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内容摘要:两大装配式钢结构重磅政策落地,将推动装配式钢结构发展驶入快车道。1)7月24日住建部等七部门印发《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提出大力发展钢结构等装配式建筑,新建公建原则上采用钢结构;2)7月7日住建部发布《关于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大力推广钢结构公建,积极稳妥推进钢结构住宅和农房建设;推广重点为学校/医院/办公楼/酒店等公建、三馆/交通枢纽等大跨度建筑;鼓励工程总承包模式;3)7月连续两大重磅政策落地意义重大,一明确包括公建采用钢结构,二提出住宅跟农房要稳妥推进钢结构应用;装配式钢结构发展驶入快车道。 我们测算钢结构建筑市场规模约3万亿/年,目前钢结构渗透率仅7.4%有超5倍提升空间。1)我们在2月18日70页深度《技术优化助钢结构渗透率4倍提升,商业模式升级催翻倍行情》测算钢结构建筑市场规模约3万亿元/年,轻钢(厂房/仓储/数据中心等新基建)约6120亿元,空间钢(三馆一中心/交通枢纽等)约6970亿元,重钢(商业建筑/医院/学校等)约1.05万亿元,钢结构住宅约5000亿元;我们测算装配式钢结构市场规模未来3年CAGR约25-35%;2)国内钢结构渗透率仅7.4%远低海外发达国家30-50%的水平;住宅钢结构领域渗透率不足5%远低海外发达国家25-45%的水平;政策推动+需求爆发,钢结构渗透率有超5倍提升空间。鸿路钢构制造端低成本竞争优势是共识,产能扩张/利用率提升是催化。1)通过扁平化管理+规模化采购及生产+强大技术实力+选址形成低成本竞争优势,2019年钢结构产能240余万吨(+50%)、未来产能将扩至400万吨以上居同业第一,考虑新建产能爬坡+产能利用率提升,成本优势将进一步增强;2)技术实力超群,技术要求高/制造难度大/工期要求紧的订单竞争优势及议价能力更强;3)与重庆签订《三期项目投资合作协议》,将建西南总部基地;4)披露中报业绩快报,H1净利增速11.5%,Q1/Q2单季增速-39/44%;H1新签约76.3亿元(+9.6%),Q2约49亿元(+40.1%);钢结构EPC总包一体化竞争优势尚未被充分认知,中报起将进入持续业绩论证阶段。1)EPC总包订单数量级跳升,是分包订单规模的5倍左右;龙头EPC总包收入占比10%以内、未来将50%以上、收入弹性巨大;2)利润率(乙方变甲方/设计施工一体化/规模效应)和周转率(装配式施工周期省50%)两个层面驱动ROE提升;3)直面业主结算+业主实力强+项目优质回款好将改善现金流;4)装配式钢结构是建筑最佳赛道,钢结构EPC中报将最好,EPC总包龙头的一体化竞争优势尚未被市场充分认知;5)推荐鸿路钢构/东南网架/杭萧钢构等,精工钢构参考4月6日深度报告;受益恒通科技(背靠中国中铁发展将提速)。风险提示:总包/装配式推进不及预期、传统建造方式的桎梏等(文章来源:国泰君安)
原标题:机构加大建筑工程行业调研力度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20日披露的信息,上周(6月15日至19日)共有95家上市公司接受各类机构调研,这一数据与前一周相比有所减少。上周,机构调研重点关注食品加工与肉类、建筑与工程、建筑产品、基础化工、电气部件与设备等行业上市公司。其中,机构加大了建筑工程行业的调研力度。上周,指数普涨,其中创业板指、中小板指表现强势,分别上涨5.11%、4.14%,今年以来已分别累计上涨28.99%、16.27%。基金机构指出,目前沪指突破阻力位大关仍面临一定压力,而创业板指则在持续的强劲表现后也面临较大获利回吐压力。不过,市场情绪方面较积极,结构性机会仍然是基金机构重点掘金的对象。上周机构调研95家上市公司Wind数据显示,上周两市共有南山控股、深物业A、盈趣科技、宏达电子、爱尔眼科等95家上市公司接受各类机构调研,这一数据与前一周相比有一定幅度减少。行业分布上,机构调研重点关注了食品加工与肉类、建筑与工程、建筑产品、基础化工、电气部件与设备等行业上市公司。其中,机构明显加大了对建筑工程行业相关上市公司的关注度。具体来看,上周建筑工程行业上市公司中有鸿路钢构、东南网架、岭南股份、海鸥住工、坚朗五金等公司受到基金机构调研关注。其中,海鸥住工上周接受中信证券、沣京资本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国开证券、广州金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上海益菁汇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机构的组团调研。公司在回应与工业富联的合作时表示,公司本次与工业富联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旨在通过搭建基于5G的住宅工业协同设计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将先进管理、工艺与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等先进技术的有机融合,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业务流和价值流的全产业链贯通;建立全面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公司工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转型升级,将有助于公司实现智能制造,降低运营成本,进一步提升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符合公司长期发展战略和全体股东的利益。在中信证券、嘉实基金、融通基金、平安基金、长城基金等对坚朗五金的调研中,公司表示,公司定位于建筑配套件集成供应商,以“研发+制造+服务”的全链条直销模式不断满足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公司在产品品类扩展方面,始终坚持围绕市场和客户需求,会优先选择生产、销售与现有模式存在互补和高度协同的品类和行业,进行关联产业的并购或者战略合作。关注结构性机会上周,券商机构中,中信证券、中信建投证券、海通证券、天风证券、东方证券等调研的频次较高,重点关注的个股有海鸥住工、云南铜业、双汇发展、楚江新材、博雅生物等。嘉实基金、招商基金、汇添富基金、天弘基金、富国基金等公募机构上周调研频次较高,重点关注了大北农、坚朗五金、光威复材、双汇发展、科大讯飞等个股。私募机构方面,沣京资本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上海盘京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上海鼎锋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西藏合众易晟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等重点关注了海鸥住工、科大讯飞、博雅生物、楚江新材、光威复材等个股。行业与题材方面,近期表现一直强势的医疗行业上周四大幅下挫,但上周五再度恢复反攻。由于前期走势过于强势,暂时可做技术性回调对待。银行股上周表现不佳,国防军工上周三向上放量上攻,但缺乏持续性,仅一个交易日后国防军工便大幅回撤。汇丰晋信基金指出,目前沪指突破阻力位大关仍面临一定的压力,创业板指也在持续的强劲表现后也面临较大获利回吐压力。不过,市场情绪方面较为积极。在上周二市场大涨和普涨后,周三市场表现仍然在震荡整理后走高,且周四周五的反弹上攻也让市场信心得以恢复。对于目前市场,基金机构仍以掘金结构性机会为主。具体方向上,前海联合基金建议关注:一是长期产业空间仍大的内需行业核心资产龙头,如消费、医药等;二是高分红、受益稳增长政策力度加强的基建产业龙头,如建材、机械等产业龙头;三是受益于新基建、科技创新新周期的优质龙头公司,如5G应用、网络安全、自主可控、半导体设备、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硬件创新等领域;四是一季报业绩相对平稳且趋势仍向好的子板块龙头个股。来源:中证网
8月18日,山东省邹平市一处工地上,建筑工人冒着酷暑施工。董乃德 摄/视觉中国开栏的话建筑领域一直是吸纳农民工就业的主要行业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我国农民工总量超过2.9亿人,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比重为18.7%,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为了规范庞大的建筑劳务市场,保护农民工的切身利益,近年来,我国出台多项政策,从取消包工头、建立劳务分包制度、到实行建筑工人实名制,再到今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建筑市场劳务用工逐渐规范。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发生过哪些“阵痛”?如今,农民工通过什么途径找工作,是否会被欠薪所困扰?工程方从以前的劳务外包,到有了工资代发权,能否更好地进行招工?包工头被禁后去了哪里,怎样实现政策要求下的转型?劳务公司如何发挥农民工和工程方之间的桥梁作用?为此,《工人日报》各地记者深入建筑劳务市场,探究这些问题的答案,以期解答公众心中的疑问。本周起,《农民工周刊》以“建筑市场劳务用工调查”为题,从农民工、工程方、劳务公司等角度,对建筑市场劳务用工如何一步步走向规范进行深入剖析,并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敬请各方垂注。阅读提示建筑工人实名制、取消包工头等举措让建筑市场劳务用工更为规范。不过,农民工技能认证方式不明确、劳务公司转嫁成本给农民工、临时用工入场难等问题也同时存在着。在“后包工头时代”,建筑市场劳务用工如何更规范?专家建议,面对变革,从业人员应早做准备,成立专业作业小微企业,行业协会可提供技能培训等服务,同时政府要加强监管。9月10日上午9点,劳务经纪人吴俊来到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行政审批办事大厅,咨询注册成立建筑木工施工作业企业还需要哪些资质。这已经是他第二次前来咨询了。“挂靠不好用,你要单干,自己开公司吗?”“取消资质是早晚的事,你知道怎么给农民工进行技能认证吗?”“你们建设集团打算成立自有劳务公司吗?”……吴俊说,最近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建筑劳务企业负责人、从业者碰面聊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建筑业用工变化及未来打算。在辽宁,面临变革的建筑业企业有1.2万户,从业人员达90万人。早在2005年8月,原建设部就发布《关于建立和完善劳务分包制度发展建筑劳务企业的意见》,提出用3年时间,农民工基本被劳务企业或其他用工企业直接吸纳,包工头承揽分包业务基本被禁止。此后,政策逐步收紧。