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近日,由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强调,要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要保障民生底线,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发展中营造平衡;要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全面建立生态补偿制度。 湖南应如何贯彻会议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湖南日报》特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扎实推进园区产业链建设 助力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许安明 日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就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作出重要部署,指出要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支持上下游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增强产业链韧性,提升产业链水平,在开放合作中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 园区作为技术、人才、资金等高端要素的聚集地,是产业链培育的核心载体。近年来,湖南以“建链、补链、强链、延链”为引领,大力推进园区产业链建设。比如省级层面设立了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含磁浮)、工程机械等20个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链;长沙筛选了22个新兴优势产业链,并在相应园区成立了产业链办公室;湘潭组建了18个产业链和16个产业联盟。2018年,全省园区完成生产总值1.39万亿元,以0.51%的国土面积,为全省贡献了超过1/3的GDP,其中工程机械产业链实现营业收入1660亿元,增长率为9%,稳居全国第一。目前,湖南已经打造了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材料3个万亿级产业链和电子信息、医药、机械等11个千亿产业链。 与此同时,我省园区产业链发展也还存在聚集度不高、企业本地配套率低、产品附加值较低、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链脆弱等一系列问题。在经济转型发展关键时期,各园区应根据自身的发展基础和实际情况,紧扣重点产业链精确招商,加速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促进园区产业链集约化、差异化和品牌化发展,以高水平产业链推动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 打“引导入园,动态退出”组合拳,推动产业链由“散”向“聚”转变要描绘招商规划这张“图”。坚持“招大招强、招特招优”原则,根据各园区主导产业链发展,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上市公司行业龙头、民企100强、行业100强和全球细分行业前100位企业,紧盯领军企业、“第二总部”、优质企业,有针对性地构建招商库。 要守好项目入园这扇“门”。鼓励省级以上园区建立科学的项目评价体系,对标评价招商项目,严格执行入园标准。同时允许发展不充分的园区,如大湘南、大湘西地区园区在承接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时,可以适当降低标准。 要下好项目落地这颗“种”。我省招商引资项目普遍存在落地慢、难落地问题。比如,在2018年以来长沙重大招商签约项目中,资金到位率最高的浏阳经开区也只有33%。对此,各园区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与企业沟通对接力度,做好项目跟踪服务,帮助企业解决遇到的问题,推动项目顺利落地。 要打出动态退出这张“牌”。推动土地相对不足的园区由“筑巢引凤”向“腾笼换鸟”转型,逐步淘汰产能落后、与园区功能定位不符的企业,为引进主导产业优质项目腾出空间。 以“创新引领,开放合作”双驱动,推动产业链由“脆”向“韧”转变摸清我省各园区产业链家底,整理急需突破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聚集各方力量攻关。以人工智能及传感器产业链为例,应重点支持芯片、操作系统、存储系统、高端服务器、中间件、类脑神经计算系统、数据处理与无线集成技术、特种传感器计量检测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发。 鼓励企业开展自主研发,增加科研经费,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支持并购产业链上具有核心技术的企业。 支持企业和科研院所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打造省级创新平台。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深化在前沿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合作。比如支持新型轻合金产业链企业与湖南稀土金属材料研究院、中南大学深化合作,支持金霞经开区与国防科技大学开展合作、共同打造军民融合产业。 支持成立产业链联盟和行业协会,建立一批共同投入、共同研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创新合作组织,联合攻克共性技术难题。 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通过举办专利对接会等活动为企业和科研成果搭建“友谊桥梁”,指导和帮助具有产业化潜力的研究成果进驻孵化平台。 用“财税支持,金融支撑”两抓手,推动产业链由“弱”向“强”转变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特别是加强交通、住房、医疗、教育等配套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保障,打造好“产业新城”的硬件基础。 围绕园区主导产业链,进一步丰富产业链发展基金种类并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基金的杠杆效应,支持补齐短板、重点企业挂牌上市、培育龙头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加快退税和补贴兑现速度,减少等待时间,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提高资金周转速度。 建立健全“金融机构+企业+风险补偿金”机制,支持园区产业链上优质中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探索与保险公司、担保机构合作,拓宽风险补偿金来源渠道。 深化园区与证券公司等平台合作,鼓励和支持具有条件的园内企业发行公司债券或短期融资券,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用于扩大再生产。 