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华中农大优秀博士生毕业一年直接获得优青坏守卫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华中农大优秀博士生毕业一年直接获得优青

社会大众认知的误区,错位的选择是自己挖坑本科阶段看学校名气,而研究生阶段也需要看学校名气吗?不同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更注重专业实力,从最近出来的海归就业质量报告来看,很多本科出去海外留学的研究生就业质量并不高,因为目前各大高校和企业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仅仅看学校的名气,虽然目前高校对海归人才有偏好,但是那仅局限在高层次人才,吸引高校的不是这些高层次人才的海归背景,而是他们的科研专业实力,随着国内高校科研实力的不断提升,很多海归研究生发现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并不强,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海外留学多年混毕业,没有科研成果的博士研究生回国后陷入无人问津的窘态,其实攻读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一定要以专业实力为参考,如果去了所谓的名校攻读实力较差的博士学位,那么绝对是给自己挖坑!多次登上央视的华中农业大学 被武汉双子星遮住光芒的华中农业大学武汉作为中国重要的科教城市,坐拥七所部属高校,号称占山为王的七大高校,其中背靠狮子山的华中农业大学虽然综合实力比不过同城珞珈山的武汉大学和喻家山的华中科技大学,但是在农业学科和生物转基因学科,华中农业大学却比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强很多,其中农业微生物国重实验室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科学家,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据出炉,华中农业大学的一名优青教授吸引了无数人的注意,引发人们注意的是这名优秀博士刚毕业一年,直接就获得了优青的国家资助项目。好的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好就像施一公在参加电视访谈中说的一样,虽然清华和北大每年海外留学的学子非常多,但是真正成为优秀科研人才的比例并不高,这里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好的选择比努力重要,例如华中农业大学的王茂军,成绩优秀的王茂军并没有盲目地选择报考国内名校或出国留学,而是选择留在华中农业大学,报考了张献龙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张献龙教授为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有非常高的科研学术水平,在名师的教导下,王茂军在博士期间就发表了多篇影响力非常高的论文,其中两篇论文被顶级科技期刊《自然遗传》收录,并且完成了世界的三个首次:1、首次系统地比较棉花野生种和驯化种之间的基因组差异,利用GWAS鉴定控制棉花纤维品质相关性状的关键位点。2、首次通过基因组水平的比较,研究驯化过程中,多倍体棉花不同亚基因组受到的差异性选择,并阐述其如何促进优质长纤维的发育。3、首次将DNA酶I酶切测序和三维基因组技术结合起来,用来鉴定棉花的转录调控元件,分析这些元件受到的驯化选择。这项研究是首次在植物中对非编码区的调控变异进行分析,为在其他物种中挖掘功能变异提供了重要参考。出国留学一定要有目标性,盲目的海外留学,虽然努力的拿到所谓的名校毕业证,但是并没有学到相应的专业知识,那么只会是徒劳的忙碌!华中农业大学毕业一年的博士,直接申请国家优青,这样的例子未来会越来越多!

