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考三年终被华中师大录取出生于贵州一个僻壤村落少时母亲离世,16岁初中未毕业辍学,四处打工还债但仍不忘初心,22岁在贵州教育学院做保安,边工边读坚持读书,后来通过成人高考,完成了专科和本科教育,再随后,以第一名考取贵州大学研究生,2018年夏,从华中师范大学博士毕业,如今是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他从高校保安逆袭到高校教师。近日,他的故事爆红网络……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勇哥”,听听他的华师故事小诗专访李明勇从保安逆袭成博士,李明勇的故事深深打动着我们,他在华师的经历又是怎么样的呢?今天,小诗也对“勇哥”进行了一次简单的采访,了解他在华师的故事:小诗:当初是什么样的因素,吸引着你报考华师的博士呢?李明勇:简单来说,是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吧。首先,贵州师范学院是华中师范大学的对口支援学校,两个学校之间有很多的联系。当然,更加重要的是华师具有非常深厚的人文底蕴,还有一大批学者、名师,他们的学术造诣和人格魅力都深深吸引着我。报考华师的博士,我也是慕名而来。小诗: 据媒体报道,你在华师读博期间,很少出去,而是专注于在学校学习,为什么这么用功呢?李明勇:在华师读书这三年我确实很少到学校外面去,因为,华师的图书文献资料非常丰富,我在此受益很多,所以总是有一种饥渴的感觉,想要抓紧时间多学一点。另外,华中师范大学的学风和教风都非常好,我想我这样的学习态度也是受到了华师的学风和教风的影响吧。李明勇在课堂上小诗:那么,在校期间你有什么特别难忘的人和事可以和我们分享吗?李明勇:在华师,我印象最深、最难忘的还是我的博士生导师张三夕老师的教学理念。他的教学理念,就是让所有的人都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激发了我们看书的一种风气。我们张门每个月都有读书会,这个就挺有意思的,给了同学们一种思维的发展空间,可以寻找到很多的问题,在这样一个相互讨论的过程当中,激发了我们很多的想象。张老师本身是很具有人格魅力的一位老师,他对学生的关怀总是很到位,不光是对我的学习、生活、工作都很关心,他对每一个学生都是这样。他在学术上要求非常严格,但是生活上对我们任何一个同学都非常细心,作为一个博士生导师,他能做到这一点,我真的是很敬佩的。此外,文学院很多的老师都给了我许多关心和鼓励,同门师兄弟和同学们的砥砺与帮助以及我那一群经常和我一起打篮球的兄弟们,他们都是一辈子也忘不掉的。 小诗: 作为一个过来人和学长,你有什么好的学习生活方面经验可以分享给学弟学妹们吗?李明勇:华师的学子,个个都是精英。其实,每一个人处理学习和各种事务的方式都不一样。我只谈一下我自己的一点点感受吧。就是说,我们要给自己定一个目标,目标定下来之后,要通过严格的自律性,去规范自己,这样就可以克服迷茫,明确自己的任务和方向,才能更好地达到我们的目标。我相信,学弟学妹都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大学生活,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最终取得成功。来源:华中师范大学责任编辑:任丽洁 高梦薇 周颖部分图片由张三夕、李明勇提供,谨致谢意
在权威及CSSCI期刊发表论文6篇《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1篇他还是周洪宇华大卓越人才奖及章开沅奖学金获得者曾获国家奖学金及优秀研究生标兵他就是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2019级博士生王承禹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成长故事在落差中拥抱挑战正如每个对学术充满好奇的学生一样,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2019级博士生王承禹初到桂子山时一度对科研充满热情,“步入硕士生涯时发现,天马行空的思维习惯与严谨的科学逻辑之间,不拘一格的文字风格与通行的学术规范之间,学术创新的满腔热情与丰硕的既有成果之间存在着反差”。得知做学问原来不是一件轻巧惬意的事情后,王承禹一度认为自己陷入了学习的“混沌”状态。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就是“书山险阻消磨了学术萌新的美好想象”。