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考研经验分享:他在职复习2个月,初试成绩401,复试总成绩第1!白牙

考研经验分享:他在职复习2个月,初试成绩401,复试总成绩第1!

基本情况介绍胡晓凡,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19级非全日制研究生,初试和综合成绩在非全同学中排名第一。是工作了19年后的在职考研,初试成绩401(英语72,政治73,专业课129/127),目前为广电媒体从业人员。考研初心您为什么在工作了19年后选择考研?我是新闻媒体从业人员。考研动机就是总想提升一下自己,而学习是最好的提升之路,自己自学和到知名高校深造从效果来说是存在差距的,不如系统地正规学习。现在很多理论更新了,不下功夫学习不行,毕竟实践是把理论其中一个点实施,需要进一步学习才可以更好的实践。于是就想考研、读研,我觉得这就是最正儿八经的路子。考研为什么会选择华科?在我眼里,华科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是一个培养高质量人才、学养深厚、兼容并蓄、开放前沿的、可以学到真本事的地方。复习经验在一边工作一边考研的情况下,您是如何安排时间的?我是在10月9号收到的政治书,也就在这个时候开始复习的,总共备考时长两个半月。因为我白天有工作,所以我都是每天晚上回家后固定在8点到10点学习3小时,学习完再处理工作上没有处理完的事情。零零碎碎时间我也都会利用上,比如上班午休的2小时,也会安排学习,一直坚持到考研前一天。您只用了两个半月就拿到了初试400+的高分,能分享一下复习经验吗?在复习的过程中,我觉得首先心态要放稳,要有适当的压力,但也不能给自己施加太大的压力。其次是英语和政治始终没有丢下过,我平时就比较注重英文文章的阅读与积累,随身携带单词,每周会做一套英语和政治卷子。在专业课方面,参考书目多看几遍,抓住重点反复多次背诵。再者就是自己从事新闻工作者多年,业务方面有些许优势。一定要坚持、投入和高度自律。自己制定计划并严格自律的执行。您的复试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复试准备有什么高分心法可以分享的吗?我会通过新闻、网站、微博、微信等及相关杂志去了解专业相关的前沿内容,比如一些新技术、塑造国际形象的策略等。而对于英语复试的准备,简单说就是多听多说,多锻炼才会有提升。心得体会作为在职考研,您在准备考研的过程中觉得自己有什么优势和劣势,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中途有没有想过放弃?优势就是实践经验较丰富,压力没有应届生那么大;劣势有很多,比如包括新媒体知识,都没有年轻人那么丰富。在这其中,我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时间不够,琐事繁多,精力也有限,要每天严格执行学习计划,就要想办法挪出时间。有时候复习完了还要再继续处理工作上的事情。为了考试,怕写不完,还要练习书写速度。我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因为我只用了两个多月,时间成本不高,也不算太熬人。要是复习一年,可能会产生累的念头。自律很重要,不自律可能说不搞就不搞了,反正没啥损失。本人的个性是比较要强的,说搞就一定搞到底。来华科上学后有什么感觉,让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有什么和你想的不一样的地方吗?感触最深的就是吃力,自己理论过时,需要大量补充,几乎等于重新来过,所以一定要花时间恶补,不然跟不上同学们的进度。学习和考试不同,考试还有一点点运气成分,靠爆发力和考场发挥,学习则是靠耐力,需要不停的积累,更见功力。不一样的地方的也是,考入华中大开学前我以为会轻松一点,但学习也需要吃苦,对我而言是超过备考的。但是这是正常的,收获不是信手拈来的,所以要付出。那您觉得华中大给您带来最大的影响是什么?十分感谢老师同学对我的帮助。我们几乎是无差别交流。面对同学,我们相处的很融洽,我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当年上学的时候,他们都叫我哥,其实我都是叔叔辈的了。所以我很感谢他们,也会爱护他们。大家都会长大,我希望等你们到了我这个年纪回想一下当年还有这么一位同学,也许眼前的迷茫和彷徨就会放下了。事在人为,别小看自己,也别让别人的看法左右自己的路。小招寄语在工作了19年后、还是边工作边备考的状态下,胡晓凡同学用两个半月的时间取得了400+的高分。小招想说,无论你现在是什么年纪什么身份,是应届生、二战人、在职工作抑或全职妈妈,当你真心想提升自己往前走的时候,一切皆有可能。来源:研小招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 华中科技大学 文案 | 吴一菡 编辑 | 邹杨 罗卲予 审核 | 裴鉴 刘开玲 梁丽欣

彦琮

非全日制研究生很委屈:我们不水!

