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大连3月24日消息(记者 于闻)一批建筑类科研项目3月22日在大连通过科技成果评价,被认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科技部等有关部门批准成立的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依据科技部《科学技术评价办法》的有关规定,按照科技成果评价的标准及程序,本着科学、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组织专家对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完成的两个项目、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和大连理工大学共同完成的一个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此次评价会的专家由多家科研单位和高校的总工程师、教授组成。据悉,“深基坑激光图像位移监测技术及其实时监测系统”针对相关问题研发新的技术等3个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与会专家认为,这三个项目成果中的“纪念性大型机车、兵器文物保护性迁移及修复技术”“纪念性雕塑保护性迁移技术”;“三向渐变式转角综合开挖方法”;“深基坑位移自动化监测”等多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
各市建委(建设局),厅直各单位,有关单位:为推动我省建设领域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在行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根据《关于加强建设科研项目管理的通知》(建设发〔2007〕284号)相关规定,在各地、各单位申报的基础上,经专家评审,共评出立项项目249项,现予以公布。请各项目承担单位抓紧组织人员力量,积极推进项目研究工作,确保项目按时完成。附件:2020年度科研项目立项汇总表.xlsx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20年12月9日【来源:浙江省建设厅】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来源: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同花顺(300033)金融研究中心3月24日讯,有投资者向多喜爱(002761)提问, 尊敬的董秘您好,贵公司身为浙江省老牌建筑建工型企业,在BIPV领域是否已经有所布局?另外,通过公司资料发现,公司近几年正在逐渐加大创新研发的力度,请问公司在环保建筑,节能建材方面有哪些突出成就? 公司回答表示,尊敬的投资者您好!感谢您对公司的关注,目前公司暂未涉及BIPV领域,公司将持续关注政策动向,把握政策机遇,若有进一步计划,公司将会及时披露;浙建集团一直致力于绿色化、工业化、数字化发展之路;在城镇污水运营方面,公司围绕水处理、固废处理、生态修复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2020年获授权固废处理实用新型专利2项,申报专利8项。2020年公司完成绿色建筑技术科研课题26项,包括绿色建筑设计、施工、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公司在研绿色建筑技术科研课题30多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火炬计划科研项目和“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更详细的相关信息,公司将在2020年年报中进行披露,敬请关注。
12月11日,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网站发布《关于公布2020年陕西省住房城乡建设科技计划项目的通知》。根据通知,其中,科研开发类项目30个,绿色施工科技示范类项目33个,现予公布。据悉,为推动技术创新,充分发挥建设科技的行业支持引领作用,根据城乡建设事业发展需求、年度工作计划、《关于组织申报2020年陕西省建设领域科技计划项目的通知》(陕建科发〔2020〕162号)和《陕西省住房城乡建设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经审定,63个项目列为陕西省建设领域科技计划项目(项目清单见附件),经费自筹。各项目承担单位要严格按照《陕西省住房城乡建设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做好项目实施工作。相关市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项目推荐单位应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的日常管理、实施监督和检查工作,确保项目按期完成。附件:2020年度科研开发类项目清单附件:2020年度建设科技计划项目清单
南京,地处中国东部、长江下游、濒江近海,是江苏省会、特大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是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城市,也是东部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战略交汇的重要节点城市。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个建设地点位于南京市,总投资约2亿元工科综合科研大楼建设项目图案来源网络 实际情况以项目效果为准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工科综合科研大楼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南京市江宁开发区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工科综合科研大楼规划建筑总面积约为146826㎡,其中地上建筑面积为106148.23㎡,主要建设内容为仪科电气自动化板块和计算机人工智能板块。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为40678.28㎡,主要建设内容为按南京市地方政府的规定配建的地下停车,兼人防(平时功能:非机动车库,战时功能:甲类核6级常6级二等人员掩蔽所)及设备用房。建筑单体高度34米。工程所需资金来源国有政府性资金:20000.00万元,其中财政性资金:20000.00万元,国有非政府性资金:83642.00万元,现已落实。更多招标信息请持续关注哦!项目来源:招标网图片来源:网络(实际情况请以项目为准,侵权请联系删除)
