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湖北省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随州分院计量技术人员按照企业检定周期计划提前一周对湖北正大有限公司随州分公司计量器具进行周期检定。检定过程中院计量技术人员发现该公司制冷机房的部分氨气探测器出现报警信号延时发送隐患,鉴于氨气属于有毒有害气体,而且空气中氨气浓度达到一定比例极易引发燃烧爆炸重大事故,计量技术人员立即与湖北正大有限公司随州分公司计量部、设备科工作人员一起仔细分析原因,查找问题,从氨气探测器的安装、是否有强电磁场的干扰,到探测器的内部结构逐一排查。经过一整天紧张辛苦的检定、排查、维修工作,发现隐患属于探测器内部传感器不能正常将氨气浓度大小转换为大小的信号通过报警器传递出来,以致造成报警信号延时发送。院计量技术人员结合企业需求,急企业所急,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排除安全隐患的举动,受到企业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图为计量技术人员在制冷机房检定氨气探测器经过连续三天深入公司生产一线和实验室,扎扎实实的认真调修、检定、校准氨用压力表、氨气探测器、电热恒温鼓风干燥机、生化培养箱、电子天平、砝码、电子汽车衡、电子秤、分光光度计、酸度计等计量器具共378台件,为企业减免计量器具检定费用6.3万余元。
上周末湖北省计量院陈工一行到访我司参观考察,目的是为计量院新建科室的搭建选取合适的平台,凭借我司多年的研发实力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详细讲解,陈工一行对我司的产品和技术实力表示赞赏。华意电力专业电测产品生产商我司自主研发的SF6气体相关设备:MD-H 全自动SF6密度继电器校验仪,WS-2 SF6微量水分测试仪,ZH-HSF6综合测试仪,CD-HSF6纯度分析仪,JLY-H 高精度SF6气体检漏仪,具有完全知识产权,多年来经过市场的不断验证,得到广大客户的高度好评。华意电力感谢您的关注!
荆楚网客户端—荆楚网消息(见习记者杨华琳 通讯员彭煜)2月9日,记者从湖北省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湖北省计量院”)获悉,该院新建成的全国唯一“90MN(1MN=1000kN)测力仪标准装置”首次承接对外检测任务,提供了35MN超大力值校准技术服务。这次任务的成功完成,标志着该院实现力值计量检测能力全国领先,可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保障国防和公共安全提供更加强有力的计量技术支撑。研究设计 精准高效开展高端计量服务2021年伊始,湖北省计量院力学所接到武汉中和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中和公司”)的委托,于一周内完成35MN电液伺服动态压剪试验系统的校准工作。据力学所计量人员介绍,该设备校准时间紧、校准项目多、力值校准量程大,纵向力量程达35MN。在全国各计量技术机构中,目前仅有几家具备35MN以上量程试验机的校准能力。接受委托后,湖北省计量院选派包福、彭煜两位力学专业计量人员进行技术对接,通过远程视频进行设备结构确认,制定了风险最低、效率最优的计量方案;动用叉车、行吊以及卡车,将实验中使用的超大超重型标准器运至公司实验室现场安装,确保安装空间尺寸合适以及设备操控读数便捷。经过两天的努力,两名计量人员圆满完成了该试验机的校准任务,武汉中和公司负责人对他们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高效的服务能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许。全国领先 打造国内力值计量制高点据了解,超大量程力标准装置(大于20MN)是实现超大力值精准测量的基础,是近年来国际力值计量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其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和质量发展水平的重要参照物。早在2017年,湖北省计量院就对某工程设备有限公司的75000kN多功能试验机进行了计量检定,横向力值检测能力居于全国领先位置。随后,湖北省计量院不断丰富超大力值试验机校准经验,特别是在工装设计和提供全方位的校准方案等方面在全国计量技术机构中处于领先地位。此次完成对试验机35MN纵向力的超大力值检测,则使该院超大力值检测能力全面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据湖北省计量院副总工程师胡翔介绍,该院建成的“90MN测力仪标准装置”作为全国量程最大的力标准装置设备,主要用于各类超大量程试验机的检测工作。该装置由三个30MN单体测力传感器组成,用于解决(30~90)MN量程段的大力值量值溯源问题。随着我国航天航空、船舶制造、石油工程和海洋航运等行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相关行业对超大力值计量的需求愈发迫切。胡翔表示,该院将持续推进大力值计量能力建设,全面满足我国大力值计量领域更高水平、更广范围、更高精度的工作要求,助力提升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国际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国基础工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长江商报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讯(记者 陈妮希 通讯员 徐冬冬)计量测试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与产业变革和技术进步息息相关,作为鼓励类产业被列入国家科技服务业。近日,湖北省市场监管局会同省委军民融办、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经信厅、省国资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湖北省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根据《指导意见》,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主要包括四项重点任务:开展产业计量测试需求分析。