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年终盘点:2019年必看的十份互联网行业研究报告天气不合

年终盘点:2019年必看的十份互联网行业研究报告

文| 海豚分析师私信回复“报告”免费领取对于投资者和互联网行业分析师来说,券商报告是研究行业布局和发展趋势的重要途径,报告内的行业数据和分析也是很多公司战略决策、产品方向与设计、市场策略的依据。尤其是行业深度研究报告,里面的相关产业政策、发展前景、宏观数据资料等也是作为个人不易收集的资料。2019年岁末,海豚智库为大家整理了2019年必看的十大互联网行业研究报告,涵盖了生鲜、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物流等领域及互联网头部公司深度研究报告等,希望可以帮助大家了解最新的行业数据和行业趋势。- 1 -《生鲜电商演替复盘,流量崛起催生行业变局》推荐理由:电商品类中,生鲜一直最被关注,短短十多年发展历程中多次成为资本风口,曾出现过众多“明星企业”,但因为供应链改造复杂、资金需求量大、折耗/腐损难以控制、时效性强、毛利率低和存在一定反规模经济,大多生鲜电商都逐渐淡出视线。本篇报告通过从生鲜电商发展的三个阶段,回答了各时代生鲜电商商业模式的本质及优缺点;两次模式创新能够引领行业进入新时代的原因;为何生鲜电商行业至今仍缺乏竞争壁垒和生鲜电商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变量等问题,是众多生鲜电商研报中分析较为深刻及透彻的一篇,非常值得阅读。生鲜行业流通环节示意图- 2 -《2019中国社交电商生态解读研究报告》推荐理由:电子商务作为网上零售的重要业态在近年来增速放缓,面临获客成本高昂的挑战,亟待创新型电商模式出现拉动增长。同时社交深入影响消费者的生活,社交与电商的融合成就了社交电商,给电商带来新的活力。当下社交深入影响电子商务,本报告重点对社交电商的发展、竞争格局和运营模式进行分析,探究社交电商的核心价值,为社交电商更好地发展提供参考。- 3 -《互联网·直播电商风云录》推荐理由:2019,无直播,不电商。李佳琦用了三年时间,终于在 2019 年 10 月做到了淘宝直播间千万粉丝。直播电商产业用了三年时间,终于在 2019 年迎来了大爆发。目前,直播电商市场形成了淘宝一马当先、快手紧随其后、各大内容和电商平台跑步入场的精彩局面。如果想了解直播电商行业布局与趋势,本报告不可不读。- 4 -《电商快递探讨:量变到质变的三维度》推荐理由:传统理解电商快递依然是“以量为先”,业务量是降成本提效率的基础,但本篇报告认为对于“量”的理解以及演变也在发生变化,而量变最终将跃升至质变,报告从以下三个维度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解读:第一维度:规模优势-成本下降-成本优势-龙头集中。第二维度:量-成本的学习曲线。第三维度:天量时代,对业务量的要求进入质变阶段。通达系快递的单票成本比较- 5 -《复盘阿里十个关键节点,马云构造的阿里生态王国》推荐理由:阿里巴巴的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新的愿景则是“活 102 年:我们不追求大,不追求强,我们追求成为一家活 102 年的好公司;到 2036 年,服务 20 亿消费者,创造 1 亿就业机会,帮助 1000 万家中小企业盈利”。2019 年 9 月 10 日,马云正式卸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他到底留下了一个怎样的江湖?本篇报告通过复盘阿里 20 年来 10 大重要时点以及相应的战略意义,一步步梳理了马云构造的阿里生态王国。盒马供应链模式- 6 -《美团点评:从模仿者到谋局者,从幸存者到领跑者》推荐理由:美团点评(以下简称美团)无疑是近年来中国进步最快的互联网企业之一。仅用了八年时间,美团已经成长为最大的本地生活服务电子商务平台,业务从最初的团购扩展为餐饮、娱乐、旅游、出行、零售等领域的toC服务和相关的垂直类to B服务。本报告从美团公司的核心能力、业务生态、未来发展的边界、与阿里的竞争以及合理估值五个方面勾勒了一幅美团的全景图。- 7 -《阿里、小米、京东、美团:四大巨头的战略变迁》推荐理由:在公司研究报告中,从财务、业务的视角去关注企业的占了绝大多数。而财务数据往往只是经营的结果,对于企业如何获得这样的成绩依然感觉知之甚少——在竞争激烈的互联网行业中,企业的战略、业务、组织架构瞬息万变,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终是人才、文化、治理。本篇报告从企业的“组织架构”这个视角出发,回溯了这几大商业巨头的发展历程,包括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重要历史事件等。企业历年员工总数及重要部门人数- 8 -《拼多多:始于社交,成于下沉,久于分化,终于需求》推荐理由:中国全品类电商,一直以来都被阿里京东把控着,赛道被堵的严严实实,而拼多多,仅用了三年时间,从用户规模看已成为仅次于阿里巴巴的第二大电商巨头。本篇报告从四个角度深度分析了拼多多是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突出重围的。- 9 -《2019 中国消费品牌发展报告·新国货 大未来》推荐理由:2018年中国消费市场持续增长,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达到76.2% ,居民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服务消费占比稳步提高。纵观全球中产阶层崛起与消费品牌发展,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中产消费群体崛起,多元化消费需求推动原有品牌升级与新生品牌诞生,中国消费品牌迎来了大爆发时期。本报告从中国消费品牌的机遇出发,给出了未来新国货的五大方向,对公司战略决策者和研究新消费领域的投资者具有借鉴意义。- 10 -《2020 年电商行业拼生态,拼后劲》推荐理由:2019年末,中国移动购物用户已经接近10 亿,线上实物交易渗透率单月峰值超过 24%。2020年,中国电商行业将迎来哪些趋势?未来,电商对用户的竞争有哪些变化?电商竞争的下半场,竞争的硬实力是什么?本篇报告从2019年的电商变化对即将到来的2020年电商行业走势做出了预测与解读。

一长一短

2020 IT互联网行业分析报告

一、智能家居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智能家居设备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策略规划报告》统计数据以及36氪研究院的预测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已经突破千亿元,且呈现逐年增长趋势,预计2023年将达到五千亿元。智能家居产业链二、云计算根据中国信通院统计,2018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为962.7亿元,增速为39.2%。其中,公有云市场规模达到437亿元,相比2017年增长65.2%,预计2019-2022年仍然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到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731亿元;私有云市场规模目前为525亿元,预计未来几年将保持稳定增长,到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172亿元。云计算产业图谱云计算发展趋势云计算从产品应用到发展已经10年时间,但中国整体规模还是偏小,相比发达国家差距存在3-5年,在全球云计算厂商的商业模式和产业链趋于稳定的情况下,中国云计算市场正处于高速增长。三、人工智能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布局人工智能,全球人工智能产业正处于加速期,据德勤发布的名为《未来已来·全球AI创新融合应用城市及展望》数据预测,全球人工智能市场在未来几年呈现上涨趋势,预计2024年将突破5万亿美元,2017-2025年的复合增长率高达30%。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正处于爆发增长期。据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以及Analysys易观的数据预测显示,我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持续升温,2020年预计达到千亿元,到2022年,将突破五千亿元。人工智能产业图谱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多场景赋能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核心方向四、远程办公远程办公在欧美国家普及率较高,截至2017年,美国超过八成企业引入了远程办公制度,已有3000万人在家中远程办公,占美国工作人口的16%-19%。至2017年,全世界已有24%的公司尤其是科技公司采用远程办公方式;到2020年,大约50%的科技公司将会有约29%的员工实现远程办公。2012-2017年,我国远程办公平台市场规模呈现较大的增长,2017年达到60亿元,同比增长68.07%,2012-2017年市场年均复合增速达到95.52%。远程办公产业图谱五、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是实现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通过人、机、物的全面互联,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链接,推动形成全新的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成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依托、重要途径、全新生态。”我们认为对于工业互联网概念的定义需要从其背景或目标出发,可以理解为传统工业借助互联网,实现传统工业效率的提升或成本的下降,该过程之间的各种融合都可以广泛的理解为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发展趋势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研发、创新及优化,2020年全球工业互联网领域投资规模将超过5,000亿美元;到2030年,工业互联网将为全球经济总量带来超过15万亿美元的增长。2018年,我国工业互联网行业市场规模达到5313.04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3.71%。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预测,2023年我国工业互联网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

独行侠

《2018中国互联网报告》发布 深度解析互联网行业格局

2018“香港RISE科技展”已于7月9日正式开幕,作为亚洲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科技盛会之一,展会内容受到了来自各行各业不同人群的关注。其中,最新发布的《2018中国互联网研究报告》成为了网友议论的焦点。2018“香港RISE科技展”《2018中国互联网研究报告》从当前中美互联网现状的概念出发,分析了两国互联网垂直领域的巨头的发展情况,从而总结出了中国互联网的四个发展主题,包括:中国互联网巨头的全生态发展战略;互联网为中国农村的电子商务,教育和媒体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中国的互联网公司采用的“社会+”模式;以及政府权威在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影响。《2018中国互联网报告》截图其中,中国的互联网公司采用的“社会+”模式成为了一大特色。报告指出,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普遍采用了“社交+”模式,报告以拼多多、小红书以及爱奇艺、薄荷阅读等企业为例,论证其业务以推动用户参与和增长的社会支柱为基础。此外,互联网行业并不是唯一采用“社交+模式”的领域,其他垂直行业,如媒体和教育,都已将这些社交元素纳入其商业模式之内。《2018中国互联网报告》截图此次发布的《2018中国互联网研究报告》在总结2018年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四大发展趋势的同时,更涵盖电子商务、内容和媒体、社交和消息传递、共享经济、人工智能、智能终端、自动驾驶汽车、区块链、金融科技、教育、游戏和电子竞技等12个重要行业,深度解析了当前中国互联网行业格局,值得关注。

