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19年全球训练健身器材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健身器材出口国「组图」离别钩

2019年全球训练健身器材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健身器材出口国「组图」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健身器材出口国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训练健身器材行业的主要市场为欧美等发达国家,但受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世界主要健身器材生产地正逐渐从欧美向亚洲转移,中国台湾地区的健身器材产量曾在世界排名第一,曾占有40-50%的全球市场份额,但近年来,90%的台湾低档健身器材产业已经转移到中国大陆,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健身器材出口国。未来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将是市场的主要增长点,逐渐富裕的人群将会追求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将成为健身器材的主要消费者。根据Market Research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2018全球训练健身器材市场规模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18年全球训练健身器材市场规模为112.5亿美元,较2017年增长4.2%,预计2019年将达到116.9亿美元。北美以及欧洲占比遥遥领先由于健身意识的普及以及收入水平较高,美国、欧盟是目前最为重要的健身器材消费市场之一,且市场发展成熟,已形成相对稳定的市场竞争格局。高端市场主要由ICON、Life、Precor、BH及Technogym等国际知名品牌占据。根据国际上领先的调研机构估计,全球健身器材市场的产值约年增长率约为4%。结合德勤以及Market Research、Europe Activer的数据,2018年美国健身器材需求大概占全球35.0%,欧洲占30.0%。由于亚洲中中日韩三国中的中国逐步意识到健身的作用,预计未来将成为健身器材行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欧美国家运动品牌具有先发优势2017年,全球健身器材市场近108亿美元,中国制造占比约为53%。但是大部分体育器材厂家主要通过为国际知名品牌贴牌加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全球健身器材产业的品牌集中度较高,主要品牌ICON、LifeFitness、Precor、Technogym,占据全球70%的市场份额。训练健身器材行业发展新趋势 融合+品牌+互联网亚太消费市场进一步扩大随着建设健康中国、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居民生活观念的转变,参加体育锻炼正在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建设目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2020年将达到4.35亿人。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受益于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健身氛围的不断培育,国内健身器材消费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大。行业内整合加快受经济波动影响,部分产品单一、市场覆盖面较窄的国际健身器材厂家发生了亏损甚至破产,行业内的兼并重组时有发生。国际健身器材厂家一般会在国内选择固定的个别几家贴牌加工厂商,因此国际健身器材厂家之间的整合也会对国内企业的贴牌加工业务格局产生一定影响。中国厂家品牌化成必然趋势在竞争激烈的国外代工业务与前景广阔的中国市场之间,预计更多的中国健身器材制造厂家将从纯粹的生产制造走向品牌化经营之路,这也是中国健身器材制造厂家在产业价值链中追求更高附加值的必然选择。46号文及各地政策均明确提出将“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企业和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互联网+产品不断升级随着消费水平及消费意识的不断提升,国内消费者在追求健身器材产品功能性、安全性的同时,也将更加强调产品的智能化、网络化以及自身个性化需求。未来企业将包含健康管理、指导科学健身的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融合进健身器材产品,进一步实现健身的互动娱乐性、智能科学性、自我管理性、功能多样性的升级。全球训练健身器材市场规模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肥胖症和慢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不断上升,加上人们对健康和健身的意识不断增强,预计将推动全球健身设备市场的增长。此外,越来越多的健身中心为减肥提供各种套餐和折扣以及健康健身计划,这是另一个可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全球健身器材市场增长的因素。但是,设备的高成本是预期会限制全球健身设备市场增长的关键因素。另外,将偏重于传统技术的锻炼(例如有氧运动,瑜伽和游泳)不需要笨重的设备,这是预计在预测期内阻碍全球健身设备市场增长的另一个因素。此外,二手健身器材的可用性是阻碍市场增长的一个因素,因为它以相对低得多的价格向初创的健身房和健身中心以及室内用户提供健身器材。根据Market Research公布的数据来看,以及结合当前的行业现状,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2020-2025全球训练健身器材市场规模整体呈现上升趋势,预计2025年将达到148亿美元。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训练健身器材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僧叡