本文转自【澎湃新闻】;澎湃新闻记者 程婷近日,澎湃新闻一则题为《教师招聘歧视非全日制学历?鄂尔多斯致歉:组织者不了解通知》的报道引发社会舆论关注。看到相关报道时,2019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全日制研究生王璇特别有感触。王璇回忆,由于学制是两年,2018年下半年,北师大心理学院一些2017级非全日制研究生已开始找工作。“当时有不少学生反映,求职过程中发现很多企事业单位都只招全日制毕业生,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面十分窄。”王璇说,为此,北师大心理学院还发了一则《关于北京师范大学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性质的说明》,解释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与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相同。但据王璇了解,2018年之后毕业的北师大心理学院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求职时仍会遇到因“非全”被区别对待的情况。今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招聘单位不得设置与职位要求无关的报考资格条件。目前,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已不再区分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学历,但情况仍待进一步改观。北京某高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李韵目前正在关注招聘信息,她说,“比较委屈的点在于,我们经过系统化严格培养出来具有专业技能的专硕,最终却因为‘非全日制’被挡在招聘的第1道关卡外,在需要专业技能的岗位招聘中不被认可。”近期,澎湃新闻在调查中发现,仍有很多招聘单位明确只招全日制研究生,一些地方的人才引进计划中,诸如落户优惠、人才补贴、就业岗位等也只对全日制研究生开放。“对学历歧视几乎没有问责,是这类歧视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指出,消除学历歧视,必须两手抓,一手抓教育质量保证,确保不同教育形式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一致;一手抓公平就业,就业权益保护,对用人单位查证属实的歧视行为,必须纠正并问责。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前世今生”2016年9月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中,首次对“非全日制研究生”一词进行准确界定:非全日制研究生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录取,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一般应适当延长基本修业年限)内,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相应的,全日制研究生则是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录取,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年限内,全脱产在校学习的研究生。上述通知明确,2016年11月30日前录取的研究生按原有规定执行;2016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关于“2016年11月30日前录取的研究生按原有规定执行”中的“原有规定”,2017年教育部还曾作出过解释。关于单证研究生,其中提到,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实施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工作,从2000年起,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工作由各招生院校联合组织考试发展为全国联考,统一考试、统一录取;完成学业的学生有学位、无学历,俗称单证研究生。此后,201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通知,从2016年起,不再组织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除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外,其他类别的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工作,将以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形式纳入国家招生计划和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管理。2016年教育部发布文件明确,从2017年起,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统一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还明确,从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考试招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培养质量坚持同一要求,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这说明,非全日制研究生与此前的单证在职研究生不同,属于双证研究生范畴;其与全日制研究生的最主要区别是学习方式为非全日制。前后两届研究生迥异的求职境遇但实际求职中,不少非全日制研究生境况与全日制研究生存在鲜明反差。“2016年我们专业招的还是全日制硕士,2017年起招的都是非全日制,我能明显感觉到2016级研究生的就业情况比2017级的好。”李韵告诉澎湃新闻,其所在专业,2016级毕业生中有不少人现在在高校工作,部分还是教学岗;而2017级毕业生里,绝大多数人都遇到在招聘第一关就因“非全日制”被拒之门外的情况,整体就业情况明显不如2016级的好。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0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中也提到,“虽然国家规定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具有相同法律地位,但目前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上仍然面临差别待遇。”今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招聘单位不得设置与职位要求无关的报考资格条件。然而,李韵没有感觉到求职境遇有明显改善。“很多次,初看网上某条招聘信息感觉自己很符合条件,点进去才发现要求学历为全日制。”李韵向澎湃新闻发来多条这类的招聘信息,其中有些是招聘高校教师、辅导员等的,也有些是地方政府人才引进计划中提供的一些职位,但无一例外都要求学历须为全日制。“有人一听‘非全’就觉得很水,怀疑是不是边工作边去买了个文凭,但我们学校真的对我们是跟全日制研究生一样很严格地进行培养的。”李韵有些委屈地说道,求职时,明明具有招聘岗位所要求的专业技能,却因学历为“非全日制”被卡,而同类专业的全日制研究生则更容易得到认可,这让人很难受。澎湃新闻在采访中也发现,也有非全日制研究生自认为非全日制研究生可能确实跟全日制研究生存在一定差距。“我觉得非全日制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花的时间和心思可能比全日制研究生要少些,而导师给予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指导可能也相较少于全日制研究生。”苏州大学非全日制研究生苏铭对澎湃新闻说道。但苏铭认为,即便如此,招聘单位也不应该在招聘的前置环节就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求职设置障碍,至少应该给非全日制研究生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规模收缩2017年3月,《中国教育报》曾报道称:政策(指《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关于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培养等的各方面规定)推出后,2017年研究生报名人数大幅增加,江苏、北京、辽宁等地的增幅均超过20%。对于此项旨在整体推进研究生招生培养体系规范化、高质量的改革,70%的考生表示“支持”。换句话说,《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的发布可能一度带动了部分地方的研究生招生。然而,拉长时间线来看,近几年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规模整体已呈缩减趋势。《2020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中称:生源不足是非全日制研究生纳入统考以来招生单位面临的普遍问题。近三年,大部分院校未完成非全日制专业招生计划,部分专业存在无人报考、无人上线、考生不愿调剂到非全等问题。从今年部分高校公布数据看,生源短缺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上述报告显示,2020年各大高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都不同程度地有所增加,非全日制却呈现缩减趋势。其中如,华中科技大学2020年非全日制招生计划数较2019年减少了1000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非全日制研究生计划招生数为3400人,2020年较2017年缩招1600人,仅计划招生1800人。报告还称,中国教育在线调查显示,六成左右考生不愿意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27%左右的考生愿意把非全日制作为备选项。而对于不愿意报考非全日制专业的原因,超过七成的考生担心毕业后非全日制文凭不被就业单位认可。如何破解“同等法律地位”难获同等机会问题?同属“统招双证”、拥有同等法律地位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的处境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别?“一些招聘单位并不了解存在非全日制却是统招统分、且双证齐全研究生,在招聘过程中,我们一提到非全日制就会被质疑含金量。另外,一些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用人单位会更多参考人社部的政策,但据有些招聘单位称,‘人社部没有发过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有同等法律地位这类文件’。”李韵说。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教育部官网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落款显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属于发文的五部门之一。但从近日有关鄂尔多斯教师招聘“歧视非全日制学历”的话题讨论中可以看出,仍有不少人、包括一些全日制研究生,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存在偏见、误解。“虽然不应该歧视,可是要是完全没有区别的话,我读全日制干嘛?”“因为大家都知道非全日制的成人专科和本科太水。”“非全有多水自己不知道?”这类评论在网上获得了大量的点赞。对非全日制研究生被质疑“很水”的问题,据中国新闻周刊2019年报道,时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的周光礼认为,“从学习投入度来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加之,生源质量非全日制也比不上全日制。”报道还称,从生源上来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分数总体上要低于全日制研究生。再加上报考全日制研究生的人占大多数,使得一部分人考不上全日制,从而调剂到了非全日制。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杨颖秀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以她的了解,如果非全日制研究生读研前就有工作、有工作经验,一般不存在就业被歧视或找工作难的问题。“国内部分学校、专业招收非在职人员读非全日制硕士,主要是为了解决生源问题。实际上,非全日制硕士都属于专硕,从本科应届生中招专业硕士是不合适的,也未与国际社会接轨,国际上基本都是在职人员读专业硕士。”杨颖秀指出,在一些高校,本科应届生被招为非全日制研究生后,其培养方式、就业去向等与学硕的区别并不明显,培养质量也难保证。澎湃新闻还注意到,2019年教育部印发了《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该规定中提到,“原则上招生单位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如果面向在职人员招生且实行培养之后定向就业,那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后就不存在就业问题。”对此,熊丙奇分析指出,这种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可规避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时遭歧视的问题。杨颖秀认为,从国家层面来说,从在职人员中招非全日制研究生是发展趋势。她以教育领域举例说,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学位、学历层次在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比还较低。从在职人员中招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政策有利于在职教师通过读研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就眼下讨论正热的“非全日制研究生被歧视”问题,杨颖秀和熊丙奇都认为,用人单位应按政策规定,给予均等机会。熊丙奇还指出,对学历歧视几乎没有问责,是这类歧视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消除学历歧视,必须一手抓教育质量保证,确保不同教育形式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一致;一手抓公平就业,就业权益保护,对用人单位查证属实的歧视行为,必须纠正并问责。

太极侠

兰州大学迎来新任书记,华科又走出了一位副部级高校正职校领导!