构建园区风险投资项目对接大数据平台,筛选符合条件的项目入库,通过精准匹配和推荐,促使风险投资企业高效对接园区培育项目。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特约研究员) 落实能耗“双控”目标 筑牢绿色生态根基熊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强调,要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以下简称“能耗‘双控’”)制度,全面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和纵向生态补偿机制。这既是应对能源约束趋紧、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战略举措,也是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的良方,对我省今后一个时期加快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生态环保工作合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强化目标责任,严控重点领域能源消费增量健全政策机制,层层分解落实“双控”目标任务。应及时进行“双控”目标完成形势预警,严格执行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制度:对未完成能源消耗强度控制目标的地区实行“一票否决”;对未完成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的地区,实行高耗能项目缓批限批;对能耗“双控”目标均未完成地区,实施区域能评缓批限批,暂停或减少中央和省、市级节能减排财政资金支持。 落实监管和核查责任,加强节能绩效管理。应以钢铁、有色、化工、造纸、印染、建材、电镀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为重点,严格禁止新增落后产能,逐步淘汰一批落后产能;转移一批不具备能源资源优势、但属产业链必需且仍有发展空间的加工环节;推动高效节能产品应用,引导企业实施节能改造,统筹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商业等重点领域节能工作。 加快产业升级,以结构性调整推进节能降耗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腾退化解旧动能,积极培育新动能,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应更加重视运用经济手段,严格落实差别化价格政策,基本形成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和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局面;加强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专项执法检查,建立以提高节能环保标准倒逼过剩产能退出机制;加快循环经济产业集聚、规模化发展,积极打造循环经济示范区。 着力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应大力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快完成火电行业和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燃气发电、垃圾发电和生物质发电机组脱硝改造,推广使用清洁优质煤及清洁能源;加快推进“气化湖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设,减少原煤消耗;鼓励发展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加快完成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城中村和城郊接合部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替代。 严格节能准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从严执行国家、省节能准入规定,提高项目建设节能准入门槛。应严格实施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用能设备应达到一级能效标准;严格新上耗能项目环评审批,新建能耗项目排污强度应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加快完善以产业标准准入为核心的政策支撑体系、监管考核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形成可持续的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格局。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布局向集约、高效、协调转变。力争2020年底之前全省地级城市和县城建成区内重污染企业基本完成搬迁改造、现有危险废物经营企业全部分类入园;实行差异化区域产业政策,进一步明确各区域能源消耗与排放要求,工业化发展、城镇化开发应建立在对其所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基础之上,在生态保护功能重要性显著地区,应严格控制工业化、城镇化开发规模。 完善多元补偿机制,增强生态环保工作合力抓好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应将生态保护补偿与主体功能区规划、能源消耗“双控”、产业转型升级、严守生态红线等工作有机结合,重点在“一湖三山四水”生态功能区开展生态保护补偿;细化森林、湿地、水流、耕地、草原五大领域生态保护重点任务,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积极争取国家补偿资金和政策支持,探索建立“中央、省区、市、县四级财政资金投入+撬动社会资金投入”机制;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健全省级生态保护补偿资金投入机制。 加快推进生态保护补偿标准体系、沟通协调平台建设。应以流域为重点,鼓励受益地区与保护生态地区间通过资金补偿、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式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关系;加快建立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利益补偿机制,健全资源输出地和输入地之间的区际利益补偿机制;积极开展碳排放权交易总量及配额分配工作,重点推进林业碳汇交易、完善森林生态价值补偿机制;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度,全面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污指标有偿使用和交易;完善政策立法,明确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补偿范围、资金来源、补偿标准等,加快推进生态补偿的制度化和法制化。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理工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孙岳兵 日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强调,要保障民生底线,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发展中营造平衡。 