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虎门两企业获批设立“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和“东莞市技师工作站”加富二等

虎门两企业获批设立“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和“东莞市技师工作站”

1月8日下午,记者从虎门宣传部门获悉,虎门福德电子获批设立“广东省博士工作站”、虎门康源电子获批设立“东莞市技师工作站”,并于1月7日正式挂牌。在企业建立“广东省博士工作站”,是广东省博士人才管理服务的创新平台,旨在鼓励建站企业吸纳、集聚一批博士、博士后人才。福德电子在电力电子集成系统领域具备行业领先的优势,近年来发展迅速,产品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智能电网等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核心领域,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经过申报、初审、评审、公示和审定等环节,福德公司最终被省授予“博士工作站”。据了解,福德电子博士工作站是继“银禧博士工作站”后,虎门新添的又一吸纳高层次人才平台,这也是虎门镇人才工作又一里程碑式的突破。至此,虎门已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个、省博士工作站2个。当日,虎门康源电子“东莞市技师工作站”也正式挂牌。据了解,康源公司此次成功获批设立“技师工作站”,是企业一直以来对人才队伍培育重视的结果,表明企业具备较完善的人才评价、使用制度与激励机制。虎门康源电子公司是印刷电路板制造行业的领先者,也是虎门第五个获得“东莞市技师工作站”的企业,这标志着康源公司在技能人才培育上又步入了新的起点。虎门镇有关领导希望康源电子公司的技能人才,在立足公司发展的基础上,切实用好技师工作站平台,弘扬工匠精神,广泛开展带徒传技、技术攻关等活动,为企业的发展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和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为虎门经济转型、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打造原动力。文字:雷元全摄影:受访单位供图编辑:符德明

草薙

广东东莞这四位名人,其中一位曾夺得CBA总冠军!

东莞,又称“ 莞城”,隶属于广东省,有“ 音乐之城”“科技之城”“博物馆之城” 等美誉。东莞有着1700多年的郡县史,1988年升格为地级市,直属广东省管辖。东莞有是华侨之乡,被列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东莞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著名景点有粤晖园、虎门炮台等。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看看广东东莞的一些名人吧!广东东莞这四位名人,其中一位曾夺得CBA总冠军,是CBA最年轻的MVP球员!一,邓白邓白,号白叟,别字曙光。广东东莞县人。是著名工艺美术教育家、美术理论家、中国书画家、陶瓷艺术家、工笔花鸟画家、艺术学科博士生导师。邓白不仅是我国著名的美术大师,也是我国工艺美术界的学术泰斗和美术教育家,他还是古瓷艺术研究专家,是具有权威性的学术巨著《中国陶瓷史》唯一的艺术顾问,是中国陶瓷艺术理论研究的翘楚。二,王志东王志东,出生于东莞虎门,毕业于北京大学,是中国现代企业家,新浪网创始人,现任北京点击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被誉为“中国网络之王”。曾获得中国IT十年杰出青年奖、东莞时代人物、2005年度海淀创新人物等荣誉奖项。三,张敬修张敬修,字德圃,亦作德父。广东东莞县莞城镇博厦人。张敬修是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可园园主。张敬修因在东莞修炮台有功,被派往广西做官。后因抓获了计谋叛乱的首领,升为县同知。后任知县,知库。四,易建联易建联,是中国篮球运动员,司职大前锋/中锋,CBA联赛得分纪录保持者,现效力于广东东莞银行队,昵称“阿联”。他职业生涯起步于广东队,帮助球队实现了CBA三连冠,个人在2005年成为CBA最年轻的MVP。效力过雄鹿、篮网、奇才、湖人等队,后重返CBA后助广东队再夺CBA总冠军。总结本文就到这里,小伙伴们有什么想法可以在评论区跟小编一起讨论,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东莞#

被陷害

政府领导8人,研究生7人,博士1人,GDP排全省第4

简要了解东莞市东莞市是广东省地级市。1985年9月撤销东莞县,建立(县级)东莞市。1986年,东莞市开始撤区公所建镇,实行镇辖村体制。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东莞市是当时全国4个不设区的地级市之一。东莞市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珠江三角洲东岸中心城市。截至2019年全市下辖4个街道、28个镇,总面积2465平方千米,户籍人口251.06万人,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46.4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79.58万人。人口城镇化率为92.10%。东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82.50亿元,排在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市第四位。2019年8月,中国海关总署主办的《中国海关》杂志公布了2018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排名,东莞排名第3。东莞市政府领导班子成员情况东莞市政府领导共有8人,包括市长1人,副市长6人,秘书长1人;男性6人,女性2人。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党组书记。主持市政府全面工作。负责审计方面工作。分管市政府办公室、市审计局。出生于1966年6月,江西省樟树市人,全日制硕士研究学历,大学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经济系、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山大学经济系,他长期在深圳市任职,深圳市计划局、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市委政策研究室、市政府金融发展服务办公室、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田区委等单位任职。先看看学历方面,每位领导都是学霸,均毕业于重点大学,北京大学就有2人,这确实令人佩服,不得不说他们都是高学历、高水平领导。从最高学历看,8名市政府领导中,1人博士研究生,6人硕士研究生,1人大学本科。从全日制学历来看,硕士研究生4人,分别毕业于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大学本科4人,分别毕业于中南政法学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南财经大学、北京大学。看到这样的学历,对照自己的水平,你是否发出一些感慨呢?这也充分说明了现在领导干部,十分看重学历。再看看籍贯方面,8名领导来自五湖四海,广东人有3人(其中东莞市本地2人),其它各省市5人。市长不是东莞本地人,这是符合“一把手”不能由当地人担任的规定。具体如下,他们分别来自江西省樟树市、四川资中、湖南岳阳、东莞虎门、湖南湘潭、山东莘县、广东连平、东莞中堂。最后看看年龄方面,60年代出生的有3人,70年代出生的有5人,年纪最大出生于1965年2月(55岁),年纪最小的出生于1976年4月(44岁)。可以说,这是一个既有经验,又有冲劲的领导班子。

鱼丽

李国豪:从广东寒门学霸到中国两院院士,曾参与“虎门大桥”设计

5月5日14时,虎门大桥悬索桥桥面发生明显振动,根据专家初步判断,虎门大桥悬索桥本次振动主要原因是,在特定风环境条件下,产生的桥梁涡振现象,目前桥面已基本恢复常态。作为献礼香港回归的一个世纪工程——虎门大桥,意义非凡,它是当时中国国内规模最大的公路桥梁,也是中国首座加劲钢箱梁悬索结构桥梁,其主跨长度居当时中国同类桥梁中的第一位,副跨长度居当时世界同类桥梁中的第一位。而作为虎门大桥的设计师,同时也是两院院士、世界十大著名结构工程专家的李国豪,人们更是敬仰万分。毕竟,从钱塘江大桥到南京长江大桥,从南浦大桥到东海跨海大桥,这些传世工程中都曾留下过他的汗水,见证着他的智慧。外界对他的评价也极高,“说起李国豪,人们就会联想起桥梁,就像说起华罗庚,人们就会联想起数学一样。”寒门学霸,首名获得德国工学博士1913年4月13日,李国豪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莲塘村一个贫苦农家里,由于父亲在印度尼西亚经营杂货小生意,他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5岁上小学时,他便能利用课余时间帮母亲做农活;13岁时,因天资聪慧,插班读初二;16岁时,未读完高中,只身去上海考入国立同济大学。大学毕业后,李国豪留校担任结构力学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助教。1938年秋,李国豪由德国洪堡奖学金资助到德国进修,因学习成绩特别突出,被破例批准直接考博士学位。26岁的他,在《钢结构》杂志发表了博士论文,在桥梁工程界引起了极大反响,从此李国豪以“悬索桥李”闻名于世。学有所成的李国豪准备回国,却遇上二战爆发,他只好留在德国继续做研究。期间,他发表了近10篇重要论文,成为首名获得德国“特许任教工学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他的论文至今仍作为经典悬索桥二阶理论的宝贵历史遗产,被各国教材所引用。回国之心迫切,给孩子取名“归华”二战结束后,即便多人挽留,李国豪也毅然选择回到朝思暮想的祖国。那时候交通并不便利,回国之路漫长又艰辛,历时多月后,李国豪偕同妻子于1946年夏正式踏上祖国的土地。在途经法国马赛时,他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他为孩子取名‘归华’。”可见,他当时回国意念的坚定和期盼。到达上海后,他又回到同济大学教书,此后便再也未曾离开过。投身教育和研究事业,精忠报国1956年,李国豪担任同济大学副校长,不久创设工程力学专业,并亲自讲授板、壳力学,培养了首批工程力学专业的大学生。1977年李国豪任校长,期间他倡导并直接组织了同济大学的两个转变:从一所以土木为主的理工科大学向多学科大学转变;恢复与德国的传统联系,向国际化大学转变。这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希望同学们把自己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投身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为国家多做贡献。”上世纪50年代至去世时,李国豪曾参与过国家几乎所有重要桥梁的建设。从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到后来的上海南浦大桥、江阴长江大桥、东莞虎门大桥、汕头海湾大桥……处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用他的学识,报答祖国。1994年,李国豪被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双院士之一。20O5年2月23日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2岁高龄的他是最后去世的全国第一批桥梁专家。

