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说过这样的话,他很少研究别人的成功,但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别人的失败,从中取给精华去其槽粕,吸收经验并去开创自己的事业。下面我们就看一下这几年的健身房案例。健身俱乐部案例回顾:2003年11月中旬,上海金吉姆健身中心因拖欠场地租金被迫倒闭,引发了金吉姆拖欠员工工资和会员会费的一系列纠纷。11月24日,金吉姆健身中心的83名员工通过劳动仲裁,要求健身中心支付工资共38万余元.........2004年2月,上海杨浦区的菲斯特健身俱乐部,因与物业之间的纠纷悄悄关了门........2004年4月,尹星健身中心因资金链断裂,拖欠物业管理费用的原因宣布破产倒闭........2004年10月25日,位于成都体育学院大门附近的天美健身中心突然歇业,众多持卡的学院砸开大门,将室内值钱的东西一卷而空.....2005年5月,知名健身中心“佳姿”继爆发财务危机后,位于台北101大楼的佳姿101氧身会所因拖欠7500万的场地租赁费被断水电........2005年7月,北京宝来健身中心宣布倒闭......2008年10月,厦门宝力豪健身房宣布倒闭.....2009年11月自称“廊坊第一健身品牌”的活力多健身俱乐部的最大门店——银河路店悄然关闭.......2009年12月上海力美健健身俱乐部左岸右岸因欠物业公司7000多元物业费,被物业公司关门..........2010年1月马华健身宣布倒闭.......2011年7月青鸟健身5家门店停业3天,俱乐部公司阳光100店突然关闭...........2018年11月,无锡健身房出现大量拖欠工资现象,收购现象频繁出现..........健身俱乐部为什么会倒闭?“金吉姆”的倒闭给上海滩乃至全国所有的健身俱乐部敲响了警钟,也给了这些俱乐部一个反思的机会。毕竟,一个“金吉姆”倒下了,成千上百个“金吉姆”还要活下去,并且要获得更好。这些曾经号称健身圈大佬的健身房轰然垮台,给我们留下的则是伤害和伤痛。然而这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营运的隐患,行业方面缺乏相应的规范管理等多方面的问题是俱乐部夭折的主要原因。统计数据表明:仅仅在去年,全世界就有100余家大型健身产业相继宣布破产,其涉及资产高达几十亿美元,现实真的残酷,试想如果按照现在这个势头发展下去,明年还会有多少我们耳熟能详的公司轰然倒塌?也许我们还存在些许侥幸,毕竟这和我们远隔重样,现在让我们将眼光拉回国内,却无独有偶的发现,倒闭的健身俱乐部总是惊人的相似。成功的企业却各有各的成功之道。健身产业也是个特殊的产业,往往在短时间内完成一次令人炫耀的成功。随后则又看似“毫无预兆”地似同样令人诧异的速度陨落,比如金吉姆、斯菲特、佳姿等俱乐部。在这里我们并不想评断任何一个俱乐部,只对这些隐藏于健身俱乐部的经营方式,管理体制、销售体制方式的漏洞做一下探讨。根据有关部门统计,仅北京市就有公种健身场所1000多家,其中既有投资千万元、面积数千平方米的大型国际健身俱乐部,也有投资几十万到数百万不等的中型健身会所。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以来,健身俱乐部迅猛发展,然而在这个健身行业的内部,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有些健身房是举步维艰,苦不堪言啊!这些健身房的苦衷正是众多健身房经营状况的缩写。健身俱乐部市场定位模糊:很多健身房投资策略脱离实际,缺乏科学性,脱离当地环境,盲目发展。缺乏对风险的有效的评估、内部管控薄弱,责任分工模糊,也是诸多健身俱乐部倒闭的原因之一。内部管理人才与外扩展战略脱节很多俱乐部只是注重外部的扩张速度,抢占销售网点,缺乏高中层人才跟进管理。内部管理混乱,导致了俱乐部的管理上出现了很多问题。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缺乏,也造成了健身俱乐部的采购成本提升,成本增加,竞争力下降。结构庞大,经营策略上往往高度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这种陈旧的管理方式与现代化、大规模的健身俱乐部发展要求极其不符。经营、设备照搬国外,缺少个性。健身行业在我国起步较晚,而投资者在这种市场条件下,所以表现出来的往往是缺少对健身房深度的认识。国内一些中高档的俱乐部以同类的国外俱乐部为范本。从设备到管理全面引进,并未充分考虑到国人的消费习惯和东西方的文化差别,加之前期的巨额投入。其他的一些行业问题我也大概的和大家罗列一下:1、同行业竞争,导致多败具伤;2、经营收入少,比例严重失调3、健身房利用率制约经营收入;4、只重本身功能,不重需求层次5、过速扩张、扯断资金链条;6、成本激增,加重经营负担;
北京时间3月21日,在中国国际健身与健康生活方式展览会开幕式上,《2020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显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健身行业带来巨大冲击,2020年中国健身俱乐部门店总数为4.43万家,环比下跌11.1%。同时,疫情激活了人们的运动健身热情,国内参与健身的人群由2019年的6812万人增长至7029万人,健身人口渗透率为5.02% ,市场增长潜力巨大。
体育大生意第1452期,欢迎关注领先的体育产业信息平台编者按:近日,在2018第九届中国国家职业健身教练专业大会上,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主任姜兴华发布了《2018年健身教练职业发展研究报告》。该报告从健身行业三大主体:健身教练、健身会员和俱乐部三个维度对健身行业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调研,全面洞察了健身教练的职业发展现状。报告干货满满,对于健康行业有重大引导意义的有七项调查数据:一、健身教练这一职业热度持续升高。截止到2018年4月30日,报考健身教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人数已超过17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48%,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健身教练数量达到79073人,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5%,折射出健身市场对人才的内生需求强劲。