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2月24日讯 20日,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生态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南京江北新区成立。研究院将重点致力于产业应用技术研发,促进成果转移转化;以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服务长江流域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和支撑生态环保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支持中心建设成为绿色技术创新高地、创新主体培育摇篮、研发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战略智库。(刘 霞)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大学?你是不是没有听说过这个消息?你甚至不知道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是什么?在哪里?对吗?那小编今天先跟大家说说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外景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由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于2013年成立的,是一种新型科研组织。它的主要功能有两个:大学(科学院)与工业界的桥梁和全球创新资源与江苏工业的桥梁,将“研发作为产业、技术作为商品”,构建促进产业技术研发与转化的创新生态体系,打造研发产业梦想。科研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先进材料、生物与医药、能源与环保、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未来JITRI将建设成为全球重大基础研究成果的聚集地和产业技术输出地,为产业转型升级和未来产业发展持续提供技术支撑。座谈会现场据悉,9月8日上午,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在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调研,研究加强院地合作、深化产业创新工作,共商支持筹建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大学有关事项。座谈会上,张敬华听取了产研院情况介绍,对深化院地合作、推进产研院建设发展等有关工作进行研究和调度。省产研院负责同志介绍了筹建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大学的初步计划。该大学将围绕省市产业重大需求,依托产研院的人才资源、平台载体、机制优势、创新能力,采取校内校外“双导师”、高校院所“双学位”、企业院所“双激励”等新机制,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上率先突破,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布局,形成“学为产所需、产为学所依”的融合创新优势。张敬华对此表示肯定和支持。他说,组建一所产业创新型大学,对于培养实践导向、需求导向、面向未来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对于南京和江苏打造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官网图片小编观点:近些年来,各种新型大学出现,前有中国科学院大学,后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它们都是从原有的科研机构独立而来的,后面西湖大学的诞生又再一次刷新了人们的世界观。后面山东省科学院合并给了齐鲁工业大学,山西省农科院合并给了山西农业大学,各种新形式的合并越来越多、层出不穷!不过小编觉得,这也不全是坏事,很可能在资源集中的过程中避免了资源闲置的弊端,可以更好的集中利用教育资源,造福教育,服务于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是南京大学第一个校外政产学研平台,始建于2006年,是由南京大学、宜兴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三方共建,立足宜兴、服务全国环保事业的高等科研机构。研究院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产业引领”的发展理念,不断提升科研成果转化速度、核心技术创新水准、产业技术规范化水平、产业发展支撑能力,服务区域环保产业转型发展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需求。搭建平台助推产教融合研究院搭建了具有“环境检测-技术创新-中试验证-工程示范-电商销售-标准引领”等全过程服务硬件研究设施和规范服务管理支撑体系,先后建成教育部水处理与水环境修复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所、江苏省环保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宜兴分基地、国际标准化组织工业水回用分委员会(ISO/TC282/SC4)国内技术对口单位、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水环境工程技术与装备专业委员会、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水环境技术与装备),有效推动了污染控制与资源化领域重大原创技术的研发、核心成果的转移转化和工程技术应用创新人才的培养,赢得了政府、企业、高校院所等多方赞誉,在业内享有公益性“水医院”美誉,创新了产学研平台助推产业-学科互促共赢发展的新模式。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围绕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区域复合环境污染问题,研究院在废水超低排放、分质再生、高风险污染物防控、组份资源化、有机质能源化和低浓度恶臭治理等高新技术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研究工作,取得了众多代表性的科研成果,支撑区域环保产业高端化发展的同时,更增强了为区域环保企业提供服务的实力。建成182家紧密型产学研企业合作群,成立了36个企业联合实验室,联合、参与企业承担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29项,企业联合技术攻关72项;创办衍生企业3家,孵化企业30余家,累计服务和支撑5个国家及国内21个省(市),72项涉及化工制药、轻工纺织及工业园区废水治理工程的成功实施;形成国家/省优秀示范工程20余项,国家/省高新技术产品36个,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优秀案例等。