健身器材产业链分析及竞争格局分析:市场规模大 产品附加值较低

一、健身器材行业发展历程中国健身器材行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北京申奥的成功,为健身器材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健身队伍的不断扩大为健身器材生产商带来浓厚商机。中国健身器材行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特别是在国际市场缺乏知名品牌,产品附加值较低,同时,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不少生产企业还处在仿制生产阶段,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在消费领域,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健身器材产品在家庭的普及率及用于健身运动的人均消费还很低。二、健身器材行业市场规模体育产业迎来市场化发展的历史机遇伴随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及产业结构转型,体育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之一对于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得以凸显。国家也密集出台一系列的产业支持政策,推动体育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我国健身器材消费市场较小,但是重要的健身器材制造国家。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健身器材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融资战略研究报告》,我国健身器材行业年销售额由2008的192长至2016的308亿元,预计2017年中健身器材市场规模将达380亿元。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三、健身器材行业产业链健身器材生产的原材料及配件主要为钢材的下游产品,如带钢、金属钣金件以及橡塑、电器类等。橡塑为石油的附属产品,为常规的化工产品。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能够确保健身器材生产所用橡塑供应。电器类配件主要为有氧器械中马达、电子显示屏等。健身器材常以训练功能多少来分为单功能和综合型多功能两大类,常用的有哑铃、握力器、多功能仰卧起坐板、划船器、健美车、健步机、跑步机、美腰机、综合型多功能器。划船器:主要用来增强手臂力量、背阔肌和动作协调能力。AMT体适能运动机:与其他的健身方式不同,用户可以在不同的运动模式和完全零冲击体验下,类似于登楼梯、步行、慢跑和长跑间自由转换。您可以通过这种即时转换模式功能,调整您的训练模式来达到针对特定肌肉群训练的目标。椭圆运转机:平滑流畅的运动轨迹和交叉坡度专利技术让使用者以符合生物力学的姿势锻炼肌肉组,增加了锻炼的多样性和有效性。零阻力的锻炼减少肌肉劳损的发生。健美车:锻炼时,象骑自行车一样,主要用来增强腿部力量,增强心血管功能。健步车:主要用以锻炼腿、腰、腹部肌肉及心肺功能。跑步机:主要用以锻炼腿、臀、腰、腹部肌肉及心肺功能。美腰机:可对腰部、背部作放松按摩。综合型多功能器:一般都包括扩胸器、引体向上、仰卧推举、仰卧起坐等器械的功能。扩胸器、引体向上、仰卧推举,主要是用来锻炼上肢力量及胸大肌力量;仰卧起坐,主要用来锻炼腰肌群,减少腰腹部多余脂肪。健身器材下游销额渠道主要是:商超、专卖店、电商平台。四、健身器材行业发展趋势1、内健身器材消费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大相比于成熟的欧美市场,国内健身器材消费市场在市场规模、消费群体成熟度及健身意识、销售渠道等各个方面,尚处于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我国目前城镇家庭平均每百户也仅拥有4套健身器材,普及率尚不足5%。随着建设健康中国、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居民生活观念的转变,参加体育锻炼正在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建设目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2020年将达到4.35亿人。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受益于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健身氛围的不断培育,国内健身器材消费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大。2、美健身器材市场将保持稳定,行业内整合加快经过多年发展,欧美发达国家健身市场已相对成熟,行业规模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未来增长空间主要来自于存量产品更新以及新技术运用、新产品研发的带来的新增需求。受经济波动影响,部分产品单一、市场覆盖面较窄的国际健身器材厂家发生了亏损甚至破产,行业内的兼并重组时有发生。国际健身器材厂家一般会在国内选择固定的个别几家贴牌加工厂商,因此国际健身器材厂家之间的整合也会对国内企业的贴牌加工业务格局产生一定影响。3、牌化运营、开拓国内市场将是国内厂家的必然选择在竞争激烈的国外代工业务与前景广阔的国内市场之间,预计更多的国内健身器材制造厂家将从纯粹的生产制造走向品牌化经营之路,这也是国内健身器材制造厂家在产业价值链中追求更高附加值的必然选择。国家对于打造“新国货”健身器材品牌的支持将为企业品牌化运营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46号文及各地区配套的支持政策均明确提出将“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企业和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但是,自主品牌的打造不仅需要企业强大的研发实力、品牌运营能力以及资金实力的支撑,也需要客户黏性和忠诚度较长时间的培育,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落后、市场恶性竞争的存在等,将会给国内企业的品牌化经营带来一定的挑战。4、身器材产品将更趋智能化、个性化与时尚性随着消费水平及消费意识的不断提升,国内消费者在追求健身器材产品功能性、安全性的同时,也将更加强调产品的智能化、时尚性以及自身个性化需求。健身器材厂家需要深入挖掘客户需求,提高自身产品的市场吸引力。比如通过搭载APP程序和智能化的数据采集分析系统,为健身者量身定制健身计划,并监控健身动作并给出指导意见,从而满足消费者对于个性化科学健身的需求;通过植入游戏化、社交化元素,打造健身社区平台,增强客户黏性,也将为厂家创造更多的与消费者的沟通机会。在纯粹的贴牌加工业务中,健身器材的设计生产远离最终客户。而在发展自主品牌业务时,国内健身器材厂家就必须更多的研究、挖掘和适应最终客户的消费需求,提高设计研发产品的智能化、个性化与时尚性。5、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打造智能化的健身器材生产制造体系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性将逐渐改变传统健身器材大批量流水线重复生产的制造模式,而转向多规格、小批量的制造模式,乃至最终实现定制化生产。而这需要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在人力成本逐步提高的同时,提高自动化生产设备的运用比例,提升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提高信息系统在生产流程设计、产品设计研发、生产计划安排、客户需求大数据建立等业务全流程中的集合作用,实现生产制造体系的智能化。6、2O模式是健身器材销售模式变革的有益尝试从信息技术、商业零售未来发展来看,网络购物所带来的基于大数据、需求导向的突破实体空间、时间限制的新零售模式变革将是大势所趋。目前来看,由于健身器材,特别是较大的有氧器械和力量器械,具有低频次购买、后期需要安装维护的特点,与服装鞋帽需求存在一定差异,目前线上销售的健身器材仍以低端产品为主。健身器材厂家在关注网络购物对传统线下实体门店冲击碰撞的同时,更应该利用网络购物平台与线下实体门店的融合与协同,通过O2O战略打造全渠道零售模式,提升消费者购物体验。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将成为健身器材销售渠道发展的有益尝试。

鬼琵琶

2021年中国训练健身器材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线上线下融合成未来必然趋势

通过对训练健身器材行业的代表性企业运营指标的分析可以发现行业的销售能力正在下降,行业规模在近年来变化不大,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企业为了长久的发展面临着商业模式的转型。2020年的疫情催生了健身行业线上渠道的拓展,这对处于健身行业上游的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企业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逐渐增多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过高的肥胖率以及巨大的网民基数促进了健身行业尤其是线上健身行业的发展。分析发现成功的智能健身企业大多会结合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所涉及的业务涵盖了健身行业的整条产业链,这为传统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企业的转型提供了参考。健身行业产业链健身器材属于健身行业的上游,即资源供给部分。健身行业的中游为健身服务,主要是线下健身中心与O2O平台,以及近年来兴起的健身类APP;健身行业的下游则是针对用户的后端服务,例如运动周边的出售、信息查找与提供社交平台等等。训练健身器材制造行业代表性企业运营能力下降青岛英派斯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与深圳信隆健康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均为健身器材行业相关产品,是健身器材制造业里的代表性企业。2015-2019年,英派斯与信隆健康的总资产周转率均呈下降趋势,说明两者的资产周转较慢,销售能力在减弱。2019年英派斯的总资产周转率为0.74次,2020年前三季度的资产周转率为0.44次;信隆健康在2019年的总资产周转率为1.19次,2020年前三季度为0.77次。通过代表性企业逐渐衰弱的运营指标可以看出,单纯靠训练健身器材的制造难以维持企业长远年的发展。线上健身市场活跃度增加与健身器材行业萎靡的现象相反的是逐渐活跃的线上行业,尤其是2020年疫情限制了居民出行,使得大多数人只能在家里健身,加速了健身行业的线上布局,与此同时对健身器材制造行业有了小幅度的带动。通过对比2019年与2020年前五个月健身运动类APP的月度用户活跃情况,可以发现2020年的线上健身市场比2019年更加活跃。2020年前五月平均每个月的活跃设备为7851万台,相比于2019年前五月的6771万台月平均活跃设备提高了约16%。多有利因素促进线上健身行业发展发展线上健身有许多有利因素进行支撑,首先是民众的消费能力逐年上升,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189元,比2019年名义增长4.7%。过高的超重率与肥胖率也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健康管理,健身则成为保持健康的首选。除此之外,巨大的网民基数为线上渠道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用户基础,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网民规模高达9.89亿人,有70%以上的居民会使用互联网。尽管中国线上运动健身行业市场规模不断增长,用户量也不断增长,但是运动健康行业全网渗透率在整个互联网领域却处于中低水平,说明国内线上运动健身行业市场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代表性智能健身企业均采用线上+线下模式整合产业链PELOTON是世界上最大的互动健身平台,是将线上线下健身结合的首家企业,其主要通过将自身生产的训练健身器材联网,为客户提供网络课程,形成一定的客户社区,并通过不同的排行竞争模式刺激客户活跃度以及增加客户粘性。国内的运动健身APP较为成功的有小米运动与KEEP,小米运动是小米生态圈的衍生产品,KEEP则是提供一站式运动解决方案的APP。这些代表性企业的定位都不固定局限在产业链的某一环节,而是将产业链整合,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满足客户的要求。目前国内的训练器材制造企业例如英派斯与信隆健康也可以参考此类运营方式,将健身器材联网,增加用户粘性,在此基础上依靠之前积累的用户口碑,能够很快的打开线上市场。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训练健身器材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等解决方案。〖 前瞻产业研究院 〗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凿凿有据

2020年中国训练健身器材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2018年行业市场态势萎靡「组图」

