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沪江网校被曝不断裁员的背后,在线教育迎来新一轮“淘金”黑白李

沪江网校被曝不断裁员的背后,在线教育迎来新一轮“淘金”

中国的在线教育,大约从2013年左右起逐渐成为一个淘金产业,不少的创业者都愿意在这个领域投入巨额资金。根据新发布的《2018中国在线教育行业白皮书》,有专家估计到2020年时,中国使用在线教育的人数将会超过2亿人,市场规模也将达到4330亿元。但是在这片繁荣现象的背后,业内不少企业接连亏损也是不争的事实。像“51Talk”就在2018年前三季度持续亏损上亿元;“英语流利说”也是流年不利,从2016年起,每年亏损的数额还在不断加剧,2018年的净亏损达到了4.88亿元。沪江网发起于早期的BBS小区,最开始是非营利性质的英语学习角,于2006年开始实行商业化运行。红火到现在的沪江一直被看做是在线教育的领头羊,屡屡被人拿来和“新东方”进行比较,但如今也被曝光盈利持续低迷,2015年亏损2.8亿元,2016年亏了4.21亿元,2017年则亏损5.37亿元,三年下来已经累计亏了12.38亿元,年度利润率持续为负。3月6日,网上有人称沪江因为上市对赌失败,已经裁员了上千人,比例高达50%”,不少高层领导、签约老师,以及督导部和市场部的员工都被下岗,“沪江这次要玩完了!”虽然沪江官方立即就公开辟谣,称这一爆料严重失实,他们确实裁掉了一小部分员工,但只是在进行业务优化和内部调整,并不存在对赌失败而大幅裁员这一说。但其实早在去年7月份,沪江网校就已经向香港提交过了招股说明书,又在年底重新更新过一次,可惜太过急切,上市的进程再次受到了阻碍,因此网传沪江对赌失败也不是毫无依据。纵观整个行业市场,以沪江网为代表的在线教育企业,为何纷纷走起了下坡路呢?“一块屏幕改变命运”的传说难道真的止步于此?从2018年的在线教育成绩单看,这一年各个企业营收总和还是相当可观的,总和达到了2517.6亿元,整体增速也是一如既往,稳中有进,同比增长了25.7%。在线教育的用户规模同样还在不断扩大,这是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线上体验效果提升、在线付费意识进步所带来的必然结果。而且在线教育的用户规模同样还在不断扩大,这是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线上体验效果提升、在线付费意识进步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截止2016年,中国在线教育的用户规模就已经达到了1.38亿,其中手机在线教育用户规模为9798万人;与2015年底相比,用户规模同比增加了2750万人,手机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则增长4495万人,增长率为84.80%;2017年-2018年的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分别约在1.4亿、1.6亿,在线教育的手机用户规模更是突破一亿人。这么一片良好态势下,在线教育,尤其是手机在线教育有很大的发展前途,不存在要走下坡路一说,但如果非要说这几年有什么变化,那么不得不提的就是用户需求,以及技术发展带来的改变,但往往很多企业都忽视了受众调查,只是盲目的进行跟风。2018,有机构对中国在线教育行业专门做了一个调查,数据显示,84.9%的用户认为在线教育是可以部分取代线下教育的。但他们只是觉得可以部分取代,其中有49.4%的用户仍然觉得,应该以线下教育为主,在线教育为辅。这对当下很多在线教育企业起到了警示的效果。目前,很多大机构都在第一阶段捞到了第一桶金,现在正处于高速发展期,这意味着机构必须要引进更系统的管理体系、教育体系,以及充足的资本。因此它们便一窝蜂都加入了线下教育的大军,打算线上加线下两手都抓,但事实却是两手都出问题。除此之外,约80.1%的在线教育用户都曾使用过直播课程,其中就有57.1%的用户认为直播画面经常出现不流畅的情况,非常影响他们的使用体验和品牌印象。就连在线教育中最核心的师资力量,也成为了用户的一块心头病。34.9%的用户称他们遇到了真假教师难辨的问题,31.9%的用户则表示很多机构的师资与宣传严重不符。我国的在线教育市场发展飞快,虽然变化因素较多,但一个企业要想真正得到消费者的心,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除了一些企业战略外,最重要的是要做好产品,不要盲目跟风。在这场长期的赛跑中,线上教育的大企业线上线下都想通吃,并由区域扩展至向全国。小机构不想被收购,除了做好自身的教学水平外,如何获得生源只能听天由命了。但我们还是有理由相信,在线教育在未来的精心打磨下,依然是稳步强前的热门行业。究竟谁才是个中强者,谁才能在实力角逐中成为新一轮的“淘金者”,只能交给时间去裁定了。