系统梳理产业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产品、关键参数的计量测试需求,查找“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的短板,提出计量需求解决方案或量值保证方案,制定提升计量测试能力规划。加强产业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重点开展在线计量、远程计量、嵌入式计量以及微观量、复杂量、动态量、多参数综合参量等前瞻性计量测试技术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制订产业计量领域急需的校准方法或测试技术规范,推动产业的技术标准升级。开展产业计量测试服务。面向全产业链,围绕产品全寿命周期开展具有产业特点的关键参数测量、仪器设备检定校准、产品测试评价到系统方案集成的计量测试服务。搭建产业计量测试公共平台。联合有关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搭建产业计量测试公共服务平台或联盟,加大联合科研攻关和测试服务;统筹军民计量测试资源,推动计量测试资源聚集、开放、交流、共享,促进产业计量测试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湖北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是我省相关职能部门首次联合协调解决跨部门、跨行业涉及产业计量测试领域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有利于切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充分发挥计量在服务和支撑产业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方面的作用,促进计量测试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全面推进质量强省战略。责编:ZB
计量测试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与产业变革和技术进步息息相关,作为鼓励类产业被列入国家科技服务业。9月8日,记者了解到,为积极构建大计量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我省计量测试服务体系,湖北省市场监管局会同省委军民融办、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经信厅、省国资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湖北省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根据《指导意见》,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主要包括四项重点任务:开展产业计量测试需求分析,系统梳理产业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产品、关键参数的计量测试需求,查找“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的短板,提出计量需求解决方案或量值保证方案,制定提升计量测试能力规划;加强产业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重点开展在线计量、远程计量、嵌入式计量以及微观量、复杂量、动态量、多参数综合参量等前瞻性计量测试技术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制订产业计量领域急需的校准方法或测试技术规范,推动产业的技术标准升级;开展产业计量测试服务,面向全产业链,围绕产品全寿命周期开展具有产业特点的关键参数测量、仪器设备检定校准、产品测试评价到系统方案集成的计量测试服务;搭建产业计量测试公共平台,联合有关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搭建产业计量测试公共服务平台或联盟,加大联合科研攻关和测试服务;统筹军民计量测试资源,推动计量测试资源聚集、开放、交流、共享,促进产业计量测试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指导意见》要求,各相关部门要统筹谋划,合理布局,在航空航天、北斗导航、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等领域,优先规划建设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聚焦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梳理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量化难题,明确计量测试服务的重点和主攻方向,围绕产业计量测试问题,积极为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与增值服务;加大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技术交流,构建计量科技协同创新平台、计量测试联盟,并纳入省科技仪器共享服务平台,享受相应的补贴政策。为保障四项重点任务顺利推进,各相关职能部门将加强对省级产业计量中心建设的指导,研究审议和协调解决产业计量中心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难;对符合《湖北省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方案》政策条件的,落实相关政策予以重点支持;支持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独立申报和承担相关科技项目,独立申报科技进步奖励。