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内容摘要:两大装配式钢结构重磅政策落地,将推动装配式钢结构发展驶入快车道。1)7月24日住建部等七部门印发《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提出大力发展钢结构等装配式建筑,新建公建原则上采用钢结构;2)7月7日住建部发布《关于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大力推广钢结构公建,积极稳妥推进钢结构住宅和农房建设;推广重点为学校/医院/办公楼/酒店等公建、三馆/交通枢纽等大跨度建筑;鼓励工程总承包模式;3)7月连续两大重磅政策落地意义重大,一明确包括公建采用钢结构,二提出住宅跟农房要稳妥推进钢结构应用;装配式钢结构发展驶入快车道。 我们测算钢结构建筑市场规模约3万亿/年,目前钢结构渗透率仅7.4%有超5倍提升空间。1)我们在2月18日70页深度《技术优化助钢结构渗透率4倍提升,商业模式升级催翻倍行情》测算钢结构建筑市场规模约3万亿元/年,轻钢(厂房/仓储/数据中心等新基建)约6120亿元,空间钢(三馆一中心/交通枢纽等)约6970亿元,重钢(商业建筑/医院/学校等)约1.05万亿元,钢结构住宅约5000亿元;我们测算装配式钢结构市场规模未来3年CAGR约25-35%;2)国内钢结构渗透率仅7.4%远低海外发达国家30-50%的水平;住宅钢结构领域渗透率不足5%远低海外发达国家25-45%的水平;政策推动+需求爆发,钢结构渗透率有超5倍提升空间。鸿路钢构制造端低成本竞争优势是共识,产能扩张/利用率提升是催化。1)通过扁平化管理+规模化采购及生产+强大技术实力+选址形成低成本竞争优势,2019年钢结构产能240余万吨(+50%)、未来产能将扩至400万吨以上居同业第一,考虑新建产能爬坡+产能利用率提升,成本优势将进一步增强;2)技术实力超群,技术要求高/制造难度大/工期要求紧的订单竞争优势及议价能力更强;3)与重庆签订《三期项目投资合作协议》,将建西南总部基地;4)披露中报业绩快报,H1净利增速11.5%,Q1/Q2单季增速-39/44%;H1新签约76.3亿元(+9.6%),Q2约49亿元(+40.1%);钢结构EPC总包一体化竞争优势尚未被充分认知,中报起将进入持续业绩论证阶段。1)EPC总包订单数量级跳升,是分包订单规模的5倍左右;龙头EPC总包收入占比10%以内、未来将50%以上、收入弹性巨大;2)利润率(乙方变甲方/设计施工一体化/规模效应)和周转率(装配式施工周期省50%)两个层面驱动ROE提升;3)直面业主结算+业主实力强+项目优质回款好将改善现金流;4)装配式钢结构是建筑最佳赛道,钢结构EPC中报将最好,EPC总包龙头的一体化竞争优势尚未被市场充分认知;5)推荐鸿路钢构/东南网架/杭萧钢构等,精工钢构参考4月6日深度报告;受益恒通科技(背靠中国中铁发展将提速)。风险提示:总包/装配式推进不及预期、传统建造方式的桎梏等(文章来源:国泰君安)
来源:联合资信摘要 三季度,基建投资增速持续下行趋势,受益“稳增长”政策,预计四季度基建投资增速有望回暖。房地产行业投资增速保持增长,但销售端增速下行持续给房地产行业投资增长带来压力。投资者风险偏好仍较低,高信用等级债券市场认可度较高;不同级别企业利差进一步走阔。行业增速上行压力加大、融资渠道收紧背景下,关注中小规模民营建筑施工企业回款效率、经营业绩恶化带来的流动性风险;重点关注经济增速乏力区域企业受区域投资增速放缓、区域信贷环境恶化等因素引发的债务违约风险。一、行业相关政策/动态概览 2018年7月以来,中国建筑行业改革不断深化,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的指导下,住房城乡建设部通过修改《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管理办法》以及《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等优化企业营商环境。面对基建投资的持续下滑,2018年三季度,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稳健货币、积极财政以及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其后会议精神陆续得以贯彻:专项债加速发行、国务院西部开发会议强调推进西部基建补短板、轨道建设投资重启、铁路投资率先回调、乡村振兴战略重磅出台、第四次降准释放增量资金约7500亿。二、建筑施工行业发展状况 2018年前三季度,建筑业总产值保持较快增长,同时新签合同额增速下滑明显,施工进度有所放缓。2018年前三季度,建筑业实现总产值152326.24亿元,同比增长9.38%,延续了之前较快增长的态势,同比增速较上年下滑1.33个百分点。从合同情况看,2018年前三季度,全国建筑业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7.46%至179288.69亿元,增速同比下滑14.54个百分点;在手合同额同比增长14.10%至401382.19亿元,增速同比下滑5.08个百分点。2018年以来新签合同额增长加速回落,且持续低于在手合同额增速,反映出施工进度的放慢。2018年前三季度,房地产行业投资增速保持增长,但销售端持续增长乏力给房地产行业投资增长带来压力。2018年1~9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8866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9.9%,增速较上年同期增长1.7个百分点,增速处于2016年以来的高位。房屋新开工面积15258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6.40%,增速同比小幅提升9.6个百分点,地产开发赶工的情况较为明显。同期,商品房销售面积11931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90%,增速较去年回落7.4个百分点,销售增速企稳回落。整体来看,2018年前三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仍然较快,同时开工加速,销售则增长乏力。目前房地产库存仍然处于低位,商品房已完工待售面积已经较2016年的历史高点下滑了28%。2018年三季度,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坚决遏制房价上涨”,政策基调依然延续偏紧。在“因城施测、精准调控”的方针下,各地调控政策继续密集出台,包括完善限购、限售、限贷和限价,实行差别化信贷,调整棚改货币化安置等。上海、深圳等12个城市加大了限购力度,西安、长沙、杭州、南京等城市加大了限售力度,北京则收紧了公积金贷款政策。在一系列的调控政策下,市场预期开始转变,百城新房价格涨幅持续收窄,房地产企业逐步加快资金回笼,同时土地流拍、零溢价成交地块增多。综合来看,未来房产销售增速下滑的可能性较大,并进一步给投资和新开工的增长带来下行压力。政策调控和资金受限造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下行趋势明显,受益“稳投资”政策,预计四季度基建投资增速有望回暖。基建投资方面,2018年1~9月,全国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累计同比增长3.3%,较去年同期下降16.5个百分点,增速连续9个月下滑,环比出现负增长,已经处于历史绝对低位。从细分领域来看,水利环境、道路运输、铁路运输和公共设施管理投资增速均持续放缓,增速较去年同期大幅回落。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同比增长2.2%,增速同比回落20.6个百分点(其中环境保护和治理业同比增长33.7个百分点);道路运输业同比增长8.9%,增速同比回落16个百分点;铁路运输业同比下滑10.50%,增速同比回落11个百分点;公共设施管理业同比增长1.70%,增速回落22个百分点。面对基建投资的下滑,三季度稳投资政策力度有所加大。在外部冲击(贸易战)和内部增长压力的双重影响下,从7月份开始政策出现了转向。7月2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在推动在建基础设施项目上早见成效”,标志着基建再度成为了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抓手。根据会议精神,具体的措施包括减税降费、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障在建项目资金需求、建立和储备一大批重点项目等。7·23会议后,发改委、财政部、央行及银保监会、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在政策配套和细化方面也做了一系列安排,包括水利等“三农”领域补短板(具体表现在集中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550亿元支持重大水利工程,加快2018年农林水利等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下达进度,进一步聚焦改善民生并加快相关项目投资进度等)、落实重大交通运输项目(具体通过加快投资进度、充实重大项目储备等稳定投资)、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等。基建资金方面,基建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财政预算内资金和自筹资金。预算资金方面,1~9月全国公共财政支出累计同比增长7.50%,增速同比回落3.91个百分点。2018年以来,预算内财政投放力度不及预期,但随着政策的逐渐落地,9月份财政支出当月同比增长11.70%,边际上出现明显好转。自筹资金方面,1~9月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增长28.0%,同时三季度集中发行了1.3万亿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将给基建资金带来有效补充。随着清库的完成,合规PPP项目落地率提升,资金对接PPP项目的渠道将更加畅通。总体看,扩大基建投资以稳定经济的政策意图相对明确,虽然债务约束仍在,政策落地、资金到位仍需要一定的时间,但预计四季度基建投资反弹概率较大。三、2018年三季度建筑施工企业债券发行情况分析 建筑施工企业债券发行数量同比下降,发行规模有所增长。2018年三季度,建筑施工企业共计发行债券30支,发行数量较上年同期减少7支;发行规模合计337.7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8.36%。受2017年四季度金融监管压力持续加大以及春节假期等因素影响,2018年1~2月建筑施工企业债券发行规模持续下滑;3~4月积压的债务融资需求有所释放,债券发行量及发行支数均明显回升;5~7月,受市场信用风险加剧,叠加资金面紧张以及监管机构去杠杆深入推进的影响,建筑施工企业债券发行规模有所下降;8月,除单一样本发行规模大的影响外,财政部、发改委、银保监会等部委纷纷出台政策支持基建补短板、稳定有效投资因素影响,建筑施工企业发债规模快速增长;9月,受部分债务融资需求已于上月集中释放影响,债券发行量及发行支数有所回落。投资者避险情绪进一步加重,发债主体信用等级向高等级集中,中长期债券发行规模有所扩大。2018年三季度,建筑施工行业发债主体共计23家,较上年同期减少4家,包括7家央企、8家地方国有企业、8家民营企业。从发债主体级别来看,2018年三季度,建筑施工行业发债主体中AA企业(6家)、AA+企业(9家)和AAA企业(8家)。