12月27日,又一所双一流高校迎来新任书记。据教育部官网消息,12月27日,任命马小洁担任兰州大学党委书记(副部长级),袁占亭不再担任兰州大学党委书记职务。这是华中科技大学近年来走出的又一位副部级高校正职领导。马小洁,男,1964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华中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毕业,教授。曾任华中理工大学团委副书记,华中科技大学学工部部长,武装部部长,组织部部长等。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在新疆大学挂职校长,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任湖北省内高校湖北文理学院党委书记,2015年7月至2018年9月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2018年9月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2019年12月任兰州大学党委书记。这又是华中科技大学走出的一位正职校领导,而且还是掌舵一所双一流高校。在前几年,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段献忠调任湖南大学校长,罗俊调任中山大学校长。另外,之前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杨宗凯、广东工业大学校长陈新、青岛科技大学马连湘以及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张清杰身上都有着“华科”标签。另外,在湖北省内高校中,新上任的长江大学,武汉轻工大学校长都是从华科成长起来。这种“华科现象”也是对华中科技大学多年以来人才培养的肯定。

良知

华科校长群独特现象统计:那么多大学校长都出身于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华科校长群成为中国高校圈的特殊现象近日,一则高校人事任免的新闻在朋友圈里面引起了很多高校工作者的注意:“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骆清铭,任海南大学校长(试用期一年)……”让人注目的不仅仅是海南大学校长这个职位本身,更是近几年在高校圈的一个特殊现象“,那就是华科(华中科技大学)校长群”。再把时间往前推一些:在2016年初,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段献忠调任湖南大学校长,2015年初,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罗俊,调任中山大学校长……如果再往前,“出身”于华中科技大学的校长更多……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在任“华科出身的校长”还包括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杨宗凯、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张清杰、广东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陈新,青岛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马连湘等。曾任大学校长或党委书记则更多了,如:原兰州大学校长王乘原重庆大学校长刘飞和吴云鹏原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小筑原电子科大校长邹寿斌原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刘伟原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周祖德原湖北大学党委书记刘建凡、校长熊健民原燕山大学党委书记孟卫东原青岛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徐建培原海军工程大学校长郭立峰原空军雷达学院院长蓝江桥……华中科技大学老校长:杨叔子院士副校长更是不胜枚举:湖北地区:1、黄从新——武汉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博士。2、蒋昌忠——武汉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学士。3、刘 伟——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曾任宁夏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4、周祖德——武汉理工大学原校长, 曾任华中理工大学副校长,1970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电机系。5、张清杰——武汉理工大学校长,1984年、1990年获华中理工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6、张安富——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2004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博士。7、曾春年——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学士。8、杨宗凯——华中师范大学校长,1985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无线电系,1988年获硕士学位。9、杨志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曾任华中理工大学副校长, 1976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10、徐勇民——湖北美术学院院长,获得华中理工大学人文硕士学位。11、刘建凡——湖北大学党委书记,曾任华中科技大学副书记。12、熊健民——湖北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13、顾豪爽——湖北大学副校长,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材料与元件专业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4、王世敏——湖北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电子材料与元件专业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5、刘建平——湖北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学士。16、周应佳——湖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华中科技大学博士。17、钟毓宁——湖北工业大学副校长,1991年获得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制造专业工学博士学位。18、孙利生——武汉科技大学副校长,1969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19、李 杰——武汉工程大学校长,曾任华中科技大学东校区管委会主任。20、张建钢——原武汉科技学院院长,1985年硕士毕业于华中工学院。21、徐卫林——武汉纺织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22、曾庆福——武汉纺织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23、刘 义——武汉纺织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硕士。24、彭育园——武汉纺织大学副校长,获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5、漆腊应——湖北经济学院副院长,获得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26、罗五金——湖北教育学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27、李建勇——湖北教育学院副院长,2001年获得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28、刘在洲——长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硕士和博士学位。29、张万明——长江大学副校长,1982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30、石亚非——三峡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1986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31、何伟军——三峡大学党委副书记,1986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机二系。32、王青云——黄石理工学院副院长。32、周应佳——襄樊学院党委书记,获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34、李本林——襄樊学院副院长,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化学专业。35、夏再兴——咸宁学院院长,获得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36、吴基良——咸宁学院副院长,获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37、谭晓明——孝感学院副院长,2002年获华中科技大学材料专业博士学位。38、王全新——荆楚理工学院党委书记,获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39、李金奇——黄冈师范学院副院长,分别获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40、陈达云——中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华中科技大学教育与经济管理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41、项喜章——武汉工业学院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42、邓院方——江汉大学副校长,原华工汉口分校副校长。注:任心廉,原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曾任华中工学院教务处处长。华中科技大学老校长:周济曾教育部部长上海地区:1、许晓鸣——上海理工大学校长,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 1982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2、陈小龙——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 1976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电机系。3、周哲玮——上海大学副书记,常务副校长,华中工学院硕士。广东地区:1、喻世友——中山大学副书记副校长, 1982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自然辩证法专业。2、陈建新——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1982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自然辩证法专业。3、罗锡文——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1969年7月毕业于华中工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4、陈 新——广东工业大学校长,1995年3月获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学院博士学位。5、孙友松——广东工业大学副校长,1967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锻压专业,1981年获硕士学位。6、顾佩华——汕头大学副校长,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教授。7、胡社军——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1987年毕业华中工学院机械二系材料学硕士毕业。8、薛发明——广东机械学院党委副书记,1964年7月毕业于华中工学院机械制专业。9、秦 忆——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长,原华中理工大学副校长。10、张碧晖——番禺理工学院校长,原华中理工大学副书记。11、冉丕鑫——广州医学院院长,1993年获同济医科大学博士学位。12、和 飞——肇庆学院校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博士。13、罗海鸥——湛江师范学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硕士、博士14、黄国泰——海南大学党委书记。15、关志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党委书记,华中科技大学动力工程专业硕士。四川、重庆地区:1、邹寿斌——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任华中理工大学副校长, 1969年华中工学院毕业。2、肖铁岩——重庆大学党委副书记,1982年本科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电力系,获工学学士学位。3、吴云鹏——重庆大学校长(1992年8月至1996年8月),1957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动力系。4、刘飞——重庆大学校长(1996年8月至1997年7月),1982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5、陈志彪——四川外国语学院副校长。6、陈运超——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7、易志坚——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1988年获华中理工大学硕士学位。8、陈 宁——西华师范大学校长,2005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9、李劲松——西华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博士学位。西北地区:1、陈小筑——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1978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2、郑晓静——兰州大学副校长, 1982年和1984年分别获华中工学院固体力学专业学士与硕士学位。 中国科学院院士。3、马小洁——新疆大学副校长。4、王智平——兰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5、郝 瑜——西安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6、王志刚——宝鸡文理学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7、司晓宏——陕西师范大学副书记,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管理学博士。8、张俊宗——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管理学博士。9、郭泽光——山西财经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10、周然——山西中医学院院长,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管理专业读博士研究生。11、段志光——山西医科大学校长,同济医科大学博士。12、景志明——西昌学院副院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博士。湖南地区:1、曹一家——湖南大学副校长,1990年、1994年分别获华中理工大学硕士、博士学位。2、周清明——湖南农业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博士。3、符少辉——湖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学在职博士生。4、肖湘愚——吉首大学校长,1985年7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光学系。5、张建永——吉首大学党委副书记。6、李 明——长沙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2009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获管理学博士学位。7、叶 泽——长沙理工大学副校长,校党委委员。获华中工学院本科、硕士和博士。8、洪源渤——长沙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博士。东北地区:1、杨宝峰——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2、邹积岩——大连工业大学校长,曾任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1989年获华中理工大学博士后。3、张德姜——长春工业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博士。4、马连湘——青岛科技大学校长,1989年、2001年分别获华中理工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5、李庆领——青岛科技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工学博士。6、郝书辰——山东财经大学(筹)党委书记,华中科技大学博士。7、郭明顺——沈阳工业大学党委书记,2008年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8、阎明印——沈阳工业大学副校长(正校级),华中科技大学工学博士。9、于晓光——沈阳体育学院党委书记,华中理工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10、姜洪池——哈尔滨医科大学原党委书记(2001~2010),同济医科大学博士。11、侯锡林——辽宁科技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管理学博士。12、邢宝君——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管理学博士。13、杨 光——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管理学博士。14、赵建国——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江西地区:1、高海生——华东交通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博士。2、王爱和——华东交通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3、邓晓华——南昌大学副校长 1984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固体电子学系,工学学士。4、王 乔——江西财经大学校长。5、肖华茵——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河南地区:1、程 宏——黄河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1964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船舶电气毕业。2、丁庭选——河南大学副校长,获得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3、曹 奎——河南大学副校长,2002年获得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博士学位。4、邢 勇——河南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博士学位。5、姚锡远——南阳理工学院院长。6、林效廷——焦作大学校长。7、林世选——郑州轻工业学院党委书记。8、许圣道——商丘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博士。福建地区:1、杨 勇——厦门大学副校长, 1982年1月华中工学院动力系毕业。2、刘 塨——华侨大学副校长。3、吴小南——福建医科大学副校长(福建省人大常务会常委)。江苏地区:1、王 乘——河海大学校长,曾任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2、胡敏强——东南大学常务副校长,1989年获华中理工大学电力系电力专业博士学位。3、王长青——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博士学位。4、姚寿广——江苏科技大学副校长,华中工学院工学学士学位。其他地区:1、郭 清——杭州师范学院副院长 。2、杨世忠——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3、伊继东——原云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4、刘宗立——云南师范大学副校长,2008年12月获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5、杨 柱——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6、孟卫东——燕山大学党委书记,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7、塔西甫拉提——新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在职研究生。8、朱晓峰——佳木斯大学副校长,同济医科大学博士。9、胡国根——贵州工业大学原校长,1958年于华中工学院电机与电器制造专业毕业。10、刘吉臻——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教学博士学位。11、刘超颖——石家庄铁道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12、李继兵——广西大学党委副书记,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13、贺争平——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系统工程专业工学博士。14、李培春——广西中医学院副院长,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15、周怀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16、秦秋田——渤海大学党委书记,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博士。这一统计,还真是让人震撼!原来在高校的“校长朋友圈”里面,华中科技大学影响力居然如此之大,让人惊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据一种观点认为,“华科大校长群”的出现,孕育、萌芽在朱九思、杨叔子任校长时期,兴起在周济、樊明武、李培根任校长的当代。华科大也一度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培养学生作风纯正、视野开阔、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甚至与“学在华工”成了民间口头禅都不无关系。(小e整理收集,资料信息网络收集,部分信息可能有挂一漏万之处,还请多指正!)