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价值日益凸显。从收入上看,拥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教练收入比没有证书的教练平均高出12.3%。三、健身教练画像:以男性为主,占82%,65%的人处于单身未婚状态,年龄集中在20-30岁,78%的人接受过大专以上的教育。简而言之,健身教练是一群形象阳光、充满自信的优秀青年。四、每位健身教练每年需完成的业绩指标为292536元,其中一线城市为310896元,二线城市为245556元。五、健身人群画像:男女比例均衡,大部分已婚有娃,占72%,85%以上的人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年龄集中在25-35岁之间,大部分在企业担任管理者,拥有稳定的收入。六、会员选择去俱乐部锻炼的原因是:68%的会员是因为俱乐部的健身器材比较齐全,55%的人是因为俱乐部有健身教练,所以器材+教练成为俱乐部的核心驱动力。会员需求在不断升级,选择教练更加理性。70%的人看重教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67%的人要求教练必须有责任心和耐心。七、会员满意程度方面:会员对健身教练服务整体满意度很高,达到90%,但对俱乐部硬件和柔性服务的满意度略低。硬件方面,对更衣室设施和更衣室客用品满意度最低,硬件环境直接影响了会员的体验感受;柔性服务方面,对健身房销售代表服务满意度最低,销售的强制卖卡行为以及后续的跟踪服务引起会员较大的不满。以下为《2018年健身教练职业发展研究报告》全文:01报告综述本报告发布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是调研方法与分析视角介绍;二是调研的主要发现;三是结论与建议。本次调查除了延续以往的定性和定量调查之外,加入了大数据的调研方法,在更大的范围内,广泛深入获取研究信息。调研范围主要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武汉等全国30多个城市,通过在线调研、二维码等定量研究基础上,同时结合面对面深访、焦点座谈会的定性研究方法,共完成健身会员、健身教练、俱乐部管理人员共计1277个样本, 以及256,744条互联网数据地采集。报告围绕健身教练职业发展全过程,结合行业整体情况、健身教练的从业现状与发展预期,健身会员消费旅程及对服务的需求,俱乐部管理等多维度进行了交互综合分析。本次调研的思路设计紧密围绕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展开,宏观层面,关注健身行业整体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变化与差异、中观和微观层面,聚焦健身教练与俱乐部以及健身教练、俱乐部服务供给与会员需求的升级与差异。通过链接供给端和需求端,深入洞察驱动行业精益发展的关键要素。02主要发现报告从行业主体健身教练、健身教练服务对象——健身会员及俱乐部三个维度对健身行业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调研,全面洞察了健身教练的职业发展现状。一、健身教练关于健身教练的职业发展现状,报告从行业的整体现状、教练的职业信心指数、健身教练画像及健身教练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做了深入研究。健身教练这一职业热度持续升高。截止到2018年4月30日,报考健身教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人数已超过17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48%,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健身教练数量达到79073人,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5%,折射出健身市场对人才的内生需求强劲。在健身教练职业持续升温的情况下,行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产生了巨大的需求。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练从业预期与实现时间进一步缩短,从有想法当教练到成为教练的时间在一年之内的,占到78%,比去年增长了8%,二是,俱乐部直接去培训机构招收学员的比例比去年增加了3%,健身行业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职业信心指数是综合反映教练工作成就感、收入、工作压力等状况,信心指数越高,表示健身教练对现有工作的满意度越高,更愿意长期从事该行业。2018年健身教练的职业信心指数是78.7,同比2017年下降1.1。数据表明:工作压力、工作环境等外在因素成为信心指数下降的主要原因。同时,数据表明新老教练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老教练职业信心指数比新教练高出6.1,工作满意度、工作成就感和工作收入方面都分别高出新教练4.6,8.8和12.2,可以看出,深耕专业、持续积累方能行稳致远。从事健身教练职业的群体特征:调研数据显示,健身教练以男性为主,占82%,65%的人处于单身未婚状态,年龄集中在20-30岁,78%的人接受过大专以上的教育。健身教练对自身能力整体满意度较高,达到79.5,他们认为自己具备专业的能力。健身教练具有较高的职业声望。从社交媒体的大数据分析看,大众对健身行业的好感度也较高,达到79.1,以正面评价为主,同时,大众也愿意在社交媒体上讨论与健身相关的热门话题,关于健身教练声量处于稳中有升的状态。可以看出,健身教练是一群形象阳光、充满自信的优秀青年。在健身教练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中,2年成为教练转行的分水岭,在打算转行的教练中,有78%的健身教练从业时间不到2年,时间越长转行的比例越低,从业超过8年的教练转行比例仅5%。同时,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教练稳定性更强,转行比例更低。大浪淘沙,在行业的飞速发展中逐渐沉淀出持续深耕的从业者。行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对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看到,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价值日益凸显。