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年产26万吨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兄弟们

年产26万吨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1、重庆年产26万吨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建设项目本项目年产10万吨羧酸系减水剂母液、3万吨无碱速凝剂,其中羧酸系减水剂母液3万吨直接销售,7万吨复配成20万吨减水剂销售。项目总投资10,000万元,拟使用募集资金6,900万元,项目实施主体为公司全资子公司重庆建研科之杰建材有限公司,建设地点位于重庆市长寿经开区晏家组团E10-03-3-03号地块。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预计达产年销售收入60,600万元(含税),达产年净利润5,448.64万元。公司已于2019年5月取得该项目的建设土地,土地证编号:渝(2019)长寿区不动产权第000780123号。截至本报告披露日,本项目已取得重庆市长寿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具的《重庆市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制》(项目代码:2019-500115-26-03-060853)。本项目正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相关程序的办理不存在实质性障碍。2、建设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分析(1)公司具备丰富的经验和市场资源公司经营混凝土外加剂业务的子公司科之杰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之杰集团”)2010-2018年持续被中国混凝土网评为中国十强减水剂企业,目前行业市场排名前二。科之杰集团在目前公司已在福建、重庆、贵州、河南、广东、陕西、湖南、浙江、江西、海南建立十大生产基地,产品范围涵盖羧酸系、氨基磺酸系、萘系、脂肪族系、木质素系减水剂;产品销售区域覆盖华东、华南、西南、东北等十几个省市,在混凝土减水剂产品的研发、生产与应用推广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市场资源。(2)公司具备成熟的技术条件公司一直以来注重技术研发与创新,在混凝土外加剂行业具有雄厚的技术实力。2019年公司新增科技项目75项、科技奖励4项、发表论文100篇、授权专利56件、科技资质2个、科技平台3个。针对本募投项目主要产品聚羧酸减水剂产品,公司自主研发了公司自主研发了“一种聚羧酸保坍剂的制备方法”、“一种酯类聚羧酸保坍剂及其制备方法”、“一种功能化可调两性聚羧酸系水泥助磨剂的制备方法”等专利,并不断针对新的产品需求进行技术创新和突破。公司拥有足够的技术实力和储备,能够满足此次募投项目相关的技术需求。 3、建设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分析(1)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减水剂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以木钙为代表的第一代普通减水剂阶段、以萘系为主要代表的第二代高效减水剂和以羧酸系为代表的第三代高性能减水剂阶段。聚羧酸减水剂具有低掺量、高减水等优点,可配制高强、超高强、高耐久性和超流态混凝土;相比于其他类型减水剂,聚羧酸系减水剂合成工艺无废液、废气、废渣排放等因素,是绿色环保型高性能减水剂,在环保和效能上优势较为明显。随着产能扩大和渗透率提升,聚羧酸减水剂已成为当前我国减水剂生产和消费的主要品种。2017年我国减水剂产量932万吨,其中聚羧酸减水剂产量724万吨,占比78%。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城镇化的推进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商品混凝土普及率不断提高,市场对聚羧酸系列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的需求不断扩大。本项目所生产的聚羧酸系列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将能有效满足市场的需要。(2)环保监管加速减水剂行业集中度提高,进一步巩固公司行业领先地位混凝土行业技术门槛低,容易复制,导致企业数目众多,2017年预拌混凝土企业就达到11,495家,产能利用率也仅32%。由于行业小企业数量众多,存在管理粗放、噪声扰民、粉尘污染、污水乱排等现象。针对这些现状,2014年住建部出台了《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管理技术规程》,对混凝土生产企业厂区布局、生产设备、废水废浆处理、噪声和粉尘排放等做了明确要求。2017年商务部发布《关于“十三五”期间加快散装水泥绿色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全国水泥散装率达到65%,预拌混凝土使用量保持在18亿立方米左右,预拌砂浆使用量达到1亿吨,农村散装水泥使用率达到55%。2018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环保监管标准较以往大幅提高。环保监管趋严导致众多不达标的小企业被清退出市场,行业市场逐渐向生产规范的头部企业集中。公司目前是国内混凝土外加剂行业的龙头企业,根据中金普华查询,2019年度公司混凝土外加剂表观销量为117万吨,市场占有率为7.5%。受环保政策趋严的影响,混凝土外加剂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公司市场占有率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另一方面,随着商品混凝土、建筑施工行业等下游行业的持续发展,对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次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在重庆和云南地区扩建新的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产能,项目达产后,预计每年将为公司新增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产能54万吨。启动本次募投项目有助于发行人进一步提升行业市场占有率,巩固公司的行业领先地位。

事而无传

行业研究报告(5)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构件成本改善空间大,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千亿

编者按:身在行业,在关注个体、个案的同时更要关注整体、关注行业。作为行业媒体,针对行业局部和整体的研究必不可少。为进一步聚焦行业整体现状,关注行业普遍性问题,更好地为行业及一线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参考,即日起我们整合近年来一直坚持的“战略观察”“特别报道”“特别策划”等零散专版或专栏设置,统一纳入全新的“行业研究报告”专栏,不定期就行业热点、痛点、难点做深度研究和分析解读,以报道、报告等适应不同渠道、不同平台的形式推送、刊发,以供行业及决策参考。同时也将定期汇总成电子版作品集或编辑成纸质版向行业及主管部门定向赠阅。另欢迎行业组织、研究机构等一起合作或来稿,3000字~5000字左右为宜,一经采用,即付稿酬(投稿邮箱:jsbcjbd@163.com)。一、装配式建筑引领工程建造新模式,PC构件迎发展契机PC构件市场迎来发展契机与传统现浇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更加强调前期设计、生产和施工的一体化,同时国家政策积极推动支持,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各环节的资源整合将成为行业的发展趋势。目前装配式建筑造价高于传统现浇建筑,但未来成本改善空间较大。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建议装配式项目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实现建筑设计、构件生产和建筑施工等环节的资源整合,降低中间环节产生的成本。2016年以来,国家和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鼓励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产业政策,带动了一大批企业进入装配式建筑领域。装配式建筑根据材料形态可分为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木结构,在三大结构体系中,装配式钢结构目前应用于超高层建筑以及部分试点的保障住房,装配式混凝土结构(PC)因具有成本相对低、居住舒适度高、适用范围广等优势,在我国占主导地位。2017年所有在建的装配式建筑中,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木结构的建筑面积占比分别为60%、34%和6%。因此,众多建筑设计、施工等企业纷纷进入PC领域,在全国掀起投资建设PC构件工厂的热潮,从而带动了PC构件市场的快速发展。二、PC工厂加快落地,2025年PC构件将达千亿规模PC构件广泛应用于住宅,工厂集中分布于核心城市群由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在我国民用建筑应用最为广泛,PC构件主要在住宅建筑上使用,在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及市政基础设施等领域应用较少。我国住宅建筑中的PC构件主要有预制墙板、预制楼板、预制梁、预制柱等,应用对象以装配整体式结构工程为主。随着全国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PC行业迎来快速发展,一大批有规模和实力的科研、设计、施工等企业纷纷投资建设PC构件工厂。2016年以来,全国新建的PC工厂已超600家,截至2019年底,全国年设计产能在3万立方米以上的PC工厂已超1000家。由于各地区的政策目标及推进力度不同,全国的PC工厂布局分布产生不均衡现象。目前PC工厂主要集中在长三角、京津冀等重点推进的大中城市,近期中西部大城市也开始建设PC工厂。北京、上海推进装配式建筑的政策力度较大,整体技术管理水平较高,PC构件市场初具规模;合肥、南京、深圳、济南、成都、长沙、武汉等中心城市制定鼓励发展PC的政策,积极推广装配式建筑。根据行业经验,PC构件的经济运输半径在150公里内,而一二线城市的土地资源极为稀缺,综合考虑地价和运输成本等因素,很多PC工厂会选址在距核心需求城市150公里左右的地区。PC构件市场空间巨大,2025年将达到1307亿元随着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的快速发展,我国PC构件的市场规模从2013年的3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5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08%。我们认为未来PC构件市场空间巨大,2025年将达到1307亿元。我们预测的PC构件市场规模计算公式如下:PC构件市场规模=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新建面积×预制率×每平米混凝土体积系数×PC构件单价三、PC构件成本改善空间大,优化装配式设计和规模化生产是关键目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造价显著高于传统现浇建筑,其中PC构件成本在装配式增量成本中占比最高,是制约装配式建筑推广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如何降低PC构件成本是装配式建筑未来在全国能够大面积推广的关键所在。在PC构件成本中,生产成本占比最高,但成本改善空间大,主要有两种方式:(1)优化装配式设计可显著降低PC构件的直接生产成本和运输费;(2)规模化生产可有效降低PC构件的间接生产成本、直接生产成本和运输费,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随着PC构件设计水平的不断优化,加之规模化生产的效益,PC构件成本将呈现下降趋势。PC构件成本PC构件成本主要包括生产成本、运输费、营销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和税费等。与现浇构件相比,PC构件增加了工厂生产和物流环节。其中,生产成本占比最高,生产成本分为直接生产成本和间接生产成本。直接生产成本主要包括材料费、人工费、模具费等;间接生产成本主要包括购置土地形成的无形资产摊销、厂房及设备等固定资产折旧等费用的分摊。运输费包含了构件从厂家生产到消费者所在场地的所有运输费用。在PC构件成本中,直接生产成本占55%~65%,其中占比最大的是材料费、人工费和模具费;间接生产成本占8%~12%,主要系各类资产折旧和费用摊销所致。以叠合楼板为例,与现浇混凝土板相比,装配式叠合楼板的综合单价高出82%。其中,直接生产成本(人工费、材料费和模具费)和运输费均高于现浇混凝土板。造成上述四种费用较高的主要原因有:(1)人工费:各生产环节工人的人工费,包括制作人工费、钢筋人工费、修补人工费、辅助人工费等。产品标准化程度低,经常出现异形构件,只能采用固定模台生产,不能实现流水作业;且PC构件的钢筋规格和间距不统一,连接部位都有外漏钢筋,无法采用机械代替人工实现批量生产,只能采用人工绑扎,降低了工人的有效工时,从而影响了生产线效率。(2)材料费:目前很多企业缺乏装配式设计经验,只是在传统建筑设计图上进行修改,装配式各环节认识不充分,使得在构件生产过程中设计图往往需要修改,造成原材料的浪费。(3)模具费:模具周转次数低,通常钢模具模板的厚度在6~10mm,理论上可以周转使用200次以上。但由于标准化设计程度低,未实现规模化生产,目前行业内模具的重复使用率较低,一般行业平均在50次左右,对应模具成本高达326元/m。(4)运输费:运输费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设计标准化程度低导致的单车装载率较低;二是运输距离过远导致的单次运输成本较高,一般的经济运输距离为100~150km。运输距离与运输成本大致呈线性关系,运距越远,成本越高。目前PC构件成本虽然高于现浇构件,但成本改善空间大,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优化装配式设计可显著降低PC构件的直接生产成本和运输费,二是规模化生产可有效降低PC构件的间接生产成本、直接生产成本和运输费。优化装配式设计可降低直接生产成本和运输费通过合理配置钢筋,选用标准化程度高的生产方式,提高构件标准化,可显著降低直接生产成本(材料费、人工费和模具费)和运输费。以恒大某标准楼型的48块单向桁架叠合板为对象,从以下4个方面阐述如何通过优化装配式设计降低成本:(1)合理配置钢筋可节省原材料:桁架叠合板的物料组成中,混凝土、桁架钢筋和受力筋占比较大,为影响物料成本的主要因素。在不改变板厚的前提下,优化桁架钢筋和受力钢筋的含量是降成本的重点。合理选用受力钢筋的直径和配筋间距可适当降低含钢量。受力钢筋按规范要求合理配置,含钢量可降低13.2kg/m,PC构件单方成本可降低2.5%。(2)长线法生产显著提高生产效率:桁架叠合板可采用长线法生产或流水台模生产。长线法台模只需在台模中间增加隔断模即可生产任意长度、宽度和高度在一定范围的叠合板,生产线人员采用人员流水配置,不同工种的工人在长台模上流水作业。而流水线台模尺寸固定,依靠边模固定PC构件,台模按照节拍时间在流水线的不同工位上流转,生产人员固定在一个工位或临近工位,需在节拍时间完成工作,因此流水线生产对构件的标准化要求较高。采用长线法生产人均砼日产量比流水线高21%,单线配置人数比流水线少,是较为经济的生产方式,PC构件成本可降低2.1%。(3)降低模具费:采用长线法生产时,提高标准构件的比例并增加可拼接构件比例可降低模具用量,PC单方成本可降低2.6%。(4)降低运输费:设计通过优化叠合板尺寸装载率可提高10%,PC单方成本降低1%。综上所述,通过优化装配式设计可降低桁架叠合板单方成本共8.2%。规模化生产可降低间接生产成本、直接生产成本和运输费规模化生产是指工厂有组织、有秩序按照固定模式进行大批量的生产。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断降低,即形成所谓的规模经济。同等预制率情况下,装配式项目规模的增加可显著减少增量成本。在PC预制率30%的剪力墙结构中,项目规模增加一倍,增量成本可显著降低47%。通过规模化生产,可有效降低PC构件的间接生产成本、直接生产成本和运输费。(1)规模化生产降低间接生产成本:PC构件企业作为一般意义上的制造企业,初始投资的固定成本较大,主要包括土地投资、厂房及设备投资、固定或流动模台等,这些都属于间接生产成本,会分摊到PC构件成本中。间接生产成本占比一般为8%~12%,有的工厂前期投入大,比例甚至会更高。而间接生产成本属于固定成本,不受PC构件产量的影响。因此,PC构件生产有较强的规模效益,规模越大,间接生产成本的分摊就越低,企业的盈利能力也越高。(2)规模化生产降低直接生产成本:以模具费为例,规模化生产使模具重复使用率提高,模具费用变得更低。目前整个行业的模具成本消耗较大,模具费用占PC构件成本的比例在10%左右,模具周转次数一般在50次。若实现规模化生产,模具周转次数从50次提高至200次时,模具费用可降低244元/m,降幅高达75%。此外,规模化生产可提高生产线使用效率,工人的有效工作时间增加,使得人工费的分摊也会降低。(3)规模化生产降低运输费:规模化生产帮助企业在运输PC构件中赢得运费优惠,且产品的标准化提高了单车装载率,从而降低了PC构件成本。通过规模化生产,PC构件企业可以更好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扩大产量,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实现规模化生产主要有以下四种途径:(1)确定适宜的工厂投资规模:确定适宜的工厂投资规模,根据周边市场需求设计一个相对合理的产能水平,为实现规模化生产提供基础。(2)提高构件设计标准化水平:在设计初期对各个空间进行标准化的模块拆分,通过对预制构件的模块化、标准化设计,减少构件种类,优化工厂模具,统一构件边缘衔接设计,达到以少量标准化构件组合满足差异化项目需求的目标,从而为规模化生产创造条件。(3)提高生产的柔性制造水平:柔性制造强调对小批量和个性化需求的解决能力。在柔性制造情况下,企业能适应由于市场需求变化和工程设计变更所出现的变动,进行多品种生产,且能实现机器操作最大限度替代人工操作,因而在提高适应能力的同时也能在成本控制方面表现良好,是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关键因素。(4)加强与装配式建筑全流程的协作:PC构件企业应加强与装配式建筑全流程的协作,解决设计、生产和施工一体化过程中技术与管理的脱节问题,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安排生产,为实现规模经济提供保障。(来 源:综合平安证券等)监 制:肖正华 主 编:程小红 责 编:高洋洋