安取仁义

华农迎来首批毕业生返校,博士生扔下行李直奔实验室

“回到学校感觉真好!接下来我要回归实验室恶补课题相关的知识了!”食品科学2018级博士生王小娣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6月10日,华中农业大学迎来2020年春季学期首批返校学子。从去岁大寒到今夏芒种,他们在阔别学校将近5个月之后,重返狮子山校园。返校便捷 二维码核验仅需几秒钟早上7点刚过,位于香樟路与狮子山大道路口的返校报到点就已经陆陆续续有学生前来排队,动科动医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崔伦成同学便是其中之一。6月9日接到返校通知后,他立即购买了火车票,从河南南阳乘车4个小时赶到武汉。租住在南湖的动科动医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朱和超,则选择骑行电动车返校,“租住地离华农不远,但始终不能进校,今天总算可以返校了。”他说。7点30分不到,报到点已经有10余人在等候区等待核验。7点53分,植物科学技术学院2016级博士生杨大兵成为第一个核验入校的同学。他们陆续通过等待区、行李消毒区、全自动测温区、绿码查验点、核验进校二维码,以及领取爱心防疫物资点、核酸检测点和摆渡车乘车点,从报到点到宿舍,全程无缝对接。记者在现场看到,大多数同学入校时间不到2分钟。值得一提的是,入校核验二维码在“我在校园”小程序上实现,学生通过学生端扫描二维码即核验通过,全程只需几秒钟。在核酸检测点,同学们登记好手机号并验证第二代身份证后即可开始检测。检测点人与人间距1.5米,并在地面张贴了站立标识,以保证社交距离。入校程序结束,王小娣坐上久违的校车、欣赏着两旁的学校景色,“现场井然有序,工作人员准备工作到位,学校送来了贴心的防疫礼包,还安排了免费校车接送,感觉特别周到。”她说。服务贴心 安保人员坚守一夜“欢迎大家,学校很安全!”早上7点40分,华中农大党委书记高翅来到报到点,看望慰问第一批返校学子、检查指导服务保障工作。“我们4人在这里值守了一夜,保护报到点物资和设备,”该校建安部程华告诉记者,“因为昨晚大雨,怕风刮跑帐篷,我们加强了特勤力量。”早上6点半不到,26名特勤人员已全部到位,值守安保一线。“请出示一下二维码”、“前方直行核酸检测”、“骑车注意安全”……一大早,该校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辅导员李志强便来到报到点开始忙碌,分装爱心防疫包、摆放桌椅、检查通信设备,当看到有同学电动车未停稳,他主动上前帮助扶车并提醒注意安全。华中农大校医院在报道点现场设置了医疗点,提供应急医疗服务。而为了预防雨天,研究生院为报到学生特意准备了雨衣。中午时分,记者在该校荟园食堂看到,100余张饭桌排列整齐,返校学生在这里一人一桌一椅,同向而坐、安静进餐。在食堂大厅一旁,修葺一新的洗手池可提供返校学生餐前餐后冲洗消毒。“回到校园感到格外亲切,看到老师和保障服务的工作人员在雨中依然为学生忙前忙后,感觉很温暖。”植物科学技术学院2019级博士生孙玉珺说。争分夺秒 抢回被耽误的科研时间随着一辆校园摆渡车到达该校桃园食堂站,5名同学们拉着行李走向他们的寝室。此时的学生宿舍楼内,工作人员已完成当日消毒,走廊干净整洁,防疫须知张贴在醒目位置,清新明朗的宿舍静待“主人”归来。园艺林学学院2019级博士生杨雯惠走到荟园11栋宿舍楼下,洗手消毒、出示校园卡、测量体温、登记详细信息,完成“双核”后,她与楼管阿姨亲切地打了个招呼,走进了“久违”的418房间。打开寝室门,房间内并没有因久无人住而布满灰尘和蛛网,原本担心假期因摆放时间较长而腐烂的水果和食物,也早已被宿舍管理员及时清理,杨雯惠一直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了:“昨天看到学校为我们返校做的各项准备工作,我觉得很放心。今天,我终于回来了,我可以安心地做实验了!”“我要赶紧去实验室了”、“终于可以继续开展科研任务了”、“不知道我的实验材料还能不能使用”……当记者在随机采访“返校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时,第一批返校同学的答案几乎一致。上午9点30,刚返校不久的杨浩没做任何休整,就立刻走进了位于生物医学中心的实验室。这名水产学院水产动物医学系2019级博士生,一进实验室便奔向四膜虫培养试管。原本假期就要处理的这批材料,因为疫情被一直搁置。幸运的是,由于实验室助理的悉心照管,这批实验材料安然无恙。“时间不等人,既然我回来了,就不能浪费一丝一毫的时间,因为科学研究不能停滞。”忙碌的杨浩说。同样的故事还发生在植物科学技术学院2016级博士生杨大兵身上。一回学校,他就来到试验田与导师牟同敏教授及师兄师姐们参与到水稻播种中来,平田、播种、盖膜,这些熟悉的工作程序让他感到亲切而自然。在朋友圈里,他配图分享道:“今日正式返校,践行勤读力耕。”梦想重启 疫情让学子们成长因“不违农时”的需要和师生的广泛意愿,5月27日,华中农大率先发布返校公告。今天,随着第一批学子返回学校,狮子山正式“重新启动”。时隔近五个月重返校园,学子们的心情激动不已。“草木已荣,归期已至”,园艺林学学院2018级博士生张豫说,自己在火车上就一直想象母校的样子,从火车站到学校更是思绪连绵,直到进校她还再次确认,这真就是“云赏狮山春”里的样子。疫情的影响让重返校园的学子感触很深,植物科学技术学院2019级博士生孙玉珺告诉记者,看到学校的样子让自己由衷自豪,“武汉是英雄的城市,希望我们华农人在未来的挑战中,都能不畏艰险,迎难而上。”而自己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趁作物生长季节,开展下一步的实验,加班加点争取把疫情期间耽搁的工作补回来!”芒种返校,这仍是一个忙碌和奋斗的季节。王小娣说,疫情就是一场经历,也是一次成长,“我要每天坚持学习英语,不能半途而废,要快速给自己充电,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据悉,接下来华中农大毕业年级其他硕士生、本科毕业生也即将返校。学校为他们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毕业季校园文化系列活动,让他们细心感受校园的美好时光。【来源:楚天都市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能体纯素

华中农大迎来首批学生返校,博士生扔下行李直奔实验室

入校核酸检测登记“回到学校感觉真好!接下来我要回归实验室恶补课题相关知识了!”食品科学2018级博士生王小娣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昨日,华中农业大学迎来2020年春季学期首批返校学子。从去岁大寒到今夏芒种,他们在阔别学校将近5个月之后,重返狮子山校园。返校便捷二维码核验仅需几秒钟早上7点刚过,返校报到点就已经陆续有学生前来排队。8点不到,植物科学技术学院2016级博士生杨大兵成为第一个核验入校的学生。随后,学生们依次通过行李消毒区、全自动测温区、绿码查验点、核验进校二维码,以及爱心防疫物资领取点、核酸检测点和摆渡车乘车点等,从报到点到宿舍,全程无缝对接。记者在现场看到,大多数同学入校时间不到2分钟。值得一提的是,入校核验二维码在“我在校园”小程序上实现,学生通过学生端扫描二维码即核验通过,全程只需几秒钟。入校后,王小娣坐上久违的校车、欣赏着两旁的学校景色,“现场井然有序,学校送来了贴心的防疫礼包,还安排免费校车接送,感觉特别周到。”她说。“欢迎大家,学校很安全!”7点40分,华中农大党委书记高翅来到报到点,看望慰问第一批返校学子、检查指导服务保障工作。争分夺秒抢回被耽误的科研时间随着一辆校园摆渡车到达该校桃园食堂站,5名同学拉着行李走向寝室。此时的学生宿舍楼内,工作人员已完成当日消毒。园艺林学学院2019级博士生杨雯惠走到荟园11栋宿舍楼下,洗手消毒、出示校园卡、测量体温、登记详细信息,完成“双核”后,她与楼管阿姨亲切地打了个招呼,走进了“久违”的418房间。打开寝室门,房间内并没有因长久无人住而布满灰尘和蛛网,原本担心假期因摆放时间较长而腐烂的食物,也早已被宿舍管理员及时清理。杨雯惠一直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了:“看到学校为我们返校做的各项准备工作,我觉得很放心。我终于回来了,可以安心地做实验了!”“我要赶紧去实验室了”“终于可以继续开展科研任务了”“不知道我的实验材料还能不能使用”……当记者随机采访“返校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时,第一批返校同学的答案几乎一致。上午9点30分,刚返校不久的杨浩没做任何休整,就立刻走进了位于生物医学中心的实验室。这名水产学院水产动物医学系2019级博士生,一进实验室便奔向四膜虫培养试管。原本假期就要处理的这批材料,因为疫情被一直搁置。幸运的是,由于实验室助理的悉心照管,这批实验材料安然无恙。“时间不等人,既然我回来了,就不能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因为科学研究不能停滞。”忙碌的杨浩说。水产学院博士生杨浩正在检查实验材料样本梦想重启疫情让学子们成长因“不违农时”的需要和师生的广泛意愿,5月27日,华中农大率先发布返校公告。昨天,随着第一批学子返回学校,狮子山正式“重新启动”。时隔近五个月重返校园,学子们的心情激动不已。“草木已荣,归期已至”,园艺林学学院2018级博士生张豫说,自己在火车上就一直想象母校的样子,从火车站到学校更是思绪连绵。疫情的影响让重返校园的学子感触很深,植物科学技术学院2019级博士生孙玉珺告诉记者,看到学校的样子让自己由衷自豪,“武汉是英雄的城市,希望我们华农人在未来的挑战中,都能不畏艰险,迎难而上。”而自己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趁作物生长季节,开展下一步的实验,加班加点争取把疫情期间耽搁的工作补回来!”王小娣说,疫情就是一场经历,也是一次成长,“我要每天坚持学习英语,不能半途而废,要快速给自己充电,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据悉,华中农大毕业年级其他硕士生、本科毕业生也即将陆续返校,学校为他们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毕业季校园文化系列活动,让他们感受校园的美好时光。(楚天都市报记者 邹浩 通讯员 蒋朝常 徐行)