从收入上看,拥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教练收入比没有证书的教练平均高出12.3%。86%的国家职业资格健身教练表示愿意向同行推荐这一认证,国家职业资格健身教练对认证服务的满意度也达到71%。可以看出,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在行业的价值越来越受到认可和重视。另一方面,教练们也提出了对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的期望,希望能增加考试难度、丰富学习内容,加大职业资格鉴定供给等。通过对未来职业预期的调查,可以看到,选择创业的教练比例比去年下降了12%,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教练创业热情越来越理性。培训师和管理者成为教练职业方向的热点,这一比例比去年上升了6%,更多的教练认为这样的职业方向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这实际上对教练的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练需要持续修炼内功,以实现自身的发展规划。二、健身会员对健身会员的研究通过:会员画像、会员去俱乐部锻炼的原因剖析、会员对健身教练的诉求及会员的传播分享四部分做了详细研究。通过调研,对这部分健身人群进行了画像分析:男女比例均衡,大部分已婚有娃,占72%,85%以上的人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年龄集中在25-35岁之间,大部分在企业担任管理者,拥有稳定的收入。会员选择去俱乐部锻炼的原因是:68%的会员是因为俱乐部的健身器材比较齐全,55%的人是因为俱乐部有健身教练,所以器材+教练成为俱乐部的核心驱动力。在选择教练方面,会员主要的目的是获得专业运动指导,提高锻炼效果。会员会选择什么样的人成为自己的健身教练:根据调查与历史数据比较,会员需求在不断升级,选择教练更加理性。70%的人看重教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67%的人要求教练必须有责任心和耐心。他们的需求也更加个性化,要求教练能够根据不同运动项目和自身的需求提供健身指导,这一需求比例比去年增加5%,同时要求教练根据客户情况设定健身课程。除了要求教练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提高综合体能,具备健身相关的基础知识外,还希望教练能制定出合理的运动饮食计划,对教练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员健身体验的传播:调研发现,会员是一群开朗外向、爱分享的群体,90%的会员会在社交媒体上秀自己的健身图片和运动成绩,他们的分享具有很强的传播性和感染力,有87%的人因朋友的分享而开始健身运动的,所以这实际上为俱乐部打造好口碑提供了一种重要的传播途径,俱乐部要获得更多的客源,会员就是很好的广告。三、俱乐部对俱乐部情况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两个方面:一是会员眼中的俱乐部是怎样的?而是谁是俱乐部核心价值的创造者?调查发现,会员对健身教练服务整体满意度很高,达到90%,但对俱乐部硬件和柔性服务的满意度略低。硬件方面,对更衣室设施和更衣室客用品满意度最低,硬件环境直接影响了会员的体验感受;柔性服务方面,对健身房销售代表服务满意度最低,销售的强制卖卡行为以及后续的跟踪服务引起会员较大的不满。教练创造了俱乐部价值的核心,健身教练直接贡献了产值,他们提供的专业优质服务会吸引更多的会员加入到俱乐部,带动了后续一系列的消费。调查显示,每位健身教练每年需完成的业绩指标为292536元,其中一线城市为310896元,二线城市为245556元。数据同时显示,教练对俱乐部各种规章制度的满意度不高,因此建议俱乐部应该更加重视健身教练的专业上的价值,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为教练价值实现提供更好的驱动。03结论建议最后,报告通过详细的调查研究总结出健身教练职业发展的结论建议。第一:健身行业发展势头强劲,健身市场对健身教练职业需求旺盛,但存在高素质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健身教练职业前景看好,就业机会增多,但行业的快速发展会最终选择扎根行业、专业好的健身教练。第二:健身教练职业信心指数略有下降,主要原因在于工作压力与工作环境,但老教练工作信心指数增强,在工作满意度,收入,职业预期等优于新教练。第三:健身会员需求不断升级,在健身教练层面,对个性化健身指导需求更突出,会员选择教练也更加理性化,对教练的专业性要求也更高;会员对俱乐部在服务的专业性、设施环境的良好体验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四:健身教练是俱乐部价值的核心创造者,俱乐部竞争日益激烈,需优化管理,保持教练从业的稳定性,更好地为健身教练提供价值创造的驱动力。第五: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教练在收入、职业声望、推荐度、工作稳定性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是获证人员缺乏,供给不足,需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完)注:本文所用图片来自网络