这时候的王承禹不会想到,短短几年以后的巨大变化——在《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等CSSCI期刊发表论文6篇,《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1篇;参与的课题获民政部一等奖,多篇咨询报告被厅级部门采纳;获得周洪宇华大卓越人才奖、章开沅奖学金、2020年度校长奖、优秀研究生标兵、研究生国家奖学金、高原奖学金、优秀研究生一等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干部……在“厚爱”中明确目标再次回过头来,重新检索在华师五年取得的成绩,以及与之相关的琐碎记忆时,王承禹感叹道:“个人的成绩从来都不只是与个人努力有关,时代的厚爱和所处的环境都会为我们取得的点滴成绩提供解释。华师文化和一流学科建设自然成为无法绕过的关键词。”就个人而言,王承禹认为自己走出学习的“混沌”状态离不开导师王敬尧教授的指引。他总是愿意和导师王敬尧教授专门探讨最近的问题,交流自己最新的学术思考,不断增进学术理解和分析能力。“记得每一篇论文成型之后,老师都会非常悉心地在稿子上做密密麻麻的修改标记。即使在深夜,老师看到我发过去的稿件也会及时回复。正是王敬尧老师在科研上的严谨精神和对学生的耐心指导,让我逐步确立了读博的目标。”王承禹说。在输出中成就自我目标确立以后,王承禹一方面积极参与团队的课题任务,一方面参与了政治学“一流学科”的人才提升工程和拔尖工程,和优秀的师长们一起研读经典。不同于阅读时的知识“输入”,写作时的“输出”状态往往让人更为专注。王承禹和导师合作的第一篇论文历经了逾十次的修改,每一次的修改都让人耗尽心力,“那个暑期,每天修改论文的时间都是十个小时以上。不过最有趣的发现是,洗澡时和睡眠前常常是能够明确问题意识和理清文章布局的关键时点。这时往往也是最为痛苦的,特别是陷入到难解的理论困局时。”除了学术论文的写作之外,王承禹还参与了多项课题写作、各种学术会议,在学生工作方面也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担任博士党支部书记,参与学术网站“中国县域发展研究中心”的更新维护,组织了“华大论坛”“政国大讲堂”等多场学术讲座,参与竞标和组织“博士沙龙”等学术活动……“饮其流者怀其源”谈及未来 王承禹表示他将谨记“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坚持学术研究的初心在这条道路上坚持到底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博士退学未来常态化 博士退学化未来将常态化2018年中国教育部出台政策,将继续扩大博士研究生名额用来满足中国高端科研技术人才市场的需求,中国高等教育虽然研究生采用全国统考严进宽出的政策,但是在博士研究生的选拔上却学习了欧美高校,采用宽进严出的政策。现在很多高校的博士生不需要考试就可以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但是考入名校想要顺利的毕业成为很多博士研究生最头疼的事情,好毕业的博士高校就业非常差,好学校名导师的博士研究生名额数量稀少,而且博士毕业的难度也非常的大,因此每年985高校中有很多博士生面对无法毕业而放弃博士学位,甚至某些性格极端的博士生会选择轻生的方式逃避博士毕业压力。中国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水平差距大中国合格的博导数量稀少中国虽然每年培养了全世界最多的博士生,但是每年的科研产出却低的可怜,在中国攻读博士的学子很多只是为了逃避就业,而不是对科研工作真的感兴趣,加上中国高等教育大跃进时期,很多混入博导队伍中的教授团队,造成中国高校目前合格的博导数量非常稀少,如果博士没有选对导师和研究方向,那么想要发表SCI的难度超乎想象,尤其是由于中国科研批量造假,引发国际科研杂志的歧视,如果导师的名气太差,那么想要发表一篇高影响因子的毕业论文将非常的难,毕竟中国想施一公一类的大牛导师数量太少,中国像拥有清华大学一样师资的高校也太少,清华大学一名博士毕业生可以发多篇CNS主刊论文,而有些985高校至今都没有发表过一篇CNS主刊论文,因此如果遇不到合适的博导,那么还是提前放弃攻读博士学位的念头。华科想要退学的博士相互联系 华科对毕业生的要求高华中科大对于毕业生的高要求很出名,早在2017年就率先在国内实行学位降级制度,当本科生不能满足学分要求,毕业的时候只给颁发专科文凭。因此华中科大对于研究生的毕业要求也非常高,因此很多华科的博士研究生会觉得压力非常大,尤其是一些从外校非985高校考入的博士生,希望通过考入名校毕业来获得好的就业机会,但是发现这些名校对于博士研究生的高要求,尤其是毕业论文的压力,强大的实验工作量和专业知识储备让这些学子深感不适,特别是那些跨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的学子,唯一的好处是,当你跨专业读博士感受到不适的情况下,最好不要退学,可以降低要求,申请硕士学位,拿两个专业的硕士文凭,毕竟中国的硕士研究生还是很好毕业的,目前中国的硕士和本科生教育一样,属于严进宽出!所以珍惜你身边的名校博士生,他们背后的学习科研实验压力真心很大!
