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创办于1937年的苏州市吴中区东山中学,现有教学班22个,学生总数1098人,专任教师122人,是一所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学。学校从校情出发,一手抓文化学习,一手抓体育项目,以“分层施教,低进高出,全面关爱提升每一名学生”为办学目标,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新生,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的极好贯彻。于师德中筑根基教师应以德立身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其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师德师风建设至关重要。首先,学校通过“讲政治,抓学习,以学提师德修养”,让教师将师德内化于心:全体教师在认真领会江苏省教育部门《关于印发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实施细则的通知》《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精神的基础上,签订师德承诺书;以讲座、座谈会、读书活动等形式,认真组织教职工学习,强化对师德的认识。其次,学校采取“借平台,勤积累,以学促师德提升”,让教师将师德外化于行:利用“学习强国”平台开展学习,每天打开“学习强国”学理论、看视频、做试题、比学习;校党总支借党建活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及主题党日活动、主题党课等多种形式的政治理论学习,不断发挥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带头作用。一批批师德过硬的优秀教师不断涌现,包括苏州市爱生模范王秋生、苏州市优秀班主任沈志荣、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徐洁、盛国平。学校还通过“又进无尘杯”奖教活动对最佳管理团队和优秀个人进行了表彰。于德育中促成长春风化雨育新蕾立德树人是教育的出发点。首先,学校通过“强管理,拓渠道”,来增强学校的育人功能。学校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围绕“仰怀教育”主题,班主任强化班级制度建设和班风、学风建设,并布置文化墙、图书角、卫生角,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树立班级形象。2019年度,根据寄宿生数量不断增加和宿舍住宿点增加的实际情况,学校在常规管理工作中特别加强了对住宿生的管理,使宿舍井然有序,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有力保障。作为苏州市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学校注重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每个班级均开设心理课,由专职心理教师和有资质的教师承担教学;为所有学生提供“一对一”心理健康咨询,做好特需学生建档和跟进工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从高一年级开始设置的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开展多元化课程体系,将教育从“升学主义”转向关注学生个人的未来发展,引导学生将学习生活与社会发展及职业选择连接起来,使学生逐步成长为一个既能适应当下的学习生活又能胜任未来生涯发展的完整个体。其次,学校利用“多活动,重引领”,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在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开展寓教于乐的德育活动,以迎接全国文明城市检查为契机,布置以“仰怀教育”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宣传阵地,通过LED电子屏、黑板报、校园广播等方式开展各类文化宣传,营造“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氛围;除了集体升旗仪式、班会课、团会、学生社团等常规活动以外,还开展了新生军训,“网上祭先烈——思念永存”“吴中区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在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社会参与性和综合实践能力。再其次,学校采取“搭平台,促提升”,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学校充分发挥区级优秀班主任、区德育导师、校级优秀班主任的辐射作用,通过沙龙互动,分享带班的智慧,并为年轻的班主任指点困惑,提升整理班级管理能力等,效果显著,在吴中区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中,杨东霞、张恩洪等教师获一等奖。席振华、潘正等多名班主任被评为吴中区绩效考核优秀班主任。同时,学校还积极组织志愿者活动,组建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展示青年教工和学生的风采。于教学中求质量“低进高出”奏强音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首先,学校通过“勤反思,细总结”,推动教学质量走高。面对2017级高一入学录取分数为全区最低的现状,学校采取了改进措施,对毕业班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进行重点监测:将跟踪学生的辅导落实到每位教师身上,使辅导更有针对性;重视大型考试后的质量分析工作,包括年级质量分析、班级质量分析、跟踪学生个人的质量分析,科学有效地指导后续阶段的针对性复习;通过各种激励机制和励志教育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其次,学校采取“抓业务,重管理”,追求教学高效质优。在教学常规管理上进一步强化,要求全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有效备课、有效选题、有效训练、有效讲评、有效自学、有效补差;教学手段上抓好常考点、新考点、失分点、能力点、支撑点。学校引进大数据平台,使教学评价更科学。学校通过大数据平台,在高一进行大数据精准教学试点实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成绩分析的效率和精准度,提高了试题的精确性和适合性,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再其次,学校狠抓品质,提优化,推动教研活动升级,鼓励教师“走出去”,外出听课、外出培训、外出研讨、校际交流等,加强业务学习与交流。“以赛代练”,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解题比赛、“一师一优课”比赛、评优课等各种类型的比赛,提高其业务能力。2019年度,陈淑敏老师获苏州市心理健康评优课一等奖……6名教师在苏州市“一师一优课”中获区优课,3名教师在苏州市首届中小学微课制作比赛中获一等奖。最后,学校全力办活动,争竞赛,学生学科收获多。1989年12月,学校被评定为苏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男足、田径等项目已成为学校体育特色项目。2017年7月,学校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学校体育健儿创造了吴中区田径比赛“八联冠”的成绩;在吴中区足球比赛、苏州市足球比赛中分别获冠军、第六名,在吴中区体育大会校园武术比赛中获得冠军。刘子安、王鸿颉两位同学获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在第13届“地球小博士”全国地理科普知识大赛中,学校共有27名学生获奖,其中9名获一等奖;在2019年“高一吉杯”化学竞赛中,多名学生获省二等奖、市一等奖和二等奖……于教技中见特色“智慧校园”谋未来学校紧跟教育信息化步伐,运用先进的教育策略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练好教科教技的内功。首先,学校“勤修炼,细琢磨”,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在理论层面,学校教科部门做好教育教学的理论学习工作,带领各学科组教师深入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订阅《人民教育》《上海教育科研》《江苏教育》《江苏教育研究》及各学科教学参考等专业期刊拓宽视野。在实践层面,学校开展校内区级带头人以上名师授课、围绕“高效课堂”主题的专题研讨、青年教师教学汇报等活动,理论联系实践,进一步提升教学实效。同时,学校重视教师的外出学习培训活动,多人参加国家级别培训,盛国平、山世华老师参加“国培计划”教师工作坊高端研修,2019年参与省级培训共170人次。