在规划审批、基建用地、人才引进、金融政策、规费减免等方面提供政策扶持;在行政管理和服务中,加大购买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的计量测试服务力度;加强计量测试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加强宣传和示范推广,充分发挥行业学协会作用,加大产业计量测试成果在行业的推广应用,加大产业计量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全省产业计量专家库,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保障。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是我省相关职能部门首次联合协调解决跨部门、跨行业涉及产业计量测试领域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有利于切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充分发挥计量在服务和支撑产业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方面的作用,促进计量测试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全面推进质量强省战略。(文章来源:荆楚网)
近日,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复同意在仙桃筹建湖北省非织造布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在批复中表示,根据《湖北省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管理办法》规定,经专家现场论证,同意依托省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仙桃分院筹建“湖北省非织造布产业计量测试中心”。预审会专家论证意见认为,筹建湖北省非织造布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符合湖北省经济建设及产业发展需求,可立足仙桃,服务湖北省,辐射全国中心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论证较为充分,基本具备筹建条件。申请单位对中心项目的设置、实验室布局及实验环境控制较为科学、合理,基本满足省级非织造布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的要求和自身发展需求。我市是唯一的“中国非织造布产业名城”,非织造布产业集群成为全省唯一的非织造布类产业集群和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之一,被纳入国家重点支持的76个产业集群。筹建湖北省非织造布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可有效提升我市非织造布产业计量技术实力和计量检定、校准、测试服务能力,形成具有前瞻性、全产业链、全过程性、全寿命周期的计量检定校准服务体系,助推非织造布产业高质量发展。(文章来源:仙桃日报)
荆楚网客户端—荆楚网消息(见习记者杨华琳 通讯员杨晗)12月4日,“湖北省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省平台”(以下简称“省平台”)项目验收会在湖北省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省计量院”)召开,省平台建设正式通过验收。来自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湖北省节能监察中心、省计量院的相关领导、专家出席会议。省平台项目验收会现场。(见习记者杨华琳摄)“计量+互联网” 完善能耗在线监测网络按照湖北省发改委《关于湖北省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省级平台初步设计的批复》要求,省平台建设主要包括5个方面内容:建设湖北省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省平台数据中心;建设湖北省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省平台运维中心;开发省平台功能应用;开展全省列入“百千万”行动计划的380家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接入端的工程设计;根据国家和行业规范,开发数据接口,实现国家平台、省平台、重点用能单位及集中供能企业、相关主管部门的数据对接和交换。据省计量院能源所所长涂军介绍,为确保省平台建设工作顺利推进,省计量院先后开展两轮企业接入省平台集中培训,组织技术专家组一对一开展现场调研,实现380家重点用能单位全覆盖;为重点用能单位提供“一企一策”接入端方案设计,“一企一档”全部建立;制定《湖北省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能耗监测端设备测试技术规范》等相关标准,规范平台架构各节点验收流程,严把平台建设数据质量关和安全关。目前,省平台已完成‘省级平台+2个市级平台+重点用能单位接入端系统’的网络架构建设,数据中心、运维中心启动运行,正与国家平台和武汉、襄阳2个市级平台进行能耗数据对接。验收会上,依据国家发改委、国家节能中心发布的《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技术规范(试行)第一批》和湖北省发改委《关于湖北省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省级平台初步设计的批复》,评审专家针对项目建议书等10余项项目资料、6项建设内容展开验收评审并出具验收报告,正式宣布省平台项目通过验收。发挥计量效能 助力湖北更高质量发展通过验收后,省平台项目将开始正式运行,发挥支撑服务效用。那么,这一平台究竟可以实现哪些作用呢?从宏观角度来说,省平台项目旨在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的通知》要求,通过“计量+互联网”体系建设,推进我省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资源计量体系进一步完善,全面提升湖北能源资源管理精细化水平和节能宏观调控水平。从微观角度来说,省平台将依托政府、企业、公众三个子系统,为节能监察、能源计量审查等政府节能管理工作提供精准数据支撑;为企业提供实时能耗分析、产品效能分析等能源数据分析服务,助力企业节能降耗、提质升级、创新发展;向社会公众提供能耗在线监测相关的标准规范、节能技术产品等信息,回应社会关切,引导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节约型社会建设共同关注、共治共享。涂军表示,未来省平台将逐步丰富服务功能,更好地发挥计量效能,助力湖北实现更高质量、生态更优发展。
