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关于学科历史的几件事(二)初试选择篇敢问天籁

关于学科历史的几件事(二)初试选择篇

点击上方“玮鑫学长” 上学长车哦!昨天讲了关于学科历史复试时需要知道的事情,今天咱们讲一下19学科历史考研之前不得不了解的几个问题。报考学科历史有哪些优势,哪些劣势?想必这是很多学弟学妹想了解的问题。首先,学科历史作为专硕学制只有两年,会比同年入学的朋友早一年找到工作,对于既想早点工作又想提高学历的同学来说不失为一种高性价比的选择。其次,学科历史的录取人数相对多一些,大部分院校每年录取二十多人是很常见的,报考压力比较小。其三,学科历史专业实用性很强,基本上第一年上课,第二年实习,直接进中学接触一线教学,增长教学经验。Ps:有学妹在后台问,想当老师会不会选择学科历史好一些?答案是不一定,大部分中学比较青睐学科历史专业的学生,但越来越多的好学校开始看重学硕的学术功底。所以,拥有扎实的历史基础加一定的教学能力是成功的不二法门。凡事有两面,学科历史的弊端在于时间太赶,由于学制只有两年,所以第一年大家都在疯狂上课,紧接着第二年实习、完成论文,整个过程步履匆匆,难有喘息的时间。如果想悠哉学术的同学对于学科历史要慎选哦~学科历史有哪些比较好的学校?首推的是教育部直属的师范类院校,除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近几年不招学科历史之外,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都有不少的学科历史招生名额。教育部直属高校最实在的好处体现在找工作的时候,许多中学会明确表示优先考虑以上学校,或者不需要笔试直接进入面试,这简直是“陈独秀”。当然,除了以上六所学校还有不少高校脱颖而出,比如湖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它们也是学科历史实力超强的高校代表,排名靠前、辨识度极高。除此之外,每个省都有都有一所师范院校,比如山东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此类高校在全国排名不是太前,却是本省的“扛把子”,本地应聘单位对这些学校知根知底,口碑出奇的好。举例来说,如果你打算毕业后待在山东,那么选择山东师大的你极有可能会比外地211师范院校更好找工作,因为这些高校在招聘季有着本省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签约的质量和效率都不错。学科历史考哪些内容?学科历史的考试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教育综合+历史学知识,一类是教育综合+历史教学论。教育综合,代码333,是四部分知识的总称: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不同的学校会侧重不同的考察内容,比如华东师范大学除了教育综合,还考历史学基础;华中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除了考教育综合还都考察近现代史知识;湖南师范大学考察教育综合+历史教学论。你报考的院校会考什么内容呢?登陆本校的研究生院网站就可以一探究竟,看它最近几年的考察内容是什么就可以判断今年大致的考察范围。学科历史可以考博吗?答案是可以的。没有任何明文规定学科历史专业的学生不可以考博或者必须要毕业几年后才可以报名。只要你准备充足,可以在应届毕业的时候参加博士考试。不过只有两年读书的时间,想考博的学科历史宝宝在读研期间需要更加的努力,让博导有足够的理由选择我们。醒吾历史有温度|有深度 |有创新 |历史学考研

贡职不美

投票丨你眼中最牛的历史学博士论文是哪篇?