其次,学校“善反思,长研究”,凸显教科研先导性。学校积极倡导教师认真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总结思考,并形成论文,踊跃投稿或参加各级各类论文评比。近3年来,学校教师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多名教师在“行知杯”“师陶杯”等省级论文评比中获奖。学校的各级课题申报和研究工作也顺利开展,3个市级课题和4个市教育学会课题都在有序推进,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最后,学校“多投入,升配置”,努力打造“智慧校园”。学校将教育技术和教学实际进行了有效整合,班级多媒体设备都已换成了具有交互等功能的一体电脑,教技室制定管理制度,培训教师,为构建多媒体高效课堂服务;所有的实验课程均开齐开足,提高实验室、特色教室和未来教室的使用频率,真正为师生学习提供优质的学习保障。于文化中绘蓝图登素质教育高峰学校“立校训,树三风”,明确发展方向。作为建校80多年的老校,学校首先确立了以“仰怀教育”为主题的“三风一训”,既展示了学校的历史、现实和理想,又展示了师生励精图治、开创未来、追求光明前景的坚定信念。其次,学校“巧规划,细琢磨”,打造美丽校园。2019年,学校将文化景观墙、东山文化的古诗词、橱窗、凉亭等和谐搭配,完成了教学楼综合改造工程……加强校园卫生管理,做好校园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再其次,学校通过“强服务,提质量”,促进后勤保障。学校总务部门紧紧围绕“一切为学生服务、一切为教师服务”的中心,不断提升后勤服务质量,从宿舍到教室,从操场到食堂,提供更优质的后勤服务。新时代,新教育,新使命。苏州市吴中区东山中学多渠引入活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设好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成长共同体,将素质教育推向新高度。(金曦东 宋鸿雁)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假如校长和教师一切以集体或个人的荣誉和利益为依据为标准,这就从根本从动摇了学校安静的前提和基础。学校应该安静,学校必须安静,这是常识,也正在逐渐成为共识。从教育部长陈宝生2018年的“两会”发言,到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报告等公开场合的多次强调,再到著名专家学者叶澜、吴非、成尚荣等专门撰文呼吁,有权之士与有识之士达成了空前的一致,出了共同的声音:让学校安静。然而,现实的学校却静不下来,“躁、噪”二字,仍然弥漫在学校的各个角落。究其原因,不外乎内因与外因的交互作用,不能与不愿纠缠在一起。树欲静而风不止,学校不能游离社会而存在,浮躁、急躁、烦躁的社会氛围,让学校难成一块“静土”;建功立业的冲动,成名成家的欲望,鼓噪、聒噪、呼噪的校园生态,使师生难有一分“静地”。学校何以安静?当内外兼治,整体联动,或能有所成效。就当前而言,我们以为最关键的是校长、是教师。只有校长、教师静下来了,学校才能真正安静,良好的教育也才能真正发生。为此,校长和教师应当而且必须有所作为。一要用足法力。要认真研究和运用现有法律法规的相关条文,来为学校的安静保驾护航。依法办学 科学治理,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保障学校安静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和巧妙借用,特别是用好用足法制的力量,来保障学校安静,是每一个校长和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和实践的问题。我们要充分运用《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等法律法规,来维护和保障学校、校长和师生的合法权益。期待能像陈宝生部长所说的那样,“要全面清理和规范进学校的各类检查、考核、评比活动,实行目录清单制度,未列入清单或未经批准的不准开展,要把教师从“表叔”“表哥”中解脱出来,更不能随意给学校和教师搞摊派。要把时间和精力还给教师,让他们静下心来研究教学、备课充电、提高专业化水平。”如能这样,学校安静就有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校长与教师的主体作用可以减弱甚至忽视。校长与教师始终是学校安静的第一责任人。二要顶住压力。现在有一种十分流行和非常普遍的说法是:××进校园。比如文化进校园、法制进校园、安全进校园、禁毒进校园、戏曲进校园、科普进校园、“三棋”进校园、足球进校园、健康教育进校园、非遗进校园、扶贫进校园、武术进校园、大国工匠进校园、征兵进校园、垃圾分类进校园、“五老”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原创动漫进校园、爱国卫生进校园……每一类进校园又有很多花样翻新的说法,就文化进校园而言,可能今天是红色文化,明天是传统文化,后天是武术文化等等,种类繁多;拿科普进校园来说,可能税务局进的是税法,民政局进的是民法,农业局进的农法等等,不一而足。如果细细梳理和排查一下的话,可能不下100进。这是导致和造成学校难以安静的十分重要的原因之一。当然,我们不能说,这每一进都毫无益处。但是,360行每一行都进校园的话,那学校还能安静吗?问题是这每一进的后面常常都有红头文件来推进和护身的。作为校长和教师的“压力山大”,是可想而知的。不过,为了教育,为了学校,为了孩子,我们要准确判断,善于辨别,学会选择,巧妙抵制、勇敢拒绝。如果不选择、不抵制、不拒绝,一切“来者不拒”,学校何以安静。对于这一切,有些学校的做法是,能领导班子应付的,绝不打扰教师,让教师安心教学;能教师解决的,绝不烦劳学生,让学生定心学习。这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担当。担当的是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希望,孩子的未来。因而是值得效法和借鉴的。三要增加定力。学校难以安静,固然与社会外部因素的干扰有着很大的关系。但也不尽然,有些就是由我们自己落后的政绩观、不当的功利观、错误的价值观导致的瞎折腾引起的。非喧嚣难以出名,不折腾无以获利。学校俨然成了 “名利竞技场”,工作演化成“新闻发布会”, 以扩大和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有些人就是想在动荡中捞到自己的好处。对此,不但不反对不抵制,反而低级的迎合甚至助长这种风气。假如校长和教师一切以集体或个人的荣誉和利益为依据为标准,这就从根本从动摇了学校安静的前提和基础。改变这种状况,不仅这要求校长和教师要抵得住名和利的诱惑,更要求校长和教师要有良好的教育定力,即具有在动态的环境中稳定自己心态、自己行为的能力。简言之,也就是定心、定行之力。校长和教师良好的教育定力,实际是一种价值取向和责任担当,来源于对其教育的坚定信仰和深刻理解,来源于其对教育功能与价值的不断优化与持续放大,来源于其对理想教育的无限追求和努力践行。文 | 秦德林(江苏省教育学特级教师,南通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国家职业二级心理咨询师)文章来源 | 《江苏教育研究》2019年B版第5期,本文转自“校长会”公号图片来源 | 网络
一早起来,给老爷子发了一条短信:生日快乐!这副照片是从季锋校长朋友圈中收藏的,特别喜欢,老爷子的(*^_^*)就像孩子的笑一样,灿烂、阳光并透明。之后,曹师勇军先生转发了《语文教学通讯》上我的文章《曹勇军的专业品质和风格》。在“882018,022019”(拜拜2018,您好2019)的时刻,本欲推送“智慧语文二〇一八”。但此刻,我想:致敬先生,成所您好!与先生认识,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不过那时,他在台上讲话,我在台下倾听。与先生真正交往,以先生能够叫出我的名字的话,应该是2000年后的事情了。因为先生之爱子负笈求学于奚园(南京十三中之别称,西家大塘之西,本作奚,因字难写,讹作西),先生之谦逊谦虚,往往就在与我们这些小辈的称呼上。先生与我的深交之始,跟《江苏教育研究》杂志有关,金连平先生开设了一个栏目《名师研究》,我给黄厚江先生写了一篇文章《在本色语文中追求语文的本色》(?),先生很是喜欢。打电话给王军校长,说要见见洪劬颉老师。当王军校长把成所的信息给我,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成所找我是何事。至今记得周五下午,成所到十三中信息中心,我去迎他,他说:小洪主任好,请问洪劬颉老师在会议室了吗?我说:成所,我就是洪劬颉。他说:我知道你是洪超啊。我说:洪劬颉是我的笔名。当然,那时候很多人都不知道洪超就是洪劬颉,洪劬颉就是洪超。这一天的见面,可以说,将会深刻改变我的研究生活。成所当时正在领导省级的重大课题研究项目:江苏名师研究。后来,升格为十二五苏派教育研究。老爷子在这个十年之中,教给我太多:做人的学问,做事的道理,做研究的品格。让我真正参与到苏派教育的研究之中。在《江苏教育研究》上做了曹勇军老师的研究。后来,在《教育研究与评论》上,连续开展了洪宗礼、黄厚江、王栋生、曹勇军、蔡明、严华银、唐江澎等研究,在《江苏教育》上开展了洪宗礼、陶行知、王兰、孙双金等研究,在《中国教育报》开展了叶圣陶、陶行知等的研究,创设了苏派语文教育论坛,对百年苏派语文教育家陶行知、叶圣陶、阮真、吴天石、顾黄初、洪宗礼开展研究,对洪宗礼洪氏语文开展研究……这些研究,一直都有阙如。作为一项浩大的工程,苏派教育研究是空前盛大的,其成果之丰硕,应该说是浩浩汤汤。就我自己的研究成果,也有三十万字多,成为我智慧作文、智慧教育、智慧语文之外的最多也是最重要的。成尚荣先生自己便是一巨擘,需要我们好好研究。当然,苏派教育中还有很多非常值得研究的人。而且,即便如曾经研究的,十年多过去了,也有新的实践,新的成果,值得系统梳理和重新研究。2019年,我有一个计划:重启苏派教育研究。
