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这位大工人,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是何言也

这位大工人,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

校友年度人物档案阳志光,1990年—1992年硕士就读于大连理工大学计算力学专业。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型号总体副总师。历任航天一院一部工程组副组长、组长、室主任助理、副主任、室主任等职,是航天一院一部与大工共建的航天结构强度分析中心首任主任。获国防科技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航天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先后作为弹箭体结构主管设计、主任设计师、主管室领导,参加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绝大部分航天型号的研制工作,在多个航天型号研制过程中,作为技术负责人,组织完成了多项弹箭体结构研制技术攻关和多项重大预先研究课题。1995年11月28日,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在场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这是一次与众不同的点火发射,中国、美国的相关人员,紧张地盯着屏幕中的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和它身上的“亚洲二号”卫星。阳志光也关注着这场发射。他脑海中回忆起十个月前,中央电视台的直播中,“亚太二号”卫星爆炸引发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爆炸的一幕,心有余悸。归零1995年1月28日,长二捆火箭搭载亚太二号通信卫星,升空不久后,卫星爆炸引发火箭爆炸,星箭俱毁,遗骸散落在离发射场7公里处的山区中。发射失利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信誉的损失。在惨痛的事故面前,客户对中国火箭的可靠度产生怀疑,准备多年的国际商务发射服务,在启动之初就产生了危机。刚刚毕业不久的阳志光,在发射失利后不久接到了一项重要任务,要完成失利火箭的卫星整流罩结构建模与强度分析计算,按照“归零”要求的标准彻底解决出现的问题。“归零”是中国航天解决质量问题中提出的重大创新措施。航天工程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工程。“归零”的意思,就是指一旦出现故障或问题,要从技术上、管理上分析产生的原因、机理,采取纠正措施,以避免故障问题重复发生。阳志光认为,“归零”在辅助中国航天变得更好:“有些问题,不从根本机理上搞清楚,那它永远有复发的风险。”然而,在国内外的巨大压力下,这一次“归零”并没有给阳志光太多的处理时间,他必须在一个星期之内完成火箭卫星整流罩结构强度有限元分析工作。“艰巨的任务交到我的手里,而且时间就只给我这么点。”当时的航天部计划在当年11月再发射一枚火箭,阳志光下定了决心:“一要准确地完成火箭卫星整流罩结构强度有限元分析,二不能让火箭发射任务延误在自己手里。”阳志光下定决心走进了航天一部的阿波罗机房,要“解决完问题再出去”!他在这里整整待了七天,机房没有窗户,看不见太阳,也分不清白天黑夜。“累得不行了”,就拉来三张木头凳子拼在一起,躺下就睡;“饿得不行了”,就拿来水壶烧水,煮方便面。每天醒来简单洗漱后,就回到电脑前继续建模、做分析,不浪费一分一秒。在小黑屋与有限元强度分析纠缠了七天七夜的阳志光,终于走出了阿波罗机房,最终拿到了可信的火箭卫星整流罩结构强度分析结果与国内外专家交流。阳志光出门抬起头,看到了许久不见的蓝天,古往今来多少航天人正是出于对天空的向往,持续不断地吃苦、付出,只为探索这片无尽天空的深层奥秘。阳志光知道,这七天只是这次大“归零”下一次小小的任务,从一月发射失利到十一月再次发射,他带着强度分析小组日以继夜地为长征二号捆绑火箭提供支持。1995年11月28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随着发令员的一声指令,长征二号捆绑火箭轰然点火发射,火箭引擎轰鸣着带着卫星离开脚下的大地。经过了忐忑的680秒,长征二号捆绑火箭成功将补射的“亚洲二号”卫星送上预定轨道。发射成功!这个唯一能将人类送离地球摇篮的工具,用最大的声息宣誓脱离地表进入未知疆域的那一刻,航天人阳志光长出口气:“失败过后的推倒重来,正是人类与蓝天搏斗的智慧。”经过“归零”后的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完善了大直径整流罩技术。众所周知的“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工程任务火箭,正是在长二捆火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至今13次发射全部圆满成功。知行合一“阳总在工作中对解决各类复杂问题好像有种执念。”强度中心的小杨,与阳志光有过许多交集。有一次他负责的项目出现了复杂问题,“阳总见我遇到问题,就帮着我一起分析。即使他不做这个项目,他也十分用心地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阳志光有时会给强度中心的新人讲述解决问题的方法:“故障只是一个现象,它背后往往有很深层次的机理需要研究、解决。”他停顿了一下,拉高了声音,“要保证万无一失。”阳志光举例,他带领的部门曾经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一个分离结构保护罩断裂问题。