标准支撑服务国家战略2016年以来,研究院率先探索并实践“原创技术-平台开发-工程推广-标准/规范-产业提升”的环保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依托国际标准化组织工业水回用分委员会(ISO/TC282/SC4)等标准平台,建立我国水环境领域“技术-装备-工程-检测-服务-评估”全链条技术标准体系,已联合主导制定ISO国际标准6项、国家标准7项、行业标准4项、地方标准10项、团体标准33项,成功打造了贯通水环境领域上下游产业、国际和国内开放合作的标准创新生态圈,辐射国际、国内相关院所、企事业单位及标准化机构800余家,推动11家央企、41家龙头企业、5家上市公司、25家设计院转型升级。为进一步推动标准引领支撑新技术与装备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研究院又积极牵头申报筹建我国环境领域唯一的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水环境技术与装备),并于2020年8月成功获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正式批复。创新基地面向标准化支撑和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及水环境技术与装备产业发展重大需求,以“打造一个平台、创新三项机制、推动四链融合、实现两个突破”为核心,提供技术标准化、标准研制、试验验证、应用推广、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科普教育与展示等高水平“一站式”标准创新服务,努力打造水环境领域先进技术标准化、市场化、国际化和高水平人才培养的核心示范区,为加快推动“科技-标准-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我国水环境技术与装备标准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做出应有贡献。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北极星水处理网讯:12月14日,江苏省生态环境评估中心公示江苏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家库拟入库专家(第一批)名单,按照注重地区特色、加强地区联动、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并重、技术与管理齐抓的原则,遴选了40名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整治领域具备较高学术造诣和工作能力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及一线行政管理人员,组成了江苏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家库(第一批)。详情如下:关于江苏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家库拟入库专家(第一批)名单公示的通知为充分发挥专家在我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中的引领示范和决策咨询作用,以利于指导开展业务培训,指导地方开展相关治理工作,经厅领导同意,并报机关纪委备案,8月26日省厅网站发布征集公告,共收到来自省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相关政府部门中的163名报名人选。按照注重地区特色、加强地区联动、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并重、技术与管理齐抓的原则,遴选了40名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整治领域具备较高学术造诣和工作能力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及一线行政管理人员,组成了江苏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家库(第一批)。现将拟入库专家(第一批)名单予以公示(详见附件)。公示期间:2020年12月14日—2020年12月18日。任何单位或个人如有异议,请及时反映。情况反映电话:025-58527200、86266079附件:江苏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家库拟入库专家(第一批)名单江苏省生态环境评估中心2020年12月14日江苏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家库拟入库专家(第一批)名单 序号 姓名 单位1 操家顺 河海大学环境学院2 陈建中 盐城市环境保护新技术研究中心3 邓文英 江苏龙环环境科技有限公司4 丁士明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5 丁武斌 江苏中建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6 冯骞 河海大学环境学院7 苟德国 江苏科易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8 侯克锁 中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9 黄娟 江苏省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10 吉栋梁 江苏开放大学环境生态学院11 纪荣平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12 蒋克彬 江苏润天环境科技有限公司13 荆肈乾 南京林业大学14 孔宇 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15 李冰 江苏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16 李娣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17 李刚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公司18 李楠 中电建生态环境设计研究有限公司19 李庆宇 苏州苏净环保工程有限公司20 刘金根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1 刘新 南京林业大学22 吕学研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23 单学凯 江苏科易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24 石健 南通大学25 田珺 江苏省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26 王建华 如皋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27 吴磊 东南大学28 吴伟 