通几

减水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小企业退出、龙头现金流向好

减水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小企业退出、龙头现金流向好1、行业竞争格局优化进行时2016 年起,中小企业开始退出,存续外加剂企业数量处于下降态势从 Wind 企业数据库搜索,包含外加剂或减水剂关键词的企业共有 2259 家,其中目前处于存续状态的有 1045 家,其余 1214 家企业处于吊销或者注销等状态。这 1214 家非存续状态的外加剂企业中,天眼查中能查到吊销或者注销时间的企业有 797 家。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实质上是被剥夺企业的经营资格,而其主体资格依然存在。企业依法注销营业执照后,丧失法人资格。存量外加剂企业状态结构从 2016 年起,存续外加剂企业数量处于下降态势。2015 年及之前,历年新设外加剂企业数量大于吊销注销外加剂企业数,存续外加剂企业数量不断上升。2016 年起,新设外加剂企业数量低于吊销注销外加剂企业数,存续外加剂企业数量开始下降。2020 年年初至今,新设外加剂企业 29 家,吊销注销外加剂企业 35 家。历年新设、吊销注销外加剂企业数以上海为例,上海外加剂销量从 2015 年的 51.2 万吨下降到 37.4 万吨;与此同时,本地外加剂企业数量从 69 家下降到 52 家。截止 2020 年 7 月 1 日,上海市混凝土外加剂已发有效备案证 94 家,与去年同期有效备案证数量相同,比上季度减少了 12 家,持有效备案证中上海企业 41 家,外地企业 53 家。2020 年上半年,上海地区各类混凝土外加剂产品总销量为 13.43 万吨,同比下降了 21.14%。历年新设、吊销注销外加剂企业数聚羧酸减水剂行业 CR3 2016 年达到阶段性低点 9.0%,此后持续上升,2019 年达到 14.2%。6~10 名市场份额从 2016 年的 5.8%下降到 2019 年的 4.6%;10 名之后的市场份额从 2016年的 82.6%下降到 2019 年的 78.1%。聚羧酸减水剂行业集中度2、行业竞争格局优化原因探讨2016 年起,行业存量特征初现,整体规模稳中有增、聚羧酸占比达到较高水平截至 2017 年,混凝土外加剂及聚羧酸系减水剂产量分别达 1399 万吨和 723 万吨,2016~2017 年增长 1%和 16%,外加剂整体规模稳中有增。自 2007 年起,混凝土外加剂产量及聚羧酸系减水剂产量均保持增长,其中聚羧酸系减水剂产量增速高于外加剂行业产量增速。混凝土外加剂产量及增速情况聚羧酸系减水剂产量及增速情况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已成主流产品,2015 年、2017 年在所有减水剂中占比分别达到73%、78%。2017 年我国萘系减水剂产量为 161.89 万吨,由于环保、节能和原料价格等原因,萘系减水剂自 2013 年以来产量持续下降。2017 年,萘系减水剂产量比 2015 年(180.62 万 t)下降 10.5%,比 2013 年(357.59 万 t)下降 54.7%。2000 年,我国开始聚羧酸系减水剂的探索性生产和应用。2007 年高速铁路建设带动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迅猛发展。自 2011 年开始,全国各地搅拌站陆续接受聚羧酸系减水剂,并在中低强度等级泵送混凝土中大量应用,使得聚羧酸系减水剂产量有了大幅度增加。近年来,在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等压力下,聚羧酸系减水剂在有些地区快速替代萘系减水剂成为主流供应减水剂。不同种类减水剂的占比变化情况减水剂公司合成的减水剂母液主要作为中间产品供内部复配使用,对外销售主要是复配后的外加剂,满足不同客户需求。根据苏博特募集说明书披露,公司对外销售的混凝土外加剂产品主要为复配后的混凝土外加剂。公司合成后的混凝土外加剂母体作为中间产品供内部复配使用。复配生产中,公司根据客户需求制定最佳复配方案,进一步添加其他改性混凝土外加剂,复配成浓度不同、性能各异的不同类型的混凝土外加剂终端产品。减水剂产品为复配后的减水剂,高性能减水剂(聚羧酸系产品)的含固量通常为 8%-20%,高效减水剂(萘系、脂肪族系产品)的含固量通常为 20%-30%左右。机制砂石逐步替代天然砂石,2019 年消费占比达 91%。2019 年我国机制砂石消费量为194 亿吨,消费占比由 2008 年的 36%增长至 91%,成为砂石骨料的主要消费来源。机制砂石消费量及占比情况伴随机制砂占比的提升,砂石质量相对恶化,需要专业技术服务团队进行复配。根据《聚羧酸减水剂在劣质砂石混凝土中的失效分析》,砂石料中的泥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类、云母类以及黏土类矿物的颗粒成分。以普通聚醚型聚羧酸减水剂(PCE-1)为例,含固量43%,pH=7.1。长石,绢云母,高岭石,蒙脱石对 PCE-1 的吸附量均大于基准水泥。聚羧酸减水剂在含泥砂石料混凝中受到影响主要因为其中的矿物成分对 PCE 的吸附,导致单位水泥量的 PCE 占有率降低。极性水分子也会被吸入硅酸盐层间,导致流动水减少,流变性能变差。混凝土外加剂的应用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特征,苏博特、垒知集团等外加剂企业均通过全国布局进行业务的拓展。我国地域辽阔,原材料如水泥、砂石的品质、性能差异大。混凝土原材料受运输半径限制区域特征性强,混凝土外加剂功能的发挥与原材料适应性密切相关,为更好地适应各种原材料,混凝土外加剂行业也必须因地制宜进行调配。减水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第一章总论1.1减水剂项目背景1.2可行性研究结论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第二章项目背景与投资的必要性2.1减水剂项目提出的背景2.2投资的必要性第三章市场分析3.1项目产品所属行业分析3.2产品的竞争力分析3.3营销策略3.4市场分析结论第四章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4.1建设场址地理位置4.2场址建设条件4.3主要原辅材料供应第五章工程技术方案5.1项目组成5.2生产技术方案5.3设备方案5.4工程方案第六章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6.1总图运输6.2场内外运输6.3公用辅助工程第七章节能7.1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7.2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7.3节能措施7.4节水措施7.5节约土地第八章环境保护8.1环境保护执行标准8.2环境和生态现状8.3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8.4环境保护措施8.5环境监测与环保机构8.6公众参与8.7环境影响评价第九章劳动安全卫生及消防9.1劳动安全卫生9.2消防安全第十章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10.1组织机构10.2人力资源配置10.3项目管理第十一章项目管理及实施进度11.1项目建设管理11.2项目监理11.3项目建设工期及进度安排第十二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12.1投资估算12.2资金筹措12.3投资使用计划12.4投资估算表第十三章工程招标方案13.1总则13.2项目采用的招标程序13.3招标内容13.4招标基本情况表关联报告:减水剂项目申请报告减水剂项目建议书减水剂项目商业计划书减水剂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减水剂项目节能评估报告减水剂行业市场研究报告减水剂项目PPP可行性研究报告减水剂项目PPP物有所值评价报告减水剂项目PPP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减水剂项目资金筹措和融资平衡方案第十四章财务评价14.1财务评价依据及范围14.2基础数据及参数选取14.3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14.4财务分析14.5不确定性分析14.6财务评价结论第十五章项目风险分析15.1风险因素的识别15.2风险评估15.3风险对策研究第十六章结论与建议16.1结论16.2建议附表:

金童子

建筑材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地产产销两旺,基建投资稳中有升

建筑材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地产产销两旺,基建投资稳中有升10 月基建投资同比增速继续向上,地产强韧性,制造业有亮点据国家统计局,1-10 月广义/狭义基建投资同比 3.0%/0.7%,分别较 1-9 月+0.6/+0.5pct,10 月分别同比 7.3%/4.2%,增速环比+2.5/ +0.8pct。10 月地产投资同比 12.7%,单月增速环比+0.7pct,1-10 月地产投资同比 6.3%,增速继续上行。1-10 月制造业投资同比-5.3%,较 1-9 月收窄 1.2pct,10 月同比 3.7%,环比+0.7pct,其中高技术制造等高速增长,汽车仍在恢复,有色冶炼大幅好转,我们维持认为工业制造业投资将继续修复,且出口继续好转,玻纤/光伏等下游行业景气度有望持续回升,推荐长海股份、中国巨石、中材科技。建材零售继续向好,中长期推荐 B 端 C 端兼备品种1-10 月房屋竣工面积累计同比下滑 9.2%,降幅收窄 2.4 个百分点,单月增长 5.9%,其中占比超过 70%的住宅竣工面积累计下滑 7.9%,单月同比增加 8.6%,办公楼与商业地产单月降幅较大,分别为-25.91%、-12.88%。1-10 月房屋施工面积累计同比增长 3.0%,住宅、办公楼、商业地产单月分别同比-2.07%、-30.20%、-8.75%。建筑及装潢材料零售增速回升,10 月单月同比上涨 4.2%,与此前疫情、雨季导致需求后移有关,C 端恢复晚于 B 端。消费建材方面,加速分化,模式智慧绽放。近年来,精装与集采红利推动龙头订单粗放式增长,集中度提升主线更加清晰,行业确定性获得估值溢价。我们认为,中短期精装继续渗透,但市场的考量重增现金流维度,“垫资模式”执行难度与风险双增。未来 1 年各行业有望出现分水岭,管理层决策是企业以后数年成长分化的基础,提示 2021 年以史为镜,回顾行业进程,明晰龙头穿越周期的方式,坚守核心竞争力。2013-2020年10月全国房屋竣工面积累计同比(%)2013-2020年10月全国房屋施工面积累计同比(%)水泥 10 月产量同比增长 9.6%,华东/中南/东北价格继续强势,南方回暖据国家统计局,1-10 月水泥产量 19.2 亿吨,同比 0.4%,较 1-9 月+1.5pct,年内首次回正;10 月单月产量 2.4 亿吨,同比增长 9.6%。据数字水泥网,全国水泥出货率均值 90%,月环比提升 4pct,9 月底库容比环比降 2pct至 52%,全国高标水泥均价 448 元/吨,继续向上,各区域表现不一,华东、中南、东北价格延续强势,西南好转,西北受天气影响边际减弱。Q4地产、基建投资对水泥需求有支撑,且在投资和水泥企业净利预期相对稳定的背景下,水泥公司分红价值或进一步凸显,推荐海螺水泥。2013-2020年8月全国水泥累计产量同比(%)2012-2020年11月全国水泥价格走势(元/吨)(月均价)下游需求角度,1-10 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83292 亿元,同比增长 1.8%,增速比 1-9 月提高 1.0 个百分点;10 月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环比增长 3.22%。直接影响水泥需求的地产、基建投资趋势回暖。(1)地产方面,1-10 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 116556 亿元,同比增长 6.3%,增速比 1-9 月份提高 0.7 个百分点。10 月单月同比大幅提高 12.73%。其中,住宅投资 86298 亿元,增长 7.0%,增速提高 0.9 个百分点。土地购置面积 17775 万平方米,同比下降 3.3%,降幅比 1-9 月份扩大 0.4 个百分点;土地成交价款 11386亿元,增长 14.8%,增速提高 1.0 个百分点。新开工面积 10 月单月实现同比增长3.5%,1-10 月累计降幅缩小至 2.6%。施工方面,6、7、8 月单月增速回暖明显,分别同比高幅增长 11.43%、16.63%、13.33%,9、10 月小幅下降 4.55%和 1.86%;1-10 月施工累计面积 880117 万平方米,同比增长 3.0%,单月降低 1.86%,降幅较 9 月收窄 2.7 个百分点。其中,占比约 71%的住宅施工面积 621836 万平方米,增长 3.8%。从施工与竣工结合角度看,竣工趋势性恢复的预期不变。(2)基建方面,1-10 月基建投资(不含电力)同比增长 0.7%,增速比 1-9 月份提高 0.5 个百分点,10 月单月提高 4.4%,增速较 9 月提高 1.2 个百分点。其中,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 3.2%,增速回落 1.3 个百分点;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 2.7%,增速回落 0.3 个百分点;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 2.7%,增速提高 1.8 个百分点。截止 10 月底,地方政府已发行专项债券 35466 亿元,完成全年计划(37500 亿元,比 2019 年增加 1.6 万亿)的 94.6%,完成已下达额度(35500 亿元)的 99.9%。玻璃价格高位企稳,旺季需求释放产量方面,2020 年 10 月全国平板玻璃产量 8096 万重箱,同比提高 1.7%;1-10月累计产量 7 亿 7798 万重箱,同比微幅增长 0.5%。建筑需求方面,1-10 月全国房屋竣工面积累计同比下滑 9.2%,但 10 月单月表现突出同比高幅增长 5.9%,9月单月下滑 18.8%。产能方面,截至 10 月 30 日,全国浮法玻璃生产线共计 300 条,在产 247 条,日熔量共计 163925 吨,同比日熔量增加 3440 吨,增幅 2.14%,环比增加 1200 吨,增幅 0.74%。根据卓创资讯统计,10 月单月实际平均在产产能 161693 吨/日,环比上月增长 0.71%。1-10 月份共计复产及新点火 22 条,冷修或停产 16 条,产能较 2019 年年底增加 3740 吨/日。10 月停产 1 条,新点火 1 条,复产 1 条,改产 2条。价格方面,5 月以来,玻璃价格连续上涨,10 月份延续上涨行情,全国浮法玻璃加权平均价为 1984.53 元/吨,较上月价格下跌 0.9 元/吨,环比跌幅 0.05%,同比涨幅 20.80%。此外,原材料价格偏低,预计龙头单位净利受益明显,叠加竣工趋势性恢复加持需求景气、冷修收缩供给。光伏玻璃方面,今年 6 月以后,中国光伏行业的双面组件出货量占比已超过 30%。据 PVInfolink 的跟踪,7 月初至今,3.2mm 光伏玻璃的平均价格已从 24 元/平上涨至 41 元/平,单平上涨 17 元,涨幅高达 71%。现货市场 3.2mm 镀膜玻璃每平 41 至 48 元, 产能缺口较大,11 月光伏玻璃价格上涨动力较强。2013-2020年8月玻璃累计产量(万重量箱)及同比(%)2013-2020年10月玻璃存货(万重量箱)建筑材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第一章总论1.1建筑材料项目背景1.2可行性研究结论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第二章项目背景与投资的必要性2.1建筑材料项目提出的背景2.2投资的必要性第三章市场分析3.1项目产品所属行业分析3.2产品的竞争力分析3.3营销策略3.4市场分析结论第四章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4.1建设场址地理位置4.2场址建设条件4.3主要原辅材料供应第五章工程技术方案5.1项目组成5.2生产技术方案5.3设备方案5.4工程方案第六章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6.1总图运输6.2场内外运输6.3公用辅助工程第七章节能7.1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7.2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7.3节能措施7.4节水措施7.5节约土地第八章环境保护8.1环境保护执行标准8.2环境和生态现状8.3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8.4环境保护措施8.5环境监测与环保机构8.6公众参与8.7环境影响评价第九章劳动安全卫生及消防9.1劳动安全卫生9.2消防安全第十章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10.1组织机构10.2人力资源配置10.3项目管理第十一章项目管理及实施进度11.1项目建设管理11.2项目监理11.3项目建设工期及进度安排第十二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12.1投资估算12.2资金筹措12.3投资使用计划12.4投资估算表第十三章工程招标方案13.1总则13.2项目采用的招标程序13.3招标内容13.4招标基本情况表关联报告:建筑材料项目申请报告建筑材料项目建议书建筑材料项目商业计划书建筑材料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建筑材料项目节能评估报告建筑材料行业市场研究报告建筑材料项目PPP可行性研究报告建筑材料项目PPP物有所值评价报告建筑材料项目PPP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建筑材料项目资金筹措和融资平衡方案第十四章财务评价14.1财务评价依据及范围14.2基础数据及参数选取14.3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14.4财务分析14.5不确定性分析14.6财务评价结论第十五章项目风险分析15.1风险因素的识别15.2风险评估15.3风险对策研究第十六章结论与建议16.1结论16.2建议附表:

丽人劫

可研报告包括哪些内容?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般包括项目的名称,建设性质,建设条件,法人代表,建设地点,以及建设规模,建设周期,其投资总额一般包括固定资产投资以及流动资金的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由企业自筹解决,以及银行贷款和对外融资解决流动资金的话,也可以向银行申请流动资金的贷款需要。按照商业银行的年贷款利率进行估算,一般在4%~8%左右。广州中撰咨询广州中撰咨询,把项目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纳入一个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重要范畴,对于项目的总利润率以及总投资收益率,也就是r oo I等对项目的财务内部收益率和财务金限制进行精准测算,从而达到项目的营收经济的平衡和投资回收期的综合效益最佳。项目可研报告包括的主要内容的最终体现,其包括项目必要性分析,项目建设的背景以及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和相关的困难因素等等,对于项目的总投资估算,需要按照不同项目的行业前景以及具体要求,按照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于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体现,按照一个加工制造业的项目来说,既要体现相关的产业关联度,产业上下游的情况以及项目洗了就。情况以及该公司的技术水平的情况以及项目公司的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保障情况。

艾琳娜

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本内容

目前有工程咨询乙级资信评价资质,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丙级资质,工程咨询包括: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节能评估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商业计划书,资金申请报告等。林业包括: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征用占用林地可行性报告,使用林地现状调查表,作业采伐设计等。1、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正文一般由以下各章内容组成:第一章 总论第二章 项目区域及项目区背景情况第三章 项目区拟占用征用林地现状调查情况第四章 占用征用林地对环境和林业发展的影响分析第五章 综合评价第六章 保障措施第七章 可行性研究结论第八章 相关说明2、附件(1)项目区森林资源调查报告和有关专业(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古树名木等)调查报告(2)拟占用征用林地各项补偿费用估算(包括估算范围、估算标准和估算结果)(3)其他有关材料3、附表(1)项目区林地分权属按占用征用林地类型面积蓄积统计表(2)项目区林地分权属各地类面积统计表(3)项目区林地分权属、起源、林种、优势树种(组)各龄组面积蓄积统计表(如为经济林、应附分产期面积统计表)4、附图(1)项目区地理位置图(2)项目建设总体布局图(3)拟占用征用林地现状图5.3 正文内容5.3.1 总论概述建设项目的提要情况、拟占用征用林地的总体情况及可行性报告编写依据等,包括:1、项目概况。包括:项目名称、业主性质(国有、集体、私有、合作、独资、外资、股份等)、隶属关系、法人代表、项目负责人、项目批准单位,项目建设的目标、投资规模及来源、拟用地规模、项目效益,项目提出过程及前期准备情况。2、拟占用征用林地概况。包括拟占用征用林地的空间位置、拟占用征用林地面积蓄积、占用征用林地类型等。3、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的编写依据。5.3.2 项目区域及项目区的背景情况包括项目的由来及提出等情况、项目区域及项目区自然地理(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等情况)、社会经济(面积、人口、经济等情况),以及森林资源、重点野生动植物、风景名胜等基本情况。项目区的情况调查,以涉及到的最小行政单位为范围,可以是行政村、乡(镇、林场)、县(区、市)及地(市)。5.3.3 项目区拟占用征用林地现状调查情况1、需明确林地现状情况调查分析方法。拟占用征用林地的面积单位为公顷,保留4位小数;蓄积单位用立方米,保留1位小数;拟占用征用林地权属为集体的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权属为国有的以场(圃)为基本单位。2、详细阐述拟占用征用林地的位置、地貌等基本情况,占用征用林地类型情况,林地的主要调查因子情况(地类、权属、起源、林种、优势树种(组)、面积和蓄积、龄组、经济林不同产期等),竹林记载株数。3、调查项目区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古树名木情况,其中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要采用中文-拉丁文对照,要特别注明属于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的物种情况。对于项目区内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生境情况要认真调查与分析。硕鑫咨询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凤城十二路首创富北高银27号楼17层

迎春

如何递交一份高质量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可研报告、可行性分析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分析项目的必要性,所以需要由专业的团队来制作完成,它更是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所以我们的选择也是重中之重。想要完成一份优秀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我们首先要明确项目需求以及目的,这样我们在服务全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为项目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我们可以抓住政府关注的点,有深度的去分析并编制,那么评审专家都会关注哪些方面呢?1、 项目背景分析2、 项目前景市场分析3、 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4、 节能环境分析5、 经济效益:6、 社会效益7、 结论与建议经营范围: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专项债申请资金申请报告水土保持方案田园综合体概念规划设计特色小镇规划设计

从军记

可行性研究报告需要包含哪些内容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要点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是确定建设项目之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是在投资决策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以及建设条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然而,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内容上也是很重要的,需要有哪些呢?下面,亚世臣信息咨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一下,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项目实施主体的信息项目实施主体的条件决定了项目实施的基础,因而在此部分内容中要清晰、准确的写出项目实施单位的重要信息,突出优势的特点。一般要包括:名称、法人类型、业务范围、成立时间、注册资金、法人名称、股东构成、近三年经营业绩、公司近期财务情况、公司荣誉资质、其他特殊能力。项目基本情况1、项目名称(要与项目附件内容中的项目名称一致);2、内容(项目实施的具体工作内容);3、实施周期(项目实施的起止时间);4、实施进度(以每季度、每半年或一年为周期对项目所做的工作、投资、阶段性成果进行细化表述);5、投资强度(投资总额及单位时间内的投资强度);6、参与人员(要对项目负责人及技术骨干的情况进行重点介绍,突出优势,分工明确且组织合理);项目实施的合规性表述对于涉及土地、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特种行业(生物医药、涉及污染、国家特殊许可行业)的项目,合规性是最为关键的基本实施条件,此部分内容要对于项目合规性及前置审批手续取得情况进行表述,要注意名称、时效、实施地点的吻合;项目实施的背景、意义、目的、必要性背景着重表述项目所属行业的技术发展需求、市场发展趋势、国家产业规划引导方向;意义部分表述项目实施将产生的价值,此部分要与背景的表述相呼应;目的即项目的实施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应从对于实施主体着眼于自身发展的目的和解决行业技术、市场问题的目的这两个角度表述;必要性即项目实施的紧迫性;技术可行性分析无论对于研发类投资项目还是建设类项目,技术可行性都是项目实施的核心要素,此部分的表述务必做到详尽、严谨、突出技术优势及可行性。应包括:技术基础、设计方案、技术路线、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归属情况等部分;资金保障分析项目投资的来源要清晰明确,可核查、可保障,一般项目投资来源于:项目实施主体自有资金、各级政府财政拨款、个人借款、机构借款(贷款)、产业基金等。对于来源、到位时间、应急保障机制要有明确的表述;项目实施保障条件分析不同行业领域、地域、投资规模的项目对于人员、硬件环境等有着不同的要求,结合具体项目此部分要写明项目实施具备的人员及硬件环境基础及相应的管理、保障制度,以在这些方面项目实施具有完备的基础;风险分析从政策、技术、资金、人员、市场、环境、其他七个方面进行可能面临的风险分析,得出项目实施整体风险水平并注意要提出应对风险的方案;经济效益分析项目的重要考核指标,要从投资、产出、成本、税金、利润几个方面应用财务计算工具进行分析得出分析结论以证明项目财务上的可行性和从投资角度来说的合理性;社会效益分析一项项目除了具备较好的经济效益外一定要有很好的社会效益才能称之为优质的投资项目,大多数企业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时都不太重视社会效益的研究与表述,此部分应从环境影响、对区域经济贡献、人才、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国计民生、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表述;分析结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总结,条目化梳理,对于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优势、预期、迫切性进行总结。以上就是亚世臣信息咨询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可研报告的包含内容,更多可研报告的咨询服务信息请关注亚世臣信息咨询官网。