摘 要:学校系统具有自组织性,学校系统也会表现出自组织所具有的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关系、协同等特点。在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办学硬件、人员配置及其管理制度、教学管理与文化融合、外部管理体制等方面均存在一系列的困境。本文基于自组织理论的视角,对九年一贯制学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从学校内部可以充分利用开放性、远离平衡态、协同、涨落等效应,强化学校办学的主体意识、提高教师综合素养、推动学校文化的融合;从学校外部应完善相关政策,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提供相对应的资源保障,促进学校成为自组织。 关键词:自组织理论;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主体意识;内部协同;学校文化融合 一、自组织理论简述“自组织”概念最初由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 Kant)所提出。德国理论物理学家H. Haken认为,从组织的进化形式来看,可以分为两类:他组织和自组织。“如果一个系统靠外部指令而形成组织,就是他组织;如果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就是自组织。”[1]而自组织理论,则是对普里戈金等人创立的“耗散结构”理论,哈肯等人创立的“协同学”理论,托姆创立的“突变论”,艾根等人创立的“超循环”理论,以及曼德布罗特创立的“分形”理论和洛伦兹为代表的科学家创立的“混沌”理论的通称。[2][3]其中,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是自组织理论的核心内容。自组织理论是对传统系统论的发展,它的出现,为探索系统内部复杂性问题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二、学校管理的自组织性(一)自组织的特性1.开放性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一个系统要保持有序的结构状态,需要与外界不断产生交流,引入外界的物质、能量与信息,排出“产物”。也就是说,自组织系统需要保持开放的状态。2.远离平衡态平衡态是指在没有外界影响条件下热力学系统的各部分宏观性质在长时间里不发生变化的状态[4]。远离平衡态是指系统内可测的物理性质极不均匀的状态,这时其热力学行为与用最小熵产生原理所预言的行为相比,可能颇为不同,甚至实际上完全相反,正如耗散结构理论所指出的,系统走向一个高熵产生的、宏观上有序的状态[5]。3.非线性关系线性关系是指系统与外部信息的“输出”和“输入”之间存在一种确定的关系;反之,则是非线性关系。非线性关系有可能使系统产生自催化反应的超循环现象,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简单的加和,而是有可能会产生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的现象。耗散结构理论认为,这种非线性关系,是系统走向有序化以及走向高层次的有序化的一个重要条件。4.重视“巨涨落”涨落分两种:一种是由于物质不连续性引起的、作为统计平均值的宏观量在平均值附近围绕平均值的涨落;另一种是由于作热运动的大量媒质分子对宏观小物体的无规则碰撞,导致小物体随机运动引起的涨落。[6]在系统偏离平衡态后,涨落将会在系统产生新秩序方面扮演重要的作用。而“巨涨落”,反映了改革力量较大、采取的新举措较为有力,对于能够实质性、有效地推动系统新秩序的改变有足够的推动力。由自组织理论,我们可以知道,系统有序结构的形成是要通过涨落放大的[7]。5.重视内部的协同协同学认为,系统内部的各子系统只有产生良好的协作关系,或者产生合作效应,才能更好地使系统走向有序。6.创造性突变论认为事物结构的稳定性是突变论的基础,事物的不同质态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些具有稳定性的状态,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事物不变,有的渐变,有的则突变的内在原因。[8]系统的突变,在某种情况下是系统适应外界新变化的需求,也是系统内部走向新平衡的需求,而这些就需要系统本身或者子系统具有创造性。因而,可以说,创造性是自组织的根本特征。(二)学校管理的自组织性学校内部结构具有多层次性,同一管理层或群体间都是由一个个人组成,而人本身就具有复杂性,因而可以说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学校会受到系统之外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政策影响,或者在办学的思路、所采取的举措等方面要受制于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家庭等部门,但这些影响并不等同于纯粹的外部指令,学校能够将这些外部制定的政策、规则等内化于自身运转所需要的制度、规则等,并形成有序的结构,因而,从这个角度来看,学校兼具组织性与自组织性。“认识与承认教育系统中客观存在的组织性与自组织性是教育系统观上的一大变革。”[9]与此同时,学校运转所具有的特点,也具有自组织具有的特性,如:(1)开放性,学校内部的各子系统均需要与外界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流,这是学校得以生存的基础;(2)远离平衡态,学校各子系统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以及学校系统内部存在评价系统,这些使得学校的管理并不是处在一个平衡态;(3)非线性关系,学校与外部的信息“输出”与“输入”之间不存在一种确定的线性关系,同样,学校管理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并不存在一种确定的线性关系;(4)“巨涨落”现象,“学校在管理中,总要受到某种因素的干扰,这些干扰必然会使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出现涨落现象”;(5)重视内部的协同,学校的管理过程本身就是各子系统之间协同合作的过程;(6)创造性,学校管理中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是具有创造性的人类,同时,学校时常会面临到外部或内部新的变化或挑战,需要学校管理富有创造性。三、九年一贯制学校管理的困境(一)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现状1.定义卢伟[11]、柳春霞[12]等人认为,九年一贯制是指小学、初中联体办学,使九年义务教育成为一种连续的、系统的、整体的学制模式。这些定义简单、概括地阐明了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本质与特性。本研究更倾向于周峰的定义,即:九年一贯制是实施义务教育的一种学制,它的基本特征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整体设置,学校有完整的一至九年级课程方案、课程计划,学校在办学目标、课程目标、学生培养目标、教师发展目标、学校管理制度等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的一体化管理体系,使得九年义务教育具有连续性、完整性,达到学制一贯、升学一贯[13]。2.政策支持历程1986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自此,我国各地,特别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北京、上海等地区为提高义务教育的办学质量,结合自身情况开始积极探索“九年一贯”的学制。2000年后,随着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矛盾的突出,特别是择校问题的凸显,中央开始出台相关政策倡导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建立,如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十四条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实行九年一贯制”;2002年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工作分类推进与评估指导意见》中提出“逐步推进九年一贯制,带动中小学建设的整体和均衡发展”。