一般的解决思路是,对分离结构保护罩进行加强,团队实验过后发现,分离结构保护罩加强后,连接螺钉却更容易断裂,而加强螺钉强度后又发现,分离结构又无法分离,陷入死循环。“航天不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阳志光深入研究了这个部分所有零部件的组成机理,提出了十分巧妙的解决方案:他将保护罩更换了材料,实验过后果然成功。研究发现,整个结构无法分离并非是结构出了问题,保护罩被破坏也不是保护罩强度不够,通过更换材料适当降低强度却提升了保护罩的韧性,问题迎刃而解。也正是阳志光对结构内所有零部件深入机理的研究,才能彻底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阳志光想起了在大工读书时,程耿东院士给他说过的一番话:“一个科研人员,在科研工作中如能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巧妙地解决了一个复杂工程问题,晚上睡觉时蒙着被子都能偷偷笑出声来。”阳志光对程院士的话有着自己的理解,“这不就是知行合一嘛”,深入刻苦地学习理论知识,就是为了在实践中真正地解决问题。也正是为了能更好地解决问题,2008年12月26日,阳志光牵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与母校大连理工大学共建了“航天结构强度分析中心”。在他心中,大工的扎实学风与航天人一丝不苟的品质高度契合,大工的计算力学等专业在行业内也处于领先水平。航天结构强度分析中心成立后,大工多次与我国航天工程紧密合作,利用扎实的理论基础为航天工程多个项目解决了工程问题。2020年5月,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后,相关部门高度肯定了与大工的合作:“大工为保障火箭运载能力和多次关键技术攻关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的航天工程急需大学的高水平理论辅助支持,大学科研的理论成果也亟待工程应用进行实践,阳志光默默地为母校与中国航天连接了一座“知行合一”的坚固桥梁。为了我的国家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登上太空后,NASA负责人林登·约翰逊给了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一个关键建议:“苏联通过令人印象深刻的太空技术成就使其在世界上的威望超过了美国,炫目的太空成就越来越被人们认为是领导世界的主要标志。”简言之,21世纪的世界,航天技术就是大国的形象代言。时至今日,中国人也拥有了载人飞船、登陆月球背面、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等等航天壮举。正是航天人们一代代忘我的付出,才有了中国航天今天的成就,才有了航天大国的形象。在航天一部一直流传着这么一句口号:“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阳志光也将青春奉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数年来,加班加点几乎是他的常态。这位刚毕业时秀气的小伙子熬出了白头发,熬出了皱纹,始终不变的是一丝不苟的作风,将航天人的责任、严慎细实坚持到工作的每一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称号、国防科技一等奖、航天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些荣誉正是阳志光辛苦付出的证明。然而,荣誉的背后总有辛酸,“我对家里始终还是有亏欠的。”阳志光想起了家人,“我女儿上高中的时候,我竟不知道她在哪个班级。”一次,女儿与同班的同学聚餐,几个家长也一同小聚。女儿同学的家长见到阳志光都十分惊讶,他才了解到,由于自己没管过女儿的上学接送和家长会,班上的家长都认为女儿生长在“单亲家庭”。“但是每一个航天人不都是这样的吗?”阳志光翻找到了自己早年写过的日记,读给航天一部结构室会议室里的年轻人:“有多少年轻同志为了工作而无法顾家,有多少技术专家为了确保研制进度常加班到深夜。也许他们心中只有一个朴素的理念——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当国家真正需要时,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无愧于国家的信任。无论多少年之后,他们都能够自豪地说,为了我的国家,我们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自己应该做的每一件事。”“阳总真是不忘初心啊!”会议室中有人感叹。“不只是不忘初心。”阳志光放下日记本,抬头看了一眼天花板,他一字一顿地说,“我更加坚定!”1990年,23岁的阳志光在大连理工大学组织的农村社会调查报告中写下了自己的初心:“对民族的发展真正有贡献的,正是那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人,而不是那些整日牢骚满腹无所作为的人。中华民族正像一条在长江三峡中逆流而上的巨轮,每个中国人都是这艘巨轮上的船长、大副和水手,没有人是乘客!”今天,当我国航天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出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时,青年时自己的勉励之言犹在阳志光的耳畔回响,为了这项伟大的事业,他砥砺前行。内容来源:大连理工大学官方微信平台 大连理工大学校友会编辑:张杭晓校对:白书彬责任编辑:周学飞

