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华中科大是华为的娘家,已有万名毕业生入职打拼兰花指

华中科大是华为的娘家,已有万名毕业生入职打拼

华中科技大学为华为输送了4位“天才少年”,分别是去年入职的左鹏飞博士,以及本科毕业于该校、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钟钊,还有今年入职的张霁、姚婷博士。其中,左鹏飞、张霁、姚婷博士,均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伴随着最近这些“天才少年”频频刷屏,8月6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光电学院党委书记夏松介绍,3位“天才少年”入职,与学校及老师与华为长期合作、相互支持,有很大关系。其实,至今已有超过10000名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曾就职华为公司。“华科”是华为的娘家,华为是“华科”的东家。夏松什么是博士?碰到技术不能解决的你要创造技术解决对张霁入选华为“天才少年”,他的导师、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周可教授,一点也不觉得奇怪,“没有出乎意料,是跟他长期刻苦努力分不开的。”8月6日,周可教授评价张霁,最大的特点就是主动学习能力强,“我对他印象最深的是,求知的主动和创新的热忱,他对于新的知识,有一种强烈的渴求,一旦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去解决它。张霁在这方面表现是很突出的。”如何培养博士?周可教授介绍,博士生的培养,主要是对其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工程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博士生在实际工程系统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创新方法解决问题,做到工程和学术的统一。张霁等同学所在的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依托华中科技大学,与企业界有广泛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科研平台,“当然,有了好的科研平台,想要脱颖而出还要靠博士生自身的努力。”对培养科技性人才,周可教授举例,以计算机专业学生为例,在毕业时,本科生要具备模块开发能力,硕士生要具备系统开发能力,而博士生,则要在前二者基础上,具备学术创新能力。通俗说,硕士生要能够运用已有的方法和技术,设计并开发一个系统以解决存在的问题;博士生要在硕士生能力的基础上,如果碰到已有的方法和技术不能解决的问题,能够创造一种技术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培养接地气 深度对接企业需求“学校和企业,虽然有不同的社会分工和责任,但又有着紧密联系。”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光电学院党委书记夏松说,教书育人是大学的职责,如何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最优秀的人才,一直以来是华中科技大学的使命与责任。而华为等企业肩负民族产业振兴使命,需要源源不断补充创新人才,当然企业有遴选判断的标准,学生个人的素质与知识经验的积累,所在学校及平台优势等应该都会考虑。姚婷“3位‘天才少年’入选,是国家、企业、学校以及个人同频共振的结果。”夏松说,这从一个方面表明我们的培养是接地气的,深度对接企业需求。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存储与光显示功能实验室,在存储方面的积累时间确实很长,而且也是大家公认的在存储领域研究比较深入的大型团队,所以跟BAT、华为浪潮等国内企业的合作非常深入。夏松认为,“学生培养,不管是在哪个公司,只要他们具有高能力、高素质,都会很抢手”。人才成长离不开三个方面:个人努力,学校培养,行业发展,这三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张霁夏松说,对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而言,在人才培养方面,竭尽全力。不仅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设立“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引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出国开展交流,聆听大师讲座,到企业开展实习实践。而且,还有创新平台的优势:建设世界一流的科研平台,学生可以在老师指导下,依托平台,接触到最前沿的仪器设备和科研工作。另外,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还非常注重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仰,“学校党委书记邵新宇院士和校长李元元院士,也希望毕业生有‘十年磨一剑’的坚持,以及‘敢担大任,勇攀高峰’的担当。”追求卓越、为国争光,是国光人共同的目标。夏松说,坚持立德树人,家国天下,也是我们研究生教育的灵魂。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前身,是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系科技部2003年批准筹建的首批5个国家实验室之一,经过16年的建设,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武汉·中国光谷”的创新研究基地。2017年通过了科技部的验收,正式改名为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依托华中科技大学,是科技部2017年首批批准组建的6个国家研究中心之一。“华科”与华为深厚渊源 至今有超万人来就职华为与“华科”的渊源深厚。华为从全世界招“天才少年”的这一决定,也可能与“华科”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据媒体报道,曾经任正非、李彦宏最欣赏的男人,叱咤华为的华中科技大学“少年班”天才——李一男,27岁即成为华为最年轻的副总裁。1970年出生的李一男,15岁时被华中科技大学第一批少年班录取,被外界誉为“小天才”。有人士认为,华为“天才少年”这个点子,可能就是来源于“华科男”——李一男。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的郭平等10多位校友,在华为公司担任重要职务,为华为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华为在华中科技大学聘用的毕业生数量,保持在每年300人左右。据统计,有超过10000名该校毕业生曾就职于华为公司。目前在职的该校毕业生数量在5700人左右,也推动了华为武研院落户武汉。2019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与华为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探索面向未来的前沿科学。研究中心与华为的合作也是全方位的,除培养人才外,在科学研究方面也有很多合作。去年,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和华为共建两个联合实验室(先进光技术和存储器件),目前全国仅8家。华为的一位高管,曾在微博上发文称“华科”堪称华为的人才摇篮,“华科是和华为有深厚渊源的学校,我们常董会的3位成员都是华科的,在职员工也有超过6000人是华科的,华中科技大学堪称华为人才的摇篮。”8月6日,长江日报记者在知乎上看到一个经典回答:在华为任正非工号是0001,郑宝用(华科毕业)工号是0002。直到现在,华为里面三个轮值CEO,两个华科的,任正非的女儿孟晚舟(华科毕业)任CFO(管财务)。而在“华科对华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答案中有这么一句话:华为每年校招的第一站,永远是“华科”。这个答案,再次诠释:“华科”是华为的娘家,华为是“华科”的东家。(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胡义华 通讯员高翔 )

