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研究生期间,只为导师做了三件事,但却做了整整三年!不可围者

研究生期间,只为导师做了三件事,但却做了整整三年!

提到硕士研究生时,一般会涉及到这几个话题,即含金量、月薪、硕导和硕士学位论文,而讨论时间最长的一定是我们的硕士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有的认为自己的硕导非常的容易相处,有的认为自己的硕导非常看重科研,有的认为自己的硕士导师似乎是在压榨自己,这是很正常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几乎所有的硕士研究生在读研期间,只为导师做了这三件事情,整整做了三年。作为硕士研究生的我,对于这些事情真的是有着自己最深刻的记忆,一开始我仅仅是认为是特殊事件,但是当和自己的大学同学以及自己的学姐学长聊天时,才发现几乎很多的硕士导师都会让自己所带的学生做这些事情,几乎成为了所有考研学生之后读研的必做事情了,所以相信能够引起很多在读硕士研究色的共鸣。1.取了三年的快递,早已习惯我曾在这个问题上和我的大学同学多次谈到,我一室友在华中师范大学读研,一说到这个事情时他很有发言权,因为他的导师给他的第一份安排就是去取快递了,而且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只要是下午三点给他打电话,那么一定是取快递,因为他们学校的快递点是3点左右开始发送取快递的短信。而结合我自身的经历更多证明了这一点,几乎很多的在读硕士研究生会经常的给自己的硕导取快递,并且早已经习惯了。当然这件事情并不是在抹黑自己的硕士导师,只是当即读研究生的时候,这肯定是你必做的事情,做组好足够的心理准备,直到快递小哥对你已经熟悉了。2.校对了不知道多少篇论文,眼睛都看花了很多的在读硕士研究生都希望自己导师发论文的时候能够带上自己的名字,这样自己就可以省一笔费用,同时在评奖学金的时候也可以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参评的,只是很多的导师带自己的学生一般都会给学生安排一些比较简单的任务,而这其中就是校对。每当导师要发表论文时都需要校对,检查文章有没有错别字,或者是格式那一小细节没有注意到,这些工作就是硕士研究生要做的事情了,我的室友他导师研一发了9篇论文,每一篇都带他的名字,每一篇他都认认真真的校对了,确保没有地低级的错误,但是他却抱怨到每次校对眼睛读书都要升高,可是却又很高兴毕竟有自己的名字。3.和导师一起出差,例如学术论坛,学术会议等这可能有一部分硕士研究生没有经历过,因为这和导师的个人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有的硕导只要事情去谈项目或者是参加会议必然要带着自己的学生,当然之所以这么做目的肯定是为了自己的学生着想,去开拓视野,认识更多专业领域内的专家和其他院校的硕士研究生。而我就在读研期间和导师参加过多次学术会议和论坛,甚至在暑假的时候还参加过一次,所以去过西安、沈阳、上海、武汉等地方,几乎是相对于旅游了的,只不过很辛苦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是最低的标准,但也认识到了很多的其他院校的学生和老师,也算是一笔资源。总之,有时候想想自己和导师所经历的这些事情时,你或许就会发现自己的硕导可能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完美,但也确实是帮助了我们很多,有些事情的发生从另一个角度看并不是所谓的压榨,所以作为学生的我们也要学会辩证的看待。

木瓜

对话华中师范大学“网红教授”戴建业:我只想做一名不会讲普通话的普通老师

楚天都市报10月29日讯(记者揭明玥 乐毅 萧颢)一个月前还不知道世界上还有抖音存在,现在他的个人抖音号上的粉丝数量,每天以10万人以上的数量递增;曾经的著作如今在各大网店上卖断货,有的商家甚至将存货加价出售;走在南京或广州的街头,还会被粉丝拉着“求合影”……29日,楚天都市报记者与走红后的华中师范大学戴建业教授进行了对话,欲了解他成为“网红教授”的始末及心情。我写的文章和书比我的人要好看记者(以下简称“记”):什么时候知道自己红了?戴建业(以下简称“戴”):前段时间陪太太去上海、南京看病,见了鬼,在街道上和校园里,有学生要跟我合影,说“这就是那个说陶渊明不会种田的戴教授”;在华师校园里坐电瓶车,保安说“他就是抖音上的戴教授”。记:抖音号的粉丝现在有多少?当时出于什么考虑开设的个人抖音号?那些视频是学生拍的吗?戴:8年前,我给本科生上了一门选修课,共70多节课。这些课的版权都卖给了一家网络教学公司,8000多元。前段时间,这个公司挑选了10位知名大学教师,如北大钱理群、易中天等,将我们的教学视频制作后传到抖音上,就我红了,非常意外。第一条视频一周点击量就超过2000多万次。后来的那些视频也是他们在制作,不是学生拍的,个人抖音号也是他们在打理,粉丝数量现在每天以10万在不断增加。记:网上走红的您和现实课堂上的您,有差别吗?您觉得为什么有这么多网友喜欢您?戴:(笑)我本来就值得别人喜欢,难道你不觉得吗?那些短视频不能完全代表我的教学。我写的书和文章,比我的人要好看,也比我讲的课也好看。喜欢我的朋友,不要总在看手机,现在有的青年朋友,老在看手机,我最烦这个。在校园里,还有个小伙子边骑自行车边看手机,直接朝我撞过来。喜欢我的朋友,可以多去读读我的书。因为我现在成红人了,现在网上有商家把我的书价格提得很高,如果这样,大家先不要买,出版社要赚钱,买断货了自然会加印,大家等等再买,听懂了没有?大学生就应该老实读书认真恋爱记:作为一名研究古代文学的大学教授,您怎么看待自己在网上走红?戴:我一直对自己的普通话不自信,我夫人也总说我普通话不好,《百家讲坛》曾经找我试录了几次,想让我讲老子和陶渊明,都是因为普通话不好,没讲成。我一个月前还不知道世界上还有抖音的存在,爆红是偶然的,现在才知道原来自己的普通话是这么惹人爱。(笑)能通过抖音让大家关注和爱上古典诗歌,这应该是意外的收获。记:走红后,对您的生活或教学有影响吗?戴:这种爆红不正常,我也不适应,我想过正常人的生活,听懂了没有?我只想做一个不会讲普通话的普通大学教师。这是我正儿八经地第一次接受采访,也是最后一次。我不想成为新闻人物,书也读不好,晚上也睡不了觉,电话总在响。我觉得最幸福的事,就是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去读书,写一些我想写的东西。我不想别人认识我。走红也让我有点惴惴不安,那些视频都是很久前的,过去偶尔有少数的知识点不准确,以后会更加小心。但越谨慎,说话就不会这么放得开。明不明白?记:作为大学老师,最想对网络那端喜欢您的大学生说些什么?戴:大学生就应该老老实实读书,认认真真谈恋爱。一下谈不到不要急,以后有机会。专业学不好,也不要急。你看我比很多人赚钱容易得多,是因为我准备好了。只要准备好,是金子总能闪光。要学好古代文学,不是看几个短视频就可以,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文字学、音韵学,都要懂,最起码要懂平仄,听懂了没有?要到传统经典中去学习。【相关链接】幽默中蕴藏着深切的社会关怀他要求每名学生做正直的人“我喜欢这个鬼教授,听懂了没有?”“突然想上课了”“我高中语文老师要是这样的,我可以保证语文成绩不会差”……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戴建业教授对我国唐诗、宋词等古代文学的“戴氏解读”,让不少网友感到新鲜,并纷纷点赞,甚至有网友称“要组团去蹭课”。那么,现实中的戴建业教授,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学生又是如何评价他?29日,楚天都市报记者就此进行了走访。连著作后记都写得有血有肉“那天,老师穿着短裤,拿着芭蕉扇一边摇,一边招呼我过吃水果。”入学后首次见面,华师博士生刘航就被老师喊到了家里,当时的情景他至今仍历历在目。“很随意,没有一点架子,让人本能地想亲近。”刘航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博三学生,戴建业教授的“入门弟子”。刘航介绍,在曲阜师范大学读研时,他无意间看到戴老师的一本著作《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和很多专家不一样,戴教授对陶渊明的阐释,不像有的老师一板一眼地讲文学,而是用文字还原文学现场,很有生命力。“尤其是后记,我至今仍记得里面几段话。”记者采访时,刘航还当场背诵出了那篇后记的部分内容。刘航说,这篇后记不同于普通的“感谢体”,所以让他印象特别深刻。戴老师在文中描述了对父亲、母亲的缅怀,述写了成稿后他和夫人的对话,字字句句让人感觉读的人好像就在现场。“看着很感动,特别想哭。”考博时,刘航同时被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多所高考录取,他说自己在学术上做得最正确的选择就是和戴老师当师徒。“不仅是学术上的传授,更多地是言传身教,让我们懂得该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刘航说,戴老师很重感情,也很知礼守节,会教他们“妻子应该永远是丈夫眼中最美的风景”“同门师兄弟一定要互相关爱”“快乐健康才是生活最重要的事”……逢年过节,戴老师不仅不会收礼,还会反过来请学生们聚餐。每次让他们帮忙跑腿拿快递或者送文件,戴老师除了口头致谢,还会特意发个信息表示感谢,让他们心里很温暖。“老师平时和网上表现的一样,十分风趣,有很多口头禅,例如我的天,这个贵人,这个混蛋,但那些小视频,只是小幽默,小乐趣,冰山一角,老师的生活哲学远不止于此。”刘航认为。谁打小报告谁就被逐出师门“如果一直买戴爷爷推荐的书,很快要吃土了。”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史直博班大三学生汪伟亚说,他和同学们就是这样一边“抱怨”一边继续买书,因为读完会发现特别有用。戴老师的《古代文学》是他最喜欢的课,不仅课风独特,而且视野开阔,推荐书目也不局限于文学,还有哲学、历史、诗评等。注重教学,两三千字的课程论文,要求必须手写。这样的评价,该学院研二学生李燊亦有同感。李燊是戴建业教授所带的硕士研究生。他介绍,老师为人很随意,但在学术规范上却要求极高。一篇文章往往复复几十遍是家常便饭,每次都有大量的手写批注。一门课的推荐书单最多时多达70本。同时,他注重学生的兴趣,愿意倾听学生的想法,在做研究生只是引导和指导,而从不会说“你要怎样怎样。”李燊称,戴老师在课堂上,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例如每周三有一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方法》这门课,本是博士生的课,他们硕士也会跟着上,课程主要是以学生小组讨论和师生互动交流为形式。但每次有外专业甚至外校的学生来蹭课,戴老师也会将他们视作自己的学生,要求他们发言,和他们交流。“我们戴门弟子,有一条不成文的门规,就是戴老师会对每名学生说‘哪个打小报告,哪个就不是我的学生’。”李燊说,在戴老师对中国传统古典文化的幽默解读中,总藏着他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思考和尖锐,例如假货泛滥、食品安全问题等,他将中国传统古典文学和现实社会联系在一起,教学生做人一定要刚正不阿。

