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细分市场发展及趋势预测(附报告目录)俾鬼捉

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细分市场发展及趋势预测(附报告目录)

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细分市场发展及趋势预测(附报告目录)测试测量仪器仪表是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的基础性支撑,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是多个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工具,在相关产业研发、生产和维护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测量测试仪器仪表的安全性、测量结果的精度、测量效率等方面的性能指标,直接影响了设计施工、生产制造、运行维护等生产活动,并对生产活动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决策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从具体的应用场景来看,广泛应用于电子、家用电器、机电设备、节能环保、轨道交通、汽车制造、冷暖通、建筑工程、电力建设及维护、医疗防疫、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等领域。相关报告: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2021-2026年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数据深度调研分析与战略规划报告》1、全球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规模分析受益于全球经济增长,工业技术水平提升,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保持持续增长态势。2015-2018 年,全球测试测量仪器仪表的市场规模从 221.2 亿美元增长到 257 亿美元,全球市场规模预计将由 2018年的 257 亿美元增加至 2024 年的 323 亿美元。北美、欧洲及亚太位居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前三位,共占有超过 90%的市场空间。2016-2019年全球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规模增长情况资料来源:普华有策2、细分市场发展及趋势预测(1)电子电工类测试仪表电子电工类测试仪器仪表,是测量或检测电压、电流、功率、电阻、电导、电感、电容、频率等参数的仪器仪表,主要包括万用表、钳形表、测电笔、网络寻线仪等,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力、电器、机电设备、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节能环保等行业。在电子电工仪表领域,万用表、钳形表是用量最大、用途最广的基础测量仪表。到 2024 年,全球数字万用表市场规模预计将从 2019 年的 8.47 亿美元增长到 10.47 亿美元,其中北美、亚太和欧洲是数字万用表最主要的市场。推动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包括电子设备在各种最终用户行业中的普及率以及万用表的低成本和多功能特性。电子电工测量仪表是新能源汽车制造、维保及使用的基础仪表,按应用分类,预计未来新能源汽车细分市场有望成为增长最快的电子电工测试仪表市场。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自动量程电子电工测试仪表为主,未来随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自动量程电子电工测试仪表有望快速增长,逐步成为市场主流产品。(2)测试仪器电子测试仪器以电路技术为基础,融合测量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组成单机或自动测试系统,电子测试仪器包括通用电子测试测量仪器和专用电子测试测量仪器,通用电子测试测量仪器主要包括示波器、频谱分析仪、台式万用表、信号发生器、电源、辅助仪器等。电子测试测量仪器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制造、通讯及信息技术、教育科研、新能源等行业和领域。近年来,自动化制造、智能实验室、新能源汽车、消费类电子等终端垂直行业的快速增长,有效地推动了电子测量仪器的快速发展。目前示波器的主要供应国和地区有美国、日本、荷兰、韩国、中国等。从全球市场销量来看,三大厂商泰克、是德科技和力科垄断了大部分市场份额。近年来国产示波器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入门级的 100MHz-300MHz 带宽产品逐渐进入了中端 300M-1GHz 带宽市场,对国外厂商实现了部分进口替代。随着中国加大对上游 ADC 芯片、FPGA 等领域的投资,上游芯片供应商的发展崛起,国内示波器厂商将逐渐向中高端产品拓展。预计到2024 年全球测试仪器市场规模为 77.68 亿美元。受 5G 逐渐商用化的影响,频谱分析仪市场需求相对更旺。亚太、北美是测试仪器最大的市场区域,两者合计贡献了测试仪器约 2/3 的市场规模。(3)温度及环境测试类仪器仪表红外测温仪、热成像仪是常见的温度测试类仪表。红外测温和成像有着响应时间快、准确、直观、遥测非接触、使用安全及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并可拍摄设备或人体温度场的分布、测量任何部位的温度值,在医疗、电力、工业、消防等领域广泛应用。随着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发展,红外产品的价格不断下降,红外热成像仪在民用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预计2023 年全球民用红外市场规模将达 74.65 亿美元。预测期内(2021 年至 2026年)亚太地区复合年均增长率最高。目前北美市场占据了全球 60%以上的民用红外热像产品份额,欧洲和亚洲市场则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全球民用红外龙头 FLIR 占据全球民用红外市场约 40%左右市场份额,另外,福禄克、ULIS、我国的高德红外、大立科技公司等也都是民用红外热成像仪领域较强的竞争者。(4)电力及高压测试仪表电力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我国发电量保持稳步增长态势,2019 年发电量为 7.5 兆千瓦时,较 2011 年增长 59.21%。电网的输电、配电、送电、变电的关键电器设备的安规检测是保障电力设备安全运行的必要手段,关系着设备的利用率、事故率和使用寿命,高压电力测试仪器仪表是检测该等关键电器设备运行的关键工具。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电网的建设,市场对电力及高压测试仪表的需求量将保持增长。(5)测绘测量类仪器仪表建筑施工类的测绘测量类仪器仪表主要应用于各类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理和验收。我国建筑工程的庞大规模推动着测绘测量类仪器仪表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不断深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重大工程建设持续开展,提升了建筑类的测试测量仪器仪表的技术水平,并支撑着市场需求。截至 2019 年,我国绘图、计算及测量仪器制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 255 亿元,较2018 年同比下滑 1.4%,基本保持稳定。经过多年的经济建设,我国进入了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历史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持续增长,激光测距仪将在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等领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3、测试测量仪器仪表的技术发展趋势分析测试测量仪器仪表产品整体技术可以分类为测量技术、应用技术和生产工艺。测量技术是把模拟量安全、准确、高效地转化为数字量的技术,测试测量仪器仪表的测量技术主要包含模拟通道技术、采样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和校准方法等;应用技术主要通过结构设计、软件设计及功能创新等方式实现用户易用性、稳定性及安全性;生产工艺则是在研发生产过程中积累、总结并不断改进的操作技术及工艺要求,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耐用性等。传统测量仪器仪表为模拟式测量仪器仪表,国内主要在 21 世纪前较为普及,随着电子产业的快速发展及技术进步,数字式测量仪器仪表逐渐对模拟式测量仪器仪表形成替代。模拟式测量仪器仪表主要通过模拟电路设计实现测量,并通过指针结合表盘等方式显示测量结果,该种产品无数字存储、分析、传输等功能。数字式测量仪器仪表则主要通过模拟前端设计、模数转换、数据采集、分析、校准、补偿等技术,实现数字化输出显示、存储、分析、传输等功能。与模拟式仪器仪表相比,数字式测量仪器仪表具备更高的测量精度、测量效率及易用性。目前,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已经基本由模拟式转变为数字式,未来一方面伴随着微处理器及软件运算能力提高、传感器尺寸及功耗变小,仪器仪表设备厂商通过不断研发投入,进一步提升数字式仪器仪表产品性能;另一方面,随着网络的普及,未来产品将配置更多不同的通讯模块实现测量结果输出,从而实现测试测量仪器仪表的网络化。报告目录:第一章 行业发展背景第一节 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定义及分类第二节 研究方法概述第三节 数据来源第四节 经济环境分析一、经济环境现状分析二、经济环境预测分析第五节 社会环境分析第六节 政策环境分析一、行业主管部门及监管体制二、行业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分析第七节 技术环境分析一、 国内外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技术发展现状二、 测试测量仪器仪表产业新动态分析四、 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技术发展趋势第二章 全球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发展分析第一节 2015-2019年全球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运行情况分析第二节 2015-2019年全球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供需情况分析一、行业供给量分析二、行业需求量分析第三节 2015-2019年全球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市场规模分析第四节 2015-2019年全球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主要国家及地区发展概况第五节 2021-2026年全球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前景预测第三章 2015-2019年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产业市场竞争现状分析第一节 2015-2019年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产业竞争现状分析一、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竞争情况分析二、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SWOT分析第二节 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集中度分析一、市场集中度分析二、企业区域分布集中度第三节 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合作和并购情况第四节 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主要品牌市场占有率格局第四章 2015-2019年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市场供需现状分析第一节 2015-2019年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市场规模第二节 2015-2019年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供求情况一、2015-2019年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产量情况二、2015-2019年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需求情况三、2015-2019年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市场规模第三节 2015-2019年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细分市场结构分析第五章 2015-2026年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区域分析第一节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区域需求结构第二节 华东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运行情况一、华东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规模二、华东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特点三、华东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潜力分析第三节 华南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运行情况一、华南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规模二、华南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特点三、华南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潜力分析第四节 华中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运行情况一、华中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规模二、华中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特点三、华中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潜力分析第五节 华北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运行情况一、华北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规模二、华北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特点三、华北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潜力分析第六节 西北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运行情况一、西北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规模二、西北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特点三、西北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潜力分析第七节 西南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运行情况一、西南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规模二、西南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特点三、西南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潜力分析第八节 东北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运行情况一、东北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规模二、东北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特点三、东北地区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市场潜力分析第六章 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细分产品分析第一节 电子电工类测试仪表一、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二、行业规模情况分析三、行业发展前景预测第二节 测试仪器一、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二、行业规模情况分析三、行业发展前景预测第三节 温度及环境测试类仪器仪表一、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二、行业规模情况分析三、行业发展前景预测第四节 电力及高压测试仪表一、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二、行业规模情况分析三、行业发展前景预测第五节 测绘测量类仪器仪表一、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二、行业规模情况分析三、行业发展前景预测第七章 我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整体运行指标分析第一节 2015-2019年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总体规模分析一、企业数量结构分析二、人员规模状况分析三、行业资产规模分析四、行业市场规模分析第二节 2015-2019年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制造行业结构分析一、企业数量结构分析1、不同类型分析2、不同所有制分析二、销售收入结构分析1、不同类型分析2、不同所有制分析第三节 2015-2019年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产销情况分析一、我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工业总产值二、我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工业销售产值三、我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产销率第四节 2015-2019年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财务指标总体分析一、行业盈利能力分析二、行业偿债能力分析三、行业营运能力分析四、行业发展能力分析第八章 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重点企业分析第一节 企业一一、企业概况二、企业主营业务及产品分析三、企业经营情况分析四、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五、企业发展战略分析第二节 企业二一、企业概况二、企业主营业务及产品分析三、企业经营情况分析四、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五、企业发展战略分析第三节 企业三一、企业概况二、企业主营业务及产品分析三、企业经营情况分析四、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五、企业发展战略分析第四节 企业四一、企业概况二、企业主营业务及产品分析三、企业经营情况分析四、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五、企业发展战略分析第五节 企业五一、企业概况二、企业主营业务及产品分析三、企业经营情况分析四、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五、企业发展战略分析第九章 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产业链分析第一节 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上下游关系分析第二节 主要上游产业发展分析一、行业发展分析二、行业价格分析三、行业规模分析四、行业发展对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影响第二节 主要下游产业发展分析一、行业发展分析二、行业发展前景三、行业发展对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影响第十章 2015-2019年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竞争情况分析第一节 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经济指标分析第二节 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竞争结构分析一、现有企业间竞争二、潜在进入者分析三、替代品威胁分析四、供应商议价能力五、客户议价能力第三节 2021-2026年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市场竞争策略展望分析一、2021-2026年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展望分析二、2021-2026年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市场竞争策略分析第十一章 2021-2026年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发展预测分析第一节 2021-2026年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第二节 2021-2026年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产业产需预测一、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市场产量预测二、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市场需求预测第三节 2021-2026年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市场规模预测第四节 2021-2026年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产值预测第十二章 2021-2026年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驱动因素与风险分析第一节 2021-2026年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进入障碍分析第二节 2021-2026年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挑战分析第三节 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驱动因素分析一、行业发展有利因素分析二、行业发展不利因素分析第四节 2021-2026年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投资风险分析一、市场竞争风险二、原材料风险分析三、政策风险分析四、技术风险分析五、经营风险分析六、其他风险第十三章 2021-2026年中国测试测量仪器仪表行业投资建议第一节 行业投资方向建议第二节 行业投资方式建议

不考不鸣

2021-2027年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市场调查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报告格式:纸质版 电子版 纸质+电子版出品单位:智研咨询当前我国大数据市场的发展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技术发展更是受到国家、地区、企业的三重重视,技术革新速度日新月日,为大数据下各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坚实的技术保障,极大化的推动了我国食品安全大数据行业的发展。在政策的推动下,政府带头建设食品安全大数据系统建设,而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必然是行业的建设主力队伍,未来企业级食品安全大数据市场容量将快速发展,预计到2025年达到33.02亿元。2021-2027年企业级食品安全大数据市场容量预测根据对市场发展趋势的综合情况保守预测,未来五年时间内,我国的食品安全大数据行业市场容量平均增速会保持在快速增长,到2025年市场规模能达到54.40亿元左右。2021-2027年我国食品安全大数据行业市场规模预测智研咨询发布的《2021-2027年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市场调查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共十一章。首先介绍了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行业市场发展环境、食品安全检测仪器整体运行态势等,接着分析了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行业市场运行的现状,然后介绍了食品安全检测仪器市场竞争格局。随后,报告对食品安全检测仪器做了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预测。您若想对食品安全检测仪器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报告目录:第.一章 2015-2019年中国食品制造行业现状分析第.一节 食品制造行业现状一、食品制造行业地位二、食品制造行业发展现状食品制造产业长期以来的以数量扩张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仍然未得到全面改变,随着市场需求的转变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产业结构亟待优化调整。一方面,我国食品生产企业品牌发展良莠不齐,自主品牌的培育建设能力不足,食品制造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另一方面,我国食品制造企业规模与产业集中度近年来虽有所提升,但仍然存在大企业不大,小企业不小,大中型企业数量偏少的问题。市场竞争结构离散,食品工业兼并重组力度尚且不足,集约化进程比较缓慢,以至于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协作优势。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调整,促进食品制造业发展方式改变的任务依然不可懈怠。2017年,中国食品制造业销售收入为23,118亿元,同比下滑2.12%;2018年1-7月,食品制造业销售收入为11,013亿元,同比下滑21.72%。2018年我国食品制造行业销售收入将达到20,806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73%,2022年将达到23,177亿元。2018-2022年中国食品制造行业销售收入预测2017年,中国食品制造业利润总额为1,851亿元,同比下滑7.48%;2018年1-7月,利润总额达到850亿元,同比减少下滑26.56%。2018年我国食品制造行业利润总额将达到1,570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4.33%,2022年将达到1,860亿元。2018-2022年中国食品制造行业利润总额预测(一)食品制造企业数量(二)食品制造行业规模(三)食品行业进出口情况三、食品制造行业技术水平第二节 2015-2019年中国食品制造所属行业数据监测分析一、2015-2019年中国食品制造所属行业规模分析二、2019年中国食品制造所属行业结构分析三、2015-2019年中国食品制造所属行业产值分析四、2015-2019年中国食品制造所属行业成本费用分析五、2015-2019年中国食品制造所属行业盈利能力分析第三节 2015-2019年中国食品业所属行业产量数据分析一、乳制品二、方便食品三、饼干及糕点四、米面及肉制品第四节 中国食品工业存在问题解析一、中国食品工业发展需要关注的突出问题二、中国食品工业的薄弱环节三、中国食品产业发展需突破四大瓶颈四、食品工业面临的挑战五、制约食品产业发展的深层矛盾第五节 我国食品行业发展思路一、食品工业发展的目标二、食品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三、食品工业发展基本思路与方向(一)粮食加工业(二)食用植物油加工业(三)肉类加工业(四)乳制品工业(五)水产品加工业(六)果蔬加工业(七)饮料工业(八)制糖工业(九)方便食品制造业(十)发酵工业(十一)酿酒工业(十二)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工业(十三)营养与保健食品制造业四、中国食品工业的发展战略分析五、中国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的建议六、中小食品企业经营创新思路第二章 2015-2019年中国食品安全及食品安全检测分析第.一节 食品安全问题及其影响一、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二、食品安全主要问题分析三、食品安全问题主要原因四、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影响第二节 食品安全检测现状与趋势一、食品安全检测现状分析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水平三、食品安全检测发展趋势第三章 2015-2019年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行业发展环境分析第.一节 2015-2019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一、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二、经济发展主要问题三、未来经济政策分析第二节 2015-2019年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产业发展政策环境分析一、国家对技术研发的支持(一)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项(二)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学仪器研究与开发计划(四)863计划(五)973计划(六)火炬计划成果推广计划(七)科学仪器设备高技术产业化专项二、行业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三、行业新产品与新技术动向第四章 2015-2019年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所属行业运行形势分析第.一节 2015-2019年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所属行业发展综述一、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行业特点分析(一)行业进入技术壁垒高(二)行业规模小(三)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比较落后(四)需要专业人才二、食品安全检测仪器技术分析(一)检测农药残留的仪器(二)检测兽药、渔药残留的仪器(三)检测有毒有害元素及其价态分析的仪器(四)致病菌检验和细菌鉴定的仪器(五)转基因农产品检测仪器(六)检测农产品品质和营养成份的仪器(七)样品前处理的仪器设备三、食品安全检测仪器重点资讯分析(一)重点企业(二)联姻中科院研发出MSE-1型无溶剂高萃取仪(二)北京科委投资4千万研发食品安全检测仪器(三)我国将推进第三方食品安全检测机构建设第二节2015-2019年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产业发展情况分析一、世界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行业总产值分析二、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一)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行业拥有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二)用于食品检验的质谱仪市场被外资瓜分三、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市场环境分析(一)食品工业规模不断扩大(二)国家推进企业食品安全检验能力,推进检测装备自主化第三节 2021-2027年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行业态势预测分析第五章2015-2019年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所属行业运行动态分析第.一节 2015-2019年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所属行业市场走势分析一、食品安全检测仪器市场供需分析二、食品样品前处理的市场需求空间三、影响供需市场的因素分析四、产品需求特点分析第二节 2015-2019年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行业市场存在的问题分析一、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行业的主要问题探讨二、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行业面临的挑战分析第三节 2021-2027年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行业发展策略分析第六章 2015-2019年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所属行业主要产品进出口贸易分析第.一节 2015-2019年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所属行业进出口总体数据一、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进口数据分析二、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出口数据分析第二节 我国当前食品安全检测仪器产品所属行业进出口政策第七章 2015-2019年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第.一节 2015-2019年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产业竞争现状分析一、行业内部竞争格局二、行业上游议价能力三、行业下游议价能力四、行业潜在进入者威胁五、行业替代品威胁第二节 外资企业在华竞争分析一、美国安捷伦(Angilent)二、美国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thermo fisher)三、日本岛津(SHIMADZU)四、美国沃特世(Waters)五、美国AB SCIEX公司第三节 2015-2019年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行业竞争存在的问题分析第八章 中国实验分析仪器制造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竞争力比较分析第.一节 国有企业发展基本状况一、国有企业从业人数分析(一)国有企业总体从业人数分析(二)国有不同规模企业从业人数分析二、国有企业规模竞争力分析(一)总资产规模分析(二)流动资产规模分析(三)负债规模分析三、国有企业效益竞争力分析(一)利润总额分析(二)产品销售收入分析四、国有企业增长竞争力分析(一)产品销售收入增长率(二)总资产增长率分析第二节 股份制企业发展基本状况一、股份制企业从业人数分析(一)股份制企业总体从业人数分析(二)股份制不同规模企业从业人数分析二、股份制企业规模竞争力分析(一)总资产规模分析(二)流动资产规模分析(三)负债规模分析三、股份制企业效益竞争力分析(一)利润总额分析(二)产品销售收入分析四、股份制企业增长竞争力分析(一)产品销售收入增长率(二)总资产增长率分析第三节 私营企业发展基本状况一、私营企业从业人数分析(一)私营企业总体从业人数分析(二)私营不同规模企业从业人数分析二、私营企业规模竞争力分析(一)总资产规模分析(二)流动资产规模分析(三)负债规模分析三、私营企业效益竞争力分析(一)利润总额分析(二)产品销售收入分析四、私营企业增长竞争力分析(一)产品销售收入增长率(二)总资产增长率分析第九章 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行业重点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第.一节 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一、公司发展概况二、市场定位情况三、公司竞争优劣势分析四、企业主要产品分析五、企业经营状况分析六、主要经营数据指标第二节 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一、公司发展概况二、市场定位情况三、公司竞争优劣势分析四、企业主要产品分析五、企业经营状况分析六、主要经营数据指标第三节 北京北分瑞利分析仪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一、公司发展概况二、市场定位情况三、公司竞争优劣势分析四、企业主要产品分析五、企业经营状况分析六、主要经营数据指标第四节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一、公司发展概况二、市场定位情况三、公司竞争优劣势分析四、企业主要产品分析五、企业经营状况分析六、主要经营数据指标第五节 沃特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一、公司发展概况二、市场定位情况三、公司竞争优劣势分析四、企业主要产品分析五、企业经营状况分析六、主要经营数据指标第六节 安捷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一、公司发展概况二、市场定位情况三、公司竞争优劣势分析四、企业主要产品分析五、企业经营状况分析六、主要经营数据指标第七节 岛津仪器(苏州)有限公司一、公司发展概况二、市场定位情况三、公司竞争优劣势分析四、企业主要产品分析五、企业经营状况分析六、主要经营数据指标第八节 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一、公司发展概况二、市场定位情况三、公司竞争优劣势分析四、企业主要产品分析五、企业经营状况分析六、主要经营数据指标第九节 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一、公司发展概况二、市场定位情况三、公司竞争优劣势分析四、企业主要产品分析五、企业经营状况分析六、主要经营数据指标第十节 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一、公司发展概况二、市场定位情况三、公司竞争优劣势分析四、企业主要产品分析五、企业经营状况分析六、主要经营数据指标第十章 2021-2027年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行业投资特性分析第.一节 行业投资特征分析一、行业进入壁垒二、行业经营模式三、行业盈利因素第二节 行业投资机会剖析一、行业投资环境评述二、行业投资机会剖析第三节 行业投资风险预警一、宏观经济波动风险二、行业技术风险三、行业政策风险四、行业人力资源风险五、市场竞争加剧风险第十一章 2021-2027年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行业投融资前景与策略分析第.一节 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行业投资环境分析第二节 2021-2027年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行业投资策略分析()一、规模的发展及投资需求分析二、总体经济效益判断三、与产业政策调整相关的投资机会分析第三节建议一、用户价值二、产业价值链合作三、商业模式创新四、盈利模式五、发展模式第四节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行业融资现状与潜力一、行业资金需求分析二、行业主要融资渠道(一)政府对行业的资金支持(二)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三)通过银行进行融资三、行业融资环境分析(一)行业融资环境现状(二)行业融资环境趋势四、行业融资潜力分析()五、融资方式选择策略