日前,中国健身行业发展论坛上公布了《2018年健身教练职业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据悉,本次调查除了延续以往的定性和定量调查之外,加入了大数据的调研方法,调查范围也更大,主要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武汉等全国30多个城市,共完成健身会员、健身教练、俱乐部管理人员共计1277个样本, 以及256744条互联网数据地采集。《报告》数据显示,健身教练这一职业热度持续升高,截至2018年4月30日,报考健身教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人数已超过17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48%,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健身教练数量达到79073人,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5%。从调研数据来看,行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产生了巨大的需求,突出表现在:教练从业预期与实现时间进一步缩短,从有想法当教练到成为教练的时间在一年之内的,占到78%,比去年增长了8%;俱乐部直接去培训机构招收学员的比例比去年增加了3%。《报告》指出,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健身教练在收入、职业声望、推荐度、工作稳定性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健身教练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中,2年成为教练转行的分水岭,在打算转行的教练中,有78%的健身教练从业时间不到2年,时间越长转行的比例越低,从业超过8年的教练转行比例仅5%。而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教练稳定性更强,转行比例更低。从收入上看,拥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教练收入比没有证书的教练平均高出12.3%。86%的国家职业资格健身教练表示愿意向同行推荐这一认证,国家职业资格健身教练对认证服务的满意度也达到71%。但与之矛盾的是获证人员缺乏,供给不足,需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对未来职业预期的调查,可以看到,选择创业的教练比例比去年下降了12%,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教练创业热情越来越理性。培训师和管理者成为教练职业方向的热点,这一比例比去年上升了6%,更多的教练认为这样的职业方向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这对教练的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报告》指出,健身会员需求不断升级,在健身教练层面,对个性化健身指导需求更突出,会员选择教练也更加理性化,对教练的专业性要求也更高;会员对俱乐部在服务的专业性、设施环境的良好体验感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调查与历史数据比较,70%的人看重教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67%的人要求教练必须有责任心和耐心。要求教练能够根据不同运动项目和自身的需求提供健身指导的比例比去年增加5%,同时要求教练根据客户情况设定健身课程。(李金霞)
楚天都市报8月15日讯(记者陈凌燕)近日,网上某社交平台发布《2020网民健身报告》引发不小关注。据介绍,该报告数据来自近万名网友抽样调查。报告显示,今年因疫情原因,七成网民健身意识进一步提升。其中,61%的网民每周健身超过3次,60%的网民喜欢晒健身,85%的网民对运动健身的人更有好感。此外,也有12%的网民几乎不运动。数据还显示,70后每周健身超3次的比例远高于95后。不过95后最愿意为健身买单,每月健身花费超过2000元的占比最高,与此同时,95后中几乎不运动的比例也最高,达22.1%。从地域看,湖北、辽宁、黑龙江网友健身热情最高。报告还指出,社交分享让四成网民运动更积极,六成网民健身更主动。市民对健康的关注确有提升本报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了20名市民,年龄人21-65岁之间。其中表示在做运动的有14名,有规律运动习惯的6人且年龄均在35岁以上。其中41岁的杨先生表示,他以前从不运动,但疫情后会每周抽三个晚上陪家人出去散步或健走。他坦言,以前下班后不是加班就是陪客户,现在他更想把时间用在家人和健身上,“不图发大财,先把自己和家人顾好,才能谈其他的。”TD健身学院职业教练学员陈振家,眼下在汉口一家健身机构供职。他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健康身中心,6月还没什么人,但7月来的人明显增多。跟往年相比,今年有两类人变多了,一类是二十出头的姑娘小伙,他们主要做减肥、塑身这类项目;另一类是四十岁以上的中年人,而且不少是夫妻俩一起来,“以往这个年龄段的人常来健身的不多,而且也极少夫妻一起来。”他说,“40+”们主要的诉求是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小型健身机械屡掀新潮流记者走访发现,健走、夜跑、广场舞等仍然是健身主流,因为技巧不复杂,容易上手。上班族当中,女性对室内能进行的跳操、瑜伽等更为青睐,因为环境舒适、时间更可控;男性更愿意选择户外项目如打球、跑步,他们称这样更方便达到想要的运动量。此外,弹力带、瑜伽环等方便携带的小器械也颇受欢迎,在年轻群体中不断掀起新潮流。刘小姐就在网上下单了弹力带,她说平时工作忙,时长加班,没有时间去健身房,肩颈问题长期困扰她。“朋友们都在用弹力带,我试了一下,还挺简单的,网上有视频对着做就行,这样中午休息或出差的间隙就能动一动。”愿意分享运动状态的人确实不少。36岁的IT从业者王先生从6月中旬开始跑步,他的朋友圈里已经添入了三十多名跑友,在咕咚等App上也与各地跑友互动频繁。“晒成绩、晒步数、晒自拍”,除了分享的快乐与认同需要,也是一种督促的方式。约有一半的受访者表示,晒圈能让自己更努力地运动,“万一想偷懒时能说服自己还是动起来。”与此同时,运动也有了“室内室外之争”,有人提出,对于疫情后想借运动抒发情绪的人群来说,一定要到室外运动。对此,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高级心理咨询师、湖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会长肖劲松表示,适度运动对人的内心不良情绪确实有缓解作用,但室内室外差异并不大,适合自己更重要,“室内运动时要注意空气流通;室外运动则要注意安全防护,避免中暑。”