名焉

沪江网校被指缴费容易退款难 学员要求退款却因购买超过7天遭拒

央广网北京3月31日消息(记者任梦岩)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日,有不少沪江网校的学员向中国之声反映,他们在沪江网校交了培训费之后,因个人原因想要退课,却陷入了退费难的困局。沪江认为,合同条款上写着一定期限之后,无法退课,但学员们表示,这是霸王条款。记者查询法院判例发现,已经出现了多起法院判决沪江网校给学员退款的案例,可学员们反映,如果不把沪江告上法庭,很难要回退款。缴费容易,退款难,河北的石女士告诉记者,沪江网校的所有课程都是通过网络教授的,包括签约也都是和专员在微信或电话上聊好之后进行付款。石女士说,签约时的匆匆一瞥,在专员的催促下,她根本没时间看详细条款,直到上课多天后,她觉得课程太简单无法帮助到她,想要退课时,才发现了“七天后无法退款”的条款。石女士认为,买课时根本没有得到提醒:“我这个手机端根本就看不到这个协议,还是上电脑端看到的,上面写了七天之后不能退课,但是他在销售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跟我提起这个,他在电话里指导着我一步一步地往下点。按理说他也应该提醒我协议里消费者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义务这一块,但是他没有提醒。”面对这一情况,石女士先是找律师咨询,得到这是霸王条款的解释后,坚决要求退课,可随后多次与沪江网校沟通,她觉得沪江的客服策略就是“拖字诀”,先答应解决,然后无人联络。石女士告诉记者:“首先跟他们销售说,销售不同意,然后我就打他们的客服,客服反复好几次就是拖延,‘要48小时之后给你退,48小时之内有人联系你’,结果过去两天没有人联系,然后我就很生气,不断地打电话,也没有什么结果。我就是很无奈,觉得这个钱是肯定要不回来了。”在多次沟通未果后,石女士开始通过网络寻找与她有相同经历的人,并加入了多个维权群,30多个学员一起,2018年7月将沪江网校告上法庭,当年12月,法庭一审判决石女士胜诉。石女士的学费为分期支付,没有消费的学时费用不用支付,首期交付的1700元,可以拿回800元。此后沪江不服提出上诉,目前该案件还在等待二审开庭。石女士说,她就是想讨个说法,但是面对这么大的公司,他们个人耗时半年打一个官司,拿回800块钱,实在太累了。她表示:“差不多30个人一块找的律师起诉的,如果二审按照一审的判决判了能要回800块钱来。就是这样一个结果。不是为了钱,因为有很多人忍气吞声,我就想要个理,但是要到现在,诉讼的过程太漫长了,差不多六七月份起诉了,到现在这案子还没有结。”在两个100多人的沪江网校维权群中,绝大多数学员反映的情况都与石女士类似,不知道退课有期限,想退的时候,已经晚了。面对学员的质疑,沪江网校在向记者回应中表示,所有口语课和签约班都通过弹窗方式提示购课协议,其中退费政策作为重点内容还以加红/加粗进行重点提示。退费时计算的成本扣除涉及到教育产品成本结构的特殊性。在线教育产品需要在课件研发、技术研发等投入非常巨大。“沪江网校建立了健全的售后政策。对于用户反馈,沪江网校会做及时跟进,尽快与用户进行核实,并按照沪江网校公开的相关用户协议尽快处理售后事宜。”然而在2017年的“张芬与沪江教育科技教育培训合同纠纷一审民事判决书”中,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法院认定,沪江网校的格式合同条款属于“限制、排除消费者权利的格式条款,具有强制交易的性质,当属无效。”在2019年的“马乙心与沪江教育科技教育培训合同纠纷一审民事判决书”中,沪江所称的“教育成本支出”的理由,由于未能对其成本损失进行举证,法院也不予支持,判决沪江教育退还学员全部款项。另外还有学员反映,他们认为沪江存在虚假宣传的地方,报名一对一英语课的常女士告诉记者,当时沪江宣传的是外教来自英语母语国家,可她接触的,很多都是来自菲律宾的外教,口语发音不尽如人意。沪江对此表示,他们的外教来自“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也就包括了菲律宾。这和宣传中“我们的师资来自全球最地道的英语系国家”的表述一致。北京康达律师事务所律师韩骁认为,培训机构有义务对限制消费者的行为进行明确说明,并且将文字进行标黑处理,显著宣传。针对这样的退学费难题,韩骁建议消费者可以先固化证据,比如下载相应文件进行公证,然后向工商部门进行举报,也可以通过消费者协会投诉,法院起诉的方式解决。

恶得无情

沪江网校课程服务与宣传不符屡遭投诉 “变相”借款给在校大学生

中国网财经8月10日讯(记者 宗高 见习记者 谭梦桐)今年7月16日315晚会,央视曝光了部分在线教育平台虚假宣传、退费难等问题。近日,中国网财经记者接到多位消费者对沪江网校的投诉,投诉内容包括课程质量课程服务与宣传不符、退费难等。更有消费者表示,上大学期间曾在沪江网校推荐的优学宝分期上借款缴纳沪江网校的学费,优学宝是沪江网校旗下的消费分期平台。不过在其借款前,银监会联合教育部等部门早已发布规定,未经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不得进入校园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课程顾问夸大宣传 质量、服务不及预期消费者王帅是2019年11月在沪江网校购的课,共计花费13128.8元。据王帅对中国网财经记者介绍,按照课程服务的说明,沪江网校定期会开班会。但他发现,开课之后没有所谓的“班级群”,只是班主任与学员单线联系,频率约一个月一次。直到他开始维权四个月间,只开过两次直播形式的“班会”,面对各个专业考研学员,也只谈了学习规划,根本没有针对课程的答疑解惑,此前承诺的假期作业服务也没有享受到。此外,据王帅介绍,所谓名师课多为录播,基本都以PPT为主,含金量不高。课程顾问提供的服务列表信息,多项服务与实际不符(王帅供图)与王帅有类似遭遇的还有张婷。