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为什么多运动更健康?这篇Nature论文找到了答案丨华人一作好闺女

为什么多运动更健康?这篇Nature论文找到了答案丨华人一作

萧箫 发自 凹非寺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都说运动的人更不容易生病和骨折,究竟是什么原理?增强新陈代谢、改善内分泌、还是促进血液循环……?这些固然都有道理,然而,它们都并非导致“更不容易生病&骨骼强壮”的直接原因。现在,科学家们终于发现,运动确实能够直接增强免疫系统,甚至还能提高骨密度!这一研究结果,登上了Nature。调控“生长因子”的表达在骨髓中,有两种干细胞,一种是造血干细胞,另一种则是骨骼干细胞。其中,造血干细胞能分化出淋巴细胞等血细胞,而骨骼干细胞则能够分化成成骨细胞等间充质细胞(下图为骨骼干细胞的分化)。这些骨髓中的细胞,能通过某种手段感知到运动产生的机械刺激,从而调控生成的成骨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数量。因为,这些细胞的生成,依赖于一种骨骼干细胞生长因子Osteolectin的表达。这是一种分泌蛋白,可以激活骨骼干细胞、成骨祖细胞等细胞表面的相关信号,促进成骨。其中,成骨祖细胞是一种骨组织细胞,可以分化成成骨细胞等。祖细胞(progenitor cell),是细胞在彻底分化前,转化成的某种中间细胞。与干细胞不同,祖细胞只能分化成一些特定的目标细胞。通过谱系示踪试验,研究人员们发现,Osteolectin作用于一种成骨祖细胞(Osteolectin+ cells)。这种细胞,不仅能持续形成大量成体新生骨骼,还能产生造血干细胞需要的生长因子SCF、以及支持一部分动脉周边的淋巴祖细胞。其中,淋巴祖细胞经过进一步分化,就能形成淋巴B细胞和T细胞。而这种刺激成骨、同时支持生成淋巴细胞的生长因子,是通过运动产生的机械刺激来调控的。运动产生的机械力,确实能够通过动脉血管传递给骨髓中的细胞,从而维持淋巴细胞、成骨祖细胞的增值速度和数量。如果骨髓中的成骨祖细胞感受到压力减少(例如运动受力减少、或是传导力受体被清除),那么这些细胞的增殖也会减少。细胞增殖减少的直接结果,就是骨质变差、免疫功能减弱。已在小鼠体内证实结果科学家们用小鼠进行了3种实验。首先是观察因运动刺激增加的生长因子,对于淋巴细胞生成的作用。首先,他们移除了一组小鼠中成骨祖细胞中的生长因子SCF,发现这确实会减少骨髓内动脉周淋巴祖细胞的数量。然后,他们用一种名为李斯特菌的致病细菌,感染这些小鼠。这种致病细菌,通常能通过体内的淋巴细胞清除。实验发现,这些被移除生长因子的小鼠,由于缺乏SCF,导致淋巴细胞增殖不足,因此它们的免疫系统清除体内的李斯特菌的效率,要远远低于另一组没有被移除生长因子的小鼠。这是因为,这些小鼠体内根本无法产生足够的淋巴细胞,来清除病原体。接下来,研究人员们又进行了另一项实验,来测试运动对骨骼刺激的影响。他们将一组小鼠放在带跑轮的笼子中,发现这些运动后的小鼠,比没有运动的小鼠体内成骨祖细胞增殖更快,因此能显著提高骨密度。最后,研究人员还研究了衰老对于小鼠体内的影响。他们发现,随着小鼠的衰老,其成骨祖细胞和淋巴细胞出现明显的减少,导致骨密度、免疫功能下降。这些实验结果,确实直接解释了“运动能提高骨密度和免疫功能”的部分原因。团队介绍这篇文章的作者共有23人,主要来自Sean Morrison的研究小组,包括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德克萨斯A&M大学、悉尼大学、克利夫兰诊所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其中,Sean Morrison博士,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主任、以及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论文一作Bo Shen,博士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目前在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就职。Bo Shen在学术上的H因子为14,引用次数达到了1k+,主要研究方向是骨髓壁龛中的干细胞生物学。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是美国著名的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目前只招收研究生。在生物医学领域,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历年获诺贝尔奖的人数,要多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哈佛大学医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医学院。

反监之度

汇富康达健康管理研究院论文收至著名国家级医药杂志

6月18日,汇富康达健康管理研究院撰写论文《凝结芽孢杆菌的特性及其调节肠道健康的研究进展 》收到来自《医药界》编辑部的录用函,该论文被拟定于2020 年11月刊登。《医药界》杂志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主管、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主办、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协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大型理论研究类医药科技专业学术期刊。录用通知书《凝结芽孢杆菌的特性及其调节肠道健康的研究进展》主要从凝结芽孢杆菌的概况、一般特性、作用机理、对肠道健康的调节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着手对其进行概述,旨在进一步探究凝结芽孢杆菌在肠道健康中的应用价值。凝结芽孢杆菌是现阶段应用范围比较广泛的芽孢有益菌,2012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首次将其列入可食用性菌列的范围之内,2016年中国卫生计生委于也将其应用于食品领域。现阶段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凝结芽孢杆菌被证实可在肠道功能、菌群以及免疫水平的调节过程中发挥重要功效,对肠道内部的致病菌进行有效抑制,进而降低抗生素耐药性以及二重感染等,现已在多种领域尤其是医学领域得以有效应用。经相关实验研究显示,凝结芽孢杆菌在一些极端环境中仍可展现出极好的耐受性。与传统的双歧杆菌等进行对比,凝结芽孢杆菌更强的益生效果。凝结芽孢杆菌除了具备乳酸菌特征之外,兼具芽孢杆菌的部分特性,如酶系统丰富、耐高温高压、储存稳定以及强抗逆性等,故可将其列入一种新型芽孢益生菌,具有独特性能。与传统乳酸菌益生菌进行比较,凝结芽孢杆菌在动物机体中的益生特效以及储存特性得以全面显示,相信伴随着凝结芽孢杆菌研究技术的深入发展,其在临床应用以及养殖过程中将产生重要功效。凝结芽孢杆菌对于人体的有益作用为抑制致病菌、提高机体免疫能力、促进机体消化代谢、调节人体肠道健康。其中凝结芽孢杆菌最主要的有益功能在于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调节肠道功能的方式,达到有效调节宿主的肠道健康。在长期的研究以及发展过程中,结果显示凝结芽孢杆菌可在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干预中产生良好的运行效果,可对宿主肠道的消化功能以及免疫能力进行有效调节,患者的临床疗效均显示为“+”(有效),肠易激综合症等外在表现症状均得以有效缓解。现阶段的临床应用中,已有多株凝结芽孢杆菌被应用于消化系统的相关疾病的临床干预中。凝结芽孢杆菌所具备的生物特性以及益生特性均展现出良好性能,较传统乳酸菌在加工、储备方面占据显著优势,且开发前景广泛。现阶段,凝结芽孢杆菌产品在国内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饲料、药剂,食品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凝结芽孢杆菌已投产于我司摄膳品牌康肠固体饮料中。(汇富康达健康管理研究院 通讯员 熊玉其)