江苏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股份公司29 谢兆利 灌南县水利局,兼灌南县打好污染防治指挥部办公室30 徐连红 常熟中车水务有限公司31 徐卫东 江苏启德水务有限公司32 许航 河海大学环境学院33 许志良 上海同济环保咨询有限公司34 叶峰 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华东分院35 虞小其 南京市寰汇市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36 张文艺 常州大学37 张以飞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公司38 朱峰峰 南京城理人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39 朱光灿 东南大学40 左晓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北极星环保网,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近日,由江苏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电气环保集团、浙江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安徽环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苏盐城环保科技城等5家单位发起的长三角生态环保产业链联盟在盐城举行启动仪式。联盟首批成员单位由长三角地区知名高校(院系)、科研机构、大型国有环保企业、上市环保企业、等43家单位组成,江苏省环保集团担任理事长单位。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中国生态环保产业最集聚的区域之一。为了进一步整合区域资源,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环保产业链,着力提升长三角环保产业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长三角生态环保产业链联盟应运而生。联盟成立后,将通过市场化方式打破地理约束和行业壁垒,更加聚焦环境治理现代化重大需求,充分发挥长三角区域总体优势,优化产业链生态系统,加强区域科教、人才、生产要素等资源的科学高效配置,助力联盟企业勇闯“无人区”、抢占制高点,创造更多原创成果,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实际行动肩负起打造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生态环保产业综合集聚区的重任,把党中央擘画的长三角发展蓝图转化为生态环保产业的生动实践。联盟将是一个重要平台,把政府、科研力量、产业等各种要素积聚起来,将原有优势通过要素集合发展成竞争优势,能够在今后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发挥长三角独特的作用。打造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生态环保产业综合集聚区作为全国首个区域性生态环保产业链联盟,长三角生态环保产业链联盟将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市场为驱动、创新为引领、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长三角科教和产业发展优势,搭建产学研用合作交流平台,联合攻关生态环境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增加高水平科技供给,为长三角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提供科学支撑;加强生态环保产业链供应链互联互通、协同协作,助力产业链固链、补链、强链;优化生态产业体系、加强区域资源高效配置,提升长三角生态环保产业整体竞争力,将长三角地区打造成全国有影响力的生态环保产业综合集聚区。9名院士组建“智囊团”保驾护航污染防治进入攻坚战阶段,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修复等领域将面临更多的硬骨头,需要科技创新攻克关键技术,提供科学解决方案。长三角生态环保产业链联盟聚焦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战役”和环境监测监控领域,设立了由9位院士领衔的专家顾问团,为联盟发展方向、重大决策提供咨询。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开展四方面工作江苏环保集团将和联盟理事单位一起,坚持新发展理念,对标世界一流产业链联盟,以创新为引领,以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业与创新深度融合为抓手,搭建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平台,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深度协同,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环保产业链,着力提升长三角环保产业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助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一步联盟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围绕资源整合、协同创新、强链固链开展四个方面工作:第一,协同创新攻关核心技术,提供坚实技术支撑;逐步建立关键核心技术跨区域协同攻关机制,以生态环境领域前沿核心技术研究和行业应用为抓手,研究环境治理痛点、难点,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各扬所长,分工协作,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形成一批压箱底的技术,共同解决“卡脖子”难题。第二,着力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现产学研用之间高度耦合和良性互动,最大限度把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第三,强链固链壮大环保产业,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壮大环保产业,拓展绿色经济增长点,发挥环保产业在形成双循环新格局中的积极作用。第四,建立生态环保专家智库,提供高水平咨询服务;打造综合性生态环境智库,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贡献联盟智慧。【来源:江苏省国资委】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水污染防治,离不开绿色先进的技术和关键设备。水污染防治设备产业链,是江苏前不久发布的、着力培育的30条优势产业链之一。