张婷告诉记者,在购买考研计划标准班课程前,课程顾问给她展示的学习计划是精确到每天每个时间段的,但开课后就变成很简单的月度规划,且所有学员公用。“比如,5月份进班的同学收到的计划与大家一样是阅读理解,但对这些同学来说,连单词和长难句都没开始看。”张婷举例子说明。记者就王帅、张婷遇到的问题采访了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高伊楠律师。她表示,如果学员通过在线教育机构官网客服电话、官网链接或者官方app与课程顾问取得联系,那么学员有理由相信课程顾问对相应课程的介绍、课程设计及售后承诺代表该在线教育机构。“如果课程顾问描述的课程内容未在实际授课中体现,出现课程宣传内容、合同签署内容与消费者实际接受的服务内容不符、差距较大的情况,此时在线教育机构的上述行为属于合同违约,消费者可以合同违约为由诉至法院。”高伊楠律师表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消费者因经营者利用虚假广告或者其他虚假宣传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侵权为由向经营者要求赔偿。另外,消费者可向工商部门或消费者协会进行投诉、举报。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1月沪江教育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曾因涉嫌违法广告被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处罚。学员申请退款难 课程顾问上演“拖字诀”除课程质量服务与宣传不符合外,沪江网校退款难的问题也被消费者诟 O费者林萧日前向记者投诉,称他7月份在沪江网校买的日语课程遇到了“退款难”问题。“上了一节课觉得和我预想的不太一样,几小时后就发起退款,但是客服一直推脱,课程顾问干脆不回信息。”林萧回忆,他每天打一个电话催促,五天后终于退款成功,退课成功后课程顾问微信里立即把林萧删除了。林萧向记者表示,如果当时没有及时催促退课,很有可能会超过7天的退款期限,无法退课。上述接受采访的王帅告诉记者,他也曾就退课进行投诉,但被告知超过15天后无法退款。通过非诉手段,王帅最终收到退款,但仍被收取了4000余元的扣减项。“售课时的试听课较少较短,无法让学员判断正式课程内容的质量,一旦买课,再想反悔至少要扣服务费。当发现课程达不到自己预期的时候,再想退课又需要支付违约金了。”张婷对沪江网校的退课条款表示质疑。记者了解到,60个遭遇“退款难”的学员还建立维权群,涉款金额少则1万元多则3万元。“变相”借款给在校大学生比起王帅、张婷,消费者刘晴还遇到一个更棘手的问题,她在沪江网校买课的同时还办了贷款。因为缺乏相关贷款知识,目前她逾期的金额及课程管理费等加起来需要还款3097元。刘晴向中国网财经记者表示:“当时还在上大学二年级,课程顾问给我介绍得天花乱坠,我很是心动,就好像上了这课就能秒过四级似的。”她表示,因为学费很贵,她未告知父母学费的全款金额,想买课只能通过课程顾问介绍的优学宝分期,并被课程顾问告知还款压力并不大。刘晴回忆,在听过几节课后,也遇到课程质量与课程顾问描述有差异、未达预期的问题,她向沪江网校提出退课,但被告知退课期限已过,无法退课。“多次尝试退课后没有结果,而且优学宝分期频繁的电话与短信骚扰,我最后卸载了沪江网校的软件并更换了手机号。”刘晴解释,当时以为不继续听课,不产生花销,就能不继续还贷款。“结果没想到,今年7月份优学宝联系到我的新手机号,告知我逾期利息已经‘滚’到了三千多元。”刘晴逾期费用已“滚”到3000多元(刘晴供图)优学宝官网显示,优学宝分期是由学金保理(上海)有限公司专门为学习类产品定制的分期支付服务,并委托学金网络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提供系统技术支持。天眼查显示,沪江教育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持有学金保理(上海)有限公司100%股权,间接持有学金网络科技(上海)有限公司100%股权。对此,记者采访到了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理事肖飒,她表示,未经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的“校园贷”已彻底终结。近年来,随着校园贷乱象屡禁不止,监管多次出手整顿。银监会和教育部于2016年4月出台《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开始出手整顿校园贷;2017年5月27日,银监会联合教育部以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未经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不得进入校园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今年1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在执行工作中进一步强化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的意见》,明确要求全日制在校生因“校园贷”纠纷成为被执行人的,一般不得对其采取纳入失信名单或限制消费措施。不过,从法律方面来看,由于在服务协议中未显示商业保理公司对外发放贷款的相关描述,借款协议中是否已明确禁止学生申请贷款,借款人是否出具真实的证件等情况具体无从拷证。对于仍存的“校园贷”乱象,肖飒表示,监管部门需协同监督,杜绝未有相关资质资格的机构向学生贷款,杜绝发生在校园及学生身上的高利放贷、暴力催收等严重危害大学生安全的行为。针对课程质量课程服务与宣传不符、退费难,以及通过商业保理形式借款给在校学生等问题,记者向沪江网校发送了采访函,但截至发稿前未收到回复。(文中王帅、张婷、林萧、刘晴均为化名)