2010年以后,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除了在2012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支持初中与高中分设办学,推进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等处出现较为明确价值导向的“支持”话语之外,在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更是提出“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可以说,从这一系列政策文本中关于九年一贯制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国家层面对九年一贯制办学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视程度。据教育部教育统计数据[14]显示:2016年位于九年一贯制学校内部的小学班数为233970个,占全部小学班数的56.25%;位于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初中阶段学校数为15631所,占全部初中阶段学校数的29.99%。可见,九年一贯制学校已具有一定的发展规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主要的学校类型之一。3.发展优势或者意义目前已有的研究指出,九年一贯制学校有如下优势: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同一性与连续性[15][16],有利于资源的合理使用[17],体现办学的规模效益[18],有利于学校管理队伍系统地思考,提升领导力,有利于教师大跨度地全程育人,提升专业素养[19]、节约制度“交易”成本[20]、减少行政干预[21]、减轻学生课业负担[22],有利学校特色化发展[23][24]等,最终有利于推动义务教育公平、均衡、优质发展。(二)九年一贯制学校管理存在的困境1.办学硬件:未能真正地“一贯”或体现学生发展的特殊需求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硬件主要存在两大弊端:(1)一校多址办学,造成学校分隔管理。加之合并前办学条件参差不齐,制约了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25];(2)建筑风格采取“一刀切”模式,与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特点投射在建筑设计的需求产生矛盾。学校建筑文化对学生的隐性教育作用的发挥受到制约,甚者对学生的安全造成隐患(如适合高年级学生的建筑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对低年级学生可能就是一种安全隐患)等。2.人力资源:人员配置及其管理制度与学校发展需求存在差距(1)人员的素质九年一贯制学校所面临的学生群体年龄跨度大,身心差异明显,部分管理任务与教学任务需要在小学段与初中段之间交叉进行,这对学校管理人员与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26]。而实际上这种能够适应教学与管理要求的人员较为匮乏,这在某程度上对学校的管理与教学活动产生较大的影响。与此同时,对于新合并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或新加入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学校领导与教师而言,往往他们原有管理经验会存在一定的负面迁移现象,这对于学校的发展也极为不利。(2)人员编制不足,存在结构性超编或缺编的现象首先,在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办学过程中,由于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导致管理任务增多,这会导致学校总体编制存在不足的现象;其次,由于学校内部,小学与初中的编制核定标准并不统一,所教学科科目也不一致,可能会存在初中阶段学科教师结构性超编,小学阶段学科教师结构性缺编;最后,小学教师与初中教师只能初中教师兼职小学,小学教师不能兼职初中的教学,会引起学校的人员编制产生结构性冲突,影响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3)考核标准与福利待遇存在差异九年一贯制学校内部两个学段的教师职称评定标准、绩效工资拨款标准等方面是不同的,这就导致[27]:(1)同一所学校内部教师教龄相同,职称却相差很大,容易产生心理落差;(2)同一所学校内部教师工作量接近,但工资差异明显,心理容易产生落差;(3)教师跨学段进行教学与管理,其工作量考核与绩效评定缺乏上位文件指导,容易产生新的矛盾等。3.教学管理与文化融合:浅层化九年一贯制学校涉及到的学生规模相对较大,学生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教师的规模也相对较大,学科背景较多,这些均会对整个学校的教学管理(如课程安排、课程衔接等)、教师管理、一体化德育实施、文化融合等领域的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4.外部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尚未有专门针对九年一贯制学校进行管理的部门,即学校同时接受小学段与中学段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而这会产生如下负面影响[28]:(1)两类机构的指导可能会存在指导风格或要求不同,影响学校的办学定位与特色发展;(2)学校需要接受两个部门的指导,增加学校的行政成本,干扰教学;(3)由于初中有升学考试,两个机构的评价存在重初中轻小学的现象,影响学校整体的育人质量。四、自组织视阈下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困境消解(一)学校内部管理首先,有效利用开放性、远离平衡态、协同等效应,强化学校管理者办学的主体意识,使学校由他组织走向自组织。学校由他组织走向自组织的过程,实际上是学校运行成熟化、走向优质发展、走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学校管理者基于上级文件精神的指导,应强化办学的主体意识,加强顶层设计,自主决定学校的战略发展,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使学校形成稳定而有活力的学校运行格局。”[29]在形成自组织的过程中,学校要坚持开放办学,畅通学校与外界之间信息流的渠道,通过自主争取外界支持,吸纳外界优质的办学资源、信息与能量;要坚持创新办学,敢于打破办学中的定势,在困境中寻求突变,使学校系统远离发展水平较低的平衡态;要营造协同的文化,构建良好的民主的决策机制、协作机制等。成为自组织的学校,具有高度的开放性,能够吸引符合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的管理人员与教学人员,建立“序列化”德育体系[30];成为自组织的学校,在学校中体现了高度的自主意识,因而应基于学校的发展定位与实情,自主决定学校校址及服务不同年级学生群体的建筑风格,降低学校建筑与学校发展之间存在的冲突,如可以通过“异地资产置换,换建新的统一校址......可以通过运用信息化网络管理手段,实现多校区共同治理,以治理手段现代化提高其管理效能”[31];成为自组织的学校,在学校中体现了高度的统整意识与能力,“更有利于九年一贯制学校在顶层设计上统整不同学段的培养目标、组织结构及管理、组织文化、课程及教学、人力资源”[32][33]等,遵循孩子身心发展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征,“重视发展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教育价值”[34],切实提高教育质量,真正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其次,有效利用远离平衡态、涨落与竞争等效应,提高学校教师的素养与教学激情学校教师管理中的“远离平衡态”,可表征为打破传统的评价模式与绩效考核机制,构建较为科学、合理的、符合办学新发展的评价模式与绩效考核机制;“涨落”可表征为打破传统的培训模式与校内研修模式,构建综合化、个性化的培训模式以及中小学一体化教研机制;“竞争”可表征为采取同学科赛课、同年级赛课、同课异构、异课同构等途径,营造健康的竞争文化。再次,有效利用协同、非线性关系等效应,推动教学管理与文化的衔接和融合“协同”的目的是加深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可创新地采取“三段小循环’教育格局”[35]等模式,提高学生与教师对高年级学习与教学的适应性,可通过管理重心下移[36][37]、干部轮岗、教师贯通、教研打通[38]等途径,加深学校管理者与教师、同学科教师、不同学科教师、不同年级教师等群体之间的沟通与合作;“非线性关系”是指系统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变化不存在确定的关系,表现在学校管理中就是要畅通信息渠道,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发挥师生主人翁意识,以推动管理与文化的融合。