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停课不停学 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课程在线教学顺利开展两居室

停课不停学 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课程在线教学顺利开展

未来网高校频道3月4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侯倩)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2月24日以来,西南交通大学2020春季学期研究生课程在线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本学期该校共有22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开设的591个教学班以线上教学的方式开展授课工作。师生相聚“云端”,真正实现了“在家如在校,网络做课堂”。通过第一周的线上教学运行总体情况来看,师生精神饱满、热情高涨。各位授课教师的教学态度端正,准备充分、应急有效,能够利用至少两个平台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到课率高,听讲认真,线上互动积极、体现了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在线教学整体效果良好。一、督查督导,保证质量为了全面了解新学期研究生课程线上教学工作运行情况,切实保障教学运行秩序和教学质量,3月2日上午10时,校党委书记王顺洪,校长杨丹,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周仲荣,及研究生院相关负责人在犀浦校区综合楼272会议室,对该校研究生课程在线教学工作进行了检查和指导。在听取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周先礼关于新学期研究生在线教学安排、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情况的汇报后,王顺洪、杨丹仔细查看了教师通过腾讯课堂、腾讯会议、钉钉、Zoom、超星学习通、雨课堂、智慧树等数字平台实时开展线上教学的情况,听取教师课堂讲授,了解学生在线学习情况,感受线上教学课堂氛围。校领导在线抽查了《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基础》、《研究生学术英语读写译》、《中国建筑文化概论》等研究生课程。对任课教师充分准备、直播课堂流畅、课堂互动效果良好等方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对线上教学提出希望。王顺洪指出,特殊时期开办在线课堂,对于老师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意味着老师们要花更多的时间进行准备,也需要摸索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非常感谢各位老师们的付出。学校也十分重视老师们提出的反馈,帮助老师们解决线上课堂的实际问题。杨丹认为,此次疫情对于国家、对于学校都是一次重大考验。经过这次疫情,学校开展线上课堂,在解决疫情时期教学问题的同时,也是一次提升该校教学质量的机遇。开展线上课程的时候,每个学院要有针对性地注重课程结构设置,重视基础课。利用好公共资源,找寻短板,提高水平。课程结束后,周仲荣在线联系了该校武汉籍土木学院研究生一年级学生赵雨佳,详细了解了学生在家进行疫情防控和在线学习的情况,对赵雨佳同学表示关心慰问,并勉励她利用好线上课堂,努力学习,收获成长。从第一周的上课情况来看,各任课教师能够根据自身课程情况灵活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绝大部分老师在开课前均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能够利用至少两个平台达到教学和管理的目的。如果出现平台卡顿或崩溃的情况,老师都能及时安抚学生,并转换到备选平台,保证正常授课。如采用公共课程平台进行直播授课,或通过直播课程与腾讯会议(微信群、QQ 群)相结合的形式,或通过群文件分享、课件下载等方式开展学生自学+教师网上答疑+网上评教的方式进行授课。同时,各培养单位能够科学组织、教务员老师认真负责,确保了研究生课程能够顺利开展在线教学工作。若出现各种突发情况,各相关培养单位和任课教师根据研究生院发布的《研究生在线教学突发事件的应急建议》进行了及时的调整,确保了新学期研究生课程“在线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二、多元授课,在线学习研究生课程在线教学以来,各位授课老师使出“洪荒之力”,为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线上线下课程同质等效的目标而竭尽全力。任课老师选择直播授课模式,以超星学习通、雨课堂、腾讯会议、腾讯课堂、钉钉、ZOOM、QQ群、智慧树等直播平台为载体,进行直播授课。比如,电气工程学院的符玲老师,选用QQ群直播直播讲授,提前将教学资源传到QQ群,上课前提前进入QQ群试音;机械学院的吴文海老师选择雨课堂作为优先线上直播教学平台,使用QQ群视频课堂互动效果不错;外语学院的罗素常老师,选择腾讯会议为学生讲授课程《研究生学术英语读写译》等,平台稳定流畅,课堂互动有效,效果良好。信息学院侯进老师利用QQ群直播形式,在QQ群内出题,能够和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外语学院周琳老师利用腾讯课堂进行《研究生学术英语视听说》的讲授,进入课堂后学生签到,上课流畅,音质清晰,可以互动打开举手功能,和学生进行交流。信息学院邸志雄老师利用腾讯会议进行讲授课程《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基础》,提前通知学生测试平台,课前播放上课铃声,有利于学生进入上课状态,课程讲解有条理,师生互动积极。土木学院申玉生老师、刘大刚老师负责讲授研究生课程《隧道与地下工程施工方法》,老师提前半小时准备好电脑,调试好了视频设备,并在QQ群里通知了学生进行短暂的演练,让大家迅速进入上课状态,课前在QQ群里通知了三套方案:超星学习通、QQ屏幕共享、PPT截图QQ群语音讲授。在超星学习通出现卡顿情况下,随即通知学生转入QQ共享屏幕,顺利完成了120人的教学活动,在授课过程中刘大刚老师负责协助群内的文字答疑和声音的处理,确保了课程的顺利进行,并在课后QQ群里与同学进行互动与答疑。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杨红薇老师利用智慧树平台结合QQ群进行课程《生态工程与污染生态学》的讲授。任课老师提前10分钟就进入QQ群提醒同学们准时上课,课后任课老师在QQ群发布作业,并在线检查了同学们的听课的笔记。土木学院任东亚老师QQ视频会议+QQ群的授课形式,对针对留学生开设的研究生全英文课程《Pavement Analysis and Design》进行讲授。利用QQ群“电话”功能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直播讲解本门课的教学内容等,然后让同学们自行观看提前录制的PPT讲解视频和电子讲义材料,并约定随后返回线上教学的时间,调整课题节奏,实现学生学习主动性。待同学们重新返回QQ线上平台后,进行在线提问、讨论与解答;随后总结归纳本节内容,并预留一些开放式思考题作业。三、多措并举,共战疫情“如期开课”“顺利开展”的背后,是全体老师的辛勤付出。为了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的教学工作,校内各单位按照学校要求,做了周密思考、周密谋划和周密安排。研究生院于2月4日向全校发布《关于做好2020年春季学期研究生课程线上授课技能培训工作的通知》,在2月10日发布《关于做好疫情期间2020年春季学期研究生教学组织工作的通知》,并与2月11日召开全校研究生培养单位教学负责人视频工作会议,对疫情防控期间研究生在线教学进行再研究、再部署,在2月19日发布《2020年春季学期疫情防控期间研究生教育教学实施方案》。此后发布一系列工作安排,并与各大公共教育平台密切配合,开展一系列培训会,顺利完成研究生在线选课工作和课程教学试运行工作。开课后,及时收集在线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汇同各大平台等技术部门积极加以解决。为保障教学质量,实行研究生课程在线教学情况日报制度,统计每日全校研究生在线课程开设及运行情况。组织专门人员,对研究生在线课程进行听课和抽查,及时发现各位问题,确保课程质量。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学校及研究生院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研究生教育教学,在确保校园公共卫生安全的同时,尽一切努力克服困难,确保线上教学的有序开展。各开课单位紧密部署,措施得力,严格按照上级和学校相关要求,更新教育与教学理念,挖掘在线教育优势,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严抓教学质量管理不放松。真正实现了线上有进度,线下有温度,千里“师生情”一线牵。