礼乎

混凝土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0引言作为传统硅酸盐材料之一,水泥混凝土诞生至今已有200年历史。从1824年英国工程师JosephAspdin获得硅酸盐水泥的授权专利起,硅酸盐水泥制备的混凝土由于具有优于普通钢材与木材的耐久性能、不同结构尺寸与形状的施工便捷性、原材料易于获得且成本低廉等突出优点,已成为土木工程大量使用的主体建筑材料。尽管如此,考虑到混凝土作为一种脆性大、抗拉强度低的材料,如何提升抗裂性能是混凝土实现大规模应用的关键难题。针对上述问题,法国人JosephLouisLambot申请了使用钢筋提高混凝土构件抗拉强度的发明专利,随后1892年瑞士Wiggen市则修建了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桥梁,1928年法国工程师EugèneFreyssinet申请了控制钢筋混凝土开裂的预应力混凝土专利。上述钢筋和预应力的使用均改善了混凝土构件的性能,但并没有提升混凝土材料自身的性能,于是引入纤维材料提升基体抗拉强度与断裂能,将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其中,1902年诞生了石棉纤维混凝土的第一项专利申请,1923年左右引入钢纤维,1950年耐碱玻璃纤维被开发并用于消除石棉的有害特性,而聚合物纤维则在玻璃纤维出现之后产生。伴随上述纤维材料在混凝土中应用,减水剂的发明降低了混凝土用水量且同时增大了混凝土工作性,被公认为是继钢筋和预应力混凝土技术之后混凝土领域的第三次技术飞跃。混凝土基体微结构调控与性能提升是未来混凝土技术第四次飞跃的主要驱动力。与硅酸盐材料的研究方法相同,调控材料组成与优化微观结构是实现混凝土性能提升的关键思路。混凝土中硬化水泥浆体的水化过程、水化产物胶凝特性以及微结构形成与演变,直接决定其宏观性能,例如工作性能、力学性能、裂缝控制与耐久性。通过掺加外加剂、矿物掺合料等功能性组分,优化养护制度可以调控混凝土水化产物组成、结构和形貌,抑制各尺度孔、界面过渡区和微细裂缝产生,从而实现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裂缝控制与耐久性的提升。接下来,本文将从近年来混凝土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两个方面入手,重点围绕混凝土上述四个方面性能进行介绍。1混凝土技术发展现状1.1工作性调控技术工作性好坏直接影响混凝土内部微结构形成。分析混凝土开裂与耐久性差的主要原因是,微结构形成过程中产生明显的缺陷。明显缺陷处引起的应力应变集中,很容易诱导混凝土有害裂缝形成。由此可见,混凝土的微结构均匀性很重要。工作性优异的混凝土,其均匀性良好。现阶段混凝土工作性调控要求主要体现为强分散、高保坍、低粘度与高适应性,具体表现在混凝土拌合物包裹性好、不分层、不离析、不泌水。经过数十年发展,基于有机聚合物的化学外加剂发展较为成熟,已成为混凝土实现强分散的关键技术。梳型结构的聚羧酸超塑化剂大幅取代传统缩聚型(脂肪族、萘系、三聚氰胺类等)高效减水剂,成为混凝土工作性调控的核心材料。其聚合物主链富含带电官能团,可通过静电作用或Ca2+络合吸附于胶凝材料界面,附着的水溶性长侧链阻止颗粒相互靠近,削弱相互吸引的范德华相互作用,释放絮凝结构中的自由水,增强水泥基材料流动性。目前对于此种材料的构效关系(官能团种类、比例、链长度、拓扑结构)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较为全面,得到了全面发展,采用长侧链、强络合基团促进在水泥界面的吸附可以进一步提高聚合物分散能力,有效降低混凝土水胶比,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水胶比甚至可降低至0.18乃至0.15,混凝土强度可提高至150MPa以上。由于胶凝材料水化消耗自由水,导致混凝土流动性随着时间延长不断损失。此外,在水化历程中聚羧酸减水剂与早期水化产物(C3A,钙矾石)相互作用被不断消耗,导致混凝土的分散能力逐步降低,保坍性能降低。基于上述分析,控制吸附基团比例、降低其吸附速率,或者聚合物主链引入具有碱响应特性的酯型小分子,逐步吸附于胶凝材料界面,补充水化历程中界面减水剂分子的消耗,可以有效解决水泥基材料流动性损失的问题。调节聚羧酸减水剂分子缓释官能团的释放速度与比例,可有效调节吸附过程,实现混凝土流动性长时间保持。目前上述技术已在实际工程应用,可以保障混凝土在常温施工条件下的流动性保持3~5h基本无变化,在35℃高温条件下流动性保持不少于2h(图1)。C60以上高强混凝土配合比具有水胶比低与矿物掺合料用量较大的特征,导致新拌混凝土粘度大、泵送阻力高,通过设计聚羧酸减水剂聚合物结构可有效改善混凝土工作性。通过原位引发制备超支化聚合物、基于马来酸酐-环氧丙烷嵌段聚醚聚合等制备的梳型聚合物减水剂均具有良好的改善新拌高强混凝土粘度的特性。此外,向聚合物中引入具有强吸附特性的磷酸官能团,同样可以降低水泥基材料粘度。上述方案协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等技术,提升高强混凝土泵送性能,已在超高层建筑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图2).近年来,由于砂石材料、矿物掺合料中可溶性硫酸盐、具有层状结构的黏土颗粒会使得减水剂有效吸附被大幅削弱或大量消耗减水剂,从而使得水泥基材料流动性降低。因此,发展具有高原材料适应性的聚合物超塑化剂及其应用技术也受到广泛关注。基于化学反应的界面附着可以促进减水剂在高盐浓度环境中的吸附、引入特殊小官能团、或对聚合物主侧链及其拓扑结构进行修饰可以改善超塑化剂的黏土适应性,有效提高水泥基材料流动性。1.2混凝土裂缝控制混凝土材料收缩变形是引起钢筋混凝土早期开裂的主要因素。在抗裂性评估及设计基础上,优选抗裂材料和技术,是控制混凝土裂缝的有效技术途径。在混凝土材料抗裂性评估及设计方面,控制约束条件下收缩变形产生的拉应力不超过混凝土材料的抗拉强度,是控制裂缝的基本准则。与实验室单一因素、标准条件不同,实际工程结构混凝土的开裂受材料、环境变化和内部及外部约束的综合作用,混凝土的体积变形是其内部水化及温、湿度状态变化的反映。考虑上述过程湿、热、化学现象中两者或三者的交互作用,进而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分析这种交互作用已成为当前研究的最新趋势。目前的标准或指南主要针对大体积混凝土,如我国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标准》、日本混凝土协会的技术指南、美国混凝土协会技术报告等。近年来,国际材料与结构研究实验联合会(RILEM)专门成立了“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温度裂缝”相关的技术委员会,并于2018年发布了最新研究进展报告,为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研究指明了方向。在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方面,可以从材料、施工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尤其是在施工工艺控制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并且开发了有效的技术途径,譬如分仓、分层浇筑,在结构内部预埋冷却水管通过冷却水循环降温,或采取加冰,冷水喷淋等措施降低原材料(集料、水泥等)温度来控制入模温度等。这些方法在工程中已较为成熟的应用,对于温度收缩体现出较好的抑制效果,但尚不能完全解决现代混凝土的早期开裂难题。导致现代混凝土早期收缩开裂风险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其自身原材料和配合比的改变,并由此而带来的早期水化放热速率明显增加,自收缩更为突出,以及早期收缩显著增大等。开发功能材料,从材料自身性能改善的角度抑制各种收缩变形也是解决现代混凝土收缩开裂的有效途径。混凝土的收缩主要是由于内部孔隙负压增加,内部温度变化形成内外部温度差。混凝土收缩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凝结前的塑性收缩、硬化过程中的自收缩和温降收缩,以及长期暴露于环境中的干燥收缩。不同阶段收缩抑制的新材料如图3所示。在塑性阶段,水分蒸发抑制材料,在混凝土表面自组装形成单分子膜,可有效减少塑性收缩50%,同时基本不会对塑性阶段混凝土脆弱的表面造成负面影响。在硬化阶段,由于实际结构处于一定的散热条件之中,利用多羟基材料的缓释效应,在不改变放热总量条件下,可降低加速期水化速率50%以上,为降低混凝土的温升,进而降低温降收缩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高吸水树脂(SAP)内养护技术是抑制自收缩的最有效技术途径之一,也是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而实现SAP水分吸收和释放过程可控,并降低其对混凝土流动性和力学性能的负面影响,则是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实际工程中,膨胀材料也是降低自收缩和温降收缩的常用措施,但膨胀材料的膨胀历程和混凝土收缩及温度历程不匹配问题较为突出。采用不同活性膨胀源多元复合,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干燥收缩抑制方面,常用的措施包括降低用水量、降低孔溶液的表面张力等。