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举办教育科学研究院40周年庆典暨教育学科交叉创新发展论坛!10月19日上午,教育科学研究院40周年庆典暨教育学科交叉创新发展论坛在梧桐语明德报告厅举行。校党委书记邵新宇,副校长、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许晓东参加活动。邵新宇指出,我校教育科学研究院诞生于学校改革学科结构、从工学院转向综合性大学发展转型节点上,40年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走出了一条在理工见长大学发展高水平教育学科的新路。他希望,教科院能够以“十四五”规划编制为契机,做好一流教育学科建设的谋篇布局,实现更高质量的快速发展。他要求,教科院要主动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为中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为我校的改革与发展做好咨询服务;要进一步突出特色、巩固优势、明确重点,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高;要充分发挥我校的工科优势,积极促进学科交叉,切实办好即将揭牌的工程教育研究中心;要敏锐地把握学科发展的新动向,积极发展新的学科增长点。教科院原院长刘献君回顾了学院四十年发展历程。经过40年奋斗,教科院在部分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引领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工作者;通过形成个人内在理论,以指导教育实践,丰富教育基本理论;通过多种形式为政府、学校发展提供咨询;通过院校研究,服务本校改革、发展。40年来,学院共培养研究生2829名,其中博士生531名。他提到,学院发展要重视教育实践,理论与实践并行,共性生存,特色发展;要重视师资力量,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学会借力发展并从实践中成长;要始终保持民主、自由、公平、公正的氛围;要实现全院师生、学校领导、广大院友、政府以及兄弟院校的共同创造。教科院院长陈廷柱以“在交叉创新中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教育学科”为题,作学院发展展望报告。他提到,学院现阶段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位次与影响、专任教师数量与学科专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与国内一流教育学院相比,与我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定位相比,学院发展面临的形势并不容乐观。他表示,学院将立足中国大地与学校、学院发展需要,把握教育改革发展时代脉搏,尊重学术研究与教育教学规律,努力建设成国内一流教育学科,力争在专业领域走向世界前沿。会上,华中科技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捐赠仪式、教育神经科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捐赠仪式、院校研究基金捐赠仪式举行。现场共收到现金捐赠183万元,设备实物捐赠1000余万元。许晓东代表学校接受捐赠,并向捐赠代表颁发捐赠证书和纪念牌。他代表学校向支持华中大和教科院发展的机构、团体和个人表示感谢,希望能进一步加强各方联系,相互支持、共同提高。《高等教育研究》副主编曾伟宣读了《高等教育研究》杂志办刊40年来评选出的20名优秀作者名单。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教学会原会长周远清教授在讲话中表示,很高兴参加教育科学研究院40周年院庆并表示衷心的祝贺。他认为,教科院是我国高水平、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有众多重要研究成果、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在推动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素质理念和理论上在全国起到领军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对教科院40周年华诞表示热烈祝贺。他希望教科院今后再接再厉,创造更大辉煌。他还表示,“廉颇虽老,但仍愿意俯首甘为孺子牛。”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教授回顾了教育学科的发展历程。他认为,教科院充分发扬了“善于竞争、善于转化”的办学传统,是理工科大学成功建设教育学科的样板。他希望教科院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崇尚创新、鼓励探索、担当作为,着力打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地方重大需求和引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等方面再作贡献、再续辉煌。中国高教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原高教司司长张大良代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和杜玉波会长对教科院40岁生日表示祝贺。他认为,教科院作为中国高教学会“院校研究分会”的创会单位,作为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在长期办学过程中与高教学会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学术研究和高校办学实践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希望教科院能够积极拓展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教学与学习科学研究,开辟教育学科交叉创新发展学术研究新领域,深化科教融合培养人才,以新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成果,展示教科院的新风采。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阎凤桥教授在致辞回顾了华中大和北大40年的学术发展史和20年的建院史的渊源。他表示,教科院创办的《高等教育研究》和《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两本期刊成为国内学术交流的高地,是我国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研究轨迹的见证者。阎凤桥祝愿教科院薪火相传、取得更大成就,北大教育学院愿意与华中大教科院及其他兄弟院校同心协力,创造美好的未来。教科院党委书记王小月主持活动,副院长张俊超致欢迎词。毕业院友代表、广西师范大学校长贺祖斌教授回忆了自己在校期间的点滴生活,并为母校和学院感到骄傲。教师代表雷洪德教授分享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感受。学生代表任京分享了自己眼中教科院的三种底色——忠诚炽热、热情浓烈的赤诚红,圣洁纯粹、高贵优雅的珍珠白,昂扬向上、生机勃勃的森林绿。在教育学科交叉创新发展论坛上,李培根院士、教科院冯向东教授、教科院原院长张应强教授分别以“工程教育当体现人的存在之善”“思维的批判性与批判性思维教育”“我们需要建设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学”为主题进行了学术报告,并与大会来宾就教育学科的交叉创新发展的理论维度开展了讨论。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阎光才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胡劲松教授,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沈红教授分别以“教育研究的学科交叉:诉求还是趋势”“教育学科交叉创新的应然与实然”“教育学科交叉的限度”为主题作报告。山西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侯怀银教授,郑州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周倩教授,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教授分别作“教育学交叉学科在中国发展的回顾与展望”“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发展的探索与实践”“教育学科交叉创新发展与人才培养”的报告。互动交流环节,参会嘉宾共同探讨和分享了教育交叉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思考。全国兄弟单位代表、教科院院友、学院在校师生,以及学校部分院系和职能部处负责人近300人参加了此次活动。本次活动采取了在线直播的方式,在线平台收看达2.36万人次。(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通讯员 无忌 陈婧 黄林青)
