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老资格的省杰青,多年后还是副教授,起底华科大上热搜的副教授!骗中骗

老资格的省杰青,多年后还是副教授,起底华科大上热搜的副教授!

已经废掉的科研教授华中科技大学一名跳楼自杀的硕士研究生,一份长达万字的《狗血的研究生生涯》让华科大的两名教授上热搜,一位是徐海银副教授,一名是石柯教授,从跳楼自杀研究生记录的研究生生涯来看,面对徐海银副教授的各种行为,石柯教授似乎有些不满,但是却不能说什么,因为徐海银虽然是副教授,但是资格老,而且是湖北省老资格的杰青,翻阅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杰出青年的名单,早在2003年徐海银就入选湖北省杰青,然而对比名单上的同期湖北省杰青,其他人早已升为华中科技大学的教授,甚至一些人入选国家杰青,院士候选人,然而徐海银却还仅仅是副教授,如果从这点来看,徐海银早已退出了科研第一线,失去了对科研的追求,因此这类研究生导师属于严重的误人子弟,自己不上进还要坑害学生!高校中尴尬的老教授从徐海银副教授的简历来看,1989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1992年硕士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博士教育经历不详,参考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来看,徐海银正赶上中国高等教育大跃进的发展期,当时各大高校对高学历师资需求量特别的大,当时为了缓解高校高学历人才的匮乏,高校很多的教授都攻读了在职研究生,有硕士还有博士,作为华中科技大学的老资格教授,似乎副教授和湖北省杰青应该是排资论辈时代的产物,而随着华中科技大学的发展,大肆引进青年高端科研人次,徐海银在青年教授面前失去了竞争力,因此职称也停留在了副教授上!仅有10篇SCI的老教授从徐海银副教授的个人简历来看,看似在香港城市大学和伦敦大学从事过研究工作,然而作为一名老教授,还有海外学习的经历,结果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其中SCI才有10篇,如果考虑徐海银1992年就硕士毕业,2003年获得湖北杰青,那么徐海银最迟也在1999年就可以招募研究生,20年的时间,每年1个博士1个硕士,那么这些科研产出已经证明他不是一个合格的研究生导师,这也是为何他始终停留在副教授上的重要原因!塞翁失马焉知祸福,一场风波后,也可以让华中科技大学进行一次变革,对于不适合做科研的研究生导师,不要因为资历老而让他们损害学校的名誉,更会误人子弟!

大一通之

毕业生可以报考华中科技大学在职研究生吗?

毕业生参加工作,既可以获得不错的薪资,也可以积累工作经验。但由于对自身学识的不满,多会选择在职报考研究生,通过知名院校的培训,完善专业知识,那么,毕业生可以报考华中科技大学在职研究生吗?毕业生可以报考本校在职研究生,同等学力和专业硕士皆可选择。以同等学力的方式报考,专科和本科都可免试就读,然而申硕只允许获得学士学位满三年的本科生报考。专业硕士本科和专科都可报考,详情如下。毕业生可以同等学力免试就读同等学力是可以免试学习本校课程的方式,专科毕业和本科毕业都可以参加课程的学习,实现在职提升,就读较为容易。本科学位获得满三年可申硕想以同等学力申请学位,则需获得本科学位,并且本科学位的获得年限应满三年,便可具备申硕的资格,通过考试和答辩考取学位。专业硕士本科和专科都可报考本校的专业硕士本科毕业生和专科毕业生都可报考,只是需要具备的工作经验要求有所不同,本科报考,工作经验应为三年,专科报考,工作经验则应达到五年。均应通过全国联考和院校复试入学,在完成课程并通过论文答辩后获得双证。综上所述,毕业生因具备的学历不同,在报考本校课程研修班时需要达到的要求也会有一定的区别,按照各自的要求,选择合适的途径报考即可。

奥兰多

快看!华中科技大学在职研究生考试在几月份?

现如今,对于那些在职考研的职场工作人员来说,由于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所以很想提前抽时间去复习备考,以便顺利通过就学期间的相关考试。那么,攻读华中科技大学在职研究生的学员需要在何时参加考试呢?目前,该校在职教育所有考试中,除了同等学力结业考试没有固定时间外,其他考试时间都有明确规定。其中申硕考试时间是五月,专业硕士入学初试在十二月底开考,入学复试时间为三月到五月这一时间段,下文来具体说明。结业考试时间不固定一般情况下,院校会在学员读完课程之后就会组织结业考核来验收学员的进修成果,所以这一考试没有固定时间,大多和专业学制有所关联。申硕考试时间是五月欲要参加申硕的学员在三月份便能到学位网报名,随后在四月接受院校的认证审核,认证成功后在五月份便能参加申硕考试。入学初试时间为十二月底历年来,专业硕士入学初试时间也有明确规定,十月份报名,十一月现场确认,十二月底则是正式开考时间。入学复试在三月到五月通过初试的人在三月份即可正式参加院校复试考核,一般三月份考笔试内容,笔试通过后还需在四月接受面试考核,通过面试后便能进校上课了。考研消息!2019年同等学力申硕全国统考成绩查询通道开启啦!