老牛仔

港科大博士毕业后,我主动申请来南沙工作

那是2008年的秋天,我刚刚到香港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我的导师吴景深教授有一天和我说:“吕冬,有空去我们组在南沙的研究中心看看吧。”于是,第二天,我就奔赴南沙了。我记得,当时我是坐大巴去的,路上花了五六个小时才到了南沙。最后,车停在了“旧镇”。下了车有点儿傻眼,汽车站十分嘈杂,到处都是摩托车,幸亏有来过的同学同行,要不我还真挺慌。““旧镇”离我们研究院有4公里左右。当时我们几个兄弟打了摩的去的,一路上风驰电掣,后来想想应该也没有多快,就是风大而已(哈哈)。初到资讯科技园(霍英东研究院所在地),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这里依山傍水、风景优美,与港科大在香港清水湾的校园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居然有了一种莫名的熟悉感。我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也可能正是为此,南沙给我留下了美好而深刻印象。之后,我频繁往返于南沙和香港之间,在我读博的后半期,我索性在南沙常住下来,完成了我博士论文的大部分工作。当时很多港科大的同学觉得南沙有点远,有点偏僻。我却自得其乐,感受着南沙给我带来的那份平静。博士毕业后,我主动申请到港科大在南沙的研究院工作,直至今天。//南沙给我最大的感觉是充满了生机与机遇//特殊的地理位置给了她独一无二的优势。位于中国最繁华湾区的几何中心,南沙毗邻广州市区、深圳、东莞、佛山、中山,光是广深的经济体量都已经逼近5万亿。如此大的体量带给南沙海量的机会,也给我们这些科技工作者带来了实现理想的机会。很幸运,我赶上了南沙蓬勃发展的开端时期,跟随着南沙的发展,我也慢慢地在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我是搞材料的,在南沙工作让我有很好的资源将我们的科研成果转化成工业化产品。由于可在珠三角主要城市实现1小时内通勤,我们迅速与广州、东莞及深圳等城市的新材料企业建立了很紧密的合作关系及产学研体系。这几年,我们在新材料研究、产品化开发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另外,我们也利用南沙的发展优势大力开展新材料高端科技服务的业务,尤其是在电子封装及其可靠性方面,已服务了大湾区数家国际知名企业,助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未来,我们会在南沙继续将香港科技大学大量原创性成果产业化,在大湾区实现工业价值。南沙近几年飞速发展,在科技、金融、交通、航运等方面的成绩有目共睹。尤其是交通方面,近几年的变化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地铁4号线延长线的开通让广州市区的人们更频繁地到南沙来,了解南沙或在南沙居住,也让我们研究院的同事上班更便利了,普遍节省了20-40分钟的宝贵时间。两年后,随着快速地铁18号线的通车,南沙到市区的公共交通时间将进一步缩短至30分钟,这将大大加强南沙与广州市区的联系,为吸引人才及商业活动创造了极大的可能性。更让人兴奋的是,南沙庆盛高铁站也开通运营了,庆盛站是广深港高铁中的一站,可以大大节省我们到深圳及香港的时间,为南沙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发挥更大作用打下了坚实基础。此外,随着南沙大桥的通车,著名的虎门大桥不再拥堵,节省的不只是时间,更增添了一份信心,让南沙名副其实地四通八达,高效通勤。当然,南沙交通的变化绝不仅仅如此,未来还会有高铁、深中通道、高速地铁、高速公路引入南沙,我无比期待。南沙中张开环抱欢迎五湖四海的有识之士,包容且贴心地让他们在这块热土上奋斗。我常常给我的朋友介绍南沙,我把她比作广州东南端的“希望之星”,是实现理想与梦想的地方。时间过得真快,南沙自贸片区已经挂牌5周年了,看着美丽而现代的南沙,我觉得我没看错这块地方。作为科技工作者,我希望南沙区可以进一步建设大湾区科技高地,发展一批具有世界级的高端科技服务团队,为大湾区原创性科技进步及产业进一步升级积累宝贵资源。从全世界的角度来看,未来的20年是中国的20年,我相信,南沙会是中国那顶王冠上面最闪亮的宝石之一。【作者】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先进材料研发部总监吕冬博士【摄影】刘伟【整理】南方+记者 宾红霞【作者】 宾红霞【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发明家