神秘村

沪江网校裁员95%?官方称“谣言严重失实”

中新网上海3月6日电 (记者 李佳佳)3月6日,有网友爆料称沪江网校或因对赌失败出现裁员,市场部门、督导部门、老师等均有涉及。对此,沪江在午间发布声明称“关于‘95%裁员’的谣言严重失实”,且“上市进行中,对赌不存在”。声明中,沪江方面表示,面对经济寒冬,公司为改善业务基本面,在不影响用户学习体验的前提下,近期针对亏损业务线进行了优化与合并,进一步加强增收减支力度,提升抗风险和对接资本市场能力,绩效考核及岗位优化是公司常规动作,也是保证公司提能增效的必要举措,符合沪江股东、用户和全体员工的长期利益。据了解,目前沪江仍在上市进程中,自去年下半年以来,资本市场发生了巨大震荡,影响了其在香港市场的新股发行工作,未来沪江会根据国内外资本市场情况,选择合适的IPO发行时间。针对此番谣言,沪江表示正在搜集相关证据,并将采取法律手段追究其相关责任。记者也就此事向沪江大股东涌金方求证,对方表示,提升客户服务意识,持续优化业务结构,加速盈利,是全体董事及股东集体决策的成果,符合公司发展战略,涌金会全力支持沪江减亏增效,以及对接资本市场的各项举措。涌金集团成立于1995年,是一家专注于金融服务产业的综合型控股企业集团,集团自有资产超300亿元人民币,管理资产规模近4000亿元人民币,据沪江最新招股书披露,涌金陈金霞持股14.24%,为沪江外部第一大股东。(完)

检察长

沪江网校回应上市失败传言!网校版“知识付费”故事,很难续讲

网校其实是另一种知识付费的模式。只是,它同样也存在难以跨越的焦虑。据“IPO早知道”日前报道的消息称,沪江上市计划已经告吹。“IPO早知道”称,按照港交所的规定,5月7日前,若沪江无法更新申请或挂牌上市,本次的上市之路就走到了尽头。沪江于去年7月3日在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并在11月22日通过了上市聆讯,且于12月7日更新了招股书,截至此时,沪江上市推进时间已经接近半年,此后便无进一步的挂牌上市时间表。沪江对此回应称,目前港股的上市计划的确有所调。此次调整系公司综合市场环境,未来发展等各方面因素后的主动调整,公司将选择在合适的时机在合适的板块登陆资本市场。在线教育魔力消退对此,《国际金融报》记者蒋佩芳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贫道以为:沪江已经不再有过去争夺“港股在线教育第一股”的心态,在线教育的风口经过沉淀,目前已经进入到瓶颈期,且在政策可能波动的前提下,整体环境也使得沪江难以继续IPO。内因上看,作为“知识付费”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以沪江为代表的在线教育,已经走过了红利期。整体获客成本越来越高企的原因,除了平台间竞争以及渠道价格上涨外,更重要的是网校的“魔力”正在消退。其对比线下传统教辅培训来说,除了用户到课堂之间的距离缩短外,并不具备教学上更多的优势。互动效果不明显同时,网校本质上缺乏现实教学的互动性。唯一剩下的卖点,不过是名师打破地域的概念。然而,早前一连串各色网校名师、外教的“名不副实”事件,也在破除网校的这一优势。根据招股书,2015年、2016年及2017年,沪江年度营收分别为1.84亿元、3.4亿元、5.55亿元,三年分别亏损2.8亿元、4.22亿元、5.37亿元。2018年前8个月,沪江亏损约8.63亿元。亏损除了营销上的问题,也有网校自身的问题。网校这种把课堂放在网络上,以“打卡”和“家长伴读”为卖点,实质上并不能形成和传统教辅培训相差异的护城河,尤其是在一些大众形态课程上。反而,在特别小众的一些教学上,其长尾效果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但这又不足以支撑起一个大平台。渠道下沉难外因则更多,其中值得注意的一点则是国内各线城市存在地域差异和收入差异,全国统一价的网校收费,在渠道下沉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三线以下城市中等收入家庭难以负担、和当地课外培训价格出现鸿沟的状态。这种现实,也制约了网校真正达成长尾和渠道全覆盖的战力。目前看来,或许沪江在无缘港股得情况下,很有可能冲刺科创版。作为一种创新业态,沪江依然有故事可讲,只是更多局限于创新理念上,类似“画饼”。但如果其营收状态进一步恶化,则会让这一“上架”可能也化为泡影。张书乐 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互联网和游戏产业观察者