弗知内矣

华中科大万名学生毕业入职华为

华为每年校招第一站永远是“华科”  华中科大万名学生毕业入职华为张霁博士姚婷博士华中科技大学为华为输送了四位“天才少年”,分别为去年入职的左鹏飞博士,以及本科毕业于该校、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钟钊,还有今年入职的张霁、姚婷博士。其中,左鹏飞、张霁、姚婷博士,均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伴随着最近这些“天才少年”频频刷屏,8月6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光电学院党委书记夏松介绍,三位“天才少年”入职,与学校,以及老师与华为长期合作、相互支持,有很大关系。其实,至今已有超过10000名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曾就职华为公司。要能创造技术解决问题对张霁入选华为“天才少年”,他的导师、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周可教授,一点也不觉得奇怪,“没有出乎意料,跟他长期的刻苦努力分不开。”  8月6日,周可教授评价张霁,最大的特点就是主动学习能力强,“我对他印象最深的是,求知的主动和创新的热忱,他对于新的知识,有一种强烈的渴求,一旦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去解决它。张霁在这方面表现很突出。”如何培养博士?周可教授介绍,博士生的培养,主要是对其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工程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博士生在实际工程系统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创新方法解决问题,做到工程和学术的统一。张霁等同学所在的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依托华中科技大学,与企业界有广泛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科研平台,“当然,有了好的科研平台,想要脱颖而出还要靠博士生自身的努力。”对科技性人才培养,周可教授说,以计算机专业学生为例,在毕业时,本科生要具备模块开发能力,硕士生要具备系统开发能力,而博士生,则要在前二者基础上,具备学术创新能力。通俗地说,硕士生要能够运用已有的方法和技术,设计并开发一个系统以解决存在的问题;博士生要在硕士生能力的基础上,如果碰到已有的方法和技术不能解决的问题,能够创造一种技术解决这个问题。学校深度对接企业需求“学校和企业,虽然有不同的社会分工和责任,但又有着紧密联系。”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光电学院党委书记夏松说,教书育人是大学的职责,如何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最优秀的人才,一直以来是华中科技大学的使命与责任。而华为等企业肩负民族产业振兴使命,需要源源不断补充创新人才,当然企业有遴选判断的标准,学生个人的素质与知识经验的积累、所在学校及平台优势等应该都会考虑。“三位天才少年入选,是国家、企业、学校以及个人同频共振的结果。”夏松说,这从一个方面表明我们的培养是接地气的,深度对接企业需求。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存储与光显示功能实验室,在存储方面的积累时间确实很长,而且也是大家公认的在存储领域研究比较深入的大型团队,所以跟BAT、华为浪潮等国内企业的合作非常深入。夏松认为,“不管是在哪个公司,只要学生具有高能力、高素质,都会很抢手。”人才成长离不开3个方面:个人努力,学校培养,行业发展,这三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夏松说,对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而言,在人才培养方面,竭尽全力。不仅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设立“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引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出国开展交流,聆听大师讲座,到企业开展实习实践。而且,还有创新平台的优势:建设世界一流的科研平台,学生可以在老师指导下,依托平台,接触到最前沿的仪器设备和科研工作。另外,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还非常注重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仰,“学校党委书记邵新宇院士和校长李元元院士,也希望毕业生有‘十年磨一剑’的坚持,以及‘敢担大任,勇攀高峰’的担当。”追求卓越、为国争光,是国人共同的目标。夏松说,坚持立德树人,也是我们研究生教育的灵魂。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前身,是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系科技部2003年批准筹建的首批五个国家实验室之一,经过16年的建设,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武汉·中国光谷”的创新研究基地。2017年通过了科技部的验收,正式改名为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依托华中科技大学,是科技部2017年首批批准组建的6个国家研究中心之一。“华科”与华为渊源深厚华为从全世界招“天才少年”的这一决定,也可能与“华科”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据媒体报道,曾经最被任正非、李彦宏欣赏的男人,叱咤华为的华中科技大学“少年班”天才——李一男,27岁即成为华为最年轻的副总裁。1970年出生的李一男,15岁时被华中科技大学第一批少年班录取,被外界誉为“小天才”。有人认为,华为“天才少年”这个点子,可能就是来源于“华科男”——李一男。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的郭平、孟晚舟等10多位校友,在华为公司担任重要职务,为华为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华为在华中科技大学聘用的毕业生数量,保持在每年300人左右。据统计,有超过10000名该校毕业生曾就职于华为公司。目前在职的该校毕业生数量在5700人左右,也推动了华为武研院落户武汉。2019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与华为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探索面向未来的前沿科学。研究中心与华为的合作也是全方位的,除培养人才外,在科学研究方面也有很多合作。去年,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和华为共建两个联合实验室(先进光技术和存储器件),目前全国仅8家。华为的一位高管,曾在微博上发文称“华科”堪称华为的人才摇篮,“华科是和华为有深厚渊源的学校,我们常董会的3位成员都是华科的,在职员工也有超过6000人是华科的,华中科技大学堪称华为人才的摇篮。”8月6日,长江日报记者在“知乎”上看到一个经典回答:华为里面任正非工号是0001,郑宝用(华科毕业)工号是0002。直到现在,华为里面三个轮值CEO,两个华科的,任正非的女儿孟晚舟(华科毕业)任CFO(管财务)。而在“华科对华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答案中会有这么一句话:华为每年校招的第一站,永远是“华科”。长江日报记者胡义华 通讯员高翔 王潇潇【编辑:陈海峰】

独脚龙

2019年在职研究生秋季招生开始,有哪些好考的学校和专业?

在职研究生可通过同等学力申硕、非全日制研究生和中外合作办学硕士三种方式,其中,同等学力申硕和中外合作办学硕士是由学校自主招生的,主要分两个招生季节:春季和秋季。从7月份开始,在职研究生就开始进入秋季招生的阶段,可报考的院校有哪些?专业是什么?同等学力申硕:是免试入学的在职研究生,可获得国家承认的硕士学位。中外合作办学硕士:先考后学的在职研究生,但免全国统考,仅参加学校的面试,可获得国家承认的国外学位。一、2019年在职研究生秋季招生院校:▼同等学力申硕:中国人民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科院心理所、社科院、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西北大学、厦门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北政法大学、湖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深圳大学等。▼中外合作办学硕士:中国人民大学-拿大女王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美国杜兰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美国纽约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法国里昂商学院沈阳工业大学-美国班尼迪克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大学除了以上院校还有很多学校可以报考,具体可进入在职研究生招生院校汇总页查看,还可进入中外合作办学硕士栏目页查看。二、2019年在职研究生秋季招生专业:▼同等学力申硕:法学、心理学、教育学、医学、金融学、企业管理、经济学、国际贸易、人力资源管理、MBA、会计学、新闻学、计算机、英语、设计艺术学、MPA、行政管理、统计学等。▼中外合作办学硕士:金融硕士、金融管理硕士、能源管理硕士、MBA、项目管理、全媒体新闻硕士等。想了解在职研究生具体各校都招收哪些专业?学费、学制、上课方式等问题?可在下方“小程序”查看具体简章。