高材生

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回函

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回函【来源:中国证监会】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大处男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与阳煤集团合作 全力打造全球顶级气体供应商

本报讯 (记者岳霞红)推动军民融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共同提升煤气化技术高科技水平;记者昨天从省综改示范区了解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火箭院)与阳煤集团正式在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企业太原阳煤化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此举标志着我国煤气化技术发展进入了强强联合打造世界顶级企业的新时代。此次合作是响应国家关于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据相关专家介绍,合作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开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新时代。现代煤化工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一个基础工业、支柱产业,双方将以煤气化的尖端应用为中心,全力打造全球顶级的气体供应商,进而优质服务国内气化市场,引领全球气化行业发展,成为行业领跑者。按照“高起点建设、高质量发展、高效益产出”的原则,今后,火箭院将主动服务、全力相助、积极对接,加快推进项目建设。阳煤集团则结合发展实际“列课题”“出难题”,借助火箭院的技术优势,联合开展重大项目研究,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多领域开展深层次合作,实现双方共同发展。双方将创造一切便利条件,在双方及其关联公司之间进行多层次的业务合作,为结束我国煤化工初级产业阶段、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专家表示,双方还将在军品民用和民品军用上做足文章。重点领域将是智能制造、工业大数据、企业级私有域工业物联、无人系统、安全因素识别、自动检测等。这些领域的技术进步将促进我国军民技术的互换进程,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加快我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

变型记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海南分院落地文昌

原标题:“四方两地”优势叠加 五大区域赋能发展 12月20日,海南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文昌市政府、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文昌召开座谈会,并签署《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海南分院合作协议》。根据协议,签约四方将围绕航天前沿领域创新研发、国家重大工程任务保障、商业航天与产业落地等方面,布局建设创新研发区、商业航天区、航天重大工程总装总测基地、综合保障区、文化产业区等五大功能区,带动海南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天也是海南省政府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签订合作协议一周年。这一年来,为深化落实合作协议精神,海南省国防工办与文昌市政府、航天城管理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四方两地”(两地指北京、海南)密切沟通、深入论证,确立以“立足长远、创新引领、互利共赢、协同发展”为合作原则,共商发展大计。“在文昌国际航天城共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海南分院,旨在充分发挥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优势和发射场优势,以及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运载火箭技术创新、产品研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共同打造百亿级航天科技创新融合示范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海南省国防工办主任、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局长韩勇介绍。文昌市市长王晓桥表示,文昌国际航天城建设是党中央赋予文昌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是文昌发展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文昌全力以赴推进国际航天城建设,不断优化服务理念和工作机制,在土地供应、人才保障、协调资源需求、争取建设资金等方面提供优质保障,促进合作事项早落地、早见效。目前,起步区已完成征地4900多亩,文昌航天超算中心项目、文昌学校(二期)、“三横五纵”路网工程等基础设施和配套项目均已开工建设。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王小军表示,支持文昌国际航天城建设,既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和推动航天强国建设的需要,也是航天科技集团发展布局的需要,更是该院融入区域经济、拓展新发展空间、打造新发展引擎、实现全面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该院承诺,将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与各方共同努力,在航天前沿技术、商业航天、航天技术产业落地、科教文化旅游等方面共同推动文昌国际航天城建设。接下来,四方还将共同设立海南分院筹备组,建立工作联络机制,共同制定“一企一策”政策,启动中国航天国际合作交流中心(协作楼)、创新研发中心等重点项目立项及可研论证,加快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海南分院院士工作站、国家运载火箭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海南分中心建设,为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贡献海南智慧。(责编:潘惠文、蒋成柳) 【来源:海南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何故若是