本文主要从用户产品形态及关键指标、商业化策略及业务现状、变现成功要素及风险评估三个角度来写的2020年运动健身App商业化研究报告。本报告的研究产品:“运动健身”泛指增强体质、减肥塑形等运动,包括但不限于健身、跑步、游泳、瑜伽、球类等项目。运动健身App主要为健身群体提供数据记录、运动社区、健身课程、健身装备等服务。本报告的整体内容:主要从以下三个方向做闭环研究:用户产品形态及关键指标、商业化策略及业务现状、变现成功要素及风险评估。本报告的研究逻辑:对于运动健身App这种后端变现产品(即通过规模化用户资源变现),首先要从宏观分析产品形态及核心用户数据,做好资源评估;其次对于可以变现的资源进行分类分析,并设计匹配的变现产品;再次对于每款变现产品的成功要素及风险进行评估。01 运动健身App的用户产品形态及关键数据1.1 典型产品及融资情况据商业化VIEW调查研究显示,中国运动健身行业市场规模在2020年将接近2000亿元人民币。截止目前,互联网运动健身领域尚未出现IPO案例,但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当前存在大量B轮及以上轮次的融资企业。本报告选取5个典型的运动健身App产品,不以融资额度及用户规模为选取标准,而是更方便多元商业化分析。1.2 各家App的用户产品形态各家产品在起步期往往靠单点突破,但在发展期,源自用户在线运动的多样化诉求,加之来自用户使用频次、时长等关键数据指标提升诉求,以及App商业化变现的压力,产品形态逐步丰富。但各家产品的发展路径不一样,这也造成了当前用户产品的形态差异。从运动健身App全行业来看,Keep、咕咚、悦动圈等成立时间更早且完成多轮次融资的头部产品在各个形态维度趋于均衡。1.3 典型产品的关键用户数据据QuestMobile发布报告显示,2020年 2月,运动健身App行业活跃用户规模快速上涨至8928 万,同比增长了93.3%。虽然增长数据与疫情催化运动需求有关系,但本质还是存量市场渗透。但从几款典型头部产品的用户数据来看,月活用户数基本都在千万级别。一般用户会选择长期使用一款App,说明用户较分散,App间的相互渗透率不高,用户集中度低。另外,从用户使用数据来看,无论是活跃度、使用时长、使用频次等,关键用户数据在整个互联网领域处于一个中低水平。02 运动健身App的商业化策略及业务现状2.1 典型产品及融资情况运动健身App依靠积累的规模化用户及数据资源,加之App多样化用户产品形态,具备了多元化变现能力。其中,线上变现层通过深挖用户消费需求形成了一系列增值服务产品,包含了内容、硬件、电商、服务等多种变现产品,他们的共同特征是“数字化、智能化”,这也将与线下变现场景的数字化体验融为一体。2.2 典型产品的2C变现业务现状运动用品(2C电商)及广告产品(2B产品,见下页)是健身App覆盖度最广的变现产品;智能硬件是头部App的标配变现产品(软件+硬件)。Keep推出了智能健身房产品KeepLand与线下体验店KeepStore,咕咚推出线下体验店CODOONIN;PGC课程(Keep、咕咚、悦动圈)通过直播变现,PUGC/UGC课程以短视频形式为社区增加粘性,同时为直播变现(糖豆的礼物打赏)场景导流;Keep、咕咚、悦动圈均推出会员服务进行权益整合售卖;赛事活动及衍生品(赛事旅游、赛事周边、装备销售等)成为重要变现产品。2.3 典型产品的2B变现业务现状广告产品是运动健身App在实现规模化用户后的通用变现产品,但受限于运动健身App用户规模、使用时长、使用频次等关键变现因素,该品类广告市场规模尚处低位,但由于掌握了用户运动大数据,可以提升广告精准度,一定程度弥补了流量资源不足。咕咚有专门的企业服务产品“企业咕咚”,提供功能、数据、课程、活动等综合服务,悦动圈也与多企业达成战略合作,Keep在2020年2月份首次共享运动内容,为多家企业提供居家运动服务,共同抗疫;咕咚是首个将运动数据资源开放并商业化的头部产品。03 运动健身App的变现成功要素及风险评估3.1 从流量生命周期分析关键变现路径(以咕咚、Keep举例)App摆脱单一产品形态,实现多元化流量成为变现成功的首要因素;大数据与AI的应用成为增长驱动因素;线下变现成功待验证。3.2 电商变现(智能硬件/运动用品)的成功要素及风险评估(以咕咚、Keep举例)健身App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的精准变现,已经成为新兴用户购买渠道,但市场份额远不及综合电商(淘宝、天猫、京东等)。变现成功要素见报告图表。变现风险方面,从消费者定义(人)及变现场景(场)维度风险较低。但从变现产品(货)维度,由于电商产品与运动健身App对于用户来讲,对应不同的用户心智,健身App需要去影响用户的购买选择,即让用户从健身App购买而不去综合电商平台。因此,App电商引入的运动用品需要精准定义并培养用户心智,否则会造成流量泛消耗,且遭遇来自综合电商平台的竞争。Keep、咕咚采取了避险策略。3.3 内容变现(健身课程/计划)的成功要素及风险评估(以咕咚、Keep举例)线上课程依靠丰富的课程内容及灵活的教学方式迅速普及,加之用户洞察及内容分发的提效,变现成功率高。因为内容本身就是健身App的用户价值,通过内容增值变现是高成功率的变现方式,但要关注线上教学体验。3.4 线下变现(健身房)的成功要素及风险评估(以Keepland举例)与传统健身房相比,互联网化的教学模式(线上双师)可以长期降低教学边际成本,按次付费打破传统办年卡模式,变现成功待验证。变现成功要素见报告图表。变现风险方面,在变现产品(货)与变现场景(场)均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具备诸多变现风险,需要塑造差异价值,寻求长期增长模式。本文由 @木一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猎云网北京】3月22日报道3月21日,《2020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以及《中国主流城市健身产业景气指数榜单》正式发布。上海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杨倩公布了《中国主流城市健身产业景气指数榜单》的相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解读。榜单通过对19个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的健身行业宏观环境、行业供给、行业需求以及经营效益四个方面的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最终呈现出《中国主流城市健身产业景气指数榜单》,综合评分显示,上海以76.32分居首位,北京、深圳、广州分列二至四位。《2020城市健身行业景气指数榜单》,数据来源:《2020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332项健身房经营与消费关键数据解读三体云动数据中心主任韦笑在主题为《332项健身房经营与消费关键数据解读与分析》的分享中表示,《2020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已是三体云动数据中心连续第四年制作的健身行业数据报告,2020年的报告无论是大数据量及数据广度,还是数据解读的精度和深度,都比前几年的更有看点。