王明

2019年中国产业互联网系列研究报告之二

核心摘要:产业互联网区别于消费互联网,是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基础上,利用互联网思维将生产流程有效打通,建立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相互联结,实现生产的快速响应与协同。产业互联网当前已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和环境基础,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企业服务行业发展不足,产业互联网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产业互联网是流量红利枯竭带来的必然进程,也是互联网行业从注意力经济转向价值经济的途径。生产领域流程复杂、链条较长,产业互联网能够催生大量的节点型服务企业,产生新的机会价值。产业互联网绝不是简单的“技术+”积木式概念创新,而是技术在产业应用中的显现形态,其根本意义在于对产业形态及组织方式进行打破重塑。产业互联网与金融、制造、物流、零售、文娱、教育、医疗这7大行业结合,显现出完全不同的应用特征。金融因具备资金流、信息流双重属性,可成为其他行业建立连接的切入点;制造、物流作为传统支柱产业,建立新的信息连接对于产业升级、成本优化均具有重要意义;零售行业受消费互联网推动,正在向上游渗透形成更有效的流通链条;文娱、教育、医疗行业也在经历产业互联网化变革,但是行业核心环节的非标准化程度较高,产业上下游价值信号的打通仍有一定难度。艾瑞认为,产业互联网带来的产业升级是行业服务者将原有的竞争壁垒进行产品化输出的过程。对于行业从业者而言,需要从自身优势领域入手,形成IT、产业、互联网的综合能力,将服务进行产品化输出。产业互联网概述:回归网络的连接本质产业互联网概念对传统产业各环节改造重塑,构建新型协同网络产业互联网是互联网连接从消费端向产业端渗透的过程,是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渗透传统产业链各环节并进行改造重塑的基础上,将生产流程有效打通,建立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相互联结,实现生产的快速响应与协同。产业互联网是突破传统产业参与主体线性信息传导与被动型资源调度计划的模式,打破产业主体之间的信息壁垒,构建新的供应关系,最终向分布式、去中心化思维发展。在产业互联网的作用下,行业参与主体之间的资源与信息快速交互、响应,最终将重组产业网络并形成价值生态。产业互联网VS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的融合回归连接的本质艾瑞认为,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并非两个相互割裂独立的概念。相反,产业互联网是在消费互联网基础上,在生产端与消费端进行连接链条的补全和重构,最终通过连接的融合,让生产信号、需求信号、价格信号能够有效传递,资金与物品实现最高效流动。产业互联网特征:打破与重塑价值逻辑流量红利消失下的被动转型产业互联网驱动互联网服务从“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消费互联网关注点为用户数量和用户注意力时长,其快速发展可以看作是跑马圈地的过程。但近几年,不管是用户数量还是用户注意力时长,整体上难以再取得爆发性增长。在此背景下,企业服务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用连接、数据和智能三大要素去解决更多环节的痛点,这个过程可以看作精耕细作的过程。在此过程的早期(即现在),流量红利余温仍在,C端连接仍占主导因素,因此B2B2C型企业优势明显并备受关注。随着连接布局的完成,物联、数据和智能作用逐渐提升,专注于供应链效率提升的企业优势将逐渐凸显。尽管产业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是技术与商业形态成熟后的必然,但C端流量红利的消失,在产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产业互联网是互联网巨头向上渗透的合理路径在消费互联网时代,阿里、美团等互联网巨头以消费端为入口,以技术为支撑,以平台为载体,建立了全新的行业基础设施。以此为基础,互联网科技巨头能够沿行业供应链向上渗透,完成供给端的赋能整合,实现业务协同和生产链条延伸。与其他行业相比,拥有这样的“超级整合者”的行业,生产与消费的联系更紧密,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的融合更快速。生产端的提升与变革也为这些整合者带来巨大的生态效应。去中心化重构创造产业链新价值产业互联网推动产业链去中心化并重构新的中心消费互联网以流量和注意力经济为基础,生产链条较短、供需关系简单、服务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因此形成了互联网寡头垄断的总体格局;而生产领域的产业参与者更加多样,产业链长且交错复杂,产业互联网将多条产业链的上游资源、中间商、服务企业、核心生产企业、终端消费者等一系列环节组成多节点的生产网络,是信息流动的去中心化过程。艾瑞认为,生产网络的复杂性、多元性和专业性决定了产业互联网领域难以出现全局性的垄断寡头。同时,生产网络的建立将形成多个连接的关键节点,催生新的节点型价值中心。工业时代轮转,产业互联网改变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模式自工业革命时代开始,以流水线为基础的精细化分工和大规模生产,几乎已经遍及所有行业,形成了由供给端驱动的生产-库存-营销-消费的供需模式。这种大规模生产的长周期、高库存、缺乏个性的特征越来越难以满足当前快速变化且多样的经济需求。产业互联网为工业革命以来已经形成的生产-消费模式带来了新的变化,通过打通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双向连接,形成需求-供给高度互动的快速反馈机制,推动全产业链的集成和创新。赋予产业链数字化转型与环节重塑能力不再以概念创新为卖点,重整上下游核心环节是根本目的尽管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有赖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核心技术,不断加速技术开发商业化进程并寻求更多技术可落地的实际应用场景,但产业互联网绝不是简单的“技术+”积木式概念创新,其根本意义在于以线上化、数字化为基础,改造产业形态及组织方式,优化企业生产、经营、融资模式,并加强产业协同交互,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生态网络建设乃至跨行业共融发展。具体来看,生产环节中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内容创作、经营销售与协同管理等核心环节,均可成为产业互联网通过技术渗透改造的对象。新型技术场景、平台、管理理念等要素也需要通过融入产业互联网塑造的新型网状关系而实现落地应用。技术融合发展之后的产业形态显像为新兴技术落地寻找多元化应用场景与组织方式近年来,在本轮智能革命中新生的技术产业化扩散趋势明显,各类新兴技术在自身发展迭代的同时也在不断加速融合,推动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规模持续增加。其中,物联网/传感器技术能够将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有效连接,移动计算及移动互联网技术使智能终端成为产业互联网的末梢神经,云计算赋予产业互联网充足的算力支撑与资源共享机制,大数据能够对产业互联网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及可视化使用,人工智能助力专家系统建立、人机交互与商业决策过程,5G提升通信传输效率并加速新的生产组织方式裂变生成,区块链构建的可追溯信任机制可以为产业互联网安全提供保障……产业互联网的良好包容性可以为各类技术的场景化应用与融合性测试提供实验土壤,以检验技术的产业应用意义与商业化效果。技术集成至特定阶段,可催生产业互联网形态多样化随着智能革命的逐步深入,新兴技术在自身发展迭代的同时也在不断加速融合,推动实体经济业态发展与商业创新。艾瑞认为,产业互联网以实现互联互通、跨界重塑为主要目标,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传感器、5G等技术载体充分集成后,借助产业互联网综合平台加速对各传统产业的渗透迭代过程,在检验场景化可行性与验证商业价值的同时,也发展出互联化、扩散化、外部激发等产业互联网形态发展特征。未来,产业互联网各参与方将持续加码各类新兴技术,产业互联网的形态特征显像会愈加多样化,催生更大的商业想象空间。产业互联网应用:价值信号的路径重建金融:资金融通叠加信息流通双重切入金融是切入产业互联网服务体系的较佳入口资金具有天然的信息属性,而金融的资金融通作用需要通过产业价值传递来实现。艾瑞认为,现代金融服务与信息的生产、传递和使用的关系日益紧密,经济活动“金融化”程度加深,金融资源和信息越来越成为生产活动的必备要素。在产业互联网背景下,资金的高效流动与信息的快速连接具有天然的相关性,对于数字化、信息化服务难以进入的行业和领域,金融工具可能是比信息平台更有效的产业互联网连接手段。金融服务商在向上延伸做SaaS服务有一定优势对于缺乏数据化和信息化的传统产业,产业互联网难以通过信息打通的方式实现连接,而金融服务商本身在产业链上占有优势,是这类产业实现连接的一个有力推动者。金融服务商能够通过“支付先行”向上延伸数据+技术+资金的打包服务。艾瑞认为,金融机构在产业互联网中的性质可能会发生改变,金融服务的内容将更加丰富,金融服务商能够成为类SaaS服务商的综合服务角色,也可能会像SaaS服务商一样形成整个生态。制造:生产交付与深度服务持续融合生产协作网络使得生产即服务(MaaS)成为可能生产即服务(Manufacturingas a Service)是制造商共同使用生产基础设施网络的产物。在实现形式上,MaaS的雏形是生产者共享制造设备(融资租赁)和制造产能(代工厂)、以及消费者即时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产品(共享3D打印)来降低成本实现灵活快速的生产。随着生产网络的组织能力和灵活程度提高,欧美等国家已经逐渐形成了专业的MaaS平台,为非周期性的灵活订单提供即时生产服务。MaaS:工业制造领域优先切入分散程度高的离散制造业工业制造可以根据生产模式分为流程制造业和离散制造业,其中离散制造业可以根据生产规模和分散程度分为重型离散制造和轻型离散制造。目前中国已经出现的MaaS服务商,如生意帮、云工厂等,主要服务于轻型离散制造行业。而重型离散制造和流程制造行业,由于产能集中、需求波动小、生产过程难以拆分,产业互联仍停留在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连通阶段,尚未出现成熟的MaaS服务商。艾瑞认为,由于这些产业特征,工业制造领域的MaaS发展需要将信息流动与资金、设备等生产要素结合,形成以生产要素(而非单纯的信息)为中心的生产合作网络。物流:新一代服务商加速多环节磨合打造数字化供应链生态圈,实现“飞轮效应”理想态传统物流主要以支持体系的角色存在,追求规模经济,实现部分物流节点上的体验、效率、成本的最佳。随着5G技术及物联网传感器成本的迅速下降,物联网在端到端供应链使用场景中逐渐普及,实现物流场景中的人、设备、车及货物等万物互联。进而成就行业整体的“飞轮效应”理想态。改造成本高是即时数据化连接推进缓慢的主要瓶颈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用户对物流成本敏感度较高,这要求物流企业进行精细化的成本管理,从降本增效的角度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物流行业货运存量大、涉及环节多、流程复杂,行业供应链的整体提升需要的车货匹配、流程可视化、供应可调度等条件,对大多数需求方来说并非必要条件,同时涉及到大规模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增加,大大侵蚀短期利润,这是影响物流行业产业互联进程的主要原因。艾瑞认为,改造成本的限制意味着物流行业的产业互联网生态实现必然是渐进式的,其驱动力来自于企业竞争壁垒的不断提升和技术成本的不断降低。零售:消费互联网驱动下的重生产业互联网打破传统零售供应链流通关系艾瑞认为,产业互联网+零售的下一阶段发展将集中在中介流通环节和B2B关系网络的重建上。传统零售供应链条呈现线性状态,各参与方之间依次进行信息交换,通过多级分销商网络实现价值和供需信号传递,传递效率较低,需求信息回流通路不畅。而消费互联网带来的数据网络、供应链基础设施有可能重新建立起分散的零售商与供应商的直接联系,形成简单且高效的连接通路。文娱:价值链一体化过程远未完成内容平台使消费者同时成为生产者,参与价值叠加过程在文娱行业,用户获取内容渠道的多元化和短视频、直播等娱乐平台的爆发,使消费者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内容生产的过程中。普通用户不但能通过各类工具直接制作视频,成为内容的直接创作者,还能够通过互动、弹幕、投票、二次创作等多种方式影响作品内涵与创作走向。消费者作为生产者参与文娱内容生产,创建了一条去中心化的价值回流通路,使众多“素人”成为大众化娱乐内容生产者,更加快速、精准、灵活地响应市场需求。教育:需求端复杂,易从局部切入信息化管理系统是教育产业互联网的切入点教育行业下游终端用户类型多,个性化需求复杂,在整个产业链上难以数字化触及,教育产业互联网化最可能成功的是从管理环节切入,实现软件及服务供应商的平台化管理。目前,教育产业仍然极度分散、各教育组织平行独立,导致优质资源配置效率很低。通过搭建专注教育服务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可以更科学地重组行业供需关系,进而改善产业成本结构。医疗:产业互联网化仍然“步履维艰”只有政府力量才能实质性推动医疗产业互联网医疗是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我国医疗系统由于具有强公共服务属性,行业发展受政府和社保机构的强影响,医疗资源长期供不应求,医疗机构(医院)连接意愿不强,上游供给端(医药企业)和需求端(医患病人)对产业的作用能力较弱,产业互联网化发展驱动力不足。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在政府的推动下,医疗资源供给持续增加,就医方式也在日益改善。但医疗机构、政府部门、服务企业之间存在深厚的数据壁垒,产业互联网在健康医疗事业中的发展还存在诸多挑战,医疗产业互联网化仍然“步履维艰”。产业互联网行动:竞争壁垒产品化输出机会空间和行动建议行业分化与业务细分为产业互联网服务带来无限空间虽然目前产业互联网在各个行业的应用进展不一,渗透程度总体不足。但在产业互联网的生产网络中,不同细分行业与不同业务环节的交叉能够创造出数量巨大的服务节点。这些节点内部也会进一步实现合作分工,形成新的合作网络。因此,艾瑞认为,产业互联网不断推进行业分化和业务环节细化,为服务者带来的机会空间几乎是无限的。产业互联网的终局绝不会是寡头垄断的统一市场,而是参与者多样且极度活跃的交叉创新市场。