鸢尾

汇富康达健康管理研究院论文再次获得2家中文核心期刊杂志社认可

近日,由汇富康达健康管理研究院撰写的《粒径和面筋蛋白含量对面条中淀粉体外消化性的影响》、《不同加工方式下芸豆子叶细胞内淀粉结构及体外消化特性的对比分析》两篇文章再次获得认可,于2020年4月、7月分别收到《粮油食品科技》、《现代食品科技》2家中文核心期刊杂志社的录用函。《粮油食品科技》杂志期刊创刊于1991年,为双月刊,是由国家粮食局主管、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主办的食品工业类核心期刊 ,同时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中国农学会全国优秀农业一等奖期刊。该刊获得中国农学会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一等奖与《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即将刊登在《粮油食品科技》上的文章是《粒径和面筋蛋白含量对面条中淀粉体外消化性的影响》,该文章主要研究了面粉中蛋白、淀粉的颗粒结构和淀粉中直/支链淀粉的比例等对淀粉消化率有影响,而淀粉的消化率低,GI值越低。以面条为模型来探讨面粉颗粒大小、面条颗粒大小、面筋蛋白添加量对样品中淀粉体外消化率的影响相关性,对研发低GI产品具有指导性意义。《现代食品科技》创刊于1985年,是食品类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科技核心期刊,国内统一刊号:44-1620/TS国际标准刊号:1673-9078。同时与英国《食品科学技术文摘》(FSTA,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bstracts)、荷兰《SCOPUS》数据库收录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Chemical Abstracts)、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材料信息)》(CSA(MI))、哥白尼索引(IC)、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等世界著名数据库列为收录期刊。而将于 2021 年第 1 期发表见刊在《现代食品科技》上的文章是《不同加工方式下芸豆子叶细胞内淀粉结构及体外消化特性的对比分析》,该文主要是从压蒸煮、常压蒸煮、油炸、高温焙烤这4种热加工方式来探讨芸豆细胞内淀粉结构及消化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采用高温焙烤和油炸的热处理方式可获得低血糖生成指数的芸豆产品,为低GI芸豆类食品的设计和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汇富康达健康管理研究院是一家专业的体脂健康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隶属于湖南汇富康达健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国民营养健康管理的现代化集团公司。总部位于湖南长沙,是湖南省天心经开区招商引资重点企业。公司自成立以来,坚持以国民健康为出发点,形成了智慧医疗、生态农业、电商、文化传媒、科研开发多层面的产业格局,争取到2025年完成全体系化的“幸福产业生态圈”,旨在为百姓提供更营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更高品质的生活服务、更科学专业的生活习惯,提升国民的健康指数和幸福指数。

国际最新研究:工作生活不平衡更有可能危害健康

中新网北京7月17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开放获取期刊《BMC公共卫生》(BMC Public Health)最新发表一项以欧洲上班族为对象的研究论文显示,工作生活不平衡的人更有可能自诉健康状况不佳。论文称,一天中可用的时间是有限的,上班族们要面临的挑战却多种多样,这其中包括各种“死线”(任务的最后期限)、经济义务和难以推却的家庭责任。这些问题可能会造成工作与生活的冲突,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和社交带来负面影响。而这种无法平衡工作和生活的感觉,亦可能会给健康带来不良影响。为找出欧洲上班族工作生活平衡与自诉健康状况之间的关联,来自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和莱布尼兹预防与流行病研究所(BIPS)的研究团队分析了2015年进行的第6次“欧洲工作状况调查”中的数据。被调查者被要求报告自己的整体健康状况、工作时间与工作外家庭和社会义务的相适应程度,以及对自己工作的大体描述。收到的回应来自欧洲30个国家的32275名上班族。研究团队发现,工作生活不平衡的人,自诉健康状况不佳的可能性高两倍。这种关联性在女性中比在男性中更强一点,尽管男性总体上报告工作生活不平衡的可能性更大。男性报告每周工作时间较长的比例比女性更高,但男性更有可能是自己决定其工作时间,而女性通常由公司来安排其工作。该研究论文第一作者、比勒菲尔德大学博士研究生Aziz Mensah说,传统和社会对男女行为的期望,是女性负责照料和家庭活动,男性负责赚钱,这种期望或能解释工作生活不平衡的性别差异以及观察到的不良健康后果。论文共同作者、莱布尼兹预防研究和流行病学研究所Nicholas Kofi Adjei博士指,长时间工作、工作中心理投入的增加、工作时间不灵活和角色超负荷都可能让员工经受工作生活间的冲突。多个国家中都存在社会经济政策不统一的现象,如育儿假、对照顾儿童和老人的支持以及一般的福利和平等政策,都可能会影响工作与家庭生活间的平衡。研究论文还比较欧洲各地区的工作生活冲突以及不良健康状况显示,北欧国家(包括瑞典、丹麦、芬兰和挪威)的上班族自诉工作生活平衡的比例最高(男性85.6%,女性86.9%),而南欧(包括希腊、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塞浦路斯和马耳他)上班族自诉工作生活平衡的比例最低(男性80.99%,女性76.48%)。研究团队认为,研究结果表明各组织和政策制定者需提供工作条件和社会政策,让成年人能够应付工作和家庭活动中互有竞争性的需求而不让自己的健康承受负面影响。他们也提醒,由于工作生活是否平衡是通过询问被调查者“工作时间与家庭或社会义务是否相适应”的单一问题评估,因此可能无法涵盖所有导致工作家庭不平衡的因素,但这一答案可以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同时,由于调查采用的是自我报告的数据,每个人对健康状况的衡量指标可能也会因国家而有所不同。(完)

