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仁彧男,汉族,1980年10月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现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党支部书记、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从甲流到H7N9,从爆炸伤员救治到洪水救灾,他责无旁贷。曾任辽宁第二批援疆医疗队塔城地区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救治重症患者近800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担任辽宁援鄂重症医疗队队长接管武汉大学人民医院80张重症床位,率先开展体外膜肺技术。王颖丽女,蒙古族,1981年6月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现任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医院护士长,副主任护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第四医院成为患者定点收治医院。她不顾身患甲亢主动请战,经过20多天的奋战,取得7名新冠患者无一例重症病例、院内零感染的佳绩。3月20日,该医院开始承担境外输入病例的排查和诊治工作,她再次主动申请提前8天进入隔离病区。在非典和甲流期间,在传染病战线上奋战了19年的她也曾多次第一批进入危险病区。邓磊男,汉族,1980年9月生,中共党员,在职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EICU副主任医师。2012年,他加入了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参与汶川、玉树、芦山地震等伤患救治,并随中国政府医疗队前往尼泊尔开展地震救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担任医院援鄂医疗队医疗组重症医学科组长,参与救治患者90人次、抢救58人次、会诊16人次、中心静脉置管11人次等工作,帮助22名危重症患者转入普通病房。朱佳清女,汉族,1982年3月生,九三学社社员,在职大学本科学历,现任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重症监护室副护士长。她从事临床护理工作近20年,曾参与G20峰会等重大活动医疗保障任务。在新冠肺炎阻击战中,作为浙江首批驰援武汉医疗队员在重症隔离病房持续作战57天,用精湛的专业技能做好病人治疗、护理,并承担病房取餐、标本送检、病区消毒等一系列工作。作为病区护理小组长,她与医疗队其他医护人员密切合作,累计治愈出院患者252人。庄志华女,汉族,1981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江苏康为世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党支部书记。她拥有10年研发、管理和项目申报经验,曾带领项目组成功研发出了多个拳头产品。新冠疫情爆发后,她开展检测试剂专项研发,为全国20多个省份提供样本保存产品100多万套、核酸提取试剂数十万人份,为众多IVD企业提供RT-PCR试剂原料。刘壮男,汉族,1981年7月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助理,副主任医师。他是北京市属医院援鄂医疗队医疗组组长,主持推进普通病房8小时内改造为标准化隔离病房,牵头制定医疗安全核心制度,开展气管插管及有创机械通气救治危重患者,推进中西医结合和新药临床应用,组织进行院感防控培训。医疗队赴鄂72小时内连续开放两个病区,6天内累计收治患者突破百例。刘铖男,汉族,1987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现任中建深圳装饰有限公司项目经理。他是武汉雷神山医院内装项目总指挥、临时党支部书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带领2000多名建设者,连续奋战10天10夜,圆满完成火神山、雷神山、光谷科技方舱医院、光谷妇幼方舱医院建设任务。他第一时间竖起党旗、团旗,划分党员、青年责任区,形成了“指挥—督导—管控—后勤”的科学管理模式。刘煜亮男,汉族,1980年10月生,中共预备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现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他业务精湛,年均开展呼吸病血管介入手术100余例。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任重庆首批援鄂医疗队轻症专家技术组组长,带领团队分析病例342个,提出一套解决方案,深入多个区县巡诊、培训医务人员800余名,撰写4篇临床救治文章,屡破新冠肺炎“轻转重”难题。孙晓林女,汉族,1986年2月生,中共预备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现任青海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主管护师,国家级危重症专科护士。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她担任武汉新洲区人民医院ICU病房重症护理团队临时负责人。她严格制定各班护士的职责和流程,为患者进行吸痰、口腔护理、鼻饲、气管切开处换药等专业工作,并在医院实施了首例鼻空场营养管徒手盲视置管、俯卧位通气治疗和CRRT治疗,开展重症护理授课6次,覆盖800余人次。杜云女,汉族,1981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现任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龙阳街芳草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她冲上防控最前线,第一时间协调完成“四类人员”排查转运,确保应收尽收。严守社区阵地,成立专项工作组加强封控管理,做好消杀工作,确保人员不进不出。建立咨询服务群,组织社区干部变身代购员、快递员。开展线上生活秀,丰富居民精神生活。在她的带领下,芳草社区成功创建“无疫情小区”和“无疫情社区”。李东男,汉族,1986年6月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所主管技师。2020年1月,面对妻子怀孕8个多月的情况,他毅然加入福建第一批援鄂应急检测队。克服重重困难,36小时内完成市公检中心实验室改造,并完成首批样品检测。他与队友总能在时限内完成标本检测任务,最多的一天完成检测量1200多份,多次在核心实验室超负荷工作6—8小时。所在检测点成为襄阳市最主要的新冠病毒核酸定点检测点。杨波男,汉族,1985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在职研究生学历,现任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南昌疾病预防控制所消杀科科长。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主动请战,担任南昌疾控所旅客列车终末消毒组组长兼临时党支部书记。他每天开展消杀作业到凌晨三四点,截至3月10日,带领消毒组累计消毒列车1570组32675辆,开展铁路处所预防性消毒14750平方米,对发热旅客、确诊病例、疑似病例乘坐过的列车终末消毒64组634辆。肖思孟女,满族,1994年11月生,中共预备党员,大学专科学历,现任河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北省中医院)护师。作为河北首批医疗队队员,她在武汉市第七医院疫情抗击最前线,不分白天黑夜负责患者的治疗和生活护理。一天下来,浑身湿透,脸颊处的压痕过敏红肿。2020央视元宵特别节目诗朗诵《你的样子》中是这样描述她的:“剪掉了自己一头长发的河北护士肖思孟,90后的你,也许正引领着这个春天,最时尚的发型。”吴晨女,汉族,1982年1月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现任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研究员。长期从事肿瘤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研究。她带领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检测队的业务骨干和移动P3实验室驰援武汉,负责武汉最大规模的东西湖方舱医院的患者核酸检测。她带领检测队日夜工作,核酸提取质量接近100%,检出率稳定在99%以上。高质量的检测结果,为东西湖方舱医院创造了“零回头”佳绩。何航男,汉族,1987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现任中国宝武武钢绿色城建海绵公司工程技术部部长。他主动请战参与金银潭医院医用氧罐改造紧急任务。发挥专业优势,负责技术交底、组织钢筋、预埋件制作安装及运输工作,16个小时完成全部钢筋制作近5吨,提前32个小时完成了基础浇筑任务。转战武汉市中医院汉阳院区、武汉市九医院新建两个医用氧罐基础工程后,主动提出优化方案,提前1天完成工程任务。汪勇男,汉族,1985年12月出生,中共预备党员,大专学历,现任湖北顺丰速运有限公司分部经理。他带领的志愿者司机团队,自大年三十起义务接送金银潭医院医护人员上下班,协调推动网约车企业参与接送医护人员,协调共享单车企业在医院周边投放单车。自行募集资金为医护人员提供泡面,“扫街”找餐馆、争取有关部门餐食供应,快速搭建起应急餐食免费配送备用网络,以“聚拢温暖守护英雄”的义举被批复火线入党。沈悦好女,汉族,1983年4月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监护室护士长。她是天津第一批赴鄂医疗队队员,放弃了12年来仅有的一次过年与父母团聚的机会。她是“红区”护士长,是组里在“红区”工作时间最长、冲在最前线的“硬核战士”。面对几乎没有任何医疗设备的废旧医院,她身体力行打扫“开荒”、安抚病人、协调物资药品,顺利完成全部医疗任务。张正良男,汉族,1982年2月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任陕西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副领队、医疗组长、病区主任,全面负责诊疗流程、治疗与评估方案制定,参加医院管理督查,实现全队“零感染”。他主导开展机械通气、呼吸康复等治疗,共收治患者113人,出院/转出104人。他曾作为首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员在西藏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工作一年,帮助医院通过“二甲”评审。张孝田男,汉族,1984年6月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主治医师。他援助的同济医院光谷院区98%的患者是重症、危重症。他主动请缨加入气管插管小队,因离病毒源最近、感染风险极高,被称为“敢死队”。凭借高超的技术,先后为20余名重症、危重症患者插管。为抢抓插管时机,挽救患者生命,他曾1天内完成6例高难度插管,均一次成功,创院区纪录。易钊泉男,汉族,1982年7月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现任湖南省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南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作为湘潭市第一批支援湖北省黄冈市医疗队队长、临时党支部书记,他参与设计、改造了集中收治点的重症及危重症病房。先后组织抢救10次,开展了139次床旁超声、5次床旁血滤、5次气管插管、8次深静脉置管、3人次床旁血流动力学分析、10次俯卧位治疗。罗小小男,汉族,1996年12月出生,民进会员,中专学历,现任湖南省怀化市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新冠肺炎暴发后,没有双手的他和团队伙伴启动网上“轻松筹”,向抗疫一线支援了口罩等多种物资,捐赠了价值20万元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为2426名一线医务人员购买了疫情保险。发起“一个爱心口罩计划”,倡议市民自觉减少外出,将N95口罩捐赠给医疗机构和一线医务人员,半个月时间共筹集口罩20万余个。周宁男,汉族,1981年8月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内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除夕前三天,他在工作期间不幸感染,居家隔离痊愈后撰写“治疗日记”,单篇阅读量超1520万。隔离期满,他第一时间奔赴一线,组建“护心小分队”,使用ECMO辅助技术救治新冠肺炎极危重患者,救治经验被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肯定并推广。於若飞男,汉族,1990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现任甘肃蓝天救援队理事长、队长。自2008年起投身公益活动。参与救援170余次、营救幸存者18人、救治600余人;开展公益防灾自救技能普及课480余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参与武汉上亿元捐赠物资运输协调工作,组织甘肃全省蓝天救援队伍对128个街道、276个社区、327家单位、796所学校进行全面消杀,启动兰州市100家社区“疫情防控消杀志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共计服务时间18.2万小时。胡慧女,汉族,1983年2月生,中共预备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现任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主管护师、感染科护士长。疫情初期,她即刻响应开设发热门诊,并率先开辟两个不明原因肺炎隔离病房,保障院内医护人员安全。疫情高峰期,她不畏艰难,转战武汉市第七医院,仅用一周时间将医院改造成通道流程清晰、设施设备完善的新冠肺炎定点医院。攻坚克难时,她奔赴雷神山医院,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为新冠肺炎危重患者保驾护航。姚秀超男,汉族,1987年4月出生,群众,博士研究生学历,现任辽宁省沈阳橡胶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基础理论与材料研究主任工程师。他积极应对中美贸易摩擦,攻克了国家重点工程“除冰气囊研制”等“卡脖子”项目,打破了国外垄断。他担任科研攻关青年突击队队长,通宵达旦冲锋在防疫物资研制生产第一线,36小时就攻克了疫情重要防护物资“隔离服”项目,5天成功转产,创造了新的速度。随后又成功攻克“防护口罩硅橡胶罩体”项目。唐珊女,汉族,1983年9月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护士长、主管护师。作为山西护理团队队长,她第一时间制定7项工作职责、5项核心制度、8项工作流程,用近乎苛刻的要求护佑队员的安全。作为湖北人,她充分发挥“家乡话”优势增进沟通,用过硬技术和暖心服务延续着危重病人生命。前瞻性提出延续护理在新冠肺炎患者护理中的重要性,实现了病区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的“双零目标”。涂可蔼男,土家族,1992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现任湖北省武汉市公安局江汉区分局警务指挥处民警。