本报讯(记者 洪丽萍)21日上午,滨湖学校与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举行合作办学签约仪式。这是我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首次与高校合作办学。 据了解,滨湖学校建校12年,现有学生4380名、老师214名,是“湖北省文化百强学校”“黄石市文明校园”,办学成绩斐然。但是,该校目前还存在规划发展不明确,办学理念不清晰,良师名师不够等问题。离品牌学校有一定的距离。华科教科院是华中科技大学所属的教学与科研机构,在推进现代化学校建设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此次合作办学协议的签订,为滨湖学校搭建了更高层次的创新发展平台。 签约仪式上,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王小月表示,该院将派出精锐专家团队与大冶市滨湖学校全体师生一同科学探索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制度建设、教师培训、课程开发、课堂教学改革等工作,力求以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研究方法、高效的研究机构,创新实施路径,提升大冶市滨湖学校的办学水平,指导建立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区、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制度,打造基础教育示范品牌办学的区域典范。【来源:今日大冶】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华科校长群成为中国高校圈的特殊现象近日,一则高校人事任免的新闻在朋友圈里面引起了很多高校工作者的注意:“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骆清铭,任海南大学校长(试用期一年)……”让人注目的不仅仅是海南大学校长这个职位本身,更是近几年在高校圈的一个特殊现象“,那就是华科(华中科技大学)校长群”。再把时间往前推一些:在2016年初,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段献忠调任湖南大学校长,2015年初,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罗俊,调任中山大学校长……如果再往前,“出身”于华中科技大学的校长更多……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在任“华科出身的校长”还包括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杨宗凯、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张清杰、广东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陈新,青岛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马连湘等。曾任大学校长或党委书记则更多了,如:原兰州大学校长王乘原重庆大学校长刘飞和吴云鹏原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小筑原电子科大校长邹寿斌原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刘伟原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周祖德原湖北大学党委书记刘建凡、校长熊健民原燕山大学党委书记孟卫东原青岛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徐建培原海军工程大学校长郭立峰原空军雷达学院院长蓝江桥……华中科技大学老校长:杨叔子院士副校长更是不胜枚举:湖北地区:1、黄从新——武汉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博士。2、蒋昌忠——武汉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学士。3、刘 伟——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曾任宁夏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4、周祖德——武汉理工大学原校长, 曾任华中理工大学副校长,1970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电机系。5、张清杰——武汉理工大学校长,1984年、1990年获华中理工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6、张安富——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2004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博士。7、曾春年——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学士。8、杨宗凯——华中师范大学校长,1985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无线电系,1988年获硕士学位。9、杨志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曾任华中理工大学副校长, 1976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10、徐勇民——湖北美术学院院长,获得华中理工大学人文硕士学位。11、刘建凡——湖北大学党委书记,曾任华中科技大学副书记。12、熊健民——湖北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13、顾豪爽——湖北大学副校长,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材料与元件专业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4、王世敏——湖北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电子材料与元件专业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5、刘建平——湖北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学士。16、周应佳——湖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华中科技大学博士。17、钟毓宁——湖北工业大学副校长,1991年获得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制造专业工学博士学位。18、孙利生——武汉科技大学副校长,1969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19、李 杰——武汉工程大学校长,曾任华中科技大学东校区管委会主任。20、张建钢——原武汉科技学院院长,1985年硕士毕业于华中工学院。21、徐卫林——武汉纺织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22、曾庆福——武汉纺织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23、刘 义——武汉纺织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硕士。24、彭育园——武汉纺织大学副校长,获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5、漆腊应——湖北经济学院副院长,获得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26、罗五金——湖北教育学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27、李建勇——湖北教育学院副院长,2001年获得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28、刘在洲——长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硕士和博士学位。29、张万明——长江大学副校长,1982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30、石亚非——三峡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1986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31、何伟军——三峡大学党委副书记,1986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机二系。