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广州化学(南雄)研究生培养基地举办“化学科普走进南雄”科普活动两姐妹

广州化学(南雄)研究生培养基地举办“化学科普走进南雄”科普活动

11月7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主办的“化学科普走进南雄”科普活动在广东省南雄市举办,200位市民参与活动。此次活动面向市民群众普及基础化学知识,使大家对化学化工行业、化工企业以及南雄化工园区有所了解。由广州化学(南雄)研究生培养基地选取日常生活用品,通过趣味性、互动性的化学演示实验,展示化学的魅力,普及化学知识。活动现场气氛活跃,青少年积极动手参与实验,激发了青少年对化学的兴趣,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近年来,广州化学积极探索化学化工高素质人才“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广州化学依托在南雄精细化工园区建设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集化学化工小试、中试与试生产平台,在南雄建立了研究生培养基地。【来源: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食以刍叔

温州大学研究生获省化学会创新奖

近日,2020年度“浙江省化学会创新奖”颁奖仪式在杭州举行。温州大学18级硕士生周苏雅的论文《Dual-Regulation Strategy to Improve Anchoring and Conversion of Polysulfides in Lithium Sulfur Batteries.》最终入围,获得了“浙江省化学会创新奖”二等奖。“浙江省化学会创新奖”设立于2014年,旨在激励青年学生积极开展创新研究,培养化学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该奖项每年评比一次,表彰在化学及紧密相关领域取得重要科技成果的浙江省高校在校学生。2020年共评选高水平学术论文奖21项,浙江大学获评17项,浙江师范大学2项,浙江理工大学1项,温州大学1项。周苏雅为温州大学化材学院18级化学专业研究生,主要从事锂硫电池正极的研究,获2020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读研期间相关研究成果在ACS Nano (IF=14.588)上发表,申请发明专利3项。【来源:温州商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美波

科研大牛更要科研育人 坚守初心只为学生成才

内容提要:王书军是天津科技大学食品营养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他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坚持科研育人,践行了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诠释了一名教师党员的信仰与坚守。 主持人:王书军是天津科技大学食品营养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他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坚持科研育人,践行了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诠释了一名教师党员的信仰与坚守。来听记者赵征的报道。(现场音:王书军在实验室指导学生)毕业季即将到来,今年,王书军有3个博士生毕业,2个硕士生毕业,还有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做,王书军团队几乎天天扎在实验室里,遇到关键数据,王书军要一一比对,学生的论文,王书军要逐字逐句地看。硕士二年级学生合子豪和博士三年级学生晁琛说:(录音:合:我们所有要发文章的实验数据、内容,老师都会亲手把关,有新的仪器,重要的实验,老师都会手把手教,很细致的。晁:做完实验结果处理也会看是不是严谨的步骤,英文的SCI论文,他会再给我们一遍遍修改,改5、6遍才会投稿。)在别人眼里,王书军是食品中碳水化合物领域的科研“大牛”,他先后主持完成了10多项国家级课题,发表了120多篇高质量论文,但在他自己看来,他最重要的身份是教师。2012年,王书军在悉尼大学取得博士后学历,在天津科技大学前校长的再三邀请下,来到天津科技大学任教,给本科生主讲食品专业核心课程《食品化学》,受到了学生的广泛好评。搞教学的同时,王书军一直坚持做科研,目的是为了反哺教学,把最新的知识交给学生。王书军说:(录音:一个好的老师如果做不好科研,他一定教不好书。课本上知识哪里来的?还是科研、实践中来的呀!你没有做科研意味着你对这方面的理解可能还局限于2、30年前的老知识。因为我从事食品化学中的研究会把领域中最新的告诉给学生,课本里永远学不到的。)除了给本科生上课,最多的时候,王书军曾同时带30多个研究生,并为每个学生量身订制课题方向。他推掉了很多座谈交流等事务性工作,省下来的时间都是和学生待在一起,尤其在科研上,王书军对学生要求非常严谨,必要的时候还要手把手教学生做实验。王书军说:(录音:一天下来之后回家不想说话,一整天都在讨论他们的问题,办公室经常把女生说哭了,学生哭了我也挺难受的,我完全可以不说你,但还是那句话,我们是党员啊,我们要对学生负责任,你应该全心全意为他指导好,将来他成功了,我培养了一个好学生,他对社会是有贡献的。)近年来,王书军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本硕博毕业生和青年教师,其中,2018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晁琛拿下了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机会,到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留学,这在天津科大是第一次,这两天,晁琛刚刚返回天津,他说:(录音:今年6月毕业之后会继续在王老师这做博士后,然后留在这里。想在这边一边搞教学一边做科研工作,培养更多对于我国食品领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人才。)【来源:天津网络广播电视台】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科研人员研制出非天然辅酶的合成酶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质高效转化研究组研究员赵宗保团队在非天然辅酶研究领域取得进展,研制出烟酰胺胞嘧啶二核苷酸(NCD)合成酶和NCD自给型微生物细胞,并成功用于构建高选择性物质代谢途径。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是细胞内不可或缺的辅酶,广泛参与代谢等过程,改变NAD水平导致的生物学效应难以预测。为突破调控天然辅酶的局限,赵宗保团队致力于基于非天然辅酶的合成生物学研究。前期工作中,科研人员设计合成了NCD,采用半理性设计及定向进化策略,改造苹果酸酶、乳酸脱氢酶、亚磷酸脱氢酶和甲酸脱氢酶,均获得了NCD偏好型突变体(J. Am. Chem. Soc.,2011);通过解析晶体结构,揭示出辅酶偏好性改变的分子基础(ACS Catal.,2019);以大肠杆菌为宿主,通过表达核苷酸转运蛋白和NCD偏好型氧化还原酶,成功实现NCD介导的高选择性能量传递(ACS Catal.,2017;Angew. Chem. Int. Ed.,2020)。然而,由于微生物难以从环境中有效摄取NCD,因此亟需解决细胞内NCD供给问题。该研究以烟酸单核苷酸(NaMN)腺苷酰转移酶(NadD)为模板,半理性设计并改造其底物NaMN和腺苷三磷酸(ATP)的结合口袋,获得偏好烟酰胺单核苷酸(NMN)和胞苷三磷酸(CTP)的突变体,即NCD合成酶(NcdS)。科研人员在大肠杆菌中表达NcdS,实现利用内源的CTP和NMN合成NCD;通过强化前体合成步骤,胞内NCD含量可超过天然辅酶,达到5.0mM,获得NCD自给型平台菌株。此外,科研人员还通过表达NCD偏好型苹果酸酶和D-乳酸脱氢酶,实现NCD介导的L-苹果酸高选择性转化为D-乳酸。该工作为细胞内合成非天然辅酶奠定了基础,为后续合成生物学和化学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参考。相关研究成果以Creating Enzymes and Self-sufficient Cells for Biosynthesis of the Non-natural Cofactor Nicotinamide Cytosine Dinucleotide为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论文第一作者为大连化物所生物质高效转化研究组助理研究员王雪颖。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大连化物所创新基金等的支持。大连化物所研制出非天然辅酶的合成酶来源: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玉蒲团