起辞而行

沪江网校被传裁员,业务不佳和内外交困是主因

沪江上市受挫和裁员千人的消息很快在互联网圈传开。虽然沪江官方很快就发布了正式声明,称谣言严重失实,不存在对赌协议,公司上市仍然在进行中,95%的裁员也不真实,只是对亏损业务线进行了优化和合并。但是因为绩效考核才进行岗位优化的说辞并没有让大家信服,被越来越多的消息证明了这个老牌在线教育探路者在发展上遇到了麻烦。业务长期表现不佳根据爆料消息,沪江裁员规模大概在千人,英语口语、留学这种大项目没有了,大部分业务都被砍掉,只保留了少量业务。在官方声明中,沪江也承认在对亏损业务进行优化和合并。从财报上来看,诞生于2001年的沪江,经营状况并不算好。根据招股书,沪江把旗下业务分为自营品牌课程业务,沪江网校以及CCtalk两部分,为用户提供涵盖升学、留学、语言、职场兴趣等全方位的学习产品和服务。但这些业务多年来都没有实现盈利,招股书显示,2015财年、2016财年、2017财年及截至2017年及2018年8月31日止八个月,营收分别为1.85亿元、3.39亿元、5.55亿元、3.43亿元、4.36亿元;净亏损分别为2.80亿元、4.22亿元、5.37亿元、3.12亿元及8.63亿元。亏损不断扩大。自营品牌课程是目前沪江的营收构成重点,课程里面绝大部分收益来自大学生课程和除英语外的语言课程,CCtalk业务还处在烧钱推广的时候,在品牌和市场占有上都不占优势。亏损不断扩大的情况下,遇到经济下行的一年,加上上市这个重要节点,沪江要优化掉亏损的业务线,进行团队瘦身,来控制成本,并不奇怪。沪江的难题业绩不振,短期内倾注了心血的CCtalk也没有快速成长起来的趋势,沪江内外交困。外:市场细分,赛道竞争激烈份额被蚕食;根据Analysys易观发布的《中国互联网教育市场趋势预测2018-2020》显示,2017年中国互联网教育市场规模达到250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6.3%。预计2020年规模将达到4293亿元人民币。加上中国家庭对于教育的不吝投入,家庭储蓄的10%-15%都愿意投入到教育中,很快就让在线教育市场成为了资本追逐的香饽饽。QuestMobile去年年中发布的《在线教育行业洞察报告》显示,教育类App的月活跃用户数已经突破2.2亿。传统的教育机构学而思、新东方等机构都不甘示弱跟进布局互联网+。这样一来,沪江的主要营收业务——大学生课程和除英语外的语言课程,市场不可避免的受到挤压,课程利润率在竞争涉及到价格战补贴战的同时,也会下降。如果要将业务拓展到面向更低龄的人群,面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教育培训领域的创业项目迅速分化,以年龄段将市场细化到面向学前儿童的,K12阶段的,高等教育阶段的;从工具功能角度,将市场细化成词典翻译,作业辅导,语言学习等市场。每一个相对应的细分市场,都涌现了一大批对应的企业,仅2019年前两个月,掌门1对1等数十家互联网教育平台融资额就接近百亿元。各个赛道都在开打品牌战、价格战,沪江目前并不具备多线作战的资金和产品能力。内:获客成本高企,付费转化低内因来说,沪江本身由bbs式网站发展起来,面向的用户群体年龄段偏大,主要用户是大学生群体,这部分人群培训目的明确,留学、考证等刚性需求更愿意付费去上线下的课程,教学质量和专业度更受认可。而日常学习需求,与其付费购买线上课程,不如寻找免费的资源。所以沪江业务增长乏力的一大原因就是购买转化率不高。根据招股书,截至2018年8月31日,沪江教育用户数量由1.7亿增长至1.86亿,其中付费人数达到1070万,付费转化率只有5.7%。对比起在线教育领域的新贵VIPKID,差距太大,VIPKID在30万用户规模的时候,年收入就做到了50 亿人民币,还做到了95%的高续费率,70%的老带新用户转介绍。而且,即使拿出大笔预算做营销投放,转化效果和有线下布局的教育机构相比,并不具备优势。格隆汇曾经做过对比,在线教育机构销售费用率远高于线下机构。比如沪江和新东方,在课外辅导业务上,沪江毛利率为近60%,新东方略低为56%,相差不大甚至沪江略有优势。但计算净利润时,沪江为-96.78%,亏损,新东方则仍为正数,盈利12.1%。但如果不做推广,市场份额将被竞争对手进一步蚕食。对于沪江来说,营销投入并不能省。但如何建立精准锁客与高效分发一体化的营销机制是后续需要解决的。通过关闭亏损业务,裁员瘦身的方式来集中力量放大优势业务竞争力,未尝不是一个好方法。不过想要在目前的市场竞争中杀出重围,困难不小。【本文由互联网分析师于斌原创出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恐惧症

2万元的课靠自学,风险列27页,百度加持的沪江网校估值70亿?