(二)学校外部保障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认识到九年一贯制学校成为自组织对于学校解决当前所遇到的特有的困境,并提高办学质量与活力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在此前提下,基于九年一贯制学校自组织的性质,教育行政部门应优化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的外部环境,主要如下:1.切实落实学校办学的权利尽管国家层面已经出台《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等政策来规范与要求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副校长等校领导在学校管理中全面履行“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等职责,但在真实的教育实践中,学校校领导在岗位内容履行方面往往“被迫”在应付上级的检查、评比等方面有所侧重,使得其他方面如课程管理、校园文化管理等方面所用的精力偏弱,或自主性不够。建议政府层面出台相关配套性政策,切实保障义务教育学校校领导各项岗位内容的有效实现与平衡,充分保障学校校领导能够发挥个人在学校管理中的自主性与灵活性,使学校系统接近自组织系统,让校领导能够应势创造有效的“远离平衡态”“涨落”等效应,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2.加快相关顶层制度制定,制定符合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实际的政策目前我国九年一贯制学校已经是基础教育阶段重要与主要的学校类型之一。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学校管理、办学模式等方面均有它的特性,从本文的研究中也可以看出,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发展中呈现出的困境,也具有其特性。然而,截止目前,我国针对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政策仍处于空白,极不利于这类学校的健康发展[39]。在此背景下,建议尽快制定并出台《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标准》,“对九年一贯制的办学设施、办学经费、师资队伍、课程建设、教学改革、质量评价标准等制定有针对性、指导性标准和实施细则,依法保障一贯制学校提高办学资源均衡配置,打通中小学职称晋升,完善绩效工资考核体系,推进人才培养配套改革工作,提高其办学的规范性”[40],提高办学对高素质管理人员与教师的需求保障[41]。3.针对九年一贯制学校进行专门管理与督导评估,提高办学质量加大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在整合原有中教科、小教科职能的基础上,单设一贯制学校管理办公室,重新厘定其职责权限,负责对九年一贯制学校进行专门管理,改变过去政出多门的交叉管理局面,提高其管理效能。[42][43]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对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督导评估[44],要更加重视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从教育投入、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的质量等角度全方位测定和评价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办学成效”[45]。注 释:[1]姚文建.自组织理论下的国家开放大学办学体系建设探索[J].中国远程教育,2013(05):28-33.[2]侯淑萍.浅析自组织理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J].太原大学学报,2009(03):92-94.[3]樊瑛、狄增如、许立达.自组织理论的概念、方法和应用[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1(02):130-137.[4]包科达.中国大百科全书(74卷)(第二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363-364.[5]百度百科:远离平衡态[EB/Ol].https://ke..com/item/%E8%BF%9C%E7%A6%BB%E5%B9%B3%E8%A1%A1%E6%80%81/4834949?fr=aladdin[6]龚昌德编.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7]吴钢.自组织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J].教育探索,2000(07):28-29.[8]何盛明.财经大辞典[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9]郑和钧、陈峰.自组织理论与教育整体改革[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3(04):58-62.[10]姜云飞、聂荣鑫.自组织理论视野中的学校管理[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01):41-45.[11][20][25][27][28][31][40][43]卢伟.北京市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现状的调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4(11):43-46.[12][24]柳春霞.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的若干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1(10):27-29.[13]周峰.九年一贯制学校教研活动“小—初”衔接的行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14]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16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6/2016_qg/index_3.html[15][38]于会祥.“唯一的母校”:一贯制学校的一贯性探索[J].中小学管理,2016(07):46-49.[16][19]贡和法、屈佳芬.“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基于江阴市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实践的理性分析[J].江苏教育研究,2017(4A):34-39.[17]叶晶.发展“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利弊与应对策略[J].中学课程资源,2011(09):4-7.[18]陈苍山.办“九年一贯制”学校有利于鄂伦春族聚居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1997(4):82-83.[21]钱林晓.以九年一贯制学校为主体的义务教育体制构建设想——一种基于效率与公平视角的经济学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1):24-28.[22]北京市育英学校.九年一贯制办学体制的“三个效应”[J].北京教育(普教),2012(07):8-9.[23]宋世云、张纪元.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探究[J].中小学校长,2015(06):4-6.[26]段智强、潘万勇、白鸣珂.关于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3):7-8.[29]许志红.自组织理论视野下的学校自主办学[J].成都教育学院学,2005(03):73-74.[30]孟宪彬.对九年一贯制办学背景下“有效学校”建设的研究[J].中小学管理,2013(03):31-32.[32][37]孟宪彬.九年一贯制学校组织效能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6.[33][36]翁肇祯.减缓九年一贯制办学的负效应[J].上海教育,2010(13):57-58.[34]邓璐.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的时代需求[J].教育科学论坛,2017(10).[35]周珑、汤有根、厉正孚.关于德清县九年一贯制办学情况的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5(07):78-80.[39]潘立建.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育管理的探索[D].苏州大学:2016.[41][44]方秋堂.九年一贯制办学体制的源起、发展困境及建议[J].教学与管理,2016(06):49-51.[42]侯继学.