中国健身器材行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带动了全民健身热,为健身器材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机遇。尽管近两年来行业市场态势较为萎靡,但行业长期发展的根本动力仍然存在,未来市场前景可期。2018年行业市场萎靡近年来,都市人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专业的健身俱乐部和健身器材市场也随之活跃起来。2003年SARS肆虐中国,对中国人全民健康意识有很大的触动。据中国医药保健品市场研究网调查,在SARS过后200份原疫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样本中,85%以上的消费者更崇尚于自身锻炼来提高免疫力,这种倾向促进了整个训练健身器材行业走向崛起,有人估计中国的健身器材市场有1000亿元的规模。但事实并不那么乐观。目前中国大众体育在很多方面远远落后于人,体育人口即常年参加健身运动的人口数不足总人口的五分之二,而发达国家体育人口已占人口总数的70%至80%。中国现在室内体育场所人均占地仅为0.014平方米,室外体育场地人均占地0.027平方米,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一边是巨大的需求潜力,而另一边中国的健身器材市场还处于慢热的尴尬境地。目前,以品牌连锁为主导的美国健身行业年总产值超过300亿美元,而2018年中国体育用品制造行业目前市场规模约为人民币1181.42亿元,健身器材市场规模更小,2018年为300.52亿元。研究员分析认为,尽管2018年训练健身器材行业市场萎靡,但长期来看,随着我国居民对健身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对训练健身器材需求的根本动力将持续存在,行业市场规模仍将保持增长势头。因此预计2019年我国训练健身器材行业将扭转颓势。从企业数量变化情况来看,2013-2016年,我国规模以上训练健身器材企业数量呈快速上升的趋势,2016年企业数量达到近几年来的峰值,284家;2017-2018年,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呈缓慢下降的趋势。2018年,训练健身器材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269家,同比上年下降2.18%。用户选购偏好明显目前,在电商平台上,用户对健身器材选购偏好逐渐呈现两极化的特征。根据艾媒的数据显示,2016-2018年,椭圆机成为热度提升最快的大型健身器材,热度提升度达80%,而其他品类则不超过40%;在中小型健身器材细分品类中,单双杠/引体向上、哑铃热度增长势头不容小觑,热度提升度分别达80%、70%,而其他产品同大型健身器材一样不超过40%。用户画像:年轻高知目前我国健身群体整体呈现出“年轻、高知”的特征。从健身用户的年龄来看,25-29岁年龄段的健身人群最多,占比高达41%;其次则是30-35岁年龄段的健身人群最多,占比达37%。从健身用户的学历程度来看,本科用户占绝大多数,比重超过七成;研究生及以上的用户占比达13%。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训练健身器材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妻执巾栉

2020年我国健身瘦身行业上下游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组图」

健康瘦身指在不影响身体健康的前提下消耗体内多余脂肪,达到瘦身效果,是减肥者最向往的瘦身方式。多年来,我国健身瘦身行业发展至今,现健身普及度越来越高,国家政策频出,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其上游健身器材市场规模总体呈逐年增长态势,2019年市场规模为461亿元,2019年下游功能型瘦身食品市场规模为1945.3亿元,2023年市场规模达4020.8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19.9%。据调查,2020年Q1我国自我感觉超重网民瘦身意愿支出金额的网民比重较高,其中愿意支出1001-5000元的网民比重累计达44.4%;瘦身网民更倾向于健身瘦身机饮食瘦身这两种方式。我国健身瘦身行业发展至今,现健身普及度越来越高,国家政策频出,未来发展空间巨大我国健身瘦身行业从1980年发展至今。从早期现代减肥观念的进入,到如今健身普及度越来越高,国家政策频出。2019年6月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建议,每周进行3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或者累计150分钟中等强度或75分钟高强度身体活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多动,至少达到每天6000~10000步的身体活动量。我国健身瘦身上游健身器材市场规模总体呈逐年增长态势,2019年市场规模为461亿元据统计,2016-2019年我国健身器材市场规模总体呈逐年增长态势。2019年我国健身器材市场规模为461亿元,同比增长10.21%。随着我国国民健身意识的不断增强,预计未来我国健身器材市场也将越来越大。2019年我国健身瘦身下游我国功能型瘦身食品市场规模为1945.3亿元,2023年市场规模达4020.8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19.9%功能性瘦身食品包括代餐、药品、保健品等。据统计,2019年我国功能型瘦身食品市场规模为1945.3亿元,到2023年功能型瘦身食品市场规模达4020.8亿元。2019-2023年年均复合增速达19.9%。2020年Q1我国自我感觉超重网民瘦身意愿支出金额的网民比重较高,其中愿意支出1001-5000元的网民比重累计达44.4%据调查,2020年Q1我国自我感觉超重网民瘦身意愿支出金额的网民比重较高,其中愿意支出1001-5000元的网民比重累计达44.4%。愿意支出1001-2500元的网民比重为19.70%,愿意支出2501-5000元的网民比重为24.70%。2020年Q1我国自瘦身网民更倾向于健身瘦身机饮食瘦身这两种方式据调查,2020年Q1我国自瘦身网民更倾向于健身瘦身机饮食瘦身这两种方式。其中68.9%的瘦身网民倾向于健身瘦身方式,53%的瘦身网民倾向于饮食瘦身方式。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健身俱乐部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发乎天光

2020年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未来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万亿元

1、中国体育用品市场由外资主导销售额稳步增长中国体育用品企业很多是做国际品牌代工起家,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通过经营品牌和快速发展经销体系,这些公司中的大多数都顺利把握住了体育运动用品行业发展的第一次掘金时代。然而,在经历了快速的外延增长周期后,产品导向的经营模式及粗放式经销批发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2011年,随着1)2008年后奥运热潮褪去;2)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竞争加剧;3)国内品牌渠道管理粗放、库存堆积严重等原因,整体运动鞋服行业于迎来了寒冬。应收账款及库存周转出现问题,各品牌商不得不关闭大量店铺,减少开支。我国自2010年之后国内体育用品品牌的市场份额逐年下降,Nike、adidas两大巨头市场份额总和则常年占据我国体育用品行业总体市场份额的30%以上。在安踏、李宁、特步三大本土运动品牌中,安踏是行业里市值最高的公司。总的来说,我国体育用品行业相继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目前,9年前的产能过剩危机和随之而来的行业震荡已暂成过去时,行业进入上升期。2015-2017年中国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总产出逐年增长,2017年总产出达到13509.2亿元;2018年国家统计局对体用产业核算分类进行了调整,采用《体育产业统计分类(2019)》,在新的统计分类口径下,2018年中国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总产出为13201亿元,根据测算,2019年中国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总产出在14200亿元左右。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2018年中国体育用品零售商品销售额逐年增加,2018年中国体育用品零售商品销售额达到282.02亿元。根据测算,2019年中国体育用品零售商品销售额在326亿元左右。2、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出口远超进口进口中鞋类占比高2019年全年,中国体育用品行业进出口总额约为202.88亿美元,同比增长5.53%;实现贸易顺差178.76亿美元,同比增长3.72%。其中,进口额为12.06亿美元,同比增长21.21%;出口额为190.82亿美元,同比增长4.67%。对体育用品行业出口产品进行归类,可分为运动服、运动鞋、球类、训练健身器材和其他相关产品。2019年,训练健身器材出口额为34.30亿美元,占比为17.97%,除其它外所占份额最高。对体育用品行业进口产品进行归类,可分为运动服、运动鞋、球类、训练健身器材和其他相关产品。2019年,运动鞋进口额为35221.95万美元,占比29.21%,除其它外所占份额最高。3、中国体育用品企业区域集中度高前七省份占比高达到70%截至2020年6月,国内共有体育用品制造相关企业数量为9534家,其中大部分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广东(1411家)、浙江(1177家)、江苏(1021家)、福建(929家)、上海(853家)、山东(708家)、北京(358家)七个省/市,前七省份产业集中度达到70%左右(按照企业数量)。结合各省发布的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目标,可得出我国2025年体育产业目标为71100亿元;其中,福建、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五省体育规划目标规模全国居前,分别为10000亿元、9000亿元、7200亿元、6000亿元、5000亿元。4、体育用品行业让位于体育服务业政策引导行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国家层面对体育服务业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持续推动体育产业结构的改善。例如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提升体育服务业比重,力争到2022年,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0%。在这样的背景下,体育用品行业原本的主导地位逐渐丧失,让位于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制造业转而追求高质量发展,推动智能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体育制造领域应用,预计未来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将保持的30%左右。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元,进一步优化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制造业及相关产业结构,实施体育服务业精品工程、体育用品制造业创新提升工程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工程。另外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目标,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积极支持体育用品制造业创新发展,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提升传统体育用品的质量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综合上述文件中提出的目标及对于体育用品业的相关叙述,前瞻预计到2025年,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业总产出将超过2万亿元。更多数据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文章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蝴蝶鱼