哀又继之

想提升学历?不要犹豫,进修MBA吧

MBA即工商管理硕士,就是一种专业硕士学位。与一般硕士研究生偏向理论,不参与实践不同,MBA培养能够胜任工商企业和经济管理部门高层管理工作需要的务实型、复合型和应用型高层次管理人才,兼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MBA是一个具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以后才能报考的学位,更注重的是考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接下来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希望对MBA咨询者有所帮助。深圳mba研修班课程实际工作中,它被很多人看成已有3年职业经验之后的一个事业晋升加速器或转换手段,即升职和跳槽的凭籍。而MBA研修班培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对这个产生很好的帮助作用。尽管MBA与其他研究生存在区别,但目前在招生录取和在校的教学管理方面却是基本相同的:1. 都必须参加全国统一的招生考试,按国家划定的录取线统一录取;2. 在取得学籍后按正规研究生标准进行教学管理;3. 做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后取得学位,这就更加显示了MBA的重要性。深圳mba研修班课程与此同时,报考MBA的考生多半都是入职多年,早就忘了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国内MBA联考是他们考入名校的一大阻碍。由于是在职研修MBA,对他们来说,最大效率的提升是首要选择。因此,更多的学生选择了免联考MBA研修课程。免联考MBA,一般就是国际MBA,分为中外合作办学MBA和海外商学院独立办学MBA。相比较下,免联考MBA的学制更短,只需1.5年即可完成学业;所获得的学历证书也是全球通用的;免联考MBA流程简单,首先要提交申请材料,在初审合格后进行关于逻辑、英语或者案例分析的测试,其次需要提供公司领导或者行业上的专家、教授的推荐信,最后合格者获得录取通知书。这并不是说联考MBA完全没有优势,想想看,在国内读MBA,学的知识都是本土化的,结识的人脉也都是国内各个行业的精英。按目标人群分的话,联考MBA课程适合初级管理人员,免联考MBA课程更适合有一定经验的需要进修的管理人员。所以,选择联考MBA还是免联考MBA还是要看各位考生自己的日后发展需求了。深圳mba研修班kecheng华中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高管教育中心于2003年推出工商管理硕士(MBA)高级课程研修班。目前在内地已有超过10000名毕业生,其中大部分学员和毕业生为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或民营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导入行动学习学生藉由小组模式,通过小组成员的集体参与,掌握发问、深思、反省、洞悉问题的技巧,通过参与企业咨询诊断,凭借课堂所学理论与成员间知识贡献,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达到知行合一,以帮助、启迪企业决策人士解决管理和发展中的疑难问题。实战课程规划课程具实战性、战略性和前瞻性,抓住热点、紧贴实际,理论与实践并重,课程含盖多门MBA热点课程、行动学习课程、团队文化塑造课程等,通过理论研究、案例研讨、主题沙龙、行动学习、体验学习等,帮助学生转变观念、启发思维。双规班级管理按照企业建制规划班级,班长(CEO首席执行官),副班长(COO首席运营官),学习委员(CKO首席知识官),组织委员(HRD人力资源总监),培养精英团队,提升组织功能。国际师资配备学生师从国内外权威的实战型专家,师资均来自知名学府及领域资深教授,具备丰富的实务经验。学生免费复读学生学业完成后可申请免费复读原课程规划中的同一课程。延展价值丰厚在职研修,事业、学业互相提升,获得完整的管理知识与技巧面对激烈市场竞争。校友会集聚各界精英,构建资源平台,共享商机人脉。现在大家对MBA有所了解了,如果想要提升学历,为自己的事业添加一份助力,深圳地区的同学到深圳mba教育机构了解一下深圳mba研修班课程申请及报名手续!

空镜子

中国高校之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高校,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华中科技大学前身是1952年创办的四大工学院之一的华中工学院、1907年建立的上海德文医学堂和1898年建立的湖北工艺学堂。历经传承与发展,2000年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成立。华中科技大学与清华大学一同被美国制造工程师协会(SME)授予“大学领先奖”的两所中国大学之一,入选《Nature》评出的“中国十大科研机构”,被称作“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华中科技大学贯彻建设“学生、学者与学术的大学”的教育思想,秉承“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坚持“一流教学一流本科”的建设目标,采取多种举措,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和完善充满活力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几十年来,70余万毕业生走向社会,遍布全球各行各业。以华为为例,华为在华中科技大学聘用的毕业生数量,保持在每年300人左右。据统计,有超过10000名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曾就职于华为公司。目前在职的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数量在5700人左右,也推动了华为研究所落户武汉。华中科技大学还与华为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探索面向未来的前沿科学。除此之外像“微信之父”张小龙“、“罗辑思维”的罗振宇、女子网球大满贯单打冠军李娜等等很多名人也是毕业自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学科齐全、结构合理,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设有103个本科专业,4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华中科技大学A类学科共计14个:4个学科被评估为A+,分别为:机械工程、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3个学科被评估为A,分别为:新闻传播学、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7个学科别评估为A-,分别为:物理学、生物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公共管理、工商管理、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大家对于华中科技大学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评论! ! !

