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19年健身行业分析报告炼气

2019年健身行业分析报告

马云说过这样的话,他很少研究别人的成功,但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别人的失败,从中取给精华去其槽粕,吸收经验并去开创自己的事业。下面我们就看一下这几年的健身房案例。健身俱乐部案例回顾:2003年11月中旬,上海金吉姆健身中心因拖欠场地租金被迫倒闭,引发了金吉姆拖欠员工工资和会员会费的一系列纠纷。11月24日,金吉姆健身中心的83名员工通过劳动仲裁,要求健身中心支付工资共38万余元.........2004年2月,上海杨浦区的菲斯特健身俱乐部,因与物业之间的纠纷悄悄关了门........2004年4月,尹星健身中心因资金链断裂,拖欠物业管理费用的原因宣布破产倒闭........2004年10月25日,位于成都体育学院大门附近的天美健身中心突然歇业,众多持卡的学院砸开大门,将室内值钱的东西一卷而空.....2005年5月,知名健身中心“佳姿”继爆发财务危机后,位于台北101大楼的佳姿101氧身会所因拖欠7500万的场地租赁费被断水电........2005年7月,北京宝来健身中心宣布倒闭......2008年10月,厦门宝力豪健身房宣布倒闭.....2009年11月自称“廊坊第一健身品牌”的活力多健身俱乐部的最大门店——银河路店悄然关闭.......2009年12月上海力美健健身俱乐部左岸右岸因欠物业公司7000多元物业费,被物业公司关门..........2010年1月马华健身宣布倒闭.......2011年7月青鸟健身5家门店停业3天,俱乐部公司阳光100店突然关闭...........2018年11月,无锡健身房出现大量拖欠工资现象,收购现象频繁出现..........健身俱乐部为什么会倒闭?“金吉姆”的倒闭给上海滩乃至全国所有的健身俱乐部敲响了警钟,也给了这些俱乐部一个反思的机会。毕竟,一个“金吉姆”倒下了,成千上百个“金吉姆”还要活下去,并且要获得更好。这些曾经号称健身圈大佬的健身房轰然垮台,给我们留下的则是伤害和伤痛。然而这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营运的隐患,行业方面缺乏相应的规范管理等多方面的问题是俱乐部夭折的主要原因。统计数据表明:仅仅在去年,全世界就有100余家大型健身产业相继宣布破产,其涉及资产高达几十亿美元,现实真的残酷,试想如果按照现在这个势头发展下去,明年还会有多少我们耳熟能详的公司轰然倒塌?也许我们还存在些许侥幸,毕竟这和我们远隔重样,现在让我们将眼光拉回国内,却无独有偶的发现,倒闭的健身俱乐部总是惊人的相似。成功的企业却各有各的成功之道。健身产业也是个特殊的产业,往往在短时间内完成一次令人炫耀的成功。随后则又看似“毫无预兆”地似同样令人诧异的速度陨落,比如金吉姆、斯菲特、佳姿等俱乐部。在这里我们并不想评断任何一个俱乐部,只对这些隐藏于健身俱乐部的经营方式,管理体制、销售体制方式的漏洞做一下探讨。根据有关部门统计,仅北京市就有公种健身场所1000多家,其中既有投资千万元、面积数千平方米的大型国际健身俱乐部,也有投资几十万到数百万不等的中型健身会所。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以来,健身俱乐部迅猛发展,然而在这个健身行业的内部,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有些健身房是举步维艰,苦不堪言啊!这些健身房的苦衷正是众多健身房经营状况的缩写。健身俱乐部市场定位模糊:很多健身房投资策略脱离实际,缺乏科学性,脱离当地环境,盲目发展。缺乏对风险的有效的评估、内部管控薄弱,责任分工模糊,也是诸多健身俱乐部倒闭的原因之一。内部管理人才与外扩展战略脱节很多俱乐部只是注重外部的扩张速度,抢占销售网点,缺乏高中层人才跟进管理。内部管理混乱,导致了俱乐部的管理上出现了很多问题。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缺乏,也造成了健身俱乐部的采购成本提升,成本增加,竞争力下降。结构庞大,经营策略上往往高度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这种陈旧的管理方式与现代化、大规模的健身俱乐部发展要求极其不符。经营、设备照搬国外,缺少个性。健身行业在我国起步较晚,而投资者在这种市场条件下,所以表现出来的往往是缺少对健身房深度的认识。国内一些中高档的俱乐部以同类的国外俱乐部为范本。从设备到管理全面引进,并未充分考虑到国人的消费习惯和东西方的文化差别,加之前期的巨额投入。其他的一些行业问题我也大概的和大家罗列一下:1、同行业竞争,导致多败具伤;2、经营收入少,比例严重失调3、健身房利用率制约经营收入;4、只重本身功能,不重需求层次5、过速扩张、扯断资金链条;6、成本激增,加重经营负担;

小辛

2019年第3季度中国运动健身APP产品市场研究报告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与意愿上升,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工作学习中亚健康问题,提升健康意识逐渐强烈,对运动健身需求增长,推动着运动健身产业发展。2014年-2018年,运动健身产业产值逐步增长,智能科技的有效赋能增强用户体验,预计2019年健身产值会增长至1740.5亿元,但因2018年至现今大环境经济不乐观因素,健身产业环比增长率呈下降态势。运动大数据产品根据用户需求,从运动手环、手表拓展到运动单车、跑步机等装备,中国运动健身大数据产品用户偏好类型方面,智能手环轻便、功能丰富能够替代智能手表,最受用户青睐,使用该产品的用户占比近7成,智能手表与智能体脂秤用户偏好分别占比47.7%和38.5%。但行业数据发展缺乏标准规范化,厂商还需待完善技术水平,为运动健身用户带来更优体验。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大让人们对健康运动有着更强烈的意识和需求。随着人们生活品质以及健康意识的提升,运动健身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的全新的生活方式之一,全民健身的时代到来,也带来了一波“互联网+运动健身”的浪潮,各式各样的运动健身APP应运而生。运动健身APP发展迅猛,目前市场格局尚未稳固。

天与地卑

《2020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发布!332项经营与消费数据为体育健身场馆提供决策参考