体育总局发布健身产业报告:七组大数据绘出教练生态画像

体育大生意第1452期,欢迎关注领先的体育产业信息平台编者按:近日,在2018第九届中国国家职业健身教练专业大会上,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主任姜兴华发布了《2018年健身教练职业发展研究报告》。该报告从健身行业三大主体:健身教练、健身会员和俱乐部三个维度对健身行业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调研,全面洞察了健身教练的职业发展现状。报告干货满满,对于健康行业有重大引导意义的有七项调查数据:一、健身教练这一职业热度持续升高。截止到2018年4月30日,报考健身教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人数已超过17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48%,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健身教练数量达到79073人,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5%,折射出健身市场对人才的内生需求强劲。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价值日益凸显。从收入上看,拥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教练收入比没有证书的教练平均高出12.3%。三、健身教练画像:以男性为主,占82%,65%的人处于单身未婚状态,年龄集中在20-30岁,78%的人接受过大专以上的教育。简而言之,健身教练是一群形象阳光、充满自信的优秀青年。四、每位健身教练每年需完成的业绩指标为292536元,其中一线城市为310896元,二线城市为245556元。五、健身人群画像:男女比例均衡,大部分已婚有娃,占72%,85%以上的人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年龄集中在25-35岁之间,大部分在企业担任管理者,拥有稳定的收入。六、会员选择去俱乐部锻炼的原因是:68%的会员是因为俱乐部的健身器材比较齐全,55%的人是因为俱乐部有健身教练,所以器材+教练成为俱乐部的核心驱动力。会员需求在不断升级,选择教练更加理性。70%的人看重教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67%的人要求教练必须有责任心和耐心。七、会员满意程度方面:会员对健身教练服务整体满意度很高,达到90%,但对俱乐部硬件和柔性服务的满意度略低。硬件方面,对更衣室设施和更衣室客用品满意度最低,硬件环境直接影响了会员的体验感受;柔性服务方面,对健身房销售代表服务满意度最低,销售的强制卖卡行为以及后续的跟踪服务引起会员较大的不满。以下为《2018年健身教练职业发展研究报告》全文:01报告综述本报告发布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是调研方法与分析视角介绍;二是调研的主要发现;三是结论与建议。本次调查除了延续以往的定性和定量调查之外,加入了大数据的调研方法,在更大的范围内,广泛深入获取研究信息。调研范围主要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武汉等全国30多个城市,通过在线调研、二维码等定量研究基础上,同时结合面对面深访、焦点座谈会的定性研究方法,共完成健身会员、健身教练、俱乐部管理人员共计1277个样本, 以及256,744条互联网数据地采集。报告围绕健身教练职业发展全过程,结合行业整体情况、健身教练的从业现状与发展预期,健身会员消费旅程及对服务的需求,俱乐部管理等多维度进行了交互综合分析。本次调研的思路设计紧密围绕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展开,宏观层面,关注健身行业整体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变化与差异、中观和微观层面,聚焦健身教练与俱乐部以及健身教练、俱乐部服务供给与会员需求的升级与差异。通过链接供给端和需求端,深入洞察驱动行业精益发展的关键要素。02主要发现报告从行业主体健身教练、健身教练服务对象——健身会员及俱乐部三个维度对健身行业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调研,全面洞察了健身教练的职业发展现状。一、健身教练关于健身教练的职业发展现状,报告从行业的整体现状、教练的职业信心指数、健身教练画像及健身教练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做了深入研究。健身教练这一职业热度持续升高。截止到2018年4月30日,报考健身教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人数已超过17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48%,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健身教练数量达到79073人,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5%,折射出健身市场对人才的内生需求强劲。在健身教练职业持续升温的情况下,行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产生了巨大的需求。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练从业预期与实现时间进一步缩短,从有想法当教练到成为教练的时间在一年之内的,占到78%,比去年增长了8%,二是,俱乐部直接去培训机构招收学员的比例比去年增加了3%,健身行业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职业信心指数是综合反映教练工作成就感、收入、工作压力等状况,信心指数越高,表示健身教练对现有工作的满意度越高,更愿意长期从事该行业。2018年健身教练的职业信心指数是78.7,同比2017年下降1.1。数据表明:工作压力、工作环境等外在因素成为信心指数下降的主要原因。同时,数据表明新老教练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老教练职业信心指数比新教练高出6.1,工作满意度、工作成就感和工作收入方面都分别高出新教练4.6,8.8和12.2,可以看出,深耕专业、持续积累方能行稳致远。从事健身教练职业的群体特征:调研数据显示,健身教练以男性为主,占82%,65%的人处于单身未婚状态,年龄集中在20-30岁,78%的人接受过大专以上的教育。健身教练对自身能力整体满意度较高,达到79.5,他们认为自己具备专业的能力。健身教练具有较高的职业声望。从社交媒体的大数据分析看,大众对健身行业的好感度也较高,达到79.1,以正面评价为主,同时,大众也愿意在社交媒体上讨论与健身相关的热门话题,关于健身教练声量处于稳中有升的状态。可以看出,健身教练是一群形象阳光、充满自信的优秀青年。在健身教练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中,2年成为教练转行的分水岭,在打算转行的教练中,有78%的健身教练从业时间不到2年,时间越长转行的比例越低,从业超过8年的教练转行比例仅5%。同时,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教练稳定性更强,转行比例更低。大浪淘沙,在行业的飞速发展中逐渐沉淀出持续深耕的从业者。行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对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看到,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价值日益凸显。从收入上看,拥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教练收入比没有证书的教练平均高出12.3%。86%的国家职业资格健身教练表示愿意向同行推荐这一认证,国家职业资格健身教练对认证服务的满意度也达到71%。可以看出,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在行业的价值越来越受到认可和重视。另一方面,教练们也提出了对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的期望,希望能增加考试难度、丰富学习内容,加大职业资格鉴定供给等。通过对未来职业预期的调查,可以看到,选择创业的教练比例比去年下降了12%,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教练创业热情越来越理性。培训师和管理者成为教练职业方向的热点,这一比例比去年上升了6%,更多的教练认为这样的职业方向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这实际上对教练的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练需要持续修炼内功,以实现自身的发展规划。二、健身会员对健身会员的研究通过:会员画像、会员去俱乐部锻炼的原因剖析、会员对健身教练的诉求及会员的传播分享四部分做了详细研究。通过调研,对这部分健身人群进行了画像分析:男女比例均衡,大部分已婚有娃,占72%,85%以上的人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年龄集中在25-35岁之间,大部分在企业担任管理者,拥有稳定的收入。会员选择去俱乐部锻炼的原因是:68%的会员是因为俱乐部的健身器材比较齐全,55%的人是因为俱乐部有健身教练,所以器材+教练成为俱乐部的核心驱动力。在选择教练方面,会员主要的目的是获得专业运动指导,提高锻炼效果。会员会选择什么样的人成为自己的健身教练:根据调查与历史数据比较,会员需求在不断升级,选择教练更加理性。70%的人看重教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67%的人要求教练必须有责任心和耐心。他们的需求也更加个性化,要求教练能够根据不同运动项目和自身的需求提供健身指导,这一需求比例比去年增加5%,同时要求教练根据客户情况设定健身课程。除了要求教练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提高综合体能,具备健身相关的基础知识外,还希望教练能制定出合理的运动饮食计划,对教练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员健身体验的传播:调研发现,会员是一群开朗外向、爱分享的群体,90%的会员会在社交媒体上秀自己的健身图片和运动成绩,他们的分享具有很强的传播性和感染力,有87%的人因朋友的分享而开始健身运动的,所以这实际上为俱乐部打造好口碑提供了一种重要的传播途径,俱乐部要获得更多的客源,会员就是很好的广告。三、俱乐部对俱乐部情况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两个方面:一是会员眼中的俱乐部是怎样的?而是谁是俱乐部核心价值的创造者?调查发现,会员对健身教练服务整体满意度很高,达到90%,但对俱乐部硬件和柔性服务的满意度略低。硬件方面,对更衣室设施和更衣室客用品满意度最低,硬件环境直接影响了会员的体验感受;柔性服务方面,对健身房销售代表服务满意度最低,销售的强制卖卡行为以及后续的跟踪服务引起会员较大的不满。教练创造了俱乐部价值的核心,健身教练直接贡献了产值,他们提供的专业优质服务会吸引更多的会员加入到俱乐部,带动了后续一系列的消费。调查显示,每位健身教练每年需完成的业绩指标为292536元,其中一线城市为310896元,二线城市为245556元。数据同时显示,教练对俱乐部各种规章制度的满意度不高,因此建议俱乐部应该更加重视健身教练的专业上的价值,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为教练价值实现提供更好的驱动。03结论建议最后,报告通过详细的调查研究总结出健身教练职业发展的结论建议。第一:健身行业发展势头强劲,健身市场对健身教练职业需求旺盛,但存在高素质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健身教练职业前景看好,就业机会增多,但行业的快速发展会最终选择扎根行业、专业好的健身教练。第二:健身教练职业信心指数略有下降,主要原因在于工作压力与工作环境,但老教练工作信心指数增强,在工作满意度,收入,职业预期等优于新教练。第三:健身会员需求不断升级,在健身教练层面,对个性化健身指导需求更突出,会员选择教练也更加理性化,对教练的专业性要求也更高;会员对俱乐部在服务的专业性、设施环境的良好体验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四:健身教练是俱乐部价值的核心创造者,俱乐部竞争日益激烈,需优化管理,保持教练从业的稳定性,更好地为健身教练提供价值创造的驱动力。第五: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教练在收入、职业声望、推荐度、工作稳定性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是获证人员缺乏,供给不足,需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完)注:本文所用图片来自网络

