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19年研究生调剂招募提前进行,华中光电技术所和华中科大的区别飞毛腿

2019年研究生调剂招募提前进行,华中光电技术所和华中科大的区别

2019年研究生调剂信息 华中光电硕士专业都很热门随着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的结束,面对刚达线的学子们将面临面试环节,尤其是是一些本科毕业较差的考生,他们除了少部分能被留校外,大部分将被调剂到其他高校,虽然距离正式调剂还有一段时间,一些招生名额空缺或者有扩招计划的高校和研究所纷纷提前公布了自己接收调剂研究生的专业,其中华中光电研究所的专业非常诱人,招收光学、电学、机械学、控制学和计算机等学科,都是目前就业市场上最热门的专业,尤其还加载着华中光电研究所的光环,因为很多人都知道华中科技大学的国家光电中心,华中科技大学的光电学、机械学和计算机在国内都是顶尖水平,如果考不上理想的学校,可以调剂到这里也不错,然而这个所谓的华中光电研究所和华中科技大学没有半点联系!华中光电研究所 容易被误导的名称华中光电技术研究所属于国家科研事业单位,隶属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最早被称为七一七所,但是为了便于招生,对外更名为华中光电研究所,这是一家始创于1960年,目前有五个技术研究部和五家高科技公司的国企,主要从事以工程光学为基础、以激光技术与红外技术应用为重点的光电探测技术研究和大型特种光电系统的研发,主导专业涉及光电检测、精密机械、信息处理、自动控制、软件工程、系统集成及其他相关领域,主要承担光电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大型、特种光电系统的研发设计和生产等任务,是国家骨干科研机构和光电技术的主要研究中心。唯一和华中科技大学有关联的元素,他们都是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成员单位,湖北省光学学会理事长单位,中国光学学会红外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依托华中科技大学,是科技部首批批准组建的6个国家研究中心之一,是适应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特点的学科交叉型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中科大的国电国家研究中心 华中科大的工科硕士很少接受调剂硕士虽然华中光电研究所打着武汉国家光电中心成员单位的幌子,但是华中光电研究所和科研学科实力和华中科技大学差很远,每年华中科大计算机、机械、光电学专业高考分数线都非常高,而且硕士报考人数也非常的多,根本不需要接收被淘汰的调剂考生,而调剂名额只有在报考人数不满的情况下才迫不得已,因此大家在报考调剂研究生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招生学校和研究所的关系,毕竟很多高校下属有很多的研究所独立招生,造成名称的混乱,甚至造成一定的假象!