在发布会现场,韦笑分享了近20个健身从业者比较关注的数据。数据一:健身俱乐部数量下滑11.1%,健身人口增长3.19%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国健身场馆都经历了不同时长的暂停营业,少则2个月,多则长达半年之久,这期间淘汰了不少经营状态欠佳的健身场馆。据三体云动数据中心统计,截止到2020年12月,中国健身俱乐部门店数量约44305家(不含港澳台,不含所有类型的工作室),尽管比2019年的49860家下滑了11.1%,但中国的健身俱乐部市场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健身市场。中国整个健身行业的健身会员数约为7029万(不含港澳台),在14亿的总人口基数下,中国的健身人口渗透率为5.02%,环比去年增幅3.19%,从趋势来看,中国同美国、欧洲的差距在逐渐缩小。数据二:场馆月均营收6月达到全年最高值2020年1月下旬为春节,2月疫情来到最严峻时期,健身房几乎没有任何收入。3月份开始,大部分地区包括健身房在内的线下门店在政策指导下陆续有序恢复营业,并开展促销等一系列运营措施“回血”补贴现金流,同时也有部分场馆上线在线课程、直播私教等新型产品,开始逐渐有一定的营收流水,但仍然极少。之后4-5月份,各地健身场馆恢复全面复工状态,全国健身产业逐渐复苏,曲线开始爬坡上扬,6月份,全国健身房整体营收达到全年最高值。数据三:教练月均收入7300元,同比下降20%根据全国健身场馆和店均教练人数的推算和统计,截至2020年12月份,我国健身教练从业人数约为90万,其中健身俱乐部教练61.2万,工作室教练28.8万。受疫情影响,2020年教练的月均收入为7300元左右,相较去年降幅达到20%,主要原因是疫情严重时几乎完全没有收入。数据四:50%会员健身年限1-3年2020年疫情刺激了很多会员开始健身,从健身年限分布来看,1年以下活跃会员的占比有18.67%,基本都是新增的会员,占比最多的是3年以下的,这意味着当前中国健身会员中有68.5%健身年限低于3年,整体来看会员还不是很成熟。数据五:会员健身周边支出集中在3000元以内会员在健身周边平均每年投入的费用主要集中在3000元以内,占比为83.26%。相比2019年,花费在1000元以内的会员增加,环比增长了35.88%,1000元以上的支出占比环比降低了14.23%。数据六:智能化场馆占比32.7%随着以三体云动为代表的一批提供SaaS系统和AIoT智能设备的智能生态服务商的出现,以及持续深耕多年的市场教育,近一两年已逐渐有更多的健身从业者对“数智化”形成普世的认知和应用共识,智能健身房也将在未来五年内迎来业态与模式上的普及和升级。根据测算,截止2020年12月,中国存量市场中智能健身房总数约3.2万家,占全国商业健身房(含健身俱乐部和健身工作室)总数的32.7%。其中,一线城市的智能健身房数量约5400家,占一线城市健身房数量的45.4%。走在经济前沿的一线城市,商业健身房的智能化普及也同样引领全国。据了解,《2020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通过产业宏观、商业微观及消费变化等多个层面与角度,分析了疫情笼罩之下的2020年全球与中国健身行业现状与趋势变化,为健身场馆管理者/投资者、行业从业者、媒体、投资研究机构及政府单位等提供了2020-2021年健身产业360度全面而立体的参考。报告建模提取了超过7.8亿个三体云动平台源大数据,线上线下调研问卷有效样本量1.7万份,同时结合多个网络合作伙伴及平台的亿级数据,通过方差分析、聚类分析等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梳理出终端有效数据6500多个,最终输出报告共十个篇章、超过300个数据维度与内容。这是一本能够对健身房实际门店经营提供高价值数据借鉴、参考和指导的开店内参手册,也是中国健身从业者回顾2020年、展望与规划2021年经营与发展的必备读物。
概要选取部分关键数据仅占整个数据报告8%的内容更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2020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关于《2020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报告通过产业宏观、商业微观及消费变化等多个层面与角度,分析疫情笼罩之下的2020年全球与中国健身行业现状与趋势变化,为健身场馆管理者/投资者、行业从业者、媒体、投资研究机构及政府单位等提供2020-2021年健身产业360度全面而立体的高价值参考。报告建模提取7.83亿 平台大数据17465份 有效调研样本6531份 终端数据452个 数据图表332项 数据维度与解读29名 行业专家顾问10大 版块内容这是一本业内更全面、更可信,能够对健身房实际门店经营提供高价值数据借鉴、参考和指导的开店内参手册,也是中国健身从业者回顾2020年、展望与规划2021年经营与发展的必备读物。关注“三体云动数据中心”公众号,了解更多健身行业大数据
3月21日,《2020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在上海发布。报告通过产业宏观、商业微观及消费变化等多个层面与角度,分析了疫情笼罩之下的2020年全球与中国健身行业现状与趋势变化,为健身场馆管理者/投资者、行业从业者、媒体、投资研究机构及政府单位等提供了2020-2021年健身产业360度全面而立体的参考。数据一:健身俱乐部数量下滑11.1%,健身人口增长3.19%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国健身场馆都经历了不同时长的暂停营业,少则2个月,多则长达半年之久,这期间淘汰了不少经营状态欠佳的健身场馆。据三体云动数据中心统计,截止到2020年12月,中国健身俱乐部门店数量约44305家(不含港澳台,不含所有类型的工作室),尽管比2019年的49860家下滑了11.1%,但中国的健身俱乐部市场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健身市场。中国整个健身行业的健身会员数约为7029万(不含港澳台),在14亿的总人口基数下,中国的健身人口渗透率为5.02%,环比去年增幅3.19%,从趋势来看,中国同美国、欧洲的差距在逐渐缩小。数据二:场馆月均营收6月达到全年最高值2020年1月下旬为春节,2月疫情来到最严峻时期,健身房几乎没有任何收入。