AA级别建筑施工企业发债合计36.30亿元,占建筑施工企业三季度发债规模的10.75%,较上年同期占比下降27.45个百分点;AA+级别和AAA级别企业发行债券规模分别为78.00亿元和223.40亿元,占建筑施工企业三季度发债规模的23.10%和66.15%,较上年同期占比分别提升1.05个和34.15个百分点。整体看,受债券违约事件频发及投资者避险情绪加重影响,低级别企业发债难度增大;发债主体信用等级向高级别集中。从发行方式看,2018年三季度,建筑施工企业发债方式全部为公募方式,发行规模为337.70亿元。上年同期,建筑施工企业公募及私募发行规模分别为238.09亿元(占90.50%)和25.00亿元(占9.50%),公募方式发行规模较上年同期增长41.84%,建筑施工企业发行债券仍以公募债为主。从发行品种看,2018年三季度共计发行(超)短融13支,金额121.50亿元,发行规模较上年同期增长34.16%;中期票据8支,金额158.20亿元,发行规模较上年同期增长128.61%,发行期限主要集中于3年期;公司债(含公募和私募)共计发行9支,金额58.00亿元,发行规模较上年同期下降37.97%。总体看,2018年三季度建筑施工企业中长期债券发行规模增幅较大,在此影响下,建筑施工企业平均发债期限由去年同期的2.40年增至3.27年。主要系随着建筑施工企业PPP项目承接量的增加,为匹配相应偏长的建设期,企业对中长期资金需求有所增长。总体看,2018年三季度受“宽货币、宽财政”政策取向,叠加政策支持基建补短板、拉动基建投资等因素的推动下,建筑企业发债规模有所回升。但受债券违约事件频发影响,投资者对信用债的风险偏好短期内预期难以回升,发债主体信用等级趋于向高级别中长期债券集中。2018年10月,央行再度降准,货币宽松持续加码,但受九月底信用债违约潮再现的影响,发债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再融资难度仍高,货币政策或较难达到预期,预计建筑施工企业发债规模仍不会大幅增长。四、建筑施工企业发行债券利率分析 市场资金面整体稳定、基准利率水平略有回落,建筑企业债券发行利率分化更加明显。2018年三季度,央行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通过定向降准、中长期借贷便利(MLF)、常备借贷便利(SLF)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预调微调和预期管理,保持了流动性的合理充裕。三季度中债国债到期收益率曲线呈现先降后升态势,主要系前半阶段央行实施第三次定向降准,市场资金面宽松,中美贸易摩擦升级,避险情绪升温,债券收益率陡峭化下行;后半阶段主要系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加速对债市造成一定供给压力,同时信用违约事件增多,债券收益率震荡上行。2018年三季度,各级别建筑施工企业发行债券利率分化明显,低级别主体发行债券利率持续上升。三季度,以民营企业为主的AA级主体发行的各期限债券季度平均利率延续上升趋势,其中短期债券季度平均发行利率同比上升131BP、环比上升55BP;中长期债券季度平均发行利率同比上升69BP、环比上升30BP。AA+发债主体所发短期债券季度平均利率同比上升105BP、环比下降87BP,中长期债券季度平均利率同比上升87.19BP、环比下降47BP。AAA级主体发债利率呈下降趋势,其中中长期债券季度平均发行利率同比下降33.80BP、环比比下降36BP。投资者避险情绪加重,低等级主体债券发行利差持续扩张。2018年三季度,低等级主体债券发行利差持续走高。在目前经济下行、违约事件频发、市场风险偏好降低背景下,竞争力相对较弱、流动性管理较为薄弱的低级别建筑施工企业(集中在民营企业)发债融资能力被进一步削弱。相比之下,投资者对具备规模及股东支持优势的大型国有建筑企业债券配置需求有所增加。体现在利差方面, AAA级别企业发行利差整体有所收窄,其余各级别企业债券发行利差均不同幅度走阔。五、级别调升建筑企业以地方国有企业为主 2018年三季度,建筑施工发债企业中共有6家主体信用级别(展望)被调升;原始主体级别以AA为主,AA企业3家(1家民营企业,2家地方国有企业),AA+企业2家(1家地方国有企业,1家央企),AA-企业1家(地方国有企业)。级别调升理由主要集中在资产、营收、利润规模扩大,新签合同额大幅增长,项目储备充足等方面。六、行业风险事件 1. 8月13日,中城投集团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城投六局”)公告称,“15城六局”应于8月13日兑付回售本金10.5亿元和债券第三个付息年度利息7350万元;由于公司的主要资产被查封冻结,且流动性较为紧张,无法按期偿付本期债券到期应付的回售本息。点评:中城投六局2017年营业收入大幅下降,负债总额快速增加,加之公司涉及诉讼高达853起,存在7条失信信息,主要资产被查封冻结,流动性较为紧张,无法按期偿付债券到期应付回售本息,最终发生违约。行业增速下行压力加大、融资渠道收紧背景下,关注建筑企业诉讼、流动性等风险。2.鉴于锦州北山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锦州北山”)目前资金紧张,公司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16北山债”的到期回售存在不确定性,2018年9月28日,联合评级决定将“16北山债”列入可能降级的观察名单。点评:锦州北山是锦州市规模较大的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之一,业务基于锦州市辐射辽西地区。重点关注经济增速乏力区域企业受区域投资增速放缓、区域信贷环境恶化等因素引发的债务违约风险。3. 2018年6月27日,中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将江苏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建工”)的主体信用等级和2017年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的债项信用等级列入信用评级观察名单。点评:江苏建工业务集中于房地产建筑施工,房地产市场行情波动给公司主营业务带来较大不确定性,另外部分项目受环保政策及督查影响处于停工状态;受回款速度减慢等影响,资金周转压力较大;涉诉案件较多对建筑企业自有资本实力及公司信用等级产生影响。关注下游行业增速放缓背景下,建筑行业市场及政策风险对中小规模民营建筑施工企业经营业绩及回款效率产生的影响。
机构:招商银行■ 【Policies】经过“清库”工作的筛选,在库 PPP 项目质量得到了提升。自财金 92 号文 出台以来,识别库“严进”现象持续至今,使得 PPP 管理库的在库项目的存量与增量项目的质量均得到了保证。随着清库进入尾声,各项配套政策与官方合规引导相继登 场,目前是银行介入 PPP 市场的较佳时机。 ■ 【Project】近 85%的 PPP 项目落地于基建行业,而以 PPP 模式开展的基建项目占全基建 市场超 10%,行业特征要求项目参与方具备较强的融资能力、运营能力与政府话语 权。截至 2019 年 7 月,我国基建类 PPP 项目累计金额已高达 14.92 万亿元,占比全 PPP 市场已高达 85%;有近 85%的 PPP 项目周期长达 10~30年;而政府在全 PPP 市场中的支付责任占比或已高达 72.1~78.4%。 ■ 【Public】综合考虑各省的存量 PPP 累计金额与综合财力表现,我们认为较适合参与 PPP项目建设的省份有广东、江苏、浙江省;次优的省份有山东、四川、河北、河南省; 较不适合参与新增 PPP项目的省份有新疆、云南、贵州省等。四大直辖市中上海与北 京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额度较充足,同时 PPP市场累计存量规模不大,新增 PPP 项 目带来的政府新增支付压力较小,相对比较适合新增 PPP项目。 ■ 【Private】综合考虑企业规模、融资能力、与地方政府的话语权等因素,大型央企与地 方国企龙头是银行介入 PPP 市场的最佳入口;而相比传统的建筑承包商,更具有专业 优势的专业投资公司也应该被重点关注。如需通过地方政府平台公司介入当地的 PPP市场,则需要充分评估当地政府的综合财力、财政信誉及过往施政风格等因素。推荐 优先考虑综合财力较强地区的政府平台公司,如就 江苏、浙江、广东省等。 ■ 【Partnership】风险提示 1:PPP 合同是 PPP 项目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法律文件之一。银 行在评估 PPP 项目时,也应着重检查其相关合同文件的合理、有效性,有效规避合同 风险。 ■ 【Preparation】风险提示 2:物有所值评价结果影响项目能否顺利入库,可研分析的真 实有效性影响项目后期的实际盈利水平;在评估可行性缺口补助类项目时,要事先评估好政府与使用者付费的比例,充分了解使用者付费部分的营收构成与预测逻辑,避 免后期出现运营收入大幅不及预期的现象。
任何行业都有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中国建筑行业过了发展期,暴利的时代过去了,相对成熟,规范的时期到来。如今房地产的鼎盛时期早已过去,建筑业再也不是人们择业时首选。然而现在那些仍从事这个行业的建筑人又该怎么办呢,尤其是对那些刚刚接触这个行业的年轻人来说,搞工程又累又脏工资还不高。坚持吧,对未来没有信心;转行吧,对其他行业又不太熟悉。所以好多的年轻人都处于迷茫中。所以丹哥就谈谈自己对这个行业的看法。首先我从两个名词开始说起:第一 第四代住宅第四代住宅是由清华大学建筑研究院设计的,被称为“城市花园”,它结合了四合院、同街巷与郊外别墅的风格!相比较于第一代住房——茅草房,第二代住房——砖瓦房,第三代住房——电梯房、别墅而言,第四代住房可以让每家每户都有空中花园,有自己的阳台,还能种自己喜欢的花草与菜,也称为“庭院房"。说明对居住的环境和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第二 3D打印建筑技术最近,在广东成功完成了“世界首例原位3D打印双层示范建筑”的主体结构,这意味着我国建筑3D打印技术在某些应用方面已经超越国外同行,未来有望深入改变我们的生活。建筑行业3D打印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会对整个建筑行业的影响不断加深。通过以上两点我们可以看出,建筑行业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不断进步,同样也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衍生出更多相应的工作岗位。长期以来,我国的建筑行业仍是粗放和劳动密集型的行业,生产过程主要依靠现浇方式建造,这一生产方式不仅效率低下、工期较长,并且造成资源和能源的严重消耗,对于环境的污染也日益明显,传统建筑业转型升级,早已迫在眉睫。一、传统建筑行业存在的弊端目前,传统建筑的生产方式主要表现在传统的设计、生产和施工过程中。在生产、施工过程中,主要以现场作业为主,依靠建筑工人现浇的方式建造,施工粗放,而建筑施工人员大多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逐渐走向老年化),以卖体力为生,专业知识不足,劳动力素质较低,这就导致建造生产效率低、质量也不高;同时,传统建筑业在资源和能源上的消耗十分严重,甚至造成不必要的一些资源浪费,对于环境的污染更是日益突出,噪音污染、施工扬尘、建筑垃圾等问题层出不穷,扰民、污染等新闻屡上头条。二、传统建筑业变革迫在眉睫面对传统建筑业出现的种种弊端和问题,建筑业的变革也迫在眉睫,国家也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标准,大力推动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其中,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智慧建筑都成为了建筑业未来的发展方向。