两码事

大学生健康教育文章

大学生健康教育人类自从诞生以来,就非常注重自己的健康.特别是当今社会处于多变革、快节奏、高信息、强竞争的情况下,重视心理健康,提高全民族的心理素质,不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自我完善的客观需要。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学会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掌握心理调适方法,优化心理健康途径,预防心理疾病,纠正不良心理,促进身心健康与人格完善,都是大学生自我修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一直是“没有查出疾病就是健康”。这种“无病即是健康”的传统观念一直被许多人所持有。很多大学生对健康的认识也是片面的,自认为没有什么心理烦恼、心理困惑,就是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人,学不学心理健康知识,重视不重视心理健康与自己无关,自我感觉良好。但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因素同生物学因素一样,与人的健康和疾病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它要求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心理因素及社会适应能力,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现代健康的概念是指人的身心健康。实际上主要指人的健康体魄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两个方面。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感情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这次大会具体指明了心理健康的标志:“(1)身体、情绪、智力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可见心理健康就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以及反映适度、人际关系协调、心理活动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状态。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健康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由此我们得知,健康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等几个层面的健康,可见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有关学者也提出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的健康观:健康应是能对抗紧张,经得住压抑和挫折,积极安排自己的各种生活及活动,智慧、情感和躯体能融为一体,物质生活和精神生充满生机,且富有文明的意义。心理活动研究的复杂性贯穿于包括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全过程。人的心理绝非整齐划一,各人的心理素质各不相同,外部表象也千差万别,因此健康的标准也难非常精确,心理健康标准的制定都是相对的,往往受时代的变迁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制约。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中外学者众说纷纭,至今也没有完全形成一致的意见。根据目前大学生应具备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特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个体能比较正确、全面的了解认识自己,能正确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能全面了解、客观评价自我,有“自知之明”;能悦纳自我,自信乐观,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自暴自弃;在自我体验方面,自尊自爱,自我肯定而不是自我轻贱;在自我控制方面,能够自强独立,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2. 具有健全的统一人格健全的统一人格要求个体在正确思想指导下,使认知、情感、意志、行动诸方面统一起来平衡发展。心理健康的学生能保持气质、性格、能力、信念、理想和人生观等各方面的平衡发展,所思、所言、所行能协调一致,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又能够与社会步调合拍,与集体融为一体。3. 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人际关系的好坏反映人们在交往中的心理满足状态以及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在人际交往中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能与人平等相处、共享欢乐,善于处理复杂情况,运用健康的幽默法排解各种尴尬局面,少有敌意、猜疑、嫉妒、畏惧的心态;与人交往,多有信任、同情、友善、尊重的心态。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能用真诚、信任、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善于分享、接受、给予爱和友谊,既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又有知心朋友;能善于化解冲突和矛盾,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保持与他人和集体的协调关系;有幽默的同情心,就是在不愉快的情况下或甚至有潜在的痛苦时,只要没有受到心理和身体的严重伤害,就有欣赏和表达诙谐的能力,这种幽默的精神是心理健康的表现。4. 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适应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顺应,根据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社会环境改变时,能面对环境做出客观的评价和认识,能主动调节自我,积极适应环境,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不断调整自己对现实的期待和态度,使自己的思想、目标和行为符合新环境的要求。5. 具有坚强的意志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选择手段、支配和调节行动,克服困难达到目标的心理过程。坚强的个人意志要求个体在行为上具有较高的自觉性、自制力和果断性、顽强性;善于分析情况,果断坚毅,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同时又不固执刻板;能控制一时的感情冲动,约束自己的言行,抵制不正当的诱惑,不放纵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困难、逆境时,保持百折不挠的毅力,并有必胜的信心。6. 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以较强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待学习;能保持较高的学习效率,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善于学习,乐于实践,反复磨练,能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和快乐感。7. 具有积极稳定的情绪情绪是指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暂时性的剧烈情感。如愤怒、恐惧、喜欢、悲伤等。情绪积极稳定主要表现为情绪积极而不消沉,情绪反映灵敏而适度,感情真挚而稳定;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境,对生活、事业和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具有调控自己的情绪以保持与环境变化相平衡的能力。 以上几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同时,不同的年龄,不同环境下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是不同的。因此,分析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确立心理健康标准时,应从实际出发,从个体出发,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做到客观、全面、准确。上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只是一种相对的衡量尺度,它只是反映了大学生在适应社会生活方面应具有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而不是心理健康的最高境界。 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对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大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阅读有关心理学书籍,从理论上提高自己。并借助心理学书籍来认识自己,包括认识自身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自觉地有意识地改变自己那些不健康的观念、想法,用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武装自己。注意自己的性情修养和心理保健,使自己的精神始终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中,不受或少受那些不良刺激和影响。

飞鱼秀

“小学生研究直肠论文”奖项被撤!正面了解,如何保护肠道健康

近日,闹得沸沸扬扬的“小学生研究直肠论文获奖”事件,有了最新消息。该小学生研究癌症论文获一等奖被撤销,其父道歉:过度参与编撰。不否认,学霸的孩子,确实有成为学霸的潜质,其机会和认知会比普通的孩子高一些。事已至此,也不用去过分的批判,这嫣然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或许某天,这个孩子,真的能非比寻常。小学生对c10orf67的认知,确实超乎常人想象,但是,真的了解结直肠癌吗?如果这孩子以正常人的认知,去科普下结直肠癌,这才是赛事带来的重要意义。如果他的报告是这样写:肠癌,位居全球第三的恶性肿瘤,我国癌症发病率中高居排行榜第四,在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中排名第三,紧随于胃癌和食道癌之后。你是否知道,肠镜检查是筛查大肠癌最优质高效的手段。肠镜怎么做?做之前要做哪些准备?肠镜检查,就是将一根长长的管子从肛门插入,进入肠道,通过影像检查病理。做肠镜检查的前三天就应该控制饮食,不能吃带色素的果蔬,饮食的摄入要以少渣、无渣的半流食为主。肠镜检查当天不可以吃早饭,必要时需要服用泻药,做好肠道清理。【出现哪些症状时需要做个肠镜?】当身体没有任何诱因的情况下,出现如下消化系统症状时,就要引起重视了:1. 直肠:常见症状有脓血便、黏液血便、下坠感或里急后重感(便意急迫,但是到了厕所又解不出来的感觉),大便形状不规则。腹痛、腹胀、排便困难、便次增多、便秘或腹泻交替出现。2. 结肠:常见症状有腹胀、腹泻、腹部不适,大便习惯改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血便,黏液便,或黏液血便。部分结肠癌患者还会出现结肠梗阻的症状和体征,并且伴有消瘦、贫血、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也就是说,有这些症状出现时,就该主动考虑做个肠镜了。【预防肠道病变的发生,要从生活点滴做起】缺乏锻炼、嗜烟酒、食入过多的红肉,以及加工肉,腌制品等,是早已被明确出来诱发大肠息肉发生的高危的直接行为。1、饮食调理法:少吃油腻、辛辣食物,适量吃些含有益生菌的食物,如酸奶等,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清理肠道中的废物。2、运动调理法:办公族长期“久坐”不起,从根本上,直接影响到肠胃的蠕动。如果是午后,饮食造成肠胃里的食物积压,往往也加重便秘发生的概率,这是可以通过增加运动量来促进胃肠的蠕动。如站立、慢跑、游泳,有助于刺激肠道肌肉的收缩,促进排便。3、按摩调理法:晚上睡觉前,以指腹沿着肚脐方向,以顺时针对腹部进行按摩,20圈以后,选择逆时针进行按摩,加快肠胃蠕动速度,就能有效改善便秘。在我国,肠癌是目前发病率在不断增长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很难被发现,并且很容易被忽视。或许,这次通过这个“小学生”时间,大家可以更加关注肠道病变。