缺乏专业测量仪器、检测设备,会直接影响到生物医药产品关键性能的提升和创新。12月21日从湖北省市场监管局获悉,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近日通过验收,省生物医药企业有了高水平计量测试服务平台,生物医药产业补上一块短板。据了解,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是全省第一家批筹和第一家验收的产业计量测试中心。2018年4月,武汉市计量测试检定(研究)所获批筹建,经过2年多的筹建与完善,验收通过。这意味着,湖北省2000多家医药企业有了检测共享平台。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都离不开计量,计量技术能力甚至是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瓶颈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光谷生物城聚集各类生物企业超过2000家,计量测试服务市场需求巨大。但生物医药生产及研发所涉及的测量仪器、检测设备种类多、技术含量高、资金投入大、使用维护费用大,企业难以自筹资金购置、配备所有的仪器、设备。与此同时,生物医药技术不断突破,新品种药物不断诞生,提升生物医药产业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产品、关键参数的计量测试能力刻不容缓。作为湖北省首家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生物医药计量中心目前已建成实验室7455平方米、恒温室1643平方米,拥有生物医药产业相关的检定、校准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近百项,基本覆盖了生物医药产业常用设备的检校需求。其中,针对抗生素效价测定仪、细菌内毒素分析仪、飞行时间质谱仪、平板电泳仪等生物类专用设备的校准与测试,均走在全省甚至全国计量领域的前列。(吴文娟)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多次强调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全力支持和组织推动各类生产企业复工复产,保持产业链总体稳定。在周日召开的中央工作部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再次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就有序复工复产提出明确要求。李克强总理多次对推动企业复工复产作出安排部署。市场监管总局坚决贯彻落实,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精准施策,会同药监局、知识产权局迅速出台了《支持复工复产十条》。总的考虑,一是“组合拳”,整合市场监管各项职能,贯穿各个环节,多措并举、协调统一、强化合力;二是出手快,总局闻令而动、快速落实,2月15日就出台10条措施,各地市场监管部门立即跟进、迅速对接;三是力度大,立足转变政府职能,重在打破常规,改革监管方式方法,创新服务举措,让企业真正感受到市场监管部门热情服务的温度。具体来看,这些措施主要包括5个方面。一是线上服务。深化改革,提高“互联网+” 服务水平,对企业登记注册、食品生产经营许可、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等推行网上办理,努力实现全程电子化。二是简化程序。提出一系列压减审批环节、时间和成本的措施,能简化的简化、能合并的合并、能减少的减少。比如,压缩复产转产企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强制性认证审批时限;简化食品生产、经营许可流程等。三是急事急办。对生产企业转产口罩、防护服等应急物资的,对疫情防控所需药品的注册申请,对涉及防治新冠肺炎的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的,建立绿色通道,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对具备生产条件但暂不能提交相应材料的企业,需要办理生产许可证的,实行“先承诺、当场办”。对符合条件的部分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实施“先证后查”。四是降本减负。严查各类涉企乱收费、乱涨价等行为,在前期减免相关费用基础上,市场监管总局所属的检定检验等技术机构,相关技术服务收费再减50%,对湖北省企业免除各类检定校准和检验检测费用。五是技术帮扶。企业复工复产很多需要相应的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这是市场监管部门的优势,必须问需企业、靠前服务,深入到企业进行当场服务。支持复工复产10条措施推出后,我们狠抓落实,目前初见成效。一是为复工复产开了方便之门,已为87家“因疫情影响不能按时完成换证”的企业办理了特种设备相关许可证延期和免评审换证,授权10个省市的22家检验检测机构办理项目扩项110多项次。北京市为19户防疫产品生产、销售企业加急办理了营业执照和许可证。大力简化办证程序,实施告知承诺后,办理疫情防控期间所需的5类消毒用品原料(包括次氯酸钙、次氯酸钠、漂白粉、乙醇、过氧乙酸)以及保障春耕的2类化肥(包括复肥、磷肥)的产品生产许可证,从之前分别需要30天和10天,压缩至目前的1天。