深圳一高中教师招聘录取清一色“清北生”引发热议后,武汉一所中学近日也公布了一份同样亮眼的教师拟聘名单。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官网截图11月18日,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官网公布了2020年第一轮教师招聘拟录取名单。9位拟录取者中,全部为硕士以上学历。6人是顶尖大学博士,其余3人也都是清华、北大的硕士。 此前发布的《2020年华中师大一附中教师招聘公告》显示,此次教师和教育管理科研人员的招聘需求为37人。所有的岗位均要求应届毕业生需具备硕士及以上学历,第一学历必须为全日制重点本科。对于在职教师求职者,学校同样要求第一学历必须为全日制重点本科,且在中学有五年及以上的任教经历,并具备中级及以上职称。华中师大一附中学校办公室教师招聘工作负责人告诉记者,学校于11月7日在官网上发布了教师招聘启事,这9名考生是从第一轮(清华北大和世界高水平大学专场)中脱颖而出的,这一轮考试共有17名来自清华、北大和其他国内外顶级名校的优秀学子参加。目前学校的教师招聘报名还没有截止,12月份还将组织一次更大规模的考试。上述负责人表示,首批拟录用的老师,都经过了心理测试、说课和综合面试环节,学校在名校背景之外也更看中应聘者的综合表现,“我们需要有过硬本领和教育理想的教师一起加入,共同培育更多优秀的人才。” 至于这批出身名校新教师的福利待遇问题,该负责人称,学校目前还在进行讨论研究,可以透露的是,学校会努力给新教师创造最好的成长环境,并全力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以住宿为例,每位新教师都能入住学校提供的教师公寓,保障教师生活上的便利性。记者了解到,近两年的校园招聘季,华中师大一附中都会前往清华、北大等高校举行专场招聘会,今年的引才形势也非常好,很多高端人才都向学校投来了简历。这两年已经有多名清北毕业的硕(博)士加入学校的教师队伍,学校还考虑未来为这批顶尖高校的毕业生建立名师工作室。“他们的基础比较好,眼界也很宽广,工作能力和教学成绩也得到了学校上下一致的肯定,日后的职业发展一定也会非常顺畅。”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不仅是名校光环,华中师大一附中现任教师队伍里,拥有博士学历的达10人。上述学校教师招聘工作负责人告诉记者,与师范类学校的毕业生相比,这些综合性大学的硕(博)士可以在课程规定的教学任务之外,更好地拓展学生视野,他们也有各自擅长的研究领域,这也为孩子们打开了新的世界。资料显示,华中师大一附中创办于1950年9月,是湖北省首批示范高中,该校在1962年被确定为湖北省首批重点中学,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唯一命名的“窗口学校”。(来源:澎湃新闻)
事件详情近日,湖南省的一位56岁的女士收到了韩国大学院(韩国研究生院的统称)的音乐科学系的博士生录取通知书,或将54岁再次迈入大学校门进行博士生的攻读。历经坎坷,终成硕士据悉,该女士名为周亚松,1964年生人,原本的她只有高中学历,从事着工作室档案管理工作,后来通过成人自考获得了本科学历。更戏剧化的是,2015年,51岁的周亚松陪女儿考研,为了给女儿一个好的学习氛围,于是自己也开始备考。没想到最后竟然先女儿一步考取了全国最好的几所师范学校的华中师范大学的音乐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次年,女儿也考取了华中师范大学,最终周亚松成为了女儿的学姐,在当时华中师范大学成了一段佳话。周亚松称,自己并不是迷恋学历,而是认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将学习定义为终生的事。当然,在周亚松求学的路上免不了出现一些质疑,比如“年龄这么大,考了有什么用”,没有理会闲言碎语,以她的话说“读博不仅是想在专业上有所造诣、崇尚活到老学到老的信念,更重要的是享受学习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渗透着一种仪式感,取得博士文凭既是一种阶段性的认可,也是一张积极进取、闪闪发光的标签。”目前,周亚松称自己在“闭关修炼”,是否进行博士生攻读有待商榷,不过自己希望能够在学术上继续深造。 笔者有言经历过考研的同学都会知道考研备考需要多大的毅力,尤其是以高龄冲击华中师范大学这种国家顶级师范高校,这不仅需要毅力更是需要勇气。学习是终生的事情,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学历。当然也不是学历万能论,毕竟学习只是万千道路中的一条。而通过学习进入更高的平台,结识更优秀的人是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的捷径。而优秀了自己就可以对同一件事有着更多的选择。