梁祝恨

3名华农女博士乐当中职教师,她们说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挺有成就感

楚天都市报记者郭会桥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萧灏3名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的全日制女博士在武汉市农业学校教书,一教就是5年。在她们进入这所中职当老师之时,有人担心博士生能不能教好中职生?有人担心博士生不能静下心来工作,有好机会就会走人。如今,5年过去了,这3名女博士不仅留在了武汉市农业学校,她们的教学效果还屡次被评为“优”。昨日,记者采访她们时,3人坦言,她们进校时压力有点大,但最终发现,此前的求学经历和知识积累,能更好地教中职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挺有成就感。甄艳红科班出身专业扎实2014年秋季开学,3名毕业于华农的女博士到武汉市农业学校报到,成为该校的专职教师。这3名女博士分别是甄艳红、喻艳、杨菲菲。3名女博士到该校任教,也是武汉市农业引博工程的一部分。她们除了上专业课,带学生做实验之外,还参与武汉地方标准制定和教育课题,推广农业科技等。毕业于华农动物育种与繁殖专业的甄艳红,现在带两个班的专业课。“职校更看重学生的动手能力,专业课里三成知识要动手做实验。如养猪场如何设计才能满足通风、采光、取暖等要求。”她曾带着学生到养猪场实习,让学生现场为养猪场画设计图,“这样有趣的实践课,能让学生们喜欢上专业课,也能把专业知识学得更牢。”毕业于华农生科院细胞生物学专业的喻艳,如今给园艺、园林专业的学生上植物基础、无土栽培课。“读博期间,因为专业要求必须动手做实验,所以实验功底还不错,如今在学校也能用细胞培养机,也会动手养殖水培植物。”她在上课时经常带自己培育的一些植物,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喻艳钻研精神感染学生毕业于华农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专业的杨菲菲,是畜牧兽医专业1725班班主任和多门专业课的教师。“每次给学生上课,我都是经常磨课,讲解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备课时,我把自己姿态放低,一切从零开始做起。”杨菲菲说,有次她给新洲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班的56名农民上课,其中既有大学毕业的养殖专业户,也有养殖经验丰富的“老把式”。为了上好一节课,杨菲菲备课从下午5点一直忙到晚上9点,次日的课受到农民们的称赞。记者看到,甄艳红、杨菲菲、喻艳的办公桌上堆满了书籍。甄艳红拿出手机给记者看她刚下单的专业书,她笑着说:“还是纸质书读起来更有感觉。”杨菲菲说:“不读书就会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我们从事教学,直面学生,希望能传授给学生更多更新的知识。”在采访中,不少学生表示,博士老师是他们的表率,该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肖芳说:“虽然老师博士毕业,但我们经常看着她拿着专业书学习,到种猪场里也是虚心向老师傅请教,这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杨菲菲对当初选择不后悔博士毕业后去教中职,3名老师均表示,不后悔当初的选择。甄艳红说,学校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现在教学得到认可,感觉人生有价值。喻艳很享受和学生在一起的感觉,她说:“从工作至今,与孩子们在一起真的非常愉快,虽然有时候也气得想哭。”杨菲菲则表示,教得越久越坚定当初的选择,“我能教学生知识,还能在生活上帮助他们,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师这个职业,真的挺神圣。”博士去教中职是否大材小用?3人均表示并非如此,喻艳说:“现在普高和中职,教师高学历化是趋势,博士去当中职老师并不是大材小用,反而是走在潮流最前端。现在回想,我如果本科毕业就去当老师,会差一些,知识积累与综合素养会完全不一样。”“我觉得教中职一点也不简单,让中职学生爱上学习,学会职业技能,更需要技巧。”武汉市农业学校副校长王洪波表示,3名博士老师讲课深入浅出,很受学生欢迎,只要是全身心投入教育,就不存在大材小用之说。