亡之

换帅!华中科大新校长到任,曾执掌两所985名校

今天下午(11月1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在华中科技大学宣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任免决定,吉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元元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2014年起担任华中科大校长,今年63岁的丁烈云院士卸任。教育部党组成员吴道槐,湖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王瑞连,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三局巡视员、副局长刘后盛出席宣布大会并讲话。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履新的李元元也是其第三次担任985高校校长,这样的任职经历在全国高校非常少见。2003年,45岁的李元元出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2011年,53岁的李元元升任吉林大学校长(副部长级)。2018年,60岁的李元元出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职务。李元元个人简历李元元,1958年10月出生,广东梅县人。本科毕业于湖南大学铸造专业,硕士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铸造专业,后在职读了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制造专业的博士。2003年9月至2011年12月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2011年9月起任吉林大学校长(副部长级)。2013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元元长期从事粉末冶金、材料加工工程和机械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在高性能粉末冶金材料和有色合金材料的制备成形理论与技术研究、材料-工艺-装备-产品一体化研究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1999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华科大之前历任校长有何特点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成立,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华中科技大学自2000年组建以来,先后担任校长的有周济、樊明武、李培根、丁烈云。他们之前都曾在华中科技大学求学或工作过。周济硕士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留校工作后曾任华科大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副校长;樊明武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电机制造专业;李培根硕士就读于华中工学院,后曾任华科大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副校长;丁烈云曾任武汉城建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华科大副校长。原华中理工大学的前身是华中工学院。1988年1月,华中工学院改名为华中理工大学。华中工学院的首任院长是查谦;朱九思自1953年到1984年,先后任华中工学院副院长、院长、院长兼党委书记等职;黄树槐1984年12月至1993年1月担任华中工学院院长、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1993年1月至1997年6月担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华科大历任校长的另一个特点是,他们多出自机械学院,具体如黄树槐、杨叔子、周济、李培根。不过,近年来“双一流”名校校长异地提拔或交流任职的情况也较为普遍。具体如,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曾任中国科大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曾任南开大学副校长,中山大学校长罗俊、湖南大学校长段献忠都曾任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华科大领导班子今年已有多人调整2017年底,邵新宇接替路钢担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副部长级)。邵新宇,1968年出生,江苏靖江人。2006年1月当选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委员;2008年7月任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2011年5月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3年7月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今年以来,华中科技大学党政班子成员已有多人调整,涉及6人,具体如下:6月20日,教育部党组发文:谢正学任中共华中科技大学委员会常委、副书记;同一天,教育部发文:任命张新亮、解孝林为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试用期一年);9月4日,教育部发文:任命湛毅青为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免去其华中科技大学总会计师职务;10月9日,教育部党组发文:马小洁同志任中共华中科技大学委员会常务副书记;同一天,教育部发文,免去骆清铭的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职务。骆清铭已调任海南大学校长。李元元是“最具亲和力的大学校长”在中国教育在线2012年推送的《最让中国人难忘的大学校长》的盘点中,李元元被列为“最具亲和力的大学校长”。2010年6月,时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的李元元与毕业生围坐一圈,在浓浓的咖啡香里,畅谈毕业生对未来的憧憬和担忧。这次“校长有约”,共有16名毕业生与校长面对面。他们是从800多名报名同学中抽签选出的,校长与学生的“咖啡约会”就在校内的一间水果吧质朴地进行。李元元对即将走上社会的学生们说:“当年我们上山下乡的时候,就是当农民,什么农活都干过,哪里敢想还有机会上大学呀!”他建议大学毕业生不要太急功近利,毕业后首先得想办法让自己活下来,找到生活的立足点,也不要在乎刚毕业时的起薪是高是低,而要看发展空间。校长的话语,犹如一股暖流温暖着毕业生的心。如此说话实打实的校长,被学生们认为很亲民。备受期待今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第四次党代会召开,提出的奋斗目标是2021年初步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部分学科进入世界一流;2035年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10月30日,U.S.News 2019全球最好大学排名正式发布,华中科技大学全球排名260位,同比上升22位,列内地高校第9位。U. S.News全球最好大学排名于2014年10月28日首次发布,迄今已发布5届。与五年前相比,华科大在这一榜单上的全球排名提升了数十个名次。据报道,无论是担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还是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一直都很重视高校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吉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能为吉林省提供的新增产值达到一千亿元左右。”华中科技大学被誉为“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在60岁时接任华科大校长的李元元,如何推动华科大的建设与发展,成为师生的期待。(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杨佳峰 朱建华)

