淡,他更是把自己的事务所开在了人迹罕至的小镇哈尔登斯泰因,据说这座小城只有1000人。无论外界信息如何喷涌,他依旧坚守着对建筑设计的思考,只为做出更纯粹的作品。◤瓦尔斯温泉浴场◤柯伦巴艺术博物馆 Rasmus Hjortshj建筑学学位并不是成为建筑大师的必要条件,每一个年轻人想要成为大师的梦想都值得尊敬,但比这更值得尊敬的是朝着大师努力的过程,相信你也可以!!!免责声明:*以上部分文字资料源自维基百科*以上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编辑 | Viya出品 | ARCHINA建筑中国编辑部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李玥):2018年6月27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国际在线联合主办的“2018丝路大V北京行——科技篇活动”正式启动。来自乌克兰、罗马尼亚、泰国、缅甸、菲律宾等9个国家的海外资深媒体人、电影制作人以及知名企业家等组成“丝路大V参访团”,将在为期三天的活动中,了解改革开放40年来北京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新发展、新变化,并通过他们的视角,展示北京在科技自主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就,让世界感受科技北京的魅力。活动首日,大V们走进了北京进化者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利亚德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中关村前沿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等,正式开启了北京科技创新之旅。探索人工智能科技 机器人“小胖”、“布丁豆豆”受大V热捧丝路大V观看“小胖”机器人功能展示。(摄影 杨宾)缅甸大V伊芙琳与“小胖”机器人进行互动。(摄影 李玥)在北京进化者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大V们见到了可爱的“小胖”(Fabo)——该公司自主研发的家庭服务型机器人。“小胖”在现场展示了十八般本领,对话、唱歌、跳舞、播放视频、自动识路等。大V们纷纷拍照,兴趣盎然地与“小胖”进行互动。来自缅甸MI电台的主持人和内容制作人伊芙琳,还亲自体验了“小胖抓娃娃机”,并成功抓到一只玩偶,她表示,“小胖”机器人非常智能,与人对话时表现得活泼有趣。北京进化者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是国内首批从事智能服务型机器人研发的高科技创新企业。据该公司创始人兼CEO魏然介绍,他们的研发重点在于机器人的实用化,“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公司的机器人还都处于实验室中,距产品化还有一定的距离,‘小胖’系列属于大型家庭服务机器人,在该领域中是较为领先的,在未来,公司将会聚焦于机器人领域的教育工作。”对于“小胖”机器人家庭服务的定位,罗马尼亚《国家信使报》的编辑部主任斯特凡·勒丹努表示,能够提供家庭服务的机器人非常实用,这样一款中国原创的产品非常棒,如果有机会,自己也想要买一台。丝路大V们对智能机器人——“布丁豆豆”好奇不已 (摄影 杨宾)在中关村前沿技术创新中心的成果展厅,面对中关村前沿科技与产业服务联盟联合秘书长窦彦莉向大家介绍的一款小巧灵活的智能机器人——“布丁豆豆”时,大V们也表现出十分地好奇,纷纷驻足并提问。中关村前沿技术创新中心由中关村管委会牵头筹建,目前,已有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颠覆性新材料、前沿生物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前沿科技生态服务企业入驻。据介绍,这款市场售价仅2000元左右的“布丁豆豆”是由北京智能管家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了解中国LED自主创新发展 大V体验超酷VR“感觉像是身临其境,效果非常逼真。”来自菲律宾的《亚洲商业周刊》创始人、总裁兼总编辑安东尼·洛佩斯在利亚德光电集团体验过3D缝合技术打造的AI全景沉浸式演播室后连连赞叹。据了解,这一技术现在已经被美国多家知名电视台所引进并应用。利亚德光电集团是由国内外四十多家科技文化企业组成的一家跨国集团,业务主要聚焦于LED显示、城市景观亮化、文化科技融合与虚拟现实技术,曾服务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APEC会议、G20峰会,以及刚刚结束不久的青岛上合峰会。菲律宾大V安东尼·洛佩斯体验3D缝合技术打造的AI全景沉浸式演播室。(摄影 白薇)在利亚德集团VR体验区,大V们戴上头盔,在VR影院感受“太空穿越”;穿上装备,体验VR动作捕捉技术,端起“枪”和僵尸对战。菲律宾《商业镜报》专栏作家厄尼斯托·希拉里奥告诉记者,动作捕捉技术的体验让人印象深刻,它的技术十分先进,菲律宾在这方面可以多多向中国学习。罗马尼亚大V斯特凡·勒丹努从VR影院座椅上走下后兴奋地说:“我曾在洛杉矶见到过类似的设备,但对我来说,这次在北京的体验更好。罗马尼亚同样拥有着许多高科技人才,希望今后罗马尼亚能够引进中国的先进创新技术,与中国开展更多的合作与交流。”丝路大V体验VR影院。(摄影 李玥)丝路大V体验VR动作捕捉。(摄影 李玥)走进国家游泳中心 探索“水立方”如何变身“冰立方”接下来,丝路大V参访团一行来到了奥林匹克公园,参观了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丝路大V参观国家游泳中心。(摄影 李玥)2022年,北京冬奥会即将举办,而“水立方”也将摇身变成“冰立方”,届时作为冰壶项目的比赛场馆。据了解,今年11月将会正式启动场馆改造工作,目前的游泳池区域将转换成冰壶场地,同时对空调系统进行改造,并新建除湿系统。为了实现场馆的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利用,“水立方”组建了科研团队,研究通过比赛大厅游泳场地转换方式,搭建冰壶场地支撑系统、铺设可拆装制冰系统,实现冬奥会冰壶场地功能,同时升级比赛大厅空调除湿、体育照明、建筑声场、机电设施等系统,逐步实现“冰水转换”达到冬奥会冰壶比赛场地标准。对于这一做法,乌克兰政策智库成员、“乌克兰汉学家协会”董事会成员科瓦尔·奥尔克西表示,这非常能够体现中国“绿色办奥、节俭办奥”的理念。他说:“并不是所有国家都会面临奥运场馆建设的问题,但在举办奥运会之外的各个方面,其他国家都应该向中国学习这种节俭的理念与做法,这不仅是为了奥运会而节能减排,更是在生活中就应该做到的。”当天,参访团一行还参观了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并就中外媒体的创新报道方式及未来的合作与交流等问题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