不亦劳乎

华中科大是华为的娘家,已有万名毕业生入职打拼

华中科技大学为华为输送了4位“天才少年”,分别是去年入职的左鹏飞博士,以及本科毕业于该校、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钟钊,还有今年入职的张霁、姚婷博士。其中,左鹏飞、张霁、姚婷博士,均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伴随着最近这些“天才少年”频频刷屏,8月6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光电学院党委书记夏松介绍,3位“天才少年”入职,与学校及老师与华为长期合作、相互支持,有很大关系。其实,至今已有超过10000名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曾就职华为公司。“华科”是华为的娘家,华为是“华科”的东家。夏松什么是博士?碰到技术不能解决的你要创造技术解决对张霁入选华为“天才少年”,他的导师、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周可教授,一点也不觉得奇怪,“没有出乎意料,是跟他长期刻苦努力分不开的。”8月6日,周可教授评价张霁,最大的特点就是主动学习能力强,“我对他印象最深的是,求知的主动和创新的热忱,他对于新的知识,有一种强烈的渴求,一旦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去解决它。张霁在这方面表现是很突出的。”如何培养博士?周可教授介绍,博士生的培养,主要是对其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工程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博士生在实际工程系统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创新方法解决问题,做到工程和学术的统一。张霁等同学所在的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依托华中科技大学,与企业界有广泛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科研平台,“当然,有了好的科研平台,想要脱颖而出还要靠博士生自身的努力。”对培养科技性人才,周可教授举例,以计算机专业学生为例,在毕业时,本科生要具备模块开发能力,硕士生要具备系统开发能力,而博士生,则要在前二者基础上,具备学术创新能力。通俗说,硕士生要能够运用已有的方法和技术,设计并开发一个系统以解决存在的问题;博士生要在硕士生能力的基础上,如果碰到已有的方法和技术不能解决的问题,能够创造一种技术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培养接地气 深度对接企业需求“学校和企业,虽然有不同的社会分工和责任,但又有着紧密联系。”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光电学院党委书记夏松说,教书育人是大学的职责,如何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最优秀的人才,一直以来是华中科技大学的使命与责任。而华为等企业肩负民族产业振兴使命,需要源源不断补充创新人才,当然企业有遴选判断的标准,学生个人的素质与知识经验的积累,所在学校及平台优势等应该都会考虑。姚婷“3位‘天才少年’入选,是国家、企业、学校以及个人同频共振的结果。”夏松说,这从一个方面表明我们的培养是接地气的,深度对接企业需求。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存储与光显示功能实验室,在存储方面的积累时间确实很长,而且也是大家公认的在存储领域研究比较深入的大型团队,所以跟BAT、华为浪潮等国内企业的合作非常深入。夏松认为,“学生培养,不管是在哪个公司,只要他们具有高能力、高素质,都会很抢手”。人才成长离不开三个方面:个人努力,学校培养,行业发展,这三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张霁夏松说,对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而言,在人才培养方面,竭尽全力。不仅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设立“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引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出国开展交流,聆听大师讲座,到企业开展实习实践。而且,还有创新平台的优势:建设世界一流的科研平台,学生可以在老师指导下,依托平台,接触到最前沿的仪器设备和科研工作。另外,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还非常注重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仰,“学校党委书记邵新宇院士和校长李元元院士,也希望毕业生有‘十年磨一剑’的坚持,以及‘敢担大任,勇攀高峰’的担当。”追求卓越、为国争光,是国光人共同的目标。夏松说,坚持立德树人,家国天下,也是我们研究生教育的灵魂。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前身,是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系科技部2003年批准筹建的首批5个国家实验室之一,经过16年的建设,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武汉·中国光谷”的创新研究基地。2017年通过了科技部的验收,正式改名为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依托华中科技大学,是科技部2017年首批批准组建的6个国家研究中心之一。“华科”与华为深厚渊源 至今有超万人来就职华为与“华科”的渊源深厚。华为从全世界招“天才少年”的这一决定,也可能与“华科”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据媒体报道,曾经任正非、李彦宏最欣赏的男人,叱咤华为的华中科技大学“少年班”天才——李一男,27岁即成为华为最年轻的副总裁。1970年出生的李一男,15岁时被华中科技大学第一批少年班录取,被外界誉为“小天才”。有人士认为,华为“天才少年”这个点子,可能就是来源于“华科男”——李一男。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的郭平等10多位校友,在华为公司担任重要职务,为华为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华为在华中科技大学聘用的毕业生数量,保持在每年300人左右。据统计,有超过10000名该校毕业生曾就职于华为公司。目前在职的该校毕业生数量在5700人左右,也推动了华为武研院落户武汉。2019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与华为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探索面向未来的前沿科学。研究中心与华为的合作也是全方位的,除培养人才外,在科学研究方面也有很多合作。去年,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和华为共建两个联合实验室(先进光技术和存储器件),目前全国仅8家。华为的一位高管,曾在微博上发文称“华科”堪称华为的人才摇篮,“华科是和华为有深厚渊源的学校,我们常董会的3位成员都是华科的,在职员工也有超过6000人是华科的,华中科技大学堪称华为人才的摇篮。”8月6日,长江日报记者在知乎上看到一个经典回答:在华为任正非工号是0001,郑宝用(华科毕业)工号是0002。直到现在,华为里面三个轮值CEO,两个华科的,任正非的女儿孟晚舟(华科毕业)任CFO(管财务)。而在“华科对华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答案中有这么一句话:华为每年校招的第一站,永远是“华科”。这个答案,再次诠释:“华科”是华为的娘家,华为是“华科”的东家。(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胡义华 通讯员高翔 )