2016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意见》发布,明确严禁将工资发放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和个人;2019年3月,住建部和人社部制定并实施《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建筑企业不得聘用未登记的建筑工人;2020年5月1日,《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开始实施,进一步明确,未与施工总承包单位或者分包单位订立劳动合同并进行用工实名登记的人员,不得进入项目现场施工……政府部门通过一系列举措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建筑市场劳务用工日渐规范。劳务经纪人淡出建筑市场9月5日,叮叮两声,短信提醒到账5874元。48岁的农民工朱帅奇工资卡上收到了上个月的薪水。2019年10月7日,《辽宁省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出台后,工程项目部为了规范管理,与朱帅奇及他的工友签订了劳动合同,办理了工资卡,朱帅奇每天刷考勤卡进入工地。他不仅告别了月薪半年结算、怕被欠薪而提心吊胆的日子,还有了城镇职工的社保账户。与朱帅奇不同,他的劳务经纪人吴俊却没有了劳务报酬。在实名制之前,虽然吴俊不去工地干活,但建筑工程公司和他签订劳务合同,并给他每个月近8000元的劳务报酬。2019年实施的《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建筑企业不得聘用未登记的建筑工人。这样一来,吴俊的名字无法出现在工地上,也拿不到劳务报酬了。实名制让吴俊这样的劳务经纪人没有了生存和盈利的土壤。36岁的吴俊毕业于职业学校的土木工程专业,他手中的这支36人施工队伍是从曾做包工头的姐夫手中接过来的。接手后,他只包工不包料,通过建筑工程公司发放的劳务报酬和在农民工薪水中抽成赚钱。“实名制后,农民工工资不再经由我手,没法抽成了。”吴俊说,目前他通过赚取农民工“进场服务费”过活,每名农民工根据不同工种收取500元~1000元。他担心,以后农民工不再通过他找工作,劳务经纪人的身份淡出建筑市场,他就没钱赚了。他更担心的是未来的出路。2016年起,陕西、安徽、山东、四川等多省取消建筑施工劳务资质,鼓励成立有专业作业资质的企业。“这项政策的推广是建筑业发展趋势所在。这意味着以后违法分包想都别想,劳务分包合同也签不了了。还想在这行干,只能成立专业的作业公司。”吴俊说。变革下仍面临挑战记者采访发现,建筑劳务市场目前存在着农民工技能认证方式不明确、劳务公司转嫁成本给农民工、临时用工入场难等问题亟待解决与完善。要想成立专业的作业公司,摆在吴俊面前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要有一支专业的多工种技能人才队伍。吴俊手中36人的队伍平均年龄48岁,最小的入行28年;有砌筑工12人,混凝土工、钢筋工、架子工“多面手”8人,木工10人,防水工4人,电工2人。除电工外,其余工种都没持有相关技能证书。吴俊查阅大量国家和各地试点成立专业作业公司的相关文件,“专业企业”认定为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有限公司均可,而个人、个体工商户不可以。关于申请专业作业范围,比如想从事脚手架、模板作业的,企业的建筑工人必须有对应的技能工种。但是,技能工种是以相关技能证书还是事实上掌握该技能为依据,没有相关文件予以说明。“如果要考证,职业技能培训费用谁来承担?从业的农民工大多是初中及以下学历,有技能和经验,却因考不过试而丢了饭碗怎么办?”吴俊说。“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建筑行业改革,可业内并没有完全准备好。除了农民工技能认证方式不明确外,还存在专业作业公司相比劳务公司成本高,企业会将高出来的成本转嫁给农民工等问题。”作为辽宁省建筑业协会理事之一,一家建筑劳务企业总经理孙勇分析。孙勇举例说,以往,劳务经纪人即俗称的包工头将队伍挂靠在劳务公司,农民工与劳务公司签劳务派遣合同,包工头成为代理人。建设单位将农民工工资打给劳务公司,劳务公司帮农民工缴纳社保,并扣除一定比例的服务费。转型为专业作业公司后,公司不仅要承担职业技能培训、技能等级认证等费用,还要支出企业经营管理上所需的费用。而建设单位给出的报酬不变,蛋糕就那么大,很有可能作业公司会分走农民工一部分蛋糕。此外,农民工实名制用工后,临时用工如何进场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孙勇表示,未登记的建筑工人不能进入工地。理论上,建筑业的用工形式只有劳动用工和劳务派遣用工,这两种用工方式都需要签订合同,缴纳社保。而实际中,建筑工地在赶工期和收尾时会有临时用工需求。目前,对于如何让不愿缴纳社保的临时工进场,业内人士仍讨论未果。从业者还应未雨绸缪“不想被行业淘汰,就要提前想对策。”吴俊说。疫情发生后,他一直在着手准备成立一家建筑木工施工作业企业。“可以注册为小微企业,增强企业活力、增加工人收入。”辽宁某企业管理咨询师孙文斌说。如果施工队不足百人,可以转型成立以单一工种作业为主的小微型专业施工作业企业,比如建筑木工施工作业专业公司、混凝土施工作业专业公司和钢筋施工作业专业公司等。按照国家相关优惠政策,新型小微型企业注册只需要少量资金,企业不需要缴纳营业税、增值税,而且所得税减半征收。在这种情况下,转型后的专业作业企业的税收负担会大幅度降低,也有利于保障农民工收入。孙勇则建议,行业协会可以提供培训,解决农民工技能培训不足的问题,建立由政府出资向行业协会购买培训服务的机制,专业作业企业组织作业人员免费参加培训。同时,行业协会可以建立和完善信用评价机制,用以约束专业作业企业;将建设单位、总包企业、劳务分包企业和专业化班组长等均纳入信用评价系统,实行年度定期评价、动态更新评价,引入互评机制、鼓励相关方采信评价结果;将建筑用工征信体系与社会征信体系挂钩,与从业人员生活挂钩,强化个人征信的作用。“无论包工头是否存在,建筑业监管到位、机制健全仍是关键。”孙勇说。4月10日,辽宁省出台了《关于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持续整顿建筑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转包、违法分包、违法发包、挂靠等行为,运用联合执法、电子监察、市场行为评价等手段改进检查方式,确保违法违规行为查处惩戒到位。(应采访对象要求,部分为化名)
中国江苏网4月24日(范开飞 蔡志远)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促进建筑业改革发展的意见》精神,摸清我区建筑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积极开拓外埠市场,近期,淮阴区住建局专门制定建筑业发展情况调研计划。一是建立部门信息共享机制。主动对接区国税局、区地税局、区统计局、相关金融等部门,建立信息互通互联机制,健全协调会商机制,共享数据资源。二是明确工作内容和要求。要求建筑业企业对2015年-2017年期间,建筑业总产值、承接工程项目、应收账款、缴纳税收、合同金额、融资需求等情况进行全面排查,认真填报《淮阴区建筑业企业基本情况表》、《淮阴区建筑业企2015-2017各年度承接工程情况表》,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客观性和完整性。三是明确调研范围和方式。本次调查的企业包含全区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企业,通过企业填报、走访调查方式,了解我区建筑企业基本情况,梳理建筑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四是明确调研时间要求和步骤。明确企业填报、走访调研、总结完善等各阶段时间要求,针对本次建筑业发展情况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认真研究分析,及时总结经验,提升服务水平,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提高我区建筑业企业综合竞争力。
(报告出品方/作者:首创证券,邹序元、董海军)报告综述疫情砸下经济“深坑”,投资仍有增长空间。疫情的爆发导致国内经济遭受重创,在国家宏观政策刺激下 GDP 已实现正增长,9 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已转正,但目前仍未达到疫情前水平。在“不急转弯”的宏观 政策基调下,“十四五”规划创造新的需求增量,预计投资仍有增长空间。“交通先行”+水利“补短板”,看好基建“十四五”开局。2020 年虽受 到疫情严重冲击,“十三五”基建任务也已基本完成。随着“十四五”规 划建议及相关文件陆续出台,“十四五”基建发展方向已基本明确,发 展“先行官”交通板块和“补短板”水利板块成为重点。从“连成片” 到“结成网”,交通板块中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 轨道交通的“四网融合”是新的方向。作为“十四五”开局年,我们看 好相关板块在 2021 年的发展。“三道红线”限制行业杠杆,房地产行稳方能致远。在遭受疫情冲击后, 调控政策的支持从供需两端刺激房地产市场回暖,使房地产开发投资成 为固定资产投资三大下游领域中恢复最快、增速最高的领域。但是国家 “房住不炒”定位明确,“因城施策”精准控制,“三道红线”要求下房 企需主动降杠杆,加快销售回笼资金。我们判断政策着力于“防风险” 而非打压需求,在全年政策“宽松”转“稳健”预期下,预计地产投资 也将“前高后低”。装配式成信息化助推器,装配式+信息化快速发展进入倒计时。政策支 持叠加自身优势,装配式在“十四五”期间增长空间巨大。而作为建筑 信息化的天然应用场景,装配式的发展使建筑信息化迎来巨大发展契 机。我们预测装配式+信息化在“十四五”期间将得到快速发展。1 建筑行业全貌1.1 建筑行业涉及各个经济部门建筑行业可分为房屋建筑、基础建设、工业建设和专业工程四大板块。其中,房屋 建设板块主要对应于住宅类和商业类房屋建筑行业;基础建设板块涵盖交通、水利、市 政等领域,具体包括公路、铁路、轨交、机场、综合管廊、水利等细分行业;工业建设 板块对应于制造业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包括化学工业工程、冶金工业工程、轻工 业工程、环保工程等细分方向;建筑行业其他细分方向多归类于专业工程板块,包括钢 结构工程、装修装饰、园林工程、工程勘察-咨询-设计、装配式、信息化等细分方向。根据万德统计数据显示,截止 2020 年 10 月 20 日,申万一级“建筑装饰”行业共 有上市公司 134 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 3.3%;行业上市公司总市值约 13,909 亿元,占 所有上市公司总市值的 1.8%。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值在申万一级行业(共 28 个行业分类) 中分别位列第 11 位和第 20 位。在二级行业中,“SW 基础建设”市值与上市公司数量占比最高。