杀鱼

教师们研讨,课程教学如何突出“研”的能力?

通讯员:陈琛、梁红霞近日,研究生院组织召开研究学分课程建设经验交流会,30余位课程责任教授、教学团队成员参会,就如何以研究学分课程教学为牵引,进一步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夯实研究生学术基础、提升科研能力进行分享、交流与探索。来自经济与管理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院、测绘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第一临床学院、文学院等8家培养单位的“研究学分课程”主讲教师做主题交流报告。他们结合学科特色与人才培养目标,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团队组建、考核方式创新等方面,分享了课程建设经验,展示了阶段性建设成果——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电力市场管理机制设计》课程,聚焦学科建设需求与社会发展需求,邀请国内外知名高校专家联合授课,拓宽学生研究视域,强化学生对交叉学科的认识与信息经济学方法的系统掌握,以培养问题导向的思考方式,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双一流”建设与高校治理现代化研究》课程,分九个专题,对一流大学建设进行系统研究与探讨,依托学生课堂报告、教师点评及讲授、专题讨论、自我研修等形式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结合实地调研、学术会议学习、师门例会组会研讨、专题论文讨论等科研实践形式,全方位提升研究生学术素养。测绘学院《大数据与高性能计算》课程,围绕大数据理论和方法、高性能技术等主题,以学术讲座方式开展教学,并建设了飞行测量机器人实验环境,以支持飞行测量机器人原创性研究。该课程建设支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研究,并推动获批“现场四维重建与信息融合技术研究”“高分遥感智能主动调查监测技术研发”“全球典型要素信息提取技术”三项课题。生命科学学院《表观遗传与肿瘤调控》课程,在前期本门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基础上,以生命科学前沿论坛为依托,进一步强化前沿技术与科研训练的结合,将研究生从被动的知识吸收者转变为主动去认知和领悟。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性能计算支持下的时空大数据管理与分析》课程,引导选课研究生结合在研项目,选择常见时空大数据进行具体场景下的存储管理与分析挖掘,并支持他们参加学科赛事,课程教师向隆刚教授组建的团队获得“2020数字中国创新大赛——大数据赛道”二等奖,课程教师关雪峰副教授还出版专著《高性能时空计算及应用》。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现代城市环境污染防治生态技术》课程,将前沿讲座教学与学生研究实验有机结合,支持选课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进行学术交流。第一临床学院《基于医学的交叉学科科研思路启发》课程,聚焦各交叉学科与医学相结合的研究现状,扩展学生对交叉学科的认识,指导选课研究生设计一个以医学为基础的交叉学科科研课题,开展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文学院《论语>古抄本与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课程结合学科特色,在指导选课研究生认真研读日本、韩国与中国本土《论语》古抄本同时,组织他们进行读书会报告,以找准自己的兴趣方向点,展开有针对性的研究。同时,增强选课研究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的认识,已有3名选课研究生获得国家汉办公费资助出国交流。交流会上,与会教师还就如何推进实验类研究学分课程共享平台建设,落实研究学分课程建设制度化、规范化,优化本硕博阶段课程衔接,加强对选课研究生的联合指导,激发师生共同科研成果产出,以高质量的课程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等话题,进行了热烈探讨与交流。据介绍,研究学分课程建设于2017年启动,是我校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是现有研究生“精品课程”的升级版,旨在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尤其是课程体系改革,强化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切实激发研究生科研兴趣,培育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以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在新一轮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中,我校正探索将研究学分制度纳入培养必修环节,加强交叉领域知识教学,将社会需求、科学技术与工程时间问题嵌入课程教学,加强研究生科学问题选择、研究设计、研究实施、研究交流、研究评估等方面的训练,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截至目前,参加研究学分课程学习的师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课程建设成果,在本课程教学与学习实践基础上,发表400余项高水平学术成果,参与解决重要技术问题,授课教师获批一批国家级研究项目等。(编辑:肖珊)【来源:研究生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劳我以生

你都了解吗!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上课方式是怎么安排的!

随着在职研教育被国内越来越多人所认知,其在职读研方式逐渐受到广大在职者认可。当前为了继续提升知识,提高专业实际能力,很多人选择了在职研学习。其中,非全日制研究生是较为火热的研修方式,那么这类研修方式是如何安排上课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上课方式据悉,非全日制研究生上课方式一般以面授为主,而且常见的开课形式有周末班、集中班,其课程班不同,上课情况是不一样的。下边,本文就相关详情做以下解析。周末班周末班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比较普遍的上课方式,本班通常在每个星期的周六日期间安排授课,有时会隔周周末上课,有时为周末一天上课,或者在双休日期间进行课程安排(具体上课时间以院校安排为主)。可见,本班比较适合本地学员或院校周边城市人员学习,其学习期间不脱离在职工作,学习比较方便。集中班集中班上课时间相较周末班较长,因为集中班开课时间通常集中在国内法定节假日,比如学生寒暑假、五一长假等(具体课程安排以学校为主)。工作不忙或有大量闲暇时间的公务员、教育行业者以及其他社会优秀人士,可选择合适专业课进行集中学习。学习期间,院校老师会给大家讲授系统性的专业知识,帮各位快速提升专业能力。综上所述,非全日制研究生常见的上课方式有周末班、集中班。这两种课程班上课形式均以面授为主,即学员能与授课老师进行面对面交流,解答专业疑惑,提升学习质量。