慈悲

2019年Q3移动互联网行业数据研究报告:用户规模达4.56亿(可下载)

小程序生态的成熟并未削减用户对app的使用,移动网民人均安装app总量持续增长,19年三季度增加至58款,人均app每日使用时长三季度也增长至4.9小时,app依然是移动网民时间承载的核心。受巨大的增长潜力的吸引,互联网企业对下沉流量的争夺日益激烈,低线城市(三线及以下城市)用户更关注短视频行业,用户规模达4.56亿,明显高于高线城市教育工具、K12教育和健身运动等行业出现下沉的态势,低线城市用户增量排名靠前。腾讯控股共包含187个应用,其中社交网络业务的用户占比达99.2%,视频直播占比达57.9%;手机游戏app 114款,占比38.1%微信小程序的生态发展以及QQ小程序的推出带动腾讯社交网络业务MAU增长,和平精英商业化的成功也带动手机游戏业务发展。新浪VR知识星球报告库上万份报告,所有新浪VR报告都将由管理员上传(包含部分未在其他平台发布的非互联网相关报告)VIP用户福利不定时开启,前1000名还能领领优惠券性价比更高! 新浪VR,早一天看见未来。

接舆

2020年Q1移动互联网行业数据研究报告(可下载)

获取《2020年Q1移动互联网行业数据研究报告》完整版,请关注绿信公号:vrsina,后台回复“互联网”,该报告编号为20bg0127。内容目录:内容预览:

艾曼纽

2020年全球互联网通信云行业研究报告

核心摘要:产业位置:PaaS层互联网通信云面向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客户群体(TO C应用开发者和TO B的ISV),以定制化能力、私有部署同SaaS厂商区分开来;与传统短信和语音PaaS强调运营商资源不同,IM和RTC技术是互联网通信云核心竞争力。市场规模:2019年全球互联网通信云PaaS市场规模为24.5亿美元,中国市场占比50.7%。新冠疫情大流行导致互联网通信需求激增,无接触服务的概念向在线庭审、金融面签、在线招投标、云会展等企业级应用场景延伸,预计202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实现67.1%的同比增长。协同发展:拥有IM和RTC复合能力的厂商可以保证指令不丢失且及时到达,有效解决音视频传输不稳定的问题,并通过IM+RTC完整的服务体系为客户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生态策略:因与底层IaaS厂商及上层ISV/SI之间优势互补,领先的互联网通信云厂商正积极通过布局产业生态,拓展自身服务范畴。市场空间:当前全球正处于4G迈向5G的关键节点,加速云游戏、VR/AR、远程医疗、智慧城市等应用的加速落地,将推动互联网通信云迈入千亿元的市场空间。互联网通信云行业概述研究范畴界定提供即时通讯和实时音视频能力的互联网通信云PaaS服务传统短信和话音的通信形式正在向互联网通信转变,互联网通信包括即时通讯(Instant Messaging,IM)和实时音视频(Real TimeCommunication,RTC)两种类型,前者主要指基于发送者到接受者的即时聊天消息传输,强调消息的可靠性和送达率,后者多应用于互动直播、视频会议等场景,满足实时的通信需求,强调低延时和接通率。本报告所指互联网通信云聚焦于PaaS层面,即以API/SDK形式交付的即时通讯和实时音视频云服务。相比自主研发,第三方服务提供的互联网通信云,可以帮助企业更加低成本、高效率地在各类应用中实现互联网通信的能力。互联网通信云在通信云产业中的位置面向具有开发能力的客户,更强调技术服务而非运营商资源通信云服务旨在解决企业运营中的信息传递与交流沟通问题,根据服务模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以软件应用形式提供的SaaS服务和以API/SDK形式提供的PaaS层通信能力。PaaS服务允许客户进行自主的二次开发,面向的是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客户群体。不同于SaaS服务的标准化程度高,直接面向终端的企业客户,PaaS层的通信云可以面向TO C应用开发者和TO B的ISV,在终端企业客户方面,也更倾向服务大型企业的IT部门,以定制化能力、私有部署同SaaS厂商区分开来。PaaS层服务包括对传统短信和语音能力的云化和对互联网通信的云化两类。短信和语音PaaS厂商采取资源转售的商业模式,核心能力在于运营商资源,而互联网通信云厂商更强调技术服务,在IM和实时音视频领域的技术是其核心竞争力。互联网通信云的渗透路径从互联网应用向企业级应用渗透,智能硬件市场仍待激活互联网通信云的广泛应用始于社交、直播、游戏等APP,在激烈的竞争中各类C端应用为保持快速的迭代能力,专注于核心业务领域,催生了对第三方通信云的需求。随着社交需求泛化、通信能力基础化,互联网通信云逐步渗透到电商、O2O等各类应用中,甚至以信令服务的形式进入到工具类应用中。围绕企业端的在线办公协作衍生出视频会议、远程面试、金融双录、在线医疗等场景,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传统企业逐渐成为互联网通信云应用的主体。当前智能硬件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无论是消费级的智能手表、音箱、摄像头或是智慧交通、智能制造等工业级应用都尚未完全普及。互联网通信云的核心价值技术复用叠加规模效应,轻松获得复杂的互联网通信云能力互联网通信云的核心价值体现在成本优势和专业优势两个层面。从成本角度考量,研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是互联网通信云最主要的成本来源。相比企业自主研发,第三方服务商在互联网通信云领域具有技术复用的优势,能够帮助企业实现高效率的研发,缩短业务上线时间;对互联网通信的需求量更大,可以发挥规模效应,分摊建设全球通信网络的成本。第三方服务商专注于打磨互联网通信云技术,在质量和性能方面往往表现更佳。同时,互联网通信云厂商在服务过程中,会不断积累行业性经验,形成场景化的解决方案,从而支撑企业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复杂业务需求。全球互联网通信云发展现状全球互联网通信云发展背景全球网络连接速度快速攀升,互联网通信体验持续优化2020年6月,全球固定宽带网络下载速度和上传速度分别达到78.3Mpbs、42.1Mpbs,比去年同期提高30%以上,平均时延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全球移动蜂窝网络下载速度由去年同期的27.4Mpbs上升至34.7Mpbs,时延由47ms下降至40ms。网络连接速度和质量的提升为互联网通信带来了更加优质的体验,一方面会促进传统的短信、话音通信向互联网通信迁移,另一方面也会激励各类PC端、移动端的应用在核心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互联网通信尤其是实时音视频的功能。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加强,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覆盖率提升2019年全球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41.3亿人,在发达国家增长趋于平稳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过去四年间的年复合增长率依然达到9.6%。从移动蜂窝网络的覆盖情况来看,2019年全球4G及以上网络覆盖的人口规模已经达到62.7亿人,同时发展中国家的覆盖率从2015年的35.0%快速攀升至79.3%。相比于发达国家的互联网通信基础扎实,发展中国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将为互联网通信云市场创造广阔的增量空间。全球疫情背景下的互联网通信云社交距离催生无接触服务,互联网通信需求快速爆发2020年3月以来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各国倡导社交隔离的背景下,直播+、在线教育、远程办公、在线医疗等需求激增。2020年第二季度Zoom、Google Meet、Telegram下载量环比增长明显,居家办公和学习已经成为疫情下的新常态。无接触服务的概念向在线庭审、金融面签、在线招投标、云会展等多样的企业级应用场景延伸,用户对移动设备的依赖进一步增强,各类应用上线即时通讯和实时音视频功能,用户习惯加速养成,对互联网通信的短期需求将有望演变为长期趋势。全球云服务市场发展现状PaaS层收入增长领先,疫情刺激下企业考虑增加云使用量2019年全球企业应用云计算的比例达到98%,较上年提高2%,企业对云计算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根据Gartner预测,到2022年全球公有云服务的收入将达到3546亿美元,其中PaaS服务的增长速度最为领先,四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企业越来越倾向于选择PaaS作为应用开发平台的主要形式。全球新冠疫情大流行背景下,用户对在线应用的需求激增带动了企业对云服务的使用量,而同时各个国家施行的居家办公政策也激励了企业从传统数据中心转向云服务,为业务连续性提供更可靠的支撑。在Flexera的调研中,有57%的企业表示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他们将比原计划增加更多的云使用量。全球互联网通信云市场规模整体规模接近25亿美元,疫情大流行下市场增速将超60%聚焦PaaS层的互联网通信云服务,2019年全球市场规模达到24.5亿美元,增长速度在小幅回落后上涨至52.4%,主要贡献来自于直播电商等实时音视频场景的快速发展。中国在移动互联网上的高度成熟让其互联网通信云市场继续保持领先,2019年中国市场占全球市场的比例为50.7%,而中国以外的亚太市场受益于4G网络渗透带来的人口红利,同样表现出较强的增长能力。进入2020年,新冠疫情大流行导致互联网通信需求激增,预计全年全球互联网通信云市场将实现67.1%的同比增长。在疫情加速市场教育的同时,5G在中美等国的普及也将为互联网通信云带来新的增长点,预计到2023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133.5亿美元。全球互联网通信云投融资情况亿元以上融资比例增加,头部厂商以并购加速全产业链布局互联网通信云创业公司主要集中在美国和中国,另有个别厂商来自巴西、新加坡等国家。2015年是全球互联网通信云资本市场热度最高的一年,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亿元以上的融资占比整体呈现增加趋势,领先玩家步入到C、D轮甚至是IPO阶段。Twilio、Vonage、CLX Communications、MessageBird等头部厂商通过并购布局通信云全产业链,一方面完善自身传统和互联网通信云的能力,一方面向应用层延伸,除视频会议、呼叫中心等通信场景外,更将业务拓展至营销场景。全球互联网通信云产业链及产业图谱IM与RTC赛道交叉融合增多,厂商积极拓展通信云生态即时通讯PaaS厂商中存在大量的跨界玩家,既有从传统短信、语音PaaS转型而来的厂商,亦有从呼叫中心、融合通信等向下延伸的应用层厂商。全球网络基础设施优化加之实时音视频应用场景的多样化,让互联网通信云两大赛道之间的交叉竞争变得越来越多,考虑到实时音视频对底层IaaS资源的消耗,以AWS、阿里云、腾讯云为代表的IaaS厂商也在拓展相关业务。同时,互联网通信厂商积极同CRM、OA、ERP等及特定行业领域的ISV/SI厂商展开合作,通过构建通信云生态的方式提供更加场景化的服务,让企业客户的使用更加便捷。互联网通信云市场竞争格局融云巩固IM PaaS第一梯队优势,实时音视频跨界竞争激烈聚焦于中国专业从事第三方互联网通信云的PaaS厂商,目前IM PaaS市场的竞争格局已经相对稳定。根据Usertracker 多平台网民行为监测数据库(桌面及智能终端),月独立设备数居TOP1000的头部APP中,融云覆盖到的APP日活设备数加总(非去重)超过5000万台,居国内第三方厂商的首位。相比IM PaaS市场趋于成熟,实时音视频PaaS的需求仍处在爆发阶段。公有云IaaS厂商和IM PaaS厂商的跨界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既有的实时音视频PaaS厂商,但考虑到短视频、直播电商、在线教育等需求旺盛,加之5G孕育新的市场机遇,未来实时音视频PaaS市场格局依然存在较大变数。即时通讯与实时音视频的协同效应两者技术协同且需求重合度高,一体化服务可构成竞争壁垒开源的WebRTC技术仅是实时音视频技术栈中的一部分,包括音视频的编解码信息、通信双方的网络信息以及进入房间、发言、禁言等具体的业务信息都需要基于信令传输,同时拥有即时通讯能力的厂商可以保证指令不丢失且及时到达,从而解决音视频传输不稳定的问题。从客户角度来看,即时通讯和实时音视频的需求方存在高度的重合,实时音视频场景大多需要即时的消息沟通,而大量的社交类应用也开始将实时音视频作为一项基础能力。在客户交叉融合的背景下,提供完整的服务体系将能够为客户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从而构筑厂商的竞争壁垒。互联网通信云厂商的全球化策略把握客户需求差异合理选择目标市场,视自身海外服务能力考虑自建海外团队或寻找当地合作伙伴互联网通信云以技术为核心竞争力,在市场发展最为成熟的中美两国,领先厂商纷纷以本土市场为出发点展开海外经营。通常而言,厂商会优先选取文化与客户需求较为相似的地区。中国、印度、东南亚等国的需求集中在互联网应用,而欧美等发达国家更偏向企业级应用。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出海为通信云厂商的全球化经营打下了良好基础,但厂商仍需要应对企业和开发者语言、习惯等的差异,视自身对海外市场的认知和服务能力选择自建海外团队或是寻找当地合作伙伴。互联网通信云厂商的生态策略与IaaS厂商、ISV/SI优势互补,通过生态合作拓宽服务范畴当前,领先的互联网通信云厂商正在通过布局产业生态,拓展自身服务范畴。除传统的渠道销售伙伴外,互联网通信云厂商与底层IaaS厂商及上层ISV/SI之间的优势互补,双方的合作变得越来越频繁。IaaS厂商出于消耗IaaS资源的诉求布局实时音视频,尽管有部分技术能力较强的厂商选择自研,但因IaaS与PaaS商业逻辑存在差异,多数IaaS厂商对同互联网通信云厂商的合作持开放态度。而针对主流应用场景中的非通信能力,如互动直播中的美颜、贴纸以及在线教育中的白板等功能,互联网通信云厂商也会考虑同业内领先的技术提供商合作,对外输出完整的解决方案。全球互联网通信云发展趋势互联网通信云发展空间展望传统通信加速转向互联网通信,5G驱动应用场景多样化突发的新冠疫情加速了互联网通信在各领域的渗透,相比传统的短信和语音形式,互联网通信能够满足复杂的场景需求,创造更加及时、沉浸的通信体验。而网络条件和终端能力提升所带来丰富多样的应用场景,是支撑互联网通信云市场持续繁荣的内生动力。考虑到当前全球正处于从4G迈向5G的关键节点,5G在大带宽、高可靠低时延和大连接方面的能力将进一步促使传统通信转向互联网通信,并加速云游戏、VR/AR、远程医疗、智慧城市等应用的落地,推动互联网通信云迈入千亿元的市场空间。互联网通信云发展方向:互联网应用中美领跑5G升级换代,新兴市场移动互联网增量空间犹存进入5G时代,互联网应用的发展将出现分化,一类是以中美为代表的相对成熟的市场,尽管当前移动互联网红利逐步见顶,但根据GSMA Intelligence预测, 2025年北美洲和大中华区的5G设备连接比例都将达到近50%,5G的快速普及将创造更多的新场景,互联网通信云市场有望持续保持增长活力。另一类是以亚太地区(不含大中华区)、非洲和中东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移动互联网仍处在高速发展阶段,蜂窝网络订阅用户数增量空间巨大,预计将延续此前成熟市场的成长路径,即互联网通信成为各类APP的基础能力。互联网通信云发展方向:企业级应用传统产业数字化进程提速,厂商需注重场景化能力构建新冠疫情的爆发加速了企业的数字化进程,远程办公、视频会议等应用迎来史无前例的增长,约有半数企业表示大幅增加了对实时聊天和视频的使用,建筑、能源等传统产业的数字通信策略受到疫情影响有望更快提升日程。在全球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企业倾向于精细化运营,第三方PaaS服务相比自研的成本和效率优势将进一步凸显。与互联网应用不同的是,面向企业级应用的互联网通信存在更多的定制化需求,互联网通信云厂商在聚焦核心通信能力构建的同时,可以通过提炼模块化的aPaaS平台和加强同垂直领域ISV行业合作的方式,构建场景化的解决方案。互联网通信云发展方向:物联网应用海量物联网设备连接,孕育围绕智能硬件的互联网通信需求过去2G、3G芯片承载能力限制了互联网通信的应用,而5G能够有效应对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的应用场景,将会为物联网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中国政府更要求引导新增物联网终端不再使用2G/3G网络,推动存量2G/3G物联网业务向NB-IoT/4G(Cat1)/5G网络迁移,促进互联网通信能力在智能硬件中的普及。根据GSMA Intelligence预测,2025年全球物联网设备连接量将由2019年的120亿增长到246亿,智能家居和智能建筑将分别引领消费级物联网和企业级物联网连接量的增长,设备与人之间、设备与设备之间的各种信令、即时消息以及音视频形式的通信都将创造新的互联网通信需求。