估值70亿的沪江网校因课程涉欺诈被网友轮番“打脸”,正陷入一系列质疑中。这个被涌金系和百度加持、在招股说明书上把风险列了足足27页的公司,为什么迟迟不上市?文| 金融八卦女特约作者:顾红尘那个估值将近70亿的沪江网校快要在香港上市了,但是他们最近遇上了一个大麻烦。它们的品牌声誉,正在因为一个网友的系列“打脸”文章,开始陷入到前所未有的危机中。这样的危机对它们来说几乎不可避免,他们的营销有太多可以被吐嘈的地方。众所周知,作为中国最大网络在线教育培训平台之一的沪江教育,靠丰富的营销手段吸引了一波学员,可是他们进去之后就后悔了。有网友说沪江网校涉嫌欺诈,在教师身份上存在着虚构之处。连教材也是新东方的,网友的疑惑来了,交了一万二,就买了本新东方教材?而且一万二的学习班级里,显示有70人,结果只有7个人参加了学习。更坑的还在后面,网友交了一万二后,还介绍朋友交了一万二,听的课程却基本上要靠自学。他想退学费,沪江网校的客服就是不肯,该网友一怒之下,就把聊天纪录曝出来了。其实,他的一万二学费还算好的,有的网友花了一万七到两万上沪江的课。可是交了这么多钱,沪江网校又是怎么对待学员的呢?答案是:交钱可以,退钱不行!何止是不退钱,还对学员各种讽刺嘲笑。就算勉强退了,也要想办法扣下三分之二,有个网友把沪江网校的情况曝光后,很快引发了强烈反响,得到很多网友的点赞和转发。就这样,沪江网校让自己陷入到一场品牌危机中。面对这样的危机,沪江网校不得不公开回应,对网友提出的疑问做出回答,可是沪江网校的这纸声明,很快就被该网友打脸了,重要是这一段:针对沪江网校的这个声明,网友直接提出证据打脸,贴出了沪江网校工作人员的电话。连通话纪录都贴出来了,就问沪江网校面对这样的证据慌不慌。提完证据后,网友作出疑问式结案陈词:就这样,估值70亿的准上市公司沪江网校,被一个普通网友这样轮番打脸,也着实很尴尬了。但沪江网校的尴尬还不仅如此,更大的尴尬来自他们连年攀升的亏损额度,以及进展缓慢、久拖不决的上市进度。沪江网校的招股书显示,2015-2017年末,沪江收入分别为1.85亿元、3.4亿元及5.55亿元,2016年及2017年,收入增速分别为84%及63%。但高收入增长的背后,却是营销广告费用的大幅增加。有资料显示,2015-2017年,沪江销售及分销开支分别为2.44亿元、3.92亿元、5.89亿元。也就是说,沪江每年收到的学费还抵不上营销费用的增长。这也从侧面印证了营销和广告在沪江网校极其重要的地位。2017年年报也显示,沪江网校语言类课程的毛利润达到了79%。剔除营销和广告费用后,1万元的课,沪江网校只有2000元的成本,可见对课程质量和研发的投入之低。成本与利润的严重不对等,注定沪江网校在品牌口碑方面是要出事的,哪怕估值已经做到了70亿。是的,沪江网校的掌门人亲口对记者说,他们的估值已经超过70亿。某2017独角兽企业名单中,沪江网校跻身教育品牌TOP3。那么沪江教育是如何从一个小BBS做到这70亿估值的?这与他们经历了三次“险死还生”的转型有着密切关系。第一次转型发生在2005年,沪江网校起源于2001年成立的沪江语林网,2005年,沪江逐渐将网站结构转向门户形态,步入Banner广告模式下的商业化运营。第二次转型发生在2008年,金融危机下,沪江网校遇到了公司历史上最大的财务困难,沪江推出自营品牌课程沪江网校,商业模式从B2B转向2B、2C并行,从而实现了营收的快速增长。2012年营收已经超过1亿元,借此成为中国最大的网络培训学校之一。第三次转型发生在2017年,沪江宣布平台化战略,在沪江网校之外,聚焦CCtalk为主的平台业务。通过该平台,教育培训可以出售,也可以在这个平台购买。通过这样的举措,沪江网校成为中国网络教育培训的最大平台之一,彻底蜕变为平台商。然而伴随着沪江网校70亿估值的是,亏损额连年扩大。体现在数据上,就是2015、2016、2017年营收分别为1.85亿元、3.40亿元、5.55亿元;与高速增长的营收同样显著的是,净亏损的持续增加,三年分别为2.8亿元、4.22亿和5.37亿,体现在招股书上就是这样的:从招股书里可以看出,最近三年收益尚不足以支撑开支,亏损额连年扩大,也就在情理之中。不断上升的亏损额度,带来的是市场和监管层的疑虑,为了打消疑虑,沪江教育不得不在招股书专门列出27页加以说明,远远超出其他篇幅的说明。不难得出结论,沪江网校上市,更像是典型的“带病上市”。那么,沪江网络亏损的钱都去哪了呢?通过这组数据可以看出,沪江网校近年来最大的投入就是三个方面:1.持续投资以扩充技术、研究和开发相关工作的专家团队;2.广告及推广开支增加;3.扩充销售及营销团队。显然,沪江教育在广告推广,以及营销销售方面的投入开支是持续攀升的,短短两年时间就增长了200%。沪江网校开支攀升的原因,就是他们请了明星来做代言人,比如他们邀请了吴磊作为品牌代言人,代言费用急剧增加。代言人策略是有效果的,吴磊宣布代言的一条微博就获得了26万转发,近10万条评论。截至2017年12月31日,沪江宣称拥有1.7亿用户,CCtalk月活230万,且已拥有2187家商户和41534名自雇网师。但是用户数增加了,服务并没有跟上来。这样一来,也就导致了网友投诉的问题出现,用户体验和课程设置上存在问题,给品牌造成危机。最明显的危机就是:原来用户粘性和体验都很好的UGC平台,沪江网校将版面一改,网课一挂,流量池里的老用户都跑了。但在这样的情况下,百度依然对沪江网校不离不弃,依然持有他的股份。股权结构方面,沪江此前已完成九轮融资。在一系列融资后,目前最大股东互捷投资持有沪江教育32%股权,为最大单一股东。创始团队为实际控制人,控股61.30%,百度持股3.18%为其第七大股东。在股东的力挺支持下,沪江网校还在大肆扩张,近几年投资了海风教育、兰迪少儿英语、众合教育等20余家教育机构,未来还可以继续通过投资和收购来巩固自己的生态圈。除了这些投资者外,新的投资者还在进来,2017年9月21日,沪江宣布战略升级,与自贸区基金、皖新传媒达成战略合作,三方将在资本、产业基金和教育资源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当然,对于沪江网校来说,有金主投资不够,有明星代言人也不够。它们尝试更多的新玩法,比如推出教育贷分期付款产品,从而争取更多的收割韭菜变现。在沪江网校的支付页面看到,消费者可以使用优学宝进行分期付款。还可以使用京东教育白条进行分期付款。沪江网校还在首页公开鼓励分期教育贷:学出新高度,人生巅峰在召唤。沪江教育的招股书中披露,2017年开始,沪江教育开始支持培训学费分期付款。为了迅速推广分期付款,沪江网校还推出免息优惠,以吸引更多的学员使用,甚至专门与学员签订这方面的协议。可以看出,优学宝已经是一个典型的教育贷款金融产品了。大力推动之下,据“新金融深度”报道,沪江网校在分期付上取得的成果是:2017年5亿收入中,20%来自分期付款,分期付款为沪江贡献了过亿的收入。优学宝分期,就是沪江的产品。一个线上培训机构,就这样兼职干起了金融贷款。优学宝推出的背后,很难说没有受到百度教育贷的启发,毕竟,百度是它的第七大投资者。除了百度外,公众还在沪江网校的招股书中发现了陈金霞的名字。众所周知,陈金霞的来头可不简单,作为前金融大鳄魏东的遗孀,现在陈金霞控制着高达数百亿的涌金系资产,其中包括九芝堂、千金药业、国金证券、新疆广汇等四家上市公司的股份。陈金霞既有能力,也有人脉关系,她是吴晓求的学生,公公又是中国会计学领域泰斗魏振雄,对金融资产的动向格外敏感,沪江网校能获得其A轮投资,可见来头不小。另一个比较耀眼的股东当属百度。此前百度与新东方、华尔街英语等头部教育平台合作,为消费者提供课程培训的学费贷款,其宣称2017年在教育培训市场的占有率一度达到75%。事实上,除了沪江网校外,百度有钱花已与新华教育集团、山东蓝翔、达内科技、千锋教育、中公教育、海文考研、学尔森教育、火星时代、樱花日语、韦博国际英语、汇众教育、新时代美业、北大MBA、清华MBA等教育培训机构达成合作。或许,沪江网校是百度在教育分期方面的又一个布局?这无疑值得人们观察。然而,不同于资本力量对沪江网校的示好,沪江的上市之路可谓是充满坎坷。2012年,沪江没能成功上市,2015年沪江完成D轮融资时,传出沪江准备于2016年上市的消息。对此,创始人伏彩瑞予以否认。时间来到2017年,2017年前8个月,一级市场教育行业的总融资额达96.4亿元,公布金额的融资案例达156起;和去年同期的58.1亿元相比,增长66%,融资案例增加68%。融资增加的同时,上市成为教育独角兽们的新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沪江网校选择了赴港上市。然而截止到现在,沪江上市一事仍未有下文。特别是在旗下重点业务高管更换、声量减小、业务规划推进不顺后,沪江网校的上市之梦离破碎还有多远?更让沪江网校焦躁的是,网友对它的负面评价经过网络和媒体发酵后,未来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否会极大影响它的上市计划?又是否会被各种资本力量视为不良资产?这个无人能下定论,但风险正在增大。而这只不过是沪江网校因忽视网友声音所要付出的必然代价,对消费者傲慢,则终将迎来市场的反噬,就算有百度和涌金系加持,沪江网校也终躲不过这一铁律。作者:顾红尘 | 红尘中一写手,且顾且行,相惜相念。