【猎云网北京】3月22日报道3月21日,《2020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以及《中国主流城市健身产业景气指数榜单》正式发布。上海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杨倩公布了《中国主流城市健身产业景气指数榜单》的相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解读。榜单通过对19个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的健身行业宏观环境、行业供给、行业需求以及经营效益四个方面的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最终呈现出《中国主流城市健身产业景气指数榜单》,综合评分显示,上海以76.32分居首位,北京、深圳、广州分列二至四位。《2020城市健身行业景气指数榜单》,数据来源:《2020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332项健身房经营与消费关键数据解读三体云动数据中心主任韦笑在主题为《332项健身房经营与消费关键数据解读与分析》的分享中表示,《2020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已是三体云动数据中心连续第四年制作的健身行业数据报告,2020年的报告无论是大数据量及数据广度,还是数据解读的精度和深度,都比前几年的更有看点。在发布会现场,韦笑分享了近20个健身从业者比较关注的数据。数据一:健身俱乐部数量下滑11.1%,健身人口增长3.19%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国健身场馆都经历了不同时长的暂停营业,少则2个月,多则长达半年之久,这期间淘汰了不少经营状态欠佳的健身场馆。据三体云动数据中心统计,截止到2020年12月,中国健身俱乐部门店数量约44305家(不含港澳台,不含所有类型的工作室),尽管比2019年的49860家下滑了11.1%,但中国的健身俱乐部市场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健身市场。中国整个健身行业的健身会员数约为7029万(不含港澳台),在14亿的总人口基数下,中国的健身人口渗透率为5.02%,环比去年增幅3.19%,从趋势来看,中国同美国、欧洲的差距在逐渐缩小。数据二:场馆月均营收6月达到全年最高值2020年1月下旬为春节,2月疫情来到最严峻时期,健身房几乎没有任何收入。3月份开始,大部分地区包括健身房在内的线下门店在政策指导下陆续有序恢复营业,并开展促销等一系列运营措施“回血”补贴现金流,同时也有部分场馆上线在线课程、直播私教等新型产品,开始逐渐有一定的营收流水,但仍然极少。之后4-5月份,各地健身场馆恢复全面复工状态,全国健身产业逐渐复苏,曲线开始爬坡上扬,6月份,全国健身房整体营收达到全年最高值。数据三:教练月均收入7300元,同比下降20%根据全国健身场馆和店均教练人数的推算和统计,截至2020年12月份,我国健身教练从业人数约为90万,其中健身俱乐部教练61.2万,工作室教练28.8万。受疫情影响,2020年教练的月均收入为7300元左右,相较去年降幅达到20%,主要原因是疫情严重时几乎完全没有收入。数据四:50%会员健身年限1-3年2020年疫情刺激了很多会员开始健身,从健身年限分布来看,1年以下活跃会员的占比有18.67%,基本都是新增的会员,占比最多的是3年以下的,这意味着当前中国健身会员中有68.5%健身年限低于3年,整体来看会员还不是很成熟。数据五:会员健身周边支出集中在3000元以内会员在健身周边平均每年投入的费用主要集中在3000元以内,占比为83.26%。相比2019年,花费在1000元以内的会员增加,环比增长了35.88%,1000元以上的支出占比环比降低了14.23%。数据六:智能化场馆占比32.7%随着以三体云动为代表的一批提供SaaS系统和AIoT智能设备的智能生态服务商的出现,以及持续深耕多年的市场教育,近一两年已逐渐有更多的健身从业者对“数智化”形成普世的认知和应用共识,智能健身房也将在未来五年内迎来业态与模式上的普及和升级。根据测算,截止2020年12月,中国存量市场中智能健身房总数约3.2万家,占全国商业健身房(含健身俱乐部和健身工作室)总数的32.7%。其中,一线城市的智能健身房数量约5400家,占一线城市健身房数量的45.4%。走在经济前沿的一线城市,商业健身房的智能化普及也同样引领全国。据了解,《2020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通过产业宏观、商业微观及消费变化等多个层面与角度,分析了疫情笼罩之下的2020年全球与中国健身行业现状与趋势变化,为健身场馆管理者/投资者、行业从业者、媒体、投资研究机构及政府单位等提供了2020-2021年健身产业360度全面而立体的参考。报告建模提取了超过7.8亿个三体云动平台源大数据,线上线下调研问卷有效样本量1.7万份,同时结合多个网络合作伙伴及平台的亿级数据,通过方差分析、聚类分析等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梳理出终端有效数据6500多个,最终输出报告共十个篇章、超过300个数据维度与内容。这是一本能够对健身房实际门店经营提供高价值数据借鉴、参考和指导的开店内参手册,也是中国健身从业者回顾2020年、展望与规划2021年经营与发展的必备读物。

活菩萨

2020年运动健身App商业化研究报告

本文主要从用户产品形态及关键指标、商业化策略及业务现状、变现成功要素及风险评估三个角度来写的2020年运动健身App商业化研究报告。本报告的研究产品:“运动健身”泛指增强体质、减肥塑形等运动,包括但不限于健身、跑步、游泳、瑜伽、球类等项目。运动健身App主要为健身群体提供数据记录、运动社区、健身课程、健身装备等服务。本报告的整体内容:主要从以下三个方向做闭环研究:用户产品形态及关键指标、商业化策略及业务现状、变现成功要素及风险评估。本报告的研究逻辑:对于运动健身App这种后端变现产品(即通过规模化用户资源变现),首先要从宏观分析产品形态及核心用户数据,做好资源评估;其次对于可以变现的资源进行分类分析,并设计匹配的变现产品;再次对于每款变现产品的成功要素及风险进行评估。01 运动健身App的用户产品形态及关键数据1.1 典型产品及融资情况据商业化VIEW调查研究显示,中国运动健身行业市场规模在2020年将接近2000亿元人民币。截止目前,互联网运动健身领域尚未出现IPO案例,但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当前存在大量B轮及以上轮次的融资企业。本报告选取5个典型的运动健身App产品,不以融资额度及用户规模为选取标准,而是更方便多元商业化分析。1.2 各家App的用户产品形态各家产品在起步期往往靠单点突破,但在发展期,源自用户在线运动的多样化诉求,加之来自用户使用频次、时长等关键数据指标提升诉求,以及App商业化变现的压力,产品形态逐步丰富。但各家产品的发展路径不一样,这也造成了当前用户产品的形态差异。从运动健身App全行业来看,Keep、咕咚、悦动圈等成立时间更早且完成多轮次融资的头部产品在各个形态维度趋于均衡。1.3 典型产品的关键用户数据据QuestMobile发布报告显示,2020年 2月,运动健身App行业活跃用户规模快速上涨至8928 万,同比增长了93.3%。虽然增长数据与疫情催化运动需求有关系,但本质还是存量市场渗透。但从几款典型头部产品的用户数据来看,月活用户数基本都在千万级别。一般用户会选择长期使用一款App,说明用户较分散,App间的相互渗透率不高,用户集中度低。另外,从用户使用数据来看,无论是活跃度、使用时长、使用频次等,关键用户数据在整个互联网领域处于一个中低水平。02 运动健身App的商业化策略及业务现状2.1 典型产品及融资情况运动健身App依靠积累的规模化用户及数据资源,加之App多样化用户产品形态,具备了多元化变现能力。其中,线上变现层通过深挖用户消费需求形成了一系列增值服务产品,包含了内容、硬件、电商、服务等多种变现产品,他们的共同特征是“数字化、智能化”,这也将与线下变现场景的数字化体验融为一体。2.2 典型产品的2C变现业务现状运动用品(2C电商)及广告产品(2B产品,见下页)是健身App覆盖度最广的变现产品;智能硬件是头部App的标配变现产品(软件+硬件)。Keep推出了智能健身房产品KeepLand与线下体验店KeepStore,咕咚推出线下体验店CODOONIN;PGC课程(Keep、咕咚、悦动圈)通过直播变现,PUGC/UGC课程以短视频形式为社区增加粘性,同时为直播变现(糖豆的礼物打赏)场景导流;Keep、咕咚、悦动圈均推出会员服务进行权益整合售卖;赛事活动及衍生品(赛事旅游、赛事周边、装备销售等)成为重要变现产品。2.3 典型产品的2B变现业务现状广告产品是运动健身App在实现规模化用户后的通用变现产品,但受限于运动健身App用户规模、使用时长、使用频次等关键变现因素,该品类广告市场规模尚处低位,但由于掌握了用户运动大数据,可以提升广告精准度,一定程度弥补了流量资源不足。咕咚有专门的企业服务产品“企业咕咚”,提供功能、数据、课程、活动等综合服务,悦动圈也与多企业达成战略合作,Keep在2020年2月份首次共享运动内容,为多家企业提供居家运动服务,共同抗疫;咕咚是首个将运动数据资源开放并商业化的头部产品。03 运动健身App的变现成功要素及风险评估3.1 从流量生命周期分析关键变现路径(以咕咚、Keep举例)App摆脱单一产品形态,实现多元化流量成为变现成功的首要因素;大数据与AI的应用成为增长驱动因素;线下变现成功待验证。3.2 电商变现(智能硬件/运动用品)的成功要素及风险评估(以咕咚、Keep举例)健身App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的精准变现,已经成为新兴用户购买渠道,但市场份额远不及综合电商(淘宝、天猫、京东等)。变现成功要素见报告图表。变现风险方面,从消费者定义(人)及变现场景(场)维度风险较低。但从变现产品(货)维度,由于电商产品与运动健身App对于用户来讲,对应不同的用户心智,健身App需要去影响用户的购买选择,即让用户从健身App购买而不去综合电商平台。因此,App电商引入的运动用品需要精准定义并培养用户心智,否则会造成流量泛消耗,且遭遇来自综合电商平台的竞争。Keep、咕咚采取了避险策略。3.3 内容变现(健身课程/计划)的成功要素及风险评估(以咕咚、Keep举例)线上课程依靠丰富的课程内容及灵活的教学方式迅速普及,加之用户洞察及内容分发的提效,变现成功率高。因为内容本身就是健身App的用户价值,通过内容增值变现是高成功率的变现方式,但要关注线上教学体验。3.4 线下变现(健身房)的成功要素及风险评估(以Keepland举例)与传统健身房相比,互联网化的教学模式(线上双师)可以长期降低教学边际成本,按次付费打破传统办年卡模式,变现成功待验证。变现成功要素见报告图表。变现风险方面,在变现产品(货)与变现场景(场)均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具备诸多变现风险,需要塑造差异价值,寻求长期增长模式。本文由 @木一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别开灯