具体来说,包括上游水污染防治技术设备研发、设计,中游水污染防治设备制造、工程建设,以及下游的运营、管理和维护。放眼“十四五”,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该如何完善强化这样一条全新产业链,助推低碳环保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崛起?规模大,江苏水污染防治设备产业营收占全国四成走进位于鹏鹞环保装备智造园的智能制造车间内,偌大的车间里见不到几名工人。科技冲压生产线上,白色机械手不间断地将不锈钢板夹到模具内,冲床进行冲压,显示屏上则显示:连线无急停、整线无故障、整线选择自动……“这是我们自己研发的智能生产设备,实现装配式水厂从不锈钢卷板到设备成品的全自动化生产。”公司总裁王鹏鹞告诉记者。类似这样的优势企业在我省还有很多。“针对火电、核电站水汽高品质需求,我们自主研发了高精度凝结水精处理装备,形成以离子交换为核心的高效除盐技术装备。”中电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朱来松自豪地说,公司还是核电站凝结水精处理装备全国最大系统集成供应商,在火力发电领域市场占有率超50%。江苏是全国环保产业的发祥地,相关产业起步早、成长快、技术成熟,产品种类基本涵盖水污染防治各个工艺段,是国内环保装备产品品种最多的省份,涌现出一批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产业链总体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我省水污染防治设备产业规模优势突出,集聚效应明显。”省工信厅副厅长戚玉松介绍,眼下,南京、无锡、盐城、苏州等地形成一定规模的环保产业集群,宜兴环科园建成国内唯一以环保产业为特色的国家级高新区。数据显示,目前,全省水污染防治设备产业总营收规模超200亿元,占全国40%以上份额,初步形成以一体化成套废水处理设备为代表的特色产业。这一新兴产业在江苏“绿色崛起”并非偶然。放眼全国,水污染治理产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火热。根据2020年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报告统计,2019年我国水污染防治领域营业收入达到约5600亿元。这一市场未来有多大?据测算,“十四五”时期我省水污染防治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2500亿元。在这一行业成长的“关键时期”,必须得到技术的有力支撑,产业与技术融合是大势所趋已成业内共识。小散弱,膜材料等核心技术仍被“卡脖子”尽管我国水污染防治设备产业国产化水平总体较高,但膜材料、电控系统、精密仪表和模拟软件等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仍被国外企业垄断。这样的发展壁垒在我省也客观存在。“江苏水污染防治设备产业链优势明显,但从行业整体来看,我省龙头企业仍然偏少,带动效应不足,产业结构呈现‘低、小、散、弱’等特点,同时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缺乏。”江苏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股份公司董事长吴海锁坦言。数据证明了这一论断:目前,我省水污染防治设备产业中,大、中企业数量占比分别为11%、68.4%,小、微企业数量占比为20.5%,可见仍以中小型企业为主。高产值企业数量也相对较少,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仅3家,产值5亿-10亿元的企业也不过9家。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中国环境企业50强中,我省只有一家企业上榜。江苏一环集团2019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但控制电器元件仍来源于瑞士、美国等地,中电环保2019年主营业务收入超9亿元,但超滤装置、反渗透装置均为进口……省工信厅前不久调研中发现,省内水污染防治设备企业的膜元件、精密在线仪表、轴承等设备核心部件大多为进口。以污水处理离不开膜集成装备为例。江苏久吾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事膜材料、膜集成装备及膜分离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董事长党建兵不得不承认:我省在膜行业产业链亦存在明显不足。“一方面是膜行业的龙头企业少,另一方面是行业知识产权保护不足、行业标准不够健全,导致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不高。更重要的是,膜产品的关键原材料受限、创新产品少。” 党建兵直言,像纳滤膜、反渗透膜等起步晚,产品质量和性能与国外还有较大差距,市场占有率也就没法同日而语。在制膜原材料方面,省内企业与国际公司的差异更大,比如聚偏氟乙烯(PVDF)、聚醚砜(PES)、聚乙烯无纺布等关键制膜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供应链上游被欧美发达国家的公司“卡得死死的”,严重制约了我省膜行业的发展。前景广,发力基础研究推动全“链”升级面对广阔的市场前景,为了进一步强化产业链,不久前我省成立水污染防治设备产业强链专班,由副省长赵世勇挂钩联系,集成部门、专家、机构、园区、智库等资源,推动产业链耦合共生、资源能源高效利用。“我省在科研成果转化、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依然有很大潜力可挖。”在赵世勇看来,推动我省水污染防治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必须落实“揭榜挂帅”,强化科技攻关,切实强化共性技术供给。一方面,作为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只有重视基础研究,才能永远保持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在应用创新上发力,最大限度把创新成果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无论基础研究还是应用创新,企业都是主体,要运用市场手段,鼓励企业创新。吴海锁建议,政府需分类施策,多措并举做强领军龙头企业,引导产业差异化、集聚化融合发展,设立专项资金帮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企业需加大技术研发创新,支撑产品多元化发展,加强自身产品品牌建设,加快商业模式创新,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各界已经在有的放矢地行动起来。“集团将探索创新省级重点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方案,投资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和重大成果产业化项目,孵化一批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高科技产业公司和生产型实体企业。” 