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健康第一,行稳致远:中国环保企业组织健康调研报告2021(上)林莹

健康第一,行稳致远:中国环保企业组织健康调研报告2021(上)

作者:甘振宇、王浩然、刘海楠、叶志强导读受益于大环境增长和政策红利,中国环保企业自2015年以来呈现指数级增长,短时间内接连创造业绩神话。然而,成功无坦途,2018年开始,在金融降杠杆、PPP项目清库的背景下,众多环保头部名企纷纷陷入困境,资金链紧张、业绩下滑、债务违约等事件频现。为什么有些企业能做到持续成功,而有些看似业绩辉煌的企业,却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一击即溃?有经验表明,业绩与组织健康密切相关,一家企业能够持续成功,一方面在于把握住了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拥有健康的组织和韧性,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快调整、执行和自我更新。但问题是:究竟该如何评价企业背后的健康状况呢?以斯科特·凯勒(Scott Keller)和科林·普拉思(Colin Price)撰写的《超越绩效:组织健康是最大的竞争优势》一书为理论基础,结合中国环保行业特点以及辰于为数家业内领先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经验,我们于2018年开发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在线调研系统,通过参与调研的人员对所在企业3方面9维度40个要素120个行为项的综合判断,能够系统、全面地评估企业的组织健康状况。截至2020年底,该系统收录了国内近100家环保企业超过1万名从业人员的一手调研数据。将这些数据进行脱敏后分析,形成了这份代表中国环保企业整体健康状况的“体检报告”。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样本量有限,本报告也许不能完全反映中国环保企业的组织健康全貌。我们发布此报告的更大意义在于通过科学方法与大数据分析的结果发现,引发中国环保企业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在“跑马圈地”的同时重视与之匹配的能力建设,真正做到“内外兼修”。未来,辰于将持续发布在这一领域的发现。我们也期待有更多的环保企业能够参与到这项调研之中,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并逐真正重视起来,以便做出有针对性的持续改善。毕竟健康第一,方能行稳致远。中国环保企业组织健康调研六大发现:中国环保企业组织健康状况整体一般执行力是企业健康与否的最主要差异责任制度建设表面完善实则落实不佳能力建设严重滞后于业务发展的速度激励手段缺失,与员工期望差距较大缺乏自上而下的系统创新,可持续发展活力不足中国环保企业组织健康六大发现发现一:中国环保企业组织健康状况整体一般整体而言,中国环保企业组织健康状况的评分偏低,平均值低于全国其他行业中位数。中国环保企业在三个结果上的表现较差,包括责任制度、能力建设与激励机制。但我们同时也发现,与其他行业相比,中国环保企业在发展方向与外部导向两项的表现尚可,这说明在环保行业总体看好的大环境下,环保企业大多对自身未来发展有清晰的方向与目标,并在上下达成了一定共识,他们也十分重视与外部利益相关方,尤其是政府、产业链上下游伙伴的密切合作,特别是近两年来环保项目体量越来越大,边界越来越模糊,环保企业越来越倾向通过联合体中标,与外部各行业伙伴共同践行“生态圈”战略,为客户提供端到端的综合解决方案(见图1)。另外我们也发现,中国环保企业的健康状况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化趋势。地处华南、华东区域的环保企业,其员工对所在公司的评价普遍比西南、华北高15%左右,各个维度皆如此(见图2),这种差异直接体现了外部环境对环保企业组织健康的影响:华南、华东地区环保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全国性、区域性及本土企业同台竞技,内外竞争压力促使企业更加注重内外兼修,他们建立了更为完善的流程制度体系,管理也更加精细化,他们鼓励员工多劳多得,努力营造市场化竞争的内部文化,企业的组织健康状况自然更好。发现二:执行力是企业健康与否的最主要差异组织的执行力是环保企业健康与否最主要的差异:不健康企业与健康企业相比,在执行力的差距达到14.4%以上,同期在战略一致性、可持续活力的差距则分别是13.3%、13.2%,这说明企业“能力”依然是决定企业是否健康的最重要因素,当然,健康的企业氛围也是助力企业发展强大的基础,两者相辅相成(见图3)。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领导力对企业健康评价的高低有决定性影响。这其实不难理解,根据观察,相对健康的企业往往拥有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班子队伍,尤其是“一把手”需“内外兼修”,他们不仅精通于墙内各种运营事项的专业管理,对如何与政府打交道、如何面对越来越挑剔的客户要求以及如何处理突发问题等墙外事项,同样得心应手。然而遗憾的是,由于近几年环保行业整体发展速度太快,人才培养远远跟不上,这种“内外兼修”的一线管理者较为稀缺。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我们发现关于领导力评价,高层管理者与其他各级员工的评价反差较大,这说明高层管理者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倾向于高估(也有可能自评“下不去手”)(见图4),这种高估会导致高层管理者难以看到或者不愿意承认管理上的问题。调研发现,很多处在运营阶段的环保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自我感觉良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管墙内事”的大有人在,这非常不利于环保企业组织健康的提升,也不利于未来公司发展需要。发现三:责任制度建设表面完善实则落实不佳表面上看,几乎所有的被调研企业都建立了清晰的组织架构、部门职责与岗位设置,责任制度落实到位,企业运转井然有序,然而组织健康调研的结果却发现,员工对所在企业在责任制度方面的表现评价普遍较低。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影响责任制度评价的四个管理实践中,职责清晰、绩效合同、个人责任感三项确实表现尚可,奖惩制度落实不到位则为主要拉分项。这也是很多国内企业的通病(见图5)。进一步对比健康企业与不健康企业的管理实践发现,不健康企业更加关注个人责任感与绩效合同的建立,他们往往更加强调个人力量,期望以一人之力带动公司的整体发展,依靠“人治”、管理粗放;而相对健康的企业则更加重视运营体系和纪律的建立,同时重视树立统一的价值观,强化员工的使命感和凝聚力,更多依靠集体力量(见图6)。发现四:能力建设严重滞后于业务发展的速度受益于大环境增长和政策红利,中国环保企业自2015年以来呈现指数级增长,短时间内接连创造业绩神话,我们观察到许多高速增长的明星企业,往往抓住价值链上某个切入点,形成独特打法,短时间内大获成功,一战成名。然而在集聚资源快速突破的同时,大多数企业难以两头兼顾,能力建设严重滞后于业务发展的速度。组织健康调研的结果显示,对人才培养的不重视、相对闭塞未充分借助外力,是导致这一问题的两大原因(见图7)。能力短板容易被高速增长所掩盖,一旦遇到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业绩放缓时,问题往往集中暴露,甚至形成致命打击,2018年环保产业的“冰与火之歌”,更多暴露的就是这些环保企业自身的痼疾。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不足,员工对所在企业的评价随时间变化起伏,“先热情、再抱怨、后无奈”的现象十分普遍:员工对公司评价随司龄呈波浪形下降不同司龄的员工对环保企业的评价呈现波浪形下降趋势(见图8)。司龄在1年以下的员工对公司的评价最高,1~3年司龄的员工评价快速下降,3~6年的员工评价又稍有回升,不论从哪一个维度看皆如此。这说明在当前大背景下,环保企业对新入行员工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在一两年内就会让新员工大感失望,企业缺乏活力、未来发展看不到希望、内部“排资论辈”风气盛行都是重要原因。另外,很多环保企业没有打开员工职业发展双通道,员工要想升职加薪只能往管理序列上发展,只有等上级退出甚至退休才能上位,员工在同一个位子上一呆好多年司空见惯,在长期“熬”的过程中,对10年以上司龄又没发展空间的老员工来说可谓“心灰意冷”。员工对公司评价随年龄呈U型变化我们发现,员工对所在企业的评价随年龄呈现U型变化趋势(见图9):20岁以下员工对企业评价最高,30~39岁员工对企业评价最低,之后随着年龄增长,评价又略有提升。30~39岁员工正处于家庭、事业的关键时期,来自于工作、生活的压力较大,他们往往也是环保企业的核心业务骨干,给予其公平待遇与事业发展机会,维持这个群体的稳定和工作效率,是环保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高学历人才对公司评价最低调研发现,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员工对所在公司的评价往往最低,说明他们可能在公司没有得到应得的待遇,本科、大专、中专以及中专以下的员工对公司的评价相差不大,但基本呈现随着学历提升评价下降的规律(见图10)。这说明高学历员工对公司各方面能力往往都有更高的期待与要求,当前大多数环保企业的组织氛围难以使他们产生认同,结果是:环保企业长期以来对高学历人员的吸引力较差,也导致环保企业在精细化管理、数字化转型、技术创新等方面整体落后于其他行业。发现五:激励手段缺失,与员工期望差距明显众所周知,环保行业很难吸引到高端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薪酬待遇普遍较低,与实际付出不相符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本轮组织健康调研中,我们广泛听取了一线作业工人的声音,“工资低、待遇差、涨幅慢”是出现最多的高频词,这对员工的积极性造成了第一次打击(见图11)。我们发现与工资低同样糟糕的是,大多数环保企业也不重视绩效管理问题,缺乏对企业目标体系的正确引导和物质、非物质激励机制,已经开展绩效管理的环保企业,大多也是走过场、流形式,“说的和做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大锅饭”现象普遍存在,这对员工的积极性造成了第二次打击。由于忽视业绩文化的建设,很多环保企业内部凝聚力差,员工抱怨声音多,主观能动性不强,推诿责任的现象时常发生(见图12)。发现六:缺乏自上而下的系统创新,可持续发展活力不足尽管这两年很多头部环保企业喊出了技术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口号,但从大部分环保企业的实践看,重投资工程、轻技术运营的问题并未根本扭转。组织健康调研的结果显示,环保企业目前的创新,更多的是自下而上的点状创新,主要依赖一线员工随机提出的新想法或改进(见图13)。在由最高层发起、自上而下的系统创新则寥寥无几,与之相配套的创新战略、机制、流程以及文化建设也就无从谈起。这将非常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敬请关注下篇:改善组织健康的六大“良方”:开展组织健康大调查,知己知彼选择适合的健康配方,对症下药塑造健康的企业文化,马上行动聚焦短板针对性突破,固强补弱培养全员主人翁意识,上下联动视情况持续动态调整,循序渐进关于《健康第一,行稳致远:中国环保企业组织健康调研报告2021(上)》本报告基于辰于公司面向环保企业开展的组织健康调研,结合过去三年开展的环保企业组织变革与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咨询项目完成。报告采集的数据截至2020年12月,包括近100家环保企业、超过1万名受访者关于对其所在企业组织健康状况的看法与建议。期待有更多的环保企业能够参与到这项调研之中,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并逐真正重视起来,以便做出持续改善。(010-86227609,marketing@chenyucn.com)关于辰于咨询公司辰于是一家年轻而专业的管理咨询公司,拥有一支精干高效的咨询团队。在过去4年,我们一直为国内生态环境、先进制造、消费与新零售等行业的领先企业提供持续的高品质咨询服务。凭借管理咨询与数字化工具的无缝链接,辰于能够为客户创造看得见的咨询价值。我们与客户组织的各个层级紧密合作,共同推动战略制胜、组织变革、运营转型、能力建设,以及确保执行的成功。关于作者甘振宇是辰于咨询公司创始合伙人,专注于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与先进制造业联系方式:ganzhenyu@chenyucn.com王浩然是辰于咨询公司项目经理,专注于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业联系方式:wanghaoran@chenyucn.com刘海楠是辰于咨询公司项目经理,专注于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业联系方式:liuhainan@chenyucn.com叶志强是辰于科技算法工程师,专注于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业联系方式:yeqiang@chenyucn.com四位作者诚挚感谢简依敏、邢梦琳、黄映娇对本报告的贡献。