来了!《2021年中国健身趋势》调查报告

日前,上海体育学院发布《2021年中国健身趋势》。自2017年起,上海体育学院与美国运动医学学会合作开展中国健身趋势调查,先后发布了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中国健身趋势》,受到了国内健身行业的广泛关注,极具权威性。这份报告的发布,揭秘了2020年在疫情影响下人们健身行为的变化,同时也昭示了在后疫情时代的2021年的中国健身趋势。这份报告的调查结果包含了排名前20的大众健身行为,报告显示减重运动位居榜首,健康饮食、运动与健康从业人士培训与认证、青少年体育、有氧健身紧随其后,位列前五,排在6-10位的是核心训练、私人训练、功能性健身、健康指导和健身专业人士的许可,接下来就是运动损伤预防与康复、自由负重力量训练、户外活动、运动即良医、雇用认证健身专业人士、自重训练、健身结果测量、生活方式医学、小团体私人训练和移动设备运动App。通过对比前两年的健身趋势报告我们可以看出,健康饮食、运动与健康从业人士培训与认证、青少年体育、有氧健身、运动损伤预防与康复,都是因为疫情以及其他一些因素影响,中国健身市场的新增趋势。通过这份报告,我们还可以看出,以减重为目的、以饮食调控和有氧运动为措施的健身内容,或许会是健身行业未来主要的内容发展方向。这个并不难理解,近些年,中国肥胖和超重人口的增加率一直都不低,而2020年又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宅家之年”,在全民缺乏运动,减肥、减重自然在疫情缓解之后成了更多人踏入健身房的核心诉求,而健身房项目中的燃脂和塑形的热度也一直居高不下。与减肥、减重相呼应的是排名靠前的健康饮食和有氧运动,大家应该都在2020年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高蛋白代餐(轻食)到无糖气泡水突然冒头,成了2020年的饮食新潮流,而全民跑步的热情也在2020年达到一个新高潮。以上种种证明了在疫情肆虐下,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健康的价值”,对于运动和健身的需求也开始水涨船高。在2021年这个后疫情时代,全中国甚至全世界人民将更关注健康,追求更健康的饮食结构、更合理的生活作息、更绿色的生态环境和更科学的生活方式。钟南山院士曾说过:“人类最好的医生是免疫力,强大的免疫系统才是对抗病毒的根本。”而免疫力的提高,靠的就是健康的饮食和合理的运动。上海国际健身与健康生活展览会(FIBO CHINA)主办方表示,2021年,中国将力推家用健身、团体训练、青少年训练、水中健身、瑜伽、普拉提等蓬勃兴起的健身项目,以促进全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在这份《2021年中国健身趋势》中,还包含了5种健身人群的分析维度结果。由上表可知,健康饮食、健康指导、私人训练、功能性健身、有氧健身和核心训练是5种人群的共同趋势,而不同的是,成年人群在增肌减重、运动损伤预防和康复方面有需求,青少年儿童在减重、预防近视、集体活动方面有需求,而老年和孕产妇更偏向社区健身和身心运动等。当然,在健身房这个消费场景中,中国成年人仍是消费主力人群,老年群体、青少年群体则亟待培养。不过,在中国老龄化严重的当下,疫情可谓是提升了老年群体的健康意识,并且改变了老年群体的消费意识,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投入到了科技的怀抱中来,支持蓝牙传输数据和智能语音功能的血压计、精准的体温计以及新型多功能血糖检测用品等产品也逐渐出现,并开始流行于老年群体之中,老年人观念的改变,让我国朝着“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又迈出了一小步,而对于健身行业来说,未来,中老年健身领域将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疫情在客观上改变了很多人的健身行为,也带动了健身行业高速发展。在2021年,整个健身行业都将迎来一次大提速,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跟不上脚步会被淘汰,跟上脚步就能实现一次质的飞跃!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道无终始

看看体育圈的新趋势!2020年全球及中国健身趋势调查报告发布!