二是监管更加灵活,组织对定点企业生产的包括防护服在内的紧急医用物资进行抽检,加强质量监督,抽检工作不干扰、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对口罩专项抽查工作中,对少数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不是一罚了之、一停了之,而是组织技术专家赴企业开展质量帮扶,帮助企业查找问题原因,拿出解决办法,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情况下,确保产品质量。很多省(区、市)优化异常名录管理,建立信用修复机制,为企业融资等创造条件。三是技术保障及时有力,总局集中公布55家获得国家级资质认定的医疗器械防护用品检验检测机构名录,同时发布全国170多家获得省级资质认定机构信息,截至2月24日,共受理口罩、防护服、手套等产品检测16765批次,已完成检测11089批次,为保证防护用品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持。总的来讲,我们市场监管部门要做企业的贴心人,忧企业之忧,急企业之急,真正为企业排忧解难,要把我们这些措施落实落细落到位。
01由来原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的地方机构大多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最初考虑是依托大城市而建,辐射周边县(市)和乡镇。1987年底,国家技术监督局成立。随后,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省以下标准局和计量局陆续合并成立省、市、县技术监督局;1988年《标准化法》颁布,依据《标准化法》“县级以上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检验机构”的规定,一些有条件的省级标准局开始通过当地编办批准设立检验机构。到2001年质检总局成立前夕,系统内检验机构达1800多家(其中含部分计量、质检“二合一”的机构)。根据质检总局科技司的一个指导文件的精神,省级检验机构一般叫院,地市和县(市)的检验机构一般叫所(江浙一带经济发达的地市的检验机构也取名叫院)。系统内质检院所从诞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系统所属质检机构业务收入一般只有百十来万,到2001年质检总局成立时,一些质检院所的业务收入超过一两千万。时至今日,系统内质检院所业务收入超过千万的比比皆是,过亿元的已超过十家,比如广东、深圳、江苏、上海、浙江、广州、山东、新疆、南京、无锡、佛山等地质检院所。质量技术监督事业,依托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四大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发展到今天,虽然历经政府机构改革,但之所以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就在于这二三十年来始终注重检验机构建设,始终把质量技术发展作为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2001年,国家质检总局成立,我国检测市场也在随后的十几年内飞速发展。早期,体制内国有检验机构占据国内检测市场90%的市场份额,发展到今天,外资和民营检验机构几乎占据国内检测市场一半份额。一些隶属于建工(建委)建材系统,轻工、机械、纺织、煤炭等系统的体制内检验机构也转制为混合所有制企业或者民营企业,或改制上市(如成立国检集团、建科院、电科院等)。原质检系统的质检院所也面临企业化转制和市场化发展的挑战和难题。系统内质检院所的发展除了面临企业化转制的难题外,还有一个难题就是内部竞争日益白热化。近2000家质检院所从无到有,是为了顺应《标准化法》,满足基层技术监督执法的需要。但由于从省到市到县的重复设置,以及历经质量监管体制的变化,发展到今天,系统内质检院所整体水平参差不一。发展较好的东部沿海地区居多,约占三分之一,一些中西部地区的质检机构已经成为当地财政的负担,成为改革的难题。2017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夯实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完善我国合格评定体系;完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资质管理和能力认可制度,加强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聚集区建设,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检验检测认证支撑能力;提升公共技术服务能力。指导意见还提出,加快培育产业计量测试、标准化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品牌咨询等新兴质量服务业态。2018年1月17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 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见》,再次强调,加快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推动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转企改制,与政府部门彻底脱钩。方向已明,关键在于后续推进落地。02发展国家质检总局成立后,系统内质检机构建设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国家和地方的资金投入大大增加,各检验机构业务量也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沿海发达地区很多省市质检院(所)的年业务量增长达15%~20%,甚至20%以上;中西部地区的一些检验机构的年业务量增长也达10%左右,一些质检院所在个别年份的业务量实现了30%~50%的增长。20年前,系统内检验机构业务收入过亿元的没有一家,现在,超过亿元的已有十多家。过去系统内检验机构设备原值没有一家超过亿元,现在家数原值超亿元的远远不止10家。20年前,系统内国家质检中心只有34家,占全国国家质检中心总数14%。如今,质检系统内国家质检中心数量已经超过其他行业系统国家质检中心的总和,达400多家、占全国国家质检中心总数60%以上。