中国火箭研究院为何请来少林寺方丈?原来是为了它,真是没想到

“火箭”、“少林寺”、“和尚”,这些词平时看起来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儿,但是近日却紧密的结合起来。我国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来到了中国火箭技术研究院,这瞬间让网友炸开了锅,不禁联想到少林寺特有的文化--“开光”,有网友直言,这难道是为了给火箭开光吗?同时并举出国外的相关事件,俄军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在执行任务前,曾经特意邀请牧师为航母开光,祈祷航母战力倍增,能够凯旋归来。印度也经常做类似的事件,可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事实上,释永信并不是为了给火箭开光而来,而是为了解决少林寺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急需挽救古典书籍。众所周知,少林寺拥有众多价值不菲的书籍。然而因为少林寺管理书籍人员偏少与书籍材质因素,导致这些书籍发霉、缺页、残损等,因此急需一种存储装备用来保护这些书籍。而我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出了一种名为“古籍整体战备库系统”的存储装备,作为保护书籍的重要工具。这个存储装备中包含众多的保护箱,建造保护箱时,采用了火箭隔热、蜂窝夹层等诸多航天技术,同时建造的保护箱内部都经过特殊处理,能够隔绝一切微生物,进而达到保护书籍的目的。这种把军用技术用到保护书籍的独特做法,不仅在思想上,还是在技术上,都让人惊叹和自豪。而少林寺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交流方之一,为我国在文化输出领域做出巨大贡献,不少外国人都慕名前来,了解中华文化,学习中国功夫。当少林寺遇到困难时、当人民需要帮助时,我国向来是义不容辞的。

虞白

用科技创新提升战力 火箭军研究院表彰年度科研成果

科技日报讯 (孙娅婷 王秦 记者张强)记者2月26日获悉,火箭军研究院近日组织下发了2020年度先进表彰通报,10项年度科研成果光荣上榜。这些科研成果均在其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部分技术已在一线部队推广应用。相关成果主要负责人和所在团队从幕后走到台前,迎来高光时刻,成为该院聚焦实战推进科研创新的生动写照。该院领导介绍,此次设立“年度十大科研成果奖”旨在推动单位科研工作创新发展,坚持一切科研工作向备战聚焦、向战斗力建设发力,带领科研官兵履行研究备战、服务备战、参战备战的职责使命,带动核心科研能力整体跃升。在此基础上,该院带头倡导树立前瞻前沿、实战实用、急需急研、自立自强、协同协作、共享共赢6种理念,引导科研人员在关键和核心技术上精准发力。同时,火箭军研究院还突出资源整合,不断深化一体化科研路子,发挥科技创新对战斗力提升的辐射效应。据了解,春节刚过,该院党委就带头承担课题、牵头组织研究,院常委和各所、中心党委领导主动深入实验室,与科研人员一道谋科研专项、补创新短板、集众智攻关,鼓励大家潜心钻研,汇聚起矢志科研谋打赢的正能量。【来源:科技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逮德下衰

火箭军研究院某部多措并举深化拓展党史学习教育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进一步抓好党史学习教育,持续深化“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火箭军研究院某部让党史课堂走出营门,探索形成“完成一个工作任务、用好一个红色资源、开设一个流动课堂、教育一大批官兵”的“四个一”红色教育品牌。3月以来,该部先后在八路军总部旧址纪念馆、麻栗坡烈士陵园、全国脱贫攻坚模范乡镇——闽宁镇等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看着麻栗坡烈士陵园一张张烈士照片,看着艰苦环境中灿烂的笑容,看着对和平满含期待的眼睛,心灵为之震颤。生在和平年代的我、身着军装的我,有什么理由埋怨工作中的挫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眼前的生活,有什么理由锁住前行的脚步。”该部工程师周成波与官兵分享心得体会时说。该部任务分队每次参观学习后,都会拍摄照片、录制短视频、收集党史故事,归队后组织分享交流,让官兵们在“你来我往的思想碰撞”中提升学习领悟的深度,不断深化对党的历史的系统把握和认识体悟,切实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蝴蝶舞