是也

华科校长群独特现象统计:那么多大学校长都出身于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华科校长群成为中国高校圈的特殊现象近日,一则高校人事任免的新闻在朋友圈里面引起了很多高校工作者的注意:“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骆清铭,任海南大学校长(试用期一年)……”让人注目的不仅仅是海南大学校长这个职位本身,更是近几年在高校圈的一个特殊现象“,那就是华科(华中科技大学)校长群”。再把时间往前推一些:在2016年初,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段献忠调任湖南大学校长,2015年初,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罗俊,调任中山大学校长……如果再往前,“出身”于华中科技大学的校长更多……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在任“华科出身的校长”还包括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杨宗凯、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张清杰、广东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陈新,青岛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马连湘等。曾任大学校长或党委书记则更多了,如:原兰州大学校长王乘原重庆大学校长刘飞和吴云鹏原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小筑原电子科大校长邹寿斌原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刘伟原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周祖德原湖北大学党委书记刘建凡、校长熊健民原燕山大学党委书记孟卫东原青岛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徐建培原海军工程大学校长郭立峰原空军雷达学院院长蓝江桥……华中科技大学老校长:杨叔子院士副校长更是不胜枚举:湖北地区:1、黄从新——武汉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博士。2、蒋昌忠——武汉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学士。3、刘 伟——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曾任宁夏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4、周祖德——武汉理工大学原校长, 曾任华中理工大学副校长,1970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电机系。5、张清杰——武汉理工大学校长,1984年、1990年获华中理工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6、张安富——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2004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博士。7、曾春年——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学士。8、杨宗凯——华中师范大学校长,1985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无线电系,1988年获硕士学位。9、杨志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曾任华中理工大学副校长, 1976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10、徐勇民——湖北美术学院院长,获得华中理工大学人文硕士学位。11、刘建凡——湖北大学党委书记,曾任华中科技大学副书记。12、熊健民——湖北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13、顾豪爽——湖北大学副校长,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材料与元件专业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4、王世敏——湖北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电子材料与元件专业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5、刘建平——湖北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学士。16、周应佳——湖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华中科技大学博士。17、钟毓宁——湖北工业大学副校长,1991年获得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制造专业工学博士学位。18、孙利生——武汉科技大学副校长,1969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19、李 杰——武汉工程大学校长,曾任华中科技大学东校区管委会主任。20、张建钢——原武汉科技学院院长,1985年硕士毕业于华中工学院。21、徐卫林——武汉纺织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22、曾庆福——武汉纺织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23、刘 义——武汉纺织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硕士。24、彭育园——武汉纺织大学副校长,获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5、漆腊应——湖北经济学院副院长,获得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26、罗五金——湖北教育学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27、李建勇——湖北教育学院副院长,2001年获得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28、刘在洲——长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硕士和博士学位。29、张万明——长江大学副校长,1982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30、石亚非——三峡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1986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31、何伟军——三峡大学党委副书记,1986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机二系。32、王青云——黄石理工学院副院长。32、周应佳——襄樊学院党委书记,获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34、李本林——襄樊学院副院长,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化学专业。35、夏再兴——咸宁学院院长,获得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36、吴基良——咸宁学院副院长,获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37、谭晓明——孝感学院副院长,2002年获华中科技大学材料专业博士学位。38、王全新——荆楚理工学院党委书记,获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39、李金奇——黄冈师范学院副院长,分别获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40、陈达云——中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华中科技大学教育与经济管理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41、项喜章——武汉工业学院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42、邓院方——江汉大学副校长,原华工汉口分校副校长。注:任心廉,原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曾任华中工学院教务处处长。华中科技大学老校长:周济曾教育部部长上海地区:1、许晓鸣——上海理工大学校长,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 1982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2、陈小龙——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 1976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电机系。3、周哲玮——上海大学副书记,常务副校长,华中工学院硕士。广东地区:1、喻世友——中山大学副书记副校长, 1982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自然辩证法专业。2、陈建新——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1982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自然辩证法专业。3、罗锡文——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1969年7月毕业于华中工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4、陈 新——广东工业大学校长,1995年3月获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学院博士学位。5、孙友松——广东工业大学副校长,1967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锻压专业,1981年获硕士学位。6、顾佩华——汕头大学副校长,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教授。7、胡社军——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1987年毕业华中工学院机械二系材料学硕士毕业。8、薛发明——广东机械学院党委副书记,1964年7月毕业于华中工学院机械制专业。9、秦 忆——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长,原华中理工大学副校长。10、张碧晖——番禺理工学院校长,原华中理工大学副书记。11、冉丕鑫——广州医学院院长,1993年获同济医科大学博士学位。12、和 飞——肇庆学院校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博士。13、罗海鸥——湛江师范学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硕士、博士14、黄国泰——海南大学党委书记。15、关志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党委书记,华中科技大学动力工程专业硕士。四川、重庆地区:1、邹寿斌——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任华中理工大学副校长, 1969年华中工学院毕业。2、肖铁岩——重庆大学党委副书记,1982年本科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电力系,获工学学士学位。3、吴云鹏——重庆大学校长(1992年8月至1996年8月),1957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动力系。4、刘飞——重庆大学校长(1996年8月至1997年7月),1982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5、陈志彪——四川外国语学院副校长。6、陈运超——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7、易志坚——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1988年获华中理工大学硕士学位。8、陈 宁——西华师范大学校长,2005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9、李劲松——西华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博士学位。西北地区:1、陈小筑——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1978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2、郑晓静——兰州大学副校长, 1982年和1984年分别获华中工学院固体力学专业学士与硕士学位。 中国科学院院士。3、马小洁——新疆大学副校长。4、王智平——兰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5、郝 瑜——西安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6、王志刚——宝鸡文理学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7、司晓宏——陕西师范大学副书记,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管理学博士。8、张俊宗——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管理学博士。9、郭泽光——山西财经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10、周然——山西中医学院院长,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管理专业读博士研究生。11、段志光——山西医科大学校长,同济医科大学博士。12、景志明——西昌学院副院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博士。湖南地区:1、曹一家——湖南大学副校长,1990年、1994年分别获华中理工大学硕士、博士学位。2、周清明——湖南农业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博士。3、符少辉——湖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学在职博士生。4、肖湘愚——吉首大学校长,1985年7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光学系。5、张建永——吉首大学党委副书记。6、李 明——长沙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2009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获管理学博士学位。7、叶 泽——长沙理工大学副校长,校党委委员。获华中工学院本科、硕士和博士。8、洪源渤——长沙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博士。东北地区:1、杨宝峰——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2、邹积岩——大连工业大学校长,曾任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1989年获华中理工大学博士后。3、张德姜——长春工业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博士。4、马连湘——青岛科技大学校长,1989年、2001年分别获华中理工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5、李庆领——青岛科技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工学博士。6、郝书辰——山东财经大学(筹)党委书记,华中科技大学博士。7、郭明顺——沈阳工业大学党委书记,2008年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8、阎明印——沈阳工业大学副校长(正校级),华中科技大学工学博士。9、于晓光——沈阳体育学院党委书记,华中理工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10、姜洪池——哈尔滨医科大学原党委书记(2001~2010),同济医科大学博士。11、侯锡林——辽宁科技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管理学博士。12、邢宝君——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管理学博士。13、杨 光——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管理学博士。14、赵建国——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江西地区:1、高海生——华东交通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博士。2、王爱和——华东交通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3、邓晓华——南昌大学副校长 1984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固体电子学系,工学学士。4、王 乔——江西财经大学校长。5、肖华茵——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河南地区:1、程 宏——黄河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1964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船舶电气毕业。2、丁庭选——河南大学副校长,获得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3、曹 奎——河南大学副校长,2002年获得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博士学位。4、邢 勇——河南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博士学位。5、姚锡远——南阳理工学院院长。6、林效廷——焦作大学校长。7、林世选——郑州轻工业学院党委书记。8、许圣道——商丘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博士。福建地区:1、杨 勇——厦门大学副校长, 1982年1月华中工学院动力系毕业。2、刘 塨——华侨大学副校长。3、吴小南——福建医科大学副校长(福建省人大常务会常委)。江苏地区:1、王 乘——河海大学校长,曾任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2、胡敏强——东南大学常务副校长,1989年获华中理工大学电力系电力专业博士学位。3、王长青——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博士学位。4、姚寿广——江苏科技大学副校长,华中工学院工学学士学位。其他地区:1、郭 清——杭州师范学院副院长 。2、杨世忠——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3、伊继东——原云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4、刘宗立——云南师范大学副校长,2008年12月获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5、杨 柱——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6、孟卫东——燕山大学党委书记,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7、塔西甫拉提——新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在职研究生。8、朱晓峰——佳木斯大学副校长,同济医科大学博士。9、胡国根——贵州工业大学原校长,1958年于华中工学院电机与电器制造专业毕业。10、刘吉臻——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教学博士学位。11、刘超颖——石家庄铁道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12、李继兵——广西大学党委副书记,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13、贺争平——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系统工程专业工学博士。14、李培春——广西中医学院副院长,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15、周怀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16、秦秋田——渤海大学党委书记,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博士。这一统计,还真是让人震撼!原来在高校的“校长朋友圈”里面,华中科技大学影响力居然如此之大,让人惊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据一种观点认为,“华科大校长群”的出现,孕育、萌芽在朱九思、杨叔子任校长时期,兴起在周济、樊明武、李培根任校长的当代。华科大也一度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培养学生作风纯正、视野开阔、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甚至与“学在华工”成了民间口头禅都不无关系。(小e整理收集,资料信息网络收集,部分信息可能有挂一漏万之处,还请多指正!)