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广智能和装配式建筑”“加强技术研发应用”;在2017年年底,住建部印发了《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通知》明确了今后五年建筑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指出要深化建筑业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推进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国家的重视,对推动建筑业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筑业变革两大方向:装配式建筑、智慧建筑1、装配式建筑在新技术以及政策的推动下,建筑行业面临着从粗放式增长向绿色环保、更为高效的方式升级。其中,装配式建筑近年来成为建筑业屡屡提及的话题,甚至被称为建筑业发展的必然之路。用通俗易懂的词来解释装配式建筑,即积木式建筑,通过事先做好的梁、板、柱、墙等构件,通过像搭积木的方式,在施工现场进行拼合,其结构构件为事先预制,在工厂就提前装配完毕。装配式建筑的优势显而易见,不仅提升建筑设计的质量和品质、缩短工期、提高效率、而且易标准化、绿色节能,还节省了材料和人力成本等,这些优势正与传统建筑业的弊端恰恰相反。据业内人士介绍,相比传统建筑方式,装配式建筑所需要的劳动力能够减少至少30%以上,总工程的施工期也可以缩短30%,建筑垃圾可以减少80%以上。2、智慧建筑如果说装配式建筑指的是建筑的前期建造过程,那智慧建筑便是建筑的中后期维护阶段。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智慧建筑市场产值已超过千亿元,并且正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未来市场可达数万亿元。而随着全国各地“智慧城市”在如火如荼建设中,智慧建筑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必是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智慧城市对建筑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BIM、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推动下,智慧建筑将建筑、人和环境三者协调发展,在强调建筑和人的关系时,也注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相比于传统建筑,智慧建筑是一个具备生命的感知体,在设计、生产、施工过程中,以人的体验为驱动,将建筑中的节能体系、舒适体系、健康体系、环保体系等进行整合,从而实现建筑更为智能、安全、舒适、便利、节能、个性的目标,这样的智慧建筑,更懂建筑,也更懂人。有人会说:科技的进步同样会使人力被机器代替。例如:碧桂园成立建筑机器人研发团队!是的,这个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机器代替的也只是劳动力部分,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还是得靠人类的智慧。换言之,科技的发展最先冲击的是金字塔最低端的人,各行各业都是如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工作中也不能放弃对自身能力的提升。打铁还需自身硬,当我们具备了一定的专业能力,无论这个行业如何变化,依旧能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后语:大量读友还没有养成关注后点赞的习惯,希望大家在关注后顺便点赞及转发,以示鼓励!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一个聚百万人脉的老板圈子dange做一个有态度的工程人
近期,中国建筑业协会官网做了一份《2020年上半年建筑业发展统计分析》数据报告,根据报告的各项数据来看,我国建筑业各项经济指标“涨跌互现”。重点摘要如下:1.2020年上半年,全国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00840.12亿元,同比下降0.76%;其中有19个地区建筑业总产值较2019年同期有不同幅度的增长,12个地区出现负增长。西藏50.41%,新疆24.54%增长排前两位;湖北-21.40%、浙江接近-10%分列倒数一、二。注:建筑业企业是指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不含劳务分包建筑业企业。2.江苏建筑业总产值继续超过1万亿元,占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12.33%,数值达12428.68亿元,继续领跑全国各地区建筑业。浙江、广东、四川、湖北、山东、福建、北京、河南、湖南共9个地区,总产值均超过4000亿元。3.新签合同额超过10000亿元共12个地区,分别是:浙江、北京、湖北、上海、四川、山东、福建、湖南、河南、陕西、安徽和重庆,其中广东、江苏两省分别以36537.64亿元和36388.94亿元排前两位;西藏、内蒙古、山西、贵州、上海和河南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较快,增幅均超过了15%。而云南和湖南的新签合同额出现负增长,均超过了5%。4.各地区跨省完成的建筑业总产值为34913.30亿元,江苏和北京分别以5454.29亿元和4025.82亿排名前两位;而浙江、湖北、福建、上海、广东、湖南、山东、河南、陕西、四川、天津和江西等12地区,跨省完成的建筑业总产值均超过1000亿元。5.2020 年上半年, 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为 232019 元/人,比上年同期增长 4.78%。截至 2020年6月底, 建筑业从业人数 4120.90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188.93 万人,下降 4.38%;建筑业企业单位数102712个,比上年同期增加9979个, 增长10.7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建筑业企业6642个,比上年同期增加152个,占建筑业企业总数的6.47%。全国建筑业从业人数超过百万的地区共13个,分别是:江苏、浙江、福建、四川、广东、河南、山东、湖南、湖北、重庆、安徽、江西、陕西。江苏、浙江分别达到624.51万人和470.42万人,排从业人数前两位。与上年同期相比,共有24个地区的从业人数减少,浙江减少79.98万人,为全国减少最多的省份。有7个地区的从业人数增加,其中四川增加22.23万人为最多,增幅为9.08%。2020年上半年,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有28个地区保持增长,3个地区有所降低。北京、湖北和上海分别以357198元/人、331313元/人和327184元/人,排序前三位。6.大型企业对行业的发展贡献非常明显:特、一级资质建企的建筑业总产值、新签合同额、房建施工面积增速均大于全国建筑业企业增速。报告原文如下:说明:1 各项统计数据均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2 建筑业特、一级资质企业是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的具有特级和一级资质等级的城乡各种经济类型的建筑业企业。数据来源:1 国家统计局. 2020年二季度和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初步核算结果2 国家统计局. 2020年1—6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下降3.1%3 国家统计局. 国家数据4 商务部. 2020年1-6月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简明统计5 商务部. 2020年1-6月我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合作情况6 商务部. 2020年1-6月我国对外劳务合作业务简明统计7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20年1-6月建筑业企业特、一级企业快速调查统计快报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1、新基建高发展,助力建筑行业向好1.1 新基建定义以及发展 “新基建”以科技发展为核心,具体分为七大领域。区别于包括铁路、公路、机场、桥 梁等在内的传统基础设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以科技端发展为核心,具体包含七大 领域,分别为 5G 基站、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 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政策强劲支持,“新基建”或成投资重点。2018 年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新 基建”概念,主要强调加快 5G 商用、发展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发展。2019 年两会明确提出“加快 5G 商用步伐和 IPv6 规模部署,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 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融合应用”。随后 2020 年 1 月,开年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 出,国家需出台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支持政策。2020 年 2 月到 3 月期间,国家 持续督导部署新基建相关工作,至少开展中央层面部署会议五场。新基建方面,国家政 策支持强劲。经济增长两架马车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较大,消费出现季度性报复式反弹并不现实,投 资将预计起稳增长作用。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与出口两方面受本次新冠肺炎 疫情冲击较为严重。消费方面,据国家统计局 3 月 16 日公布,受疫情影响,2020 年 1-2 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 52130 亿元,同比下降 20.5%,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绝 对量为 48476 亿元,同比跌幅 18.9%,其中餐饮方面受影响最为严重,2020 年 1-2 月份 全国餐饮收入为 4194 亿元,同比跌幅 43.1%。据中国烹饪协会 2 月 21 日发布报告显示, 疫情期间,93%的餐饮企业选择关闭门店,78%的餐饮企业营业收入损失达 100%以上, 以餐饮行业为首的消费方面受疫情冲击损失严重。