研学旅行走进火箭研究院开展航空研学新体验

03:50概况: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成立于 1957 年 11 月 16 日,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是我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导弹武器和运载火箭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运载火箭是航天事业的基础,航天一院和"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承载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见证"长征"运载火箭、"东方红一号"备份星、"神舟飞船"返回舱实物,展望中国航天的辉煌未来!活动内容:走进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参观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领会中国航天精神,了解中国航天发展史;参观中华航天博物馆,馆内丰富的珍藏展品,再现我国航天事业的光辉历程;感受科技的力量,激发学习兴趣,放飞科技创新的梦想,传承航天文化。博物馆参观:现场观摩弹、箭、星、船、器等航天器实物,感受航天魅力科普讲座:思维导图-读懂运载火箭/航天精神/航天发展简史手工课主题:航天机械臂/航天筑梦师/巨人座椅

巴河镇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海南分院落地文昌国际航天城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12月21日消息(记者吴岳文) 12月20日,海南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文昌市人民政府、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四方在文昌市召开座谈会,并签署《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海南分院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海南省国防科工办、文昌市政府、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以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相关单位负责人的见证下进行。根据协议,签约四方将围绕航天前沿领域创新研发、国家重大工程任务保障、商业航天与产业落地等方面,布局建设创新研发区、商业航天区、航天重大工程总装总测基地、综合保障区、文化产业区等五大功能区,带动海南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海南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天,恰逢海南省政府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签订合作协议一周年。这一年来,为深化落实战略合作协议精神,海南省国防工办与文昌市政府、航天城管理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即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一同,“四方两地”密切沟通、深入论证,确立了“立足长远、创新引领、互利共赢、协同发展”为合作原则,共商发展大计。“四方共同在文昌国际航天城建设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海南分院,旨在充分发挥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优势和发射场优势,以及火箭院在运载火箭技术创新、产品研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共同打造百亿级航天科技创新融合示范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海南省国防工办主任、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局长韩勇主持座谈会并介绍,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昌国际航天城建设,将航天城列为海南自贸港11个重点园区之一,采取“法定机构+平台公司”的发展模式,赋予园区自主发展权,让园区说了算,“有权能定事、有钱能办事”。承载着各方厚爱的文昌国际航天城,将按照党中央和省委要求,加快发展步伐,助力海南自贸港建设,服务国家航天强国战略。文昌市政府市长王晓桥表示,文昌国际航天城建设是党中央赋予文昌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是文昌发展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文昌全力以赴推进国际航天城建设,将不断优化服务理念和工作机制,在土地供应、人才保障、协调资源需求、争取建设资金等方面提供优质保障,促进合作事项早落地、早见效。目前,起步区已完成征地4900多亩,文昌航天超算中心项目、文昌学校(二期)、“三横五纵”路网工程等基础设施和配套项目均已开工建设。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王小军表示,支持文昌国际航天城建设,既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和推动航天强国建设的需要,也是航天科技集团发展布局的需要,更是火箭院融入区域经济、拓展新发展空间、打造新发展引擎、实现全面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该院承诺,将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与各方共同努力,在航天前沿技术、商业航天、航天技术产业落地、科教文化旅游等方面共同推动文昌国际航天城建设。对此,业内外充满期待和信心。据介绍,接下来,四方还将共同设立海南分院筹备组,建立工作联络机制,共同制定“一企一策”政策,启动中国航天国际合作交流中心(协作楼)、创新研发中心等重点项目立项及可研论证,加快火箭院海南分院院士工作站、国家运载火箭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海南分中心建设,为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贡献海南智慧。火箭院海南分院如何布局火箭院海南分院着眼航天领域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围绕航天前沿领域创新研发、国家重大工程任务保障、商业航天与产业落地等方面,布局建设了五大功能区。火箭院海南分院规划布局概念图创新研发区建设创新研发中心,布局商业运载火箭、太空旅游等航天领域相关研发能力,布局智慧城市、智慧港口、海洋信息服务(E航海)等产业领域研发能力,设立国家运载火箭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海南分中心。建立院士工作站,打造高水平技术创新平台。商业航天区布局商业运载火箭总装总测、综合仿真试验中心等能力,建设商业运载火箭发射工位;研究推进亚轨道旅游、太空旅游等相关航天器在航天城总装制造,带动相关高端制造能力进驻航天城,打造国际商业航天研制基地。航天重大工程总装总测基地论证、布局重型运载火箭、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总装测试基地和大型地面试验设施,以航天重大工程带动海南航天基础配套能力,提升海南自由贸易港高端制造水平和能力。综合保障区服务保障深空探测、载人登月等国家重大航天工程,建设中国航天国际合作交流中心和航天人才公寓,满足航天领域国际交流、航天工业上下游产业链协作交流、航天国际会展、会议和商务合作交流等需求。文化产业区推动航天文化产业合作模式创新,普及航天知识,为国内外提供跨领域、多样化的航天精神文化、科普教育、互动娱乐体验服务。责任编辑:杨子薇【来源:南海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狂舞派