2020年全球健身趋势调查(20强)ACSM一年一度的全球健身趋势调查报告2020版问世了:《WORLDWIDE SURVEY OF FITNESS TRENDS FOR 2020》。该报告对来年的健身项目调查后发布的未来一年的热门健身项目,这也是自2006年以来,该报告的第14次发布。它对先前发布的《2019年ACSM全球健身趋势调查(20强)》的修正与升级。本年度调查的新内容是包括潜在的新趋势,例如身心运动(如太极拳)和生活方式医学。在调查中还具体重新定义趋势的名称。例如,虚拟/在线训练被重新定义为在线训练;水中锻炼被重新定义为水上运动;循环重量训练被重新定义为循环训练;手机运动APP被重新定义为移动APP;杠铃训练被重新定义为自由重量训练。这项年度调查的结果将有助于健康和健身行业为未来的增长和发展做出一些非常重要的决策。该调查是使用李克特量表构建的,范围从低分1到高分10。在线调查最初发送给56746人,其中有550张未送达被退回,其中351张退出了邀请。调查反馈总数为3037,获得6%的的高回报率。几乎每个大陆都收到了答复,包括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中国,法国,德国,日本,印度,意大利,俄罗斯,新加坡,西班牙,英国和美国。受访者40%拥有10年以上行业经验和20%超过20年经验。将近25%的受访者年薪超过50000美元,其中5%的年薪超过100000美元。受访者中18%表示他们是全职或兼职私人教练。本报告介绍了2020年最重要的20个健身趋势。有关过去14年调查中十大趋势的比较,请参阅链接links.lww.com/FIT/A133。与往年一样,2020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了潜在趋势,而不是调查工具中定义的时尚。潜在趋势跌出前20名并随后被标记为时尚并不罕见。在2020年确定的前20大趋势中,新晋的是:排名第4位的自由重量训练(新定义内容);排名第16位的生活方式医学(新定义内容);17位的循环训练练(2019年排名第21),以及儿童和运动(2019年排名第28)。在2020年的20大趋势中,被踢出的是:手机运动APP(2019年排名第13位),筋膜放松设备(2019年排名第14位),团队私教训练(2019年排名第19位)和康复指导(2019年排名第20位)。图1 2020年全球健身趋势调查(20强)下面为您全面解读2019年的全球健身趋势调查报告20强的内容:(1) Wearable technology(可穿戴技术)可穿戴技术再次排名第一。自2016年以来,除2018年降至第3位外,一直位于榜首。可穿戴技术包括健身追踪器,智能手表,心率监测器和GPS跟踪设备。例如健身和运动跟踪器,如Fitbit,Samsung GearFit2,Misfit,Garmin和Apple制造的那些。这些设备可以跟踪HR,卡路里,坐姿等。尽管存在一些准确性问题,但这些问题似乎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据估计,可穿戴技术产业规模约为950亿美元。(2)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高强度间歇训练)这些锻炼计划通常包括短暂的高强度运动,然后休息一小段时间。在2014年和2018年的调查中排名第1(在2016年和2017年下降到第3位),并在2014年至2020年之间进入前5名。尽管有很多HIIT商业俱乐部的例子,但都强调强度更高(超过90%), 在强度增加的阶段达到最大值,然后休息和恢复。尽管一些健身专业人士警告说使用HIIT可能会增加受伤率,但这种运动形式已在全世界的健身房中普及。(3) Group training(团队训练)团队训练教练通过有意设计的,更大的,面对面的小组活动课程(超过五个参与者,或者是小组个人培训)来教授,领导和激励个人。团队课程旨在为不同的健身水平提供有效的激励课程,教练具有领导技巧,帮助班上的个人实现健身目标。有很多类型的课程和设备,从有氧运动课程和室内自行车到舞蹈课程到进阶课程。团队运动训练计划已经存在很长时间,并且自从该调查最初构建以来已经成为潜在的全球趋势。然而,只有在2017年,小组运动训练才进入前20名;其后在2018年排名第6位,2019年第2位。(4)Training with free weights(自由重量训练)以前的调查包括被称为“力量训练”的类别。确定为太宽泛的类别后,力量训练被取消,而转向更具体的自由重量训练。举重,杠铃,壶铃,哑铃和药球类不只是将杠铃纳入另一个功能类或活动中。讲师首先为每种练习讲授适当的形式,然后在完成正确形式后逐渐增加抵抗力。定期添加新的练习,这些练习从动作级别开始。自由举重训练首次亮相,2020年为第4位。(5) Personal training(私教训练)一对一培训仍然是一种趋势,因为在线,健身俱乐部,家庭和具有健身设施的工作场所都可以更轻松地进行私人培训。私教培训包括体能测试和目标设定,培训师与客户一对一地合作,针对客户的个人需求和目标制定特定的锻炼方案。自该调查于2006年首次发布以来,私教训练一直是十大趋势。2017年排名第9位,2018年和2019年排名第8位。(6) Exercise is Medicine(运动是良医/药)运动是良医(EIM)是一项全球健康计划,其重点是鼓励初级保健医生和其他医疗保健提供者在每次患者就诊时纳入身体活动评估和相关的治疗建议,并将其患者推荐给运动专业人员。此外,EIM还认可健身专业人员是其所在社区医疗团队的一部分。2017年第7位,2018年第12位,2019年排名第10位,2020年跃居至第6位。(7) Body weight training(自重训练)结合使用多个运动平面的可变阻力体重训练和神经运动训练,该计划完全是关于使用体重作为训练的方式。自重训练通常使用最少的设备,这使其成为有效运动的廉价功能方式。自重训练首次出现在2013年的趋势调查中(第3位),2017年排名第2,2018年排名第4,2019年排名第5。自重训练在2013年之前未作为调查趋势选项出现,因为它只是在过去几年中才在世界各地的健身房中受欢迎 (作为一种定义的趋势)。(8) Fitness programs for older alts(老年人健身计划)这是一种强调和满足婴儿潮和老一代健身需求的趋势。这些人通常拥有比年轻人更多的可自由支配资金,健身俱乐部可以利用这个不断增长的市场。人们的寿命更长,工作时间更长,而且保持健康和活跃的时间更长。这一趋势在自2007年(当时是第2趋势)进入前10名之后取得了强劲的发展,然后在2017年降至第11名。2018年,排名第9位;2019年,排名第4位。(9)Health/Wellness Coaching(健康指导)将行为科学纳入健康促进和生活方式医学计划的趋势正在不断发展。健康指导使用一对一(有时是小组)的方法,教练提供支持,目标设定,指导和鼓励。健康指导使用行为改变干预策略,专注于客户的价值观,需求,愿景以及短期和长期目标。自2010年以来,健康教练一直是前20大趋势。2014年排名17,2015年排名13,2016年排名13,2017年排名15,2018年排名18,2019年排名11。(10) Employing Certified Fitness Professionals(聘用专业认证的健身专家)去年首次亮相,排名第6。通过教育计划和完全认可的健身专业人士认证计划,聘请合格的健身专业人士的重要性正迅速成为一种趋势。更多的认证计划已获得美国国家认证机构委员会的认可,使雇主可以通过美国运动专业人员注册局轻松获得认证确认。使用经过认证的健身专业人员是2019年的一项新调查项目,取代了“受过良好教育、有证书、有经验的健身专家”,这被确定为过于广泛的定义为调查项目。前二十强的后面十位的情况如下,也请关注和留意:(11)Exercise for weight loss(运动与减肥)(12)Functional fitness(功能性训练)(13)Outdoor activities(户外运动)(14)Yoga(瑜伽)(15)Licensure for fitness professionals(健身专业许可证)(16)Lifestyle medicine(生活类型医学)(17)Circuit training(循环训练)(18)Worksite Health Promotion and Workplace Well-being Programs(工作场所的健康促进计划)(19)Outcome Measurements(结果评估)(20)Children and exercise(儿童和运动)2020年中国健身趋势调查(20强)由11名健康和健身行业的中国专家组成的小组确定了中国调查中的50种可能趋势,其中包括北美调查中使用的38种趋势,以及中国乃至亚洲其他12种潜在的新兴趋势。这12种趋势包括以下内容:儿童和青少年的运动与健身,力量训练,健身和饮食,广场舞,快走,怀孕/产后班,校园足球,体医结合合,社区健身,精准健身,传统养生运动,冬季运动。使用了一个在线调查平台,其中包含50种可能的趋势,并对每种趋势进行了简要说明。30天后,有1827名受访者完成了调查,答复率为26.3%。运动科学论坛作为主要参与媒体,参与了本项调查研究。上海,北京,广东,河北和江苏的反馈占总数的46.5%。其他省份的其他回应还包括重庆,山东,陕西,浙江,河南,四川,湖北,安徽,辽宁,天津,山西,湖南,吉林,福建,黑龙江,江西,云南,广西,贵州,内蒙古,新疆,甘肃,河南,宁夏,澳门,西藏,台湾和青海。尽管这些地区并不代表整个亚洲,但我们仅限于中国提供的回复,并已将此调查与其他地区进行了比较。受访者包括67%的各个年龄段的男性,其中51.8%的男性在健身行业拥有不到3年的经验。受访者的职业主要包括私人教练(兼职或全日制;44%),其次是本科生或研究生,占41%。公司和商业健身中心占受访者工作范围的38%,其次是社区娱乐中心和计划,占28%。图2 2020年中国健身趋势调查(20强)2020年中国健康趋势调查的结果以及2018年和2019年的结果,支持在追求更高的预测准确性时进行全国性健康调查的必要性。在2020年的前20个趋势中,有六种针对中国的趋势(见图2),是由中国健康和健身专家提名的十二种潜在趋势中选出的。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前几年列出的一些全球趋势(例如高强度间歇训练)这次并未被确定为中国的前20个趋势。因此,在其他国家制定战略计划时,国际健身组织或公司应考虑健身趋势的国家特殊性。词义备注: ACSM将Trends定义为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且能维持在一段较长时间(通常被称为行为的改变),而不像一种来了又走的时尚。关于trend和fad的区别,ACSM也做了解释。虽然没有人能准确预测任何行业的未来,但这项调查有助于跟踪可帮助业主,运营商,项目主管和健康专业人士做出重要业务决策的趋势。来源:运动是良医

合唱团

2018年中国健身器材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中商情报网讯:伴随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及产业结构转型,体育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之一对于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得以凸显。国家也密集出台一系列的产业支持政策,推动体育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而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增长以及居民健身意识的不断提升,将为中国健身器材消费市场的未来增长提供充足的消费动能,市场前景广阔。我国健身器材年销售收入不断增长,2014年收入规模首次突破300亿元大关。健身器材收入2011年的265.8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387.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6.5%。