科研一般指科学研究,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现在我们来看一个总建筑面积约9万平方米科研楼建设项目项目详情:国家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库(青岛库)及细胞制备中心项目,建设地点位于西海岸新区长江路街道办事处高家台社区开城路以北、灵山卫纬二路以南、灵山卫经六路以东、昆仑山路以西,建设性质:新建,总占地面积50亩,规划建筑面积90000平方米,拟建设国家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库(青岛库)、青岛细胞制备中心、细胞质量管理控制中心、细胞药物研发中心、细胞技术转化中心、院士工作站,用于储存干细胞、免疫细胞等人类生物资源,以及生产制备细胞产品和药物、研发细胞生物技术等。预计达产后细胞储存业务年产值约2亿,细胞产品药物年产值约4亿。来源:中国招标网,网络
未来网高校频道7月13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庞鑫鑫)7月9日,吉林建筑科技学院召开2020年校级科研立项线上答辩评审会。评审会由该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韩立强教授主持,校学术委员会23名成员,67个科研项目申报人以及科研处相关人员参加了评审会。 正式评审前,召开了校学术委员预备会,副主任委员陶进教授对评审基本要求、办法、程序和时间安排等进行布置:评审分为两大组进行,一组评审34项(重大专项、中青年扶持和平台专项),二组评审33项(青年培育)。 评审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围绕选题依据、研究目标和内容、研究方案、前期研究基础、科研团队等方面进行汇报,并接受专家质询。各学术委员依据事前审核的申报材料,结合现场汇报,本着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对申报人给予针对性、有侧重的指导和评价。 评审会历经近6个小时的汇报、答辩、评审打分,最终确定49项科研课题为学校2020年校级科研项目,总立项率73.1%,同比去年增加8项。 49个立项项目分布为:重大专项3项;中青年扶持项目18项(科技类10项,其中重点5项、一般5项;社科类8项,其中重点3项、一般5项。),青年培育项目23项(科技类17项,社科类6项。),平台专项5项。 今年特殊时期用特殊的方式开展的校级科研课题评审体现出两个特点。第一,“云端”远程提问、回答和交流的方式新颖、轻松,申报人通过屏幕共享,直观表达自己课题的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通过一问一答的交流,拉近了申报人与专家之间的距离,同时又能让更多教师有机会线上参与科研交流活动,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充分体现了互联网科技给人带来的高效与便捷,值得进一步完善和推广。第二,今年教师申报积极性高,课题数量多、选题新,见解独到,整体申报质量好于往年,通过课题申报达到以评审立项促进广大教师科研积极性和能力提升的目的,意义重大深远。
未来网高校频道11月25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庞鑫鑫)11月22日,2019年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年度成果发布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吉林建筑科技学院严寒地区近零能耗公共建筑示范项目成功入选中建节协年度“好建筑行动示范项目”并授予“中国好建筑”称号。据悉,2019年中国好建筑活动由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组织,围绕能效提升、绿色建筑、智慧运营、健康舒适和超低或近零能耗建筑等五个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具有示范性、引领性、实践性的典型案例,通过对项目提供的信息、材料、数据进行专家评审,最终遴选出符合中国好建筑评价指标的19个案例,该校是今年东北唯一、吉林省首个获此殊荣的单位。副校长陶进教授代表学校领取证书并接受中国好建筑授牌。 为构建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行业为支撑的建筑能效可持续提升的创新机制,从2017开始,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在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和美国能源署的支持下开展了“中国好建筑行动”,在能源基金会(中国)的资助下,构建了“中国好建筑行动”平台。入选“好建筑行动示范项目”命名为“中国好建筑”称号,还授予中国建筑界三大奖之一的“华夏好建筑”殊荣,同时向全球推送。 该校的严寒地区近零能耗公共建筑示范项目结合当地气候特征和资源禀赋,创新集成应用高保温性能的墙体和门窗、高气密性和避免热桥等最新建筑节能技术,带有太阳能耦合的多能互补型地源热泵系统,带有全热回收的新风系统,毛细管辐射供热/供冷末端系统,风光互补并网发电技术,光伏与建筑一体化技术等六大关键技术,联合长春建工新吉润、浙江陆特能源科技、哈尔滨森鹰门窗、天普太阳能等10多家企业,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共同打造出我省首个“更加节能、更加舒适、更好空气品质、更高质量保障”的人居环境,形成适宜产业化、规模化推广的,多项建筑节能和清洁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集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体系。 该校的科研楼先后被国家住建部确立为科学技术示范项目、吉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吉林省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全国首批超低能耗建筑标志性项目、国家“十三五”两个重点研发计划的全国重点跟踪项目。