高铃

2021-2027年中国老年健康服务行业深度调查与行业前景预测报告

报告格式:纸质版 电子版 纸质+电子版出品单位:智研咨询智研咨询发布的《2021-2027年中国老年健康服务行业深度调查与行业前景预测报告》共十章。首先介绍了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市场发展环境、老年健康服务整体运行态势等,接着分析了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市场运行的现状,然后介绍了老年健康服务市场竞争格局。随后,报告对老年健康服务做了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预测。您若想对老年健康服务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老年健康服务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报告目录:第.一章 中国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发展背景1.1 老年健康服务行业研究背景1.1.1 行业研究背景1.1.2 行业研究意义1.1.3 行业研究方法1.2 老年健康服务行业政策环境分析1.2.1 行业监管体制1.2.2 行业相关政策1.2.3 行业相关规划1.3 老年健康服务行业经济环境分析1.3.1 中国宏观经济现状(1)中国GDP增长情况(2)中国CPI波动情况分析(3)居民收入增长情况(4)居民消费支出水平(5)居民消费结构分析(6)经济环境影响分析1.3.2 中国宏观经济展望(1)2019年宏观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2)2019年中国的通货膨胀水平较低(3)2019年以美元、按现价计算的出口总额预计增长6.4%1.4 老年健康服务行业社会环境分析1.4.1 人口总量及其增长1.4.2 城镇化及新农村进程1.4.3 健康理念的变化1.4.4 环境及行为因素第二章 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发展概况2.1 老年健康服务行业概述2.1.1 老年人与老龄化概念(1)老年人划分标准(2)老龄化社会划分标准(3)老龄化对社会发展影响2.1.2 老年健康服务概念界定2.2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2.2.1 老年人口增长2.2.2 老龄化发展特点(1)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2)国家未富先老,经济压力大(3)人口老龄化区域分布不均衡,地区差异较大(4)老龄化人口发展中高龄化速度加快2.2.3 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经济影响(1)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的影响(2)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3)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障的影响(4)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5)人口老龄化对储蓄投资的影响2.3 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发展分析2.3.1 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发展阶段(1)中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现状(2)中国健康服务行业发展分析2.3.2 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发展规模2.3.3 老年健康服务行业竞争现状第三章 老年医疗服务市场投资潜力3.1 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分析3.1.1 老年人总体患病情况3.1.2 老年人患病病种分布(1)老年期特有的疾病(2)老年期增多的疾病3.1.3 老年人疾病谱变化3.1.4 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1)医疗资源的需求(2)对医疗服务多样化的需求(3)就诊需求(4)精神关怀需求3.2 老年人医疗费用支付能力3.2.1 居民医疗保健支出(1)卫生总费用(2)卫生总费用构成(3)人均卫生费用(4)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5)居民医疗保健支出3.2.2 居民医保参保情况(1)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3.2.3 老年人医疗卫生消费支出3.2.4 老年人医疗费用支付方式3.3 老年医疗服务市场供给分析3.3.1 老年医疗服务供给主体3.3.2 老年医疗服务项目内容3.3.3 老年医疗服务市场存在问题(1)医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2)医疗保障的缺陷(3)社区医疗现状不佳(4)养老的困难3.4 老年医疗服务市场开发潜力3.4.1 老年医疗服务市场容量3.4.2 老年医疗服务市场供需缺口3.4.3 老年医疗服务市场发展方向3.4.4 老年医疗服务市场开发风险第四章 老年护理服务市场投资潜力4.1 老年护理服务市场概况4.1.1 老年护理服务概念界定4.1.2 老年护理服务模式(1)家庭护理模式1)家庭护理服务基本内容2)家庭护理服务主要承担者3)家庭护理模式优缺点(2)社区护理模式1)社区护理服务基本内容2)社区护理模式优缺点(3)养老机构护理模式1)养老机构护理服务基本内容2)养老机构护理模式优缺点3)养老机构建设现状4.1.3 老年护理目标(1)提高自护能力(2)延缓恶化衰退(3)提高生活质量(4)人性临终关怀4.2 老年护理服务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4.2.1 老年护理服务相关政策法规4.2.2 老年护理服务需求主体及需求内容4.2.3 老年护理服务供给主体4.2.4 老年护理服务市场规模4.2.5 老年护理服务市场存在问题(1)服务的供给能力不足(2)服务功能结构单一(3)服务收费偏高(4)服务人员素质低,缺乏专业人员(5)各种模式发展不平衡,家庭养老仍为主4.2.6 老年护理服务市场发展趋势4.3 我国老年护理服务市场开发潜力4.3.1 老年护理服务市场开发效益(1)经济效益(2)社会效益4.3.2 老年护理服务需求潜力(1)对保健服务的需求(2)对居家护理的需求(3)日间老人护理服务(4)对护理机构的需求(5)临终关怀服务需求4.3.3 老年护理服务供需缺口4.3.4 老年护理服务市场开发风险4.4 我国老年护理服务市场开发策略4.4.1 养老服务政策扶持4.4.2 老年护理保险保障4.4.3 护理服务市场规范化4.4.4 护理人才队伍建设4.4.5 居家护理服务市场开发4.5 国外老年护理服务市场发展借鉴4.5.1 日本老年护理服务市场发展借鉴(1)日本老年护理服务需求(2)日本老年护理服务供给(3)日本老年护理服务模式(4)日本老年护理保障制度(5)日本老年护理服务发展对中国的启示(6)日本老年护理服务典型企业4.5.2 美国老年护理服务市场发展借鉴(1)美国老年护理服务需求(2)美国老年护理服务供给(3)美国老年护理服务模式(4)美国老年护理保障制度(5)美国老年护理服务发展对中国的启示4.5.3 德国老年护理服务市场发展借鉴(1)德国老年护理服务需求(2)德国老年护理服务模式(3)德国老年护理保障制度(4)德国老年护理服务发展对中国的启示第五章 老年健康保险市场投资潜力5.1 老年健康保险市场概况5.1.1 老年健康保险概念界定5.1.2 健康保险险种分布5.1.3 老年健康保险需求特征5.2 我国老年健康保险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5.2.1 健康保险行业相关政策法规(1)中央政府相关政策(2)地方政府相关政策5.2.2 老年健康保险市场规模(1)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规模(2)商业养老保险参保人员规模5.2.3 老年健康保险供给主体5.2.4 老年健康保险深度与密度5.2.5 老年健康保险销售渠道分析(1)养老功能区域内设立销售网络(2)互联网销售5.2.6 老年健康保险市场存在问题5.2.7 老年健康保险市场发展趋势5.3 我国老年健康保险市场开发潜力5.3.1 老年健康保险需求影响因素5.3.2 老年健康保险市场容量5.3.3 老年健康保险购买力分析5.3.4 老年健康保险需求强度分析5.3.5 老年健康保险市场开发风险(1)不确定性(2)多发性5.4 我国老年健康保险市场开发策略5.4.1 老年健康保险产品开发策略(1)寻找社会基本医疗保障空白点(2)开发具有增值服务的产品5.4.2 老年健康保险风险控制策略(1)事前控制(2)事中控制(3)事后控制5.4.3 老年健康保险产品定价策略5.4.4 老年健康保险市场营销策略(1)价格策略(2)渠道策略(3)产品策略第六章 老年旅游市场投资潜力6.1 老年旅游市场概况6.1.1 老年旅游概念界定6.1.2 老年旅游消费心理(1)潜在需求强烈(2)消费观念理性(3)消费习惯固定(4)服务要求专业6.1.3 老年旅游消费特征(1)求实性消费特征(2)补偿性消费特征(3)怀旧性消费特征6.1.4 老年旅游消费影响因素(1)经济因素(2)文化因素(3)身心因素(4)亲友因素(5)旅游商业环境因素(6)老年旅游消费影响因素综合判断6.2 我国老年旅游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6.2.1 老年旅游客源分布6.2.2 老年旅游市场规模6.2.3 开展老年旅游旅行社规模6.2.4 老年旅游市场服务项目6.2.5 老年旅游市场产品特点6.2.6 老年旅游市场存在问题(1)针对老年游客的旅游服务项目专业性不强(2)老年旅游服务产品缺乏针对性(3)老年旅游市场供需失调(4)旅游保险险种缺乏6.2.7 老年旅游市场发展趋势(1)增长持续化(2)市场国际化(3)消费小康化(4)需求层次化(5)出游远程化(6)服务特殊化6.3 我国老年旅游市场开发潜力6.3.1 老年旅游市场开发效益(1)经济效益(2)社会效益6.3.2 老年旅游市场容量测算6.3.3 老年旅游产品购买力分析6.3.4 老年旅游需求强度分析6.3.5 老年旅游市场开发风险6.4 我国老年旅游市场开发策略6.4.1 老年旅游市场细分(1)根据消费梯度细分(2)根据年龄段细分6.4.2 老年旅游产品开发策略(1)观光游览、探亲和健身疗养相结合(2)包价旅游为主(3)充分考虑季节与安全因素(4)加强服务产品的专业性6.4.3 老年旅游产品定价策略(1)低价策略(2)包价策略6.4.4 老年旅游市场营销策略(1)满足消费心理需求,拓宽营销渠道(2)灵活促销(3)产品宣传要适度第七章 殡葬服务市场投资潜力7.1 殡葬服务市场概况7.1.1 殡葬服务概念界定7.1.2 殡葬服务属性分析7.2 我国殡葬服务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7.2.1 殡葬服务行业相关政策法规7.2.2 殡葬服务行业发展阶段7.2.3 殡葬服务行业投入情况(1)投入总量(2)投入结构7.2.4 殡葬服务市场规模(1)殡仪馆建设规模(2)火化遗体规模(3)殡葬服务市场产值7.2.5 殡葬服务市场存在问题(1)殡葬政策法规体系存在的问题(2)殡葬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7.2.6 殡葬服务市场发展趋势7.3 我国殡葬服务市场开发潜力7.3.1 殡葬服务市场容量7.3.2 殡葬服务市场推动因素(1)需求因素(2)环保因素(3)政策因素(4)社会因素1)城镇化:带来火化率的上升7.3.3 殡葬服务业发展方向7.3.4 殡葬服务市场开发风险7.4 我国殡葬服务市场开发策略7.4.1 殡葬服务产品定价策略7.4.2 殡葬服务市场人才队伍建设(1)完善殡葬教育体系(2)加强殡葬专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3)提升殡葬专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4)丰富非殡葬专业的殡葬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5)完善殡葬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加大力度培养中、高级技能鉴定人员(6)加大力度引进人才7.4.3 殡葬服务市场营销策略(1)直销经营策略(2)连锁经营策略(3)社区营销策略(4)文化营销策略(5)网络营销策略7.4.4 绿色殡葬服务体系建设(1)绿色殡葬的定义(2)绿色殡葬体系建设原则(3)绿色殡葬体系建设路径第八章 老年健康服务重点区域市场分析8.1 北京市老年健康服务市场分析8.1.1 北京市老年健康服务市场发展环境(1)北京市人口年龄结构(2)北京市居民收入水平(3)北京市居民医疗保健支出(4)北京市医疗保障参保情况(5)北京市卫生资源配置8.1.2 北京市老年健康服务政策举措8.1.3 北京市老年健康服务市场规模8.1.4 北京市老年健康服务需求潜力8.1.5 北京市老年健康服务发展规划8.2 上海市老年健康服务市场分析8.2.1 上海市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发展环境(1)上海市人口年龄结构1)人口总数变化情况2)人口结构变化情况(2)上海市居民收入水平(3)上海市居民医疗保健支出(4)上海市医疗保障参保情况(5)上海市卫生资源配置8.2.2 上海市老年健康服务政策举措8.2.3 上海市老年健康服务市场规模8.2.4 上海市老年健康服务需求潜力8.2.5 上海市老年健康服务发展规划8.3 山东省老年健康服务市场分析8.3.1 山东省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发展环境(1)山东省人口年龄结构(2)山东省居民收入水平(3)山东省居民医疗保健支出(4)山东省医疗保障参保情况(5)山东省卫生资源配置8.3.2 山东省老年健康服务政策举措8.3.3 山东省老年健康服务市场规模8.3.4 山东省老年健康服务需求潜力8.3.5 山东省老年健康服务发展规划8.4 四川省老年健康服务市场分析8.4.1 四川省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发展环境(1)四川省人口年龄结构1)人口总数变化情况2)人口结构变化情况(2)四川省居民收入水平(3)四川省居民医疗保健支出(4)四川省医疗保障参保情况(5)四川省卫生资源配置8.4.2 四川省老年健康服务政策举措8.4.3 四川省老年健康服务市场规模8.4.4 四川省老年健康服务需求潜力8.4.5 四川省老年健康服务发展规划8.5 江苏省老年健康服务市场分析8.5.1 江苏省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发展环境(1)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2)江苏省居民收入水平(3)江苏省居民医疗保健支出(4)江苏省医疗保障参保情况(5)江苏省卫生资源配置8.5.2 江苏省老年健康服务政策举措8.5.3 江苏省老年健康服务市场规模8.5.4 江苏省老年健康服务需求潜力8.5.5 江苏省老年健康服务发展规划8.6 河南省老年健康服务市场分析8.6.1 河南省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发展环境(1)河南省人口年龄结构1)人口总数变化情况2)人口结构变化情况(2)河南省居民收入水平(3)河南省居民医疗保健支出(4)河南省医疗保障参保情况(5)河南省卫生资源配置8.6.2 河南省老年健康服务政策举措8.6.3 