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教育,2010(04):11-12.[45]张平平、胡咏梅、周达.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的发展状况优于普通学校吗?[J].教育科学研究,2017(01):60-69.(作者单位:广州市教育研究院)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张海水声明:本文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2020年10月20日,徐州市大马路小学“自主·成长”好教师团队开展了读书交流活动,大马路小学任焱校长和 “自主成长”好教师团队的老师们参加了此次会议,并邀请了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的颜莹主任进行了专家引领。在线上线下的交流互动中,老师们分享了阅读颜莹主任的专著《教育写作:教师教育生活的专业表达》的读书感受。此次读书交流活动由江苏省特级教师刘杰主持,她代表老师们热烈欢迎颜莹主任的到来,感谢颜主任对一线教师的深切关怀,这本专著引导教师正视教育写作中的现实困境,为教师们量身定制了专业表达的有效路径。通过分析不同类型、不同文体的特征,教给老师们具体的、可操作的、切实可行的写作方法和专业表达,有助于唤醒教师的主体自觉,建立专业视域下的表达自信。孟凡英主任以《双向构成,相互玉成》为题首先发言,她认为《教育写作》这本书让她对写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师只有坚持在读书中悟道理、在实践中做教育、在积累中写反思,才能够完成一次次的蜕变,更加懂学生、懂学科、懂教育,更加认真地做教育、享受教育,书写自己的精彩教育人生!年轻的英语郭洁主任读了《教育写作——教师教育生活的专业表达》一书,深有感触,对自己提出了两点:“教育写作对我而言为什么难?”“我为什么要写作?”她剖析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在不断中,寻找到了写作的目的:为了更好地做老师,为了更深入地思考,为了更幸福地生活。彭苏华校长发言的主题是《遵循文体特点,掌握写作方法》,她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把这本书的章节做了细致的梳理,分别将教育叙事、教学案例、教学论文、文献综述和调查报告从文体特征、文本结构、基本程序、写作步骤、注意事项等方面分门别类,系统归纳,做了很好的书评和导读,给团队老师们很大的启发。王海芳老师是大马路小学的美术教师,她一直默默努力,不断追求,这次读颜莹主任的书,思考自己的教学,她体会到了教育写作的意义,即提升阅读品质、深化思想认识、提高教学能力,她已经逐渐养成了用理论指导实践的习惯,并决心坚持写作,让写作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张俊主任以《审视自我,走向美好》为题,提到了阅读这本书时具有强烈的自主阅读的欲望,读出了惊喜感、带入感、幸福感。她认为,颜主任把这样一本很专业的书籍真正写到了教师们的心里,给教师们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她在审视自我中找到了“病根”,在阅读书籍中掌握了策略,在自我突破中逐渐学会了专业表达。王银娣老师的发言题目为《写作体验,在教育生活中幸福行走》,她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阐释了自己的观点:深耕——在教育实践中积累素材,深思——在阅读反刍中获得灵感,深描——在写作体验中幸福行走,她还特别提到“教师的成长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引领学生更好的成长,成长也是教师的责任。”颜莹主任回顾了两年前走进大马路小学的情景,赞扬大马路小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长久以来形成的自主发展的良好样态。她向老师们介绍了自己写《教育写作:教师教育生活的专业表达》一书的写作目的,即希望采用深入浅出的方式把这本书当成老师们写作的工具书,给更多的老师以写作的帮助和指导。她对六位老师的发言一一点评,用热情的赞美、激励的评价、智慧的点拨,引领着团队老师对教育写作更进一步地深入地思考。颜主任认为此次读书交流让大家度过了一段非常美好的时光,每位老师发言的角度都有不同,分析也非常深刻,能够给其他老师很好的启发。她很高兴自己能够成为教师成长的同行者,并真诚感谢老师们给予她的灵感和启发!任焱校长对团队老师的发言给予高度评价,对教师们的成长更是寄予厚望。她认为通过此次交流,老师们更加认识到了教育写作的价值和意义,掌握了专业行走内在成长的路径。她提出“读——做——写”要成为专业成长的“链条”,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读写并进、相辅相成。她希望老师们要更加坚定地走“读——做——写”的专业成长的路径,逐渐形成“内生力”,激发专业行走的更大的动力,建立专业自信,寻找专业幸福感,从而形成“内在动力——价值意义——方法策略——成长路径”的良性循环。专业的表达,专业的行走。任校长和刘杰老师期待老师们勤奋写作,笔耕不辍,记录下自己的教育时光,留下宝贵的教育财富,成为更专业的教师,追寻更幸福的教育人生!主编 李旭监制 周靖霏总监 朱汉东【来源:名城徐州】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话说现在的很多中小学老师,由于不会写论文,所以一提到评职称写论文就头大,就会生出厌烦情绪,抱怨说:一个小学(或中学)老师哪里需要写什么论文,又能写出什么论文!的确,从严格意义上讲,中小学老师发表的那些关于教育教学探究的文章,其实大多数都是一些经验之谈,算不上论文,或者说是算不上正规的论文。但由于习惯,我们仍姑且称之为论文。对于中小学老师要不要写论文的问题,我是这么看的:一、现在评职称对论文虽然放宽了,不作硬性规定,但论文仍是加分项。如此,有论文自然比没有要多得分,所以想评职称就肯定要写。二、作为一个老师,对于教育教学,我们还是应该有一些自己的看法的,写论文是我们表达观点的最好方式。有的老师为了评职称,花大价钱去买论文,在我看来实在不值(也不可取)。其实写教育教学论文并不是一些老师想象的那样难,只要肯下功夫,大家都是可以写出来的。而自己写论文,不仅不要花钱,还可以得到稿费,以及学校奖励,何乐而不为呢?要怎么下功夫呢?别急,后面我会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给各位说说怎样下功夫,朝哪方面去努力。而在这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下自己的论文写作之路,或许等我讲完,你自己就能明白怎样练习写论文了。我写论文,最早始于2005年,是一位很有资历的徐老师引导我走上这条路,他经常发表论文。记得一次聚餐后,我与徐老师闲聊。徐老师对我说:“你年龄不大,得写论文,不光是评职称用,有朝一日面临下岗,你把论文拿出来,叫别人下岗也不会叫你下岗。”当时我们这儿老师还处在下岗危机中。我觉得他的话有道理,就问他怎么写。徐老师给我的方法就是模仿加钻研,即先看教育教学杂志,看人家怎么写,仿照形式,换上自己的内容。于是我就按他说的做了。当时学校订有两样教学杂志,一个是省教育厅的,还一个是我们县的。看过一两本,我心中就有数了,觉得自己完全可以写出类似的文章。我开始留心教学,很快就有了一个素材,于是开始动手写。当我真正提笔写的时候,最初也确实遇到了阻碍,就是书面表达能力跟不上,手中的笔不能准确而巧妙表达内心的意思,所以写出的东西(自己都不能说它是文章)羞于投稿。不过,我感到自己这个关于作文教学的内容比较有价值,不想就这么丢了,所以就反复修改。而在修改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有信心,因为越修改越通顺,越修改越好了。于此我明白了这样一点,自己是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所以功底还是有的,一开始只是因为缺乏练习,所以写不好,写多了,表达水平自然是可以提高的。当然,为了提高表达能力,我又加强了阅读。对于写论文,我不仅有信心,还有了劲头,因为教委办出台奖励政策,按稿费奖励3倍,而我们学校校长则承诺,教委办奖励多少,学校就奖励多少,这加起来其实就是6倍啊。从写到改好,前后大概经过了两个月的时间。接下来就是投稿。当时我们学校还没有电脑,我就到打印社给打出来,并复印了好几份。徐老师对我说,投稿可以像用爆炸钩钓鱼那样。爆炸钩上钩子多,意思是可以同时投好几家。徐老师说这虽然不合规,但也没办法,因为论文有时效性,等这家退稿了,投那家就晚了。我当时根本不懂什么合规不合规,反正就按他说的做了,给省里、县里都寄去了。过几天又在邮局的订阅杂志指南上看到云南一个杂志《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就也给投了一份,这一投就中了,于是我发表了第一篇论文——《让作文不再是学生的最怕》,而且是省级的,而且还上了封面。论文内容是介绍如何让学生不怕写作文,慢慢爱上写作文。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我的高兴心情可想而知。而这种高兴心情不仅来自发表论文,也来自发表论文带来的丰厚回报。当时那篇论文稿费是45元,我复印了稿费通知单,交给了教委办,得到135元的奖励,然后学校又奖励135元,加起来我这篇论文得到315元,而我当时工资一月才七百多块钱。成功打响一炮后,我便更加乐于写论文了。