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家族添新员 填补我国高轨运载能力空白

长征七号A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新技术验证系列卫星。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吴桐小雨摄人民网北京3月12日电 (赵竹青)3月12日1时51分,由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七号A(简称“长七A”,又名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发射场点火升空,将新技术验证系列卫星九号(试验九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长七A火箭的成功发射,拉开了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2021年发射的大幕,标志着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家族又添新成员。本次发射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第362次发射。填空白丰富长征火箭家族型谱长征七号A火箭是在长征七号火箭的基础上,与长三甲系列火箭三子级组合形成的三级半火箭,是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的主力构型。长七A火箭全箭长60.1米,芯一级、芯二级直径3.35米,芯三级直径3米,助推器直径2.25米,起飞重量约573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不低于7吨,同时具备零倾角轨道、奔月轨道等高轨发射能力。据了解,目前我国具备高轨道发射能力的主力运载火箭,能够将5.5吨的有效载荷送到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而长七A火箭的成功研制,填补了我国运载火箭地球同步转移轨道5.5吨至7吨运载能力的空白。长七A火箭总指挥孟刚说,“长七A火箭的成功发射,进一步丰富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型谱,不仅实现了我国中型运载火箭的更新换代,而且将有力带动和牵引我国未来大中型卫星的升级换代,对航天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在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上,具备7吨运载能力的长七A火箭将和具备5.5吨运载能力的长三甲系列火箭、具备14吨运载能力的长五火箭一起,形成更加优化、合理的能力布局,这将大力提升中国航天进出空间的能力,对推进高轨道卫星组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新构型火箭技术再创新升级据介绍,长七A火箭是按照通用化、组合化、模块化的思路进行研制,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的基础上,与长三甲系列火箭三子级组合形成的三级构型火箭,具有很好的基础技术。但是火箭的研制工作不是“搭积木”,成熟模块组装在一起的火箭,也依然面临着很多技术挑战。为此,研制团队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和适应性改进。比如,首次创新性提出助推不分离分案,降低了分离系统的复杂度,减少了分离装置和伺服机构的数量,提升了火箭可靠性和经济性;与传统火箭发动机控制不同,长七A火箭芯一级发动机不摆动,而是依靠4个助推器上的发动机切向摆动来实现姿态控制;为适应卫星发射,整流罩柱段缩短2.5米;为适应火箭高度,活动发射平台脐带塔增高约7.5米,摆杆增加到7根......与此同时,研制团队不断探索、集智攻关,先后突破了3大关键技术,即:高精度高空风场测量准实时双向风修正技术、大长细比火箭姿态控制技术和适应典型故障模式的制导控制技术,实现了火箭技术的再升级。“把握好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是研制工作需要把握的重点。”长七A火箭总设计师范瑞祥表示,“长七A火箭在充分继承长征七号、长三甲系列火箭成熟模块的基础上,创新提出多项关键技术,为提升我国新一代火箭的技术水平作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新征程每年将执行3-5次发射“长征七号A火箭发射成功是研制历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是这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后续的工作任重道远,仍然需要我们奋力拼搏。”孟刚说。据了解,按照我国运载火箭升级换代策略,新一代运载火箭将在2025年前后初步实现对现役火箭的更新换代。根据目前任务安排,长七A火箭2025年前任务安排饱满,将每年执行3-5次发射任务。后续,长七A火箭还将根据任务需求研制更大直径整流罩构型;以长七A火箭为基础,通过增加上面级等方案,实现零度轨道倾角卫星发射任务,执行探月、探火和小行星探测等深空探测任务,为我国航天强国建设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