大喷发

华中科大万名学生毕业入职华为

华为每年校招第一站永远是“华科”  华中科大万名学生毕业入职华为张霁博士姚婷博士华中科技大学为华为输送了四位“天才少年”,分别为去年入职的左鹏飞博士,以及本科毕业于该校、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钟钊,还有今年入职的张霁、姚婷博士。其中,左鹏飞、张霁、姚婷博士,均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伴随着最近这些“天才少年”频频刷屏,8月6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光电学院党委书记夏松介绍,三位“天才少年”入职,与学校,以及老师与华为长期合作、相互支持,有很大关系。其实,至今已有超过10000名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曾就职华为公司。要能创造技术解决问题对张霁入选华为“天才少年”,他的导师、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周可教授,一点也不觉得奇怪,“没有出乎意料,跟他长期的刻苦努力分不开。”  8月6日,周可教授评价张霁,最大的特点就是主动学习能力强,“我对他印象最深的是,求知的主动和创新的热忱,他对于新的知识,有一种强烈的渴求,一旦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去解决它。张霁在这方面表现很突出。”如何培养博士?周可教授介绍,博士生的培养,主要是对其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工程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博士生在实际工程系统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创新方法解决问题,做到工程和学术的统一。张霁等同学所在的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依托华中科技大学,与企业界有广泛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科研平台,“当然,有了好的科研平台,想要脱颖而出还要靠博士生自身的努力。”对科技性人才培养,周可教授说,以计算机专业学生为例,在毕业时,本科生要具备模块开发能力,硕士生要具备系统开发能力,而博士生,则要在前二者基础上,具备学术创新能力。通俗地说,硕士生要能够运用已有的方法和技术,设计并开发一个系统以解决存在的问题;博士生要在硕士生能力的基础上,如果碰到已有的方法和技术不能解决的问题,能够创造一种技术解决这个问题。学校深度对接企业需求“学校和企业,虽然有不同的社会分工和责任,但又有着紧密联系。”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光电学院党委书记夏松说,教书育人是大学的职责,如何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最优秀的人才,一直以来是华中科技大学的使命与责任。而华为等企业肩负民族产业振兴使命,需要源源不断补充创新人才,当然企业有遴选判断的标准,学生个人的素质与知识经验的积累、所在学校及平台优势等应该都会考虑。“三位天才少年入选,是国家、企业、学校以及个人同频共振的结果。”夏松说,这从一个方面表明我们的培养是接地气的,深度对接企业需求。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存储与光显示功能实验室,在存储方面的积累时间确实很长,而且也是大家公认的在存储领域研究比较深入的大型团队,所以跟BAT、华为浪潮等国内企业的合作非常深入。夏松认为,“不管是在哪个公司,只要学生具有高能力、高素质,都会很抢手。”人才成长离不开3个方面:个人努力,学校培养,行业发展,这三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夏松说,对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而言,在人才培养方面,竭尽全力。不仅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设立“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引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出国开展交流,聆听大师讲座,到企业开展实习实践。而且,还有创新平台的优势:建设世界一流的科研平台,学生可以在老师指导下,依托平台,接触到最前沿的仪器设备和科研工作。另外,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还非常注重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仰,“学校党委书记邵新宇院士和校长李元元院士,也希望毕业生有‘十年磨一剑’的坚持,以及‘敢担大任,勇攀高峰’的担当。”追求卓越、为国争光,是国人共同的目标。夏松说,坚持立德树人,也是我们研究生教育的灵魂。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前身,是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系科技部2003年批准筹建的首批五个国家实验室之一,经过16年的建设,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武汉·中国光谷”的创新研究基地。2017年通过了科技部的验收,正式改名为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依托华中科技大学,是科技部2017年首批批准组建的6个国家研究中心之一。“华科”与华为渊源深厚华为从全世界招“天才少年”的这一决定,也可能与“华科”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据媒体报道,曾经最被任正非、李彦宏欣赏的男人,叱咤华为的华中科技大学“少年班”天才——李一男,27岁即成为华为最年轻的副总裁。1970年出生的李一男,15岁时被华中科技大学第一批少年班录取,被外界誉为“小天才”。有人认为,华为“天才少年”这个点子,可能就是来源于“华科男”——李一男。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的郭平、孟晚舟等10多位校友,在华为公司担任重要职务,为华为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华为在华中科技大学聘用的毕业生数量,保持在每年300人左右。据统计,有超过10000名该校毕业生曾就职于华为公司。目前在职的该校毕业生数量在5700人左右,也推动了华为武研院落户武汉。2019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与华为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探索面向未来的前沿科学。研究中心与华为的合作也是全方位的,除培养人才外,在科学研究方面也有很多合作。去年,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和华为共建两个联合实验室(先进光技术和存储器件),目前全国仅8家。华为的一位高管,曾在微博上发文称“华科”堪称华为的人才摇篮,“华科是和华为有深厚渊源的学校,我们常董会的3位成员都是华科的,在职员工也有超过6000人是华科的,华中科技大学堪称华为人才的摇篮。”8月6日,长江日报记者在“知乎”上看到一个经典回答:华为里面任正非工号是0001,郑宝用(华科毕业)工号是0002。直到现在,华为里面三个轮值CEO,两个华科的,任正非的女儿孟晚舟(华科毕业)任CFO(管财务)。而在“华科对华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答案中会有这么一句话:华为每年校招的第一站,永远是“华科”。长江日报记者胡义华 通讯员高翔 王潇潇【编辑:陈海峰】