32、王青云——黄石理工学院副院长。32、周应佳——襄樊学院党委书记,获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34、李本林——襄樊学院副院长,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化学专业。35、夏再兴——咸宁学院院长,获得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36、吴基良——咸宁学院副院长,获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37、谭晓明——孝感学院副院长,2002年获华中科技大学材料专业博士学位。38、王全新——荆楚理工学院党委书记,获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39、李金奇——黄冈师范学院副院长,分别获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40、陈达云——中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华中科技大学教育与经济管理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41、项喜章——武汉工业学院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42、邓院方——江汉大学副校长,原华工汉口分校副校长。注:任心廉,原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曾任华中工学院教务处处长。华中科技大学老校长:周济曾教育部部长上海地区:1、许晓鸣——上海理工大学校长,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 1982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2、陈小龙——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 1976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电机系。3、周哲玮——上海大学副书记,常务副校长,华中工学院硕士。广东地区:1、喻世友——中山大学副书记副校长, 1982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自然辩证法专业。2、陈建新——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1982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自然辩证法专业。3、罗锡文——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1969年7月毕业于华中工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4、陈 新——广东工业大学校长,1995年3月获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学院博士学位。5、孙友松——广东工业大学副校长,1967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锻压专业,1981年获硕士学位。6、顾佩华——汕头大学副校长,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教授。7、胡社军——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1987年毕业华中工学院机械二系材料学硕士毕业。8、薛发明——广东机械学院党委副书记,1964年7月毕业于华中工学院机械制专业。9、秦 忆——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长,原华中理工大学副校长。10、张碧晖——番禺理工学院校长,原华中理工大学副书记。11、冉丕鑫——广州医学院院长,1993年获同济医科大学博士学位。12、和 飞——肇庆学院校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博士。13、罗海鸥——湛江师范学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硕士、博士14、黄国泰——海南大学党委书记。15、关志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党委书记,华中科技大学动力工程专业硕士。四川、重庆地区:1、邹寿斌——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任华中理工大学副校长, 1969年华中工学院毕业。2、肖铁岩——重庆大学党委副书记,1982年本科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电力系,获工学学士学位。3、吴云鹏——重庆大学校长(1992年8月至1996年8月),1957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动力系。4、刘飞——重庆大学校长(1996年8月至1997年7月),1982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5、陈志彪——四川外国语学院副校长。6、陈运超——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7、易志坚——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1988年获华中理工大学硕士学位。8、陈 宁——西华师范大学校长,2005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9、李劲松——西华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博士学位。西北地区:1、陈小筑——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1978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2、郑晓静——兰州大学副校长, 1982年和1984年分别获华中工学院固体力学专业学士与硕士学位。 中国科学院院士。3、马小洁——新疆大学副校长。4、王智平——兰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5、郝 瑜——西安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6、王志刚——宝鸡文理学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7、司晓宏——陕西师范大学副书记,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管理学博士。8、张俊宗——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管理学博士。9、郭泽光——山西财经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10、周然——山西中医学院院长,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管理专业读博士研究生。11、段志光——山西医科大学校长,同济医科大学博士。12、景志明——西昌学院副院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博士。湖南地区:1、曹一家——湖南大学副校长,1990年、1994年分别获华中理工大学硕士、博士学位。2、周清明——湖南农业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博士。3、符少辉——湖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学在职博士生。4、肖湘愚——吉首大学校长,1985年7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光学系。5、张建永——吉首大学党委副书记。6、李 明——长沙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2009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获管理学博士学位。7、叶 泽——长沙理工大学副校长,校党委委员。获华中工学院本科、硕士和博士。8、洪源渤——长沙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博士。东北地区:1、杨宝峰——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2、邹积岩——大连工业大学校长,曾任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1989年获华中理工大学博士后。