系统内一些检验机构从20年前基本解决温饱发展到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以广州市纤维检验所为例,20年前,该所业务收入不到2000万元,设备仪器原值为350多万元。以2001年获得国家纺织品服装服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州)授权为起点,该所业务收入突飞猛进。到2012年年底,业务收入已达2.1亿元,仪器设备原值达1.66亿元。2014年,原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决定组建广州质检集团,将广州质检院优势检测项目(食品、纺织服装等)与广州纤维检验所合并,旨在打造广州质检航母。新组建的广州质检集团,设备原值和业务收入均突破5亿元,成为质检系统一支实力强大的质检队伍。再比如,四川质检院和成都质检院在20年前的业务收入均只有1000万元左右,2013年两单位合并运行,总业务收入达2.2亿元,总资产达3亿元。上海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业务收入从2001年不到1000万元发展到2017年突破4亿元。深圳质量计量检测研究院一直是系统内质检机构发展的领跑者,20年前其仪器设备原值仅2000多万元,业务收入3000万元左右。2012年,其设备原值和业务收入均突破3亿元,2017年更是达到7.2亿元。在数十家副省级以上质检院中,新疆质检院的发展速度一点儿不输给内地,2014年,该院以全国第六名的身份率先迈入系统内质检机构“亿元俱乐部”。上世纪90年代末,在系统内质检院所的业务收入中,法定检验和市场委托检验业务收入比基本是8∶2,但到了2008年,这个比例在发达地区已经成了2∶8,在中西部不发达地区,这个比例是6∶4左右。如今,发达地区法定检验和市场委托检验业务比已经接近1∶9,在中西部不发达地区,这个比例也接近4∶6。业务量十几倍、几十倍的增长仅仅是系统内质检院所20年大发展的体现之一,还有一个最直观的体现是实验室楼宇(场地)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硬件设备不断改善,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科研标准大大提高等软实力的极大增强。在实验大楼建设方面,系统内质检院所以建设国家质检中心为契机,向当地政府争取土地和资金支持。在仪器设备方面,自“三聚氰胺事件”后,质检院所的硬件设备投入大大增加,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质检院所,高效液相色谱仪和高效液相串联质谱仪等设备,从过去一个单位能有一两台就很不错,发展到现在每个单位都配备十几台至二十几台相关仪器,上百万元的多通道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也配备了两三台甚至更多。精良的装备支撑,加上系统检验机构地位的日益上升,一些优秀的检验机构在重大国事活动和重大事件处置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2005年11月,松花江流域爆发重大污染事件。原黑龙江质量技术监督局第一时间采取应急措施,系统内所有具备检测水质能力的技术机构24小时为市民和有关政府部门提供水质检测、监测服务,及时通报,稳定了舆情,避免了事态进一步恶化。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作中,四川和成都质检院以及北京、上海的一些质检院所,克服艰难险阻,为保障灾后重建物资的质量提供了优质检测服务。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北京海淀质检所(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心)以及青岛、上海等地质检所,为保障奥运会食品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2010年广州第16届亚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4年北京APEC峰会、2016年杭州G20峰会、2017年厦门金砖国家峰会等,这些国际大会成功举办的身后都有系统内质检院所的无私奉献。从保障食品安全到住地宾馆用品的安全,从会场设施的质量安全到贵宾出行的车辆安全等,相关地区系统内质检院所认真核查、检验每一个细节,做到万无一失。系统内质检院所的大发展,也得益于院所长们带头奋进,出色工作。近年来,上海、深圳、广东等地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检验机构带头人,他们在检验检测技术、实验室管理、业务拓展、政策把握等方面表现卓越。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升,质检院所人力资源建设也向更高、更精、更专发展。未来,卓越的质检院所带头人和技术人才将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在看到发展成绩的同时,不可否认的一个现实是,系统内检验机构的行政化色彩影响了其市场化发展的进程。未来,去行政化改革如何推进是一大课题。03问题经过20多年发展,系统内检验机构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也面临许多问题,最突出的是体制机制问题。第一,编制问题。目前,系统内近2000多家质检机构基本属于国有事业单位性质,具体又细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三类。但实际上,属于全额拨款的单位,实际从业人员远远超过编制内人员,编制外人员尤其是那些高学历人员,职业归属感不强,稳定性也难以保障。第二,分配问题。现代企业靠三个方面吸引力留住人才: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迫于生活所需,待遇留人更为重要。系统内检验机构大多属于财政收支两条线管理,要真正实现奖勤罚劣,必须在分配制度上严格执行绩效考核,按绩取酬,打破“大锅饭”。但事实并非如此,全部收入上缴财政,由财政根据预算和编制返还规定额度的工资奖金,这样的分配制度极大挫伤了检验机构一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很难避免消极怠工情况的发生。第三,融资合资问题。