3月份开始,大部分地区包括健身房在内的线下门店在政策指导下陆续有序恢复营业,并开展促销等一系列运营措施“回血”补贴现金流,同时也有部分场馆上线在线课程、直播私教等新型产品,开始逐渐有一定的营收流水,但仍然极少。之后4-5月份,各地健身场馆恢复全面复工状态,全国健身产业逐渐复苏,曲线开始爬坡上扬,6月份,全国健身房整体营收达到全年最高值。数据三:教练月均收入7300元,同比下降20%根据全国健身场馆和店均教练人数的推算和统计,截至2020年12月份,我国健身教练从业人数约为90万,其中健身俱乐部教练61.2万,工作室教练28.8万。受疫情影响,2020年教练的月均收入为7300元左右,相较去年降幅达到20%,主要原因是疫情严重时几乎完全没有收入。数据四:50%会员健身年限1-3年2020年疫情刺激了很多会员开始健身,从健身年限分布来看,1年以下活跃会员的占比有18.67%,基本都是新增的会员,占比最多的是3年以下的,这意味着当前中国健身会员中有68.5%健身年限低于3年,整体来看会员还不是很成熟。数据五:会员健身周边支出集中在3000元以内会员在健身周边平均每年投入的费用主要集中在3000元以内,占比为83.26%。相比2019年,花费在1000元以内的会员增加,环比增长了35.88%,1000元以上的支出占比环比降低了14.23%。数据六:智能化场馆占比32.7%根据测算,截止2020年12月,中国存量市场中智能健身房总数约3.2万家,占全国商业健身房(含健身俱乐部和健身工作室)总数的32.7%。其中,一线城市的智能健身房数量约5400家,占一线城市健身房数量的45.4%。走在经济前沿的一线城市,商业健身房的智能化普及也同样引领全国。(北国网)
GYMSQUARE精练《2020中国健身行业报告》重点概要。原创/GymSquare精练2020年很大程度是健身行业发展的一道分水岭。疫情期间限制的开放要求,让全国健身房经历了2-6个月的休眠。这些健身房的场馆主,和他们往常来训练的爱好者,都经历着一场同样的休眠。而迈过这道分水岭,是健身房精细化运营时代到来,以及健身消费者的大规模复苏。另一方面,健康食品、运动服饰、家庭健身等多样化健身消费品受到大众、资本层面的关注。在机遇与挑战共存的当下,GYMSQUARE精练正式发布《2020精练中国健身行业报告》,通过记录行业发展,给予从业者经营层面参考。■《2020精练中国健身行业报告》分析维度涵盖五大核心板块:线下健身产业、健身教练职业群体,线下用户健身行为,线上健身内容消费,以及健身消费趋势。调研结果以定量为主,结合定型分析的研究方法,力求最大程度保证研究的科学性。问卷总体样本量在两万以上,各方搜集的有效数据数十万。从《2020精练中国健身行业报告》能看到的核心趋势,是中国健身消费元年,已经到来。从数量来看,2020年中国包括综合健身房、健身工作室(含团操、瑜伽工作室)等的线下健身房总量为50288家。其中,综合健身房的总体规模为23576家,健身工作室为26712家。按照市场阶段来分,中国健身房呈现三级市场的特点。分别为「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和以成都、重庆、杭州、南京为代表的健身新兴主要城市,以及除以上外的其他城市。按总行业规模看,北上广深健身房规模是中国健身房规模的重要部分,占到三分之一左右,总规模为14968家。其中,北京健身房规模为4811家,上海为5400家,广州为2276家,深圳为2480家。除北上广深外的其他主要城市总规模为14880家,同样占比近三分之一。具体来说,成都市为1613家,重庆为1747家、杭州为1400家、武汉1211家,西安1178家,天津922家,苏州1092家,南京1063家,郑州770家,长沙830家,东莞576家,沈阳612家,青岛688家,合肥594家,佛山583家。总体以省会及新一线城市为主。全国主要城市(除北上广深)的总体规模,和北上广深市场的规模相当。在营收上,全国健身房总体营收规模为630.5亿。其中综合健身房营收依然为主要部分,营收总数为530亿,占比达到83%,工作室总营收规模为107.5亿,占比17%。而在营收的月度变化上,3月份是健身房恢复营收的开始。虽然行业认为「报复性健身」的趋势将助力中国健身行业快速恢复,但从调研统计来看,除了三月份的健身房集中开业,之后的中健身房营收增长,都呈相对稳定的状态。从健身用户规模来说,北上广深依然是中国健身用户最为密集的区域。其中,2020北京健身用户规模为207.5万,上海为220.1万,广州为107.8万,深圳为114.7万。四座一线城市,在健身用户规模、健身渗透率,都居于全国头部。总体来看,健身活跃用户的规模已达到2340万。综合健身房的仍是主要的消费场景,总占比达86%,用户规模达2020万,健身工作室占比为14%,用户规模达320万。中国健身房用户在性别分布上,呈现出较为平均的分布状态,男性占比50.3%,女性占比49.7%。在不同年龄区间中,26-30岁人群是最主要的健身消费者构成。消费者在中青年的主要年龄阶段分布相似,其中18-25岁占22.8%,26-30岁占32.6%。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新生代的90后、00后在成为健身房消费主力。典型的现象在于:健身房正在成为年轻人社交的第三空间。这是家庭的居住空间(第一空间)和工作(第二空间)外的。而支撑这个论据的外部原因,一是年轻人酒吧饮酒率的大幅降低,二是电商冲击导致商场人流量的锐减。衡量中国健身消费者的消费能力,间接体现在收入水平分布。中国健身用户中,人数最多的月收入区间在5001-8000元,占比20.5%,紧随其后的是10000-20000元,以及8000-10000元的两个区间,分别占比17.6%及17.5%,而月薪在5000元以下的占比不到30%。从整体来看,中国健身房消费者的月收入水平,趋近于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白领标准。事实上,反映在消费者职业画像上,企业的基层及中高层管理者为25.3%,而占比最高的是办公室普通职员,占比达28.0%。作为一种中产阶级的全新生活方式,健身开始流行。比如对于L Catterton这个全球最大的消费品投资公司来说,投资威尔仕健身,就是其中产阶级消费投资生态重的重要一环。中国的健身消费者也迎来多样化选择。拥有2个及以上商业健身房会员资格的消费者占比达62.1%。与此同时,选择参与多项健身运动项目的人群也占据58.2%,具体项目统计为自主训练、团课、和私教训练三种(n=3304)。形象的来说,上海传统俱乐部的会员,或许也是CrossFit的高粘度用户。而新型的互联网健身房会员,更有可能因更好的课程体验,前往精品工作室。同样,伴随ClassPass全面进入中国,或加速这一趋势。个体的健康管理、身材管理,仍是中国健身消费者的主要目的。2020年发生的疫情,也在客观上推动了这一趋势变化。