知也

2020年验光仪市场发展前景分析及供需格局研究预测报告

报告编号:1454099在线阅读:http://www.cninfo360.com/yjbg/jchy/tl/20201019/1454099.html2020-2026年验光仪市场发展前景分析及供需格局研究预测报告正文目录第一部分 市场发展现状第1章 全球验光仪行业发展分析第一节 全球验光仪行业发展轨迹综述一、全球验光仪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二、全球验光仪行业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第二节 全球验光仪行业市场情况一、2020年全球验光仪产业发展分析二、2020年全球验光仪产业发展分析三、2020年全球验光仪行业研发动态四、2020年全球验光仪行业挑战与机会第三节 部分国家地区验光仪行业发展状况一、2017-2020年美国验光仪行业发展分析二、2017-2020年欧洲验光仪行业发展分析三、2017-2020年日本验光仪行业发展分析四、2017-2020年韩国验光仪行业发展分析第2章 我国验光仪行业发展现状第一节 中国验光仪行业发展概述一、中国验光仪行业发展面临问题二、中国验光仪行业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第二节 我国验光仪行业发展状况一、2020年中国验光仪行业发展回顾二、2020年我国验光仪市场发展分析第三节 2017-2020年中国验光仪行业供需分析第四节 2020年验光仪行业产量分析一、2020年我国验光仪产量分析二、2020-2025年我国验光仪产量预测第3章 中国验光仪行业区域市场分析第一节 2020年华北地区验光仪行业分析一、2017-2020年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二、2017-2020年市场规模情况分析三、2020-2025年市场需求情况分析四、2020-2025年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五、2020-2025年行业投资风险预测第二节 2020年东北地区验光仪行业分析一、2017-2020年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二、2017-2020年市场规模情况分析三、2020-2025年市场需求情况分析四、2020-2025年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五、2020-2025年行业投资风险预测第三节 2020年华东地区验光仪行业分析一、2017-2020年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二、2017-2020年市场规模情况分析三、2020-2025年市场需求情况分析四、2020-2025年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五、2020-2025年行业投资风险预测第四节 2020年华南地区验光仪行业分析一、2017-2020年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二、2017-2020年市场规模情况分析三、2020-2025年市场需求情况分析四、2020-2025年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五、2020-2025年行业投资风险预测第五节 2020年华中地区验光仪行业分析一、2017-2020年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二、2017-2020年市场规模情况分析三、2020-2025年市场需求情况分析四、2020-2025年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五、2020-2025年行业投资风险预测第六节 2020年西南地区验光仪行业分析一、2017-2020年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二、2017-2020年市场规模情况分析三、2020-2025年市场需求情况分析四、2020-2025年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五、2020-2025年行业投资风险预测第七节 2020年西北地区验光仪行业分析一、2017-2020年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二、2017-2020年市场规模情况分析三、2020-2025年市场需求情况分析四、2020-2025年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五、2020-2025年行业投资风险预测第4章 验光仪行业投资与发展前景分析第一节 2020年验光仪行业投资情况分析一、2020年总体投资结构二、2020年投资规模情况三、2020年投资增速情况四、2020年分地区投资分析第二节 验光仪行业投资机会分析一、验光仪投资项目分析二、可以投资的验光仪模式三、2020年验光仪投资机会四、2020年验光仪投资新方向第三节 验光仪行业发展前景分析一、2020年验光仪市场面临的发展商机二、2020-2025年验光仪市场的发展前景分析第二部分 市场竞争格局与形势第5章 验光仪行业竞争格局分析第一节 验光仪行业集中度分析一、验光仪市场集中度分析二、验光仪企业集中度分析三、验光仪区域集中度分析第二节 验光仪行业主要企业竞争力分析一、重点企业资产总计对比分析二、重点企业从业人员对比分析三、重点企业全年营业收入对比分析四、重点企业利润总额对比分析五、重点企业综合竞争力对比分析第三节 验光仪行业竞争格局分析一、2020年验光仪行业竞争分析二、2020年中外验光仪产品竞争分析三、2017-2020年我国验光仪市场竞争分析五、2020-2025年国内主要验光仪企业动向第6章 2020-2025年中国验光仪行业发展形势分析第一节 验光仪行业发展概况一、验光仪行业发展特点分析二、验光仪行业投资现状分析三、验光仪行业总产值分析四、验光仪行业技术发展分析第二节 2017-2020年验光仪行业市场情况分析一、验光仪行业市场发展分析二、验光仪市场存在的问题三、验光仪市场规模分析第三节 2017-2020年验光仪产销状况分析一、验光仪产量分析二、验光仪产能分析三、验光仪市场需求状况分析第四节 产品发展趋势预测一、产品发展新动态二、技术新动态三、产品发展趋势预测第三部分 赢利水平与企业分析第7章 中国验光仪行业整体运行指标分析第一节 2020年中国验光仪行业总体规模分析一、企业数量结构分析二、行业生产规模分析第二节 2020年中国验光仪行业产销分析一、行业产成品情况总体分析二、行业产品销售收入总体分析第三节 2020年中国验光仪行业财务指标总体分析一、行业盈利能力分析二、行业偿债能力分析三、行业营运能力分析四、行业发展能力分析第四节 产销运存分析一、2017-2020年验光仪行业产销情况二、2017-2020年验光仪行业库存情况三、2017-2020年验光仪行业资金周转情况第五节 盈利水平分析一、2017-2020年验光仪行业价格走势二、2017-2020年验光仪行业营业收入情况三、2017-2020年验光仪行业毛利率情况四、2017-2020年验光仪行业赢利能力五、2017-2020年验光仪行业赢利水平六、2020-2025年验光仪行业赢利预测第8章 验光仪行业盈利能力分析第一节 2020年中国验光仪行业利润总额分析一、利润总额分析二、不同规模企业利润总额比较分析三、不同所有制企业利润总额比较分析第二节 2020年中国验光仪行业销售利润率一、销售利润率分析二、不同规模企业销售利润率比较分析三、不同所有制企业销售利润率比较分析第三节 2020年中国验光仪行业总资产利润率分析一、总资产利润率分析二、不同规模企业总资产利润率比较分析三、不同所有制企业总资产利润率比较分析第四节 2020年中国验光仪行业产值利税率分析一、产值利税率分析二、不同规模企业产值利税率比较分析三、不同所有制企业产值利税率比较分析第9章 验光仪重点企业发展分析第一节 北京泽澳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一、企业产销规模分析二、产品分析三、企业经营分析四、市场营销分析五、企业优势分析六、趋势及革新能力分析七、成长性分析八、公司战略规划分析第二节 上海嫦娥光学仪器科技有限公司一、企业产销规模分析二、产品分析三、企业经营分析四、市场营销分析五、企业优势分析六、趋势及革新能力分析七、成长性分析八、公司战略规划分析第三节 上海涵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一、企业产销规模分析二、产品分析三、企业经营分析四、市场营销分析五、企业优势分析六、趋势及革新能力分析七、成长性分析八、公司战略规划分析第四节 北京海富达科技有限公司一、企业产销规模分析二、产品分析三、企业经营分析四、市场营销分析五、企业优势分析六、趋势及革新能力分析七、成长性分析八、公司战略规划分析第五节 苏州康捷医疗股份有限公司一、企业产销规模分析二、产品分析三、企业经营分析四、市场营销分析五、企业优势分析六、趋势及革新能力分析七、成长性分析八、公司战略规划分析第六节 浙江靓视视光科技有限公司一、企业产销规模分析二、产品分析三、企业经营分析四、市场营销分析五、企业优势分析六、趋势及革新能力分析七、成长性分析八、公司战略规划分析第七节 宁波明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一、企业产销规模分析二、产品分析三、企业经营分析四、市场营销分析五、企业优势分析六、趋势及革新能力分析七、成长性分析八、公司战略规划分析第八节 杭州瑞杰珑科技有限公司一、企业产销规模分析二、产品分析三、企业经营分析四、市场营销分析五、企业优势分析六、趋势及革新能力分析七、成长性分析八、公司战略规划分析第10章 验光仪行业投资策略分析第一节 行业发展特征一、行业的周期性二、行业的区域性三、行业的上下游四、行业经营模式第二节 行业投资形势分析一、行业发展格局二、行业进入壁垒三、行业swot分析四、行业五力模型分析第三节 2020年验光仪行业投资效益分析第四节 2020年验光仪行业投资策略研究第11章 2020-2025年验光仪行业投资风险预警第一节 影响验光仪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一、2020年影响验光仪行业运行的有利因素二、2020年影响验光仪行业运行的稳定因素三、2020年影响验光仪行业运行的不利因素四、2020年我国验光仪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五、2020年我国验光仪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第二节 验光仪行业投资风险预警一、2020-2025年验光仪行业市场风险预测二、2020-2025年验光仪行业政策风险预测三、2020-2025年验光仪行业经营风险预测四、2020-2025年验光仪行业技术风险预测五、2020-2025年验光仪行业竞争风险预测六、2020-2025年验光仪行业其他风险预测第四部分 全球咨询及业内专家发展趋势与规划建议第12章 2020-2025年验光仪行业发展趋势分析第一节 2020-2025年中国验光仪市场趋势分析一、2016-2020年我国验光仪市场趋势总结二、2020-2025年我国验光仪发展趋势分析第二节 2020-2025年验光仪产品发展趋势分析一、2020-2025年验光仪产品技术趋势分析二、2020-2025年验光仪产品价格趋势分析第三节 2020-2025年中国验光仪行业供需预测一、2020-2025年中国验光仪供给预测二、2020-2025年中国验光仪需求预测第四节 2020-2025年验光仪行业规划建议第13章 验光仪企业管理策略建议第一节 市场策略分析一、验光仪价格策略分析二、验光仪渠道策略分析第二节 销售策略分析一、媒介选择策略分析二、产品定位策略分析三、企业宣传策略分析第三节 提高验光仪企业竞争力的策略一、提高中国验光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二、验光仪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方向三、影响验光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及提升途径四、提高验光仪企业竞争力的策略第四节 对我国验光仪品牌的战略思考一、验光仪实施品牌战略的意义二、验光仪企业品牌的现状分析三、我国验光仪企业的品牌战略四、验光仪品牌战略管理的策略图表目录图表:2017-2020年验光仪产量分析图表:2017-2020年验光仪产能分析图表:2017-2020年验光仪市场需求分析图表:2020年中国验光仪业总体规模企业数量结构图表:2017-2020年验光仪行业盈利能力分析图表:2017-2020年验光仪行业销售及利润分析图表:2017-2020年验光仪行业资产分析图表:2017-2020年验光仪行业负债分析图表:2017-2020年验光仪行业偿债能力分析图表:2017-2020年验光仪行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分析图表:2017-2020年验光仪行业销售成本分析图表:2017-2020年验光仪行业销售费用分析图表:2017-2020年验光仪行业管理费用分析图表:2017-2020年验光仪行业财务费用分析图表:2017-2020年验光仪行业营运能力分析图表:2017-2020年验光仪行业发展能力分析图表:2017-2020年验光仪行业价格走势图表:2017-2020年验光仪行业营业收入情况图表:2017-2020年验光仪行业销售毛利率分析图表:2017-2020年验光仪行业赢利能力图表:2020-2025年验光仪行业赢利预测图表:2020-2025年中国验光仪市场价格走势预测图表:2020-2025年中国验光仪市场供给前景预测图表:2020-2025年中国验光仪需求发展前景预测市场需求行业的市场需求进行分析研究:1、市场规模:通过对过去连续五年中国市场行业消费规模及同比增速的分析,判断行业的市场潜力与成长性,并对未来五年的消费规模增长趋势做出预测。该部分内容呈现形式为“文字叙述+数据图表(柱状折线图)”。2、产品结构:从多个角度,行业的产品进行分类,给出不同种类、不同档次、不同区域、不同应用领域的产品的消费规模及占比,并深入调研各类细分产品的市场容量、需求特征、主要竞争厂商等,有助于客户在整体上把握行业的产品结构及各类细分产品的市场需求。该部分内容呈现形式为“文字叙述+数据图表(表格、饼状图)”。3、市场分布:从用户的地域分布和消费能力等因素,来分析行业的市场分布情况,并对消费规模较大的重点区域市场进行深入调研,具体包括该地区的消费规模及占比、需求特征、需求趋势该部分内容呈现形式为“文字叙述+数据图表(表格、饼状图)”。4、用户研究:通过产品的用户群体进行划分,给出不同用户群体产品的消费规模及占比,同时深入调研各类用户群体购买产品的购买力、价格敏感度、品牌偏好、采购渠道、采购频率等,分析各类用户群体产品的关注因素以及未满足的需求,并对未来几年各类用户群体产品的消费规模及增长趋势做出预测,从而有助于厂商把握各类用户群体产品的需求现状和需求趋势。该部分内容呈现形式为“文字叙述+数据图表(表格、饼状图)”。竞争格局本报告基于波特五力模型,从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以及下游用户的议价能力等五个方面来分析行业竞争格局。同时,通过行业现有竞争者的调研,给出行业的企业市场份额指标,以此判断行业市场集中度,同时根据市场份额和市场影响力对主流企业进行竞争群组划分,并分析各竞争群组的特征;此外,通过分析主流企业的战略动向、投资动态和新进入者的投资热度、市场进入策略等,来判断行业未来竞争格局的变化趋势。标杆企业对标杆企业的研究一直是博研咨询研究报告的核心和基础,因为标杆企业相当于行业研究的样本,所以,一定数量标杆企业的发展动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行业的主流发展趋势。本报告精心选取了行业规模较大且最具代表性的5-10家标杆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包括每家企业的行业地位、组织架构、产品构成及定位、经营状况、营销模式、销售网络、技术优势、发展动向等内容。本报告也可以按照客户要求,调整标杆企业的选取数量和选取方法。投资机会本报告行业投资机会的研究分为一般投资机会研究和特定项目投资机会研究,一般投资机会主要从细分产品、区域市场、产业链等角度进行分析评估,特定项目投资机会主要针行业拟在建并寻求合作的项目进行调研评估。

除尘篇

36氪|智能硬件终端行业研究报告

智能硬件终端发展历程久、变革速度快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智能时代”,17-19世纪中到19世纪末,“蒸汽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工业和交通方式,推动人类产业的变革,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电气时代”,发电机和内燃机的诞生成为动力新能源,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是“信息时代”,以知识经济为代表的新型经济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成败的关键。电子计算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21世纪以来全球进入“智能时代”,以人工智能、5G 通信、光电芯片、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智能化技术趋向成熟,人工智能将进一步解放人类的双手甚至大脑。“智能时代”的特征就是世界是个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智能硬件终端等同于应用在各个场景中的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的脑、眼、耳、口、手、腿分别对应相应的技术支撑,且智能硬件终端的发展正在逐渐打破产品边界,由内而外形成功能融合、数据融合、生态融合。智能硬件终端领域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2019年我国智能硬件终端行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以小米、华为为代表的行业大厂凭借自身软件开发能力、用户基数以及完善的产业链多重优势,其各自运营的生态大局已初具规模,以小米MIUI系统和华为手机为控制核心的智能硬件终端产品线规模扩展迅速。初创型的智能硬件终端企业逐渐壮大,资本市场出现一些新的上市公司,像科大讯飞、京东方、智米科技、华米科技等,这些企业既包含了技术研发又有丰富的智能硬件终端产品体系,还有部分企业背靠互联网基因的母公司,培养了良好的用户生态,比如猎户星空、小米生态链企业。当下,智能硬件终端企业的商业模式相对比较明晰,盈利途径相对多元,企业发展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从投资角度来看,现阶段及未来十年都属于相对安全阶段。智能硬件终端的市场规模上万亿智能硬件终端的领域包含的范围甚广,现阶段智能家居设备、智能机器人、智能车载设备、智能医疗设备、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大屏设备、智能安防设备等细分场景领域都有较好的落地和应用,每个领域的产品品类都很丰富。有数据显示,“万物智能”时代的物联网将拥有10万亿美元的市场空间,按照硬件占比20%-30%来计算,智能硬件设备的潜在市场空间约2~3万亿美元。本篇报告主要研究的内容有:智能硬件终端领域的发展演进过程智能硬件终端领域的发展驱动力智能硬件终端领域的市场规模及投融资情况智能硬件终端领域的产业链分析智能硬件终端领域的细分领域分析概述智能硬件终端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及风险痛点以下为《物联网“向死而生”,智能硬件“以梦为马”》36氪智能硬件终端行业研究报告全文。点击报告下载全文,提取码:2u33关于36氪研究院36 氪研究院是 36 氪子品牌,专注于一级市场的行业研究,通过定性定量结合的方式研究新兴行业与企业,欢迎大家积极与我们交流讨论。分析师: 李晓晓 lixiaoxiao@36kr.com Wechat:15011504594 ; 关注泛人工智能、文娱消费领域