武汉高中博士老师越来越多近日,武汉各高中陆续发布新一年的教师招聘公告,记者注意到,在高中公布的拟录取名单中,有不少来自清华、北大、中科院等中国顶尖高校的博士,以及部分海外顶尖高校博士。记者调查了解到,武汉省级示范高中拥有来自顶尖高校的博士生教师,并不鲜见,而且越来越多,今年在部分省级示范高中甚至出现了井喷之势。拟录取人员中六人是顶尖大学博士18日晚,华中师大一附中官网公示2020年第一轮教师招聘拟录人员名单,第一轮9名拟录人员中,6人是顶尖大学博士,其余为硕士,均来自清华、北大。公示9人中,清华、北大的毕业生有6人。华中师大一附中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称,人才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学校加大了对顶尖人才的引进力度,制订了人才引进的“三年规划”,根据“三年规划”内容,学校会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引进更多的高端人才。该负责人说,近两年的招聘季,学校到清华、北大等高校举行专场招聘会,也得到了高校的大力支持,“今年学校招聘新教师的情况特别好,吸引到很多高端人才加入。”应聘老师的华丽履历并不是高中录用的唯一条件。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拟录用的老师,都经过了心理测试、说课和综合面试环节,其中心理测试极为重要,是否有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是否有亲和力,都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记者还注意到,在这次公示的拟录取教师中,有一位来自北京大学的博士生小闵,当年他就读华师一附中时在化学学科上表现出极大的天赋,经过学校竞赛团队的精心培养,和班主任的耐心教导,当年他以湖北省化学竞赛第十名、实验操作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保送到北京大学,并一路在北京大学潜心学习发挥特长,取得了博士学位。此次招聘,他报名了母校“高中化学竞赛教练”的岗位,并获得拟录取资格,他说将和他的高中恩师一起奋战在教学一线,发掘并培养更多具有学科竞赛天赋的学生。记者了解到,目前,华中师大一附中在职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有10人,其中还有一名来自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博士后。“他们中没有一个是师范专业毕业的。这些高层次人才的加入极大拓宽了学生们对于前沿知识的了解,他们在知识结构、学科引领上都有很大优势,很受孩子们的欢迎。”学校相关负责人说。武汉高中里的博士老师并不鲜见记者调查发现,在武汉外国语学校、武钢三中、武汉二中、武汉六中等省示范中学的教师团队里,博士、甚至高校教授都不鲜见。在武汉外国语学校,今年35岁的李吴松有13年的高校工作经验,主编过大学教材,并评上了副教授,目前在该校“超常教育中心”任信息学教练。另一名从高校辞职的老师李彬,本科在清华大学数学系就读,随后在清华“直博”,2010年到武汉大学做博士后两年。他目前在武汉外国语学校当数学老师。为何辞职来高中教书?李彬和李吴松说,他们对教学非常热爱,但在大学里,需要分出不少精力在科研上,教学中能和学生深入接触的机会并不多。在高中,可以投身到自己热爱的教育教学中去。离开高校到高中教书,是收入的原因吗?李彬坦言,在高中,他的年收入和在大学当老师时差不多,但付出的精力远远超过以往。来到外校第一年,李彬就担任了“超常教育中心”的班主任和数学竞赛教练,每天6:00起床赶去上早自习,晚上要等学生们下了晚自习才能回家,到家常常已经晚上10点,但“我喜欢和孩子们呆在一起”。在武钢三中,有一位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光学女博士,她曾拒绝了一份40万年薪的工作邀请,选择到高中执教。黄文至今还清楚记得,她第一次走上讲台时,还没拿到课表的新生们“以貌取人”,拿出英语课本。听说这位长相清秀、说话轻声细语的美女老师是教物理的,而且是一名女博士,教室里一片哗然。在接下来的相处中,学生们慢慢地发现:女博士黄文并非传说中的“灭绝师太”,她温柔有耐心,总能轻松化解大家学物理的畏难情绪,提高他们的兴趣和学好物理的信心。“选择当老师,是因为这份职业带给我很大的成就感。”黄文说,大学实习期间,她到一所高中当实习老师,看到学生在自己的引导下对知识从迷惑到豁然开朗,她感到自己是被需要的,很有价值感。工作短短四年,黄文多次获得区赛课一等奖、区高中物理示范课一等奖等奖项。在武汉二中,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赵东旭担任高一年级化学教学和奥赛教练。