故怠

校党委书记吴建伟为2020级研究生讲授开学第一课

9月12日上午,北京邮电大学党委书记吴建伟为2020级研究生新生讲授了开学第一课。本次开学第一课线上线下同时进行,在长年报告厅设置主会场,各学院在教室设立线上分会场。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冯志勇教授主持并向2020级研究生新生致欢迎词。吴建伟对2020级研究生的到来表示了期待与欢迎。吴建伟带领同学们回顾了非典及新冠疫情期间我国伟大的抗疫征程和中华民族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将家国情怀、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一代代人矢志不渝的奋斗历程娓娓道来,勉励同学们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将其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随后,吴建伟与同学们分享了我校杰出校友、华为海思集团总裁何庭波致华为集团的全员信,结合叶培大、蔡长年、周炯槃等老一代北邮人为我国通信事业殚精竭虑、奋斗终身的事迹,鼓舞同学们要以同样的勇气、智慧和毅力,勇担中国信息通信领域发展的历史重任,为新时代科技创新贡献力量、奋力前行,与北邮同成长、与祖国共荣光!吴建伟号召同学们要弘扬“崇尚奉献,追求卓越”的北邮精神,志存高远;要传承“厚德博学,敬业乐群”的北邮文化,久久为功;要涵养“传邮万里,国脉所系”的北邮情怀,牢记使命。要不断坚定理想和信念、秉持谦卑和敬畏、保持求知与创新、修炼品德和定力、不惧挑战和艰险,勇于逐梦未来。吴建伟寄语同学们,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承担的重任。北邮学子要为祖国为民族而学习,要过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的人生,珍惜韶华、奋发有为,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聪明的智慧、勤劳的双手、不懈的努力,在火热的青春中放飞人生理想,在拼搏的青春中成就华彩人生,勇做走在时代前沿的奋进者、开拓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和力量!请使用手机"扫一扫"x

武林

《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试行)》出版发行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公开出版《学术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试行)》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试行)》(以下均简称《指南》)。《指南》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指南》按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编写,共7本,1533门课程,主要包括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体现本学科、本专业类别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并与《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相衔接。《指南》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结合各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特点编写,为研究生课程设置、讲授和学习提供依据,为教育行政部门和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质量评估提供参考。学术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既考虑课程的基础性,又考虑课程的前沿性;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既考虑课程的前沿性,又考虑课程的实践性。《指南》在保证针对性、可执行性和指导性的同时,也为各培养单位发展特色留有空间。【来源:教育部】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各复其根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袁博:慕课能做的事情应该更多