河南省老年健康服务市场规模8.6.4 河南省老年健康服务需求潜力8.6.5 河南省老年健康服务发展规划8.7 浙江省老年健康服务市场分析8.7.1 浙江省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发展环境(1)浙江省人口年龄结构1)人口总数变化情况2)人口结构变化情况(2)浙江省居民收入水平(3)浙江省居民医疗保健支出(4)浙江省医疗保障参保情况(5)浙江省卫生资源配置8.7.2 浙江省老年健康服务政策举措8.7.3 浙江省老年健康服务市场规模8.7.4 浙江省老年健康服务需求潜力8.7.5 浙江省老年健康服务发展规划8.8 河北省老年健康服务市场分析8.8.1 河北省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发展环境(1)河北省人口年龄结构1)人口总数变化情况2)人口结构变化情况(2)河北省居民收入水平(3)河北省居民医疗保健支出(4)河北省医疗保障参保情况(5)河北省卫生资源配置8.8.2 河北省老年健康服务政策举措8.8.3 河北省老年健康服务市场规模8.8.4 河北省老年健康服务需求潜力8.8.5 河北省老年健康服务发展规划8.9 天津市老年健康服务市场分析8.9.1 天津市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发展环境(1)天津市人口年龄结构1)人口总数变化情况2)人口结构变化情况(2)天津市居民收入水平(3)天津市居民医疗保健支出(4)天津市医疗保障参保情况(5)天津市卫生资源配置8.9.2 天津市老年健康服务政策举措8.9.3 天津市老年健康服务市场规模8.9.4 天津市老年健康服务需求潜力8.9.5 天津市老年健康服务发展规划8.10 重庆市老年健康服务市场分析8.10.1 重庆市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发展环境(1)重庆市人口年龄结构1)人口总数变化情况2)人口结构变化情况(2)重庆市居民收入水平(3)重庆市居民医疗保健支出(4)重庆市医疗保障参保情况(5)重庆市卫生资源配置8.10.2 重庆市老年健康服务政策举措8.10.3 重庆市老年健康服务市场规模8.10.4 重庆市老年健康服务需求潜力8.10.5 重庆市老年健康服务发展规划8.11 辽宁省老年健康服务市场分析8.11.1 辽宁省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发展环境(1)辽宁省人口年龄结构1)人口总数变化情况2)人口结构变化情况(2)辽宁省居民收入水平(3)辽宁省居民医疗保健支出(4)辽宁省医疗保障参保情况(5)辽宁省卫生资源配置8.11.2 辽宁省老年健康服务政策举措8.11.3 辽宁省老年健康服务市场规模8.11.4 辽宁省老年健康服务需求潜力8.11.5 辽宁省老年健康服务发展规划8.12 安徽省老年健康服务市场分析8.12.1 安徽省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发展环境(1)安徽省人口年龄结构1)人口总数变化情况2)人口结构变化情况(2)安徽省居民收入水平(3)安徽省居民医疗保健支出(4)安徽省医疗保障参保情况(5)安徽省卫生资源配置8.12.2 安徽省老年健康服务政策举措8.12.3 安徽省老年健康服务市场规模8.12.4 安徽省老年健康服务需求潜力8.12.5 安徽省老年健康服务发展规划8.13 湖南省老年健康服务市场分析8.13.1 湖南省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发展环境(1)湖南省人口年龄结构1)人口总数变化情况2)人口结构变化情况(2)湖南省居民收入水平(3)湖南省居民医疗保健支出(4)湖南省医疗保障参保情况(5)湖南省卫生资源配置8.13.2 湖南省老年健康服务政策举措8.13.3 湖南省老年健康服务市场规模8.13.4 湖南省老年健康服务需求潜力8.13.5 湖南省老年健康服务发展规划8.14 湖北省老年健康服务市场分析8.14.1 湖北省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发展环境(1)湖北省人口年龄结构1)人口总数变化情况2)人口结构变化情况(2)湖北省居民收入水平(3)湖北省居民医疗保健支出(4)湖北省医疗保障参保情况(5)湖北省卫生资源配置8.14.2 湖北省老年健康服务政策举措8.14.3 湖北省老年健康服务市场规模8.14.4 湖北省老年健康服务需求潜力8.14.5 湖北省老年健康服务发展规划8.15 福建省老年健康服务市场分析8.15.1 福建省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发展环境(1)福建省人口年龄结构(2)福建省居民收入水平(3)福建省居民医疗保健支出(4)福建省医疗保障参保情况(5)福建省卫生资源配置8.15.2 福建省老年健康服务政策举措8.15.3 福建省老年健康服务市场规模8.15.4 福建省老年健康服务需求潜力8.15.5 福建省老年健康服务发展规划第九章 中国老年健康服务行业领先个案分析9.1 老年健康服务机构领先个案分析9.1.1 北京老年医院经营分析(1)机构发展简况分析(2)机构组织架构分析(3)机构经营服务情况(4)机构配套设施环境(5)机构发展规划分析(6)机构经营优劣势分析(7)机构最新发展动向分析9.1.2 成都市老年康疗院经营分析(1)机构发展简况分析(2)机构组织架构分析(3)机构经营服务情况(4)机构配套设施环境(5)机构重点科室分析(6)机构经营优劣势分析(7)机构最新发展动向分析9.1.3 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经营分析(1)机构发展简况分析(2)机构经营服务情况(3)机构配套设施环境(4)机构经营优劣势分析9.1.4 广州友好老年公寓经营分析(1)机构发展简况分析(2)机构经营服务情况(3)机构配套设施环境(4)机构收费情况分析(5)机构入住情况分析(6)机构经营优劣势分析9.1.5 上海松江社会福利院经营分析(1)机构发展简况分析(2)机构经营服务情况(3)机构配套设施环境(4)机构收费情况分析(5)机构入住情况分析(6)机构经营优劣势分析9.1.6 苏州夕阳红护理院经营分析(1)机构发展简况分析(2)机构经营服务情况(3)机构配套设施环境(4)机构收费情况分析(5)机构入住情况分析(6)机构经营优劣势分析9.1.7 重庆南山养老疗养中心(集团)经营分析(1)机构发展简况分析(2)机构经营服务情况(3)机构配套设施环境(4)机构收费情况分析(5)机构入住情况分析(6)机构分院情况分析(7)机构经营优劣势分析9.1.8 深圳市麒麟山疗养院经营分析(1)机构发展简况分析(2)机构经营服务情况(3)机构配套设施环境(4)机构收费情况分析(5)机构经营优劣势分析9.1.9 无锡朗高护理院经营分析(1)机构发展简况分析(2)机构经营服务情况(3)机构配套设施环境(4)机构服务范围(5)机构收费情况分析(6)机构入住情况分析(7)机构经营优劣势分析(8)机构最新发展动向分析9.1.10 北京万明医院经营分析(1)机构发展简况分析(2)机构经营服务情况(3)机构配套设施环境(4)机构收费情况分析(5)机构经营优劣势分析9.2 老年健康服务运营管理机构领先个案分析9.2.1 北京太阳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经营分析(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3)企业服务内容分析(4)企业养老服务模式分析(5)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9.2.2 亲和源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分析(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3)企业服务内容分析(4)企业服务模式分布(5)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9.2.3 华龄老年产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经营分析(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3)企业服务内容分析(4)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9.2.4 乐成老年事业投资有限公司经营分析(1)企业发展概况(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3)企业服务内容分析(4)企业服务模式分析(5)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9.2.5 重庆凯尔(CARE)老年公寓管理有限公司经营分析(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3)企业组织架构分析(4)企业服务内容分析(5)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9.2.6 千鹤湾老年公寓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3)企业服务内容分析(4)企业养老服务模式分析(5)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9.2.7 上海和佑养老集团经营分析(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3)企业服务内容分析(4)企业养老服务模式分析(5)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9.2.8 慈铭健康体检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分析(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3)企业组织架构和业务分布(4)企业服务内容分析(5)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9.2.9 爱康国宾健康管理集团经营分析(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3)企业服务内容分析(4)企业服务网点分布(5)企业融资情况分析9.2.10 和睦家医疗集团经营分析(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2)企业经营状况分析(3)企业服务内容分析(4)企业服务网点分布(5)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9.3 老年健康保险服务机构领先个案分析9.3.1 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分析(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2)企业发展规模分析(3)企业经营情况分析(4)企业产品结构分析(5)企业销售渠道及网络(6)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9.3.2 平安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分析(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2)企业服务范围分析(3)企业经营情况分析(4)企业产品结构分析(5)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6)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9.3.3 和谐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分析(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2)企业服务范围分析(3)企业经营情况分析(4)企业产品结构分析(5)企业销售渠道及网络(6)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9.3.4 昆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分析(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2)企业服务范围分析(3)企业经营情况分析(4)企业产品结构分析(5)企业销售渠道及网络(6)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第十章 中国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前景()10.1 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发展趋势10.1.1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趋势10.1.2 中国老年健康服务行业需求趋势10.1.3 中国老年健康服务行业供给趋势10.1.4 中国老年健康服务行业竞争趋势10.2 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10.2.1 中国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发展机遇(1)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2)老年健康服务需求多样化(3)政府对养老业发展日益重视10.2.2 中国老年健康服务行业面临挑战(1)养老观念相对落后(2)农村老年人比重过大(3)管理体制改革滞后10.3 老年健康服务行业投资分析10.3.1 老年健康服务行业进入壁垒(1)资金壁垒(2)技术壁垒(3)人才壁垒10.3.2 老年健康服务行业投资现状10.3.3 老年健康服务行业投资风险(1)政策风险(2)技术风险(3)市场风险10.3.4 老年健康服务行业投资机会(1)总体投资机会(2)区域投资机会(3)关联行业投资机会图表目录:图表1:常见行业研究方法图表2:老年健康服务行业相关政策法规一览表图表3: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发展相关规划及解析图表4:2015-201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情况及预测及预测(单位:万亿元,%)图表5:2015-2019年中国CPI和医疗保健服务价格的变化(当月同比)(单位:%)图表6:2015-2019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情况(单位:元,%)图表7:2015-2019年中国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增长(单位:元,%)图表8:建国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经历的三次升级转型情况图表9:2019年国内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增长率预测(单位:%)图表10:2015-2019年中国人口数量及增长情况(单位:万人,‰)图表11:全球人口增长率(单位:%)图表12:第三次婴儿潮人口步入婚育引发第四次婴儿潮(单位:万人,%)图表13:2015-2019年中国城镇化率变化分析图(单位:%)图表14:2015-2019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及占比(单位:万人次,%)图表15: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历程更多图表见正文……