倒道而言

武汉工科求学首选“华中科技大学”

今天主要讲武汉的大学,开篇有一条新闻要说一下。那就是曾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的马小洁(华中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毕业),12月27日正式出任兰州大学党委书记(教育部新闻)。先盘点一下武汉的大学。湖北省高校城市分布图由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标红的都为学校办学驻地为武汉市的,也就是说湖北省包括公办、民办、独立学院在内的本科以上教育资源主要都集中在武汉。其中双一流高校7所(985高校2所,另外5所为211高校);军事院校有3所(海军工程大学、空军预警学院、火箭军指挥学院)。下面我们具体看看大学。985/211/双一流大学(2所)华中科技大学: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共有4个学科被评估为A+档,分别为:机械工程、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共有3个学科被评估为A档,分别为:新闻传播学、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共有7个学科别评估为A-档,分别为:物理学、生物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公共管理、工商管理、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B+档,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数学、化学、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基础医学、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B档,外国语言文学、统计学、水利工程、中西医结合、护理学。B-档,法学、中国语言文学、风景园林学、设计学。C+级,船舶与海洋工程。C级,口腔医学。武汉大学: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共有4个学科被评估为A+档,分别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地球物理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共有4个学科被评估为A档,分别为:法学、生物学、软件工程、公共管理;共有11个学科被评估为A-档,分别为:哲学、理论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水利工程、工商管理。B+档,应用经济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生态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口腔医学、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B档,政治学、社会学、考古学、统计学、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B-档,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护理学。C+档,力学、仪器科学与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C档,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211/双一流大学(5所)武汉理工大学: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1个学科被评估为A+档,材料科学与工程;共有4个学科被评估为B+档,分别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设计学;共有6个学科被评估为B档,分别为:应用经济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共有9个学科被评估为B-档,分别为:力学、矿业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软件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艺术学理论;有3个学科被评估为C+档,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有1个学科被评估为C档,仪器科学与技术;有3个学科被评估为C-档,分别是:法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城乡规划学。华中师范大学: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2个学科被评估为A档,分别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有2个学科被评估为A-档,分别为:政治学、中国史。有7个学科被评估为B+档,分别为: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有6个学科被评估为B档,分别为:社会学、外国语言文学、地理学、生物学、统计学、公共管理;有2个学科被评估为B-档,分别为:世界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有4个学科被评估为C+档,分别为:应用经济学、法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美术学;有3个学科被评估为C档,分别为:理论经济学、软件工程、音乐与舞蹈学;有3个学科被评估为C-级,分别为:新闻传播学、生态学、设计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2个学科被评估为A-档,分别为:应用经济学、法学;有3个学科被评估为B+档,分别为:统计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有1个学科被评估为B档,理论经济学;有4个学科被评估为C+档,分别为: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农林经济管理;有1个学科评估为C档,管理科学与工程;1个学科评估为C-档,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2个学科被评估为A+档,分别为: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有2个学科被评估为B+档,分别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有8个学科被评估为B档,分别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海洋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有6个学科被评估为B-档,分别为:应用经济学、地球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有2个学科被评估为C+档,分别为控制科学与工程、设计学;有6个学科被评估为C档,分别为:外国语言文学、数学、化学、地理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有3个学科被评估为C-档,分别为:物理学、统计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华中农业大学: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3个学科被评估为A+档,分别是: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有1个学科被评估为A档,生物学;有3个学科被评估为A-档,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农林经济管理;有5个学科被评估为B+档,风景园林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水产、公共管理;有1个学科被评估为B档,农业工程;有1个学科被评估为C+档,生态学;有3个学科被评估为C档,轻工技术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有1个学科被评估为C-档,林学。各城市双一流高校数量排名(仅计2所以上,数量相同时比拼实力)1 北京33所 一流大学8所 一流学科25所2 上海14所 一流大学4所 一流学科10所3 南京12所 一流大学2所 一流学科10所4 成都8所 一流大学2所 一流学科6所5 武汉7所 一流大学2所 一流学科5所6 西安7所 一流大学2所 一流学科5所7 天津6所 一流大学2所 一流学科4所8 广州5所 一流大学2所 一流学科3所9 长沙4所 一流大学3所 一流学科1所10 哈滨4所 一流大学1所 一流学科3所11 青岛3所 一流大学2所 一流学科1所11 合肥3所 一流大学1所 一流学科2所12 杭州2所 一流大学1所 一流学科1所13 重庆2所 一流大学1所 一流学科1所14 长春2所 一流大学1所 一流学科1所15 大连2所 一流大学1所 一流学科1所16 沈阳2所 一流大学1所 一流学科1所武汉工科求学首选“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成立,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是首批“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由华科的历史我们就知道,工科强势是因为原来华中理工的底子,医学突出是有同济医科大学的积淀,这就是为什么机械工程、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4个学科能够进入A+档了。华科的王牌就是光学工程,具体应该是光电。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依托华中科技大学,是科技部首批批准组建的6个国家研究中心之一,是适应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特点的学科交叉型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坐标@光谷,是武汉的一张名片,现在也是东湖高新区的简称。大家口中常说的光谷,是东湖高新区(或者叫东湖示范区、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湖开发区等)的品牌名称。光谷,主要集中在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方向。光谷区内聚集了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42所高等院校,56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院所,66名两院院士,30多万专业技术人员和80多万在校大学生,占据了武汉八成资源。华中科技大学作为工科院校的强势代表,“华科系”产学研集群效应正在不断显现。武汉求学,学工科肯定首选“华科”,偏文或者管理的话,武汉大学很好的!关键就是这两所985的分数比较高,分数能不能够上去。武汉作为华中地区的区域中心,其教育资源的集中布局,应该算是国家战略,高校数量和学生人数都在全国前列。当然,武汉为了吸纳人才落户,也是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人才流动,有进有出,才有经济发展,当然像光谷这样的对标深圳,对标硅谷的定位,肯定还是要吸纳更多外来高层次人才的。如果你的专业跟光谷的定位比较契合,武汉可以作为一个就业城市选择;如果你的成绩和专业与武汉的几所知名大学比较契合,到武汉求学,也是很好的!