7月15日,袁博老师从深圳赶来北京参加第二届在线工程教育国际论坛。这是一个面向高校老师、讨论课程建设及教学方法的会议,正好碰上北京一年中短暂的雨季,闷热难耐和磅礴大雨交替着来,不少要来参会的老师都被耽搁在了路上。不过,很多学生却慕名而来,只为一睹电脑屏幕里的“男神”——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袁博老师的风采。  会议过后,袁老师也抽空接受了我们的专访,聊慕课,也谈最近刚刚推出的清华大学在线认证证书项目。袁博老师在学堂在线开设了两门慕课,《数据科学导论》和《数据挖掘:理论与算法》,近六万人选课学习,还有一万多人通过edX的平台选修袁老师的课。平时只是隔着屏幕和学生隔空互动的袁博老师,在线下却能一眼认出自己的学生,“他们手里拿着相关的资料,远远扫一眼,就知道是我的学生,我对自己的东西还是很敏感的。”  袁老师本人和很多人心中的“理工宅男”的形象相去甚远。头发整整齐齐地二八分,着一身平整的西装,后背笔挺,西装后摆的褶子恰好贴合腰身。不管是讨论严肃话题还是生活小事,袁老师脸上永远带着朝气和活力,自信大方,温文尔雅。  “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负美人”,有学生在网上这样评价袁博老师。说实话,百年清华,大师辈出,好像还没有人用“美人”来形容一个工科老师。  不过,袁老师的魅力绝不仅是外表,而是课堂上一开口就能炒热气氛的语调,处处埋伏表情包的课件,还有出其不意的犀利吐槽。  做老师,做大学老师,做清华的计算机老师,是出身教师家庭的袁博老师儿时立下的志向。“我从五岁就规划好了自己的人生,要去国外学计算机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然后回国到清华教书育人。”袁博老师露出一脸少年骄傲的表情说道,“真的,我真的都做到了,虽然没有完完全全按照这个规划。我当初发计划是去美国,后来去了澳洲,回国到了南国清华,没在计算机系而在自动化系,不过还是在这个范畴之内,没有偏离预设的人生轨迹。”  朝着“指点迷津、普度众生”的价值观前进,袁老师自然把教学这件事看得非常重。“教学不是拍脑袋,不是在清华大学当老师、有博士学位就可以把课讲好。我的幻灯片上的蓝天白云不是放着玩的,那指的是情怀。教学非常需要情怀,因为这是投入很大,短期回报很小的一项工作。”袁博老师在会议报告的开场白中这样说。袁老师说,在线教育是一件实现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促进社会教育公平的事情,同时学生以个性化的方式进行学习,可以促进线下老师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为了线上的近7万名学生,袁博老师在慕课的制作中投入了极大精力,在内容上下足功夫。在已经上线和即将上线以及规划中的慕课中,知识的呈现形式越来越多元化,特别是全动画版本的《数据科学导论》课程,让人耳目一新。  “深圳经常有台风过境,容易停工、停业、停课。2016年第一门慕课刚上线,强台风来袭,连清华深研院都第一次停课,理论上整个深圳乃至广东珠三角地区,从幼儿园到研究生,所有人都不会去上课,所有的教室都是空荡荡的。但我突然想到我可能是深圳地区唯一坚持上课的老师,这就是在线教育带来的非常直接的影响。”  同时,袁博老师也是慕课平台中少有的专门讲授研究生课程的老师。现有的慕课课程中本科和通识类的课程比较多,而现有的慕课形式,也更适合相对入门级别的知识传授。但研究生课程就不同了,不仅知识点多,更新速度快,而且更加抽象。  对于这一挑战,袁老师有自己的观点:“对研究生来说,知识点的讲授并不那么重要,但教会学生去思考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种可迁移的技能,不管以后做什么工作,都会用到的,也体现出研究生教学与本科生教学的本质区别。”  教了几年慕课,袁老师一直认为,慕课能做的应该更多。“我们其实有清华最优秀的老师和助教,我们有各种高水平的实验室课题、企业课题,能不能把这些元素都融合在一起,提升学生在线学习的效能?”  今年六月,清华大学推出首批在线认证证书项目,其中数据科学认证项目的六门课中,袁老师亲自操刀了三门,并参与了整体项目的设计与运营。  为什么选择这六门课,袁老师解释说:“知识需要有体系,从开始的认知类课程,过渡到算法类的专业课,再到系统类的课程,进而延伸到属于计算机和艺术的交叉学科的数据可视化和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职业素质课程。