3、张德姜——长春工业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博士。4、马连湘——青岛科技大学校长,1989年、2001年分别获华中理工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5、李庆领——青岛科技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工学博士。6、郝书辰——山东财经大学(筹)党委书记,华中科技大学博士。7、郭明顺——沈阳工业大学党委书记,2008年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8、阎明印——沈阳工业大学副校长(正校级),华中科技大学工学博士。9、于晓光——沈阳体育学院党委书记,华中理工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10、姜洪池——哈尔滨医科大学原党委书记(2001~2010),同济医科大学博士。11、侯锡林——辽宁科技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管理学博士。12、邢宝君——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管理学博士。13、杨 光——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管理学博士。14、赵建国——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江西地区:1、高海生——华东交通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博士。2、王爱和——华东交通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3、邓晓华——南昌大学副校长 1984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固体电子学系,工学学士。4、王 乔——江西财经大学校长。5、肖华茵——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河南地区:1、程 宏——黄河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1964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船舶电气毕业。2、丁庭选——河南大学副校长,获得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3、曹 奎——河南大学副校长,2002年获得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博士学位。4、邢 勇——河南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博士学位。5、姚锡远——南阳理工学院院长。6、林效廷——焦作大学校长。7、林世选——郑州轻工业学院党委书记。8、许圣道——商丘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博士。福建地区:1、杨 勇——厦门大学副校长, 1982年1月华中工学院动力系毕业。2、刘 塨——华侨大学副校长。3、吴小南——福建医科大学副校长(福建省人大常务会常委)。江苏地区:1、王 乘——河海大学校长,曾任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2、胡敏强——东南大学常务副校长,1989年获华中理工大学电力系电力专业博士学位。3、王长青——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博士学位。4、姚寿广——江苏科技大学副校长,华中工学院工学学士学位。其他地区:1、郭 清——杭州师范学院副院长 。2、杨世忠——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3、伊继东——原云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4、刘宗立——云南师范大学副校长,2008年12月获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5、杨 柱——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6、孟卫东——燕山大学党委书记,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7、塔西甫拉提——新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在职研究生。8、朱晓峰——佳木斯大学副校长,同济医科大学博士。9、胡国根——贵州工业大学原校长,1958年于华中工学院电机与电器制造专业毕业。10、刘吉臻——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教学博士学位。11、刘超颖——石家庄铁道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12、李继兵——广西大学党委副书记,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13、贺争平——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系统工程专业工学博士。14、李培春——广西中医学院副院长,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15、周怀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16、秦秋田——渤海大学党委书记,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博士。这一统计,还真是让人震撼!原来在高校的“校长朋友圈”里面,华中科技大学影响力居然如此之大,让人惊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据一种观点认为,“华科大校长群”的出现,孕育、萌芽在朱九思、杨叔子任校长时期,兴起在周济、樊明武、李培根任校长的当代。华科大也一度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培养学生作风纯正、视野开阔、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甚至与“学在华工”成了民间口头禅都不无关系。(小e整理收集,资料信息网络收集,部分信息可能有挂一漏万之处,还请多指正!)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华中大始终以引领科技进步为己任,在“谋创新”中“谋未来”,创造一项又一项骄人的科创成果!金马在《21世纪罗曼史》中如是说,“以空前未有的热情,焕发青春的创新功能,激发人人独特的创新精神,使民族的、国家的创新智慧来一个总爆发!使个体的、群体的创新潜能来一个大爆发!”“科”创未来,旨在带领大家了解华中大最新科研资讯。我们颂扬那些深耕科技兴邦国的大师们,同时也在华中科技大学这片土地上,期待一个又一个的腾飞。教科院任学柱课题组在批判性思维领域取得进展8月11日,我校教育科学研究院任学柱副教授课题组关于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研究成果“Executive functions as predictors of critical thinking: Behavioral and neural evidence”在教育领域旗舰期刊《学习与教学》(Learning and Instruction)在线刊出。我校为第一单位,任学柱副教授为通讯作者,课题组博士生李双双为该文第一作者,合作者包括法兰克大学Karl Schweizer教授,中田纳西州立大学Thomas Brinthaupt教授,浙江大学王腾飞副教授。该项研究工作得到了华中科技大学创新教育与批判性思维研究中心的项目资助(CT2018012)。任学柱副教授课题组近年来在学生思维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目前已有系列研究成果发表于Intelligence,Learning and Instruction等领域内权威期刊。《自然》刊发公卫学院关于新冠病毒传播特征的最新研究成果8月20日,国际著名期刊《自然》正式刊印了公共卫生学院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Reconstruction of the full transmission dynamics of COVID-19 in Wuhan”。该研究在4月发表的总结武汉市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与疫情流行趋势关联性的JAMA论文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数学模型评估防控效果,揭示新冠病毒的传播特征,有利于世界各国更有效地制定预防政策和方案,对我国取得抗疫的最终胜利和应对将来潜在的新发传染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论文自7月16日在线发表以来引起了广泛关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为论文的第一完成单位。