曾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2020年1月,参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封市工作期间,不幸感染病毒性肺炎。治愈出院并渡过隔离期后,他推迟原定的婚礼,重返抗疫一线。时值江汉开发区方舱医院投用,他再三申请,投身“战疫”。方舱医院休舱后,他又第一时间投入境外返汉人员防疫工作,积极劝说60余人主动接受集中隔离。桑岭男,汉族,1981年2月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国家卫健委抗击新冠肺炎专家救援队成员。作为钟南山院士团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核心成员之一、广东支援湖北的第一名医生,毅然奔赴防控最前线的金银潭医院重症医学科。先后诊治危重患者70余人,其中9例成功拔管、30余例成功转出ICU。他及时总结临床救治经验,参与编写三部NCP肺炎相关专家共识。董芳女,汉族,1981年1月生,中共预备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武汉市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她坚守临床一线16年、扎根重症医学科12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她在ICU进行着一次又一次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置管、心肺复苏、血液净化等高危操作,需要经常与患者脸贴脸、“零距离”作业,一“战”就是60个日夜。她心怀大爱、关心同事,却无法照顾在工作期间不幸感染新冠肺炎的医生丈夫。2月25日,她在抗疫一线火线入党。潘纯男,1982年1月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现任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新冠肺炎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他第一时间驰援湖北,坚守金银潭医院ICU岗位,通过实施机械通气、ECMO等救治近150名重症患者,挽救了百余名重症患者生命。协助制定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临床诊疗规范,通过专访向全国介绍医治情况,通过“云对话”向7国专家分享治疗方案。(来源:中国青年报)
人的生命是一趟单程旅途,从出生的那一刻起,这张单程票便开始生效。在这趟旅途中,我们或坎坷或平顺,但都逃不过“生老病死”,离不开医生、护士的诊治和照顾。我国首届南丁格尔奖得主王秀瑛说过:“病人无医,将陷于无望,病人无护,将陷于无助。”这毫不夸张。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也是《护士条例》施行十周年,我国的主题是“关心关爱护士,敬老爱老助老”。5月8日上午,河南省卫计委组织媒体记者走进郑州大学一附院郑东院区,通过座谈会和参观等形式,零距离感受护士的工作状态,体验他们的辛苦。 □记者 蔡建华 王嘉译 通讯员 曹咏 文图平均每5名护士要为2000人服务1914年,中国第一位留学国外接受看护教育的钟茂芳,在第一次中华护士会议中提出将英文“Nurse”译为护士,一直沿用至今。《护士条例》规定,护士是“从事护理活动,履行保护生命、减轻痛苦、增进健康职责的卫生技术人员”。他们成日穿梭在各个病房,是最贴近患者的医务工作者。河南省卫计委主任阚全程在河南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表示,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卫生大省,却不是卫生强省。河南每千人口的护士数是2.33,全国平均水平为2.54。也就是说,河南平均每5名护士要为2000人服务。“护士荒”现象依然存在,乡村、基层医疗机构尤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来自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所谓物质,即从事护理行业的人群收入相对较低,这与护士学历水平较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河南省护理学会副理事长、郑州大学一附院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博士生导师刘延锦表示,由于护理人员起点较低,大多数人的学历为中专、大专,高级职称及工作经验丰富的护士数量偏少,导致护理科研能力较弱。此外,我国护理服务收费定价比较低,内因加外因,造成护理行业收入普遍偏低。精神上的原因是指护士的工作压力比较大,高负荷的工作压力、紧张的护患关系甚至是职业伤害,导致“入坑”的护士急于跳槽、未“入坑”的护士避之唯恐不及。记者身边的一位护士曾抱怨说:“有些患者因为心情不好,就不想看见你,如果这时你刚好出现,任何一件事都会成为他大声呵斥、严厉指责你的理由。这不该是我们承受的待遇。”每周超过60个小时的高负荷运转、剑拔弩张的护患关系,往往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护理行业也需要高学历人才在媒体座谈会上,郑州大学一附院护理部副主任娄小平说,因为历史原因,护士的学历普遍不高,甚至在一些人看来,护士会打针、输液就行,不需要高学历。其实,医学的发展,离不开护理人员的付出与钻研。现代护理工作,要求护士从经验医学转到循证医学,如果没有高学历,没有对护理行业进行系统研究分析,就不可能提供有高度的指导性意见。鉴于此,近几年,郑州大学加强了对护理人员的学历教育,最典型的就是招收护理在职硕士研究生。为满足护理专业在职人员提升学术水平的强烈需求,满足现代护理工作的需要,郑州大学护理学院护理学科在2009年申请并获批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权点,从2010年开始招收护理学在职硕士研究生。至今,已有600多人在该院报名攻读硕士学位,130余名在职人员通过论文答辩取得了医学硕士学位。想报考护理学在职研究生,只要拥有护理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并获得学士学位三年以上即可。近年来,护理学在职研究生在科研方面发挥了优势,“人工全膝/髋关节置换患者自我管理模式的应用”等均已陆续在临床展开。为了培养高学历护理人才,郑州大学一附院设立专项经费支持护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形成“硕士—博士—博士后”为一体的高层次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和师资力量雄厚的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队伍,现有护理学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5人。通过培训提高护理服务品质虽然教育平台逐渐完善,但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却呈现青黄不接、良莠不齐的态势。从校园到临床,从初来乍到到各项护理流程熟记于心,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成长过程。刘延锦主任强调,过去,打针的护士只会打针,给药的护士只管给药,如今这种“功能制”分工方式已不能满足医疗发展的需要。目前实施的“责任护士制”是对“功能制”的颠覆,从患者入院到出院,责任护士要对其及家属进行全程无缝的护理指导。责任护士除了要对自己分管的患者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估,制订护理计划并负责实施,还要做好基础护理、危重患者护理,落实生活护理,保证护理实效。此外,要了解患者的心理、精神、社会、文化状态并进行护理,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与咨询、术前与术后的教育、功能锻炼、饮食管理、出院指导等。刘延锦主任表示,“责任护士制”的实施是对优质护理服务的践行,缓解了护患之间的紧张关系,对护士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河南省护理事业发展实施方案(2017~2020年)》中要求,到2020年,全省所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新入职护士培训实现全覆盖,争取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培训全覆盖。刘延锦主任分享了自己带领团队进行培训的经验:把护士分成不同层级,开展“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相关护理知识、专业技能、人文知识和综合能力培训;建立医院护理人员培训中心,设置院内专科护士培训基地(重症监护、急诊急救、手术部、消毒供应中心、IV Team);增加护理实训设备,设立重症监护模拟患者;增加护理培训师资,扩大护理示教室规模,推广“手把手”教学;分期分批举办护士长管理培训班等。种种培训对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能力、管理水平以及为患者提供高品质的护理服务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人文关怀打造和谐护患关系郑州大学一附院神经重症监护室(ICU)有床位48张,专门收治急危重症患者。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安全,这里的护士是12小时工作制。重症监护室里的患者与普通病房里的患者不同,为了医疗安全,他们没有家人陪伴,容易出现无助、焦虑、紧张、恐惧甚至谵妄、崩溃,清醒的患者更是如此。同时,家属因每天只有1次30分钟的探视时间,往往也比较焦虑。重症监护室的护士发现这一问题后,总护士长金歌组织6名护士长讨论如何让患者在ICU里住得安心、舒心,让家属放心。最终,“重症监护室青年志愿者”小分队成立了,护士长身先士卒,加入团队,后来,越来越多护士自愿加入,开始尝试进行志愿者服务工作——一位父亲去探望宝宝,看到他浑身插满管子,泪流满面,志愿者立即给予安慰、解释和鼓励,这位父亲的心情很快平复;一个小患者特别想吃汉堡包,他爸爸买不到,志愿者下班后专门买了送来;志愿者每天定时为患者家属进行健康知识宣教,为患者出院、康复做准备;科里做了一面留言墙,供家属留言、提建议。护士开展的志愿者工作,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认可,护患关系更加和谐。
前一段时间,同校的师妹跟我抱怨,她现在在省内的一所三甲医院实习,跟她一起实习的还有来自各个学校的学生,有的是专科,有的还是卫校的。她作为一个本科生,心里非常的不爽快,自己千辛万苦考上大学,又要花四年时间读本科,到头来却和一群十七八岁的小女孩做一样的事情,甚至这些卫校、专科的学生,他们的护理操作要比本科生更熟练一些。听完她的抱怨,我作为一个过来人,当然要好好分析一下,同为护士,本科护士的优势究竟在哪里!在刚进医院的前期,可能大家都一样,都要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都要被考核,可是慢慢的时间长了,本科护士的优势就会显而易见了。就业机会多,起点更高现在绝大多数的三甲医院招收护士的标准都是本科学历,甚至还会要求是全日制本科,专科护士的招收比例明显的下降了,更甚者专科学历只会青睐于男护士。本科四年的学习侧重于理论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比如《护理研究》《护理管理》《护理英语》等相关课程,这都是成为护理行业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必备素质。也就是说本科护士进了医院,如果自己能够努力,那么医院一般就会按照护理储备人才的标准来培养你,会让你参加大型比赛,承担课题研究,撰写学术论文,还能出去进修。当然还有一个更直接的好处,那就是本科护士晋职称的时间短,速度快,还能考医院的编制,读在职研究生也相对容易些,这些都是跟工资挂钩的。转行更容易,选择机会更多上面所说的都是在医院里的优势,如果你感觉自己读了四年或者五年的本科,还是不想在护理行业发展,或者上班之后,无尽的夜班和考试,让自己的职业满足感大大降低,那么转行对你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现在的公务员考试或者国企单位的招聘基本都是本科学历及以上了,护理专业能考的职位有限又偏门,但是对于那些不限专业的职位,还是有机会拼一把的。我的大学同学在医院上了一年班之后果断辞职,加入公务员考试大军中,现在估计正坐在党校办公室喝茶呢!本科护士还可以通过考研来改变自己的职业,或者去护理学院当老师,或者跨专业考研,当然也可以考取教师资格证(考虑到现阶段的教育大环境,非师范专业毕业的人员考取了教师资格证之后只能去私立学校,不能考取教师编制,某些高职学校除外)。总之,本科护士在就业和择业方面的优势还是很多的,文中只是挑选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来分析。但是,学历终究只是敲门砖,只能说明起点不一样,再高的学历,如果后期不努力,也将会一事无成。
回忆起在武汉市第七医院重症病房的那段日子,申康康说他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一是新冠病毒的猛烈程度,“我在ICU工作十几年了,处理过各种病人,但这次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恶化速度是最让我惊讶的,常让医护人员措手不及。”另一件事是一线重症医护人员的辛苦与付出,“大家都在拼命,互相鼓励互相支撑坚持过了这段时期,同生死共患难”。申康康是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重症医学科副护士长,1月26日,他随河北省第一批援汉医疗队启程前往武汉参加“战疫”。在武汉,申康康担任重症护理组组长,率领一支48人的护理队伍进驻武汉市第七医院ICU,负责该院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人的护理工作。所在病区病患清零后,3月20日,他从武汉回到了石家庄,结束了五十余天的医疗援助任务。申康康在武汉工作照片 本文图均为 受访者 供图高风险的护理“ICU里的护士和普通病房里的护士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在新冠肺炎ICU做护士更辛苦忙碌。”申康康如是告诉澎湃新闻。一天24小时,必须保证每时每刻都有护理人员守在病人床边。“武汉七院ICU一共能接收15名病人,我们一共48名护士,6小时一班,一天四班轮转。”申康康介绍,护士是与患者接触最密切的人,尤其是重症病区,患者的日常几乎全部依赖护士,包括饮食、大小便等基础护理,疫情暴发后,武汉七院清洁人员和护工全部离岗,因此垃圾处理、病区消毒等工作也落在了护士身上。“每天都好几箱垃圾,还要给病人收拾床、收拾头发、擦地等等。” 申康康说。除了这些基础工作,更重要的是医疗护理,很多治疗的实施都需要护士来操作完成,护士需要将医生开具的药物给患者使用,要随时监控各种监护设备的情况,要为患者进行补液等专业操作。很多工作往往伴随着被感染病毒的风险,“吸痰、插管、做咽拭子这些,都是与患者密切接触的”,有时医护人员进行对病人抢救等近距离操作时,病人会有大量飞沫。申康康介绍,在ICU中每一项任务都是挑战,比如为患者调整俯卧位通气时,看似简单的动作至少需要5至6名人员协作,需要保护人工气道和其他管路以及病人的容易受压部位,将病人移到床的一侧,再合力让患者趴在床上,给病人做肺复张,调整呼吸机参数,观察氧合情况,调整最佳呼气末正压……“我感激重症护理组每一位的付出,他们真的很辛苦。”申康康告诉澎湃新闻,当一名护士完成6小时值班后,都近乎精疲力竭,全身衣服湿透,手被泡白,“出来后护士手都不敢使劲,指甲被泡软了,一用力怕指甲会劈”。起初,为保障病房层流达标,病房内需要一直开窗通风,夜里寒风凛冽,一身汗的医护人员们被冻得打寒颤。申康康回忆,抗疫初期医疗资源紧缺,队伍中有一名身高一米九的男护士,因身材魁梧导致没有合身的防护服,但因人员问题他又必须上岗,那名护士就用胶带把防护服密封不住的地方封住。另外,为了最大限度节省防护装备,医护人员6个小时不吃不喝不去厕所。