惮赫千里

“就地过年”推动“居家经济” 宅家健身器材销量猛增

在“就地过年”倡议下,今年春节“在路上”的人少了,“宅在家”的人多了。官方数据显示,自1月28日春运启幕,全国铁路春运前三天发送旅客不足900万人次,仅为去年同期水平的四分之一左右。中国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政策研究室主任吴春耕近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预计今年全国春运期间将发送旅客11.52亿人次左右,比2019年下降六成多、比2020年下降两成多。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从山东省新闻办新闻发布会获悉,今年春运山东省客流量将显著低于常年,预计山东省旅客发送量3020万人次,较疫情发生前的2019年下降33%左右。航空方面也是如此。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月25日,机票预订平均支付价格下降至651.36元人民币,创5年来春运前机票预售平均支付价格最低。旅客减少出行也使得一些往年春运期间热门的航线不再“热”。数据显示,北京-哈尔滨、北京-三亚等往年一票难求的航线价格均已降温。而往年商务舱都要抢的北京-三亚航线,春节放假前一天的最低支付价格仅为610元,仅为全价的1.7折。就地过年的人多了,给“居家经济”打开新模式。这个春节,有多少人选择“宅在家”?“原年人”咋过年?报告显示:今年春节近六成异乡人过年不回家智联招聘日前发布《2021年春节“稳岗留工”调研报告》显示,近六成异地就业人员不返乡;对于就地过年的原因,72.9%受访者表示“因为疫情,安全第一”。“原年人”咋过年?据调研数据显示,54.6%就地过年职场人计划与朋友、室友或家人一起过年;相较之下,独自度过的占比29.8%。此外,在工作地寻找短期兼职、灵活就业与锻炼身体、休息调整的受访者占比也均接近三成。相对于去年“被动式居家”而言,今年“主动式居家”会在经验之下提前囤货。去健身房不如在家“跳绳”宅家健身器材销量猛增2020年,疫情对于线下健身房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但是没有阻挡健身市场整体增长的趋势,居家健身市场在疫情期得到了爆发式增长。线下健身房易聚集、价格高等问题让许多用户“头也不回”地选择了居家健身——1月初,市场调研平台Research and Markets发布了关于健身市场的报告,2020全球家庭健身设备市场增长到了94.9亿美元。在《2020中国健身行业报告》中有数据显示,高达87%的线上健身用户,是一年内曾为线下健身服务付费的健身人群。观看运动博主录播课程、使用健身APP和居家健身设备,成为大家普遍选择的一种健身方式。居家健身市场的火热也延续到了这个春节。商务大数据监测显示,“2021全国网上年货节”启动前10天,全网零售额达3441.1亿元人民币。其中,年货采购异地订单数量增长60%,主要是北、上、广、深等地与三线及以下城市间发单量快速增长,多为互相寄递年货与土特产品。全网除菌类洗衣机销售额同比增长137.8%,跳绳、拉力器、哑铃等宅家便捷健身器材同比分别增长351.1%、91.9%和78.9%。首选“在家娱乐”麻将机成春节最受欢迎年货2月3日,淘宝公布的牛年春节十大年货报告显示,家用麻将机的销量迎来爆发式的增长,成为这个春节最受欢迎的年货,日销量同比去年增长超130%。一位麻将机行业从业者表示,自临近春节以来,杭州萧山麻将机产业带就逐渐变得非常忙碌,春节本就是麻将机的销售旺季,又遇上了政府号召人们就地过年,这让在家打麻将成为了热门的娱乐项目,麻将机卖得比以往还要好,整个开发区麻将机工厂都在备货。淘宝公布的牛年春节十大年货报告中也指出,在麻将机的销量中,重庆稳居首位,四川、浙江位列前三。但如今爱打麻将的不仅仅是中国人了,业内人士介绍,“连马达加斯加这样的小海岛都有老外买麻将机”。年年货节,通过淘宝卖到海外的麻将机销量比去年增长了一倍多,其中,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地区买得最多,“他们很喜欢自动麻将机、家用一级品麻将、英文麻将。”从“周边游”到“城内游”出行遇冷但“宅酒店”大热在“宅酒店”的共同影响下,“城内游”一举占据了春节旅行C位。据携程预订数据显示,平台上“就地过年”的搜索热度上涨260%,在整体搜索量中,本地出行热搜量占比超40%。各大平台连日发布的报告均显示,酒店在春节期间的预订量相比往年有所增长。回不了家的国人似乎更倾向于宅在酒店里过年。据介绍,“宅酒店”的人群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带孩子出来玩的80后、90后父母,他们不仅希望酒店管吃、管喝、管住,最好还要配套儿童玩乐设施,能让自己轻松“遛娃”;第二种是喜欢在酒店内拍照打卡的年轻人;第三类则是对生活品质有追求的人群,他们注重生活的仪式感。虽然“宅酒店”并非是今年春节才出现的酒店新品类,但是疫情使“宅酒店”的普及率大大升高。从业者介绍,疫情前“宅酒店”只与丽江、大理、三亚、厦门这样的热门旅游目的地相关,但疫情后无论是不是传统的热门旅行目的地,三四线城市中只要与景点相关的酒店表现都不错,其消费金额整体上同比疫情前增长达38%,比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一线城市表现出更好的增长性。随着各地发出“春节期间非必要不返乡”的倡议,外地客减少,对当地早有了解的本地客成为了酒店的主要客群。酒店的经营策略也随之调整。例如,广州一家酒店在春节档就做出了调整策略,推出家庭房、二胎房等房型刺激亲子市场用户。一些商务类型的酒店也顺势推出了传统文化节目、特色早点,吸引本地用户来酒店过年。春节“不打烊”保障居家生活数字化过年带来“新年味”今年,“人不到礼到”将会成为今年春节的“新年俗”,亲人的惦念,远隔千里也能变成一碗汤的距离。快递、电商、餐厅等行业纷纷新年不打烊,让大家的居家生活既安全又丰富。在今年疫情复现引发的特殊氛围之下,不少人开始担忧春节的年味是否会因此减弱。但从目前各大平台发布的数据看,“过年不打烊”不仅没有弱化,反而以“数字化年味”的方式,为消费者健康安全地度过农历新年提供了足够有趣的替代方案。今年春节期间,围绕衣食住行的各类服务供给“不打烊”,成为陪伴人们过个好年的“气氛组”,为数字化中国带来新年味。(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 王雨萌 综合中新网、央视、环球网、大众网·海报新闻、36氪等)