问题来了:3月22日,我们发布了“问题来了丨最牛的历史学博士论文有哪些?”,发现大家推荐的博论大部分均以著作面世,阅读极为方便。根据各位粉丝的热心推荐,小编向大家介绍以下这些牛轰轰的历史学博士论文。快来看看有没有你心目中的牛逼文?(若有遗漏,欢迎补充,页末投票吧!)▼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葛剑雄,曾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现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西汉人口地理》是其就读于复旦大学时博士学位论文,也是新中国出版的第一篇博士论文,师从谭其骧。该书研究西汉各阶段的人口数量与人口增长率,考察自然、经济、政治、历史和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对汉末人口地理分布的影响,探讨关中、西北、东南地区及其他地区的人口迁移。并附有各郡国人口数量、增长及迁移的表格,为研究汉代历史必备之书,也是硕博士研究生撰写论文的经典参考书。▼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周振鹤,现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西汉政区地理》是其就读于复旦大学时博士学位论文,师从谭其骧。本书通过对西汉史的全面考察,论述了西汉政区地理沿革过程,复原了西汉各个时期郡国一级政区面貌,描述了二百年间郡国置废离合的全过程,并略及县邑一级政区沿革的若干问题。探究了其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弥补了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的不足,填补了断代政区沿革研究方面的空白。全文分两篇,上篇叙述了高帝十王国的地区沿革。下篇概述了高帝十五郡及武帝新开郡的沿革,同时对《汉书·地理志》做了有益的补充和考证。▼陈苏镇:《〈春秋〉学对汉代政治变迁的影响》陈苏镇,现任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春秋〉学对汉代政治变迁的影响》为其就读北京大学时博士学位论文,师从祝总斌。汉朝是继秦朝之后建立的又一个统一王朝。它完成了秦朝没能完成的历史使命,成功地结束了战国局面,不仅在全国实现了政治统一,也初步完成了文化整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过程曲折复杂,历时200余年。其间,除政治、经济、军事、民族等因素外,儒家的《春秋》学也起了重要作用。该文从政治文化角度入手,对这一过程进行了探讨。后扩充、修改以《〈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一书出版。卢云:《汉晋文化地理》卢云,毕业于复旦大学,师从谭其骧。其博士论文《汉晋文化地理研究》是文化分区研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全书分别从学术、宗教、婚姻和音乐(俗乐)等角度,对汉晋时期(包括西汉时期,东汉时期和魏晋时期)文化区域的分布状况和地域特征进行了系统探讨。仇鹿鸣:《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仇鹿鸣,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为其就读于复旦大学时博士学位论文,师从韩昇。本书采取将政治史与家族史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在政治史的脉络中探讨西晋权力结构从形成到崩溃的过程,另一方面考察魏晋大族之间的政治、婚姻、交往网络,探究这一网络在魏晋政治变局中发挥的作用。尤其是针对学界沿袭陈寅恪的魏晋统治阶级两分法进行反思,试图重新解读和描绘政治集团内部的复杂情况。▼李碧妍:《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李碧妍,毕业于复旦大学,《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为其博士学位论文。本书从政治地理学切入,通过对唐代后半期 最为重要的政治群体之一——藩镇的实证性考察,对唐帝国得以成功度过“安史之乱”这一中古史上之剧变,并在由此创发的新兴的藩镇体制下,重建其政治权威与统治力的问题,给出了一个合理的历史解释,为我们重新认识中古史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美)黄仁宇:《明代的漕运》黄仁宇,美国密歇根大学历史系博士,《明代的漕运》为作者的博士论文。全稿共分前言、京杭大运河的背景和本文研究目的、京杭大运河的地形概况、明代管理大运河的行政机构、漕粮的运输、宫廷供应品的运输、征税与商业及劳役、结论、附件等部分,重点论述了明代对大运河的管理与大运河的功能,以及大运河对明帝国的影响。对于研究明代商业运输、经济发展等均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郑振满,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为其就读于厦门大学时博士学位论文,师从傅衣凌、杨国祯。本书通过解读闽台地区现存的族谱、分家文书等家族史资料,考察家庭结构的周期性变化、宗族组织的不同类型、宗族发展的区域性特征,探讨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内在联系。作者认为,明清时期家族组织的普遍发展。反映了宗法伦理的庶民化、基层社会的自治化、财产关系的共有化,体现了社会意识形态的“泛家族主义”倾向。▼张先清:《官府、宗族与天主教:明清时期闽东福安的乡村教会发展》张先清,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主任,教授。《官府、宗族与天主教:明清时期闽东福安的乡村教会发展》为其就读于厦门大学时博士学位论文,师从陈支平。后以《官府、宗族与天主教:17-19世纪福安乡村教会的历史叙事》一书出版。本书从区域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对明清时期闽东福安县的乡村天主教发展进行系统研究。文章认为,明清时期当地乡村宗族对天主教信仰的皈依,是天主教能够深入福安乡村社会传播、发展的根本原因。正是由于一些乡村宗族的天主教化,天主教信仰得以依附在这些宗族中。依靠地方宗族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直至成为对当地民间社会生活具有深刻影响的一种区域性主流宗教。▼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余新忠,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副教授。《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为其就读于南开大学时博士学位论文,师从冯尔康。本书从瘟疫这一以往史学研究甚少注意的社会现象入手,通过对清代江南疫情及其与社会互动关系比较全面细致的呈现,探讨了中国近世社会的发展脉络、清代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和清代江南社会的特质等问题,是国内第一部疾病医疗社会史研究专著。▼(法)路易·德尔米尼:《中国与西方:18世纪广州的对外贸易年)》《中国与西方:18世纪广州的对外贸易年)》一书是法国学者路易·德尔米尼就读于法国高等试验学院时的博士论文。全文400余万字,是法国国家级的博士论文。该文以18世纪广州的对外贸易为研究对象,共有5大卷。第一卷是《东印度公司时代》,第2 卷是《茶叶时代与中国的债物》,第3 卷是《广州与鸦片的时代》,第4 卷是有关18 世纪广州对外贸易的地图、图表和照片,第5 卷是《夏尔·德·康斯坦中国贸易回忆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耿昇教授主持该书的汉译工作,认为德氏该书不仅限于广州,可以说是一部当时整个中国的贸易史。不仅局限于贸易,而是一部通过贸易而反映出的中西关系史,涉及了中西双方的政治、文化、伦理、价值标准诸方面的差异。▼(美)孔飞力:《中国太平叛乱时期的民兵:团练的理论与实践》孔飞力,美国著名汉学家。《中国太平叛乱时期的民兵:团练的理论与实践》为其就读于哈佛大学时博士学位论文,后易名《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正式出版。该书从分析中国社会的内部结构及其制度入手,强调了中国地方名流的作用,论述了在其影响下的地方组建武装活动的形成和发展,并就此对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美)李怀印:《华北村治: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与乡村》(法)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布罗代尔,法国年鉴学派史学的第二代代表人物,该博士论文初稿完成于德国战俘营中。该文由独立的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论述地中海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第二部分从经济制度、国家、社会、文明、战争等各方面论述16世纪地中海世界的历史。第三部分主要叙述菲利普二世统治下地中海发生的具体的事件。布罗代尔提出了著名的“长时段”的理论,把历史时间分为地理时间、社会时间、个体时间三种类型,为法国和世界的新史学运动树立了一面崭新的旗帜。▼陈侃理:《儒学、数术与政治——中国古代灾异政治文化研究》陈侃理,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员,《儒学、数术与政治——中国古代灾异政治文化研究》为其就读于北京大学时博士学位论文,师从陈苏镇。后以《儒学、数术与政治:灾异的政治文化史》一书出版。本书追溯灾异理论的思想和技术渊源,探究儒学灾异论的内容、形成过程及其与数术和政治的关系,从政治文化的角度考察中国古代学术"学理"和"实用"两种取向之间的矛盾。灾异论的"学理取向"导致丧失立场的技术化,消解"天"的权威,最终走向自我否定;而"实用取向"同样会偏离儒家之"道",为权力所左右。灾异的政治文化史,折射出中国古代学术面对集权政治的尴尬处境。▼侯仁之:《北平历史地理》侯仁之,历史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师从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克利福德·达比,《北平历史地理》为其就读于英国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该书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第一部关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专著,作者在本书中开创性地运用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强调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分析相结合,文献研究与田野考察相结合,对北京城的兴起和发展变迁史做了详细的考证和精辟的阐释,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标志作用。▼虞和平:《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虞和平,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主任。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为其博士学位论文。该书是以现代化理论研究中国商会问题的学术专著,探讨了商会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商会内外部关系、商会的功能与作用。不仅从社会结构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来考察和剖析商会,而且还把中国商会放在更为广阔的世界范围中来加以观察与对照。好啦,看完这么多历史学博士论文,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动动手指头,投出你心目中最牛的历史学博士论文吧!▼最后,再次感谢各位的热情推荐!编排:@林大蕾

今不可也

他初中毕业,从保安逆袭到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这一路走来真不容易!