此其难者

巾帼风采,华中农业大学6名博士走上防汛一线

穿上一双长筒靴,套上一件反光服,头戴一顶大草帽,手持一根长竹竿,这是华中农业大学在长江武金堤上巡堤时大家的统一“装扮”。7月31日,华中农大研究生会面向研究生群体发布了巡堤动员通知,通知刚一下发,十余名女生便积极报名。8月3日,在烈日下,6名博士研究生让这身“装扮”彰显了巾帼风采。“黑了,这就是青春的印记”“黑就黑了,没关系,因为这才是青春的印记”,经济管理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黄帆就是巡堤女生其中之一。刚开始的时候,黄帆还是很兴奋,可是三伏天的太阳不会“照顾”她们,一个小时的巡堤后,黄帆已浑身湿透。“走完一趟,步伐逐渐‘沉重’”,但黄帆坚定地说,“所有困难我们都能克服,这是来时我们给自己提出的要求。”黄帆她们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这6名女生分为了三组,每次两名与男生一起巡堤一个小时,轮流换班。在堤上,她们一丝不苟,认真巡视,不喊苦也不喊累。而一起巡堤的男生也很“体贴”她们,男生们把稍微平坦且有些许树荫的路“让”给女生,他们则顶着烈日前行。“选择申请上堤,就是在学校的新闻网站看到有很多人守护武汉,默默奉献,我们想我们博士也应该走出校园,奉献社会。无论我们的贡献多少,哪怕只是一砖一石,也在守护武汉,女生也可以”,黄帆这样说到。黄帆正在仔细检查“因为受过救助,所以我要回报”2006年8月,家住湖南省衡阳市茶山镇的倪春兰一家,因为洪水被困在了二楼家中。“我们那里的居民都是傍水而建,洪水袭来,真的很害怕。但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很快就来了,因为当年条件有限,解放军战士一个‘摞’一个,搭成‘人’字才将我们从二楼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倪春兰回忆起十四年前的过往,仍然记忆犹新。由于曾经得到解放军战士的援助,刚刚成为博士研究生的倪春兰就主动申请到武金堤巡堤。“申请上堤,源于我内心一直念念不忘的这份感情,因为我受过救助,所以我一定要回报社会,这是我多年的愿望。”倪春兰(右)正在仔细巡查因为怕父母担心,倪春兰并未把这次巡堤告诉他们,因为在倪春兰看来,这样的选择才是自己内心的选择。谈及巡堤,倪春兰说:“能以己之能回馈社会是幸福的,作为一名‘准’博士,这是一次体验社会、发现社会的机会,也是我博士‘第一课’,让我学到了在科研中学不到东西。在科研实验时的难题不算什么,因为还有人在一线守护着我们。”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在现场说:“相信这段经历对于你们很有意义,也能让你们更加深刻理解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看到你们不畏酷暑,坚持巡堤,让我很敬佩。巾帼不让须眉,你们是好样的!”【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湖北频道】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四分钟

张启发院士给自己博士生写的一封信:博士生每天工作12小时只是一个下限

最近我拜读了各位送交的年度工作计划,仔细推敲后,仍感到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十分严重:第一,对课题理解不够,有的根本谈不上理解,做了不止一年,尚未进入角色。第二,已经完成的工作量严重偏少,博士(有的是从本室硕士上来的)做了几年还未见到可以发表的东西。第三,在计划中倾向于以最低工作量结束研究。即游击战法。以消耗最少的人力来解决战斗。这是从纸上看到的。从实验室看到的现象是,有那么几位常不到实验室照面,似乎这里是一个可来可不来的地方。而且愈未进入角色的,愈不钻研文献;工作做得愈差的,愈少见做实验。请各位想想,你不学,怎么能变内行?你不干,怎么会有结果?不钻研与自己课题密切相关的文献,不把实验室工作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不能算作一个名副其实的博士生。张启发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写一点专题读书报告,其实是一个领域内进入角色的好方法。一篇不够,可以连续写几篇,直到把与研究课题有关的方面较好地弄懂为止。如果在写读书报告的同时,加进一点自己的见解就更好了。写得好的可以送出发表。这对加强业务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深化对自己研究工作的感情和培养事业心都大有益处。几年来我们大会小会说了很多,而至今交得很少。有人说是没有时间,我看是不愿投入时间。对博士生而言,每天工作12小时是正常的,少于这个时间就不正常了;每周工作六天半以上是正常的,少于六天半就不正常了。我这里是基于美国PhD四年学制所得到的概念。在我们目前三年学制还要强制性学半年英语的情况下,上述时间的投入充其量也只是一个下限。人生一世,应该追求有所建树。记得有一首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此诗所描述的虽有些封建意识,倒也道出了人生的真谛。想稍加以补充的是在男女完全平等的时代里,女儿也应当自强。走到了做科学这条路上,博士生阶段有无成就与将来有无建树关系十分密切。椐我观察,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凡是后来有所成就者,大多在博士学习阶段就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我理解的基础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广博的知识和不断求知的欲望;二是作为今后发展基础的工作成就;三是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和以工作作为第一需要的人生观。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与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系统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状的分子机制和采用新技术选育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中的开创性贡献摘得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组委会为张启发颁发获奖证书试想:要建功立业,博士生阶段不搏,更待何时?有的研究生说,在我们这个实验室读研究生如何如何辛苦,在有些地方读研究生如何如何轻松,入错了门的委屈和追悔不及的心情溢于言表。我不知道是该“轻松”的羡慕“辛苦”的,还是象我们“辛苦”的研究生这样羡慕人家“轻松”的。但就我看来,身在国家级的实验室里,从事着国际前沿的研究工作,要做的工作都有相应的保证条件,大可一展才华,以慰平生,应该受到全校乃至全国的羡慕,而不是相反。对“轻松”妄加羡慕的人,其实是没有弄清楚为什么读研究生这个最起码的问题,或者是读研究生的动机本来就存在问题。他们读研究生所看中的大约只是一张文凭,自己对自己就不抱成才的期望,这种思想倾向是应该下大功夫纠正的。我们这里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博士毕业后到国外去做博士后,我很赞成,并愿尽我之力给予支持。我很希望我们实验室出去的人将来在国际上都成为知名人士。今后在我们室毕业的博士出国做博士后可能主要有两类途径,一类是经我提名推荐,另一类是博士生本人争取,而将以后者为主。而后者却意味着要参与国际竞争。博士论文做得好,竞争性就强,我也乐意推荐,用人方也愿意接收。博士论文做得不好的,我不愿意推荐,而且推荐起来难度也大。其实,各人的路在各人自己脚下,各人的命运在各人自己手里。成败兴衰,全在各人,请各自勉。/张启发/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1953年12月出生于湖北公安,华中农业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作物遗传育种和植物分子生物学家,现任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武汉)主任、国家农作物分子技术育种中心主任。1976年张启发从华中农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85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博士学位后留在该校从事博士后工作;1986年回国后在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工作,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担任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首任院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1年担任国家农作物分子技术育种中心主任;2007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研究方向: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水稻功能基因组、水稻生物信息学、绿色超级稻。2019年热文TOP101. 逆转2型糖尿病的大牛又发文了:2型糖尿病是简单的疾病,减肥或逆转病情!2. 刚刚,Science发布2019十大科学突破!3. Science重磅!西兰花“唤醒”抗肿瘤基因4. 读者泪目!《柳叶刀》全中文发表中国医学博士「家书」:给父亲的一封信5. 《Science》重磅!汝之“蜜糖”,吾之“砒霜...”6. 喝酒,尤其还脸红的人,或面临更高的痴呆风险7. Nature重磅!第一个完全合成且彻底改变DNA密码的生物诞生了8. 这不是一颗大榛子!Science发表新型口服胰岛素,或将取代传统注射9. Science为防秃顶支招:先从不脱发开始...10. 改变精子速度,可以影响后代性别?