该校借此平台申报专利22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建立了吉林省高校《建筑清洁能源工程研究中心》和《绿色建造与发展管理研究中心》;建立了校企合作《严寒地区浅层地热能利用与多能互补技术研发基地》和《新能源产业学院》;参与国家和本省多个相关标准的编审;成果转化推广应用5个项目约100万平方米,联合培养多名研究生,吸收该校十多个专业的师生开展“双创”,反哺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已形成学校持续创新动力和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的安全事故发生概率明显降低,但是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经常有一些安全事故发生。其主要原因还是对施工管理工作的疏忽。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涉及很多工程,难免会出现意外状况,这需要建筑工程管理者与施工单位对该现象加强管理与监督,同时结合施工单位积极创新工程管理监督模式,并加强培训,以保障施工单位工作人员的安全问题及施工工程的监督质量问题。1.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现状1.1质量管理制度不健全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影响其施工单位工程项目质量问题的因素主要包括人、物、环境、机械设备、工程顺序5大因素。然而在施工单位进行施工时面对这5大因素,如果没有一个健全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将很难保证施工项目的质量问题及管理问题。就当前的情况而来,大部分施工单位已经逐渐认识到项目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开始针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进行创新的监督管理模式研究,以此提升自身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水平。1.2缺少新型管理监督方法当前,很多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已经形成了相对统一的管理监督方法,虽然在施工单位工程质量上要求变得越来越严格,但是却缺少新型的管理监督方法。一种新型的管理监督方法可以满足整个施工单位在建设与发展上的需求。不过也有部分建筑工程施工单位一直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使得施工单位工作中缺少了管理意识,以至于整个施工工程的管理监督出现与实际情况不符。在建筑工程上都是沿用分包或是多方施工单位进行合作的模式,针对建筑工程进行施工管理,但是这也使得施工单位在管理质量和标准上缺少统一性和协调性。1.3施工单位管理工作人员综合能力不足如今,建筑行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施工单位工程管理工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体现在施工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上。目前,建筑工程施工普遍采用机械化设备,但施工单位管理人员自身技术和专业能力不足,会导致工程施工效率低下,同时也对人员监督管理造成影响。1.4对监督管理的新要求面对当前的新趋势,建筑工程的监督管理也需要做出新的改变,通过改变传统的质量监督管理模式,打破质量监督人员数量的局限性,提升质量监督管理效率,不定期地对建筑工程进行突击检查,结合其质量问题逐一解决;另外,可以通过行政处罚手段加强质量监督管理,在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督管理中,提高监督人员对行政处罚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掌握,并根据行政责任进行追求,有效促进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最后结合实际情况对当前的监督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和改善。2.传统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2.1施工单位项目管理模式单一以前的大部分建筑工程都是结合施工、采购总承包,最后核定施工单位的资质,从而将建筑工程分别承包给施工单位。而工程的管理人员基本是项目经理或者是实际工程承包负责人,在工程中呈现出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但有时施工单位为了节约成本,未根据国家相关要求配备施工工程人员,所以有时会出现返工现象。2.2建筑行业法律不规范我国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并不够完善,使得很多工程中出现非法转包、分包的情况,造成管理监督上的困难。同时,由于部分承包商为了盈利会减少工程质量,造成安全隐患及环境影响,导致管理监督工作出现漏洞。3.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为了有效地保障了施工单位项目的开展,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模式,不管怎样创新,一定是围绕“安全”展开。在过去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中,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不少漏洞。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管理规章制度逐渐被新型管理监督模式所替代。所以在施工开始前,一定要建立起合适的管理监督机制,从而保障建筑工程能够安全落实到实处,促进建筑行业积极向前发展。4.