一所创办人希望“早点倒闭”的全免费慈善中学,原来是这样的……

这是一所纯慈善、全免费高中, “连袜子内衣都免费”,考上大学、硕博研究生也都继续全额资助学费,甚至细到生活费、路费。到这所高中上学有两个“铁”标准——家庭贫困和成绩优秀。创办17年来,本科上线率几乎为100%,每年有四五人考上北大清华, 近1/3国华生大学毕业后继续硕博或出国深造——很多濒临失学的寒门学子命运因之转折。从最“世俗”的眼光看,这所每个年级只有4个班的“袖珍”民办高中,其高考成绩之突出令人咂舌。但创办者远不满足于此,他们显然有更远大的梦想。“如果能培养出王选、袁隆平之类的人物,培养一个学生花1000万元也是值得的!”这座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学校,究竟奇特在什么地方?3年前,当听到国华纪念中学(下简称“国华中学”)招生信息的时候,唐小龙和家人最初的感觉是“遇上了骗子”。高中三年学费、食宿费全免,每个月还发“零花钱”;不仅高中“全免费”,甚至考上大学、研究生,其学习、生活、交通等一切费用还都全部由学校承担。“天上掉馅饼”的事,怎么听都像是被“忽悠”。难怪包括唐小龙在内的很多人一开始都不太相信。但“诱惑”毕竟巨大——唐小龙母亲早早去世,光靠做水电工的父亲每个月两三千块钱,不足以支付自己上高中和姐姐上大学的费用。唐小龙决定冒险一试。不过,报考前,谨慎的唐父还是两次从老家衡阳前往那所500多公里之外的南方学校“实地考察”;录取之后,不放心的奶奶又亲自陪唐小龙去了一趟。“幸亏当初上了国华!”今年8月22日,那个最初感觉“不太可信”的唐小龙已高中毕业;他扛着行李从衡阳坐火车上北京,成了一名令人羡慕的清华大学学生。不仅唐小龙,17年来,近30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寒门学子,都在这座“全免费”中学的全额资助下,圆了大学梦,甚至硕士梦、博士梦。初 心斩断贫穷代际传递,资助一个学生等于帮助五六个家庭全免费、连袜子内衣都免费提供,这所总被误解的奇特民办学校,真实地存在于广东佛山。在顺德区北滘镇一条普通马路旁,校园里探出头来的浓荫掩映着写有黑底金字“国华纪念中学”的校门。能到这座温润美丽的南国高中上学有两个“铁”标准——家庭贫困和成绩优秀。17年来,国华中学已接收的全国29个省(区、市)23个民族2924名寒门学子中,95%来自农村贫困家庭,5%来自城市困难家庭、失业下岗职工家庭。14年前,家庭贫困的程晓平差一点就上不了国华纪念中学。“补报国华那天,下着大雨。”2018年7月中旬,在高楼林立的北京金融街的一座写字楼里,程晓平回忆起当年自己如何“惊险”地搭上国华纪念中学这趟列车。2004年中考,程晓平考了全县第12名。当他从同村的一位初中老师那里第一次听说“国华”时,报名已经结束。苦苦央求老师补报名时,父亲眼里的绝望和不甘,深深地印刻在程晓平的脑海里。程晓平的家坐落在陕西彬县黄土高原上。因为闭塞,当时村里几乎没人出去打工,也没有什么经济作物,一年到头只靠种小麦维持温饱。家里供程晓平一个人读高中已很吃力,上不了国华,就意味着妹妹将失去读书的机会。当知道被允许参加国华招生考试时,正在集市上卖李子的程晓平收了摊就奔回家。经过初试和赴国华夏令营考核之后,程晓平如愿进入国华纪念中学。“世界明朗起来了,未来又有了无限的遐想和可能……”其实,当年程晓平早就做了“最坏”打算——上不了国华就回家种田,让妹妹读书。3年后,国华毕业后的程晓平考上中山大学。如今,毕业后找到不错工作的程晓平已在北京买了房、安了家。2014年底,程晓平把父母接到北京,再不用在地里刨食了。2016年,程晓平的妹妹也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进入一家银行工作。一个贫困家庭彻底从黄土高坡褶皱中走了出来。关于命运转折的故事,在国华纪念中学还有很多。祖母和父亲常年重病缠身,母亲身体羸弱,家里还有两个哥哥,几亩农田供养着一家六口人的生活,入不敷出。濒临辍学的盐城学子梅叶峰,遇到了国华。3年后,梅叶峰被清华大学录取。2013年,梅叶峰本科毕业,外出挣钱一年,还清了家里十几年所欠下的债;帮将要娶媳妇儿的哥哥盖了一座新楼房;备好父母治病的钱……2015年,梅叶峰赴香港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继续求索,国华则继续资助。“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国华学子中比程晓平、梅叶峰家庭境遇更差的大有人在。有的从小就寄住在亲戚家,有的家里连吃饭的桌子都没有,不少是单亲家庭……央视曾播出一个反映国华学子命运转折的纪录片,很多人看着看着就忍不住哽咽乃至落泪。“资助一个学生,帮助的不仅仅是一个家庭,更可能使五六个家庭免于因学致贫。”刚开始听到这种说法,从江苏应聘到国华当校长的季德华也不大理解。大约2005年,季德华远赴贵州黔南州招生时,扶贫办工作人员告诉他,当地一个普通农家一年的收入只有两三千块钱,而一个大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一年差不多要一万块。普遍的情况是,几个亲戚一起供一个大学生读书,这就导致了这几个家庭全部因学致贫。“而像程晓平、梅叶峰一样,考上全免费的国华,家里立刻没了负担,更不用连累亲朋好友;毕业后找到好工作,家庭甚至整个家族的命运都有可能彻底改观。”季校长说。用知识改变命运,通过“教育扶贫”斩断贫穷的代际传递,这是国华纪念中学出资人、创办者的初衷。“我不忍看天地之间仍有可塑之才因贫穷而隐失于草莽,为胸有珠玑者不因贫穷而失学,不因贫穷而失志,方有办学事教之念。”在国华纪念中学校园内的石碑上,镌刻着学校出资人的办学“初心”。愿 景“如果能培养出王选、袁隆平之类的人物,1000万元也是值得的”“舍得给学生花钱”,是国华给人的一个突出印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一切生活、学习费用和回乡探亲的路费都由学校承担,一切生活用品均由学校免费提供,“包括内衣内裤”,甚至每月还发给每位男生40元、女生60元的零用钱。早在2002年,当液晶电脑还是“奢侈品”的时候,国华就舍得为学生每人配置一台。如今,液晶电脑已不稀罕,国华又为部分学生每人配置一台iPad,以拓展新的学习方式。不仅如此,高中毕业之后,“不管是大学、硕士、博士还是出国深造,只要学生还在读书,国华就将一直资助到底。”季德华说。算起来,国华每年需要为每个学生花费5.5万到6万元的费用,培养一个学生平均要花25万元。“国华一年花在一个学生身上的钱,相当于20个希望工程的学生,是不是太奢侈了?”有人质疑国华的资助方式。“考上大学,学生完全可以依靠勤工俭学来支付自己的学费。”还有人不赞同国华连大学、研究生也资助。“我们赞同把勤工俭学当成了解社会的手段,但不是为了挣学费。”季校长解释说,国华宁愿把学生们在大学期间勤工俭学赚学费的时间“买”回来,让他们好好读书,让有志者进一步深造。办校17年来,几乎100%的本科上线率,每年有四五人考上北大清华——从最“世俗”的眼光看,这座16年前从荒野之地建校、每个年级只有4个班的“袖珍”民办高中,其高考成绩之突出令人咂舌。但创办者的目标显然已不仅局限于“教育扶贫”这一“原始”办校动机,不仅是让寒门学者“有书读”,也不仅是让他们“能考上大学”。“如果能在这些学生中培养出王选、袁隆平之类的人物,就算是一人1000万元也是值得的!”创办者回应“奢侈说”。责 任“学会做人做事”,“否则,即使100%的学生都上了清华北大,也没用”但办好教育,培养突出人才,不是“敢砸钱”那么简单。深知大多数学生来自经济落后、边远偏僻的农村,视野相对狭窄,综合素质偏弱,国华想了很多招给他们“补课”“补短板”,帮助这些寒门学子全方位“追赶”,帮助他们摆脱“寒门难出贵子”的魔咒。9月15日,新一届高一学生入学刚两周,就被老师领着外出“开阔眼界”,参观了广东省博物馆、黄埔军校、广东省中医药博物馆。这是国华的“规定动作”,每年都会多次组织学生到广州、虎门、深圳、东莞等地采风、参观知名企业;每周,学校几乎都会邀请社会知名人士、专家等来校开展“国华讲坛”;寒暑假,学校会放手让学生们回乡开展社会调研……在学校档案室,书架上整齐地排列着封面各具特色的各届“暑假学生社会调查文集”。虽然调查内容略显稚嫩,但话题广泛,从精准脱贫、现代农业发展、农村教育等现实课题,到“731部队对抗日军民的残害”等历史问题,均有涉猎。“国华给了我更高的眼界和更大的格局。如果在家乡读书,我应该也能考上大学,但也许难以从更高层次上去考虑问题。”来自山东的万雅美同学说。“没来国华,那走不出的大山就是我世界的全部。”这是如今在香港科技大学读博的梅叶峰写给国华创办者信中的话。很多前来观摩的人都惊叹国华强大的“改造能力”。“我们对比过,不少学生刚入学的时候英语成绩比本地区的顶尖高中要差出一大截,但高考的时候已经有所超越。”祁玲玲老师言语中透着自豪,“国华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偏远地区,英语尤其是弱项。”每周六补习英语、看英语电影练口语……能想到的招都用上了。“乐观向上”“自立自强”是国华着重培养的一种品质。“你好!”校园里迎面碰见的每个学生,几乎都会主动大方地和你打招呼。置身校园,望着一张张朝气蓬勃、略显青涩的脸,你会被一种气质感动着。“考得比预期要差。”在半个多小时的对话中,陈曦始终保持着“招牌式”的微笑,乐观得你猜不出这是一名来自困难单亲家庭的女生。“我能扛过来的,我的内心很强大的!国华这3年教会了我很多。”陈曦懂事地安慰我们。很难想象,这些阳光自信的孩子95%来自偏远农村贫困家庭。好几位老师都坦言自己就是被国华的特殊气质“留下来”的。我们走进国华食堂的时候,晚饭已接近尾声。吃完饭的学生正在水龙头前哗哗地洗刷餐具,几名女生穿梭着擦桌子,男生则挥动扫把扫地。“食堂里除了几名做饭师傅,其他清洁餐具、拖地、收拾桌椅等活儿,都是学生自理。”校办同志说,“学校90%的服务都是学生自己完成。”每年11月,学校组织的“一日打工体验活动”还要求身无分文的学生们靠打工自己解决一天的吃饭问题。几乎占据校园一半的400米跑道标准操场,显示了国华对体魄的高要求,对学生意志的锤炼对新生来说有点“残酷”:每年40公里远足;每周末男生1万米、女生8千米长跑……但多年以后,像李硕硕、卢好等很多国华学子一样,长跑已“附了身”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成了工作的减压器、健康的“护身符”。“立志、修身、博学、报国”,每间教室后墙、宣传栏里,国华校训异常醒目,创办者试图按这“八个字”,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念和目标,细化到一项项具体要求、举措中,全方位摔打塑造学生。“国华希望能够培养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会做人做事的学生,否则,即使100%的学生都上了清华北大,也没用!”国华出资人不止一次对季德华说。感 恩世界500强企业老板当起超级“编外辅导员”在四季葱茏的国华校园,师生们会不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偶遇”到的学生们会喊他“杨叔叔”。这位“杨叔叔”,就是国华纪念中学的出资人、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对人好,对社会好”“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在7月1日2018届高三毕业典礼上,在9月18日国华开学第一课上,“杨叔叔”给学生唠的是朴实的“家常话”。国华纪念中学与顺德碧桂园总部大楼只隔一条马路。“杨叔叔”在22层办公,只要踱步到楼道窗户前,就可以清楚地俯瞰整个校园。“除了毕业典礼、新生入学等重要节点外,平时杨先生也经常不期而至。”季校长介绍,“我常跟师生说,集团的高管排着队都不一定能见到杨先生,而你们想见就见。”在季校长看来,这座带有杨国强已故兄长“国华”名字的学校,早已远远超出其心灵寄托的范畴;而“出资人”三字,也远不能涵盖杨国强对国华的特殊投入和影响。“杨先生不是随便来校园逛逛,他会经常找学生、老师聊聊,了解大家的需求、思想动向。”季校长说,这座学校,有杨国强的教育梦想,他对培养人才有自己的见解,对学生的品格有超乎一般的要求。在国华师生们眼里,这名见多了世面、饱经了人间冷暖的长者不是什么世界500强企业的老板,而是邻家叔叔般的超级“编外辅导员”。杨叔叔利用一切场合、机会,用一腔广式普通话,迫切地想把浓缩的人生经验得失传递给他们:“你们今后做事,最重要的是不要怕辛苦,不要狡猾”“不要怕吃亏,要讲诚信”……“杨先生特别看重中国传统美德,像中秋、元宵等这些传统佳节,他经常携家人与学生们一起度过。”季校长说。常有国华的毕业生带着爱人、子女回母校看看。更有意思的是,至今已有两届毕业生回校举办集体婚礼。在首届集体婚礼上,杨叔叔满心欢喜地带全家人前来贺喜。这位别人眼中的“富豪”从不讳言自己青少年时期的困顿,相反常常主动提及“18岁前没穿过鞋”“19岁还没有房子住”“一条毛巾用了两年都舍不得扔”这些囧事,以自己的成长故事来激励鞭策生活在新时代的学子们。“杨先生跟学生聊,跟我们老师聊,有时聊到12点多还不走,说到高兴处就蹲在椅子上讲。”牟新立老师对杨国强与师生交谈的细节记忆犹新。“杨叔叔要我们多读书、读好书,还向我们荐书,有时还会问我们读后的感受。”如今已是北京林业大学大一学生的陈曦说。“我读中学时因家贫没有钱交学费,是国家免了7块钱学费并发了2块钱助学金,我才上完学。”杨国强在多个场合反复提起这“人生中最重要的9块钱”,“我深知有困难时别人的帮助如雪中送炭。我也非常感谢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我有了今天的事业。我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国家……”这或许可以理解,1997年事业初有所成时,杨国强就以匿名的方式每年拿出100万元设立帮助贫困大学生的“仲明大学生助学金”(2006年开始增加到每年200万元);2002年,创办了面向寒门学子、全免费的“国华纪念中学”;2014年,创办了面向贫困高中毕业生、全免费的“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接着,又创办了面向农村籍复转军人、全免费的“国良职业培训学校”;……抱着对“9块钱”的感恩,杨国强探索出一条“免费教育”的新路径。而“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也成了国华的价值观。“国华倡导的感恩,不是回报个人或小集体的‘小’恩,而是回报国家社会、奉献国家社会的‘大’恩。”季校长解释道。国华每届毕业生离校前,都会签署一张没有任何法律效力的“道义契约”,承诺将来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积极扶贫济困,传承发扬国华倡导、践行的爱心与精神……这份“道义契约”,却是国华毕业生自觉遵守的“硬约束”。“国华纪念中学毕业生进入大学之后,都参加了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季德华校长语气中带着欣慰。国华对毕业生有比较系统的追踪回访机制。2016年6月26日,旨在帮扶贫困学生以及助力国华纪念中学发展的“国华校友教育基金”由国华毕业生倡议成立,第一期就在校友中筹到60多万元款项。“每当有当事人找我‘疏通’,我脑海里就会浮现出杨叔叔、季校长谆谆叮嘱的画面。”在深圳某法院负责审理房产案件的国华首届毕业生卢好,坦言国华教育对自己的影响深远。突 围“创办国华等于选择了一条最难走的扶贫路”“当考到一半的时候,我们那里的教育局就带人闯进来阻止,我们被迫转移了考场。”国华2018届毕业生万雅美还记得3年前自己在家乡参加国华招考时的不愉快经历。也许是过于独特,国华纪念中学一路走来,遭遇不少争议、怀疑甚至刁难。即使已经走过17个年头,也有了一定的社会知名度,但国华“招生难”的窘境依旧没有根本改观。不少国华学子都有和万雅美类似的遭遇。来自中部某省的2018届毕业生陈曦说,自己当初准备报考国华时,学校就百般阻挠,最后还是托了熟人才报成。一些地方从升学率出发,认为国华是来“掐尖”抢优质生源的——所以,即使完全是学生自愿选择到国华上学,他们也不情愿放人。阻挠者“阵地前移”:有的堵在学生去参加国华招生入学考试的路上;有的在国华招生老师来之前,早早地就把成绩优秀的贫困生“请”到外地旅游。一些极个别的地方甚至“动粗”,故意捣毁考场,或将国华的招生老师锁在教室里好几个小时。“天下还是好人多!”季校长谦和地笑着说,与这些行为相反,社会上有很多热心人,自愿帮国华物色“苗子”。每年7月中旬,也是江苏省扶贫三会(江苏省老区开发促进会、扶贫基金会、扶贫开发协会)的退休老干部最忙碌的时候。中考后没多久,热心的老干部们就帮忙张罗成绩优秀的贫困生进行另外一场考试——国华纪念中学的招生考试。有的退休老干部已80多岁高龄,还奔走在贫困县的沟沟坎坎中,寻找需要帮助的贫困学子。“让贫困生有更好的出路、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不仅对学生好,对国家、社会也大有好处。国华能提供这样的好平台,我们为什么不大力支持?!”退休老干部们有自己的判断和认识。也有不少地方超越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有的市县教育局主动推送优秀贫困学子,还给国华写感谢信;有的省教育厅甚至主动发动驻村“第一书记”帮忙推荐学生参加国华选拔。虽然不容易,但国华会坚持走下去。“我相信这是一件大善事,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理解和支持!”季德华校长望着窗外满眼青翠的校园说。《广东国华纪念中学:“免费”的路能走多远?》,有的报道直接抛出这样的标题。办学经费,始终是外界关心和好奇的问题。2002年,杨国强为创办国华纪念中学个人拿出了2.6个亿并成立国华教育基金,在当时,这几乎是杨国强的一半身家。“创办国华等于是选择了一条最难走的扶贫路!”作为17年来国华纪念中学的实际操盘手,季德华校长深知学校“风光”背后的“艰辛”,“要想办起来、办得好,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而钱,又是实实在在决定学校生存的大问题!”“基金的钱远远不够用,现在每年还需要杨先生个人额外补助4000多万元。”季德华有些严肃地道出了“新情况”。“不过,杨先生让我不用担心钱的问题,只管集中精力把学校办好。”季德华又恢复了固有的微笑。“我甚至希望这所学校早点‘倒闭’,因为那样就意味着社会上不会有孩子因为贫困上不了学。”杨国强曾这样说。“判定学校办得好不好,不是单看升学率,不是看每年有多少个学生上了清华北大,而是看10年、20年后,这些学生走上社会之后怎么样。”季校长清楚地记得杨国强多次对他的叮嘱。截至今年8月,已经从国华毕业的2300多名学生中,在读和毕业的硕士有616名、博士97名,出国深造50人。从教育、医疗、金融领域到服务基层,从基础研究到航天、生物、人工智能等尖端科技前沿,都有国华毕业生的身影。国华学子,正在用自己的行动作答。2015年,因教育扶贫成绩突出,杨国强获邀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并在大会开始前,受到习近平主席的亲切接见。2017年,首部教育扶贫蓝皮书发布,国华纪念中学成为典型案例。从顺德国华纪念中学往东400多公里,是李嘉诚先生资助创办的汕头大学;再往北200多公里,是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学校(现与其他学校合并为集美大学);继续北行800多公里,是马云、柳传志等企业家共同发起创办的湖畔大学、马化腾等企业家共同发起创办的西湖大学,还有清末实业家张謇在上海、江苏等地创办和协办了包括复旦大学在内的300多所学校……“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有这样一批“先挣到钱”的人,愿意选择“兴教育”的方式回报国家和社会。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孙卿