连考三年终被华中师大录取出生于贵州一个僻壤村落少时母亲离世,16岁初中未毕业辍学,四处打工还债但仍不忘初心,22岁在贵州教育学院做保安,边工边读坚持读书,后来通过成人高考,完成了专科和本科教育,再随后,以第一名考取贵州大学研究生,2018年夏,从华中师范大学博士毕业,如今是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他从高校保安逆袭到高校教师。近日,他的故事爆红网络……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勇哥”,听听他的华师故事小诗专访李明勇从保安逆袭成博士,李明勇的故事深深打动着我们,他在华师的经历又是怎么样的呢?今天,小诗也对“勇哥”进行了一次简单的采访,了解他在华师的故事:小诗:当初是什么样的因素,吸引着你报考华师的博士呢?李明勇:简单来说,是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吧。首先,贵州师范学院是华中师范大学的对口支援学校,两个学校之间有很多的联系。当然,更加重要的是华师具有非常深厚的人文底蕴,还有一大批学者、名师,他们的学术造诣和人格魅力都深深吸引着我。报考华师的博士,我也是慕名而来。小诗: 据媒体报道,你在华师读博期间,很少出去,而是专注于在学校学习,为什么这么用功呢?李明勇:在华师读书这三年我确实很少到学校外面去,因为,华师的图书文献资料非常丰富,我在此受益很多,所以总是有一种饥渴的感觉,想要抓紧时间多学一点。另外,华中师范大学的学风和教风都非常好,我想我这样的学习态度也是受到了华师的学风和教风的影响吧。李明勇在课堂上小诗:那么,在校期间你有什么特别难忘的人和事可以和我们分享吗?李明勇:在华师,我印象最深、最难忘的还是我的博士生导师张三夕老师的教学理念。他的教学理念,就是让所有的人都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激发了我们看书的一种风气。我们张门每个月都有读书会,这个就挺有意思的,给了同学们一种思维的发展空间,可以寻找到很多的问题,在这样一个相互讨论的过程当中,激发了我们很多的想象。张老师本身是很具有人格魅力的一位老师,他对学生的关怀总是很到位,不光是对我的学习、生活、工作都很关心,他对每一个学生都是这样。他在学术上要求非常严格,但是生活上对我们任何一个同学都非常细心,作为一个博士生导师,他能做到这一点,我真的是很敬佩的。此外,文学院很多的老师都给了我许多关心和鼓励,同门师兄弟和同学们的砥砺与帮助以及我那一群经常和我一起打篮球的兄弟们,他们都是一辈子也忘不掉的。 小诗: 作为一个过来人和学长,你有什么好的学习生活方面经验可以分享给学弟学妹们吗?李明勇:华师的学子,个个都是精英。其实,每一个人处理学习和各种事务的方式都不一样。我只谈一下我自己的一点点感受吧。就是说,我们要给自己定一个目标,目标定下来之后,要通过严格的自律性,去规范自己,这样就可以克服迷茫,明确自己的任务和方向,才能更好地达到我们的目标。我相信,学弟学妹都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大学生活,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最终取得成功。来源:华中师范大学责任编辑:任丽洁 高梦薇 周颖部分图片由张三夕、李明勇提供,谨致谢意

卡普里

6篇C刊,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华中师大这位博士是如何做到的?

在权威及CSSCI期刊发表论文6篇《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1篇他还是周洪宇华大卓越人才奖及章开沅奖学金获得者曾获国家奖学金及优秀研究生标兵他就是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2019级博士生王承禹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成长故事在落差中拥抱挑战正如每个对学术充满好奇的学生一样,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2019级博士生王承禹初到桂子山时一度对科研充满热情,“步入硕士生涯时发现,天马行空的思维习惯与严谨的科学逻辑之间,不拘一格的文字风格与通行的学术规范之间,学术创新的满腔热情与丰硕的既有成果之间存在着反差”。得知做学问原来不是一件轻巧惬意的事情后,王承禹一度认为自己陷入了学习的“混沌”状态。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就是“书山险阻消磨了学术萌新的美好想象”。这时候的王承禹不会想到,短短几年以后的巨大变化——在《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等CSSCI期刊发表论文6篇,《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1篇;参与的课题获民政部一等奖,多篇咨询报告被厅级部门采纳;获得周洪宇华大卓越人才奖、章开沅奖学金、2020年度校长奖、优秀研究生标兵、研究生国家奖学金、高原奖学金、优秀研究生一等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干部……在“厚爱”中明确目标再次回过头来,重新检索在华师五年取得的成绩,以及与之相关的琐碎记忆时,王承禹感叹道:“个人的成绩从来都不只是与个人努力有关,时代的厚爱和所处的环境都会为我们取得的点滴成绩提供解释。华师文化和一流学科建设自然成为无法绕过的关键词。”就个人而言,王承禹认为自己走出学习的“混沌”状态离不开导师王敬尧教授的指引。他总是愿意和导师王敬尧教授专门探讨最近的问题,交流自己最新的学术思考,不断增进学术理解和分析能力。“记得每一篇论文成型之后,老师都会非常悉心地在稿子上做密密麻麻的修改标记。即使在深夜,老师看到我发过去的稿件也会及时回复。正是王敬尧老师在科研上的严谨精神和对学生的耐心指导,让我逐步确立了读博的目标。”王承禹说。在输出中成就自我目标确立以后,王承禹一方面积极参与团队的课题任务,一方面参与了政治学“一流学科”的人才提升工程和拔尖工程,和优秀的师长们一起研读经典。不同于阅读时的知识“输入”,写作时的“输出”状态往往让人更为专注。王承禹和导师合作的第一篇论文历经了逾十次的修改,每一次的修改都让人耗尽心力,“那个暑期,每天修改论文的时间都是十个小时以上。不过最有趣的发现是,洗澡时和睡眠前常常是能够明确问题意识和理清文章布局的关键时点。这时往往也是最为痛苦的,特别是陷入到难解的理论困局时。”除了学术论文的写作之外,王承禹还参与了多项课题写作、各种学术会议,在学生工作方面也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担任博士党支部书记,参与学术网站“中国县域发展研究中心”的更新维护,组织了“华大论坛”“政国大讲堂”等多场学术讲座,参与竞标和组织“博士沙龙”等学术活动……“饮其流者怀其源”谈及未来 王承禹表示他将谨记“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坚持学术研究的初心在这条道路上坚持到底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红飘带

如果让你选择华中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你会去哪个?