在备课时,我都是自己构思教学,而不是去抄别人的教案。教学之后,我会随时记下一些特别的感受或是想法。这样久了,就可以发现可写的素材。在2007年时,我在同一杂志上发表了第二篇论文《浅谈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方法》,拿到稿费50元整,但只得到教委办奖励,学校没给,因为那年学校被盗,校长给弄得焦头烂额,说实在没钱。发表这两篇论文,给我带来的好处不仅是物质奖励,更主要的是使我顺利评上了职称。2008年,由于我有本科文凭,可以提前一年参评。省级论文加10分,这两篇论文给我加了20分,而那时别人连市级的论文都没有,所以这是我超越别人的关键所在。评过高级后,我并没有放弃写论文,因为已经形成了思考与写作的习惯。后来,我陆续发表了一些市级和县级的。这期间我进行网络小说创作,有点影响到论文写作,但事后反思,觉得小说创作大大提高了我的表达能力。到2011年,我又发表了一篇省级的。由于写网文不能中断,所以我就一边从事网文创作,一边坚持论文写作。从2013年开始,我每年都有一篇省级发表。这些论文不仅有稿费(后来稿费也涨了),还使我得到学校的奖励(只是后来三倍取消,改为按级定量),更使我在多次评优评先中胜出。2011年《教师上课要“慎独”》发表于《江苏教育研究》2013年《浅谈如何把握阅读教学中的儿童本位》发表于《教师论坛》2014年《你听,天鹅在说……》发表于《小学教学》2015年《构建以生为本的师生对话课堂》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学》2016年《惩戒教育的性质及其注意事项》发表于《教学与管理》2017年《谈班主任工作的误区及矫正》发表于《学校管理》2018年《课外阅读进入应试轨道还能走多远》发表于《学校管理》以上都是省级的,市县级也有一些,此外还有一些教育叙事、评论之类的发表在《师道》上,还当了几次枪手,所以这些年稿费也得了不少。至今,我依然坚持思考教育教学,坚持写教育教学论文。那么到底怎样去写呢?前面说要下功夫,到底朝哪方面下功夫呢?又怎么下功夫呢?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相信对大家一定有启发。首先要在教学上下功夫,这方面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钻研教学策略,二是进行问题反思。这两点其实殊途同归,都是为了改进教学。备课时钻研好的教学方法,总结经验,凡是具有创新性的,只要写出来,一定可以发表。平时多反思教学中的问题,总结教训,寻找改进方法,写出来也是很好的论文。其实如果大家看一下杂志上的论文,就会发现很多内容自己平时也那样想过,只是没有总结没有写下来而已。其次要在阅读和写作上下功夫,要提高表达能力。我经常听到身边的老师这样说:“这有什么啊?我也这样想的,只不过写不出这样的话罢了。”是的,很多老师心里有好的想法,只可惜由于缺乏表达能力而写不出来。所以,老师们一定要多读书,书读多了,再多练习写,表达能力自然就上去了。那么,上面说这些要多长时间才能见效呢?这里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如果你狠下功夫,一年就可见成效,以后会越来越好。三年之后,你脑子里的想法会排队,而只要你有想法,出色的表达能力能很快将其形诸纸面。当然,至于如何形诸纸面,也还是有些技巧在里面的,近期我会发文举例说明。悦读老师专注教育探究,欢迎关注交流。
原标题:心吻书香 共同成长——“金乌林”综合学科读书沙龙活动开展通师一附综合学科青年教师停课不停研,相约在8月4日晚上七点在线研讨,不断提升自己的研学能力,大家开启了暑期第二次美好相约,通过视频会议的形式,共同交流阅读了由《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编辑部主任颜莹所著《教育写作——教师教育生活的专业表达》,以及《快速改善课堂纪律的75种方法》的感受。张建老师主持了本次线上交流活动,通师一附副校长倪莉、德育处副主任曹建在线进行指导,还有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学科的多位青年教师参加了在线研讨。在交流中,老师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王坦老师在读完《教育写作》这两本书,认真思考后有几点感受:第一,体育绝对不是简单的身体教育。第二,我们体育一线教师如何达成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的问题。管凝老师认为学生一般都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引导,他会助长诸如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的心理滋生。李少娟老师在通过阅读《教育写作》最大感受:好的教育写作、论文,再多的理论都不如自己教学亲身经历,撰写自己喜欢的言论来得真、来得快。殷艺灵老师在阅读了《快速改善课堂纪律的75个方法》之后,结合了自身的教学课堂,发现很多时候教师的教学表达方式其实是很重要的。最后倪校长总结一个人读书是寻景,一群人读书,则是永不褪色的风景。通师一附年轻教师用阅读构筑丰富的精神世界,成就幸福教育人生。
改变,从项目学习开始 ——海安市实验小学品格提升工程项目顺利接受中期调研江苏省中小学品格提升工程是全省基础教育内涵建设的重点项目,是实施德育优先、五育并举的重要工程,是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项目。为切实推进全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的实施工作,江苏省教研室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指导中心于6月28至29日对该工程第三批65个项目开展了中期调研,海安市实验小学“指向共生品格提升的项目学习课程建设”项目名列其中。此次调研因疫情影响,采用了云上视频会议的形式,我校相关人员参与了视频会议。会上,周振宇校长向专家们阐述了题为《改变,从项目学习开始——指向共生品格提升的项目学习课程建设》的项目中期研究报告,重点就我们多年来对此项目的思考与实践进行了五个方面的汇报:一是项目实施进程及经费投入情况,二是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三是值得推介的创新之处,四是项目后期安排,五是对本项目实施的实践反思。专家组王文忠校长对我校的项目汇报作了精彩点评,对项目实施情况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说海安实小的项目给人留下四个印象:第一是项目自然生长,动态发展。这个项目是实小20多年来教育研究的延伸与发展,有自主、有条件、有特色。第二是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学校建立项目指导委员会,学校的各科室、各级部、各学科整体联动,让项目实施得到保障。第三是扎实推进,效果明显。一是学校能针对评委、专家组的意见,根据学校实施的实际,修改并完善项目的实施方案,在思维上、思想上不断推进项目建设。二是稳步投入,项目经费使用效果好。三是学生、教师直接参与项目的活动多,参与面广。第四是构想并启动了微型课程的建设,已初见成效。项目的实施,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品格得到了提升,成效明显。项目实施的工作、案例、经验、报告等在《人民教育》、《江苏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评论》等各级媒体发表,在各级交流活动达30多次,项目学习的成果非常丰硕。改变,从项目学习开始。“指向共生品格提升的项目学习课程建设”项目是我校继省前瞻性改革项目之后承担的第二个省级项目,为促进我校全科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提供了深度发展的可能,为提升学校办学品格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供稿:海安实小教师发展中心)
12月24日上午,由南京市教学研究室主办,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承办的艺术学科小班化教研活动顺利举行。南京市教研室主任严必友、南京市教研室教研员杨健、建邺区督导室美术特级教师傅幼康、《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金连平社长及各校教师代表等共同参加了此次活动。此次活动以“艺术融合: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二楼金色大厅张灯结彩,主舞台两侧悬挂着潘校亲提对联,来宾们沉浸在浓浓的节日氛围中。学校老师在此情境中为大家带来了三节生动的公开课:音乐课《过新年》、美术课《年画》、综合实践课《龙舞新春我“点睛”》,来宾们领略了中华附小课堂的精彩风貌,也记录下了学校为弘扬传统文化所作的努力。其中综合实践课关于段龙舞的探索实践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老师共同完成了这节课,当段龙舞动在金色大厅内,福字、对联纷纷献与嘉宾,在场人员纷纷赞叹。随后几位老师开展了题为“多学科融合、体验中华情”的沙龙活动,对课堂进行了深度解读。沙龙过后,中华中学附属小学副校长刘宁霞围绕“课程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这一主题向来宾们做了详细的工作汇报,现场专家及领导紧随其后就几位老师的课堂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大家纷纷对此次活动及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意给予了高度赞誉,肯定了学校以课堂教学为基础、构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引导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副校长 刘宁霞今天我们举行了南京市艺术融合:传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样的一个小班化教学活动,就是要引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教学中来体验、感知中国传统文化,让他们建立民族自信,建立民族自豪感!02:08想了解更多南京教育资讯 请关注公众号 “南京魅力校园网”