何与

医疗保健行业发展研究|千际报告

第一章行业概况医疗保健行业主要指医疗器械,这是指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体外诊断试剂及校准物、材料以及其他类似或者相关的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计算机软件。其主要目的是对于人体生理结构、疾病及损伤的诊断、预防、监护、治疗或者缓解等。我们把医疗器械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 医疗器械:医疗器械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或者其他物品,也包括所需要的软件。包括影像设备、监测仪器、家庭护理设备、制药设备等。2) IVD(体外诊断):通过对人体样本(各种体液、细胞、组织样本等)进行检测而获取临床诊断信息,进而判断疾病或机体功能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体外诊断试剂及体外诊断仪器设备等。3) 高值耗材:主要指对于安全性、生产使用要求较高,限于某些专科使用且价格较高的医疗耗材。包括心脏介入、外周血管介入、人工关节、晶体等医用材料。4) 低值耗材:指医疗服务使用的一次性卫生材料,包括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输血器、采血管、医用手套、引流袋、手术缝线等。图医疗器械的品类众多图医疗器械行业产业链图谱第二章商业模式和技术发展2.1 产业链价值链商业模式产业链上游行业主要为医疗器械行业提供零部件、原材料等基础产品、供应商规模大小不等,且行业发展较为迅速,产业较为成熟,能够为医疗器械行业提供良好的基础支持。中游生产企业众多。医疗器械行业下游应用领域为医疗卫生行业,主要包括各类医院、体检中心、社区医疗中心、家庭客户等。图医疗器械行业研究分析框架图大型医疗影像设备分类商业模式当前中国医疗保健行业在商业模式方面,一部分呈现“医疗保健电商化”特点,把互联网作为营销渠道的补充手段而提供低价化的产品,智能解决浅层次的行业痛点互联网与医疗保健行业的上下游资源整合,以“低价套餐+服务承诺+过程监控”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省钱、省时、生理的服务。未来医疗保健行业的盈利能力主要建立在其对各方资源的整合能力和创造力的交易流量上。技术发展MRI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所产生的射频信经过计算机重建形成图像。由于其利用人体内的氢原子核共振效应,因此对于含水量高的组织成像效果更好。软组织(如脑、脊椎、腰椎、关节等)的检查通常使用MRI。MRI的优势有:多参数成像、多方位成像、成分分析和功能成像带来的早期诊断能力等。MRI的核心部件包括射频发射器、接收器、梯度发生器、计算机等。图 MRI技术原理与核心部件免疫诊断作为临床检验最重要的细分领域之一,在我国 IVD 整体市场中占比近40%。其中化学发光由于技术优势,逐渐取代酶联免疫成为主流技术,目前占据我国免疫诊断市场规模的70%以上。2019年,我国化学发光市场规模约300亿,近5年复合增速约为 25%,远高于 IVD 行业16%的整体增速。2.3 政策监管医疗保健行业主要行业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为:1)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拟订并组织实施产业政策和价格政策。监督检查产业政策、价格政策的执行。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提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等。2)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拟订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拟订医疗机构、医疗技术应用、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医疗服务、采供血机构管理等有关政策规范、标准并组织实施,参与药品、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管理工作。拟订卫生和计划生育科技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组织实施相关科研项目、新技术评估管理、科研基地建设。3)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组织制定、公布药品和医疗器械标准、分类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负责制定药品和医疗器械研制、生产、经营、使用质量管理规范并监督实施。负责药品、医疗器械注册并监督检查。建立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体系,并开展监测和处置工作。4)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是行业内从事相关工作的单位或个人在自愿的基础上联合组成的全国范围的行业性非盈利社会组织,其下属的体外诊断(IVD)分会主要职能包括提供行业权威信息和观点,引导行业活动;向相关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专委会成员意见,提出政策、立法、重大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在行业内开展理论研究、组织专家调研和经验交流活动;编辑、出版行业研究报告等。第三章行业估值、定价机制和全球龙头企业3.1 行业综合财务分析和估值方法图综合财务分析图行业估值及历史比较医疗保健行业估值方法可以选择市盈率估值法、PEG估值法、市净率估值法、市现率、P/S市销率估值法、EV/Sales市售率估值法、RNAV重估净资产估值法、EV/EBITDA估值法、DDM估值法、DCF现金流折现估值法、NAV净资产价值估值法等。3.2 行业发展和驱动机制及风险管理行业发展和驱动因子2019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约为 6237.5亿元,同比增长17.6%。根据Evaluate MedTech数据,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增速约为5%左右,可见,未来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大有可为。随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技术革新及产业链成熟,市场容量将会不断扩大。根据中国海关的统计数据,2019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出口总额554.87亿美元,同比增长 21.16%,其中出口额287亿美元,进口额268亿美元。我国医疗器械的前10大出口国家为美国、日本、中国香港、德国、英国、韩国、印度、荷兰、澳大利亚和法国。图中国医疗保健行业市场结构分析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时间早,对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水平和质量要求较高,市场需求以产品升级换代为主,市场规模庞大、增长稳定。其中,美国是医疗器械最主要的市场和制造国,占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约40%市场份额,美国医疗器械行业拥有强大的研发实力,技术水平世界领先。图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十亿美元)图 2020年全球医疗健康融资额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41%医疗器械作为行业壁垒较高且技术含量高的高端制造业,其发展符合国家产业升级规划。驱动因素 医疗器械作为高端制造业,受国家政策扶持:1)鼓励创新、加快审批上市流程;2)从财政、税收等方面支持高科技的医疗器械公司;3)从采购法层面规定,在符合要求的情况下优先采购国产产品;4)出台国家级别的医用设备购买计划,刺激市场需求。 分级诊断推进,医疗支出提高,带动行业需求放量:分级诊疗制度是指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由不同级别和服务能力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并按病情变化情况进行及时便捷的双向转诊,从而建立科学有序的诊疗秩序,确保病人得到适宜治疗。对于医疗器械行业+来说,分级诊疗促进了基层市场放量。 国产化替代趋势:随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国产替代已经率先在DR、监护仪、CBCT等领域开始。随着我国厂商技术和销售网络的不断健全,我们判断国产化替代将在低端及中高端产品同时产生。低端产品的国产化替代已经较高,转而进行价格竞争,行业龙头有望凭借成本优势进一步提高市占率。中高端产品的国产化替代主要来自于国内厂商技术及产品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3.3 竞争分析医疗保健行业发展特征:通过对比医疗保健属性和核心服务模式,可将中国整体医疗保健行业分为五类,分别为创新型医疗保健、创投型医疗保健、媒体型医疗保健、产业型医疗保健、服务型医疗保健。此外,由于医疗保健行业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整体服务模式与运营模式并不完全成熟,也存在例如产业+娱乐、创投+游戏等复合型医疗保健类型。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红利淡出行业舞台,医疗保健服务类型回归商业本质。如何依托自身运营能力实现行业稳定发展,从而达到投资回报或商业落地的目的,成为行业核心探讨问题。在各类医疗保健中,由于产业型医疗保健多由企业主导,且与企业业务结合较为紧密。所以具有更高的商业落地可行性。成为行业核心探索方向之一。图波特五力分析SWOT分析3.4 中国主要参与企业图 2020年《财富》世界500强医药健康行业图A股及港股上市企业3.5 全球重要竞争者在财富世界500强2020年排行榜中,中国医疗健康行业有2家美国有15家,美国净利润937亿美元中国只有15亿美元,美国净利润率为5.84%中国只有1.54%。图 2020年《财富》世界500强保健行业图国外上市企业1) 麦克森(MCKESSON)[MCK.N]:麦克森公司是全球领先的供给、信息和保健管理产品及服务供应商,主要从事治疗药物和化学药物的进口和批发业务,包括提供制药业务及解决方案、提供医疗手术部分及解决方案及开发提供保健医疗科技技术。2) 强生公司[JNJ.N]:强生公司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产品多元化的医疗卫生保健品及消费者护理产品公司。强生公司是世界上最具综合性、分布范围最广的卫生保健产品制造商、健康服务提供商,生产及销售产品涉及护理产品、医药产品和医疗器材及诊断产品市场等多个领域。强生旗下拥有强生婴儿、露得清、可伶可俐、娇爽、邦迪、达克宁、泰诺等众多知名品牌。3) 美源伯根[ABC.N]:是目前美国最大的药品批发商。伯根布鲁斯威格(Bergen Brunswig)是美国最大的医药及医疗外科手术材料的批发商,在美国20个州拥有约30家经销机构,向药店、医院和健康保险机构分销药品和相关产品。美源伯根 (AmerisourceBergen) 公司是美国最大的药品服务商之一,服务对象包括药品制造商和药品供应渠道中的医疗保健产品与服务提供商,产品遍及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第四章 未来展望医疗保健行业将有以下几点发展趋势:1. AI技术和大数据等新科技驱动医疗产业链的创新。AI技术主要应用于基于影像的早期诊断、基于结构化文本的辅助诊断和基于AR/VR等三维成像的外科辅助治疗。目前国内83家企业正在探索人工智能医疗领域,主要布局在疾病风险管理、医学影像及诊断、医院管理等八大应用场景。随着技术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AI和人类的互动越来越多,先进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创新药创新技术都将引爆更广阔的行业增量空间。2. 随着医疗保健产业蓬勃发展,专业人才紧缺状态将会一直伴随。医疗健康机构会和劳动平台按照专业技能进行人才的筛选,比如寻觅放射科的人才。此外,一些医疗机构会利用劳务平台进行一些专业人才的补给。3. 未来中国公司借助资本的力量,加快海外并购步伐,“中国优势、全球资源”。中国企业通过资金优势、市场优势从海外购买技术或者产品实现产业的升级的案例越来越多,分享国外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加快产业进步和公司发展,这些都给行业带来巨大的商业机会。Cover Photo by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on Unsplash