华中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比,哪个实力强?高考如何选?高考如何选?请按高考成绩选取。以吉林省为例,华中师范大学录取的最高分,经常不及华东师范大学录取的最低分。在高考录取分数方面,两校经常没有交集。如果高考成绩能够达到华东师范大学的录取水平,一般人不会去选华中师范大学。在录取分数方面,两所学校的差距比较明显。华中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教师教育“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首批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国家培养中、高等学校师资和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华东师范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985工程”、“211工程”,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国培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金砖国家大学联盟、亚太高校书院联盟、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成员,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设有研究生院和国家大学科技园,是教育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和国家海洋局共建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大学基本信息对比从基本信息看,华东师范大学在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在武汉,很显然华东师大的地域优势更明显。俩所学校的博士点硕士点重点学科数量如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1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21种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教育学、地理学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基础心理学、中国古代文学、基础数学、光学、生态学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5个:中国哲学、世界史、动物学、运动人体科学、系统分析与集成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华东师范大学共有30个学科评级在C-以上。其中最高评级A+学科2个:教育学、世界史;次高评级A级学科5个: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地理学、统计学、软件工程;评级为A-的学科5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生态学。高考如何选择?*对于分数在一本线上100分的同学,如果要考师范院校,就比较尴尬,因为往上够不到华东师范大学,往下去读华中师范大学有不甘心,其实可以报考华中师范大学的高分专业。*对于想考师范院校的同学来说,如果分数在一本线上80多分,可以考虑华中师范大学,同时还可以考虑同分段的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理科生在报考华中师范大学时,可以选择分数压线的专业(旅游管理、科学教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朝鲜语(韩语)、地理科学类、社会学类),以防被调剂。*理科生填报时要注意:公费师范专业分数较高,平均高出分数线30多分,填报时要慎重,以下专业可以作为冲高的专业:英语(公费师范)、数学与应用数学(公费师范)、数学类、生物科学(公费师范)、化学(公费师范)、物理学(基地班)、物理学(公费师范)、地理科学(公费师范)、心理学(公费师范)。*文科生填报时要注意:公费师范专业分数也较高,平均高出分数线10多分,以下专业分数较高:英语(公费师范)、翻译、汉语言文学(公费师范)、中国语言文学类、历史学(公费师范)、思想政治教育(公费师范)、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类、地理科学(公费师范)。最后预祝2020年的高考考生取得好成绩,战胜疫情,金榜题名!

请言其畛

专业博士扩招,数量和质量如何保证“并驾齐驱”