从政府组织到全民的自发运动,以及健身相关公司的用户数据来看,疫情客观上是一场健身意识大科普。比如健身APP在疫情期间的用户活跃,都来到了数倍的增长。二手电商平台转转,在2020年春节期间的交易增长了40%。包括京东体育和天猫运动户外等类目的增长远超同期。在中产阶级以上为代表的人群中,大众健身、健康意识觉醒。对于中国的消费者来说,教练和课程的质量已成为选择健身房的第一动机。健身内容在全面爆发,背后是消费者的巨大需求。从2018年开始,陆续有健身房品牌推出健身教练奖学金、成长计划、赋能投资。如果五年前,是健身教练难以享受的待遇。而之后开启的教练争夺战背后,更是一场优质课程的争夺。这显然是从重销售模式开始转向重服务,而在整个健身服务的链条中,教练、课程都是非常核心的一环——即便资本极力推动训练的标准化,但从目前来看,好的教练依然无可取代,甚至更加成为健身房坪效的核心竞争力。从消费者当下的健身房信息获取途径来看,健身房的获客渠道已迈入线上化。其中,线上平台占72.0%,其次是熟人介绍占48.0%,线下广告占40.2%,博主/媒体推荐占36%,而占比最少的是销售人员地推,仅达10.7%。除了投放美团点评等渠道,在2020年有更多健身房在引流方式上作出革新,其中包括传统俱乐部。传统的「地推」销售,看起来已经来到不得不被淘汰的境地。因为用户的健身消费选择在增加,而强硬的推销策略,不再是有效获客方法。中国健身教练从业者趋于年轻化。从整个年龄分布来看,1995年出生的健身教练是整个市场的主要从业群体,而90后在成为教练职业主力,与此同时,00后从业趋势明显。年轻一代的健身教练,将成为健身行业未来的主要推动者。对应的培养、管理方式,需纳入经营管理思考。中国健身教练的学历背景呈平均化,高学历等级人群占比并不显著。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这三种学历等级的人数占比都在30%附近。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年卡预售现金流的俱乐部土壤上,更需要优秀的健身销售精英进行滋养,但对于拥有更高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的专业健身教练来说,不是最迫切的人才需求。而截至目前,国内的健身教练普遍不是专业体育院校毕业生。全国毕业于体育院校的健身教练,在所有职业背景中仅占18.7%。从侧面也能反映出,毕业后从事健身教练,不是大部分体育院校毕业生的选择。背后原因有很多,体育专业教育与大众体育需求的不匹配是其中之一。仅在专业实习上,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更多担任服务性工作,对于技术、指导能力提升有限,而社区实习也无法与将来就业实际挂钩。从中国全职健身教练的收入水平来看,每月5000-8000元收入者最多。而整体的薪资趋近于北上广等一线白领水平,月收入为10000-20000元的人数占比超30%。以私人教练为代表的教练职业,已成为国内高收入的职业群体之一。但同时也在成为行业内外开始反思甚至控诉的话题。疫情对中国全职健身教练造成的收入影响显著,收入降低的健身教练约占32.0%。除了外部用户流量骤减导致的收入下滑,健身房内部也在教练收入结构上进行压缩。降低幅度最多的是福利待遇,其次是五险一金缴纳。毫无疑问,健身房客流降低直接促成教练收入下滑。但以销售主导的健身教练职业,更有可能遭遇门店断流后的无收入。在调研的中国线上健身用户中,87.0%都为在近一年内为线下健身服务付费的健身人群,仅有13%与线下健身呈弱联系。换句话说,线上健身用户的培养仍是基于线下的。比如美国的家庭健身公司Peloton的早期用户组成,是基于精品单车工作室SoulCycle的全面铺开。无法常去健身房或SoulCycle的线下店去锻炼,这样的大环境给了Peloton从家庭硬件+线上课程+用户连线沟通的切入契机。疫情显然加速了这一变化。同样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的直播单车、健身镜等多样化家庭健身产品,仍需伴随线下健身用户需求的增长而增长。细化到课程品类,有不同用户偏好的分析。首先以年龄阶段分类,在18-25岁的区间内,HIIT是偏好程度最高的课程,总计占比28.3%,其次是占27.3%的单车跑步,以及占比26.3%的力量训练。在26-30岁的年龄区间,偏好瑜伽芭蕾、有氧舞蹈的用户占比最高,分别为36.7%以及35.3%,而单车跑步、力量训练、小工具训练、拉伸放松的占比都相近,趋于30%附近,HIIT则排在末尾。31-40岁的线上健身用户更偏爱小工具训练,占比为33.6%,至于其他的课程类目在人数占比上都较为相近。最后还有41岁及以上的中老年用户,他们更偏好练习拉伸放松课程。总的来看,相比传统家庭健身器械的跑步、单车运动,静态运动是更受中、高年龄段用户欢迎的。对于中国用户来说,每月愿意在线上健身花费的消费金额,普遍在11-50元的区间内,人数的占比为37.1%。这当中大概率包括Keep等健身APP的会员资格。其次是愿意花费51-100元的用户,占比为20.92%。而人数排名第三位的用户群体,更愿意每月花费150元以上,占比达16.25%。这里的客群或属于健身课程、运动消费品等产品形态。最后是占比最少的是少于10元,及101-150元的线上健身用户,分别为6.9%及7.4%。基于亿万人的传播能力,线上健身有拓宽更多营收可能。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指标,在于用户活跃度以及续费率。在线上健身消费金额处于中档的人群中,很大程度由线下健身者构成。对于线下健身消费者来说,有38.4%的人平均每月愿意在线上花费11-50元,22.0%的线下消费者愿意在线上健身花费51-100。这两个消费区间内,远高于非线下健身人群的占比。相反,不是线下健身消费者的用户对于线上健身消费的意愿更低。27.6%的非线下健身的人群完全不愿意为线上健身付费,较线下健身消费者高出18.6%。其实可以看出,线上用户的消费意识加速培养,需要基于线下健身人群的进一步拓宽。但在另一方面,伴随线上消费金额支出的增长,线下健身者的人数显著减少。比如在100-150元的线上消费区间内,线下健身用户仅比非线下健身用户的占比多2%左右,直到150元及以上的消费区间,两者的比重差才被拉开。也就是说,在未来的健身市场中,极有可能出现线上健身者这一独立用户群体。他们有一定健身运动基础,并基于内在更私密的健身场景需要,以及外在产品硬件、软件的迭代完善,很少再前往线下健身房全面转向线上健身。更重要的是,从未来某一天起,线上健身都将获得与健身房同量级的关注。■ GYMSQUAREGYMSQUARE精练《2020精练中国健身行业报告》现已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