不仅讲授基础概念、核心算法,还为学员系统阐述数据与人和社会的关系,构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另外,在专业实践环节中设置了三种类型,既可以与教师所在实验室合作做课题,也可以参与企业课题或者自拟题目,充分满足不同背景学生的学习诉求。”  与传统的慕课相比,证书项目最大的两个特点一是提供定制化的服务,类似于VIP小班;二是线上线下结合,包括专业实践环节。“有的东西光看不行,得动手做。”作为工科系的老师,袁博老师非常看重实践操作,“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才是教育的完整架构。”  数据科学认证证书项目六门课程的四位授课老师都有计算机专业背景,但又有各自的方向。袁老师介绍道:“有的老师后来学了法律专业,从事数据伦理和知识产权。因为数据科学并不像很多人理解的那样,只是写算法和编程序。数据和人及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它对我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与变革是同等重要的研究层面,而且我们希望在教育中做到文理交相辉映。”  同时,看似是四位老师在台前授课,其实背后有一个很大的支持团队。以助教团队为例,所有助教都是清华大学数据科学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生,有的连续获得过学堂在线的“优秀助教”称号,还有清华大学数据科学最高奖学金的获得者以及清华大学的校级优秀毕业生等。  数据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袁老师也着重提到了数据科学认证项目特有的企业合作模式。“我们的合作企业会设计一些课题,如果学员完成得很好,很有可能会得到企业的青睐。如果是在职的学生,实际工作岗位中可能会有一些相关的问题,正好可以拿过来作为实践课题。同时,我们正在建立一套完整的包含教师指导委员会和企业指导委员会在内的管理机制,通过培养过程的系统化和正规化,确保最终的培养质量。”  袁博老师是天生的演说家,聊起课程项目侃侃而谈,想提问都得见缝插针,很多问题还没来得及提,就已经被回答了。说着说着,袁博老师还不忘打趣一下笔者:“怎么样,你也来报个名体验一下数据科学吧?”说到不少学生把认证证书在社会上的认可看得比课程学习自身更重时,袁老师这才露出一个“过来人”的神情说,“我理解学生们会很在意这些,但是最后他们都会意识到,无论你学什么方向,做什么内容的研究,都会对将来有积极的影响。如果一个人非要看到现实的收益才肯付出努力,结果往往是一事无成。”作为周围人眼中的“神童”和当年的少年大学生,正如袁老师所说,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从小就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并一条道走到底。大部分的人在发展中都会面临很多选择、很多机遇,这时候我们需要具备的应该是那些可以迁移的技能和能够为自己打开更广阔职业发展前景的知识。  如今,数据无所不在,对数据进行加工、分析和利用已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虽然数据科学需要一定的计算机基础,但它的普适性很广,对于各个行业的从业人员都适用,也为想进入其他行业的人打通了道路。  “数据科学是可以嫁接很多行业的,而且不像普通的程序员,不用怕被年轻人淘汰。对于做数据分析的人而言,经验很重要,是典型的越老越值钱的职业。而且有了数据科学的基础,可以拓宽你的职业发展空间,给你增加很多选择,例如你可以去金融领域发展,也可以涉足健康行业等。”  “乔布斯说过,人生中有很多点,事先并没办法把它们连上,也不知道将来有没有用,但是回过头看往往就发现它们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正是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点让我的生活与众不同。因此,我们要相信每件事情、每份工作、每一次学习都有它的价值,要善于发掘自己的天赋,永远抱着积极的态度去对待遇到的每一件事,不要过早失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以及探索并改造未知世界的勇气。我希望自己能够做点燃学生心中火焰的那位老师,虽然我个人的力量非常有限,但我相信,星星之火,必将燎原!”这是袁博老师在大会报告上的结束语,也是对他十多年来在清华教书育人工作最好的注释与总结。