通过共聚物分子构效设计,实现混凝土低用水和低表面张力协同统一,是抑制干燥收缩合理、可行的技术途径。实际工程中,通过抗裂材料或技术的优选,可实现混凝土不同阶段多种收缩的定向、高效抑制。东南大学刘加平等采用量化计算开裂风险系数、针对性的控制混凝土施工控制参数、混凝土配合比优化等方法,已初步实现隧道、地铁、管廊等地下工程的钢筋混凝土裂缝控制。该技术推广应用到30多项工程,有效抑制贯穿性裂缝的产生。1.3力学性能提升随着新型结构的快速发展,大跨径桥梁、薄壁结构、抗爆结构和深水海洋平台等重大或特种工程对高与超高强度、超高韧性混凝土有迫切需求。良好的颗粒级配和致密的微观结构是混凝土高与超高强的关键来源,因此,减小孔隙率、优化孔结构、提高密实度是超高强混凝土制备的基本原理。围绕混凝土的最大堆积密度,目前已形成了诸如线性堆积密度模型、悬浮固体模型、可压缩堆积模型等。基于上述最大堆积密度模型理论,矿物掺合料以及纳米材料等组分大量应用到混凝土中,促进了多组分复杂胶凝材料体系的水化动力学研究得到重视。高韧性化已经成为改善混凝土材料及工程结构脆性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纤维增强是其核心。目前常规强度超高韧性的混凝土材料研究已相对成熟,如基于微观力学的性能驱动设计方法的超高韧性水泥基材料(Engineeredcementitiousmaterials,ECC),而如何实现混凝土超高强与超高韧的统一是当下研究热点。实现基体与纤维之间的高效协同机制,显著提升纤维的有效利用效率是技术突破的关键,也是实现超高强混凝土高抗拉强度、拉伸塑性、高韧性和应变硬化、少严重缺陷的有效途径。高效协同作用机制的影响因素包括胶凝材料体系与强度、颗粒尺寸与分布以及纤维种类、强度、掺量、长径比和分布特征。近年来我国高铁、过江跨海隧道、大型桥梁等工程的规模化建设和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极力推动了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应用技术的进步。为提高混凝土预制构件的生产效率,通常采用蒸汽养护的方式以促进混凝土早期强度的快速发展。然而,蒸汽养护能耗达到生产总能耗的70%~80%,造成了极大的能源浪费,同时高温养护带来了预制构件脆性增大、孔结构疏松以及耐久性降低等问题。混凝土早强剂是提高混凝土早期强度的常用方法。传统的混凝土早强剂包括无机盐类及有机醇胺类,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混凝土早期强度。然而大多早强剂存在掺量高、影响流动性、混凝土后期强度降低等缺点,限制了其在混凝土预制构件中的大规模应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水泥混凝土中加入具有促进水泥水化成核作用的纳米粒子,例如纳米碳酸钙、纳米二氧化硅等可以显著加速水泥水化进程,提高混凝土早期强度。其中纳米C-S-H促进水化作用最显著,Thomas、Owens等研究表明,将人工合成的纳米尺度C-S-H晶核加入水泥浆体中,发现其能够显著加速水泥的早期水化。而且,水化加速的程度与纳米晶核的尺寸与有效比表面积相关,尺寸越小,其加速效果愈显著。Plank等通过引入有机/无机杂化的概念,将聚羧酸减水剂作为分散剂,使C-S-H晶核在溶液中稳定分散,来降低纳米晶核的实际尺寸,从而提高纳米晶核对水泥水化过程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有机无机杂化纳米C-S-H可以显著提高硅酸盐水泥混凝土的早期抗压/抗折强度,同时对后期强度和耐久性不产生负面影响。目前纳米C-S-H早强功能材料已经在京雄城际铁路、建华管桩、中淳高科等重大工程和国内大型预制构件生产企业中得到了大规模应用,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并大幅降低生产能耗。1.4耐久性提升技术近年来基础设施逐步扩展到西部盐湖与盐渍土、北方冻融与除冰盐、南部海洋高温、高盐与高湿的严酷环境,对钢筋混凝土的服役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随着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两项国家重大工程的建设,其设计服役年限须达到120年的新要求,对现有混凝土耐久性保障与提升技术提出挑战。钢筋混凝土耐久性设计是混凝土耐久性提升的首要工作。钢筋混凝土的耐久性设计应确保所建成的建筑结构在可预计的暴露环境类别与作用等级下,可以承受其设计使用年限中的不利环境影响,满足可维护性要求。就本质而言,耐久性设计涉及选择适当的材料组成、性能和结构构造的组合,从而确保结构的耐久性。耐久性设计与混凝土保护层的质量和厚度有关。混凝土保护层的质量不仅取决于混凝土的组成与配合比,而且取决于施工工艺,即振捣、养护、侵蚀性介质的早期渗透等因素。因此,混凝土的耐久性设计应考虑上述因素的波动性,然而传统的耐久性设计方法是确定性的,上述波动性在耐久性设计中并未得到体现。尽管如此,基于概率统计的耐久性设计方法已成为国际研究的主流方向,总体目标是构筑基于可靠性的耐久性设计方法,使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达到可接受的失效概率。其中,由欧洲资助的DuraCrete项目建立了基于概率方法的钢筋混凝土耐久性设计框架,并被进一步发展成为国际结构混凝土联合会(fib)的耐久性设计标准《fibModelCodeforservicelifedesign》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标准《Durability-Servicelifedesignofconcretestructures》。围绕钢筋锈蚀延缓的混凝土耐久性提升关键目标,钢筋混凝土耐久性提升的主要思路包括如下三个方面:混凝土表层隔离介质侵入、混凝土基体抗介质侵蚀和提高钢筋耐腐蚀能力。作为降低混凝土表层隔离介质侵入的有效措施,表层防护材料由于具有高性价比与施工便捷性的特点,受到国际学术界与工业界的广泛关注。混凝土表层防护材料通过与外界环境的隔离作用限制侵蚀性介质进入混凝土,从而避免钢筋混凝土遭受腐蚀、破坏。混凝土表层防护材料一般包括基层、防护层与面层三个部分,其中基层材料的性能尤为关键。一方面,基层材料需要承担整个防护材料对混凝土的粘结作用,对混凝土基面的粗糙度、润湿状态等表层处理要求较高;另一方面,实际工程中基层材料所面对的施工或服役环境十分严酷,其所涂覆的混凝土基面通常为潮湿甚至水下状态,从而导致混凝土表层防护材料脱粘、剥落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研究适于潮湿或水下混凝土基面的湿基面固化防护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提升混凝土基体抗介质侵蚀性能而言,传统技术包括降低水胶比、提高胶凝材料用量和使用矿物掺和料。尽管如此,上述技术存在混凝土工作性不稳定、开裂风险加剧和早期强度偏低等问题,因此寻求使用化学外加剂提升混凝土的抗介质渗透性能已成为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热点。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纳米材料是一种可有效提升混凝土耐久性能的外加剂,主要借助于细化毛细孔结构、优化界面过渡区的原理提升混凝土基体的微观结构密实度,有效提高混凝土抗介质渗透能力。然而,纳米粒子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作用力,故易产生团聚并显著影响工作性,最终导致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受限。此外,金属皂类防水剂则是另一种用于提升混凝土抗介质渗透能力的外加剂,通过金属皂分子在毛细孔壁上的沉积使混凝土产生疏水性,抑制水分以及侵蚀性离子在混凝土内的传输,目前常用的金属皂分子为硬脂酸、油酸和棕榈酸的铝盐、镁盐和锌盐,然而此类物质水溶性较差,直接应用于混凝土时同样存在不易分散的难题。针对以上基体抗侵蚀外加剂存在的分散难共性问题,一种基于水化响应的纳米材料已被报道:通过酯化反应制备了具有不同链长、水溶性、强分散的水化响应材料,该材料为有机酸酯聚合物体系。图4和图5对比了50%纳米二氧化硅分散液和50%水化响应纳米材料溶液的分散状态,水化响应纳米材料溶液则是一种天然的水溶性物质,可以与水任意比例互溶,因此在混凝土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就提高钢筋耐腐蚀能力而言,现有主要的钢筋耐蚀技术包括环氧涂层钢筋、电化学阴极保护与钢筋阻锈剂技术等。其中,环氧涂层钢筋存在自身微气孔缺陷难于完全消除,同时在工程现场运输、搬运、绑扎以及混凝土浇筑施工中难以完全防止环氧覆膜受到破坏,故发生局部腐蚀的风险较高。电化学阴极保护技术虽然可有效抑制钢筋锈蚀,但存在可能诱发预应力钢筋的氢脆、降低钢筋与混凝土界面的结合强度等负面作用。此外,该项技术的安装和维护成本较高,制约了其广泛的工程应用。与上述两种技术相比,钢筋阻锈剂技术是有效防止或延缓混凝土中钢筋腐蚀的高性价比技术。该项技术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近20年真正被人们接受并大量应用于工程。Berke等的研究结果表明,钢筋周围氯离子渗入量达到1kg/m3混凝土时,钢筋锈蚀足以导致混凝土开裂;如果混凝土内部含有足够量的阻锈剂,钢筋腐蚀的临界氯离子浓度可达到9.5kg/m3。