杜弼

工业互联网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工业互联网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工业互联网是智能制造的基础设施,其发展经历了云平台、大数据、物联网等多个阶段,到目前为止,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纷纷集中于工业互联网、工业物联网、工业大数据等平台级项目上。工业互联网的内涵是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帮助工业企业完成智能转型升级,本质是用数据+模型为企业提供服务。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不能简单复制互联网产业,应当从理解工业出发,利用工业PaaS和工业SaaS支撑高质量、智能化的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政策加持,需求驱动,工业互联网是科技新基建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相关政策频出,纲领性文件出台后,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从最初的论证阶段逐步进入到国家引导阶段,各类创新工程,测试床项目陆续发布。2018年底中央经济会议中将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5G共同列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领域,随着“科技新基建”的持续升温,工业互联网领域后续政策可期。工业企业对工业互联网的需求一直存在,只是由于过去的工业软件、数据产品等供给能力不足,制约了相关信息化产品在工业企业的推广。现阶段,监控生产、提升效率成为企业主要诉求,也是工业互联网平台最明显的应用成效。自2017年下半年以来,工业互联网领域热度居高不下,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参与者逐步增加,已经有部分企业的部分产品在经历多次迭代后,开始满足客户需求,解决实际问题。工业互联网进入实质性的落地阶段,空间广阔工业互联网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网络层和平台层快速发展。网络层,标识解析体系的建设快速推动,已经初步建立五大国家顶级节点。平台层,企业上云推动的区域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工而需求驱动的行业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均得到快速发展。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平台由于存在稀缺性,加大了竞争优势,积累到一定数据量后有望实现平台级发展,市场空间仍然广阔。1.是什么?工业互联网姓“工”不姓“互”1.1.工业互联网是什么工业互联网是智能制造的基础设施。从定义上来看,工业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系统深度融合形成的新领域、新平台和新模式,是发展智能制造的关键基础设施。与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不同,工业互联网链接的是人、数据和机器,是工业系统与高级计算、分析、传感技术及互联网的高度融合。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云平台、大数据、物联网等多个阶段。到目前为止,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在工业4.0、智能制造等环节的创新和研究纷纷集中于工业互联网、工业物联网、工业大数据等平台级项目上。根据咨询机构IoTAnalytics的统计,全球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超过150个,预计2021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市场规模将达到16.44亿美元。工业互联网的内涵是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帮助工业企业完成智能转型升级。根据工信部《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我国将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概括为三大体系,即:网络、平台和安全。工业互联网三层级中,网络是基础,平台是核心,安全是保障。从工业企业智能转型升级角度来看,首先要做到网络层的互联互通,对内实现统一接口,打通信息孤岛,对外扩大互联网骨干网覆盖范围,为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的泛在互联与数据畅通提供保障。其后利用平台级服务能力,辅以安全保障,方能实现企业的智能转型升级。工业互联网的本质是用数据+模型为企业提供服务。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是工业互联网平台,承载了大量基于微服务架构的数字化模型。这个数字化模型是将大量工业技术原理、行业知识、基础工艺、模型工具等规则化、软件化、模块化,并封装为可重复使用的组件。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封装了大量工业技术原理、行业知识、基础模型的知识库,作为连接企业IT和OT的核心,以代码和信息技术的形式将行业理解和一线生产的经验固化下来,成功解决了制造企业内信息化与生产分离的情况,使得工业互联网平台成为整个工厂端或工业生产端的控制大脑。有了边缘侧和网络层收集来的数据,加之以PaaS层的数字化模型,即形成了“数据+模型”的服务。我们认为,工业互联网的重点在于理解工业,落点在提升制造业转型升级水平,核心是用数据+模型做服务,这也是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创造价值的内在逻辑。1.2.工业互联网从工业出发,以工业立身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不能简单复制互联网产业。在工业互联网概念提出的初期,是“互联网”+“工业”,还是“工业”+“互联网”的讨论一度非常激烈。自移动互联时代以来,我国的互联网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互联网相关产业空前繁荣,“互联网+”也一度掀起改造传统行业的浪潮。然而,互联网思维不是万金油,工业领域与C端消费产业不同,其复杂程度、历史积淀均是消费互联网所涉及的领域所不可比拟的。工业互联网建设过程中,确实存在数字化企业、互联网思维能够改进的部分,但更多涉及工业机理和模型的内容是简单的互联网算法所无法解决的。换言之,凡是涉及信息流的工业领域,特征是数字化和共享,互联网思维适用。但是,工业是实体经济,没有物质产品就不叫工业,所以,凡是涉及物质产品和非共享信息的领域,互联网思维失效。工业互联网从工业出发,以工业立身。国家发展工业互联网,从根本上是为了服务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构建制造强国现代工业体系。制造业由大变强的过程中,互联网作用是一种基础设施,是一类工具,是配角,不是主角。构建制造强国现代工业体系,既要有互联网视野,也要有信息技术视野,更要有工业发展视野,将三种视野深度融合,互相配合,才能实现工业由大变强,才能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工业互联网不是一个技术、一种模式,是从工业角度出发的结合各种各样现代化技术的综合体系。工业互联网姓“工”不姓“互”。工业互联网的使命是为了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是为了制造业由大变强,是为了中国工业真正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这个过程中,使用互联网和带动互联网发展都是副产品,不是主题。因此我们认为,在工业互联网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互联网巨头,传统软件企业,还是传统工业企业,均处于同一起跑线,不管是从工业向互联网融合,还是互联网向工业渗透,最终必须打造以工业为基础的平台和应用,才能够从概念走向落地。1.3.工业互联网是建立现代工业体系的基础在工业互联网的网络、平台、安全三层级中,平台层是核心。在工信部信软司组织编写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白皮书(2017)》中,对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体系架构给出了三个层级,分别是:数据采集(边缘层)、工业PaaS(平台层)和工业APP(应用层)。工业PaaS是可拓展的工业操作系统。工业互联网平台层(即工业PaaS)的建设主要是构建一个可拓展的工业操作系统,为工业APP的开发提供基础平台。由于一般企业现有各类工业软件格式大多不统一,当前工业互联网平台层的主要任务仍然是整合现有生产端的MES、ERP乃至CPS等实时数据(边缘层采集),统一汇总分析(平台层的可扩展的操作系统),提供实时监控、生产管理、能效监控、物流管理等多种生产运行管理的核心功能(百万工业APP应用),实现整体产业链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工业PaaS和SaaS支撑高质量、智能化的工业企业转型升级。从实践上来看,当把来自于机器设备、业务系统、产品模型、生产过程以及运行环境中大量数据汇聚到工业PaaS平台上,并将技术、知识、经验和方法以数字化模型的形式也沉淀到平台上以后,只需通过调用各种数字化模型与不同数据进行组合、分析、挖掘、展现,就可以快速、高效、灵活的开发出各类工业APP,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协同研发设计、生产设备优化、产品质量检测、企业运营决策、设备预测性维护等多种多样的服务。工业互联网是建立现代工业体系的基础。工业互联网平台向下连接海量设备,自身承载工业经验与知识的模型,向上对接工业优化应用,是工业全要素连接的枢纽,是工业资源配置的核心,驱动着先进制造体系的智能运转。从微观角度,工业互联网的建设有助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优化产品结构和体系,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宏观角度,对于全行业乃至全品类工业产业而言,从小散乱弱到数字化、科技化经营的转型,着眼高质量发展,是建立现代工业体系的必备工具。2.为什么?政策加持,需求驱动工业互联网的建设2.1.政策密集落地,市场教育基本完成自《中国制造2025》以来,制造强国成为战略目标。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瞄准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等关键环节,推动制造业实现由大变强。《中国制造2025》提出九大战略任务和五项重点工程,着眼于推动基于创新、两化融合、智能化的制造业全面升级,在工业软件、智能装备改造、机器换人等战术上的调整之外,更加注重工业品设计和创造的数字化科学化、产品质量和管理体系、绿色可持续发展。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2017年11月2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这是继2016年12月发布的《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工业互联网”之后,第一次对于工业互联网的全面论述,是规范和指导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018年2月24日,工信部发布《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关于设立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的通知》,决定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下设立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统筹协调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全局性工作。政策和领导班子的齐备标志着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建设正式起步。政策频出,统一认识,培育市场。2018年2月后,工信部围绕工业互联网平台、网络、安全、工业APP等重点发展方向,陆续推出一系列文件,同时大力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APP、智能制造等试点项目。其中《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和《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2018年工作计划》(以下简称“工作计划”)是未来三年工业互联网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详细规定了到2020年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目标,以及重点攻关方向,并从政策和资金角度为工业互联网发展提供保障。纲领性文件出台后,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从最初的论证阶段逐步进入到国家引导阶段,各类创新工程,测试床项目陆续发布。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2018年6月12日发布《2018年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拟支持项目公示》,评选出《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发布2018年工业转型升级资金工作指南的通知》(工信厅联规〔2018〕36号)的入围企业。其中任务五为“工业互联网平台试验测试环境建设”,包含跨行业跨领域、流程行业、离散行业、特定区域四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试验测试,公示名单中,阿里云、东方国信、浪潮、青岛海尔、航天云网、用友网络、徐工、三一入选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试验测试;东方国信、宝信软件等6家企业入选流程行业工业互联网流程行业平台试验测试。试点和示范项目进入常态化阶段,政策层面的市场教育基本完成。随着工业互联网各层级发展规划、工作计划、推广指南陆续出台,试点和示范项目的范围逐步扩大到制造业全行业。仅2018年下半年,工信部就发布了5个不同类型的试点示范项目的公示,涵盖近千家企业。在政策引导下,市场对于工业互联网、制造业和互联网深度融合的概念以及发展方向有了较为统一的认识,我们认为经历了一年左右的时间,从政策层面,工业互联网厂商角度的市场教育基本完成。工业互联网成为科技新基建,后续政策可期。“科技新基建”即信息产业领域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底中央经济会议明确提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响应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如北京提出2019年将加快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陕西提出抓好600个省级重点项目建设,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智慧城市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新基建”是对我国信息技术体系的一次大革新,工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5G并列,将成为推动我国制造业体系全面转型升级中至关重要的一环。2.2.需求层出不穷,真需求、真痛点开始得到解决工业企业对工业互联网的需求一直存在。自工业互联网提出以来,市场一直对工业企业需求存在质疑。尤其在近两年宏观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企业是否有意愿参与工业互联网或企业上云,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我们认为,对于能够提升运营效率,降低成本,整理企业数据资产的信息化项目,企业的需求一直存在,只是由于过去的工业软件、数据产品等供给能力不足,制约了相关信息化产品在工业企业的推广。监控生产、提升效率成为企业主要诉求。常规的工业产业链包含供研产销四个部分,企业经营过程中生产过程的控制和生产物料的管理是提升企业效能、实现精益化生产的常规手段。在近年来的智能工厂、智慧工厂建设中,消费者定制、按需生产等新的生产要求也逐步被提上日程。根据信通院2018年底发布的《2018工业企业数据资产管理现状调查报告》,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数据的价值逐步显现,越来越多的企业把数据当作资产来进行运营和管理,以实现更大的价值。工业企业开展数据资产管理工作,60.7%的驱动力均来源于内部的业务需求,现阶段需求最大的技术工具集中在大数据处理(44.59%)、数据管理(44.59%)和报表分析(43.24%),现阶段最大的应用需求为监控生产运营情况(68.92%)和提升资源使用效率(62.16%)。根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数据驱动转型致胜――全球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案例分析报告》,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场景分为设备/产品管理、业务与运营优化、社会化资源协作三大类,分别对应工业生产中生产过程核心控制、物料和精益生产管理、以及协同创新。降本增效是目前工业互联网平台最明显的应用成效。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2018年12月发布了《2018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白皮书》,其中对国内62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展开调研,搜集、分析了229个平台应用案例,并进一步分析各类应用场景带来的效果。据此次不完全统计,在现有发展状况下,设备资产管理是目前落地最广泛的场景,生产制造优化其次。发展迅速主要原因是应用逻辑相对简单、模式容易复制,行业属性弱,推广难度低。229家案例整体上看,能为工业企业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创造新价值四大成效,其中降本、增效最为直接和显著。解决真痛点的应用开始投入使用。2017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层面围绕工业互联网做出了一系列的部署,工业互联网的顶层架构、组织体系、推进机制已基本形成,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正在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当前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的主要矛盾是需求迫切但供给能力不足,具体表现为设备连接能力、工业机理模型、云化软件等七大方面,难以满足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需要。但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参与者逐步增加,已经有部分企业的部分产品在经历多次迭代后,开始满足客户需求,解决实际问题。典型的如在边缘层,工业互联网的大规模推广大幅降低了设备上云成本、让设备规模化上云成为可能。2016年大西洋集团设备接入的软件成本大约是1.5万元/台,而到2018年,上海新朋联众设备接入的软件成本就降低到约1000元/台。