郝兴杰博士、程姗珊副教授、巫德刚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王超龙教授、邬堂春教授和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林希虹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Economic Modelling刊登经济学院张建华教授、赵钊副教授最新研究成果近日,经济学国际知名期刊Economic Modelling(Volume 89, 2020)刊发经济学院张建华教授、赵钊副教授和武汉市东湖高新管委会简文清博士的合作研究成果“Do cash flow imbalances facilitate leverage adjustments of Chinese listed firms? Evidence from a dynamic panel threshold model”。张建华教授为第一作者,赵钊副教授为通讯作者。Economic Modelling是经济学国际知名期刊之一,主要发表经济建模相关的理论和实证论文。近5年影响因子2.362,2019年引用分数4.2,是JCR经济学领域的二区期刊。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刊发经济学院孔东民教授最新研究成果近日,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Volume 62, June2020) 刊发了我校经济学院孔东民教授与厦门大学潘越教授、张鹏东博士以及麦考瑞大学田刚教授的合作研究成果“CEOs' hometown connections and access to trade credit: Evidence from China”。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是公司金融领域国际一流权威期刊,在金融领域国际排名前10,该杂志旨在发表资本结构、公司投融资、公司治理等领域的高质量文章。2020年以来,孔东明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发表在Economic Modelling, 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等国际权威期刊上的论文共7篇《科学》发表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周军教授团队热化学电池研究进展9月11日,国际著名期刊《科学》(Science)以First Release的形式刊发了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周军教授团队最新研究进展“Thermosensitive-crystallization boosted liquid thermocells for low-grade heat harvesting”。该研究工作第一署名单位为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博士生余帛阳、段将将副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周军教授为通讯作者。来源 / 华中大新闻网编辑 / 蔡明芮
所谓的国家大科学中心,就是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立足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集能源、电力、磁场研究、生态环境、国防工业、航天工业、海洋和基础设施等国家重大工程领域,开展技术研究、研发和创新工作。国家大科学中心是国家科技领域竞争的重要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助于汇聚世界一流科学家,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显著提升中国基础研究水平,强化原始创新能力。而高校作为科研产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国家大科学中心当然离不开高校的身影。目前,我国共建立了两个大科学中心——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和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两个国家大科学中心的建设情况。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由华中科技大学独立承建,是中国教育部属高校承建的第一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该中心于2008年4月开工建设,2013年建设完成,是我国十一五期间计划建设的十二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也是教育部直属高校承建的第一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是世界四大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之一。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成立,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华中科技大学该中心目前的部分成果:2013年8月,该中心成功实现了90.6特斯拉的峰值磁场,刷新中国脉冲磁场最高强度记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德之后第三个突破90特斯拉大关的国家。2020年该中心的研究团队由于攻克了极限工况下的磁场波形精确调控、磁体结构稳定性设计以及微弱型号精准性测量等世界性难题,荣获国家三大奖中的科技进步一等奖。下图展示了2016年该中心的申请和获批的专利。2016年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专利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是2008年12月8日由国家发改委批复组建,2009年5月8日正式揭牌成立的首个由教育部部署高校承担组建的国家级科学中心。法人单位(承建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共建单位: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西北工业大学。参建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于1952年由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清华大学等6所国内著名大学的矿冶系科组建而成,现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全国首批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之一。1997年5月,学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6年,学校成为首批“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4年,学校牵头的,以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为核心高校的“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功入选国家“2011计划”。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年,学校获批国防科工局、教育部共建高校。北京科技大学该中心围绕重大工程结构材料服役安全领域的尺度域、环境域、时间域以及安全评价方法等四大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建设包括多相流环境结构材料试验装置,高温高压水汽环境结构材料试验装置,极端、多因素耦合环境材料试验装置在内的八套具有公共性、通用性,开放共享、世界领先水平的大型的工程结构材料服役安全科学研究试验装置,全面提升大尺寸/全尺寸构件及材料的试验研究能力和安全评价技术的整体实力,建立我国自主的工程材料安全服役标准和规范。部分成果展示:截止到2014年底,已承担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973计划”2项、国家“863”计划4项、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项等等。上述就是为大家分享的我国的两大科学中心——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和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的大体情况。当然,里面有些项目不是我们能够知道的,所以对于成果方面只能公布部分我们熟知的成果。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同时也希望大家多多点赞关注,祝各位生活愉快!