受到疫情影响较大的餐饮业、旅游业、 零售业由于受到单日人流量的限制,疫情结束后的消费增长并不能弥补停业期间的亏损, 并且,疫情期间的网络零售和实地配送已经满足了部分消费需求,因此,期待报复性消 费带来消费整体反弹并不现实。参考非典疫情结束后的消费曲线,二季度的消费需求大 概率会随着疫情消退实现存量恢复,一季度的消费下降难以靠后续的消费暴涨填平。出 口方面,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公布,受疫情影响,2020 年 1 至 2 月进口商品总值为 2995.44 亿美元,同比跌幅 4%,出口商品总值为 2924.49 亿美元,同比跌幅 17.2%,其中进料加 工贸易以及边境小额贸易受疫情影响较大,出口金额分别为 72809.5/2944.2 亿美元,同比 跌幅高达 22.7%/20.6%。疫情冲击致使消费与出口两辆马车受创,短期之内投资将成为经 济增长关键因素,起稳增长作用。基建投资作为托底经济,或成为经济增长关键因素。受非典影响,2002 年消费、投资、 出口对 GDP 增长贡献率分别为 55.6%/39.8%/4.6%,2003 年消费、投资、出口对 GDP 增 长贡献率分别为35.4%/70.0%/-5.4%,其中投资对GDP增长贡献率对比2002年的39.8%, 上涨 30.2pct,消费、出口受疫情影响,分别同比下降 20.2pct/10.0pct,参考历史相似情况, 应对疫情投资或成为目前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时基建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 组成部分,其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占比在 2003-2017 年期间稳定在 21%以上,对投资影响 较大。目前疫情对消费及出口影响较大,叠加新基建受政府政策支持,其发展可助力投 资扩容,起到短期内稳定经济增长的作用。此外,疫情期间,以阿里巴巴、腾讯为首的 云服务提供商积极优化 AI 算法,助力疫苗药物研发以及病例确诊,京东物流、无锡安之 卓等公司研发的智能配送、消毒机器人已在武汉投入使用,同时各地停工停学,远程办 公、在线课堂等新兴产业开始展现优势。各类新兴产业在疫情期间初步进入市场,新基 建作为其背后的必要支持,有望成为未来投资重点。1.2 新基建助力建筑行业高增长 新基建产业链长,带动性大,将助力建筑行业未来增长。传统基建一般以打造基础性生 产和生活条件的设施建设为基本点,其内容包含有铁路(铁轨建设、车辆配件、物流运 输等)、公路(线路建设、道路养护、物流运输等)、机场(机场建设、运营设备等)、 房建等。与传统基建不同,新基建发力点在于发展科技端,主要包含在内涵上具有新一 代技术特征和社会特征的基础设施项目。但新基建并非是与传统基建简单切割的建设领 域,其包括 5G 基建、特高压、人工智能等在内的新领域具有产业链长、带动性大的优势, 其发展仍需要依靠类如建筑施工、工程机械等多类传统行业的支持,例如 5G 基站建设、 特高压及大数据中心的土建工程均需建筑企业参与,新基建的大力发展将带动建筑行业需求。此外,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作为新基建七大领域之一,其发展将促进国 内高速铁路基础建设,利好中国交建、中国中铁、隧道股份等国内基建建造企业。2. 各新基建加速发展对建筑行业影响分析2.1 城际高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 2.1.1 我国城际高铁及城市轨交发展快空间大,逆周期性明显 位列七大新基建之一,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成各省市 2020 年投资项目主流。3 月 4 日政治局常委会再次提出要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 5G 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轨道交通行业被纳入其中。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陆续发布 2020 年重大项目投资计划清单,轨道交通类建设投资 额超十万亿,发展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成主流。高速铁路方面,我国高速铁路十年 CAGR 高达 29.21%,2020 确保投产 2000 公里,高速 铁路新基建发展确定性强。自 2016 年开始,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增速不断上升, 2009-2019CAGR 为 4.98%;高铁方面 2009-2019CAGR 高达 29.21%。2018 年,高铁里程 新增 4740 公里,增速为 18.84%;2019 年高铁营业里程新增 5096 公里,累计总营业里程 已超过 3.5 万公里,相对于国家铁路“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 2020 年中国高铁 3 万公里 目标已提前超额完成目标任务。1 月 2 日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会议明确,2020 年国家铁路确保投产新线 4000 公里以上,其中高铁 2000 公里。我国高速铁路虽发展较快,但在铁路密度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叠加我国客运 量需求不断攀升,未来增长空间较大。中国近年来不断推进铁路建设进程,但在铁路密 度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2018 年的铁路密度只有 136.90 公里/万平方公里,而英 国/瑞士/比利时/德国/奥地利分别为659.74/816.85/1190.56/957.18/589.41公里/万平方公里,我国铁路密度仅为发达国家八分之一不到。此外,近年来,国家铁路客运量不断上升, 2016-2018 客运量分别为 28.14 亿/30.84 亿/33.70 亿人次,增速分别为 11%/10%/9%。铁路 客流量的不断上升以及中国路网密度的不足两个原因势必会使中国未来加大铁路投资。城市轨道交通方面,2011-2018CAGR 达 18%,预计未来在新基建催化下可达 20%左右 增长。运营里程数方面,2011-2018 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 CAGR 为 18%,2017-2018 运营里程数分别为 4570/5290 公里,增速分别为 23%/16%。客运量方面,2017-2018 客运 量分别为 184.3/212.8 亿人次,增速分别为 14%/15%,2011-2018 CAGR 为 17%。据新华网 报道,截至 2018 年底,我国(不含港澳台)共有 35 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 185 条,实现网络化运营的城市有 16 个。我们根据历年基础建设投资对 GDP 的占比,以 及 IMF 对中国未来三年 GDP 增速的预测,估算 2020-2022 年基础建设投资额分别为 20.25/21.24/22.40 万 亿 ,2016-2018 城 轨 建 设 投 资 额 占 基 建 投 资 额 比 例 分 别 为 2.53%/2.75%/3.04%,呈逐年递增趋势,未来在新基建建设规划催化下,预计占比将进一 步提升,预计2020-2021城轨投资额分别为7766.07/9206.92/10987.35亿元。根据2012-2018 历年投资额与新增里程数之间的关系,可得每新增 1 公里城轨运营里程需要平均 6.97 亿 投资,则可计算得 2020-2021 新增运营里程数分别为 1114.94/1321.79/1577.40 公里,则累 计 运 营 里 程 数 将 有 望 达 到 7421.96/8850.89/10549.98 公 里 , 对 应 增 速 为 19.58%/19.25%/19.20%, 快于 2011-2018CAGR,未来城轨建设有望在新基建政策拉动下 更为快速发展。铁路投资具有较强的逆周期性,目前受疫情等影响经济受阻情况下,高速铁路及城轨这 项新基建的大力发展有望拉动经济。今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经济增长的三驾马 车中,消费和出口都受到了巨大冲击。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 年 2 月份,PMI 指数为 35.7%,比上月下降 14.3 个百分点;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 PMI 分别 为 36.3%、35.5%和 34.1%,比上月下降 14.1、14.6 和 14.5 个百分点;从分类指数看,构 成制造业 PMI 的 5 个分类指数均位于临界点之下。CPI 仍处高位,2 月的全国 CPI 同比 上涨 5.2%,环比上涨 0.8%,其中食品价格涨幅较大,2 月份食品价格环比上涨 4.3%。参 考历史上同样的出口、消费受到巨大影响的时期,投资表现出很强的逆周期性,因此加 大投资可以在短期内起到维稳经济的作用。目前,我国已有 16 个省市披露 2020 年的重 大项目名单,2020 年各省总投资额已超过 30 万亿元,基建是主要投向之一,交通、能源、 水利、环保、城市基础设施及其他合计占比 38.8%,其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占比 15.9%, 可见新基建将在未来成为投资重点。2.1.2 城市群建设进一步加速城际高铁与城市轨交发展——以长三角为例 我国快速布局城市群发展规划,城际高铁与城市轨交是城市群发展的必备因素。2018 年 11 月 18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 新机制的意见》,指出以大中心城市带动城市群,以城市群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形成同 城化、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经济圈新模式。到 2019 年 2 月 18 日,国家已批复共 10 个国家 级城市群建设,分别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哈长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 群、中原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兰西城市群、粤 港澳大湾区(珠三角城市群),此外仍有 9 个待批复。我国城市群发展快速布局,而城 际高铁与城市轨交是城市群发展的必备因素。城际高速铁路即城际高铁,是在人口密集 的城市群中规划建设的铁路运输系统,可极大缩短城市群内通勤时间,形成快速交通圈。 城市轨交包含有地铁、轻轨、单轨、市域快轨、现代有轨电车、磁悬浮交通、APM 等, 城市轨交的发展可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拓展城市的出行半径,扩大城市空间容量。故 而我国大力推进城市群建设将进一步加速城际高铁与城轨新基建的发展。首先,城市群的建设有望推动城际高速和城轨的审批速度。以长三角为例,长三角一体 化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后,发改委长三角项目审批加速,近两年长三角交通基建增幅相 对于全国有望提升。