拜错神

不看能力,只看出身,为何导师在录取研究生时那么在意第一学历?

不看能力,只看出身,为何导师在录取研究生时那么在意第一学历?最近考研分数的公布与否被闹得沸沸扬扬,出分的学校自然有人欢喜有人忧虑,没出分的学校考生依旧焦急。即将来临的研究生复试是每位考研党所担心的,但是不少人在参加研究生复试的时候发现,自己本来实力很强,但因为出身不好,却被刷了。那么,为何为何导师在录取研究生时,不看能力,却那么在意第一学历?为何在考研复试中,研究生导师如此在意考生的出身?每年考研的同学那么多,双非考生占了很大比重,但研究生导师选择的大都是名校考研的学生。不排除的一点就是,名校本科生考研成功率更大一些,并不是因为他们出身好,而是另有原因!之前有位报考浙江大学的一位考生,初试考得分数不低,以专业第五的成绩进入复试,八选五,最终被刷。他觉得自己被刷的原因就是因为出身不好,其他人都是名校本科生,所以被录取了。其实他忽略的一点是,和他一样被刷的还有一个是华中师范大学的考生。听浙大的朋友谈起,那一届同一学院里还有两位跨考生被录取了,也是来自双非院校,因为复试表现得很好,导师还出现争抢的现象,这是不多见的!虽然考生出身也是导师们考察的一个方面,但导师更看重的还是考生的个人能力。其实在研究生复试中,导师在研究生复试中之所以选择名校出身的同学,那是有原因的,并非一些人误解的那样!01、考生实力平平,择优录取如果考生初试的分数相差不大,复试的成绩又不分伯仲,那么导师就需要综合考虑录取了。怕就怕考生的实力平平,初试分数就悬殊几分,复试的时候又拉不开差距,导师就只能从考生的出身选择了。一般说来,名校的考生优先被考虑,毕竟能通过高考冲进名校的人实力不弱。而双非考生就吃大亏了,在这种情况下,和名校考生竞争名额,被刷的只能是他们!所以对于想一战成功的同学来说,你不知道复试的时候出现什么情况,你的对手是什么人,考前的准备尽量做充足一些,在复试时变现得出色一些,这样被刷掉的概率就会小很多!02、部分学校存在歧视,不录取双非考生不少考研院校在研究生录取时,不考虑录取双非考生,也就是说,只要本科不是211和985的考生,即使分数考得再高,也不会录取!这些学校当然不会将这个写进招生简章里,但在复试的时候故意给考生不及格,这样的话考生就没办法了,即使实力再强,分数再高,只能调剂读研或者重新再考!所以双非考生在择校的时候,一定要避开这类学校,不然谁考谁后悔!考前应该多看看考研经验,听听学长和学姐的经验,即使再喜欢某个学校或某个专业,一旦发现是这种情况,放弃选择,改换其他的,这样才是对自己负责任的做法!03、初试和复试综合排名,取成绩最高者报考985名校的考生有不少本科就是名校的同学,所以在初试和复试综合排名的时候,经常能看到这些名校考生。但其中也不乏双非考生的身影。不排除某个高校在录取研究生时,以综合排名的成绩录取同学都是名校考生,低分被刷的自然就排除在外了。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考生心里不平衡,故意说名校录取考生看重出身,这是片面消极的做法,小水不建议!事实上,很多985名校不排斥跨考生和双非考生,只要你有实力,择优录取。怕就怕你没实力,还在说学校的坏话,这就不可取了!不建议考生功利性太强,为了读研而读研,这样没有必要!在未来,普通院校的毕业生肯定会大幅度增长,考研会更难,没有质量的研究生就业也同样是问题!如果考生没有想明白为何读研,还不如早早毕业工作的好,毕竟读研并不适合所有人,或许对某些人来说,读研还是一种折磨!其实,研究生导师在录取考生的时候看重第一学历并不绝对,它只是一种参考而已。如果考生真的有实力,认真对待研究生复试,好好应考,不见的就一定被刷。很多压线考生也有逆袭读研的,公平是相对的,而机会只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你如果考研的话,你会选择报考211或985名校吗?有人说,部分高校的考研复试比较黑,很多低分考生被录取,其实是因为走了关系,并非考生实力够强。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分享您的观点