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方斌斌表示,未来还将依托长三角生态环保产业链联盟建立产学研用的对接机制,促进技术交流、成果转化。集聚要素资源,一个个产业园区正在做强做大。在“环保之乡”宜兴,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正着手引导企业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地方、企业标准的制定,“我们希望培育一批标准化、模块化装备制造的领军企业,形成高质量的环保装备标准化体系。在此基础上,推动100家以上环保企业向智慧化转型。” 管委会主任朱旭峰说。戚玉松表示,下一步,我省将优化拓展产业链图谱、开展产业链技术评估、剖析关键核心技术短板长板清单,并针对清单发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指南,支持一批攻关项目实施。省里也将加大扶持力度,引导省级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地方高质量发展资金的奖补资金向环保产业倾斜;探索建立中小企业绿色集合债担保风险补偿机制等。推动全链提升、绿色崛起,江苏才刚刚上路。【来源:新华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江苏环保集团18日在南京创立。据了解,该集团注册资本金50亿元,下级6家二级子公司,业务对焦工业(园区)污染防治、生态环境环境整治、固危废处理、土壤污染治理、监测监控与信息化“五大板块”。省环保集团创立后是一家多投资主要国有控股公司,其中省会出资40亿元,占80%;中央投资10亿元,占20%。江苏环保集团据江苏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一级巡视员李琨详细介绍,以往,江苏省级层面环保资源力量分散化、竞争能力不强,这次整合资源创立省环保集团后,其一,将进一步提升集团主业的竞争优势;其二,将有益于推动市县国资增加资金投入,一同对焦要点各个领域环境整治,进而充分运用国有资本在重要各个领域的控制能力、影响力、带动力,产生国有资本在资金、技术、人才等层面的协同作用,加速补足全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之处,完成省内环保资源合理综合。在挂牌仪式上,江苏省环保集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江苏毅达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国家开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多家战略合作单位签署协议。江苏省环保集团总经理许峰表示,接下来,他们将以开放心态,打造资源共享、技术共享、人才共享综合平台,联动各方力量,推动全省环保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壮大绿色产业生态圈和朋友圈,打造环保产业江苏品牌。
原标题:全国首家环保产业院士协同创新中心在江苏宜兴成立12月20日,江苏环保产业院士协同创新中心在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成立。该中心以院士及其团队为核心,聚集国家级创新资源,促进创新技术成果在园区落地示范、应用验证、产业化推广,为环保企业创新发展服务,为地方产业转型绿色发展服务,为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作为首批被邀请入驻的院士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张全兴表示,江苏环保产业院士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为院士提供了一个助力地方政府和企业解决政策、技术难题的平台和基地,这会极大地促进环保科技创新与地方环保产业转型升级。希望今后在制度建设、工作模式和理念上进行深入探索,形成一套行之有效、可操作、可推广的案例,为全国生态环境治理方式和技术发展作出贡献、树立典范。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是我国唯一以发展环保产业为主题特色的国家级高新区,承担着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职责和使命。当前园区正在全力打造“环境医院”这一产业协同平台,把一批在细分领域有“独门功夫”的顶尖专家和优势企业汇聚于此,再嫁接绿色金融资源,为环境区域治理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江苏环保产业院士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不仅可以为宜兴的环保企业提供大牌院士的技术支撑,更会对‘环境医院’平台进行赋能。”宜兴市委常委、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管委会主任朱旭峰表示,该中心必将为宜兴汇聚更多环境领域顶尖专家资源、嫁接更多优质要素,使园区建成环境领域“三甲医院”的目标更有底气。据悉,作为全国首家环保产业院士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环保产业院士协同创新中心首批引进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张全兴,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任南琪,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任洪强等7位院士专家。“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将担当平台‘管家’,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加强服务能力,为院士专家技术输出服务,为环保企业创新发展服务,为地方产业转型绿色发展服务,为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服务。”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刘建琳强调,力争将中心建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基地和环保产业科技成果的孵化器,国内环保产业协同创新的高端平台,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示范省提供可推广、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模式。来源: 中国发展网