货财弗争

体育总局发布健身产业报告:七组大数据绘出教练生态画像

体育大生意第1452期,欢迎关注领先的体育产业信息平台编者按:近日,在2018第九届中国国家职业健身教练专业大会上,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主任姜兴华发布了《2018年健身教练职业发展研究报告》。该报告从健身行业三大主体:健身教练、健身会员和俱乐部三个维度对健身行业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调研,全面洞察了健身教练的职业发展现状。报告干货满满,对于健康行业有重大引导意义的有七项调查数据:一、健身教练这一职业热度持续升高。截止到2018年4月30日,报考健身教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人数已超过17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48%,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健身教练数量达到79073人,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5%,折射出健身市场对人才的内生需求强劲。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价值日益凸显。从收入上看,拥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教练收入比没有证书的教练平均高出12.3%。三、健身教练画像:以男性为主,占82%,65%的人处于单身未婚状态,年龄集中在20-30岁,78%的人接受过大专以上的教育。简而言之,健身教练是一群形象阳光、充满自信的优秀青年。四、每位健身教练每年需完成的业绩指标为292536元,其中一线城市为310896元,二线城市为245556元。五、健身人群画像:男女比例均衡,大部分已婚有娃,占72%,85%以上的人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年龄集中在25-35岁之间,大部分在企业担任管理者,拥有稳定的收入。六、会员选择去俱乐部锻炼的原因是:68%的会员是因为俱乐部的健身器材比较齐全,55%的人是因为俱乐部有健身教练,所以器材+教练成为俱乐部的核心驱动力。会员需求在不断升级,选择教练更加理性。70%的人看重教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67%的人要求教练必须有责任心和耐心。七、会员满意程度方面:会员对健身教练服务整体满意度很高,达到90%,但对俱乐部硬件和柔性服务的满意度略低。硬件方面,对更衣室设施和更衣室客用品满意度最低,硬件环境直接影响了会员的体验感受;柔性服务方面,对健身房销售代表服务满意度最低,销售的强制卖卡行为以及后续的跟踪服务引起会员较大的不满。以下为《2018年健身教练职业发展研究报告》全文:01报告综述本报告发布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是调研方法与分析视角介绍;二是调研的主要发现;三是结论与建议。本次调查除了延续以往的定性和定量调查之外,加入了大数据的调研方法,在更大的范围内,广泛深入获取研究信息。调研范围主要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武汉等全国30多个城市,通过在线调研、二维码等定量研究基础上,同时结合面对面深访、焦点座谈会的定性研究方法,共完成健身会员、健身教练、俱乐部管理人员共计1277个样本, 以及256,744条互联网数据地采集。报告围绕健身教练职业发展全过程,结合行业整体情况、健身教练的从业现状与发展预期,健身会员消费旅程及对服务的需求,俱乐部管理等多维度进行了交互综合分析。本次调研的思路设计紧密围绕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展开,宏观层面,关注健身行业整体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变化与差异、中观和微观层面,聚焦健身教练与俱乐部以及健身教练、俱乐部服务供给与会员需求的升级与差异。通过链接供给端和需求端,深入洞察驱动行业精益发展的关键要素。02主要发现报告从行业主体健身教练、健身教练服务对象——健身会员及俱乐部三个维度对健身行业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调研,全面洞察了健身教练的职业发展现状。一、健身教练关于健身教练的职业发展现状,报告从行业的整体现状、教练的职业信心指数、健身教练画像及健身教练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做了深入研究。健身教练这一职业热度持续升高。截止到2018年4月30日,报考健身教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人数已超过17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48%,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健身教练数量达到79073人,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5%,折射出健身市场对人才的内生需求强劲。在健身教练职业持续升温的情况下,行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产生了巨大的需求。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练从业预期与实现时间进一步缩短,从有想法当教练到成为教练的时间在一年之内的,占到78%,比去年增长了8%,二是,俱乐部直接去培训机构招收学员的比例比去年增加了3%,健身行业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职业信心指数是综合反映教练工作成就感、收入、工作压力等状况,信心指数越高,表示健身教练对现有工作的满意度越高,更愿意长期从事该行业。2018年健身教练的职业信心指数是78.7,同比2017年下降1.1。数据表明:工作压力、工作环境等外在因素成为信心指数下降的主要原因。同时,数据表明新老教练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老教练职业信心指数比新教练高出6.1,工作满意度、工作成就感和工作收入方面都分别高出新教练4.6,8.8和12.2,可以看出,深耕专业、持续积累方能行稳致远。从事健身教练职业的群体特征:调研数据显示,健身教练以男性为主,占82%,65%的人处于单身未婚状态,年龄集中在20-30岁,78%的人接受过大专以上的教育。健身教练对自身能力整体满意度较高,达到79.5,他们认为自己具备专业的能力。健身教练具有较高的职业声望。从社交媒体的大数据分析看,大众对健身行业的好感度也较高,达到79.1,以正面评价为主,同时,大众也愿意在社交媒体上讨论与健身相关的热门话题,关于健身教练声量处于稳中有升的状态。可以看出,健身教练是一群形象阳光、充满自信的优秀青年。在健身教练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中,2年成为教练转行的分水岭,在打算转行的教练中,有78%的健身教练从业时间不到2年,时间越长转行的比例越低,从业超过8年的教练转行比例仅5%。同时,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教练稳定性更强,转行比例更低。大浪淘沙,在行业的飞速发展中逐渐沉淀出持续深耕的从业者。行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对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看到,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价值日益凸显。从收入上看,拥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教练收入比没有证书的教练平均高出12.3%。86%的国家职业资格健身教练表示愿意向同行推荐这一认证,国家职业资格健身教练对认证服务的满意度也达到71%。可以看出,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在行业的价值越来越受到认可和重视。另一方面,教练们也提出了对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的期望,希望能增加考试难度、丰富学习内容,加大职业资格鉴定供给等。通过对未来职业预期的调查,可以看到,选择创业的教练比例比去年下降了12%,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教练创业热情越来越理性。培训师和管理者成为教练职业方向的热点,这一比例比去年上升了6%,更多的教练认为这样的职业方向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这实际上对教练的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练需要持续修炼内功,以实现自身的发展规划。二、健身会员对健身会员的研究通过:会员画像、会员去俱乐部锻炼的原因剖析、会员对健身教练的诉求及会员的传播分享四部分做了详细研究。通过调研,对这部分健身人群进行了画像分析:男女比例均衡,大部分已婚有娃,占72%,85%以上的人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年龄集中在25-35岁之间,大部分在企业担任管理者,拥有稳定的收入。会员选择去俱乐部锻炼的原因是:68%的会员是因为俱乐部的健身器材比较齐全,55%的人是因为俱乐部有健身教练,所以器材+教练成为俱乐部的核心驱动力。在选择教练方面,会员主要的目的是获得专业运动指导,提高锻炼效果。会员会选择什么样的人成为自己的健身教练:根据调查与历史数据比较,会员需求在不断升级,选择教练更加理性。70%的人看重教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67%的人要求教练必须有责任心和耐心。他们的需求也更加个性化,要求教练能够根据不同运动项目和自身的需求提供健身指导,这一需求比例比去年增加5%,同时要求教练根据客户情况设定健身课程。除了要求教练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提高综合体能,具备健身相关的基础知识外,还希望教练能制定出合理的运动饮食计划,对教练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员健身体验的传播:调研发现,会员是一群开朗外向、爱分享的群体,90%的会员会在社交媒体上秀自己的健身图片和运动成绩,他们的分享具有很强的传播性和感染力,有87%的人因朋友的分享而开始健身运动的,所以这实际上为俱乐部打造好口碑提供了一种重要的传播途径,俱乐部要获得更多的客源,会员就是很好的广告。三、俱乐部对俱乐部情况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两个方面:一是会员眼中的俱乐部是怎样的?而是谁是俱乐部核心价值的创造者?调查发现,会员对健身教练服务整体满意度很高,达到90%,但对俱乐部硬件和柔性服务的满意度略低。硬件方面,对更衣室设施和更衣室客用品满意度最低,硬件环境直接影响了会员的体验感受;柔性服务方面,对健身房销售代表服务满意度最低,销售的强制卖卡行为以及后续的跟踪服务引起会员较大的不满。教练创造了俱乐部价值的核心,健身教练直接贡献了产值,他们提供的专业优质服务会吸引更多的会员加入到俱乐部,带动了后续一系列的消费。调查显示,每位健身教练每年需完成的业绩指标为292536元,其中一线城市为310896元,二线城市为245556元。数据同时显示,教练对俱乐部各种规章制度的满意度不高,因此建议俱乐部应该更加重视健身教练的专业上的价值,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为教练价值实现提供更好的驱动。03结论建议最后,报告通过详细的调查研究总结出健身教练职业发展的结论建议。第一:健身行业发展势头强劲,健身市场对健身教练职业需求旺盛,但存在高素质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健身教练职业前景看好,就业机会增多,但行业的快速发展会最终选择扎根行业、专业好的健身教练。第二:健身教练职业信心指数略有下降,主要原因在于工作压力与工作环境,但老教练工作信心指数增强,在工作满意度,收入,职业预期等优于新教练。第三:健身会员需求不断升级,在健身教练层面,对个性化健身指导需求更突出,会员选择教练也更加理性化,对教练的专业性要求也更高;会员对俱乐部在服务的专业性、设施环境的良好体验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四:健身教练是俱乐部价值的核心创造者,俱乐部竞争日益激烈,需优化管理,保持教练从业的稳定性,更好地为健身教练提供价值创造的驱动力。第五: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教练在收入、职业声望、推荐度、工作稳定性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是获证人员缺乏,供给不足,需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完)注:本文所用图片来自网络