从之

调研报告丨持续推进“互联网+健康医疗”发展

阅读提示■ “徐汇云医院”是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推出的上海首家智慧医疗平台, 2020年2月26日,上海徐汇云医院领到了属于自己的“身份证”,并拥有了自己正式的名字——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贯众互联网医院。这也是上海市首家获得互联网医院牌照的公立医院。■ 为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互联网+健康医疗”发展,徐汇区政协组成课题组,先后调研了区卫健委、区内多家公立医疗机构以及相关信息服务公司等,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建议:降低准入门槛,形成标准化套餐,实现互联网医院为公立医院标配;尽快完善互联网医疗商业模式收费细则,适时纳入部分医保报销范围;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丰富项目提高便民效能;尽快解决互联网医院的医疗人员能力水平壁垒,引导互联网医院良性发展,提供更优质医疗资源服务大众;尽快建设全人群的智慧医院建设;尽快完善患者个人信息保护措施,通过制度+技术保障安全。【“互联网+健康医疗”现状】上海很早就进入了在线医疗领域,以平台型和技术服务型为主的“前浪”曾在业内掀起狂澜,但真正意义上迎来拐点式发展机遇,源自新冠肺炎疫情——不少病人有日常诊疗和慢病复诊的需求,但为避免交叉感染,又难以及时就诊。在实体医院承压之时,在线医疗的出现,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应对疫情防控的基本就医需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为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大量居民听从防疫的指导“深居简出”。对一些慢性病患者而言,现实状况显得异常不便,虽明知现阶段减少在医疗机构的暴露时间、降低交叉感染概率的重要性,但出于病情需要,仍不得不承受着新冠肺炎感染风险及巨大的心理压力,去医院就诊。上海市卫生健康委积极发展“互联网+健康医疗”,加快互联网医院建设。疫情发生以来,上海陆续推出11家互联网医院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为患者在线提供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服务,降低了交叉感染风险,社会反响良好。除了把实体医院“搬”上线之外,第三方互联网医疗企业还在疫情期间为公众提供问诊服务。微医互联网总医院在疫情期间第一时间上线实时救助平台,给百万患者带去了健康与希望,减轻了医疗压力,成为全国抗击疫情中的重要力量。为了积极发挥互联网远程诊疗服务优势,减少患者就医跑动次数,市医保部门将把“互联网+医疗服务”试行纳入医保支付。疫情防控常态化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向纵深发展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加速了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在现实需求迅猛增长的情况下,有关部门放松了对在线诊疗和处方的管控,并“逼出”了医保支付政策的突破。随着疫情的缓解,从在线诊疗数据看,互联网医疗的热度有所降低,但由于此次疫情的“长尾”特征,疫情防控常态化,客观上正在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向纵深发展。从徐汇区中心医院启动沪上第一家互联网医院开始,上海几乎所有公立三甲医院都陆续加入这一新潮流,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互联网+健康医疗”建设运行的主要问题】互联网医院的设立形式大于实际健康界研究院发布的《2020中国互联网医院发展研究报告》显示,超过50%的互联网医院仍处于亏损状态。自上海徐汇区中心医院成为首家公立医院获批互联网医院牌照至今,上海又有多家公立医疗机构陆续获得“云医院”身份证,公立医院火线入局。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公立医院的互联网医院诊疗服务仅占日均就医量的1%都不到。互联网医院超半数亏损盈利难目前,互联网医院收费按照一级医院普通门诊收费,收费体系还不明确,面对疑难杂症、急症和大病缺乏专家收费体系。互联网医院无法通过处方赚钱,而服务收入又是忽略不计的,因此互联网医院很难盈利。互联网医院服务内容单一抄方为主的互联网医院模式单一。互联网医院以复诊和常规咨询为主。诊疗范围以慢性病和部分常见病复诊为主,但严禁首诊。这样就导致了部分三甲医院将普通医生作为互联网医院的接诊医生,无法吸引专家团队入驻互联网医院。接诊医生所做的事情就是抄方。这样就陷入了恶性循环,互联网医院成为开药门诊。互联网医院人才匮乏对于非常热门的三甲公立医院而言,专家医生,特别是一些有名的专家对互联网医院缺乏参与热情。互联网医院未覆盖重点就医人群医院的就医人群重点为一老一小。互联网医院反而成了老人就医难题。特别是在智慧医疗下,一些不会使用手机挂号预约、使用互联网就医的老年人群体,面临着互联网时代的就医困境。患者担心个人信息泄露互联网医疗确实给患者提供了便利,但要满足前提条件比较难。不少人还担心,在使用互联网医疗过程中是否会出现个人信息泄露。一旦进入一家互联网医院,首先需要注册,信息填写包括姓名、电话、病史等个人隐私信息。这样一来,便有所顾虑。在信息时代,个人信息很容易被泄露,更何况需要填写的信息还比较隐私。【促进“互联网+健康医疗”的针对性建议】降低准入门槛,形成标准化套餐,实现互联网医院为公立医院标配尽快纳入“一网通办”流程,推进互联网医院设立的绿色通道建设。强化“一网通办”基础支撑,以事业单位医疗机构申请互联网医院为例,让各部门之间实现数据共享。做到“让数据多跑腿,干部迈开腿,群众少跑腿”,汇集市场监管、食品药品、互联网安全、医疗卫生等审批中的各部门主体,在材料上传后,按照牵头部门接收、并联内部征询审核的方式审查审核,统一线上公布审批结果或电子证书,加快办理流程。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试点推进互联网医院设立的绿色通道,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形成标准模块,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实现集成服务、只跑一次、一次办成。实现公立医院配套的互联网医院全市全覆盖。尽快完善互联网医疗商业模式收费细则,适时纳入部分医保报销范围进一步完善医保支付政策,建立费用分担机制,健全互联网诊疗收费政策,促进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支持互联网医疗服务可持续发展。互联网医疗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探索合理的定价、合理的分配和合理的分担,让医生、患者、医院、企业等主体都能受益。互联网医疗的收费标准确实是个敏感问题,需要尽快从法规层面明确并加以规制。互联网医疗要两条腿走,公立体系是主力军,民营体系可以提供高端服务。公立医疗机构提供互联网医疗服务,主要由医疗保障部门对项目收费标准的上限给予指导;非公立医疗机构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政策需要适应互联网的行业规律和技术特点,发挥价格政策的杠杆作用,兼顾对提供远程服务的激励以及对滥用远程医疗服务的约束。与此同时,医疗机构提供“互联网+医疗服务”要向患者说明项目内容、收费标准等情况,征得患者同意,并严格落实价格公示制度,在医疗机构现场及网站的显著位置公示所开展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名称、项目内涵、计价单位、价格、说明等内容,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丰富项目提高便民效能鼓励医疗机构应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展医疗服务空间和内容,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改变单纯配药抄方的现状,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加快实现医疗资源上下贯通、信息互通共享、业务高效协同,便捷开展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等服务,推进“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推动构建有序的分级诊疗格局。支持医疗卫生机构、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搭建全市互联网信息平台,开展远程医疗、健康咨询、健康管理服务,促进医院、医务人员、患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尽快解决互联网医院的医疗人员能力水平壁垒,引导互联网医院良性发展,提供更优质医疗资源服务大众进一步落实医生自由执业政策,逐步消除让医生成为 “自由人” 的 “隐性障碍”。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探索并完善基于互联网的分级诊疗制度。医联体在互联网医院的试点形成。以区域内一家知名公立医院为支点,通过输出一套软硬件相结合的互联网医联体产品,强化区域中心医院、县乡级医院和基层卫生服务中心、药店之间的连接,借助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在线培训、学科共建、健康医疗大数据建设等手段,构建起信息互联、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的区域医联体,更好地实施分级诊疗和满足群众健康需求。尽快建设全人群的智慧医院建设着力提升就医体验,为老人定制“常用菜单”,致力“打造老年友好界面”。安排志愿者现场为老人实现互联网医院就医,在社区开展相关活动,组织教老人网上看病。设立就医服务绿色通道,为老人保持现场服务,开通绿色通道解决老年人看病难问题。尽快完善患者个人信息保护措施,通过制度+技术保障安全加快制定健康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 ,以适应互联网医疗发展的需求。建议制定个人信息或医疗健康信息方面的专门法律。利用先进技术为患者医疗信息的存储与传输安全保驾护航。建立互联网医疗服务的相关技术应用审查机制,并构建分级、分类审查制度,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进行监管。提高患者医疗健康隐私保护意识和平台监管机制。应建立医疗健康隐私相关的投诉与举报机制,开通信息安全事件处理的绿色通道,在安全事件发生后及时告知群众相关处置进展情况,降低隐私泄露风险。