2015年2月27日,在启东中学教职工大会上,校长王生发言时朗诵了《再别康桥》,又对大家说“平时有做的不对的地方,请多包涵。”此时的他并未意识到,不远处有两双陌生的眼睛,正在紧张地盯着他。01从1978年重新开始的高考,经过20年的发展,让人们逐渐意识到了“高考指挥棒”的弊端。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学生以分数论输赢,学校以“北清率”论高低。学生们唯试题马首是瞻,缺乏创新精神,身体素质低下,没有社会责任感。那句家喻户晓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们从进幼儿园开始就不再快乐。各种培训班更是满天飞,这么多年下来,有的居然还上市了,实在是一种讽刺。大学生即使考进了大学,对所选专业也不感兴趣,更没有积极性。因为这个专业可能是因为他的分数限制,或者家长认为将来有前途而被动做的选择。大学只是根据分数对学生进行录用,至于这个学生的能力、爱好、特长等实际情况则一概不知。而了解学生情况的中学,则没有发声渠道。2003年,为了打破“一考定终身”,在教育部的安排下,北大、清华等部分高校开始进行自主选拔的改革试点工作,由高校按自己的方式来选拔部分生源,但效果非常不好。于是在2009年为了弥补之前政策的缺陷,时任北大招生办主任的刘明利正式提出了“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方式,即由有资质的中学校长向大学提出优秀学生的推荐名单。随后,清华推出“领军计划”,复旦推出“望道计划”等。用白话来说,就是大学想与中学建立一座绿色桥梁,为特殊人才、值得培养的领军人物提供机会。必须承认,这个方案的初衷是好的,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我们需要的并不是只会做题的机器,而是综合人才。但是,初衷是好的,未必代表这个方案就是好的,况且很多事情也往往坏在执行环节。021958 年 3 月出生的王生公开称呼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但并不甘心在农地里过一生的他,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天之骄子”。1981年从南通师专毕业后,王生被分配到启东中学,从此开始了他的明星校长之路。两年后,他所任教的班级有5位学生在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中夺得一 、二等奖,开创了启中中学在全国夺奖的先河。1984年他被破格提拔为副校长,那年刚满26岁。登上管理岗位后,王生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于是进修了管理专业,1995年他获得了中国科技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也正是从这年开始,启东中学先后在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中夺得了13块金牌2块银牌,因此被誉为“奥赛金牌的摇篮”。1998年,王生正式成为启东中学校长。2002年又获得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2007年8月上旬,王生的高光时刻来了。党中央、国务院邀请60名长期在一线工作,为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优秀教师代表和教育专家代表到北戴河休假。王生作为江苏省唯一的中小学教师代表参加了这次休假活动,亲身感受到了中央深情的关怀。除此之外,王生还获得过“很多教师干一辈子都不可能沾得上边的”荣誉。他曾身兼中国数学会会员、南通市青年数学教师研究会会长、国家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等职务,获得过国务院特殊津贴、省政府专家津贴,先后在《江苏教育研究》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 50多篇。03如果不出事,王生获得的荣誉和成就肯定还会更多更辉煌。可惜,这个世界没有如果,也没有推倒重来。诵完《再别康桥》的当天下午,王生被两名纪检人员带走,启东中学成了王生的康桥。第二天南通市纪委发布公告称王生涉嫌违纪,正在接受组织调查。根据之前所披露的其违法犯罪内容来看,也没有什么太特别的,基本上没有突破“滥用职权、暗箱操作、接受承包商及家长贿赂等”这一套路。不过有这样一段内容引起了笔者的注意:王生作为启东中学校长,曾为多位有裙带关系的学生“走后门”:评选“省三好学生”:为南通企业家周某的女儿提供有偿帮助争取北京大学实名推荐名额:为南通企业家高某的儿子提供有偿帮助争取复旦大学实名推荐名额:为上海某建设公司董事长杜某亲友的子女提供有偿帮助看到了吗?北大和复旦的推荐名额!从中可以反映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某些失去监管的情况下 ,诸如 “省三好学生”、“校长实名推荐”这类出发点良好的举措,完全可能蜕变成某些中学校长牟取个人利益的渠道。也正是基于这一原因,所谓的“省三好学生”、“校长实名推荐”这些金光闪闪的荣誉的成色和可信度也就大打折扣了。虽然我们不能因王生这粒“老鼠屎”就唱衰中国教育界这“一锅粥”,但谁又能说中国之大,仅有启东中学一家才有这个情况,上述荣誉又有多少诞生于严密的监督之下?04王生身上已经有了太多的荣耀和光环,以我们常人的角度来看,他根本犯不着或者不值得去自损根基。但是为什么他这么做了呢?说明北大首提的这个校长推荐制自身的漏洞太明显。从这个推荐制中,我们能看到国外大学的影子。后来也证明,这个举措就是向国外先进国家学习的产物。“校长推荐制”在教育领域中并不少见,欧美甚至是香港等教育较发达地区都以校长推荐作为选拔人才的辅助措施,但并没有听到人们对当地计划有过多的质疑。那么这些地区的高等院校招考是如何拥有良好公信力的呢?以美国为例,美国的推荐制不是针对某个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只是在个别情况下,校长的推荐才会对学生升学起到巨大的辅助作用。公平的主要原因有如下三方面:推荐信是每个学生升学的必备条件,而不是校长对于个别学生的“特殊照顾”。美国高校的人才选拔采用综合评价,学生在中学期间的一贯表现被视为更重要的录取因素。校长推荐并非校长一人决定。校长推荐人选受到校董会、全校教师甚至是学校所在社区的普遍关注。这么一对比,我们就看出问题在哪了:国外大学是把“推荐”作为评价因素之一,而我国是把“推荐”作为选择入围的必备条件。国外大学是综合各种因素包括“推荐”一起评价,而我国只是对“推荐”给予加分录取优惠。我们中国与美国在国情、基础教育的普及上有很大不同,如果我们照搬某些制度,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像某些企业号召员工学习华为的狼性文化,只看到了华为的频繁加班和高奉献,但并没有看到其背后作为支撑的高福利高待遇,或者即使看到了也不愿意承认。此类企业大多被自己给“浪”死。在推行了5年之后,北大吸收了各方面的声音和教训,转而推出了升级版的“博雅计划”,原推荐制停止。其中最大的变化是学生可以自行推荐,不再需要校长写推荐信。但是新版本政策的具体情况到底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科学地观察和评估。05由启东中学明星校长所牵引出的这个“校长推荐制”,只是我们在推行高考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缩影。在其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执行跑偏现象。究其原因,既有政策本身的缺陷,也有执行者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两点:科学性不足,法制性不强。不管是很多大学都在采用的自主招生,还是北大清华的“博雅计划”、“领军计划”,都是教育改革的破冰之举,都值得我们尊重。但是改革兹事体大,风险系数极高,如果不能把其控制在科学性和法制性这两方面的框架范围内,轻者会让政策无效,重者就会出现钻空子的不法之徒,影响我们的教育大业。一个王生落马,并不能说明教育界已经河清海晏。如果改革之策不科学,缺乏监督,恐怕还会有赵生、钱生、孙生、李生等钻空子的人出现。加注:王生已于今年4月出狱。原创不易,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