其为鸟也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追光驭电攀高峰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超快光学实验室内,兰鹏飞教授正在做“阿秒相机”实验。 记者 柳洁摄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作为我国首批组建的6个国家研究中心之一,围绕集成光子学、光子辐射与探测、光电信息存储、激光科学与技术等方向,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研究,取得多项全球领先的技术成果,并成功转化应用于产业和市场华中科技大学被誉为中国光谷的“斯坦福”。2003年,为应对全球光电技术与产业的飞速发展,华中科技大学联合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武汉邮科院、中船重工第七一七研究所,共同组建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2017年获批组建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聚焦于信息光电子、能量光电子和生命光电子三大领域,围绕集成光子学、光子辐射与探测、光电信息存储、激光科学与技术、能源光子学、生物医学光子学、多模态分子影像、生命分子网络与谱学等8个方向,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研究,取得多项全球领先的技术成果,并成功转化应用于产业和市场,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给分子电子拍照的“相机”经济日报记者在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超快光学实验室看到,两间实验室的大部分空间都被数台仪器占据。“你可别小瞧这两间不大的实验室,都是我们采购元器件自己研发设计组装的实验设备,‘阿秒相机’就在此诞生。”该实验室现任“掌门人”、80后博导兰鹏飞说,他们用激光做成了几件事:用激光制成快到可以捕捉到电子运动的“阿秒相机”(1阿秒等于10的负18次方秒,是人类目前实验上实现的最快时间尺度);用激光操控空气中分子的运动。“‘阿秒相机’能给氧气分子做CT,能给电子拍照。”兰鹏飞介绍,分子、电子的运动速度很快,电子快到一眨眼的时间可以绕原子核转6500多万亿圈,而他们找到了运用激光实现超快成像的方法,能够为分子乃至更高速的电子拍照。“运用激光来捕捉分子电子的运动,就必须有更快的速度,拍摄的对象才能相对静止。”兰鹏飞解释最快相机的原理时说,“这个好比拍电影,电子是演员,我们是导演,激光就是最快的‘摄像机’。”“现在我们不仅给电子拍照,还尝试用激光操控电子的运动。”兰鹏飞说,目前集成电路上都是电子传输,速度已经达到极限,若用激光操控电子传输信息,速度可以快上6个数量级,达到目前速度的100万倍。未来运用到芯片技术上,将使芯片达到惊人的速度。超快光学实验室的人员都是80后、90后,但已经走在光学领域的国际前沿。就是在这个实验室,兰鹏飞首次提出了双色光单阿秒脉冲量子调控新机制,利用该机制产生了2.6吉瓦的阿秒激光,单脉冲能量迄今仍保持世界第一。精准的“癌症预警机”6月4日,与CT、核磁共振并称为医学影像“三大件”的PET设备研制又有突破性进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准产批件发布通知》:“正电子发射及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扫描系统”通过审批。这标志着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谢庆国教授团队用19年的心血,凝聚一系列自主原创技术打造的全数字PET进入市场。“与普通PET-CT的区别就像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在技术上是质的飞跃,有望带来PET应用场景的全面革新。”中国科学院院士倪嘉缵表示,全数字PET从关键材料、核心元器件到系统整机全部为中国自主研发,是自主创新的代表性成果。PET是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的简称,是一种生化灵敏度极高的核医学分子影像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PET技术,以“全数字”和“精确采样”为特点,比传统设备能更早、更精准地发现包括肿瘤在内的各种病灶,被称作“癌症预警机”,在癌症、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综合征等疑难杂症早期检测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由于涉及核物理、电子、材料、精密制造、生物医学等诸多学科,技术门槛高,其关键技术和设备市场被少数跨国企业垄断。数字PET是一个全新的事物,涵盖了从原理、系统到应用的整个创新链。临床全数字PET产业化负责人张博介绍,它能发现直径2毫米、芝麻粒大小的病灶,检测精度是普通PET-CT的20倍,准确率高达90%以上,患者做一次全身检查仅需5至10分钟。该设备的诞生是我国高端医疗仪器领域自主研发零的突破。近日,首台脑部专用全数字PET已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装机,目前,该设备已完成多例脑部成像试验,将在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等重大脑疾病中大显身手。参与全球竞争的“国家队”记者在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看到,谢长生教授团队研发的大数据光盘库,外形就像一个电话亭,里面最多能放12240张光盘。每张光盘存储量达到128G,其总容量超过了1.5P(1P是1T的1000倍)。量产后,成本仅为硬盘的50%,保存周期至少30年。这标志着我国信息存储技术有了重大突破,有望打破我国归档存储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定位是站在光电子创新的潮头,代表国家参与世界竞争。420多名光电一流人才在这里聚集,研发前沿技术。通过一套叫MOST的高科技设备,老鼠脑里的神经和血管结构、有无疾病,一看便知。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骆清铭教授率队在世界上首次获得高分辨率小鼠全脑三维连接图谱。一块普通的导电玻璃,用丝网印刷技术,分三层刷上二氧化钛、二氧化锆和黑色的碳电极,再填充一些钙钛矿材料,就能在家里发电。韩宏伟教授团队研发的“印刷太阳能”,让太阳的光能瞬间转化成电能,并且比传统太阳能转化方式更高效、更便宜。闫大鹏教授团队研发出我国首台万瓦连续光纤激光器。经由一根绣花针粗细的光纤,释放出的激光能量可焊接飞机、轮船。由此,中国成为继美国后世界第二个掌握此技术的国家。依托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苏州)脑空间信息研究院三大成果转化平台相继成立,一个个实验室成果走向市场。截至目前,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主持和承担各类项目课题3000余项,拥有发明专利1438项、实用新型专利243项,孵化高新企业100余家。(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郑明桥 柳洁 通讯员 王潇潇)

岂不命邪

快讯: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在《科学》发表论文!