用心跳

《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教育教学论文

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摘要:儿童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其发展备受关注,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儿童时期是人一生中生理心理等各方面发展最快也最关键的时期,在儿童时期的心理成长有可能决定人的一生。而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个学习场所,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物质条件、家庭氛围父母教育方式、家庭成员结构等诸多方面都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因此,首先对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和家庭环境作概念界定,然后用文献研究方法从多个方面的家庭环境因素分析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最后在分析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一些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建议或是措施。关键词:家庭环境;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The influence of family environment on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researchAbstract:Children as the future and hope of the motherland, much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its development, with the progress of era,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 is attracting the attention of the society from all walks of life, particularly in the field of ecation. Childhood is one of life in the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and so on various aspects also the most critical period, the fastest growing in th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childhood may decide one's life. The family as a child of the first learning place, in the process of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development has played a pivotal role, family material conditions, family atmosphere parents ecation way, the structure of the family members, and many other aspects will be positive or negative impact on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Therefore, first of all to affect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and family environment definition, and then use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search from multiple aspects of family environment factors influence on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the last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 on how to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or measures.Key words: family environment;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influence factor第一章 前言一、研究现状儿童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初步形成阶段,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关注,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关注儿童心理健康一直是一个重要课题。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也很多,比如,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那么究竟前人对这些因素作了怎样的研究呢?薛庆兰(2009)[1]认为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表现为:第一,学习方面的问题;第二,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第三,情绪方面的问题;第四,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而影响这些问题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许晓杰(2008)[2]认为造成儿童心理不健康的因素很多,其中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是重要因素,此外儿童的自身身心发展也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这里包括三方面:一是小学生的妒忌心理,二是小学生不被尊重引起的苦闷心理,三是小学生网络迷恋综合症。与此相似的是卫萍,陈雪梅(2007)[3]他们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个体因素,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内在原因;二是家庭环境,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三是学校教育,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主导因素;四是社会环境,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诱发因素。针对家庭环境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有许多研究者做了专门的调查。马梁红,蓝琼丽等人(2007)[4]采用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和家庭环境量表(FES)对柳州市四所小学三、四年级1781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家庭环境进行调查,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检测出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总分检出率为4.49%,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总检出率高达64.79%。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家庭环境中的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道德宗教、控制性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有消极影响。谭晓云,李宁燕(2008)[5]利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宣武区某小学1-6年级的在读学生,采用《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并用Epidata软件包建立数据库,二次录入数据后,采用SPSS1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有异常行为的子女多发生在父母是高中文化以下的家庭;家庭经济收入对子女心理健康影响不明显,这一点与其他研究者所得出的家庭经济对子女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存在差异。综上所述,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其中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产生非常重要影响。而目前的相关研究还有不完善或存在一些争执的地方,因此,继续探讨家庭环境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还具有重要意义。在众多的研究者的研究结果中,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都包含了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可见一斑。有言道,家庭是人生的港湾,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此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环境往往能影响一个孩子一生的道路。刘国龙在《浅谈家庭环境与儿童心理健康的关系》(2013)[6]中比较笼统的谈到了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创设良好家庭环境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他还把家庭环境界定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与此相似的是宋亚玲,她在《家庭教育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2011)[7]着重对家庭环境进行了界定,把家庭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并重点分析了精神环境多个方面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付崇苗,在《浅析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2007)[8]中对此问题主要论述了三个方面:第一,家庭气氛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第二,家庭的教育方式、教育态度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第三,期望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林运清在《试论家庭环境与儿童心理健康》(2005)[9]中具体论及的五大家庭因素:一是家庭生活气氛;二是父母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三是家庭结构的变化;四是父母自身的素质;五是父母对子女的期望。除此以外还提出了创造良好家庭环境的方法:第一,作风民主,和蔼可亲;第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第三,乐观向上,兴趣高雅。综上所述,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其中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产生非常重要影响。而目前的相关研究还有不完善或存在一些争执的地方,这些研究要么太过笼统,要么不够全面。很多研究都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办法。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那么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环境因素以及出现的问题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从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也不会只是过去那些陈旧的方式。因此,继续探讨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影响还具有重要意义。而且,结合自身经历,我认为在完善前人的研究时,应该对因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新的因素进行分析找到问题所在,而且要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并且这些办法是切实可行的。(二)选题缘由儿童的心理健康与他们的生长环境是密切相关的,而这些成长环境中,家庭环境无疑是其中的主要因素。随着社会发展,儿童心理健康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这些新的问题与家庭环境都有十分紧密的关系,因此可见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且更应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更应该得到深入全面的研究。再者,结合自身成长经历,也有一些切身体会和自己的的见解。那么,要此进行探讨就首先需要对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第二章 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环境因素一、概念界定(一)儿童心理健康首先就心理健康来讲,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指出,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在人际交往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国内外许多学者从各自关注的不同角度对心理健康进行论述,迄今为止,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定义。而儿童心理健康对象限定为儿童,本文认为儿童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基本为以下几点:1、智力发育正常:正常的智力指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比如儿童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等各方面符合其年龄特征。2、稳定的情绪:心理健康的儿童,在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体验方面占优势。