弟子异之

张启发院士给自己博士生写的一封信:每天工作12小时只是一个下限

最近我拜读了各位送交的年度工作计划,仔细推敲后,仍感到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十分严重:第一,对课题理解不够,有的根本谈不上理解,做了不止一年,尚未进入角色。第二,已经完成的工作量严重偏少,博士(有的是从本室硕士上来的)做了几年还未见到可以发表的东西。第三,在计划中倾向于以最低工作量结束研究。即游击战法。以消耗最少的人力来解决战斗。这是从纸上看到的。从实验室看到的现象是,有那么几位常不到实验室照面,似乎这里是一个可来可不来的地方。而且愈未进入角色的,愈不钻研文献;工作做得愈差的,愈少见做实验。请各位想想,你不学,怎么能变内行?你不干,怎么会有结果?不钻研与自己课题密切相关的文献,不把实验室工作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不能算作一个名副其实的博士生。张启发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写一点专题读书报告,其实是一个领域内进入角色的好方法。一篇不够,可以连续写几篇,直到把与研究课题有关的方面较好地弄懂为止。如果在写读书报告的同时,加进一点自己的见解就更好了。写得好的可以送出发表。这对加强业务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深化对自己研究工作的感情和培养事业心都大有益处。几年来我们大会小会说了很多,而至今交得很少。有人说是没有时间,我看是不愿投入时间。对博士生而言,每天工作12小时是正常的,少于这个时间就不正常了;每周工作六天半以上是正常的,少于六天半就不正常了。我这里是基于美国PhD四年学制所得到的概念。在我们目前三年学制还要强制性学半年英语的情况下,上述时间的投入充其量也只是一个下限。人生一世,应该追求有所建树。记得有一首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此诗所描述的虽有些封建意识,倒也道出了人生的真谛。想稍加以补充的是在男女完全平等的时代里,女儿也应当自强。走到了做科学这条路上,博士生阶段有无成就与将来有无建树关系十分密切。椐我观察,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凡是后来有所成就者,大多在博士学习阶段就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我理解的基础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广博的知识和不断求知的欲望;二是作为今后发展基础的工作成就;三是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和以工作作为第一需要的人生观。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与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系统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状的分子机制和采用新技术选育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中的开创性贡献摘得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组委会为张启发颁发获奖证书试想:要建功立业,博士生阶段不搏,更待何时?有的研究生说,在我们这个实验室读研究生如何如何辛苦,在有些地方读研究生如何如何轻松,入错了门的委屈和追悔不及的心情溢于言表。我不知道是该“轻松”的羡慕“辛苦”的,还是象我们“辛苦”的研究生这样羡慕人家“轻松”的。但就我看来,身在国家级的实验室里,从事着国际前沿的研究工作,要做的工作都有相应的保证条件,大可一展才华,以慰平生,应该受到全校乃至全国的羡慕,而不是相反。对“轻松”妄加羡慕的人,其实是没有弄清楚为什么读研究生这个最起码的问题,或者是读研究生的动机本来就存在问题。他们读研究生所看中的大约只是一张文凭,自己对自己就不抱成才的期望,这种思想倾向是应该下大功夫纠正的。我们这里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博士毕业后到国外去做博士后,我很赞成,并愿尽我之力给予支持。我很希望我们实验室出去的人将来在国际上都成为知名人士。今后在我们室毕业的博士出国做博士后可能主要有两类途径,一类是经我提名推荐,另一类是博士生本人争取,而将以后者为主。而后者却意味着要参与国际竞争。博士论文做得好,竞争性就强,我也乐意推荐,用人方也愿意接收。博士论文做得不好的,我不愿意推荐,而且推荐起来难度也大。其实,各人的路在各人自己脚下,各人的命运在各人自己手里。成败兴衰,全在各人,请各自勉。张启发,1953年12月出生于湖北公安,华中农业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作物遗传育种和植物分子生物学家,现任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武汉)主任、国家农作物分子技术育种中心主任。1976年张启发从华中农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85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博士学位后留在该校从事博士后工作;1986年回国后在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工作,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担任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首任院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1年担任国家农作物分子技术育种中心主任;2007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研究方向: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水稻功能基因组、水稻生物信息学、绿色超级稻。来源:科研大匠