敢问畸人

2021-2027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深度调查与市场供需预测报告

报告格式:纸质版 电子版 纸质+电子版出品单位:智研咨询二氧化碳检测仪应用范围:适用于检测工业、农业和居住环境CO2浓度,输出4-20mA模拟量信号和2路开关量信号,可直接对被控设备进行控制或输出数据至任何电子模拟控制器,DDC/PLC控制器或通风设备自控系统,依据监测的目标值(CO2浓度)控制通风系统。智研咨询发布的《2021-2027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深度调查与市场供需预测报告》共十五章。首先介绍了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市场发展环境、二氧化碳检测仪整体运行态势等,接着分析了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市场运行的现状,然后介绍了二氧化碳检测仪市场竞争格局。随后,报告对二氧化碳检测仪做了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预测。您若想对二氧化碳检测仪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报告目录:第一部分 行业发展现状调研第一章 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发展概述第一节 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定义和细分一、行业定义二、行业细分三、二氧化碳检测仪的分类四、高新技术医疗设备五、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产业链介绍第二节 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的行业特征一、产品种类繁多及各行业收益不一二、行业的核心创利部分高投入和高收益三、自然资源与技术资源双依赖四、行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第二章 全球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发展分析第一节 世界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市场状况分析一、2019年世界二氧化碳检测仪产业发展现状调研二、2019年国际二氧化碳检测仪产业发展态势三、2019年国际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的研发动态四、2019年全球一次性二氧化碳检测仪市场状况分析第二节 美国二氧化碳检测仪发展分析一、2019年美国二氧化碳检测仪市场情况分析二、2019年美国二氧化碳检测仪研发进展三、2019年美国医用器械市场前景第三节 日本二氧化碳检测仪发展分析一、2019年日本二氧化碳检测仪市场情况分析二、2019年日本二氧化碳检测仪技术发展分析三、2019年日本二氧化碳检测仪市场前景第四节 其他地区与国家二氧化碳检测仪市场发展分析一、2015-2019年欧洲二氧化碳检测仪市场发展分析二、2015-2019年以色列二氧化碳检测仪市场发展分析三、2015-2019年印度二氧化碳检测仪市场发展分析第三章 我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发展现状调研第一节 我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发展状况分析一、我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发展现状调研二、我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三、我国的二氧化碳检测仪产业与国际水平差距四、二氧化碳检测仪产业规范情况分析五、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年增长率分析六、我国二氧化碳检测仪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第二节 我国二氧化碳检测仪市场分析一、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设备市场情况分析二、国外企业占领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市场三、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市场已逐渐融入全球产业链四、我国二氧化碳检测仪国内市场前景看好五、国内高端二氧化碳检测仪海外市场的前景六、2019年国内二氧化碳检测仪市场发展形势分析第三节 2015-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供需分析一、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供给总量分析二、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供给结构分析三、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需求总量分析四、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需求结构分析五、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供需平衡分析第四章 二氧化碳检测仪所属行业经济运行分析第一节 2015-2019年二氧化碳检测仪产量分析一、2019年二氧化碳检测仪产量分析第二节 2015-2019年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一、销售收入前十家企业分析二、2019年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第三节 2015-2019年我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绩效分析一、2015-2019年行业产销状况分析二、2015-2019年行业规模状况分析三、2015-2019年行业盈利能力四、2015-2019年行业经营发展能力五、2015-2019年行业偿债能力分析第五章 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进出口分析第一节 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进出口分析一、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进口分析二、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出口分析第二节 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主要省市进出口分析一、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主要省市进口分析二、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主要省市出口分析第三节 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主要国家进出口分析一、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主要国家进口分析二、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主要国家出口分析第四节 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进出口分析一、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进口分析二、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出口分析第六章 医疗器械细分市场分析第一节 中国医用电子仪器市场分析一、2019年我国电子仪器发展状况分析二、2019年我国电子仪器行业发展形势二、2019年国内外测试仪器发展现状及趋势预测分析三、2021-2027年医疗仪器技术走向分析第二节 我国超声诊断仪器市场分析一、2019年国际超声诊断仪器市场及技术分析二、2019年我国产品结构与技术现状的分析三、2015-2019年我国超声诊断仪器市场分析四、2021-2027年超声诊断仪器产品开发重点第三节 口腔用医疗器械市场分析一、2015-2019年市场总体格局二、2015-2019年口腔设备市场占有率情况分析三、2019年一次性口腔医疗器械市场潜力四、2021-2027年口腔医疗器械走势分析第四节 肿瘤放疗设备市场分析一、2019年市场发展分析二、2019年放疗技术分析三、2019年乳腺检测设备市场需求四、2019年我国肿瘤放疗设备研发状况分析五、2019年体外癌症诊断产品市场预测分析第五节 生物医疗器材市场分析一、2015-2019年生物医疗器材市场分析二、2015-2019年心脏起搏器市场分析三、2015-2019年血糖监测仪器市场分析四、2015-2019年分子诊断器材市场分析五、2015-2019年整形外科相关器材市场分析六、2015-2019年人工骨骼材料市场分析第六节 血液透析市场分析一、2019年血液透析需求现状调研二、2019年国产机器竞争力分析三、2019年血糖仪市场竞争分析第七节 中国呼吸机、麻醉机市场分析一、市场分类和定位二、呼吸、麻醉机技术分析三、2021-2027年呼吸机市场发展趋势预测分析第八节 一次性医疗器械一、2019年一次性医疗器械市场分析二、一次性医疗器械解决医疗器械消毒问题三、一次性医疗器械市场正快速发展第九节 家庭保健用医疗器械一、家庭保健用医疗器械产品种类二、2019年保健类中医医疗器械市场需求分析三、2021-2027年家用医疗器械市场潜力第十节 其他医疗器械产品一、新型脑部扫描仪前景广阔二、植入式神经调节器发展前景可观三、基层骨科医疗器械监管现状及对策第二部分 行业竞争格局第七章 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竞争格局分析第一节 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历史竞争格局概况一、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集中度分析二、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竞争程度分析第二节 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竞争分析一、行业竞争概况二、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产业集群分析三、中外二氧化碳检测仪企业竞争力比较四、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品牌竞争分析五、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竞争的swot分析第三节 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一、2019年区域集中度分析二、2019年重点省市竞争分析三、2019年品牌竞争情况分析四、2019年国内外二氧化碳检测仪竞争分析五、2019年我国二氧化碳检测仪市场竞争分析六、2019年国内主要二氧化碳检测仪企业动向七、2019年国内二氧化碳检测仪拟在建项目分析第八章 二氧化碳检测仪企业竞争策略分析第一节 二氧化碳检测仪市场竞争策略分析一、2019年二氧化碳检测仪市场增长潜力分析二、2019年二氧化碳检测仪主要潜力品种分析三、现有二氧化碳检测仪产品竞争策略分析四、潜力二氧化碳检测仪品种竞争策略选择五、典型企业产品竞争策略分析第二节 二氧化碳检测仪企业竞争策略分析一、贸易战对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竞争格局的影响二、贸易战后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三、2021-2027年我国二氧化碳检测仪市场竞争趋势预测分析四、2021-2027年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竞争格局展望五、2021-2027年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竞争策略分析六、2021-2027年二氧化碳检测仪企业竞争策略分析第九章 医疗器械重点企业竞争分析第一节 深圳市吉顺安科技有限公司一、企业概况二、竞争优势分析三、企业经营情况分析四、企业发展战略第二节 深圳市鑫海瑞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一、企业概况二、竞争优势分析三、企业经营情况分析四、企业发展战略第三节 中工天地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一、企业概况二、竞争优势分析三、企业经营情况分析四、企业发展战略第四节 深圳市富兰克电子有限公司一、企业概况二、竞争优势分析三、企业经营情况分析四、企业发展战略第五节 上海联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一、企业概况二、竞争优势分析三、企业经营情况分析四、企业发展战略第六节 深圳赛泽尔电子有限公司一、企业概况二、竞争优势分析三、企业经营情况分析四、企业发展战略第七节 南京麦研机电有限公司一、企业概况二、竞争优势分析三、企业经营情况分析四、企业发展战略第八节 常州锐品精密仪器有限公司一、企业概况二、竞争优势分析三、企业经营情况分析四、企业发展战略第九节 河南美格电气设备有限公司一、企业概况二、竞争优势分析三、企业经营情况分析四、企业发展战略第十节 深圳市科尔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一、企业概况二、竞争优势分析三、企业经营情况分析四、企业发展战略第十一节 国际知名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一、通用电器医疗系统集团二、西门子三、飞利浦四、拜耳集团第三部分 行业前景预测分析第十章 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发展趋势预测第一节 我国二氧化碳检测仪产业的发展趋势预测分析一、医械市场潜力和需求发展趋势预测分析二、二氧化碳检测仪产品进口和市场竞争趋势预测分析三、一次性器械、常规装备需求和国产大型设备市场需求趋势预测分析第二节 2021-2027年二氧化碳检测仪产业发展趋势预测一、2021-2027年二氧化碳检测仪产业政策趋向二、2021-2027年二氧化碳检测仪技术革新趋势预测分析三、2021-2027年二氧化碳检测仪价格走势分析四、2021-2027年国际环境对行业的影响第十一章 未来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发展预测分析第一节 未来二氧化碳检测仪需求与消费预测分析一、2021-2027年二氧化碳检测仪产品消费预测分析二、2021-2027年二氧化碳检测仪市场规模预测分析三、2021-2027年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总产值预测分析四、2021-2027年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销售收入预测分析五、2021-2027年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总资产预测分析第二节 2021-2027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供需预测分析一、2015-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供给预测分析二、2021-2027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产量预测分析三、2021-2027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需求预测分析四、2021-2027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供需平衡预测分析五、2021-2027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产品价格预测分析六、2021-2027年主要二氧化碳检测仪产品进出口预测分析七、行业趋势预测分析第四部分 投资战略研究第十二章 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投资现状分析第一节 2019年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投资情况分析一、2019年总体投资及结构二、2019年投资规模状况分析三、2019年投资增速状况分析四、2019年分行业投资分析五、2019年分地区投资分析六、2019年外商投资状况分析第二节 2019年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投资情况分析一、2019年总体投资及结构二、2019年投资规模状况分析三、2019年投资增速状况分析四、2019年分行业投资分析五、2019年分地区投资分析六、2019年外商投资状况分析第十三章 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投资环境分析第一节 2021-2027年我国经济形势分析一、2019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二、2019年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情况分析三、2021-2027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第二节 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政策环境分析一、2019年产业政策分析二、2019年相关行业政策影响分析第三节 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社会环境分析一、2019年居民生活水平分析二、2019年零售市场情况分析第四节 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技术环境分析一、技术发展现状调研二、2019年新技术的发展三、2021-2027年技术发展趋势预测分析第十四章 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投资机会与风险第一节 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投资效益分析一、2015-2019年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投资状况分析二、2015-2019年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投资效益分析三、2021-2027年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投资趋势预测分析四、2021-2027年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的投资方向五、2021-2027年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投资的建议六、新进入者应注意的障碍因素分析第二节 2021-2027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投资机会分析一、规模的发展及投资需求分析二、总体经济效益判断三、与产业政策调整相关的投资机会分析第三节 影响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一、2021-2027年影响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运行的有利因素分析二、2021-2027年影响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运行的稳定因素分析三、2021-2027年影响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运行的不利因素分析四、2021-2027年我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分析五、2021-2027年我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分析第四节 2021-2027年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风险分析一、2021-2027年宏观经济波动风险二、2021-2027年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政策风险三、2021-2027年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供需风险四、2021-2027年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技术风险五、2021-2027年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经营风险六、2021-2027年二氧化碳检测仪相关行业风险第五节 2021-2027年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风险控制一、2021-2027年经济波动风险控制二、2021-2027年政策风险控制三、2021-2027年供需风险控制四、2021-2027年经营风险控制五、2021-2027年技术风险控制六、2021-2027年相关行业风险控制七、风险控制分析第十五章 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投资战略研究第一节 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发展战略研究一、战略综合规划()二、技术开发战略三、业务组合战略四、区域战略规划五、产业战略规划六、营销品牌战略七、竞争战略规划第二节 对我国二氧化碳检测仪品牌的战略思考一、企业品牌的重要性二、二氧化碳检测仪实施品牌战略的意义三、二氧化碳检测仪企业品牌的现状分析四、我国二氧化碳检测仪企业的品牌战略五、二氧化碳检测仪品牌战略管理的策略第三节 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和企业发展策略分析一、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发展策略二、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技术发展策略三、二氧化碳检测仪企业发展策略第四节 政府管理和支持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策略一、提高二氧化碳检测仪企业竞争力的政策策略二、政府管理二氧化碳检测仪市场价格的策略第五节 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投资战略研究一、2019年医药行业投资战略二、2019年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投资战略三、2021-2027年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投资战略四、2021-2027年细分行业投资战略五、投资战略分析图表目录图表 近年来危害中国民众的主要肿瘤疾病及其死亡率图表 伽马刀主要适应症发病率状况分析图表 全国主要省市使用的血液透析机品牌与比例表图表 呼吸机医院使用基本信息图表 呼吸机按价格分段医院使用状况分析图表 进口呼吸机按厂家医院使用状况分析图表 国产呼吸机医院按厂家使用状况分析图表 麻醉机医院使用情况基本信息图表 麻醉机按价格分段医院使用状况分析图表 进口麻醉机按厂家医院使用状况分析图表 国产麻醉机按厂家医院使用台状况分析图表 家庭保健和护理产品列表图表 到医院就诊的白内障患者年龄构成情况表图表 到医院就诊的白内障患者视力程度构成情况表图表 超声波导入方式示意图图表 超声波-光催化降解处理含酚废水的实验置图图表 超声波氧化法对光解率的影响图表 初始溶液浓度对去除效率的影响图表 催化剂投加量对苯酚去除效率的影响图表 2015-2019年二氧化碳检测仪产品进口数量比较图表 2015-2019年二氧化碳检测仪进口金额趋势比较图表 2015-2019年二氧化碳检测仪进口数量趋势比较图表 2019年我国前十位出口二氧化碳检测仪数量省市地区图表 2019年我国前十位出口二氧化碳检测仪金额省市地区图表 2015-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发展能力分析图表 2015-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竞争力分析图表 2021-2027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产能预测分析图表 2021-2027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消费量预测分析图表 2021-2027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分析图表 2021-2027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市场价格走势预测分析图表 2021-2027年中国二氧化碳检测仪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分析图表 2015-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图表 2015-2019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图表 2019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图表 2015-2019年国家外汇储备图表 2015-2019年税收收入及其增长速度图表 2015-2019年粮食产量及其增长速度图表 2015-2019年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图表 2019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更多图表见正文……

无心

近30亿潜在市场规模,新一代SPR技术检测平台市场研究报告