“我们不知道穿了多少包纸尿裤”,申康康曾开玩笑说,“挺好的,像回到了童年,还可以体会一下纸尿裤的感觉”。“每一位重症护士都是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值得敬佩。”申康康向澎湃新闻介绍,其团队接管的武汉七院重症病人清零后,休整期内几名护士踢毽子放松,申康康发现一名护士总是用手接毽子,腿脚行动不便。询问之下才得知,那名护士在前往武汉前一个月,才做过腿部手术,术后时常感疼痛。“天天上班、俯卧位、心肺复苏、蹲下起来各种操作,他都从来没说过这些,也没抱怨过疼痛。”除此之外,有的护士推掉了原定的婚期,有的护士错过了家中长辈老人的葬礼……“大家都在拼命,互相鼓励互相支撑坚持过了这段时期,我们叫‘同生死共患难’。”申康康在武汉工作照片迅速恶化的重症病人这支拼命的团队,面对的“对手”也同样强大。申康康坦言,他从事ICU重症护理工作十多年了,处理过各种病人,但这次新冠肺炎还是让他吃了一惊,尤其是重症患者的病情恶化速度,“常让医护人员措手不及”。申康康介绍,在他看来,这次新冠肺炎轻症患者和重症患者是“两个极端”。一些轻症患者,通过吸氧服药等方式,几周时间内核酸检测就可转阴。但一旦病人呈重症,那么有的很快就会发展成危重症,“甚至在非常快的时间内发展成多器官衰竭”。申康康告诉澎湃新闻,经常是某个病人前一天“能说话能吃能喝,带上高流量吸氧还能正常维持”,但短时间内病人就有可能恶化至生命垂危的危重病人,“多器官功能衰竭,肾功能不行、心脏功能不行、循环衰竭、血压维持不住……”“我记得我们病房有一位30多岁的患者,来的时候还能和我们说话打招呼,几天后人就没了”,申康康坦言,这是对医护人员打击最大的时候。医生和护士们规范地运用了所有可以使用的医疗手段,却挽回不了一条年轻的生命。每每这个时候,申康康作为护理组组长就要安抚队员情绪,“心理关怀很重要,对医护人员和病人都是如此”。申康康记得,曾经有一名50多岁的大叔从普通病房转入ICU,“转进来时大叔状态还可以,还能说话,只是一说话就喘得厉害”。此后每天申康康进到病房时都会跟大叔打个招呼:“大叔今天不错啊,今天好!”可往往得到的总是大叔消极的反馈,“好什么好,过几天就没了。”申康康说,他可以理解病人的想法,病人每天看着身旁的病友病情恶化、被抢救、甚至离世,心理负担自然很大。“后来我们就鼓励大叔,拿着指标报告跟他讲,你看你这个指标又上来了,慢慢都在变好……”申康康告诉澎湃新闻,大叔听到这些话后整个人都不一样了,最后病情也得以好转。3月13-14日两天,申康康所在团队接管的武汉七院ICU最后7名患者被陆续转院,实现清零。最后一天,申康康和所有护士们都再次进到了ICU病房,把几千平米的区域完整打扫了一遍,宽敞明亮、一尘不染,看不出这里过去几十天中进行了怎样残酷的战争。重症护理组部分成员合影“回家真好”武汉七院清零6天后,申康康3月20日回到了河北石家庄。“回家真好”,申康康告诉澎湃新闻,目前他正在隔离点进行隔离,在武汉时的压力终于释放,现在要回归原本的生活。在武汉时,作为重症护理组组长,申康康不仅要作为护士每日进病房做临床工作,还要完成大量管理工作,排班、写规范、定制度、纠正防护工作,每晚还要开会分析疫情、总结经验不足。申康康形容自己是一个“热血”的人,每天不管忙到多晚,第二天也能爬起来继续战斗,“只是愧对了家里人”。申康康的父母都已年过六旬,两个孩子还年幼,疫情期间,同为护士的爱人一直上班、值班。只能让申康康的父母从老家赶回帮助照顾孩子。申康康告诉澎湃新闻,在武汉时,每晚家人都会给他打来视频电话,父母、爱人和孩子挤作一团,都想看看他,但大部分时间他都是在工作状态,“我就跟他们开玩笑说,你们就看着我工作也挺好”,专心于手头工作的申康康总是只能有一搭没一搭地回应着家人的问候。申康康说,他很感激家人对他工作的支持。在疫情暴发之初还未接到支援命令时,他就对爱人说自己可能要去武汉支援,“我爱人知道我的性格,如果需要人去我肯定会去”,申康康告诉澎湃新闻,“当时我爱人听到这话,白了我一眼,说了一句‘到时候别逞能’”。如今回到老家,申康康也逐渐要回归自己的生活,对在武汉的日子却也还念念不忘,尤其是对那群一起战斗过的同事们,“每天早上,我们护理组的队员们都会相互视频,聊一聊今天早上又吃了什么,今天打算干什么,怀念此前一起工作的时光”。申康康笑言,等着他干的事很多。在郑州大学读在职研究生的他还有开题报告没有完成。5月2日还有一场英语考试等着他,“去年考了58分没过,今年年初去武汉也没复习。”申康康在隔离点报了个英语网课每日补习……“一切都会好的,我相信,一切都会好的。”申康康说。(来源:澎湃新闻)
从业27年,担任急诊抢救室护士长10年;对病人,她处处关心,是细致可靠的贴心护士;对后辈,她耐心教导,是温柔和善的“陈老师”;视护士行业“职业化”与急救知识“普及化”为己任,她就是浙大好护士——陈水红。陈水红,中共党员,2019年浙江大学“好护士”荣誉称号获得者,现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护理教育部急危重症片科科护士长,曾率领团队参与“7·5公交车起火事件”抢救、H7N9禽流感防控、G20峰会保障等紧急突发事件。个人曾荣获“2012年浙江省卫生先进应急个人”;2014年入围浙江大学“好医护”20强候选人;团队曾荣获2015年国家卫计委颁布的“优质服务岗”。“急诊室,是救命的地方”初中毕业后,陈水红成功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护士学校第一批录取,从此开启了自己的护理职业生涯。从业27年,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急诊室,中间有过短暂时间去其它科室做管理工作,最终还是回到了这个充满忙碌与挑战的地方,这一干就是十年。之所以这样选择,陈水红说:“急诊室是救命的地方,它很讲究速度,我觉得我的特点和所学的专业在这里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急诊室讲究的“速度”二字,看似简单,实则是对护士是否沉着冷静、技术是否娴熟、流程是否顺畅、团队配合是否默契,甚至是对整个医院应急体系完备程度的考验。正如陈水红所说,遇到紧急抢救病人,医护人员就像上台表演的演员,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点都不能含糊。“我的工作就是在临床一线到处‘走走看看’。”陈水红笑着这样解释她的工作重点。每天她需要“看”许多方面:护士的专业技术操作规范吗?观察病情的能力是否有不足?有哪个就诊或者治疗的环节不顺畅?抢救时团队是否配合默契?这些问题是马上解决还是需要好好记录、整理再优化呢?除了这些专业的方面,陈水红还需要“看”急诊室的环境是否整洁、噪音是否超标等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整洁安静的环境可以避免感染,噪音太响会则会干扰医护、医患之间的交流,甚至还可能导致病情的误判,这都是我们每天急诊室工作的一部分。”急诊室作为一个中转的平台,还需要同时与院前及临床各个科室保持高效的联络。据陈水红介绍,急诊室时常会和院前的120平台、学校、交警部门、公交总公司、航空公司等单位共同培训,针对“病人发病——救护车转运病人——急诊室收治”这个流程过程进行讨论,不断优化;医院内部的培训和演练更是家常便饭,上至医院,下至科室,定期反复练、反复练,在练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像个强迫症一样,流程一定要完美了才能确定下来”。正是在这样日常的不断训练与改进中,陈水红所在的急诊室才拥有了从容应对紧急事件的能力。陈水红说,在急诊室呆久了,感动的事情很多,但是印象最深刻的还是“7·5公交车起火事件”。2014年7日5日下午5时,杭州一辆7路公交车途经东坡路与庆春路交叉口时车内起火燃烧。事故发生时恰逢周末,不想接到了组长的一通电话:“陈老师,有一对赤着脚母女冲进了急诊室,说公交车着火了。”多年的经验让陈水红立刻警惕:正常情况下发生的交通事故,公交公司与交警会第一时间会联系医院,而现在由一对母女慌张跑进急诊室,一定是一件大事!于是,陈水红立即作出判断,将此事汇报医院领导。“333”代码马上响彻全院,一百多位医护人员迅速到达现场,抢救所需的药品、仪器、病床等物资全部就位……陈水红带领护士团队迅速有效地完成了前期至关重要的抢救护理工作,包括开通静脉通路、配合气管切开、留置导尿,指挥抢救物品和药品的调用及相关部门的协调等等。从紧急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到全院医护人员共同经历100多个日夜的精心守护,最终创造了群体重度烧伤病人零死亡的记录。回想起大家牺牲个人的休息甚至睡眠,一起怀着“不放弃任何一位伤者”的决心为伤者救治,她仍会被医院上下一心的团结而感动。除了此类紧急突发情况,遇到大事件和大挑战时,她也“没什么害怕的”。从H7N9禽流感的防控,到杭州G20峰会时被奥巴马首选为定点保健医院以及国际首脑安保人员驻点单位,陈水红都带领着团队有条不紊地完成了任务。“初心不变,想病人所想”2012年末至2013年初,以缩短急诊病人看病等待时间为目标,陈水红开始思考如何改进急诊就诊体验。与门诊病人不同,急诊病人因为发病时间不确定,所以无法做到提前预约挂号;急诊病人病情急,让他自助挂号不合适,没有预检分诊护士的评估,可能会耽误病情。陈水红觉得最好的就诊流程就是急诊的病人到医院里只要告诉医护人员身体哪里不适,其他的工作都由医护人员来完成,“一站式就诊服务——虚拟挂号急诊就诊流程”的理念由此萌生。虚拟挂号流程,即病人到急诊室后由分诊台护士接待,病人只需告知自己的病情,护士就会根据病情进行预检分诊评估,登记保存后就自动完成挂号,直接安排看病。病人无需多窗口跑动、排队、询问,这样“一站式就诊”的服务改进,与现在的“最多跑一次”改革不谋而合。除了改进流程,“以病人为本”的理念时刻体现在陈水红日常的护理过程中。“我给自己的定义词是‘和善’,即和气与善良,和善的态度,会给对方一种被重视、被在乎的感觉,让病人感到温暖。”一年国庆节时,医院收治了一位老伴陪同前来就诊的心梗病人,病人一到医院,心电图检查、PCI术前准备过程非常流畅,但是陪同的老太太还是非常紧张和担心。看着老太太着急地抓着护士的手不断重复着“我们没带钱没带钱”,焦躁不安的样子,陈水红耐心地解释病人病情与将要进行的治疗,她告诉老太太:“您的任务就是安心地坐在这儿,在你们到急诊室之前120就已经通知我们,已经开通了绿色通道,老爷子的病情我们随时会来和您沟通。”经过手术,病人很快康复出院。事后,老太太回到医院看望医护人员,还拿了一封大红纸写的表扬信,她说:“你们真是比亲人还亲,我什么脑子都不用动,什么事都不用干,就在那里坐着,(老伴)就治好了,效果还这么好。”“传帮带,帮他们找准位置”识人、知人善用,让每个人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各自的优势,这是陈水红护士长每天挂在心里的事。擅长技能操作的,就派她去参加省里操作比赛,获得佳绩,在个人的履历上增加光彩的一笔;根据男护士的性格优势,让他们参与科室的仪器管理,工作中凸显自己的能力;积极鼓励科室高年资的护士参与管理层的竞聘工作,使多年的历练有更大的价值;每个人都恰到好处的发挥他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茁壮成长。好的带头鸟,会使队伍飞的更高。早在2013年底,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创伤中心,陈水红就已经在寻觅创伤高端护理人才的人选,在护理部和科室主任的大力支持下,选派科内护士去国际一流创伤中心交流学习,建立完善创伤护士角色与岗位职责,率先在国内提出创伤护理时效指标数据库概念,建立中国式弹性岗位多时段创伤团队模式,为临床严重创伤患者高效、优质、全程精准医疗护理服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今年刚刚获得“浙江省优秀护士”称号,同时也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首席创伤护士的王飒在获奖感言中这样说道,“正是当时陈水红护士长在众多人选中选择了我,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在各方面为我提供平台及机会,才有了现在所看到的情景”。除此之外,通过观察,陈水红还发现,年轻护士自我表现不好时容易情绪化,态度看上去比较强势,内心却是脆弱、不自信的。在了解与沟通中,发现他们的长处,然后在科室里寻找能够发挥他们长处的工作。“我要帮助他们找到适合的位置,建立自信心,这比批评的效果好的多。”一次,科里的一位年轻护士认为个人能力比较欠缺,屡遭挫折后甚至萌生了辞职的念头。但是陈水红发现他的英文基础不错,于是开始给他布置一些翻译英文文献的任务,从一周三篇,到两天一篇,再到如今一天一篇,这位护士的英文水平不断提高,其他技能也同时得到了提升。“年轻人这点非常好,你给他擅长做的事,他就很努力,加班也很愿意。”“在抢救病人的时候,我们和病人之间很需要建立彼此相互信任的关系,建立这种信任关系的前提是我们必须足够的专业。如果表现专业,可以传递一种没有敌意的坚决,这种底气会让我们的病人感到安全。现在医院给我们搭建了非常好的平台。”杭州G20峰会的准备期,从2015年1月开始,每周二、五的晨会,陈水红带领团队,提早到科室一起学习专业英语,持之以恒。这样的学习还帮助她顺利通过了研究生英语统考,已经研究生毕业的她,还带动了科内一批批护士相继报考了在职研究生。不断地学习,共同的进步,打造了一支更专业的队伍。“护理工作,要和科研紧密结合”“老百姓对我们护士普遍存在一种误解,甚至我们行业本身也不够重视,但是我觉得,护理专业的科研也是很重要的。”作为基层的管理者,陈水红大多数时间都在临床一线,能够发现很多问题,但是,以往她总习惯自己解决问题,没有太多理论依据,也不会把解决方案用文字总结下来供他人分享。随着个人经验的累积,陈水红逐渐意识到,护理工作是以实践护理行为为目的的一种职业,为更好地为病人做好护理工作,就必须利用科技知识进行护理研究,创新护理方法,解决临床护理问题。如今,陈水红带领的团队主持和主参科技厅、卫生厅、教育厅等科研项目7项,在《中华护理杂志》、《中华医院管理杂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和《中华护理教育》上发表论文多篇。护理科研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病人,“一句话,我们护理工作一定要和科研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学科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急诊急救,传播先行”2018年,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护理部金静芬主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危急时刻如何急救——家庭急救手册》一书,陈水红参与了主要内容的编写。这本书十分畅销。谈起编写这样一本工具书的初衷,陈水红说,有些情况不一定要发病了才到医院里来,可以提前预防;有些意外情况如果可以在现场得到一些正确、简单的紧急急救处理,可能也就不需要到医院里来;还有一些需要及时就医的病,不能因为症状不明显就大意耽误了。“有些”到底是哪些,专业护士清楚,老百姓却并不知道。因此,护士群体需要做一个很好的传播者,主动走出医院,把所知道的知识和技术传播给身边的人,传播到更远给更多的人。为了确定书中最需要的内容,陈水红建立了一个名叫“预检聊聊吧”的微信群,平时,预检分诊的护士们会在群中畅所欲言,她就默默观察,把最常遇到的紧急情况记录下来。最终,她搜集了牙疼、脱臼、心梗、骨折、烧烫伤、中风、中暑、动物咬伤、低血糖、溺水等四十七种情况,在书中给出了最通俗易懂的急救指导。陈水红说:“传播医学护理常识是医护人员非常重要的责任之一,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我们的科普,能不生病、少生病,这是我永远努力的方向。”文字记者:华晔图片来源:由受访者本人提供今日编辑:华晔责任编辑:金云云缤纷浙大浙大文科120年来弦歌不绝、薪火传燃,书写了精彩篇章,是学校永不褪色的文化名片。如今,新浙大文科在发展的道路上,正不断寻找、把握发展的新机遇,不仅拥有学术水平高、社会影响大的学术带头人和资深学者,近年来亦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青年学者。在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总体战略布局下,浙大文科人不断努力、不断沉淀,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浙大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开启浙大文科繁荣发展的新征程中交出了一份又一份的优异成绩单。近期,我们将每天为大家推荐一部优秀的浙大文科学术成果。它们可以说是近年来浙大文科发展的一个缩影,我们由此回看过去,展望未来,期待浙大文科的新飞跃。成果名称:王阳明年谱长编主要作者:束景南成果类型:著作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王阳明年谱长编》是一个高难的阳明学研究的前沿文化工程。该成果以大量新发现新考定的充分资料为依据,以王阳明的一生行事经历为叙事线索,以阳明一生心学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为中轴,结构全谱,多维度展现了王阳明曲折复杂的一生及其心学思想发展的心路历程。《王阳明年谱长编》对深化21世纪阳明学研究,开拓阳明学研究新空间、新领域,推动王阳明与阳明学走向世界都具重要现实意义。《王阳明年谱长编》经历了十余年艰苦的查找搜辑资料与梳理考证文献的工作,考叙、史论结合,考明真伪、史实。并且,作者对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从总体上提出了一个新看法,即认为王阳明的良知心学是一个致良知、复心体的心本哲学体系。《王阳明年谱长编》真实展现了王阳明一生心学形成发展演进的思想历程,破除了五百年来传统士大夫神化王阳明、神秘化阳明心学的陈旧思维方式与陋习,还原了一个历史真实的王阳明。《王阳明年谱长编》超越了一般年谱单纯谱写谱主生平行事的意义,具有宏大的学术史与思想史的意义与价值。该著作获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一等奖、浙江大学董氏文史哲研究一等奖。内容整理:吴雅兰丨杨金