□ 记者 颜颖 付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水污染防治,离不开绿色先进的技术和关键设备。水污染防治设备产业链,是江苏前不久发布的、着力培育的30条优势产业链之一。具体来说,包括上游水污染防治技术设备研发、设计,中游水污染防治设备制造、工程建设,以及下游的运营、管理和维护。放眼“十四五”,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该如何完善强化这样一条全新产业链,助推低碳环保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崛起?规模大,江苏水污染防治设备产业营收占全国四成走进位于鹏鹞环保装备智造园的智能制造车间内,偌大的车间里见不到几名工人。科技冲压生产线上,白色机械手不间断地将不锈钢板夹到模具内,冲床进行冲压,显示屏上则显示:连线无急停、整线无故障、整线选择自动……“这是我们自己研发的智能生产设备,实现装配式水厂从不锈钢卷板到设备成品的全自动化生产。”公司总裁王鹏鹞告诉记者。类似这样的优势企业在我省还有很多。“针对火电、核电站水汽高品质需求,我们自主研发了高精度凝结水精处理装备,形成以离子交换为核心的高效除盐技术装备。”中电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朱来松自豪地说,公司还是核电站凝结水精处理装备全国最大系统集成供应商,在火力发电领域市场占有率超50%。江苏是全国环保产业的发祥地,相关产业起步早、成长快、技术成熟,产品种类基本涵盖水污染防治各个工艺段,是国内环保装备产品品种最多的省份,涌现出一批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产业链总体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我省水污染防治设备产业规模优势突出,集聚效应明显。”省工信厅副厅长戚玉松介绍,眼下,南京、无锡、盐城、苏州等地形成一定规模的环保产业集群,宜兴环科园建成国内唯一以环保产业为特色的国家级高新区。数据显示,目前,全省水污染防治设备产业总营收规模超200亿元,占全国40%以上份额,初步形成以一体化成套废水处理设备为代表的特色产业。这一新兴产业在江苏“绿色崛起”并非偶然。放眼全国,水污染治理产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火热。根据2020年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报告统计,2019年我国水污染防治领域营业收入达到约5600亿元。这一市场未来有多大?据测算,“十四五”时期我省水污染防治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2500亿元。在这一行业成长的“关键时期”,必须得到技术的有力支撑,产业与技术融合是大势所趋已成业内共识。小散弱,膜材料等核心技术仍被“卡脖子”尽管我国水污染防治设备产业国产化水平总体较高,但膜材料、电控系统、精密仪表和模拟软件等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仍被国外企业垄断。这样的发展壁垒在我省也客观存在。“江苏水污染防治设备产业链优势明显,但从行业整体来看,我省龙头企业仍然偏少,带动效应不足,产业结构呈现‘低、小、散、弱’等特点,同时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缺乏。”江苏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股份公司董事长吴海锁坦言。数据证明了这一论断:目前,我省水污染防治设备产业中,大、中企业数量占比分别为11%、68.4%,小、微企业数量占比为20.5%,可见仍以中小型企业为主。高产值企业数量也相对较少,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仅3家,产值5亿-10亿元的企业也不过9家。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中国环境企业50强中,我省只有一家企业上榜。江苏一环集团2019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但控制电器元件仍来源于瑞士、美国等地,中电环保2019年主营业务收入超9亿元,但超滤装置、反渗透装置均为进口……省工信厅前不久调研中发现,省内水污染防治设备企业的膜元件、精密在线仪表、轴承等设备核心部件大多为进口。以污水处理离不开膜集成装备为例。江苏久吾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事膜材料、膜集成装备及膜分离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董事长党建兵不得不承认:我省在膜行业产业链亦存在明显不足。“一方面是膜行业的龙头企业少,另一方面是行业知识产权保护不足、行业标准不够健全,导致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不高。更重要的是,膜产品的关键原材料受限、创新产品少。” 党建兵直言,像纳滤膜、反渗透膜等起步晚,产品质量和性能与国外还有较大差距,市场占有率也就没法同日而语。在制膜原材料方面,省内企业与国际公司的差异更大,比如聚偏氟乙烯(PVDF)、聚醚砜(PES)、聚乙烯无纺布等关键制膜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供应链上游被欧美发达国家的公司“卡得死死的”,严重制约了我省膜行业的发展。前景广,发力基础研究推动全“链”升级面对广阔的市场前景,为了进一步强化产业链,不久前我省成立水污染防治设备产业强链专班,由副省长赵世勇挂钩联系,集成部门、专家、机构、园区、智库等资源,推动产业链耦合共生、资源能源高效利用。“我省在科研成果转化、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依然有很大潜力可挖。”在赵世勇看来,推动我省水污染防治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必须落实“揭榜挂帅”,强化科技攻关,切实强化共性技术供给。一方面,作为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只有重视基础研究,才能永远保持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在应用创新上发力,最大限度把创新成果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无论基础研究还是应用创新,企业都是主体,要运用市场手段,鼓励企业创新。吴海锁建议,政府需分类施策,多措并举做强领军龙头企业,引导产业差异化、集聚化融合发展,设立专项资金帮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企业需加大技术研发创新,支撑产品多元化发展,加强自身产品品牌建设,加快商业模式创新,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各界已经在有的放矢地行动起来。“集团将探索创新省级重点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方案,投资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和重大成果产业化项目,孵化一批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高科技产业公司和生产型实体企业。” 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方斌斌表示,未来还将依托长三角生态环保产业链联盟建立产学研用的对接机制,促进技术交流、成果转化。