9月11日,国际著名期刊《科学》(Science)以First Release的形式刊发了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周军教授团队最新研究进展“Thermosensitive-crystallization boosted liquid thermocells for low-grade heat harvesting”。该研究工作第一署名单位为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博士生余帛阳、段将将副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周军教授为通讯作者。此外,论文合作者还包括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丛恒将副教授、周军教授团队多名研究生(谢文科、柳容、庄欣妍、王卉、齐备)、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徐鸣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王中林院士等(图1)。图1 发表信息低品位热能(<100℃)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和工业生产过程中,包括环境热(太阳光热、地热)、工业废热以及人体热等,但由于缺乏经济高效的能源回收技术,该部分能量基本被废弃。水系热化学电池被认为是一种低成本、易放大的热电转换技术。据预测,热化学电池的相对卡诺循环效率若达到5%以上即有望实现商业化应用,但至今仍无法跨过这一门槛(此前最高相对卡诺循环效率为~3.95%)。水系热化学电池相对卡诺循环效率与塞贝克系数、热导率以及电导率三个参数紧密关联。例如,增大塞贝克系数、提高电导率或降低热导率均可提升电池转化效率。然而,这三个参数之间强耦合,难以实现协同优化,使得热化学电池效率的提升存在巨大挑战。在前期研究工作中,周军教授团队以K3Fe(CN)6/K4Fe(CN)6水系热化学电池基准体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特异性配体协同调控氧化还原对溶剂化结构,获得了热化学电池领域最高塞贝克系数4.2 mV K-1(Nat. Commun.2018, 9, 5146)。在此工作基础上,该团队提出利用热敏性晶体材料诱导可持续离子浓度梯度的科学思想(图2A),实现了塞贝克系数和有效热导率的协同优化,获得了目前热化学电池领域最高相对卡诺循环效率11.1%(图2B)。图2 低成本、高效热化学电池(A)热敏性结晶材料诱导可持续溶度梯度示意图;(B)本工作与文献报道相对卡诺循环效率比较图;(C)器件模组为智能手机充电,左上插图为器件模组的光学照片。通常,在封闭体系下离子浓度梯度为不可持续的热力学非平衡态,必然会通过自发扩散过度到离子均匀分布的热力学平衡态。该团队发现,胍离子与亚铁氰根离子结合会形成一种全新的热敏性晶体材料——亚铁氰钾胍水合物(K2(C(NH2)3)2Fe(CN)6·6H2O)。该材料具有低的晶格能以及高的溶解熵,展现出优异的溶解度温敏性。由于热敏性晶体材料的引入,在有温差存在的情况下,可以在器件的热冷两端形成稳定的亚铁氰根离子浓度梯度。例如,在50℃温差条件下,亚铁氰根离子浓差可达47倍,相应塞贝克系数从基准体系的1.4 mV K-1提升至3.73 mV K-1。此外,由于器件热端还存在大量未溶解的晶体沉淀物,从而可极大地抑制溶液对流,大幅降低有效热导率。基于以上两点原因,实现了热化学电池相对卡诺循环效率的大幅度提升。进一步地,该团队还开发出热化学电池模组原型,在50℃温差条件下驱动了多种商业化电子器件,并实现为智能手机充电(图2C),证实水系热化学电池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研究工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672097)、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前沿青年团队、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主任基金等经费支持。在研究过程中,还得到了复旦大学许宁生院士、中山大学邓少芝教授、武汉大学邓鹤翔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唐江教授、同济大学裴艳中教授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陈俊助理教授等人的帮助。(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网 通讯员 刘叶菁菁)

名胜

光电律动,绿韵华中——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项目概况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原名华中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大楼),是科技部首批批准组建的6个国家级研究中心之一。项目用地位于华中科技大学校内,东邻武汉市东湖生态风景区,项目总规划用地面积约4.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是中国光电领域最大实验室,也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武汉·中国光谷”的创新研究基地。项目功能定位为国家级科研实验室,兼顾展陈与会议功能的科研综合体建筑。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担负激励后学、弘扬科学精神、展示科技发展的科研教育基地和开展光电信息研究的工作基地。设计理念本设计立足于信息时代,以“光电律动-绿韵华中”,力求把光电信息大楼打造为动态、高科技与轻盈形态的结合,展现出科技时代的瞬息万变,创造出富有人性化、生态化、艺术性的光电国家研究中心。1、人性化——在建筑内部形成连续的空间,科研、学习、办公、研讨均在相同的空间中展开,力求创造出一个平等竞争和探讨的平台,让更多创新的思想火花在观点碰撞和灵感闪现中得以产生。2、生态性——结合毗邻东面武汉市东湖生态风景区的优势,并充分考虑武汉的气候特征,在建筑设计及选材方面,始终坚持绿色低碳,秉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组织建筑的采光和通风,外围护采用防热节能新技术,降低建筑能耗。3、艺术性——立足于信息时代,用理性的线条来控制建筑的主要形体,同时引入“光电”起伏转折的意向,使建筑内外形成变化多样的空间,体现科技与艺术完美交汇融合。本项目基地总体呈长矩形,用地红线不规则,作为集人才培养、学术创新、国际研讨、成果输出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研究中心,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基础上,采用线条变化丰富的大雨蓬引导进入门厅,把室外广场与建筑物门厅空间形成一个整体的“校园客厅”,使建筑与环境有机融合,适应亚热带气候和自然通风采光需求,以达到绿色节能环保。大面积的外立面仿清水饰面层、垂直水平遮阳铝板结合玻璃幕墙体系,保证良好有效的自然通风之余,满足不同时期的遮阳隔热需求,建筑整体效果低调沉稳;锯齿形屋面结合天窗系统,巧妙的将自然光线通过折板间的间隙投入大厅内,体现生态节能。通过底层绿林、架空平台、空中花园、屋顶绿化等景观,在建筑与场地之间形成连续不断的景观系统,实现了通过建筑展现“光电律动,绿韵华中”的设计意象。设计图纸总平面图首层平面图立面图立面图剖面图项目信息项目名称: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项目地点:湖北省武汉市总用地面积:43876.74 ㎡总建筑面积:119991 ㎡设计时间:2015年4月竣工时间:2018年4月设计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团队:李彬彬、汤朝晖、杨晓川、李冠豪、林楚华、何敏俊、陈颖、韦宏、周越洲、秦柏源、杨慎银、胡谦、陈晓明、黄伟乐、黄光伟 等项目获奖获2019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优秀公共建筑设计)二等奖获2019年度教育部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优秀建筑工程设计)二等奖获2019年度第九届广东省建筑设计奖(公建方案)一等奖