戴望

法硕择校篇之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法硕备考信息依山而建,因林而茂;草木森林,绿意盎然;喻家山下,万木竞秀;恰同学少年,意气风发。学校简介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是首批“双一流A类”建设高校。法学院办公大楼环境优雅,设施先进,总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大学评价》中,华中科技大学法学学科连续多年被评为“A+级”。此外,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同意,全国法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开展知识产权方向在职法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五家试点单位之一。招生计划注:招生语种:201英语一、203日语、243德语总结:招生人数下降,分数线看涨。2020年录取情况分析法律(非法学)&法律(法学) 分数线:355注:(1)法律(非法学)全日制一志愿上线181人,最高分409,最低分354;非全上线1人(退役)。(2)法律(法学)全日制一志愿上线11人,最高分390,最低分355;(3)全日制共录取145人(含1专项计划);非全一志愿录取1人,复试结果未区分专业,仅可校内调剂。复试形式及内容(1)专业课笔试(占复试总成绩的40%)笔试要求参见学院网站有关通知;报到时将研究生复试报告原件(亲笔手写)交法学院研究生教务办公室1份,余6份(手写后复印)复试时交给复试各评委老师;(2)外语听说测试(占复试总成绩的20%)由学院按照专业学科和语种组织安排,包括对考生的背景提问、听录音做观点陈述和专业文献阅读复述回答问题三个部分;(3)专业综合测试(占复试总成绩的40%)考核要点:教育背景、毕业论文、研究或业务工作情况(非应届)、逻辑思维能力、语言及综合归纳能力、基础及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综合应用能力及相关业绩、基本政治态度及道德品质等等,每人约20分钟;(4)2020网络复试专业理论知识测试采用提交复试报告的方式进行;综合素质能力测试以面试的方式进行(个人陈述2-3分钟,考官综合提问15分钟);外语听说能力采用面试方式(个人自述1-2分钟,对话2-3分钟)。其他信息同等学力要求:(1)已修过8门以上所报考专业本科主干课程且成绩合格;(2)同等学力不能跨专业报考;(3)须加试两门报考专业的本科课程。学制:全日制法律硕士[除专项计划定向法律(法学)学制为2年外]学制3年;非全日制法律硕士学制3年。参考学费:(1)全日制非定向、专项计划定向:法律(非法学)1.5万元/年,法律(法学)1万元/年;(2)全日制非专项计划定向:法律(非法学)1.5万元/年,法律(法学)3万元/全程;(3)非全日制法律硕士:1.5万元/年奖助学金(1)法学院设立法律硕士专业优秀学业奖学金,用于对综合素质和学业特别突出的法律硕士的奖励;(2)法律硕士助学金每人每年6000元;(3)并设置研究生教学助理、科研助理和管理助理,岗位助学金用于资助研究生生活费;(4)奖助学金资助不含委培生和定向生。发展前景:毕业生就业前景较好,一般在立法、审判、检察、执法、律师、公证、仲裁、金融、证券、企业法务、高等学校、研究机构等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就业情况较好。学长学姐反馈:“老师平易近人”“学习氛围好”“综合实力强”“实务能力强”“师资力量雄厚”

忠狗

华中科大万名学生毕业入职华为,华为每年校招第一站是“华科”