务农

硕士毕业工作两年后,我还是选择读博

瞎姆雷特看书让世界听见你的声音李贺欢 女 28岁 本科就读于河南农业大学,硕士就读于华中农业大学,目前计划出国读博士一个人的一生肯定会遇到很多个岔路和选择,如何做选择是一个很重要而又关键的问题,因为每一次的选择便决定了你人生不同的道路。最近我有很多朋友都在面临着读博还是工作的问题,无非就是心中对自己未来发展的一个衡量,通俗来讲,就是读博之后能找到好工作拿高薪还是现在工作积攒经验来晋升。2018年7月毕业到现在我工作了快两年了,已经经历过大多数人的迷茫和纠结,现在我的方向已逐渐明朗——出国读博士,我想给大家分享我的经历和感受,希望能给还在纠结中的你增加一点对自己未来选择的坚定。当初选择考研也是一个意外,虽然我没有找工作的打算,也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我没有突出的特长能支撑我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所学专业农学也没有让我进入高薪行业的优势,但也并不想考研,大学实习期间也对研究生要做什么完全不了解。一番挣扎之后,为了那份坚守了两年多的异地+军恋的恋爱我选择尝试一下,因为在部队当兵的他以湖北省第一名考上了中国最牛逼的军校——北京特种警察学院。备考的经历痛并快乐着,两个多月的学习让我以还可以的成绩考上了华中农业大学,不是我学习多好,而是备考期间,我一次也没有出去玩过,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十一点,除了吃饭都在学习。前几天一个老家的姑娘过了研究生初试,但是觉得自己的专业没前途,问我怎么选择调剂的专业。对于专业,如果你有能力选择一个很好的专业如法律、医学、AI、会计、英语等肯定是极好的,如果不能我建议去选择一个好的导师,通过一些网站或者他的学生了解他的为人和对待科研的态度和能力,这也许决定你将来是否顺利毕业或有一番作为。我研究生的导师可以说是年轻有为,属于精英类的人物,他能给我们很好的榜样和教诲,虽然没选择在他实验室读博士,却也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方法。我也总结过,研究生期间不是我不够好,我不太适合他的团队环境是主要的原因吧,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待的团队,工作是如此,上学亦是如此,如果在一个地方呆的舒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长处,那便是符合的。对于复试,自信和英语也是很重要的方面,所以我建议大家平时能坚持学英语,会让你在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中增加自信和筹码。硕士即将毕业的时候我一直在备考公务员,国考、省考、选调生一轮下来我全军覆没,也失去了找工作的最佳时机,之前在果树所投了简历,一个电话没经过面试我便去了郑州果树研究所做了科研助理,因为我别无选择。工作一个月我发现这个地方并不是我想待的地方,工作之余我选择考教师资格证和写两篇课题相关的文章,并时常浏览各种招聘网站随时准备走人。毕业三年内经常换工作是正常的,重要的是在不断地寻找中明白自己适合做什么。我自认为自己并不是一个善于制作严谨的计划并能很好执行的人,我想大多数人亦是如此,这并没有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做事的方法,我的方法是既然选择了,便狠狠的逼自己一段时间。2019年3月教师资格证考试前的一个多月,我每天下午六点下班吃过饭到晚上十一点多备考,周六日也很少出去玩,期间我在淘宝购买了很多高中生物教师资格证相关的材料和视频总结,一些辅导机构的资料让我缩短了备考时间。考试当天很倒霉,我早上坐了三个多小时得公交到达学校,转了半个校园到达考场已经开考十分钟了,那场考试是教育知识与能力,但我并没有慌,可能是准备充分让我莫名的自信。后来顺利通过了笔试、面试(如果有需要可以联系我发给你)。这便成了我简历上展现自己能力的一份重要信息。也是1月到3月份这段时间,我抽空写了两篇中文文章的初稿,虽然我不知道能不能发表,但对我的写作能力确是一个很大的锻炼和提升。在2019年3月的时候我看到了河南大学一个从海外留学回来的老师在招助理,我心动了,可惜我连英语六级都没过,不是考不过,是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努力通过,可想而知我是心虚和害怕的,我怕自己难以胜任更高水平的助理工作。幸运的是,仅仅通过sky面试我就通过了。在2019年4月的时候我还经历了河南农业大学的博士面试,通过初筛的人在面试阶段全部通过了,那个时候的我是纠结的,因为工作的不满意让我想着读博也许能有更好的出路,心底其实却是嫌弃河南农业大学的博士,经过一番纠结与考量,我放弃了,当然也离不开我男朋友的支持,选择了来河大做助理。面试的时候我已经知道河大有一个和国外学校的交流项目,只是雅思要过6.5,我自然是没有自信去申请,我想再不济留在河大读个博士就好。经历过好几次的纠结与选择,到现在我已经在河大做了一年的助理,经过一番锻炼,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已经申请了留学的项目,接下来又是一番关于雅思考试的恶战。特此感谢好友胡晓静推荐的一些资料和apps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的明白,能力和想得到的永远都是匹配的,我很幸运我可以先跨进我想去的那个地方的门槛再提升能力,而往往大多数时候,没有提前准备充足的能力,我们连踏入门槛的机会都没有。当然,我现在也面临着一项很重要的选择,在出国之前要不要结婚生子,有了很多次选择之后我已经不再慌乱,有些事走着走着便理顺了,我也在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锻炼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万一只能读博之后生宝宝那我也有一个好身体去坦然面对。可能要好几年的备孕中哈哈~~~在选择读博和工作之间我有以下几点感悟:1.工作不如意随时可以走人,选择读博就是一场3-6年的豪赌,只能赢,不能输;2.我助理期间的工资也就3000-5000,如果读博实验室奖励+国家补助+奖学金+文章奖励也差不多3000多,也相当于一份工作,未来可期,当然会更累;3.读博要不断提升能力,英语交流、写作,科研能力,思维逻辑能力等等,当然工作也需要,这些都是每个优秀的人必经之路;4.如果你觉得自己得专业前景不够好,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学英语口语、考各种教师资格证、注册会计师等含金量高的资格证,增加自己未来就业的筹码和拓宽就业范围;5.读博之后考公务员要容易很多,不过2020年博士生扩招10万,学历的价值也在慢慢跌落;6.工作之后依然可以选择考研或考博,年龄永远都不是个问题,问题是你的决心够不够坚定;7. 最后,也是最最重要的,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自己,放弃梦想!支持作者看这里上面的链接,点一下,退出来,腾讯给来稿者五毛钱广告费,瞎姆雷特看书替来稿者感谢您的支持!“瞎姆雷特看书”承诺一切收入归来稿者所有!瞎姆雷特看书“瞎姆雷特看书”公众号是一个致力于让读书变得更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平台,只要您喜欢读书,都可以将您的读后感投稿给我们,平台将会给予丰厚的稿酬作为您的奖励。如果你对看过的某本书很有感觉,大胆写出来。每一个思想都有它的色彩,让世界听见你的声音。要求:有自己的思想,行文通顺就行。不限字数,不限题材。报酬:10-500元/篇,数据优秀者另有奖励。瞎姆雷特看书,让世界听见你的声音生命的复杂,就在于不可预期,不容解释,不能厘清。好像走在迷雾里,看不见任何方向,没有人可以判别前面是否断崖或绝路。生命只能持续走下去,直到雾散了,答案才终得明白。