书正

又是华科人!美女博士年薪156万入职华为!工资如何用,她称在深圳也难买房……

近日,华为最高档“天才少年”张霁以年薪201万入职华为,冲上微博热搜。而张霁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同学姚婷也入选华为“天才少年”,年薪高达156万,实力诠释了“美貌与智慧并重”。网友看后纷纷感叹:谁说读书没用!图片来源: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据报道,是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新型存储介质(NVM,SMR),数据库和键值存储系统。姚婷有多优秀?从本科的历程中便能体味一二:参加辩论队、中英文演讲;担任外联部副部长、辅修第二专业英语对外翻译、支教;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大赛等等……在读博期间,也是敢于挑战自己的短板,抓住各种研究课题、论文写作、参加学术会议、出国学习交流的机会。可以说,是无时无刻不在给自己充电。姚婷在西部数据有着3个月的实习经历,但是当时的她更希望留在高校发展,所以并没有选择主动投简历,而是各个企业的HR联系到她,才决定开始面试。入职华为,也是接到对方的电话,“有一天突然收到了华为HR的电话介绍部门情况并邀请投递简历。我觉得研究方向合适所以提交了简历,随后开始几轮技术面、部长面试、总裁面等等。”当时她收到了西部数据、华为、腾讯和阿里的Offer。在华为面试后,姚婷觉得她的研究工作和部门的方向比较契合,所以就在自己所在的实验室与华为开展了一个项目。因此相对于国内其他公司,姚婷对华为的部门更为了解,觉得能够发挥博士期间所学,于是选择了加入华为。对于在华为的职业规划,她说“当下想的是做出有价值的成果,不辜负这份offer和这份offer里承载的期望。长远的,希望能让华为的技术在存储类的国际顶会上受世界瞩目,为华为云存储的发展和壮大、为计算机存储领域的进步做出自己微小的贡献。”156万年薪如何用?她称在深圳也难买房姚婷作为集智慧与美丽于一身的少女,用自己出色的实力证明了这一点。“外界普遍误解女博士年纪大、严肃无趣、难以接近,其实我们很年轻,很有活力。”在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发布的一篇文章中,姚婷这样说。女孩子不适合学理工科,这个观念已经在太多中国人脑中根生蒂固了。姚婷也听闻过某个互联网公司不招女博士。面对这种职场上的性别歧视,她选择做出出色的工作,通过自身能力说服周边的人,慢慢打破这种偏见。图片来源: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对于现在年轻人报怨的996,她认为“其实我本身并不排斥压力和竞争,我妈妈也常说我是需要压力才能更快进步的人,但我内心里是希望这一代的年轻人能活得更松快些。”据红网报道,上高中之前的姚婷也曾上过课外培训班,但她觉得自主学习和老师的教育更重要。而对于别人口中的“天才美少女”“优秀”之类的定义,她表示:“我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值得宣传的点。因为在我的领域优秀的人特别多,所以我也并没有觉得自己怎么样。”对于156万年薪的使用,姚婷第一个想到的是可以让家人生活得更好一点。但说到具体使用,姚婷有些无奈地表示“156万放在房价都要10万一平的深圳市来说,感觉也很难做些什么。”来源:红网视频截图中指院发布的2020年7月百城房价指数显示,深圳新建住宅均价54566元/平方米,房价中位数56000元/平方米。才刚入职的姚婷一时被卷入网络热潮。面对公众铺天盖地的赞扬,她却十分清醒:“我觉得一个人的成功是要看他创造了多少价值,并不是说我拿到了156万年薪我就成功了。人生不是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我现在即使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巅峰,它也不一定就是一个巅峰。而我中考的时候2A4B的成绩,它也不一定就是失败。这种节点上的得失,都没有什么价值。如果能够真正创造出有价值的产品或科研成果那才是有价值的。”网友:美貌与智慧并重什么是华为“天才少年”今年以来,华为至少已经招募了四位“天才少年”,分别是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两位博士生张霁和姚婷,以及来自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学院的两名本科生。华为未披露今年招募了多少位“天才少年”。据证券时报报道,去年,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签发了一份总裁办电子邮件,根据这份邮件,华为对八名2019届顶尖学生实行年薪制,这八名员工均为博士学历,最高两名员工的年薪为182万-201万元;两名员工的年薪为140.5万-156.5万元;最后还有四名员工的年薪为89.6万-100.8万元。在这份发给全体员工的邮件中,华为公司表示,要打赢未来的技术与商业战争,技术创新与商业创新双创驱动是核心动力,创新就必须要有世界顶尖的人才,有顶尖人才充分发挥才智的组织土壤。2019年6月27日,任正非在华为公司EMT(经营管理团队)内部的讲话提到,“今年我们将从全世界招20-30名天才少年,明年我们还想从世界范围招进200-300名。这些天才少年就像‘泥鳅’一样,钻活我们的组织,激活我们的队伍。”他说,“华为公司未来要拖着这个世界往前走,自己创造标准,只要能做成世界最先进,那我们就是标准,别人都会向我们靠拢。华为“天才少年”的招聘标准非常严格,一般需要经历7轮左右流程:简历筛选、笔试、初面、主管面试、若干部长面试、总裁面试、HR面试。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或表现不佳都有可能失败,难度非常大。但据长江日报报道,从去年12月至今,单是华中科技大学,便有三位“天才少年”入围这项计划。