SPR(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作为一个通用检测平台,被广泛应用在药物筛选、科学研究等领域,用于生物分子间亲和力、结合特异性、浓度定量等分析。基于该技术的分子相互作用仪由于结构复杂、核心技术被国外垄断,造成仪器价格昂贵,难以全面普及。2019年,中国的量准Xlement开发了新一代3D纳米SPR芯片,实现技术突破,极大降低了原有应用成本,打破分子相互 作用仪国外垄断的格局,并开拓了新的C端应用场景。新技术的潜在用户是谁?真实市场需求有多少?在同类产品中竞争力如何?对此蛋壳研究院基于大量市场调研数据基础上,发布《新一代SPR技术检测平台市场研究报告》,以期为行业参与者提供真实的参考信息。核心观点1.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正迎来新一代技术突破(3D纳米SPR);2.新技术极大降低了原有技术的应用成本,约为原有的1/10;3.新技术作为一个通用检测平台,开拓了C端应用场景;4.基于3D纳米SPR技术的新一代分子相互作用仪,将打破国外垄断的格局;5.新一代分子相互作用仪,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8亿元;6.基于3D纳米SPR技术的家用无创快速检测仪器,潜在市场规模约22亿元。目录1.SPR技术创新带来检测平台的成本下降1.1. SPR技术简介1.2. 传统SPR技术的应用:分子相互作用仪1.3. 下一代技术突破:3D纳米SPR芯片2. 新一代SPR技术开拓了C端应用场景2.1. B端:新一代高性价比分子相互作用仪2.2. C端:开拓家用无创快速检测仪空白市场3. 需求端:近30亿潜在市场规模3.1. 对目标用户的市场调研说明3.2. B端市场调研分析,中小型药企购买意愿度超80%3.3. C端市场调研分析,通用平台拥有广阔的应用场景4. 供给端:新产品在同类竞品中拥有显著优势4.1. B端新一代分子相互作用仪拥有超高性价比4.2. C端家用无创快速检测仪实现诊断院外转移5. 总结与展望一、SPR技术创新带来检测平台的成本下降1.1传统SPR技术原理及应用SPR是一种光学传感技术,其涉及到三个物理概念:等离子体:是由阳离子、中性粒子、自由电子等多种不同性质的粒子所组成的电中性物质,其中正、负带电粒子所带电荷量相等,是与固态、液态和气态并列的物质第四态。金属表面等离子波:当入射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会引起价电子的纵向振动,振动产生的电荷密度波,沿着金属和电介质的界面传播,形成表面等离子波。倏逝波:是指当光波从光密介质入射到光疏介质时,发生全反射而光疏介质一侧所产生的一种电磁波。如下图所示,金属表面的下方是光路系统,表面上方是偶联的配体蛋白和待测物质,待测物质通过溶液流过金属表面,与配体蛋白发生相互作用。图2:SPR原理示意图资料来源:ACROBiosystems,蛋壳研究院下方光源发出的一个单波长激光束进入到棱镜(浅绿色半圆)中,导致多角度的光线入射到金属表面。几乎所有入射的光线都会发生反射,但有一个例外,在入射角达到某一个角度时,光子的能量会被金属吸收转化成表面等离子体波,同时金属介质中传输振幅呈指数衰减的倏逝波,当金属表面等离子波与倏逝波发生共振时,在这个角度的光线不会被反射出来,这个角度被称为共振角。表面等离子共振(SPR)对附着在金属薄膜表面的介质折射率非常敏感,当表面介质的属性改变或者附着量改变时,共振角将不同。因此,SPR谱(共振角的变化VS时间)能够反映与金属膜表面接触的物质变化。图3:SPR的传导过程简略图资料来源:蛋壳研究院基于传统SPR技术的分子相互作用仪,主要用于两个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的亲和力、结合特异型、动力学等分析,如小分子药物和蛋白之间、抗原和抗体之间等,可实时反映分子动态相互作用的全过程。图 5:分子相互作用仪的主要作用资料来源:蛋壳研究院研发型药企、CRO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是使用该类仪器的主要对象,在药物研发阶段被广泛使用。尤其是用于药物筛选和功能蛋白质组学分析。表 1:分子相互作用仪的应用领域资料来源:蛋壳研究院此外,SPR技术也可用于病毒抗原定量检测。主要有两种技术原理,一种是注入病毒颗粒通过病毒纤维蛋白与CAR受体结合;另一种是用病毒六邻体蛋白与FX蛋白结合。其中CAR受体或FX蛋白被固定在传感器芯片上,并使用分子相互作用仪系统检测。图6:SPR定量检测病毒抗原示意图资料来源:GE healthcare,蛋壳研究院在全球新冠病毒(COVID-19)爆发期间,Biacore大力推广旗下SPR仪器,进行病毒浓度定量分析,成为核酸检测之外的方法之一。而且拥有更高的灵敏度,能有效降低核酸检测假阴性的问题。基于传统SPR技术的分子相互作用仪应用广泛,但也有一定局限性。由于其采用的是二维平面芯片,只能从2个维度收集信号数据。这导致需要复杂精密的光路系统来捕捉微弱信号,仪器价格昂贵(200万元/台以上),只有大型企业/机构用得起。1.2下一代技术突破:3D纳米SPR芯片量准Xlement的最大突破,是在原有SPR技术基础上,将光学芯片由原来的二维基膜变成了三维基膜。图7:传统SPR技术二维芯片资料来源:GE,蛋壳研究院三维基膜的芯片将信号放大了千倍以上,带来更高的检测灵敏度和更低的分子浓度检测下限。同时,也不再需要传统复杂的光路系统来捕捉微弱的信号,变成了简单的LED光源和光电二极管,这极大简化工艺路径,从而降低成本。图8:3D纳米SPR芯片外观图和电镜结构图资料来源:量准Xlement,蛋壳研究院此外,利用3D纳米SPR技术,重点利用浓度定量分析的功能,还可以研发各类超敏生物芯片,使该技术用于小型化、便携式快速检测仪器成为可能。二、除了分子相互作用仪,新技术还开拓了C端应用场景3D纳米SPR技术作为一个通用检测技术平台,普遍适用于检测生物分子的诸多场景。从目标用户看,分为TO B端应用和TO C端应用两部分。B端应用主要基于测量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功能,使用对象和应用场景与传统SPR技术相同,以一定优势实现了进口替代。图9:3D纳米SPR技术的两个应用方向在技术路径上,由于传统SPR技术采用二维平面芯片,只能从两个维度收集信号数据。这导致需要复杂精密的光路系统来捕捉微弱信号,无法做成小型化、轻量化的家用检测仪器,在检测成本上也不具有优势。与传统SPR技术相比,新一代3D纳米SPR技术极大提高了信号获取能力,不再需要复杂的光学耦合器件也能接受到信号,仅用常规的普通设备(如光学显微镜)就能完成光谱定量分析,检测各种样品的超敏浓度,从而开发各类小型化、轻量化的家用无创快速检测仪器,面向C端家庭用户。2.1B端新一代高性价比分子相互作用仪基于传统SPR技术分子相互作用仪价格昂贵(200—500万元/台),只有大型药企、CRO企业、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使用。大量需要测量分子间相互作用的中小型药企,无法直接购买该仪器。基于3D纳米SPR技术的新一代分子相互作用仪,依靠更高的性价比(<50万元/台),既对现有产品有一定替代性,也提高了中小型药企购买的可能性。图10:分子相互作用仪市场角色关系图 资料来源:蛋壳研究院分子相互作用仪的使用者:研发型药企、CRO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各类实验室,主要用于检测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进行药物筛选和科学研究等。分子相互作用仪的受益者:药企,一旦创新药研发成功,将可能带来相关疾病一种新的疗法,或者降低同类进口药的价格,拥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分子相互作用仪提供者:分子相互作用仪研发生产企业,它们为使用者提供仪器耗材和后期的维修保养服务。分子相互作用仪的支持者:硬件服务商和软件研发商,硬件服务商主要提供芯片、光电系统和和设备元器件等硬件支撑。软件研发商主要包括软件研发企业、高校实验室等,它们为仪器提供操作系统和科研支持。分子相互作用仪的合作者:渠道服务商,渠道服务商为分子相互作用仪研发生产企业提供渠道代理服务,帮助产品触达使用者。提供者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投放产品:一是直接将产品投放给使用者,收取费用(直销);二是通过渠道服务商投放产品,利用渠道商的市场资源进行产品拓展(分销)。除了测量分子间相互作用,3D纳米SPR技术还可以实现无标记蛋白定量检测。由于新技术的灵敏度比传统SPR技术高三个数量级,更容易实现超低浓度的蛋白定量分析。图11:3D纳米SPR定量检测唾液CRP浓度(A)CRP抗体修饰以及CRP定量分析示意图;(B)待测唾液中CRP浓度为10ng/ml时的芯片响应变化;(C)阴性对照的芯片响应变化;(D)芯片变化强度与唾液样本中CRP蛋白浓度的对应关系图;(E)临床血液与唾液样本中CRP蛋白浓度的对应关系图。基于无标记蛋白定量检测功能,在生物医学领域,3D纳米SPR生物传感器可应用于多种临床样品的检测,如血浆、尿液、唾液和细胞组织等。相对于经典的免疫比浊法、荧光免疫法、ELISA等方法,3D纳米SPR生物传感器的定量分析方法具有快速、准确、无需标记的优势,并能简化前处理过程。2.2开拓C端家用无创快速检测仪空白市场仪器小型化、轻量化是体外诊断的发展趋势之一,从大型医院——基层医院——家庭端逐渐下沉,家用无创快速检测仪核心实现了部分诊断院外转移的功能。大型医院的诊断市场已经较为成熟,基层医疗机构正发展地如火如荼,而家用无创快速检测可能会成为下一个发展方向。图12:家用无创快速检测仪与院内诊断仪器对比院内大型体外诊断仪器,适合大规模长时间使用,几乎覆盖各种检测指标。检测结果准确,但可及性差,需要患者定期到医院就诊,检测价格昂贵,适合疾病精确诊断。近年来,随着医疗资源下沉,微流控、单人份化学发光等技术进步,越来越多的基层医疗机构也配备了中型体外诊断仪器,为常见病基层患者提供初诊和复诊服务,逐渐构建分级诊疗体系。小型化、便携式的家用无创快速检测仪,适合疾病的预后管理,尤其是一些常见病和慢病(如感冒、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需要定期的检测评估。只需要在家里或社区药店即可完成,费用较低。图13:基于3D纳米SPR技术可以开发各种家用无创快速检测仪器资料来源:量准Xlement,蛋壳研究院以量准Xlement研发的家用唾液CRP检测仪为例,通过3D纳米SPR技术采集到唾液中的超敏CRP浓度信号,再由普通显微镜链接的数码相机采集图像,通过机器学习图像软件分析红色通道的透光率变化来定量分析唾液中的超敏CRP浓度。从而判断是病毒性感冒还是细菌性感冒,理论上可以辅助判断是否是新冠病毒(COVID-19)的携带潜伏者。CRP: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是一项检测炎症的指标,主要用于感染的诊断和鉴别。当机体受到感染或组织损伤时血浆中CRP浓度会急剧上升。超敏CR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是指相对于常规C反应蛋白能测到0.005-0.1mg/L之间的超低浓度(如唾液中的超敏CRP只有血液中的1/10,正常为1—5ng/ml)。3D纳米SPR技术作为一项通用技术平台,除了CRP之外,还可以开发其他各种家用无创快速检测仪器(根据不同生物芯片),可以检测大量生化指标。综合3D纳米SPR技术的五大特点,以及刚需、高频、检测院外转移三大场景,以下常用检测指标均可实现C端应用。表2:C端应用检测指标矩阵资料来源:蛋壳研究院根据上述检验指标,将疾病谱分为感染、肿瘤、代谢三大类,对应12种疾病的患者。这些就是家用无创快速检测仪的目标用户。图14:C端产品目标用户感染类:一是家庭感染的无创检测(如细菌、病毒等引起的感冒发烧);二是怀孕HCG检测,定量判断是否怀孕、流产期监测;三是慢性胃病检测;四是艾滋病等性病检测肿瘤类:重点是癌症患者术后的管理预后,定期复诊,判断癌症复发状况;其次是癌症的早筛,以社区为单位或者以药店为单位。代谢类:基于现有的标志物提前监测心梗、脑梗等心脑血管疾病,此外基于血糖血脂等监测进行三高人群的慢病管理。基于该技术研发的各类小型检测仪器,填补了当前SPR家用无创快速检测仪器在全球市场上的空白。其作为一项通用平台技术,拥有极强的拓展性,C端应用场景广泛。此外,B端的新一代分子相互作用仪拥有极高性价比,也有望替代原有同类产品,增加使用普及率。三、需求端近30亿潜在市场规模虽然定性层面3D纳米SPR技术的应用场景非常广阔,但定量层面具体又有多大市场空间,用户认不认可。对此,蛋壳研究院对B端和C端目标用户进行了大量调研,以期了解目标用户的真实需求情况、估算市场规模、对新产品的反馈意见等。3.1B端市场调研分析,2020年新仪器潜在市场规模达8亿元为了估算新一代3D纳米SPR仪器的市场规模,我们先计算出传统分子相互作用仪已有的市场容量,再假设新一代仪器的替代率和渗透率,从而评估3D纳米SPR技术的发展前景。传统分子相互作用仪已有的市场容量已有的市场容量是指目前已经销售的Biacore、ForteBio等仪器的综合规模,其计算公式为:市场容量=总仪器数量(仪器单价+每年维保单价+芯片耗材使用量×芯片耗材单价)总仪器数量=目标用户数量×渗透率×平均仪器数量,各类型目标用户的渗透率、平均仪器数量访谈调研获得,详见下表;仪器单价:Biacore、ForteBio等主流仪器单价在200-400万元之间;每年维保单价:仪器保修期普遍1—2年,超过之后每年维修保养单价在10-20万元之间;芯片耗材使用量:芯片耗材使用主要受实验量影响,大型药企、CRO企业实验量较高,每年每台仪器需要数百张芯片。其他利用率不高的仪器每年芯片使用量一般小于100张;芯片耗材单价:芯片单价在2000-6000元之间,CM5芯片大约2000元/张,SA芯片和biotin cap大约4000元/张。表4:2020年中国分子相互作用仪市场容量资料来源:企业调研,蛋壳研究院2020年中国分子相互作用仪市场容量约27.6亿元,分子相互作用仪装机量约791台。Biacore、ForteBio两大品牌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3D纳米SPR仪器的潜在市场规模如第二章所述,量准Xlement基于3D纳米SPR技术开发了一款新的分子相互作用仪(Xlement SPR 100)。该仪器拥有极高的性价比,旨在实现两个目标:第一、部分替代市面上现有的Biacore、ForteBio等主流仪器;第二、提高中小型药企、高校、科研院所(之前没有仪器)的渗透率。3D纳米SPR分子相互作用仪的潜在市场规模又有多大呢?根据量准Xlement的战略规划,蛋壳研究院预测未来三年,新仪器的替代率和渗透率,估算出Xlement SPR 100未来三年的潜在市场规模分别为2.5亿元、4.7亿元、8.3亿元。表5:量准Xlement SPR 100潜在市场规模预估(亿元)资料来源:量准Xlement,蛋壳研究院潜在市场规模=(已有仪器数量×替代率+无仪器的目标用户数量×渗透率)×(仪器单价+每年维保单价+芯片耗材使用量×芯片耗材单价)替代率:指Xlement SPR 100对现有仪器的替代;渗透率:对新用户的开拓,之前没有分子相互分子作用仪的中小型药企、高校等;仪器单价:特指Xlement SPR 100的单价,20-30万元/台;维修保养单价:1-2万元/年;芯片耗材使用量:参考现有仪器的使用量;芯片耗材单价:3000-4000/张;图16:未来三年Xlement SPR 100潜在市场规模预估(亿元)资料来源:企业调研,蛋壳研究院如果量准Xlement在2020年正式开始推广Xlement SPR 100,预计首年市场规模为2.5亿元,2021年达到4.7亿,2020年达到8.3亿,年均复合增长率83%。3.2C端市场调研分析,通用检测平台拥有22亿潜在市场空间C端市场规模的估算与B端的核心计算公式一样:市场规模=目标用户数量×渗透率×频次×客单价。不同点在于,C端产品还未上市,渗透率和频次等数据只能基于调研作出假设,最后估算出潜在的市场规模。C端目标用户数量感染类目标用户中感冒患者最多,全国14亿人平均每人每年1-2次感冒,有很大的用户基数。但购买此类家用检测仪,至少以家庭为最小单位,一个家庭配备一台。据2019中国统计年鉴,2018年末我国城镇人口8.3亿人,平均家庭户规模3人/户,推算约有2.8亿户城镇家庭。2019年中国新生儿1465万,约等于孕妇或产妇数量。另外人数较多的是慢性胃病患者,3600万人,艾滋病患者95.8万人。表6:C端市场目标用户数量(万人,截止2019年12月)2019年4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新发恶性肿瘤病例392.9万例,死亡约233.8万人。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分钟有7.5个人被确诊为癌症。资料来源:蛋壳研究院代谢类疾病患者更多,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达到4500万人(脑卒中、冠心病等,不包含高血压)。其次是慢性肝炎患者,主要包括慢性乙肝和慢性丙肝,约3256万人。C端潜在市场规模产品销售的第一步,是让目标用户知道有这个产品(普及率),这也是营销推广的作用之一。蛋壳研究院假设在未来2-3年内,新产品的普及率为8%左右。第二步是了解这个产品的用户中有多少人愿意购买(购买率)。通过问卷调研,分别得到了不同用户的购买意愿,整体上购买率在50%左右。孕妇或产妇的购买率最高(60.8%)。仪器单价、耗材单价、检测次数均根据调研反馈的结果,选择接受度最高的平均价格。感染类仪器耗材价格最低,其次是代谢类,肿瘤类价格最高。而且肿瘤类的检测次数也是最高的(平均每年6次),拥有较高的客单价。C端潜在市场规模=目标用户数量×普及率×购买率×(仪器单价+耗材单价×检测次数)表7:C端潜在市场规模约22亿元资料来源:蛋壳研究院经计算,C端潜在市场规模约22亿元,感染类13.7亿元、代谢类7.1亿元、肿瘤类1.2亿元。其中最重要的是感冒患者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这两块市场。核心原因是该市场拥有非常高的患者基数。C端目标用户购买家用无创快速检测仪的意愿度为了得到目标用户对检测仪产品的购买意愿度,蛋壳研究院在问卷中设计了7个相关问题。下面逐一分析:(1) 如果有一款检测仪器,可以在家里用唾液检测CRP指标,辅助判断是否是新冠病毒的携带潜伏者。您愿意为家里买一台吗?(假设仪器约200元,检测一次耗材成本30元)。约40%的用户表示愿意购买,60%的表示需要综合考虑或不愿意。其担心的因素主要是认为疫情马上就会结束、不会操作仪器等。(2) 疫情结束后,当您出现感冒症状,如果家里有上述仪器(可以判断是病毒性感冒还是细菌性感冒,可以检测新冠病毒潜伏与否)。您会用它来进行居家检测吗?在疫情结束后,52%的用户表示愿意继续使用该仪器进行居家检测,并推荐给亲朋好友。43%的用户认为还在再综合考虑该仪器的性能指标。(3) 刚怀孕的孕妇,每周要去医院做静脉穿刺测HCG来判断受精卵是否正常发育。如果有一款产品,可以配合医院HCG检查,在家里用唾液自检HCG每天的增长水平,您会考虑购买吗?孕妇对胎儿健康的核心驱动力较强,这一项购买意愿度非常高(61%),明确表示不愿意购买的用户仅2%。(4) 如果在居住周边的药店,有一款设备具备指尖血的自检功能,并能出具和医院血常规一样的检测结果(可直接用于医生开处方,不用再去医院)。就普通的感冒发烧,您愿意接受医生远程诊疗,并根据药店血常规化验单开具的处方吗?这个问题与第2问类似,不同的是这是在周边药店做检测,而且出具结果与医院的一致,可以直接用于医生开处方。用户愿意购买的比例大幅提高,达到64%。诊断结果能不能得到医疗机构的认可,是影响购买意愿度的重要因素之一。(5) 癌症术后复诊是必要的管理方法,如果有一款家用仪器以指尖血的方式,每周一次,让患者自行追踪癌症特征指标的发展趋势(下降,平稳或上升),提前监测复发风险。您会考虑购买吗?(假设费用在经济承受范围内)(6) 如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小区物业管理处,有一款自助检测设备,可以帮助你自己或家人,自测癌症的特征指标结果(指尖血的方式,检测结果被医院认可)。您愿意去使用该产品吗?(假设费用在经济承受范围内)(7) 如果有一款便携式检测仪器,可以在家里就能完成这种代谢类检测项目(慢病管理监测、患病风险评估)。您愿意购买该产品/服务吗?(假设费用在经济承受范围内)总体来看,1—4问针对感染类产品、5—6问针对肿瘤类产品、第7问针对代谢类产品。产品推广方式分为D2C和2B2C两种模式,D2C即产品在家庭端使用,2B2C即将产品放在周边药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小区物业管理处,患者再集中到这里使用。从反馈的购买意愿度看,相比D2C模式,用户对2B2C模式的接受度更高。购买产品主要考虑因素为了调查用户对仪器的主要考虑因素,问卷中设计了一个多选题:“如果您要购买此类仪器,您主要考虑什么因素?(可多选)”选项主要聚焦在仪器性能、仪器价格、操作难易、使用成本、维修保养等方面。1千份有效问卷中,一共有3022项答案选项(多选题)。图26:C端用户购买产品考虑因素用户的第一考虑因素是仪器的准确性,占比达到25%;其次才是仪器的价格和检测功能;第三考虑仪器的操作是否简单(17.7%),毕竟普通用户可能缺乏专业的医学知识;最后还考虑耗材成本、维修保养等其他问题。四、供给端:新产品在同类竞品中拥有显著优势第3章我们详细讨论了需求端的情况,这一章将从供给端出发,分别解析B端和C端应用场景下现有的解决方案。从产品性能、技术优势、市场策略三个维度来对比分析竞品情况。4.1B端新一代分子相互作用仪拥有超高性价比B端市场的分子相互作用仪,全球有近10个品牌。如美国公司GE的Biacore、ForteBio的octet、加拿大Nicoya公司的OpenSPR等。虽然它们都具有类似功能,但采用的技术原理有所不同,这也带来仪器性能和应用场景的差异。产品性能对比目前国内分子相互作用仪市场仍以进口产品为主。这里我们列举了最具代表性的6款产品、共计20个型号。美国3款(Biacore、ForteBio、Biosensing)、芬兰1款(BioNavis)、加拿大1款(Nicoya)、中国1款(量准Xlement)。表 8:6款分子相互作用仪性能对比资料来源:各仪器产品手册,蛋壳研究院Biacore:分子相互作用仪的金标准1990年,瑞典的Biacore AB公司开发了首台基于SPR技术的商业化仪器——Biacore,后被GE公司收购。图 27:Biacore在售的5款产品资料来源:GE官网,蛋壳研究院经过30年的发展,Biacore已成为无标记分子互作检测技术的金标准,且型号丰富,包括 Biacore8K/8K+、BiacoreS200、BiacoreT200、BiacoreX100等5款产品。分子量最低检测限从100Da到无限制不等,可广泛用于药物学、抗体疫苗筛选、蛋白研究等,但因仪器光路系统相对复杂,仪器价格非常高,后期维护成本也较高。目前大多是跨国大药企、CRO企业、高校生物实验室等头部机构在采购。ForteBio:高通量筛选ForteBio旗下的octet基于生物膜干涉技术(BLI)原理,通过膜表面干涉波长相位移动检测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目前的型号包括Octect系列的HTX、RED384、RED96e、QKe、K2。实际分子量检测大小从2KD—100KD不等。图 28:ForteBio在售的5款产品资料来源:Fortebio官网,蛋壳研究院Fortebio的核心优势在于高通量,可同时对96个或384个样本进行快速的初筛 。最新一款产品octet HTX更是达到了96通道,远超同类产品4通道或8通道的水平。但同时,ForteBio分子量检测有限,无法有效检测到小分子的相互作用,适合大分子抗体疫苗筛选,不太适合小分子药物或多肽药物筛选。量准Xlement SPR 100:新一代突破性技术2019年,量准Xlement推出一款搭载新型纳米等离子光学传感器的生物分子互作检测仪(Xlement SPR100),实现了同类产品的突破性进口替代。图 29:量准Xlement SPR10仪器资料来源:量准Xlement,蛋壳研究院与同类产品相比,Xlement SPR100具有3个显著优势:第一、超高性价比,只有Biacore市场价格的1/10,芯片耗材和维修保养成本也低于同类产品;第二、仪器功能丰富,能实现Biacore80%的检测功能,能覆盖Tecon酶标仪的所有功能;第三、无限扩容的优化空间,其搭载的NanoSPR芯片作为一项通用平台技术,可以研制各类超敏生物芯片,应用于不同场景。其他代表产品除了上述三款仪器外,加拿大Nicoya公司的OpenSPR采用了全新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LSPR)。其最大的特点是操作简单、出结果速度快、仪器易维护且检测不受温度及缓冲液折射率影响,可检测分子量90Da以上的分子,可以2—3小时快速完成实时Co-IP 检测。图 30:其他三款分子相互作用仪资料来源:蛋壳研究院芬兰BioNavis公司基于多参数表面等离子共振原理(MP-SPR),推出了Navi系列4款产品。MP-SPR扩展了基底的范围,从传统的金、葡聚糖和其他的聚合物薄膜到纤维素、PS、PET、PMMA、SiO2等。此外,传统SPR可以测量的样品层厚度<150 nm,MP-SPR突破了这个限制,可以测量厚度达几个微米的样品层,可以实现了活的细胞单层的测量。美国Biosensing公司更是将SPR技术和光学显微镜巧妙结合为一体,推出了MP-SPR Navi系列生物传感检测仪。该仪器可以同时得到细胞原位明场成像、SPR成像、及SPR动力学曲线定量亲和常数、结合解离常数等。技术原理对比技术原理上,目前测量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主流方法分为4种: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生物膜干涉技术(BLI)、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改良型SPR技术(NanoSPR等)。上述6款产品中,除了ForteBio采用生物膜层干涉技术(BLI)外,其余5款产品均采用SPR技术。其中Biacore采用的是传统SPR技术,剩下4款产品均对SPR技术进行了改良。表 9:四种技术代表仪器及性能对比资料来源:蛋壳研究院SPR技术在第一章已详细分析,这里简要介绍下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生物膜干涉技术(BLI)的原理。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ELISA 是一类常用的免疫酶技术。主要方法是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表面,然后利用酶标记(偶联)的抗体或抗原与之孵育,加入显色剂显色,通过酶标仪测定待测物颜色与标准物颜色的差异,绘制出酶活曲线得出待测物浓度。生物膜干涉技术(BLI):BLI基于干涉光谱图的位移变化来检测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当一束可见光从光谱仪射出后,在传感器末端的光学膜层的两个界面会形成两束反射光谱,并形成一束干涉光谱。任何由于分子结合而形成的膜层厚度及密度变化,能够通过干涉光谱的位移值而体现。图 31:生物膜干涉技术(BLI)原理示意图资料来源:双天生物,蛋壳研究院相比前两种技术,SPR技术拥有诸多优势。如可以实时无标记地监测反应的动态过程、实验数据更干净准确、重复性与稳定性更好。此外,SPR技术拥有更高的灵敏度,可以检测更大范围的亲和力,Biacore S200甚至可以检测0.015 RU(共振单位)级别的样品。市场策略对比除了良好的产品性能,市场策略也是决定产品是否成功的关键。产品的定价决定了市场定位,分销渠道决定了销售网络。我们将从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两方面对比分析上述6款代表产品。价格策略:高中低三分天下6款代表产品价格分为三个级别:第一级别是Biacore和ForteBio,它们的单价最贵,达到200—500万元;第二级别是Nicoya、Biosensing、BioNavis,它们的价格相比第一级别降低了50%,约100—200万元之间;第三级别是量准的Xlement,单价仅有第一级别的1/10,约20—30万元。Biacore作为分子相互作用仪的金标准,价格也是最贵的。S200和T200在200—300万元之间。最新一代产品8K/8K+,通量更高、性能更好,单价达到300—500万元。芯片耗材根据类型不同,CM5芯片(常用)约2000元/张、SA芯片约4000元/张、biotin cap 约4000元/张,更贵的芯片也达到6千元以上。表 10:6款代表产品价格对比(万元/台)资料来源:仪器网,蛋壳研究院ForteBio与Biacore的售价属于同一量级,但相比Biacore,ForteBio的单价平均降低了20%。Octec 96e型号约280万元/台,octet RED384型号300+万/台,通量最高的octet HTX型号接近400万元/台。此外,Nicoya、Biosensing、BioNavis三款产品价格相当,均在100—200万元之间。Biosensing的较老型号BI-2500、BI-4500更能降低至50—100万元。最后,价格最低的是量准公司的Xlement SPR100,仅为Biacore的1/10,约20—30万元/台。芯片耗材单价3000—4000元,稍低于Biacore的耗材单价。渠道策略:分销为主直销为辅6款代表产品的销售模式仍以分销为主,直销为辅。Biacore、ForteBio、量准Xlement均在上海设置总部,在全国各大城市设立分支机构,提供直销服务。Biacore和ForteBio甚至可以在官网直接询价,由就近的分支机构提供送货上门和维修保养服务。此外分销模式上,除了芬兰BioNavis公司外(仅有独家代理:北京正通远恒科技有限公司),其他厂家均合作了多家代理商,形成了总部——省级经销商——地级经销商三级渠道结构。表 11:6款代表产品的销售模式及代理商资料来源:仪器网,蛋壳研究院总体来看B端分子相互作用仪市场,虽然产品种类不少,但以Biacore为代表的SPR技术由于出色的性能优势、进入市场较早,目前仍占有统治地位。随着3D纳米SPR技术的突破,新一代分子相互作用仪由于更高的性价比,正在逐渐追赶传统SPR仪器,并有望实现超越。