基本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公民都能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其核心是促进机会均等。 推进我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建立健全符合省情、结构合理、均衡配置、持续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民生保障。 一是坚持创新发展,优化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方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决定的。因此,首先应合理引入市场竞争,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均等化。当前,我省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的非均等化现象还比较严重,比如“农村学校太弱、城镇学校太挤”仍是我省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大难题。政府应更多引入市场机制、市场化手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其次,应推进资源配置“智慧化”,实现“大数据+基本公共服务”深度融合。政府应积极建立数据资源交换平台、大数据分析系统,推动实现跨地域、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资源重置、信息共享,增强资源配置的针对性、有效性和便捷性,更好更快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 二是坚持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目前,我省长株潭地区、洞庭湖地区、大湘南地区、大湘西地区四大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异较大,应建立省级统筹协调机制,加大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和公共资源配置力度;鼓励长株潭城市群采用定向援助、对口支援和对口帮扶等多种形式,支持大湘西、大湘南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与此同时,要下大力气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制度城乡一体设计、一体实施:重点以县市区为单位,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内容和标准统一衔接;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补齐农村、特大镇基本公共服务短板;鼓励和引导城镇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促进城市优质资源向农村辐射。 三是坚持绿色发展,提供优质生态的基本公共服务。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以绿色发展为方向,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公共服务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政府应进一步加大环境治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深入实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营造“天蓝、水清、地净”的美好环境;统筹城乡饮水安全、垃圾处理、改水改厕,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 四是坚持开放发展,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目前,我省公共服务资源的供给方式主要包括政府主导供给、政府购买服务以及PPP 模式等,市场参与仍不足,供给主体单一。应推动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成员广泛参与、公办与民营相结合、有法律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比如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发展养老服务和托养服务、兴办残疾人康复等机构,推动社会资本投入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等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大力发展志愿服务,促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经常化和规范化,推动志愿服务与政府服务优势互补、有机融合。 五是坚持共享发展,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目前,我省在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方面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缺乏资源与信息的共享协调,“供给不足”“供给过剩”并存的供需错位现象较为普遍。鉴于此,应依托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技术,加快构建基本公共服务数据共建共享平台。既要整合公共服务系统不同部门、机构生成的数据信息,还要整合散落于政府、市场、社会中的公共服务供需数据信息;平台中应有反映各类公共服务的供给现状、各市州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的供给总量以及供给的密度水平等数据。基于此,才能在全省范围内科学合理部署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和建设,取长补短、扶贫济弱,从而实现各市州间、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增强自主能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肖皓 近年来,随着“三去一降一补”扎实推进,湖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产业规模、产业链水平均大幅提升,产业结构已实现“三二一”转变,新增 “四上”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国家重点服务业企业)6500多家。日前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出“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这对我省产业继续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标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的发展思路,湖南产业在以下四个维度存在再造提升空间:一是产业协同性。