当前建筑工程施工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4.1各个施工单位监管之间缺乏联系当前,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需要正确地认识到各个施工单位的监督之间,缺乏一个有效的联系。但对于一个单一的施工工程而言,并不需要监督管理单位。但是在实际的管理监督中,涉及主体之间的利益是不同的。由于施工单位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导致在单位施工监督管理上出现一些问题,最后各个部门为了责任相互推脱,出现工程监督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4.2工程监督管理模式未能与时俱进建筑工程的监督管理方式比较落后,跟不上建筑行业的发展。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对施工单位的工程质量要求也逐渐提高,为了避免施工单位在管理监督上出现滞后现象,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督管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大多是施工单位在工程监督工作上的人员分配不足,并且没有明确地划分管理范围,使得管理监督工作出现疏漏。5.加强建筑工程项目创新监督的有效方法及措施5.1建立完善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建筑工程在建设中都存在相应的目标和阶段性管理的问题,所以就需要建立一种较为完善的施工管理体系。通过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工程情况和管理监督方式,制定一个明确及科学性较高的现代化规章制度。针对施工单位工程施工的管理工作,及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并完善管理监督制度,从而为其他管理人员或施工人员提供管理上的参考。同时,还要注意整个建筑工程的每个环节,将深化责任机制落实到实处。以此来保证建筑工程管理监督工作的规范化、全面化,并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性和工程质量。加强工程造价控制目标落实,防止出现严重的经济效益损失,并设立合理合法的分包管理计划,维护建筑工程项目的监督管理。5.2加强新型监督管理措施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工作需要收集相应的工程项目资料,接着对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计划施工顺序、施工阶段等进行划分,最后进行分开管理。但是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缺乏统一性及协调性,各部分管理着不同的工程,发现问题时无法进行及时沟通和分享,以至于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方面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这时,就需要结合现代化技术,来弥补传统建筑工程管理监督方法的不足,通过智能化提升施工单位的工程管理能力,通过软件应用对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建设,并结合其管理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制定一个较为完善的新型管理监督措施,从而更好地提升工程的安全及质量。5.2.1加强创新监督管理及对监督人员的再监督针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监督工作,想要做到创新监督,就必须针对管理理念进行创新。只有先树立正确的科学管理理念,并落实到管理工作中,才能促进施工单位工程项目的进步。在施工项目的管理监督工作中,不同的施工环节配备相应的施工人员,并明确其岗位职责,以防止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找不到相应的负责人。所以在施工单位工程中,一方面需要明确员工岗位职责,才能够更好地推进工程项目的进程及有效的管理监督。另一方面,需要针对相应的管理监督人才进行培养,对施工人员进行有效组织管理,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推进建筑行业的发展。5.2.2加强质量安全检查针对施工现场的器械护具质量问题及安全性进行监督检查,将工人安全保障问题落实到实处,避免因为施工单位对安全问题的忽视而导致意外发生。5.2.3创新监督管理方式和信息化监督模式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必须实现新型的管理方式创新,从而落实到工程的监督中。在针对施工工程监督时,监督人员可以不定时突击检查,并且不用事先通知,对工程进行全面监督。同时,还可以建设新型的信息化监督模式,通过当前最新的信息化技术进行监督模式创新。通过信息数据的深入和对比分析,全面提升工程的监督管理水平。6.结语我国建筑行业在管理监督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制度,缺乏创新性的管理方法,整个行业的施工工程项目管理水平低下,导致建筑工程行业发展缓慢。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对相应的管理监督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并加强完善管理监督制度体系,提升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效果,强化施工单位的管理理念,引进新的施工技术,将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到施工过程中去。作者:李琼国(厦门市亨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本文刊发于《中国高新科技》杂志2020年第23期(转载请注明来源)