一起体验绿色环保生活

吴鹏举博士与参加活动的学生互动交流。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刘满元 通讯员虎环宣摄影报道)为了传播绿色理念,呼吁低碳生活,前天,一场以环境大气为主题的亲子科普活动在东莞市虎门中学举行。东莞市虎门生态环境分局邀请两位博士,通过环保展板,走进虎门空气质量监测站、雾炮车、空气子站等活动,为虎门镇的学生和家长科普大气环保知识,向大家倡导低碳绿色环保生活。孩子和家长齐学习活动现场,东莞市科协常委、广东工业大学生态环境系校外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吴鹏举博士和东莞理工学院彭若斯博士,向前来参加活动的师生和家长详细讲述了“全球气候变化及应对”“大气污染与环境空气质量”“雾炮车是如何清除空气中的颗粒物”等环保知识,让参与的学生和家长现场了解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更好地保护我们生存的地球。据虎门镇生态环境分局副局长温碧聪介绍,这次以环境大气为主题的亲子科普活动是由该分局联合虎门镇宣教文体局共同举办的。温碧聪告诉记者,“节能减排”,不仅是当今社会的流行语,更是关系到人类未来的战略选择。通过此次活动的举办,低碳生活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有了更直观的体现,绿色生活的观念也进入了每个人的心中。环境是人类的生存之本,相信通过此次活动能使更多人认识到低碳生活的好处。“要注重从自身做起”来自虎门新湾小学4年级的学生黎懿轩同学告诉记者,通过这次活动,他学到了很多课堂上没有学到的知识。“低碳生活的核心在于节能减排,我们要注重从自身做起,让爸爸妈妈今后出门能骑自行车尽量不开车,天热时能使用风扇尽量不开空调,少使用一次性产品,多使用可降解的塑料袋产品等。”虎门中学高一学生谭丰宜表示:“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生活,同时低碳生活还是一种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为了地球,为了后代,为了我们生活更加美好,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来源:广州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性分