产业协同性是指区域范围内产业一体化的相互协作形态。长三角地区已开始从“产业飞地”向“科创飞地”协同新业态升级,湖南产业一体化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二是产业链韧性。产业链韧性关系到产业抵御外部冲击能力,主要在于“卡脖子”的关键零部件、原材料是否可以独立自主供应或者有可替代的供应商。对湖南而言,提升产业链韧性应围绕优势产业链着力突破“卡脖子技术”,从而做强产业链而不是简单做大产业门类;三是价值链攀升。产业价值链攀升的核心是产业要素投入结构的高级化,如高技能劳动力、内部研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全要素生产率等。当前,湖南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为1.94%,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申请和授权专利增速较快与科技成果转化难、转化率低共存;四是创新创业环境。在缺乏竞争的市场环境下难以实现要素有效配置,在无序竞争或过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则难以形成“自主研发”主导的产业路径。湖南应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成为传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的产业高地。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归根到底是要提升自主能力。当前,湖南应充分考虑技术革命带来的产业新业态,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把握好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创新型省份建设等历史机遇,全方位夯实自主能力基础,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在深化产业协同中巩固自主能力。 在信息技术等新兴技术推动下,产业融合已成为重塑产业结构、跨界创新的重要手段。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的融合,特别是互联网+制造、人工智能+制造、制造+服务等融合模式,推动了全链条产业升级、跨产业升级。其中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是产业间协同的新业态,可使企业通过优势资源协调互补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拓展自主能力。比如中联重科在产品、制造、决策等方面实现了智能化,提升了核心竞争力,同时通过工业互联网增值服务创新商业模式,促进了工程机械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湖南与珠三角、长三角一直有着较为紧密的产业合作,应加快探索“科创飞地”模式,在区域产业协同中巩固自主能力。 ——从突破“卡脖子技术”中挖掘自主能力。 企业既是市场经济主体,也应该是创新主体。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有效调用相关资源,合力突破“卡脖子技术”,是增强产业链韧性、提升产业链抗风险能力及竞争力、培育企业自主能力的必然选择。比如早在2010年,湖南省科技厅、长沙市科技局就和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共同出资3000万元,探索了政府和企业联合向全国招标设立科技重大专项以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先河。近年来,三一重工不断攻克关键技术,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了优势地位。 ——从要素结构升级中获取自主能力。 科技创新是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形成自主能力、获取技术垄断利润的关键驱动力。一方面,要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深度融合大趋势中把握产业发展的方向、路径与重点,通过产业选择与产业链升级实现价值链攀升;另一方面,要从科技创新的源泉出发,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和科技金融等高级要素对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的积极作用。比如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汇集了各类高级要素,应在新材料、装备制造、超算等领域大胆探索“产业链”“产品链”协同创新的要素配置新模式。 ——在创新创业环境中锻炼自主能力。 优化营商环境、激励创新创业,对于湖南创新型省份建设至关重要。2019年,湖南以“最简的审批、最宽的准入、最优的服务、最高的效率、最省的费用和最规范的监管”为目标,在全省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执行年”活动。为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实施,建议建立共性技术平台以解决通用技术外部性问题、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以保障创新收益、提升专利成果转化率以释放技术的市场价值。 (作者系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编:姚帅]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月9日讯(通讯员 易丹)由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湖南省科学技术厅指导,长沙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主办的湖南省新材料产业协会十周年联谊会暨长沙市新材料企业座谈会在宁乡市举办。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省科技厅、省民政厅、市工信局、宁乡经开区管委会等相关单位,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工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高校教授以及协会、专家委员会以及广大企业代表齐聚一堂。长沙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周双恺会上指出,新材料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其研究水平和产业化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2019年我市规模以上的新材料企业430家,规模工业总产值达1200多亿元,比去年增长11%。他表示,近年来,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呈现出产学研合作良好、成果本地转化率提升、产业投资热度持续高涨、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的良好态势。