在“SW 建筑装饰” 的二级行业中,“SW 基础建设”的市值达到约 5,623 亿元,占总市值 40.43%,同时其上 市公司数量也最多,共 34 家;“SW 房屋建设Ⅱ”市值约 3,347 亿元,占总市值 24.06%, 共有上市公司 20 家;“SW 专业工程”市值约 2,578 亿元,占比 18.53%,共有上市公司 31 家;“SW 装修装饰Ⅱ”市值约 1,355 亿元,占比 9.74%,共有上市公司 27 家;“SW 园 林工程Ⅱ”市值最低,约为 1,006 亿元,占比 7.24%,共有上市公司 22 家;“SW 基础建 设”、“SW 房屋建设Ⅱ”和“SW 专业工程”三个板块上市公司市值之和达行业总市值 83% 以上。1.2 建筑行业由国企主导截止 10 月 20 日,在建筑行业的 134 家上市公司中,国企性质的上市公司共 52 家, 占上市公司总数的 39%,然而国企公司市值巨大,占据建筑行业总市值的 70%;非国企 性质上市公司占建筑行业上市公司总数 61%,而仅占有总市值的 30%。1.3 建筑行业仍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自 2003 年以来,建筑业总产值增长迅速,从 2003 年的 2.31 万亿元,到 2019 年已 超过 24.84 万亿元,增长超过 10 倍。同时,自 2009 年以来,建筑业贡献的 GDP 占我国 GDP 总量比重持续超过 6.5%,近年来已经超过 7%以上。除总产值和对 GDP 的贡献巨大外,建筑业的从业人数也众多。2003 年 12 月,建筑 业从业人口约 2414 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约 1.87%;至 2019 年 12 月,从业人数已达 5427 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 3.88%。建筑业对就业人口的影响巨大。在建筑业的总体产值中,细分行业房屋建筑业产值占比长期在 60%以上,体现了房 地产投资对于建筑业产值的拉动作用;土木工程建筑业产值占比在 25%以上,体现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于建筑业的影响。而建筑安装业及建筑装饰和其他建筑业总产值占建 筑业总产值较低,均在 10%以下。1.4 建筑行业是投资驱动型行业建筑行业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行业,行业景气度与固定资产投资紧密相关,尤其是 房屋建筑及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需求受固定资产投资影响显著。根据国家统计局给出的定义,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指城镇和农村各种登记注 册类型的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及城镇个体户进行的计划总投资 500 万元及以上的建设 项目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包括原口径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加上农村企事业组织项目 投资;而建筑业总产值,是以货币表现的建筑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建筑业产品和 服务的总和。虽然两者统计口径和方法不同,但是固定资产投资与建筑业的产值间存在 正向相关关系。利用 2003 年-2019 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建筑业总产值的数据进行简 单数据回归,可以说明两者之间的正向关系。因此行业内主要采用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 来对建筑业的产值进行预测。在固定资产投资的组成方面,按照细分行业来看,制造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 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以及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固 定资产投资额,长期占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 60%以上,是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方向。 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即为狭义的基础设施建 设投资;增加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后的投资即为全口径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5 建筑行业商业模式:主要付费方决定细分行业驱动因素建筑行业细分子行业众多,每个细分子行业的商业模式也不尽相同。从建设方、组 织方和最终付费方的角度,总体可以分为三种模式。房屋建筑建设业:购房消费者是主要付费方。对于房屋建筑业来说,整个生产的原 始组织方为房地产开发商,产品主要为住宅或办公楼房屋。房地产开发商获得土地后, 为房屋建筑公司提供资金,委托其进行施工建设,建成住宅、办公房屋产品;建设生产 完成后,房地产开发商将“房屋”这个产品销售给购房消费者,通过购房消费者支付的 房款获得收入与利润。忽略房地产开发商因为土地增值获得的收益,整个链条中,购房 消费者是主要的付费方。基础设施建设业: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是主要付费方。对于基础设施建设业来说, 整个生产的原始组织方主要是中央及地方政府下级部门组建的基础设施业主公司,主要 产品为铁路、公路、轨交等各种基础设施。国家发改委、交通部等政府相关部门,根据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人口分布、自然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对于各方面基础设施制定五年 及中长期发展规划。由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每年进行项目申报,对于符合规划内容的重大 项目组织编制项目建议书(预可研报告),进行项目申报。当项目立项书获得发改部门审 批后,项目立项成功,进入项目准备阶段,地方政府便会牵头成立相应基础设施项目的 业主公司。基础设施业主公司牵头对各个基础建设项目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可研报 告获批后,业主公司为基础建设公司提供资金,委托其进行基础设施的施工建设。基础 设施建设完成后,由建设公司向业主公司交付。由于大部分基建项目为社会、民生工程, 并不能盈利,政府成为整个链条的主要付费方。工业建筑及其他建筑业:各行业产品消费者为主要付费方。对于工业建筑及其他建 筑业来说,整个生产的原始组织者往往是各个行业公司本身的建设部门或下属企业,主 要产品包括公司自身使用的厂房、生产车间以及办公场所等。各个行业公司本身作为业 主,在获得土地等资源后,委托专业工程建设公司进行建设生产,并为其提供资金。建 设完成后,由建设方交付给业主方。整个过程同房屋建筑行业相似,但是这个过程更像 各行业公司本身的消费行为,而其资金的来源最终依靠其主要产品或服务的销售收入。 在这个链条中,各行业公司所提供产品的消费者是主要的付费方。由于各细分行业最终的付费方不同,影响付费方需求的因素不同,从而导致各个细分行业的驱动因素也各不相同。对于房屋建筑业来讲,最终资金来源于购房消费者,影响购房消费者群体购房需求 的因素成为房屋建筑行业最主要的驱动因素。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率的快速提升,刺激 购房需求,成为房屋建筑业最主要的驱动因素。随着目前城镇化率增速的降低,“新型城 镇化”、“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和适龄人口数量等,成为未来房屋建筑业发展的主要驱 动因素。对于基础建设行业来讲,交通、水利、物流等细分方向的五年规划以及中长期规划, 提供了行业主要的需求来源,是行业主要的驱动因素。对于工业建筑和其他建筑业而言,各行业公司投资能力主要取决于主要产品和服务 的销售水平及盈利能力。宏观经济状况、行业的具体发展状况,成为行业主要的驱动力。1.6 建筑行业产业链:信息化和资产运营是未来亮点无论是房地产业还是基建,建设工程拥有基本相同的工程流程。拿到土地后,首先 需要进行项目规划及可行性分析,融得足够的资金后,开始进行勘察、设计及招标工作, 然后即进入工程的建设阶段。建设完成后竣工交付甲方,再由相应公司进行运营或出售。就产业链而言,行业的上游主要为工程建设的材料以及工程机械行业,下游包括地 产行业的家居、建材行业以及基建中的运营方等。建筑行业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产业链 中游,涉及勘察设计、工程建设等环节,下游运营环节也有少量上市公司,但市值相对 较小。随着行业净利润增速不断下降、利润率趋向稳定,建筑行业已经由“粗放型”发展 阶段逐渐向“精细型”发展阶段过渡,“增质提效”成为建筑企业有效发展的主要方式, 资产运营质量将成为未来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同时,近年来不断发展的建筑信息 化将建设过程各个环节串联起来,极大的提高各个环节和各建筑专业间的协同效率,同 时为后端的运营过程不断赋能,也成为未来发展的一大亮点。1.7 建筑行业融资模式变化:投融资驱动的行情就基础建设细分行业而言,政府部门未来规划形成了主要的需求,但是这些需求能 否真正落地形成有效需求(订单),还需要投融资模式的支持。不同的投融资模式把主体信用、财务杠杆、存续周期、现金流分配等要素进行组合, 使一定时期内的支付能力评估结果发生诸多变化。“十三五”期间,基建领域投融资出现 多种模式的变化,PPP 模式、专项债对基建行业的景气周期产生重大影响。2021 年, REITs 等更加市场化的投融资模式将为基建产业带来边际变化。1.7.1 PPP理论上看,PPP 模式将部分政府责任以特许经营权方式转移给社会主体(企业),政 府与社会主体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2014 年是政府 推动 PPP 模式的政策元年。政府陆续出台了大量推动投融资机制创新、开展政企合作 (PPP 模式)的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2015 年是 PPP 项目试点启动的第一年,即项目元年。PPP 呈现出鲜明的特点:(1)财务杠杆率高。从财务结构上看,政府和社会合作方投资设立 SPV 公司,SPV 公司的股本金约 20%(政府企业和社会合作方企业各投 10%,通常社会合作方投资比例 更高),其余 80%通过银行借款实现。但在实际操作中,政府在 SPV 公司中投入的 10% 资本金有可能是通过地方政府平台公司债务融资获得的,而社会合作方的出资也可能是 通过债务融资取得。