因此,在钢筋混凝土中加入阻锈剂以延长使用寿命被美国混凝土学会确认为钢筋防护的有效措施之一。早期的阻锈剂主要为亚硝酸盐,在工程上有较长的应用历史,但存在对人体致癌、用量不足时导致局部腐蚀等缺点。近年来,研究的重点集中于有机阻锈剂的开发,此类分子中含有O,N,S等杂原子、多重键或芳环,具体机理虽不明确,但普遍的观点认为这些官能团与铁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使有机分子吸附于钢筋表面起到隔离氯离子等有害介质的作用,从而减缓了锈蚀速率。目前有机阻锈剂的发展方向为阻锈高效性、长效性和环保化,尽管对新型分子结构的探索不断进步,但工程中应用较多的仍以复合氨基醇为主。2混凝土技术发展趋势2.1机制砂高性能化学外加剂近年来,基于机械工艺生产的“机制砂”(指经除土处理,由机械破碎、筛分制成的粒径小于4.75mm的岩石颗粒)用量逐步增加,其占砂石使用总量比例已超过50%。相比于天然砂,机制砂原料充足,城市建筑废料和矿山尾矿也可开发成机制砂原料,其应用已成为现代混凝土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然而,机制砂级配不良,粒形不规整,石粉含量波动较大(往往含量较高),其中的黏土含量同样存在波动,导致混凝土粘度更大、流动性损失快,减水剂掺量高,在高流动性混凝土中易发生离析泌水,施工性较差。此外,对于不同矿物组成的机制砂,聚合物超塑化剂的吸附特性不同,导致其适应性不佳,减水剂用量随机制砂品种波动较大,对应用造成了较大困难。如何科学的生产、使用机制砂,发展适用于不同品质、组成等特性的机制砂高性能化学外加剂,有效调控机制砂混凝土流动性,使其满足高流态、高强和高耐久的现代混凝土发展需求是未来一段时间需要关注的重点。2.2混凝土非荷载开裂风险评估与全过程分阶段技术现有的抗裂性设计主要针对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则以温控为准,未来亟需针对结构和环境的复杂性,形成由混凝土收缩引起的非荷载裂缝设计方法,并结合已有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相关研究成果,在抗裂性评估及设计过程中兼顾考虑荷载的影响,根据工程需求控制收缩和荷载引起的开裂。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在理论研究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收缩机理和模型研究,但现有的标准或指南中计算模型仍以经验拟合模型为主。因此,如何将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工程应用有机结合,是抗裂性评估及设计方法制定过程中需要重点讨论的议题。在裂缝控制技术方面,需在设计方法指导下,优选抗裂功能材料和施工工艺参数,匹配混凝土收缩的类型、时间段及大小,全过程控制开裂风险系数小于阈值,形成典型的结构和工况的裂缝控制成套技术体系。此外,针对一些新材料(如新型胶凝材料体系),极端严酷环境(如极端干燥、高温、大温差等),以及一些特殊结构(超高、超大、超深等)进一步开展相关机理及抗裂性能研究,不断完善模型、丰富技术途径,提升混凝土的抗裂能力。2.3常规原材料、常规工艺的超高性能混凝土制备技术以高流动性、超高强度、超高韧性、高耐久为显著特征的混凝土称作为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PerformanceConcrete,UHPC)。UHPC实现了混凝土材料性能的大跨越,成为了推动结构体系创新与发展的有效载体,被认为是过去三十年最具创新性的水泥基工程材料。传统UHPC的制备工艺较为复杂,需要高温甚至高压成型与养护,苛刻的工艺和较高的成本限制了UHPC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表明调控UHPC的微观结构形成,对于分析、掌握产物的结构本质及最终的宏观性能极其关键。通过研发选择性吸附聚合物和高活性矿物掺合料,减少自由水,避免骨料周围宏观缺陷,促进高与超高密C-S-H凝胶在界面区大量生成,强化基体-骨料界面过渡区,可突破超高性能混凝土无法掺加粗骨料的技术难题;同时从最小空隙率和孔隙率角度设计密实高强骨架,可实现混凝土早、中、后期强度持续稳定增长,可突破国际上使用蒸汽养护制备通用技术,可提升抗压强度50%。同时,通过研发链棒状聚合物和微细钢纤维,改善基体和纤维界面过渡区,提高化学胶结力和机械咬合力,可实现超高性能混凝土拉伸强度大于10MPa,极限拉伸应变大于5000με。2.4混凝土材料与结构耐久性一体化设计及等效加速评价方法在耐久性设计规范方面,当前我国规范主要是以规定性为主,明确了耐久性设计所涉及的方法,材料,工艺和步骤等因素及控制指标,例如胶凝材料用量,水胶比,抗压强度,含气量等的限值,通过上述耐久性控制指标确保耐久性设计得以实现。因此,设计与施工单位对耐久性设计多严格执行现有耐久性设计规范,针对特殊环境、超标环境及个性化要求的耐久性设计创新较少。此外,钢筋混凝土耐久性设计时,未将实际结构承受荷载作用条件下混凝土材料性能、结构构造参数与服役寿命挂钩,忽视了混凝土结构与材料的交互作用。因此,未来耐久性设计规范应进一步实现与新材料、寿命预测新模型、模型计算新方法等的对接,逐步建立基于材料与结构一体化的耐久性设计标准。在耐久性提升技术的评价方面,应重点解决面向设计使用年限的耐久性提升技术加速评价方法。现有实验室模拟评价方法为人工加速手段,不能真正模拟实际工程中多因素环境耦合的劣化条件,故导致实际工程中耐久性提升技术往往较早、较快地出现破坏与失效,与实验室模拟结果难以吻合。因此,应针对实际混凝土工程的服役环境与设计寿命需求,建立实验室人工加速老化结果和实际户外暴露结果的相关性,完善耐久性提升技术的评价方法。2.5多功能混凝土改变传统混凝土的组成或添加特殊功能型组分,利用传统或特殊工艺可以制备出具有特殊功能(譬如:超疏水、透水、自修复、自催化等)的混凝土是未来发展方向。超疏水改性混凝土在提升混凝土抗冻性、抗离子侵蚀性能以及自清洁方面效果突出,已探明固体表面疏水性能取决于微观结构和表面自由能,目前已制备出低表面能、可形成微纳米结构并与混凝土紧密连接的超疏水材料,未来将聚焦在提高超疏水材料的粘结强度、耐久性和环境适应性。透水混凝土因其多孔隙特征能够过滤净化、存蓄滞留雨水,是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过程的重要材料之一,目前已探明胶材用量、水胶比、增强剂、骨料粒径与压碎值等对透水混凝土粘聚性、工作性、透水性能及强度的影响,未来将聚焦在透水混凝土的可预拌化,以节约资源、能源、提升建设效率和施工质量。自修复混凝土在普通混凝土拌合时添加特定矿物掺合料、含有胶黏剂的微胶囊或微生物等组分,在混凝土开裂部位进行自感知、自修复,最终提高混凝土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下一步工作将集中探讨微胶囊尺寸大小、掺量优化的理论依据以及微生物的适应性问题。自催化混凝土利用光催化反应,缓解城市气候环境污染带来的生存问题或改善高速公路及城市道路对自然环境的污染,未来将聚焦于提高光催化剂在水泥基材料中利用率、光催化效果与耐久性方面。2.6混凝土材料再生循环利用将废弃混凝土回收再利用制备新混凝土,可以减少天然集料的开采与消耗,解决大量废弃混凝土污染生态环境的难题。现有研究已聚焦再生混凝土的骨料特性与处理工艺、工作与力学性能、耐久性能,并在理论研究与初步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已从理论研究向推广应用发展。然而,当前再生混凝土的研究大部分还是停留在材料层次,缺少大量结构性能的研究,未来须关注再生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与结构耐久性研究。3结语(1)长期的服役已验证混凝土是一种技术经济性突出的基础性材料,已成为土木工程大量使用的主体建筑材料。继钢筋混凝土、预应力钢筋混凝土与纤维混凝土技术之后,混凝土基体微结构调控与性能提升将是未来混凝土技术第四次飞跃的主要驱动力。(2)混凝土微结构调控重点在于探明适于服役环境、设计年限与目标性能要求的微结构参数,通过组成优化实现对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裂缝控制与耐久性的提升。现阶段混凝土工作性调控技术主要包括强分散、高保坍、低粘度与高适应性四个方面,而发展适用于机制砂高性能化学外加剂则是未来一段时间需要关注的重点。在收缩变形方面,目前混凝土非荷载裂缝的抗裂性评估及设计主要聚焦于应力准则,已形成混凝土不同阶段多种收缩的定向、高效抑制技术,未来在抗裂性评估及设计过程中兼顾考虑荷载的影响,根据工程需求控制收缩和荷载引起的开裂,形成典型的结构和工况的裂缝控制成套技术体系。(3)减小孔隙率、优化孔结构、提高密实度是当前实现混凝土高与超高强的主要技术,纤维增强则是混凝土超高韧的核心技术,基于纳米材料的早强技术已在预制构件中得到应用。未来如何实现混凝土超高强与超高韧的统一,同时以常规原材料、常规工艺实现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制备则是亟需重点研发的核心技术。(4)基于概率统计方法的耐久性设计方法已成为国际研究的主流方向,表层隔离介质侵入、混凝土基体抗介质侵蚀和提高钢筋耐腐蚀能力则是现阶段混凝土耐久性提升的主要技术方向,未来应重点开展混凝土材料与结构耐久性一体化设计及等效加速评价方法的研究。(来源:《硅酸盐学报》2020.01)