尽人毒也

2019年高效液相色谱仪市场调研报告发布

高效液相色谱仪因其样品适用范围广、分离效率高、检测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样品回收方便等特点,在制药、食品、环保、石化、农林、医疗卫生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已成为如今最重要的分析仪器之一。本报告介绍了高效液相色谱仪技术的基本情况,同时详细分析了我国液相色谱仪用户地区分布、专业类别、单位性质等,另外还分析了2018年我国高效液相色谱仪市场的总体情况以及各主要厂商的动态。本报告还对高效液相色谱仪在各领域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初步阐述。另外,针对目前液相色谱用户对产品的质量、售后等的评价进行了分析报告。报告目录目录 I 图表目录 III 第一章 高效液相色谱仪技术概况 1.1液相色谱定义及分类 1.2 高效液相色谱仪组成 1.2.1.高压输液系统 1.2.2.进样系统 1.2.3.分离系统 1.2.4.检测器 第二章 主流液相色谱厂商及产品分析 2-1国内外主流液相色谱厂商及产品介绍 2.2 2018-2019年液相色谱新品 第三章 高效液相色谱仪市场需求分析 3.1液相色谱用户情况分析 3.1.1 液相色谱用户单位性质分析 3.1.2 液相色谱应用行业分布 3.1.3 液相色谱用户的地域分布 3.1.4 液相色谱用户使用仪器类型分布 3.1.5 液相色谱用户拥有的仪器数量分析 3.1.6 用户购买液相色谱主要用途 3.1.7 用户拥有的液相色谱仪品牌分析 3.1.8 受调研液相色谱采购仪器的途径 3.1.9 受调研液相色谱用户采购调研途径 3.2 液相色谱应用领域分析 3.2.1 液相色谱在制药领域的应用 3.2.2 液相色谱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3.2.3 液相色谱在环境领域的应用 3.2.4 液相色谱在石化领域的应用 3.3 液相色谱相关应用标准分析 第四章 高效液相色谱仪市场规模及竞争情况分析 4.1 2018年中国液相色谱市场情况分析 4.1.1 2018年中国进口液相色谱规模及情况分析 4.2 2018年主流液相色谱品牌销量分析 4.3 2018年液相色谱政府采购招中标情况分析 第五章用户对高效液相色谱仪的评价分析 5.1 用户采购液相色谱的关注因素 5.2 液相色谱用户二次购买率分析 5.3液相色谱故障率分析 5.4 液相色谱用户满意度分析 5.4.1 售前服务满意度 5.4.2到货安装满意度 5.4.3 用户培训满意度 5.4.4 售后服务态度满意度 5.4.5售后响应速度满意度 5.4.6 解决问题能力满意度 5.4.7耗材配件价格满意度 第六章 总结