穿透来看,SPV 公司资金来源的债务属性非常高,杠杆率高。这种 财务结构可以提高地方政府的资金杠杆,以较小的权益资本金撬动大额投资。(2)项目存续时间长,对业主方支付能力的评估周期长,预测难度大。在传统 BT 模式下,承包方在建设期内垫资,工程完成移交后,业主方付款。垫资周期相对较短, 业主方和承包方都会对1-2年间的支付能力进行评估。而PPP项目存续时间约20-25年, 业主方根据 SPV 公司的运营结果每年支付费用。项目周期长,对业主方的支付能力评估 贯穿全生命周期,相当于对未来 20-25 年的支付能力进行评估。财政部对地方政府财政付有支付责任的 PPP 项目进行了明确规定,在 PPP 项目的财政承受能力评价中划定了 红线,即本级/本地 PPP 项目支出责任不超过年度一般性公共预算支出的 10%。财政承 受能力评价的初衷是控制风险,但是由于需要预测未来 20-25 年的财政收入(包括区域 GDP、人均收入等指标),预测难度大增。(3)财政承受能力评价存在主观调整因素。年度一般性公共预算支出 10%是财政 承受能力的红线,但是在实际评价中出现大量的调整因素,影响了财承的合理性和准确 性。根据财政部金融司的分析报告,一些 PPP 项目从一般公共预算以外渠道列支,如从 政府性基金预算、车购税补助、国开行贷款、农发行贷款等非一般公共预算渠道安排支 出,个别项目支出责任甚至全部从政府性基金预算列支。一些财承报告质量不高,数据 来源不明、计算方法错误,同质化严重,测算准确性存疑。一些报告未对本地区全部项 目的支出责任进行汇总统计,所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测增长率口径不一致。2016-2017 年,PPP 是地方政府投融资的重要模式。按当时各地方的财政承受能力 评价报告测算并汇总,全国 PPP 模式的理论市场规模达到 15 万亿以上。PPP 项目大量 投向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社会合作方也大量参与,基建项目订单、项目纷纷涌现, 呈现“跑马圈地”的火热局面。2018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被列为三大攻坚战之首,“去杠杆”和整顿地方政府 隐性债务成为重点工作。3 月,财政部发布《关于规范金融企业对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 投融资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金 23 号文),拉开了规范 PPP 的大幕。违规 PPP 项目 的风险暴露,财政承受能力评价中的错误被纠正,项目支付能力大幅收缩、清退、停滞、 整改。基建行业有效需求备受冲击,高杠杆经营的企业陷入困顿,资金链断裂。2018 年 至今,PPP 模式处于规范中。2021 年 PPP 模式仍将继续,但是项目入库规模和速度难以边际大幅增长。1.7.2 专项债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工具,2020 年专项债发行规模增幅明显,有力支撑了基建投资, 确保逆周期调节的落地。根据 Wind 统计,2020 年 1-10 月一般债发行 9479 亿元(全年 新增限额 9800 亿元);专项债发行 35469 亿元(全年新增限额 37500 亿元)。除了 2000 亿元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的专项债待发外,新增专项债已基本发行结束。2020 年地方债 发行期限拉长,2020 年加权平均期限长达 14 年。生态环保是专项债的重要投向。2020 年 1-10 月,投向生态环保领域的累计规模达到 4603 亿元,占总规模的 13%。专项债有力的支撑了地方政府财政能力,提振了基建需求,对基建领域公司 2020- 2021 年的订单和业绩有明显促进。2021 年专项债的新增规模预计保持平稳,投资方向 不会有大变化。平稳是主基调。1.7.3 REITs2020 年 5 月,中国证监会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 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相关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优先支持基础设施补短板 行业开展 REITs 试点,包括仓储物流、收费公路等交通设施,水电气热等市政工程,城 镇污水处理、固废、危废处理等环保项目。鼓励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以及国家战 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科技产业园区、特色产业园区等开展试点。东湖高新、首创股份、 浙江沪杭甬等公司已申报了首批基础设施公募 REITs,南山控股、深铁集团、上海临港 等机构也发布公告,正在积极筹备公募 REITs 试点准备工作。以东湖高新 REITs 申报项目为例。东湖高新拟选取的标的资产为武汉软件新城 1.1 期产业园项目,项目位于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花城大道 9 号,为东湖高新集团聚焦 于软件和信息服务行业所打造的全产业链主题园区。项目具体实施拟分四个步骤进行:1. 设立公募基金。由平安基金作为基金管理人向证监会申请注册东湖高新-平安产 业园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暂定名)。取得注册文件后,由基金管理人进行公开发售, 其中东湖高新集团或指定主体需参与本次基础设施基金份额战略配售,配售份额不少于 20%。2. 设立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由平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管理人设立东湖高新-平 安产业园基础设施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暂定名),公募基金募集成功后,由公募基金作为 投资人认购东湖高新-平安产业园基础设施资产支持证券全部份额,专项计划正式设立。3. 收购项目公司股权。东湖高新集团作为标的资产现产权人拟将基础设施项目剥离 至公司全资持有的项目公司(或以标的资产新设成立项目公司),由公募 REITs 基金通 过专项计划等特殊目的载体向东湖高新集团购买项目公司全部股权,进而由公募 REITs 基金穿透取得基础设施项目完全所有权。4. 基础设施运营管理。东湖高新集团自行或指定关联方与基金管理人及项目公司等 签订基础设施项目运营管理服务协议,聘请公司或公司指定关联方作为运营管理机构, 负责基础设施招商运营、客户服务、物业维护维修等,并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委托管 理费用、人事安排等事项。现金流分配的说明。项目公司的现金流通过支付股东借款利息、股东分红等方式直 接或间接分配到私募基金或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再分配到公募基金,最终向公募基金投 资人进行分配。同时,东湖高新集团自行或指定关联方作为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机构,向 项目公司定期收取运营管理服务费。REITs 的特点和优势。对于发起方,REITs 可以丰富资本市场融资工具,提升公司 资产周转速度,优化公司资本结构,降低资产负债率,强化公司轻资产运营能力,存在存量运营资产价值重估的机会。对于投资者,REITs 是一种投资工具。投资价值的关键 在于:(1)底层资产盈利能力、盈利质量(创造现金流)、分红策略。(2)标的资产的定 价。(3)REITs 的交易方式。试点阶段的 REITs 项目数量不多,主要原因是对标的资产的质量标准高,各环节流 程还在摸索中,一些税收政策尚未明确(如股权转让、土地转让、投资收益、分红等), 意向投资者也在研究和探讨中。REITs 短期内仍将以试点为主,大范围推广尚需时日。 远期看,标的资产的盈利能力和质量是根本。REITs 是一种投资工具,既涉及自身的估值定价,也涉及交易中的溢价,还涉及未 来的可变性(底层资产的经营变化、估值变化)。2021 年,REITs 本身可能存在较大的 投资机会。同时,REITs 有可能带来对底层资产及其所处行业进行价值重估的契机。2 建筑业整体环境2.1 宏观经济受疫情因素影响,2020 年三大产业均呈现深“V”走势,于第一季度探底。疫情停 工停产期间,第二产业受冲击影响最大,GDP 增速处于三个产业中最低,第三产业次之, 第一产业增速降低相对较小。第二季度开始,随着疫情受到控制,整体经济开始复苏, 各个产业 GDP 增速开始迅速恢复。第三季度,整体经济仍属于平稳恢复期,恢复速度 较第二季度减慢。经过二三季度的恢复,第二产业 GDP 增速恢复幅度最大,已超过疫 情前水平;第一产业次之,增速已超过疫情前水平;第三产业增速恢复最低,仍未达到 疫情前水平。随着全球疫情控制状况好转以及疫苗研发利好,预计 2021 年整体经济上 半年仍处于向上发展期,2021 年下半年开始回落。2.2 货币环境:宽松趋向稳健2020 年1 月-10 月,我国合计新增社融 31.04 万亿元,同比增加 5.46 万亿元。10 月 新增社融 1.42 万亿元,同比增加 5,520 亿元;其中新增人民币贷款 6,663 亿元,同比增 加 1,193.36 亿元;非标融资减少 1,263 亿元,同比增加 1,080.93 亿元。疫情爆发后,央行采取了相对宽松的额货币政策,根据央行第三季度货币制度执行报告显示,今年以来 已推出涉及 9 万亿元货币资金的货币政策应对措施,主要包括:引导中期借贷便利和公 开市场操作中标利率下行,推进 LPR 改革释放利率市场化红利,三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释放 1.75 万亿元长期资金,推出 1.8 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创新两项直达实体经 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以支持小微企业融资 4.7 万亿元。金融部门通过降低利率、减少收费、 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措施向实体经济让利约 1.25 万亿元,全年可实现 1.5 万亿元的目 标。从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内容来看,随着疫情的控制和国内经济恢复向好,我国将采取 相对稳健的货币政策,相应降低金融机构贷款、货币供应量及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速,同 时坚持强化对稳企业保就业的金融支持。在中央一再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 炒”定位下,关注信贷资源对基建领域的支持。