方其梦也

2020年普华永道体育行业调查报告

导语:本年度调查由体育业务咨询团队主导,在2020年6-8月间通过网上问卷的形式开展。受访对象为主要世界范围内体育行业的从业人士。通过问卷,我们致力于解析行业现状,并针对重点问题树立分析标杆。探讨问题主要包括:新冠疫情对行业的影响数字资产的发展潜力体育媒体的转型电子竞技的发展潜力一、领导者视角如何回到正轨?二、体育行业现状分析及新冠疫情带来的影响见解1:新冠疫情干扰增长预期 受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预计未来3至5年体育市场年增长率将放缓至3.3%,较去年8%的增长预测有所下降。30%的受访人士预计体育行业或将经历零增长或负增长。 中东和亚洲地区的体育市场预测最为乐观,这主要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即将举办的大型活动及其商业成熟度的整体提升。随着更多投资和合作项目涌入非洲,其体育行业也有望实现稳步增长。 在欧洲、美洲和澳洲地区,人们对体育市场的信心惨遭疫情重创。尽管如此,我们也应该看到积极的一面:长期增长预期仍保持在每年3%以上,表明该行业拥有扎实的基本面。见解2:博彩类活动的增长潜力巨大 据推测,博彩类活动将成为体育行业未来3至5年收入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预计其年收入增长率为7.2%。此预测结果主要是基于自2018年联邦禁令解除以来美国博彩市场的迅速发展所作出的。 对于版权所有者来说,这些前景预测表明核心博彩产品(如博彩合作、游戏数据权许可)及周边产品(如博彩类活动直播)收入有望持续增长。 根据过往经验判断,预计未来几年授权、衍生产品,媒体版权和赞助等方面的收入仍将略有增长(平均为3%),而票务与商务接待则可能保持不变。见解3:电子竞技加速崛起,势不可挡 得益于主流媒体前所未有的宣传和曝光,电子竞技毫无疑问成为了疫情期间最大的赢家。体育模拟运动暂时成为了传统体育运动的替代品,甚至被受访者评为爱好项目的第一名。 足球和篮球是最为传统也最受关注的体育项目,其增长动力依然强劲,这一点从两项重启的主要赛事观众转播量就可以得到证实。 需要关注的是,赛车运动攀升至第9位,比去年上升了5个名次。这可能与一级方程式赛车(F1)和全国运动汽车竞赛(NASCAR)等旗舰赛事在疫情期间所试验的创新活动有关,他们通过举办创新性的粉丝体验活动获得了巨大关注。见解4:数字化创造更多机遇,地位日益增强 调查结果显示,行业专家们一直把提升观众的数字体验视为首要任务,尽管迄今为止鲜有成功案例:很少有体育组织能够在持续获取新观众的同时留住大量已有粉丝。 新冠疫情的全球爆发严重削弱了体育的娱乐性,这也凸显了沉浸式技术与互动技术的重要价值:可以弥补体育运动在视觉效果和社交体验上的不足。 深受受访者青睐的数字资产能释放无限增长想象空间(深度剖析I),这点从人们对于短视频和点播内容不断增长的需求便可窥见。体育行业的最佳增收机会依据反馈数量百分比统计见解5:多元化为版权市场带来更多机遇 与传统模式不同的是,体育赛事的中断让内容买家代替版权所有者掌握了谈判话语权,这种典型的范式转变很可能会影响版权招标的过程。 鉴于媒体公司也受到了疫情的重创,未来其收入模式将更加多元化,能实现风险分担,从而导致总体交易价值降低。 我们认为最具颠覆性的部分可能在于媒体版权:我们预计目前的排他性条款将逐渐放宽,合作发行模式将逐渐兴起。见解6:公共卫生危机背景下资源和投资收紧 在行业所面临的众多威胁中,新冠疫情无疑是当下体育业内人士面临的首要问题,其主要症结在于投资/创新的资金投入减少。 但从好的方面来看,大多数业内人士都认为,体育吸引观众的魅力未曾削减,因为人们对体育直播内容的兴趣预计不会下降。 面对当今严峻的挑战和未来的不确定性,体育行业迫切需要思考,在资源大量减少的情况下,应优先采取哪些具体举措来加速变革。见解7:新冠疫情的突然来袭让体育行业猝不及防 新冠疫情所带来的空前健康危机让所有依赖于赛事和大型集会的行业都遭受重创,体育行业也不例外。 体育行业历来都不擅长应对外部危机,因为该行业的重大不利因素通常都存在于行业内部(如腐败和兴奋剂)。然而,这场危机却撼动了体育行业近年来的安全感与优越感。 很多情况下,体育行业的风险管理和应急计划都是缺位的,其在资金、现金流和成本管理等方面为问题也被彻底暴露出来。见解8:危机动摇了行业根基 新冠疫情的突然爆发暴露了体育行业的众多系统性缺陷,整个行业立即复苏的可能性很低。体育行业将长时间处于恢复与调整阶段。 除了重大赛事被直接取消或推迟之外,重启的赛事活动还面临着活动日收入急剧下降的问题,体育组织(尤其是小型组织)受到重创。对他们而言,让观众现场参与体育运动将变成一项长期挑战。 这场危机迫使相关各方重新设计体育日程,好处是可以尝试新的形式,但同时也可能打乱已经敲定的日程安排。见解9:健康危机加速转型 疫情从根本上加速了影响体育行业的所有潜在趋势,催生出大量新兴产品和解决方案。 在经过大量试验后,体育组织成功完成了第一批虚拟观赛台的搭建,开展了多项混合比赛、虚拟球员选秀、数字新闻发布会和夏季巡回比赛。除媒体外,下一阶段的试验重点为体育馆和活动场所,相关技术已准备就绪,在为健康和安全保驾护航的同时给观众带来全新的体验。 我们认为,体育组织应该采取整合的方式来实现转型,使可视化的粉丝体验创新(如沉浸式功能)与后端基础设施(例如,数据和云计算能力)的深层次结构变革相平衡 。见解10:风险当前,全新的多元化收入模式势在必行 体育组织高度依赖少数几个高价值的收入来源。而这场危机重新定义了版权买卖双方之间的关系,赋予买方一定权力,从而对传统模式施加了切实的压力。 陷入特定危机的版权所有者往往有以下特征:收入来源不够多元化,商业伙伴不够多元化,没有受到实力雄厚的利益相关方的资助。 我们一致认为,体育行业不得不走向多元化,开辟新的收入来源,通过多元合作让整个市场更加流通与务实。见解11:体育运动改革的时代到来了吗? 总体而言,新冠疫情在不断拉大大型运动与小型运动之间的特征差距。由于体育产品的吸引力根本上取决于竞争的平衡性,因此各联盟和联合会现在面临着考验团结机制的“关键时刻”。 至于治理机构是否会利用此次危机,通过建立新的、更严格的监管和财务管理标准来解决系统性问题,目前尚无定论。 纵使体育改革压力倍增,但体育行业已解放自己,发挥更坚定的社会作用,走出了微观世界,而联盟和运动员则成为了反对种族主义和不平等的领导力量。见解12:深陷困境的体育行业向投资者发出呼救 以短期性和不确定性为特征的体育金融模式已经受到健康危机的严峻考验,其已被迫动用(微薄的)准备金储备 。 因体育行业存在潜在的脆弱性,加上金融估值下降,激发了私募股权基金的兴趣,这些基金跃跃欲试,想要寻找投资机会(深度剖析IV)。 如果交易得以实现,我们将见证体育行业自上而下向北美模式趋同,在这种模式驱动下,体育运动将得到私营企业的助力,以获取投资回报为动力蓬勃发展。见解13:现状日益复杂,协同需求迫切 受访者普遍认为,经济低迷将促使体育生态系统中的利益相关方加深合作。此类型合作可能产生多元化收入,为战略计划提供更多资金,以及实现可以降低成本的协同效应。 商业领域的复杂性整体呈指数级增长也会波及到体育行业。因此行业需要优化合作模式、整合专业资源,实现风险共担、资产共享。 虽然许多合作模式早已深深融入体育生态系统(特别是多方共享版权),但我们也一致认为,当前的挑战将大幅增加合作机会并加快价值共创,从而实现收入增长和成本降低。小结:巨大的资金流入令体育行业无所适从,长期以来所依赖的虚假安全感自此被打破。整个行业深受影响,自上而下无一幸免,高度依赖现场赛事的资产因而深受重创。除了该行业与人群、赛事相关的固有结构风险,此次危机亦凸显了行业的系统性弱点,亟待改变。事实上,以往一些微弱的信号,如消费习惯和收入模型的转变以及外部投资者的加入,如今已然成为切实的趋势。能否成功解决这些问题,将挑战变成机遇,对体育组织至关重要。三、体育媒体为错综复杂的时代领航多样的内容形式、激烈的媒体竞争、丰富的技术支持以及多变的消费行为将继续分化体育媒体行业的市场份额。我们的调研显示,在愈趋复杂的市场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体育媒体平台在寻求整合。这预示着行业生态整合及内容获取渠道拓宽将成为体育媒体发展领域必然的趋势 。1、视频锦集:“免费内容”的下一风口? 众多媒体公司希望通过购买优质体育内容提高收视率,但能够负担直播权费用的公司却很少。 而视频锦集无需付费,随点随看,逐渐受到千禧一代的欢迎(深度剖析VI)。越来越多的媒体公司被视频锦集这一形式所吸引,并肯定其商业价值。 版权所有者在品牌和合作伙伴(大多数直播内容都有付费门槛)的双重曝光压力下已不堪重负。因此,我们预期视频锦集将会加速发展,可能成为“免费内容”的下一风口。2、原创内容促进市场繁荣 流媒体巨头对市场的渗透正在改变用户的观看习惯,推动内容点播占领市场。 尽管体育直播行业深受新冠疫情重创,但体育运动本身具有较强的叙事能力,其对激励人心故事的强大传播力(以短视频或长视频的形式)不会消失。媒体合作伙伴可以借助点播不断丰富内容储备,在提高使用率、降低客户流失率的同时,尽可能提高版权所有者的IP曝光度。 由于供(体育运动的强大内容产出能力)需(OTT产品需求的增长)关系清晰,我们预期体育点播产业将加速发展,而优质IP版权所有者将从中获利。3、传统广播公司并未离场,亟需业务转型 传统广播公司正挣扎求生,避免被市场淘汰。不过我们认为,这些公司在服务体育消费者方面依然保持着优势。 它们在传播体育赛事、观众管理、内容整合方面经验丰富,有能力推广全渠道价值主张(有线、数字、OTT),因此拥有强大的竞争优势。 传统广播公司和传统电视模式的联系依然紧密,媒体公司如果勇于转型,放弃捆绑付费产品,在控制固定成本的基础上转向灵活的产品,就能在时代的浪涛中立于不败之地。4、D2C向B2B2C转变 调查结果显示,作为媒体合作伙伴的替代品,版权所有者的OTT产品在快速发展后风头渐弱。 不过,版权所有者从运营有方的D2C战略中获利:依托数据更好地了解粉丝群体,获得更多的收入,新增可重复利用或可试验新内容的用户触点,以及加强在版权销售谈判中的影响力。 此外,我们期望OTT解决方案能够为混合型B2B2C模式(即版权所有者为媒体合作伙伴提供直接可用的解决方案)的登场保驾护航。双方各展所长:版权所有者提供内容和赛事,媒体合作伙伴管理观众和流失率。5、媒体市场:从非流动和独家走向流动和协作 版权所有者主要通过周期性的大型独家版权交易获得收入,这种模式具有稳定的市场,但缺乏流动性,且风险较大。 虽然调查结果表明这一传统模式具有一定的弹性,但我们认为,为了长期发展,版权所有者和广播公司需要减少对独家版权的依赖。 我们期望,版权招标能够向更多的潜在买家(包括小型媒体公司)开放,内容发行模式逐步趋向协作,提供更易获取的内容。6、脱颖而出:数据驱动,丰富粉丝体验 新冠疫情带走了现场观众和大型赛事,迫使版权所有者加大创新力度,重塑并提升数字媒体粉丝体验。 内容持有人加速布局数字化计划,催生了多种多样(兼顾质量与实用性) 的增值服务。 面对艰难又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版权所有者应更加重视控制技术投资,放弃噱头,克服同行压力,精准定位粉丝期望。7、超级聚合商:“彻底整合”的时代 纵观体育和娱乐行业,所谓的“流媒体之争”实际上是平台和用户的灾难,广播公司付出了巨大的市场成本,消费者也付出了高昂的订阅费。 相比独家版权,内容持有人越来越认可整合的价值,他们纷纷开展代运营交易。联系更加紧密的数字空间也有助于生态系统的整合。 