中国青年网北京11月23日电(记者 杨月 实习记者 牟昊琨)近日,中国建筑科技创新大会在京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引领、强化科技支撑,为集团实现“一创五强”战略目标不懈奋斗,为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贡献更大力量。中建集团党组成员、中建股份领导,总部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系统内院士、全国勘察设计大师,各子企业主要领导、科技工作者等在主会场参会,全集团近11万人在5700多个视频分会场参会。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中建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周乃翔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集团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绩。他指出,中建集团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推进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展科技创新专项行动,在科技治理体系、人才队伍、勘察设计、科技研发、自主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有力支撑了集团高质量发展,有力促进了高品质城市建设,有力拓展了人民群众的幸福空间,有力服务了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得到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科威特中央银行新总部大楼。主办方供图周乃翔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扛起政治责任,坚持创新在企业工作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支撑,坚持“四个面向”加强科技创新的系统布局,牢牢把握新时期科技创新的正确方向。要坚持战略引领,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打造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增强规划设计引领能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基础技术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党建与科技工作深度融合,强化科技创新的资源投入力度,强化鼓励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为完成科技创新工作任务提供有力保障。中建集团党组副书记、总经理郑学选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勘察设计业务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勘察设计业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部署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勘察设计业务发展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一是深化改革创新,增强发展动力活力;二是厚植人才优势,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三是优化业务结构,推进转型升级;四是提升原创能力,全面增强核心竞争力;五是加强内部管理,确保企业行稳致远;六是提升党建质量,更好引领改革发展。青岛胶东机场。主办方供图中建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赵晓江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强调,全集团要深刻理解科技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全面对标集团“一创五强”战略目标,贯彻落实集团工作部署,坚持创新引领,强化科技支撑,狠抓落实大会要求和部署,务求各项工作取得实效。大会特别设立“中国建筑科技创新特殊贡献奖”,以此表彰张锦秋、肖绪文院士为中国建筑科技创新工作做出的卓越贡献。会议还表彰了科技创新先进集体和个人,相关子企业进行典型科技创新工作交流。中建集团还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策划组织了科技月系列活动,包括优秀勘察设计展、科技成就展、高端讲座、市民开放日等活动,邀请科技工作者、社会公众感受中建集团科技创新成果,在社会各界引起热烈反响。近年来,中建集团始终围绕国家战略与企业转型发展需求,持续推动“绿色建造、智慧建造、建筑工业化”,布局城市更新、流域综合治理、智慧城市、地下物流、机器人及智能技术创新与集成,推动新型建造技术发展,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取得显著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建集团主编国家和行业标准43项,取得授权发明专利2524项,数量和质量保持领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8项,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获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49项,获得近三届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优”220项,其中一等奖56项。两代火箭厂房建造技术为我国航天航空事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装配式医院建筑及快速建造技术在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第三代核电站建造技术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空中造楼机”成为大国重器,研发出世界上唯一上万吨的六自由度工程结构实验设备“万吨压力机”,“五桥同转”创造世界纪录,行业首条“重钢结构智能制造生产线”建成投产,自主研制的盾构机投入使用,丙烷脱氢核心设备稳居行业前列。