人鱼

体育产业深度调研(二)|中国体育产业的头号王牌军,还得看它!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题:中国体育产业的头号王牌军,还得看它!——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观察新华社记者“这是我从创业到今天,所做的分量最重的一次决定。”安踏体育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丁世忠说。2018年8月14日,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世忠(右二)和安踏集团总裁郑捷(左二)在香港发布安踏集团2018年中期业绩。他口中的“决定”,是指以安踏体育为首的投资者财团,自愿性建议公开现金要约收购亚玛芬体育公司(Amer Sports)所有已发行及发行在外的股份,价值约为46亿欧元(约合360亿元人民币)。该公司旗下有包括始祖鸟在内的众多国际知名户外运动品牌,其多元化品牌组合与安踏集团的多品牌战略不谋而合。“可以让安踏从以中国大陆市场为主的运动用品公司,成为一家真正国际化的公司。”安踏集团总裁郑捷在晋江接受新华社体育产业调研组采访时如此说。第二个“黄金时代”?安踏的惊天收购可看作是近年来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迅猛发展的一个缩影。2017年,全国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的总产出和增加值分别为13509.2亿元和3264.6亿元,在体育产业总量中分别占比61.4%和41.8%。制造业依然是中国体育产业的头号王牌军。本世纪前十年,体育用品制造业曾经历过一段“黄金时代”。然而,过于乐观的市场预期带来行业规模的急剧扩张,造成库存积压,大量店面倒闭,市场一片哀鸿。此后,随着各种利好政策出台和全民健身意识的觉醒,2014年体育用品业开始回暖。2015年,安踏在行业内率先进入“百亿俱乐部”;李宁则在连续三年亏损后终于盈利。有人说,现在到了第二个“黄金时代”。2018年8月13日,李宁有限公司执行主席李宁在新闻发布会上。新华社记者吕小炜摄不过也要看到,“晋江模式”下发展壮大的一批鞋服企业,有的熬过了“寒冬”,拨云见日,有的却风光不再,苟延残喘,有些甚至无缘瞥见又一轮黄金发展期的曙光。“参与体育运动、对运动有兴趣的人群在不断壮大,这为体育装备需求的增长带来了活力。无论鞋服、还是健身器材,前景都相当诱人。”郑捷眼中的未来一片光明。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临近,冰雪市场成为商家紧盯的大蛋糕。郑捷预测,国内冰雪装备器材市场将由目前的300亿增长到2022年的1500亿元。安踏制定了五年冰雪战略计划,北京冬奥会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希望借此推动冰雪文化与中国运动产品市场的完美嫁接。2017年9月28日,安踏签约成为北京2022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体育服装合作伙伴。不过,轰轰烈烈的市场表象难掩行业整体发展层次较低、健康度较差的事实。这其中,经济发展水平是最根本的决定力。虽然我国人均GDP已迈过8000美元这个国际上公认的体育消费爆发的“奇点”,但体育产业并没有迎来预想中的“爆发”。361度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首席市场官朱敏捷认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根本上取决于消费能力的提升,而有时GDP的数字反映到民间消费力还要打个不小的折扣。”长久以来中国社会中运动文化的缺失也影响到产业发展。“这几年的风口是运动休闲,但凡业绩漂亮的都是做有点运动元素的休闲鞋服,看起来运动的那种。什么流行卖什么,跟运动属性没太大关系。”朱敏捷指出,甚至有很多评选仍然在计算所谓“旅游鞋”销量。361度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首席市场官朱敏捷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新华社记者丁文娴摄他直言:“如果不能真正培植大众体育文化,我们这个行业就没办法有一个正确的存在理由。”不过他也承认:“急不来,运动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人才匮乏同样是制约因素。如郑捷所说:“专业人才是核心挑战。国内真正懂体育、知道怎样把体育较好转化成产业的人才相当稀少。很多地方我们看到有资本,但是并没有专业的经营人才把资本从投入转化成产出、转化成生产力。”品牌塑造之路:开枝散叶香气来“让主流消费者在消费我们商品的时候没有形象负担。”朱敏捷说。“我们看到了国产手机的崛起,是拿得出手的,不会因为气质太土被嘲笑。而我们这个行业在这方面还要努力。”在他看来,最近几年大部分企业完成了零售转型,现在即将经历品牌转型。“大部分中国本土鞋服企业目前所能吸引的已经不是中国主流消费人群了。”朱敏捷认为,与主流消费者建立关联,改变品牌气质,这是未来几年鞋服企业最重要的课题。“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在品牌建设方面要走的路还很长,从根到枝到叶,然后才有香气、味道和质地。要建立品牌价值观,找到具有更强相关性和感染力的品牌形象。”收购兼并是一种可行之策,安踏收购FILA就是个典型案例。2009年,安踏从百丽国际手中收购FILA在内地和港澳地区的商标使用权和经营权。连年亏损的FILA,在当时无异于一个“烫手山芋”。接手后,FILA定位年轻人群体,重组销售渠道,从经销商门店改为直营模式,实行扁平化管理。2018年,TFBOYS组合的王源出任品牌代言人,推出的限量联名鞋款线上线下销售火爆。安踏及其旗下品牌与时尚感一同提升的,还有利润。FILA在2014年实现扭亏为盈,逐渐成为公司收益中重要的增长引擎,成为高端产品线的标志性品牌。2017年,安踏市值突破1000亿港币,位居全球行业第三位。这个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领头羊”正在推进“多品牌全渠道”战略,旗下还拥有斯潘迪(SPRANDI)、迪桑特(DESCENTE)、可隆(KOLON)等品牌。