似鼻

他是华中师范大学博导,“国民教授”,“别人家的老师”戴建业

每年都会有因为各种原因离奇爆红的人,而戴建业的红则是理所当然。作为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第一眼看过去,戴建业教授似乎没什么特别之处。然而你越看他,越发现他与众不同。内穿一件T恤外穿一件敞口衬衫,面带微笑,和他在一起你感受不到任何的压力,和他聊天你才知道他的魅力所在。我想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形容他再适合不过。授课风趣幽默戴教授的火,得益于他风趣幽默的讲解。作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学科组长、学科带头人,他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可谓是“骨灰级”。也正是因为他对这些古文的“知根知底”,才让他能够云淡风轻地表达出他想表达的内容。戴教授上课时偶尔背着一个小蜜蜂,偶尔手持话筒,略显苍白的头发,始终挂在嘴边的微笑,一副慈眉善目的模样。上他的课趣味横生。因为你永远不会知道他下一句惊人语句是什么。他的课总能带给你惊喜,带给你欢乐,让你心甘情愿地放下手机,聚精会神地听着他讲述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给人一种感叹时光飞逝,为何不能多听一会儿的遗憾。理解独到趣味戴教授对古文的理解有多独到,多趣味?我们随便举几个例子。有一次课,戴教授讲到了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他说:“陶渊明是个特别有幽默感的诗人,第一句写得特别隆重,种豆南山下,你以为他种的蛮好,他突然来一句,草盛豆苗稀。种的个鬼田,要是我种这个水平我绝不写诗。”如果不是戴教授这么经典的点评,或许我们永远也想不到原来当时的诗句居然还描述了这样的一个画面。也正是他这些独到的见解,才开拓了我们的思维,让我们明白原来古文还可以这样学。在谈到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时,戴教授先是朗诵了其中两句:“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按照我们的字面理解只知道贺知章骑马技术不行,不小心掉到井里去了。听了戴教授的讲解后我们才知道原来是因为贺知章喝醉了酒,骑马掉进了井里。然后对其这样评价;“这是写了什么东西呀?典型的酒驾。”妙语连珠,让同学们喜笑颜开。当谈论起古代两大女强人武则天和李清照时,戴教授这样说:“哎,太了不起了!我要是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不教书了,要去为她工作。”而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视频是他在讲解李白的时候,他说:“当初唐玄宗把李白赶出了宫廷,说李白不是个当宰相的料子。杜甫是李白的粉丝,听了李白的话,跟到大哥一起,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半路遇到了高适,三个人一起,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三个人蓬头垢面了大半年,杜甫说,我不干了老哥,我要回去。”不知道这个视频逗笑了多少人,原来以前的文人这么有趣。自带魔力光环他似乎有一种魔力,不需要过多地宣传,当你看过他的一个视频之后,你就会忍不住看完他所有视频,有一种追电视剧的感觉。当别人问他这其中有什么秘诀时,他只是很平淡地说了一句:“我本来就值得人家喜欢呀。”这就是他,一个真实,接地气,通过风趣地讲解,寓教于乐,让学生们在欢声笑语中学到新的知识的老师。戴教授人气有多高呢?他的课,堂堂爆满,不仅有坐着的,还有后排站着的,过道蹲着的。学生们这么拼就为了听上戴教授一堂课。那些课堂玩手机的画面在他的课上再也看不见。唯一有玩手机的情况都是拿着手机在录制视频,将戴教授的课记录下来,方便回去再多看几遍。家庭温馨和睦戴教授有一个和谐的家庭,他有一个很爱他的妻子。同样,他对自己的妻子也很好。在戴教授发布的视频中,时不时会有几个视频点赞量特别多。点开一看会发现,里面撒满了狗粮。其中一个视频,戴教授这样说道:“太太倒很大度,说以后咱们统一思想,家里的大事你说了算,小事由我来管。我激动得要死,我的命怎么这么好?后来才发现,自己掉进了坑。有的时候觉得是大事,想说点想法,立马被太太打住,这么点小事你还要管。结婚30多年,我家里就没有发生过一件大事。”你以为这是抱怨,并不是。这里面都是对妻子满满的爱。目光敏锐,洞察世事戴教授喜欢写文章,他目光敏锐,洞察世事,针对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会发表一些自己独到的看法,无论是人生、婚姻、爱情、世道或是时事,他都有自己的想法。趣味真实的话语,字里行间流露着戴教授的才识和情趣。后来有出版社精选了他的80篇随笔整理成随笔集,叫《你听懂了没有》。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因为戴教授普通话并不标准,在上课时他习惯于问大家一句听懂了没有,害怕同学们听不懂他略带地方口音的普通话。后来,这句话便成了他的口头禅,也成为大家经常模仿的一句话。戴教授有多真实,他曾说:“高兴了,何不开怀大笑?悲伤了,何不号啕大哭?何必矫情,何必伪饰,装什么‘高致’,要什么‘雅量’?即使成不了什么‘大器’,至少还可以做一个‘真人’!”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因为出名爆红而迷失了本性,但是他是一股清流。仍然过着平淡的日子,仍然珍惜和学生在一起的欢乐课堂时光,仍然陪伴着爱他的妻子。他,还是他,一个幽默风趣,寓教于乐的教师,他叫戴建业。

礼者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培养中、高等学校师资的重要基地!

图源:华中师范大学官网华中师范大学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占地面积120余万平方米,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首批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国家培养中、高等学校师资和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一、历史悠久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是在1903年创办的文华书院大学部、1912年创办的中华大学、1949年创办的中原大学教育学院的基础上,1951年组建公立华中大学,1952年改制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1953年定名为华中师范学院,1985年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并由中原大学创始人之一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校名。1993年江泽民同志为学校九十周年校庆题词:"发展师范教育事业,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学校在百余年的发展中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汲取了外来文化的养分,更弘扬了革命文化教育的传统,形成了"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为国家培养了30多万优秀人才。图源:华中师范大学官网二、校园环境华中师范大学占地面积1204023平方米,校内山峦起伏,树木成阴。学校东区有大片原始森林、北区有横跨两条马路的樟树林和桃李源、学校南门附近则有大片的水杉林,中部分布着牡丹园、梅园、玉兰园等风景点。南湖校区则面临南湖,波光荡漾。图源:华中师范大学官网华中师范大学的校园尤其以满山的桂花树而闻名遐迩,每年九月,桂树飘香,香飘满园。而形成了其独有的特色。华中师范大学在博雅广场特别开辟了"樱花园",在原有樱花丛的基础上,补种了400多棵各种品种的樱花树,将形成"春天樱花海"的又一景致。三、师资力量华中师范大学开设有75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目前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31000余人,专任教师201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240人,博士生导师397人,专兼职院士、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教学名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各类国家级人才40人。四、学科专业学校拥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2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湖北省品牌专业17个,是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高校和教育部信息化试点高校。五、就业情况华中师范大学2019届毕业生共7898人,其中本科毕业生4407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55.80%;硕士毕业生3297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41.74%;博士毕业生194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46%。截至2019年12月25日,学校2019届毕业生中落实就业去向7080人,就业率为90.49%。其中,本科生落实就业去向3889人,就业率为89.79%(公费师范生为100%,普通本科生为85.64%);研究生落实就业去向3191人,就业率为91.35%(博士研究生为95.41%,硕士研究生为91.11%)。相较于初次就业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部分毕业生就业有明显延迟的趋向,"慢就业"趋势明显。就业率统计图源:2019年华中师范大学就业质量报告华中师范大学2019届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主要为"教学人员",占比为68.06%;其次为"工程技术人员"(5.40%)和"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5.29%)。总体来看,成为教师是毕业生的主要选择。图源:2019年华中师范大学就业质量报告2019届毕业生中,有1093名毕业生的毕业去向为国内升学深造,升学率为13.84%,有91.95%的毕业生流向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其他毕业生流向了科研院所等,升学质量较高。其中本科毕业生中共有844人选择国内升学深造,升学率为19.15%;硕士研究生中,共有248人选择国内升学深造,升学率为7.52%。升学去向图源:2019年华中师范大学就业质量报告六、招生政策华中师范大学长期以来坚持"本科教育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本科教学的基础和中心地位。学校本科办学类型丰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完善。设有国家基地班(文科:历史学;理科:物理学)、直博班(文史、数理)、交叉班、"博雅计划"培养班、"未来教育家计划"培养班、省级英才班、战略性新兴产业计划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班。目前共有国家特色专业12个,省级品牌专业17个,国家和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试点学院)10个,建有全英文专业6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3个。学校是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承担高校。2020年华中师范大学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学校本科课程体系丰富完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学校开设有通识教育核心课、新生研讨课等课程类型,推进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课程强调学科专业基础和大类培养,学科平台课程要求实现大类打通。对高年级专业课程要求突出学生专业兴趣和发展方向,设置专业方向课程分向培养,促进个性化发展。今年华中师范大学招生计划暂未公布,可以参考下去年的招生人数,2019年华中师范大学的招生计划为4700人,其中公费师范生计划1600人,较2018年增加600人。为方便考生和家长了解华中师范大学的录取情况。在此,中国教育在线为大家总结了近三年华中师范大学在各省的投档线,以供大家参考。