一所高中与2900多个贫困学子被“改写”的命运

一所高中与2900多个贫困学子被“改写”的命运广东国华纪念中学以教育“斩断”贫穷代际传递的探索与实践▲国华纪念中学学生在晨读。 本报记者谢锐佳摄这是一所纯慈善、全免费高中,“连袜子内衣都免费”,考上大学、硕博研究生也都继续全额资助学费,甚至细到生活费、路费。到这所高中上学有两个“铁”标准——家庭贫困和成绩优秀。创办17年来,本科上线率几乎为100%,每年有四五人考上北大清华,近1/3国华生大学毕业后继续硕博或出国深造——很多濒临失学的寒门学子命运因之转折。从最“世俗”的眼光看,这所每个年级只有4个班的“袖珍”民办高中,其高考成绩之突出令人咂舌。但创办者远不满足于此,他们显然有更远大的梦想。“如果能培养出王选、袁隆平之类的人物,培养一个学生花1000万元也是值得的!”这座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学校,究竟奇特在什么地方?本报记者谢锐佳、张典标3年前,当听到国华纪念中学(下简称“国华中学”)招生信息的时候,唐小龙和家人最初的感觉是“遇上了骗子”。高中三年学费、食宿费全免,每个月还发“零花钱”;不仅高中“全免费”,甚至考上大学、研究生,其学习、生活、交通等一切费用还都全部由学校承担。“天上掉馅饼”的事,怎么听都像是被“忽悠”。难怪包括唐小龙在内的很多人一开始都不太相信。但“诱惑”毕竟巨大——唐小龙母亲早早去世,光靠做水电工的父亲每个月两三千块钱,不足以支付自己上高中和姐姐上大学的费用。唐小龙决定冒险一试。不过,报考前,谨慎的唐父还是两次从老家衡阳前往那所500多公里之外的南方学校“实地考察”;录取之后,不放心的奶奶又亲自陪唐小龙去了一趟。“幸亏当初上了国华!”今年8月22日,那个最初感觉“不太可信”的唐小龙已高中毕业;他扛着行李从衡阳坐火车上北京,成了一名令人羡慕的清华大学学生。不仅唐小龙,17年来,近30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寒门学子,都在这座“全免费”中学的全额资助下,圆了大学梦,甚至硕士梦、博士梦。初 心斩断贫穷代际传递,资助一个学生等于帮助五六个家庭全免费、连袜子内衣都免费提供,这所总被误解的奇特民办学校,真实地存在于广东佛山。在顺德区北滘镇一条普通马路旁,校园里探出头来的浓荫掩映着写有黑底金字“国华纪念中学”的校门。能到这座温润美丽的南国高中上学有两个“铁”标准——家庭贫困和成绩优秀。17年来,国华中学已接收的全国29个省(区、市)23个民族2924名寒门学子中,95%来自农村贫困家庭,5%来自城市困难家庭、失业下岗职工家庭。14年前,家庭贫困的程晓平差一点就上不了国华纪念中学。“补报国华那天,下着大雨。”2018年7月中旬,在高楼林立的北京金融街的一座写字楼里,程晓平回忆起当年自己如何“惊险”地搭上国华纪念中学这趟列车。2004年中考,程晓平考了全县第12名。当他从同村的一位初中老师那里第一次听说“国华”时,报名已经结束。苦苦央求老师补报名时,父亲眼里的绝望和不甘,深深地印刻在程晓平的脑海里。程晓平的家坐落在陕西彬县黄土高原上。因为闭塞,当时村里几乎没人出去打工,也没有什么经济作物,一年到头只靠种小麦维持温饱。家里供程晓平一个人读高中已很吃力,上不了国华,就意味着妹妹将失去读书的机会。当知道被允许参加国华招生考试时,正在集市上卖李子的程晓平收了摊就奔回家。经过初试和赴国华夏令营考核之后,程晓平如愿进入国华纪念中学。“世界明朗起来了,未来又有了无限的遐想和可能……”其实,当年程晓平早就做了“最坏”打算——上不了国华就回家种田,让妹妹读书。3年后,国华毕业后的程晓平考上中山大学。如今,毕业后找到不错工作的程晓平已在北京买了房、安了家。2014年底,程晓平把父母接到北京,再不用在地里刨食了。2016年,程晓平的妹妹也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进入一家银行工作。一个贫困家庭彻底从黄土高坡褶皱中走了出来。关于命运转折的故事,在国华纪念中学还有很多。祖母和父亲常年重病缠身,母亲身体羸弱,家里还有两个哥哥,几亩农田供养着一家六口人的生活,入不敷出。濒临辍学的盐城学子梅叶峰,遇到了国华。3年后,梅叶峰被清华大学录取。2013年,梅叶峰本科毕业,外出挣钱一年,还清了家里十几年所欠下的债;帮将要娶媳妇儿的哥哥盖了一座新楼房;备好父母治病的钱……2015年,梅叶峰赴香港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继续求索,国华则继续资助。“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国华学子中比程晓平、梅叶峰家庭境遇更差的大有人在。有的从小就寄住在亲戚家,有的家里连吃饭的桌子都没有,不少是单亲家庭……央视曾播出一个反映国华学子命运转折的纪录片,很多人看着看着就忍不住哽咽乃至落泪。“资助一个学生,帮助的不仅仅是一个家庭,更可能使五六个家庭免于因学致贫。”刚开始听到这种说法,从江苏应聘到国华当校长的季德华也不大理解。大约2005年,季德华远赴贵州黔南州招生时,扶贫办工作人员告诉他,当地一个普通农家一年的收入只有两三千块钱,而一个大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一年差不多要一万块。普遍的情况是,几个亲戚一起供一个大学生读书,这就导致了这几个家庭全部因学致贫。“而像程晓平、梅叶峰一样,考上全免费的国华,家里立刻没了负担,更不用连累亲朋好友;毕业后找到好工作,家庭甚至整个家族的命运都有可能彻底改观。”季校长说。用知识改变命运,通过“教育扶贫”斩断贫穷的代际传递,这是国华纪念中学出资人、创办者的初衷。“我不忍看天地之间仍有可塑之才因贫穷而隐失于草莽,为胸有珠玑者不因贫穷而失学,不因贫穷而失志,方有办学事教之念。”在国华纪念中学校园内的石碑上,镌刻着学校出资人的办学“初心”。愿 景“如果能培养出王选、袁隆平之类的人物,1000万元也是值得的”“舍得给学生花钱”,是国华给人的一个突出印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一切生活、学习费用和回乡探亲的路费都由学校承担,一切生活用品均由学校免费提供,“包括内衣内裤”,甚至每月还发给每位男生40元、女生60元的零用钱。早在2002年,当液晶电脑还是“奢侈品”的时候,国华就舍得为学生每人配置一台。如今,液晶电脑已不稀罕,国华又为部分学生每人配置一台iPad,以拓展新的学习方式。不仅如此,高中毕业之后,“不管是大学、硕士、博士还是出国深造,只要学生还在读书,国华就将一直资助到底。”季德华说。算起来,国华每年需要为每个学生花费5.5万到6万元的费用,培养一个学生平均要花25万元。“国华一年花在一个学生身上的钱,相当于20个希望工程的学生,是不是太奢侈了?”有人质疑国华的资助方式。“考上大学,学生完全可以依靠勤工俭学来支付自己的学费。”还有人不赞同国华连大学、研究生也资助。“我们赞同把勤工俭学当成了解社会的手段,但不是为了挣学费。”季校长解释说,国华宁愿把学生们在大学期间勤工俭学赚学费的时间“买”回来,让他们好好读书,让有志者进一步深造。办校17年来,几乎100%的本科上线率,每年有四五人考上北大清华——从最“世俗”的眼光看,这座16年前从荒野之地建校、每个年级只有4个班的“袖珍”民办高中,其高考成绩之突出令人咂舌。但创办者的目标显然已不仅局限于“教育扶贫”这一“原始”办校动机,不仅是让寒门学者“有书读”,也不仅是让他们“能考上大学”。“如果能在这些学生中培养出王选、袁隆平之类的人物,就算是一人1000万元也是值得的!”创办者回应“奢侈说”。责 任“学会做人做事”,“否则,即使100%的学生都上了清华北大,也没用”但办好教育,培养突出人才,不是“敢砸钱”那么简单。深知大多数学生来自经济落后、边远偏僻的农村,视野相对狭窄,综合素质偏弱,国华想了很多招给他们“补课”“补短板”,帮助这些寒门学子全方位“追赶”,帮助他们摆脱“寒门难出贵子”的魔咒。9月15日,新一届高一学生入学刚两周,就被老师领着外出“开阔眼界”,参观了广东省博物馆、黄埔军校、广东省中医药博物馆。这是国华的“规定动作”,每年都会多次组织学生到广州、虎门、深圳、东莞等地采风、参观知名企业;每周,学校几乎都会邀请社会知名人士、专家等来校开展“国华讲坛”;寒暑假,学校会放手让学生们回乡开展社会调研……在学校档案室,书架上整齐地排列着封面各具特色的各届“暑假学生社会调查文集”。虽然调查内容略显稚嫩,但话题广泛,从精准脱贫、现代农业发展、农村教育等现实课题,到“731部队对抗日军民的残害”等历史问题,均有涉猎。“国华给了我更高的眼界和更大的格局。如果在家乡读书,我应该也能考上大学,但也许难以从更高层次上去考虑问题。”来自山东的万雅美同学说。“没来国华,那走不出的大山就是我世界的全部。”这是如今在香港科技大学读博的梅叶峰写给国华创办者信中的话。很多前来观摩的人都惊叹国华强大的“改造能力”。“我们对比过,不少学生刚入学的时候英语成绩比本地区的顶尖高中要差出一大截,但高考的时候已经有所超越。”祁玲玲老师言语中透着自豪,“国华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偏远地区,英语尤其是弱项。”每周六补习英语、看英语电影练口语……能想到的招都用上了。“乐观向上”“自立自强”是国华着重培养的一种品质。“你好!”校园里迎面碰见的每个学生,几乎都会主动大方地和你打招呼。置身校园,望着一张张朝气蓬勃、略显青涩的脸,你会被一种气质感动着。“考得比预期要差。”在半个多小时的对话中,陈曦始终保持着“招牌式”的微笑,乐观得你猜不出这是一名来自困难单亲家庭的女生。“我能扛过来的,我的内心很强大的!国华这3年教会了我很多。”陈曦懂事地安慰我们。很难想象,这些阳光自信的孩子95%来自偏远农村贫困家庭。好几位老师都坦言自己就是被国华的特殊气质“留下来”的。我们走进国华食堂的时候,晚饭已接近尾声。吃完饭的学生正在水龙头前哗哗地洗刷餐具,几名女生穿梭着擦桌子,男生则挥动扫把扫地。“食堂里除了几名做饭师傅,其他清洁餐具、拖地、收拾桌椅等活儿,都是学生自理。”校办同志说,“学校90%的服务都是学生自己完成。”每年11月,学校组织的“一日打工体验活动”还要求身无分文的学生们靠打工自己解决一天的吃饭问题。