更化

华中科大万名学生毕业入职华为,华为每年校招第一站是“华科”

华中科技大学为华为输送了四位“天才少年”,分别为去年入职的左鹏飞博士,以及本科毕业于该校、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钟钊,还有今年入职的张霁、姚婷博士。其中,左鹏飞、张霁、姚婷博士,均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伴随着最近这些“天才少年”频频刷屏,8月6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光电学院党委书记夏松介绍,三位“天才少年”入职,与学校,以及老师与华为长期合作、相互支持,有很大关系。其实,至今已有超过10000名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曾就职华为公司。要能创造技术解决问题对张霁入选华为“天才少年”,他的导师、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周可教授,一点也不觉得奇怪,“没有出乎意料,跟他长期的刻苦努力分不开。”8月6日,周可教授评价张霁,最大的特点就是主动学习能力强,“我对他印象最深的是,求知的主动和创新的热忱,他对于新的知识,有一种强烈的渴求,一旦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去解决它。张霁在这方面表现很突出。”如何培养博士?周可教授介绍,博士生的培养,主要是对其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工程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博士生在实际工程系统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创新方法解决问题,做到工程和学术的统一。张霁等同学所在的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依托华中科技大学,与企业界有广泛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科研平台,“当然,有了好的科研平台,想要脱颖而出还要靠博士生自身的努力。”对科技性人才培养,周可教授说,以计算机专业学生为例,在毕业时,本科生要具备模块开发能力,硕士生要具备系统开发能力,而博士生,则要在前二者基础上,具备学术创新能力。通俗地说,硕士生要能够运用已有的方法和技术,设计并开发一个系统以解决存在的问题;博士生要在硕士生能力的基础上,如果碰到已有的方法和技术不能解决的问题,能够创造一种技术解决这个问题。学校深度对接企业需求“学校和企业,虽然有不同的社会分工和责任,但又有着紧密联系。”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光电学院党委书记夏松说,教书育人是大学的职责,如何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最优秀的人才,一直以来是华中科技大学的使命与责任。而华为等企业肩负民族产业振兴使命,需要源源不断补充创新人才,当然企业有遴选判断的标准,学生个人的素质与知识经验的积累、所在学校及平台优势等应该都会考虑。“三位天才少年入选,是国家、企业、学校以及个人同频共振的结果。”夏松说,这从一个方面表明我们的培养是接地气的,深度对接企业需求。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存储与光显示功能实验室,在存储方面的积累时间确实很长,而且也是大家公认的在存储领域研究比较深入的大型团队,所以跟BAT、华为浪潮等国内企业的合作非常深入。夏松认为,“不管是在哪个公司,只要学生具有高能力、高素质,都会很抢手。”人才成长离不开3个方面:个人努力,学校培养,行业发展,这三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夏松说,对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而言,在人才培养方面,竭尽全力。不仅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设立“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引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出国开展交流,聆听大师讲座,到企业开展实习实践。而且,还有创新平台的优势:建设世界一流的科研平台,学生可以在老师指导下,依托平台,接触到最前沿的仪器设备和科研工作。另外,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还非常注重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仰,“学校党委书记邵新宇院士和校长李元元院士,也希望毕业生有‘十年磨一剑’的坚持,以及‘敢担大任,勇攀高峰’的担当。”追求卓越、为国争光,是国人共同的目标。夏松说,坚持立德树人,也是我们研究生教育的灵魂。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前身,是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系科技部2003年批准筹建的首批五个国家实验室之一,经过16年的建设,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武汉·中国光谷”的创新研究基地。2017年通过了科技部的验收,正式改名为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依托华中科技大学,是科技部2017年首批批准组建的6个国家研究中心之一。“华科”与华为渊源深厚华为从全世界招“天才少年”的这一决定,也可能与“华科”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据媒体报道,曾经最被任正非、李彦宏欣赏的男人,叱咤华为的华中科技大学“少年班”天才——李一男,27岁即成为华为最年轻的副总裁。1970年出生的李一男,15岁时被华中科技大学第一批少年班录取,被外界誉为“小天才”。有人认为,华为“天才少年”这个点子,可能就是来源于“华科男”——李一男。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的郭平、孟晚舟等10多位校友,在华为公司担任重要职务,为华为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华为在华中科技大学聘用的毕业生数量,保持在每年300人左右。据统计,有超过10000名该校毕业生曾就职于华为公司。目前在职的该校毕业生数量在5700人左右,也推动了华为武研院落户武汉。2019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与华为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探索面向未来的前沿科学。研究中心与华为的合作也是全方位的,除培养人才外,在科学研究方面也有很多合作。去年,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和华为共建两个联合实验室(先进光技术和存储器件),目前全国仅8家。华为的一位高管,曾在微博上发文称“华科”堪称华为的人才摇篮,“华科是和华为有深厚渊源的学校,我们常董会的3位成员都是华科的,在职员工也有超过6000人是华科的,华中科技大学堪称华为人才的摇篮。”8月6日,长江日报记者在“知乎”上看到一个经典回答:华为里面任正非工号是0001,郑宝用(华科毕业)工号是0002。直到现在,华为里面三个轮值CEO,两个华科的,任正非的女儿孟晚舟(华科毕业)任CFO(管财务)。而在“华科对华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答案中会有这么一句话:华为每年校招的第一站,永远是“华科”。(长江日报记者胡义华 通讯员高翔 王潇潇)