何娅是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院ICU护士,她作为驰援湖北医疗队员随队出征了。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驰援湖北医疗队员2016年1月,何娅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护理在职研究生毕业后考入了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刚入职就被分配到工作最辛苦、压力最大的ICU上班,但她甘之如饴,无怨无悔。很快,凭借自身的努力,一年以后,她越级晋升为N2级护士,不仅熟悉掌握了ICU护理技术,成为了科室教学骨干,还成功进入了我院护理部教学师资队伍,经常代表医院参加省市级护理操作大赛、教师讲课比赛等并多次获奖。工作中的何娅兢兢业业,她有爱心、责任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后,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何娅,身先士卒,主动请战。护理部和ICU护士长在评估了请愿人员的资质、经验、身体条件后,将她选入本次出征队伍。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何娅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下。她是怀着满腔的热血、必胜的决心参战的,在请战书上落下自己名字的那一刻,她就下定决心:若有召唤,必冲锋向前。她不仅是一名重症医学科的专科护士,主管护师,有着5年普通病房、4年重症病房的临床工作经验,也是美国心脏协会(AHA)培训中心的一名BLS和ACLS导师,她坚信她的这些工作经历能更好的去帮助救治疫区患者。疫情日益严重,她曾安慰她的同伴说:“2003年非典,我14岁;2008年汶川地震,我19岁,我想做点什么,可是无能为力,很多前辈冲上去,众志成城,都挺过来了。今年,祖国再次遭遇劫难,这次,轮到我们扛起前辈手中的大旗,去抗击“新冠肺炎”,这是我们从医生涯中的历练,也是我们作为一名医护人员的天职,我相信我们也一定能打败它,战胜它!”当她将支援湖北的消息告诉父母时,父亲在电话里的第一句话是:“闺女儿,好样的!注意安全!”作为基层公职人员、老党员的父亲还问她是不是第一个报名的,并告诉她这是作为一名医务人员的天职以及共产党员的担当。她的父亲在基层也做着一样的防疫工作,父亲的光辉形象是一直是照亮她前行的动力。母亲则简短的嘱咐她要保护好自己,将担忧和牵挂藏在自己心底。自古儿行千里母担忧,虽然母亲没有说,但何娅心里明白,母亲肯定会连着好几夜又睡不着觉了。生活中的何娅,她是爱美的小公主从确定名单开始,医院都在紧张的进行备战训练,穿脱防护用品,CRRT、无创呼吸机、ECMO操作等,为了能在到达疫区后沉着应战,立刻适应并接手工作。在出发前不知出发日期更不知归期的情况下,除了紧张的训练,何娅也没闲着,她将本学期负责的医学院校护理学生的带教课程制作成PPT课件,准备好讲稿、教案,她说忙碌的工作和生活能让人更充实,不虚度。穿上战袍随队出征,她就是战士2月12日,何娅告别家人、领导、同事、朋友,随云南省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正式出征,奔赴疫情第一线。病毒无情,人间有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愿人定胜天,疫情早散;愿阳光普照,春暖花开!(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 供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9年2月13日例行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时 间:2019年2月13日地 点:委机关2号楼新闻发布厅主持人:宋树立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司长嘉 宾:焦雅辉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赵丹丹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马伟杭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巡视员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欢迎参加我们春节以后第一场例行新闻发布会。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有关要求,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我们委从2005年就开始实施百万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积极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组织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县的县级医院,来提升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群众看好病、看得上病和少生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了让各位媒体朋友对这项工程发挥的作用、成效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们今天这场发布会专门邀请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的有关同志和相关地方的同志向大家专题介绍卫生健康对口支援的有关情况。下面,我就介绍今天在发布台就坐的嘉宾,他们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赵丹丹,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巡视员马伟杭。下面我们首先请焦雅辉副局长向大家介绍卫生健康对口支援工作整体情况。焦雅辉: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对口支援特别是聚焦健康扶贫的贫困县医院的对口帮扶工作有关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高度重视健康扶贫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卫生健康服务薄弱环节,系统推进健康扶贫各项重点任务。在对口支援工作方面,大力推进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县县级医院,深入开展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援疆工作,提高贫困地区县医院诊疗能力,方便群众就近获得医疗服务。在继续深入推进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县级医院骨干医师培训等工作的基础上,2016年以来,我委会同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印发《加强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县县级医院工作方案的通知》和《关于调整部分地方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县县级医院对口关系的通知》,确定963家三级医院与834个贫困县的1180家县级医院建立“一对一”帮扶关系,提出具体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工作中,我们勤部署、强监管、重评价,组织制定评价标准,建立监督管理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科学评价帮扶效果,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效。同时为了做好新疆和西藏地区医疗卫生工作,自2015年起,我委与中组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选派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援藏选派和交接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确保选优派优,无缝交接,切实抓好从“输血式”支援向“造血式”支援转变。对口支援工作开展以来,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各项举措不断深化,已实现所有国家级贫困县县医院远程医疗全覆盖。截至2018年底,三级医院已派出超过6万人次医务人员参与贫困县县级医院管理和诊疗工作,门诊诊疗人次超过3000万,管理出院患者超过300万,住院手术超过50万台。通过派驻人员的传、帮、带,帮助县医院新建临床专科5900个,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超过3.8万项。已有超过400家贫困县医院成为二级甲等医院,30余家贫困县医院达到三级医院医疗服务水平。三级医院优质医疗服务有效下沉,贫困县县医院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组团式”援疆援藏工作踏实推进。截至2018年底,已派出两批共315名专家支援新疆8所受援医院,累计诊疗患者9.32万人,手术1.08万台次,实施新项目近500个,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达90%。派出四批共699名专家支援西藏8所受援医院,目前已有332种“大病”不出自治区、1914种“中病”不出地市、常见的“小病”在县域内就能得到及时治疗。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对口支援工作的科学性、精准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加强工作安排和部署。首先是进一步夯实帮扶主体责任,强调精准施策、按需帮扶,细化帮扶计划,抓好年度重点,完善报送机制,动态掌握情况,确保各项工作落在实处。第二是进一步发挥远程医疗作用。在继续扩大远程医疗服务覆盖面的基础上,着力拓展远程医疗服务内涵,丰富服务内容,通过远程会诊、远程查房、远程示教、远程培训等形式,有效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健康扶贫工作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冲刺期,我们将一如既往,加强对口支援工作的统筹协调和资源整合,切实抓好任务落实,有效提升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谢谢大家。主持人:谢谢焦局长。下面我们请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赵丹丹同志介绍有关情况。赵丹丹: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我介绍一下上海市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工作。自工作开展以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在国家卫生健康委、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中央要求、当地需求、上海所能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上海资源优势,持续精准施策,不断提高受援地医疗服务能力,有力促进了受援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现将主要做法及工作成效介绍如下:一、高度重视,科学部署“一盘棋”一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国家卫生健康委、上海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具体抓好落实。近年来,国家及有关部委、援受两地各级领导先后多次到受援医院考察指导,极大鼓舞和推动了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工作的开展。二是强化顶层设计。上海在先后助推新疆喀什二院、西藏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实现创三甲目标后,结合上海市对口支援十三五规划,持续推动《上海市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落实,帮助受援医院由创三甲向强三甲目标迈进,实现医院跨跃式发展。三是深化结对帮扶。上海动员全市力量,开展“组团式”支援工作,组织上海中山、华山等20家知名三甲医院,发挥特色专科优势,与受援医院签署了“以院包科”合作协议,援受双方进一步明确责任和职责分工,打造一流临床医学诊疗中心。并在两家受援医院分别建立了上海院士工作站。二、多措并举,精准施策重实效近年来,上海在人才选派、医院综合能力提升、人才培养、医疗联合体建设、信息化服务等方面多措并举,取得实效。一是选派过硬干部人才队伍。上海从本市三甲医院共遴选了234名专业技术人才赴两家受援医院开展为期一年或一年半支援工作,他们大部分都具备高级职称。选派了8名管理干部在当地卫生健康委和受援医院的领导岗位任职。这种“管理干部+技术人才”的选派模式,为受援地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二是医院服务能力稳步提升。以西藏日喀则市人民医院为例,截至2018年底,该医院总门诊量为14.2万人次,总急诊量近4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32.22%、138.48%;在上海专家的指导下,两家受援医院共申报国家自然基金3项,填补自治区技术空白89项,发表SCI学术论文36篇。三是人才培养力度明显加强。上海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援派专家带教、开展远程教学等方法为受援医院培训医务人员1.2万余人次。