2020 年 10 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 10.5%,增幅比上月末降低 0.4%;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 9.1%,增幅比上月末升高 1 个百分点。2020 年 1-10 月新 增人民币各项贷款 16.94 万亿元,同比增长 18.63%。今年疫情以来 M1、M2 月同比增 速持续处于较高位置,M1、M2 剪刀差持续缩小,随着国内疫情状况缓解及疫苗消息利 好,预计明年货币供应将降低,但仍会保持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2.3 固定资产投资:仍有增长空间2020 年 1-10 月,全国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48.33 万亿元,同比增加 1.8%,与 1- 9 月相比增加 1 个百分点。全年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因年初疫情爆发而触底,后期随 着疫情控制及中央“六稳”政策支持不断回升,截止 10 月底已累计上升 26.3 个百分点, 但总体增速较去年同期相比仍较低。结构上看,基建、房地产及制造业在疫情爆发探底 后均已大幅提升,基建与房地产投资增速均由负转正;房地产投资增速最高,但与去年 相比仍落后 5 个百分点;基建增幅略低,较去年同期增速水平已持平;制造业投资虽占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提高明显,但累计增速提高较慢,目前仍未转正,低于去年同 期 7.9 个百分点。随着疫情的不断控制及疫苗方面的利好,预计 2021 年固定资产投资将 稳定回升,房地产及制造业投资有望达到年前水平;基建板块随着“十四五规划”的出 台,预计仍将有一定提升空间;制造业增长向上趋势仍相对强劲。3 基建领域3.1 基建投资:看好“十四五”开局在疫情冲击影响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第一季度出现明显下滑,较 2019 年同期出 现负增长状况。随着疫情的控制及政府政策支持,二季度开始投资额不断增加,到三季 度第一月份增速开始转正。总体来看,2020 年 1 月-11 月,基建投资(全口径)增速为 3.32%,较 1 月-10 月提升 0.31 个百分点,基本恢复去年同期水平(去年同期为 3.47%); 基建投资(不含电力等)增速 1%,较 1 月-10 月提升 0.3 个百分点。扣除电力后基建投 资较全口径低 2.32 个百分点,主要是因为疫情后加大了电力、热力、燃料气及水的生产 和供应业的固定资产投资。 分方向来看,电力、热力、燃料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速受疫情影响最小,从 3 月份开始快速提高,6 月份达到较高水平后一直保持相对稳定。1-11 月累计增速为 17.5%,较去年同期高出约 14 个百分点。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速受疫情 影响较大,3-4 月份开始快速恢复,5 月份之后恢复速度减慢,但一直处于上升态势,目 前为止仍处于负增长状态,1-11 月累计增速为-0.3%,较去年同期低 3.1 个百分点,有待 进一步恢复。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受疫情影响同样较大,2 月份触底后开始迅 速回升,6 月份后恢复速度开始放缓,7 月份转正后一直处于相对平稳状态,11 月份开 始出现下降趋势。1-11 月份累计增速 2%,仍低于去年同期 2.3 个百分点。“十四五”期间,预计基建领域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在 2020 年 10 月 29 日中共产 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多次提及基 础设施建设领域。其中,“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部分指出,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完 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 提高农村和边境地区交通通达深度;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 水旱灾害防御能力;要拓展投资空间,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等领域短板;要推 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推进乡村振兴”部分指出, 完善乡村水、电、路、气、物流等基础设施。“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部分指 出,要优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实行高水平对 外开放”部分也指出,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2021 年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预计将有大量基建重大工程落地开工,基建固定 资产投资增速将进一步提升。作为每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先行会议,2020 年 12 月 11 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也强调,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任务,进一步为基 建增长定好基调。预计 2021 年基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 5.18%,三大领域增速分别为 8%,4%和 5%。3.2 铁路:交通强国,铁路先行2020 年 1 月-10 月我国国家铁路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 5,632.26 亿元,同比下降 4.27%。截止 7 月底,我国铁路运营里程达 14.14 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达到 3.6 万 公里。根据交通部口径预测,到 2020 年底预计铁路营运里程达 14.6 万公里,基本完成 十三五规划任务,高铁运营里程将达 3.8 万公里,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自 2004 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以来,由于我国铁路建设发展迅 速,曾分别于 2008 年及 2016 年修改规划,增加线网规划目标。从 2020 年交通部预测 的运营里程来看,铁路营业总里程基本完成规划任务,高铁运营里程已超额完成任务, 甚至已提前达到 2025 年规划水平。2020 年 8 月公布的《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 纲要》中对 2035 年铁路里程规划为“全国铁路网 20 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 7 万公里左 右”。假设每个 5 年的增量均为到 2035 年的增量 1/3,则十四五期间铁路总里程/高铁里 程增量分别为 1.8/1.1 万公里,到 2025 年铁路运营总里程/高铁里程分别为 16.5/4.9 万公里。近几年,国家交通发展规划密集出台,《交通强国纲要》不断更新完善,体现出交通 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我们估计,十四五规划铁路/高铁总里程将会在 16.5/4.9 万公里的 基础上继续增加。近期,随着各个省份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相继出 台,部分省份也明确了十四五铁路建设的重点项目。我们估计,2021 年国家铁路投资会 继续加强,预计 2020 年全年投资与去年持平,投资额为 8,029 亿元;2021 年全年投资 额为 8,270 亿元,增速为 3%。3.3 公路:加强农村公路建设2020年1月-10月我国公路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0,271.72亿元,同比增加12.04%, 增速比 1-9 月份降低 0.81 个百分点;10 月单月完成投资额 2,483.26 亿元,同比增长 6.57%,增速比 9 月份下降约 6 个百分点。根据交通部预测,到本年底预计公路通车里 程将达 510 万公里,超过十三五规划值 10 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 15.5 万公里, 相比十三五规划值少 1.4 万公里。考虑到十三五规划强调“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十四五规划建议稿中也未直接提及 公路建设,只提到“提高农村和边境地区交通通达程度”,在发布十四五规划建议稿的 19 个省市中,涉及公路建设的内容也主要为城际公路和乡村公路建设,我们推断十四五 期间公路建设仍以农村公路建设为主。预测明年公路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 22,552 亿元,增速为 3%。3.4 轨道交通:打造网络化出行交通圈自 2010 年以来,我国轨道交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状态,十二五期间投资额复合增 长率达 22.6%,新增里程复合增速达 17.7%。十三五期间,轨道交通发展速度较十二五 阶段虽有所降低,整体增速仍相对较高。根据交通运输部口径,预计 2020 年全国轨道 交通完成投资额 5,962 亿元,同比增加 0.06%,预计新增运营线路长度 882 公里,同比 下降 9.52%。受疫情冲击影响 2020 年轨道交通投资增长相对较少,但是从十三五整体 角度而言,仍增长巨大:十三五期间,预计我国轨道交通完成投资额超过 2.6 万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约 11.58%,新增运营线路长度超过 4,000 公里,年复合增长率达 16.38%。