华中科技大学为华为输送了四位“天才少年”,分别为去年入职的左鹏飞博士,以及本科毕业于该校、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钟钊,还有今年入职的张霁、姚婷博士。其中,左鹏飞、张霁、姚婷博士,均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伴随着最近这些“天才少年”频频刷屏,8月6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光电学院党委书记夏松介绍,三位“天才少年”入职,与学校,以及老师与华为长期合作、相互支持,有很大关系。其实,至今已有超过10000名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曾就职华为公司。要能创造技术解决问题对张霁入选华为“天才少年”,他的导师、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周可教授,一点也不觉得奇怪,“没有出乎意料,跟他长期的刻苦努力分不开。”8月6日,周可教授评价张霁,最大的特点就是主动学习能力强,“我对他印象最深的是,求知的主动和创新的热忱,他对于新的知识,有一种强烈的渴求,一旦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去解决它。张霁在这方面表现很突出。”如何培养博士?周可教授介绍,博士生的培养,主要是对其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工程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博士生在实际工程系统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创新方法解决问题,做到工程和学术的统一。张霁等同学所在的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依托华中科技大学,与企业界有广泛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科研平台,“当然,有了好的科研平台,想要脱颖而出还要靠博士生自身的努力。”对科技性人才培养,周可教授说,以计算机专业学生为例,在毕业时,本科生要具备模块开发能力,硕士生要具备系统开发能力,而博士生,则要在前二者基础上,具备学术创新能力。通俗地说,硕士生要能够运用已有的方法和技术,设计并开发一个系统以解决存在的问题;博士生要在硕士生能力的基础上,如果碰到已有的方法和技术不能解决的问题,能够创造一种技术解决这个问题。学校深度对接企业需求“学校和企业,虽然有不同的社会分工和责任,但又有着紧密联系。”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光电学院党委书记夏松说,教书育人是大学的职责,如何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最优秀的人才,一直以来是华中科技大学的使命与责任。而华为等企业肩负民族产业振兴使命,需要源源不断补充创新人才,当然企业有遴选判断的标准,学生个人的素质与知识经验的积累、所在学校及平台优势等应该都会考虑。“三位天才少年入选,是国家、企业、学校以及个人同频共振的结果。”夏松说,这从一个方面表明我们的培养是接地气的,深度对接企业需求。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存储与光显示功能实验室,在存储方面的积累时间确实很长,而且也是大家公认的在存储领域研究比较深入的大型团队,所以跟BAT、华为浪潮等国内企业的合作非常深入。夏松认为,“不管是在哪个公司,只要学生具有高能力、高素质,都会很抢手。”人才成长离不开3个方面:个人努力,学校培养,行业发展,这三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夏松说,对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而言,在人才培养方面,竭尽全力。不仅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设立“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引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出国开展交流,聆听大师讲座,到企业开展实习实践。而且,还有创新平台的优势:建设世界一流的科研平台,学生可以在老师指导下,依托平台,接触到最前沿的仪器设备和科研工作。另外,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还非常注重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仰,“学校党委书记邵新宇院士和校长李元元院士,也希望毕业生有‘十年磨一剑’的坚持,以及‘敢担大任,勇攀高峰’的担当。”追求卓越、为国争光,是国人共同的目标。夏松说,坚持立德树人,也是我们研究生教育的灵魂。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前身,是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系科技部2003年批准筹建的首批五个国家实验室之一,经过16年的建设,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武汉·中国光谷”的创新研究基地。2017年通过了科技部的验收,正式改名为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依托华中科技大学,是科技部2017年首批批准组建的6个国家研究中心之一。“华科”与华为渊源深厚华为从全世界招“天才少年”的这一决定,也可能与“华科”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据媒体报道,曾经最被任正非、李彦宏欣赏的男人,叱咤华为的华中科技大学“少年班”天才——李一男,27岁即成为华为最年轻的副总裁。1970年出生的李一男,15岁时被华中科技大学第一批少年班录取,被外界誉为“小天才”。有人认为,华为“天才少年”这个点子,可能就是来源于“华科男”——李一男。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的郭平、孟晚舟等10多位校友,在华为公司担任重要职务,为华为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华为在华中科技大学聘用的毕业生数量,保持在每年300人左右。据统计,有超过10000名该校毕业生曾就职于华为公司。目前在职的该校毕业生数量在5700人左右,也推动了华为武研院落户武汉。2019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与华为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探索面向未来的前沿科学。研究中心与华为的合作也是全方位的,除培养人才外,在科学研究方面也有很多合作。去年,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和华为共建两个联合实验室(先进光技术和存储器件),目前全国仅8家。华为的一位高管,曾在微博上发文称“华科”堪称华为的人才摇篮,“华科是和华为有深厚渊源的学校,我们常董会的3位成员都是华科的,在职员工也有超过6000人是华科的,华中科技大学堪称华为人才的摇篮。”8月6日,长江日报记者在“知乎”上看到一个经典回答:华为里面任正非工号是0001,郑宝用(华科毕业)工号是0002。直到现在,华为里面三个轮值CEO,两个华科的,任正非的女儿孟晚舟(华科毕业)任CFO(管财务)。而在“华科对华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答案中会有这么一句话:华为每年校招的第一站,永远是“华科”。(长江日报记者胡义华 通讯员高翔 王潇潇)

生生世世

2019年在职读研哪些学校可以分期付款?

在职研究生分期付款会减轻学员的经济压力,所以,很受学员的欢迎,所以很多学员都会咨询,哪些学校的在职研究生学费可以分期付款?目前,在职研究生分期付款的院校很少,但有些院校会支持奖学金,华中科技大学就根据学员的入学材料提供不同程度的奖学金,浙江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的法学专业,也会有奖学金的支持,详情如下。华中科技大学在职研究生报考该校在职研究生的学员,学校会根据学员的个人材料提供不同程度的奖学金,并且,该校在职研究生的学费水平并不高,学员如能获取奖学金,便大大减少了经济压力。浙江大学在职研究生该校法学在职研究生的合作院校为美国芝加哥肯特法学院,学员需在后期学习一个阶段,不仅明确各个学期的学费情况,同时也对学员提供金额较大的奖学金补助,学员需仔细了解其获得途径,以减轻学费方面的负担。综上所述,可以分期付款的院校一般以中外合办的院校较多,因其学费较为昂贵,所以学员可以分期付款,对于多以同等学力报考的学员来说,学费的压力并不大,一般都不需要分期付款,也有院校提供助学贷款。

火箭手

非全日制研究生很委屈:我们不水!