不自虑也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追光驭电攀高峰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作为我国首批组建的6个国家研究中心之一,围绕集成光子学、光子辐射与探测、光电信息存储、激光科学与技术等方向,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研究,取得多项全球领先的技术成果,并成功转化应用于产业和市场 华中科技大学被誉为中国光谷的“斯坦福”。2003年,为应对全球光电技术与产业的飞速发展,华中科技大学联合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武汉邮科院、中船重工第七一七研究所,共同组建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2017年获批组建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聚焦于信息光电子、能量光电子和生命光电子三大领域,围绕集成光子学、光子辐射与探测、光电信息存储、激光科学与技术、能源光子学、生物医学光子学、多模态分子影像、生命分子网络与谱学等8个方向,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研究,取得多项全球领先的技术成果,并成功转化应用于产业和市场,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给分子电子拍照的“相机” 经济日报记者在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超快光学实验室看到,两间实验室的大部分空间都被数台仪器占据。“你可别小瞧这两间不大的实验室,都是我们采购元器件自己研发设计组装的实验设备,‘阿秒相机’就在此诞生。”该实验室现任“掌门人”、80后博导兰鹏飞说,他们用激光做成了几件事:用激光制成快到可以捕捉到电子运动的“阿秒相机”(1阿秒等于10的负18次方秒,是人类目前实验上实现的最快时间尺度);用激光操控空气中分子的运动。“‘阿秒相机’能给氧气分子做CT,能给电子拍照。”兰鹏飞介绍,分子、电子的运动速度很快,电子快到一眨眼的时间可以绕原子核转6500多万亿圈,而他们找到了运用激光实现超快成像的方法,能够为分子乃至更高速的电子拍照。“运用激光来捕捉分子电子的运动,就必须有更快的速度,拍摄的对象才能相对静止。”兰鹏飞解释最快相机的原理时说,“这个好比拍电影,电子是演员,我们是导演,激光就是最快的‘摄像机’。”“现在我们不仅给电子拍照,还尝试用激光操控电子的运动。”兰鹏飞说,目前集成电路上都是电子传输,速度已经达到极限,若用激光操控电子传输信息,速度可以快上6个数量级,达到目前速度的100万倍。未来运用到芯片技术上,将使芯片达到惊人的速度。超快光学实验室的人员都是80后、90后,但已经走在光学领域的国际前沿。就是在这个实验室,兰鹏飞首次提出了双色光单阿秒脉冲量子调控新机制,利用该机制产生了2.6吉瓦的阿秒激光,单脉冲能量迄今仍保持世界第一。精准的“癌症预警机” 6月4日,与CT、核磁共振并称为医学影像“三大件”的PET设备研制又有突破性进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准产批件发布通知》:“正电子发射及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扫描系统”通过审批。这标志着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谢庆国教授团队用19年的心血,凝聚一系列自主原创技术打造的全数字PET进入市场。“与普通PET-CT的区别就像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在技术上是质的飞跃,有望带来PET应用场景的全面革新。”中国科学院院士倪嘉缵表示,全数字PET从关键材料、核心元器件到系统整机全部为中国自主研发,是自主创新的代表性成果。PET是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的简称,是一种生化灵敏度极高的核医学分子影像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PET技术,以“全数字”和“精确采样”为特点,比传统设备能更早、更精准地发现包括肿瘤在内的各种病灶,被称作“癌症预警机”,在癌症、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综合征等疑难杂症早期检测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由于涉及核物理、电子、材料、精密制造、生物医学等诸多学科,技术门槛高,其关键技术和设备市场被少数跨国企业垄断。数字PET是一个全新的事物,涵盖了从原理、系统到应用的整个创新链。临床全数字PET产业化负责人张博介绍,它能发现直径2毫米、芝麻粒大小的病灶,检测精度是普通PET-CT的20倍,准确率高达90%以上,患者做一次全身检查仅需5至10分钟。该设备的诞生是我国高端医疗仪器领域自主研发零的突破。近日,首台脑部专用全数字PET已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装机,目前,该设备已完成多例脑部成像试验,将在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等重大脑疾病中大显身手。参与全球竞争的“国家队” 记者在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看到,谢长生教授团队研发的大数据光盘库,外形就像一个电话亭,里面最多能放12240张光盘。每张光盘存储量达到128G,其总容量超过了1.5P(1P是1T的1000倍)。量产后,成本仅为硬盘的50%,保存周期至少30年。这标志着我国信息存储技术有了重大突破,有望打破我国归档存储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定位是站在光电子创新的潮头,代表国家参与世界竞争。420多名光电一流人才在这里聚集,研发前沿技术。通过一套叫MOST的高科技设备,老鼠脑里的神经和血管结构、有无疾病,一看便知。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骆清铭教授率队在世界上首次获得高分辨率小鼠全脑三维连接图谱。一块普通的导电玻璃,用丝网印刷技术,分三层刷上二氧化钛、二氧化锆和黑色的碳电极,再填充一些钙钛矿材料,就能在家里发电。韩宏伟教授团队研发的“印刷太阳能”,让太阳的光能瞬间转化成电能,并且比传统太阳能转化方式更高效、更便宜。闫大鹏教授团队研发出我国首台万瓦连续光纤激光器。经由一根绣花针粗细的光纤,释放出的激光能量可焊接飞机、轮船。由此,中国成为继美国后世界第二个掌握此技术的国家。依托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苏州)脑空间信息研究院三大成果转化平台相继成立,一个个实验室成果走向市场。截至目前,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主持和承担各类项目课题3000余项,拥有发明专利1438项、实用新型专利243项,孵化高新企业100余家。(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记者 郑明桥 柳洁 通讯员 王潇潇)来源:经济日报