近几年轨道交通相关文件也陆续出台:2016 年 5 月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联合印 发《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对于轨道交通建设的规划增速明显; 2018年7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 进一步规范了轨道交通建设、审批以及风险管理方面的标准;2019 年 2 月,国家发展改 革委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提出“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统筹 考虑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布局,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通勤圈”,进一步支持轨道交 通的发展;2019 年 9 月,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到 2035 年“基本形成 ‘全国 123 出行交通圈’出行交通圈”,“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 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发展”,“推进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强化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 方式衔接”;2020 年 8 月颁布的《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中再次强调“推 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11 月 3 日,十 四五规划建议稿出炉,其中再次提到“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作为“新 基建”与传统基建的重合领域,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轨道交通仍是重点发展领域。我们 推测,随着疫情控制的好转,2021 年轨道交通投资额 6,678 亿元,增速为 12%。3.5 水利工程:防洪减灾,补齐短板2020 年 1 月-11 月我国水利管理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 9,094 亿元,同比增加 3.1%,较 1-10 月份增长 0.4 个百分点。整个十三五期间,我国水利管理业固定资产投资 增速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受疫情影响,年初投资额出现负增长,但从 3 月份开始 投资增速快速增长,目前已超过去年同期水平。由于今年南方洪涝灾害相对严重,国家也透露出对于水利投资的重视性。2020 年入 汛以来,中国南方地区发生多轮强降雨过程,多地发生较重洪涝灾害。据水利部统计, 截至 2020 年 6 月 22 日,全国 16 个省区 198 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多于常年同期 水平;重庆綦江上游干流及四川大渡河支流小金川更是发生了超历史洪水。2020 年 7 月 13 日,在北京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苏伟表示,我国 计划 2020 年至 2022 年重点推进 150 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总投资约 1.29 万亿元,带动直接和间接投资约 6.6 万亿元。9 月 29 日,水利部副部长叶建春在发布会上表示,“做 好‘十四五’项目储备,在这 150 项基础上,结合正在开展的‘十四五’规划编制,围绕国家水网建设和今年防洪暴露的薄弱环节,再谋划一批‘十四五’重大水利工程和‘有温度’的重大民生水利项目,做好项目的储备,具备条件的也要争取早开多开,支撑经济社会的发展”。近期,各省市发布的关于十四五规划的建议中,也密集传达出关于水利基础设施的 建设,其中主要集中在防洪涝灾害补短板和保证农业水利供给两个方面。考虑到今年水 灾以及未来粮食产量战略地位越发重要,我们估计十四五期间水利管理业投资将有较大 发展,预计 2020 年全年水利管理业投资额为 9,129 亿元,增速为 3.5%;2021 年水利管 理业投资额 10,436 亿元,增速为 8%。4 房建领域:行稳致远2020 年 1-11 月,商品房销售额约 14.90 万亿元,同比增加 7.2%;商品房销售面积为 15.08 亿平方米,同比增加 1.3%。疫情以来,为刺激国家经济发展,在“房住不炒” 大基调下,国家对房地产政策呈现“前松后紧”状态,同时在不同区域上政策没有“一 刀切”,贯彻了“因城施策”的精准指导。货币政策方面,3、4 月份央行连续两次定向降准,累计释放 7,500 亿元长期资金; 消费者购房成本方面,央行两次下调 LPR,全国首套房和二套房房贷利率持续下降,供需两端的支持促使房地产市场回暖,销售与新开工迅速上行。在具体调控政策上,政府坚持“因城施策”,受疫情冲击严重的城市相对宽松(如湖北、湖南),而疫情冲击小的 城市相对严格(如浙江),同时上半年相对宽松,下半年疫情控制后相对严格。受益于政策调控及需求增长,房地产投资增速不断提高,但增幅不断减小,房地产 投资也成为疫情之后,固定资产投资三大下游领域中恢复最快、增速最高的领域。2020 年3月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单月增速回正,6月房地产投资累计增速回正。截止到11月, 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累计达 12.95 万亿元,同比增长 6.8%。12 月 11 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以及 12 月 18 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再次 划定“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强调“租购并举、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 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同时“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和社区建设”。通过政府近年来多份文件表述,我们认为政府并非刻意打压房地产市场 发展,主要考虑风险防范以及改善民生,因此对于房地产发展不必过于悲观,但是叠加 前期“三道红线”政策,地产行业仍会受到较大限制。由于融资方面的限制,地产商土 地购置以及新开工必然受到影响,同时会结合销售状况决策新开工及拿地进度。根据中央经济会议“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 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的表述,预计 2021 年全年销售将呈“稳定上升到平稳下降”的整体上升态势,对应上半年 新开工相应增长,竣工持续修复,竣工与新开工剪刀差持续缩小,拿地保持中性。根据建筑各项内容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历史值可以发现,建筑安装工程固定资产投 资完成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长期在 65%以上,设备工具购置费用占比在 15%-20%之 间。对应于房地产投资,即建筑安装过程中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土地购置费用。根据前文 叙述,新开工的增加将利好房地产投资中建筑安装过程部分,叠加拿地相对中性,我们 推测 2021 年房地产投资仍将有一定增长空间,预计 2020 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额 14.14 万亿元,增速 7%;2021 年房地产开发投资 14.92 万亿元,增速 5.5%。5 工建领域:关注高景气细分领域2020 年 1-11 月我国累计完成制造业投资 19.09 万亿元,比去年同比下降 3.5 个百 分点,较 1-10 月份增长 1.8 个百分点;从单月来看,11 月份固定资产投资额 2.26 万亿 元,单月增速 12.46%,为全年最高值。回顾全年,制造业投资在 2 月份触底后迅速开始 回升,虽然相对去年增速仍未转正,但在 3-7 月份增速减缓后,又呈现出强劲增长势头。 目前制造业投资增长向上趋势仍相对强劲。虽然制造业投资整体增速尚未转正,但结构上差异较大,部分细分领域投资表现出 众。其中医药制造业领跑,1-11 月投资额 7,639 亿元,增速高达 27.3%;黑色金属冶炼 及压延加工业累计投资额 6,259 亿元,增速为 25.4%;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 造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也有较大的增长。全球疫情爆发以来,由于我国政 府高度重视及大力推进防疫管控,相对海外国家疫情得到较好控制,部分制造业需求订 单转移至国内,有效促进了出口的增长。同时,随着国家在地产、基建等领域一系列经 济刺激措施的展开,制造业下游需求也得到有效刺激,导致相关细分行业增长迅速。在第一部分内容中我们已经提到,建筑细分行业的主要付费方决定了行业的驱动因 素。对于制造业(工业)建设而言,投资资金的来源最终依靠其主要产品或服务的销售 收入,因此行业主要付费方为行业主要产品的消费者,行业投资主要受宏观经济以及行 业发展状况驱动。就当前而言,随着疫苗消息的利好,预计明年全球经济将进一步复苏, 叠加中国加入 RECP 利好出口,在相关高景气细分领域带动下,制造业需求有望持续提 振。我们预计,2020 年制造业全年投资额 21.31 万亿元,累计降幅缩小到 2.5%;预计 2021 年全年投资额 22.8 万亿元,累计增速 7%。6 专业工程:装配式与信息化“珠联璧合”6.1 装配式建筑与传统混凝土结构建筑的现场浇筑不同,装配式建筑指建筑预制构件在工厂加工完 成后,运抵现场经装配而完成的建筑。装配式建筑的构件简单可分为主体结构承重构件 和非承重构件,承重构件如梁、板、柱、墙及楼梯等,非承重构件如隔墙、外墙等维护 结构和设备、装修构件等。装配式建筑可分为混凝土装配建筑、钢结构装配建筑和木结 构装配建筑,在工民建领域、基建领域及装修领域均有应用装配式建筑是建筑行业工业化的实现方式。国务院 1999 年发布的《关于推进住宅 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即提到住宅的工业化发展,但是一直到 2014 年 我国住宅工业化的比例一直很低。2016 年,《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GB/T 51129-2015)》 开始实施,明确了工业化建筑是“采用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 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建造的建筑,对工业化建筑有了明 确和标准的划分依据,促进了建筑工业化和装配式建筑后期的快速发展。