天属

医疗检测设备专题报告:新一代SPR技术检测平台市场研究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前言SPR(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作为一个通用检测平台,被 广泛应用在药物筛选、科学研究等领域,用于生物分子间亲和力、结合特异性、浓度定量等 分析。基于该技术的分子相互作用仪由于结构复杂、核心技术被国外垄断,造成仪器价格昂 贵,难以全面普及。2019年,中国的量准Xlement开发了新一代3D纳米SPR芯片,实现技术突破。新技术极大降 低了原有应用成本,打破分子相互作用仪国外垄断的格局,并开拓了新的C端应用场景。为了验证新技术带来的真实市场需求,针对B端企业和C端普通消费者两类目标用户,蛋壳 研究院联合量准Xlement共同完成了大量市场调研。基于详实的调研数据,定量分析了潜在 市场规模和目标用户的真实反馈。除了需求端的验证,我们还从供给端综合分析了相关竞品信息,包括产品、技术、市场等多 个维度。最后进一步明确了新一代3D纳米SPR技术较好的应用前景,以期为行业参与者提供 较为全面的参考信息。核心观点1.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正迎来新一代技术突破(3D纳米 SPR);2. 新技术极大降低了原有技术的应用成本,约为原有的 1/10;3. 新技术作为一个通用检测平台,开拓了 C 端应用场景;4. 基于 3D纳米 SPR 技术的新一代分子相互作用仪,将打破国外垄断的格局;5. 新一代分子相互作用仪,预计 2022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8 亿元;6. 基于 3D纳米 SPR 技术的家用无创快速检测仪器,潜在市场规模约22 亿元。1. SPR 技术创新带来检测平台的成本下降1.1.SPR 技术简介(1) SPR 技术的定义SPR(Surfaceplasmonresonance,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是一种光学传感技术。基于该技术的 检测仪器,可用于生物分子间亲和力、结合特异性、浓度定量、结合动力学和热力学分析等, 被广泛应用在药物筛选、生命科学等领域。(2) SPR 技术的原理SPR 本质是一种物理光学现象,其涉及到三个物理概念:等离子体:是由阳离子、中性粒子、自由电子等多种不同性质的粒子所组成的电中性物 质,其中正、负带电粒子所带电荷量相等,是与固态、液态和气态并列的物质第四态。金属表面等离子波:当入射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会引起价电子的纵向振动,振动产生 的电荷密度波,沿着金属和电介质的界面传播,形成表面等离子波。 倏逝波:是指当光波从光密介质入射到光疏介质时,发生全反射而光疏介质一侧所产生 的一种电磁波。如下图所示,金属表面的下方是光路系统,表面上方是偶联的配体蛋白和待测物质,待测物 质通过溶液流过金属表面,与配体蛋白发生相互作用。下方光源发出的一个单波长激光束进入到棱镜(浅绿色半圆)中,导致多角度的光线入射到 金属表面。几乎所有入射的光线都会发生反射,但有一个例外,在入射角达到某一个角度时, 光子的能量会被金属吸收转化成表面等离子体波,同时金属介质中传输振幅呈指数衰减的倏 逝波,当金属表面等离子波与倏逝波发生共振时,在这个角度的光线不会被反射出来,这 个角度被称为共振角。表面等离子共振(SPR)对附着在金属薄膜表面的介质折射率非常敏感,当表面介质的属 性改变或者附着量改变时,共振角将不同。因此,SPR 谱(共振角的变化 VS 时间)能够 反映与金属膜表面接触的物质变化。(3) SPR 技术发展历程1902 年,科学家 Wood 在光学实验中首次发现了 SPR 现象,但对该原理的解释和应用一直 发展缓慢。直到 1990 年,瑞典的 BiacoreAB 公司(后被 GE 收购,2019 年这块业务被丹纳 赫以超过 20 亿美金的价格再次收购),基于 SPR 技术开发了首台商品化仪器——Biacore 分 子相互作用仪,并不断改进迭代。目前已成为该领域的金标准。2016 年,美国和日本正式将 SPR 技术收录进药典,为行业发展建立了标准规范。2019 年, 中国的量准(上海)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量准 Xlement”)开发了新一代 3D 纳米 SPR 芯片,实现技术突破,打破了同类仪器国外垄断的格局。1.2. 传统 SPR 技术的应用:分子相互作用仪基于传统 SPR 技术的分子相互作用仪,主要用于两个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的亲和力、结合特 异型、动力学等分析,如小分子药物和蛋白之间、抗原和抗体之间等,可实时反映分子动态 相互作用的全过程。研发型药企、CRO 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是使用该类仪器的主要对象,在药物研发阶段被广 泛使用。尤其是用于药物筛选和功能蛋白质组学分析。此外,SPR 技术也可用于病毒抗原定量检测。 主要有两种技术原理,一种是注入病毒颗粒 通过病毒纤维蛋白与 CAR 受体结合;另一种是用病毒六邻体蛋白与 FX 蛋白结合。其中 CAR 受体或 FX 蛋白被固定在传感器芯片上,并使用分子相互作用仪系统检测。在全球新冠病毒(COVID-19)爆发期间,Biacore 大力推广旗下 SPR 仪器,进行病毒浓度定 量分析,成为核酸检测之外的方法之一。而且拥有更高的灵敏度,能有效降低核酸检测假阴 性的问题。基于传统 SPR 技术的分子相互作用仪应用广泛,但也有一定局限性。由于其采用的是二维平 面芯片,只能从 2 个维度收集信号数据。这导致需要复杂精密的光路系统来捕捉微弱信号, 仪器价格昂贵(200 万元/台以上),只有大型企业/机构用得起。1.3. 下一代技术突破:3D 纳米 SPR 芯片量准 Xlement 的最大突破,是在原有 SPR 技术基础上,将光学芯片由原来的二维基膜变成 了三维基膜。三维基膜的芯片将信号放大了千倍以上,带来更高的检测灵敏度和更低的分子浓度检测下 限。同时,也不再需要传统复杂的光路系统来捕捉微弱的信号,变成了简单的 LED 光源和光 电二极管,这极大简化工艺路径,从而降低成本。此外,利用 3D 纳米 SPR 技术,重点利用浓度定量分析的功能,还可以研发各类超敏生物芯 片,使该技术用于小型化、便携式快速检测仪器成为可能。2. 新一代 SPR 技术开拓了 C 端应用场景SPR 技术作为一个通用检测技术平台,普遍适用于检测生物分子的诸多场景。3D 纳米 SPR 技术除了测量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外,还可以实现低浓度样品的定量分析,基于该功能研发各 类家用无创快速检测仪器,面向 C 端消费级用户。2.1.B 端:新一代高性价比分子相互作用仪基于传统 SPR 技术分子相互作用仪价格昂贵(200—500 万元/台),只有大型药企、CRO 企 业、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使用。大量需要测量分子间相互作用的中小型药企,无法直接购 买该仪器。基于 3D 纳米 SPR 技术的新一代分子相互作用仪,依靠更高的性价比(<50 万元/台),既对 现有产品有一定替代性,也提高了中小型药企购买的可能性。 分子相互作用仪的使用者:研发型药企、CRO 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各类实验室, 主要用于检测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进行药物筛选和科学研究等。 分子相互作用仪的受益者:药企,一旦创新药研发成功,将可能带来相关疾病一种新的 疗法,或者降低同类进口药的价格,拥有更大的市场份额。 分子相互作用仪提供者:分子相互作用仪研发生产企业,它们为使用者提供仪器耗材和 后期的维修保养服务。 分子相互作用仪的支持者:硬件服务商和软件研发商,硬件服务商主要提供芯片、光电 系统和和设备元器件等硬件支撑。软件研发商主要包括软件研发企业、高校实验室等, 它们为仪器提供操作系统和科研支持。 分子相互作用仪的合作者:渠道服务商,渠道服务商为分子相互作用仪研发生产企业提 供渠道代理服务,帮助产品触达使用者。提供者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投放产品:一是直接 将产品投放给使用者,收取费用(直销);二是通过渠道服务商投放产品,利用渠道商 的市场资源进行产品拓展(分销)。除了测量分子间相互作用,3D 纳米 SPR 技术还可以实现无标记蛋白定量检测。由于新技术 的灵敏度比传统 SPR 技术高三个数量级,更容易实现超低浓度的蛋白定量分析。蛋白定量检测通常有 3 种常用方法 :直接检测法 、三明治法 、竞争抑制法。1 直接检测法:将抗体直接结合到芯片表面,被分析物流经芯片表面与抗体特异性结合, 引起芯片表面质量的改变,从而引起共振角的变化。该方法适用于相对分子质量大于 1 万的 物质检测。2 三明治法:将抗体固定在芯片表面,与流经的被分析物结合后,再流过第 2 种抗体,与 结合在芯片表面的被分析物再次结合,增大被分析物的响应值。这种方法适用于检测具有多 个抗原决定簇的大分子物质。对于小分子物质,通常使用竞争抑制法。3 竞争抑制法:在芯片表面固定抗原(分析物),在待测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抗体,抗体 与分析物中的抗原相结合,未结合的抗体同芯片表面的抗原结合产生信号,由于抗体的分子 量大于抗原,所以通过竞争抑制法能大大增强 SPR 的信号。A)CRP 抗体修饰以及 CRP 定量分析示意图;(B)待测唾液中 CRP 浓度为 10ng/ml 时的芯片响 应变化;(C)阴性对照的芯片响应变化;(D)芯片变化强度与唾液样本中 CRP 蛋白浓度的对应 关系图;(E)临床血液与唾液样本中 CRP 蛋白浓度的对应关系图。在生物医学领域,3D 纳米 SPR 生物传感器可应用于多种临床样品的检测,如血浆、尿液、 唾液和细胞组织等。相对于经典的免疫比浊法、荧光免疫法、ELISA 等方法,3D 纳米 SPR 生 物传感器的定量分析方法具有快速、准确、无需标记的优势,并能简化前处理过程。2.2.C 端:开拓家用无创快速检测仪空白市场传统 SPR 技术除了测量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之外,还可以用于浓度定量分析。不过传统 SPR 技术由于信号弱、仪器复杂且昂贵,并没有大规模应用这一功能来进行医学检测。与传统 SPR 相比,新一代 3D 纳米 SPR 技术极大提高了信号获取能力,不再需要复杂的光学 耦合器件也能接受到信号,仅用常规的普通设备(如光学显微镜)就能完成光谱定量分析, 从而检测各种样品的超敏浓度。以量准 Xlement 研发的家用唾液 CRP 检测仪为例,通过 3D 纳米 SPR 技术采集到唾液中的超 敏 CRP 浓度信号,再由普通显微镜链接的数码相机采集图像,通过机器学习图像软件分析 红色通道的透光率变化来定量分析唾液中的超敏 CRP 浓度。从而判断是病毒性感冒还是细 菌性感冒,理论上可以辅助判断是否是新冠病毒(COVID-19)的携带潜伏者。 CRP:C 反应蛋白(C-reactionprotein),是一项检测炎症的指标,主要用于感染的诊断 和鉴别。当机体受到感染或组织损伤时血浆中 CRP 浓度会急剧上升。 超敏 CRP: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是指相对于常规 C 反应蛋白能测到 0.005-0.1mg/L 之间的超低浓度(如唾液中的超敏 CRP 只有血液中的 1/10,正常为 1—5ng/ml)。3D 纳米 SPR 技术作为一项通用技术平台,除了 CRP 之外,还可以开发其他各种家用无创快 速检测仪器(根据不同生物芯片),可以检测大量生化指标。综合 3D 纳米 SPR 技术的五大特点,以及刚需、高频、检测院外转移三大场景,以下常用检 测指标均可实现 C 端应用。根据上述检验指标,将疾病谱分 为感染、肿瘤、代谢三大类,对 应 12 种疾病的患者。这些就是 家用无创快速检测仪的目标用 户。 感染类一是家庭感染的无创检测(如细 菌、病毒等引起的感冒发烧); 二是怀孕 HCG 检测,定量判断是 否怀孕、流产期监测;三是慢性 胃病检测;四是艾滋病等性病检 测 肿瘤类重点是癌症患者术后的管理预 后,定期复诊,判断癌症复发情 况;其次是癌症的早筛,以社区 为单位或者以药店为单位。 代谢类基于现有的标志物提前监测心梗、脑梗等心脑血管疾病,此外基于血糖血脂等监测进行三高 人群的慢病管理。基于该技术研发的各类小型检测仪器,填补了当前 SPR 家用无创快速检测仪器在全球市场上 的空白。其作为一项通用平台技术,拥有极强的拓展性,C 端应用场景广泛。此外,B 端的 新一代分子相互作用仪拥有极高性价比,也有望替代原有同类产品,增加使用普及率。3. 需求端:近 30 亿潜在市场规模虽然定性层面 3D 纳米 SPR 技术的应用场景非常广阔,但定量层面具体又有多大市场空间, 用户认不认可。对此,蛋壳研究院对 B 端和 C 端目标用户进行了大量调研,以期了解目标 用户的真实需求情况、估算市场规模、对新产品的反馈意见等。3.1. 对目标用户的市场调研说明整个调研分为 B 端和 C 端两部分。B 端调研对象包含研发型药企、CRO 企业、高校、园区公 共平台、科研院所五大类。调研方法主要采用 1v1 专家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讨论法。C 端调研对象,针对第二章提出的三大类目标用户:感染类疾病患者、肿瘤患者、代谢类疾 病患者。调研方法采用问卷形式,主要从目标用户的基本信息、诊疗习惯、对家用无创快 速检测仪器的反馈意见等维度设计问题。然后利用渠道对特定患者进行精准投放。在一个月的调研期间,B 端共完成了数十位专家深度访谈,整理得到 600 分钟访谈录音。C 端共收回了 1000 份有效问卷,其中感染类 600 份、肿瘤类 300 份、代谢类 100 份。这些大 量原始素材,为后续估算市场规模、研判行业发展趋势提供了依据。3.2.B 端市场调研分析,中小型药企购买意愿度超 80%3.2.1. B 端市场规模估算B 端市场主要指分子相互作用仪市场,其市场规模由仪器销售+耗材试剂+维修保养三部分组 成。蛋壳研究院采用自下而上分层抽样的方法估算市场规模,基础计算公式如下:市场规模=目标用户数量渗透率频次客单价 目标用户数量:所有需要使用分子相互作用仪的企业/机构数量,如研发型药企、CRO 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由案头研究获得数据; 渗透率:目标用户中已经购买了分子相互作用仪的比例,由调研获得数据; 频次:企业/机构使用分子相互作用仪的频率,主要是芯片耗材的使用量,由调研获得 数据; 客单价:仪器销售单价、芯片耗材单价、维修保养单价等,由调研获得数据。(1) B 端市场目标用户分子相互作用仪的核心功能是测量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主要应用在药物研发阶段。这 决定了其目标用户属性:研发型药企、CRO 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我们通过目标用户漏 斗模型,层层筛选出符合条件的目标用户数量。 研发型药企据药智网统计,全国共有 8 千家药企,去除空壳企业,再把范围缩小到化药、生物药的研发 型药企,最后聚焦到临床前研发阶段,还剩 443 家药企符合条件。 CRO 企业《中国 CRO 产业图谱》报告显示,2018 年国内涉足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企业有 525 家,其中 临床服务企业 248 家,非临床服务企业 262 家,综合性服务外包企业 15 家。其中临床前 CRO 约 126 家涉及到分子间作用力试验(药物筛选、药理、毒理、药代等)。 高校及科研院所据教育部统计,2019 年全国共有 2663 所普通高等学校,其中本科院校 1245 所。分子相互作用仪在高校主要用于药物相关研究(生命相关、分子层面),如医学院、药学院、 生科院、化工学院等。我们统计了有上述 4 个学院的 985、211、双一流和医科大学,共计 224 所。科研院所是独立于教育部和高校系统之外,以科研工作为业务核心的各类研究机构。按级别划分,科研院所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直属国务院的中科院、社科院两大系统(114 所);第二类是直属国家各部委(185 所),主要是为所属行业提供科研成果(如直属卫生 部的中国医学科学院等);第三类是直属各省市相关研究机构(如北京市首都儿科研究所等)(2) B 端市场规模为了估算新一代 3D 纳米 SPR 仪器的市场规模,我们先计算出传统分子相互作用仪已有的市 场容量,再假设新一代仪器的替代率和渗透率,从而评估 3D 纳米 SPR 技术的发展前景。 传统分子相互作用仪已有的市场容量已有的市场容量是指目前已经销售的 Biacore、ForteBio 等仪器的综合规模,其计算公式为:市场容量=总仪器数量(仪器单价+每年维保单价+芯片耗材使用量芯片耗材单价) 总仪器数量=目标用户数量渗透率平均仪器数量,各类型目标用户的渗透率、 平均仪器数量访谈调研获得,详见下表; 仪器单价:Biacore、ForteBio 等主流仪器单价在 200-400 万元之间; 每年维保单价:仪器保修期普遍 1—2 年,超过之后每年维修保养单价在 10-20 万 元之间; 芯片耗材使用量:芯片耗材使用主要受实验量影响,大型药企、CRO 企业实验量较 高,每年每台仪器需要数百张芯片。其他利用率不高的仪器每年芯片使用量一般小 于 100 张; 芯片耗材单价:芯片单价在 2000-6000 元之间,CM5 芯片大约 2000 元/张,SA 芯 片和 biotincap 大约 4000 元/张。2020 年中国分子相互作用仪市场容量约 27.6 亿元,分子相互作用仪装机量约 791 台。 Biacore、ForteBio 两大品牌占据了 90%以上的市场份额。 3D 纳米 SPR 仪器潜在市场规模如第二章所述, 量准 Xlement 基于 3D 纳米 SPR 技术开发了一款新的分子相互作用仪 (XlementSPR100)。该仪器拥有极高的性价比,旨在实现两个目标:第一、部分替代市面上现有的 Biacore、ForteBio 等主流仪器;第二、提高中小型药企、高校、科研院所(之前没 有仪器)的渗透率。3D 纳米 SPR 分子相互作用仪的潜在市场规模又有多大呢?根据量准 Xlement 的战略规划, 蛋壳研究院预测未来三年,新仪器的替代率和渗透率,估算出 XlementSPR100 未来三年的 潜在市场规模分别为 2.5 亿元、4.7 亿元、8.3 亿元。如果量准 Xlement 在 2020 年正式开始推广 XlementSPR100,预计首年市场规模为 2.5 亿元, 2021 年达到 4.7 亿,2020 年达到 8.3 亿,年均复合增长率 83%。3.2.2. B 端目标用户调研反馈(略)……3.3.C 端市场调研分析,通用平台拥有广阔的应用场景相比 B 端市场,C 端家用无创快速检测仪器应用面更广。蛋壳研究院根据 1 千份 C 端调研问 卷,首先对用户画像进行了分析,其次估算了 C 端市场规模,最后总结提炼一些目标用户的 反馈意见。3.3.1. C 端目标用户属性用户属性决定了最根本的需求动机,C 端三类目标用户(感染类、肿瘤类、代谢类)的需求 情况各不相同。 感染类疾病患者感染类疾病患者以年轻群体居多,25-35 岁之间占 59%,45 岁以上人群仅占 5%。因为目标 用户中有孕妇或产妇,所以从性别上看女性数量超过男性(女性占 58%)。下图是 600 位调研对象的类型分布,除健康体外,感冒患者、孕妇或产妇、慢性胃病患者是 主要的目标用户(占比 53%)。大部分疾病往往是高频发生和可治愈的。收入水平看,月收入在 5 千-1 万元的人数最多,占比 43.7%;其次是 3 千-5 千元,占比 24.5%。 肿瘤患者肿瘤患者的平均年龄大于感染类疾病患者,在 30 岁以上都有广泛分布。女性比例也远高于 男性比例。由于部分癌症患者为老年人,无法完成调研。我们将调查目标放宽到癌症患者家属,他们在 照料患者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话语权。从细分病种看,肺癌、乳腺癌、胃癌、肝癌是调研涉 及最广的四大癌种(合计超过 67%)。平均月收入上,肿瘤患者的收入略低于感染类患者。34%的调研对象平均月收入在 3 千-5 千 元,而收入在 5 千-1 万之间的只有 28.3%。 代谢类疾病患者代谢类疾病主要是三高慢性病、心脑血管疾病、尿毒症等,该类患者的平均年龄更高。在调 研对象中,53%以上都在 55 岁及以上。男性与女性比例相当,无明显差距。调研对象中,以三高慢性病患者居多(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其次是其他类疾病患者, 第三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总体上,感染类——肿瘤类——代谢类三种目标用户,年龄呈递增趋势,收入呈递减趋势。 感染类疾病患者女性比男性多,肿瘤类患者以肺癌、乳腺癌、胃癌、肝癌 4 种癌症为主,代 谢类患者中三高慢性病患者占比最高。这三类疾病的诊疗行为具有高频、刚需、院内等特点。3.2.3C 端市场规模估算C 端市场规模的估算与 B 端的核心计算公式一样: 市场规模=目标用户数量渗透率频次客单价不同点在于,C 端产品还未上市,渗透率和频次等数据只能基于调研作出假设,最后估算出 潜在的市场规模。 C 端目标用户数量感染类目标用户中感冒患者最多,全国 14 亿人平均每人每年 1-2 次感冒,有很大的用户基 数。但购买此类家用检测仪,至少以家庭为最小单位,一个家庭配备一台。据 2019 中国统 计年鉴,2018 年末我国城镇人口 8.3 亿人,平均家庭户规模 3 人/户,由此推算约有 2.8 亿 户城镇家庭。2019 年中国新生儿 1465 万,约等于孕妇或产妇数量。另外人数较多的是慢性胃病患者, 3600 万人,艾滋病患者 95.8 万人。2019 年 4 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2015 年我国新发恶性肿瘤病例 392.9 万例, 死亡约 233.8 万人。平均每天超过 1 万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分钟有 7.5 个人被确诊为癌症。代谢类疾病患者更多,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达到 4500 万人(脑卒中、冠心病等,不包含高血 压)。其次是慢性肝炎患者,主要包括慢性乙肝和慢性丙肝,约 3256 万人。 C 端潜在市场规模产品销售的第一步,是让目标用户知道有这个产品(普及率),这也是营销推广的作用之一。 蛋壳研究院假设在未来 2-3 年内,新产品的普及率为 8%左右。第二步是了解这个产品的用户中有多少人愿意购买(购买率)。通过问卷调研,分别得到了 不同用户的购买意愿,整体上购买率在 50%左右。孕妇或产妇的购买率最高(60.8%)。仪器单价、耗材单价、检测次数均根据调研反馈的结果,选择接受度最高的平均价格。感染 类仪器耗材价格最低,其次是代谢类,肿瘤类价格最高。而且肿瘤类的检测次数也是最高的 (平均每年 6 次),拥有较高的客单价。C 端潜在市场规模=目标用户数量×普及率×购买率×(仪器单价+耗材单价×检测次数)经计算,C 端潜在市场规模约 22 亿元,感染类 13.7 亿元、代谢类 7.1 亿元、肿瘤类 1.2 亿 元。其中最重要的是感冒患者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这两块市场。核心原因是该市场拥有非常 高的患者基数。3.2.4C 端目标用户反馈意见(略)……4. 供给端:新产品在同类竞品中拥有显著优势第 3 章我们详细讨论了需求端的情况,这一章将从供给端出发,分别解析 B 端和 C 端应用 场景下现有的解决方案。从产品性能、技术优势、市场策略三个维度来对比分析竞品情况。4.1.B 端新一代分子相互作用仪拥有超高性价比B 端市场的分子相互作用仪,全球有近 10 个品牌。如美国公司 GE 的 Biacore、ForteBio 的 octet、加拿大 Nicoya 公司的 OpenSPR 等。虽然它们都具有类似功能,但采用的技术原理有 所不同,这也带来仪器性能和应用场景的差异。(1) 产品性能对比目前国内分子相互作用仪市场仍以进口产品为主。这里我们列举了最具代表性的 6 款产品、共计 20 个型号。美国 3 款(Biacore、ForteBio、Biosensing)、芬兰 1 款(BioNavis)、加拿 大 1 款(Nicoya)、中国 1 款(量准 Xlement)。 Biacore:分子相互作用仪的金标准1990 年,瑞典的 BiacoreAB 公司开发了首台基于 SPR 技术的商业化仪器——Biacore,后被 GE 公司收购。经过 30 年的发展,Biacore 已成为无标记分子互作检测技术的金标准,且型号丰富,包括 Biacore8K/8K+、BiacoreS200、BiacoreT200、BiacoreX100 等 5 款产品。分子量最低检测限从 100Da 到无限制不等,可广泛用于药物学、抗体疫苗筛选、蛋白研究等,但因仪器光路系统 相对复杂,仪器价格非常高,后期维护成本也较高。目前大多是跨国大药企、CRO 企业、高 校生物实验室等头部机构在采购。 ForteBio:高通量筛选ForteBio 旗下的 octet 基于生物膜干涉技术(BLI)原理,通过膜表面干涉波长相位移动检测 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目前的型号包括 Octect 系列的 HTX、RED384、RED96e、QKe、K2。实 际分子量检测大小从 2KD—100KD 不等。Fortebio 的核心优势在于高通量,可同时对 96 个或 384 个样本进行快速的初筛 。最新一款 产品 octetHTX 更是达到了 96 通道,远超同类产品 4 通道或 8 通道的水平。但同时, ForteBio 分子量检测有限,无法有效检测到小分子的相互作用,适合大分子抗体疫苗筛选,不太适 合小分子药物或多肽药物筛选。 量准 XlementSPR100:新一代突破性技术2019 年,量准 Xlement 推出一款搭载新型纳米等离子光学传感器的生物分子互作检测仪 (XlementSPR100),实现了同类产品的突破性进口替代。与同类产品相比,XlementSPR100 具有 3 个显著优势:第一、超高性价比,只有 Biacore 市 场价格的 1/10,芯片耗材和维修保养成本也低于同类产品;第二、仪器功能丰富,能实现 Biacore80%的检测功能,能覆盖 Tecon 酶标仪的所有功能;第三、无限扩容的优化空间,其 搭载的 NanoSPR 芯片作为一项通用平台技术,可以研制各类超敏生物芯片,应用于不同场 景。 其他代表产品除了上述三款仪器外,加拿大 Nicoya 公司的 OpenSPR 采用了全新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技术(LSPR)。其最大的特点是操作简单、出结果速度快、仪器易维护且检测不受温度及缓 冲液折射率影响,可检测分子量 90Da 以上的分子,可以 2—3 小时快速完成实时 Co-IP 检测。芬兰 BioNavis 公司基于多参数表面等离子共振原理(MP-SPR),推出了 Navi 系列 4 款产品。 MP-SPR 扩展了基底的范围,从传统的金、葡聚糖和其他的聚合物薄膜到纤维素、PS、PET、 PMMA、SiO2 等。此外,传统 SPR 可以测量的样品层厚度<150nm,MP-SPR 突破了这个限制, 可以测量厚度达几个微米的样品层,可以实现了活的细胞单层的测量。美国 Biosensing 公司更是将 SPR 技术和光学显微镜巧妙结合为一体,推出了 MP-SPRNavi 系 列生物传感检测仪。该仪器可以同时得到细胞原位明场成像、SPR 成像、及 SPR 动力学曲线 定量亲和常数、结合解离常数等。(2) 技术原理对比技术原理上,目前测量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主流方法分为 4 种: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生物膜干涉技术(BLI)、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改良型 SPR 技术(NanoSPR 等)。上述 6 款产品中,除了 ForteBio 采用生物膜层干涉技术(BLI)外,其余 5 款产品均采用 SPR 技术。其中 Biacore 采用的是传统 SPR 技术,剩下 4 款产品均对 SPR 技术进行了改良。SPR 技术在第一章已详细分析,这里再简要介绍下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生物膜干涉 技术(BLI)的原理。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ELISA 是一类常用的免疫酶技术。主要方法是将已知的抗 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表面,然后利用酶标记(偶联)的抗体或抗原与之孵育,加入 显色剂显色,通过酶标仪测定待测物颜色与标准物颜色的差异,绘制出酶活曲线得出待 测物浓度。 生物膜干涉技术(BLI):BLI 基于干涉光谱图的位移变化来检测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 当一束可见光从光谱仪射出后,在传感器末端的光学膜层的两个界面会形成两束反射光 谱,并形成一束干涉光谱。任何由于分子结合而形成的膜层厚度及密度变化,能够通过 干涉光谱的位移值而体现。相比前两种技术,SPR 技术拥有诸多优势。如可以实时无标记地监测反应的动态过程、实验 数据更干净准确、重复性与稳定性更好。此外,SPR 技术拥有更高的灵敏度,可以检测更大 范围的亲和力,BiacoreS200 甚至可以检测 0.015RU(共振单位)级别的样品。(3) 市场策略对比除了良好的产品性能,市场策略也是决定产品是否成功的关键。产品的定价决定了市场定位, 分销渠道决定了销售网络。我们将从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两方面对比分析上述 6 款代表产品。 价格策略:高中低三分天下6 款代表产品价格分为三个级别:第一级别是 Biacore 和 ForteBio,它们的单价最贵,达到 200—500 万元;第二级别是 Nicoya、Biosensing、BioNavis,它们的价格相比第一级别降低 了 50%,约 100—200 万元之间;第三级别是量准的 Xlement,单价仅有第一级别的 1/10, 约 20—30 万元。Biacore 作为分子相互作用仪的金标准,价格也是最贵的。S200 和 T200 在 200—300 万元之 间。最新一代产品 8K/8K+,通量更高、性能更好,单价达到 300—500 万元。芯片耗材根据 类型不同,CM5 芯片(常用)约 2000 元/张、SA 芯片约 4000 元/张、biotincap 约 4000 元/ 张,更贵的芯片也达到 6 千元以上。ForteBio 与 Biacore 的售价属于同一量级,但相比 Biacore,ForteBio 的单价平均降低了 20%。 Octec96e 型号约 280 万元/台,octetRED384 型号 300+万/台,通量最高的 octetHTX 型号接 近 400 万元/台。此外,Nicoya、Biosensing、BioNavis 三款产品价格相当,均在 100—200 万元之间。Biosensing 的较老型号 BI-2500、BI-4500 更能降低至 50—100 万元。最后,价格最低的是量准公司的 XlementSPR100,仅为 Biacore 的 1/10,约 20—30 万元/台。 芯片耗材单价 3000—4000 元,稍低于 Biacore 的耗材单价。 渠道策略:分销为主直销为辅6 款代表产品的销售模式仍以分销为主,直销为辅。Biacore、ForteBio、量准 Xlement 均在 上海设置总部,在全国各大城市设立分支机构,提供直销服务。Biacore 和 ForteBio 甚至可 以在官网直接询价,由就近的分支机构提供送货上门和维修保养服务。此外分销模式上,除了芬兰 BioNavis 公司外(仅有独家代理:北京正通远恒科技有限公司), 其他厂家均合作了多家代理商,形成了总部——省级经销商——地级经销商三级渠道结构。总体来看 B 端分子相互作用仪市场,虽然产品种类不少,但以 Biacore 为代表的 SPR 技术由 于出色的性能优势、进入市场较早,目前仍占有统治地位。随着 3D 纳米 SPR 技术的突破, 新一代分子相互作用仪由于更高的性价比,正在逐渐追赶传统 SPR 仪器,并有望实现超越。4.2.C 端家用无创快速检测仪实现诊断院外转移由于传统 SPR 技术需要复杂的光学系统,无法做成小型化、轻量化的家用检测仪器。所以从 产品层面,目前并没有同类产品;从功能层面,潜在竞品对标医院内的体外诊断仪器。家用无创快速检测仪核心实现了部分体外诊断院外转移的功能,以下重点从功能层面对两 者进行对比。院内大型体外诊断仪器,适合大规模长时间使用,几乎覆盖各种检测指标。检测结果准确,但可及性差,需要患者定期到医院就诊,检测价格昂贵,适合疾病初诊。小型化、便携式的家用无创快速检测仪,适合疾病的预后管理,尤其是一些常见病和慢病(如 感冒、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需要定期的检测评估。只需要在家里或社区药店即可完成, 费用较低。5. 总结与展望在传统 SPR 技术的基础上,量准 Xlement 取得一定突破,开发出新一代 3D 纳米 SPR 芯片, 搭建了一个通用检测技术平台。纳米 SPR 技术带来超高的灵敏度、简化仪器生产工艺,极大降低了原有应用成本,打破分子 相互作用仪国外垄断的格局,并开拓了新的 C 端应用场景。从对目标用户的市场调研结果看,B 端用户(中小型药企、高校等)对新一代分子相互作用 仪反馈积极,有望实现大规模覆盖,预计 2022 年市场规模达到 8 亿元。C 端用户(家庭端) 对家用无创快速检测仪器有一定需求,且市面上很少有同类竞品存在,潜在市场规模约 22 亿元。虽然 3D 纳米 SPR 技术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但可能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 B 端产品的知名度 问题,C 端产品的商业模式问题等。面对这些挑战,蛋壳研究院认为可能存在以下发展机会:(1) 开拓的新应用场景B 端产品除了分子相互作用仪,可基于 3D 纳米 SPR 技术开发医用级体外诊断仪器,打造为 一个通用诊断平台,面向医院用户。C 端产品的适用场景和病种非常广泛,单独开发很难快速建立产品体系。可以考虑通过技术 授权、技术入股等形式合作研发,快速扩大产品矩阵,抢占 C 端空白市场。(2) B 端产品的定位更聚焦药物筛选在不同阶段对实验的数据要求不同: 早期筛选阶段(粗筛):实验量大,对数据质量要求不太高,只需要亲和力排序,每个 样品一般测一个浓度; 中期筛选阶段(精筛):实验量一般,对数据质量要求较高,从几十个候选分子中选出 十个左右,每个样品测多个浓度梯度;临床实验前 IND 申报:实验量小,只测一次,对数据质量要求非常高;精筛和 IND 申报阶段,用户已经普遍认可 Biacore 的金标准。XlementSPR100 可以凭借高灵 敏度、高通量、低成本等优势更聚焦于粗筛阶段的市场。(3) C 端产品循序渐进的商业模式可以先采用 2B2C 模式,即通过周边药店、社区卫生服务站等,来触达 C 端用户,有一定市 场积累后再推广 D2C 模式。C 端检测对整个用户群体是高频需求,但对单个用户是相对低频的,如平均每人每年感冒 2-3 次,一家三口也不会超过 10 次。2B2C 模式通过中间的 B 端将低频需求聚集成高频需求。家用无创快速检测仪重点解决了检测这一环节,如果能和互联网医院、慢病管理、药企等达 成合作,形成检测——诊断——治疗——管理的闭环服务体系,将增强产品的使用粘性。……(报告来源:蛋壳研究院)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人文