虽然版权市场已高度细分,我们可以预见,屈指可数的几家内容和科技公司将作为超级聚合商,引领媒体消费的“彻底整合”时代四、电子竞技释放无限潜力虽然电竞领域目前的商业成果参差不齐,但毫无疑问,该领域值得长期投入。电子竞技所创造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包括吸引新的粉丝与合作伙伴,以及创造新的收入来源。然而亟待解决的难题是如何产出优质的内容以及制定有效的变现策略。1、体育组织广泛参与电子竞技 过去2到3年间,体育组织在电子竞技领域的参与度大幅提高。外界对于电子竞技的态度从充满怀疑变为主动接受和了解。 虽然以往也有很多体育实体通过虚拟赛事来娱乐受众,但是新冠疫情的爆发进一步放大了这一潜在趋势(深度剖析X)。体育与视频游戏在这一特殊时期碰撞出火花,催生出了许多前景广阔的应用场景。 分歧已经弥合 :体育组织现在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才能更好地抓住电子竞技的机遇,制定长期计划,实现可持续增长。2、电竞领域的各方面成果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得到改善 鉴于电竞行业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想要快速取得投资收益尚不现实, 这就要求体育组织对此具备充分的信心与耐心。 我们认为“游戏优先”的策略可以为电子竞技的发展夯实基础,也可为休闲与竞技类游戏的发展铺平道路。 要实现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电子竞技作为现场赛事的虚拟变体,应视为各体育生态系统内的一个全新项目3、模拟运动电竞开始踏上成为主流收视产品之路 虽然意见不一,但大多数受访者都认为,从中长期来看,模拟运动电竞终将成为一大主流收视产品。 的确,我们也认为,随着游戏业的发展、产品的改进、媒体报道的增加以及技术的进步,模拟运动电竞终将成为一大主流收视产品。我们希望未来游戏模式的开发过程中能够更多地考虑电子竞技,从而为非游戏玩家提供更好的视觉体验。 最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游戏在年轻运动员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将构成虚拟运动与传统运动之间的天然桥梁。因此,我们认为模拟运动电竞将是吸引游戏玩家和非游戏玩家的重大机遇,并由此实现游戏直播收视的大众化。4、电子竞技可帮助吸粉和留粉 受访者一致认为,建设新的电子竞技垂直领域无疑将创造众多机遇,吸引更多的受众和商业伙伴,并最终形成新的收入来源。 我们认为,潜在机遇的到来还需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考虑到有效变现策略的制定问题。 最重要的是,电子竞技展现了其在吸粉和留粉方面的价值。疫情之下体育赛事停摆,电子竞技通过其跨平台的内容产出与传播能力,填补了粉丝对于体育内容的消费需求。5、版权所有者在电竞方面的主要挑战在于内容产出与商业模式现 创造电竞游戏本身并不等同于建立起了其与体育赛事的关联性。强大的内容产出能力是电竞成功的基础,可以使运动员、团队和赛事各得其所。 我们认为,要恰当选择比赛形式并建立强大的电竞平台(被列为第三大挑战),版权所有者必须与现有利益相关者(包括游戏合作伙伴)深入合作、共同创造。 显而易见,上述模式的实现要建立在财务可行性的基础上。由于目前尚不清楚体育行业的传统收入来源在电竞领域是否仍能发挥作用,因此体育组织应尝试设计专门针对电子竞技的变现模型。小结:总的来说,突发的新冠疫情推动了数字娱乐的加速发展,也为模拟运动电竞的发展创造了机遇。虽然调研显示这一潜在趋势可能会长期持续,但我们仍应时刻关注其最新动向。体育组织需要自行开发电竞策略,在其他类别游戏获取消费者之前先发制人。考虑到影响传统体育媒体市场的相关趋势,版权所有者须勇于尝试,主动创新,开发多样化的内容形式以建立营收生态系统。若模拟运动电竞不能快速体现其财务模式上的优越性,那么在多样化和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下将难以生存。因此,体育行业必须鼓足勇气打破传统,解放在内容产出与商业模式两方面的创造力,这是电子竞技取得市场的有效途径。五、中国的体育发展1、疫情下中国体育行业“危中存机”(1)疫情导致国内外体育赛事供给格局改变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性爆发,多项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先后宣布取消或延期,全球体育赛事基本停摆。(2)体育营销市场需求向国内转移由于疫情影响,全球体育营销需求受到严重压制。但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赛事相继重启,再加上未来三年诸多重大国际赛事如冬奥会、亚运会、亚洲杯、世俱杯都将来到中国举办,全球体育营销需求开始呈现出往中国转移的趋势。(3)线上健身成趋势,电子竞技发展加快脚步体育健身行业潜力巨大,线上健身成为当下健身新常态,线上健身有效带动了周边产品消费需求,智能可穿戴设备也得益于线上健身的流行而进一步得到普及,据IDC2020年一季度报告显示,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1762万台,好于市场预期。虽然疫情对电竞产业链各环节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但整体上给产业带来的机遇远多于挑战,主流竞赛今年纷纷在线上开赛,电竞用户逆势增长。中国电竞产业及时抓住了机遇,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成为了疫情期间国内体育产业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2、国内体育产业发展新趋势(1)体娱融合:激进的热血与本能的娱乐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将建设体育产业的重要性推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另一方面,无论是欧洲足球五大联赛、NBA等国际商业赛事还是中超、CBA这样的国内职业赛事,其在国内的受众虽广但核心观赛人群比较固定,作为扩大体育人群的有效途径,体娱跨界融合成为破局之道。(2)银发经济:健身消费领域新血液中国发展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预测,到2022年左右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4%,实现向老龄社会的转变。基数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其运动健身需求不容忽视:城事智库2019年12月发布的《2019全国35城“运动友好”排行榜》显示有63.4%的老年人群(61-70周岁)每周健身5次以上;中国社科院与腾讯社会研究中心在《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中阐述基于八个城市的调研数据统计,有 70.1%的中老年人参与过运动健身相关的集体活动。银发族稳定的消费能力与频率较高的运动健身需求使得该族群近年来成为运动消费领域的新势力。(3)青少年体育:下一片蓝海政策支持,青少年体育发展势在必行,2020年10月16日,教育部发布重要信号:“学校的体育中考要不断总结经验,逐年增加分值,要达到跟语数外同分值的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总结经验,立即启动体育在高考中计分的研究。”这意味着青少年体育开始在体育市场。为贯彻落实《意见》中关于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后备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内容,全国各省市纷纷加快推进青少年竞技体育培养战略实施,整合多方力量积极推进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梯队建设。据预测目前青少年体育培训产业市场规模达近3000亿元,但随着中考体育地位的跃升,预计这一市场规模有望迎来数量级的扩张。青少年体育将为体育培训与消费行业带来发展新契机。总的来说,校园体育消费将成为一大刚需,青少年群体将是未来运动健身市场的主流消费者,并为体育培训行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4)卡位高端时尚,运动休闲风盛行近年来运动休闲风潮愈刮愈烈,运动元素已然站在了时尚最前沿。国内各大运动服饰品牌相继开拓时尚服饰市场,并取得了不俗的市场成绩。另一方面,时尚界对运动元素的青睐有加使得运动休闲风格开始摆脱传统“underground”标签,当红明星和网红纷纷将leg -gings、tracksuit穿上街头,在社交网络的助力下,运动休闲的高端印象逐渐深入人心,并成为持久不衰的流行趋势。(5)赛事版权价格回归理性此次疫情的发生使燥热的赛事版权市场暂时降温,赛事版权过低的投资回报率以及跨国赛事版权的政治风险因素则让国内投资者更清晰地意识到其在体育版权上的投资风险,因此重新客观地评估赛事版权的价值体系成为当下主流诉求,我们相信最终体育赛事版权市场价格将回归理性。六、重点关注问题中国区与全球数据对比1、未来3-5年十大最具收入增长潜力的体育项目数据对比2、新冠疫情影响中国防疫抗疫的严密举措深刻影响着体育行业专家人士对行业的信心程度。从数据上看,中国地区行业人士对此次抗疫的信心程度与满意程度要明显高于国际其他地区行业人士,具体表现在有26%的国际行业专业人士认为体育行业的抗疫能力“非常差”,而中国地区这一数字只有7%;有36%的中国本土业内人士认为行业针对此次疫情危机的准备处于平均水平,其乐观程度要明显高于国际行业人士(仅有28%的受访专业人士认为体育行业的抗疫准备达到了平均水平)3、重点行业问题虽然国内外行业专家对于电子竞技在全球范围内强劲的发展潜力与广阔的市场前景并无异议,但在当下对于不同地区电子竞技项目发展状态的看法却不尽相同:由于中国电子竞技行业的一枝独秀,国内体育界人士对于现有电竞项目的发展状态普遍表示满意,有63%的受访者认为目前电竞项目版权持有者所获得的商业成果符合或者超过预期,认为低于预期的受访者只占7%。而在国际其他地区这一比例要高得多(33%),并且在国际范围内只有不到50%的受访人士认可当前电竞项目版权持有者所获得的商业回报成果。4、未来3-5年体育行业面临的主要威胁在未来3-5年行业面临的主要威胁方面,中外体育行业人士也表达了些许不同的观点:受疫情反复的影响,国际行业专家普遍将健康与安全视为行业在未来3-5年内的最大威胁,而本土行业内人士则更加担心资本流入的减少对行业的冲击。……(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普华永道)如需完整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官网】。