他们分别叫左鹏飞、张霁和姚婷。左鹏飞和张霁拿到的是薪资最高档(182-201万人民币/年)。为何华为喜欢招华科人?日前,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光电学院党委书记夏松在腾讯新闻参与线上活动时透露,目前在华为担任重要职务的郭平、孟晚舟等,都是华中科技大学校友,为华为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华为在我校聘用的毕业生数量保持在每年300人左右。据统计有超过10000名我校毕业生曾就职于华为公司。目前在职的我校毕业生数量在5700人左右,也推动了华为武研院落户武汉。”2019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与华为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深化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探索面向未来的前沿科学。上游新闻综合每经、人民日报、金融界、中国青年报等

古之有也

董明珠:华科是一座“森林大学”,为中国培养了一棵棵“参天大树”!

9月5日下午,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来到华中科技大学,参加格力电器2020年校园招聘华中科技大学专场宣讲。据小科了解,华中科技大学是格力电器2020届校园秋招的首发站点。宣讲活动开始前,校党委书记邵新宇、副校长梁茜与董明珠一行进行了座谈。这也是董明珠首次参加校园招聘。现场,她还带来了格力电器副总裁等一众高管,“不止是为格力,也是为中国制造业吸引人才。”下午3点,董明珠一袭长裙现身电气学院报告厅,她对现场的学生们说:“华中科技大学是一座‘森林大学’,为中国培养了一棵棵‘参天大树’,为中国走向世界贡献着智慧和力量。”面对满场大学生,董明珠表达了自己对人才的理解:年轻人要敢于追求梦想,追求创新,敢于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选择追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的企业。作为“最佳雇主百强企业”,格力在自主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上,坚持自主培养人才,形成了一套完备的“选、育、用、留”的自主培养人才体系和资源体制,以“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为员工的成长成才创造“孵化器”,让人人有机会成长、能者有机会施展,梦想有机会实现。“在格力只要你想干,我们就给你机会。”董明珠表示:“格力目前施行‘研发经费不设上限’制度,鼓励员工敢于想、敢于创新、敢于把想法变为事实,突破有限能力,创造无限价值”。得益于对人才创新的鼓励,格力发展硕果累累,目前专利申请量突破五万件,在国家知识产权公布的数据中,格力连续多年上榜全国前十,蝉联家电行业第一。董明珠在演讲中提到,格力近几年对员工的福利不断提高,在员工薪酬提升、住房、子女读书等问题上都建立了相应的制度。2005年起,格力持续斥资6亿建成员工生活区——格力康乐园;2012年格力提出“一人一间房”;而到2018年,格力更是投资20亿元建设3000套人才公寓将“一人一间房”变为“一人一套房”;格力HR小姐姐表示,除了住房保障,员工的出行也十分方便,格力的大巴车运输线路遍布全珠海,打造了珠海“第二运输系统”,员工上下班都有免费班车接送。“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压力大,有时候生活所迫没办法专心搞研发,格力就是想通过打造‘避风港’减轻年轻人的生活压力,让年轻人专心致志做技术,让自己的才华有处施展,把智慧变成科技,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实现人生价值!”董明珠的一席话获得了现场如雷的掌声。演讲中,董明珠讲起了格力的研发故事。2013年,格力光伏空调问世,而在这项全球独创、国际领先的产品背后,是格力的青年人才不懈坚持,勇于创新的700个日夜。“人才为格力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科技实力让格力走得更远”。董明珠认为,科技创新能带来新的市场,行业不会饱和,技术却会落后。企业会倒闭,产业不会倒闭,产业只会升级,所以企业要不断创新技术。演讲结束后,大学生们在电气大楼被格力展出的产品吸引。一位从中南财经大学而来的学生表示:“我堂姐在格力总部工作,所以我们家用的都是格力的产品,都很不错,对这个企业印象很好,所以我这次校招也想来试一下。”#现场金句摘录#1.你不启航,别人不能帮你扬帆2.它今天是世界五百强,未必明天是;我今天不是,未必明天不是3.我们中国制造业要敢于担当,要有家国情怀,只有一个格力是不够的4.让世界爱上中国造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要脚踏实地。既要仰望天空,也要低头看路,才能让世界尊重5.和我做生意,就不要和我做朋友6.很多时候,你不得不做一个选择,当你选择了小小的亲情关系,就放弃掉企业形象的大原则7.一个企业,要给年轻人营造平台。要让年轻人有发挥空间,能让他们把自己的梦想变为现实8.幸福感不是高薪带来的,只有营造出一个环境才能真正推动年轻人成长据小科了解,目前,格力电器在职员工中,共有近140名华中科技大学校友,其中公司领导3人,分别是总工程师谭建明,总裁助理张辉、胡文丰。近3年来,共有40余位华中大毕业生前往格力就业。欢迎每一位愿意投身于中国制造,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同学!我们一起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我欢迎并期待你们来到格力电器!——董明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格力电器