长三角一体化提上国家战略高度后,建设互联互通的交通体系成为 首要任务,一系列规划紧密推出包括加快建设轨道交通网络、全面提升省级公路运输能 力、持续推进区域港航协同发展、协力打造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强化交通运输联合执 法、完善公交服务一体化等。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 中从铁路、公路、港口、航空等交通运输的各个方面明确发展任务,发改委近期审批长 三角项目速度也明显提升,包括上海经苏州至湖州的铁路项目,苏州、上海、杭州等地 的城轨项目,及江苏沿江示范区的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可见伴随着长三角一 体化的发展,长三角区域交通基建增速有望提升,在全国中占比大概率增大,为上海建 工等长三角区域建筑龙头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其二,即使是目前相对发达的长三角,国际对标显示仍存在很大发展空间,城市群的建 设将带动城际高铁与城市轨交的需求。长三角一体化的首要任务是共建互联互通综合交 通体系、建设畅达便捷长三角,故而未来将全面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长三角 26 市截 至 2018 年末有轨交的城市为江苏的南京、苏州、无锡,浙江的杭州和宁波,安徽的合肥, 以及上海。这七座城市的轨交线路密度为 2.17 公里/百平方公里,而东京湾为 18.13 公里 /百平方公里,约为长三角的八倍。以 长三角地区最为发达的上海市为例,上海规划至 2020 年轨交里程达到 800 公里,2030 年达到 1642 公里,2035 年达到 2200 公里,其中地铁线 1043 公里,市域铁路 1157 公里。而东京湾 2010 年轨交总公里数已为 2459 公里,上海直至 2035 年才能追至日本水平。长三角一体化将全面快速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从国 际对标结果上来看,未来长三角区域有较大发展空间。 长三角交通基建增长空间测算:未来 10 年长三角轨交增长潜力为 5526 公里,年复合增 速约 15.88%,约合市场空间 3.08 万亿元。由于我国对建设城轨的城市有诸多限制条件, 以下预测仅考虑已建城轨的上述七座城市的未来城轨发展空间,故而对于整个长三角该 测算结果可能存在低估。此外考虑到长三角地区仅上海在人口密度及经济中心地位上能 达到日本东京湾水平,我们假设在未来 10 年内仅上海在轨交线路密度上能与日本东京湾 持平,而考虑到建造轨交在地方公共财政预算上有一定要求,其他六座城市以该城市人 均 GDP 与东京湾人均 GDP 比例作为权重保守预估,即该市未来轨交发展潜力=(东京 湾轨交密度-该市轨交密度)*该市面积*权重。经测算未来 10 年长三角轨交增长潜力为 5526 公里,年复合增速 15.88%。经我们统计南京、杭州、上海、苏州、合肥等地地铁 单位造价均价约为 5.58 亿/公里,则未来市场空间为 3.08 万亿元。2.2 5G、特高压、大数据中心等新基建领域 基建是建筑行业的主要下游领域,建筑行业是“新旧基建”在进行施工建设时,不可缺 少的基础,与“新基建”中的 5G、大数据中心以及特高压的前期工程建设都有着密切联系。5G 基站建设方面,随着 5G 技术的逐渐成熟以及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加快布局 5G 基站成为首要任务。中国三大移动通信运营商之一的 中国移动 表示,已全面完成 5G 一期 工程建设,在 50 个城市实现 5G 商用,截至 2020 年 1 月底,已开通 5G 基站 7.4 万个, 近期已全面启动 5G 二期工程设备测试和采购等工作,力争 2020 年底 5G 基站数达到 30 万,确保 2020 年内在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提供 5G 商用服务。 中国电信 董事长柯瑞文 在3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加快5G发展专题会中表示与中国联通联合目前已累计开 通 7.4 万个 5G 基站;预计在 2020 年 9 月底,和中国联通共同完成 25 万个 5G 基站的建 设,力争在年底前完成 30 万个 5G 基站建设的目标。截至今年 2 月初,三大运营商共在 全国开通 5G 基站约 15.6 万个,5G 网络建设的顺利推进,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呈现良好发 展态势。在大量 5G 基站建设的需求下,建筑行业的需求得到进一步拓宽,建筑公司积 极参与 5G 宏基站的土建工程。以中国联通有限公司长沙分公司为例,在其 2019 年度移 网 5G 基站土建及电力引入项目中标候选人公示里,湖南中房雄宇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和湖 南兴湘建设有限公司分别位列第一、第二名,共同进行 5G 基站土建建设。特高压方面, 特高压以其有输送容量大、距离远、效率高等特点,可满足大规模、远距离、高效率电 力输送要求,成为当代各个国家争相发展的电力输送技术。建筑公司在特高压建设的土 建项目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以淮南—南京—上海 1000 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中的东 吴变电站的扩建项目为例,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江苏省电力建设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承建了 该项目土建部分,内容主要包括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和水泥土搅拌桩。此外,作为七大新基建之一的大数据中心的建设将有效为建筑公司带来大额项目。2015 年 11 月 3 日,“十三五规划”讲话中,国家主席提出要拓展网络经济空间,推进数据资 源开放共享,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同年 9 月 5 日,国务院印 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要大力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 2020 年 3 月 15 日赛博顾问总裁孙会峰表示,2019 年中国数据中心数量大约有 7.4 万个, 约占全球数据中心总量的 23%,中国超大型、大型数据中心数量占比达到 12.7%,规划 在建数据中心 320 个,其中超大型、大型数据中心数量占比达到 36.1%。我国大数据中心 发展迅速数量庞大,而大数据中心的建设,同样离不开建筑行业。以贵安新区大数据中 心为例,贵州以其环境温度低、地质结构稳定、灾害风险低和具有相对优势的电力价格, 成为各大电子信息企业建立大数据中心的选址地。贵州的贵安新区大数据中心产业园陆续落户了华为、苹果、腾讯等知名电子信息企业,建筑公司在各大数据中心的土方工程 以及桩基建设中担任了重要角色。2019 年 4 月 23 日,中国建筑旗下的中建四局一公司中 标贵州贵安新区华为云数据中心项目 A 区施工总承包工程,项目建成后将用于储存华为 在全球 170 个国家的管理数据并作为华为全球 IT 工程师培训基地,中标额达 12 亿元。 根据贵州贵安新区管理会披露的资料,同为高科技公司巨头的苹果公司与云上贵州大数 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合作,打造一座 iCloud 贵安新区主数据中心,也是苹果公司在 亚洲最大的数据中心。该数据中心的建设项目由中国电子系统工程第四建设有限公司承 建,该项目总建筑面积 53000 平米,计划总投资 10 亿美元。在 2019 中国国际大数据产 业博览会贵安分会场活动中,贵安新区将签约项目 31 个,预计总投资金额 716.41 亿元, 其中大数据项目就有25个,建筑公司有望在大数据中心的建设中拓宽市场获得高额项目。3. 投资标的3.1 葛洲坝 中国葛洲坝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能建旗下骨干企业,是一家集建筑、环保、房地产、水 泥、民爆、公路、水务、装备制造、金融等主营业务为一体的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 业集团。中国葛洲坝集团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上市公司之一,在《财富》杂志“中国企 业 500 强”排行榜中名列第 69 位。2019 年公司重新梳理业务,整体业务回归增长趋势, 现金流明显改善。公司 2014 至 2019 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 716.05/822.75/1002.54/1068.07/1006.26/1099.46 亿元, 同增 20.29%/14.90%/21.85%/6.54%/-5.79%/9.26%; 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22.87/26.83/33.95/46.94/46.58/54.42 亿 元 , 同 比 变 动 44.31%/26.02%/26.55%/37.94%/-0.55%/16.83%。公司现有订单额充裕, 2019 年新签合同 金额为 2520.28 亿元,同比增长 13%,超过预期 2320 亿元,复工后业务增长可期。 湖北及中西部地区新旧基建预期有望加强,专项债支持力度加大,湖北地区作为中西部 的区域龙头,省内的补短板基础设施项目已按照最低档项目资本金比例 15%执行,后续有望继续得到更多基建政策倾斜,同时全国水利建设也有望加强,中央 2020 年“一号文” 于 2 月 5 日正式发布,提出抓紧启动和开工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开 展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前期工作,适时推进工程建设。湖北地区建筑企业及水利施工企业 都有望较大受益。水泥业务量价齐升,利润弹性大增:随着供给侧改革的加深和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水 泥错峰生产力度、广度会继续加大,公司水泥业务作为区域龙头之一,受益明显。2019 年水泥业务实现收入 107 亿,净利润 15 亿,未来预计湖北及中西部地区基建和房地产业 务依旧强劲,部分地区供给紧平衡,2020 年毛利率有望继续提升。3.2 上海建工 上海建工参与建设了诸多国内外知名建筑物,参与上海市 50%以上市重大工程,公司业 务涵盖施工承包、房产开发、城市建设投资、设计咨询、建筑工业等五个经营方向。公 司业绩稳定增长,盈利能力不断提升,2019 年净利润增幅表现亮眼。公司 2014 至 2019 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 1136.62/1254.31/1336.57/1420.83/1705.46/2047.66 亿元, 同增 10.47%/8.57%/6.56%/6.30%/20.03%/20.07%; 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7.72/18.71/20.96/25.84/27.80/37.70 亿 元 , 同 比 变 动 9.16%/4.22%/12.03%/23.34%/7.56%/35.61%,2019 年公司业绩高速增长主要系公司业务规 模扩张带来的营收增长和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其中,建筑施工业务和建筑相关 工业业务表现尤佳,实现营收 1600 亿和 125 亿,增速为 21%和 147%。