两家受援医院先后选派了368名专业技术骨干赴上海进修学习。上海共派出约560余名专家到受援医院举办学术讲座、开展巡回医疗等活动。上海复旦大学为新疆喀什二院培训51名在职研究生。两家受援医院都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学医院,上海努力为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四是医疗联合体建设稳步推进。上海充分发挥两家受援医院的龙头作用,开展医疗联合体建设,带动当地县乡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由一个“高峰”带动一片“高原”。目前两家受援医院与当地46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署了医联体协议,为医联体成员提供医疗技术支持、人才培养、转诊绿色通道等服务。五是远程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上海与受援医院持续开展远程诊疗服务,开展远程医疗咨询238例,远程病例讨论200多例,节约当地群众就医成本,方便群众就医,让当地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上海优质的医疗服务。三、下一步工作思路下一步,上海将着重从以下三方面推进工作:一是不断深化“以院包科”工作内涵,全面提升受援医院临床医学诊疗中心建设水平。二是充分发挥上海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的培训基地作用,为受援地医院开展人才队伍的培养,不断增强受援地“造血”功能。三是加大卫生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互联网+健康”服务,让上海优质的医疗资源惠及更多西部群众。党的十九大明确脱贫攻坚战是新时代三大战役之一,健康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性战役。站在新的起点上,上海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工作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要求,不断提高受援地医疗服务能力,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新的篇章。谢谢大家。主持人:谢谢赵主任。下面请浙江省卫生健康委马伟杭巡视员向大家介绍。马伟杭: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浙江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健康扶贫工作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贵州省贫困县县级医院工作,取得了“医院得发展、群众得实惠、政府得民心”的实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勇担当,强化责任抓落实对口帮扶工作是我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重点推进的大事,2018年浙江省委书记调研受援医院时,要求把精湛医术和优良管理办法带到贵州,持久造福当地百姓。根据浙黔第三轮对口帮扶协议,我省48家医疗卫生机构“一对一”帮扶贵州43家县级医院和其他卫生机构。为全面落实帮扶任务,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省卫生健康委成立专门的议事协调组织,主要领导多次赴贵州谋划精准帮扶,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及支援医院均成立对口帮扶工作机构。二是优化帮扶政策。共同商定工作方案,明确帮扶工作任务、举措,并与进修、聘任、晋升等挂钩。三是加大财政投入。省、市两级财政安排帮扶专家、进修及受援医院建设专项,累计投入帮扶经费及物资2.7亿元。二、重实效,分类施策促提升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原则,显著提升受援医院技术、管理和服务能力。一是加强学科建设。帮扶受援医院新建临床专科286个,填补学科空白。浙江医院帮助务川自治县人民医院建设重症医学、普通外科、医学影像科;浙医二院帮助台江县人民医院创建高水平示范县级医院;邵逸夫医院帮助道真县人民医院开展左肝外叶切除、髋关节置换等相关技术。二是推动能力提升。采取组团式、长期派驻与短期支援结合的方式,累计派遣医疗、护理、管理团队近4000人次,门急诊66.06万余人次、手术1.83万台,疑难病例讨论1.25万次,教学查房1.64万次,开展腔镜、介入、关节腔灌注等新项目新技术2044项。三是加强人才培养。以“派下去、请上来”、师徒结对“传帮带”、集中培训等形式,累计培训受援医院医务人员6.4万人次,近两年接收853名医务人员来浙免费进修,涵盖重症、儿科、 呼吸、心血管、消化、妇科、感染、超声、放射、护理等。三、齐协力,真抓实干见成效浙黔两省精诚合作、紧密配合,是打赢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县县级医院攻坚战的关键。一是坚持高位推动。召开专题会议2次,两省分管副省长面对面研讨;加强定期沟通协商,协调重大事项,加强科学谋划。二是坚持感情帮扶。贵州省开展帮扶对接情况绩效评估,一对一为帮扶专家提供食宿、安全、交通等全方位保障,为浙江帮扶专家创造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帮扶专家与当地医务人员、群众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如浙医二院派任台江县人民医院的汪四花同志,带着感情全心帮扶,荣获“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以她为素材的“天使日记”作为舞台剧巡演;恩泽医院派驻长顺县人民医院的杨鹏医师抢救肝破裂苗族少年,少年千里寻亲感谢的事迹在健康报刊登。三是坚持合作共赢。受援医院普遍建立远程会诊系统,86家通过二级甲等以上综合医院评审,其中1家通过三甲、2家通过三乙综合医院评审。通过组团式帮扶、远程医疗,派驻专家在技术、管理等方面,对援助方都是很好的锻炼。浙江省对口帮扶工作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和群众的高度赞许,在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省际对口支援专项督查中,省级卫生健康部门、受检医院两项均名列第一。我们也看到,随着脱贫攻坚、健康扶贫战略的深入实施,对口帮扶工作的持续推进,浙黔两省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的合作范围将更广泛、内涵将更丰富、基础将更牢固、空间将更广阔。下一步,我省将进一步完善帮扶工作长效机制、提高帮扶精准性、增强帮扶内生动力,不断推动对口帮扶工作向纵深发展。谢谢大家。主持人:谢谢马主任。下面请大家提问,提问前请举手示意,通报一下自己所代表的媒体。现在开始提问。中国县域卫生记者:健康扶贫是卫健委2019年的重点工作任务,对口支援在其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谢谢。焦雅辉:我们为什么要把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县县医院作为我们一个健康扶贫的重点任务呢?第一,这项工作的任务首先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脱贫攻坚战略中健康扶贫的一项重点工作任务。第二,2005年以来我们从卫生部到国家卫生计生委到现在的国家卫生健康委,一贯高度重视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县医院工作,把县医院作为医疗服务体系的重点环节加强管理。我们国家的14亿人口,有9亿在农村,解决好这9亿农民看病就医的问题,就可以缓解这县域人口进城看病、看病难的问题,并有效降低医疗费用,环节农民医疗负担。所以,我们一直把县医院的能力建设和提升作为卫生健康工作的重点内容和环节来抓。2016年以来,我们进一步聚焦,把城乡医院对口支援聚焦在国家贫困县的县医院,集中资源、集中力量、集中精力,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精准扶贫精和准脱贫,组织全国的优质医疗资源帮扶贫困县县医院。一方面,提升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让医疗服务更加公平、可及,让贫困县广大患者能够享有同样的医疗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路上,每一个人都不掉队,对口支援是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的重要举措。此外,我们健康扶贫还有一项重点的任务,就是农村贫困人口的大病救治。脱贫攻坚中一个硬骨头就是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患大病、长期患慢性病的贫困人口,如果不能在县内诊断治疗,还要进城看病的话,比如需要血透的患者每周至少需要透析三次,产生的间接费用和经济负担对贫困家庭来说压力巨大,极易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因此,让农村贫困人口的看病就医问题在县域内得到有效解决也是我们的初衷之一。我们提出“两不愁、三保障”的口号,其中一个就是要医疗有保障,通过基本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织密和织牢医疗保障网,让贫困人口在县域内能够看得了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是我们推动贫困县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的基本考虑、出发点和立足点。因此,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战略部署和要求,集中优质医疗资源对口帮扶贫困县县医院,也充分发挥和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比如远程医疗、“互联网+”,共同帮助县医院实现发展目标,到2020年,国家级贫困县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有效提升,30万人口以上的县县医院能够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服务水平。针对人口比较少的贫困县的县医院,加大帮扶力度,充分利用“互联网+”远程医疗手段,加大县医院自身人才能力提升,使其具备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的能力。谢谢。中国网记者:请问在对口援建地区医院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措施,取得怎样的成效呢?焦雅辉:您提的这个问题很关键,在健康扶贫工作中,人才是一个关键环节,财政投入建县医院、买设备是很容易实现的。但是,人才问题是制约县医院发展的瓶颈。现在不仅是贫困县县医院,还有一些没有列入到国家级贫困县的县医院,人才都是很大的挑战。我们要能吸引人才来,同时要留得住这些人才。因此,在医改推进过程中,其中有一项改革叫县域综合改革,包括给县医院一定的人才招聘使用自主权,让县医院招的到人、招的对人,另外在工资、奖金和福利待遇方面也有一些相应的倾斜政策,来保证这些人能够留在县医院安心的发挥作用。另外,针对乡情开展人才定向培养,吸纳本地人才,提供助学金、奖学金到医学院校学习,学成之后回到家乡开展工作,开展全科特岗医师的培训解决乡一级基层人才短缺的问题。都是从政策方面改进完善,增强县医院吸引力。同时,参与对口支援的三级医院,一方面派驻人员到县医院现场开展教学指导、出门诊、手术示教等,在现场开展“传帮带”。另一方面利用远程医疗的方式开展培训、教学、查房指导,极大提高了帮扶效率。另外,三级医院为贫困县县医院开通绿色通道,优先接受贫困县县医院医务人员进修学习。从今年开始,我们针对对口支援工作还提出一个要求,要求对口帮扶的三级医院根据县医院的需求,既要派管理人员,像派出院长、副院长和护理部主任,还要还根据县医院发展需求派出学科带头人。人口比较少的深度贫困地区的县医院,一些临床岗位人才力量的确比较薄弱,我们也要求支援的三级医院先派出人,在这些岗位给他们填补上,确保这些科室和专科能够正常的运转起来,满足当地老百姓基本的诊疗需求。人才的培养需要综合施策,也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我们将多措并举、远近结合,解决县医院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具体的可能我们地方还有一些更具有特色的做法,请上海和浙江的同志给补充一下。赵丹丹:刚才跟焦雅辉局长讲的是一样的,从我们目前来做,人才培养还是多途径的,几个方面来多措并举。一是“走出去”。请我们的专家到受援地医院开展学术讲座,同时通过远程的教学、远程的讲座提升他们的水准。二是“请进来”。我们把当地的一些医生请到上海来,到一个知名的三级甲等医院进行培训,通过这样一个进修和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三是带教研究生。通过研究生的培养,带出他们对学术素养的提升和医疗医学高度的理解,这样对当地的医学发展水平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四是开展两地的院士工作站。通过院士工作站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带动受援医院人才队伍的提升,同时通过受援医院辐射到县和几级卫生院,通过这样把人才培养逐级培养起来。马伟杭:从支援方来看,人才方面是四个方面:第一,现在组团式的支援方式,保障了我们有相当的医务人员工作,同时通过“组团式”把各方面的功能进一步的融合。第二,我们也做了一些工作,他们是“团组式”的学习进修,因为很多技术需要互相的配合,有时候来一个人解决不了问题,所以他们需要医生、护士甚至医技人员共同的做,这样可以更好的结合。第三,长短结合,我们去的时候可能和当地的医务人员是一种短期的合作,但是我们希望我们的医生回来以后,特别是我们一些主任医师回来以后,能够像师带徒一样长期的指导,定期的他们可以过来,我们也可以过去,长短的结合,使他们能够实施跟踪技术的发展,或者说和这个学科有一些更紧密的合作。第四,我们把普遍的培训和重点的进修相结合。普遍的培训我们到那边做培训,包括通过远程的一些培训等等,但是重点的培训、重点的进修,我们要选拔那边的苗子进来到这里,回去能够发挥带头的作用。通过以上四个方面,从我们资源方面来做人才培养工作。谢谢。新华社记者:过几天就是国际罕见病日了,国家卫健委在我国罕见病防治管理方面有什么政策措施考虑?社会组织、医院、专家在支持罕见病防治管理上可以开展哪些工作?谢谢。焦雅辉:2月28日是国际罕见病日,罕见病是一大类发病率很低、大多数具有遗传性的疾病。2月11日,李克强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决定从3月1号起对21个罕见病药品和4个原料药给予增值税优惠,就是比照抗癌药给予这样的优惠政策。这是党和国家保障罕见病患者基本用药需求的重大举措,也是关爱罕见病患者、保障基本权益的具体体现。世界卫生组织把罕见病定义为发病率在千分之零点六五到千分之一患病人数比例的疾病。各个国家对罕见病都有相应的定义,各不相同,比如像美国是以年患病人数少于20万作为标准,也就是说发病率低于千分之零点二,欧盟把发病率定位在小于千分之零点五,日本规定是患病人数小于五万的这些疾病都是定位为罕见病。但是,我们国家人口基数比较大,即便这样低的一个发病率,绝对的人口数在我们国家来说还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所以也占了社会人群相当一部分的比例。罕见病的管理其实不单纯是一个医学问题,也就是说不单纯是一个医疗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对于罕见病患者,我们需要给予的、需要提供的不仅仅是在医疗上的帮助,其实用一个词可以更好地概括对罕见病患者,就是关爱。