金银滩

华中科大4学子入选华为“天才少年” 最高年薪201万元,导师希望给他们更多成长空间

楚天都市报记者李碗容 刘丁维 通讯员高翔 王潇潇 王奇峰今年,华中科技大学又有两位博士张霁、姚婷入选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加上去年入选的左鹏飞和钟钊,华中科大一共有4名学子入选。这些“天才少年”是如何过五关斩六将,获得华为的offer?领着高薪的他们,又如何看待自己目前的工作?昨日,楚天都市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他拒绝更高薪工作选择华为华为“天才少年”计划,是任正非发起的用顶级挑战和顶级薪酬去吸引顶尖人才的项目。早在2019年6月,任正非就曾在华为EMT(经营管理团队)内部讲话中提到,在2019年将从全世界招进20—30名“天才少年”,在2020年还将从世界范围招进200-300名。这一项目经过任正非宣布之后迅速得到落实,2019年7月,一封由任正非签发的华为总裁办电子邮件,展示了获得华为顶级薪酬的8位“天才少年”。他们的工资都是按年发放,共有三档,分别为89.6万元-100.8万元、140.5万元-156.5万元、182万元-201万元。目前,全球仅四人拿到“天才少年”最高一档年薪,分别是钟钊、秦通、左鹏飞和张霁,其中三人均为华中科技大学校友,分别是该校今年的博士毕业生张霁、去年的博士毕业生左鹏飞、本科毕业于该校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钟钊。张霁认为,自己“不是天才少年,是一个努力型选手”。硕士毕业后,张霁刻苦学习考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成为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他跟随导师周可教授勤奋求学。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张霁与华为结下了缘分。经过7轮严苛选拔,张霁拿到华为“天才少年”最高档offer。“我认为华为招聘主要看的是研究方向和科研能力,其中研究方向是华为最看重的。论文、专利是一位博士生科研能力的体现,但华为不是一个唯论文、唯学校的公司。”拥有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工作,张霁内心却很平静。他感到肩上的责任和压力更大了,更多的是思考今后该如何做好工作。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张霁收到过多家互联网名企的offer,其中还放弃了一份年薪超过360万元的工作。去年,左鹏飞也做了同样的选择,他放弃了一家薪资比华为高出40%的工作。选择华为,两个“天才少年”的想法一致。张霁告诉记者,选择华为是为了能够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做有意义的事。左鹏飞则谈到,“华为提供了与我想做的研究非常契合的岗位,华为有很多有经验的技术专家,我会有很多学习机会,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女博士说自己是“成长型选手”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博士生姚婷,今年也入选了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年薪156万元。“外界普遍认为女博士年纪大、严肃无趣、难以接近,其实我们不要太年轻,不要太有活力。”姚婷说。相比于“天才型选手”和“努力型选手”,姚婷说自己更像是“成长型选手”,始终在各个小环境做到优秀,再随着环境的改变提升自己。不畏惧变化和挑战,是姚婷成长的重要驱动力,让她保持着勇往直前的鲜活状态。本科课业之余,姚婷尝试了很多事情:大一参加辩论队、校运会短跑项目、中英文演讲比赛,几乎是学校各演讲比赛的冠亚军;大二担任学生会外联部副部长,辅修第二专业英语对外翻译,暑期支教;大三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大赛;大四保研……回首四年,她觉得无比充实。读博期间,她敢于挑战短板、突破局限,走进系统结构研究领域,把握各种研究课题、论文写作、参加学术会议、出国学习交流的机会。曾经计划在高校工作却最终选择加入华为,姚婷说自己不设限的人生就是要去尝试,激发潜能、让自身所学真正为工业界所用,科技有所转化。导师希望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张霁的导师、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周可教授告诉记者,张霁最大的特点就是主动学习能力强。“他对于新的知识,有一种强烈的渴求,一旦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去解决它。张霁能够获得天才少年的职位,跟他的刻苦努力是分不开的。”周可还谈到,“我希望大家不要仅仅关注年薪,做科研是老老实实的工作,科研本身存在很多乐趣。我们国家现在科技逐步发展起来了,大企业对技术的需求很旺盛,这是我们的幸运。作为导师我希望给他们更多空间,他们后面的路还很长,大家在关注的同时,不要给他们太大的压力。”张霁成长于一个普通家庭,爸爸曾是一名中学老师,妈妈是幼师,父母深知教育对于孩子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张霁是家中的独子,但父母既不娇惯,也不多干涉,这也养成了他独立和富有主见的性格。张霁选择就读计算机专业时,互联网行业还处于低谷,但他坚持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并得到了父母的理解与支持。张霁的父亲告诉记者,上大学之前,张霁的成绩只能算中上等。但进入大学校园后,他给自己树立了进入更高学府深造的目标,并拟定了大学四年的规划。不管是什么课程,他都会坐第一排,空余时间也会选择泡图书馆。也正是因为这份韧性和努力,张霁如愿以偿进入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继续攻读研究生。虽然身边不少同学本科毕业于一流名校,但张霁依然保持各科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科研比工程更需要一双慧眼,要看得长远。科研很容易失败,但贵在坚持。”张霁说。“天才少年”为何都出自这里昨日,记者联系上了去年入职华为的左鹏飞。他说,目前自己的工作状况很好,工作开展顺利。他跟今年入职的师弟师妹彼此认识,“十分开心他们也加入华为。”近年来,华为在华中科大招聘的毕业生数量保持在每年300人左右。据统计,有超过10000名华中科大毕业生曾就职于华为公司。目前在职的华中科大毕业生数量在5700人左右,也推动了华为武研院落户武汉。为何该校培养了这么多优秀毕业生?贡献了三位“天才少年”的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夏松给出了答案:“这与同学们的勤奋努力,华中科技大学优秀的学风,三全育人、开拓创新的培养体系有很大关系。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老师,包括几位‘天才少年’的导师,都是站在学科最前沿开展研究,将最优质的科研创新优势转化成育人资源。我们竭力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同时非常注重帮助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夏松说,学校十分重视校企合作,以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为例,该研究中心在存储领域研究比较深入,跟百度、阿里、腾讯、华为等企业都有合作。张霁刚进实验室时,导师周可就把他派到腾讯实习,帮助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达摩