此外在运营层,用友精智工业互联网平台帮助大西洋集团通过OT、IT的深度融合,实现集中资源调度,从而人员减少50%、良品率提升3%、综合能耗降低30%。从政策热炒到业务落地,工业互联网在摸索中落地前行。2019年2月21日-22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中国通信学会联合主办的2019工业互联网峰会在京举行。在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加速,已从概念普及进入实践深耕阶段,国内具有一定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总数超过50家,重点平台平均连接的设备数量达到59万台。工业互联网自2017年底提出以来,短短一年时间内发展迅速,在政策、平台企业、需求方共同努力下达成诸多认识论层面的共识,正式进入实践阶段。3.怎么做?工业互联网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3.1.工业互联网网络层以标识解析体系为核心工业互联网体系中,网络是基础,而标识是网络的基础。工业互联网的建设,网络层先行,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就是建立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标识解析体系类似互联网领域的域名解析系统(DNS),赋予每一个产品、零部件、机器设备唯一的“身份证”,从而实现资源的区分和管理。标识解析体系主要由三要素组成:1、标识,这就相当于机器、物品的“身份证”;2、标识服务,即利用标识,对机器和物品进行唯一性的定位和信息查询,是实现全球供应链系统和企业生产系统的精准对接、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智能化服务的前提和基础;3、标识管理,即通过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实现标识的申请、注册、分配、备案,为机器、物品分配唯一的编码。标识解析体系是下一步网络建设的重点。2019年1月,工信部印发了《工业互联网网络建设及推广指南》,明确提出,将以加快企业外网络和企业内网络建设与改造为主线,着力构建网络标准体系、建设标识解析体系。其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相对完善的工业互联网网络顶层设计,初步建成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技术产业体系。根据《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标识解析体系构建行动”的量化考核目标是2020年建成5个左右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形成10个以上公共标识解析体系服务节点,标识注册量超过20亿。标识解析体系从部署角度分为三层架构。标识解析体系主要分为根节点、国家顶级节点和二级节点,每层节点保存不同的信息。根节点是最顶层的信息,主要归属管理层。国家顶级节点是我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的关键,既是对外互联的国际关口,也是对内统筹的核心枢纽。二级节点面向行业提供标识注册和解析服务,未来将选择汽车、机械制造、航天、船舶、电子、食品等优势行业,逐步构建一批行业性二级节点。标识解析体系的应用场景多元化。从企业内部工业互联网建设来看,标识解析体系可以打通产品、机器、车间、工厂,实现底层标识数据采集成规模、信息系统间数据共享,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应用。从生态构建角度,核心企业可以横向连接上下游企业,利用标识解析按需地查询,从而打通设计、制造、物流、使用的全生命周期,实现真正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小型企业也可以横向连接成平台,利用标识解析按需地共享数据,优化经营分析管理。从企业端实践角度,供应链管理、产品质量追溯、库存可视化管理、核心零部件追溯机制等已经开始得到应用。标识解析体系建设快速推动。自2018年下半年起,国家顶级节点(一期)工程启动建设,11月内,位于北京、武汉和广州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相继启动上线。随后,行业和区域的二级节点建设加速推进中,其中汽车、高铁等行业二级节点,佛山、南通等区域为主的二级节点进展最快,最具代表性。根据2019年2月工业互联网产业峰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的讲话,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五大国家顶级节点,十个行业和区域的二级节点。3.2.工业互联网平台是一个迭代演进的过程工业基础参差不齐,平台应当分层发展。当前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基本方式就是推动工业和IT产业融合。但是由于不同工业产业的基础不同,有些行业已经基本完成数字化改造,而有些行业仍处于较传统的粗放生产方式中,这就导致不同行业需要推动的融合不尽相同。对于尚未完成数字化改造的企业,首先应当从网络连接出发,对原有的设备做互联互通,积累初期的数字化生产资源,进而推动传统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活动和过程的数字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历经三个步骤。对于已经完成数字化改造的企业,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可以分成制造资源云化改造、制造能力开放共享和智能化创新三个步骤。第一步制造资源云改造。推动企业的IT能力平台化,将制造资源向云上迁移,降低信息化的建设成本,促进数据资源的集成共享,达到制造资源的互联互通。第二步制造能力开放共享。推动制造能力平台化,促进制造资源开放合作和协同共享。企业资源云化后,可以研究和推动制造能力的问题,把制造能力的模型研究出来平台化部署,再共享。这也就相当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层“数据+模型”服务的核心。将技术、知识、经验和方法以数字化模型的形式也沉淀到平台上以后,只需通过调用各种数字化模型与不同数据进行组合、分析、挖掘、展现,就可以快速、高效、灵活的开发出各类工业APP,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协同研发设计、生产设备优化、产品质量检测、企业运营决策、设备预测性维护等多种多样的服务。第三智能化创新。通过软件化、模型化、人工智能化,让创新的门槛极大降低,全民创新,让所有的人都成为创造者。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场景非常丰富,模式创新也十分活跃,企业集成创新的能力较强。进入这一阶段后,智能制造领域的个性化定制、C2F等模式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和释放。目前国内大部分工业企业仍处于第一阶段,少部分位于第二阶段。因而从发展路径来看,企业上云和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是当前我国工业互联网建设的主要内容。3.3.区域扩张,先声夺人,企业上云推动企业上云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第一阶段建设。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和企业资源的数字化是基础。从国内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的企业都面临着制造资源云改造、云迁移的需求,也即云计算领域的工业企业上云。促进各类信息系统向云平台迁移,丰富专业云服务内容,推进云计算在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应用,有助于直接提高行业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是发展工业互联网的首要基础性工作。以区域为基础,快速布局,推进工业云建设。工信部在2017年3月发布《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作为与工业互联网互相带动的举措,工业云的发展将成为未来三年的重要应用促进行动之一。该计划明确表示,贯彻落实《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将深入推进工业云应用试点示范工作。以各地政府组织牵头,依靠拥有先进技术实力的云计算企业,构建制造业在内的工业云,从而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成为最终落脚点。从实践角度,区域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前期推广得到了各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发展较为迅速。如我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长三角地区,浙江省早在2017年4月即推出了“十万企业上云行动计划”,江苏省和上海市也分别于2017年12月和2018年12月印发了《加快推进“企业上云”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和《上海市推进企业上云行动计划(2018-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目前已经有21省针对制造业企业上云提出了各类发展计划。从区域工业云到区域工业互联网。从工业云的视角解读,从研发设计类工具上云,到核心业务系统上云,逐步进化到设备和产品上云,以能力交易为导向,实现跨企业的制造资源优化配置,这一步即完成了狭义上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随后企业在平台上沉淀应用,开放生态,最终实现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的搭建。由此,工业互联网平台可以理解为在传统工业云平台软件工具共享、业务系统集成的基础上,叠加了制造能力开放、知识经验复用和开发者集聚的功能,大幅提升工业知识生产、传播和利用的效率,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以推进企业上云较早的长三角地区举例,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正在成为长三角产业合作的核心,成为智能制造的新引擎。生产、管理、设备的全面上云让制造业企业在经营角度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许多工人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用手机登录企业数字化运营管理系统,查明当日的工作任务。从经营管理角度,运营管理系统创建一种开放智慧工厂模式,形成扁平灵活、协同有效的共享智造生态,打通上下游产业链,从供研产销四个环节确保产品的周转和存货的灵活管理,提升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和产品竞争力。产业聚集和完备的工业体系,也为长三角构建区域协同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奠定了基础。在上海,依托大国企、大平台集中打造长三角一体化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汇聚产业链上下游数据;在浙江,阿里云预计到2025年将连接2亿台工业设备,服务工业企业30万家;在江苏,超过60万台工程机械装备通过徐工集团的汉云平台“登云上网”。2018年,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平台助力百万企业“上云上平台”服务倡议正式启动,提出力争到2020年实现新增“上云上平台”企业百万家,运营成本降低2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促进产业链、供应链高效协同和资源配置优化。长三角是中国工业产能密度最高的区域,也是中国IT与自动化企业聚集地,三省一市拥有多个世界级产业集群和数以百万的中小企业。工业互联网搭建了连接和赋能平台,让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需求对接智能化服务商,形成区域内N个面向行业的子平台,逐步形成服务生态,最终促进区域内的产业协同。3.4.行业扩张,厚积薄发,工业需求推动工业需求推动工业互联网行业平台的建设。世界上第一个工业云平台Predix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在2015年正式对外开放,主要基于设备做远程维护;第二个平台MindSphere是德国西门子公司基于工业4.0理念建立,在2016年4月开放,主要用于泛在的人、机、物的链接,从而搭建数字孪生的工厂体系。ABB的Ability更是开始下沉到行业终端。可见最初的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平台本身就起源于工业巨头企业对于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需求。不同行业发展各异,行业需求多样化。与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不同,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更加深入工业知识和行业机理,很难采取通用的范式包罗万象。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是行业龙头企业基于内部转型升级驱动力来推动数字化改造、企业上云、以及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根据我国统计局口径,把我国工业分为41个大类行业,上百个小类。由于各行业所处的产业链位置、生产特征、业务需求和两化融合水平存在差异,现阶段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推广在各行业步调不一,应用重点和发展路径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行业特征。电子、家电、电力等行业发展最好,流程型行业普遍优于离散行业。电力行业、电子行业均为技术密集型行业,是“中国制造”崛起过程中重要的参与者,历史上两化融合基础好。电力行业是技术密集、装备密集和资本密集行业,是我国现阶段工业互联网普及度最高的行业。除上述三个行业外、石油石化、钢铁、交运设备制造等资本密集,国有企业集中的领域中,工业互联网发展也较好。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在技术更新和资本投入上本身具备主观意愿,且资本密集型行业对精益管理、效率提高具有较强的需求,因而从早年工业1.0、工业2.0时代就比较关注两化融合。此外,流程型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发展水平普遍高于离散型行业,与上述提及的资本密集、技术密集有一定关系。流程型行业的特点是生产过程高度机械化流水化,本身就需要MES、PLC等信息系统参与过程控制,且故障停机带来的成本较高,工业企业需求明确,因而在工业互联网建设上更有积极性。以钢铁行业为例,钢铁行业具有技术和劳动密集、前端流程、后端离散等特点。传统生产中高耗能、高排放,对环保限产等压力较大;此外钢铁企业生产作业环境较为恶劣,人员流动性较高,工艺原理复杂,对于技术的传承以“老带新”为主,很难将管理方法和行业知识沉淀下来。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能够对炼铁高炉等设备开展实时运行监测、故障诊断、能源调度管理,提升产线运行效率,降低能耗和排放;此外通过将经验和知识模块化、大幅减少停机故障和安全事故。除重点行业外,重点工业设备上云也逐渐被重视。由于工业门类复杂、行业壁垒高,跨行业平台推广存在一定难度,因此行业平台企业提出了利用关键工业设备的方式实现跨行业跨领域发展的办法。工信部2018年7月印发《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及推广指南》,提出实施工业设备上云“领跑者”计划,推动工业窑炉、工业锅炉、石油化工设备等高耗能流程行业设备,柴油发动机、大中型电机、大型空压机等通用动力设备,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设备,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等智能化设备上云用云,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和可靠性,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维修成本。这种工业企业较常见的通用型设备,不但弱化了行业准入门槛,对于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而言,还能能够通过不同行业积累的数据横向对比,精准运维,提升效益。同时这也是单一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向跨行业跨领域平台发展的重点路径。我们认为,区域聚集和行业深耕都是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的重要路径,短期内仍是合作发展阶段。短期内,区域聚集受益于政府政策的推动和相关补贴的促进,发展更为迅速。但当区域聚集的业务流程平台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深耕行业、以工业需求为主的行业性平台将迎来快速发展。此外,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平台存在一定数量上的限制(分两期评选10家),在发展前期阶段也不会无限制扩张行业,更多是通过相关领域渗透、通用型设备管控等方式进入新领域,因而与固有行业平台暂时不会形成竞争。换言之,根据2019工业互联网峰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陈肇雄引述的观点,2019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将达到4800亿元,而大家熟知的工业互联网公司规模仍然不大,大部分公司仍然处于发展初期,尚不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海量的工业需求必将推动行业持续发展,当行业成长到一定阶段后,具备稀缺性的双跨平台有望借助前期数据积累的优势,实现平台级发展。4.相关标的推荐根据工信部《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主要落脚在如下方面:1、网络基础方面。重点推进企业内外网改造升级,构建标识解析和标准体系,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网络基础设施,为工业全要素互联互通提供有力支撑。2、平台体系方面。重点推动建设若干个面向多行业、多领域应用的国家级平台,支持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示范引领效应的企业级平台,形成国家、企业两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促进工业全要素连接和资源优化配置。3、安全保障方面。重点加强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手段建设,形成国家、行业、企业协调联动的工业互联网安全工作格局,建设覆盖产业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保障体系。4、融合应用方面。重点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示范部署,以应用促发展、以发展促应用。5.附录主要平台层公司工业互联网平台进展:A股计算机行业以外,《2018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发展白皮书》根据2018年底调查情况汇总了我国主要工业互联网平台能力图谱,仅作为附录参考。