禁猎期

刚刚!华中科技大学迎来新任校长

李元元(资料图)据长江日报消息 记者11月1日下午从华中科技大学获悉:吉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元元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2014年起担任华中科大校长,今年63岁的丁烈云院士卸任。2003年,45岁的李元元出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2011年升任吉林大学校长(副部长级),15年的时间里,他先后从华南到东北再到华中,李元元的任职经历在全国大学校长中并不多见。与之前华中科大校长多在华科大求学或工作过不同,李元元之前的履历与华科大并无交集。不过,李元元曾任校长的华南理工大学,简称一直是“华工”,而华中科技大学前身的华中理工大学、华中工学院的简称,也一直是“华工”。1952年院系调整后,国家组建了八大工学院,其中教育部直属的有四所重点工学院,分别为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华科大制定的发展目标今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第四次党代会召开,提出的奋斗目标是2021年初步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部分学科进入世界一流;2035年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10月30日,U.S.News 2019全球最好大学排名正式发布,华中科技大学全球排名260位,同比上升22位,列内地高校第9位。U. S.News全球最好大学排名于2014年10月28日首次发布,迄今已发布5届。与五年前相比,华科大在这一榜单上的全球排名提升了数十个名次。据报道,无论是担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还是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一直都很重视高校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吉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能为吉林省提供的新增产值达到一千亿元左右。”华中科技大学被誉为“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在60岁时接任华科大校长的李元元,如何推动华科大的建设与发展,成为师生的期待。李元元简历李元元,1958年10月出生,广东梅县人。本科毕业于湖南大学铸造专业,硕士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铸造专业,后在职读了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制造专业的博士。2003年9月至2011年12月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2011年9月起任吉林大学校长(副部长级)。2013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元元长期从事粉末冶金、材料加工工程和机械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在高性能粉末冶金材料和有色合金材料的制备成形理论与技术研究、材料-工艺-装备-产品一体化研究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1999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华科大之前历任校长有何特点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成立,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华中科技大学自2000年组建以来,先后担任校长的有周济、樊明武、李培根、丁烈云。他们之前都曾在华中科技大学求学或工作过。周济硕士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留校工作后曾任华科大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副校长;樊明武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电机制造专业;李培根硕士就读于华中工学院,后曾任华科大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副校长;丁烈云曾任武汉城建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华科大副校长。原华中理工大学的前身是华中工学院。1988年1月,华中工学院改名为华中理工大学。华中工学院的首任院长是查谦;朱九思自1953年到1984年,先后任华中工学院副院长、院长、院长兼党委书记等职;黄树槐1984年12月至1993年1月担任华中工学院院长、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1993年1月至1997年6月担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华科大历任校长的另一个特点是,他们多出自机械学院,具体如黄树槐、杨叔子、周济、李培根。不过,近年来“双一流”名校校长异地提拔或交流任职的情况也较为普遍。具体如,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曾任中国科大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曾任南开大学副校长,中山大学校长罗俊、湖南大学校长段献忠都曾任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华科大领导班子今年已有多人调整2017年底,邵新宇接替路钢担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副部长级)。邵新宇,1968年出生,江苏靖江人。2006年1月当选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委员;2008年7月任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2011年5月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3年7月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今年以来,华中科技大学党政班子成员已有多人调整,涉及6人,具体如下:6月20日,教育部党组发文:谢正学任中共华中科技大学委员会常委、副书记;同一天,教育部发文:任命张新亮、解孝林为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试用期一年);9月4日,教育部发文:任命湛毅青为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免去其华中科技大学总会计师职务;10月9日,教育部党组发文:马小洁同志任中共华中科技大学委员会常务副书记;同一天,教育部发文,免去骆清铭的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职务。骆清铭已调任海南大学校长。李元元是“最具亲和力的大学校长”在中国教育在线2012年推送的《最让中国人难忘的大学校长》的盘点中,李元元被列为“最具亲和力的大学校长”。2010年6月,时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的李元元与毕业生围坐一圈,在浓浓的咖啡香里,畅谈毕业生对未来的憧憬和担忧。这次“校长有约”,共有16名毕业生与校长面对面。他们是从800多名报名同学中抽签选出的,校长与学生的“咖啡约会”就在校内的一间水果吧质朴地进行。李元元对即将走上社会的学生们说:“当年我们上山下乡的时候,就是当农民,什么农活都干过,哪里敢想还有机会上大学呀!”他建议大学毕业生不要太急功近利,毕业后首先得想办法让自己活下来,找到生活的立足点,也不要在乎刚毕业时的起薪是高是低,而要看发展空间。校长的话语,犹如一股暖流温暖着毕业生的心。如此说话实打实的校长,被学生们认为很亲民。拼一流实际是拼人才 吉大出现人才回流2011年9月,李元元从华南理工大学升任吉林大学校长(副部长级)。“人才是第一资源,拼一流,实际也是拼人才。”2017年全国两会,李元元带去了《关于规范高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建议》。李元元认为,人才流动是正常的。从世界来看,哪个地方是经济发展中心,往往也是教育的中心、科技的中心,人才也会相应地汇聚。不过,李元元也承认,在西部和东北地区,确实存在高校人才流失的情况。在他看来,高校人才的不合理流动,会导致人才发展的“负和博弈”,即此消彼长、此消彼不长。但是,从国家层面和高校长远发展来看,高校人才流动必须合理有序,这需要政府、市场以及人才自身三个层面的有效联动。据澎湃新闻报道,从2015年开始,吉林大学已经出现人才回流,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回流。2016年一年,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长江学者在内,吉林大学新增近50人次的国家级人才,这是前面3-4年的总和。积极推动高校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无论是担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还是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一直都很重视高校科技成果本地转化问题。中国新闻网曾刊文介绍:华南理工大学在广东十个地级市建立了十所成果转化机构,在从“广东制造”到“广东创造”的转型浪潮中,打造大科技平台体系,助推地方经济蓄劲发力。对于华南理工大学的定位,李元元表示,提高科研创新能力,要懂得“落地”,要加大对地方服务的力度。“我们省要建立一个科技创新的特区,是一个政策特区、人才特区、机构的特区和企业的特区,希望科技创新成果,尤其是首创的成果能够在吉林省转换,真正地为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做贡献。”2011年就任吉林大学校长后,李元元也一直在推动高校科技成果本地转化问题。据吉林《新文化报》报道,李元元初到吉林大学时,对一件事儿觉得有点儿不适应。以前,他在华南理工大学做校长时,企业家、老总都在他办公室外面排队等着见面,希望他把手中的科研项目或者科研成果推荐给他们。但是,来到吉林大学,却没有企业的人来找他。“吉林大学是这样一所资源丰富的大学,怎么会没有人来找呢?”他当时确实觉得很费解。“要实现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最根本的是创新。”“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吉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能为吉林省提供的新增产值达到一千亿元左右。”2016年,李元元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东北的大部分企业欠缺创新能力,东北必须依靠高校和科研院所来实现经济发展中创新的引领作用。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元元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据不完全统计,吉大的科研成果每年应用在吉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新增产值超过100亿元,除了传统的支柱产业,新兴的医药产业、生产服务业等,绝大部分新的增长点都有吉林大学的贡献。李元元在吉林大学时,具体是如何推动成果转化的呢?李元元介绍,根据国家和上级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优惠的具有激励作用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促进教师和科技人员把科技成果优先在吉林省转化落地,规定凡是在吉林省转化的成果,收益部分不低于70%归于技术发明人和课题组,根据成果特点做到上不封顶。他称,“这个激励政策在全国都是很先进的”。来源 | 长江日报编辑 | 郑青出品 |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刚刚,重庆万州坠江公交车打捞出水过分!七旬老汉睡羊圈,儿子自住两层楼却轰他走…被拘留仍无悔改襄阳城,昨夜为金庸点亮!点点烛火,送别大师!李咏告别仪式细节曝光:8位亲人前来送别,全程约1小时金庸逝世,享年94岁月销毒油条1500根被判缓刑,网友:判得太轻了吧?