几乎占据校园一半的400米跑道标准操场,显示了国华对体魄的高要求,对学生意志的锤炼对新生来说有点“残酷”:每年40公里远足;每周末男生1万米、女生8千米长跑……但多年以后,像李硕硕、卢好等很多国华学子一样,长跑已“附了身”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成了工作的减压器、健康的“护身符”。“立志、修身、博学、报国”,每间教室后墙、宣传栏里,国华校训异常醒目,创办者试图按这“八个字”,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念和目标,细化到一项项具体要求、举措中,全方位摔打塑造学生。“国华希望能够培养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会做人做事的学生,否则,即使100%的学生都上了清华北大,也没用!”国华出资人不止一次对季德华说。感 恩世界500强企业老板当起超级“编外辅导员”在四季葱茏的国华校园,师生们会不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偶遇”到的学生们会喊他“杨叔叔”。这位“杨叔叔”,就是国华纪念中学的出资人、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对人好,对社会好”“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在7月1日2018届高三毕业典礼上,在9月18日国华开学第一课上,“杨叔叔”给学生唠的是朴实的“家常话”。国华纪念中学与顺德碧桂园总部大楼只隔一条马路。“杨叔叔”在22层办公,只要踱步到楼道窗户前,就可以清楚地俯瞰整个校园。“除了毕业典礼、新生入学等重要节点外,平时杨先生也经常不期而至。”季校长介绍,“我常跟师生说,集团的高管排着队都不一定能见到杨先生,而你们想见就见。”在季校长看来,这座带有杨国强已故兄长“国华”名字的学校,早已远远超出其心灵寄托的范畴;而“出资人”三字,也远不能涵盖杨国强对国华的特殊投入和影响。“杨先生不是随便来校园逛逛,他会经常找学生、老师聊聊,了解大家的需求、思想动向。”季校长说,这座学校,有杨国强的教育梦想,他对培养人才有自己的见解,对学生的品格有超乎一般的要求。在国华师生们眼里,这名见多了世面、饱经了人间冷暖的长者不是什么世界500强企业的老板,而是邻家叔叔般的超级“编外辅导员”。“杨叔叔”利用一切场合、机会,用一腔广式普通话,迫切地想把浓缩的人生经验得失传递给他们:“你们今后做事,最重要的是不要怕辛苦,不要狡猾”“不要怕吃亏,要讲诚信”……“杨先生特别看重中国传统美德,像中秋、元宵等这些传统佳节,他经常携家人与学生们一起度过。”季校长说。常有国华的毕业生带着爱人、子女回母校看看。更有意思的是,至今已有两届毕业生回校举办集体婚礼。在首届集体婚礼上,杨叔叔满心欢喜地带全家人前来贺喜。这位别人眼中的“富豪”从不讳言自己青少年时期的困顿,相反常常主动提及“18岁前没穿过鞋”“19岁还没有房子住”“一条毛巾用了两年都舍不得扔”这些囧事,以自己的成长故事来激励鞭策生活在新时代的学子们。“杨先生跟学生聊,跟我们老师聊,有时聊到12点多还不走,说到高兴处就蹲在椅子上讲。”牟新立老师对杨国强与师生交谈的细节记忆犹新。“杨叔叔”要我们多读书、读好书,还向我们荐书,有时还会问我们读后的感受。”如今已是北京林业大学大一学生的陈曦说。“我读中学时因家贫没有钱交学费,是国家免了7块钱学费并发了2块钱助学金,我才上完学。”杨国强在多个场合反复提起这“人生中最重要的9块钱”,“我深知有困难时别人的帮助如雪中送炭。我也非常感谢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我有了今天的事业。我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国家……”这或许可以理解,1997年事业初有所成时,杨国强就以匿名的方式每年拿出100万元设立帮助贫困大学生的“仲明大学生助学金”(2006年开始增加到每年200万元);2002年,创办了面向寒门学子、全免费的“国华纪念中学”;2014年,创办了面向贫困高中毕业生、全免费的“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接着,又创办了面向农村籍复转军人、全免费的“国良职业培训学校”;……抱着对“9块钱”的感恩,杨国强探索出一条“免费教育”的新路径。而“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也成了国华的价值观。“国华倡导的感恩,不是回报个人或小集体的‘小’恩,而是回报国家社会、奉献国家社会的‘大’恩。”季校长解释道。国华每届毕业生离校前,都会签署一张没有任何法律效力的“道义契约”,承诺将来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积极扶贫济困,传承发扬国华倡导、践行的爱心与精神……这份“道义契约”,却是国华毕业生自觉遵守的“硬约束”。“国华纪念中学毕业生进入大学之后,都参加了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季德华校长语气中带着欣慰。国华对毕业生有比较系统的追踪回访机制。2016年6月26日,旨在帮扶贫困学生以及助力国华纪念中学发展的“国华校友教育基金”由国华毕业生倡议成立,第一期就在校友中筹到60多万元款项。“每当有当事人找我‘疏通’,我脑海里就会浮现出杨叔叔、季校长谆谆叮嘱的画面。”在深圳某法院负责审理房产案件的国华首届毕业生卢好,坦言国华教育对自己的影响深远。突 围“创办国华等于选择了一条最难走的扶贫路”“当考到一半的时候,我们那里的教育局就带人闯进来阻止,我们被迫转移了考场。”国华2018届毕业生万雅美还记得3年前自己在家乡参加国华招考时的不愉快经历。也许是过于独特,国华纪念中学一路走来,遭遇不少争议、怀疑甚至刁难。即使已经走过17个年头,也有了一定的社会知名度,但国华“招生难”的窘境依旧没有根本改观。不少国华学子都有和万雅美类似的遭遇。来自中部某省的2018届毕业生陈曦说,自己当初准备报考国华时,学校就百般阻挠,最后还是托了熟人才报成。一些地方从升学率出发,认为国华是来“掐尖”抢优质生源的——所以,即使完全是学生自愿选择到国华上学,他们也不情愿放人。阻挠者“阵地前移”:有的堵在学生去参加国华招生入学考试的路上;有的在国华招生老师来之前,早早地就把成绩优秀的贫困生“请”到外地旅游。一些极个别的地方甚至“动粗”,故意捣毁考场,或将国华的招生老师锁在教室里好几个小时。“天下还是好人多!”季校长谦和地笑着说,与这些行为相反,社会上有很多热心人,自愿帮国华物色“苗子”。每年7月中旬,也是江苏省扶贫三会(江苏省老区开发促进会、扶贫基金会、扶贫开发协会)的退休老干部最忙碌的时候。中考后没多久,热心的老干部们就帮忙张罗成绩优秀的贫困生进行另外一场考试——国华纪念中学的招生考试。有的退休老干部已80多岁高龄,还奔走在贫困县的沟沟坎坎中,寻找需要帮助的贫困学子。“让贫困生有更好的出路、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不仅对学生好,对国家、社会也大有好处。国华能提供这样的好平台,我们为什么不大力支持?!”退休老干部们有自己的判断和认识。也有不少地方超越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有的市县教育局主动推送优秀贫困学子,还给国华写感谢信;有的省教育厅甚至主动发动驻村“第一书记”帮忙推荐学生参加国华选拔。虽然不容易,但国华会坚持走下去。“我相信这是一件大善事,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理解和支持!”季德华校长望着窗外满眼青翠的校园说。《广东国华纪念中学:“免费”的路能走多远?》,有的报道直接抛出这样的标题。办学经费,始终是外界关心和好奇的问题。2002年,杨国强为创办国华纪念中学个人拿出了2.6个亿并成立国华教育基金,在当时,这几乎是杨国强的一半身家。“创办国华等于是选择了一条最难走的扶贫路!”作为17年来国华纪念中学的实际操盘手,季德华校长深知学校“风光”背后的“艰辛”,“要想办起来、办得好,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而钱,又是实实在在决定学校生存的大问题!”“基金的钱远远不够用,现在每年还需要杨先生个人额外补助4000多万元。”季德华有些严肃地道出了“新情况”。“不过,杨先生让我不用担心钱的问题,只管集中精力把学校办好。”季德华又恢复了固有的微笑。“我甚至希望这所学校早点‘倒闭’,因为那样就意味着社会上不会有孩子因为贫困上不了学。”杨国强曾这样说。“判定学校办得好不好,不是单看升学率,不是看每年有多少个学生上了清华北大,而是看10年、20年后,这些学生走上社会之后怎么样。”季校长清楚地记得杨国强多次对他的叮嘱。截至今年8月,已经从国华毕业的2300多名学生中,在读和毕业的硕士有616名、博士97名,出国深造50人。从教育、医疗、金融领域到服务基层,从基础研究到航天、生物、人工智能等尖端科技前沿,都有国华毕业生的身影。国华学子,正在用自己的行动作答。2015年,因教育扶贫成绩突出,杨国强获邀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并在大会开始前,受到习近平主席的亲切接见。2017年,首部教育扶贫蓝皮书发布,国华纪念中学成为典型案例。从顺德国华纪念中学往东400多公里,是李嘉诚先生资助创办的汕头大学;再往北200多公里,是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学校(现与其他学校合并为集美大学);继续北行800多公里,是马云、柳传志等企业家共同发起创办的湖畔大学、马化腾等企业家共同发起创办的西湖大学,还有清末实业家张謇在上海、江苏等地创办和协办了包括复旦大学在内的300多所学校……“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有这样一批“先挣到钱”的人,愿意选择“兴教育”的方式回报国家和社会。