“多品牌战略为安踏主品牌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国际资源和经验。让安踏品牌借助国际设计、研发、供应链和专业团队,实现品牌快速升级,从‘消费者买得起’到‘想要买’的品牌转变。”安踏集团副总裁李玲说,“安踏集团的多品牌矩阵,在以体育装备为聚焦的核心竞争力上不断加强,在品牌力、商品力和零售力上不断积蓄优势。”郑捷坦言:“自己从零开始创造国际品牌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成功率也不高。通过收购兼并,可以让集团比较快速地达到我们的愿景——在未来十年,把安踏打造成世界级的体育用品集团。”品牌形象的塑造与国际业务的开拓紧密相连。安踏在2018年开启全球化战略,多年来积极投身赛事赞助,自2009年成为中国奥委会合作伙伴,已经在五届奥运会上为中国代表团提供服装装备,并将继续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服务。2017年12月26日,361°集团总裁丁伍号(左)与亚运会推广大使、歌手魏晨共同展示雅加达亚运会火炬手制服。新华社记者孟永民摄另一家从晋江走出的企业361度赞助了广州亚运会、南京青奥会、里约奥运会等国际赛事,效果立竿见影。“里约奥运会之后,我们在巴西建立了零售体系。雅加达亚运会之后,公司跟当地最大的零售集团太阳百货启动合作。”朱敏捷介绍说。曾经尝试品牌国际化但效果并不理想的李宁,也正在尝试新的道路。李宁以“悟道”为主题,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潮流相结合,惊艳亮相纽约时装周2018秋冬秀场,1000多双秀场同款鞋上线1分钟售光。谈到进军国际市场,就不可避免地要提及耐克、阿迪达斯两大行业巨头。2017年,安踏实现营收166.9亿元人民币,而耐克(2017财年)和阿迪达斯的数据分别是343.5亿美元(约合2307亿元人民币)和212亿欧元(约合1667亿元人民币),优势地位难以撼动。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升级曾有体育用品行业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制造”已占据世界体育用品业的大半壁江山,但其中很多并非自主品牌,而是代工。目前,群众体育高速发展,对体育用品的需求呈井喷增长之势。而且与前一个“黄金时代”不同,人们的消费需求愈发多样、专业,这给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挑战和灵感。进行产业升级,深耕科技研发,抢占价值链高端,从“制造”向“智造”转型,这是体育用品业、甚至整个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共同命题。很多企业已经在行动。在安踏的大本营晋江,有一座建于2005年的科学实验室,这里产出了超过600项专利。据郑捷介绍,安踏2017年的研发投入占到销售成本的6%,2018年上半年达到6.2%。安踏在美国、日本、韩国建有研发设计实验室,国内外参与研发设计的人员总数已超过200人。2018年4月19日,中外客商云集第20届中国(晋江)国际鞋业暨国际体育产业博览会。新华社记者宋为伟摄“做好一双鞋、一件衣服,背后需要很多很强大的研发投入。我们会继续加大创新研发力度,在不同时期推出符合和引领市场需要的产品,符合大众在不同运动场景上对产品的诉求。”郑捷说。2018年,安踏还在天津、武汉、福州三地开设了新一代智慧门店,增加了云货架、压杆互动屏、安踏优mall和仪器测鞋四个新功能,从逛、看、试、结四个维度带给消费者更为人性化和智能化的体验,同时这种基于大数据的服务也有助于安踏改善用户线下体验,提升管理效率。361度则将拓展海外市场作为一大发力点。从2014年起推出国际线商品,主攻专业领域,汇集全球顶尖行业专家进行研发设计,定价比肩业界大牌。“有的在美国售价150美金,国内卖将近900块。900块买一双361度的鞋,对你来说挑战大吧?”朱敏捷笑着问。还真有人买账,国际线产品屡获赞誉。最新的消息是,361度作为唯一的中国体育品牌参加了北美专业跑步博览会TRE,其产品STRATA 3被列为美国《跑者世界》评选的TRE2019最佳新跑鞋之一。截至2018年6月,361度在美国拥有986个销售网点。目光跳出东南沿海,从山东农村走出的泰山体育的故事可能更具传奇色彩。它从缝制垫子的手工小作坊起家,成长为全球最大的体育器材供应商和全球顶级赛事服务商。据泰山体育提供的数据,其“获国内外专利一千多项,直接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及超过国际标准且通过国际单项体育协会认证的产品有128项”。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跆拳道、柔道和摔跤三个项目均以泰山体育的产品标准作为器材标准。里约奥运会摔跤场馆内,场馆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在摔跤垫上拍照。本届奥运会的摔跤垫来自中国山东泰山体育集团。新华社记者刘彬摄把国际标准和核心技术攥在手里,这才是体育制造业升级破题的关键所在。江苏淮安金湖县,曾经的“渔网之乡”现在添了一张体育用品产业基地的新名片。他们独辟蹊径,从渔网做到蹦床网,再发展形成了完整的蹦床产业链,出口生意经营得风生水起,且形成集群优势。汇集了宝翔、裕源等41家体育用品企业的金湖经济开发(银涂)新区在2017年成为省级体育用品产业园。金湖蹦床产业链为中国发展体育产业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江苏淮安金湖的蹦床企业。新华社记者丁文娴摄“中国体育产业仍有很大发展空间。”郑捷说。在这个尚需探索的空间里,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但可以确定的是,需要“有钱有闲”的消费群体形成,热爱运动的社会文化蔚然成风,需要企业重塑品牌形象,紧抓科技研发。执笔记者:丁文娴、沈楠参与记者:许基仁、李丽、朱翃、王恒志、刘旸、林德韧、岳东兴编辑:肖世尧签发:高鹏版权归新华社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霸王拳