黑猫

硕士毕业工作两年后,我还是选择读博

瞎姆雷特看书让世界听见你的声音李贺欢 女 28岁 本科就读于河南农业大学,硕士就读于华中农业大学,目前计划出国读博士一个人的一生肯定会遇到很多个岔路和选择,如何做选择是一个很重要而又关键的问题,因为每一次的选择便决定了你人生不同的道路。最近我有很多朋友都在面临着读博还是工作的问题,无非就是心中对自己未来发展的一个衡量,通俗来讲,就是读博之后能找到好工作拿高薪还是现在工作积攒经验来晋升。2018年7月毕业到现在我工作了快两年了,已经经历过大多数人的迷茫和纠结,现在我的方向已逐渐明朗——出国读博士,我想给大家分享我的经历和感受,希望能给还在纠结中的你增加一点对自己未来选择的坚定。当初选择考研也是一个意外,虽然我没有找工作的打算,也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我没有突出的特长能支撑我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所学专业农学也没有让我进入高薪行业的优势,但也并不想考研,大学实习期间也对研究生要做什么完全不了解。一番挣扎之后,为了那份坚守了两年多的异地+军恋的恋爱我选择尝试一下,因为在部队当兵的他以湖北省第一名考上了中国最牛逼的军校——北京特种警察学院。备考的经历痛并快乐着,两个多月的学习让我以还可以的成绩考上了华中农业大学,不是我学习多好,而是备考期间,我一次也没有出去玩过,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十一点,除了吃饭都在学习。前几天一个老家的姑娘过了研究生初试,但是觉得自己的专业没前途,问我怎么选择调剂的专业。对于专业,如果你有能力选择一个很好的专业如法律、医学、AI、会计、英语等肯定是极好的,如果不能我建议去选择一个好的导师,通过一些网站或者他的学生了解他的为人和对待科研的态度和能力,这也许决定你将来是否顺利毕业或有一番作为。我研究生的导师可以说是年轻有为,属于精英类的人物,他能给我们很好的榜样和教诲,虽然没选择在他实验室读博士,却也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方法。我也总结过,研究生期间不是我不够好,我不太适合他的团队环境是主要的原因吧,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待的团队,工作是如此,上学亦是如此,如果在一个地方呆的舒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长处,那便是符合的。对于复试,自信和英语也是很重要的方面,所以我建议大家平时能坚持学英语,会让你在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中增加自信和筹码。硕士即将毕业的时候我一直在备考公务员,国考、省考、选调生一轮下来我全军覆没,也失去了找工作的最佳时机,之前在果树所投了简历,一个电话没经过面试我便去了郑州果树研究所做了科研助理,因为我别无选择。工作一个月我发现这个地方并不是我想待的地方,工作之余我选择考教师资格证和写两篇课题相关的文章,并时常浏览各种招聘网站随时准备走人。毕业三年内经常换工作是正常的,重要的是在不断地寻找中明白自己适合做什么。我自认为自己并不是一个善于制作严谨的计划并能很好执行的人,我想大多数人亦是如此,这并没有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做事的方法,我的方法是既然选择了,便狠狠的逼自己一段时间。2019年3月教师资格证考试前的一个多月,我每天下午六点下班吃过饭到晚上十一点多备考,周六日也很少出去玩,期间我在淘宝购买了很多高中生物教师资格证相关的材料和视频总结,一些辅导机构的资料让我缩短了备考时间。考试当天很倒霉,我早上坐了三个多小时得公交到达学校,转了半个校园到达考场已经开考十分钟了,那场考试是教育知识与能力,但我并没有慌,可能是准备充分让我莫名的自信。后来顺利通过了笔试、面试(如果有需要可以联系我发给你)。这便成了我简历上展现自己能力的一份重要信息。也是1月到3月份这段时间,我抽空写了两篇中文文章的初稿,虽然我不知道能不能发表,但对我的写作能力确是一个很大的锻炼和提升。在2019年3月的时候我看到了河南大学一个从海外留学回来的老师在招助理,我心动了,可惜我连英语六级都没过,不是考不过,是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努力通过,可想而知我是心虚和害怕的,我怕自己难以胜任更高水平的助理工作。幸运的是,仅仅通过sky面试我就通过了。在2019年4月的时候我还经历了河南农业大学的博士面试,通过初筛的人在面试阶段全部通过了,那个时候的我是纠结的,因为工作的不满意让我想着读博也许能有更好的出路,心底其实却是嫌弃河南农业大学的博士,经过一番纠结与考量,我放弃了,当然也离不开我男朋友的支持,选择了来河大做助理。面试的时候我已经知道河大有一个和国外学校的交流项目,只是雅思要过6.5,我自然是没有自信去申请,我想再不济留在河大读个博士就好。经历过好几次的纠结与选择,到现在我已经在河大做了一年的助理,经过一番锻炼,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已经申请了留学的项目,接下来又是一番关于雅思考试的恶战。特此感谢好友胡晓静推荐的一些资料和apps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的明白,能力和想得到的永远都是匹配的,我很幸运我可以先跨进我想去的那个地方的门槛再提升能力,而往往大多数时候,没有提前准备充足的能力,我们连踏入门槛的机会都没有。当然,我现在也面临着一项很重要的选择,在出国之前要不要结婚生子,有了很多次选择之后我已经不再慌乱,有些事走着走着便理顺了,我也在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锻炼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万一只能读博之后生宝宝那我也有一个好身体去坦然面对。可能要好几年的备孕中哈哈~~~在选择读博和工作之间我有以下几点感悟:1.工作不如意随时可以走人,选择读博就是一场3-6年的豪赌,只能赢,不能输;2.我助理期间的工资也就3000-5000,如果读博实验室奖励+国家补助+奖学金+文章奖励也差不多3000多,也相当于一份工作,未来可期,当然会更累;3.读博要不断提升能力,英语交流、写作,科研能力,思维逻辑能力等等,当然工作也需要,这些都是每个优秀的人必经之路;4.如果你觉得自己得专业前景不够好,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学英语口语、考各种教师资格证、注册会计师等含金量高的资格证,增加自己未来就业的筹码和拓宽就业范围;5.读博之后考公务员要容易很多,不过2020年博士生扩招10万,学历的价值也在慢慢跌落;6.工作之后依然可以选择考研或考博,年龄永远都不是个问题,问题是你的决心够不够坚定;7. 最后,也是最最重要的,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自己,放弃梦想!支持作者看这里上面的链接,点一下,退出来,腾讯给来稿者五毛钱广告费,瞎姆雷特看书替来稿者感谢您的支持!“瞎姆雷特看书”承诺一切收入归来稿者所有!瞎姆雷特看书“瞎姆雷特看书”公众号是一个致力于让读书变得更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平台,只要您喜欢读书,都可以将您的读后感投稿给我们,平台将会给予丰厚的稿酬作为您的奖励。如果你对看过的某本书很有感觉,大胆写出来。每一个思想都有它的色彩,让世界听见你的声音。要求:有自己的思想,行文通顺就行。不限字数,不限题材。报酬:10-500元/篇,数据优秀者另有奖励。瞎姆雷特看书,让世界听见你的声音生命的复杂,就在于不可预期,不容解释,不能厘清。好像走在迷雾里,看不见任何方向,没有人可以判别前面是否断崖或绝路。生命只能持续走下去,直到雾散了,答案才终得明白。