从今往后,报考博士的考生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到底是考学术博士,还是专业博士?尽管考生个体选择存在差异,但毋庸置疑的是,专博招生,将在最近几年迎来高峰。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称,到2025年,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进一步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9年,累计授予专业硕士学位321.8万人、专业博士学位4.8万人。有专家预测,大幅扩招后,专业博士年均授予量将达到2万人以上,接近当前博士规模的三分之一。专业博士与学术博士“水平相当但本质不同”今年起,一系列针对研究生教育的调整和优化政策不断出台,“扩招”是其中一个明显的信号。这次《方案》又明确提出,专业硕士招生提高至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专业博士招生数量。事实上,2017年专业硕士首次超过学硕招生人数,到2018年专业硕士招生人数占比近58%,专业硕士招生提高至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并不存在问题。换句话说,这一《方案》对于博士培养,特别是专业博士的发展呈现出最意味深长、也最值得关注的变化。何谓专业博士?专业博士和学术博士,究竟有多大区别?“专业博士与学术博士都处于博士教育层次,培养目标指向不同,学术博士更强调‘顶天’,致力于对前沿理论问题的原创性研究;专业博士着眼于‘立地’,强调对复杂工程技术或管理问题创造性解决。”武汉大学教授刘亚敏这样描述两者的差别。1920年,哈佛大学最早启动教育学领域的专业博士项目,设立教育博士,旨在解决实际的教育问题,“在实践领域寻求职业发展”;而学术博士作为“学科守护者”,仍以学术性研究为价值取向。“从设立之初,这就是两种水平相当但本质不同的学位。”在兰州大学教授包水梅看来,“专业博士和学术博士,本质区别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培养模式及人才质量标准不同。”具体地看,学术博士培养目的重在学术创新,专业博士主要培养特定社会职业的专门应用型人才,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等,培养目的重在应用技术能力。目前,许多高校对专业博士考生的要求是,具有一定年限的实践工作经验。考生于丽报考专业博士前,已经在北京某高校行政岗位工作了7年。她选择报考了专业博士,原因是想“带着问题去读”。专业博士占比小,学术博士面临“市场错位”1997年,我国专业博士首次设立于临床医学领域,次年共招生436人。截至目前,已设立工程、口腔医学、教育、兽医、临床医学和中医学六种专业博士类型,2018年共招收专业博士6784人。专业博士招生规模年年增长。即便是这样,在一些人看来,我国专业博士的培养规模仍有可扩大的空间。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在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里,专业博士占博士学位授予总数的一半以上。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王坦的一份研究显示:这20年间,我国专业博士招生扩大约16倍,而同期博士招生总数仅扩大6.4倍。“2018年,我国专业博士招生数量处在历史最高位,依然只占当年博士招生总数95502人的7.1%。”王坦告诉记者,“不管是从绝对数量上还是占比上看,我国专业博士与学术博士相比,差距巨大。”专业博士发展驶入快车道,还有一个因素不可忽视——市场的需求。《方案》提出,博士专业学位发展滞后,类别设置单一,授权点数量过少,培养规模偏小,不能适应行业产业对博士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从结构上看,学术博士所占比例过高,供给大于需求,他们的传统就业渠道,如去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教学或学术研究工作的通道越来越窄。”刘亚敏发现,越来越多的学术博士到行业、企业从事技术研发或管理工作。这样一来,现实供给和实际需求“发生了错位”,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增设专业博士类型,扩大专业博士招生规模,以满足行业、企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博士就业走出‘象牙塔’是全球趋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表示,美国科学基金会每年针对毕业5至25年的博士的追踪调查显示,仅有约一半的博士在大学或四年制学院任教。这一比例在我国更低。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博士毕业生到高校和科研机构任职的比例仅约38%。王坦的研究印证了这个趋势,“随着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和学术劳动力岗位的逐步饱和,博士毕业生去向呈多元化趋势,博士学位和学术职位间的传统联系开始脱钩,我国的博士毕业生已越来越多地从事非学术性工作。”对于专业博士招生规模的增幅,刘亚敏难以给出准确的判断,但是她坦言,“新增的博士生招生计划将主要用于专业博士”。她预计,专业博士近几年将以增量调整为主,逐步过渡到存量调整为主,“10年后,我国专业博士很可能与学术博士将并驾齐驱”。专业设置不能盲目追求数量扩张中国传媒大学研三的刘艺南正准备考博。她并未受到“专业博士扩招”政策的影响。一方面,各高校对于专业博士招生的具体计划还未出台,另一方面,在新闻学领域,并未设置专业博士。到底哪些领域要增设专业博士?标准又是什么?《方案》提出,博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的重点是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公共卫生、公共政策与管理等对知识、技术、能力都有较高要求的职业领域,也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成熟一个、论证一个的原则,在其他行业产业或专门领域中设置,一般应具有较好的硕士专业学位发展基础。理论上,大幅扩招,要通过增设专业博士类别来达到。目前,法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等需求旺盛的专业硕士尚无相应的专业博士类型。在设置专业博士时,是否应该存在与之对应的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是一个整体,从成熟的专业硕士向专业博士过渡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趋势,但并不表明所有的专业硕士都一定会有与之对应衔接的专业博士。刘亚敏表示,“这既取决于对博士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要,也取决于高校自身的培养条件”。我国在专业博士点审批、类型设置、招生计划等方面,政府起着主导作用,市场调节显得相对弱化。王坦建议,专业博士要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不能盲目追求类别增设、布点增加和数量扩张。专业博士与学术博士须避免同质化记者调查发现,前些年,拥有学术博士学位授权点是申请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重要支撑,学术博士的博导数量是申请专业博士点的必要条件,但问题随之而来。王传毅坦言,专业博士入校后,如果沿用培养学术博士的条件与方法,可能会陷入一个困境——即若在降低学术要求的同时,没有强化实践创新的培养导向,既不“学”,也不“专”,专业博士很容易沦为学术博士的次等品。类似的问题在专业硕士层面已然存在。按照相同逻辑,近十年国家大幅度提高专业硕士的招生数量,学生们对专业硕士的接受度不断提升。和专业硕士一样,专业博士对专业实践基地、校外导师的数量和质量都要求颇高,很多高校依然困在“重学轻术”的传统观念之中。王坦发现,专业博士培养出现了两个极端:一种是将其视为“编外人员”,既把它排除在学术博士培养模式之外,又未形成较为成熟独立的培养模式;另一种是将其视为“附属品”,几乎照搬学术博士培养模式,与“复合型、实践性”人才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专业博士的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寻找一条避免与学术博士同质化发展的路径,即如何加强实践性。”包水梅建议,这种实践性要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加以体现,课堂教学可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重,改革学位论文呈现形式,可采用调研报告、规划设计等形式,同时,将专业博士教育与相应行业的执业资格考试相衔接。“专业博士教育发展迎来了一个重大的机遇期,但仍然面临着同质化问题,并且随着规模增长,培养条件的优化更为紧迫,产教融合基地和双导师队伍的建设以及教育评价机制改革都必须尽快推进。”王传毅说。(陈鹏)