尽管也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消极情绪出现,但不会持续长久,他们能够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相对稳定。心理健康的儿童应活泼开朗,对人热情诚恳,能够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3、能正视现实,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正确认识和了解自己:心理健康的儿童应该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感到满意,并且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对自己的优点能发扬光大,对自己的缺点也能充分认识,并能自觉地努力去克服。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学习、工作等各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4、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儿童,拥有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来补己之短,并能用友善、宽容的态度与别人相处。他们在别人面前能做到真诚坦率,从而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并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能很好的融入集 体,具有集体意识、团结精神。5、稳定、协调的个性:人格亦称个性,人格表现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心理健康的儿童有健全的“自我”,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能对自己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6、热爱生活:心理健康的儿童会热爱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乐趣,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能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确对待现实困难,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策略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二)家庭环境要分析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首先应该对家庭环境作一个比较详细的分析,家庭是儿童心理健康的第一场所,对儿童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家庭环境当中包含着很多因素,“家庭环境”在这里还是一个比较笼统比较模糊的概念,因此要对它稍作界定。刘国龙在他的《浅谈家庭环境与儿童心理健康的关系》中认为“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硬环境和家庭软环境。一般来说, 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包括家庭硬环境的影响和家庭软环境的影响。其中,家庭硬环境主要是指家庭物质条件环境,家庭软环境是指家庭结构、家庭氛围、父母教育观念及教养方式以及情感关系等”[6]。本文比较赞同这种观点,家庭硬环境就是家庭的物质条件环境,主要指向家庭的经济状况,而家庭软环境就是指除了经济状况之外的一些显性的和潜在的因素。由于家庭环境中的软环境涵盖面极为广泛而且比较具体,从实际中来看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也十分重要,因此本文更加倾向于探究家庭软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前面已经明确了家庭环境的基本内涵,那么家庭环境到底对儿童心理健康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二、家庭硬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家庭硬环境是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基础,家庭硬环境主要是指家庭物质条件及环境,比如经济基础。研究发现,生活在物质条件好的家庭的儿童,自卑、害羞、不自信等不健康的心理会少一些,积极、主动、乐观的健康心理会多一些,他们在心理上会产生一些优越感。但是, 这些孩子也会因为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傲慢、自私、依赖性极强等不良心理现象会比生活在物质条件相对差一点的家庭中的孩子严重。可见家庭硬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我们不能笼统的评判是有益还是有害,无论是优越的还是相对较差的家庭物质条件及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都要涉及其他很多因素,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家庭软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了。三、家庭软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前面已经对家庭软环境作了分析,家庭软环境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因此这也是本文所探讨的重点。(一)家庭结构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家庭结构是指一个家庭的组成方式和各家庭成员的总体状况。家庭结构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婚姻状况以及多子女家庭孩子所处位置上。首先,在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的数量越来越多。独生子女具有独特的成长环境,这必然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相应的影响。独生子女家庭中,无论是对孩子生活上的关注,还是对孩子教育上的投入,家长都会倾注所有的精力和财力,所以,独生子女(尤其是城市中的独生子女)一般都享有优越的物质生活和良好的教育环境。但由于家长过分关注孩子并给予孩子过高的期望,常会导致儿童的能力(尤其是自理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的降低,且心理压力常常高于非独生子女。有学者研究发现,独生子女家庭的学生在生活自理能力,挫折承受能力方面低于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学生。然后,从父母婚姻状况上来讲单亲家庭最容易导致儿童的心理出现问题。王玉风等[10]发现,在不同家庭类型中以单亲家庭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最高19.4%;谢广英等[11]发现,单亲家庭儿童在心理上通常有孤独、无助、命运不公之感,心情抑郁、不安,情绪低落,感情脆弱、敏感多疑、心态冷漠、嫉妒甚至仇恨,行为上表现为对家庭集体漠不关心,逆反和报复心理强,他们厌烦、对抗、攻击他人,甚至产生对社会的破坏性。最后,由于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或者是其他原因导致的一些多子女家庭中,孩子所处的地位与其心理健康也存在一定的关系。结合自身经历本文着重探讨三个孩子的家庭中处在中间位置的儿童的心理健康。三个孩子的家庭有很大一部分是两女一男的情况,而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前两个孩子为女孩时中间那个孩子的心理健康。在还没有弟弟妹妹时他(她)都是父母的掌中之宝,因此父母对其是疼爱有加,他(她)得到了充分的关爱,因此一般来讲即便她是女儿也不会在心理上出现什么问题,而当第一个孩子是女孩,第二个又是女孩但第三个是男孩的时候,中间这个女孩就极有可能被父母忽视,更糟糕的是有些父母会抛弃第二个女孩或是将她交给其他亲戚朋友代养,那么这时这个孩子的成长史缺乏父母的陪伴和爱的,他在心理上已经留下了一定的阴影。当她回到父母身边的时候,父母已经习惯了关心其他两个孩子,姐姐和弟弟已经相处很好很难接受甚至相当排斥突然回家的“多余”的人,这时本身心里就有一定阴影的她就会自卑、孤独、胆小,也很难融入这个家,就极容易产生极端或是不良情绪与想法。(二)家庭氛围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成长,和谐的家庭氛围主要是指家庭关系和谐民主,亲子关系融洽和睦,生活空间舒畅宽松,家庭沟通良好,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处事方式民主,孩子感受到的是被尊重、被关心,以及其他温暖的感觉,易形成儿童积极向上、乐观、自尊、自强的心理素质。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有利于形成最佳的亲子关系。孩子需要温馨、和谐的家庭情感氛围, 这种氛围是有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生命激素”。总之,丰富健康的家庭生活、和谐融洽的家庭气氛有助于儿童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稳定。不和谐的家庭氛围易造就儿童不良的心理问题。在气氛紧张、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家庭中,儿童就容易情绪紧张,长期生活在这样情绪中,又缺少温暖和关爱,就会使孩子形成孤僻、自私、冷漠等不良的品质。紧张的家庭人际关系破坏了应有的温馨的家庭气氛, 使孩子长期处于负性情绪中, 即便是不缺乏来自父母双方的温暖和关心, 但也很容易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三)父母自身素质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在家庭环境中人的因素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父母自身的素质则会对儿童心理健康成长起到显著影响,本文所要谈的父母自身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和理健康状况两面的内容。1、 父母文化素质文化素质决定着父母的教育态度、教育方法,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有较大的影响。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儿童有极为显著的影响,儿童心理行为障碍与父母的文化程度呈正相关,儿童的父母文化程度高,其心理问题发生率低,文化程度低的发生率高;父母文化程度越低,对儿童焦虑的影响就越大。一般来说,父母的教育背景比较高,其文化素质也相对较高,他们关心孩子的成长,会以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精力和财力去教育子女,并普遍注重启迪孩子的思维,注重品德操守、能力意志、价值观念等的培养,更注重教育子女的方法以及与子女情感的交流,注意个人言行在孩子面前的表率作用,通过潜移默化,逐渐使儿童形成良好的心理性格特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也是终身教师。父母的思想作风、待人接物、赏罚褒贬等各方面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成熟和健康发展。2、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心理素质对孩子影响最大的表现是行为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 而不是言辞说教。因为儿童是生活在一种与父母心理的融洽、感应和参与的状态之中, 他们对父母内心的重大变化经常有迅速敏感的反应,父母的心理障碍也会投射到孩子的心灵上。孩子在心理上甚至生理上的某些病态, 往往可以在其父母的心理健康状态中找到原因。另外父母的思维观念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如果父母思维方式刻板、观念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必然会带给孩子成长不利的影响。总之孩子生活在家庭中,父母的一切都与孩子的心理成长密切关联着。(四)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父母是家庭教育的施行者,因而父母的教养方式如何,直接影响子女的情感体验及其心理发展。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鲍姆林德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专制型、权威型、纵容放任型和拒绝否定型。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是最为有利的。那么我们通常把现代家庭教养方式分为专制型、民主型(权威型)、溺爱型、放任型四种。1、 专制型家庭这类家庭常常强调辈分, 强调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孩子稍有不从就加以惩罚, 父母总是信奉“ 棍棒底下出孝子”、“ 不打不成器” 的古训。在家里父母的话就是圣旨,孩子完全失去了应有的自由,没有自己做主的权利,甚至连自己成长的道路都被父母规定了,孩子就只能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事实上,长期在父母的高压政策下生活的孩子, 自身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 凡事要看父母的脸色, 折让孩子缺乏自尊和自信, 容易形成胆小、自卑的心理, 甚至会形成攻击性行为, 以寻求心理上的补偿和平衡。另在刘德美和宋梅的《浅谈家庭环境与儿童心理健康》[12]中提出日本性格心理学家诧摩武俊的研究证明:专制型家长用权力和强制性的训练使孩子听命,信奉“不打不成器”,长期在父母的高压政策下的孩子易形成幼稚、依赖、神经质的心理,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差。2、民主型家庭民主型家庭教育具有以下特点,父母(家长)与子女关系融洽,感情亲密;亲子间沟通多且较容易;亲子相互尊重、谅解,彼此了解;有事情父母会征求孩子的意见,互相协商,指导并尊重孩子的选择和意见;奖惩分明、有理有据、分寸适当。这种家庭中,子女一般了解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和要求,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平等,相互信赖。民主型家庭教育有利于发展孩子乐观开朗、合群、尊重、平等、独立性、是非分明等品质,有利于儿童自信心与能动性的养成, 培养儿童直爽、亲切、关心他人的品性。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3、 溺爱型家庭在溺爱型家庭中,孩子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小皇帝”父母对孩子的爱缺乏理智,一味的给予孩子爱并不求任何回报,对孩子过分娇宠,有求必应,为孩子提供无微不至的帮助和保护。这让孩子觉得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因此他们只知道索取不会懂得回报。如果有一天父母不在身边了,这些孩子就很难良好的适应社会生活,也不懂得如何正确的跟别人相处。