武汉女博士年薪156万入职华为!网友:美貌与智慧并存

今年,华中科技大学又有两位博士张霁、姚婷入选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加上去年入选的左鹏飞和钟钊,华中科大一共有4名学子入选。此前报道↓↓↓张霁左鹏飞钟钊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博士生姚婷,今年也入选了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年薪156万元。而她更是用实力演绎了什么是“美貌与智慧并存”!姚婷“天才少年”是如何过五关斩六将,获得华为的offer?领着高薪的他们,又如何看待自己目前的工作?昨日,楚天都市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女博士说自己是“成长型选手”“外界普遍认为女博士年纪大、严肃无趣、难以接近,其实我们不要太年轻,不要太有活力。”姚婷说。相比于“天才型选手”和“努力型选手”,姚婷说自己更像是“成长型选手”,始终在各个小环境做到优秀,再随着环境的改变提升自己。不畏惧变化和挑战,是姚婷成长的重要驱动力,让她保持着勇往直前的鲜活状态。本科课业之余,姚婷尝试了很多事情:大一参加辩论队、校运会短跑项目、中英文演讲比赛,几乎是学校各演讲比赛的冠亚军;大二担任学生会外联部副部长,辅修第二专业英语对外翻译,暑期支教;大三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大赛;大四保研……回首四年,她觉得无比充实。读博期间,她敢于挑战短板、突破局限,走进系统结构研究领域,把握各种研究课题、论文写作、参加学术会议、出国学习交流的机会。曾经计划在高校工作却最终选择加入华为,姚婷说自己不设限的人生就是要去尝试,激发潜能、让自身所学真正为工业界所用,科技有所转化。他拒绝更高薪工作选择华为华为“天才少年”计划,是任正非发起的用顶级挑战和顶级薪酬去吸引顶尖人才的项目。早在2019年6月,任正非就曾在华为EMT(经营管理团队)内部讲话中提到,在2019年将从全世界招进20—30名“天才少年”,在2020年还将从世界范围招进200-300名。这一项目经过任正非宣布之后迅速得到落实,2019年7月,一封由任正非签发的华为总裁办电子邮件,展示了获得华为顶级薪酬的8位“天才少年”。他们的工资都是按年发放,共有三档,分别为89.6万元-100.8万元、140.5万元-156.5万元、182万元-201万元。目前,全球仅四人拿到“天才少年”最高一档年薪,分别是钟钊、秦通、左鹏飞和张霁,其中三人均为华中科技大学校友,分别是该校今年的博士毕业生张霁、去年的博士毕业生左鹏飞、本科毕业于该校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钟钊。钟钊张霁认为,自己“不是天才少年,是一个努力型选手”。硕士毕业后,张霁刻苦学习考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成为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他跟随导师周可教授勤奋求学。张霁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张霁与华为结下了缘分。经过7轮严苛选拔,张霁拿到华为“天才少年”最高档offer。“我认为华为招聘主要看的是研究方向和科研能力,其中研究方向是华为最看重的。论文、专利是一位博士生科研能力的体现,但华为不是一个唯论文、唯学校的公司。”拥有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工作,张霁内心却很平静。他感到肩上的责任和压力更大了,更多的是思考今后该如何做好工作。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张霁收到过多家互联网名企的offer,其中还放弃了一份年薪超过360万元的工作。去年,左鹏飞也做了同样的选择,他放弃了一家薪资比华为高出40%的工作。选择华为,两个“天才少年”的想法一致。张霁告诉记者,选择华为是为了能够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做有意义的事。左鹏飞则谈到,“华为提供了与我想做的研究非常契合的岗位,华为有很多有经验的技术专家,我会有很多学习机会,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导师希望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张霁的导师、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周可教授告诉记者,张霁最大的特点就是主动学习能力强。“他对于新的知识,有一种强烈的渴求,一旦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去解决它。张霁能够获得天才少年的职位,跟他的刻苦努力是分不开的。”周可还谈到,“我希望大家不要仅仅关注年薪,做科研是老老实实的工作,科研本身存在很多乐趣。我们国家现在科技逐步发展起来了,大企业对技术的需求很旺盛,这是我们的幸运。作为导师我希望给他们更多空间,他们后面的路还很长,大家在关注的同时,不要给他们太大的压力。”张霁成长于一个普通家庭,爸爸曾是一名中学老师,妈妈是幼师,父母深知教育对于孩子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张霁是家中的独子,但父母既不娇惯,也不多干涉,这也养成了他独立和富有主见的性格。张霁选择就读计算机专业时,互联网行业还处于低谷,但他坚持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并得到了父母的理解与支持。张霁的父亲告诉记者,上大学之前,张霁的成绩只能算中上等。但进入大学校园后,他给自己树立了进入更高学府深造的目标,并拟定了大学四年的规划。不管是什么课程,他都会坐第一排,空余时间也会选择泡图书馆。也正是因为这份韧性和努力,张霁如愿以偿进入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继续攻读研究生。虽然身边不少同学本科毕业于一流名校,但张霁依然保持各科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科研比工程更需要一双慧眼,要看得长远。科研很容易失败,但贵在坚持。”张霁说。“天才少年”为何都出自这里昨日,记者联系上了去年入职华为的左鹏飞。他说,目前自己的工作状况很好,工作开展顺利。他跟今年入职的师弟师妹彼此认识,“十分开心他们也加入华为。”左鹏飞(右四)近年来,华为在华中科大招聘的毕业生数量保持在每年300人左右。据统计,有超过10000名华中科大毕业生曾就职于华为公司。目前在职的华中科大毕业生数量在5700人左右,也推动了华为武研院落户武汉。为何该校培养了这么多优秀毕业生?贡献了三位“天才少年”的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夏松给出了答案:“这与同学们的勤奋努力,华中科技大学优秀的学风,三全育人、开拓创新的培养体系有很大关系。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老师,包括几位‘天才少年’的导师,都是站在学科最前沿开展研究,将最优质的科研创新优势转化成育人资源。我们竭力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同时非常注重帮助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夏松说,学校十分重视校企合作,以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为例,该研究中心在存储领域研究比较深入,跟百度、阿里、腾讯、华为等企业都有合作。张霁刚进实验室时,导师周可就把他派到腾讯实习,帮助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来源:楚天都市报记者:李碗容 刘丁维 通讯员:高翔 王潇潇 王奇峰编辑:肖苔实习编辑:钟淑婵