全市22条产业链中,新材料产业链占据4席(先进储能材料、先进硬质材料、新型轻合金、碳基材料产业链),并呈现出蓬勃生机。展望未来,如何促进长沙新材料产业长足发展?周双恺强调,我市将立足高质量发展要求,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推广应用。鼓励龙头企业构建生态体系,抓配套、抓整合、抓延伸,引导大量中小型配套企业集聚在龙头企业周边,帮助提高生产装备水平、工艺技术水平以及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湖南省新材料产业协会执行会长覃事彪表示,过去十年,不只是“创会、建会、强会”的发展史,也是见证在湖南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史、会员企业的成长史,更是参与湖南经济建设的光荣史。湖南省新材料产业协会秘书长习小明对协会成立十年的工作做了全面回顾与展望。他表示,十年来,湖南省新材料产业协会在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省科技厅、省民政厅等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在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下,为湖南新材料产业打造了一个优质公共服务平台。协会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关心和帮助,得到了广大会员和专家的大力支持。协会坚持民主办会、开放办会、廉洁办会的原则,获得政府的信任,获得会员的拥护,逐步增强了凝聚力、号召力和影响力。展望未来,协会将继续以推动湖南新材料产业发展为己任,立足协会现实基础,进一步巩固5A级协会荣誉成果,通过努力大幅度提升协会公共服务平台综合能力,形成协会核心能力,建成“服务质量一流、能力水平一流、发挥作用一流、规范流程一流、诚信守信一流”的国内知名、有影响力的5A级品牌协会。为表彰推动湖南新材料技术及应用的发展的优秀个人和企业。会上,肖加余、尹笃林、肖汉宁、刘咏、刘楚明、李周、王先友、梁叔全、杨华明、单汨源、刘祖铭、姜锋、张忠健、白书欣、刘其城被颁发协会突出贡献专家奖。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湖南金博碳素股份有限公司、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湘江涂料科技有限公司、湖南盛业土工材料制造有限公司、湖南长远锂科股份有限公司、威尔登环保设备(长沙)有限公司、湖南恒信新型建材有限公司、长沙市紫荆花涂料有限公司、湖南火神仪器有限公司10家企业被颁发优秀会员企业奖。
集微网消息(文/ Lee),7月8日,亚光科技发布公告称,为满足其业务拓展和战略发展的需要,公司拟与湖南天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南天玥”)共同组建长沙新一代半导体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具体以相关主管部门最终核定的名称为准)。双方一致同意,在省、市、区各级政府指导下,联合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等 20 余家科研院校、龙头企业,依托长沙新一代半导体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组建长沙新一代半导体研究院,并于 2019 年 7 月 7 日签订了《关于联合组建长沙新一代半导体研究院的合作协议》。据披露,研究院是由湖南天玥会同国内外新一代半导体产业核心企业、科研院所以及相关社会机构联合依法成立的科研创新机构。研究院聚焦以第三代半导体为核心的新一代半导体核心技术设备以及应用产业创新发展,重点在联合研发新一代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的基础上,着力推进新一代半导体应用和智能制造的全链条科技创新和产业孵化,联合引进国内外具有技术和产业优势的大学、科研机构以及产业链龙头企业,针对新一代半导体核心技术设备和工艺发展的共性支撑技术以及重大现实问题,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应用创新,并探索解决核心技术转移转化和产业发展的模式途径,逐步建成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新一代半导体科研创新中心。研究院的主要目标为,2025 年前,逐步导入建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 5-10 家,孵化具有一定规模的新一代半导体成果、项目约 50 项,制定具有影响力的标准规范约 10 项,申请专利约 100 项。湖南天玥法定代表人为唐智勇,注册资本金达1亿元人民币,经营范围包括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能源技术研究、技术开发服务;新材料技术推广服务;信息电子技术服务;LED 照明技术的研发等。亚光科技表示,本次合作有助于双方通过资源的整合与协同,充分发挥各自领域的优势,共同聚焦以第三代半导体为核心的新一代半导体核心技术设备以及应用产业创新发展,实现互利共赢,既有助于公司的产业发展,也有望实现较高的资本增值收益,从而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符合全体股东的利益和公司发展战略。据悉,亚光科技集团系由原太阳鸟游艇股份有限公司在收购成都亚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基础上改名而来,致力于高技术船用电子、船用装备及其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是军工电子、微波雷达、智能船艇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亚光电子前身为成都亚光电子有限责任公司,系由原国营亚光电工总厂(又称国营第970厂)改制而来。国营亚光电工总厂建立投产于1965年,是原电子工业部最早建立的半导体器件厂家之一,是我国第一批研制生产微波电路及器件的骨干企业,也是我国军用微波电路的主要生产定点厂家。50多年来,亚光电子一直致力于微波和微电子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在LTCC、MCM、SIP、SOC和MEMS等微波电路前沿技术领域都有一定建树,始终处在国内军用射频微波行业的前列。产品覆盖频率从几十MHz到100GHz,实现了频道全覆盖,产品全覆盖,应用平台全覆盖,先后承接了众多国家重点工程、武器装备的军用电子元器件科研生产任务。(校对/GY)