对于罕见病的这些患者,这是一个世界共性的问题,不光是我们国家的问题,很多的罕见病我们缺乏有效的诊断和治疗的手段。因为大家知道,罕见病的用药量很少,所以企业要研发罕见病的药投入和产出比差别很大的,要大量的投入,但市场又很小。所以,罕见病的药往往价格比较贵,所以一方面是缺乏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手段,药品供应和常见病的药品供应不一样;一方面缺乏药品,能够真正有效的治疗的药本身就有限,部分药品价格高,患者和家庭负担重。所以,这些年我们国家党和政府对罕见病的群体很重视的,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我们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做好我们国家罕见病的工作,首先要先划定好一个范围,就是我们国家罕见病到底有哪些病确定下来,这样无论是科技部门、药品审批部门、医疗保障部门、社会救助部门等,大家可以有的放矢地开展相关工作。2018年5月,我委和科技部、工信部、国家药监局和国家中医局五部委联合印发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共收录了121种罕见病。将来随着罕见病诊断和治疗手段的提高,我们还要再扩充罕见病的目录。同时,制定了纳入目录的工作程序,对目录进行动态调整。二是制定了罕见病的诊疗规范和指南。由于罕见病病种繁多、单一病种患病人数少,我国很多医院一般很少遇到罕见病,诊断的能力和水平相对欠缺,部分罕见病很难在第一时间被诊断出来。所以,我们成立了国家卫生健康委罕见病诊疗和保障专家委员会,制定了相关规范、指南和路径,开展了医务人员的培训。同时组建了罕见病诊疗网络,由国家级牵头医院、省级牵头医院和协作网成员医院组成,全国有300多家医院纳入罕见病诊疗网络。通过相对集中诊疗和双向转诊,为罕见病患者提供较为高效的诊疗服务,延缓疾病的进展,减轻他们的痛苦。三是做好新生儿的筛查,优生优育的工作是减少罕见病发生率的一项重要的措施。首先我们还要从根本上防止和减少这些罕见病的发生,所以我们构建全国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网络,不断健全孕前产前检查和疾病筛查制度,努力降低包括罕见病在内的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实践证明这是有效的减少罕见病的一个手段。四是开展了补助和救助的项目,比如和民政部、慈善组织和社会组织,我们组建罕见病联盟,方方面面的社会力量在对罕见病家庭和患者的救助方面,减轻他们的经济和精神的负担都作出了很多的工作。五是会同有关部门比如科技部门,加强罕见病相关科技研发,通过新药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还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重点专项等等,加大对罕见病的诊断治疗科研方面推进的力度。这些都是我们做的一些工作,下一步我们将按照预防为主、分类施策、稳步推进的原则,一方面还是要进一步的通过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发生率,来采取一些措施,降低罕见病的发生。同时,还是进一步加大诊疗,发挥网络的作用。我们建立了一个罕见病的登记系统,发挥大数据的作用,对于下一步的研发、科技攻关也会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同时,我们会同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来进一步的做好对于罕见病患者的关爱和支持。主持人:今天的发布会,我们也专门邀请到了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张抒扬同志,她也是国家卫生健康委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中国罕见病联盟副理事长、秘书长,下面我们请她来给大家做一个介绍。张抒扬: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涉及到罕见病这件事情,各个国家也经历了这样一段过程,从关注大病、多发病、常见病,逐渐走到了对于罕见病的关注。罕见病单病种发病率低、但病种多,世界范围接近有7000种罕见病。对于罕见病,我们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对于这个政策的出台如何落地,社会组织、医院、医生在做什么,我向大家简单的汇报一下。去年10月24日,北京协和医院联合中国医院协会、中国医药促进会等多家医疗机构、学术团体、制药企业成立了中国罕见病联盟,这个联盟的成立具有积极意义。就是协同社会的各方力量,在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把政策落地实施。同时在中国推进罕见病规范诊疗能力的提升。罕见病联盟有计划要做大量的工作。同时也要促进各个研究机构、制药企业,激发他们创新的活力,来产生更多的中国罕见病用药,大大降低药品费用。罕见病的最大问题是在于在世界范围内不到5%的罕见病有有效的药物治疗,中国的罕见病患者的问题就是这些药物很多都是国外制药。2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提出对于21种罕见病的药物和4个原料药进口的关税要给予优惠甚至是减免的政策,也是对这一问题的回应和关注。联盟的意义就是促进医生能力的提升,规范诊疗,做到早期诊断。整个世界范围内对罕见病的诊疗,发达国家诊断的路径都是太长,平均都是5年以上,甚至是10年,所以,早诊早治非常重要。另外,医生团队、研究机构和高校等,能够协同起来,对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们研究发现发病机制等,进行学术研究。中国罕见病联盟将从上述方面开展工作。从医院的角度,我来自于北京协和医院,协和医院是全国的疑难重症诊治指导中心,也是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的国家级牵头医院。作为医院来说,下一步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政策要求,把这个协作网的医院组织好,通过双向的转诊、远程会诊、专家巡诊做到罕见病患者早诊断早治疗。说起罕见病患者罕见,在全国范围内或者在世界范围内,能够有罕见病诊疗能力的医生更为罕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这样一种现状,我们要开展培训,使得更多的医生甚至到基层去有更多的医生开展培训,他能够具备这个能力。这是医生能力的提升。另外,做好罕见病病例登记,对于掌握我国罕见病发病流行情况、制订完善管理政策、提高诊疗水平、加快新药研发等具有重要意义。医院要按照要求保质保量完成罕见病患者登记工作,确保国家及时掌握有关情况。北京协和医院还牵头开展了中国的罕见病队列研究,这就是拿基础数据,发现每个病有多少人,建立一个队列,做好科研工作,也可以为制药研发提供更好地依据,这样的话就协同起来了。简单的跟大家做个汇报。其实,罕见病患者也需要您的帮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我有两个问题。一是医疗对口支援的问题,一个是“互联网+”护理服务的问题。首先,在医疗对口支援方面,我想请教一下马主任,我们如何在精准上下文章,怎样实现精准治疗。想请教赵主任,有哪些亮点和特点可以供其他地方借鉴来推广。最后一个就是“互联网+”护理服务,请问焦局,昨天国家卫健委发布了相关通知,请您就相关通知的亮点措施给大家介绍一下,哪些患者能够享受这份福利,能够带来怎样的获得感?谢谢。马伟杭:我先回答一下精准对接的问题。对口支援工作重在让受援县医院和老百姓都能够有更多的获得感,关键在我们扶贫工作帮扶工作是否精准。我们主要是这样考虑的。一是针对当地的发病情况,病人的外转情况以及县医院自身学科发展来综合评估,确定需要重点帮扶的科室,这是我们和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县医院共同商量确定的。我们的专家派出去能够符合县医院的需求,才能实现“两个巴掌拍得响”,如果派出和期盼不一致,效果就达不到,这是学科方面的精准二是技术,有些医疗技术是高精尖的,但是很多贫困地区急需的是实用、适用、有用的技术。怎么把这些实用的、适用、有用的技术教会县医院很重要。目前微创技术非常实用,也非常适用和有效,我们重点帮助县医院开展微创手术,比如腹腔镜手术。还有治疗心脏病的DSA技术,很多医院已经有设备,有技术、有团队的帮助就能开展起来,可以解决很多心脏疾病或者其他心脏的问题,技术上的帮扶要做到有的放矢。三是人才培养,培养不能面面俱到,一定要针对县医院实际情况,针对某个学科、某个专业领域或者某项技术发展,按照精准的要求,从医到护到整个辅助团队,也包括管理团队,开展一体化,也叫“组团式”的支援。在这三个方面做到精准的话,我们对口支援的效果就能够得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赵丹丹:刚才马主任讲了一个非常好的“组团式”的方式。“以院包科”是非常重要的,上海在扶持当地的三级医院或者当地的医院,就是用的“以院包科”的形式,大家都知道,每家医院的学科不平衡,我们要求各个医院拿出若干特色学科,针对县医院的学科着重培养,这样有几个好处,第一个是技术水平层次比较高,第二个是学科培养人才输入比较多,通过“以院包科”能够把工作做到实处,而且实力提升也非常的快。另外,互联网的发展也为对口支援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大家知道优质资源总是稀缺的,不仅是在全国或者哪怕边远地区,即便在医疗资源发达的上海,优质资源也是缺乏的,大牌的专家和知名的专家时间有限,远程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促进优质资源的下沉,也有效解决了新疆和西藏等省区地域广泛、人力缺乏的问题。焦雅辉:关于“互联网+”护理试点,我们开展这项工作的一个背景,就是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的社会,我们2.4亿人60岁以上的老人,这里还有4000万失能和半失能的老人,这次“互联网+”护理服务,主要聚焦在失能和半失能的老人的医疗护理的需求。去年国务院发了“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文件,并且我们11个部门也印发了关于护理服务业发展的文件,主要还是应对老龄社会的需求。现在我们最短缺的还是护理人员的缺乏,这个护理人员一方面包括养老护理员,他们主要是针对老年人的生活需求。还有其实现在当前供需矛盾最突出的就是这些失能和半失能的老人,在机构护理护理,机构一方面不愿意接,一方面缺乏这样的机构,所以很多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是居家的,而且中国的社会一定是居家为主的。我们要发挥专业护士,在医疗护理方面针对这些失能、半失能的老人医疗护理开展了一些试点工作。去年的数字是380万,今年增加了,专业护士队伍是这样的,面对庞大的4000万失能、半失能的需求,我们还是不够的,所以一方面在存量不够的情况下,我们要做大增量,继续增加护士人才队伍的培养和供给,另外就是要盘活存量。现有的这些护士的资源如何能够更大的发挥他们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所以互联网、“互联网+”,国务院发出了这样一个号召,我们积极开展这方面的探索来满足需求。在“互联网+”护理的试点过程中,我们也选取了这些试点省份主要是人口比较多、老龄化比较严重的,另外在“互联网+”的环境包括一些管理和政策方面都比较成熟的这些地方,我们先开展试点,这里面试点最关键的环节是两个安全的问题,一个是护士到这些老人家里提供医疗护理服务,他们本身的人身安全如何保障。另外一个安全就是医疗安全,他们到了患者家里去提供的这些医疗护理的服务,比如输液,输液是有危险的,一旦发生了输液反应,患者的医疗安全如何保障。所以这是我们在试点过程中的两个关注的问题。因此,我们在试点当中提出来,首先护士不是以个人的身份去提供这种服务,一定是要互联网的企业和我们医疗机构合作,这样的话,让护士的人身安全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另外从医疗安全上来说,我们不是说所有的医疗护理的服务到患者的家里都可以开展,我们要探索一下能够开展的这些服务项目和范围,比如有一些压疮的简单处理,还有胃管的处理,有一些是有限的范围提供上门的护理服务。还有一些风险比较高的,不能通过这种方式来开展,必须还是要通过专业机构和专业的人员。所以,我想通过“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试点,也是要探索建立这样一些机制和政策的环境。“互联网+”护理服务是一个补充,不是一个主要解决问题的手段,真正要解决这些老年特别是失能、半失能的医疗护理的需求,还是要扩大服务供给,包括医养结合的模式,还有一些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还有相应的保障的政策、筹资的政策等等一系列的政策。这是从最根本上来解决这些人的医疗护理需求问题的一个有效的措施。谢谢。主持人:时间关系,今天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来源:中国日报网
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今年我国主题为“致敬护士队伍,携手战胜疫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广大护士义无反顾、逆行出征,白衣执甲、不负重托,英勇无畏冲向国内国外疫情防控斗争第一线,为打赢中国疫情防控阻击战、保障各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出重要贡献,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这场疫情,让人们看到广大护理工作者的专业与奉献,也促使我们深刻思考,护理学科该如何发展,以及护理人才该如何培养。本期光明视野,我们邀请四位护理行业的专家,围绕这两个话题展开讨论。本期嘉宾北京大学护理学院院长 尚少梅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院长 吴瑛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 冯连贵福建省立医院党委副书记、主任护师 李红发展专业化护理队伍守护人民健康作者:尚少梅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战场上,广大护士一直奋战在最前线,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国援鄂医疗队员中有2.86万名护士,占了近70%。急危重症病房的护士累计工作时间最长,但他们不畏艰辛,给患者带去了生的希望。这场疫情促使我们深刻思考,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常态卫生服务需求激增的态势下,如何大力推进我国护理人才建设?我认为,应着力于多层次、全方位的院校培养,加强政策引导,打通护士职业发展上升通道,激发全社会对护理专业价值的认同,发展一支富有活力的专业化护理队伍,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手术的顺利进展离不开器械护士的准确传递。图为北京大学护理学院学生正在老师引导下认识手术器械。李珂摄/光明图片构建合理的护理人才结构经过多年积极扩大护理人才培养规模,到2019年底,我国已有445万名护士,每千人口护士数达到3名,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WHO)每千人口2名护士的最低标准,并且扭转了我国长期医护比倒置的状况,但这一密度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的平均密度(每千人口9名护士)仍相差甚远。