父母的过分包办代替,过度包容孩子的行为和要求,孩子往往表现出极大的依赖性和寄生性,易形成任性、自私、放肆、幼稚、反抗、神经质等心理特征,易形成爱发脾气、为所欲为、好夸口的不良行为品性。4、 放任型家庭在放任型家庭中,父母认为“树大自然直”, 他们对孩子采取漠不关心、放任自流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漠视孩子的内心世界和需要,不与孩子有更多的甚至没有交流。即便是孩子有意想引起注意,父母也视而不见,在这种长期得不到父母任何关注的情况下,孩子很容易做出一些让常人难以理解的事情,产生一些反常的行为,这都是因为在父母的漠不关心下他们的心理发育不健康不健全。在这种放任型家庭中生活的儿童常常会因为得不到关心、得不到关爱而产生孤独感,逐渐养成冷酷、攻击、情绪不安等心理,产生大起大落、反复无常、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的心态。但这些孩子的创造力和社会性发展较好,因此只要对他们加以正确科学的教育和管理,给予他们爱和鼓励,他们就会健康成长甚至会有很大作为。所以,从以上四种类型可以看出,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同,儿童的个性品质、心理素质是不同的。父母要爱孩子,理解孩子,家长应当选择一种好的教养方式,用合理、科学的教养方式和教育态度来对待孩子。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是比较可取的。另有研究表明,父母的文化程度与教养方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文化程度越高,采取民主型教养方式的比例也越高,而且每一文化层次问相差幅度较大。所以,父母应当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以选择更科学的教养方法来指导、教育孩子,让孩子的心理能够健康成长,尤其是在孩子儿童时期。(五)父母期望与儿童自身期望因素1、父母期望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从心理学来讲, 期望是一种心理定势, 家长对子女的态度, 将影响儿童的未来发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乐的研究表明: 教育者的期望对受教育者有重大影响。因此, 父母对子女的美好期望是家庭教育中不可少的。但是期望对儿童心理健康到底有什么影响呢?科学合理适度的期望对儿童形成健康上进的心理有着重要作用。科学合理的期望有利于孩子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为之而努力,而不是盲目的奋进。这种科学合理的期望是孩子能达到的,因此孩子在实现父母期望达到预定目标的时候就会自信、乐观并继续坚持努力。反之,父母期望过高, 指责过多, 使孩子形成自卑、退缩和压抑的心理。有些家长把自己为实现的愿望投射到孩子身上,或者因为自己的虚荣心想让自己的孩子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比别的孩子优秀,而自己的孩子无法满足他们的虚荣心实现他们的愿望,当父母的期望超过实际,不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水平,孩子就实现不了父母的期望,这时父母就会对孩子失望,只会一味地指责孩子。这样孩子不仅不能健康成长,还会形成严重的自卑感,压抑感。这样的期望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孩子遇事容易逃避和退缩,所以心理无法健康成长。2、儿童自身的期望的影响儿童自身的期望或来自父母的期望为了使父母满意或来自自我实现的需要,为了满足自身的期望,孩子就会给自己确立一个目标并朝着它努力,如果这个目标是切合实际的那么孩子就会通过努力达到从而实现自己的期望。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就会获得心理上的成就感,自信、乐观、迎难而上。但是当孩子因为某些原因对自己的期望过高,给自己确立了很难达到甚至根本无法达到的目标而又得不到外来帮助和知道,这时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无能、产生自卑心理,这样就损害了儿童自身心理健康,不利于自身发展。(六)家庭沟通在这个经济飞速增长、物欲横流的时代,迫于生计,人们都从早忙到晚。有的父母为了外出务工为了能给孩子创造更好地经济条件就会把孩子留给家里的老人抚养,即便是带在身边,除了照顾孩子的起居饮食就基本没有时间也不会花时间跟孩子沟通,因此无法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在他们看来只要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求就满足了孩子的一切。由老人抚养的孩子跟父母不在一起,无法与父母进行沟通,缺乏沟通与隔代教育就会使孩子在心理上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其实孩子作为人有其自身的思想、情绪,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内心世界也会随之变化,这时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沟通有利于父母与孩子成为知心朋友,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也建立起了相互信任。在孩子有某些负面情绪或者心理上产生问题时父母就能及时进行开导和教育,使孩子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总之,儿童成长在家庭中,家庭中的任何因素都会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所以儿童的健康成长就有赖于在这些影响因素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第三章 创设良好家庭环境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处于儿童时期的孩子,他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家庭环境中要注意重视物质环境(硬环境)和精神环境(软环境)并举,为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家是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孩子在儿童时期身心的成长更多的依赖于家庭环境,因此,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儿童健康心理成长的第一个要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创设良好的家庭硬环境父母要为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硬环境,这不是指一味的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经济条件,给孩子经济上的满足。更不是在经济上对孩子有求必应,有些父母认为只要给孩子经济上的满足就是给了孩子一切,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所以,作为父母要尽可能的满足孩子合理的经济需要,而且父母应该尽早培养孩子理财能力,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经济观。二、创设良好的家庭软环境1、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多子女家庭做到公平给予爱家庭氛围和谐的关键是居于核心地位的父母双方,为了孩子,父母需努力给孩子营造爱的天地。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和爱护、以礼相待,为人处世通情达理,教会孩子遇到问题处事要冷静,对待孩子即便是犯错也不能以批评或者暴力为主,这样会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暴力处事。父母要营造安定和睦、融洽温暖、民主平等、愉快欢乐的家庭氛围,这样才能给孩子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给孩子以信任感、安全感和幸福感。父母就算再忙于生计也要定期抽出时间与孩子进行沟通,试着接受孩子的想法,试着站在他们的角度以他们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当孩子心理上有困惑或者不良情绪时父母应该帮助解除困惑、排解不良情绪,消除孩子心理上的障碍。在单亲家庭中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给孩子加倍的爱和关怀,重组的家庭中要特别注重协调家庭成员的关系,让孩子的心理能够健康成长。多子女家庭的父母要关注每一个孩子,不能忽略任何一个,尤其是处于中间尴尬位置的孩子,因为处于中间尴尬位置的孩子他们敏感多疑,缺乏父母的爱,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父母不仅要公平甚至要更加关注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在子女相处当中父母应该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2、父母要提高自身素养、更新观念、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养方式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教育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父母应该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心理健康水平、更新自身观念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养方式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这些因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高水平的文化素养、稳定健康的心理有利于父母选取适合孩子的教养方式。另外,父母还要学会保持稳定健康的心理,还要学会调节和控制不良情绪,为孩子树立好榜样,在能够调节和控制自身情绪的基础上要注重儿童心理健康的培养,及时发现儿童心理问题并加以疏导。儿童心灵的健康成长需要给予多方面的培养。走近儿童的心里,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愿意做什么、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做等等。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当代儿童所处客观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又在儿童们身上产生了很多重大的影响,时代给儿童们的成长提供了新的条件,但又赋予他们新的要求。父母必须认识社会大形势,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身观念,不能守着陈旧腐朽的观念,对孩子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让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3、对孩子期望适中,适当为孩子减压很多父母对孩子都寄予了过高的期望,一味的给孩子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让孩子喘不过气来。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反思自己,不能将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对孩子的期望应该适中,符合孩子的实际水平和身心、年龄特征,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在当下,国家和单位选拔人才的方式较为单一,通常还是通过考试,国家的教育仍然带有很浓的应试成分,因此孩子们都背负着很重的升学压力,父母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使他们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这样又增加了孩子的身体上的压力,所以父母应该适当的为孩子减轻压力,在孩子受到挫折或者遭遇失败时应给予鼓励和帮助,让孩子重树信心。其实孩子能健康成长才是最重要的,有了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才能在其他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总之,要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主要责任在于父母,父母要从各方面着手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小结随着时代的发展,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的外来诱惑和其他因素使儿童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家庭是儿童生活的港湾,家长应该既是孩子的老师又是是儿童的知心朋友,对儿童的心理世界要给予关怀和爱护,提高和发展儿童的心理素质,培养儿童健康的心理机能。家长应从自身做起,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确立正确观念,掌握科学方法,使儿童能够真正的健康成长。儿童心理健康的问题也应该继续受到关注,应该继续对其进行研究。参考文献:[1] 薛庆兰.浅谈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因素[J].德育心理,2009,(16):67[2] 许晓杰.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对策[J].考试周刊,2008,(31):231[3] 卫平.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4)[4] 马梁红,蓝琼丽. 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环境相关性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09):814-816[5] 谭晓云.李宁燕.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08,(07)45[6] 刘国龙.浅谈家庭环境与儿童心理健康的关系[J].学周刊,2013,(13):61[7] 宋亚玲.家庭教育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科教导刊,2011,(02):86-87[8] 付崇苗.浅析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7,(14):61-62[9] 林运清.试论家庭环境与儿童心理健康[J].心理教育研究,2005(13):147-148[10] 王玉风.北京城区2432名学龄儿童行为问题调查报告:学校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8,(03):114-117[11] 谢广荚,王利敏,试析单亲孩子心理、性格弱点的成固及教育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8,(17)[12] 刘德美,宋梅.浅谈家庭环境与儿童心理健康[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11)