01:3412号在长沙召开的碳基材料产业发展论坛上,长沙5家碳基材料企业与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打造长沙超级材料之城。记者 陈奕如:我手边的是石墨烯电热膜,一插上电我的手瞬间就感受到有些烫了,我们从热成像仪能看到具体的数值。它的数值几乎都在50-60度左右。这种,石墨烯电热膜发热均匀,热转发率达99.9%,是制造地暖、墙暖、发热服以及理疗工具的黑科技新材料,已在湖南实现量产。湖南医家智烯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营销事业部总经理 吴伟:目前大家的生活更加注重清洁能源的使用,这一块的话我们的材料是非常好的一种应用。湖南东博烯材润滑科技有限公司拥有从石墨烯到终端产品石墨烯润滑油的完整生产链,机油中只要添加千分之五的石墨烯,润滑效果和耐磨性就能成倍增长。湖南东博烯材润滑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裁 邱霜:它比普通机油售价低三分一,线上速度占领非常快。长沙拥有国家碳/碳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近20家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通过产学研合作,将进一步打通碳基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打造超级材料之城。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教授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熊翔:只有通过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成果能够尽快转化,企业能够最快得到最新的最先进的技术来。长沙声音CSSYchangshashengyin
7月6日,长沙举办新一代半导体产业链建设合作交流暨集中签约活动。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曹健林,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郭桂蓉,湖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童旭东,长沙市委副书记朱健,副市长邱继兴等领导出席。(长沙新一代半导体研究院揭牌运行啦~)(现场签约。)会上,观想科技与湖南湘江新区、创一电子与望城经开区、尤内森株式会社与浏阳高新区等20个材料、芯片器件、智能制造和应用等项目现场签约。由清华大学等20家国内一流高校、行业龙头企业联合筹建的长沙新一代半导体研究院正式揭牌运行。半导体材料之于集成电路,如同土地之于城市。很明显,山地、丘陵多者不适合建造城市,沙化土壤、石灰岩多的地方也不适合建造城市。“建造”城市需要选一块好地,“集成”电路也需要一块合适的基础材料——就是半导体。常见的半导体材料有硅、锗、砷化镓(化合物),其中应用最广的、商用化最成功的当推硅。世界的科技创新洼地——硅谷,也因此得名。(长沙新一代半导体研究院正式揭牌运行。图片均由星辰全媒体记者 陈诚/摄)如今半导体已发展到第三代,各国都在抢占这一“风口期”。全力打造国家智能制造中心的长沙,已形成了新一代半导体产业链。在近日举办的长沙新一代半导体产业链建设合作交流暨集中签约活动上,20个项目集中签约,长沙新一代半导体研究院正式揭牌。一个新的千亿产业初具雏形。布局:一条主线、三个中心、五个链条半导体是现代高科技产业的基础,是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近年来,长沙围绕“一条主线、三个中心和五个链条”的总体布局,全力推动项目建设,加强技术研发,聚集产业人才,产业链不断向上下游延伸,其中一条主线:以第三代半导体为核心的新一代半导体产业健康生态体系;三个中心:新一代半导体材料中心(浏阳高新区)、新一代半导体科创中心(湖南湘江新区)、新一代半导体应用及智造中心(望城经开区);五个链条:材料芯片产业链、电子电力产业链、微波电子产业链、光电子产业链和配套衍生产业链。目前,长沙正在着手制订关于加快新一代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计划用三年时间重点支持高端研发机构在长沙落户,根据创新成果、产出以及项目给予支持。同时,进一步加强市场对接和技术交流,在5G商用、智能终端、智能网联的优势领域进一步开放应用场景,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之间配套融合发展。特别是对于重点企业、重大科技成果、国家重大项目,将从技术、人才、市场、资金等多个维度给予支持,充分释放政策红利,为新一代半导体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试验田和成长土壤。产业:打造新一代半导体材料技术及产业发展中心近年来,一批新一代半导体产业项目纷纷落户长沙,产业初具规模。天玥科技科创中心签约落户湖南湘江新区月亮岛,项目包括总部基地、研究院、应用及制造中心。未来5至10年,该中心将力争推动长沙建成世界级新一代半导体材料技术及产业发展中心,逐步成为新一代半导体材料产业集群核心地带。上海科谱激光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芯片的研发和生产,总经理陈博表示,光通信芯片广泛应用于5G、自动驾驶、智能制造等领域,但目前还依赖进口,科谱激光则致力于填补这一国内空白。“长沙区域条件优越,而且具备很强的科研优势,我们希望能够尽早落户长沙,为我国新一代半导体产业贡献力量。”“长沙的几个产业园区对新一代半导体都有扶持计划,这是企业成长的动力。”长沙鑫康新材总经理邹硕华认为,产业实现集聚后,有利于实现上下游联动,“客户就集中在周边,沟通合作更加顺畅,如果他们想应用一些新的材料,我们就能及时对接,大家抱团发展。”配置:成立研究院与产业投资基金新一代半导体产业是技术密集、人才密集、资金密集和科技密集型产业。7月6日,由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20家国内一流高校、行业龙头企业联合筹建的长沙新一代半导体研究院正式揭牌。该研究院将开展技术、应用和服务等创新研究,力争到2025年建成国内领先的新一代半导体科创中心。金融是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在这一方面,长沙除了出台政策释放红利,还与协同创新基金、华青股权投资等20多家国内基金管理公司联合建立了新一代半导体产业链项目投资基金联盟,资金规模200亿元,实现了产业项目健康发展与社会资本投入的体系融合。名词解释:新一代半导体半导体可大致分为三代,第三代半导体也被称为新一代半导体。第一代半导体材料硅(Si)和锗(Ge)主要用于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数值计算,成就了“美国硅谷”高科技产业群,促成英特尔、德州仪器等半导体巨头的诞生;第二代半导体材料砷化镓(GaAs)和磷化姻(InP)主要用于无线通信,带来了光纤通信、移动通信、GPS全球导航等电子信息业的飞速发展;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禁带宽度(能带隙)大,又称宽禁带半导体;主要包括碳化硅(SiC)和氮化镓(GaN),SiC最接近产业化。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具有高热导率、高击穿场强、高饱和电子漂移速率和高键合能等优点,可以满足现代电子技术对高温、高功率、高压、高频以及抗辐射等恶劣条件的新要求。目前第三代半导体的典型应用,包括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输电系统、太阳能和风能并网、雷达、5G移动通信等领域。来源丨长沙发布综合星辰在线、长沙晚报记者丨柳佳路 岳珊 陈诚 陈登辉编辑丨谌程校对丨邓佳莹