惠子

悲痛!华中科技大学再失去一位“光电人物”教授

今天,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激光学会,武汉激光学会、武汉·中国光谷激光行业协会在其公众号上发布了一则讣告: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子信息学院教授蓝信钜同志因突发脑溢血于2020年3月6日凌晨3时,在同济医院不幸去世,享年87岁。这是华中科技大学近来又失去的一位教授,华中科技大学从2月以来,有多位教授甚至包括一名院士去世,有因为新冠病毒肺炎,也有因为突发疾病,真是损失重大!此次去世的蓝信钜教授,是一位“光电人物”,他为华工激光奋斗终生!蓝信钜教授,1951年9月参加工作。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过华中工学院机一系、光学工程系,华中理工大学激光技术研究所、激光研究院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曾担任原华中工学院光学工程系激光研究组组长、湖北省暨武汉激光学会第一届、第二届副理事长、第三届、第四届理事长、第五届名誉理事长。是华工校《激光技术》教学的开拓者和践行者,是湖北省暨武汉激光学会早期创办和组建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是我华科光电子学院在“三尺讲台”上,默默无闻却又出类拔萃的深受尊敬、爱戴的教授和导师。几十年的教学路,几十载的激光情,从肩负起激光研究组组长的重任开始,“激光”就成了蓝信钜教授教学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华中科技大学的激光也从最初的默默无闻到如今的一马当先,先行者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全国各高校激光专业刚刚起步的1971年,教材问题成了令各高校一筹莫展的问题,教育部联合电子工业部,将《激光技术》的编写任务,交给了当时的华中工学院。蓝信钜教授又带领他的小组开始了艰难的教材编写之路,后来这本教材也成为激光专业的必备教材。退休后,本应颐养天年的蓝信钜教授,又肩负起“教学顾问组”组长的重任,把几十年积累的经验,传递给青年教师,共同完成好教学工作。一生贡献给教育事业的蓝教授,不求桃李遍天下,学生有所思,有所得,就是他最大的慰藉。一生为激光,一生为教育。蓝教授用几十年的付出,树立了一个榜样。愿蓝信钜教授一路走好!愿您在天堂安息!

梦中情

华科参加2019中国光电子研究生论坛举办

近日,2019中国光电子研究生论坛在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举办,与武汉光电子博览会同期进行。本次论坛由我校副校长张新亮发起并担任主席,与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光电子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未来发展。会议共主席、光电信息学院副院长唐明主持了论坛开幕式,并介绍了光电子研究生论坛的发起初衷和举办宗旨,希望参会者能够利用本次论坛相互学习、分享研究成果、建立学术友谊。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曾晓雁教授作题为“激光制造技术对传统制造的冲击与变革”的大会报告。报告从当前主流激光制造技术如激光切割、激光焊接、激光精密刻蚀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入手,结合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激光增材制造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对传统制造业特别是金属加工领域的影响,并对未来激光制造领域的新机遇、新挑战进行了分析。香港中文大学许建斌教授以“石墨烯的发展,现状及前景”为题,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石墨烯的发展现状及其在力、热、电和光等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通过回顾石墨烯的研究历史,许建斌勉励在座研究生们保持科研想象力,勇担时代重任。13日下午,与会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围绕“微电子与光电子集成”“智能通信与传感”“先进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光电测控技术与系统”“激光与先进制造”等主题在5个分会场进行了全方位的学术碰撞与切磋。长江存储的何洪楷总监详解了该公司投入千亿资金,采用创新Xtacking技术研发64层3D NAND的“芯”路历程。上海交通大学义理林教授提出的多状态鉴别算法、快速偏振优化算法以及失锁快速恢复算法,结合人的逻辑以及机器的速度和计算力,可在同一激光腔自动实现调Q锁模、基频锁模、谐波锁模等状态。中科院声学研究所王文教授从声表面波及传感器基本原理出发,结合实验室研究进展重点介绍声表面波敏感机理、敏感元件优化及传感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并对未来智能感知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我校侯冲教授就复合材料多功能纤维的特殊结构,集成的传光、光电转换和声电转换等多重功能进行了详述。上海大学的牟成博教授介绍了其采用倾斜光纤光栅作为核心非线性偏振器件搭建超快光纤激光器的最新研究成果。论坛共有17场专家报告,30场研究生口头报告和112份研究生学术海报展。 在这场学术交流盛会上,专家精彩的学术报告,呈现了光电信息学科多个领域的科研成果和最新进展。研究生带来的口头报告和专题海报,促进了大家对各自研究方向的探讨与交流。论坛由光电信息学院携手中国激光杂志社、光电汇共同举办,吸引了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湖北大学、深圳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科院声学研究所、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长江存储和武汉飞思灵等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和800多名研究生参会。中国光电子研究生论坛始于2018年,已举办两届。论坛旨在为国内从事光电子研究的硕博研究生搭建综合性、前沿性的高层次学术交流平台和成果展示舞台,促进不同高校光电信息学科之间深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营造有利于科研型人才培养和成长的良好学术氛围,推进新时代卓越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壮大中国光电信息产业科研力量,为科技强国建设添砖加瓦。深圳华中科技大学研究院孵化服务中心位于基地大楼B座,总面积5592平方米,可供使用面积4030平方米,经过3年多的运营整合,目前已拥有一支在孵化运营管理、项目申报、投融资等领城有丰富经验的专业管理团队,为入孵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产学研基地孵化,基地大楼设计,现代、时尚,充分体现绿色建筑理念,配套功能齐全,是学校从事高水平项目研发、兴办教育和提供创业创新服务的理想平台。中心依托华中科技大学雄厚的科研实力及学术背景,已吸引入驻了一批电子信息、 移动物联,生物医疗、人工智能等领城的高科技企业,现有入孵企业/团队16家,均为高科技企业,是各类初创企业从事高水平项目研发的理想平台。入驻可享受什么服务?创业孵化基地是指经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认定通过的,为深圳市自主创业人员提供经营场所、创业指导和政策宣讲等服务的各类创业孵化载体。 入驻了华中科技大学创业孵化基地的公司,你可以享受帮扶培育初创企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手段,能有效实现创新、创业、就业的有机结合和良性循环,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绚香