潮科技入门指南 | 半导体测试设备行业研究分析报告

编者按:本文作者九鼎投资孟伟、戴宇。孟伟,九鼎投资董事总经理,九鼎半导体产业基金负责人,拥有近15年半导体行业从业及投资经验,曾任职于开翼资本、SK电讯中国基金等半导体产业基金,参与投资管理多个半导体产业链项目,并拥有多年初创半导体公司管理经验,天津大学电子工程专业硕士、学士。戴宇,曾任职于中粮集团和广丰投资,主导或参与投资FPGA、半导体测试设备、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等多个项目,重点关注半导体、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投资机会,北京大学理学硕士。核心观点行业概览半导体测试是半导体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核心测试设备包括测试机、分选机、探针台。其中,测试机是检测芯片功能和性能的专用设备,分选机和探针台是将芯片的引脚与测试机的功能模块连接起来的专用设备,与测试机共同实现批量自动化测试。受益于国内封装测试业产能扩张,半导体测试设备市场快速发展。2017年半导体测试设备市场规模为50.1亿美元。随着2018-2020年中国大陆多家晶圆厂陆续投产及量产,国内封测厂将陆续投入新产线以实现产能的配套扩张,将带动国内半导体测试设备行业高速增长。投资机会目前半导体测试设备市场仍由海外制造商主导,少数优秀本土制造商奋起直追。其中,海外制造商泰瑞达、爱德万和科休占全球测试设备市场份额接近85%,同时以华峰测控、长川科技为代表的本土企业已掌握自主核心技术,成功进入国内封测龙头企业供应链体系。自主研发和并购将成为国内测试设备企业的必经之路。预计未来国内会出现5-10家在各自细分市场领先的测试设备企业,通过并购最终形成2-3家国际领先的半导体测试设备企业。目录1、半导体测试设备简述1.1 测试是贯穿半导体生产过程的核心环节1.2 半导体测试的三大核心设备:测试机、分选机、探针台2、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2.1 全球半导体产业稳步增长,中国市场发展强劲2.2 全球半导体制造重心转向中国,拉动国内半导体设备发展2.3 中国封装测试产业快速发展,拉动测试设备市场需求2.4 全球半导体测试设备市场规模达50.1亿美元,中国成主力市场2.5 并购成为半导体测试设备行业主旋律,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3、行业竞争格局3.1 测试机:双寡头格局清晰,SoC成为重要战略领域3.2 分选机:集中度相对分散,主要实现与测试机的配套3.3 探针台:研发难度最大,国产化率低,进口依赖度高4 研究总结1、半导体测试设备简述1.1 测试是贯穿半导体生产过程的核心环节半导体的生产流程包括晶圆制造和封装测试,在这两个环节中分别需要完成晶圆检测(CP, Circuit Probing)和成品测试(FT, Final Test)。无论哪个环节,要测试芯片的各项功能指标均须完成两个步骤:一是将芯片的引脚与测试机的功能模块连接起来,二是通过测试机对芯片施加输入信号,并检测输出信号,判断芯片功能和性能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图1:半导体生产流程资料来源:九鼎投资整理测试环节通常由芯片设计公司委托晶圆厂、封测厂或者第三方测试公司(以下统称测试公司)进行,具体分为两种商业模式:一是芯片设计公司根据产品类型、功能和设计要求等向测试公司指定特定测试设备进行测试;二是如果芯片设计公司的产品属于技术上比较成熟的领域,芯片设计公司会直接委托测试公司,由测试公司根据自身设备排产情况选择相应的测试设备进行测试。因此,测试设备制造商在进行产品开发和渠道拓展时需要兼顾设计公司和测试公司两方的需求。1.2 半导体测试的三大核心设备:测试机、分选机、探针台半导体制造是人类迄今为止掌握的工业技术难度最高的生产环节,是先进制造领域皇冠上的一颗钻石。随着半导体技术不断发展,芯片线宽尺寸不断减小,制造工序逐渐复杂。目前国际上7 nm制程已进入产业化阶段,需要近2000道工序,先进的制程和复杂的工序将持续提升对于先进设备的需求。晶圆制造环节设备包括光刻机、化学气相淀积设备、物理气相淀积设备、刻蚀机、离子注入机、褪火设备、清洗设备等;封装环节设备包括研磨减薄设备、切割设备、度量缺陷检测设备、装片机、引线键合设备、注塑机、切筋成型设备等;测试环节设备包括测试机(ATE,Automatic Test Equipment)、分选机(Handler)、探针台(Wafer Prober)等。这些设备的制造需要综合运用光学、物理、化学等科学技术,目前最先进的设备已经在进行原子级别的制造,具有技术含量高、制造难度大、设备价值高等特点。 在测试设备中,测试机用于检测芯片功能和性能,探针台与分选机实现被测芯片与测试机功能模块的连接。晶圆检测环节需要使用测试机和探针台,成品测试环节需要使用测试机和分选机,具体测试流程如下:(1)晶圆检测环节(CP)晶圆检测是指通过探针台和测试机的配合使用,对晶圆上的裸芯片进行功能和电参数测试,其测试过程为:探针台将晶圆逐片自动传送至测试位置,芯片的Pad 点通过探针、专用连接线与测试机的功能模块进行连接,测试机对芯片施加输入信号并采集输出信号,判断芯片功能和性能是否达到设计规范要求。测试结果通过通信接口传送给探针台,探针台据此对芯片进行打点标记,形成晶圆的Map图。(2)成品测试环节(FT)成品测试是指通过分选机和测试机的配合使用,对封装完成后的芯片进行功能和电参数测试,其测试过程为:分选机将被测芯片逐个自动传送至测试工位,被测芯片的引脚通过测试工位上的基座、专用连接线与测试机的功能模块进行连接,测试机对芯片施加输入信号并采集输出信号,判断芯片功能和性能是否达到设计规范要求。测试结果通过通信接口传送给分选机,分选机据此对被测芯片进行标记、分选、收料或编带。2、 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2.1 全球半导体产业稳步增长,中国市场发展强劲随着PC、手机、液晶电视等消费类电子产品需求不断增加,同时在以先进制造、新能源汽车、物联网、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新能源、医疗电子和安防电子等为主的新兴应用领域强劲需求的带动下,全球半导体产业持续增长。根据Gartner数据,2017年在存储器市场量价齐升的带动下,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同比增长22.2%,达到4,197亿美元,2007-2017年CAGR为3.95%,其中集成电路市场规模为3,402亿美元,占比81.4%。随着全球经济稳步增长,预计未来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增速在6%以上。图2:2007-2017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及增速数据来源:Gartner2017年国内集成电路市场规模为14,251亿人民币(折合2,069亿美元),同比增长18.9%,占全球集成电路市场规模的60.8%,2007-2017年CAGR为8.82%(高于全球3.95%的水平),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市场。随着产业结构的加快调整,中国集成电路的需求将持续增长,预计未来几年年均增速将达到10-15%,超过全球增长率。图3:2007-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规模及增速数据来源: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CSIA)注:中国统计口径为集成电路,约占半导体市场规模的80%,其余20%为分立器件、光电子芯片及传感器芯片。2.2 全球半导体制造重心转向中国,拉动国内半导体设备发展全球半导体产能重心转向中国大陆是大势所趋。一方面,中国的市场需求大,但自给率低,供需不平衡;另一方面,中国制造成本较低,且随着技术、人才、产业链资源不断发展,已具备承接产能转移的基础。全球知名半导体企业,如英特尔(Intel)、三星(Samsung)、SK海力士(SK Hynix)、台积电(TSMC)、台联电(UMC)、格罗方德(Global Foundry)等已陆续或计划在我国建设工厂或代工厂。根据SEMI发布的报告,2017-2020年间全球投产的半导体晶圆厂为62座,其中26座设于中国,占全球总数的42%。截至2017年年底,大陆地区12寸晶圆厂产能(按设计产能)为52.5万片/月,约占全球产能的12%。根据业内调研统计,2018~2020年中国大陆12寸、8寸晶圆厂建设投资将达7,228亿元(其中内资晶圆厂投资达5,303亿元,占比73%),年均投资达2,409亿元(其中内资晶圆厂投资达1,768亿元)。表1:大陆正在建设中或规划中的晶圆厂(8寸、12寸)资料来源:九鼎投资整理(截止至2018年8月)随着半导体产业向中国转移,国内半导体设备需求快速增长。SEMI在2018年年中SEMICON West展览会上发布报告,2017年全球半导体设备支出达566.2亿美元,同比增长37.3%,中国半导体设备支出82.3亿美元,占全球的14.5%,预计到2019年,中国半导体设备支出将增长46.6%,达到173亿美元,跻身世界榜首。图4:全球和中国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单位:亿美元)数据来源:SEMI(国际半导体设备材料产业协会),2018.62.3 中国封装测试产业快速发展,拉动测试设备市场需求根据WSTS数据,2017年全球半导体封装测试市场规模为529亿美元,2011-2017年CAGR为2.2%。随着全球半导体制造重心向国内转移,我国封装测试市场的全球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从2011年31.2%提升至2017年52.0%。2017年国内封装测试市场规模为275亿美元(折合1,890亿人民币),2011-2017年CAGR为9.9%,增速远远高于全球,封装测试已成为我国半导体产业链中最具国际竞争力的环节。图5:全球和中国半导体封装测试市场规模(单位:亿美元)数据来源:全球数据来自WSTS,中国数据来自Wind(按1美元=6.88 人民币计算),九鼎投资整理受惠于政策资金的大力扶持,我国封测企业逐步开启海内外并购步伐,不断扩大公司规模。其中,长电科技联合产业基金、芯电半导体收购新加坡封测厂星科金朋;华天科技收购美国FCI;通富微电联合大基金收购AMD苏州和槟城封测厂;晶方科技则购入英飞凌智瑞达部分资产。国内封测厂商借助并购潮进入了实力显著提升的快车道,实现了远超同行增长率的快速壮大,已经成为了全球半导体封测行业的重要力量。全球前十大封测厂台湾占据5家、中国3家(长电科技、华天科技、通富微电)、美国以及新加坡各1家。2017年长电科技、华天科技、通富微电三家封测厂销售总额占全球OSAT总收入的19.1%,占全球封测市场总规模的9.8%。同时,随着晶圆厂产能向中国大陆转移,国内封测厂陆续投入新产线以实现产能的配套扩张,预计未来五年内,中国大陆本土封测企业的销售额占全球OSAT总销售额的比例将提高至40%以上,成为全球封测设备销售的最大市场。表2:2018年部分封测产线规划信息资料来源:九鼎投资整理2.4 全球半导体测试设备市场规模达50.1亿美元,中国成主力市场根据SEMI数据统计,2015-2017年全球晶圆加工设备、测试设备、封装设备以及其他设备三年累计销售额占比分别为80%、9%、6%、5%。以此测算,2017年全球半导体测试设备市规模为50.1亿美元,其中,测试机、分选机和探针台占比分别为65%、18%、17%。对应的市场规模分别为33.1亿美元、9.2亿美元和7.8亿美元。测试机根据测试产品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SoC测试系统、存储器测试系统、模拟测试系统、数字测试系统、RF测试系统等;分选机根据其工作原理的不同可以分为平移式分选机(Pick & Place)、重力式分选机(Gravity-feed)、转塔式分选机(Turret)等。下表整理了2017年全球半导体测试设备各细分领域市场规模。表3:2017年全球半导体测试设备各细分领域市场规模数据来源:测试机数据来自VLSI,分选机数据来自九鼎投资半导体团队调研整理随着2018-2020年中国大陆多家晶圆厂陆续投建及量产,国内封测厂将陆续投入新产线以实现产能的配套扩张,将带动国内半导体测试设备市场高速增长。根据九鼎投资市场调研分析,2017年国内半导体测试设备市场约42亿人民币(不含存储测试设备),预计2020年国内半导体测试设备市场需求将达到80.6亿人民币(不含存储测试设备)。表4:2018-2020年中国半导体测试设备市场需求测算数据来源:九鼎投资调研2.5 并购成为半导体测试设备行业主旋律,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半导体测试设备属于产品线非常丰富、细分领域较多的一个行业,该领域自2000年以后出现了大规模的整合,全球主要参与者减少至5家左右。以全球领先的分选机企业科休(Cohu)为例,其在2008年和2013年分别收购Rasco(主要业务为重力式分选机和平移式分选机)和ISMeca(主营业务为转塔式分选机),丰富了其在分选机领域全系列产品线;2017年Cohu分选机全球市场占有率21.5%;2018年5月Cohu收购全球第二大分选机企业科利登(Xcerra,主要业务为测试机和分选机),进一步将其分选机的全球市场占有率提升至38.5%的同时,填补了其在测试机领域的空白。下表整理了占全球半导体测试设备约80%市场份额的四巨头泰瑞达(Teradyne)、爱德万(Advantest)、科休(Cohu)和科利登(Xcerra)的并购史。表5:全球半导体测试设备行业并购情况资料来源:九鼎投资整理鉴于全球半导体测试设备龙头企业的发展历史,国内企业应把握产业发展黄金窗口期,内生、外延双轮发力。目前国内在一些细分领域已经出现了优秀的测试设备企业,并取得了一定的技术突破,我们认为未来五年内,较高的净利率(20%左右)和较快的增长速度足以支撑一些细分领域优秀的企业上市,预计未来国内会出现5-10家在各自细分市场领先的测试设备企业,通过并购最终形成2-3家国际领先的半导体测试设备企业。3、 行业竞争格局3.1 测试机:双寡头格局清晰,SoC成为重要战略领域2017年双寡头泰瑞达(Teradyne)、爱德万(Advantest)测试机销售额分别为13.7亿美元、12.4亿美元,全球市场占有率分别为41.4%、37.5%,其主要测试机产品为SoC和存储器测试系统。在SoC测试领域,1995年泰瑞达收购Megatest,通过Catalyst和Tiger测试系统成为SoC测试领域的领导者,而爱德万于2011年收购惠睿捷,使其在SoC测试领域迅速提升,2017年泰瑞达和爱德万垄断全球SoC测试机86.2%的市场份额。此外,科利登是除了泰瑞达和爱德万以外极少数具备SoC测试机生产能力的企业,该公司SoC测试系统产品包括X-Series系列、Diamond系列以及新推出的紧凑型的DxV SoC测试系统,2017年测试机营收为1.56亿美元,市占率为4.7%。 在存储测试领域,由于80年代半导体产业由家电进入PC时代催生了DRAM大量需求,日本在原有积累基础上实现DRAM大规模量产,迅速取代美国成为DRAM主要供应国,在此产业转移背景下,爱德万抢先布局存储器测试领域,于1976年推出了全球首台DRAM测试机T310/31,2017年爱德万存储器测试机全球市占率达到59.5%;由于韩国在存储市场的垄断地位,韩企Exicon、UniTest几乎瓜分了剩余大部分的存储测试机市场份额。表6:全球主要测试机企业概况资料来源:九鼎投资整理本土企业通过多年的研发和积累在模拟/数模测试和分立器件测试领域已经实现进口替代,基本完成国产化。其中华峰测控、长川科技、宏测半导体模拟/数模混合测试机年出货量接近700台,约占国内模拟测试机市场份额的85%;联动科技、Juno、宏邦电子分立器件测试机国内市场总份额超过90%。而在SoC领域,本土企业还尚未形成成熟的产品和市场突破,主要原因有两方面:1)SoC芯片集成了微处理器、模拟IP核、数字IP核以及存储器控制接口等功能,不同模块的频率、电压、测试原理均不同。同时,高度集成造成测试的数据量和时间成倍增长,测试功耗也是传统测试项目的2~4倍,因此该类芯片的测试对测试机有更高的要求;2)数字测试模块的核心技术依赖于Firmware(固件)与硬件系统的互相配合,涉及到结构、算法、硬件设计多个领域技术的综合运用,本土企业无法通过简单仿制进行开发,必须通过自主创新重新进行整体系统设计,对相关领域的技术、经验要求更高。表7:本土测试机企业概况资料来源:九鼎投资整理SoC芯片的应用推动了大量SoC测试机的需求,如手机芯片就是集成了CPU、GPU、基带芯片(负责通讯)、图像处理器(ISP)等的SoC。从过去10年的历史发展来看,SoC测试系统占测试机的比例基本稳定在60%以上,这也促使国外测试设备巨头重点布局SoC测试领域。我们认为,随着本土优秀团队的出现和技术的突破,SoC测试机会如同模拟/数模测试机和分立器件测试机逐步实现进口替代,完成国产化。3.2 分选机:集中度相对分散,主要实现与测试机的配套相较于测试机,分选机的行业壁垒相对多样化,其竞争优势侧重有所不用。对于分选机企业来说,实现与测试机的良好配套,满足多样化产品的不同需求,以及形成良好的服务能力是分选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形成行业较分散格局的重要原因。2017年分选机全球排名前三的企业分别为科休、科利登和爱德万,市场份额分别为21.5%、17.0%和14.0%。2018年5月科休收购科利登进一步提升了全球半导体测试设备市场集中度,至此形成了科休和爱德万市占率分别为38.5%和14.0%的市场格局。在分选机细分领域,也出现了一些突出的企业,如:韩国的Techwing是全球领先的存储芯片测试分选机厂商,其在存储芯片测试分选机领域的市占率超过50%;ASM在转塔式分选机领域的市占率为54%,Epson、Hontech在平移式分选机领域有较高的市场份额。本土分选机企业主要有长川科技(重力式和平移式分选机)、金海通(平移式分选机)、上海中艺(重力式分选机)、格朗瑞(转塔式分选机)等。而在各类分选机中,转塔式分选机国产自给率最低(约8%),主要原因为转塔式分选机是UPH(每小时分选芯片数量)最高的一类分选机,在高速运行下,既需保证重复定位精度,又需保证较低的Jam Rate(故障停机比率),这对分选机设备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8:本土分选机企业概况资料来源:九鼎投资整理3.3 探针台:研发难度最大,国产化率低,进口依赖度高除了分选机与测试机,另一类主要测试设备是探针台,其研发难度非常大,目前国产化率低、进口依赖大。虽然国内企业如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五研究所、深圳矽电半导体设备有限公司在探针台制造领域已经获得了一定成果,但还难以抗衡国际企业如日本 东京精密公司、美国QA公司、美国MicroXact公司、韩国Ecopia 公司、韩国Leeno公司在探针台制造领域的优势地位。我国长川科技在现有集成电路分选系统的技术基础上,研发晶圆测试所需的CP12探针台,CP12具备8-12英寸各类晶圆的测试能力,突破了超精密视觉定位、微米级运动控制、高冗余控制系统等技术难关,为未来进入市场打下坚实基础。4、 研究总结半导体测试是半导体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核心测试设备包括测试机、分选机、探针台。2017年全球半导体测试设备市场规模为50.1亿美元,行业快速增长且进口替代空间非常大。并购加剧了半导体测试设备市场的集中度,泰瑞达、爱德万和科休占全球测试设备市场份额接近85%,国内以华峰测控、长川科技为代表的本土测试设备企业已掌握自主核心技术,受益国内封装测试业产能扩张,将得到快速发展。我们认为,自主研发和并购将成为国内测试设备企业的必经之路,预计未来国内会出现5-10家在各自细分市场领先的测试设备企业,通过并购最终形成2-3家国际领先的半导体测试设备企业。