“就地过年”推动“居家经济”宅家健身器材销量猛增

在“就地过年”倡议下,今年春节“在路上”的人少了,“宅在家”的人多了。官方数据显示,自1月28日春运启幕,全国铁路春运前三天发送旅客不足900万人次,仅为去年同期水平的四分之一左右。中国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政策研究室主任吴春耕近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预计今年全国春运期间将发送旅客11.52亿人次左右,比2019年下降六成多、比2020年下降两成多。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从山东省新闻办新闻发布会获悉,今年春运山东省客流量将显著低于常年,预计山东省旅客发送量3020万人次,较疫情发生前的2019年下降33%左右。航空方面也是如此。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月25日,机票预订平均支付价格下降至651.36元人民币,创5年来春运前机票预售平均支付价格最低。旅客减少出行也使得一些往年春运期间热门的航线不再“热”。数据显示,北京-哈尔滨、北京-三亚等往年一票难求的航线价格均已降温。而往年商务舱都要抢的北京-三亚航线,春节放假前一天的最低支付价格仅为610元,仅为全价的1.7折。就地过年的人多了,给“居家经济”打开新模式。这个春节,有多少人选择“宅在家”?“原年人”咋过年?报告显示:今年春节近六成异乡人过年不回家智联招聘日前发布《2021年春节“稳岗留工”调研报告》显示,近六成异地就业人员不返乡;对于就地过年的原因,72.9%受访者表示“因为疫情,安全第一”。“原年人”咋过年?据调研数据显示,54.6%就地过年职场人计划与朋友、室友或家人一起过年;相较之下,独自度过的占比29.8%。此外,在工作地寻找短期兼职、灵活就业与锻炼身体、休息调整的受访者占比也均接近三成。相对于去年“被动式居家”而言,今年“主动式居家”会在经验之下提前囤货。去健身房不如在家“跳绳”宅家健身器材销量猛增2020年,疫情对于线下健身房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但是没有阻挡健身市场整体增长的趋势,居家健身市场在疫情期得到了爆发式增长。线下健身房易聚集、价格高等问题让许多用户“头也不回”地选择了居家健身——1月初,市场调研平台Research and Markets发布了关于健身市场的报告,2020全球家庭健身设备市场增长到了94.9亿美元。在《2020中国健身行业报告》中有数据显示,高达87%的线上健身用户,是一年内曾为线下健身服务付费的健身人群。观看运动博主录播课程、使用健身APP和居家健身设备,成为大家普遍选择的一种健身方式。居家健身市场的火热也延续到了这个春节。商务大数据监测显示,“2021全国网上年货节”启动前10天,全网零售额达3441.1亿元人民币。其中,年货采购异地订单数量增长60%,主要是北、上、广、深等地与三线及以下城市间发单量快速增长,多为互相寄递年货与土特产品。全网除菌类洗衣机销售额同比增长137.8%,跳绳、拉力器、哑铃等宅家便捷健身器材同比分别增长351.1%、91.9%和78.9%。首选“在家娱乐”麻将机成春节最受欢迎年货2月3日,淘宝公布的牛年春节十大年货报告显示,家用麻将机的销量迎来爆发式的增长,成为这个春节最受欢迎的年货,日销量同比去年增长超130%。一位麻将机行业从业者表示,自临近春节以来,杭州萧山麻将机产业带就逐渐变得非常忙碌,春节本就是麻将机的销售旺季,又遇上了政府号召人们就地过年,这让在家打麻将成为了热门的娱乐项目,麻将机卖得比以往还要好,整个开发区麻将机工厂都在备货。淘宝公布的牛年春节十大年货报告中也指出,在麻将机的销量中,重庆稳居首位,四川、浙江位列前三。但如今爱打麻将的不仅仅是中国人了,业内人士介绍,“连马达加斯加这样的小海岛都有老外买麻将机”。年年货节,通过淘宝卖到海外的麻将机销量比去年增长了一倍多,其中,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地区买得最多,“他们很喜欢自动麻将机、家用一级品麻将、英文麻将。”从“周边游”到“城内游”出行遇冷但“宅酒店”大热在“宅酒店”的共同影响下,“城内游”一举占据了春节旅行C位。据携程预订数据显示,平台上“就地过年”的搜索热度上涨260%,在整体搜索量中,本地出行热搜量占比超40%。各大平台连日发布的报告均显示,酒店在春节期间的预订量相比往年有所增长。回不了家的国人似乎更倾向于宅在酒店里过年。据介绍,“宅酒店”的人群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带孩子出来玩的80后、90后父母,他们不仅希望酒店管吃、管喝、管住,最好还要配套儿童玩乐设施,能让自己轻松“遛娃”;第二种是喜欢在酒店内拍照打卡的年轻人;第三类则是对生活品质有追求的人群,他们注重生活的仪式感。虽然“宅酒店”并非是今年春节才出现的酒店新品类,但是疫情使“宅酒店”的普及率大大升高。从业者介绍,疫情前“宅酒店”只与丽江、大理、三亚、厦门这样的热门旅游目的地相关,但疫情后无论是不是传统的热门旅行目的地,三四线城市中只要与景点相关的酒店表现都不错,其消费金额整体上同比疫情前增长达38%,比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一线城市表现出更好的增长性。随着各地发出“春节期间非必要不返乡”的倡议,外地客减少,对当地早有了解的本地客成为了酒店的主要客群。酒店的经营策略也随之调整。例如,广州一家酒店在春节档就做出了调整策略,推出家庭房、二胎房等房型刺激亲子市场用户。一些商务类型的酒店也顺势推出了传统文化节目、特色早点,吸引本地用户来酒店过年。春节“不打烊”保障居家生活数字化过年带来“新年味”今年,“人不到礼到”将会成为今年春节的“新年俗”,亲人的惦念,远隔千里也能变成一碗汤的距离。快递、电商、餐厅等行业纷纷新年不打烊,让大家的居家生活既安全又丰富。在今年疫情复现引发的特殊氛围之下,不少人开始担忧春节的年味是否会因此减弱。但从目前各大平台发布的数据看,“过年不打烊”不仅没有弱化,反而以“数字化年味”的方式,为消费者健康安全地度过农历新年提供了足够有趣的替代方案。今年春节期间,围绕衣食住行的各类服务供给“不打烊”,成为陪伴人们过个好年的“气氛组”,为数字化中国带来新年味。(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 王雨萌 综合中新网、央视、环球网、大众网·海报新闻、36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