楼长300米,像躺着的“超高层”——武汉建国内光电领域最大试验室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大楼暨升级版国家光电实验室完成主体结构封顶。(摄影 潘妍君)中国日报11月29日电(记者 刘坤)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大楼暨升级版国家光电实验室完成主体结构封顶,投入使用后,将成为武汉新光电国家实验室,用于科研、陈列展览及会议办公,也将成为中国光电领域最大实验室。整栋大楼形似一条连续的光电谱。据介绍,该大楼长300米,高80米,如同一个躺着的“超高层建筑”。该项目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总投资4.3亿元。造型上,大楼以“光电律动、绿韵华中”为设计意向,力求把光电信息大楼打造为动态、高科技与轻盈形态的结合,展现出科技时代的瞬息万变。(编辑:程尔凡 沈洋)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大楼暨升级版国家光电实验室完成主体结构封顶。( 摄影 潘妍君)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大楼暨升级版国家光电实验室完成主体结构封顶。( 摄影 潘妍君)

在舆

教育部“重建”的24所光学工程强校,天津大学、浙大、华科升级

【科学世界博览】教育品质专文:“在大学的国家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光学工程属于较为重要的一个专业,根据教育部最新的第四轮学科评估,获评光学工程专业B档成绩以上的大学有24所,其中浙大、华科、天津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居于国内高校前4名,新工科专业发展实力处于领先位置,展现出强劲的升级态势”。值此文发布之际,林瑜伽老师携手教育部团队,诚挚欢迎同学们点击上方“蓝字”,触控科学教育的前沿动态,把握高等教育的时代脉搏,着重探知浙江大学、华科中科大学、天津大学的光学工程专业发展实力,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顶尖专业高校。Part1·光学工程强校之“浙江大学”的专业升级实力在教育部最新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浙江大学的光学工程一级学科获评A+顶尖成绩,居于国内高校前列。浙大的光学工程专业设置在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该学院是由原浙江大学光学仪器专业发展而来,是我国光学工程学科的诞生地。浙大光电学院所依托的浙江大学光学工程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也是浙江大学最具影响力的优势学科之一。浙江大学光学工程学科在传统光学方面是国际上重要的研究中心之一,又在现代光学和光子学前沿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多个研究方向达到世界研究前列。光学工程学科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下设光通信技术、信息传感及仪器2个二级学科。在人才培养体系上,该学院建有光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光学工程、光通信技术和信息传感及仪器等3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1个本科专业,具有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Part2·光学工程强校之“华中科技大学”的专业升级实力根据教育部最新的第四轮学科评估成绩榜单信息显示,华中科技大学的光学工程专业同样获评A+顶尖成绩,与浙大并列。华科的光学工程专业设置在“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华科的光电学院是国内较早开展了激光、光电子、半导体等专业方向建设的科研教育单位。同时,华科的光学工程学科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发展的优势进一步增强。华科的光学工程、物理电子学、光电信息工程等专业建有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已形成包括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华科光电学院实行国际化、探究式、小班化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应用科学家和卓越工程师。在科研实力方面,华科光电学院建有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具有较强的业界影响力。Part3·光学工程强校之“天津大学”的专业升级实力在教育部最新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天津大学的光学工程专业获得A类成绩,与国防科技大学并列。天津大学的光学工程专业设置在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该学院下设四个系:精密仪器工程系、光电信息工程系、光电子科学技术系、生物医学工程与科学仪器系。该学院具有一流的学科和学术地位,现有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博士点, 3个博士后流动站,建有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电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该学院强大的学科基础为学生培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本科生深造率超75%,深造率和出国率均位列全校首位。另外,该学院还聘请了一大批相关领域国内外知名学者,工程技术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为学院发展建言献策。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实验中心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传感技术与测控电学、光学与光电子技术、测试技术与精密机械、计算机技术与信息处理、应用电子技术等5个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直接为本科教学服务。经过国家“双一流”的建设,教学设施全面更新,实验室功能进一步增强。面对三所光学工程专业强校: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如果分数允许,显然浙江大学更具吸引力,但是在分数失去主动选择权的时候,华中科技大学、 天津大学在多数地区的招生分数线持平,至于这两所大学应当如何做出选择,主要从地缘位置优势、自己的未来规划等方面考虑,进行综合选择。