理事

武汉研究生坠亡事件调查:陶崇园与导师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

“对王老师总觉得有种压抑感。那种服从式的对话,不愿意也得愿意。”和陶崇园一样,刘辰从不反驳,他觉得也没有必要反驳,“比‘我竟无言以对’还要无力的那种感觉”。陶崇园和妈妈、姐姐在一起。受访者供图文|新京报记者陶若谷 编辑 | 胡杰 苏晓明校对 | 郭利琴本文约6462字,阅读全文约需12分钟3月26日7点28分,陶崇园从五层宿舍楼顶的天台坠落。警方调查结论为高坠死亡,排除他杀,不予立案。坠亡者为武汉理工大学三年级的研究生,距离他26岁的生日只有两天。事发前,他曾向家人抱怨研究生导师王攀对他各种控制,令他困扰。事发后,家属在陶崇园的电脑中发现了一个名为“2018毕业资料”的文件夹,里面保留了自2017年10月以来所有与王攀有关的聊天记录和邮件往来。陶崇园姐姐陶敏发微博称,陶崇园多年以来承受着导师王攀的“精神摧残”,并将自杀原因指向他。陶崇园宿舍楼门口,案发时他从这里跑进后坠楼。新京报记者吴明敏 摄我们近日走访陶崇园的同学以及王攀的学生,试图还原师生二人之间到底存在一种怎样的关系;以及一个即将毕业的研究生,又如何一步步走向死亡。“再忍忍吧,挺几个月就过去了”3月26日凌晨2点,一个电话打乱了任霞和全家人的生活。电话那头,儿子陶崇园说身体不舒服,“头胀,喘不过气,脑子里一直在思考问题,睡不着。” 任霞问不出究竟,起身准备穿衣服,想去学校看看他。几分钟后,儿子又打回来告诉她不用来,“明早再说”。陶崇园的宿舍里,刘兵(化名)听到这几通电话,觉得有点奇怪,“有病看病就好了,干嘛打给妈妈,又说别担心。” 随后,他听到陶崇园又打给了导师王攀,也说身体不舒服。通话过程中,宿舍室友都醒了。王攀和陶崇园室友也讲了几句,让室友打120带陶崇园去医院,“多看着点他。” 三个室友穿好衣服起身了,叫了车。陶崇园忽然又说不去了,像小孩一样不愿下床,劝了几次也不听,也问不出到底怎么了。将近凌晨三点,大家陆续睡了。5点14分,一个室友起床发现他没在床铺,打电话问他,他说在厕所。室友说,两边厕所都看过没在,他支支吾吾了一阵。大约10分钟后,他回宿舍了。吱呀的开门声,是睡梦中迷迷糊糊的室友听到陶崇园的最后一个动静。再睁眼时,他们已经听到楼下任霞的嚎啕大哭。案发当日陶崇园坠落地。新京报记者陶若谷 摄天刚亮,担心了一夜的任霞就出门了,去学校看儿子。任霞在华中师范大学的食堂做后勤,走到武汉理工大学大约20分钟。她一路上都在想,她和儿子几乎天天见面,有事一般通过微信交流,很少打电话,到底怎么了?6点20左右,她见到了儿子,“脸色不是蛮好”,说了一句,“妈,来了”。两人多数时间沉默,偶尔用家乡话聊几句。听儿子说心里烦,就带他去校门口吃早饭,“一碗热干面没吃完,就说吃不下了”。往回走的路上,陶崇园又说起导师王攀,“我感觉我要崩溃了,我不晓得怎样摆脱王老师。”任霞劝他,“再忍忍吧,能不翻脸就不翻脸,再挺几个月就过去了”。26岁的陶崇园,正读研究生三年级,今年夏天毕业。他之前和母亲说起过导师王攀对他的各种要求,任霞都劝他忍。陶崇园回答,“妈,我的心里你不明白。”然后,他转身就要走。任霞想拉住他,陶崇园没理会,径直往宿舍方向走,之后跑了起来。任霞跟在后面追。50岁的任霞跑过篮球场旁边的那条上坡路,累得气喘吁吁,还是追不上前面的儿子。几分钟后,任霞追到男生宿舍楼的院门口,隐约听到有人喊“跳楼了”,灰色水泥地上,一双棕色鞋子让她瞬间慌乱,她挤过门禁冲进院子,儿子陶崇园趴在地上,已在血泊之中。听到哭喊声的刘兵惊醒后,没敢探出窗看,心里隐约知道是他。事件发生后,通往天台的楼梯口已经上了锁,之前学生可自由出入,很多人在楼顶晒衣服。警方对家属称,在那里找到陶崇园的黑色外套和钥匙。经过调查,警方认定为自杀身亡,不予立案。自杀的前一天,根据多位同学回忆,陶崇园踢了一场球,聚餐后回到宿舍睡觉。晚饭时间出门,23点左右回到宿舍,中间的几个小时,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3月31日,陶崇园的宿舍还和往日一样,他床铺下的绿色塑料桶里堆满脏衣服,常穿的那件篮球衣搭在最外面。刘兵和另一个室友站在窗边,发了会呆。他们清楚地记得,三年前,刚读研时选宿舍的那天,为了抢这间屋子,既定时间9点半开始,陶崇园拉着他们8点半就赶到候选地点。“三层又朝南,窗户刚好有阳光。”陶崇园说。陶崇园宿舍凳子上摞着的书,新京报记者陶若谷 摄班主任的军事化作风2011年,19岁的陶崇园从武汉新洲区一所中学考入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对于经常考第一的他来说,只能算一次失败的高考。他大一就读的班级,班主任叫王攀。他1971年出生,2003年至2005年在武汉理工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现任校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控制与决策研究所所长。陶崇园的导师王攀。图片来自网络在李浩和几位同学的印象里,他算是一个合格的班主任。虽然不教课,但和学生走得很近,不像其他班主任形同虚设。李浩记得,暑假时他让班委统计贫困生,回家的路费他给报销一半。对班委和单科第一的同学,尤其照顾。陶崇园就是其中之一。晚自习上,李浩看书累了趴桌上休息时,余光感觉到斜后方的陶崇园坐得笔直,刷刷写字。基本每天,他都是最后一个走的。在同学眼里,他刚来时比较瘦,浓眉小眼透着质朴,是王老师最喜欢的那个类型:学习好,老实,人品好。尽管在学习上有足以骄傲的成绩,年年都拿奖学金,但陶崇园显得不太自信。李浩有一次和他聊起一位政界名人,陶崇园问那是谁,李浩随口说,”这你都不知道?“两人分开后,他收到陶崇园发来的信息,“不知道不是很正常么?”来自城市的李浩才意识到,这个人很认真,也许不该这么对他说话。他隐约知道陶崇园来自武汉城郊的农村,衣服和生活用品没有一样品牌货,很少用网络用语或表情包,平时和同学交流不多。到现在,母亲任霞一年打工的收入也就三万,父亲在50公里外的老家养鱼,一年挣两万。王攀有一个实验室,名叫C&D,是“控制与决策”英文名称(control & decision)的缩写。这是一个自动化领域的术语,但“控制与决策”的这套理论不但应用在学术上,也经常被王攀挂在嘴边,教育大家时刻谨记,应用于生活。“控制与决策”(C&D)实验室。新京报记者陶若谷 摄入实验室要“拜师门”,陶崇园成为第一批入选的本科生。李浩随后也加入了,“拜师”那天陶崇园带着他去。在王攀家里,他行了下跪礼和作揖礼,陶崇园站在一边。“他比你大,就叫哥哥吧。”王攀说。李浩觉得这些“还算正常”。另一名实验室的成员刘辰则认为,“我内心是很抗拒的,对自己亲爸也没跪过,心里觉得很别扭。”刘辰从一进校,就感受到王攀老师军事化的作风。生活中,他经常要求学生立正、转身、站军姿、做俯卧撑。他喜欢运动,足球、羽毛球、乒乓球都有规律地锻炼。他经常说自己“反应灵敏,运动能力、天赋强”,让大家多锻炼。叫学生名字的时候要喊“到!”,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实验室QQ群里,对所有人都提这样的要求。不过,在照顾学生和花钱方面,李浩和刘辰都承认,“他很大方”。实验室的人几乎都给他带过饭,他会多给一些,算“跑腿费”。王攀让陶崇园为其买饭的聊天记录。图片来自网络除了实验室,王攀还有一个足球队。高中时只打篮球不踢足球的陶崇园,被他拉进队里。从那时起,还在本科阶段的陶崇园,就过上了研究生一般的生活。比起刚入学时的内敛,他慢慢放开一些。球场上,他是中后卫,实验室里,他是年年拿奖学金的学霸。这两个组织的所有经费出入账,都由这个“管家”负责。刘辰说,王攀为自己的实验室设置奖学金,但得奖的要贡献出一部分,毕业生也要回报实验室,“不是强制的,但大家基本都会给”。他还听陶崇园提起,得奖时王攀会多给他一些,再让他把多给的捐出来,“这是老师帮我树立威望”。陶崇园向同学叙述捐献奖学金经历的聊天记录。