哀溺

在线教育如何撬动百亿考研市场格局?

教育是个比较特殊的行业,细分赛道之多,几乎找不出一个能比肩的,并且各细分赛道的竞争都异常激烈,举凡K12、成人口语、升学留学职场兴趣……几乎是一片“红海”之势。而在这个角力场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用户消费习惯的变化,纯粹线下的玩法几乎已经式微,触网转型、拥抱在线教育已成行业共识。最近,在考研这个细分市场上,这样的势力变化体现的尤为明显,市场异常火爆、新旧势力交割,沪江网校、新东方在线、考虫等一众玩家脱颖而出,不断搅动着这个被传统机构们盘踞许久的格局。考研40年,“高烧”下的众生相小田刚入职上海一家创业公司,谈起自己的考研目标,有点迷茫,“压力很大,有时候有种恐惧感,但又不想轻易认输,不想一辈子留下遗憾”。和小田不一样,小敏则选择了裸考,她毕业后没找工作,从杭州跑来上海,和几个研友躲在出租屋里,常常挑灯夜战。小田和小敏都是考研大军中的一员,在苦读身影的背后,他们也许并不知道,有200多万人和他们一样在备考。2018年,考研报考人数已突破238万。考研如今已经走过了40年光景,几十年后的今天,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超过40%(来自教育部2016年数据),越来越多小田、小敏这样的群体,在生存压力、竞争优势、阶层上升等多种因素冲击下,选择靠读研进行突围,考研市场也由此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前景广阔的教育细分行业。图说:在历经数年的考研“高烧”以及2014、2015年短暂的报考人数回落后,2018年全国研究生报名人数再度呈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达到238万人,人数较2017年增加了37万人,刷新了近十年考研人数纪录。传统线下考研机构遭遇挑战前瞻研究院数据显示,2016年教育培训行业市场规模已近2万亿,经历了近10年的快速扩张,其中考研领域的教育培训市场逐渐形成了全国性机构和区域性机构广泛布局、深扎线下的格局,文都教育、海天考研等机构迅速崛起。直营和加盟是目前绝大多数线下考研机构拓展的主要方向,但地域垄断、校园市场集中程度低等因素限制了大规模复制考研培训的可能性,个性化专业课在线下难以有效开展。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考研培训市场的分散化,而传统的线下培训班的方式也遭遇碎片化学习的挑战。取而代之的是,线上考研培训更为便利的学习方式。自2010年开始,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的进步,在线教育迎来爆发式增长,在考研人群日益增长的当下,考研这个赛道也正迎来越来越多教育品牌的争夺,新东方在线、沪江网校、考虫等脱颖而出,成为其中的典型代表。传统线下培训的吸引力不再。一位考生甚至直接对笔者表示,听说这些传统机构往往在最后强化阶段,有押题甚至泄题的“本事”,这是吸引很多考生的“杀手锏”之一。事实上,寄希望于莫须有的押题,而不是备考,反而增加了考生失利的机会。考虫、沪江网校新生力量崛起在考研这个个性化属性明显的赛道上,沪江网校、考虫这些在线教育玩家正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与线下玩家相比,他们的优势在哪?回归用户,这些在线教育玩家能够帮助小田、小敏们实现梦想吗?在形式感和体验感上,随着在线直播、人工智能等的普及应用,在线教育带来了质的飞跃,并且接受度越来越高。这也是沪江网校、考虫、新东方在线这些玩家这两年才开始切入考研市场的契机所在。比如以四、六级培训起家的考虫,2016年上半年才涉足考研培训,沪江网校则是在2016年通过战略投资苏州研途拓展到考研培训这个赛道。据新东方2017财年数据显示,目前新东方主要围绕大学生在四六级、考研、职业教育等方面提供培训服务成立了国内大学项目事业部,其营收达到8亿元左右。预计在2020财年,国内大学项目事业部计划实现营收20亿元,其中考研方面收入预计达到10亿元左右。短时间内巨头们纷纷抢滩,带来的直接影响则是对生源空前激烈的抢夺,毕竟,要构建足够冲击传统考研培训机构的口碑值和影响力,做大用户盘子是当务之急。不过,在抢夺生源的过程中,新东方在线、考虫、沪江网校三家的策略其实区别很大。新东方在线注重名师+完整产品矩阵的打法,考虫则更注重灵活的定价策略+符合当下流行的营销玩法,彼此间区别非常大。新东方在线依靠线下流量属性的现象非常重,强化班基本都是从线下引流到线上的玩法,在售课程也是以视频课件课为主的电商类课程。比如其推出的考研直通车服务,采用在线直播+面授密训的组合形式,宣称大牛老师既在屏幕前也在身边,价格也不菲,个别课程更是高达19800元。从新东方财报上来看,其2017年上半年正式启动了“千万名师”计划,这为其业绩增长带来了很大帮助,不过在目前新东方考研课程中,名师计划体现并不明显(尤其是宣传上),在用户端的口碑也不太好,有考生曾指出,新东方的“名师”并非全程跟进,一周上个两三次课就不错了,玩的是“噱头”,不能不说是个遗憾。相比之下,沪江网校的玩法则更轻,基本都在线上进行,并且是与年轻群体互动最成功的教育品牌之一。近年来,沪江网校连续打了多张明星牌,从吴磊到汤唯,不同产品嵌入不同的明星营销策略,为沪江网校带来了很大的人气,也成功为沪江网校品牌贴上了亲和感和年轻感的标签。在考研这个产品上,沪江网校沿用了同样的逻辑,成功打造了“考研名师天团”,最近正值网校9周年庆,其也顺势开设了明星考研课程,这样的玩法大大提供了用户粘性,对其快速集聚大量目标用户、构建广泛的用户影响力意义重大。效果为王,决战2.0平台时代从各家布局能看出来,名师策略是吸引考研群体报班非常关键的“诱因”。对于考研群体来说,无论是传统培训机构还是在线教育品牌,名师的吸引力都是巨大的,这不仅事关课程的吸引力和可信任度,也同样事关考研内幕资料和核心资源问题。换句话说,仅仅陪用户玩起来只是第一步,能尽可能为用户带来效果上的提升,同样重要,缺一不可,这也是我们常常说的效果2.0时代。事实上,无论是通过价格战、营销战或者是捆绑名师,来吸引考研群体的眼球,都并非万金油,回归考研群体本身的需求,回归课程产品质量以及个性化的产品服务,恐怕才是决定考研这样长线课程产品的生命力所在。以目前在线教育品牌的考研产品来看,英语、政治、数学这样的公共课科目是大部分玩家的发力重点,原因很简单,公共课科目产品易于标准化,且辐射范围广,易于规模化。从企业运营角度,这当然无可厚非,但目前已经带来了一定的同质化问题,而且如前文所述,这种运营思路事实上是无法完美匹配考研群体需求的,他们想要的、实际需要的远远不止于此。对于考研这门生意而言,要超越传统机构实现更大范围的规模经济,针对考研本身的个性化进行产品和运营突破,势必将更为重要。正如笔者前文所述,考研本身的个性化导致了考研市场的分散化,在线教育依托互联网甚至人工智能的手段,是大有可能突破这一瓶颈的。例如,沪江网校目前主打的一站式考研和“全程名师”策略,算是在这个路径上前进了一大步。沪江网校今年5月重推了“考研名师全程班”,以丰富的产品层次打通了个性化学习需求,从公共课单科、联报到管理联考、法硕、教育、经济和医学等专业课一网打尽。特别是针对VIP用户,沪江网校推出了以张雪峰等名师领衔的“蜕变计划”系列VIP全程辅导班,主打“名师陪跑+全网独家课程”概念,集公共课和专业课一对一,从网课到面授,从初试到复试的考研应试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在笔者看来,在互联网+教育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线上教育越来越吃香,沪江网校依托其大生态布局,以名师为抓手,以个性化需求为着力点,逐渐构建了强大的后发优势,对整个行业的启示和助推作用日益明显。当然,类似的打法想大范围满足考研的刚性需求,对于后端资源投入考量压力是非常大的,笔者建议甚至可以通过开源的办法,通过平台尽可能链接更多名师、专业课、复试资源,将线下和线上资源、前端和后端资源尽可能都打通,如此,类似的网校模式能有望成为考研群体的最佳选择。我判断,趁着互联网时代人们学习习惯改变的东风,考研行业处在迎来更大的爆发之前的黎明期,对于这些在线考研玩家们来说,打磨产品、优化平台,是关键。不过,这样的玩法对技术实力、资源整合能力都有很高要求,也需要更大的耐心和初心。毕竟,要帮助200多万的小田、小敏们实现考研梦想,平台自己得先有梦想才行。