提及华中科技大学,大部分人心目中的印象是以工科起家,同时附带发展理科,后来在2000年合并同济医科大学的时候增加了医学,所以华科是理工医三方面发展。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华科自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建设文科了,并且就目前来看,尽管文科投入不多,但是实力却不弱。华中科技大学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华科的文科发展史吧,也许会带给你不一样的体验!华中科技大学的文科创办于1979年,当时的华中科技大学还叫华中工学院,朱九思任校长。1979年,朱九思通过考察了美国高校的发展,特别参照了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的办学方式,认为一所高校只有向着综合性高校发展,才能在未来高校的发展中占尽先机,于是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力排众议,在华中工学院中建立了文科。由于当时的办学模式都是照搬前苏联的办学模式,国家的办学思路是单科为主(这也是1952年我国高校院系大拆分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工科类院校要申请建立文科类专业是不能通过的,所以当时华中工学院建立文科类专业其实名叫中国语言研究所,这就是华科文科类专业的起点。在80年代,在当时国家允许的条件下,先后建成了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院、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社会学系、法学院、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等,初步形成了华科现在的文科性专业和院系。在这个过程中,老校长朱九思四处招揽人才,在这里特别需要感谢的是武汉大学,尽管那些从武大过来的各方面人才都是经过老校长的努力周旋才要过来的(特别是新闻传播方面的人才),但是如果武大不肯放人,那么也是没有办法的。武汉大学经过朱九思这一代校长的努力,华科的人文社科类专业初具规模,在全国范围内也崭露头角。时间来到上世纪90年代,这时的校长换成了杨叔子院士,在他的推动下,华科积极开战华科(这是华科的名字应为华中理工大学)的人文教学、讲座,除特殊情况外,每月都会有一次国内外大师的人文讲座,当时包含了贾平凹等这些大师都参与了华科组织的人文讲座,当然,这些讲座也不一定都是人文方面的,理工方面的也有,比如杨振宁也参与了其中的人文讲座。华科的人文讲座也一直延伸到了现在,基本就没中断过!并且基本上每场人文讲座都是座无虚席。华中科技大学人文讲座场景如果在华科呆的时间比较多的话,应该会知道华科专门针对这些讲座出了书,好像名字叫做《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里面所写的全部是在人文讲座中谈及的话题,个人认为里面的内容非常好,适合现在的大学生去阅读,去理解!华科的文科发展到现在,尽管不及很多文科类强校,但是在我国高校中也算处于前列了,在第四次学科评估中,3个学科进入A类学科(新闻传播为A,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为A-),7个B+,实力不俗,在以工科强校中估计也只有清华大学能够说自己的文科超越华科了!华中科技大学第四次学科评估结果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武书连给出的我国高校的文科排名,在此排名中华科文科位居全国高校第17,尽管不是很准,但是也可以作为参考!武书连对我国文科性高校的排名大家对于华科自建的文科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也希望大家多多点赞关注,祝各位生活愉快!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因此,人才的成长并不容易,甚至可以说成培养一个人才,十分困难。这或许也是为什么网民对于人才流失国外会反应剧烈的原因之一。而对于一个国家拥有大量高尖端人才,意味着什么?是强大的科学技术,先进的医疗,还是国际竞争力?亦或是其他……但是,无论是哪一种,都离不开人才。曾经中国有不少人才涌入国外,这其中也不乏某些领域的高尖端人才,瞧着那一个个出国后留在国外的消息被报道出来,不少网民愤怒,甚至痛心,因为谁都清楚,一个人才的培养,需要付出多少人的心血和资源。当然,有些科学家在国外几经周转后,最终还是选择回国发展。而这些为国家和民族奉献青春的科学家必然会被人民所牢记。然而,最近中国不断痛失人才。但是他们不是因为出国留学,更不是贪图国外的优渥条件而离开……他们热爱自己的祖国——中国。却因为一场疾病,一场大家熟悉又陌生的疾病,让他们为国家事业奋斗的理想而终止。2月以来,在“新冠疫情”下,仅仅13天,在华中科技大学这样的国际一流大学,却已有5位教授逝世。无疑这对于一所大学,乃至国家都是巨大的损失。数据显示:2月7日,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红凌,因感染新冠肺炎医治无效逝世;2月10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教授、副主任医师林正斌,因感染新冠肺炎医治无效逝世;2月13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刘筱娴,因病医治无效逝世;2月1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教授段正澄,因感染新冠肺炎医治无效逝世;2月19日,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工会主席柯卉兵病逝。看到这些消息,实在是让人无比心痛,他们之中不乏高尖端的人才,其中的段正澄院士还是国际首台全身伽马刀研发者,是踏实追逐科研的人员之一,他取得的每一项成果,都是他用心钻研的结果,为更多人带去了福音。而在去世的教授之中,不乏正值年轻的身影,那是搞科研的年龄,更是科研中的坚实力量。然而,疾病是无情的,并不会因为优秀,而变得仁慈,夺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或许,许多人对于国内人才流失非常痛心疾首,尤其是取得了成就的人才留在了国外。但是年轻教授失去生命的悲剧,比起流失国外更加让人心痛,他们中不乏对这个国家的热爱者和科研上的潜力新星。但愿这样的数据不会再次刷新,毕竟年轻者是科研力量的中流砥柱,而年长者是科研的顶尖力量,他们中任何一个层次的科研人员失去生命,那都是巨大的损失,这些损失有时候根本无法用财富衡量。因此,我们不仅要吸引人才,更要保护好留在祖国发展的人才。祝福科研人员平平安安!
华中科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原同济医科大学、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和原科技部干部管理学院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成立,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水平一流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入选了985、211和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大学,同时也是全国首批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华中科技大学学科齐全,结构合理,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1大学科门类。拥有7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4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8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53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和2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校园总面积7000余亩,绿化覆盖率72%,被誉为“森林式大学”。011数学与统计学院012物理学院013化学与化工学院110材料学院121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122中欧能源学院140船海学院170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182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187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210计算机学院240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261环境学院300管理学院MPACC中心310经济学院400人文学院(中文、哲学、历史)403法学院404社会学院407公共管理学院408马克思主义学院420教育科学研究院510基础医学院540同济医院华中科技大学有自己的研究生网报服务系统,并且在官方网站上面还有报考流程攻略,大家如果有希望报考华中科技大学的同学可以到官网进行查看!