2016 年以后, 国家政策也开始密集出台,支持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中央政策导向明确后,各地方也纷纷出台地方实施标准与规范,推进地方装配式建 筑的发展。“十三五”期间,装配式建筑发展迅速,2016 年装配式建筑新开工面积 11400 万平方米,2019 年已达 41800 万平方米,年复合增长率达 54.2%。结构方面,我国混凝 土装配式建筑占比较高,以 2019 年为例,新开工混凝土装配式建筑占比 65%,钢结构 装配式建筑 30%,由于木结构建筑本身数量也较少,新开工木结构装配式建筑占比仅为 1%。虽然装配式钢结构占比低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但其在建筑性能、环保方面却更胜 一筹,之前限于成本相对较高应用较装配式混凝土低,更多应用于混凝土结构无法实现 的大跨度、超高层及复杂造型等,在住宅领域占比较少。2019 年 3 月,住建部发布《关 于印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 2019 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提出“开展钢结构 装配式住宅建设试点”,随后7个省市推出配套《推进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试点方案》; 同年 6 月住建部发布《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建筑技术标准》,规范了钢结构住宅的集成设 计、生产、安装施工、质量验收等各个细节,在 2020 年各省工作计划中,就已把装配式 钢结构的发展作为重点。我们判断,随着人工成本及材料成本的升高、钢结构自身优势 双重因素,“十四五”期间装配式钢结构发展潜力巨大。2019 年我国装配式建筑面积的渗透率为 13.4%,从相关部门规划文件来看,2020 年 装配式建筑渗透率要求达到 15%,而 2025 年要达到 30%,“十四五”期间装配式建筑发 展空间巨大。政策补贴驱动、装配式渗透率强制要求,叠加装配式建筑自身优势:环境 亲和,人工率低,我们认为装配式建筑在十四五期间将有巨大成长空间,同时钢结构装 配式建筑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6.2 建筑信息化BIM、数字建筑、智慧建造等概念构成建筑信息化完整含义。2000 年十月的“十五” 规划建议中首先指出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2003 年 11 月,建设部发布《2003-2008 年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发展建筑业的信息化,并对 建筑业信息化做出定义:“建筑业信息化是指运用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 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等,改造和提升建筑业技术手 段和生产组织方式,提高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能力,提高建筑业主管部门 的管理、决策和服务水平。”2011 年 5 月,住建部印发《2011-2015 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 纲要》,在总体目标中提到,要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实现建筑企业信息系统的普及 应用,加快建筑信息模型(BIM)、基于网络的协同工作等新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推动 信息化标准建设,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软件的产业化,形成一批信息技术应用达到国 际先进水平的建筑企业”。BIM 首次出现在官方规划文件中。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是 Autodesk 公司在 2002 年率先提出, 是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通过对建筑的数据化、信息化模型 整合,在项目策划、运行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共享和传递,使工程技术人员 对各种建筑信息作出正确理解和高效应对,为设计团队以及包括建筑、运营单位在内的 各方建设主体提供协同工作的基础,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方面发挥重 要作用。美国国家 BIM 标准(NBIMS)对 BIM 的定义包括三个部分,分别为(1)BIM 是一个设施(建设项目)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表达;(2)BIM 是一个共享的知识资源, 是一个分享有关这个设施的信息,为该设施从概念到拆除的全生命周期中的所有决策提 供可靠依据的过程;(3)在设施的不同阶段,不同利益相关方通过在 BIM 中插入、提 取、更新和修改信息,以支持和反映其各自职责的协同作业。虽然概念的表述方式不同, 但是在当时发展阶段,可以把我国的建筑业信息化理解成 BIM,或者说建筑业信息化与 BIM 达到效果是一致的。随着时间的发展,计算机技术有了飞跃式的进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概念 应运而生,时至今日,建筑信息化的概念与“数字建筑”更接近,即数字建筑,指利用 BIM 和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的业务战略,它结合先进的精益建造理论方法,集成人员、流程、数据、技术和业务系 统,实现建筑的全过程,全要素、全参与方的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从而构建项目、 企业和产业的平台生态新体系。当前阶段,不仅把建筑全生命周期包含在模型中,而是 通过将建筑的全过程,全要素、全参与方的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构建了整个平台 生态新体系。忽略全要素和全参与方,以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为关注点,目前建筑信息化的实现 步骤可以简单与建筑生命周期中的“设计、造价、生产、施工、运营”五个阶段相对应。 “设计”阶段是建筑信息化(或者说数字建筑)的起点,从设计阶段起建立建筑的原始 信息,后续阶段不断进行完善。建筑的信息化的实现措施,可以避免建筑全周期的各个阶段在纸质时期的各种缺陷问题,增加专业间和不同时期间的协同,大幅提高建筑业整 体效率。建筑信息化可以带来行业的巨大进步,但是到目前为止发展仍相对缓慢,在实施的 五个阶段中都遇到相应的阻力。比如设计阶段,一方面设计人员要重新学习 BIM 相关 设计软件,一方面大部分地产商住宅类项目设计周期短任务重,BIM 设计系统不完善的 情况下重新用 CAD 二维图纸翻模徒徒增加了工作量,而同时由于各个阶段缺少协同, 设计方制作的 BIM 设计模型不能创造增量价值。设计阶段的模型信息不全,造价部分 则无法直接生成造价数据,此阶段也就没有单独采用 BIM 的必要。而在现场浇筑为主 的施工环境下,不需要工厂加工环节,多年的经验积累现场参照二维图纸完全可以进行 施工。前期环节没有应用 BIM,运维阶段缺乏整体数据信息,无法单独实现,成本过高。“十四五”期间,建筑信息化迎来重大发展契机:装配式为建筑信息化赋能,重新 链接生命周期各个环节。装配式是一种工业化生产形式,建筑构件通过工厂的加工制造 后运往工地装配安装。装配式建筑使得建造流程发生变化,构件的转移生产引起数据的 刚性需求:工厂标准化生产与现场拼接施工天然需要更详细的数据。钢结构建筑作为一 种天生的装配式建筑,在国家大力推广装配式之前便已存在。而钢结构生产、建设环节, 本身即需要节点深化施工,为 BIM 三维模型的使用创造天然的优势条件。而由于构件 数量多、类型复杂,现场堆放、施工组织困难,BIM 系统的使用可以大幅提高现场施工 组织效率。未来使用大数据、预计数等技术后,还能对现场实时监测,与虚拟模型形成映射。后端对数据的依赖将倒逼设计环节使用 BIM 建模工具进行设计,同时随着 BIM 建 模工具不断改进升级、适应设计者使用习惯、越来越人性化,设计者使用习惯将最终发 生改变。上一模块我们提到,近期国家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装配式建筑属于建筑工 业化的实现方式,而工业化的实现离不开信息化的赋能,我们可以发现在推行装配式的 同时,国家也在推进建筑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与装配式的协调发展。同时,建筑信 息化的实现,是智慧城市的实现基础。基于此我们推测,建筑信息化作为与装配式建筑 互相依托、互相促进、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在“十四五”期间将迎来重大进展。7 重点企业分析(详见原报告)“十四五”建筑工业化发展明确,看好装配式建筑发展:鸿路钢构。装配式驱动“数字化”发展,看好“数字化”为工业化赋能:广联达。从“连成片”到“结成网”,关注交通基建发展:中国中铁、 中国交建、四川路桥、苏交科、地铁设计、城建设计。水灾引焦点,关注水利基建“补短板”:中国电建、葛洲坝。风险提示:疫苗低于预期导致经济发展低于预期的风险;房地产调控超预期收紧的风险;“十四五”规划内容开展进度低于预期的风险。(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1月14日,省住建厅外出施工联络服务站主任刘庆堂带队来我市调研建筑业外出施工工作。市住建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市城乡建设服务中心主任张永飚,市住建局城乡建设服务中心分管领导、科室负责人,我市部分建筑企业相关负责人参加座谈。座谈会上,张永飚介绍了我市建筑企业外出施工情况,分析了外出施工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就下一步加强全市建筑业外出施工工作、推动全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意见建议。相关科室负责人结合服务领域作了发言,建筑企业负责人围绕企业实际、行业现状等进行了深入交流。调研组认为,近年来,临沂市出台《临沂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建筑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临沂市建设市场管理若干规定》等政策文件,引导建筑企业在巩固原有市场的同时,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开拓外埠市场,加快推动临沂市向“建筑强市”迈进,为做大做强全省建筑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调研组要求,临沂市建筑业主管部门要强化协调服务意识,加强政策引导,帮助企业解决外出施工实际困难;建筑业企业要练好内功,提升企业综合能力,逐步从注重产业规模、从业人数和企业个数等数量扩张转变为追求质量效益、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努力提高外出施工的质量和水平。