本文转自【澎湃新闻】;澎湃新闻记者 程婷近日,澎湃新闻一则题为《教师招聘歧视非全日制学历?鄂尔多斯致歉:组织者不了解通知》的报道引发社会舆论关注。看到相关报道时,2019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全日制研究生王璇特别有感触。王璇回忆,由于学制是两年,2018年下半年,北师大心理学院一些2017级非全日制研究生已开始找工作。“当时有不少学生反映,求职过程中发现很多企事业单位都只招全日制毕业生,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面十分窄。”王璇说,为此,北师大心理学院还发了一则《关于北京师范大学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性质的说明》,解释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与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相同。但据王璇了解,2018年之后毕业的北师大心理学院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求职时仍会遇到因“非全”被区别对待的情况。今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招聘单位不得设置与职位要求无关的报考资格条件。目前,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已不再区分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学历,但情况仍待进一步改观。北京某高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李韵目前正在关注招聘信息,她说,“比较委屈的点在于,我们经过系统化严格培养出来具有专业技能的专硕,最终却因为‘非全日制’被挡在招聘的第1道关卡外,在需要专业技能的岗位招聘中不被认可。”近期,澎湃新闻在调查中发现,仍有很多招聘单位明确只招全日制研究生,一些地方的人才引进计划中,诸如落户优惠、人才补贴、就业岗位等也只对全日制研究生开放。“对学历歧视几乎没有问责,是这类歧视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指出,消除学历歧视,必须两手抓,一手抓教育质量保证,确保不同教育形式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一致;一手抓公平就业,就业权益保护,对用人单位查证属实的歧视行为,必须纠正并问责。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前世今生”2016年9月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中,首次对“非全日制研究生”一词进行准确界定:非全日制研究生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录取,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一般应适当延长基本修业年限)内,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相应的,全日制研究生则是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录取,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年限内,全脱产在校学习的研究生。上述通知明确,2016年11月30日前录取的研究生按原有规定执行;2016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关于“2016年11月30日前录取的研究生按原有规定执行”中的“原有规定”,2017年教育部还曾作出过解释。关于单证研究生,其中提到,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实施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工作,从2000年起,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工作由各招生院校联合组织考试发展为全国联考,统一考试、统一录取;完成学业的学生有学位、无学历,俗称单证研究生。此后,201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通知,从2016年起,不再组织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除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外,其他类别的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工作,将以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形式纳入国家招生计划和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管理。2016年教育部发布文件明确,从2017年起,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统一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还明确,从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考试招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培养质量坚持同一要求,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这说明,非全日制研究生与此前的单证在职研究生不同,属于双证研究生范畴;其与全日制研究生的最主要区别是学习方式为非全日制。前后两届研究生迥异的求职境遇但实际求职中,不少非全日制研究生境况与全日制研究生存在鲜明反差。“2016年我们专业招的还是全日制硕士,2017年起招的都是非全日制,我能明显感觉到2016级研究生的就业情况比2017级的好。”李韵告诉澎湃新闻,其所在专业,2016级毕业生中有不少人现在在高校工作,部分还是教学岗;而2017级毕业生里,绝大多数人都遇到在招聘第一关就因“非全日制”被拒之门外的情况,整体就业情况明显不如2016级的好。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0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中也提到,“虽然国家规定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具有相同法律地位,但目前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上仍然面临差别待遇。”今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招聘单位不得设置与职位要求无关的报考资格条件。然而,李韵没有感觉到求职境遇有明显改善。“很多次,初看网上某条招聘信息感觉自己很符合条件,点进去才发现要求学历为全日制。”李韵向澎湃新闻发来多条这类的招聘信息,其中有些是招聘高校教师、辅导员等的,也有些是地方政府人才引进计划中提供的一些职位,但无一例外都要求学历须为全日制。“有人一听‘非全’就觉得很水,怀疑是不是边工作边去买了个文凭,但我们学校真的对我们是跟全日制研究生一样很严格地进行培养的。”李韵有些委屈地说道,求职时,明明具有招聘岗位所要求的专业技能,却因学历为“非全日制”被卡,而同类专业的全日制研究生则更容易得到认可,这让人很难受。澎湃新闻在采访中也发现,也有非全日制研究生自认为非全日制研究生可能确实跟全日制研究生存在一定差距。“我觉得非全日制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花的时间和心思可能比全日制研究生要少些,而导师给予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指导可能也相较少于全日制研究生。”苏州大学非全日制研究生苏铭对澎湃新闻说道。但苏铭认为,即便如此,招聘单位也不应该在招聘的前置环节就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求职设置障碍,至少应该给非全日制研究生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规模收缩2017年3月,《中国教育报》曾报道称:政策(指《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关于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培养等的各方面规定)推出后,2017年研究生报名人数大幅增加,江苏、北京、辽宁等地的增幅均超过20%。对于此项旨在整体推进研究生招生培养体系规范化、高质量的改革,70%的考生表示“支持”。换句话说,《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的发布可能一度带动了部分地方的研究生招生。然而,拉长时间线来看,近几年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规模整体已呈缩减趋势。《2020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中称:生源不足是非全日制研究生纳入统考以来招生单位面临的普遍问题。近三年,大部分院校未完成非全日制专业招生计划,部分专业存在无人报考、无人上线、考生不愿调剂到非全等问题。从今年部分高校公布数据看,生源短缺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上述报告显示,2020年各大高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都不同程度地有所增加,非全日制却呈现缩减趋势。其中如,华中科技大学2020年非全日制招生计划数较2019年减少了1000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非全日制研究生计划招生数为3400人,2020年较2017年缩招1600人,仅计划招生1800人。报告还称,中国教育在线调查显示,六成左右考生不愿意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27%左右的考生愿意把非全日制作为备选项。而对于不愿意报考非全日制专业的原因,超过七成的考生担心毕业后非全日制文凭不被就业单位认可。如何破解“同等法律地位”难获同等机会问题?同属“统招双证”、拥有同等法律地位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的处境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别?“一些招聘单位并不了解存在非全日制却是统招统分、且双证齐全研究生,在招聘过程中,我们一提到非全日制就会被质疑含金量。另外,一些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用人单位会更多参考人社部的政策,但据有些招聘单位称,‘人社部没有发过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有同等法律地位这类文件’。”李韵说。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教育部官网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落款显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属于发文的五部门之一。但从近日有关鄂尔多斯教师招聘“歧视非全日制学历”的话题讨论中可以看出,仍有不少人、包括一些全日制研究生,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存在偏见、误解。“虽然不应该歧视,可是要是完全没有区别的话,我读全日制干嘛?”“因为大家都知道非全日制的成人专科和本科太水。”“非全有多水自己不知道?”这类评论在网上获得了大量的点赞。对非全日制研究生被质疑“很水”的问题,据中国新闻周刊2019年报道,时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的周光礼认为,“从学习投入度来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加之,生源质量非全日制也比不上全日制。”报道还称,从生源上来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分数总体上要低于全日制研究生。再加上报考全日制研究生的人占大多数,使得一部分人考不上全日制,从而调剂到了非全日制。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杨颖秀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以她的了解,如果非全日制研究生读研前就有工作、有工作经验,一般不存在就业被歧视或找工作难的问题。“国内部分学校、专业招收非在职人员读非全日制硕士,主要是为了解决生源问题。实际上,非全日制硕士都属于专硕,从本科应届生中招专业硕士是不合适的,也未与国际社会接轨,国际上基本都是在职人员读专业硕士。”杨颖秀指出,在一些高校,本科应届生被招为非全日制研究生后,其培养方式、就业去向等与学硕的区别并不明显,培养质量也难保证。澎湃新闻还注意到,2019年教育部印发了《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该规定中提到,“原则上招生单位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如果面向在职人员招生且实行培养之后定向就业,那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后就不存在就业问题。”对此,熊丙奇分析指出,这种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可规避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时遭歧视的问题。杨颖秀认为,从国家层面来说,从在职人员中招非全日制研究生是发展趋势。她以教育领域举例说,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学位、学历层次在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比还较低。从在职人员中招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政策有利于在职教师通过读研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就眼下讨论正热的“非全日制研究生被歧视”问题,杨颖秀和熊丙奇都认为,用人单位应按政策规定,给予均等机会。熊丙奇还指出,对学历歧视几乎没有问责,是这类歧视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消除学历歧视,必须一手抓教育质量保证,确保不同教育形式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一致;一手抓公平就业,就业权益保护,对用人单位查证属实的歧视行为,必须纠正并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