建议取消研究生复试!这个方案能否实现?官方给出回应!

01激烈的考研近些年来,考研有多么火爆?让我给你展示一组数据,你就明白了。15年考研165万人报名,16年考研177万人报名,17年考研201万报名,18年考研238万人报名,19年考研290万人报名,20年考研340万人报名,21年考研377万人报名。这个增长速度真的恐怖如斯,短短五年的时间,报名人数就增加了一倍多。2021年将录取118万人,也就意味着超过200万人将无学可上,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而名牌大学的热门专业更是神仙打架,400分以上的考生多如牛毛,比如,清华大学的金融专硕复试线高达422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软件学院400分以上的人数多达417人。我罗列出这么多的数据只是想表明,考研一年比一年难,名牌大学的热门专业更是难如登天。02辛苦的备战考研和高考有很多相似之处,有很多不同之处。相似之处在于每天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面对与日俱增的压力,似乎都是一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战争,而最终的结果都是会有大批的失败者。不同之处在于,高三的考生只需要全心全意地备考,根据老师的指导,按部就班地学习,其他的一切琐事由家长全权负责。而考研则大有不同,从高考到考研,这中间我们长大了四年,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自己承担更多的事情。选择学校、收集资料、抢占座位、独自面对压力,这都是考研人必须面对的。每天在天还没有亮的时候,床边的闹钟就已经响起,提醒着我们新的一天已经开始了,两眼一睁,开始竞争。而这时候,大家也都无暇打扮自己,都是素面朝天,买着早餐边走边吃,生怕耽误一分钟。在学弟学妹还没有起床的时候,图书馆的门前早已排起了长龙,而这一切就是为了抢占到一个座位,多学习几十分钟,仅此而已。每天都是三点一线的生活,和高三何其相似,备考一年,只为走上考场的那两天。这两天也是一个分水岭,在这两天考完以后就将淘汰一半的人,这是何其残酷,但是又不得不面对的事实。经过考研初试,很多人拿到了复试的入场券,但那又怎样?离胜利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在备考复试的过程中,又开始重复以前的生活,只为在复试中赢得更高的分数,但即使如此,依然会有很大一部分人在复试遭到淘汰。每年都不乏初试成绩第一但复试惨遭淘汰的同学。19年北京邮电大学一位考生报考清华,初试第一惨遭淘汰;21年某同学报考兰州大学计算机学院,初试第一,因上机笔试误删源代码,笔试0分,同样惨遭淘汰;21年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的初试第一名,因综合素质测试未及格被淘汰。每年这样的事都不胜枚举,辛苦了一年,取得了初试如此高的分数,却倒在了复试,心中的滋味如何了得?03家长的建议由于每年都有很多初试高分,但复试惨遭淘汰的考生,或者是初试分低,最后逆袭被录取的考生。很多人就认为复试是否存在有猫腻的可能,如果存在这种情况的话,那无疑是不公平的,毕竟复试有面试的环节,有人认为可操纵性较大,学生辛辛苦苦备战一年,甚至很多人二战、三战,却因为黑幕遭到淘汰,心中有太多的不甘。那何不与高考一样?直接按初试成绩进行排名,择优录取?04官方的回应人民日报发文称,取消研究生复试是在助长应试考研。取消研究生复试按考研初试分数录取,这是最简单粗暴的方式,但并不符合研究生招生改革的方向。研究生生涯是3年的科研生涯,很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术潜能。初试成绩高,只能说明学生对这几门课掌握得较好,或者是应试能力比较高,但这并不能说明学生的科研素养如何,所以这也是设置研究生复试的初衷,就是为了通过复试,进一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术潜能,同时避免“唯分数论”。研究生考试的专业课只考察几门,并不能反映学生在该专业的全部能力,如果科研素养较差,被录取为研究生以后,我想在未来的三年,对学生本人和老师都是一种折磨,更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05尾言取消研究生复试暂时是不可能的,但是要打消家长关于研究生复试存在猫腻的疑虑。那么就应该使研究生复试更加的规范,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公开,让每一分都有理可依、有据可依,复试选过程录音、录像,不用做自我介绍,进行抽签复试。我想事在人为,只有将一切做得合理,那么这些问题将都不是问题。此外,我认为当前的研究生复试绝大部分高校都是非常公正的,存在黑幕是非常小的可能。考生所需要做的就是将初试分数考得尽可能高,在复试的时候,将自己优秀的方面尽可能地展现给老师,只要表现地不是太过于糟糕,被录取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我相信天道酬勤,只要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那么未来定不会辜负你的每一分努力。加油,追梦人!