图片来自网络任霞和丈夫都记得,本科期间,王老师对孩子很好,还托人往家里带过茶叶和水果,“别人都是给老师送东西,这个老师还给我们送东西。”王攀来过她的餐厅吃饭,她每次都热情地接待。她从没想过,有一天,她会冲这个中年男人大喊“还我儿子的命”。“曲线救国”转折出现在2014年末。本科即将毕业,他申请了保送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并得到该校一位导师的认可接收。多位同学记得,陶崇园十分想去,但王攀希望他留校,他不知如何拒绝。“对王老师总觉得有种压抑感。那种服从式的对话,不愿意也得愿意。”和陶崇园一样,刘辰从不反驳,他觉得也没有必要反驳,“比‘我竟无言以对’还要无力的那种感觉”。陶崇园最终还是留在本校。陶崇园在写给华科导师的邮件中说:“我申请取消华中科技大学专业型硕士资格,一是答应过导师留在本校,二是与导师商量后有出国读博的可能。”2014年,王攀给他写了一份承诺,“优先推荐该同学赴美读博”。王攀写下的承诺书。图片来自网络放弃了理想的学校,但陶崇园对出国读博士仍抱有很高的期待,可事情没有他想象中的顺利。2016年10月17日,他曾向一位学姐咨询,想找老师请教申请国家留学基金,王攀知道后很生气,用了”叛逃”这样的词。陶崇园想直接申请出国,而王攀希望他留在研究所读博,即使出国,也希望申请“联合培养”的学校。学姐鼓励他,尊重自己的选择,“我们都被他说过,不用在意”。在此后的一年里,陶崇园一直为出国读博努力。他的外号叫“陶博士”,在李浩眼里,他就是为博士而生的人。念大一时,李浩听到他讲梦话:“这一行乘以多少加上这一列….” 他第一次知道有人做梦也想着线性代数。陶崇园求学期间所得的荣誉证书。图片来自网络2017年入秋,进入研三的同学大多数为找工作而奔走。陶崇园不在其中,所有人都以为他要读博士,包括他自己。九十月份,陶崇园联系了几所国外院校的导师,其中一个曾是王攀的学生。这位导师与王攀沟通后表示,“我大概率不会接受,除非您同意。”王攀回答,“如果陶放弃武汉理工大学的硕士学位,则我无权做任何建议。”这份聊天记录也被陶崇园保存在了电脑里。王攀与国外导师沟通的聊天记录。图片来自网络聊天记录显示,与陶崇园交流时,王攀连问了两个问题,“你是否决定不在研究所读博?你是否愿意承担在对上一个问题回答‘是’后,研究所给你的相应系列反应?”陶崇园问,“王老师,我能当面和你谈一吗?”王攀说,不回答这两个问题,就没有谈的必要,“只需回答是或否”。两人并未就出国读博一事达成一致,王攀在聊天中明确表示不会推荐其出国,并让陶崇园“三天内离开实验室”。陶崇园暂时放弃了出国读博的计划,他对刘辰和李浩说,打算毕业工作一年,再考博士,那样就不需要导师签字。在武汉,他找到了一份年薪20万的工作。任霞也知道这件事,儿子告诉她,这是“曲线救国”。陶崇园最大的梦想,就是到高校当老师,他需要一份博士文凭。但他曾和同学说:“我是百般不愿意读他(王攀)的博士,读了我的人生就是他的了。”两个月前,陶崇园收到姐姐发来的一个链接,标题写着《寒门博士之死》,讲述了今年1月发生在西安交通大学一起和导师有关的博士自杀事件。他说,如果自己读了博士也是这个结局。一语成谶,只是,他还没等到考上博士的那一天。陶崇园和姐姐的聊天记录。图片来自网络跳出王攀的圈子没有妥协的陶崇园被踢出了QQ群。10月26日,王攀发出群公告:经研究,决定解除陶崇园同学实验室基金会秘书一职,因为他目前的道德水准已滑落道德底线以下。之后又发了一条,把“以下”改成了“附近”。刘辰说,估计王老师也觉得,陶崇园“道德水准在底线之下”,没人相信,不能服众。七年来,“道德”一词他已听的太多,他和一位同学说,之前被王攀的强势、道德绑架与恩惠三重叠加的模式“唬住了”。王攀几乎不坐公交车,如果去远处,就由一名学生开车接送,他若不在,陶崇园负责叫出租车。“6点15分、6点45分电话叫我起床!”“是!”这样的对话经常发生在师生之间。王攀经常让陶崇园叫自己起床。图片来自网络他有洁癖,很少碰纸币,掏钱给学生时,就拎起衣兜,“你自己拿。”李浩还给他修过运动鞋,开胶了,用502粘好。他一个人住在教职工宿舍,屋子刷着白墙,木地板上堆了些杂物。李浩去送饭时,只有他一人在家,“也没听人提起,屋里还住着什么人”。李浩第一次给他按摩是晚上八九点钟,“手掌拍拍后背,捶捶腿,按按腿”。旁边电视开着,他记得是一场体育比赛,边按王老师边问近况,说“谈谈心”。“按完他很客气地说,谢谢,然后我就走了。”李浩说,白天运动完之后,他肌肉要放松一下,就会找学生按摩。大多数人都很反感,偶尔轮到了去一两次,“主要是陶崇园去,王老师也看不上我们,觉得我们不够自律。”被王攀“看不上”,同学们反而有些庆幸。每次约陶崇园吃饭,到了八九点钟他就得走,“谁都知道是去王老师家”。王攀曾多次要求陶崇园喊他“爸爸”,而王攀也常常称呼陶崇园“儿子”。这件事直到两人聊天记录曝光,陶崇园身边的朋友才知道,觉得不可思议。“晚安前,等这六个字——爸我永远爱你。”陶崇园纵然极不情愿,也还是这样叫了。陶崇园的亲生父亲表示从未听过,他说,儿子只有过节才回老家,每年只见上四五次,“不知道这个老师是怎么想的”。王攀让陶崇园称呼自己为“爸爸”的聊天记录。图片来自网络他试图跳出王攀的圈子。被踢出群那天,他和一名同学说,看到“道德”、“弘扬”这样的词就感到一阵莫名的害怕,现在终于解脱了。可此后的数月里,每晚十点多他还是会收到王攀发来的消息,找他“谈心”。两人言语间,陶崇园不像从前那么百依百顺,有时会以身体不舒服为由,称“想休息了,望老师批准”。“我把过去的人生都理解了”3月22日中午,陶崇园又接到王攀发来的带饭指令,“想吃华师的菜”。此前,他已经把饭费保管权交给另一名同学,并表示以后不再负责这个工作。中午12点左右,送饭时因为礼仪的问题又被说教。他给家庭群里抱怨:受不了了,送饭还要鞠躬致歉。他给王攀发了一条短信,“我冒着雨给您送了饭,我肚子饿的咕咕叫,我哪里想到别的什么,我只想赶紧回去吃饭,为何您要求这么高。”妈妈劝他能不翻脸就不翻脸,他说,“肯定不翻啊,我只是希望有我自己的空间,但我不希望和他走近,我承受不了了。”当天,一则高校自杀的新闻引起了他的关注,当事人和他同一所高校,也是硕士,身陷网贷危机,上吊自尽前留下了遗书。他把消息发给本科同学王元东:“几个关键词你自己联系:寒门、内向迷茫、三好学生、大型国企、借贷、痛苦、跳楼。”那天两人约了晚饭,陶崇园没怎么吃,说不太舒服。他最近在研究人性、哲学和水属性,觉得很好玩。问起和王攀的关系,他说“基本上搞定了”,不像平日提的那么多,倒是提起刚交上的女朋友,别人介绍的,还没见过面就在微信上确立了关系。饭后,他们去了学校的足球场。女足正在训练,陶崇园走过去,传授射门技术。王元东觉得他很反常,“这个人从不秀花哨”。陶崇园(左二)、王攀(左三)和球队队友的合影。图片来自网络3月24日,王元东收到陶崇园的微信:我把过去的人生都理解了。很多同学都无法接受陶崇园的离开,觉得他从保研到读博到工作,一路磕磕绊绊,很不容易。事件发生后,有人在QQ群和王攀公开对话:“您长期以来的压制,这确是事实,通过他家属提供的信息,也能看出他非常想要脱离您这里。现在所有的矛头都指向您,您应该站出来提供证据。”王攀在群里回复,“我忽略了一个事实,他可能是隐忍着和我装着很亲密,我和他很早就认了‘义父子’关系,对他期望值很高,压了不少担子。”但对于家属方面提出的不让毕业、主动保研退回、推荐读博不兑现三件事,他称均不属实,会拿出证据。王攀称他曾在与陶崇园交流时,指出他有抑郁症,并在研究所内部小范围通报,将他列为重点关注人员。陶敏觉得不可能,“陶崇园和每个人相处都很好,除了王攀”。在她提供的一份疑似王攀回应文章中,这样写道:古代入室弟子模式和英国剑桥的本科生导师制非常可取,晚上面对面交流无所不谈,并在长期交往中形成了一套“特殊的语言”。疑似王攀的回应文章。图片来自网络他说自己哭了两天,“你们公开哭,我只能偷偷哭。”对于这个回应,李浩觉得,“可信的是,他确实把陶崇园当成入门弟子培养,可悲的是,他都不知道自己错在哪儿了。”他记得王攀反复讲过自己读博的经历,由于和系主任有矛盾,发了十几篇论文仍不让毕业。答辩时,他把院长请过来,院长让大家说看法,没人吭声,院长说,我觉得不错,于是通过了。他教育我们,“遇到困难,要自己想办法,有实力才行。”▼你认为陶崇园是因何而死?