孰敢不轨

专业博士与学术博士怎么选 两者水平相当但本质不同

原标题:专业博士扩招,数量和质量如何保证“并驾齐驱”从今往后,报考博士的考生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到底是考学术博士,还是专业博士?尽管考生个体选择存在差异,但毋庸置疑的是,专博招生,将在最近几年迎来高峰。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称,到2025年,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进一步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9年,累计授予专业硕士学位321.8万人、专业博士学位4.8万人。有专家预测,大幅扩招后,专业博士年均授予量将达到2万人以上,接近当前博士规模的三分之一。专业博士与学术博士“水平相当但本质不同”今年起,一系列针对研究生教育的调整和优化政策不断出台,“扩招”是其中一个明显的信号。这次《方案》又明确提出,专业硕士招生提高至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专业博士招生数量。事实上,2017年专业硕士首次超过学硕招生人数,到2018年专业硕士招生人数占比近58%,专业硕士招生提高至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并不存在问题。换句话说,这一《方案》对于博士培养,特别是专业博士的发展呈现出最意味深长、也最值得关注的变化。何谓专业博士?专业博士和学术博士,究竟有多大区别?“专业博士与学术博士都处于博士教育层次,培养目标指向不同,学术博士更强调‘顶天’,致力于对前沿理论问题的原创性研究;专业博士着眼于‘立地’,强调对复杂工程技术或管理问题创造性解决。”武汉大学教授刘亚敏这样描述两者的差别。1920年,哈佛大学最早启动教育学领域的专业博士项目,设立教育博士,旨在解决实际的教育问题,“在实践领域寻求职业发展”;而学术博士作为“学科守护者”,仍以学术性研究为价值取向。“从设立之初,这就是两种水平相当但本质不同的学位。”在兰州大学教授包水梅看来,“专业博士和学术博士,本质区别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培养模式及人才质量标准不同。”具体地看,学术博士培养目的重在学术创新,专业博士主要培养特定社会职业的专门应用型人才,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等,培养目的重在应用技术能力。目前,许多高校对专业博士考生的要求是,具有一定年限的实践工作经验。考生于丽报考专业博士前,已经在北京某高校行政岗位工作了7年。她选择报考了专业博士,原因是想“带着问题去读”。专业博士占比小,学术博士面临“市场错位”1997年,我国专业博士首次设立于临床医学领域,次年共招生436人。截至目前,已设立工程、口腔医学、教育、兽医、临床医学和中医学六种专业博士类型,2018年共招收专业博士6784人。专业博士招生规模年年增长。即便是这样,在一些人看来,我国专业博士的培养规模仍有可扩大的空间。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在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里,专业博士占博士学位授予总数的一半以上。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王坦的一份研究显示:这20年间,我国专业博士招生扩大约16倍,而同期博士招生总数仅扩大6.4倍。“2018年,我国专业博士招生数量处在历史最高位,依然只占当年博士招生总数95502人的7.1%。”王坦告诉记者,“不管是从绝对数量上还是占比上看,我国专业博士与学术博士相比,差距巨大。”专业博士发展驶入快车道,还有一个因素不可忽视——市场的需求。《方案》提出,博士专业学位发展滞后,类别设置单一,授权点数量过少,培养规模偏小,不能适应行业产业对博士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从结构上看,学术博士所占比例过高,供给大于需求,他们的传统就业渠道,如去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教学或学术研究工作的通道越来越窄。”刘亚敏发现,越来越多的学术博士到行业、企业从事技术研发或管理工作。这样一来,现实供给和实际需求“发生了错位”,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增设专业博士类型,扩大专业博士招生规模,以满足行业、企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博士就业走出‘象牙塔’是全球趋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表示,美国科学基金会每年针对毕业5至25年的博士的追踪调查显示,仅有约一半的博士在大学或四年制学院任教。这一比例在我国更低。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博士毕业生到高校和科研机构任职的比例仅约38%。王坦的研究印证了这个趋势,“随着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和学术劳动力岗位的逐步饱和,博士毕业生去向呈多元化趋势,博士学位和学术职位间的传统联系开始脱钩,我国的博士毕业生已越来越多地从事非学术性工作。”对于专业博士招生规模的增幅,刘亚敏难以给出准确的判断,但是她坦言,“新增的博士生招生计划将主要用于专业博士”。她预计,专业博士近几年将以增量调整为主,逐步过渡到存量调整为主,“10年后,我国专业博士很可能与学术博士将并驾齐驱”。专业设置不能盲目追求数量扩张中国传媒大学研三的刘艺南正准备考博。她并未受到“专业博士扩招”政策的影响。一方面,各高校对于专业博士招生的具体计划还未出台,另一方面,在新闻学领域,并未设置专业博士。到底哪些领域要增设专业博士?标准又是什么?《方案》提出,博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的重点是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公共卫生、公共政策与管理等对知识、技术、能力都有较高要求的职业领域,也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成熟一个、论证一个的原则,在其他行业产业或专门领域中设置,一般应具有较好的硕士专业学位发展基础。理论上,大幅扩招,要通过增设专业博士类别来达到。目前,法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等需求旺盛的专业硕士尚无相应的专业博士类型。在设置专业博士时,是否应该存在与之对应的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是一个整体,从成熟的专业硕士向专业博士过渡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趋势,但并不表明所有的专业硕士都一定会有与之对应衔接的专业博士。刘亚敏表示,“这既取决于对博士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要,也取决于高校自身的培养条件”。我国在专业博士点审批、类型设置、招生计划等方面,政府起着主导作用,市场调节显得相对弱化。王坦建议,专业博士要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不能盲目追求类别增设、布点增加和数量扩张。专业博士与学术博士须避免同质化记者调查发现,前些年,拥有学术博士学位授权点是申请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重要支撑,学术博士的博导数量是申请专业博士点的必要条件,但问题随之而来。王传毅坦言,专业博士入校后,如果沿用培养学术博士的条件与方法,可能会陷入一个困境——即若在降低学术要求的同时,没有强化实践创新的培养导向,既不“学”,也不“专”,专业博士很容易沦为学术博士的次等品。类似的问题在专业硕士层面已然存在。按照相同逻辑,近十年国家大幅度提高专业硕士的招生数量,学生们对专业硕士的接受度不断提升。和专业硕士一样,专业博士对专业实践基地、校外导师的数量和质量都要求颇高,很多高校依然困在“重学轻术”的传统观念之中。王坦发现,专业博士培养出现了两个极端:一种是将其视为“编外人员”,既把它排除在学术博士培养模式之外,又未形成较为成熟独立的培养模式;另一种是将其视为“附属品”,几乎照搬学术博士培养模式,与“复合型、实践性”人才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专业博士的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寻找一条避免与学术博士同质化发展的路径,即如何加强实践性。”包水梅建议,这种实践性要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加以体现,课堂教学可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重,改革学位论文呈现形式,可采用调研报告、规划设计等形式,同时,将专业博士教育与相应行业的执业资格考试相衔接。“专业博士教育发展迎来了一个重大的机遇期,但仍然面临着同质化问题,并且随着规模增长,培养条件的优化更为紧迫,产教融合基地和双导师队伍的建设以及教育评价机制改革都必须尽快推进。”王传毅说。(陈鹏)[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古德]

红藏品

6篇C刊,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华师这位博士是如何做到的?