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7月6日讯(记者 胡锐)今日,长沙新一代半导体产业链建设合作交流暨集中签约活动在湖南湘江新区举行,专家学者、龙头企业和投资机构齐聚一堂,论道长沙半导体产业发展。现场,签约了材料、芯片器件、智能制造和应用等20个项目,长沙新一代半导体研究院正式揭牌运行。目前长沙半导体产业已初具规模,又一千亿产业集群雏形已现。 签约20个项目 成立研究院、基金联盟会上,四川观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湘江新区、湖南创一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与望城经开区、尤内森株式会社与浏阳高新区等20个材料、芯片器件、智能制造和应用等项目现场签约。 “2020年投产,未来投入将超10亿元。”湖南创一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苏立良介绍,他们公司以磁电业务为主,2018年就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联合成立了实验室,本次正式落户望城经开区。 活动现场,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20家国内一流高校、行业龙头企业联合筹建的长沙新一代半导体研究院正式揭牌运行,开展技术、应用和服务等创新研究,到2025年建成国内领先的新一代半导体科创中心。 同时,协同创新基金、华青股权投资等20多家国内基金管理公司联合建立了新一代半导体产业链项目投资基金联盟,产业资金规模近200亿,实现了产业项目健康发展与社会资本投入的体系融合。 长沙新一代半导体千亿产业雏形已成作为国家战略产业,近年长沙早已对于半导体进行总体布局,并以“一条主线、三个中心和五个链条”思路,正全力推动项目建设,加强技术研发,聚集产业人才,产业链不断向上下游延伸。其中一条主线:以第三代半导体为核心的新一代半导体产业健康生态体系,三个中心:新一代半导体材料中心(浏阳高新区)、新一代半导体科创中心(湘江新区)、新一代半导体应用及智造中心(望城经开区), 五个链条:材料芯片产业链、电子电力产业链、微波电子产业链、光电子产业链和配套衍生产业链 。 一批新一代半导体产业项目纷纷落户长沙,产业初具规模。天玥科技“科创中心”签约落户湘江新区月亮岛,项目包括总部基地、研究院、应用及制造中心。未来5至10年,该中心将力争推动长沙建成世界级新一代半导体材料技术及产业发展中心,逐步成为新一代半导体材料产业集群核心地带。长沙又一个千亿产业集群已初具雏形。 “将研究、发布《关于推进新一代半导体产业链建设若干政策》。”长沙市委副书记朱健表示,长沙将抓住这次新一代半导体产业发展“风口期”,未来三年重点支持高端研发机构落户长沙,对重点企业、重大科技成果、国家重大项目,从技术、人才、市场、资金等多个维度给予支持。
格隆汇7月8日丨亚光科技(300123.SZ)公布,公司为满足其业务拓展和战略发展的需要,拟与湖南天玥科技有限公司(“乙方”、“湖南天玥”)共同组建长沙新一代半导体研究院(“研究院”,具体以相关主管部门最终核定的名称为准)。双方一致同意,在省、市、区各级政府指导下,联合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等20余家科研院校、龙头企业,依托长沙新一代半导体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组建长沙新一代半导体研究院,并于2019年7月7日签订了《关于联合组建长沙新一代半导体研究院的合作协议》。研究院是由湖南天玥会同国内外新一代半导体产业核心企业、科研院所以及相关社会机构联合依法成立的科研创新机构。研究院聚焦以第三代半导体为核心的新一代半导体核心技术设备以及应用产业创新发展,重点在联合研发新一代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的基础上,着力推进新一代半导体应用和智能制造的全链条科技创新和产业孵化,联合引进国内外具有技术和产业优势的大学、科研机构以及产业链龙头企业,针对新一代半导体核心技术设备和工艺发展的共性支撑技术以及重大现实问题,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应用创新,并探索解决核心技术转移转化和产业发展的模式途径,逐步建成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新一代半导体科研创新中心。主要目标:2025年前,逐步导入建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5-10家,孵化具有一定规模的新一代半导体成果、项目约50项,制定具有影响力的标准规范约10项,申请专利约100项。研究院设立战略指导委员会、产业发展委员会和技术创新委员会,依托研究院有限公司日常运营。研究院下设技术先创、产业创新、产业先导、产业服务四类机构。其中,技术先创机构由产业链企业根据自身创新发展需求主导建立;产业创新机构主要由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和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组建;产业先导机构在各级政府支持下,研究院所有合作单位共同参与建设;产业服务机构由研究院有限公司根据研究院发展和运行需要设立。此次合作有助于双方通过资源的整合与协同,充分发挥各自领域的优势,共同聚焦以第三代半导体为核心的新一代半导体核心技术设备以及应用产业创新发展,实现互利共赢,既有助于公司的产业发展,也有望实现较高的资本增值收益,从而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符合全体股东的利益和公司发展战略。
9月2日上午,郴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易鹏飞来到北湖区调研石墨及新材料产业发展情况。易鹏飞强调,要把石墨产业发展作为郴州产业转型升级的标杆性产业来支持,科学务实引导推进石墨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场调研。易鹏飞来到南方石墨有限公司实地调研并听取了相关项目推进情况汇报。南方石墨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积极推动我市石墨产业资源整合和技术进步。公司年产20万吨石墨浮选提纯项目已于2019年6月顺利建成投产,南方先进碳材料研究院项目及纳米石墨复合材料项目正在稳步推进。易鹏飞说,近年来,郴州坚持“创新引领、开放崛起”“产业主导、全面发展”战略,坚持“兴产业、强实体、提品质、增实效”,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发展氛围,资源型产业转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郴州的石墨产业在资源整合、微晶石墨提纯方面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下一步要尽快形成新产品、新材料,形成实实在在的商品,真正实现成果转化。“石墨新材料产业链”作为郴州产业发展的重点,要进一步支持石墨产业延长产业链,打造新的增长点,推进郴州石墨产业高质量发展。易鹏飞指出,要把石墨产业发展作为郴州产业转型升级的标杆性产业来支持,着力促进其发挥郴州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建设的引领作用。近年来,中国建材在郴州倾注了很大的精力,南方石墨在提高石墨产业附加值,拉长产业链,形成核心竞争力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为我们打造“标杆”打下了好的基础,也让我们看到了郴州全面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希望的曙光。全市上下要大力支持南方石墨的发展,支持企业在掌握核心技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不断转型升级。易鹏飞强调,要全力支持南方石墨依托其优势成为支撑郴州石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主体,成为全国石墨产业具有国际化水准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骨干。