而不

华科校长群独特现象统计:那么多大学校长都出身于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华科校长群成为中国高校圈的特殊现象近日,一则高校人事任免的新闻在朋友圈里面引起了很多高校工作者的注意:“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骆清铭,任海南大学校长(试用期一年)……”让人注目的不仅仅是海南大学校长这个职位本身,更是近几年在高校圈的一个特殊现象“,那就是华科(华中科技大学)校长群”。再把时间往前推一些:在2016年初,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段献忠调任湖南大学校长,2015年初,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罗俊,调任中山大学校长……如果再往前,“出身”于华中科技大学的校长更多……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在任“华科出身的校长”还包括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杨宗凯、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张清杰、广东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陈新,青岛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马连湘等。曾任大学校长或党委书记则更多了,如:原兰州大学校长王乘原重庆大学校长刘飞和吴云鹏原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小筑原电子科大校长邹寿斌原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刘伟原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周祖德原湖北大学党委书记刘建凡、校长熊健民原燕山大学党委书记孟卫东原青岛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徐建培原海军工程大学校长郭立峰原空军雷达学院院长蓝江桥……华中科技大学老校长:杨叔子院士副校长更是不胜枚举:湖北地区:1、黄从新——武汉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博士。2、蒋昌忠——武汉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学士。3、刘 伟——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曾任宁夏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4、周祖德——武汉理工大学原校长, 曾任华中理工大学副校长,1970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电机系。5、张清杰——武汉理工大学校长,1984年、1990年获华中理工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6、张安富——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2004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博士。7、曾春年——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学士。8、杨宗凯——华中师范大学校长,1985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无线电系,1988年获硕士学位。9、杨志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曾任华中理工大学副校长, 1976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10、徐勇民——湖北美术学院院长,获得华中理工大学人文硕士学位。11、刘建凡——湖北大学党委书记,曾任华中科技大学副书记。12、熊健民——湖北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13、顾豪爽——湖北大学副校长,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材料与元件专业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4、王世敏——湖北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电子材料与元件专业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5、刘建平——湖北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学士。16、周应佳——湖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华中科技大学博士。17、钟毓宁——湖北工业大学副校长,1991年获得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制造专业工学博士学位。18、孙利生——武汉科技大学副校长,1969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19、李 杰——武汉工程大学校长,曾任华中科技大学东校区管委会主任。20、张建钢——原武汉科技学院院长,1985年硕士毕业于华中工学院。21、徐卫林——武汉纺织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22、曾庆福——武汉纺织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23、刘 义——武汉纺织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硕士。24、彭育园——武汉纺织大学副校长,获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5、漆腊应——湖北经济学院副院长,获得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26、罗五金——湖北教育学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27、李建勇——湖北教育学院副院长,2001年获得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28、刘在洲——长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硕士和博士学位。29、张万明——长江大学副校长,1982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30、石亚非——三峡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1986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31、何伟军——三峡大学党委副书记,1986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机二系。32、王青云——黄石理工学院副院长。32、周应佳——襄樊学院党委书记,获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34、李本林——襄樊学院副院长,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化学专业。35、夏再兴——咸宁学院院长,获得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36、吴基良——咸宁学院副院长,获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37、谭晓明——孝感学院副院长,2002年获华中科技大学材料专业博士学位。38、王全新——荆楚理工学院党委书记,获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39、李金奇——黄冈师范学院副院长,分别获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40、陈达云——中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华中科技大学教育与经济管理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41、项喜章——武汉工业学院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42、邓院方——江汉大学副校长,原华工汉口分校副校长。注:任心廉,原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曾任华中工学院教务处处长。华中科技大学老校长:周济曾教育部部长上海地区:1、许晓鸣——上海理工大学校长,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 1982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2、陈小龙——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 1976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电机系。3、周哲玮——上海大学副书记,常务副校长,华中工学院硕士。广东地区:1、喻世友——中山大学副书记副校长, 1982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自然辩证法专业。2、陈建新——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1982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自然辩证法专业。3、罗锡文——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1969年7月毕业于华中工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4、陈 新——广东工业大学校长,1995年3月获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学院博士学位。5、孙友松——广东工业大学副校长,1967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锻压专业,1981年获硕士学位。6、顾佩华——汕头大学副校长,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教授。7、胡社军——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1987年毕业华中工学院机械二系材料学硕士毕业。8、薛发明——广东机械学院党委副书记,1964年7月毕业于华中工学院机械制专业。9、秦 忆——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长,原华中理工大学副校长。10、张碧晖——番禺理工学院校长,原华中理工大学副书记。11、冉丕鑫——广州医学院院长,1993年获同济医科大学博士学位。12、和 飞——肇庆学院校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博士。13、罗海鸥——湛江师范学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硕士、博士14、黄国泰——海南大学党委书记。15、关志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党委书记,华中科技大学动力工程专业硕士。四川、重庆地区:1、邹寿斌——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任华中理工大学副校长, 1969年华中工学院毕业。2、肖铁岩——重庆大学党委副书记,1982年本科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电力系,获工学学士学位。3、吴云鹏——重庆大学校长(1992年8月至1996年8月),1957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动力系。4、刘飞——重庆大学校长(1996年8月至1997年7月),1982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5、陈志彪——四川外国语学院副校长。6、陈运超——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7、易志坚——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1988年获华中理工大学硕士学位。8、陈 宁——西华师范大学校长,2005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9、李劲松——西华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博士学位。西北地区:1、陈小筑——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1978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2、郑晓静——兰州大学副校长, 1982年和1984年分别获华中工学院固体力学专业学士与硕士学位。 中国科学院院士。3、马小洁——新疆大学副校长。4、王智平——兰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5、郝 瑜——西安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6、王志刚——宝鸡文理学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7、司晓宏——陕西师范大学副书记,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管理学博士。8、张俊宗——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管理学博士。9、郭泽光——山西财经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10、周然——山西中医学院院长,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管理专业读博士研究生。11、段志光——山西医科大学校长,同济医科大学博士。12、景志明——西昌学院副院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博士。湖南地区:1、曹一家——湖南大学副校长,1990年、1994年分别获华中理工大学硕士、博士学位。2、周清明——湖南农业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博士。3、符少辉——湖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学在职博士生。4、肖湘愚——吉首大学校长,1985年7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光学系。5、张建永——吉首大学党委副书记。6、李 明——长沙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2009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获管理学博士学位。7、叶 泽——长沙理工大学副校长,校党委委员。获华中工学院本科、硕士和博士。8、洪源渤——长沙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博士。东北地区:1、杨宝峰——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2、邹积岩——大连工业大学校长,曾任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1989年获华中理工大学博士后。3、张德姜——长春工业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博士。4、马连湘——青岛科技大学校长,1989年、2001年分别获华中理工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5、李庆领——青岛科技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工学博士。6、郝书辰——山东财经大学(筹)党委书记,华中科技大学博士。7、郭明顺——沈阳工业大学党委书记,2008年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8、阎明印——沈阳工业大学副校长(正校级),华中科技大学工学博士。9、于晓光——沈阳体育学院党委书记,华中理工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10、姜洪池——哈尔滨医科大学原党委书记(2001~2010),同济医科大学博士。11、侯锡林——辽宁科技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管理学博士。12、邢宝君——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管理学博士。13、杨 光——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管理学博士。14、赵建国——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江西地区:1、高海生——华东交通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博士。2、王爱和——华东交通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3、邓晓华——南昌大学副校长 1984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固体电子学系,工学学士。4、王 乔——江西财经大学校长。5、肖华茵——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河南地区:1、程 宏——黄河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1964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船舶电气毕业。2、丁庭选——河南大学副校长,获得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3、曹 奎——河南大学副校长,2002年获得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博士学位。4、邢 勇——河南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博士学位。5、姚锡远——南阳理工学院院长。6、林效廷——焦作大学校长。7、林世选——郑州轻工业学院党委书记。8、许圣道——商丘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博士。福建地区:1、杨 勇——厦门大学副校长, 1982年1月华中工学院动力系毕业。2、刘 塨——华侨大学副校长。3、吴小南——福建医科大学副校长(福建省人大常务会常委)。江苏地区:1、王 乘——河海大学校长,曾任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2、胡敏强——东南大学常务副校长,1989年获华中理工大学电力系电力专业博士学位。3、王长青——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博士学位。4、姚寿广——江苏科技大学副校长,华中工学院工学学士学位。其他地区:1、郭 清——杭州师范学院副院长 。2、杨世忠——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3、伊继东——原云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4、刘宗立——云南师范大学副校长,2008年12月获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5、杨 柱——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6、孟卫东——燕山大学党委书记,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7、塔西甫拉提——新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在职研究生。8、朱晓峰——佳木斯大学副校长,同济医科大学博士。9、胡国根——贵州工业大学原校长,1958年于华中工学院电机与电器制造专业毕业。10、刘吉臻——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教学博士学位。11、刘超颖——石家庄铁道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12、李继兵——广西大学党委副书记,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13、贺争平——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系统工程专业工学博士。14、李培春——广西中医学院副院长,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15、周怀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16、秦秋田——渤海大学党委书记,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博士。这一统计,还真是让人震撼!原来在高校的“校长朋友圈”里面,华中科技大学影响力居然如此之大,让人惊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据一种观点认为,“华科大校长群”的出现,孕育、萌芽在朱九思、杨叔子任校长时期,兴起在周济、樊明武、李培根任校长的当代。华科大也一度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培养学生作风纯正、视野开阔、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甚至与“学在华工”成了民间口头禅都不无关系。(小e整理收集,资料信息网络收集,部分信息可能有挂一漏万之处,还请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