鉴于系统内质检院所具备的多方面优势,不少外资、民营资本有意愿合资合作,但如何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以及相关政策始终不明朗,阻碍了系统内质检院所市场化发展进程。第四,干部队伍不稳定问题。系统内质检院所的院所长都有一定的行政级别。一方面,拥有一定的行政级别是他们干好工作的动力;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机构负责人的竞争和流动的问题。04整合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外资、民营检测机构进入我国检测市场,系统内质检院所如何整合改革、做大做强,成为一个重大的战略课题。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省以下技术监督部门实行垂直管理,一些省区市将省会城市的质检所撤销并入省质检院,如河北、安徽、云南、河南实现了省会城市省市质检机构的合并。应该说,在2011年取消技术监督省以下垂直管理之前,这种整合改革是成功的,至少避免了省、市质检院“兄弟之争”。2011年国务院决定取消技术监督部门省以下垂直管理。2012年至2014年,除重庆外,全国技术监督部门几乎都取消了垂管,改为同级政府管理。一些地方把之前已经并入省质检院的市质检所又独立出来。其中,湖南省长沙市是特例,在一些省会城市质检所重新成立的情况下,长沙市质检所与省质检院进行了合并。2014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质检总局关于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实施意见的通知》提出,到2015年基本完成事业单位性质的机构整合,转企改制工作基本到位,市场竞争格局初步形成,相关政策法规比较完善;到2020年建立起定位明晰、治理完善、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布局合理、实力雄厚、公正可信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体系,培育一批技术能力强、服务水平高、规模效益好、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检验检测认证集团的目标。原质检总局于2015年3月印发了《全国质检系统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机构整合指导意见》,明确系统内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按照公益类和经营类两类进行整合并部署了整合改革的三大重点任务、六大改革试点和四项保障措施。2015年12月,原质检总局联合科技部印发了《关于开展促进质检系统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转企改制提升科技服务能力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再次明确在2015年年底前启动系统内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转企改制试点工作,到2020年年底前,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整体部署,相关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转企改制基本到位。2015年12月,中编办、原质检总局在深圳召开了检验检测机构转企、整合改革推进座谈会,正式向社会发布了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明确表示推动经营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转企改制并逐步脱钩,公益类检验机构将逐步退出检验检测认证经营类活动。改革后,只保留少量公益一类检验检测机构,鼓励资本运作组建区域性或全国性检验检测认证集团。会议作出部署:2016年6月底前完成检验检测认证事业单位的职能清理分类,2016年12月底前基本完成经营类机构企业转企改制,力争到2020年培养一批技术能力强、服务水平高、规模效益好、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检验检测认证集团。2014年,湖北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京山县顺应改革潮流,将原隶属于质检、农业、卫计、食药监、水务、畜牧、粮食、水产等8个部门的9个实验室进行整合,成立统一的京山县公共检验检测中心。2015年10月,湖北省编办、原湖北省质监局在京山召开全省检验检测机构整合现场会,要求全省各县力争在2016年6月前按照“京山模式”实现县一级检验检测机构的整合改革。湖北“京山模式”一时成为舆论焦点,得到原质检总局、中编办的大力推崇和宣传,希望复制“京山模式”推动所有县级行政区域检验检测机构整合改革。不可否认,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在引导检验检测机构整合改革方面下了大力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陕西、江苏、贵州、浙江、重庆、四川、甘肃等省市也出台了支持检验检测机构转企改制的指导意见。值得注意的是,相关改革精神在特种设备检验领域取得了一定突破。2014年11月,中国特种设备检验院为发起单位,联合武汉特检所、武汉锅检所、青岛特检院、甘肃特检院、甘肃锅检院、宁波特检院、西安特检院等8家单位成立了中国特检集团。2016年7月,以山东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转企后牵头组建的山东特种设备检验检测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各市特检机构转企,成为山东特检集团子公司(济南、青岛除外)。广东、四川、甘肃、贵州等省也在特种设备检验领域进行集团化改革探索,实施机构整合,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省级质检院企业化转制改革以浙江为代表。原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早在2002年初就依托浙江省质检院成立了浙江方圆检测集团。