南开大学博士、武汉六中教师田瑞娟也屡屡获得省市教学奖项,收获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名校博士当高中老师是屈才吗?在采访过程中,多位武汉高中的校长表示,高中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很大,和师范生不同的是,有着高学历背景的教师能够给孩子们带来不同的思维方式、知识架构和前沿视野。基础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关系着人才培养的厚度和广度,用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等理念越来越成为共识。“基础教育不是不需要优秀人才,恰恰是优秀人才不够多。”一位示范高中校长坦言。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曾对此观念进行解读,他直言,应该让全国最优秀的人才去当老师,让教师成为全国最优秀的行业。”但他也强调,“学历高”不一定等同于“好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教好学生,才是最重要的。记者留意到,顶尖高校博士到高中任教,在全国大城市已成为广泛热议的现象。近日,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高级中学发布2020届毕业生拟聘名单,20个录取者均为硕士以上学历,其中有19人毕业自清华、北大,有13人为清北本硕连读。今年9月11日,深圳中学官网发布的拟聘用28名应届毕业生中,4人博士剩余24人全为硕士,10人来自北大5人来自清华。记者在采访中发现 ,名校毕业生从事教育行业的越来越多。北上广深等地区,知名高中教师硕士毕业是最起码的水准,不少知名高中只招收本科学历是211以上的知名综合性大学或者师范类院校毕业的硕士、博士。如华中师大一附中在招聘公告中明确写道:应届毕业生需具备硕士及以上学历,第一学历必须为全日制重点本科,在校学习成绩优秀,全国大学英语六级成绩达到425分,有学生干部经历者优先。非师范院校的顶尖综合性大学毕业生去中小学做老师,也逐渐成为一种主流选择。北京大学2018年的就业质量报告中,中初教育单位已被单独列作毕业生去向的一个类别,与高等教育单位、国有企业、机关、民营企业等并列。2018年,共61名北大学子去了中初教育单位就业,其中硕士42名,博士19名。记者杨枫 刘嘉 郭丽霞 【编辑:田博群】
医学博士最受欢迎 2019年华中科大十大热门博士学科2019年华中科大发布了各大专业的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截止2019年1月13日已经下载了47081次,其中被下载最多的十大博士学科分别是:1、同济医院、2、协和医院、3、教育科学、4、梨园医院、5、管理学院、6、基础医学院、7、公共管理学院、8、经济学院、9、机械工程学院、10、公共卫生学院,从十大热门博士学科分布来看,华中科大同济医学院的博士最受欢迎,其中十大学科中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梨园医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占据热门下载榜单前5,说明了医学博士成为热门学科。然而对于华中科技大学来说,每年的博士招生名额不足3000人,而大部分名额被本校保送生占据名额!华中科大学科综合性强 华中科大的学科分布情况从目前华中科大热门的十大博士专业来看,医学类和管理学科类专业很受欢迎,而工科博士学科却只有机械工程进入榜单前十,华中科大主要由著名的工科院校华中理工和同济医科大学组建而成,学校因此拥有一流的工科和一流的医科,其中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14个学科进入A类学科,其中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拥有40个。医学院本科生数量少 医学专业博士竞争最激烈虽然华中科大十大博士专业中同济医学院的5大机构称为最热门的博士学科之一,但是通过2018年华中科大本科生就业质量报考来看,每年华中科大的医学本科毕业生仅有475人,说明了同济医学院硕士和博士生的招生规模也不大,但是从博士招生简章下载次数来看,说明了医学专业博士竞争最激烈。博士学位最冷门的学科 十大冷门博士学科在2019年华中科大博士生招生简章中下载次数最少的十大学院是:1、力学系,2、航空航天、3、水电数字、4、护理学院、5、历史研究所、6、船舶海洋学院、7、物理学院、8、环境科学、9、能源工程、10、数学统计学院。其中大部分学科为文理学科博士,医学博士学科为护理学院,毕竟医学中护理专业比较冷门,大部分本科和硕士就可以满足就业,因此护理博士报考人数也较少!同一所高校不同专业热度不同,同济医院的博士热度是力学系的49倍!