胡杨人

十城调研报告发布,共促“三减”助健康

>34166211 2020-09-08 14:11:35.0 十城调研报告发布,共促“三减”助健康 三减 2 9224 医疗前沿 /enpproperty--> 近日,由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发布的《中国十大城市食品健康发展调研报告2020》显示,高达89.2%的受访者认为“三减”对国人健康很重要。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国人膳食结构发生改变的同时,疾病谱也在随之改变。为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预防慢病,在2016年第五届中国健康生活方式大会上,“三减”作为主题词之一,被首次提出。时至今日,“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牙齿、健康骨骼、健康体重)”作为一个新的专有名词,已经被纳入多个国家级纲领性文件,如《“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等,为指导各级单位开展工作指明了方向。减糖先行一步,甜味剂“减糖留甜”“三减当中,相对做的较好的是减糖。”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表示,实际上,中国人总的来说,吃糖并不是很多,而且现在甜味剂在食品行业减糖方面已经有成熟应用,有了相对有效的替代。近年来,用甜味剂代替糖的食品和饮料逐渐成为市场追捧的宠儿,《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也倡导,用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替代传统蔗糖。甜味剂是指能赋予食物甜味的食品添加剂,往往是普通蔗糖的200—300倍,既能满足消费者对甜蜜口感的要求,又热量低或无热量,按规定使用很安全。据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介绍,甜味剂不是减肥药,而是实现减糖的一种方式。只要食品生产企业按照相关法规标准正确使用,就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事实上,各大食品和饮料企业早在“三减”提出前就开始了各自领域的探索,以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比如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提供20多个品牌约100种不同口味的产品,其中14个品牌中超过40种产品是低糖、无糖产品。在减糖的同时,可口可乐公司还通过研发在饮料中添加维生素、矿物质和电解质等,为消费者提供好喝、低糖又满足不同需求的产品。在饮料中加入日常需要的营养物质已经成为行业的新风向,如近年上市的雪碧纤维+等产品不仅零糖零能量,更添加了“膳食纤维”,补充消费者对日常膳食纤维的需求。众所周知,巧克力和糖果是我们生活中的“小甜蜜”,但高糖分却令一些消费者望而生却。现在,巧克力行业也在通过升级配方和推出小包装帮助消费者减少糖的摄入。相比饮料和糖果,乳品想要减糖,往往要牺牲更多口感。由于酸奶是经牛奶发酵转化成乳酸后形成,口感偏酸,如果没有糖,大部分人都会感觉难以下咽。为平衡酸感,酸奶中往往会额外添加7%以上的白砂糖。为了减少酸奶中的含糖量,乳企的研发更多的是要在保证乳品营养不受破坏的前提下,优化口感。健康要加油,饮食要减油减糖先行一步,减盐和减油,却一直是中国人的“老大难”。《中国十大城市食品健康发展调研报告2020》显示,“三减”最大的挑战,在于大多数消费者不愿意放弃食物原有的口味。接近90%的消费者不希望产品为了健康升级牺牲口味。“谁都知道高盐、高油不好,但油和盐对于食品的风味确实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钟凯认为,一方面部分消费者对“重口味”有偏好,另一方面,餐厅、外卖和食品企业又在迎合并制造这种偏好,导致国人口味越来越重,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今年的9月1日是第14个“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为进一步倡导“三减”,“厉行节俭、反对浪费”的倡议。国家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办公室的工作人员透露,国家卫健委在9月的前两周重点开展 “健康要加油,饮食要减油”为主题的“减油”宣传,广泛倡导饮食减油理念,传播减油核心信息,鼓励人们减少油的摄入。推动三减,企业个人“双管齐下”推动“三减”,消费者教育和企业配方升级一定要双管齐下,否则产品叫好不叫座,最终也会打击企业健康转型的积极性。《中国十大城市食品健康发展调研报告2020》显示,“三减”倡议发出后,尽管超80%的食品企业已付诸健康升级行动,但食品企业能不能健康转型,最终还要看消费端的选择。调研报告发现,大约六成消费者认为自己营养健康知识掌握较好,其中女性和高学历人群的“自我感觉”更佳。然而仅有8.7%的专家认为消费者已经充分掌握了营养健康知识,可见营养健康知识的传播依然任重道远。“事实上,越是健康的人,越注重健康,越是健康状况不佳的人,健康意识也越淡薄。”钟凯指出,健康意识和健康知识水平,会影响到个人对于饮食健康关注度以及它改变的意愿。需要强调的是,健康意识需要激发,健康知识需要规范,健康行为需要引导。陈君石院士表示,营养健康教育的关键是要激发人们的内生动力,在有一定知识的基础上,从“要我改变”转变为“我要改变”。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是每个个体健康意识崛起的重要一步,更是健康中国共建共享的一大步。(田军)责编:李然 ]【来源:光明卫生】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萌单

“当代绿色健康家”调研报告:物业服务靠谱成为多数人首选

日前,“ΜΟΜΛ当代绿色健康家”发布全民调研报告。报告显示,疫情期间,人们被动性选择在室内的活动,少量社区内活动。室内互联网和电子产品占据大部分人的时间,拥有多样化生活方式的占比不高。室内场景丰富化,如客厅、卧室、餐厅功能多样和场景化,是未来产品升级的重要考虑。报告显示,疫情让人们对外交往行为锐减,出门全身防护,拒绝探访等成为主流选择。对物业服务要求更高,社区生活观念更为强烈,对于社区内实现生活超市购物、无接触收发快递、医疗教育等需求尤为凸显,指导我们对于社区升级的方向。多数家庭仍能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但是也有29.7%的家庭生活规律被打乱。其中,物业服务靠谱成为调查对象中的首选,其次是园林绿化好和智能新风系统等。物业服务,从硬件到软件的综合提升,成为疫情后更快更好的和C端客户交互的切入点。客户不仅希望室内改善、社区配套和规划整体升级,对物业的要求会更有所期待。在报告对不同需求层级客户分析中,刚需客户因为当前居住环境中物业服务多数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关注程度更高。疫情期间公区和人员消毒高度关注,需要应急措施尤其是人盯人社区防疫安排。在疫情后会减少,但是人们对于疫情后的公区消毒、无触碰、相关配套设施的增设、社区内物流配送方式,其需求是延续的。疫情期间对于如电梯、门禁、快递等各种可能接触到病毒的触点特别敏感,同时对社区内的通风环境、安心的活动场地、人群的密度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未来社区的规划和技术提升指引了方向。在社区设备层面,“无触碰科技社区”与“物业服务水平”,是必将提升的产品与服务要点。快递收发已成为人们生活最高频的对外接触方式,疫情期间如何做好防控,保护在收发过程中的安全无毒成为客户高度关注的要点,外投内取、消毒缓冲、独立的隔离储存空间是未来社区的提升重点。景观的提升包含着社区室外活动的各个方面,老年人的活动场地、全年龄段的健身设施、宠物活动空间独立消毒、充分的绿量等都成为疫情下最高的关注点,如何在景观规划的前期充分考量成为社区提升的重要选择。报告还显示,痛点传导需求,“家庭安全消杀”、“室内健身空间”是较突出的两大痛点体验。加之对家人与健康的关注提高,多元功能独立空间、玄关动线优化、四分离卫生间、全屋恒洁等需求成趋势。厨卫是与家庭健康关联度最高的区域,空间内与卫生相关的设备设施尤为重要。下水排水系统不安全,担心引起串联污染;橱柜厨具通风消毒设备缺乏;卫生间设施清洁消毒性差;已经成为高关注敏感点,并不会随着疫情而逝去,将是长期的持续需求,卫生层面仍要持续的关注提升。当代方面表示,洁净的空气、恒定的湿度温度、新风新氧、净水是绿色健康生活的根本,也是关注的重中之重。新风与净水在房屋设备中的应用已成普遍现象,后疫情时代,绿色健康建筑趋势更受客户追捧和认可。(许维娜)来源: 人民网

赵朔

中国十大城市食品健康发展调研报告:广东人吃得最养生,川人吃得很安逸

近日,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在京发布了《中国十大城市食品健康发展调研报告》。此次调研涉及10个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共获得有效问卷3001份,其中男性占51.5%,女性占48.5%。调查知名大型食品企业28家、具有高级职称的营养专家46人。以下是主要调查结果:广东人吃得“最养生”,川人吃得“很安逸”总体来看,约六成消费者认为自己营养健康知识掌握较好,很了解“平衡膳食宝塔”,其中女性和高学历人群的“自我感觉”更佳。然而仅有8.7%的专家认为消费者已经充分掌握了营养健康知识,可见营养健康知识的传播依然任重道远。有趣的是,饮食改善意愿最强烈的恰恰是“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本次调查的10个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中,广州人在“平衡膳食宝塔”认知度和饮食健康自评方面排名居前,而饮食改善的意愿和行动也十分积极,这给“广东人会吃”赋予了新的内容。重庆人和成都人在“平衡膳食宝塔”认知度和饮食健康自评方面尽管垫底,但依然乐在其中,缺乏饮食改善的意愿和行动。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指出,营养健康教育需要因材施教。对知识程度较高,改变意愿强的地区和人群,要在基本科普的基础上提供更丰富的科学知识;反之,则以普及基本知识为主。关键是要激发人们的内生动力,在有一定知识的基础上,从“要我改变”变成“我要改变”。消费者最想减盐,但口味偏好难以撼动调查显示,消费者对“三减”(减盐、减油、减糖)的认同度颇高,其中减盐的需求最迫切但也最难减。从调查结果来看,“三减”最大的挑战在于大多数消费者不愿意放弃食物原有的口味,接近90%的消费者不希望产品为了健康升级牺牲口味。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指出,甜味剂在食品行业减糖方面已经有成熟应用,但盐和油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替代品,这使得食品行业只能采取缓慢渐进策略,以时间换空间,让消费者逐步适应少盐、少油食品。当然,这给食品工业提供了研发这方面新技术、新产品的机遇。此外,消费者在阅读营养标签时主要关注的是脂肪、膳食纤维和蛋白质等信息,只有很少的消费者关注食品中钠的含量。丁钢强所长认为,这一方面说明食品中“隐形的盐”可能是未来减盐教育的重点,另一方面说明社会上的瘦身、减肥、健身等流行话题对消费者的食物选择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多数消费者认为饮食健康主要责任在食品和餐饮企业调查发现,高达80%的消费者认为,是否遵循健康饮食是个人选择,对于外来干预存在一定排斥心理。但与此相矛盾的是,多数消费者认为饮食健康的主要责任在食品企业和餐饮企业,而专业界和企业界一致认为家庭厨房才是核心。对此,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范志红认为,家庭厨房是国民健康的重要基石,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只有家家户户都践行“均衡膳食,吃动平衡”,让每一个“细胞”都健康起来,我们才能实现“健康中国”。三分之二消费者苦恼于营养建议说法不一致此外,调查发现,消费者获取营养知识的渠道丰富多样,其中微信、微博等自媒体是消费者的首选渠道。但同时,近三分之二的消费者苦恼于营养建议经常改变,不知道该相信哪种说法。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认为,自媒体的信息量很大,但信息的整体质量不高,尤其是谣言和模棱两可的信息偏多,建议消费者多从官方出版物(比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寻求答案,更希望官方部门和专家能多参与社交媒体的传播,扩大权威信息的声量。来源:环球网