神隐

外出打工子女的农村老家“空巢父母”还好吗?

清明假期偶尔与相熟的几位年轻同事和朋友问起是否回农村老家祭扫踏青,同时看望留守在农村的父母。老家在中西部的朋友表示需要长途跋涉,放弃回程。在长三角地区的几位年轻朋友也感叹上海工作太辛苦,不打算返回农村老家。这不禁勾起了我想探究一下他们留守在农村老家的“空巢父母”生活情况的好奇心。于是随手上网寻找了一下有关这个主题的学术研究文章。可真是“不找不知道,一找吓一跳”。国内已经有两所知名大学的学者就“子女外出打工对留守农村老家父母健康影响”做了相关学术研究。两所大学的学者也各自在不同的学术平台发表了研究论文。有意思的是,两所知名大学的研究学者得出的结论完全相反。一所大学的学者研究结论是:“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在家乡父母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都产生负面的影响”。另一所大学的学者得出的研究结论是:总体来说,子女外出打工对留在家乡的年老父母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都有利。到底我们留在农村家乡的“空巢父母”还健康吗?先看下得出研究结论是“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在家乡父母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都产生负面的 影响”的论文。该论文是由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的连玉君、黎文素教授,澳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黄必红教授共同署名发表的。论文的标题是《子女外出务工对父母健康和生活满意度影响研究》。该论文于2014年10月发表在经济学(季刊)第14卷第1期。该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资助,因此研究结果有相当的学术性和权威性,并由可能被相关政府部门采纳作为相关政策制订的参考依据。中山大学的连教授,黎教授,澳门大学的黄教授在该研究中采用包含工具变量的有序模 型 , 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库 中2006年 和2009年 两 个 截面数据来研究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在家乡的父母自评健康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并且选取失业率和就业人口结构变化作为工具变量。最后得出“子女外出务工使得父母健康和生活满意度双双下降”的研究结论。另一篇同研究主题的论文是由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Fujin Yi, Chang Liu and Zhigang Xu于2019年发表在《中国经济评论》期刊第54期上的题目为《人员流动对父母健康的影响研究:来自于中国留在农村老人的证据》。该论文也受到国家科学基金资助, 南京农业大学及江苏省教育厅资金资助,。大概由于《中国经济评论》是国外学术期刊,该论文全文以英语发表在该期刊上。Fujin Yi, Chang Liu and Zhigang Xu三位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利用劳动力转移新经济理论(NELB)勾勒并研究了劳动力转移和外出打工子女汇款回农村老家对留在老家父母健康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短期来看,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在家乡父母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都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然而考虑子女汇款回农村老家的经济收益。所以,从整体来看,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在农村老家父母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都是有益的。虽然Fujin Yi, Chang Liu and Zhigang Xu三位教授在其2019年发表的同主题研究论文中也引用并提及了连玉君、 黎文素、 黄必红教授在2014年发表的相同主题的研究论文以及该论文的研究结论与其截然相反。但Fujin Yi, Chang Liu and Zhigang Xu三位教授在其论文中解释说:之所以得出与连玉君、 黎文素 、黄必红三位教授的论文研究结果完全相反的结论是因为连,黎,黄三位教授发表在前的论文将大量发达地区的居民纳入研究对象中,从而低估了子女汇款回老家对家乡留守父母健康的的巨大助益。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造成的家庭劳动力缺失的负面影响可以被完全抵消。由于笔者也曾在欧美大学接受过高等教育及学术研究的训练,可以同时阅读中英文的学术著作及论文。按照西方大学通常的学术规范,当对相同主题进行重复研究时,后发的研究结果与前发的研究结果如果相同的话,后发的研究结果是没有任何学术价值的。除非同主题的研究,后发的研究结果与前发的不同。这很可能是2019年南京农业大学三位教授后发的同研究主题的论文研究结果与前发的连,黎,黄三位教授的研究结果截然相反的主要原因。虽然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三位教授提出了与连,黎,黄三位教授的研究结果相反的结论是因为其研究外出子女汇款回农村老家的效用不同。然而,南京农业大学三位教授发表的论文中并没有解释清楚与连,黎,黄三位教授的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到底有什么不同。因此,在学术上并没有很强的说服力。所以,现在有必要请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Fujin Yi, Chang Liu and Zhigang Xu三位教授出来走两步解释一下缘由了。由于2019年后发的这篇论文也受到了国家的相关经济资助,是否涉及到学术不端的问题,有关部门也是需要进行深究一下的。如果我们国内的著名高校为了发表学术论文就去生产这样的学术垃圾,中国的学术发展前景堪忧,中国高等教育前途堪忧。

沉底鳄

民间盛传的13个女性健康常识,到底是真是假?文章一一分析

现在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特别是女性,很是注重于自身健康。但普通女性缺乏一定的健康常识,同时也缺乏判断信息真假的能力,在健康保养方面常常走弯路,非但不能保养身体,反而浪费金钱或引起其他问题。特别是多了解以下几个常识,不能再傻傻的被骗了。女性容易被骗的常识有哪些?1、阴道分泌物发黄或多就是阴道炎白带是女性正常的产物,这是阴道和宫颈分泌物,能通过白带初步判断患有哪些疾病。通常白带呈现乳白色或透明无色,长时间在阴道中停留,吸收太多水分,会呈现淡黄色。排卵期和月经前期,因为受到激素影响,白带量会有所增多。白带发黄或白带量增多,并不一定是阴道炎所引起的。但白带中带血、有严重的恶臭味以及局部瘙痒,需及时就医。2、子宫糜烂需治疗其实子宫糜烂是正常的生理变化,女性的宫颈柱状上皮发生外移。宫颈柱状上皮细胞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一般会受到雌性激素影响,雌激素升高柱状上皮会慢慢向外扩展,再加上其细胞变得薄弱,能明显看到毛细血管,所以在做妇科检查时可发现子宫糜烂。这种情况下不需做特殊治疗。3、没有性生活的女性不会患上妇科病有没有出现性生活跟妇科疾病发病率不挂钩,并不是没有性生活的女性就不会患上妇科病。妇科病分为很多种,若没有注意个人卫生、免疫力低下、内裤没有勤换洗等可引起妇科疾病。4、卵巢囊肿必须做手术一般情况下卵巢囊肿不需做手术,但需定期做随访,只要没有其他症状和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和生活。若卵巢囊肿体积大于5厘米时需手术切除。5、注射HPV疫苗后就不会患上宫颈癌了HPV是引起宫颈癌的高危因素,注射HPV疫苗确实能预防宫颈癌,但并不能保证100%的不会患病。若想要远离宫颈癌入侵,还需定期做宫颈癌筛查。6、生完孩子后就不会痛经了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一般原发性的痛经生完孩子后就会有所好转。子宫平滑肌过度收缩时,血管痉挛,小腹部会有明显的疼痛感。顺产分娩后,狭窄的子宫痉挛有所扩张,痛经问题也有所缓解。但若是疾病引起的痛经,只要疾病没有彻底根治,不管有没有生孩子,痛经会持续性存在。7、按摩卵巢能预防卵巢早衰有的美容院宣称通过药物或精油对卵巢按摩,能预防卵巢早衰,维持其年轻态。然而卵巢在内位器官,被盆骨所包围,药物或精油不可能会到达卵巢。8、面膜能美白面膜只是起到补水作用,能暂时维持皮肤角质层湿润。有的商家声称面膜能美白、淡斑或控油,其实这是一种夸大其谈的说法,也有可能是其中添加大量有害物质。9、洗洗私处会更健康正常情况下,阴道有一定的自洁能力和正常的菌群环境,可以避免受到病原体入侵。但滥用清洗液势必会打破其平衡性,使得菌群失衡,导致细菌大量繁殖,从而诱发妇科疾病。10、胶原蛋白能食补每个女性都希望脸上满满的都是胶原蛋白,因为胶原蛋白能充盈肌肤,维持其弹性。但民间流传多吃鸡皮或猪蹄能补充胶原蛋白,然而胶原蛋白并不能食补。因为这属于大分子物质,不能被皮肤直接吸收,进入身体后会经过肠胃消化,分解成有机肽和小分子氨基酸,结果让身体越来越肥胖。11、吃红枣能补血一颗红枣中仅仅有0.1毫克的铁,根本不能达到补血效果。动物肝脏、动物血液或红肉,才是真正的补血食物。13、处女第一次同房会流血并不是每一个处女第一次进行夫妻生活都会流血,因为每个女性的处女膜厚度和韧性不一样。部分女性处女膜天生薄,有时进行夫妻生活并不会出血。温馨提示女性不要走进以上保健养生误区,对女性来说最好的保健是运动、良好的睡眠、均衡的营养和积极乐观的心态。