小鞋子

“最美逆行”两口子,博士丈夫和护师妻子共赴抗疫前线

张红富是东莞第一批引进的“百名博士”之一,父亲去年去世,这个春节他很想回云南老家陪母亲。但接到疫情工作部署后,他毅然留在东莞。张红富的妻子周玲娟,是滨海湾中心医院的主管护师,刚到医院报到,就主动请缨,申请加入抗疫最前线。在阻击疫情的“最美逆行者”中,他们既是夫妻,也是“战友”,携手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夫妻携手战疫情春节前,大多数人已经返乡过年,张红富还在加班加点,完善新区的土地统筹整备方案。1月21日,离春节只有两天,他仍在准备新区第5次土地整备工作专题会议汇报材料。因为疫情,张红富选择留在东莞。在新区发出开展高速出入口防疫检查号召后,这名党员博士第一时间请命,挤出时间参与防疫联检执勤。为来往车辆人员检测体温,做好登记检查工作。妻子周玲娟调配在重症监护室,每天面对危重病人。为了节约防护服,在监护室照看病人时,长达6-8小时不吃不喝。重症监护室是战“疫”的最前线,对医护人员的考验可想而知。“这段时间来,我们陆续收到一些危重或高度疑似病例,所幸做了几次核酸试验筛查都是阴性的。”周玲娟说,“开始真有一点害怕,但当真去面的时候,已经没有这种恐慌。”这一次的疫情,周玲娟想到了2003年的非典。那一年她刚高考,看到医护人员冲锋抗击疫情,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记得特别清楚,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长张积慧写《护士长日记》,读了很多遍,真的非常感动,所以高考填报医学专业。”“轻装”上阵少牵挂根据工作需要,周玲娟最近被派往虎门高铁站出口,对返程复工人员进行体温监测,一站就是一整天。但她没有一点抱怨,她说,作为医护人员最大的心愿,就是疫情赶紧过去,大家都健健康康,生活回归正常。这场疫情改变了他们平静的家庭生活,夫妻俩虽然都在一线抗疫,但一个多月来,见面的机会却不多。收到“召回”通知,夫妻俩给老家打电话:“这场疫情很严重,我们必须留守单位,孩子放在家里没有人照顾,也不安全,你们帮忙接回老家吧。”就这样,4岁多的孩子离开东莞已经一个多月了。单位同事基本上都跟她的情况差不多的,天天都要上班,根本就没有时间照顾家里孩子。“像我家庭比较特殊一点,双职工的家庭,如果不开学真的没法照顾,只能送回老家。”周玲娟说。由于周玲娟在重症监护室工作,为了做好自我防护,这段时间,张红富都没有回家,而是住在单位宿舍。“家人担心是肯定的,但他们对我的工作非常理解,也很支持。”全媒体记者 吴金华受访者供图全媒体编辑 贾庆森