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公司立足长三角区域龙头建筑企业地位,促进全产业链协 调发展,2019 年合同额超额完成。公司产业链完整,参与上海市 50%以上重大工程,是 长三角区域龙头建筑企业。基建施工、基建投资、设计咨询业务方面,长三角一体化的 首要任务是共建互联互通综合交通体系,2019 年发布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将促进未 来基建补短板速度。以长三角交通基建十三五规划完成度来测算 2019-2020 各交通基建 增速,长三角公路、高速公路、铁路、城市轨道在 2019-2020 两年 CAGR 分别为 0.42%、 3.72%、15.82%、16.02%。房建施工和房地产业务方面,上海建工长三角主场优势明显, 多次中标三省一市边界区域地块,边界城市房价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力度高于核心城市 6.16 和 15.25 个百分点,市场空间广阔。在长三角一体化等市场机遇推动下,2019 新签 合同额超额完成,累计新签合同3608.47亿,同比增长18.8%,达 2019年目标总额的109.2%。 其中建筑施工、设计咨询、建筑相关工业、房地产、城市建设投资和其他业务分别为 3025.82 亿 /187.71 亿 /175.38 亿 /59.78 亿 /65.98 亿 /93.80 亿 , 同 比 增 长 22.60%/16.24%/26.38%/-50.24%/-24.19%/ 52.25%。子公司建工材料分拆上市形成双赢局面,提升整体盈利能力。公司于 2020 年 1 月 9 日发 布公告,拟将全资子公司上海建工材料拆分重组在上交所主板上市。建工材料背靠国资 委,是全国第三大、上海地区最大的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和上海市最大的建筑构件、地 铁管片、市政预制构件生产商,年产能分别达到 2500 万和 75 万立方米以上,分拆上市 有助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和提升子公司透明度、优化财务结构及加快产业布局。对上海 建工而言,建工材料归属的建材工业业务板块营收占比较低,增长表现亮眼,独立性强, 分拆对上海建工影响范围有限,利于公司梳理业务架构。此外,分拆后建工材料依托资 本市场有望进一步拓展产业布局突出发展优势,从而提升上海建工整体盈利能力,形成 双赢局面。3.3 中国交建 中国交建是中国交通基建行业的龙头企业,公司连续 11 年入选“世界 500 强企业”,积 极响应国家“走出去”战略部署,连续 3 年获 ENR 全球最大国际承包商,排行第 3,过 去 12 年稳坐亚洲最大国际工程承包商和中国企业榜首。公司营收稳增长,2014-2019Q3 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 3666.73/4044.20/4317.43/4828.04/4908.72/3746.89 亿元,同比增长 10.28%/10.29%/6.76%/11.83%/1.67%/14.04%,营收增速稳中有升。归母净利润方面,2014-2019Q3 分别实 现 138.87/156.96/167.43/205.81/196.80/133.41 亿元,同比增 长 14.41%/13.02%/6.67%/22.92%/-4.37%/3.73%。受益于基建投资回暖,新签大额订单稳增长:受益于基建“补短板”+“保在建”+专项 债新规出台等政策推行,基建投资增速持续回升。截至 2019 年末,公司新签合同金额为 9626.83 亿元,同比增长 8.06%,其中基建建设板块新签合同金额为 8519.24 亿元,增速 为10.5%。 在基建建设板块中,市政与环保2019年新签合同额3461.72亿元,同增29.91%; 铁路建设新签合同额 169.41 亿元,同增 95.22%,未来随着城际高铁和轨交新基建的进一 步发展,公司 2020 新签基建业务合同有望快速增长,保障公司发展。公司接连中标海外项目,促进“一带一路”倡议走深走实。公司持续促进“一带一路” 倡议走深走实,除了顺利重启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项目外,公司在第二届“一带一路” 峰会上签署 34 项协议,并连续中标沙特布盖格东部路桥、新加坡樟宜机场三跑道 ARC 标段、阿布扎比哈里发港场站一期、哥伦比亚波哥大地铁一号线 PPP 等项目;尼日利亚 莱基港项目与泰国林查邦三期集装箱码头项目也取得实质进展,持续开拓海外市场。 3.4 中国中铁 中国中铁先后参与建设的铁路占中国铁路总里程的三分之二以上,铁路电气化技术代表 着当前中国最高水平;参与建设的高速公路约占国内高速公路总里程的八分之一;参与 建设了中国五分之三的城市轨道交通。未来随着城际高速铁路和城轨新基建的进一步发 展,中国中铁有望直接受益。公司业绩呈稳步向上态势,2019 前三季度营收实现 2014 年以来前三季度季度最高增速。公司 2014 年-2019 年 Q3 实现营业总收入分别为 6125.59/6241.04/6433.57/6933.67/7404.36/5718.71 亿 元 , 同 比 变 化 9.3%/1.88%/3.08%/7.77%/6.79%/15.35%,2019 前三季度实现 2014 年以来前三季度季度最 高增速;归母净利润方面,2014-2019Q3 分别为 103.6/122.58/125.09/160.67/171.98/154.78 亿元,同比变化 10.51%/18.32%/2.05%/28.44%/7.04%/18.65%。订单增速持续提升,城际高铁与城市轨道交通新基建加速发展助力公司拓展市场空间。2019 年累计新签合同额达到 21648.7 亿元,首次突破 2 万亿大关,其中基建建设达到 17946.3亿元,同比增长25.1%。受益于“一带一路”政策,2019年境外订单总额达到1275.98 亿元,同比增长 21.6%。2020 年以来,公司陆续中标一些重大工程项目。1 月 14 日披露 的重大工程中标公告中,累计 8 项国内铁路工程、14 项国内市政及其他工程和 1 项海外 铁路工程,中标价合计约人民币 4,681,406 万元,约占 2018 年营收的 6.35%;同日另一份 重大工程中标公告披露了 2 项重大 PPP 项目,分别为中国中铁与全资子公司组成的联合 体中标天津地铁 4 号线 PPP 项目和 G2003 太原绕城高速公路义望至凌井店段(太原西北 二环)PPP 项目。2 月 6 日的重大工程中标公告中披露 1 项重大 PPP 项目,为中国中铁与 全资子公司以及其他方组成的联合体中标国道 109 新线高速公路(西六环路-市界段)政 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 3 月 6 日的重大工程中标公告中披露 5 项国内铁路工程、 1 项国内公路工程、12 项国内市政及其他工程和 1 项海外重大工程,中标价合计约人民 币 2,512,367 万元,约占 2018 年营收的 3.41%。未来随着城际高铁与城市轨道交通新基建 加速发展,公司业绩有望进一步提升。3.5 隧道股份 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 EPC 市场公认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综合服务商, 服务范围涉及全球 84 座城市、近千项重大工程,具有丰富的建设管理经验与国内齐全的 产业链资源和核心技术,企业业务几乎覆盖隧道、轨道交通、道路桥梁、建筑与房地产、 水利水务、能源、等各个领域。公司营收大幅持续增长,净利润增速维稳。公司 2014 年 -2019 Q3 实现营业总收入分别为 254.22/268.03/288.28/315.26/372.66/277.32 亿元,同比增 长 8.17%/5.43%/7.56%/9.36%/18.21%/18.21%,2018 年及 2019 前三季度营收实现较大幅 度增长;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3.94/14.81/16.53/18.10/19.79/13.89 亿元,同比增长 8.09%/6.24%/11.64%/9.50%/9.32%/8.55%,净利润保持相对稳定。工程设计业务+基建投资+运营业务辅助工程施工业务发展,发挥全产业链协同优势。2019H1 公司工程施工业务/工程设计业务/基建投资和运营业务分别实现营收 151.18/6.83/2.80亿元,同比变动19.84%/-5.74%/18.76%,占总营收的92.70%/4.19%/1.72%, 实 现 毛 利 15.15/1.83/1.69 亿 元 , 同 比 变 动 13.54%/-17.13%/64.30% , 毛 利 率 达 10.02%/26.78%/60.42%,同比变动-0.56pct/-3.68pct/16.75pct。工程设计业务、基建投资、 以及运营业务对工程施工业务的辅助作用,体现在改善毛利率+投资带动施工+设计引领 施工上。改善毛利率方面,工程设计业务与基建投资和运营业务毛利率分别达 26.78%/60.42%,远高于施工业务,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综合毛利率。投资带动施工方面, 公司发挥投资带动作用,增强施工项目竞标能力,2018 年内通过投资带动的施工业务达 96.26 亿,占施工业务年度中标合同量的 17.38%。设计引领施工方面,公司发挥设计引 领施工作用,增强公司设计施工一体化服务能力。在基建产业链中,设计是施工的上游 环节,设计施工一体化能够更好地将设计理念和工程施工相结合,助力公司总承包工程 推进。深耕江浙沪地区、辐射全国及海外,长三角一体化拓宽公司发展潜力。公司在深耕江浙 沪地区的同时,进军全国其他地区,拓展海外市场,为业绩高增长提供三重保障。在江 浙沪地区,2019H1 公司实现营收 112.69 亿元,增速达 11.38%,总营收占比达 69.10%公司深耕江浙沪近三十载,承建了上海长江隧道、杭州钱江隧道等重大工程,在江浙沪 地区基建业务积淀深厚。未来江浙沪区域基建政策将持续利好,长三角一体化被提升到 国家战略高度,江浙沪地区未来固定资产投资有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进入发展的新阶 段,公司作为江浙沪区域建筑龙头有望首先受益。在全国其他地区,2019H1 累计实现营 收 43.05 亿元,增速达 47.01%,总营收占比达 26.40%。为了向全国其他地区进军,公司 推行“走出去”战略,在长三角“三省一市”外的 13 个主要省级行政区及其他地区均有 开展业务,承建了武汉三阳路隧道、广东珠海鸡啼门特大桥、南昌昌北机场、常州高架 二期等重要工程,在海外市场,2019H1 实现营收 7.34 亿元,同比变动-28.97%,海外营 收虽有所回落,但公司承接了新加坡南北交通廊道 N109A 重大项目(30.8 亿元),海外 市场拓展备受认可,随着项目落地后确认收入,公司海外市场业绩仍有望向好。 4. 投资建议在七大新基建扬帆起航背景下,作为新旧基建建设支撑的建筑行业有望迎来下游需求拓 宽,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望带来行业景气度的全面提升,宽松的货币政策有望带来利息支 出的较大改善业绩,建议关注水利施工龙头、湖北及中西部地区基建建设的主要参与者、 地区水泥行业的龙头企业——葛洲坝;参与上海市 50%以上市重大工程的长三角建工龙 头企业——上海建工;中国路桥、市政、港口等交通领域,一带一路海外基建龙头企业 ——中国交建;受益城际高速铁路和城轨新基建的加强,高铁及成规建设的龙头——中 国中铁;业务覆盖隧道、轨道交通等各基建细分行业、受益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及轨道交 通建设的发展——隧道股份。 ……(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长城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来源:阿尔法工场很多投资者当前对基建行业不看好,最大的担心,可能是“去杠杆”会导致基建投资萎缩,进而影响基建企业的业务。不过宏观来看的话,国家经济的总产出无非是“净出口+消费+投资”:一方面,当前“贸易战”正处于风口浪尖上,大概率未来净出口金额将会收窄;另一方面,消费的提升并不是短期内就能一蹴而就的。那么,经济如果想要维持稳定增长,三驾马车中只能更倚靠投资了。而投资又可分为制造业,房地产与基建三块。其中,制造业当前的ROE(净资产收益率)极低,短期内投资难以大幅启动;房地产虽容易启动,但居民负债率已经处于高位,日本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放松调控风险较大。基建投资的启动,虽然会导致政府债务提升,但如果要达到稳经济的目的,基建投资至少难以大幅减少。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今天我来聊聊基建行业的投资机会。01对基建行业的感性认知从前,提到中国,大家经常想到的词语是“世界工厂”。近年来,关于中国,人们往往开始用另一个颇具喜感的新词来形容——“基建狂魔”。数据上来看,中国确实不负这个称号。截止到2017年,中国的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3.1万公里,世界第一;铁路里程12.4万公里,世界第二;全球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港口,中国包揽七席。中国的基建不只在“数量”上拥有优势,在“品质”上也不落下风。世界上所有高难度,创纪录的桥梁,大都出自中国之手;高铁同样世界领先,不只改变了国人的出行,也开始出口海外;全自动的“无人码头”也顺利开港,技术同样全球领先。整体来看,中国的基建行业,包括中国建筑(SH601668)、中国交建(SH:601800) 、中国中铁(SH601390) 等巨头,无论是成本、效率,还是运营经验,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以此来看,中国的基建行业未来的市场空间将不局限于国内,会延伸至全球市场。那么,我们如何看待这里蕴藏的投资机会呢?02基建行业的真实肖像一提起基础设施建设,大家最先想到的都是大桥,隧道,铁路,公路等等复杂的施工项目。这些项目一般都有两个共性: 投资额大(单项目投资额在10亿以上); 建设周期长(建设期在2~6年之间)。于是,大家很容易对基建公司产生两个初步印象: 重资产; 利润厚。而偏偏,这两个初步印象都是错误的。破除了这两个错误印象,就会对基建行业的经营逻辑有更深的理解。我们下面来描绘基建行业的真实肖像究竟如何。【1】肖像1:基建行业其实是“轻”资产结构以中国交建2017年年报数据为例,其简化的资产负债表如下图:我们可以观察到三个特点: 中交建以2059亿的净资产撬动了6443亿的负债,说明它利用了大量的外部资金; 应收款项为2351亿,应付账款为4047亿,后者远大于前者,说明公司在产业链上处于强势地位,可以无偿占用供应商的工程款和材料款; 资产项中,固定资产为444亿,只占总资产的5.2%。资产中的绝大部分并不是公司运营的必备资产。综上,我们可以大概描绘出基建行业的经营特点:并不需要投入太多的固定资产(办公房屋及机器设备而已),但需要投入大量的运营资金(用来买原材料,聘请人工,分包工程等)。运营资金依靠自己肯定是不够的,主要靠占用上下游的资金(譬如客户的预付款,供应商的材料款等)。所以整体来看,基建行业并不算是重资产结构,相反,它比很多行业还要“轻”不少。【2】肖像2:基建行业利润薄如纸片同样以2017年年报数据为例,由下图可见,五家上市企业基建建设业务的毛利率在10%附近,扣非净利润率只在3%附近。以全部A股2017年的数据来看,有近80%的企业的净利润率在3%以上,可见,基建行业的利润率在整个市场也是极低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基建行业的利润率如此低呢?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基建行业的业务性质便是如此。基建项目中大部分成本来源于材料费,工程分包费。这部分成本并没有产生高附加值,就直接当做最终商品出售,进而导致分母过大,利润率偏低。打个比方,一个木匠花100元买木材加工成椅子,以200元卖出,利润是100元,毛利率为50%。另一个金匠花9000元买了黄金加工成首饰,以1万元卖出,利润是1000元,毛利率却是10%。基建行业的性质更像后者。其二、基建业务的大部分投资由国家投资机构直接控制,这些机构数量不多,却是基建企业最重要的客户。相比于这些强势的大客户,基建企业并没有多少议价能力。而且,基建项目合同受到政府监控,交通部和铁道部会不定期公布交通基建项目的参考价格,作为厘定项目收费上限的标准。这更使基建企业丧失定价权。至此,我们可以对基建行业有一个基本的印象:业务多,利润少,薄利多销。来往款项多,自有资金少,账目复杂。03基建行业真的赚钱吗?基于上述的肖像,对于基建企业,我们核心需要关注以下三个问题:问题1:企业的业务是否可以持续?问题2:业务的利润率是否可以保持?问题3:该收回的大量款项是否能够顺利收回?接下来,以中交建为例,我们逐一寻找答案。【1】业务是否可以持续。由于基建行业先签订合同,再安排项目执行,所以有两个“前瞻性指标”可以用来观察企业的业务持续性。一个是每年的“新签合同”,另一个是每年的“在执行未完成合同”。由下图可以看出:近年来,中交建每年的营业收入远低于新签合同,以及在执行未完成合同。这一方面是因为基建项目建设周期在2~6年,短期内企业难以完全消化新签合同。另一方面是因为基建业务需求较高,企业一时难以完全满足需求。如果用“已签合同/营业收入”这个数据来观察,就更容易理解了。同如上图显示,2017年末,已签合同是营业收入的4.1倍,也就意味着,即使2017年以后再没有新签合同,仅依靠目前的存量合同也够企业运作4.1年,可见至少在短期内,企业的业务持续性没有问题。那么长期来看,企业的业务持续性如何呢?企业的业务量一方面来自于国内政府部门对道路,桥梁,铁路,市政设施的投资,一方面来自于企业在海外基建市场的开拓。对于国内业务,按照政府的十三五规划,基建投资在未来仍会保持可观的增长。例如,规划中高铁里程将由2015年底的1.9万公里增加至2020年的3万公里。所以,业务来源并不会减少。对于海外业务,由下图可以看出,中交建新签海外合同在逐渐增长,而且近两年新签海外合同就占年营收的40%以上。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海外业务的持续增长应该也是大概率事件。整体来看,中交建并不愁没有业务可做,相反,它可能还需要做好业务量大幅增长的准备。【2】利润率是否可以保持。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需要了解是哪些因素决定了基建行业的利润率。对于基建企业来说,经营模式类似于订单式生产,运营步骤如下: 与客户签订合同; 收取客户预付款,并开始购买材料等启动工程; 按照工程进度向客户收取进度款项; 工程结束后,客户预留合同额的3%作为质量保证金,保修期后返还。这样的模式下,企业方较少承担原材料价格波动,货物滞销存货撇减等经营风险。如果不出意外,项目的实际利润率将会约等于一开始订立的合同利润率。而签订的合同价格,是以预估成本为基础,再叠加期望利润率而得到的。这就导致了基建企业的利润率相对比较稳定。即使出现了一些意外,企业一般也会依靠商业保险,分包商补偿合同等方式规避经济损失。同时,由于企业的业务足够分散(中交建2017年底在执行的基建合同有4606个),即便少数项目出现问题,对于整体利润率的影响也相对较小。由下图中的历史数据看出,中交建在过去十年,净利润率几乎始终维持在4%附近,与上文描述相符。以此可以合理推断出,在这样的经营模式下,企业的利润率可以继续保持。【3】能否收回应收款项。前文提到过,基建企业的特点是:来往款项多,自有资金少。例如,中交建2017年底的净资产为1865亿,而各类应收款就达到了2351亿。如果这些应收款项无法变成现金,无论每年的利润表多么光鲜,都只是纸面财富,毫无意义。按照会计规则,中交建每年要按照“账龄分析法”及“单项减值法”计提坏账准备,在2017年底公司的坏账准备余额达到了131.9亿元。这些计提是由于会计规则的规定,但并不代表这些就是公司的真实坏账。对于公司的真实坏账,我们很难准确判定,因为相关债务方的偿付能力始终是动态的。除非债务方确定倒闭,否则无法判定该笔应收款项变为坏账。不过,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一些数据从侧面去窥测其账款情况。首先,我们可以观察公司历年核销的应收账款金额,这部分是公司当前已经确信无法收回的金额。由下图可以看出,近五年,每年的核销金额远远小于计提金额,前者只是后者的1%~2%。实际上,中交建五年一共计提了188.4亿的坏账准备,却只核销了1.95亿。这说明,截止目前,企业能够完全确定的坏账极少。这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企业的真实坏账远小于计提,多计提的部分实际是隐藏的金矿;另一种可能性是出于某些原因,企业一直较少对应收账款核销,真实坏账可能远大于核销金额。那么实际情况是哪一种呢?为了进一步了解真实坏账情况,我们可以再观察一下企业近年各账龄应收账款的变化情况。由下图可以看出,对于1年内的账款,企业的回收率可以达到80%以上。而账龄越长,回收率就越低,4年以上账龄的账款回收率平均在10%左右。这样的数据也符合我们的常识,拖欠越久的钱往往越难要得到。这些拖欠时间较长的账款虽然公司目前并未核销,但从回收率数据来看,它们在之后成为坏账的概率并不小。根据近三年的应收账款账龄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应收账款的“迁徙率”,再根据“迁徙率”估算出“坏账率”,具体数据如下图(此种估算也会有所偏差,仅能用来毛估估)。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估计坏账率”高于目前公司对坏账的计提标准,也就是说,假如最近三年的账款回收数据具有代表性,那么目前计提的坏账准备不只不多,而且可能还不够用。那么它们之间相差多少呢?以2017年数据来计算,按照“估计坏账率”计算,需要计提125.8亿坏账。而公司按照账龄分析法计提了85.6亿的坏账,同时又单项计提了部分坏账,共计提117亿坏账准备,比估计坏账数据少8.8亿元。对于超过2000亿的应收账款,坏账预估产生不到10亿的偏差是正常且合理的,这个数据从侧面说明目前的会计处理是基本符合账款回收的预期的。即便出于审慎原则,在原有坏账计提基础上额外再多计提10亿左右,对这个净资产达到近2000亿的企业来说,影响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综合来看,应收款项的回收虽然会产生一些坏账,但这些坏账在已计提的坏账准备金覆盖之内,并不会为公司带来大的影响。04一眼就能看到的低估综上来看,基建行业虽然不是一个轻松赚钱的行业,但是业务量和利润率在可预见的未来都是有保障的。以下图历史数据来看,几大基建公司的ROE基本保持稳定,业务相对更优质的中国建筑和中国交建,过去十年的年化ROE分别达到了16.30%和13.59%。而目前市场给它们的估值并不高,中国建筑PB为1.25,中国中铁PB为0.8,中国铁建PB为0.75,中国交建PB为0.71,中国中冶PB为0.64(除中建外,其余为H股)。尤其是上文重点分析的中国交建H,如果未来保持过去十年的ROE水平,目前估值隐含的投资回报率接近20%。同时,它也拥有较高的确定性,除了当前1619亿的净资产外,目前在手已签合同就超过2万亿,按照过往4%左右的净利润率估算,光这部分合同在未来就能贡献超过800亿净利润,而它目前的市值总共也才1150亿,属于一眼就能看到的低估。据说宏观经济算命容易被打脸,但即使真的被打脸(国内基建投资收缩,海外基建发展不顺),对于中交建这样的基建龙头企业,仅仅依靠手上的存量合同,也能活得滋润,也足够值回目前的票价了。来源:http://www.gongchang.fund/news-detail-18571.html