合理的护理人才结构,对提高医疗质量、保证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多层次培养护理人才是现有人力资源结构和社会多样化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我国护理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护士学历结构明显改善,本科、研究生学历护士逐年增加,预计至2020年底,本科及以上注册护士将达到24.4%。与此同时,护理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服务更加多元化,范围延伸至社区和家庭。多层次、全方位培养护理人才将是盘活现有资源,充分发挥我国护理人才队伍潜能的有效途径。科学布局,促进护理人才队伍建设截至2019年底,我国招收护理专业的高职院校约600余所、本科院校约260余所,硕士院校约110余所,博士院校27所,已形成覆盖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培养体系,为实施多层次全方位培养护理人才提供了基本条件。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我们立足于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的同时,应兼顾高层次护理学科人才培养,发挥高等护理教育作用,引领护理学科走向专业化;统筹护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增加传统护理岗位的吸引力,拓展优质护理服务在健康领域的应用,科学布局,促进护理学人才队伍的全面建设。第一,高职院校护理专业重在培养应用型护理人才,以护理岗位胜任力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制定招生规模和培养标准,发挥夯实护理人力基础、均衡卫生服务公平性的作用,使之成为缓解我国临床护理人员短缺的主要渠道。第二,本科护理教育应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逐步扩大招生规模,培养具有临床护理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实用性护理人才。未来本科护理教育应起到调整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结构的作用。可建设一批应用型护理本科,以适应社会对护理服务多样化的需求。第三,研究生教育应以培养护理高精尖人才为目标。目前,临床急需一批能处理复杂护理问题、具备专业化技能的护理专家。硕士教育应将重点放在推动护理专业硕士学位建设上,更加重视与临床需求相结合,注重临床思维和专科能力培养;在专业方向设置上进行新的探索,如适应临床需要的急危重症专科护理、传染病护理与管理等,与大健康、大卫生领域相适应的慢病管理、老年护理等,与现代科技发展相适应的护理信息管理等。护理博士教育应重视独立思维和科研能力培养,引导其科研成果在临床中发挥作用,博士教育将成为护理学科建设的生力军。第四,营造鼓励护理人员终身学习的氛围,提供完善的职业教育上升通道和规范化临床培训,完善护理人员在职学历教育和岗位继续教育,鼓励临床护士追求更高教育水平和临床技能水平。形成尊重护理专业价值的良好氛围护理专业人才的发展应在国家层面给予明确的政策支持,建议再次将护理专业列为国家紧缺人才专业,予以重点扶持,加大护理各层级教育的投入,包含护理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临床教学资源建设以及护理师资培养建设,以保证护理教育的质量。在使用中应重视护理人才的合理配置,优化人才政策,增强岗位吸引力,提高基层护理人员待遇。加强护理教育的创新改革,在一定范围内探索设立发挥护士独立判断、独立处置能力的岗位,政策引导部分高年资、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士发挥其在临床、社区、基层卫生机构及“互联网+护理”中的作用,延长护理人员的职业生涯,相对缓解护理人员短缺问题,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我国健康服务可及性和公平性。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区医院护士在院区陪伴患者。新华社发“新医科”需要创新型护理人才作者:吴瑛在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中,数万护理人员逆行出征,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护理的作用和价值。新时代的“南丁格尔”们加深了社会对护理的认知,也带来了对护理专业成长与发展的新思考。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同样也是对护理专业及护理教育的一次大考,不仅检验了既往培养的护理人才质量,也促使我们全面推动护理人才培养的改革。我们要加快推进创新型复合型护理人才培养,为健康中国建设储备高层次护理人才队伍,提升常态下的健康护理能力和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当前我们对新冠肺炎的未知仍然超越已知。重症新冠肺炎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死亡率仍然较高。如何改变公众行为以主动采用防护措施?如何早期预测危重症高危人群以早期采取预防措施?如何通过敏锐的病情观察以早期发现病情恶化征象?如何更有效地清理呼吸道持续大量产生的分泌物使机械通气作用能够有效发挥?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护理研究者去发现和回答。护理人员要像其他医学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一样,去探索和认识这一新发疾病的护理知识和规律,从护理的角度去寻找疾病的本质及规律,展现护理学科的价值,更好地服务大健康战略需求。护理学是一门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学科和专业。随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我国居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危险因素、提升自主健康管理能力,将是降低重大慢病过早死亡率、促进健康老龄化的重要基石。而护士,将是大健康背景下实现健康中国目标的重要力量。护理的终极目标是提供个性化精准管理和健康教育。护理需要充分认识不健康行为形成和改变的规律、影响因素,甚至其基因基础,才能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从这一层面来说,这是护理的全新领域,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护理人才,为实现个性化精准健康管理和指导提供理论基础,在实行健康中国目标的主战场发挥作用。以新一代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改变传统医学实践。为此,教育部提出了“新医科”建设战略。同样,新一轮科技革命也正在深刻影响着护理实践,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基因组学,将进一步扩展护理人员的感官,延伸护理人员的触角,使我们能够对患者的健康状况、生活方式、疾病进展、治疗依从性等进行远程动态监测,以便随时随地提供个性化精准健康管理;护理机器人将能够有效解决劳动力人口不断减少和老年人口不断增加的矛盾,使老年人获得及时、高效而且有温度的照护。因此,护理学科要超前设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护理学科急需通过多学科交叉、医工跨界融合,培养出层次高、专业精的复合型护理人才,丰富护理学科知识体系,这是护理学科自身发展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对“新医科”建设的主动应答。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中等职业学校护士授帽仪式上,教师给学生整理护士帽。周训超摄/光明图片突破高职护理人才培养困境作者:冯连贵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对全人、生命全周期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务。因此高职护理须不断突破发展瓶颈,创新教育改革,夯实护理人才培养基础。突破发展瓶颈,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当前,社会对于高职护理人才的理解存在明显的两极化。一方面,高职护生生源充足。近年来,护理专业作为传统的好就业、实用性强的专业颇受家长和社会的青睐,高职院校开设护理专业遍地开花。另一方面,高职护生毕业“优质就业”竞争压力大。越来越多的三甲医院设置门槛,学历成为限制高职学生进入大医院的“绊脚石”,影响了高职护理学生的就业,阻碍优质生源进入高职院校。这也暴露出当前高职护理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一是当前高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缺陷。专业课程多以临床疾病护理为主,对学生公共卫生知识与灾害应急能力的培养不足。此次疫情也提示高职护理院校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预防医学、公共卫生、感染病护理等课程,加强学生的传染病防护意识、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二是临床实践反馈出高职护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不足。我们必须进一步改革现有教学模式,将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不断带领学生走向基层,满足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实践教学需求,强化高职护生的临床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定位不够准确。护理专业作为一级学科,学历层次跨博士、硕士、本科、专科、中专,这使得大医院岗位势必“僧多粥少”。作为高职类院校,应当充分发挥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医护人才的重要职能,调整和扩大高职护理人才的就业方向。调整教育结构,完善护理人才培养体系面对当前疾病谱的变化、临床科技的发展等新形势,亟须我们以新的视角去思考高职护理人才培养,调整教育结构,深化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首先,实施“三教”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人才。高职护理专业需要服务于国家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大局,立足社会发展长远需求和国计民生需要,构建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长效机制,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护理人才。此外,建立职业教育“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教学创新团队等,鼓励医院等行业高端人才参与职业教育教学,丰富教学形式,激发课堂活力。其次,呼吁建立校企院命运共同体。集合行业力量,共同培养高职护理人才。我校自2012年牵头组建重庆市首批示范职教集团重庆医药职业教育集团,经过8年的建设与发展,构建了集团治理结构与管理体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校企合作办学运行机制。同时,推动建设服务护生培养和护士培训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医院在高职护理人才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打破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之间的壁垒,建立系统化的护理人才培养体系。最后,明确就业定位,引导和鼓励学生到基层工作。从政策层面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同时完善考核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到一线基层、社区医院就业。建立健全基层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增强基层医院对于学生的吸引力。高职院校实施宽口径人才培养,增强人才培养的基层就业竞争力,培养既具有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又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综合型基层护理人才。加速专科护理人才培养作者:李红专科护士是在某一特殊或专门的护理领域具有较高水平和专长的专家型临床护士。研究表明,专科护士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缩短住院时间。在此次抗击疫情过程中,专科护理队伍为病房重症患者和方舱轻症患者的成功救治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院感专科护士筑起了医务人员零感染的坚固防线;心理护理和康复护理专科护士为患者提供系统化的情绪疏导、心理支持和专业的康复护理方案。在此次疫情中,专科护士所面临的考验,反映出我国专科护士培养和使用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此,我提出以下建议,与大家一起探讨。一是加速提升护士专业化水平,强化专科护理服务能力。目前,由于尚未建立统一的专科护士管理和使用制度,很多医院存在“重培训轻使用”的现象,甚至出现培训与使用脱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专科护士队伍的稳定性。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专科护士培训和管理制度,结合实际,以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加强急需、紧缺专科人才培养培训。要充分利用高等医学院校、医疗卫生机构教学资源,发挥相关学会组织的优势和作用,创新专科护士培训模式和管理方法,提高专科护士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和便捷性,切实提高专科护士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积极对标国际标准,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专科护士的核心能力评价体系,从而为临床提供高质量的专业人才。二是大力加强公共卫生专科护士的培养和使用。公共卫生专科护士是医疗团队中的重要成员,在疾病预防等工作中责任重大。而我国社区公共卫生专科护士数量稀少,此次疫情就凸显了这方面人才的缺失。我们要积极构建“以职业教育为主体、应用型本科教育层次相互衔接、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的公共卫生专科护士培养体系,同时加快发展公共卫生专科护士研究生教育。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公共卫生护理领域招收和培养研究生,为社区、养老机构和职业院校等输送业务骨干和高层次教学科研人员。依托综合性三级医院设立公共卫生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或培训项目,着重培养其解决社区公共卫生和社区老年护理疑难问题的能力,提供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老年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指导,培训社区护理从业人员,督导社区和老年护理质量管理。科学设置公共卫生专科护士岗位,细化岗位工作职责和准入条件,开展基于家庭签约服务的社区家庭访视、社区慢性病患者管理与高危人群的评估与决策工作,提升社区护理专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推进专科护士的社会化,有效提升社会认可度。专科护士承担着护理者、顾问、研究者、教育者、管理者等多重使命。此次疫情,我们的护士队伍在护患沟通中所表现出的人文情怀,让爱不被病毒隔离。所表现出的多方面协调能力,让整合医疗和整体护理贯穿始终。护士被社会高度认可,其前提必然是我们的专业化护理满足了社会需求。调查表明,目前我国护理教育的理论体系超前于社会化的实践,使得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护理转变滞后。此外,影响专科护士发挥其社会作用的可能因素是职责不明确、未分层使用和缺少来自管理层的支持等。在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建议政府、医院应给予专科护士充分的施展空间,如平台支持、制度支持、学习支持、待遇支持,促进专科护士各种角色功能的发挥,增强其岗位的社会定位和专业价值,提高社会认同。《光明日报》( 2020年05月12日 07版)来源:光明网