白小凡

华中科大4学子入选华为“天才少年”

中新网·湖北华中科大4学子入选华为“天才少年”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06日 09:38 来源:楚天都市报今日热点:辟谣!武汉金银潭医院无本土新发病例 未向同济求援湖北省完善退捕渔民生计保障政策31省份新增确诊病例37例 其中本土病例30例充分估计秋冬疫情防控风险 做好核酸检测保障黎巴嫩爆炸致135死5000伤 百名联合国职员及家黎巴嫩爆炸已致逾100人死亡 搜救行动仍在进行中华中科大4学子入选华为“天才少年” 最高年薪201万元导师希望给他们更多成长空间楚天都市报记者李碗容 刘丁维 通讯员高翔 王潇潇 王奇峰今年,华中科技大学又有两位博士张霁、姚婷入选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加上去年入选的左鹏飞和钟钊,华中科大一共有4名学子入选。这些“天才少年”是如何过五关斩六将,获得华为的offer?领着高薪的他们,又如何看待自己目前的工作?昨日,楚天都市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他拒绝更高薪工作选择华为华为“天才少年”计划,是任正非发起的用顶级挑战和顶级薪酬去吸引顶尖人才的项目。早在2019年6月,任正非就曾在华为EMT(经营管理团队)内部讲话中提到,在2019年将从全世界招进20—30名“天才少年”,在2020年还将从世界范围招进200-300名。这一项目经过任正非宣布之后迅速得到落实,2019年7月,一封由任正非签发的华为总裁办电子邮件,展示了获得华为顶级薪酬的8位“天才少年”。他们的工资都是按年发放,共有三档,分别为89.6万元-100.8万元、140.5万元-156.5万元、182万元-201万元。目前,全球仅四人拿到“天才少年”最高一档年薪,分别是钟钊、秦通、左鹏飞和张霁,其中三人均为华中科技大学校友,分别是该校今年的博士毕业生张霁、去年的博士毕业生左鹏飞、本科毕业于该校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钟钊。张霁认为,自己“不是天才少年,是一个努力型选手”。硕士毕业后,张霁刻苦学习考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成为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他跟随导师周可教授勤奋求学。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张霁与华为结下了缘分。经过7轮严苛选拔,张霁拿到华为“天才少年”最高档offer。“我认为华为招聘主要看的是研究方向和科研能力,其中研究方向是华为最看重的。论文、专利是一位博士生科研能力的体现,但华为不是一个唯论文、唯学校的公司。”拥有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工作,张霁内心却很平静。他感到肩上的责任和压力更大了,更多的是思考今后该如何做好工作。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张霁收到过多家互联网名企的offer,其中还放弃了一份年薪超过360万元的工作。去年,左鹏飞也做了同样的选择,他放弃了一家薪资比华为高出40%的工作。选择华为,两个“天才少年”的想法一致。张霁告诉记者,选择华为是为了能够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做有意义的事。左鹏飞则谈到,“华为提供了与我想做的研究非常契合的岗位,华为有很多有经验的技术专家,我会有很多学习机会,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女博士说自己是“成长型选手”姚婷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博士生姚婷,今年也入选了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年薪156万元。“外界普遍认为女博士年纪大、严肃无趣、难以接近,其实我们不要太年轻,不要太有活力。”姚婷说。相比于“天才型选手”和“努力型选手”,姚婷说自己更像是“成长型选手”,始终在各个小环境做到优秀,再随着环境的改变提升自己。不畏惧变化和挑战,是姚婷成长的重要驱动力,让她保持着勇往直前的鲜活状态。本科课业之余,姚婷尝试了很多事情:大一参加辩论队、校运会短跑项目、中英文演讲比赛,几乎是学校各演讲比赛的冠亚军;大二担任学生会外联部副部长,辅修第二专业英语对外翻译,暑期支教;大三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大赛;大四保研……回首四年,她觉得无比充实。读博期间,她敢于挑战短板、突破局限,走进系统结构研究领域,把握各种研究课题、论文写作、参加学术会议、出国学习交流的机会。曾经计划在高校工作却最终选择加入华为,姚婷说自己不设限的人生就是要去尝试,激发潜能、让自身所学真正为工业界所用,科技有所转化。导师希望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张霁张霁的导师、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周可教授告诉记者,张霁最大的特点就是主动学习能力强。“他对于新的知识,有一种强烈的渴求,一旦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去解决它。张霁能够获得天才少年的职位,跟他的刻苦努力是分不开的。”周可还谈到,“我希望大家不要仅仅关注年薪,做科研是老老实实的工作,科研本身存在很多乐趣。我们国家现在科技逐步发展起来了,大企业对技术的需求很旺盛,这是我们的幸运。作为导师我希望给他们更多空间,他们后面的路还很长,大家在关注的同时,不要给他们太大的压力。”张霁成长于一个普通家庭,爸爸曾是一名中学老师,妈妈是幼师,父母深知教育对于孩子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张霁是家中的独子,但父母既不娇惯,也不多干涉,这也养成了他独立和富有主见的性格。张霁选择就读计算机专业时,互联网行业还处于低谷,但他坚持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并得到了父母的理解与支持。张霁的父亲告诉记者,上大学之前,张霁的成绩只能算中上等。但进入大学校园后,他给自己树立了进入更高学府深造的目标,并拟定了大学四年的规划。不管是什么课程,他都会坐第一排,空余时间也会选择泡图书馆。也正是因为这份韧性和努力,张霁如愿以偿进入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继续攻读研究生。虽然身边不少同学本科毕业于一流名校,但张霁依然保持各科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科研比工程更需要一双慧眼,要看得长远。科研很容易失败,但贵在坚持。”张霁说。“天才少年”为何都出自这里昨日,记者联系上了去年入职华为的左鹏飞。他说,目前自己的工作状况很好,工作开展顺利。他跟今年入职的师弟师妹彼此认识,“十分开心他们也加入华为。”近年来,华为在华中科大招聘的毕业生数量保持在每年300人左右。据统计,有超过10000名华中科大毕业生曾就职于华为公司。目前在职的华中科大毕业生数量在5700人左右,也推动了华为武研院落户武汉。为何该校培养了这么多优秀毕业生?贡献了三位“天才少年”的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夏松给出了答案:“这与同学们的勤奋努力,华中科技大学优秀的学风,三全育人、开拓创新的培养体系有很大关系。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老师,包括几位‘天才少年’的导师,都是站在学科最前沿开展研究,将最优质的科研创新优势转化成育人资源。我们竭力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同时非常注重帮助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夏松说,学校十分重视校企合作,以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为例,该研究中心在存储领域研究比较深入,跟百度、阿里、腾讯、华为等企业都有合作。张霁刚进实验室时,导师周可就把他派到腾讯实习,帮助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编辑:裴春梅)关键词:【来源:楚天都市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尚贤