孰短孰长

华中师范大学2020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出炉,7月27日起开始快递!

7月27日起,华中师范大学将通过培养单位陆续发放「 2020级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祝贺你被录取为华中师范大学2020级硕士研究生,欢迎来到华中师范大学深造!为帮助你按时顺利报到,请务必认真了解以下信息:一、报到(一)报到时间及要求报到时间为2020年9月11日。在规定报到时间内,我校在武汉三大火车站均设有迎新接待站。报到不得提前或推迟,因故不能按期到校者,须来电或来函并附证明向所在学院(中心、所、研究院)请假,未经请假逾期两周以上不到校办理注册手续者,取消入学资格。来校报到时,请持毕业证书原件(同时交复印件一份)、录取通知书、新生报到单和身份证报到。(二)新生网上“一站式”自助报到流程今年我校研究生新生继续实行网上一站式自助报到,请新生务必于8月21日8:00至8月24日17:00时间段内,登录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新生自助报到系统依次完成相关手续,以免影响正常报到。1.登录网址:请新生访问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新生自助报到系统页面报到。用户名为本人学号,密码为身份证号后6位(末位X请用大写)。2.基本流程:①确认并补充填写个人信息 → ②网上选房 → ③网上缴费(含学费、住宿费、医保费)→ ④打印报到单二、咨询方式详见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小诗提醒:请各位同学保持手机畅通,收到录取通知书后,按照上述要求做好入学前的各项准备,按时前来华中师范大学参加新生报到。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完成录取工作后也将尽快寄出,请耐心等待~下面一起来看看2020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吧:2020年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以华师最新启用的南湖综合楼作为封面这幢高颜值、高科技的综合教学楼象征着现代化、新成就寓意着同学们作为桂子山的新生力量定会继往开来、创造新辉煌而欢快活泼的红色传达着喜悦祝贺新的山民们即将开启华师之旅激励大家在未来的日子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荣光初心永恒,在考前努力躬耕终换梦想成真,在炎夏如愿以偿相信收到通知书的新山民们此刻一定是激动万分下面就让这份通知书带大家一览桂子山文华公书林绿瓦飞檐,红旗招展景仰“爱我中华”的庄严历史悠久的文华公书林承载着一代代华师人的记忆图书馆阳光洒过图书馆的落地玻璃映照在书本上书页翻动,沙沙作响浩如烟海的文献,安静的自习室早八的晨曦,夜晚的灯光只等你博闻强识,逐梦远航恽代英雕像革命先烈恽代英身着长衫,手持书本目光炯炯有神舍小我,为大我他不仅矗立在校园内更住在代代华师学子的心中博雅石博雅石静静在博雅广场伫立一笔一划,是华师人的坚守与初心坚如磐石,从未转移十号楼红色的外观,独特的造型博雅广场上的远望便已窥见了他的独特人文魅力绿树红墙间铸就着少年对梦的期许二号楼雕栏画栋,琐窗朱户青砖绿瓦,飞檐斗拱古朴典雅的二号楼见证了华师的百年沉淀从古朴典雅走向现代化不变的是治学之道,是大师风范梅园走下绝望坡映入眼帘便是梅园待到春日这里便是梅花盛放的芬芳而仲夏时分,他被层绿掩映只为驻足的人提供阴凉露天电影场在晨曦下听过书声琅琅在月光下欣赏笛声悠扬在夏风中感受迎新晚会的炫丽光芒那依山而建的一节节阶梯那闪动着无数画面的白色放映墙都是故事,关于青春,关于时光佑铭体育场绿茵场上,热血难凉这里是少年力量的试炼场朗朗的读书声伴着鸟鸣响起锻炼的身影随着清晨和夜晚聚集又归去这里是佑铭体育场南湖综合楼蜂巢和键盘的设计大气恢宏的外观智慧教室、无纸化图书馆、开放式学习区最新启用的南湖综合楼处处透露着高科技现代化的气息祝贺你,以努力拼搏的姿态实现梦想的精彩,华师定会因你的到来更加明亮。今年九月,我们在桂子山上,迎接乘风破浪后再次扬帆起航的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大宣传部舆情与新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姚然 李琳 图片:宋汉涛 黄心怡 审校:刘志强