斗牛牛

《中国十大城市食品健康发展调研报告(2020)》在京发布

近日,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在京发布了《中国十大城市食品健康发展调研报告》。此次调研涉及10个一线和新一线,共获得有效问卷3001份其中男性占51.5%,女性占48.5%。调查知名大型食品企业28家、具有高级职称的营养专家46人。总体来看,约六成消费者认为自己营养健康知识掌握较好,很了解“平衡膳食宝塔”,其中女性和高学历人群的“自我感觉”更佳。然而仅有8.7%的专家认为消费者已经充分掌握了营养健康知识,可见营养健康知识的传播依然任重道远。广东人吃得“最养生”,川人吃得“很安逸”有趣的是,饮食改善意愿最强烈的恰恰是“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本次调查的10个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中,广州人在“平衡膳食宝塔”认知度和饮食健康自评方面排名居前,而饮食改善的意愿和行动也十分积极,这给“广东人会吃”赋予了新的内容。重庆人和成都人在“平衡膳食宝塔”认知度和饮食健康自评方面尽管垫底,但依然乐在其中,缺乏饮食改善的意愿和行动。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指出,营养健康教育需要因材施教。对知识程度较高,改变意愿强的地区和人群,要在基本科普的基础上提供更丰富的科学知识;反之,则以普及基本知识为主。关键是要激发人们的内生动力,在有一定知识的基础上,从“要我改变”变成“我要改变”。消费者最想减盐,但口味偏好难以撼动调查显示,消费者对“三减”(减盐、减油、减糖)的认同度颇高,其中减盐的需求最迫切但也最难减。从调查结果来看,“三减”最大的挑战在于大多数消费者不愿意放弃食物原有的口味,接近90%的消费者不希望产品为了健康升级牺牲口味。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指出,甜味剂在食品行业减糖方面已经有成熟应用,但盐和油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替代品,这使得食品行业只能采取缓慢渐进策略,以时间换空间,让消费者逐步适应少盐、少油食品。当然,这给食品工业提供了研发这方面新技术、新产品的机遇。此外,消费者在阅读营养标签时主要关注的是脂肪、膳食纤维和蛋白质等信息,只有很少的消费者关注食品中钠的含量。丁钢强所长认为,这一方面说明食品中“隐形的盐”可能是未来减盐教育的重点,另一方面说明社会上的瘦身、减肥、健身等流行话题对消费者的食物选择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多数消费者认为饮食健康主要责任在食品和餐饮企业调查发现,高达80%的消费者认为,是否遵循健康饮食是个人选择,对于外来干预存在一定排斥心理。但与此相矛盾的是,多数消费者认为饮食健康的主要责任在食品企业和餐饮企业,而专业界和企业界一致认为家庭厨房才是核心。对此,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范志红认为,家庭厨房是国民健康的重要基石,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只有家家户户都践行“均衡膳食,吃动平衡”,让每一个“细胞”都健康起来,我们才能实现“健康中国”。调查发现,消费者获取营养知识的渠道丰富多样,其中微信、微博等自媒体是消费者的首选渠道。但同时,近三分之二的消费者苦恼于营养建议经常改变,不知道该相信哪种说法。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认为,自媒体的信息量很大,但信息的整体质量不高,尤其是谣言和模棱两可的信息偏多,建议消费者多从官方出版物(比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寻求答案,更希望官方部门和专家能多参与社交媒体的传播,扩大权威信息的声量。本次调查中近六成企业认为目前市场健康食品供应不足,超过80%企业的健康升级已经付诸行动。同时调查发现,食品企业认为健康升级的政策扶持和正向激励不足,导致企业研发动力有限。此外,很多专家认为企业的健康升级尚未达到预期水平,且餐饮业的现状与专家预期差异更明显。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总工程师李宇认为,食品企业的健康转型最终要看消费端的选择,因此消费者教育和企业配方升级一定要“双管齐下”。否则产品叫好不叫座,最终也会打击企业健康转型的积极性。(经济日报记者吴佳佳)

由也

北大医疗脑健康发布《儿童发展障碍康复行业调研》:五成康复老师正用专业培训实现自我增值

作为典型的人才密集型行业,儿童康复行业需要大量的儿童康复老师为孩子提供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近年来,随着行业的兴起,儿童康复老师成为热门职业,更是市场争相抢夺的“香饽饽”。儿童康复老师,前景真的如此光明吗?近日,由国内领先的儿童康复企业北大医疗脑健康,联合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发布的《2020年度儿童发展障碍康复行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通过对687位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儿童康复老师的调研与访谈,深刻洞察了“儿童康复老师”这一职业的生存现状、困境与内在需求。《报告》显示,以年轻女性为主力军的儿童康复老师群体,职务等级分布呈现金字塔形,基层康复老师是行业主体。同时,作为一群有着极高自驱力的专业人员,超半数的他们在过去一年通过专业培训,迈出了职业进阶的第一步,并且这种自我驱动导向的成长模式,已经成为康复老师专业提升的新趋势。儿童康复人正毅然迈出“舒适圈”,主动将资金和精力投入到学习和成长中。一、儿童康复老师群体画像:基层康复老师、年轻女性成为行业主力军从年龄和性别维度来看儿童康复老师的基本画像,《报告》指出,绝大多数康复老师为年轻女性。且他们的职务等级呈现金字塔形,基层康复老师占大多数,中高层、科研型康复专家占比不足30%。根据受教育情况来看,超七成康复老师拥有专科及以上学历,所学专业均与医疗、康复、教育相关,总体来看,康复老师的学历符合基本国家要求,但有进一步提升专业人才素质的必要性;且高层次的科研类人才明显匮乏。《报告》显示,康复老师从业流呈多元化特征,主要进入到了残联、社会、卫生和教育四大系统。从调研数据来看,进入到残联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康复人才覆盖了本次调研人员的61%。很多毕业生为进大企业而“挤破头”。但是每个人,对自身的定位不同,对就业认识的准则不同,因而职业理想和职业选择也不尽相同。《报告》显示,七成以上的康复老师选择进入50人以下的中小型康复机构工作,踏踏实实地在求职就业的旅途中迈进;仅有10%在百人以上的大型康复单位工作,成为一条生产线上的“螺丝钉”。二、服务对象模式:多元化 小龄化 一对多进入到这个行业,康复老师每日工作形影不离的,也即工作的核心——是这群发展障碍儿童。其中,最主要的是孤独症儿童、发育迟缓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这三类。此外,还有一部分老师服务于脑瘫、唐氏综合症等其他类别的发展障碍儿童,他们正作为孩子们的引路人,一步步陪伴孩子成长。《报告》显示,儿童康复老师的服务对象类别同样呈现多元化趋势。仅有15%~20%的康复老师针对某一特定类别儿童(如孤独症)提供服务。大多数康复老师都处于“身兼数职”的状态,进入到多个垂直细分的领域、面向多类症状的儿童患者提供服务,这也意味着行业对康复老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准要有更高的要求。同时,康复老师的服务对象还具有小龄化的特征。在服务对象的年龄分布上,儿童康复领域从业者的服务对象主要介于3-6岁之间,占比83.2%,这也与儿童康复的“黄金干预期”时段相一致。而面向13岁及以上的大龄障碍儿童的康复服务人员仍十分稀缺,不足2%。“一对多”也是康复老师日常工作的常态。《报告》指出,超六成的康复老师每天负责4-10名儿童。这意味着大多数康复老师不仅要执行甚至亲自制定每个孩子的个别化教育计划,还要与多个孩子的家长进行针对性的沟通,工作压力巨大。三、职业理想和职业困境”二重奏“据《报告》显示,近70%的康复老师是出于对康复专业领域的兴趣和热情而把这份工作作为自己的首选。很多行业都像繁忙的十字路口,源源不断有很多人进入、退出。但儿童康复行业并不是,不少康复老师表示,选择了这个行业便希望从一而终。在问及原因时,有近70%的人是出于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成就感而选择留在这个行业继续深耕。谈到对儿童康复老师的印象,很多人都称他们的工作总是轻松的、陪玩的,这也体现了大众对于康复老师的误读。事实上,康复老师不仅面对着专业学习压力,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职业压力。《报告》显示,绝大多数的康复老师(94%)表示压力很大,每天都在努力克服各类压力,不断进行自我调节和疏导。据统计,康复老师最大的压力来源不是所服务的孩子和家长,也不是机构内的领导或同事,而是职业成长的瓶颈,这个结果更是印证了康复老师群体具有极强的自驱力。《报告》还显示,近八成康复老师会因薪资待遇、未来职业前景及社会对本职业的重视程度,而选择是否继续从事这个行业;从职业满意度调研来看,影响他们满意度的最大的问题也是付出与回报的不成正比,这也与收入水平和工作负荷的调研结果相匹配。这足见康复老师的薪资待遇亟待提升,同时,他们应获得更多的重视和尊重。四、康复老师职业进阶新趋向:为成长付费,让自己增值要想提高自身的收入和职业等级,如何提升知识水平、专业实力是至关重要的一关。《报告》显示,一方面,康复老师希望接受系统学习,实现长期、连贯的知识体系的搭建;另一方面,他们也表示,希望有更多的实操培训,以将所学康复知识应用到工作中。因此,接受更系统的培训是广大康复老师突破自身职业瓶颈重要的一环。从康复老师目前所接受的培训状况来看,绝大多数康复老师都参与过相关课程的培训学习,但以短期培训居多(76%),长期培训较少(20%)。在问及去年一整年在培训上的花销时,有3/4的康复老师表示有过专业培训的投入。其中,50%以上的康复老师,将40%的收入,投入到了技能学习和职业晋升中,迈出了职业进阶的第一步,且全部为自费实现专业提升。这种自我驱动导向的成长付费模式已经成为康复老师培训学习的新趋势。告别单纯被动地被机构安排培训项目,而是选择自己主动迈出“舒适圈”,这也体现出康复老师对自我成长的负责。在培训方式偏好上,相比线上,康复老师更青睐纯线上或者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如何结合线上教学的便捷性与线下培训的互动性,成为人才培训机构需要设计和考量的重要方向。面对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多数康复老师称会与同事交流,仅有不到1/3的人选择找上级督导或找相关专家咨询,这也从侧面体现了督导资源上的匮乏。大部分的康复老师缺少督导渠道,只能自我摸索,这大大降低了解决问题的效率,仍有许多从业者对于1V1的督导培训有深度需求,个性化培训教学也是康复人才行业培训上比较欠缺的地方。为满足康复老师的专业与职业成长诉求,众多针对康复人才的教培机构出现。其中,由北京大学医学继续教育学院、北大医疗脑健康共同搭建的"A-PKU儿童康复人才培养体系”备受康复老师信赖。《报告》显示,超六成康复老师因A-PKU给康复老师搭建了一个从从业规范、职业进阶到成为行业专家的体系化职业成长路径而选择这个平台,且近40%的他们在跟随A-PKU做专业提升同时,提高了收入,实现了职业价值。在康复老师眼中,A-PKU不仅是新职业成长平台,更是儿童康复的“人才大学”。

此处三焉

健康第一,行稳致远:中国环保企业组织健康调研报告2021(上)