2018年建筑设计行业营收约为12684亿元近年来,受益于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建筑设计行业发展迅速,队伍数量、经营规模、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均得到了较快发展。《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8)》显示,截至2017年底,建筑设计行业得益于工程总承包业务大幅增长,实现营业收入12384.40亿元,同比增长80.01%。新签合同中境内工程总承包同样为最主要业务来源,2017年建筑设计行业新签合同额为11837.40亿元,同比增长93.03%。得益于国内工程总承包业务的发展,预计2018年建筑设计行业营业收入将达到12684亿元。注:2018年数据未发布。目前,我国建筑设计企业总体毛利润水平相对较高,以建筑设计上市企业为例,2018年上市企业平均毛利率在30%左右。山鼎设计2018年毛利率达到38.24%。建筑设计企业业务模式发展趋势——专业化、全产业链化我国建筑业在过往发展中,建筑设计在提交设计图纸后不再深度参与后续的建筑施工过程,呈现出建筑设计和建筑施工割裂的状态,带来了一系列弊端。传统生产模式的弊端促进了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工程咨询等新型商业模式的发展,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等全部由工程总承包商负责,后者对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和造价等全面负责,从而能充分发挥设计主导作用,有利于降低项目成本、缩短建设周期、保证工程质量。建筑业在设计端和施工端融合的趋势为设计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建筑设计企业可凭借在设计、造价、优化等方面的优势向下游的预制件生产、施工等领域拓展,从而提高设计行业在建筑业中的产值比例。1、工程总承包(EPC)工程总承包(EPC)是指从事工程总承包的企业按照与建设单位签订的合同,对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等实行全过程的承包,并对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和造价等全面负责的承包方式。其中,设计(E)包括建筑设计工作、整体工程规划以及组织实施管理;采购(P)包括建筑设备材料采购、其他专业设备材料采购;建造(C)包括施工、设备安装、试运行、必要的使用培训等。相较于传统承包模式而言,工程总承包模式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优势:2、全过程工程咨询全过程工程咨询不仅能够提高产业集约度,还能提高行业集中度,是建筑业新兴业态。2016年5月住建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工程总承包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建设单位在选择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时,应当本着质量可靠、效率优先的原则,优先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政府投资项目和装配式建筑应当积极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2017年工作要点》明确指出,推进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试点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模式,积极培育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鼓励建设项目实行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总结和推广试点经验,推进企业在民用建筑项目提供项目策划、技术顾问咨询、建筑设计、施工指导监督和后期跟踪等全过程服务。随着国家和各省市地区相关指导政策和制度的陆续出台,全过程工程咨询将成为建筑业发展的必然方向。以上数据来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来源: 前瞻网
2019年,湖南建筑业实现总产值10800.62亿元,同比增长12.72%,持续为湖南省发展输送动力。近五年来,湖南建筑业增加值占湖南省GDP的比重稳定在6.5%以上,2019年占比8.37%,为近五年来最高值。建筑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元2019年,湖南建筑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元,达10800.62亿元,同比增长12.72%,增幅下降1.03个百分点,但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7.04个百分点。近五年来,湖南建筑业保持较快增长,总产值增速均在10%以上。2019年,湖南建筑业增加值3327.00亿元,占全国建筑业增加值的4.69%,较2018年略有上升(增长0.8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8%,增速为近五年来新低,与湖南省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偏差扩大。近五年来,湖南建筑业增加值占湖南省GDP的比重稳定在6.5%以上,2019年占比8.37%,为近五年来最高值,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16%)1.21个百分点,建筑业在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地位稳固。新签合同规模稳步增长湖南建筑企业2019年签订合同金额24673.80亿元,同比增长14.25%,占全国的4.52%;本年新签合同额12588.43亿元,同比增长12.35%,占全国的4.35%。本年新签合同额占全年合同金额的51.0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5个百分点。从湖南建筑业新签合同额来看,虽然近五年的规模稳步上升,但增速不够稳定,同比增速的极差高达16.56个百分点。2019年,湖南从事建筑业从业人员277.40万人,同比增长7%。建筑业劳动生产率达36.66万元/人,同比增长5.34%,较2018年增速有下滑,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9.97万元/人)。2019年,湖南房屋类建筑企业完成产值7628.80元,同比增长10.3%,占全省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0.6%,对建筑业总产值增长贡献率为58.42%,在建筑业细分领域中占据主要份额。其他细分领域中,土木工程类建筑业企业完成产值2564.02亿元,增长20.3%,占全省建筑业总产值的23.7%;建筑安装类建筑业完成产值394.10亿元,增长8.7%,占全省建筑业总产值的3.6%;建筑装饰、装修和其他建筑业企业完成产值213.7亿元,增长25.7%,占全省建筑业总产值的2.0%。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工程建设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2019年,湖南建筑业实现总产值10800.62亿元,同比增长12.72%,持续为湖南省发展输送动力。近五年来,湖南建筑业增加值占湖南省GDP的比重稳定在6.5%以上,2019年占比8.37%,为近五年来最高值。建筑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元2019年,湖南建筑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元,达10800.62亿元,同比增长12.72%,增幅下降1.03个百分点,但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7.04个百分点。近五年来,湖南建筑业保持较快增长,总产值增速均在10%以上。2019年,湖南建筑业增加值3327.00亿元,占全国建筑业增加值的4.69%,较2018年略有上升(增长0.8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8%,增速为近五年来新低,与湖南省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偏差扩大。近五年来,湖南建筑业增加值占湖南省GDP的比重稳定在6.5%以上,2019年占比8.37%,为近五年来最高值,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16%)1.21个百分点,建筑业在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地位稳固。新签合同规模稳步增长湖南建筑企业2019年签订合同金额24673.80亿元,同比增长14.25%,占全国的4.52%;本年新签合同额12588.43亿元,同比增长12.35%,占全国的4.35%。本年新签合同额占全年合同金额的51.0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5个百分点。从湖南建筑业新签合同额来看,虽然近五年的规模稳步上升,但增速不够稳定,同比增速的极差高达16.56个百分点。2019年,湖南从事建筑业从业人员277.40万人,同比增长7%。建筑业劳动生产率达36.66万元/人,同比增长5.34%,较2018年增速有下滑,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9.97万元/人)。2019年,湖南房屋类建筑企业完成产值7628.80元,同比增长10.3%,占全省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0.6%,对建筑业总产值增长贡献率为58.42%,在建筑业细分领域中占据主要份额。其他细分领域中,土木工程类建筑业企业完成产值2564.02亿元,增长20.3%,占全省建筑业总产值的23.7%;建筑安装类建筑业完成产值394.10亿元,增长8.7%,占全省建筑业总产值的3.6%;建筑装饰、装修和其他建筑业企业完成产值213.7亿元,增长25.7%,占全省建筑业总产值的2.0%。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工程建设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院交流互动。(文章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