野心勃勃

华科凶猛,今年更甚

金磊 萧萧 发自 凹非寺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华科「凶猛」,今年益甚。随着毕业季和招生季里的一次次「官宣」,华科毕业生也一次次出现在热搜、热议中。一方面,外界感叹华科的人才产出力,从华为「天才少年」计划的最高201万年薪入选者,到26岁博士生受聘湖南大学副教授……另一方面,华科官宣的字里行间,也展现着不拘一格培养人才的态度,比如近期披露的10篇SCI本科生,不仅直博斯坦福,其导师的鼓励和称赞更是羡煞旁人:「学术水平已达到博士毕业生水平」。而这些官宣,毫无疑问只是华科人才输出和实力的冰山一角,也只是华科这几年进击态势的表现之一。现象:进击的华中科技大学最新引发关注的是一位华科本科生。华科官方公众号披露,这位本科生在四年内一共发表了SCI论文10篇,其中3篇一作或共同一作。其导师更是评价他为「学术水平已达到博士毕业生水平」。不仅如此,更进一步的公开信息中,还显示这位少年还成为华科有史以来,首个直博斯坦福的本科生。但这还不是结束,外界也开始把更多华科之前披露的优秀人才成果联系在一起。当做华科现象来关注。在更早之前,华科通过官方渠道,已经陆陆续续披露了许多优秀毕业生:三位华科博士生,拿到华为「天才少年」计划最高年薪——《最高年薪201万 ! 三位华中大“天才少年”炼成记》专访「天才少年」之一的张霁——《为什么选择华中科技大学?“天才少年”有话说!》……除此之外,26岁当上湖南大学的女副教授,本科、博士(直博)均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上述几位优秀的华科毕业生的履历和详情,这里我们就不一一展开了。他(她)们倒并非“完全”由华科培养,即本科就学成于华科。但几位的共同点而言,都是在华科经历了“点石成金”的发展经历,并且现在用结果做了证明。在官方披露的采访中,他(她)们更是直言不讳表达了对华科成长的感慨。华科经验首先被提及最多的是,华中科技大学在科研资源方面的投入。入选华为「天才少年」计划的姚婷,在采访中有细致介绍。她说,从设备资源来看,华中科技大学在计算机系统结构和存储领域的排名非常靠前,研究中心虽然年轻,但是实验室有几十年的积累。无论是科研成果、还是平台资源,都非常丰富,而各类科研的实验平台和器件都能够得到支持。从学术资源方面。姚婷表示,读博期间,她能够接触到国内外许多知名教授,得到老师们在研究课题、论文写作、参加学术会议等各个方面的指导;对于各种机会和挑战,课题组和导师都全力支持她去把握和尝试。而且大学之道,在于大师。华科导师展现出的不拘一格,也被他们的学生多次谈及。姚婷在美国联合培养的时候,曾经中了一篇在加拿大举办的会议论文,而她的导师、万继光教授,让她不要顾虑访学期间的费用问题(学校无法资助出国开会),他个人会提供经费支持。姚婷感慨说,她所接触过的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老师都有一种“华科气质”,对学生非常友好、科研工作又非常务实、踏实。而这次颇受关注的本科生胡满琛,虽然导师给出的「学术水平已达到博士毕业生水平」评价,有对学生的鼓励之意,但也能侧面窥见华科老师对学生的关怀。另外,胡同学的履历中,颇为闪亮的还有几次暑期科研实践……与大多数人选择生产实习不同,他主动申请去做暑期科研,进行国际交流,陆续在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光电研究中心、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地进行学习与科研。虽然申请交流,个人成绩也占据重要的因素。但这背后,如果没有华科资源和鼓励,应该会让一切变得有挑战得多。所以归结起来,在这波华科现象背后,华科展现出了这样的「经验」:一是资源;二是导师——真正对学生关怀备至的老师,而不是项目boss;三则是政策鼓励和协同。修行在个人当然,对于这些优秀人才来说,学校提供的,自然只是外因。一个人的发展,更必然的原因在于个人努力。这些优秀的华科毕业生被关注,如果只是看到结果而忽略了过程,那见贤思齐的意义就大打折扣了。所以如果也提纲挈领归纳一下,上述华科官方披露的优秀毕业生,又展现出了哪些优秀经验?1、慎独还是姚婷,高考后的暑假,她就报了三个月的新概念英语班;大学期间,保持7点半到8点早起,学习到晚上10点多。正是自律,造就了如今的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入选者。而且这样规律作息、高度自律的习惯,也能在左鹏飞、张霁和胡满琛身上看见。