毒蜘蛛

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概况:第三章 市场分析3.1装配式建筑:能耗低、施工效率高、绿色环保3.1.1结构特点:以部件预制化为核心,施工现场拼接组装装配式建筑以部件预制化为核心, 相对于在工地现场浇灌为主的传统建筑方式,装配式建筑是一种提前将部分或全部构件在工厂预制完成,运输并通过一定连接方式在施工现场将零散的预制构件拼接组装而成的新型建筑形式。现阶段装配式建筑主要包括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现代木结构三大结构体系。三大结构体系依使用范围与自身特点,各有优势。预制装配式钢结构钢结构是主要的装配式建筑结构类型之一, 结构主要由型钢和钢板等制成的钢梁、钢柱、钢桁架等构件组成,各构件或部件之间通常采用焊缝、螺栓或铆钉连接。因其自重较轻,且施工简便,广泛应用于大型厂房、场馆、超高层等领域。目前国内钢结构行业市场化程度高,行业集中度低,同质化竞争严重。根据工艺和用途, 钢结构行业又可分为轻钢结构、多高层钢结构、空间钢结构三个子行业。以厂房为代表的轻钢领域, 应用广泛,技术相对成熟,进入壁垒相对较低,市场分散且竞争最为激烈;多高层钢结构领域,由于钢结构工程技术含量高,制作安装难度较大,产品质量及精度要求高,竞争较轻钢市场缓和;而空间结构主要运用于大型体育场馆、剧院、机场、火车站等大跨度公共建筑,对资金资质、 产品质量和精度有着严格要求,进入门槛高,在三者中竞争最为和缓。 在钢结构住宅领域, 由于我国钢结构住宅市场兴起较迟, 认知普及度较低,且存在技术壁垒, 因而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推广进程较为缓慢。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PC) 构件是指在工厂中标准化加工生产的混凝土制品, 具有结构性能好、产品质量高、 施工速度快等特点, 适用于各类工业化建筑,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和适用性, 主要包括预制PC墙板、折叠楼板、楼梯和叠合梁等产品。 由于与传统应用较广的现浇混凝土结构一脉相承,因此也是目前装配式建筑三大结构体系中推广最顺利,覆盖范围最大的一种。从2016年住建部推行的119个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来看,混凝土结构占比最大达46%, 系混凝土产业发展较早且成本方面具备优势,但PC构件领域成本竞争激烈,且优化空间有限,短期之内难以对传统现浇混凝土形成替代。与预制钢结构相比,虽然占据成本优势,但难以满足抗风、抗震及超高度、跨度等设计要求,行业发展高度有限。装配式木结构木结构体系是一种工程结构,它以木材为主要受力体系。由于木材本身具有抗震、隔热保温、节能、隔声、舒适性等优点,加之经济性和材料的随处可取,在国外特别是美国,木结构是一种常见并被广泛采用的建筑形式。 然而,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房屋需求量大,森林资源和木材贮备稀缺,木结构并不适合我国的建筑发展需要。而近年来出现的木结构大多为低密度高档次的木结构别墅,主要是为了迎合一定层面的消费者对木材这种传统天然建材的偏爱, 行业整体体量较小。三大结构体系优缺点对比3.1.2比较优势:施工周期、资源消耗以及节能环保占据先天优势装配式建筑与传统浇灌式建筑相比,在施工周期、资源消耗、节能环保等方面占据先天优势。作业方式来看,传统建筑方式采用半手工操作,施工现场进行混凝土现浇,易产生大量废水、噪声与粉尘,造成水污染与粉尘污染。 从浇灌定型到安装,耗时较长,严重影响施工速率。由于材料采购或进场验收环节把关不严、不同工人熟练度差别较大、施工现场管理不善等原因,建筑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浇灌过程中水泥、钢筋、木板等辅材消耗浪费严重,安装过程中人工作业量较大,因而存在着较高安全事故隐患。装配式建筑构件多在工厂依靠模具规模化生产,可控的工厂环境能较好的保证构件和部品质量,节约建筑材料,质量稳定可靠;运输至施工现场后,由专业化施工团队直接进行吊装与安装,人工作业量少、工程耗时短,相应的事故率也较低,因而装配式建筑拥有着先天优势。传统浇灌式建筑 PK 装配式建筑3.2我国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状况3.2.1装配式建筑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我国装配式建筑収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収展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 在“一五”计划中提出借鉴苏联及东欧各国经验,在国内推行标准化、工厂化、机械化的预制构件和装配式建筑;2)20 世纪 60 年代, 多种混凝土装配式建筑体系得到快速収展,预应力混凝土圆孔板、预应力空心板等快速推广;3)20 世纪 70-80 年代, 装配式建筑应用大量推广,北京从东欧引入了装配式大板住宅体系,建设面积达 70 万平米,至 80 年代末全国已经形成预制构件厂数万家,年产量达 2500 万平米;4)20 世纪 80 年代-21 世纪初,唐山大地震収生后, 采用预制板的砖混结构房屋、预制装配式单层工业厂房等在唐山大地震中破坏严重,引収了人们对装配式体系抗震性能的担忧, 装配式建筑大量减少;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建筑设计逐步多样化、个性化,混凝土现浇结构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5)2008 年-2013 年, 随着我国建筑科学的持续迚步,抗震技术有了长足収展,为装配式建筑的収展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我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建筑业农民工数量减少,使得我国劳动力成本大幅提升,实现建筑工业化降低生产成本逐步得到建筑企业重视;6)2014 年以来, 中央及全国各地政府均出台了相关文件明确推动建筑工业化,形成了如装配式剪力墙结构、装配式框架结构、装配式钢结构等多种形式的装配式建筑技术,我国装配式建筑行业终于迎来了新的快速収展时期。我国装配式建筑収展历程3.2.2装配式建筑工期/环保优势突出,成本劣势有望不断缩小1)装配式建筑有利于提高生产质量,缩短建设周期装配式建筑的构件由工厂生产线生产,构件就是标准化的产品,质量比在现场生产更有保证,而运到现场就可以直接迚行安装, 一方面操作简单有利于提高效率, 另一方面则有利于缩短项目建造工期。 从美国的预制/模块化建筑的収展情况看, 目前美国有 66%的项目在运用了预制/模块化的建造方式后实现了工期的缩短, 28%的项目维持工期不变, 6%的项目工期有所延长。 在 66%工期缩短的项目中,工期缩短 4 周以上/缩短 3 周/缩短 2 周/缩短 1 周的项目占比分别为 35%/10%/14%/7%。从我国目前的収展情况看,钢结构建筑可较传统现浇结构节约 1/3 的工期。美国预制/模块化建造模式对于建设项目工期的影响2)建筑环保节能収展大势所趋, 装配式建筑完美契合受我国环保政策持续趋严影响,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绿色建筑収展。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目前我国城乡建设的增长方式依然粗放,収展质量与效益不高, 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能源资源消耗高、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比较突出。 因而大力収展绿色建筑,能够最大效率地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 转变增长方式,缓解资源约束。装配式建筑高度契合了绿色建筑对于节能环保的要求, 装配式采用了工厂化制造,现场拼装的生产方式,施工过程较现浇结构大大简化,现场消耗人工量大大减少,减少原材料使用量,缩短建设周期,显著降低施工扬尘和噪声污染。绿色建筑产业链 我国绿色建筑项目数量保持快速增长3)我国装配式建筑与传统结构造价差距不断缩减,未来优势有望逐步显现借鉴美国, 在技术収展成熟的情况下,装配式建筑的建造成本现浇结构更低。 从项目造价方面看,有 65%的项目在运用预制/模块化建造技术后实现了造价的下降, 27%项目造价维持不变, 8%的项目造价有所提高。在实现项目造价下降的项目中,降低超过 20%/降低 11%-20%/降低 6%-10%/降低1%-5%的项目占比分别为 5%/17%/19%/24%。从项目造价成本看, 由于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市场仹额仍较低,构件生产厂产能利用率不足,构件生产成本偏高导致装配式建筑造价高于传统现浇结构 10%左右, 但我们认为,在劳动力成本持续快速上涨以及装配式建筑建设觃模扩大带来的构件制造成本的下降的背景下,装配式建筑与传统结构造价差距不断缩减,未来优势有望逐步显现。美国预制/模块化建造模式对于建设项目预算的影响3.2.3人口红利消失叠加环保趋严,我国装配式建筑迎快速发展期目 录第一章 总论 51.1项目摘要 51.1.1项目概述 51.1.2项目承办单位概况 81.1.3建设地点、规模、内容及建设期限 81.1.4项目投资规模及资金构成 91.1.5资金筹措方式 101.1.6财务评价 101.1.7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01.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说明 111.2.1可行性研究及报告编制依据 111.2.2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2.3编制原则 131.3社会影响评价 131.4研究结论与建议 131.4.1项目研究结论 131.4.2建议 14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162.1项目背景 162.1.1国家政策不断加码,装配式建筑上升至国家层面 162.1.2地方政策持续跟进,制定装配式建筑发展目标 182.1.3新型城镇化助力装配式建筑发展 202.1.4装配式建筑优势大,是建筑行业升级方向 202.1.5装配式建筑市场前景广阔 212.2项目建设必要性 222.2.1是实践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必然选择 222.2.2是泰安市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222.2.3促进泰安市建设领域节能减排降耗发展的需要 232.2.4发展装配式建筑是促进当前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措施 242.2.5是带动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 242.2.6是全面提升住房质量和品质的必由之路 25第三章 市场分析 263.1装配式建筑:能耗低、施工效率高、绿色环保 263.1.1结构特点:以部件预制化为核心,施工现场拼接组装 263.1.2比较优势:施工周期、资源消耗以及节能环保占据先天优势 293.2我国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状况 303.2.1装配式建筑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303.2.2装配式建筑工期/环保优势突出,成本劣势有望不断缩小 313.2.3人口红利消失叠加环保趋严,我国装配式建筑迎快速发展期 333.2.4政策助推钢结构建筑市场扩张,雄安新区标杆作用凸显 353.3装配式建筑市场发展空间 363.3.1装配式建筑或迎来爆发式增长 363.3.2钢结构住宅未来市场空间达千亿元 37第四章 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分析 394.1项目选址地 394.2建设条件分析 404.2.1地理位置优越 404.2.2自然条件适宜 404.2.3物产资源丰富 414.2.4基础设施完善 414.2.5经济发展迅速 424.3项目建设条件综合评价 42第五章 项目规划方案 445.1项目建设规模 445.1.1建设规模确定的原则 445.1.2建设规模 445.2产品方案 445.2.1产品种类及性能 445.2.2产品产量 475.3工艺技术方案 475.3.1工艺方案设计指导思想 475.3.2技术方案选择原则 475.3.3生产工艺流程图 485.4设备采购方案 495.4.1设备选型原则 495.4.2主要设备选型 495.4.3主要设备来源 505.5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和动力供应 505.5.1主要原材料、辅助材料的种类规格、年需用量 505.5.2原材料、辅助材料来源 505.5.3燃料动力需求量 505.5.4水、电和其它动力的供应 515.6总图方案 515.6.1设计规范及依据 515.6.2平面布置 525.6.3竖向布置 525.6.4道路 525.6.5厂区绿化 525.6.6消防安全 525.6.7围墙、大门 535.6.8总图主要数据指标 535.7项目建设方案 535.7.1设计依据 535.7.2土建内容 535.7.3建筑工程一览表 545.8公用辅助工程方案 555.8.1给排水 555.8.2电力及通讯 565.8.3暖通、空调 58第六章环境保护 596.1场址环境条件 596.2环保要求 596.3项目建设和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及治理措施 596.3.1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及治理措施 596.3.2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及治理措施 606.4.3绿化 616.5环境管理 616.6环境影响评价及建议 626.6.1环境影响评价 626.6.2建议 62第七章劳动安全与消防 647.1劳动安全 647.1.1执行的标准和依据 647.1.2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 657.1.3预期效果及评价 657.2消防 667.2.1主要依据及有关标准 667.2.2消防措施 667.2.3消防管理制度 67第八章 节能分析 688.1节能概述 688.2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 688.3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 698.3.1项目生产能耗情况 698.3.2能源指标及分析 728.4节能措施 748.4.1主要障碍分析 748.4.2节能措施 748.5能源管理 778.5.1能源计量 778.5.2能源管理 77第九章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799.1组织机构 799.1.1设置原则 799.1.2组织架构 799.2项目人力资源配置 819.2.1生产作业班次 819.2.2劳动定员数量 829.2.3职工工资福利 829.2.4员工来源及招聘方案 829.2.5员工培训计划 839.3项目实施进度规划 839.3.1项目建设工期 839.3.2项目工程实施进度安排 839.3.3项目规划工程实施进度表 84第十章 项目总投资估算 8510.1投资估算依据 8510.2总投资估算 8510.2.1建设投资估算 8510.2.2建设期利息 8710.2.3铺底流动资金估算 8810.2.4总投资及其构成分析 8810.3资金使用计划 8810.4资金筹措计划 88第十一章财务效益分析 8911.1评价说明 8911.1.1范围及方法 8911.1.2计算期及构成 8911.1.3生产负荷 8911.2财务效益分析 8911.2.1销售收入及其税费计算 8911.2.2项目总成本估算 9011.2.3利润和利润分配 9111.3财务评价 9111.3.1盈利能力分析 9111.3.2偿债能力分析 9111.3.3不确定性和盈亏平衡分析 9411.4结论 95第十二章 项目研究结论 9612.1项目研究结论 9612.2建议 97财务附表 99附表一:流动资金估算表 99附表二:投资使用计划和资金筹措表 100附表三: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101附表四:固定资产折旧及摊销费用计算表 102附表五:损益和利润分配表 103附表六:财务现金流量表 104附表七:资金来源及运用表 105附表八:资产负债表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