同时,打通国内外技术管理,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服务阿尔及利亚大清真寺、淡布隆跨海大桥、埃及新首都等重大工程建设,为海外经营提供坚强科技支撑,展现了“中国建造”实力。建筑钢结构智能制造生产线。主办方供图中建集团加快推进国务院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改革部署,科技创新注重源头,近两年科技投入增速超过30%,位居中央企业前列;注重研发,承担了11项“十三五”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居同类央企首位;注重人才,培育张锦秋、肖绪文院士等行业领军人才;注重成果,截至2019年底累计获国家科技奖75项。在今年疫情防控复杂形势下,积极组织有序复工复产,5项科技创新成果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6项詹天佑大奖。坚持创新,服务国家战略中国建筑始终秉持责任和担当,践行国家战略,积极参与雄安新区、“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建设,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坚持科技创新,将成果落到实处。2014年11月由中国建筑承建的海南文昌卫星发射场501#建筑物正式竣工,主要功能是5m直径大火箭的垂直总装测试厂房。项目采用中建集团自主研发的技术,成功建成百米高单层建筑,保证了大面积群组埋件精度,实现了钢筋混凝土中群组工位埋件与大型航天精密设备精确匹配,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设立河北雄安新区。中建集团积极响应国家需求,承建了雄安新区设立后的首个大型城建工程——雄安市民服务中心。从2017年12月7日正式开工、3月28日项目主体竣工,总工期112日历天,采用建筑高度集成化、工业化的装配化体系,比同体量工程施工速度快2至3倍。过程中同步建设的“数字孪生园区”将物理建设同步到计算机中,实现物理园区与虚拟园区的数字孪生,为后期运维打下了坚实基础。2019年11月,由中国建筑承建的中巴经济走廊最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巴基斯坦PKM高速公路项目(苏库尔-木尔坦段)正式通车,作为中巴经济走廊的旗舰项目,率先采用中国改性沥青技术,全线绿化,可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PKM项目连接巴基斯坦南北的经济大动脉,是巴基斯坦设计等级最高、智能系统最先进的公路。中建集团坚持“海外优先”战略,积极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力量。勇做先驱,推动行业进步中国建筑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推进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围绕建筑领域技术研究,切实发挥行业的引领作用,推进高质量发展,为建筑行业转型升级持续贡献智慧。2013年,中建集团建设高铁武汉站采用的“桥建合一及功能可视化立体疏解客流铁路车站设计建造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建造过程将桥与建筑两种体系完美融合,大型铁路客站节省用地、缩短流线和提高运营效率等关键问题,开创了我国新一代铁路客站的技术方向,同时该技术体系也成功应用于南京南站、广州南站等大型高铁站房,有力推动了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2017年5月中建集团主持编写了我国首部工程施工BIM国家标准《建筑信息模型施工应用标准》(GB/T 51235-2017)正式发布,它是中建集团承担的多项国家重点科技支撑项目研究成果的升华,也是中建5000多个项目实践经验的凝练,推动了智慧建造技术的发展。万吨级多功能试验系统。主办方供图2020年7月,历经10年攻关,中国建筑自主研发的“中建万吨级多功能实验系统”建成正式投入试运行,成为当前世界上唯一的垂向加载能力上万吨的六自由度工程结构实验设备,可真实反映结构受力状态,为重大工程、设备的设计、建造和制造提供技术支撑,助力我国工程结构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上天入地,拓展幸福空间中国建筑依靠自主科技创新实力不断拓展建筑空间上的可能性,不断创造更多、更美、高品质、高享受的建筑精品,为人类构筑更加美好的幸福空间。2013年7月,高达528米的“中国尊”正式开工建设,是世界上第一座在8度抗震设防区超过500米的建筑。建造过程采用中建集团自主研发的新一代“空中造楼机”,该平台可承载超2000吨,可抵抗14级大风,并实现了3000吨米级的塔机与平台集成。集成平台配套齐全、作业面充足、交通便捷,实现了多工序空间高效流水施工,为中国尊建设节省了200天工期。“空中造楼机”已在成都绿地中心、重庆御湖壹号、深圳城脉金融中心大厦等全国各地多个超高层项目上应用,经受住考验,为建筑在空间上的进一步拓展提供了设备保障。2018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尔兹比港和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奥尼尔共同出席中国援建的布图卡学园启用仪式并为学园揭牌。这座整体采用装配式钢结构的模块化建筑,设计时综合运用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环境资料等五大绿色技术,采用工业化建造方式,提高工作效率50%以上,减少了80%的湿作业,50%以上的建筑垃圾,增加建筑使用空间10%以上,为巴新绿色装配式结构建筑有借鉴性意义。布图卡学园巴新首都的重要民生工程,将有助于解决当地学生上学难、出行难的问题。超高层建筑智能化施工装备集成平台。主办方供图2019年10月,由中建集团承建的西安幸福项目林带曲屋面全面封顶,“幸福林带”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地下空间综合体建筑。项目伊始,就确立了践行“四个智慧”新理念的发展思路,从智慧设计、智慧建造、智慧运营、智慧服务4个方面将幸福林带工程打造成绿色的建筑、智慧的建筑。项目打造的2座6000立方米的蓄水池,结合地表雨水花园、下沉绿地等海绵设施,合理利用水资源,项目还将打造全国首个地下综合性体育馆,为市民参与体育活动及享受体育娱乐提供大型专业场所。(来源: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