作者:甘振宇、王浩然、刘海楠、叶志强导读受益于大环境增长和政策红利,中国环保企业自2015年以来呈现指数级增长,短时间内接连创造业绩神话。然而,成功无坦途,2018年开始,在金融降杠杆、PPP项目清库的背景下,众多环保头部名企纷纷陷入困境,资金链紧张、业绩下滑、债务违约等事件频现。为什么有些企业能做到持续成功,而有些看似业绩辉煌的企业,却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一击即溃?有经验表明,业绩与组织健康密切相关,一家企业能够持续成功,一方面在于把握住了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拥有健康的组织和韧性,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快调整、执行和自我更新。但问题是:究竟该如何评价企业背后的健康状况呢?以斯科特·凯勒(Scott Keller)和科林·普拉思(Colin Price)撰写的《超越绩效:组织健康是最大的竞争优势》一书为理论基础,结合中国环保行业特点以及辰于为数家业内领先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经验,我们于2018年开发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在线调研系统,通过参与调研的人员对所在企业3方面9维度40个要素120个行为项的综合判断,能够系统、全面地评估企业的组织健康状况。截至2020年底,该系统收录了国内近100家环保企业超过1万名从业人员的一手调研数据。将这些数据进行脱敏后分析,形成了这份代表中国环保企业整体健康状况的“体检报告”。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样本量有限,本报告也许不能完全反映中国环保企业的组织健康全貌。我们发布此报告的更大意义在于通过科学方法与大数据分析的结果发现,引发中国环保企业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在“跑马圈地”的同时重视与之匹配的能力建设,真正做到“内外兼修”。未来,辰于将持续发布在这一领域的发现。我们也期待有更多的环保企业能够参与到这项调研之中,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并逐真正重视起来,以便做出有针对性的持续改善。毕竟健康第一,方能行稳致远。中国环保企业组织健康调研六大发现:中国环保企业组织健康状况整体一般执行力是企业健康与否的最主要差异责任制度建设表面完善实则落实不佳能力建设严重滞后于业务发展的速度激励手段缺失,与员工期望差距较大缺乏自上而下的系统创新,可持续发展活力不足中国环保企业组织健康六大发现发现一:中国环保企业组织健康状况整体一般整体而言,中国环保企业组织健康状况的评分偏低,平均值低于全国其他行业中位数。中国环保企业在三个结果上的表现较差,包括责任制度、能力建设与激励机制。但我们同时也发现,与其他行业相比,中国环保企业在发展方向与外部导向两项的表现尚可,这说明在环保行业总体看好的大环境下,环保企业大多对自身未来发展有清晰的方向与目标,并在上下达成了一定共识,他们也十分重视与外部利益相关方,尤其是政府、产业链上下游伙伴的密切合作,特别是近两年来环保项目体量越来越大,边界越来越模糊,环保企业越来越倾向通过联合体中标,与外部各行业伙伴共同践行“生态圈”战略,为客户提供端到端的综合解决方案(见图1)。另外我们也发现,中国环保企业的健康状况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化趋势。地处华南、华东区域的环保企业,其员工对所在公司的评价普遍比西南、华北高15%左右,各个维度皆如此(见图2),这种差异直接体现了外部环境对环保企业组织健康的影响:华南、华东地区环保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全国性、区域性及本土企业同台竞技,内外竞争压力促使企业更加注重内外兼修,他们建立了更为完善的流程制度体系,管理也更加精细化,他们鼓励员工多劳多得,努力营造市场化竞争的内部文化,企业的组织健康状况自然更好。发现二:执行力是企业健康与否的最主要差异组织的执行力是环保企业健康与否最主要的差异:不健康企业与健康企业相比,在执行力的差距达到14.4%以上,同期在战略一致性、可持续活力的差距则分别是13.3%、13.2%,这说明企业“能力”依然是决定企业是否健康的最重要因素,当然,健康的企业氛围也是助力企业发展强大的基础,两者相辅相成(见图3)。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领导力对企业健康评价的高低有决定性影响。这其实不难理解,根据观察,相对健康的企业往往拥有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班子队伍,尤其是“一把手”需“内外兼修”,他们不仅精通于墙内各种运营事项的专业管理,对如何与政府打交道、如何面对越来越挑剔的客户要求以及如何处理突发问题等墙外事项,同样得心应手。然而遗憾的是,由于近几年环保行业整体发展速度太快,人才培养远远跟不上,这种“内外兼修”的一线管理者较为稀缺。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我们发现关于领导力评价,高层管理者与其他各级员工的评价反差较大,这说明高层管理者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倾向于高估(也有可能自评“下不去手”)(见图4),这种高估会导致高层管理者难以看到或者不愿意承认管理上的问题。调研发现,很多处在运营阶段的环保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自我感觉良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管墙内事”的大有人在,这非常不利于环保企业组织健康的提升,也不利于未来公司发展需要。发现三:责任制度建设表面完善实则落实不佳表面上看,几乎所有的被调研企业都建立了清晰的组织架构、部门职责与岗位设置,责任制度落实到位,企业运转井然有序,然而组织健康调研的结果却发现,员工对所在企业在责任制度方面的表现评价普遍较低。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影响责任制度评价的四个管理实践中,职责清晰、绩效合同、个人责任感三项确实表现尚可,奖惩制度落实不到位则为主要拉分项。这也是很多国内企业的通病(见图5)。进一步对比健康企业与不健康企业的管理实践发现,不健康企业更加关注个人责任感与绩效合同的建立,他们往往更加强调个人力量,期望以一人之力带动公司的整体发展,依靠“人治”、管理粗放;而相对健康的企业则更加重视运营体系和纪律的建立,同时重视树立统一的价值观,强化员工的使命感和凝聚力,更多依靠集体力量(见图6)。发现四:能力建设严重滞后于业务发展的速度受益于大环境增长和政策红利,中国环保企业自2015年以来呈现指数级增长,短时间内接连创造业绩神话,我们观察到许多高速增长的明星企业,往往抓住价值链上某个切入点,形成独特打法,短时间内大获成功,一战成名。然而在集聚资源快速突破的同时,大多数企业难以两头兼顾,能力建设严重滞后于业务发展的速度。组织健康调研的结果显示,对人才培养的不重视、相对闭塞未充分借助外力,是导致这一问题的两大原因(见图7)。能力短板容易被高速增长所掩盖,一旦遇到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业绩放缓时,问题往往集中暴露,甚至形成致命打击,2018年环保产业的“冰与火之歌”,更多暴露的就是这些环保企业自身的痼疾。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不足,员工对所在企业的评价随时间变化起伏,“先热情、再抱怨、后无奈”的现象十分普遍:员工对公司评价随司龄呈波浪形下降不同司龄的员工对环保企业的评价呈现波浪形下降趋势(见图8)。司龄在1年以下的员工对公司的评价最高,1~3年司龄的员工评价快速下降,3~6年的员工评价又稍有回升,不论从哪一个维度看皆如此。这说明在当前大背景下,环保企业对新入行员工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在一两年内就会让新员工大感失望,企业缺乏活力、未来发展看不到希望、内部“排资论辈”风气盛行都是重要原因。另外,很多环保企业没有打开员工职业发展双通道,员工要想升职加薪只能往管理序列上发展,只有等上级退出甚至退休才能上位,员工在同一个位子上一呆好多年司空见惯,在长期“熬”的过程中,对10年以上司龄又没发展空间的老员工来说可谓“心灰意冷”。员工对公司评价随年龄呈U型变化我们发现,员工对所在企业的评价随年龄呈现U型变化趋势(见图9):20岁以下员工对企业评价最高,30~39岁员工对企业评价最低,之后随着年龄增长,评价又略有提升。30~39岁员工正处于家庭、事业的关键时期,来自于工作、生活的压力较大,他们往往也是环保企业的核心业务骨干,给予其公平待遇与事业发展机会,维持这个群体的稳定和工作效率,是环保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高学历人才对公司评价最低调研发现,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员工对所在公司的评价往往最低,说明他们可能在公司没有得到应得的待遇,本科、大专、中专以及中专以下的员工对公司的评价相差不大,但基本呈现随着学历提升评价下降的规律(见图10)。这说明高学历员工对公司各方面能力往往都有更高的期待与要求,当前大多数环保企业的组织氛围难以使他们产生认同,结果是:环保企业长期以来对高学历人员的吸引力较差,也导致环保企业在精细化管理、数字化转型、技术创新等方面整体落后于其他行业。发现五:激励手段缺失,与员工期望差距明显众所周知,环保行业很难吸引到高端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薪酬待遇普遍较低,与实际付出不相符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本轮组织健康调研中,我们广泛听取了一线作业工人的声音,“工资低、待遇差、涨幅慢”是出现最多的高频词,这对员工的积极性造成了第一次打击(见图11)。我们发现与工资低同样糟糕的是,大多数环保企业也不重视绩效管理问题,缺乏对企业目标体系的正确引导和物质、非物质激励机制,已经开展绩效管理的环保企业,大多也是走过场、流形式,“说的和做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大锅饭”现象普遍存在,这对员工的积极性造成了第二次打击。由于忽视业绩文化的建设,很多环保企业内部凝聚力差,员工抱怨声音多,主观能动性不强,推诿责任的现象时常发生(见图12)。发现六:缺乏自上而下的系统创新,可持续发展活力不足尽管这两年很多头部环保企业喊出了技术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口号,但从大部分环保企业的实践看,重投资工程、轻技术运营的问题并未根本扭转。组织健康调研的结果显示,环保企业目前的创新,更多的是自下而上的点状创新,主要依赖一线员工随机提出的新想法或改进(见图13)。在由最高层发起、自上而下的系统创新则寥寥无几,与之相配套的创新战略、机制、流程以及文化建设也就无从谈起。这将非常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敬请关注下篇:改善组织健康的六大“良方”:开展组织健康大调查,知己知彼选择适合的健康配方,对症下药塑造健康的企业文化,马上行动聚焦短板针对性突破,固强补弱培养全员主人翁意识,上下联动视情况持续动态调整,循序渐进关于《健康第一,行稳致远:中国环保企业组织健康调研报告2021(上)》本报告基于辰于公司面向环保企业开展的组织健康调研,结合过去三年开展的环保企业组织变革与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咨询项目完成。报告采集的数据截至2020年12月,包括近100家环保企业、超过1万名受访者关于对其所在企业组织健康状况的看法与建议。期待有更多的环保企业能够参与到这项调研之中,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并逐真正重视起来,以便做出持续改善。(010-86227609,marketing@chenyucn.com)关于辰于咨询公司辰于是一家年轻而专业的管理咨询公司,拥有一支精干高效的咨询团队。在过去4年,我们一直为国内生态环境、先进制造、消费与新零售等行业的领先企业提供持续的高品质咨询服务。凭借管理咨询与数字化工具的无缝链接,辰于能够为客户创造看得见的咨询价值。我们与客户组织的各个层级紧密合作,共同推动战略制胜、组织变革、运营转型、能力建设,以及确保执行的成功。关于作者甘振宇是辰于咨询公司创始合伙人,专注于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与先进制造业联系方式:ganzhenyu@chenyucn.com王浩然是辰于咨询公司项目经理,专注于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业联系方式:wanghaoran@chenyucn.com刘海楠是辰于咨询公司项目经理,专注于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业联系方式:liuhainan@chenyucn.com叶志强是辰于科技算法工程师,专注于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业联系方式:yeqiang@chenyucn.com四位作者诚挚感谢简依敏、邢梦琳、黄映娇对本报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