公曰

检测设备行业深度报告:第三方检测穿越牛熊,优选内资龙头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1、检测行业:增长可观,增速稳定,穿越牛熊1.1. 全球检测行业稳步增长,抗周期性强 检测行业与宏观经济环境相关,增速快于 GDP 且波动较小。检测行业与各行各业 息息相关,由于下游细分领域较多,增速整体波动较小。同时,全球检测行业始终按照 自身的步伐稳步前行,保持高于 GDP 的增长率。过去 20 年全球检测市场平均增速在 5%-6%,近 10 年平均增速提高到 10%左右。检测行业保持自己的产业特色又能兼收并 蓄,其所具备的防御性使其具备穿越牛熊的特征。全球检测市场近 5 年 CAGR 为 9.4%,约为全球 GDP 增速 3 倍,预计未来保持 7% 左右增长率。根据 HIS 数据,2018 年全球检测市场规模达 16010 亿元,近 5 年复合收 入增速为 9.4%,约为全球 GDP 的 3 倍。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背景下,IHS 预计全球 检测市场仍将保持 7%左右的增长率。1.2. 国内检测市场空间大,产业转移促进繁荣 国内检测市场近 5 年 CARG 为 15%,约为国内 GDP 增速 2 倍,全球检测行业增 速 1.5 倍,预计未来保持 10%以上增长率。全球检测行业稳步增长,产业转移促进国内 市场繁荣。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国,中国的检测行业发展迅猛,成为全球增长最快、潜 力最大的市场。2018 年国内检测市场营收规模达到 2810.5 亿,近 5 年复合收入增速为 15.0%,约为国内 GDP 增速 2 倍,全球行业增速 1.5 倍。检验认证是国内战略性新兴产 业及八类高技术服务业,推进消费升级和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手段,IHS 预计国内检测市 场未来仍将保持 10%以上高速增长。1.3. 第三方检测成趋势,国内市场增速约为 2 倍 GDP 增长 第三方检测代替企业自检成趋势,占比逐年提升。多因素促进第三方机构代替企业内部检测: (1)第三方机构自由化程度高,政策鼓励使用第三方检测; (2)第三方机构 具有规模效应,检测成本低于企业内部自检; (3)产品研发创新阶段,交由第三方避免 了企业内部利益冲突; (4)交由第三方检测可以使企业转移部分风险。2013 年国内第三 方检测占比为 32.6%,2018 年提升至 35.7%。国内第三方检测近 5 年 CAGR 为 17%,行业增速约为 2 倍 GDP 增长,预计未来 保持 15%左右增长率。随着我国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化提升、规模化整合、市场化运营 取得成效,国内第三方检测市场取得快速发展。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18 年国内 第三方检测市场规模达到 1004 亿元,同比增长 10.8%,2013-2018 年 CAGR 为 17%。综 合来看,国内第三方检测行业平均增速约为 2 倍国内 GDP 增长,我们预计未来保持 15% 左右的高速增长。2. 行业格局:分散趋向集中,龙头优于小公司2.1. 检测行业集中度低,区域性明显 检测行业呈现集中度低,碎片化竞争格局。2018 年国内检测市场 CR5 仅为 10.5%, 国内检测龙头华测检测的市占率不到 1%。全球检测市场 CR10 仅为 18.7%,国际检测龙 头 SGS 市占率仅为 3.7%。全国检验检测服务业中,规模以上(年收入 1000 万元以上) 检验检测机构数量达到 5051 家,规模以上检验检测机构数量仅占全行业的 12.8%。以实验室为中心,检测服务范围“本地化”。检测行业具有区域性,客户通常就近 选择服务机构,形成以实验室为中心,区域性明显的检测市场。2018 年,我国检测机构 共有 39472 家,其中服务范围为本省内的占比为 76.8%,而能够提供全国服务的检测仅 占 19.6%,能够提供海内外服务的检测机构更是只有 0.7%。绝大多数检测机构规模偏小, 100 人以下的检测机构数量占比为 96.30%,缺乏在全国开展服务的能力。国内检测行业服务范围“本地化”,小型机构占比高。2.2. “内生增长+外延并购”双轮驱动,集中度提升是趋势“内生增长+外延并购”是检测企业发展的双轮驱动力,重资产模式下龙头企业有 天然优势。由于检测行业地域分散,本地化特征明显,检测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积极开展行业整合。从国内外检测企业发展历程看,企业早期往往需要通过新设实验室、并购优质标的的方式扩大规模、完善产品线、扩张服务网络、构建公司品牌和公信力的先发优势。目前国内检测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小检测机构难以负担高额的固定资产支出、在建工程投入、对外投资等资本支出;而龙头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可以借助资本 市场以较低的费用进行融资,在综合化扩张和推动行业整合方面具有显著资本优势。“内生增长”:上市公司全国化走在前列。检测服务地域性明显,故全国化的布局 尤为关键,不仅可以开拓新市场,而且可以通过规模效应提升实验室创收能力。相对于行业龙头而言,小检测机构资金不足,业务范围有限,向外拓展的难度较大;而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稳健,现金流充裕,可以利用资本平台获取低廉资金拓展市场,故上市公司 的全国化进程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以华测检测为例。作为国内第三方检测龙头,华测检测上市以来通过资本市场累计 融资达 33.1 亿元,其中 IPO 融资 5.4 亿元,定增 11.0 亿元,间接融资 16.6 亿元。华测 检测的实验室数目也从 2009 年上市初的 30 个增长到 2018 年的 133 个,已基本完成全 国化布局。“外延并购”:龙头持续引领行业整合。完善的产品线和服务网络才能满足细分领域的需求,而新建实验室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前期准备和渠道开拓。相对而言,通过外延并购的方式扩展业务范围和网点布局,能够更快进入新的检测领域,降低新进 入领域的风险,将资本优势转换为先发优势。2013-2018 年间,国际主要检测企业共完 成并购 397 起。通过并购快速切入新地域与新业务,已成为检测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国际检测龙头 SGS发展历程为例,公司初期在谷物这一细分领域取得龙头地位; 中期对农业检测等临近领域延伸,同时开始布局原材料、矿产等多元领域;扩张期向全 球化、多元化发力,10 年间新业务营收占比达 50%。自 1981 年上市以来,SGS 充分运 用资本运作实现新业务、新市场的拓展。SGS 公司持续推动行业整合,2010-2018 间累 计完成收购 121 笔。并购已成为检测行业的扩张趋势之一,预计海内外龙头将持续推动行业整合。全球 四大检测巨头 SGS、BV、Eurofins、Intertek 和国内检测龙头华测检测都是通过外延并购 的方式快速成长起来的。2012 年以来,国内外主要第三方检测机构持续推进行业并购, 年均并购超过 60 笔,龙头通过外延并购的方式整合行业是大势所趋。2.3. 检测机构规模与增速正相关,龙头市占率逐年上升 检测机构规模与营收增长率正相关。检测行业规模效应显著,机构规模越大,其生 产能力和竞争能力越强,因此年收入增幅也会越高。根据认证委数据,2016 年大型检测 机构同比收入平均增幅为 23.6%,中型机构为 10.9%,小型机构为 6.3%,而微型企业仅 为 1.9%。该结论也反映了检测行业并购整合的趋势性。国内检测龙头营收增长率显著高于行业。国内第三方检测行业 2013-2018 年营收的 平均增长率约为 15.0%,而同期 4 家国内上市检测公司营收的平均增长率约为 26.6%, 国内龙头企业的增长率显著高于行业平均,规模效应显著。2018 年,国内营收 1000 万 元以上的检测机构数量为 5051 家,仅占全行业的 12.8%,但营业收入合计 2148.8 亿元, 营收占比达到 76.5%。检测行业规模效应显著,营收占比高的大检测机构营收增长却更 快,龙头市占率正逐年上升。国内外检测龙头市占率度正逐年提升。目前,国内外行业集中度呈现逐年提升态势。 在国际检测市场中,全球四大检测机构 SGS、BV、Eurofins、Intertek 的市占率从 2012 年的 6.5%,提升至 2018 年的 9.0%。在国内检测市场中,5 家检测企业华测检测、广电 计量、中国汽研、电科院、国检集团的市占率也在逐步提升,自 2014 年的 1.7%提升至 2018 年的 2.4%。3. 国内检测市场:内资龙头优于外资龙头3.1. 复盘海外发展史,梳理巨头三基因 国际检测行业经过上百年的发展,模式相对成熟,通过复盘海外检测巨头的成长历 程有助于理解行业逻辑,为国内市场形势提供借鉴意义。2018 年,SGS、BV、Eurofins、Intertek 四家国际检测巨头的营收规模在 200-500 亿 元之间,净利润规模在20-50亿元之间,2008-2018 年营收的年复合增速分别为3%、7%、 20%、11%,净利润的年复合增速分别为-1%、4%、29%、12%。其中,Eurofins 由于外 延并购发展战略出众,扩张力度和速度都处业界领先水平。以 SGS 发展历程为例:作为全球最大检测服务机构,“检测超市”SGS 在一百多年 前依靠谷物检测起家。1878 年,许多由俄罗斯运送到法国的谷物都在鲁昂港口上岸,由于当时出口商正遭受在装卸谷物以及运输途中因盗窃或损耗带来的损失,一个拉脱维亚青年想到了在装船时对谷物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检测,并以运送货物总价值的一定比例作 为佣金。SGS 创立一年之内,SGS 即在法国三个最大的港口均设立了办公室。到了 1913 年,SGS 每年检测的谷物总量已经达到 2100 万吨,在欧洲设立了 45 个办公室。1919 年,总部由法国迁至瑞士,正式更名为 SGS,也开始了飞速发展的历程。从当年一个港口检测站发展到全球规模最大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并购在 SGS 的发 展历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39 年,SGS 通过收购位于欧洲的专业实验室,将 业务扩充至原材料、矿产品和金属检验与分析领域。通过“内生增长+外延并购”的方 式, 1980 年代 SGS 已进入了汽车和生命科学服务等相关业务,且一半收入由 70 年代 以后新占领的业务领域所贡献。目前,SGS 已确立了今天横跨农产品、工业、石化和消 费品等在内的 8 大业务布局。在 SGS 的庞大体系里,提升管理效率成为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战略。目前 SGS 实行矩阵式管理体系,将全球市场分成业务+区域线。每条业务线有一个全球执行副总 裁,每个地区有首席运营官。区域负责人会积极探寻潜在的市场机会,为 SGS 的收购、 合并等多种方式的合作提供线索和信息。高执行力的管理体系,业务操作上的精细管理 加速 SGS 成长。综合来看,国际第三方检测巨头往往从细分龙头起家,以并购作为扩充产品线、切 入新市场的主要手段,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多元业务的布局网络与协同效应。巨头基因 1:细分领域龙头,纵向化累积先发优势。国际检测巨头往往从细分领域 起家,后期通过并购、新建实验室等方式整合行业,逐步成长为综合性龙头。如 SGS 早期主要从事农产品检测,BV 公司起源航运业,Intertek 起源验货,三家国际检测机构 成立时间早,经过百年发展为全品类综合检测公司,Eurofins 成立相对较晚,早期主要 业务为食品、医药检测,随后通过并购迅速将业务范围扩大至环境、汽车检测等,仅历 时 32 年就迅速成长为全球第三大检测巨头。检测行业现金流匹配度高,先发优势显著。细分龙头通过精耕细作赢得市场,带来丰富的客户资源和充沛稳定的现金流,先发优势累积资金优势,有利于进一步扩张服务 网络满足市场,强化企业品牌效应、社交网络、社会公信力以及良好声誉。2018 年,国 际检测巨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充沛,投资活动现金流支出也保持较高水平,相对而言内 资检测企业还存在较大差距。巨头基因 2:“内生+并购”,横向化推动业务扩张。检测巨头在纵向化夯实优势细分领域的同时,充分运用资本平台实现并购战略,快速切入新领域、新市场,从而实现多样化的检测服务、多层次的行业分布以及广泛的全球覆盖,是公司成为具有国际综合化检测机构的必经之路。四大国际检测巨头财务成本率与利息支出率较低,多元的融资 渠道促进了“内生+并购”重资本模式下的业务扩张。检测市场因其碎片化的特点,非常适合通过并购来做大做强,这个过程行业“大鱼吃小鱼”现象明显。检测龙头在细分领域累积先发优势后,凭借自身较强的的运营能力和偿债能力,可以从银行获取较为低廉的资金进行业务扩张和行业整合。目前,四大国 际检测龙头资产负债率均在 60%以上,而国内检测企业华测检测、广电计量、国检集团、 安车检测的资产负债均值仅为 37.3%,融资力度与行业整合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多样化的检测服务、多层次的行业分布以及广泛的全球布局,使国际大型第三方检测机构对经济波动的抵御能力明显增强。凭借品牌和公信力、完善的服务和技术支持网络、专业技术能力,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检测服务和高效的解决方案,强化品牌公信力和公司竞争力,最终获得行业与上下游客户的认可。巨头基因 3:管理优化,带动效率与质量增长。行业和企业的不断深化发展,对检 测机构整体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细化管理成为提升竞争力和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因素。通过改变考核机制,强化投资管理、现金流管控,加强实验室协同,提升实验室效率、单位面积产值、人均产值、净利率,降低资金成本,实施信息化管理等方面提 升检测机构整体运营效率。3.2. 背靠国内检测市场,内资龙头有望弯道超车 首先,内资检测龙头具备国际巨头基因: (1)内资检测龙头往往是细分领域龙头。华测检测在生命科学、工业品、消费品 以及贸易保障四大检测领域具有优势;广电计量是军工、汽车检测领域的领军者;国检 集团是建材检测领域龙头;而安车检测则是国内机动车检测领域龙头。(2)积极驱动“收购+内生”双轮成长。华测检测上市以来并购和实验室数量逐年 扩增,目前正积极搜寻消费品等领域海外并购标的;广电计量募投项目将用于投资区域检测实验室,目前正积极布局食品与环保检测业务;国检集团多次推进建筑建材行业整合,两材重组后市场占有率提升;安车检测近来收购了正直集团股权,进一步整合了机 动车检测市场。(3)精细化管理成为发展趋势。华测检测 2019 年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通过多项 措施促进可持续发展;广电计量通过实施总部对子公司强管控,提升整体管理运营能力;国检集团在经营管理中采取“降本增效”措施,力行成本控制;安车检测通过提倡信息 化办公、推动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等,逐步推进精细化管理。其次,国内检测市场下内资更具优势: (1)激励机制充分,吸纳国内市场顶尖人才。检测行业是专业技术服务行业,核 心团队及领导力决定公司长远的发展。内资检测龙头纷纷推出吸引和激励人才的措施, 将管理层与公司利益进一步绑定。2018 年 6 月,华测检测吸纳原 SGS 集团全球副总裁 担任加盟公司担任总裁;2019 年 4 月,华测检测发布股权激励计划,向 9 名核心管理人 员授予 470 万份股票期权,激励条件为 2019-2021 年净利润 3 亿/3.6 亿/4.32 亿(或三年 累计 11.5 亿)。2019 年 12 月,国检集团发布股权激励计划草案,拟授予不超过 752.2 万 份股票期权,约占总股本的 2.44%,考核方案为 2020-2022 年收入分别较 2018 年复合 增速不低于 15%/16%/17%,ROE 不低于 12%,且分红率不低于 30%。(2)本土化优势,内资企业更加了解客户需求。国际检测机构相比,内资机构更 加了解中国本土客户的检测需求和国外企业在中国经营发展过程中,对检测服务的需求。民营检测机构相对外资检测机构具有本地化优势,决策高效,在全国营销网络扩张更为 快捷,为客户提供本地化服务。(3)国内市场结构性机会,内资企业优先。检测产业与各行各业息息相关,顺应 产业潮流,发展也就十分迅速,如过去 20 多年的国内检测市场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得 益于消费品制造业的发展。外资虽在传统业务有优势,但低端、劳动密集型的、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制造对于中国再也不是未来发展重点。新兴产业战略发展、“中国制造 2025”、 “一带一路” 、 “走出去”战略等结构性机会,为检测行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商 机。内资企业连续中标政府项目,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体现了内资企业在把握国内 产业前沿方面的优势。最后,数据显示内资增速高于外资: (1)营收增长率,内资快于外资。根据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2018 年度全国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简报》, 民营检测机构全年实现营收 929.3 亿元,较 2017 年同比增长 33.6%,高于全国检验检测行业 18.21%的平均年增长率;外资检测机构实现营收 200.7 亿元,较 2017 年增长 0.67%。(2)市占率上升,内资龙头高于外资龙头。根据前沿产业研究院数据,2016-2017 年国内检测市场中,外资龙头 SGS、Intertek 市占率分别-0.35pct、-0.23pct,而内资企业 华测检测、谱尼测试、电科院、中检测试的市场份额分别+0.21pct、+0.45pct、+0.52pct、 +0.02pct。根据国内第三方检测市场规模、企业年报披露的检测认证业务营收规模,计 算得出各企业的市场份额,结果同样显示 2013-2018 年内资企业华测检测、广电计量、 安车检测的市占率均呈现上升趋势,而国检集团略有下降。3.3. 内资龙头成长性强,A 股充满机会 相对国际检测龙头的体量与效率,国内企业成长空间广。欧美的检测市场已相对成 熟,SGS、BVI、Intertek 等外资检测机构已成为国际巨头,业务布局综合化,服务网络 遍布全球。相对而言,国内第三方检测市场还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在收入体量、公司规 模、网点布局,运营效率等方面,国内检测龙头企业与海外巨头还存在显著差距。营收方面,国内龙头规模小,增速高,正处于快速成长期。2018 年,国际检测龙 头 SGS、BVI、Intertek 的营收规模分别为 464.9 亿、378.0 亿、259.1 亿元人民币,同期 国内第三方检测企业华测检测、广电计量、国检集团、安车检测的营收规模分别 26.8 亿、12.3 亿、9.4 亿、5.3 亿元,华测检测的营收规模仅为 SGS 的 5.8%。与此同时,4 家国内检测企业的营收增速均值为 31.5%,而国际检测龙头的营收增速均值仅为 5.9%。 国内检测企业提升空间广,增速快,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员工人数和网点数量方面,国内龙头存在广阔提升空间。内生增长是检测企业的成 长途径之一。2018 年,3 家国际检测龙头的员工人数平均为 72000 人,而 4 家国内检测 企业员工均值仅 3790 人。服务网点方面,3 家国际巨头的网点数量均高于 1000 个,均 值为 1667 个,而国内全国化进程最快的华测检测网点数量也只有 132 个,4 家国内检测 企业的网点数量均值仅为 62 个,未来业务扩张存在广阔空间。国内外龙头净利率相近,但综合来看海外龙头盈利效率更高,未来提升运营管理效 率是发展重点之一。2018 年,3 家国际检测龙头净利率的均值为 10.1%,国内 4 家检测 公司为 16.2%,国内检测公司的净利率略高,主要系国检集团、安车检测两家公司检测 业务领域的净利率较高所致,综合来看国内外检测企业的净利率相近。ROE 方面,3 家 海外检测龙头均值为 39%,而 4 家国内检测企业均值仅为 15%。综合来看,国际检测巨 头的 ROE、ROA、资产周转率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国内企业,国际检测龙头的盈利效率 更高。未来精细化、集约化管理是检测行业趋势,提升运营管理效率将成为检测企业发 展重点之一。国内检测龙头正处于快速发展期,A 股龙头充满机会。相对国际检测巨头而言,A股检测公司成立时间较晚,营收规模和市值差距显著,但营收增速显著高于国际龙头,未来成长空间广阔。借鉴海外龙头的成功经验,背靠高速增长的国内市场,发挥本土化 优势,挖掘细分行业机会, 内资检测龙头有望实现弯道超车。国际检测板块 10 倍股频出,长期价值凸显。回顾四大国际检测巨头自上市以来的 股价表现,SGS、BV、Eurofins、Intertek 至今分别上涨 17 倍、2 倍、187 倍、17 倍,表 现均十分亮眼。尤其是 Eurofins 公司自 1997 年上市以来涨幅超 187 倍,虽然相对其他 3 家公司成立时间相对较晚,但仅历时 32 年就迅速成长为全球第三大检测巨头的。BV 公 司 2007 年上市,恰逢金融危机前夜,自上市以来涨幅仅有 223%,但也稳稳跑赢大盘。4. 检测子行业:关注产业增速+集中度提升4.1. 检测子行业应用分散,整体抗周期性强 检测行业下游应用分散,建工建材检测占比相对较高。检验检测服务业下游所涉行业众多,整体较为分散,呈现一定的抗周期性。根据认证委《2018 年全国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简报》,2018 年国内检测市场规模超 2700 亿元,位居前三的子行业分别为建筑工程、环境与环保、建筑材料,市场规模分别为 454.87 亿、326.92 亿、268.26 亿元,占 比分别为 16.7%、12.0%、9.9%。 国内外检测市场子行业结构存在差异。全球检测市场市场占比前五的子行业分别为消费品和零售、农产品、石油和天然气、建筑、化学,而国内检测市场市场占比前五的子行业分别建筑工程、环境与环保、建筑材料、机动车检验、食品检验。综合来看,建筑、环境环保、机动车检测等工业生产检验位居国内检测市场前列,而国际检测市场中 消费品零售、农产品等日用消费品检验比例更高。4.2. 国内外检测公司主要业务领域比较国际检测龙头各有其优势业务。国际检测龙头往往在细分领域内精耕细作,通过“收 购+内生”双轮驱动成长综合性检测机构。尽管国际检测巨头产品线完善,但仍有各自的 发展重点,如 SGS 的优势领域为工业能源和消费品,BV 优势领域为工业业务,Eurofins 优势领域为医学,Intertek 优势领域为纺织品和电子电器。国内检测公司业务各有侧重。与国际检测龙头发展路径类似,目前国内上市检测企业也大多在自身优势领域垂直发展,同时积极寻找优质收购标的,开拓不同领域的业务。华测检测主要业务在生命科学、工业品、消费品以及贸易保障四大检测领域,全国化已基本完成,并购和实验室数量正逐年扩增;广电计量是军工、汽车检测领域的领军者,目前正积极布局食品与环保检测业务;国检集团是建材检测领域龙头,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加快推进收购重组与跨区域布局;安车检测为国内机动车检测领域龙头,近来 收购了正直集团股权,进一步整合汽车检验行业。4.3. 热门子行业及关注公司 根据 IHS 预测,2020 年国际检测市场有望突破 2000 亿欧元。按细分领域的潜在市 场规模划分,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潜在市场规模在 200 亿欧元以上,包括消费品、 农产品、油气检测领域;第二层次潜在市场规模在 100-200 亿欧元间,包括建筑、汽车、 交通、化学、矿业、制造、电力领域;第二层次潜在市场规模在 100 亿欧元以下,包括 政府、船舶、健康、银行及其他领域。如上文所述,国内各检测机构业务侧重点有所不同,目前多在自身的强项领域进行专而精的垂直发展。在各检测机构业务中,占比居高的包括食品检测、医药检测、环境 与可靠性试验、汽车检测、半导体检测与建筑建材检测等。食品安全检测:18 年同比增长 16.4%,关注华测检测、广电计量。食品安全检测 行业包括食品安全检测仪器市场、食品安全检测试剂市场、食品安全检测市场。2018 年我国食品安全检测行业规模达到 665 亿元,同比增长 16.4%,2010-2018 年 CAGR 为 21.5%。食品检测在华测检测业务中属于生命科学检测板块,该板块在公司业务中增速 最快,占比最高;广电计量 13 年开始布局食品检测,业务正不断拓展。随着民众对食 品安全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监管趋严,产品标准和抽检覆盖范围继续扩大,食品厂商和 政府对于食品检测服务的需求上升,预计未来我国食品检测市场仍将廷续高增长。医药检测:17 年同比增长 37.4%,关注金域医学。医学检验是对取自人体的标本 进行临床检验并出具检验结果,第三方医学检测由独立医学实验室提供,具有提高检测效率和质量,降低错误发生率、集约成本的优势。国内第三方医学检验规模占整体医学 检验规模不足 5%,而日本、欧洲、美国的这一比例则高达 67%、50%、35%,整体仍 处于起步阶段。 2017 年国内第三方医学检测市场规模为 143.6 亿元, 2009-2017 年 CAGR 达 41.6%。国内第三方医学检验市场以金域医学、迪安诊断、艾迪康、达安基因四家龙 头企业为主,合计占国内第三方医检市场的 70%左右,其中金域医学占 36%。预计未来 随着居民健康意识提高、高端检查需求增加、医改进程推进、医药企业外包比例上升, 第三方医学检验市场空间将逐渐释放。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服务:18 年同比增长 18.4%,关注广电计量。根据中国产业信 息网数据,2018年国内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服务市场规模超过100亿元,同比增长18.4%, 2008-2018 年 CAGR 为 22.1%。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服务为广电计量的传统优势领域, 2018 年业务收入占总营收比例为 28.8%,市场份额为 3.5%。目前国内为社会提供环境与可靠 性试验服务的第三方专业实验室数量较少,预计业务规模大、覆盖面广、能满足多元化 需求的龙头企业,市场份额将进一步上升。汽车检测:18 年同比增长 10.0%,关注安车检测。根据业务不同,汽车检测市场 分为汽车检测服务和汽车检测系统两个市场。随着全球汽车保有量不断增长,消费者安 全意识增强、全球汽车监管政策趋严,车辆检测的需求持续上升。2018 年国内汽车检测 服务市场规模为 268.4 亿元,同比增长 10.14%;汽车检测系统市场规模增长到 38.1 亿 元,同比增长8.86%;汽车检测市场规模合计为306.5亿元, 2010-2018年CAGR为13.7%。 另外,汽车领域新技术的各项突破,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也为 车辆检测开辟了一片新的市场。汽车检测的利率润较高,2018 年国内机动车检测龙头安 车检测的净利率为 24.5%,远高于华测检测、广电计量 10%左右的净利率。建筑建材检测:18 年同比增长 2.2%,集中度有望提升,关注国检集团。建筑建材 检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建筑施工领域检测、出口建筑材料检测及国内流通建筑材料检测。伴随着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基础设施需求以及人们对建筑物性能需求的稳步提升,建筑建材检测已发展为我国检测市场产值最高的细分领域。 2018 年国内建材建工第三方检测市场规模为 510 亿元,同比+2.2pct, 2009-2018 年 CAGR 为 14.7%。国检集团作为建筑建材检测领域龙头,未来市占率有望提升。总体来看,新兴检测行业增速提升,传统领域有所放缓。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数 据,2018 年新兴检测领域(包括电子电器、机械、材料、医学、电子、能源、软件及信 息化)共实现收入 457.1 亿元,同比增长 20.5%,较上年+3.4pct,占行业总收入的比重 为 16.3%,较上年+0.3pct。而传统领域(包括建筑工程、材料建筑、环境与环保(不包 括环境检测)、食品、机动车检验、农林牧渔)营收增速为 9.1%,较上年-2.6pct,占行 业总收入的比重由 2016 年的 47.1%下降到 2018 年 42.1%。研发助推检测行业高增长。检测行业下游应用广泛,深受科技进步的影响,一是可 以促进计量、检测的方法不断发展,二是下游行业技术突破开辟了新市场。A 股检测公 司的研发占比稳定在较高水平,2018 年 4 家检测公司的研发占比均值为 8%左右。高研 发推动了检测行业的快速发展,为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实时性,建立行业公信 力,数字智能检测提供了广阔空间。5. 相关个股5.1. 华测检测:全品类+全国化布局,民营检测龙头 国内最大第三方民营检测机构。华测检测成立于 2003 年,2009 年在深交所上市, 总部位于深圳。公司业务分为贸易保障、消费品、工业品、以及生命科学四大检测板块。贸易保障检测是公司传统业务,多年来一直是公司四大业务中净利润最高的一项;消费品检测包含纺织品、鞋类、皮革检测,玩具产品检测,奢侈品检测,汽车整车及其零部件检测等;工业品检测主要包含工程检测、计量校准、地产商项目、电子认证等;生命科学检测是公司重点发展的板块,业务范围包括食品检测,环境检测,饲料检测,医疗认证,基因检测等,其中营业收入占比最大的是环境检测和食品检测。2009-2018 年营收 CAGR 为 29%,增速显著高于行业。公司 2018 年收入规模为 26.8 亿元,相比 2009 年上市时增长 7 倍,复合增速达 28.7%,营收增速高于行业平均, 龙头规模优势凸显。19 年前三季度,华测检测营收 22.03 亿元,同比增长 20.2%,归母 净利润3.6亿元,同比增长123.09%,其中19Q3单季度营收为8.7亿元,同比增长17.3%, 归母净利润 2.0 亿元,同比增长 81.3%。预计未来公司持续推进精细化管理,实施信息 化管理以及在 5G、轨道交通、医药等新领域拓展下,公司营收将继续保持 20%以上的 增长。从业务结构看,生命科学检测、工业品检测为主要收入来源,2018 年底两者占比 升至 72%。华测检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产品线和全国网络布局,其中生命科学检测、工 业品测试、贸易保障检测和消费品测试为公司营收的主要来源,2018 年营收占比分别为 53%、19%、14%和 14%。从趋势看,生命科学、工业品检测的占比持续走高,2018 年 达到 72%;而贸易保障检测、消费品检测的占比持续走低,2018 年占比下降到 28%。贸易保障检测和消费品测试毛利率较高,公司正积极寻求消费品领域海外并购标的。从毛利率来看,2018 年公司均值为 44.8%,其中贸易保障检测和消费品测试的毛利率高 于平均,分别为 69.9%和 48.8%。公司目前正积极在消费品等领域搜寻海外并购标的,争取在利润率高的板块有所突破。5.1.1. 加快消费品等领域布局,有望成长为综合化检测巨头 延续国际龙头成长路径,“并购+内生”产品线综合化。与国外检测龙头的发展途径 类似,国内检测机构往往也是在某一细分领域精耕细作,后逐渐通过新设实验室和并购标的的方式成为综合化检测机构。作为国内最大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华测检测上市以来 积极推动资本平台进行业务扩张,通过外延并购的方式深入检测多个细分领域。2013 -2017 年,公司收购数量明显增加,资本开支达到近年高峰。经过多轮并购与内生扩张,公司业务结构从最初的贸易保障逐步扩展到环境、食品、工业品、消费品的综合化业务结构,市占率持续提升,营收增速高于全行业,作为龙头 先发优势显著。2018 年,原国际检测机构龙头 SGS 集团执行副总裁加盟公司,为公 司带来国际化视野以及海外大型并购的机会。加快消费品检测等领域布局,积极搜寻海外标的。国内消费品检测市场发展迅速, 2009-2015 年 CAGR 为 15.6%,属于利润率较高的板块。公司自 2016 年开始为沃尔玛提供玩具、纺织品、电器等领域的消费品检测服务,未来有望通过海外并购实现该领域的全球化布局。由于消费品检测的供应链模式比较显著,通过并购可以获得大客户的关注, 公司正积极寻找相关领域的海外标的。5.1.2. 资本支出拐点,精细化管理带动净利率上升全面推进精细化管理,华测检测远期内生增长潜力有望打开。由于公司近年来实验 室增多,新建实验室创收需要时间,且 2013-2017 年公司大举并购,华测检测 2009-2017 年利润率逐年走低。2018 年,公司引入 SGS 全球副总裁做公司 CEO,全面推进精细化 管理,以提升实验室效率、控制资本开支、提高人均产值为公司重点任务。随着检测行业规范化管理,公司管理精细化以及品牌效应增强,人均产值,单位面积产值,信息化 管理水平以及盈利能力提高,华测检测远期内生增长潜力有望打开。5.1.3. 全产品线+全区域覆盖龙头,品牌公信力保障长期业绩 作为国内最大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公司全面的资质认可、完善的实验室网络及综合化业务布局及使得公司检测报告具有国际公信力。公司客户资源优质丰富,服务世界五百强客户逾百家。此外,公司获得国内外政府机构和客户的认可,多次中标政府检测项 目。品牌公信力广受社会认可,业绩有望持续放量。5.2. 广电计量:成长最快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全国化稳步推进 国资背景+市场化机制,核心管理层激励充分。广电计量创立于 1964 年,逐步成 为为综合性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并于 2019 年上市。公司总部位于广州,在全国设立了 56 家分子机构。公司实控人为广州市国资委,控股股东广州无线电集团持股比例 44.8%, 公司 2009 年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管理层持股比例合计 18.1%。2012-2018 年营收 CAGR=41.6%,在可比上市公司中增速最快。公司 2018 年收入 规模为 12.3 亿元,同比增长 46.7%,2012-2018 年复合增速达 41.6%,远高于其余 4 家 20%左右的复合增长率。公司近几年收入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12-2018 年营收 CAGR 为 44.7%。2016-2018 年实现营收分别为 5.9 亿、8.4 亿、12.3 亿元,营收同比增 长分别为 42.8%、41.9%、46.7%,广电计量的业务布局主要为三大板块:检测服务、计量业务、检测设备研发,2018 年三大板块的营收占比分别为 65.7%、30.3%、3.1%。公司在计量校准、可靠性与环境 试验、电磁兼容检测具备行业优势地位,食品和环保检测则是 2013 年开始布局的新业 务。计量校准业务规模位居行业第一。尽管在技术上和一些政府部门的研究院所相比有差距的,但从规模上和客户的覆盖面上,广电计量在计量校准细分领域位居行业第一。 深耕军工、汽车、通讯、电子电器等行业领域,不断积累自己的口碑和技术优势。 检测业务与计量业务有协同性,可靠性与环境试验和电池兼容性检测有优势。公司检测业务主要包括可靠性与环境试验、电池兼容性检测、化学分析,食品检测、环保检测。在这里面有优势的主要是可靠性与环境试验和电池兼容性检测这两个领域。食品、环保、化学主要专政府采购。安规检测为近来收购的业务,主要是基于打造一站式服务 的能力的考虑。 检测装备研发业务主要是针对军方的测试需求。为了满足军方武器化维修维保的需求,公司研发了一些自动化的检测装备。尽管近些年军制变革,该业务增长速度一般, 但公司看好该领域的未来发展前景,正加强自主培育与持续布局。5.2.1. 检测细分领域龙头,布局食品与环保可靠性与环境试验市场: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2018 年我国环境与可靠性试 验服务市场容量在 101 亿,同比增长超过 18%。对于试验服务市场,实验室业务规模、 品牌知名度和公信力对市场份额起决定作用,而目前国内为社会提供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服务的第三方专业实验室数量较少,市场竞争程度较低。试验服务行业未来发展方向:业务规模大、覆盖面广、能满足多元化需求的第三方实验室。下游行业的不断发展催生出社会对独立于供求双方,为社会提供大规模广覆盖、多元化检测和校准服务的专业第 三方实验室的需求。国内龙头这些指标的不断提升,将导致市场份额将更加集中。电磁兼容检测市场:电磁兼容检测服务涉及的下游领域包括乘用车制造业、航空航天、电子电器等领域,客户包括一批大型乘用车整车制造企业、船舶制造企业、航空机载设备制造企业和知名电子电器制造企业。从电磁兼容检测行业整体发展情况来看,电 磁兼容检测着眼于解决电子设备的干扰与抗干扰问题。随着手机、GPS、笔记本电脑、 无线鼠标和键盘等各类电器设备推陈出新,互相之间的电磁干扰、对人体的电磁辐射危害均是个人和政策制订者需要更加予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将会推动电磁兼容检测业务 需求。环保检测市场:环境监测领城廷续高速增长,强检放开第三方迎来机遇。根据中国 产业信息网发布的数据,环境监测行业市场规模 2016 年为 434 亿元,预计 2018 年达到 617 亿元,CAGR 为 19.3%,市场规模增长空间较大。目前国家对环境问题尤为重视,将建立常态化的环保督查体系,有利于新增更多环境监测需求。未来随着“气十条”、“水十条”和“土十条”的推进,环保投资规模迅速扩大有望推动环境监测市场需求持续释放,刺激环境监测市场延续高速增长,同时随着国家强检中环境监测领域逐渐向第三方 机构放开,第三方检测迎来发展机遇。食品检测市场:食品安全检测有望维持高景气度。近年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不断,从三聚氰胺、毒豇豆到奶粉性早熟、五常大米掺假等事件,推动食品安全检测不断增加新的检测指标。截至目前,我国已制定公布了乳品安全标准、真菌毒素、农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使用、预包装食品标签和营养标签通则等多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覆盖了超过 6000 余项食品安全指标。随着民众对食品安全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监管趋 严,产品标准和抽检覆盖范围继续扩大,食品厂商和政府购买食品检测服务的需求不断 增加。我国食品安全检测市场规模从 2010 年的 140.2 亿元增长至 2018 年的 665 亿元, CAGR 达 21.5%。随着居民对食品安全需求的日益增长,未来我国食品检测市场仍将廷 续高增长。5.2.2. 资本开支见顶,盈利能力有望提升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拐点,期间费用率逐年下降,ROE 开启上升通道。广电计量过 去几年加大资本开支新建实验室、子分公司,受实验室费用前置效应、新投产实验室未创收、有息负债带来财务费用增加,公司盈利能力未能释放。预计未来随着资本性开支 逐步下降,实验室运作效率上升,资本平台融资对财务压力缓解, ROE 有望对标国际 巨头逐步上升,业绩弹性加速释放。5.2.3. “内生+并购”持续推进,有望打开成长天花板公司 2015-2019 年期间平均每年新建 2 个实验室,目前拥有 23 个试验检测基地, 50 多家分子公司。2019 年 11 月,公司发布公告拟收购方圆广电 56%股份,以快速切入 与安规认证相关的检测领域,推动公司“检测+认证”业务组合发展。募投扩建项目将 投资于区域检测实验室,随着公司新建项目逐渐落地,规模进一步扩张,有望打开成长天花板。5.3. 国检集团:建筑建材检测领军者,市占率有望提升建筑建材检测领域龙头,“资质带动业务”成为重要优势。公司传统和核心业务为 建筑建材检验业务,在全国各地设有 28 个分子公司,已初步完成全国性布局。国检集 团持续推进“资质带动业务”发展模式,2018 年底拥有 11 个国家级检验中心,15 个 行业级检验中心,建材检测领域的公信力成为公司的重要优势。公司 2011-2018 年营收 CAGR 为 16.8%,保持较高增长率。公司 2018 年营业收 入规模为 9.4 亿元,同比增长 24.6%,2011-2018 年营收复合增速达 16.8%。2019 前三 季度营业收入为 7.0 亿元,归母净利为 1.3 亿元。2018 年建筑建材检测营收占比为 71.5%。从业务结构看,建筑建材检测为公司主 要收入来源,2011-2018 年营收占比稳定在 70%-80%之间,2018 年底占比为 71.5%。检 验服务收入同比上升 25.6%,主要因公司承接重点工程业务增加,国际合作取得新进展,同时通过跨区域、跨行业并购扩大业务范围,实现内生与外延的协同增长。5.3.1. 建筑建材检测:产值最大细分领域,龙头市占提升可期2018 年建筑建材检测合计市场规模超 700 亿。2018 年建筑工与建筑材料检测市场 规模分别为 454.9 亿、268.3 亿元,市场规模占比分别为 16.7%、12.0%,分别位列国内 检测子行业的第一位、第三位,合计市场规模达到 723.1 亿。国检集团市占率仅为 0.96%,未来有望提升。建工建材检测是公司传统和核心业务 之一,几乎涵盖所有建筑材料及构配件和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建设工程质量的检测领域。随着基建投资的持续回暖,同时建筑工程项目监管趋严,建筑工程与材料检测需求有望 持续增加,公司作为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将充分受益。与此同时,2018 年公司在建筑建材 检测领域市占率仅有 0.96%,市占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5.3.2. “跨区域+跨领域”布局,远期成长空间打开 公司多次推进建筑建材行业整合、跨区域和跨领域布局。2018 年,公司以 3290 万元收购北京奥达清环境检测有限公司 60%股权,布局环境检测领域。2019 年 1 月,公 司以 1414 万元增资获得枣庄方圆 70%股权,整合山东枣庄建工建材领域事业制检测单 位平台,未来也有望获取更多中联水泥检测业务。2019 年公司拟受让中材投资(香港) 有限公司 100%股权,将以其作为海外投资平台,拓展境外投资与海外业务,国际化进 程加速。建筑建材领域垂直化发展,并向 7 个领域水平化布局。公司坚持“跨区域、跨领 域”布局,通过合资、收购、兼并等多种方式,整合国内外优质检验认证资质资源。在深耕发展建工建材检验认证的基础上,布局环境与环保、汽车与零部件、消费品、健康与生命科学、食品与农产品检验和仪器设备研发生产销售以及计量校准等七个领域,大幅提升营业收入、人均产值、市场占有率和企业市值,成为国际上具有广泛知名度的 综合化检测机构5.4. 安车检测:机动车检测龙头,涉及检测站运营 机动车检测系统设备领域的龙头企业。安车检测是国内机动车检测领域整体解决方 案的主要提供商,成立于 2006 年,于 2016 年上市。公司是国内少数能同时提供机动车 检测系统和行业联网监管系统的供应商,能全面满足机动车检测行业的检测和监管等各 类需求。公司 2011-2018 年营收 CAGR 为 19%,增长率略高于行业。公司 2018 年营业收 入规模为 5.3 亿元,同比增长 28.2%,2011-2018 年营收复合增速达 19.0%,营收增速 高于行业平均。2019 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 6.2 亿元,同比增长 70.3%,归母净利为 1.6 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70.6%。机动车检测系统营收占比达 92.7%,检测行业换联网监管系统毛利率较高。从公司 主营业务收入规模来看,机动车检测、检测行业联网监管系统两大业务占据大头,2018 年营收占比合计达到98.8%。其中第一大业务为机动车检测, 11年-18年占比均超过80%, 且占比逐年提升,2018 年营收占比高达 92.7%。第二大业务为检测行业联网监管,利润率较高。5.4.1. 机动车保有量增长+政策红利,业绩有望持续放量 根据《中国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2019)》,我国已连续十年蝉联世界机动车产销第 一大国,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长。机动车检测多为强制性检测,按 2019 年机动车保有 量 3.48 亿辆、平均车检价格 200 元计算,对应市场空间约为 700 亿元。随着汽车领域新 技术的各项突破,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也为车辆检测开辟了一片新市场。机动车检测受监管政策影响因素较大,目前机动车已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未来移动源污染防治的监管趋严,汽车尾气检测需求,尾气遥感检测设备市场 广阔。5.4.2. 推动机动车检测行业整合,检测运营业务值得期待 2018 年,安车检测出资 3000 万参与设立德州市环保新动能基金(一期)合伙企业, 以投资机动车检测、遥感监测系统及平台、智能交通大数据等产业项目。随后,公司相 继收购兴车检测 70%股权、中检检测 75%股权,两项收购帮助公司快速获得机动车检测市场份额,将业务延伸至下游监测站运营领域。我国监测站早期受行政影响,市场高度分散,规范程度差。面前行业政策日趋市场化,公司积极推动行业整合,推进监测站运 营业务,有望取得快速发展。收购正直集团,下游检测站持续推进。2020 年 1 月,安车检测拟通过收购持有临 沂正直、正直河东、正直兰山、正直二手车及正值保险各 70%的股权。通过本次收购有 助于公司快速获得标的公司的机动车检测市场,实现往下游机动车检测领域延伸的经营策略。检测站投资回报率较高,回收周期较短,长期来看,下游检测站服务市场将是公 司发展的战略重点,目前已在山东广泛布局检测站,未来下游延伸业务值得期待。……(报告来源:东吴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