不削于人

弃养女婴长大考取博士,拒绝父母出国请求,放弃学业照顾患癌养父

生而未养,断指可还。生而养之,断头可还。未生而养,百世难还!对于很多农村家庭来说,即便是在这个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重男轻女这种封建思想的束缚依然存在。当家庭经济出现危机时,最先被遗弃的,往往是女孩!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寒冬,因为计划生育,一名女婴被遗弃在医院的拐角处。正值腊月,女孩的脸被冻成了黑紫色,哭声也变得断断续续,身上只裹着一件旧大衣。不久之后,她被祁春兰发现,从此,她与这个家结下了深厚的缘分。祁春兰因为身体原因,一直无法生育。因不忍心女婴受罪,便决定收养女孩。丈夫肖重阳在厂里打杂收入微薄,她本人还是残疾,连份稳定的工作都没有。即便如此,两人还是尽力将女孩抚养长大。夫妻俩为女孩取名晶晶,待她视如己出。就这样,一家三口过着平淡且幸福的日子。晶晶成绩名列前茅,让夫妻俩十分欣慰。然而,2001年,祁春兰离世,巨大的伤痛让晶晶无法接受,离世前她告诉了晶晶关于她的身世,晶晶哭喊着:“你们永远是我的父母,我永远是你们的女儿。”此后,养父一人撑起了这个家,为了不耽误晶晶的学业,肖重阳干起了送煤气罐的工作,用自己辛勤的双手供女儿高中毕业。2005年,晶晶如愿以偿被华中农业大学录取。大学期间,她勤工俭学,不仅赚够了自己的学费,还往家里寄钱。2009年,她考取了华农动物科学与医学学院预防兽医学硕士。硕士毕业后,又被学校推荐到加拿大卡皮拉诺大学攻读博士。然而,就在这时,亲生父母现身了,希望能认回晶晶这个女儿,并表示当年的决定实属无奈,现在希望能够再给一次弥补的机会,并且有能力支持女儿出国。对于亲生父母的“忏悔”,晶晶选择了拒绝。她坚定地告诉亲生父母:“我的父母只有两个人,他们就是肖重阳和祁春兰。”恰巧当时,肖重阳被查出胃癌,晶晶毅然决然放弃出国,而是在国内找了工作,并且将养父接到身边照顾。这是一个有爱心懂感恩的孩子,“你养我小,我养你老”。对于女孩的决定,不少网友都表示支持。养育之恩大于天,不论她做何选择,都衷心祝愿晶晶之后的生活幸福美满!在此,小编也想为亲生父母说句话,当年由于计划生育,送养出去的孩子有很多,多年之后父母悔不当初。如今他们只要再看孩子一眼就满足。孩子们,如果能够幸运找到你,不会存在争抢,只是世界上又多了两个人爱你。如果您是被送养的孩子,或者您身边有这样的孩子,可以进入我们平台进行查看,中秋将至,衷心希望这个社会能够有更多的失踪家庭早日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