充耳

营造健康学术生态 释放科研创新活力

学术期刊、科学研究、学术论文三者是一个共生体,在科研生态系统中各司其职,紧密联系。学术评价作为一个重要序参量,深深嵌在三者之中,作用于学术生态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尤其影响该系统中最具创新活力的人文社科研究者的科研动机、价值取向和科研效能。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标识,社科类学术期刊具有推动学术创新、传承文化、学术交流、人才培养、资政服务等功能。2014年和2017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分两批次发布了学术期刊目录,其中社科类学术期刊共2664种,占全部学术期刊的41.4%。截至2018年11月,中国内地主办68种中英文社科类期刊,2019年共有14种期刊被SSCI收录,3种期刊被A&HCI收录。近年来,我国社科类学术期刊总体发展向好,办刊质量逐年提高,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并取得了重要成效。质量高、影响力大是社科类期刊的基本目标和旨归。社科类科研工作者能在这样的期刊上发表成果是反映其研究能力和水平的标志之一,科研管理部门也往往以本机构人员是否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期刊上发表论文为重要依据来评估其科研绩效。水平较高的期刊,官方机构、评价机构和学术界对其认可度也较高,通常依据不同评价标准,被冠以各种荣誉称号,如中国出版政府奖、百强报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权威期刊、双高期刊(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期刊)、双奖期刊(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提名奖期刊)、双百期刊(百种重点社科类和科技类期刊)、双效期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好的期刊)、核心期刊、来源期刊等。一本好的学术期刊,除了定量指标表现好之外,最重要的判定依据应该是具有很高的学术声誉、被学术共同体普遍认可。近年来,教育部、科技部发布了“破四唯”“破五唯”以及正确使用SCI等相关指标的文件,指明了学术评价的改革发展方向。鼓励“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鼓励发表高质量论文,包括发表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或重要科技期刊的论文,以及在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上进行报告的论文(“三类高质量论文”)。尽管国家尚未出台关于社科类学术期刊发展战略的专门性文件,但科技领域的一系列改革政策举措,对于明确社科类期刊的发展方向、提高社科类学术期刊的质量、争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一流学术期刊具有重要启发意义。社科类研究与科技类研究在成果呈现方式及其价值形态上,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差异。在基础研究方面,社科类研究成果主要以论文形式发表在学术期刊上,也可以学术专著形式呈现。应用型研究的成果主要是向企业和政府提供的各类研究报告,也有舆情和评论性研究成果发表在各类纸质和网络媒体上。从社科类和科技类基础领域研究前沿成果发表载体看,学术期刊无疑是两者最大的交集。人文社会科学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等天然属性,决定了绝大多数高质量的原创性论文发表在本国期刊上。尽管国际上有很多知名的期刊,且被诸多数据库收录,但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社科类论文还是以发表在本国期刊上为主。综观国内外一流社科期刊成功的办刊经验,除了其关注提高那些显示度高的文献计量指标外,更注重质性因素的内涵式提升,很重要的一点是抓住了“好期刊—好论文—好研究”这一双向互动链条,且很好地形成了正反馈。一本好期刊,往往是发表了大量好的论文,而好论文必定以好的研究为基础。好期刊往往具有很好的学术声誉,能够发表大量好的学术成果,持续吸引和凝聚人才。好论文一定是符合学术基本规范和专业规范,在学术性、思想性、可读性等方面独具一格。好论文在内容上一定是深邃的,而不是流俗的低水平重复;在形式上一定是赏心悦目的,而不是呆板的。好研究往往是站在学术前沿,观照国家和地方的重大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推进或解决了已知与未知、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键矛盾,从而凝练出科学的问题和议题。一般来说,三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双向作用链条,理应相得益彰,共同成就各自的“好”。然而,三者的关系有时也很复杂。好的研究,因研究背景和类型不同,或受某些限制,未必一定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在期刊发表,有的则是以研究报告、专报、著作等形式呈现。即使好的研究可以形成学术论文,而且是好论文,但受期刊风格、栏目和关注的重点所限等因素影响,仍有可能不被接受发表。诺贝尔奖获得者本庶佑说过,“发表在《自然》《科学》上的文章未必是一流的”。少量不好的研究、不好的论文有时也会由于评审机制的局限被好期刊接受发表,即使像《自然》《科学》这样的国际名刊也不例外。厘清好期刊与好研究、好论文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树立正确的科研、编辑出版和学术评价的价值取向。毋庸置疑,当前我国已成为科研大国、期刊大国和论文大国,但还不是强国。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建一流学术期刊、做一流研究、发表一流成果是发展的必然要求。鼓励创办世界一流学术期刊,鼓励发表“三类高质量论文”不是回到“以刊评文”,而是展现一种新的价值引领,其本质是回归科研、出版和评价的初心。鼓励做好的、一流的科学研究,鼓励“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并不是排斥论文的国外发表,而是强调在我们做出巨大科研投入的前提下,科学研究要以知识创新和服务国家各类重大需求为起点和归宿,明确科学研究服务的对象首先应面向国内科研工作者和政策决策者。完善话语体系、提高话语权不意味着社科类研究论文成果传播的第一步是“走出去”,也不意味好的成果一定发表在被SSCI和A&HCI收录的国外期刊上,提高科研内涵、勤练内功、建设国内一流期刊平台才是重中之重。在对待期刊、论文和研究的态度上,树立学术精品意识,质、量之间选择质,质高前提下质、量齐升。以好的研究为牵引,用好的论文去表达,到好的期刊去展示;好的期刊发表好的论文,并激发学者的灵感,进而做出更好的研究。通过大力引导和促进三者之间及其与学术评价等相关因素之间的良性互动,营造健康的学术生态,充分释放社科类科研工作者的创新活力。(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融合多维信息计量指标的人文社会科学代表性学术专著评价方法与实现机制研究”(18BTQ078)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所暨WISE实验室)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姜春林精彩推荐:加强学术规范 促进学术创新以学术评价促进学术繁荣发展遵循学术规律 推进学术体系建设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