玄牝

2018清华大学研究生开学第一课:做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清华人

8月29日上午,在庄严的开学典礼后,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为2018级研究生新生讲授了题为“做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清华人”的开学第一课。邱勇为研究生新生主讲开学第一课邱勇首先对新同学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说,优秀的学生能够为一所大学吸引并来到这里,是让学校感到喜悦和自豪的事情,衷心感谢大家对清华的信任。邱勇表示,开学第一课希望与大家交流两个关键词——使命与卓越。清华同学应当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断提升、追求卓越,这是对自己和大家的要求,也是清华过去100多年始终坚持的理念。邱勇引用清华教授闻一多的诗句“清华古园溪山好,白波青嶂非人间,十步一桥五步蹬,九月霜高花满山”向同学们描绘了清华最美的秋色,并引出新、老清华人对母校的印象与感受,描绘出清华人对于清华精神的认同感和对清华精神的独特理解。邱勇强调,一所学校的文化和历史非常重要,清华的历史格外厚重,清华的传统和文化体现在清华人的身上。邱勇带领同学们纵览清华百年历史,介绍学校各个发展阶段的特色和传统,列举了百余年来清华培养的学术大师、兴业英才并表示,相信同学们未来会进一步感受清华特质,成为真正的清华人。邱勇还向同学们生动阐释了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等文化内涵与办学理念。谈到清华的现状与未来,邱勇指出,21世纪是开放的时代、创新的时代,大学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担负着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责任。邱勇回顾了清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并详细介绍了学校综合改革的进展: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建立一支与世界一流大学相对应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以教育教学改革为攻坚战,建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强调一流博士生教育体现人才培养的高度,一流硕士生教育体现人才培养的活力。研究生新生对邱勇校长的演讲报以掌声邱勇还向大家介绍了新百年清华大学“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发展态势。“更创新”的清华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创造高水平研究成果方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学校学术论文发表质量不断提升,推动学科交叉融合,逐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实验发现、先进能源技术、网络技术、量子计算创新平台、医工结合、“戈登·贝尔”奖与国际超算竞赛等众多方面里都取得了突出的成果。“更国际”的清华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更好地联结中国与世界。伴随着清华大学首个全球战略的制定和稳步推进,苏世民书院、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全球创新学院(GIX)、中意设计创新基地、UNESCO国际工程教育中心等陆续设立,发起成立亚洲大学联盟,创办“一带一路”达沃斯论坛及开展“一带一路”教育交流,推动中以人文和科技交流,推进国际化校园的建设,清华正在“建设世界顶尖大学”的征途上扎实前进。“更人文”的清华强化人文基础、培养人文素质、推动文理渗透。邱勇从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引出了清华重视人文的传统。进入新百年,开启“人文清华”讲坛,建立艺术博物馆,筹建科学博物馆,成立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和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并开设本科必修课程等,清华的人文社会科学正开在创新的发展格局。认真聆听的国际学生邱勇强调,一流意味着引领,意味着独特性,还意味着贡献和影响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清华要培养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人,要成为反映中国社会发展、民族性格特征的一面镜子,成为中国教育自信、文化自信的标志,成为全球创新策源地和人类精神高地。邱勇对全体研究生提出了要求和希望。他说,学校把价值引导放在育人的首位,希望大家做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清华人,在学科交叉融合中引领创新、在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中提升境界、在文化融合中拓展格局,希望同学们在研究生学习生活中,能够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注重科研诚信、尊重保护知识产权、加强体育锻炼、树立安全意识。最后,邱勇用改编的诗句“一世前程君须记,最是人生起步时”鼓励同学们。他说:“我相信,骄傲、健康、美丽的你们,在充满无限创新机会、全球化进程加速的21世纪,必将不负时代赋予你们的使命,成就最好的你们、取得卓越的成绩、拥有精彩的人生!让我们一起见证更好的清华,更好的你们,更好的中国和更好的世界!”开学第一课现场聆听完邱勇校长的报告,同学们都感触颇深。土木系直博生李多为说:“一所好学校是很多伟大的人积淀下来的。校长的报告让我深受鼓舞,希望自己能通过努力不留遗憾,成为梦想中的自己。”本科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五道口金融学院硕士生张洋说:“校长的报告让我对清华的历史和传统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来到清华,我还要更加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将来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入学教育是研究生新同学走进清华园后的第一堂课,旨在帮助研究生新生更好地了解清华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和科研环境,在新的起点上迈好第一步。(来源:清华大学)