华中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比,哪个实力强?高考如何选?高考如何选?请按高考成绩选取。以吉林省为例,华中师范大学录取的最高分,经常不及华东师范大学录取的最低分。在高考录取分数方面,两校经常没有交集。如果高考成绩能够达到华东师范大学的录取水平,一般人不会去选华中师范大学。在录取分数方面,两所学校的差距比较明显。华中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教师教育“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首批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国家培养中、高等学校师资和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华东师范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985工程”、“211工程”,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国培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金砖国家大学联盟、亚太高校书院联盟、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成员,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设有研究生院和国家大学科技园,是教育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和国家海洋局共建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大学基本信息对比从基本信息看,华东师范大学在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在武汉,很显然华东师大的地域优势更明显。俩所学校的博士点硕士点重点学科数量如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1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21种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教育学、地理学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基础心理学、中国古代文学、基础数学、光学、生态学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5个:中国哲学、世界史、动物学、运动人体科学、系统分析与集成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华东师范大学共有30个学科评级在C-以上。其中最高评级A+学科2个:教育学、世界史;次高评级A级学科5个: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地理学、统计学、软件工程;评级为A-的学科5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生态学。高考如何选择?*对于分数在一本线上100分的同学,如果要考师范院校,就比较尴尬,因为往上够不到华东师范大学,往下去读华中师范大学有不甘心,其实可以报考华中师范大学的高分专业。*对于想考师范院校的同学来说,如果分数在一本线上80多分,可以考虑华中师范大学,同时还可以考虑同分段的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理科生在报考华中师范大学时,可以选择分数压线的专业(旅游管理、科学教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朝鲜语(韩语)、地理科学类、社会学类),以防被调剂。*理科生填报时要注意:公费师范专业分数较高,平均高出分数线30多分,填报时要慎重,以下专业可以作为冲高的专业:英语(公费师范)、数学与应用数学(公费师范)、数学类、生物科学(公费师范)、化学(公费师范)、物理学(基地班)、物理学(公费师范)、地理科学(公费师范)、心理学(公费师范)。*文科生填报时要注意:公费师范专业分数也较高,平均高出分数线10多分,以下专业分数较高:英语(公费师范)、翻译、汉语言文学(公费师范)、中国语言文学类、历史学(公费师范)、思想政治教育(公费师范)、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类、地理科学(公费师范)。最后预祝2020年的高考考生取得好成绩,战胜疫情,金榜题名!