华中科大万名学生毕业入职华为

华为每年校招第一站永远是“华科”  华中科大万名学生毕业入职华为张霁博士姚婷博士华中科技大学为华为输送了四位“天才少年”,分别为去年入职的左鹏飞博士,以及本科毕业于该校、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钟钊,还有今年入职的张霁、姚婷博士。其中,左鹏飞、张霁、姚婷博士,均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伴随着最近这些“天才少年”频频刷屏,8月6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光电学院党委书记夏松介绍,三位“天才少年”入职,与学校,以及老师与华为长期合作、相互支持,有很大关系。其实,至今已有超过10000名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曾就职华为公司。要能创造技术解决问题对张霁入选华为“天才少年”,他的导师、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周可教授,一点也不觉得奇怪,“没有出乎意料,跟他长期的刻苦努力分不开。”  8月6日,周可教授评价张霁,最大的特点就是主动学习能力强,“我对他印象最深的是,求知的主动和创新的热忱,他对于新的知识,有一种强烈的渴求,一旦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去解决它。张霁在这方面表现很突出。”如何培养博士?周可教授介绍,博士生的培养,主要是对其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工程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博士生在实际工程系统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创新方法解决问题,做到工程和学术的统一。张霁等同学所在的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依托华中科技大学,与企业界有广泛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科研平台,“当然,有了好的科研平台,想要脱颖而出还要靠博士生自身的努力。”对科技性人才培养,周可教授说,以计算机专业学生为例,在毕业时,本科生要具备模块开发能力,硕士生要具备系统开发能力,而博士生,则要在前二者基础上,具备学术创新能力。通俗地说,硕士生要能够运用已有的方法和技术,设计并开发一个系统以解决存在的问题;博士生要在硕士生能力的基础上,如果碰到已有的方法和技术不能解决的问题,能够创造一种技术解决这个问题。学校深度对接企业需求“学校和企业,虽然有不同的社会分工和责任,但又有着紧密联系。”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光电学院党委书记夏松说,教书育人是大学的职责,如何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最优秀的人才,一直以来是华中科技大学的使命与责任。而华为等企业肩负民族产业振兴使命,需要源源不断补充创新人才,当然企业有遴选判断的标准,学生个人的素质与知识经验的积累、所在学校及平台优势等应该都会考虑。“三位天才少年入选,是国家、企业、学校以及个人同频共振的结果。”夏松说,这从一个方面表明我们的培养是接地气的,深度对接企业需求。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存储与光显示功能实验室,在存储方面的积累时间确实很长,而且也是大家公认的在存储领域研究比较深入的大型团队,所以跟BAT、华为浪潮等国内企业的合作非常深入。夏松认为,“不管是在哪个公司,只要学生具有高能力、高素质,都会很抢手。”人才成长离不开3个方面:个人努力,学校培养,行业发展,这三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夏松说,对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而言,在人才培养方面,竭尽全力。不仅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设立“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引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出国开展交流,聆听大师讲座,到企业开展实习实践。而且,还有创新平台的优势:建设世界一流的科研平台,学生可以在老师指导下,依托平台,接触到最前沿的仪器设备和科研工作。另外,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还非常注重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仰,“学校党委书记邵新宇院士和校长李元元院士,也希望毕业生有‘十年磨一剑’的坚持,以及‘敢担大任,勇攀高峰’的担当。”追求卓越、为国争光,是国人共同的目标。夏松说,坚持立德树人,也是我们研究生教育的灵魂。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前身,是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系科技部2003年批准筹建的首批五个国家实验室之一,经过16年的建设,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武汉·中国光谷”的创新研究基地。2017年通过了科技部的验收,正式改名为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依托华中科技大学,是科技部2017年首批批准组建的6个国家研究中心之一。“华科”与华为渊源深厚华为从全世界招“天才少年”的这一决定,也可能与“华科”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据媒体报道,曾经最被任正非、李彦宏欣赏的男人,叱咤华为的华中科技大学“少年班”天才——李一男,27岁即成为华为最年轻的副总裁。1970年出生的李一男,15岁时被华中科技大学第一批少年班录取,被外界誉为“小天才”。有人认为,华为“天才少年”这个点子,可能就是来源于“华科男”——李一男。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的郭平、孟晚舟等10多位校友,在华为公司担任重要职务,为华为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华为在华中科技大学聘用的毕业生数量,保持在每年300人左右。据统计,有超过10000名该校毕业生曾就职于华为公司。目前在职的该校毕业生数量在5700人左右,也推动了华为武研院落户武汉。2019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与华为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探索面向未来的前沿科学。研究中心与华为的合作也是全方位的,除培养人才外,在科学研究方面也有很多合作。去年,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和华为共建两个联合实验室(先进光技术和存储器件),目前全国仅8家。华为的一位高管,曾在微博上发文称“华科”堪称华为的人才摇篮,“华科是和华为有深厚渊源的学校,我们常董会的3位成员都是华科的,在职员工也有超过6000人是华科的,华中科技大学堪称华为人才的摇篮。”8月6日,长江日报记者在“知乎”上看到一个经典回答:华为里面任正非工号是0001,郑宝用(华科毕业)工号是0002。直到现在,华为里面三个轮值CEO,两个华科的,任正非的女儿孟晚舟(华科毕业)任CFO(管财务)。而在“华科对华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答案中会有这么一句话:华为每年校招的第一站,永远是“华科”。长江日报记者胡义华 通讯员高翔 王潇潇【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