在权威及CSSCI期刊发表论文6篇《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1篇他还是周洪宇华大卓越人才奖及章开沅奖学金获得者曾获国家奖学金及优秀研究生标兵他就是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2019级博士生王承禹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成长故事在落差中拥抱挑战正如每个对学术充满好奇的学生一样,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2019级博士生王承禹初到桂子山时一度对科研充满热情,“步入硕士生涯时发现,天马行空的思维习惯与严谨的科学逻辑之间,不拘一格的文字风格与通行的学术规范之间,学术创新的满腔热情与丰硕的既有成果之间存在着反差”。得知做学问原来不是一件轻巧惬意的事情后,王承禹一度认为自己陷入了学习的“混沌”状态。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就是“书山险阻消磨了学术萌新的美好想象”。这时候的王承禹不会想到,短短几年以后的巨大变化——在《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等CSSCI期刊发表论文6篇,《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1篇;参与的课题获民政部一等奖,多篇咨询报告被厅级部门采纳;获得周洪宇华大卓越人才奖、章开沅奖学金、2020年度校长奖、优秀研究生标兵、研究生国家奖学金、高原奖学金、优秀研究生一等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干部……在“厚爱”中明确目标再次回过头来,重新检索在华师五年取得的成绩,以及与之相关的琐碎记忆时,王承禹感叹道:“个人的成绩从来都不只是与个人努力有关,时代的厚爱和所处的环境都会为我们取得的点滴成绩提供解释。华师文化和一流学科建设自然成为无法绕过的关键词。”就个人而言,王承禹认为自己走出学习的“混沌”状态离不开导师王敬尧教授的指引。他总是愿意和导师王敬尧教授专门探讨最近的问题,交流自己最新的学术思考,不断增进学术理解和分析能力。“记得每一篇论文成型之后,老师都会非常悉心地在稿子上做密密麻麻的修改标记。即使在深夜,老师看到我发过去的稿件也会及时回复。正是王敬尧老师在科研上的严谨精神和对学生的耐心指导,让我逐步确立了读博的目标。”王承禹说。在输出中成就自我目标确立以后,王承禹一方面积极参与团队的课题任务,一方面参与了政治学“一流学科”的人才提升工程和拔尖工程,和优秀的师长们一起研读经典。不同于阅读时的知识“输入”,写作时的“输出”状态往往让人更为专注。王承禹和导师合作的第一篇论文历经了逾十次的修改,每一次的修改都让人耗尽心力,“那个暑期,每天修改论文的时间都是十个小时以上。不过最有趣的发现是,洗澡时和睡眠前常常是能够明确问题意识和理清文章布局的关键时点。这时往往也是最为痛苦的,特别是陷入到难解的理论困局时。”除了学术论文的写作之外,王承禹还参与了多项课题写作、各种学术会议,在学生工作方面也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担任博士党支部书记,参与学术网站“中国县域发展研究中心”的更新维护,组织了“华大论坛”“政国大讲堂”等多场学术讲座,参与竞标和组织“博士沙龙”等学术活动……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大宣传部舆情与新媒体中心责任编辑:刘绮菲文字:毛军刚信息来源: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审校:刘志强

而非人也

专业博士扩招!与学术博士有何不同?