无旧无新

2019年度中国互联网母婴市场研究报告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婚育观发生较大变化,现阶段年轻人,晚婚、不婚现象越来越常见,受适婚年龄人口数量和结构变化,结婚率仍持续走低。此外,离婚率近年逐步高升趋势;全面二孩政策后,更多家庭因家庭负担等因素推迟生育,影响再生育决策,新生儿人口红利减弱,无疑对母婴行业市场发展不利,未来互联网母婴厂商,需不断深挖消费层次与场景。随着90后逐渐进入育龄,新生代母婴用户消费观念升级,近年来母婴消费产品客单价提高与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持续增长,母婴社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持续向泛母婴领域拓展,但由于2019年经济寒冬,居民生育意愿下降,母婴电商发展持续放缓,2019年增长率降至不足10%,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母婴电商增长率预计低于2019年。2019年中国移动母婴平台用户规模超2.0亿人,较2018年增长超30%。由于近两年婚姻观、生育观的转变,2019年遭遇经济寒冬,母婴用户规模逐渐走低发展,但目前国内政府不断推出鼓励生育政策,加上人们生活环境、卫生状况不断改善,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母婴行业发展前景较为乐观,有望继续维持缓慢增长的态势,预计2020年移动母婴用户达到2.4亿人。

失言

2019年全球互联网通信云行业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丨工具与技术核心摘要:市场规模:2018年全球互联网通信云PaaS市场规模达到15.6亿美元,保持30%左右的年增长率,其中中国市场体量最大。未来,IoT、AR、5G等技术的应用将创造新的增长空间,中国大陆以外的泛亚太市场具有增长潜力。发展特征:社交需求泛化先行,产业互联网转型紧随后,TO C和TO B领域的两大特征共同推动互联网通信云应用的演化和深入;互联网通信云厂商普遍采取先服务本土市场、后服务海外市场的方式,中国厂商抓住国内企业出海机遇拓展全球市场。市场空间:在物联网技术的驱动下应用场景边界的外延,从人与人的沟通向人与物的沟通、物与物的沟通拓展,未来互联网通信云的市场空间将有望由现在的百亿元增长到千亿元量级。未来机会:把握移动互联网产业周期,亚太、拉美等新兴市场大有可为;产业数字化步伐加速,通信将作为底层工具赋能传统产业,企业级应用部署模式灵活,可以混合云撬动金字塔顶端的客户;5G技术商用将有望推动大规模、高并发的工业互联网场景成为互联网通信新的增长点。全球通信云迭代历程信息技术驱动升级迭代,互联网通信云迈向信息赋能时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不断推动着通信云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其迭代升级覆盖通信形式和通信场景两个维度。当前全球通信云已经步入2.0时代,与上一阶段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通信形式的变革。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驱动通信云场景的拓展,在现有人与人沟通的基础之上,走向人与物的沟通、物与物的沟通。当与物(设备)相关的信息传递被纳入到通信云的范畴,通信云将出现在更广泛的应用场景中,以信息赋能产业发展。互联网通信云概念界定以云计算模式提供的互联网通信能力,聚焦PaaS层服务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人们的沟通需求越来越多的由传统的短信和话音向互联网转变,互联网通信云即以云计算技术理念和服务模式所提供的IP通信能力,开始被广泛应用于互联网应用、企业级应用和新兴的智能硬件场景中。本报告将研究范畴限定在PaaS层,即以API/SDK形式交付的互联网通信云服务,涵盖即时通讯和实时音视频两类通信方式。通过调用互联网通信云厂商的能力,企业客户可以快速在各类应用中实现IP通信,无需耗费大量成本和精力购买硬件设备或搭建软件系统,让客户能够专注自身核心业务,从而实现轻资产运营。互联网通信云的主要类型根据通信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即时通讯和实时音视频云服务用户的通信行为已经从传统通信向互联网通信迁移,即时通讯(Instant Messaging,IM)是其中最常见的互联网通信方式。IM基于互联网提供从发送者至接收者的即时的聊天消息传输,客户可以利用IM云服务快速获得消息实时收发的能力,覆盖文本、图片、语音、表情、红包等多样化的消息类型,支持单聊、群聊、聊天室等社交场景。随着网络基础设施的优化和底层技术的成熟,实时音视频在互联网通信中的地位逐渐提升,并能够与IM结合发挥协同效应。实时音视频云服务可以满足客户对在线实时的音频、视频交流需求,除高质量的音视频通话外,还可应用于视频会议、远程指导、智能硬件等诸多场景中。全球互联网通信云市场发展环境传统通信步入下行通道,全球移动数据流量大幅上涨2017年全球短信总量同比下降4.5%,其中P2P(个人对个人)短信量下滑明显,由上年的5.7万条跌至5.3万条。尽管A2P短信(应用对个人短信,即企业短信)仍然存在小幅增长,但无法扭转短信业务整体的颓势,预计2018年到202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6.1%。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运营商的流量业务增长迅猛。2017年全球移动数据流量上涨71.8%达到11.5EB/月,预计将保持35.0%以上的年增长率,至2022年可达到77.5EB/月。基于数据流量的信息传递已然替代传统通信,成为当下最主要的通信形式。网络基础设施和移动智能终端驱动全球通信云步入2.0阶段根据国际电信联盟数据,2018年全球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39.0亿人,互联网渗透率由2013年的36.9%增长至2018年的51.2%。尽管全球互联网发展水平存在着地区差异,欧美高于亚太高于非洲,但站在整体的角度,互联网用户规模过去五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8.2%,趋于稳定的增长意味是全球互联网通信基础设施的成熟。IDC数据显示,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在2017年出现了有史以来的首次下跌。智能手机让个人用户能够随时随地便捷地以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沟通,导致以短信和话音为代表的传统通信吸引力大幅下降,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趋于饱和的态势说明互联网通信云广泛普及的时机已经成熟。移动时代通信高频刚需,TO C应用教育市场带动企业级通信App Annie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APP月活跃用户数TOP10中第2-5位均为通讯聊天工具,通信无疑是当下移动互联网时代中最高频的刚性需求。以WhatsApp Messenger、微信为代表的互联网应用广泛普及,对整个互联网通信领域而言发挥着市场教育的作用,企业IM、视频会议等企业级通信继承TO C应用的使用习惯,在数字化转型浪潮兴起的当下显得水到渠成。更加适应新办公环境和工作方式的互联网通信,正在以信息赋能的方式重塑企业业务模式和管理模式,实现降本增效的价值。底层IaaS市场发展成熟,云计算应用成为企业IT支出主流据Gartner预测,全球公有云服务收入预计在2019年达到2211亿美元,其中增长最快的IaaS层服务预计将实现年增长35.9%,到2021年,前10大IaaS服务商的市场份额将接近70%。底层IaaS市场集中度的不断提高意味着行业发展的成熟,为其上层的PaaS、SaaS创造了良好发展机遇。RightScale数据显示,2018年公有云和私有云的比例较上年均有所增加,至少使用一个公有云或私有云的比例为96%,云计算在企业IT建设中已然成为主流。全球互联网通信云市场规模全球市场约16亿美元,IoT等新场景及亚太市场助力增长围绕互联网通信云PaaS市场来看,2018年全球市场规模达到15.6亿美元,增速相比前两年的高速增长略有下滑但仍保持30%左右的年增长率。由于移动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的高度领先,中国是全球互联网通信云市场中体量最大的国家;因此得益于前两年直播、在线教育等互联网“风口”市场的出现,互联网通信云服务借此迎来令人瞩目的增长。未来,IoT、AR等新场景的出现以及5G技术的商用,将为互联网通信云市场带来新的增长空间。与此同时,通过市场培育和国内互联网产品的出海,中国大陆以外的泛亚太市场也将成为相当具有增长潜力的蓝海市场。全球互联网通信云市场发展特征社交需求泛化与产业互联网转型推动应用场景的拓展自全球通信云由1.0阶段迈向2.0阶段以来,社交需求泛化先行,产业互联网转型紧随后,TO C和TO B领域的两大特征共同推动互联网通信云应用的演化和深入。从通讯聊天工具向社交网络、直播平台、电子商务、在线教育等各类型的应用渗透,通信能力已经成为移动应用的一项基础能力。快速迭代的竞争环境下企业的生命周期变得越来越短,移动互联网发展成熟的同时流量红利也逐渐见顶,原有粗放式的增长模式不再适用,专业的互联网通信云厂商的价值日益凸显。与互联网企业业务部署在云上不同,传统企业存在着由本地部署向云化迁移的过程。伴随着产业互联网而来的转型升级,传统企业对云服务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互联网通信云的下游客户因而从互联网企业向传统企业拓展。