经历几年的曲折和探索,2017年10月,注册资本为3000万元的浙江方圆检测集团以国有企业性质开始运作,五六百名浙江省质检院的干部职工在见证人见证下签名,选择放弃事业干部身份,促使浙江省质检院真正实现转企改制。在市县检验检测机构转企改制方面,浙江“海盐模式”比湖北“京山模式”改得更彻底、更到位。利用建设国家标准件质检中心的契机,2013年11月,原海盐市技术监督局申请设立了海盐国检检测技术有限公司。2015年1月,海盐国检检测技术有限公司通过浙江省产权交易所挂牌增资,该公司股权结构随即变更为海盐县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持股72.72%,公司管理层个人及核心员工持股18.18%,其他社会投资人持股9.1%。公司实施改革后,分配机制得到优化,员工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运行机制更加高效。如今,这家在县级检验机构基础上成立的国家质检中心,在体制机制改革的驱动下,实现管理水平和效益的巨大提升,年业务收入突破8000万元,位列全国前茅。2018年6月初,《中共辽宁省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直公益性事业单位优化整合的方案〉的通知》显示,辽宁省省直机关所属近千家县处级(加上十几家厅局级)事业单位将整合为60家,涉及检验检测认证的17家县处级单位将整合为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为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全国各地的事业单位整合改革将会提速,市场监管系统质检院所应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应对预案。05改革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外资检验机构在华业务量每年增长28%以上,民营检验机构业务量的增速也在15%~20%左右,而国有检验机构业务量的平均增速只有5%左右(东部沿海地区质检院所的业务增速在15%~20%左右,跟民营检测机构大体持平)。走市场化改革道路将推动系统内质检院所长足发展,也将促使这些质检院所更进一步走向企业、走向社会、走向市场。找准方向,扎实推进。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新一届政府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减少行政干预市场”的施政纲领。在当前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的大形势下,各省应当积极跟进,选取有基础的城市和机构试点开展检验机构改制,积累经验后全面推开,尽早实现本行政区域内质检院所的转企改制。分类改革,分批改革。系统内质检院所改革要避免一刀切,要做好基础调研工作,按照不同的业务特点分类施策,分批推进。事实上,伴随着原食药监总局的成立,食品检验检测业务划转出去的质检院所占大多数,这些质检院所已经具有了整体转制为企业的前提条件。因为,如果强调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的公益性和作为政府实验室的必要性,那么食品检验检测业务划转出去之后,其余检验检测业务完全可以转企改制。各地市场监管总局成立之后,应当将具备条件的、没有食品检验检测业务的质检院所率先进行转企改制,至于独立的食品(化妆品)检验机构、或者含有食品检验检测业务的质检院所,转企改制可以暂缓。对于质检院所中的第一类机构,即省级和副省级市质检院所(不含食品检验检测业务的)及部分业绩优良的地市质检院所,可大胆转企改制;对于质检院所中的第二类机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可保留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身份,退出商业检测市场竞争。目前一些没有剥离出食品检验检测业务的省级副省级质检院(上海、深圳等),应将食品检验业务剥离出去后转企改制;对于质检院所中的第三类机构,即众多县(县级市、市属区)级机构,建议除了新疆、内蒙等地,因地域辽阔,各县市相隔距离遥远可以保留外,绝大多数县级机构可以撤销。审慎转变,理顺关系。一是要处理好质检院所性质转变和人员性质转变的管理,制定合理合法的政策,做好人员分流转岗,避免出现群体性事件。二是要处理好质检院所性质转变和承接政府监督检验任务的关系。过去通常的做法是,国家监督抽查任务只安排给事业单位性质的质检机构承担,省级质量监督抽查任务、生产许可证检验任务、强制性产品认证(CCC)指定实验室业务也是如此。也就是说,过去政府指令性任务只下达给政府实验室,但现在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改革的深入,各政府机关的检验检测服务需求,通过政府招标采购会越来越多,转制后的质检院所和其他检验机构处于平等的竞争地位,必须靠实力、靠服务、靠人才去赢得客户、赢得市场。三是要处理好质检院所性质转变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关系。改革必须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并且保值增值,这需要专业机构和人才的参与。四是要处理好转制后的质检院所与市场监管局的关系。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张茅在“5·20世界计量日”的讲话指出,要进一步利用市场机制,激发计量潜力,要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激发各个领域的潜力、发展动力。计量如此,检验检测更应如此。面对高质量发展新形势和新的市场监管格局,构建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是大势所趋,只有通过建章立制、简政放权,让市场主体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市场竞争中,这样的检验检测市场才能充满活力,企业和广大消费者才能真正有获得感,感受到改革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