(市城乡建设服务中心)【来源:住建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建筑垃圾是指个人、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对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等进行铺设、建设或拆除过程中所残留下来的弃土、弃料、渣土、余泥及其他废弃物。建筑垃圾的组成成分复杂,对于不同时代、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物所产生的垃圾成分也不尽相同。6成以上建筑垃圾来自于拆除旧建筑时根据建筑垃圾的来源划分,我国建筑垃圾的来源可划分为旧建筑物拆除时所产生的建筑垃圾、现有建筑物装修时所产生的建筑垃圾和新建建筑物在施工时产的建筑垃圾三大类。根据建筑垃圾的来源划分,2020年,我国旧建筑物拆除所产生的建筑垃圾占45.08%左右,建筑施工产生的垃圾占建筑总垃圾量的29.52%左右;建筑装修所产生的建筑垃圾占25.40%左右。由此可知,建筑物的拆除阶段仍是建筑垃圾的关键控制点。当前我国建筑垃圾的处置方式仍然以填埋为主目前我国建筑垃圾处理主要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建筑垃圾运往当地建筑垃圾消纳场,再进行资源化、填埋或者焚烧处理;第二种是由建筑垃圾资源化企业向工程承包商对建筑垃圾进行采购,运往相关回收企业进行资源化生产。大规模拆迁时代将逐渐退场,我国建筑拆除中建筑垃圾产量增速放缓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面积规模不断扩张,旧有城区的拆迁改造与新城区的土地一级开发等使得我国过去10年的建筑拆迁面积也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根据2020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2020年作为棚改拆迁的“收尾之年”,意味着大规模棚改拆迁时代将逐渐退场。随着“十三五”期间,大规模的历史遗留危旧住房及简易棚户屋在此期间被拆除,现有存量住房平均质量得到明显提升的背景下,前瞻保守预计我国建筑拆除面积2021-2026年将保持在5%低速增长,前瞻初步测算到2026年我国建筑拆除中建筑垃圾的产量将达到18亿吨以上。建筑垃圾产量持续增长,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行业市场潜力巨大国外发达国家把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视为实现经济环境平衡发展的重要目标。将建筑垃圾处理的全过程分为“产生、清运、中间处理、回收再利用”四个阶段,以法律规制为保障进行建筑垃圾的综合管理。相较于我国巨大的建筑垃圾产生量,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的行业空间远远还未得到发挥。前瞻根据初步预测到2021年我国需要处理的建筑垃圾产量将达到32.09亿吨,2026年,产量有望突破40亿吨;若以35元/吨(运输费与处置费)计算,预计2021年建筑垃圾处理市场规模将超过1400亿元。随着建筑垃圾产量的不断增加和我国对建筑垃圾处理方面的愈发重视,我国建筑垃圾处理资源化利用程度将会不断提高,再生建材的销售收入占比也将不断提高,从而带动建筑垃圾行业的利润提高,推动行业进一步发展。更多数据来源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建筑垃圾处理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等解决方案。(文章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来源:格隆汇机构;太平洋证券报告摘要隔震技术隔震技术原理关键在“隔”,是指在房屋基础、底部或下部结构之间设置柔性隔离层来隔离和耗散地震能量的隔震层,从而使上部结构地震作用大幅减弱。隔震是防御地震的最有效方式,可降低地震作用50-80%。高壁垒打造行业护城河隔震支座多用于建筑承重结构主体,安全性要求高,对企业综合实力亦有较高要求,因此隔震行业属高壁垒行业,新进入者转入难,小公司扩张难,行业或将持续呈现“强者恒强”。1)小公司扩张难:常因历史业绩弱而错失优质订单;受资金流限制难以应对研发更新等问题;设计实力弱难揽大单;受制于管理销售机制难以有所突破或抵抗风险。2)新进入者门槛高:独有配方研发周期长;无历史业绩者拿单竞争力弱,新市场开拓难。隔震新基建驶入快车道,空间有望扩张20倍以上我国减隔震技术发展拐点是2008年汶川地震,该事件再度警示减隔震行业发展的必要性,加之近期武汉疫情突发,灾害类立法有望引发更高重视。近年标准类政策频发已初步印证国家对建筑抗震性能提升工作推进的信心,建筑抗震立法落地有望加快推进。投资建议抗震立法快速落地预期较强,预计市场将于2021年正式迎来爆发式扩容。推荐关注震安科技(研发、技术均领先市场,龙头需求将率先释放;新产能布局加速,已公告的规划隔震产能是目前的3.5倍)。建议关注时代新材。风险提示:《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落地不及预期
建筑垃圾是指个人、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对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等进行铺设、建设或拆除过程中所残留下来的弃土、弃料、渣土、余泥及其他废弃物。建筑垃圾的组成成分复杂,对于不同时代、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物所产生的垃圾成分也不尽相同。6成以上建筑垃圾来自于拆除旧建筑时根据建筑垃圾的来源划分,我国建筑垃圾的来源可划分为旧建筑物拆除时所产生的建筑垃圾、现有建筑物装修时所产生的建筑垃圾和新建建筑物在施工时产的建筑垃圾三大类。根据建筑垃圾的来源划分,2020年,我国旧建筑物拆除所产生的建筑垃圾占45.08%左右,建筑施工产生的垃圾占建筑总垃圾量的29.52%左右;建筑装修所产生的建筑垃圾占25.40%左右。由此可知,建筑物的拆除阶段仍是建筑垃圾的关键控制点。当前我国建筑垃圾的处置方式仍然以填埋为主目前我国建筑垃圾处理主要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建筑垃圾运往当地建筑垃圾消纳场,再进行资源化、填埋或者焚烧处理;第二种是由建筑垃圾资源化企业向工程承包商对建筑垃圾进行采购,运往相关回收企业进行资源化生产。大规模拆迁时代将逐渐退场,我国建筑拆除中建筑垃圾产量增速放缓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面积规模不断扩张,旧有城区的拆迁改造与新城区的土地一级开发等使得我国过去10年的建筑拆迁面积也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根据2020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2020年作为棚改拆迁的“收尾之年”,意味着大规模棚改拆迁时代将逐渐退场。随着“十三五”期间,大规模的历史遗留危旧住房及简易棚户屋在此期间被拆除,现有存量住房平均质量得到明显提升的背景下,前瞻保守预计我国建筑拆除面积2021-2026年将保持在5%低速增长,前瞻初步测算到2026年我国建筑拆除中建筑垃圾的产量将达到18亿吨以上。建筑垃圾产量持续增长,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行业市场潜力巨大国外发达国家把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视为实现经济环境平衡发展的重要目标.将建筑垃圾处理的全过程分为“产生、清运、中间处理、回收再利用”四个阶段,以法律规制为保障进行建筑垃圾的综合管理。相较于我国巨大的建筑垃圾产生量,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的行业空间远远还未得到发挥。前瞻根据初步预测到2021年我国需要处理的建筑垃圾产量将达到32.09亿吨,2026年,产量有望突破40亿吨;若以35元/吨(运输费与处置费)计算,预计2021年建筑垃圾处理市场规模将超过1400亿元。随着建筑垃圾产量的不断增加和我国对建筑垃圾处理方面的愈发重视,我国建筑垃圾处理资源化利用程度将会不断提高,再生建材的销售收入占比也将不断提高,从而带动建筑垃圾行业的利润提高,推动行业进一步发展。更多数据来源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建筑垃圾处理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等解决方案。〖 前瞻产业研究院 〗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为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提高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水平,4月14日至16日,市住建局三级调研员刘俊带领黄冈市及红安县质监站、安监站和市场办负责同志,赴南京市考察学习装配式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和质量安全市场监管等先进工作经验。实地考察学习了南京市NO.2019G27地块项目,详细了解装配式建筑从原材料进场到安装全过程技术要点及监管重点,观摩了施工作业面。随后,参观了南京平达绿色建材科技有限公司装配式基地,了解装配式构建生产工艺及流程。并与南京市江宁区住建局开展了座谈交流活动,学习了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情况和建筑产业现代化政策保障、设计施工衔接、生产使用到质量安全监管难点和措施。刘俊表示,江宁区作为住建部装配式建筑先行先试地区,通过此次考察学习,我们学习了建筑产业现代化建设理念、发展过程、实施方法等,为我市即将建设的装配式建筑提供了丰富宝贵的经验,值得黄冈住建工作者学习和借鉴。结合我市实际,要充分思考总结,将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积极应用到我市建设管理中去,不断推动黄冈市建筑产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质监站熊伟 供稿)【来源:黄冈市住建局】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