他出生于贵州一个僻壤村落,少时母亲离世,16岁初中毕业辍学四处打工;22岁在高校做保安时边工边读,一路从大学专科、本科考上研究生。今年夏天,他从华中师范大学博士毕业,如今是贵州师范学院的一名讲师。近日,李明勇的逆袭故事在网上被疯传,网友们纷纷点赞。昨日,楚天都市报记者电话连线了远在贵州的李明勇,并走访了他的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张三夕教授,以及他的博士同学,还原了他在汉求学的奋斗时光。连考三年终被华中师大录取记者联系上李明勇时,他还在备课。41岁的他如今是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主讲《新闻伦理与法规》和《美学原理》。谈及网上走红,李明勇说,这对他而言既是压力,也是鼓励,他会一如既往地严格要求自己。“如果我的经历能激励更多普通人勇敢追求梦想,那还是值得的。”李明勇出生在贵州遵义市湄潭县。幼时,爷爷和母亲接连病逝。1993年,16岁的他初中毕业便离开校园,辗转打工还债,做过搬运工、泥瓦匠、木匠,种过烤烟,养过鸭。1999年,他在贵州教育学院(现“贵州师范学院”)当保安,耳濡目染,重拾书本。李明勇说,最难的是英语,几乎从零开始,英语字典都翻烂了两本。通过成人高考,李明勇先后在中文系完成了专科和本科教育。随后,连考三年,他最终于2007年以笔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取贵州大学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2013年起,他又备考博士,连考三年,最终如愿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录取。在汉三载只去过江汉路和东湖2015年9月,李明勇第一次踏足武汉。“我从来没见过大海,听同学说东湖很大,像大海一样,我专程去看了。”李明勇说,虽然在武汉呆了三年,但除了学校周边,他只去过两个地方:特意体验了长江轮渡,去了一趟江汉路;到东湖看了看世界最美绿道长什么样。其它时间,他几乎都是过着“寝室、食堂、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生活。每天清晨6时起床,不是在图书馆看书、查文献,就是在寝室写论文,或参加学术研讨会。李明勇说,他从博导张三夕教授身上学到了很多,这些都是他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每次和教授讨论学业时,教授总是会先问问“最近生活有没有什么困难”等。“读博三年是我学术道路上最大的转折点。在母校学到的知识和理念,让我受益终生。武汉高校云集,文化氛围浓厚,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回来做博士后。”博导至今仍保留着他入校写的自传“向勇哥学习”“勇哥的事迹会激励很多人”……李明勇的奋斗经历在网上走红,昔日同窗都十分敬佩。华中师大2018届博士生王晓,现在是中南民族大学教师。读博时,王晓每周都和李明勇打篮球。王晓回忆,有次聊天,他提到父亲在自己考博那年去世,为了安慰他,李明勇讲了自己的经历。那天,他们一直聊到凌晨3点。“勇哥真的很像我的大哥。”王晓说,李明勇不仅自律、不服输,还经常督促和鼓励身边人。他们不同专业,但李明勇读书面广,他写毕业论文时,李明勇的思维方式给了他不少启发。“朴实、好学、踏实、虚心、严以律己。”这是张三夕教授对爱徒李明勇的评价。张三夕说,李明勇的硕导是他的好友,曾多次推荐过这名学生,而他也发现李明勇求学意愿很强烈。博士生入校时,他会让学生们用三种文体写篇自传,他也是从自传中才了解到李明勇的求学历程。“在校三年他一直很努力,最终也以较高的论文质量顺利毕业。”来源:楚天都市报记者揭明玥 通讯员党波涛编辑:萌七