集聚要素资源,一个个产业园区正在做强做大。在“环保之乡”宜兴,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正着手引导企业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地方、企业标准的制定,“我们希望培育一批标准化、模块化装备制造的领军企业,形成高质量的环保装备标准化体系。在此基础上,推动100家以上环保企业向智慧化转型。” 管委会主任朱旭峰说。戚玉松表示,下一步,我省将优化拓展产业链图谱、开展产业链技术评估、剖析关键核心技术短板长板清单,并针对清单发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指南,支持一批攻关项目实施。省里也将加大扶持力度,引导省级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地方高质量发展资金的奖补资金向环保产业倾斜;探索建立中小企业绿色集合债担保风险补偿机制等。推动全链提升、绿色崛起,江苏才刚刚上路。
中国江苏网讯 18日上午11时,伴随着现场挂牌仪式的举行,江苏省环保集团正式成立。从此,我省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环保领域的国企国资平台,在全省环保事业与产业发展版图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国有资本的战略性重组“集团的成立,省委省政府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省国资委一级巡视员李琨介绍,一方面出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需要——江苏经济总量大,环境承载压力大,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任务艰巨,依然有不少硬骨头要啃,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国有企业必须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推动者、实践者;另一方面,则与省属企业自身资源整合的诉求密不可分——早在今年1月14日召开的全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省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兼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徐郭平便提出“要推动国有资本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合理流动、优化配置”“持续推动重组整合,促进国有资本进一步向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优势企业聚集”,因此,环保集团成立背后,国有资本战略性重组意味鲜明。“就环保领域而言,此前省属企业中汇鸿集团、中江国际集团、江苏水源公司和省环科院等均有涉足,但由于力量分散,竞争力不强。”李琨直言,此次资源整合成立省环保集团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既着力提高集团主业的核心竞争力,又带动市县国资加大投入,共同聚焦重点领域环境整治,“握指成拳”。在省环保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许峰看来,集团的成立与环保产业的公益性特质之间,其实也有不可分割的关联。“重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收益低、回报周期长,长期以来形成了明显短板。”许峰说,省环保集团希望今后能发挥自身优势,联合各方资本补齐环保基础设施短板。压降环保行业发展成本自筹备起,省环保集团发展的定位便异常明晰——“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环保集团对标国内外先进企业,将努力发展成为全省生态环境重大基础设施的省级投资主体、统筹全省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要抓手、引导省市国有资本联动发展环保产业的主要力量,以及全省环境治理技术研发和数据集成的重要平台。”许峰说。这一发展定位下,集团将当前及下一阶段主营业务,聚焦于五大板块:工业(园区)污染治理板块——搭建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治理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为省内试点园区和重点企业量身打造“个性化”“定制化”治理方案;生态环境整治板块——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长江生态修复、生态缓冲区建设和典型生态湿地功能恢复为重点;固危废处理板块——以工业“绿岛”建设为基础,打造收集、调配、运维全产业链业务,提高安全处置率;土壤修复板块——积极开展土壤污染治理、重点区域地下水等污染调查和修复工程;监测监控与信息化板块——全面布局环境质量、污染源和园区在线监控领域,提升运维质量,降低运维成本。其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监测监控与信息化。“居高不下的社会污染治理成本,如今已成为提高环境整治成效的主要障碍。”许峰坦言,为破解这一发展矛盾、解决核心难题,集团准备通过新技术的应用、信息化的提升,推动传统设施再升级,进而提高环保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压降省内整个环保行业的发展成本。产业生态圈协同发展省环保集团的成立,一头连着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一头系着全省环保企业发展前景。记者注意到,江苏有30多家环保上市公司,数量高居全国之首。省环保集团不仅整合了省内现有环保资产、引入央企资本,而且旗帜鲜明地指出,国有资本战略性重组的目的,是促使产业焕发新生,而非挤压同行企业生存空间。“共赢,是我们最关注的发展方向。”许峰认为,企业真正的发展,一定是共赢的发展,是产业生态圈的协同发展,而非恶性竞争、无序扩张。他直言,环保集团秉持开放姿态,“我们期待打造江苏环保产业的生态共同体,因此,将来也一定会朝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协同发力的平台化方向发展。”在强化政企合作方面,记者了解到,省生态环境厅也将借环保集团成立的契机力挺环保产业打开新格局。例如,在市场化机制下,支持包括省环保集团在内的市场主体充分发挥资金优势,参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危废焚烧处置等环保基础设施项目,特别是在“绿岛”和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等方面集中发力,更好服务生态环境建设。 本报记者 李睿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