暗之中

报考热机构冷 在线教育如何讲好考研新故事

来源:北京商报网作者:刘斯文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结束,今年的考研人数首次突破300万,再创历史新高。尽管由于报考产生的相关培训需求逐年增加,整个考研培训市场却并未如想象中火热。有数据统计显示,考研培训赛道玩家近百家,但2018年只有4家获得融资,2019年涉及考研的投融资事件仅发生一起。考研这一市场体量持续扩大的细分领域,为何没能获得资本青睐?多年来为何未能跑出独角兽企业?同时,在线模式的普及能否超越传统线下模式讲出新故事呢?外热内冷据教育部消息,202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874万人,研究生报考人数为341万人,比去年多5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据统计,2017年考研人数为201万人,2020年的考研人数已经比四年前增长了70%。“考研热的持续升温,是地方本科院校‘学术型办学’导向、学历社会‘学历情结’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未来考研很可能成为本科毕业生的‘标配’。”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多鲸资本高级分析师汪恒则认为,考研人数的大幅增长跟经济的高速发展息息相关,例如很多金融互联网公司的招聘需求最低学历已经是研究生了。可见,考研市场的日益庞大不仅得益于在校大学生,也成为了知识就业型人群的隐形刚需。然而,逐年增长的考研大军并未带来资本市场的过多关注。就整个教育行业而言,K12、语培赛道都是近两年融资的大热门,而考研培训是名副其实的“洼地”。有数据显示,考研培训赛道玩家近百位,拥有明确融资轮次的有23家,其中56%处于天使轮和A轮。2018年全年只有4家完成融资,2019年涉及考研的投融资事件仅发生1起。为何考研市场不受资本青睐呢?在汪恒看来,不是资本不关注,而是考研赛道的“天花板”较低,企业的增长性不好。考研市场是高度分散且个性化的,个性化不仅体现在群体细分,还体现在考研本身的个性化。每一个地区每一所学校,除了统考的数学、英语、政治外,专业课都是自主命题,所以标准、内容都不同,也就导致了一些企业可能只能做某几所院校,营收在四五千万元到两亿元左右,可以成为区域性大机构,而无法成为全国性龙头。仅靠考研培训这一体量尚不足以支撑公司进军二级市场。而考研目标群体的分布不均,也导致了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年龄层对于考研准备的消费能力不尽相同。根据中国教育在线201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备考成本介于1000-3000元间的考生比重最大,占比约31%。与同为职教领域的公考相比,尽管考研人数超过公考人数两倍,但整体消费能力远不如公考群体,这也是职业考试和技能培训更受资本关注的原因之一。新旧割据据了解,考研赛道传统培训机构如文都教育、跨考教育、海天教育都从线下起家。跨考教育的张爱志曾表示,考研的市场规模在30亿-50亿元,行业巨头林立。就在2015年,跨考教育被A股上市公司洪涛股份以2.35亿元的对价收购70%股权并签署对赌协议,由于未能完成业绩对赌赔付了补偿款。文都教育也于2016年在新三板挂牌一年后摘牌。 根据考研帮《2019考研备考进度调查报告》,有55.6%的考生倾向于选择上网观看免费或低价的考研辅导视频。随着在线教育模式的崛起,考研赛道也迎来不少具有在线教育属性的垂直品牌和综合性教育巨头的争夺,新东方在线(港股01797)、沪江网校、考虫等机构拉开了线上考研培训的大幕。新东方在线的2019年财报显示,新东方在线大学教育分部营收6.51亿元,同比增长36.5%,付费学生约占全部阶段学生的60%。其中研究生入学考试课程所得营收占大学考试备考营收的一半以上,同比增加40.4%。成立四年的纯在线教育公司考虫,2018年9月宣布获得D轮5500万美元融资。验证了线上考研培训发展的可能性。一时间,巨头们纷纷抢滩,是否会对传统考研机构带来冲击呢?课工场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副总经理谢际宁表示,随着在线教育的不断发展,线上的课程资源越来越多,如果仅仅是从课程内容的单点需求出发,考生会去选择线上更加便利的资源。但是考研是一个极度复杂、强度很大的自我突破过程,不能过于迷信线上对线下的冲击,线上线下只是手段和方式,关键要看如何更科学合理地利用不同方式更好地达成教育目的。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家考研机构能够把OMO的教学技术模式很好地应用起来。考研行业到现在没有真正的龙头企业出现,很重要的原因其实就是大家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技术上没有拉开真正的差距。此外,汪恒认为,考研的在线化也不是在在线教育企业入局后才有的,从发展初期的录播课形式就存在了,受限于考试本身的特性,发展至今,在线双师模式没有大的突破。个性化突围以目前在线教育品牌的考研产品来看,公共课科目英语、政治、数学是大部分玩家的发力重点,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同质化问题。据悉,摒弃“教学”和“课程”,主打“经验”和“信息”的考研学长帮、经验超市等小而美的机构已经应运而生。“要超越传统机构实现更大范围的规模经济,针对考研本身的个性化进行产品和运营突破,势必将更为重要。”汪恒谈道。其中,打出名师的IP很有必要,对于考研群体来说,无论是传统培训机构还是在线教育品牌,名师的吸引力都是巨大的。此外,除了公共课科目,要考虑如何扩科并深耕,但教学教研做到“通吃”,并提供后续完善的服务体系又是十分巨大的挑战。此外,有业内人士提及,线上教育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未来或将呈现两极分化态势。在线业务会更多占领传统大班市场,因为易于标准化和规模化。线下面授则承载着个性化服务,更多转向高端课程、集训营和一对一领域。谢际宁还指出,在考研行业发展初期,机构只需找好老师,做好大班型公共课就足够,而现在除了核心的教学,考生对专业课的需求、对学习资料的选择、对时间的自我管理、甚至备考期间的情绪控制都有很高的要求。真正适应考生千人千面的潜在需求是摆在考研机构面前的难题。考研行业的壁垒较高,随着教育巨头的进入,传统考研机构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搅局者的到来使规则可能被打破。对传统机构来讲,优势是多年内容、口碑、师资等的沉淀;在线教育巨头的优势是技术、资本和人才等,如果能够深度研究利用新技术和新模式更多满足考生需求,跑出来的机会是很大的。

赫尔曼

沪江网校全部裁员?这一波微博热搜榜的闪现,给沪江带来了什么?

3月6日,#沪江网校全部裁员#登上微博热搜!一时间,关于“上市对赌失败”的消息甚嚣尘上。沪江网校针对这些负面信息,快速通过官微发布了辟谣声明。总结起来,大意就是:1. 我们裁员了!但没裁那么多哦!2. 我们上市延后了,但不是不上了!3. 散布谣言者,你完了!随后,沪江辟谣的话题也登上了热搜!但两条沪江相关热搜又已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消失的无影无踪!热搜虽然没了,但是沪江官微评论里,还是不乏离职员工的声讨和付费学员的担心!沪江作为非常老牌的网校,从2009年成立至今,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品牌知名度,但是近年,因为遭受到英语流利说、早道网校、尚德等后起之秀的冲击,各个业务线都面临着极大的考验!尤其在早道直播式教学出现之后 ,老牌沪江的录播课更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诟病!再加上受到自身营销方式的掣肘,高额的营销费用与获客成本,终于让这匹大马现了疲态!这一次沪江业务线的调整与裁员,是否也代表着市场竞争下重新洗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