李晓江教授国内团队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李晓江李晓江,世界著名华人科学家,2005年担任美国埃默里大学人类遗传学系终身教授,2007年成为美国埃默里大学杰出讲席教授,2008年担任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院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兼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分子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导师,发表 Nature、Cell、Nature Genetics 等论文100余篇。2018年,李晓江教授首次利用CRISPR/Cas9技术和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培育出了世界首例亨廷顿舞蹈病基因敲入猪,精准地模拟出人类神经退行性疾病,该成果于2018年3月29日发表于 Cell 杂志,李晓江教授利用这些创新性的模型,通过分子生物学分析研究,深层的揭示了疾病的发病机理,使中国在大动物模型制备与疾病研究领域跻身世界先列。美国埃默里大学关停李晓江教授实验室美国埃默里大学成立于1836年,是一所全美顶尖的私立研究型大学,被誉为全美十大老牌名校之一,素有"南部哈佛"的美誉,这所高校和加州理工大学一样,凸显精英化教育,师生比例高达1:7。李晓江教授从2008年开始出任华中科技大学长江讲席教授以来,和国内国家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合作,世界首例亨廷顿舞蹈病基因敲入猪就是和暨南大学合作的成果,十几年来为中国生物技术科技进步贡献了很多成果。近日,埃默里大学突然关停李晓江教授实验室,虽然不知道具体的原因,但是在2019年4月初,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宣布将对各个大学违反NIH规定的科学家采取行动,有人将被开除。李晓江教授实验室被关停,似乎是被埃默里大学开除的前奏。未回国的青年千人被FBI询问人才政策引发美国担忧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加大了对高科技人员的支持,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了发展,面向全球招募优秀的高端科研人才,2000年左右,中国每年仅有1~2篇CNS主刊论文,而2018年仅在生命医学等前沿学科就发表论文几十篇,各大高校每年1~2篇CNS主刊论文成为最低标配,曾经美国留学学子留在美国的传统被打破,大量优秀的青年科学家选择回国发展,因此引发了美国的担忧,要求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严控中国籍科研学者的管控,尤其是人工智能和生命前沿学科等领域!李晓江美国实验室被关停,未来美国华人科学家的处境,想要继续和国内科研机构合作的难度将变得更大!
华夏礼仪之邦,盛世繁华,政通人和。近日,江湖上却掀起了几场不大也不小的风波,与邦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有关。说它不大,是因为这个古老民族见过的、经历过的大风大浪多了去了,这点小摩擦实在入不了眼;说它不小,是因为故事走向引来了各国百姓的集体围观,在“飞鸽圈”“快马群”刷屏不断。令人诧异的是,风波竟然牵扯出一个远离江湖中心的门派——喻家山华中大。话说在江城东南喻家山脚下,蛰伏着一个技艺超群、武功盖世的门派,没有浪漫的樱花传说,没有熟悉的网红面孔,不常现身江湖话题的中心,却默默耕耘、传承薪火已过一个甲子。大号“华中科技大学”,小号“华中大”,民间称“华科”,诨号“关山口职业技术学院”。故事的脉络大概是这样的,先是国民大品牌华为被某霸主国列入一个“黑名单”;不消几日,类似的戏码再次上演,主角换成了海康威视。无独有偶,这两家科技巨头都恰恰与喻家山华中大有着深厚渊源。坊间有言:喻家山下华中大,是华为的娘家在华为的成长壮大过程中,华中大人可以说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华为高级副总裁、总工程师郑宝用,工号是紧跟总裁任正非之后的第二号,曾被评价为“一个人能顶一万个”,华为创始元老之一,是华中大人;带领一队人马完成关键技术研发的李一男,27岁就成为华为最年轻副总裁,目前已离开华为,同样是华中大人。2018年3月,华为内部发文公布了新一届董事会选举结果。17位董事中,有副董事长郭平、副董事长胡厚崑、副董事长孟晚舟以及董事彭中阳4位都是华中大人,近1/4,数量居首位。更别说在广阔的华为中层与基层,据内部传言称,华为18万人,工作过的华中大人约有1万,目前在岗也有7000多。连华为官方“飞鸽公众号”都盖戳认证:喻家山下华中大,是华为的娘家。坊间有言:这是一场异邦与喻家山之间的较量再来看海康威视,总裁胡扬忠,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陈宗年,创始人、投资人龚虹嘉均是华中大人。距离华中大大门约6.4里处,天下最大的视频监控设备供应东家——海康威视的大楼就矗立在这里。正因如此,这个门派接连霸占“江湖热搜”,讨论度居高不下。坊间传闻,这其实是一场异邦与喻家山之间的较量。然而,处于风波正中央的华为与海康威视从未自乱阵脚,而是默契地淡定表示:并无大碍,会做好自己的事情。昔日的霸主国家以为自己放了个大招,没想到却一拳锤在棉花上,未伤及分毫。这种由实力的重积厚累而自然散发出的自信坦然,与喻家山华中大和门下弟子的气质如出一辙。坊间有言:风云际会,三大实力派系汇聚喻家山在江湖各种传说里,喻家山华中大是一个颇为特殊的门派,不像武当、峨眉诞生在某一位宗师手中,从无到有;而是汇聚三大实力派系——原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与华中理工大学,集众家之长。资历最老的同济医科大学,前身是1907年由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创办的教会学堂,历经战乱,数次辗转,于1952年落脚武汉,并入原武汉大学医学院。这一年的江湖发生了很多故事,派系风云际会,力量此消彼长。中南地区4所工程类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后来的武汉城市建设学院,是全国唯一一个主攻城市建设的门派,风头无量;百废待兴的工业需要人才,在一片荒芜的喻家山上,华中工学院应运而生,吸收了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的机械、电机系,成为江湖上名震一时的“四大工学院”之一,并很快在1960年,挂上了“全国重点门派”的牌匾。三大派系都非同一般,或源远流长,或博采众长,这就是华中大雄厚实力的初始轮廓。坊间有言:喻家山华中大之“四大绝学”细数古往今来、悠悠江湖,凡在历史长卷中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门派,无一不以传世绝学立身,以学宗巨儒起家。喻家山华中大也不出其外。四年一度的学科评估,相当于门派之间的武林大会。在2017年贴出的这份江湖实力榜单中,机械工程、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各领风骚,均居“琅琊榜首”。这华中大“四大绝学”,源于工、医两脉优良基因的继承。华工的机械、电气举众家之力而建,各地精英巨擘与从欧、美、日、前苏联等地学成归国的高手汇聚一堂,打造出华中大这块工科金字招牌。继承的智慧在这里尽显,以段正澄、周济、李培根等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喻家山人学有所成,承师恩、念母校,转身成为后辈弟子的传道授业者。1945年得知抗战胜利,德国第一位来自中国的外科医生裘法祖弃优越、归祖国,并将后半生献给同济、献给江城,他自创的“裘式刀法”点燃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之灯;50多年后,一位名叫马丁的年轻人做出同样的选择,回国后在妇女癌症治疗领域精益求精。两位院士身上凝聚着同济医科济济人才的缩影。1956年国家首次给高校教师评级,武汉地区评了13个一级教授,彼时的中南同济医学院就占了7席,撑起武汉高等教育界的半壁江山。