零用钱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生院刘剑君院长为2019级研究生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工作中的学习

2019年9月3日上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昌平园区举办2019级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暨入学教育活动。隆重的开学典礼后,中心研究生院执行院长、中心副主任刘剑君研究员为全体2019级研究生新生讲授了开学第一课:工作中的学习。刘剑君院长首先向全体2019级研究生新生表示欢迎,祝贺大家成为疾控大家庭的一员,并希望同学们在三年的学习生活结束后,能够继续成为疾控大家庭的一员。 随后,刘院长结合从北京到美国东、西海岸的飞行时间问题,勉励同学们要通过工作中的学习,转变自己的思维。他谈到,同学们要学会四种“自我设计能力”,首先是人贵有自知之明,要为人谦逊;其次是要有知他人之明,要扬长避短,博采众家之长;第三是要有知环境之明,要学会选择和放弃;第四是要有知社会需要之明,要结合时间、空间分析社会发展趋势。他强调,人的成功是和社会发展步伐和人类进步潮流相符合的,每一个人都要做好人生的战略规划和设计。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大家要思考为什么学、学什么、向谁学、怎么学等问题。通过对流行病学定义及德尔菲法的诠释、黑天鹅现象、火鸡案例的讲解,以及形式逻辑学、方法与法则的关系的讲授等,刘院长告诫同学们“知识教会你生存,而见识教会你生活”,同学们要学会学习,运用知识指导工作。最后,刘院长强调,年轻人要做到“三宽”,即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同时心态要好,并现场声情并茂地朗诵了余光中先生的现代诗《乡愁》,引导同学们树立从个人、到家庭、民族和国家的价值观和使命感。 在互动环节,刘院长解答了同学们的问题,介绍了“公卫人”思想,以及中国疾控中心相比高校的特色,使同学们对中国疾控中心和公共卫生事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最后,他祝愿全体新同学能够成长为独特有担当的中国疾控人。聆听完讲座,同学们感触颇深,对疾控人、疾控精神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未来的学习和科研有了新的思考,对即将开始的研究生学习生活满怀期待! (来源:教育培训处)觉得不错就点个赞呗↓↓↓