鲁尔区

一所全免费高中与2900多个贫困学子被“改写”的命运

▲“用知识改变命运”——国华纪念中学立校缘起。(照片由受访者提供)新华社北京10月26日电(记者谢锐佳、张典标)10月26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一所高中与2900多个贫困学子被“改写”的命运——广东国华纪念中学以教育“斩断”贫穷代际传递的探索与实践》的报道。3年前,当听到国华纪念中学(下简称“国华中学”)招生信息的时候,唐小龙和家人最初的感觉是“遇上了骗子”。高中三年学费、食宿费全免,每个月还发“零花钱”;不仅高中“全免费”,甚至考上大学、研究生,其学习、生活、交通等一切费用还都全部由学校承担。“天上掉馅饼”的事,怎么听都像是被“忽悠”。难怪包括唐小龙在内的很多人一开始都不太相信。但“诱惑”毕竟巨大——唐小龙母亲早早去世,光靠做水电工的父亲每个月两三千块钱,不足以支付自己上高中和姐姐上大学的费用。唐小龙决定冒险一试。不过,报考前,谨慎的唐父还是两次从老家衡阳前往那所500多公里之外的南方学校“实地考察”;录取之后,不放心的奶奶又亲自陪唐小龙去了一趟。“幸亏当初上了国华!”今年8月22日,那个最初感觉“不太可信”的唐小龙已高中毕业;他扛着行李从衡阳坐火车上北京,成了一名令人羡慕的清华大学学生。不仅唐小龙,17年来,近30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寒门学子,都在这座“全免费”中学的全额资助下,圆了大学梦,甚至硕士梦、博士梦。▲国华纪念中学学生在晨读。墙上是“立志修身博学报国”八字校训。本报记者谢锐佳摄初 心斩断贫穷代际传递,资助一个学生等于帮助五六个家庭全免费、连袜子内衣都免费提供,这所总被误解的奇特民办学校,真实地存在于广东佛山。在顺德区北滘镇一条普通马路旁,校园里探出头来的浓荫掩映着写有黑底金字“国华纪念中学”的校门。能到这座温润美丽的南国高中上学有两个“铁”标准——家庭贫困和成绩优秀。17年来,国华中学已接收的全国29个省(区、市)23个民族2924名寒门学子中,95%来自农村贫困家庭,5%来自城市困难家庭、失业下岗职工家庭。14年前,家庭贫困的程晓平差一点就上不了国华纪念中学。“补报国华那天,下着大雨。”2018年7月中旬,在高楼林立的北京金融街的一座写字楼里,程晓平回忆起当年自己如何“惊险”地搭上国华纪念中学这趟列车。2004年中考,程晓平考了全县第12名。当他从同村的一位初中老师那里第一次听说“国华”时,报名已经结束。苦苦央求老师补报名时,父亲眼里的绝望和不甘,深深地印刻在程晓平的脑海里。程晓平的家坐落在陕西彬县黄土高原上。因为闭塞,当时村里几乎没人出去打工,也没有什么经济作物,一年到头只靠种小麦维持温饱。家里供程晓平一个人读高中已很吃力,上不了国华,就意味着妹妹将失去读书的机会。当知道被允许参加国华招生考试时,正在集市上卖李子的程晓平收了摊就奔回家。经过初试和赴国华夏令营考核之后,程晓平如愿进入国华纪念中学。“世界明朗起来了,未来又有了无限的遐想和可能……”其实,当年程晓平早就做了“最坏”打算——上不了国华就回家种田,让妹妹读书。3年后,国华毕业后的程晓平考上中山大学。如今,毕业后找到不错工作的程晓平已在北京买了房、安了家。2014年底,程晓平把父母接到北京,再不用在地里刨食了。2016年,程晓平的妹妹也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进入一家银行工作。一个贫困家庭彻底从黄土高坡褶皱中走了出来。关于命运转折的故事,在国华纪念中学还有很多。祖母和父亲常年重病缠身,母亲身体羸弱,家里还有两个哥哥,几亩农田供养着一家六口人的生活,入不敷出。濒临辍学的盐城学子梅叶峰,遇到了国华。3年后,梅叶峰被清华大学录取。2013年,梅叶峰本科毕业,外出挣钱一年,还清了家里十几年所欠下的债;帮将要娶媳妇儿的哥哥盖了一座新楼房;备好父母治病的钱……2015年,梅叶峰赴香港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继续求索,国华则继续资助。“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国华学子中比程晓平、梅叶峰家庭境遇更差的大有人在。有的从小就寄住在亲戚家,有的家里连吃饭的桌子都没有,不少是单亲家庭……央视曾播出一个反映国华学子命运转折的纪录片,很多人看着看着就忍不住哽咽乃至落泪。“资助一个学生,帮助的不仅仅是一个家庭,更可能使五六个家庭免于因学致贫。”刚开始听到这种说法,从江苏应聘到国华当校长的季德华也不大理解。大约2005年,季德华远赴贵州黔南州招生时,扶贫办工作人员告诉他,当地一个普通农家一年的收入只有两三千块钱,而一个大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一年差不多要一万块。普遍的情况是,几个亲戚一起供一个大学生读书,这就导致了这几个家庭全部因学致贫。“而像程晓平、梅叶峰一样,考上全免费的国华,家里立刻没了负担,更不用连累亲朋好友;毕业后找到好工作,家庭甚至整个家族的命运都有可能彻底改观。”季校长说。用知识改变命运,通过“教育扶贫”斩断贫穷的代际传递,这是国华纪念中学出资人、创办者的初衷。“我不忍看天地之间仍有可塑之才因贫穷而隐失于草莽,为胸有珠玑者不因贫穷而失学,不因贫穷而失志,方有办学事教之念。”在国华纪念中学校园内的石碑上,镌刻着学校出资人的办学“初心”。▲国华纪念中学学生在晨读。本报记者谢锐佳摄愿 景“如果能培养出王选、袁隆平之类的人物,1000万元也是值得的”“舍得给学生花钱”,是国华给人的一个突出印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一切生活、学习费用和回乡探亲的路费都由学校承担,一切生活用品均由学校免费提供,“包括内衣内裤”,甚至每月还发给每位男生40元、女生60元的零用钱。早在2002年,当液晶电脑还是“奢侈品”的时候,国华就舍得为学生每人配置一台。如今,液晶电脑已不稀罕,国华又为部分学生每人配置一台iPad,以拓展新的学习方式。不仅如此,高中毕业之后,“不管是大学、硕士、博士还是出国深造,只要学生还在读书,国华就将一直资助到底。”季德华说。算起来,国华每年需要为每个学生花费5.5万到6万元的费用,培养一个学生平均要花25万元。“国华一年花在一个学生身上的钱,相当于20个希望工程的学生,是不是太奢侈了?”有人质疑国华的资助方式。“考上大学,学生完全可以依靠勤工俭学来支付自己的学费。”还有人不赞同国华连大学、研究生也资助。“我们赞同把勤工俭学当成了解社会的手段,但不是为了挣学费。”季校长解释说,国华宁愿把学生们在大学期间勤工俭学赚学费的时间“买”回来,让他们好好读书,让有志者进一步深造。办校17年来,几乎100%的本科上线率,每年有四五人考上北大清华——从最“世俗”的眼光看,这座16年前从荒野之地建校、每个年级只有4个班的“袖珍”民办高中,其高考成绩之突出令人咂舌。但创办者的目标显然已不仅局限于“教育扶贫”这一“原始”办校动机,不仅是让寒门学者“有书读”,也不仅是让他们“能考上大学”。“如果能在这些学生中培养出王选、袁隆平之类的人物,就算是一人1000万元也是值得的!”创办者回应“奢侈说”。▲国华纪念中学学生在操场做形体操。本报记者谢锐佳摄责 任“学会做人做事”,“否则,即使100%的学生都上了清华北大,也没用”但办好教育,培养突出人才,不是“敢砸钱”那么简单。深知大多数学生来自经济落后、边远偏僻的农村,视野相对狭窄,综合素质偏弱,国华想了很多招给他们“补课”“补短板”,帮助这些寒门学子全方位“追赶”,帮助他们摆脱“寒门难出贵子”的魔咒。9月15日,新一届高一学生入学刚两周,就被老师领着外出“开阔眼界”,参观了广东省博物馆、黄埔军校、广东省中医药博物馆。这是国华的“规定动作”,每年都会多次组织学生到广州、虎门、深圳、东莞等地采风、参观知名企业;每周,学校几乎都会邀请社会知名人士、专家等来校开展“国华讲坛”;寒暑假,学校会放手让学生们回乡开展社会调研……在学校档案室,书架上整齐地排列着封面各具特色的各届“暑假学生社会调查文集”。虽然调查内容略显稚嫩,但话题广泛,从精准脱贫、现代农业发展、农村教育等现实课题,到“731部队对抗日军民的残害”等历史问题,均有涉猎。“国华给了我更高的眼界和更大的格局。如果在家乡读书,我应该也能考上大学,但也许难以从更高层次上去考虑问题。”来自山东的万雅美同学说。“没来国华,那走不出的大山就是我世界的全部。”这是如今在香港科技大学读博的梅叶峰写给国华创办者信中的话。很多前来观摩的人都惊叹国华强大的“改造能力”。“我们对比过,不少学生刚入学的时候英语成绩比本地区的顶尖高中要差出一大截,但高考的时候已经有所超越。”祁玲玲老师言语中透着自豪,“国华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偏远地区,英语尤其是弱项。”每周六补习英语、看英语电影练口语……能想到的招都用上了。“乐观向上”“自立自强”是国华着重培养的一种品质。“你好!”校园里迎面碰见的每个学生,几乎都会主动大方地和你打招呼。置身校园,望着一张张朝气蓬勃、略显青涩的脸,你会被一种气质感动着。“考得比预期要差。”在半个多小时的对话中,陈曦始终保持着“招牌式”的微笑,乐观得你猜不出这是一名来自困难单亲家庭的女生。“我能扛过来的,我的内心很强大的!国华这3年教会了我很多。”陈曦懂事地安慰我们。很难想象,这些阳光自信的孩子95%来自偏远农村贫困家庭。好几位老师都坦言自己就是被国华的特殊气质“留下来”的。我们走进国华食堂的时候,晚饭已接近尾声。吃完饭的学生正在水龙头前哗哗地洗刷餐具,几名女生穿梭着擦桌子,男生则挥动扫把扫地。“食堂里除了几名做饭师傅,其他清洁餐具、拖地、收拾桌椅等活儿,都是学生自理。”校办同志说,“学校90%的服务都是学生自己完成。”每年11月,学校组织的“一日打工体验活动”还要求身无分文的学生们靠打工自己解决一天的吃饭问题。几乎占据校园一半的400米跑道标准操场,显示了国华对体魄的高要求,对学生意志的锤炼对新生来说有点“残酷”:每年40公里远足;每周末男生1万米、女生8千米长跑……但多年以后,像李硕硕、卢好等很多国华学子一样,长跑已“附了身”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成了工作的减压器、健康的“护身符”。“立志、修身、博学、报国”,每间教室后墙、宣传栏里,国华校训异常醒目,创办者试图按这“八个字”,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念和目标,细化到一项项具体要求、举措中,全方位摔打塑造学生。“国华希望能够培养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会做人做事的学生,否则,即使100%的学生都上了清华北大,也没用!”国华出资人不止一次对季德华说。▲国华纪念中学学生在远足。王欢胜 摄感 恩世界500强企业老板当起超级“编外辅导员”在四季葱茏的国华校园,师生们会不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偶遇”到的学生们会喊他“杨叔叔”。这位“杨叔叔”,就是国华纪念中学的出资人、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对人好,对社会好”“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在7月1日2018届高三毕业典礼上,在9月18日国华开学第一课上,“杨叔叔”给学生唠的是朴实的“家常话”。国华纪念中学与顺德碧桂园总部大楼只隔一条马路。“杨叔叔”在22层办公,只要踱步到楼道窗户前,就可以清楚地俯瞰整个校园。“除了毕业典礼、新生入学等重要节点外,平时杨先生也经常不期而至。”季校长介绍,“我常跟师生说,集团的高管排着队都不一定能见到杨先生,而你们想见就见。”在季校长看来,这座带有杨国强已故兄长“国华”名字的学校,早已远远超出其心灵寄托的范畴;而“出资人”三字,也远不能涵盖杨国强对国华的特殊投入和影响。“杨先生不是随便来校园逛逛,他会经常找学生、老师聊聊,了解大家的需求、思想动向。”季校长说,这座学校,有杨国强的教育梦想,他对培养人才有自己的见解,对学生的品格有超乎一般的要求。在国华师生们眼里,这名见多了世面、饱经了人间冷暖的长者不是什么世界500强企业的老板,而是邻家叔叔般的超级“编外辅导员”。杨叔叔利用一切场合、机会,用一腔广式普通话,迫切地想把浓缩的人生经验得失传递给他们:“你们今后做事,最重要的是不要怕辛苦,不要狡猾”“不要怕吃亏,要讲诚信”……“杨先生特别看重中国传统美德,像中秋、元宵等这些传统佳节,他经常携家人与学生们一起度过。”季校长说。常有国华的毕业生带着爱人、子女回母校看看。更有意思的是,至今已有两届毕业生回校举办集体婚礼。在首届集体婚礼上,杨叔叔满心欢喜地带全家人前来贺喜。这位别人眼中的“富豪”从不讳言自己青少年时期的困顿,相反常常主动提及“18岁前没穿过鞋”“19岁还没有房子住”“一条毛巾用了两年都舍不得扔”这些囧事,以自己的成长故事来激励鞭策生活在新时代的学子们。“杨先生跟学生聊,跟我们老师聊,有时聊到12点多还不走,说到高兴处就蹲在椅子上讲。”牟新立老师对杨国强与师生交谈的细节记忆犹新。“杨叔叔要我们多读书、读好书,还向我们荐书,有时还会问我们读后的感受。”如今已是北京林业大学大一学生的陈曦说。“我读中学时因家贫没有钱交学费,是国家免了7块钱学费并发了2块钱助学金,我才上完学。”杨国强在多个场合反复提起这“人生中最重要的9块钱”,“我深知有困难时别人的帮助如雪中送炭。我也非常感谢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我有了今天的事业。我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国家……”这或许可以理解,1997年事业初有所成时,杨国强就以匿名的方式每年拿出100万元设立帮助贫困大学生的“仲明大学生助学金”(2006年开始增加到每年200万元);2002年,创办了面向寒门学子、全免费的“国华纪念中学”;2014年,创办了面向贫困高中毕业生、全免费的“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接着,又创办了面向农村籍复转军人、全免费的“国良职业培训学校”;……抱着对“9块钱”的感恩,杨国强探索出一条“免费教育”的新路径。而“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也成了国华的价值观。“国华倡导的感恩,不是回报个人或小集体的‘小’恩,而是回报国家社会、奉献国家社会的‘大’恩。”季校长解释道。国华每届毕业生离校前,都会签署一张没有任何法律效力的“道义契约”,承诺将来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积极扶贫济困,传承发扬国华倡导、践行的爱心与精神……这份“道义契约”,却是国华毕业生自觉遵守的“硬约束”。“国华纪念中学毕业生进入大学之后,都参加了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季德华校长语气中带着欣慰。国华对毕业生有比较系统的追踪回访机制。2016年6月26日,旨在帮扶贫困学生以及助力国华纪念中学发展的“国华校友教育基金”由国华毕业生倡议成立,第一期就在校友中筹到60多万元款项。“每当有当事人找我‘疏通’,我脑海里就会浮现出杨叔叔、季校长谆谆叮嘱的画面。”在深圳某法院负责审理房产案件的国华首届毕业生卢好,坦言国华教育对自己的影响深远。突 围“创办国华等于选择了一条最难走的扶贫路”“当考到一半的时候,我们那里的教育局就带人闯进来阻止,我们被迫转移了考场。”国华2018届毕业生万雅美还记得3年前自己在家乡参加国华招考时的不愉快经历。也许是过于独特,国华纪念中学一路走来,遭遇不少争议、怀疑甚至刁难。即使已经走过17个年头,也有了一定的社会知名度,但国华“招生难”的窘境依旧没有根本改观。不少国华学子都有和万雅美类似的遭遇。来自中部某省的2018届毕业生陈曦说,自己当初准备报考国华时,学校就百般阻挠,最后还是托了熟人才报成。一些地方从升学率出发,认为国华是来“掐尖”抢优质生源的——所以,即使完全是学生自愿选择到国华上学,他们也不情愿放人。阻挠者“阵地前移”:有的堵在学生去参加国华招生入学考试的路上;有的在国华招生老师来之前,早早地就把成绩优秀的贫困生“请”到外地旅游。一些极个别的地方甚至“动粗”,故意捣毁考场,或将国华的招生老师锁在教室里好几个小时。“天下还是好人多!”季校长谦和地笑着说,与这些行为相反,社会上有很多热心人,自愿帮国华物色“苗子”。每年7月中旬,也是江苏省扶贫三会(江苏省老区开发促进会、扶贫基金会、扶贫开发协会)的退休老干部最忙碌的时候。中考后没多久,热心的老干部们就帮忙张罗成绩优秀的贫困生进行另外一场考试——国华纪念中学的招生考试。有的退休老干部已80多岁高龄,还奔走在贫困县的沟沟坎坎中,寻找需要帮助的贫困学子。“让贫困生有更好的出路、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不仅对学生好,对国家、社会也大有好处。国华能提供这样的好平台,我们为什么不大力支持?!”退休老干部们有自己的判断和认识。也有不少地方超越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有的市县教育局主动推送优秀贫困学子,还给国华写感谢信;有的省教育厅甚至主动发动驻村“第一书记”帮忙推荐学生参加国华选拔。虽然不容易,但国华会坚持走下去。“我相信这是一件大善事,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理解和支持!”季德华校长望着窗外满眼青翠的校园说。《广东国华纪念中学:“免费”的路能走多远?》,有的报道直接抛出这样的标题。办学经费,始终是外界关心和好奇的问题。2002年,杨国强为创办国华纪念中学个人拿出了2.6个亿并成立国华教育基金,在当时,这几乎是杨国强的一半身家。“创办国华等于是选择了一条最难走的扶贫路!”作为17年来国华纪念中学的实际操盘手,季德华校长深知学校“风光”背后的“艰辛”,“要想办起来、办得好,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而钱,又是实实在在决定学校生存的大问题!”“基金的钱远远不够用,现在每年还需要杨先生个人额外补助4000多万元。”季德华有些严肃地道出了“新情况”。“不过,杨先生让我不用担心钱的问题,只管集中精力把学校办好。”季德华又恢复了固有的微笑。“我甚至希望这所学校早点‘倒闭’,因为那样就意味着社会上不会有孩子因为贫困上不了学。”杨国强曾这样说。“判定学校办得好不好,不是单看升学率,不是看每年有多少个学生上了清华北大,而是看10年、20年后,这些学生走上社会之后怎么样。”季校长清楚地记得杨国强多次对他的叮嘱。截至今年8月,已经从国华毕业的2300多名学生中,在读和毕业的硕士有616名、博士97名,出国深造50人。从教育、医疗、金融领域到服务基层,从基础研究到航天、生物、人工智能等尖端科技前沿,都有国华毕业生的身影。国华学子,正在用自己的行动作答。2015年,因教育扶贫成绩突出,杨国强获邀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并在大会开始前,受到习近平主席的亲切接见。2017年,首部教育扶贫蓝皮书发布,国华纪念中学成为典型案例。从顺德国华纪念中学往东400多公里,是李嘉诚先生资助创办的汕头大学;再往北200多公里,是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学校(现与其他学校合并为集美大学);继续北行800多公里,是马云、柳传志等企业家共同发起创办的湖畔大学、马化腾等企业家共同发起创办的西湖大学,还有清末实业家张謇在上海、江苏等地创办和协办了包括复旦大学在内的300多所学校……“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有这样一批“先挣到钱”的人,愿意选择“兴教育”的方式回报国家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