立德明道

导师的日子,也不好过了

导师,作为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力量,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任。在一般人眼中,导师头衔听起来光鲜亮丽,学术成就和社会地位均高不可攀。然而深度了解后才发觉:导师的日子也不好过,许多辛酸“不足为外人道”。近年来,国家频发政策对导师出手。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教师评价要“破”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行为,全力构建潜心教学、全心育人的制度要求。这些改革风向标,不断将高校导师的评价体系要求推上了新高度。资格收紧,告别“铁饭碗”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硕士乃至博士遍地走,对导师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博士学位是最基本的“标配”。上海一“双非”院校2021年教学科研岗位招聘的基本条件而在名额更为紧俏的顶尖高校,往往是招聘师资博士后,作为师资后备人选。在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并出站后才能得到副高级职位。图源:复旦大学法学院师资博士后招聘启事这种情况下,工作其实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随着高等教育体制不断深化发展,导师再也不能“一劳永逸”了。年审:导师不再“终身制”2020年7月29日,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会上提出,打造一流的研究生导师队伍,要深化导师管理的机制体制改革。探索打破导师身份“终身制”,建立导师招生资格年审和动态调整制度。软科整理发现,已有多所高校在导师动态管理机制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2020年3月,中北大学研究生院公布了2020年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审核申报情况,其中49名校内硕士生导师、6名校外硕士生导师暂停招生一年。2020年7月,西南政法大学发文称,在2019年和2020年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审查中,20名博士生导师、50名硕士生导师被暂停2019年招生资格,10名博士生导师、92名硕士生导师被暂停2020年招生资格。2020年7月31日,华南理工大学正式启动了2020年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工作,进一步打破导师“终身制”,不断增强导师的岗位意识,真正实现导师资格向导师岗位的转变。2020年8月,深圳大学公布了2021年硕士研究生导师招生条件审核结果:招生条件审核通过率约70%,此数字略低于往年。2020年12月21日,天津大学宣布,正式将育人能力提升纳入导师的年度必修课,打破以往“一次培训、终身免考”的导师认定机制。图源:天津大学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打破导师“终身制”,很大程度上将增强导师的岗位意识,实现导师资格向导师岗位的转变。评聘:与“职称”解绑目前在中国的高校中,其实存在着职称与岗位不对称的情况,教授、副教授等“岗位”级别,并不意味着有正高、副高等“职称”。这与长期以来实行的“评聘分开”的聘任制度有关。评聘分开,即聘任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与获得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分开,在高校中往往出现“高职低聘”。一般来说,现在到高校工作的博士不用申请,即可获得讲师职称。讲师不带研究生,副教授级别能担任硕士生导师,教授水平是博导,这还得是有博士点的学校才行,没有博士点的高校,也只能授予硕士学位,教授最高也就是带硕士研究生。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一套严格的、较为完善的导师遴选制度,其中与“职称”的捆绑关系较为固定。2015年的一份统计研究中发现,在全国研究生导师中,具有高级职称者比例为96%,中级职称者占比为4%,在博导中,高级职称所占比例则会更高。图源:北京理工大学关于开展2019年博士生导师资格评定工作的通知图源:西北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聘任与考核办法然而,职称评定存在着名额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在部分高校,副教授甚至讲师已经实际承担了博导的岗位职责,而迫于职称的硬性要求,没有博士生招生资格的他们只能“挂靠”别的博导,这就造成了“有的博导不带博士生、而带博士生的又无导师之实”的怪圈。教育部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我国博士生导师达11.5万人。显然,这么大规模的群体,无法全部满足给予“职称”的要求。不少高校因此走上了改革之路。早在2012年,清华大学就取消了“博导评聘”制度,清华副高职称以上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均具有博士生指导资格;还允许特别优秀的讲师带硕士生。随后,不少高校效仿。但质疑的声音也接踵而至:博导资格对副教授放开,是否会导致博士生教育质量的下降?毕竟,一般高校的副教授,和清华的副教授,并不能在同一个“重量级”。放开博导资质,解绑职称关联,导师为了争夺优质生源,只有靠自身的科研优势、教学水平才能抢占先机。虽然看起来似乎是放宽了导师的评定资格,但只有导师自己才知道,竞争越来越激烈了。2020年9月29日,教育部公布《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制定完善的博士生导师选聘办法;选聘副高级及以下职称教师为博士生导师的,应从严控制。博士生导师在独立指导博士生之前,一般应有指导硕士生或协助指导博士生的经历。对于不适合继续指导博士生的导师,要求及时退出导师岗位。导师评聘和职称“脱钩”,对于“新人”来说,干同样的活,待遇与“老人”却不是一个水平线。为了保住职位或谋求晋升,只能拼命做科研、搞项目、申请基金……身处“高位”,也不得不被“内卷”的洪流裹挟。明确红线,扭转“轻教学”研究生导师作为科研工作的主要承担人,本身有巨大的科研、晋升等压力。事实上,导师对于学生主要在于“导”而不在于“教”,如果要求导师对学生的管理和教学做到事无巨细,那未免不合情理。在有些学校,研究生的培养经费是从导师的项目经费里出具一部分的,加上各种调研、文章版面费等,造成导师不得不多接项目、多申请课题,才能保障学生和自己的科研成果,就造成了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不参与本科教学,不合格!2018年的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是不合格的高校,不重视本科教育的校长是不合格的校长,不参与本科教学的教授是不合格的教授。” 给教授明确划了条“合格线”——要参与本科教育。早在2012年,为了把教授拉回本科生课堂,中南大学就出“狠招”:在职称晋升、岗位定级、年终考核、津贴发放等方面严格执行“本科生教学工作一票否决制”;教授、副教授给本科生授课的课表和实施情况,通过校园网络系统向全校师生公开,堪称“史上最严讲台令”。同年,湖北媒体报道,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教授们纷纷走向教学一线,给本科生上课蔚然成风,有些学校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比率达到了95%以上。2016年,安徽科技学院在安徽省率先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在原来辅导员班主任教学管理模式基础上,选聘一些高水平的专业教师和管理干部担任本科一、二年级的导师,每名导师指导1-2个宿舍的学生。2017年,招收首批本科生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正式宣布,对本科生的培养将采用“师徒制”指导模式,为每名本科生设置学业导师。在新时代的高等教育背景下,2019年3月22日,江苏省教育厅出台《加快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实施意见》的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出,如果教授连续两年不给本科生上课,其职称将改为研究员。随后3月28日,东南大学发布的《2020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提出,学校将从包括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及院士在内的2800多专任教师中挑选优秀的来做本科生导师,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开展科学研究,参加学术交流和讨论,接受真实的科研训练。要“马儿”跑,却不给“吃草”2019年10月8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突出教育教学业绩在绩效分配、职务职称评聘、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重,明确各类教师承担本科生课程的教学课时要求。切实落实教授全员为本科生上课的要求,让教授到教学一线,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把教授为本科生的授课学时纳入学校教学评估指标体系。教育部门和高校把给本科生上课作为导师聘任和评价的关键指标,无疑是给导师施加了压力。但政策的强制规定并不等于实施效果的最优,让导师自愿、主动地投身给本科生讲课的工作中,还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在同样的评价体系内,一个科研成绩突出的老师相较于一个潜心教学的老师,前者无论是在职称晋升,还是在各种奖项的评定中,都占有明显的优势,导师们轻视教学任务也无可厚非。这种情况也与教学活动的“效益”甚微不无关系。陕西师范大学公开的课时费等人员费用发放标准中,教授:不超过150元/课时;副教授:不超过100元/课时;其他人员:不超过80元/课时。图源:陕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有高校为了鼓励导师走上讲台,出台了奖励措施。比如浙江大学2011年起设立“心平奖教金”,其中杰出教学贡献奖为获奖的一线教师每人奖励100万元人民币;武汉大学也设立了“本科优秀教学业绩奖”,用于奖励在本科(含研究生基础课)教学一线工作业绩突出的优秀教师。但必须承认的是,课时标准、奖励措施相比动辄百万级的科研项目经费,仍是“天壤之别”。一流大学离不开一流的本科,一流的本科需要一流的教师来教学。让导师回归课堂,高校可以探索的方面还有很多。责任加重,尺度难把握2020年9月21日,多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意见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要把招生、培养、管理研究生的权利落实给导师,并以此提高导师的责任意识。然而赋予导师权利,并不意味着导师就能行使权利,而且毋庸置疑的是,导师还陷入了被更加严格监督的境地。学生学术不端,导师责无旁贷2020年9月,教育部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9546号建议的答复》中表示,将给予导师决定博士生、硕士生能否毕业的自主权。这一话题迅速引起热议,导师的职权似乎被放大了;赋予导师自主权没有问题,可研究生的合法权益谁来保护?看起来研究生更“弱势”的情况下,会不会加剧导师和学生之间的的矛盾和冲突?导师作为学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在学术上的话语权应该毋庸置疑。2020年10月16日,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出台新规,研究生在学期间未经研究生指导教师审核同意公开发表的论文或其他学术成果,不得用于评奖、评优、申报各类项目和学位论文成果要求等。单方面放权给导师,保障了导师的学术话语权,但是如何防范导师不滥用权利,构建和谐的导学关系,各式各样的担忧也开始显现。学生的论文可以看作是个人的学术成果的体现,但是如果没有导师的指导、监督,这样的研究学习也是值得商榷的。在实际情况中,导师往往也很委屈:如果学生不学无术,混日子熬毕业,导师只有拿发表论文、学位才能激起学生的一点奋斗意识。学生被导师卡不毕业,可以向学术委员会申诉;超期太久未能毕业的学生,学校一纸清退就可以。而大概率情况下,即使学生做得再差,导师也得让他毕业,因为学生延毕太久或是未毕业的数量太多,最终影响的是导师的招生资格,导师被占用的名额、资源和时间,往往无处诉苦。2020年11月26日,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在研究生教育工作会上讲话时表示,对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要从严把关,对博士学位论文要更加规范和严格,一定不能怕得罪少数人。图源: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对研究生导师上岗有明确的要求和提高招收指导学生的条件,对出现问题论文的导师一定要严格追责。“学校规定出现问题论文的导师要停招两年,同时所在的学院减两个博士生招生名额,整个绩效减2-3%,大概每个人减四五千块钱,我们说这都轻了,如果还不能刹住车的话,那就只有从重了,我看导师停招5年、减10%的岗位津贴都是应该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李奇曾表示:“学术诚信是师德的重要内容,导师跟学生的学术成果按照参与度多少如何署名等都应该有所规定。” 保障导师的指导权和评价权,激发导师的权利与责任意识,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益尝试,只是这其中的尺度却难把握。“非学术责任”,导师承担吗?在中国文化中,导师的地位可见一斑,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就要求导师更多关注学生在学术之外的方方面面。在高校中,学生采取极端手段伤害自己或者同学的例子不在少数。事情发生之后,导师往往被置于舆论风暴的中心,批评、谴责不绝于耳。但是,必须承认的是,极端事件的发生,一定是导师的责任。《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要求,导师要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既做学业导师又做人生导师。避免极端事件的发生,导师显然有责任采取预防措施。但不能研究生一出事,就怪罪到导师身上。一个年龄上成年的人,仅仅通过3-6年的指导,却要对其一切负责,这本身是否合理呢?导师的弱势大概只有导师们才能惺惺相惜。导师有义务主动了解、关心研究生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态,尽可能对遇到困难的学生施以援手——但,须知导师并不能对学生承担无限的责任。近年来,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异化”,频频引发热议。有关部门、高校在政策制度方面积极探索变革,为和谐的导学关系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然而不可否认,我国的导师制并不健全。导师承担的学术责任和人生导师责任,两者之间的平衡很难说清楚。导学关系小到对于学生的培养,大到对于学科、学术的发展都至关重要,一段导学关系的形成取决于导师和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在浩瀚的学术银河里,学生与导师本就一脉相承,互相体谅,或许才能自由翱翔。