在权威及CSSCI期刊发表论文6篇《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1篇他还是周洪宇华大卓越人才奖及章开沅奖学金获得者曾获国家奖学金及优秀研究生标兵他就是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2019级博士生王承禹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成长故事在落差中拥抱挑战正如每个对学术充满好奇的学生一样,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2019级博士生王承禹初到桂子山时一度对科研充满热情,“步入硕士生涯时发现,天马行空的思维习惯与严谨的科学逻辑之间,不拘一格的文字风格与通行的学术规范之间,学术创新的满腔热情与丰硕的既有成果之间存在着反差”。得知做学问原来不是一件轻巧惬意的事情后,王承禹一度认为自己陷入了学习的“混沌”状态。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就是“书山险阻消磨了学术萌新的美好想象”。这时候的王承禹不会想到,短短几年以后的巨大变化——在《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等CSSCI期刊发表论文6篇,《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1篇;参与的课题获民政部一等奖,多篇咨询报告被厅级部门采纳;获得周洪宇华大卓越人才奖、章开沅奖学金、2020年度校长奖、优秀研究生标兵、研究生国家奖学金、高原奖学金、优秀研究生一等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干部……在“厚爱”中明确目标再次回过头来,重新检索在华师五年取得的成绩,以及与之相关的琐碎记忆时,王承禹感叹道:“个人的成绩从来都不只是与个人努力有关,时代的厚爱和所处的环境都会为我们取得的点滴成绩提供解释。华师文化和一流学科建设自然成为无法绕过的关键词。”就个人而言,王承禹认为自己走出学习的“混沌”状态离不开导师王敬尧教授的指引。他总是愿意和导师王敬尧教授专门探讨最近的问题,交流自己最新的学术思考,不断增进学术理解和分析能力。“记得每一篇论文成型之后,老师都会非常悉心地在稿子上做密密麻麻的修改标记。即使在深夜,老师看到我发过去的稿件也会及时回复。正是王敬尧老师在科研上的严谨精神和对学生的耐心指导,让我逐步确立了读博的目标。”王承禹说。在输出中成就自我目标确立以后,王承禹一方面积极参与团队的课题任务,一方面参与了政治学“一流学科”的人才提升工程和拔尖工程,和优秀的师长们一起研读经典。不同于阅读时的知识“输入”,写作时的“输出”状态往往让人更为专注。王承禹和导师合作的第一篇论文历经了逾十次的修改,每一次的修改都让人耗尽心力,“那个暑期,每天修改论文的时间都是十个小时以上。不过最有趣的发现是,洗澡时和睡眠前常常是能够明确问题意识和理清文章布局的关键时点。这时往往也是最为痛苦的,特别是陷入到难解的理论困局时。”除了学术论文的写作之外,王承禹还参与了多项课题写作、各种学术会议,在学生工作方面也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担任博士党支部书记,参与学术网站“中国县域发展研究中心”的更新维护,组织了“华大论坛”“政国大讲堂”等多场学术讲座,参与竞标和组织“博士沙龙”等学术活动……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大宣传部舆情与新媒体中心责任编辑:刘绮菲文字:毛军刚信息来源: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审校:刘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