三号而出

《2020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多项数据为体育健身场馆提供参考

3月21日,《2020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在上海发布。报告通过产业宏观、商业微观及消费变化等多个层面与角度,分析了疫情笼罩之下的2020年全球与中国健身行业现状与趋势变化,为健身场馆管理者/投资者、行业从业者、媒体、投资研究机构及政府单位等提供了2020-2021年健身产业360度全面而立体的参考。数据一:健身俱乐部数量下滑11.1%,健身人口增长3.19%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国健身场馆都经历了不同时长的暂停营业,少则2个月,多则长达半年之久,这期间淘汰了不少经营状态欠佳的健身场馆。据三体云动数据中心统计,截止到2020年12月,中国健身俱乐部门店数量约44305家(不含港澳台,不含所有类型的工作室),尽管比2019年的49860家下滑了11.1%,但中国的健身俱乐部市场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健身市场。中国整个健身行业的健身会员数约为7029万(不含港澳台),在14亿的总人口基数下,中国的健身人口渗透率为5.02%,环比去年增幅3.19%,从趋势来看,中国同美国、欧洲的差距在逐渐缩小。数据二:场馆月均营收6月达到全年最高值2020年1月下旬为春节,2月疫情来到最严峻时期,健身房几乎没有任何收入。3月份开始,大部分地区包括健身房在内的线下门店在政策指导下陆续有序恢复营业,并开展促销等一系列运营措施“回血”补贴现金流,同时也有部分场馆上线在线课程、直播私教等新型产品,开始逐渐有一定的营收流水,但仍然极少。之后4-5月份,各地健身场馆恢复全面复工状态,全国健身产业逐渐复苏,曲线开始爬坡上扬,6月份,全国健身房整体营收达到全年最高值。数据三:教练月均收入7300元,同比下降20%根据全国健身场馆和店均教练人数的推算和统计,截至2020年12月份,我国健身教练从业人数约为90万,其中健身俱乐部教练61.2万,工作室教练28.8万。受疫情影响,2020年教练的月均收入为7300元左右,相较去年降幅达到20%,主要原因是疫情严重时几乎完全没有收入。数据四:50%会员健身年限1-3年2020年疫情刺激了很多会员开始健身,从健身年限分布来看,1年以下活跃会员的占比有18.67%,基本都是新增的会员,占比最多的是3年以下的,这意味着当前中国健身会员中有68.5%健身年限低于3年,整体来看会员还不是很成熟。数据五:会员健身周边支出集中在3000元以内会员在健身周边平均每年投入的费用主要集中在3000元以内,占比为83.26%。相比2019年,花费在1000元以内的会员增加,环比增长了35.88%,1000元以上的支出占比环比降低了14.23%。数据六:智能化场馆占比32.7%根据测算,截止2020年12月,中国存量市场中智能健身房总数约3.2万家,占全国商业健身房(含健身俱乐部和健身工作室)总数的32.7%。其中,一线城市的智能健身房数量约5400家,占一线城市健身房数量的45.4%。走在经济前沿的一线城市,商业健身房的智能化普及也同样引领全国。(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