要全力支持南方石墨技术研发创新,瞄准“进口替代”,竭尽全力克服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卡脖子”现象。要坚持资源配置优势优先的原则,为南方石墨发展预留好空间,规划好要素匹配,围绕南方石墨开展招商引资,形成以南方石墨为核心的上下游产业链配套。要支持南方石墨科研创新和产业项目列入中省相关重大专项和省重点产业项目,争取南方先进碳材料研究院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时确保引进的高端人才享受到相关政策。易鹏飞要求,要科学务实引导推进石墨产业及南方石墨高质量发展。要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务实分析郴州石墨产业的优势和存在的困难、问题,认真务实吸纳企业的意见,树立绿色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引导郴州石墨产业有序、稳健、高质量发展。中国建材作为央企,要以更强的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探索完善矿业开采、生产、经营机制,为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推进绿色矿业发展作出引领示范。市领导李评、贺遵庆、潘执坤参加调研。(来源:郴州日报 记者:王路莎)来源:郴州日报作者:王路莎 编辑:唐哲宁 【来源:郴州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揭牌现场。红网时刻湘潭3月29日讯(通讯员 王成奇 龙美辰)3月28日,“智能碳材料与先进传感”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在湘潭大学成立。该实验室依托北京大学与湘潭大学共建的湖南先进传感与信息技术创新研究院的资源和技术优势,聚集一批由院士领衔的高水平技术团队,致力于开展碳基集成电路、新型传感器的相关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开发应用。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湖南先进传感与信息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彭练矛,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龚新高,湖南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曾立新,湘潭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李伯超,副校长刘长青等出席揭牌仪式。2017年,湘潭大学与北京大学纳米器件物理与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合作成立了湖南先进传感与信息技术创新研究院。作为“智能碳材料与先进传感”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的核心依托机构,该研究院为实验室开展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在碳基芯片及传感器领域,湖南先进传感与信息技术创新研究院开发了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抢占了前沿技术制高点,为湖南做大做强相关产业和提升地区综合实力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持。其提出的多次提纯和维度限制自组装方法,制备了大面积高纯、顺排、高密度的半导体碳纳米管阵列薄膜,首次实现了性能超越同等栅长硅基CMOS技术的晶体管和电路,奠定了碳基半导体进入规模工业化的基础,为我国芯片制造产业实现“直道超车”提供了可能。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5月22日讯(通讯员 曹觉先)近日,湖南先进传感与信息技术创新研究院张志勇教授和彭练矛院士团队在碳基集成电路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5月22日,《Science》以“Aligned, high-density semiconcting carbon nanotube arrays for high-performance electronics”为题在线发表了该成果(Science,368,6493,850~856)。该项工作首次在实验上显示出碳管器件和集成电路较传统技术的性能优势,突破了长期以来阻碍碳管电子学发展的瓶颈,为推进碳基集成电路的实用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研究院招收的首届硕士研究生丁素娟作为文章作者之一,在院长彭练矛、常务副院长张志勇以及特聘教授金传洪的共同指导下,贡献了大量表征和测试工作。随着主流CMOS集成电路缩减到亚10 nm技术节点,采用新结构或新材料对抗场效应晶体管中的短沟道效应、进一步提升器件能量利用效率变得愈为重要。半导体碳纳米管具有超高的电子和空穴迁移率、原子尺度的厚度和稳定的结构,是构建高性能CMOS器件的理想沟道材料。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均表明,碳管CMOS晶体管采用平面结构即可缩减到5nm栅长,且较同等栅长的硅基CMOS器件具有10倍的本征性能-功耗综合优势。彭练矛院士和张志勇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发展了全新的提纯和自组装方法,采用多次聚合物分散和提纯技术得到超高纯度碳管溶液,并结合维度限制自排列法,在4英寸基底上制备出密度为120 /μm、半导体纯度高达99.99995%、直径分布在1.45±0.23 nm的碳管阵列,从而达到超大规模碳管集成电路的需求,解决了制约碳管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实际性能的关键瓶颈。在此基础上批量制备出场效应晶体管和环形振荡器电路,100nm栅长碳管晶体管的峰值跨导和饱和电流分别达到0.9 mS/μm和1.3 mA/μm(VDD=1V),室温下亚阈值摆幅为90 mV/DEC;批量制备出五阶环形振荡器电路,成品率超过50%,最高振荡频率8.06 GHz远超已公开的基于纳米材料的电路,性能超越同等栅长硅基CMOS技术的晶体管和电路,展现出碳管电子学的极大优势。湖南先进传感与信息技术创新研究院是湖南省人民政府支持下,由北京大学与湘潭大学在2018年合作共建的新型研发平台,旨在建设成为碳基纳米电子器件和新型高端传感器研究的国家创新中心和国内一流的技术产业推进中心。目前研究院各项工作推进有力,已建成中南地区最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的微纳器件加工实验室,引进包括中科院院士、国家优青等一批高端人才,招收了硕士博士研究生20余名。研究院在碳基气体传感器阵列、生物医疗传感器和柔性电子器件等方面均取得系列重要进展,包括本次science在线的文章,已发表了30余篇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并与华为、京东方、旭海光电、中电集团等龙头企业接洽,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将相关研究成果尽快推向市场。原文链接: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8/6493/850[责编:胡孟婷][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