在中国市场,以钉钉、企业微信、云之家为代表的平台型产品,快速打通企业内通信场景,加速互联网通信的市场教育进程。全球扩张从客户需求出发,中国厂商抓住国内企业出海机遇相对TO C业务而言,TO B业务高投入、长周期的特点决定了互联网通信云厂商更倾向于从客户的实际需求出发。纵观全球,互联网通信云厂商普遍采取先服务本土市场、后服务海外市场的方式,稳扎稳打,不盲目扩张。由华为、联想等科技制造企业率先开启的信息技术企业出海浪潮,为中国互联网通信云厂商的全球竞争创造了机会。顺应国内客户出海的需求,中国厂商逐步建立起覆盖全球的通信网络,并在客户海外业务开展的过程中不断优化,与国内客户共同成长。随着全球通信网络的建成,中国领先的互联网通信云厂商已经具备服务于海外客户的能力。在“一带一路”的历史性机遇下,他们开始主动向全球市场扩张,并借助渠道伙伴的力量,降低因对东道国的政策、经济、文化环境尚不熟悉所带来的经营风险。全球互联网通信云产业链及产业图谱上游IaaS厂商为关键主体,下游面向企业客户和各类开发者提供计算、网络、存储、CDN等基础资源的IaaS厂商是互联网通信云领域最主要的上游,中游的IM云和实时音视频云厂商专注于PaaS层通信能力的构建,向企业客户、TO C应用开发者和SaaS厂商等不同类型的下游客户提供服务。在面对复杂的全球市场环境以及多样化的客户需求时,互联网通信云厂商通常还会借助渠道合作伙伴的力量,以完成云服务本地化、定制化的落地实施。互联网通信云市场竞争格局融云处于国内第三方IM云服务厂商第一梯队,实时音视频市场格局未明仍有较大发展机遇聚焦于国内的第三方互联网通信云PaaS厂商(即以对外提供商业化的专业互联网通信云服务为主的厂商),在IM云市场,经过不少玩家的多年耕耘,已经呈现出较为明朗的竞争格局。根据Usertracker 多平台网民行为监测数据库(桌面及智能终端)数据,月独立设备数居TOP1000的头部APP中,融云覆盖到的APP日活设备数加总(非去重)超过3000万台,居国内第三方厂商的首位。而实时音视频市场需求正处于爆发进行时,市场发展机遇广阔,因此市场格局仍存在较大变数。现阶段,头部厂商凭借一定的先发优势和技术壁垒,抢占到大量互联网客户;而随着整体互联网浪潮向体量庞大的传统行业进军,腰部厂商如能把握市场机会,也将成为国内市场极具竞争力的颠覆者。互联网通信云厂商竞争壁垒核心技术:信息传递的稳定可靠、平台承载能力和传输效率互联网通信云的技术指标涵盖质量和性能两方面,一方面仰仗于上游的IaaS供应商,另一方面高度依赖于互联网通信云厂商自身的平台架构和网络优化管理。其中,质量指标强调的是信息传递的稳定可靠,决定着客户体验的下限。可靠性要求消息的不丢失和不重复,是IM最基本的质量要求;相应的,通话的连通率和可用性是实时音视频的核心质量指标。互联网通信云的性能关注平台的承载能力和传输效率,涉及并发处理能力(可通过注册用户数、活跃用户数等指标衡量)以及延迟、抖动和丢包等指标。性能指标应当根据应用场景的具体需求而定,如部分企业内应用重点关注弱网环境或跨国通信的连通质量,但对并发用户数无甚要求,而在线教育等TO C场景则对实时音视频的延迟、抖动等更加敏感。凭借先发优势巩固技术壁垒,围绕关键场景提供解决方案通信技术能力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客户的使用体验,尽管技术指标受环境影响不可一概而论,但通信网络是否稳定、快速、安全最终会体现在品牌的口碑上。同时,具备技术优势的厂商也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提供与竞争对手相同规模的服务,即技术壁垒会反映在厂商的成本结构上,通过影响盈利能力决定厂商是否能够实现长期的健康发展。互联网通信云领域的先入者,经过长时间的网络监测和持续优化所形成的全球通信网络,往往会进一步强化这种技术壁垒。随着互联网云通信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完全标准化的通信能力已经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因而厂商普遍针对高频场景推出行业解决方案。提取行业共性需求形成的解决方案,以模块化的方式提供给客户,能够让客户更加简单便捷地接入互联网通信云。厂商在相应领域积累的服务经验是否深厚,同样是客户选择时的重要考量。互联网通信云选型策略根据企业性质和应用场景的不同选择适合的互联网通信云企业性质和应用场景的不同,共同决定了企业客户对互联网通信云的选型。互联网应用多选择部署在公有云,视应用场景的不同存在个性化需求,如直播聊天室要求聊天室管理、聊天室消息库、消息存储和内容审核,而在线教育要求录制回看、白板服务、屏幕录制等功能。企业级应用则对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要求更高,因而倾向于选择私有云或混合云。除提供企业通信录、移动办公、内部培训等通用功能外,互联网通信云还需要同客户的业务系统进行整合,对于政府机构或国有企业等研发资源投入有限的客户,往往需要引入渠道伙伴来进行二次开发。大型的集团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要求员工的跨地域沟通协作,更加关注厂商全球通信网络的搭建。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市场空间互联网通信云边界外延,未来想象空间有望达到千亿元当前全球互联网通信云正在由2.0向3.0阶段迈进,在物联网技术的驱动下应用场景边界的外延,从人与人的沟通向人与物的沟通、物与物的沟通拓展。一方面,人与设备的交互不再局限于物理按键和多点触控,智能语音、生物识别等交互方式都要求实时的信息传递,另一方面,配有传感器的硬件设备不断采集、上传用户和环境信息,无论是人与设备还是物联网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都可以通过互联网通信云赋能。边界的外延意味着应用场景维度的增加,未来互联网通信云的市场空间将有望由现在的百亿元增长到千亿元量级。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互联网应用把握移动互联网产业周期,亚太、拉美等新兴市场大有可为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成熟是互联网通信云广泛应用于消费级市场的必要条件。随着全球4G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智能手机上传和下载的速度大幅提高,基于互联网通信的社交需求会向各类型的移动应用渗透。GSMA智库数据显示,4G设备的连接占比与国家的发达程度呈现正向相关,预计到2020年亚太地区、拉丁美洲和独联体国家的4G应用比例增长迅速,对于处在全球化经营早期阶段的互联网通信云厂商而言,新兴市场相比欧美地区将有更大的机会。需要注意的是,移动互联网发展水平并非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东道国的移动社交需求亦受到当地政策和文化的影响,互联网通信云厂商应警惕跨国经营的风险。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企业级应用产业数字化步伐加速,通信作为底层工具赋能传统产业中国信通院《G20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18年)》显示,G20国家数字经济结构日益优化,产业数字化占GDP比重由2016年的84.2%增加到2017年的84.5%。其中,美国、中国、德国、日本、英国的产业数字化规模超过一万亿美元,除中国的产业数字化占GDP比重为25.4%外,其余四国的比重均超过40.0%。ICT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加速融合,将驱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转型。企业对通信能力的需求不仅是员工之间、员工与客户之间实时的沟通,更会深入到流程和业务当中,作为底层工具与各类型的管理系统进行整合,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部署模式更加灵活,以混合云撬动金字塔顶端的客户RightScale调查数据显示,多云策略是2018年大多数企业的选择,其中51%的企业采用的是混合云策略。混合云同时具备公有云和私有云的优势,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企业级应用面对的客户群体中,位于金字塔顶端的大型企业存在更强的定制化需求,且付费能力远远强于中小型企业,因而被互联网通信云厂商视为重点拓展的对象。出于对安全性和可控性的要求,银行、地产、航空等传统企业,政府机构以及大型集团性企业通常倾向于采用私有化部署的模式。但对于互联网通信云来说,厂商基于公有云多年的链路优化相比私有云在通信质量上具有天然的优势。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推进,大型企业对互联网通信云需求的增加,部署灵活的混合云将成为互联网通信云厂商撬动金字塔顶端的主要模式。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物联网应用不再局限于人与人的沟通,工业互联网有望创造新增长根据GSMA智库的预测,2025年全球物联网设备(包括蜂窝及非蜂窝)数量将达到251亿台,是2018年90亿台的约2.8倍。其中,工业互联网设备数量将反超消费物联网设备,由2018年的37亿台增长至2025年的137亿台。5G时代的到来将加速万物互联的推进,大规模、高并发的物联网场景将源源不断的产生数据、传输数据,互联网通信的概念将不再局限于人与人的沟通。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美国的“先进制造”、德国的“工业4.0”、英国的“高价值制造”等战略的实施,标志着工业互联网成为下一阶段全球各国战略部署的重点。在政策的推动作用下,工业互联网将有望成为互联网通信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