如今的华中大,有聚真知的秘籍:电气工程学科排名江湖第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第5,临床医学第5,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第6,基础医学第8……更有集大成的“绝招”:成功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中8型高档数控系统,在24000转高速运转的前提下捕捉到微米级误差,突破了西方的技术封锁;建起的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是世界四大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之一,磁场强度突破90.6T,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2018年还创造了世界纪录;研制的世界首台机械式高压直流断路器于2017年底成功投运,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首个掌握机械式高压直流断路核心技术并投入实际运行的国家……坊间有言:于江湖之中,喻家山开创风气之先从初始的工科一家独霸,到后来的学科全面领先,在华中工学院发展变迁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不得不提——从华工建校到1984年退休,任职31载的“华科之父”朱九思。朱先生一生情系于此,晚年回首时自述:“我当校长时创造性的工作主要是两件半事情:一是提出了发展新思路,‘走综合化道路’和‘科研要走在教学的前面’;二是采取超常规的办法广揽了一大批人才;半件事是植树造林”。在“逐级是汇报,越级是告状”的70年代,朱九思先生给邓小平写信,呼吁大学改革。时人皆谓此举“非常大胆”。冒险踩出第一步,发现悬崖下面是坦途。华中工学院由此成为我国特殊时期之后第一所进行全面改革的大学。80年代初,首先建立了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从“曲线救国”——成立各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到83年获批首个文科专业——新闻学,成立经济系等。以工学院起步,转变为综合性大学,这在江湖上开创风气之先。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之后,各地门派掀起改革风潮,皆为步其后尘而已。坊间有言:喻家山曾收留600多位“武林高手”朱九思先生极其看重人才,富有战略眼光,在还未开办中文系的时候,就把语言学家吕叔湘的第一届3名研究生全部吸收进来;为了将当时在机械厂当车工的引力理论学者陈应天挖过来,精心选址,在防空洞中建设引力实验室……坊间传言,从1972年到1979年,喻家山一共收留了全国各地受迫害而无家可归的专家教授600多名。罗俊院士,正是陈应天教授的弟子之一。两代人的攻坚克难,奠定了2018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一——“测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数G值”科技成果的熠熠辉煌。坊间有言:喻家山下,是一所“新闻评论的黄埔军校”如今,华中大不单单以工、医绝学扬名,众多实力学科如漫天繁星。数学在2018软科中国最好学科中位列前10%;学科评估中,物理学排名第7,社会学第7,公共管理第8,生物学第9,哲学第9,理论经济学第10。载入史册的首张黑洞照片的诞生,就有华中大吴庆文教授之力!新闻传播学成为全国最早的6个该一级学科博士点之一,在学科评估中排名第3,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尤其新闻评论教育独具特色,一大批有思想、有洞见、有担当、有情怀的才子从这里走出,遍布江湖——中国青年报编委、社评部主任曹林,以及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马璐璐、经济日报评论员欧阳优、南方日报评论部副主任周虎城、河南日报评论部主笔薛世军、湖北日报评论部主笔肖擎、长江日报评论部主笔肖畅、深圳特区报理论评论部主笔邓辉林、深圳晚报评论部主任张强、新京报评论部副主任佘宗明……坊间有言,喻家山华中大,是一所“新闻评论的黄埔军校”。坊间有言:一位“武林至尊”来到喻家山1994年至1998年,全球经济学家在国际主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排行榜上,共有19位华人经济学家位列其中,3位华中大人;2010年之前,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高薪特聘14位海外知名的经济学家,4位华中大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3位所长均系华中大人……21世纪第二个十年伊始,江湖掀起了“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家群现象”。溯其源头,这位享誉海内外的知名经济学家张培刚教授则不得不提。建国之初,曾获“小诺奖”的张培刚两次拒绝去哈佛任教,在一纸调令下,来到尚未动工的华工。江湖中曾这样评价:让张培刚这样的学者去搞基建,简直是“高射炮打蚊子”!而张教授从未自恃才高,从亲选校址到躬耕搭建,奠定了如今喻家山华中大的天下闻名。坊间有言:喻家山不声不响问鼎世界第一如今,江湖风云变幻,昔日象征地位的头衔不再服众,各地门派都在顺势发展壮大。面对如林高手,在系列江湖实力榜单中,喻家山华中大依然名头锵锵。软科2019中国最好大学排名,并列第7;在2019中国最好大学20强高校顶尖成果指标排名中,力压复旦和南大排在第6;THE 2019世界大学排行榜,并列内地高校第10;US News 2019世界大学工科排行榜,排名全球高校第19、内地高校第5;10位学者入选2018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入选人数位列大陆高校第9;10位本科校友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居全国第1,8位博士校友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奖,居全国第2;8项成果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通用项目5项,并列全国第4;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专用项目1项;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居全国第4;4个2018年国家杰青基金项目,居全国第5;近三年获得总项目数13个,居全国第7;QS 2019毕业生就业能力排名中,居世界第1……坊间有言:喻家山上“长”出了一所大学武功盖世的风清扬,身怀神通剑术避世华山;实力超凡的华中大,携厚学多才隐于喻家山下、东湖之畔。大抵武林高手,皆低调如斯。俯瞰喻家山脚,树木葱茏繁茂,从7000多亩碧波中隐约能看出华中大建筑的轮廓。民间流传奇思,这大概是一所从山上“长”出来的大学。据说园内绿化覆盖率72%,处处有树荫,温度能比火炉武汉低2度。种树传统源自朱九思先生,坊间传言,当年在华工“种树” 是必修课,不种树不能毕业。“学校每砍一棵树,都必须校长亲自签字”,也是从那时沿袭下来的规矩。坊间传言:喻家山有所“中国创业圈的黄埔军校”喻家山,一块风水宝地,郊而不偏,静而不僻。这里生活的人们不善言辞,不露锋芒。然而坊间传言,这种浑然天成的内敛背后,都藏着一种勇于打破传统的潇洒意气和改变世界的雄心勃勃。1996年,在那个QQ尚未诞生、互联网才悄然兴起的年代,全国最早期的高校BBS之一——白云黄鹤BBS就诞生在华中大弟子手中,一只应用至今,而论坛创始人则“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曾有一大帮男生为了看球深夜翻院墙,掀垮了一扇校门。其中一个哥们儿就想,干脆做一款能直播看球的软件吧。于是2004年,休学的姚欣在寝室写出了PPLive1.0 版本软件,发布在校内白云黄鹤BBS 上,一年之内用户超过了2亿。2009年,夏里峰因昔日的“创业梦”从华为辞职,遇到还在软件专业就读的黄承松,二人合作“导购网站”,后成立奇米网络。2010年发布国内首家“9.9元包邮”秒杀网站——九块邮,2012年推出“淘宝天猫1折起”的大型折扣网站——卷皮网。2010年,毕业后任职于腾讯的张小龙受到免费短信聊天应用Kik的启发,开始构建一个新的聊天后台,不久之后微信正式推出第一个版本。如今微信已完全变革了中国人的生活:改变了沟通方式,钱包没了存在感,证件装进手机,朋友圈在某种程度上化身国民秀场……2014年,郭列离开腾讯,创办脸萌。2013年11月,脸萌正式上线,并在半年后登顶App Store的第一名;2016年Faceu上线,当月便刷爆了朋友圈。郭列一手创办的脸萌科技由此成为了中国唯一一家连续两款产品都登顶排行总榜的年轻创业团队。2013年,唐路遥联手校友方波创办微派网络,开发年轻人喜欢的休闲游戏和社交产品,贪吃蛇大作战、微派桌游助手、谁是卧底online等。2016年,“贪吃蛇大作战”上线AppStore,很快到达中国区第一名,并在第一名位置持续77天,成为9月和10月苹果全球下载量最高的游戏。华中大热衷“搞事情”的人还有很多,“创业红娘”刘玉教授创建Dian团队,孵化出站520人,已产生54家创业公司。520人中产生54家创业公司的比例,几乎超过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组合起来,可以成立一个华中大“创业男子天团”,粉丝量定不输当红偶像,要知道,其中一位可是“微信之父”!处江湖之远,行不露圭角,低调的喻家山却长居实力榜单前列,内敛的华中大人却具备随便一个举动,就能搅动互联网圈风云的强大力量。坊间有言,武林至尊之位,必有喻家山一份!关注“高校与科研”,获取更多关于高校的精彩原创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