从他们的采访中可以得知,这些天才少年们几乎将一天之中三分之二的时间投身于科研。而“各方面都很强”,靠的是不断的锻炼和积累。26岁受聘湖大副教授的李晟曼也在采访中坦言,在实验室做实验“三年如一日”,才能产出令人满意的成果。2、善思张霁和姚婷都曾在采访中表示,自己是富有主见的人,父母「从不干涉他们的决定」。而这次获得斯坦福博士offer的胡满琛,也曾在经验分享时说过:学生自己要有意识self-motivate……政策的帮助和改变是求之不得的,但自己要主动更积极地接受更多思想,更多的观点,工科生也不是盯着实验室学就行了,要有交叉学科的思想。无论是张霁,还是左鹏飞,亦或者是姚婷,他们放弃高薪选择华为的理由,都是因为“企业目标和自身兴趣相符”、“是根据自己对专业的了解和爱好做出的选择”。如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5年的博士苦读,当然值得更好回报的薪水。但正如姚婷所说,只有真正对这门学科感兴趣,才能在5年博士期间研究出真正有价值的成果。3、逆流而上我害怕长时间在单一的环境里丧失斗志,所以希望能到企业试一试,激发潜能、提升价值。要失败很容易,一个方面不行都会失败。但如果要成功,得各方面都很强才行。上面两句,是姚婷和左鹏飞曾经说过的话。学习是一个逆流而上,不进则退的过程。而从大一下学期就开始接触科研的胡满琛,本科期间能发表10篇SCI论文,与他自身的努力也不无关联。最后,值得关注的是,进击中的华科,官方披露传播得越广,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华科现象正在带来的影响有来自校友的委屈和调侃:此前就读华中科技大学,总是被当成三本,不被认成三本都要惊喜一下。而随着这些报道出现,更多网友表示,有了报考华中科技大学的愿望。甚至,连文科生都对华科表示了心动。网友表示,愿意为了华科去学学理科。当然生源声势方面的影响,也会进一步影响到——排名。根据艾瑞森校友会网历年高校排名(简称校友会排名),我们以表格的形式,来看一下华科的历年排名。可以看见,相较于去年的第12名,今年华科的排名上升了5位,目前居全国第7。这也是华科历史上排名最高的一次了。虽然在2017-2019年间,华科的整体排名有所下滑,但它在科技方向的实力依旧可以用沉稳、低调来形容。从近几年国内大学所获十大科技进展排行来看,华中科技大学以5项进展,名列第4。而从获得科技奖的情况来看,华科2016-2019年整体获奖的数量与北大并列。尽管,也有网友认为,华科近年的排名上升或许与造势、宣传有关,但华科也用自身的实力证明,学校的科技水平并非一蹴而就。并且华科校友也能给出「证明」。比如华为,内部的华科系更是占据了高管的半数,包括华为公司两位副董事长、轮值CEO郭平与胡后崑,前CFO孟晚舟,高管郑宝用等,均出自华中科技大学。校友的力量,也在目前华为十几万员工中继续生根发芽。另外,12亿人都在用的国民App微信,缔造者张小龙,也是华科毕业生。华科如今的热议,也让这些校友又一次被关注。也存在别样的声音这些优秀的华科学子,他们努力、拼搏的精神,固然得到了大部分网友们的认可和赞叹。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别样的声音。一方面,网友本身的「同龄焦虑」和对「一夜成名」的优秀少年的本能质疑。以刚刚毕业的斯坦福PhD本科生为例,在知乎上就有这样的热议话题:讨论中有善意评价,比如知乎网友「牛孝月」认为,这样的一句话,只是导师对这位同学的肯定和勉励:这是很正常的一句话,从中可以看出,导师爱才心切,作为前浪,对后浪寄予厚望。类似的话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也可能听前辈们说过。△经授权转载但也不乏另一方面的质疑:认为学校在「包装」、「造神」。也有人匿名发言diss,这样对人才的大肆宣传对学术界和广大研究者百害而无一利。不过,在一个人人都可上网发言的时代,自然有褒也就有贬,讨论再正常不过。只是无论华科官方的频频披露,还是华科现场引发的热议。这背后也与另一个更本质的话题息息相关:非Top 2高校的生源争夺和人才培养。在中国,高考是个人命运的分水岭,也是高校竞争的关键战役。众所周知的是,有更好的生源,也便能更大概率产出更优质的毕业生校友。但即便如华科这样的老牌名校,在激烈的人才争夺中,天时上不如清华北大,地利上不在北上广杭……只有靠人和,才能进一步刷新影响力和吸引力了。所以你怎么看这一波「华科现象」?你还知道哪些知名华科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