华中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分专业报录比公布!4个专业0录取!

文都考研近日公布了华中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的分专业报录比详情。各位拟报考该校的考研生注意收藏阅读。从下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今年录取人数在100人以上的专业仅有化学学院的化学专业,其次是政治学专业,录取了98人。值得注意的是有四个专业录取人数为0:课程与教学论(3个学院),学科教学(音乐)这四个专业今年仅录取了推免生。不知道明年会不会扩招。文中还给各位同学整理了2021年华师大各专业拟推免生招生计划,以及2020年硕士研究各专业的复试最低分数。均来自华师大研究生招生办。一,华中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分专业报录比报录比较高的专业有:化学学院的化学专业,录取102人;政治与国际关西学院的政治学专业,录取98人;教育学院的教育学专业,录取88人。报录比为0的专业有:生命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的课程与教学论专业,音乐学院的学科教学(音乐)专业其他各专业报录比请看下表:来自:文都考研二,华中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复试最低分数线各大院系的服饰最低分数线看下表,分数较高的院系主要是心理学院的心理学专业,达到393分之高。三,华中师范大学2021年推免生分专业招生计划目录华中师范大学2021年各专业推免生计划中,人数较多的专业有:文学院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推免计划68人;化学学院的化学专业,推免计划40人;教育学院的教育学专业,推免计划30人;其他各专业2021年推免计划看下表注:数据均来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麦麦仅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大将军

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64岁的戴建业教授,最近很受欢迎

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64岁的戴建业教授,最近火得不要不要的!他在抖音的粉丝已经超过了5000000!有人说他不务正业,也有人骂他“有失文人风骨”,可真相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本来只是出于好奇,我试着点开了戴教授的讲课视频,结果却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看完了十几条,这听课就跟听相声似的。没想到,以前上学时觉得生涩难懂的古诗词,在这位教授的解读下,竟然如此生动有趣。于是便有了一个基本的判断:这凭的全是真本事和扎扎实实的功底啊!都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深厚的才学积累,哪里会有此刻的谈笑风生和寓教于乐的魅力?这不但不是“不务正业”,反而应该是业务能力的一种延伸和升华。难怪他的学生说,戴老师的课,基本上每次教室里都是提前就坐满了人,不光本校的学生,更有来自其它学校的大学生慕名前来听课。对于这一点,网友们表示深信不疑,因为从网上戴教授讲解古诗词的视频里,我们不难发现他的与众不同的魅力:让人在轻松愉悦甚至是在捧腹大笑中,不知不觉就读懂了一首看似艰涩的古诗词。寓教于乐,说起来容易,事实上这不是每个人都轻易能做到的。不过,戴教授也提醒说:网上的视频片段虽然有趣,但学知识还是要系统地去上课和看书。为了让更多的读者,特别是更多的青少年孩子喜欢上古诗词,戴教授整理了自己多年来的诗词讲解,出版了《戴老师魔性诗词课》,在这本书中,精通古诗词的戴教授几乎把唐诗和唐代诗人解说了个遍。有读者留言说:“从来没有对古诗这么有兴趣过,听戴教授讲古诗,如同身临其中,意犹未尽。”“懂诗的、不懂诗的,都被逗笑了……”既严谨,又幽默,既让人读懂古诗学到知识,又让人在开怀一笑中心情愉悦。家长朋友不妨带着孩子们读一读这本书,领略一下这位被学生追捧的大学教授是如何讲课的。在沉浸式的阅读体检下,也许会让孩子从此爱上古诗词。喜欢的点下面横条去看看吧!戴教授的诗词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