很多护士在大学毕业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读全日制研究生。工作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临床经验越来越丰富,但在撰写论文、申报课题等方面感觉吃力,于是萌生了读研的念头。可是因为家庭、经济等原因,又不想离开工作单位,想一边工作,一边读研。这时,读在职研究生是个很不错的选择!目前护理在职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有两种,同等学力硕士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同等学力硕士1.报考条件:获得本科学历、学士学位 2~3 年。意味着一定要从学校毕业以后才能报考。如果是专科毕业,需要先通过自学考试、网络教育或成人高考取得相应的学历和学位。推荐成人高考,含金量更高。当然,还有的学校会要求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等。2.报名时间:一般是常年(随时)报考。报考程序简单,大部分学校免试入学。少量学校自己组织简单的入学考试,但如扬州大学。3.入学时间:一般在每年的 9 月。4.上课方式:(1)双休日集中上课。也就是参加课程班(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就读院校在双休日开班上课,课程多,时间紧,从早上到晚,通常是两天满满当当的课。学生一般是周五下午赶过去,周日下午赶回单位。需要提前调好班,比较辛苦。每学期课程结束后要统一安排考试,要上 2~3 个学期的课,才能修完所有课程。如果你工作的城市医院比较多,同时报考同一学校的人数足够开班,也可以跟学校申请在当地上课,学校派老师双休日到当地上课,学生免去了劳累奔波。也有的学校是网络学习和双休日集中上课相结合。完成规定课程的学习,经考试合格后,学校会发放结业证书(有效期为 5~7 年)。(2)全脱产跟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一起上课。如果单位距离学校太远,或者想安安心心学习,也可以向单位申请脱产学习半年至一年。就读学校会把你编入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班级,和在校生一起上完所有的课程。当然,考试也是和他们一起,考同一张试卷。全脱产跟班上课,课程学习的时间更短,但是因为离开了工作岗位,单位只发基本工资,收入骤减,而且学校不发结业证书。当然,如果最后拿到了硕士学位,有没有结业证书都没有关系。5.申硕考试修完所有课程以后,才可以参加申硕考试。考试的方式有两种:(1)以同等学力人员身份申请硕士学位,是目前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主要途径。申请人需要通过国家规定科目的统一水平考试,获得学士学位三年以上可报名,考试一般于每年 3 月份报名,5 月份考试。护理学专业统考科目为外语、临床医学学科综合(西医综合)。也有一些专业,如基础医学和公共卫生专业,仅需通过外语即可。如果不想考西医综合的,建议入学前报公共卫生专业,因为该专业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护理的比较接近。外语包括英语、法语、日语等,可以根据自己和报考院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大部分考生选英语。目前,英语难度比以前下降了很多,介于大学英语 4 级和 6 级之间。西医综合涉及生理、生化、病理、内科、外科等课程。其中内科占 30%,外科和生理各占 20%,生化和病理各占 15%。内容涵盖较广,以基础知识为主。每门考试满分为 100 分,60 分及格(通过)。单科成绩保留 4~6 年。也就是说如果有一科暂时没有达到分数线,第二年只要选择没有通过的那一科,已经通过的那一科不用再报名了。备考时以教科书为主,还可以从网上购买相关资料,进行全面复习。看书和做题相结合,一定要多做历年真题。对于在临床一线工作的护士来说,要抽空复习这么多内容实属不易。很多人卡在这两个考试,无法拿到学位。(2)报考该校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016 年开始)和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一样,每年 10 月左右报名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报名(学习方式中选择非全日制)。12 月参加全国研究生统考(护理专业的考试科目为政治、英语及护理综合),经过次年 4 月份的研究生复试后获得录取通知书。之前所修课程和学分均可直接记录研究生期间学分,不用再学习课程。6.课题研究考试通过以后,就可以找导师指导课题研究。导师有的学校是直接分配,有的是双向选择,有的学校是在入学时安排好,有的是在通过考试后再安排(认为没有通过考试安排了也没有意义)。在选题时,可以结合自己的临床工作,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进行研究。还可以在单位将它进行课题申报,为以后进职称和评绩效奠定基础。大部分学校要求撰写小论文发表在该校规定的期刊。发表时,可以将自己列为第一作者,写上工作单位和就读学校,可以用于毕业、进职称和评绩效,一举多得。当然,一定要带上导师的名字。最后,要撰写大论文进行答辩,一般夏季和冬季各有一次。夏季的如果在职的人少,和全日制的一起答辩,如果在职的多,则和全日制的分开答辩。冬季的一般是在职的答辩。7.学位申请根据学校的要求提交相关材料即可申请。这步只是走程序,没有特殊情况的话,过段时间就可以拿学位证了。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直接报考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不要求考生有学士学位。拿到通知书以后,在 9 月份入学。上课的方式、课题研究和学位申请都同等学力的一样。不同的是,不会发课程结业证书。值得一提的是,只有参加了全国研究生统考,最后才能拿双证(硕士学历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 同等学力硕士与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区别(图片来源:作者整理)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些事宜特别是年限会因学校和政策变化,以报考学校当年的招生简章为准。建议选离单位近的学校,因为课程学习、申硕考试、课题研究和答辩等都要经常在单位和学校之间奔波。不管是以哪种形式就读,只要满足占用名额、报销学费、脱产读书中的一种,单位会和你签定协议,规定外出学习期限、回来服务年限及学费如何报销等情况。每个学校的学费是不一样的,一般同等学力和非全日制会比全日制的更高。有的学校是一次性交清,有的是分段交。如果可以报销学费,发票一定要保存好。 在职的学习,不调动个人档案,也不参与学校的任何评优、评先、评奖学金和助学金。 一定要注意学习期限 (5~7 年),大家一般能学完课程,但容易止于申硕考试、课题研究、论文发表和答辩中的某一环节,最后超过期限,只能重新交费就读,之前的课程全部作废。很多人认为在职硕士学位混混日子就能取得,其实不然。光调班、上课就能把人累得精疲力尽,做课题、写论文时因为不在导师身边没有指导而困难重重,毕业的要求和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是一模一样。愿每一位追求进步的护士,都能如愿以偿。工作、读研两不误,在求学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来源:图图 站酷海洛
#高考志愿怎么填#平时比较爱看问答栏目,每次看都会有这样的问题:成人高考有一本吗?高职院校算是大专吗?自考可以专升本吗?高职扩招和统招一样吗……?中国是教育大国,教育体系庞大复杂、形式多样,了解清楚有哪些教育类别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各类考生明确学习方向,正确报考的基本前提。职业教育:从中职到博士都有按照培养方向和学习形式分类,国民教育大体可以分为: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种类型。一、普通教育:可以说广义上讲从学前班到学术型博士的主体部分都是普通教育。列举一下就是——学前班、小学和初中、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医学和师范类专科、普通本科、重点本科(双一流大学)、学术型硕士、博士研究生。特点是:主要是基础教育和理论研究型教育。二、职业教育:可以说广义的职业教育从小学和初中的劳动技术教育课到专业型博士教育,都可以称作职业教育。列举一下就是:劳动技术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三校生:职高、技校、中专)、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型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特点是:主要是技术技能型教育和应用型教育。三、成人教育:可以说广义的成人教育从成人高中、中专到在职研究生教育,都可以称作成人教育。列举一下就是:从办学形式上有——自学考试、网络教育、成人高考、国家开放式大学(原广播电视大学);从学历层次上划分有——成人高中、中专、成人专科、本科,在职研究生(主要是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特点是:主要是在职人员和其他社会人员,为提高学历层次和理论科研、技术技能水平,而参与学习的。自学考试是成人教育最好的形式那么这三种教育类型,有啥联系和区别呢?一、学习方式不同: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都是全日制教育;成人教育是非全日制教育。二、学历衔接有差别:各个层次的普通或职业全日制教育毕业后,可以考取上一层次的成人教育(也可以免试就读同等学力的成人教育);但是成人教育毕业一般不可以考取或就读上一层次的全日制学历教育。当然有的省比较人性化,例如:广东省成人高职专科毕业是可以报考全日制专接本的。三、学习内容和发展方向不同:普通教育主要学习基础理论,毕业后从事理论、科研、研发事业;职业教育主要学习技术技能,毕业后主要从事技师、工程师类工作;成人教育一般是与原工作岗位相关或依照所学学校和专业来重新定位。四、毕业证效力和社会认可度:按照国家规定,各种教育类型的毕业证效力应该是一致的。三种教育类型的毕业证,国家都一样承认对于在职人员来说,无论是提职、晋级、晋职称、提薪等,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学历都是同等对待的;但是在公职以外的其他场合使用毕业证时,效力和认可度的确是有一定差别的。例如:学历考试报名、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考试、企业招聘等,成人教育学历会受到很多限制。五、学习难度有差别:全日制教育当然是最难的,再就是自学考试,再就是其他形式。所以除了全日制毕业证以外,就是自学考试的毕业证含金量高,社会认可度不次于全日制学历。今年考研达到377万人,不少啊!再说说报考专升本和研究生的学历限制:1.报考专升本——全日制高职专科应届毕业生,可以报考全日制专升本;应届和非应届高职专科毕业生都可以报考成人教育专升本。2.报考研究生——普通本科、应用型本科、成人教育本科都可以报考硕士研究生;高职专科毕业生,毕业两年以后,也可以报考硕士研究生。本科、专科或同等学力都可以报考研究生3.有的省成人教育高职专科毕业也可以报考全日制专接本,例如广东省;本科结业生、专升本的本科毕业生也可以报考硕士研究生。再说说高职和专科的区别:有关专科的叫法很多,例如:高职、专科、大专、高职高专、高职专科等,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大概是1999年吧,教育部下了一个文件“全部专科改为高职”。具体的改法是:除了医学、师范类专科仍然称呼为高等专科学校以外,例如:某某护理高等专科学校、某某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等;其他专科学校统称为“职业学院或职业技术学院”。为什么呢?主要是为了强化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因为原来的专科学校与本科学校差不多,都是理论研究型的,只不过是专科比本科少学了一部分知识而已。国家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实用人才,必须强调职业技术技能的培养方向,所以就将专科改为高职。现在高职专科的规模也不小还得说说普通本科与应用型本科,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区别:1.普通本科与应用型本科在学历层次上、毕业待遇上,没有差别,只是在培养方向上有差别:普通本科与原来意义上的本科一样,还是以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为主;而应用型本科则以培养技术型、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为主,更加重视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职专科与专业型研究生的中间层次。2.专业型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区别:专业型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专业型研究生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但是学术型研究生只有读全日制才行。还不如简单的说:技术应用型研究生最主要的区别还是在培养目标和方向上:学术型研究生是培养更高层次的理论研究型人才;专业型研究生是培养既有理论研究能力、又有很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端技术应用型人才。在这三种教育类型中,国家急需紧缺人才的类型,主要是职业教育类型人才,例如今年开始专升本和硕士研究生不会再大规模扩招,但是专业型博士研究生会扩招,并且扩招规模还会较大。国家鼓励专业型博士扩招以上内容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不全面也不深入,仅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