从今往后,报考博士的考生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到底是考学术博士,还是专业博士?尽管考生个体选择存在差异,但毋庸置疑的是,专博招生,将在最近几年迎来高峰。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称,到2025年,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进一步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图片:教育部官网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9年,累计授予专业硕士学位321.8万人、专业博士学位4.8万人。有专家预测,大幅扩招后,专业博士年均授予量将达到2万人以上,接近当前博士规模的三分之一。专业博士与学术博士“水平相当但本质不同”今年起,一系列针对研究生教育的调整和优化政策不断出台,“扩招”是其中一个明显的信号。这次《方案》又明确提出,专业硕士招生提高至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专业博士招生数量。事实上,2017年专业硕士首次超过学硕招生人数,到2018年专业硕士招生人数占比近58%,专业硕士招生提高至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并不存在问题。换句话说,这一《方案》对于博士培养,特别是专业博士的发展呈现出最意味深长、也最值得关注的变化。何谓专业博士?专业博士和学术博士,究竟有多大区别?“专业博士与学术博士都处于博士教育层次,培养目标指向不同,学术博士更强调‘顶天’,致力于对前沿理论问题的原创性研究;专业博士着眼于‘立地’,强调对复杂工程技术或管理问题创造性解决。”武汉大学教授刘亚敏这样描述两者的差别。1920年,哈佛大学最早启动教育学领域的专业博士项目,设立教育博士,旨在解决实际的教育问题,“在实践领域寻求职业发展”;而学术博士作为“学科守护者”,仍以学术性研究为价值取向。“从设立之初,这就是两种水平相当但本质不同的学位。”在兰州大学教授包水梅看来,“专业博士和学术博士,本质区别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培养模式及人才质量标准不同。”具体地看,学术博士培养目的重在学术创新,专业博士主要培养特定社会职业的专门应用型人才,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等,培养目的重在应用技术能力。目前,许多高校对专业博士考生的要求是,具有一定年限的实践工作经验。考生于丽报考专业博士前,已经在北京某高校行政岗位工作了7年。她选择报考了专业博士,原因是想“带着问题去读”。专业博士占比小,学术博士面临“市场错位”1997年,我国专业博士首次设立于临床医学领域,次年共招生436人。截至目前,已设立工程、口腔医学、教育、兽医、临床医学和中医学六种专业博士类型,2018年共招收专业博士6784人。专业博士招生规模年年增长。即便是这样,在一些人看来,我国专业博士的培养规模仍有可扩大的空间。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在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里,专业博士占博士学位授予总数的一半以上。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王坦的一份研究显示:这20年间,我国专业博士招生扩大约16倍,而同期博士招生总数仅扩大6.4倍。“2018年,我国专业博士招生数量处在历史最高位,依然只占当年博士招生总数95502人的7.1%。”王坦告诉记者,“不管是从绝对数量上还是占比上看,我国专业博士与学术博士相比,差距巨大。”专业博士发展驶入快车道,还有一个因素不可忽视——市场的需求。《方案》提出,博士专业学位发展滞后,类别设置单一,授权点数量过少,培养规模偏小,不能适应行业产业对博士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从结构上看,学术博士所占比例过高,供给大于需求,他们的传统就业渠道,如去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教学或学术研究工作的通道越来越窄。”刘亚敏发现,越来越多的学术博士到行业、企业从事技术研发或管理工作。这样一来,现实供给和实际需求“发生了错位”,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增设专业博士类型,扩大专业博士招生规模,以满足行业、企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博士就业走出‘象牙塔’是全球趋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表示,美国科学基金会每年针对毕业5至25年的博士的追踪调查显示,仅有约一半的博士在大学或四年制学院任教。这一比例在我国更低。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博士毕业生到高校和科研机构任职的比例仅约38%。王坦的研究印证了这个趋势,“随着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和学术劳动力岗位的逐步饱和,博士毕业生去向呈多元化趋势,博士学位和学术职位间的传统联系开始脱钩,我国的博士毕业生已越来越多地从事非学术性工作。”对于专业博士招生规模的增幅,刘亚敏难以给出准确的判断,但是她坦言,“新增的博士生招生计划将主要用于专业博士”。她预计,专业博士近几年将以增量调整为主,逐步过渡到存量调整为主,“10年后,我国专业博士很可能与学术博士将并驾齐驱”。专业设置不能盲目追求数量扩张中国传媒大学研三的刘艺南正准备考博。她并未受到“专业博士扩招”政策的影响。一方面,各高校对于专业博士招生的具体计划还未出台,另一方面,在新闻学领域,并未设置专业博士。到底哪些领域要增设专业博士?标准又是什么?《方案》提出,博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的重点是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公共卫生、公共政策与管理等对知识、技术、能力都有较高要求的职业领域,也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成熟一个、论证一个的原则,在其他行业产业或专门领域中设置,一般应具有较好的硕士专业学位发展基础。理论上,大幅扩招,要通过增设专业博士类别来达到。目前,法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等需求旺盛的专业硕士尚无相应的专业博士类型。在设置专业博士时,是否应该存在与之对应的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是一个整体,从成熟的专业硕士向专业博士过渡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趋势,但并不表明所有的专业硕士都一定会有与之对应衔接的专业博士。刘亚敏表示,“这既取决于对博士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要,也取决于高校自身的培养条件”。我国在专业博士点审批、类型设置、招生计划等方面,政府起着主导作用,市场调节显得相对弱化。王坦建议,专业博士要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不能盲目追求类别增设、布点增加和数量扩张。专业博士与学术博士须避免同质化记者调查发现,前些年,拥有学术博士学位授权点是申请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重要支撑,学术博士的博导数量是申请专业博士点的必要条件,但问题随之而来。王传毅坦言,专业博士入校后,如果沿用培养学术博士的条件与方法,可能会陷入一个困境——即若在降低学术要求的同时,没有强化实践创新的培养导向,既不“学”,也不“专”,专业博士很容易沦为学术博士的次等品。类似的问题在专业硕士层面已然存在。按照相同逻辑,近十年国家大幅度提高专业硕士的招生数量,学生们对专业硕士的接受度不断提升。和专业硕士一样,专业博士对专业实践基地、校外导师的数量和质量都要求颇高,很多高校依然困在“重学轻术”的传统观念之中。王坦发现,专业博士培养出现了两个极端:一种是将其视为“编外人员”,既把它排除在学术博士培养模式之外,又未形成较为成熟独立的培养模式;另一种是将其视为“附属品”,几乎照搬学术博士培养模式,与“复合型、实践性”人才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专业博士的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寻找一条避免与学术博士同质化发展的路径,即如何加强实践性。”包水梅建议,这种实践性要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加以体现,课堂教学可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重,改革学位论文呈现形式,可采用调研报告、规划设计等形式,同时,将专业博士教育与相应行业的执业资格考试相衔接。“专业博士教育发展迎来了一个重大的机遇期,但仍然面临着同质化问题,并且随着规模增长,培养条件的优化更为紧迫,产教融合基地和双导师队伍的建设以及教育评价机制改革都必须尽快推进。”王传毅说。(本报记者 陈鹏)

灵府

“妈妈学姐”考博书写时代的精彩

楚天都市报评论员 徐汉雄5年前,年过半百的周亚松陪女儿考研,没想到比女儿早一年考上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被称为“妈妈学姐”。今年7月1日,周亚松又收到了来自韩国的博士录取通知书。(据7月7日《楚天都市报》)56岁的周亚松是湖南常德人,原本只有高中学历,后来通过函授、自考拿到了大学本科文凭,从事档案管理工作。2015年,女儿决定考研。那一年,周亚松已经51岁,决定提前办理退休,陪女儿备考。没想到,周亚松自己考上了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女儿后来也考上了,母女俩变成学姐学妹。这次又考上博士,很多网友为她点赞,称她是“乘风破浪的妈妈”。周亚松说,“活到老学到老”,她对学习的追求精神可嘉,以这个年纪,每一步都要克服诸多困难。她把学习的过程当享受,以喜欢与热爱去投入其中,就会乐此不疲,这对其他人都是励志的榜样。周亚松活出了个人的精彩,也写下了时代的精彩。2001年,教育部取消了高考考生年龄和婚姻的限制,从而使公民在接受教育上有了更多的选择。与此同时,考研取消年龄上限,也就提上了日程。2013年9月,教育部下发《2014年全国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报考者“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的规定被取消。正是这样的取消年龄限制,大学校园从此“天高海阔”,一个人只要自己愿意,在任何年龄段都可以享受教育的权利。于是,高龄考生、高龄大学生的例子不断涌现,父子、母女同上大学的新闻也屡见不鲜。周亚松就是其中的一员。2015年,周亚松投入考研,并被录取。那一年,正是研究生招生取消年龄限制的第二年,周亚松赶上了好时候,搭上了这一政策便车。周亚松以高中学历,完成大学自考与研究生的三级跳,每一步,都是受益于教育政策的与时俱进,让自己的人生得以圆满。为周亚松的个人精彩而点赞,也且为时代的进步而欢喜。大学与研究生取消招生的年龄限制,是教育事业大发展的结果。当教育资源丰富后,考生的年龄就不再是问题,可以“有教无类”,为所有人提供机会。周亚松没有辜负时代的恩赐,反过来也表明,时代给予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无论是谁,只要心怀梦想,积极努力,就能不负时代,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