上法圆天

听邱勇校长讲2019级研究生新生开学第一课:做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清华人

8月21日上午,清华大学2019级研究生新生在开学典礼后,迎来了校长邱勇讲授的开学第一课——“做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清华人”。开学第一课现场邱勇首先向2019级研究生新生们表示欢迎,祝贺同学们成为“清华园的新主人”。他说,一个学校培养的人往往有共同的特质,“肩负使命,追求卓越”是清华人的重要特质。“使命”是对自身责任的自觉认同,“卓越”是一个不断超越的过程。“肩负使命,追求卓越”反映了清华人不断努力拼搏、不断设定更高目标的姿态。拥有百年历史的清华大学,始终如季羡林先生所说,“永葆青春,永远充满了生命活力,永远走向上的道路”。邱勇为新生讲授第一课邱勇生动地讲授了清华大学的百年发展历程,深刻阐释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等清华文化内涵。邱勇表示,大学的立身之本在于育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始终是大学的首要职责和根本任务,是大学必须牢牢坚守的初心。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新时代清华的发展,邱勇详细介绍了学校正在扎实推进综合改革,加快“双一流”建设的多项举措,进一步阐释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以及学校“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发展态势。专注听课的新生们“更创新”的清华,学术论文质量不断提升,不断推动学科交叉,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实验发现、异构融合类脑计算芯片研究、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与暗物质探测等众多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果。“更国际”的清华,全球战略稳步推进,先后设立了苏世民书院、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东南亚中心、拉美中心,先后发起了一带一路达沃斯论坛、亚洲大学联盟、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等论坛和组织,推动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文交流,拓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更好地联结中国与世界。“更人文”的清华,重视人文传统,并不断加强人文基础、培养人文素质、推动文理渗透的发展格局。开启“人文清华”讲坛,建立艺术博物馆,筹建科学博物馆,成立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和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等一系列举措,不断展示着人文日新的清华。邱勇强调,只有在服务国家的进程中才能成就一流大学的高度。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清华人,需要承担更多的使命和责任,主动为国家发展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同学们认真聆听开学第一课最后,邱勇向全体研究生同学提出了期待与希望:要做自己有兴趣而且真正有价值的事情,要重视学科交叉并敢于在陌生领域进行探索,要提高创新能力,要注重科研诚信,要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要注重身心健康和树立安全意识。“一世前程君须记,最是人生起步时”,邱勇用一句改写的诗句作为结语,寄语新生成就最好的自己、取得卓越的成绩、拥有精彩的人生!聆听完报告,同学们感触颇深。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朱海雯表示:“在开学第一课中感受到邱勇校长对清华学子的殷切期盼,作为一名研究生新生,我们要时刻立足于以自己的学术研究,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真正需要,致力于从制度层面解决真正的社会问题,在为文明发展贡献力量的过程中实现真正有价值的人生。”“听了校长的第一课,我深受鼓舞,也感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电子系直博生余乐彬说,“虽然一个人力量有限,我也一定会努力学习,提升自己,在学术方面贡献出自己最大的力量,为母校、为祖国付出自己的青春与汗水。”入学教育是研究生新同学走进清华园后的第一堂课,旨在帮助研究生新生更好地了解清华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和科研环境,在新的起点上迈好第一步。文 | 李晨晖图 | 李派 石加东排版 | 张静

包公误

北京林业大学校长为2020级研究生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

9月22日,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安黎哲为全体2020级研究生新生作了题为《弘扬科学道德、增强为国本领,做合格的新时代科研工作者》的专题报告。此次报告采用主会场和分会场视频同步直播的方式进行,是研究生新生入学的第一课,也是学校研究生科学道德培育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安黎哲指出,大学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等五大职能,发挥好人才培养职能对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林业大学至关重要。在开学第一课讲学风、讲科学道德,就是希望在大家正式开启自己的科研道路之前,建立严谨治学的端正品格,不断夯实和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最终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科研工作者。安黎哲强调,近年来,国家多部门先后密集出台了系列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学术不端和学术不当的界定,严格了相关行为的查处和惩戒力度,大量的反面案例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他从常见的不端、不当行为类型入手,对近些年发生的典型案例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他指出,要想做好科研,首先要时刻保有极大的科学热情和强烈的好奇心,还要有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潜心钻研的忘我精神,同时,要有意识地掌握管理科研成果、提高科研效率的方法,并从科研情报的获取、科研成果的管理和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这三个方面教导研究生要善用科学方法、重视学术信息、提高科研效率。安黎哲对全体研究生新生提出三点希望:一是迅速适应、融入学校。希望大家能够调整好心态,转变好角色,把困难当做成长的基石,把挑战变成进步的阶梯,为科研学习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砥砺品行、崇德修身。希望各位同学明白先做人、后做事的道理,不断砥砺个人品行,筑牢道德根基,坚持内心原则,拒绝钻营取巧,把自身品德修养和科研成长结合起来,做品德优良的新时代有为青年。三是持之以恒、全面发展。希望同学们以“甘坐冷板凳”的耐性静心探索,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刻苦钻研,以敢为天下先的精气神,瞄准国家发展战略和国际学术前沿,获得真知和成长,并注意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报告中,安黎哲还就当前常态化疫情防控对研究生新生提出要求。一是严格遵守学校的疫情防控规定,二是保持良好心态、积极调解情绪,三是听从学校安排,适应学习环境。据悉,学校一直高度重视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工作,2012年起在全体研究生新生中实施科学道德培育工程,要求全体研究生新生在入学教育期间聆听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报告,签署学术诚信承诺书。来源: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北京林业大学新媒体联盟 来源 | 研工部 作者 | 衣虹照 杨扬 审稿 | 董金宝 摄影 | 胡洪昊 责任编辑 | 张薇 高霞 审核 | 刘广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