上斩颈领

湘潭大学同一学院10人被保研至中科院化学研究所

湘潭在线1月14日讯(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胡美玲 实习生 彭家暄)近日,湘潭大学公布消息,该校化学学院2017级本科生中有10人被保研至中科院化学研究所。被保研的10名学生中,5人来自化学专业,2人来自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人来自材料化学专业,1人来自应用化学专业,共有6名女生、4名男生。他们除了学习成绩优异之外,有的还是公益营销冠军、优秀辩手、足球队队长、艺术队队长等,多人担任过辅导员、教官等。湘潭大学化学学院院长邓国军介绍,学院往年每年都有4-6人被保送至中科院化学研究所,今年经过双向选择,人数增至10人。目前,这10名学生已经前往中科院化学研究所进行为期一年的联合培养和深造。湘潭大学与中科院化学研究所联合培养人才最早始于1998年,并于2003年正式签订联合培养协议,每年由湘潭大学派遣若干名优秀本科生到化学研究所参加为期半年或一年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实验工作,化学研究所每年接受一定数量的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的本科毕业生。截至2020年,湘潭大学与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已联合培养本科生18批,共计140余人。【来源:湘潭在线】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困窘织履

名家人物榜——林国强|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林国强(1943年3月7日-),生于上海,籍贯福建福清,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创新中药研究院院长。其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生物信息素、手性合成及氧化还原酶与羟腈化酶生物催化等,代表著作有《手性合成--不对称反应及其应用》等。人物经历1943年3月7日,生于上海。1964年,毕业于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1964年至1968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读研究生,导师周维善教授,毕业后留所工作。1981年,赴瑞典皇家理工学院作访问学者。1986年至1987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和美国Smith Kline药业研究开发部作访问科学家。1990年起至1999年,历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常务副所长和所长。1997年,复旦大学兼职教授1998年起,南开大学兼职教授1999年,苏州大学、郑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兼职教授2000年,贵州大学客座教授、西南师范大学等兼职教授2000年,中国科技大学兼职教授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6-2014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部主任,Tetrahedron / Tetrahedron Letters出版物理事(1992年起)及地区执行编辑(2001年起),世界华人有机化学家协会理事,《有机化学》,《中国化学》,《化学学报》副主编,IUPAC生物化学委员会委员,资深委员(1998—2006)。2005年,受聘复旦大学。2018年,受聘成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创新中药研究院院长。主要成就科研成就科研综述建立了亚毫微克级测定昆虫性信息素结构的方法,合成了多种光学活性昆虫信息素,发现昆虫界也存在着手性识别的现象。参与发现Sharpless烯丙醇不对称环氧化试剂的改良,研究了手性环氧醇的原位氮、硫开环,以此合成手性多羟基胺、氮杂环和a-取代丝氨酸和丙氨酸。进行了多个轴手性连芳烃物的首次合成和结构测定。改良了Ni(0)催化的芳基偶联反应,用于芳基、烯基卤代物,尤其是邻位双取代芳基卤代物的偶联反应实现了SmI2诱导、手性质子源试剂控制和糖源底物控制的合成手性a,g,g-三取代丁内脂,和手性亚璜酰亚胺高对映选择地合成非对称和C2对称邻二胺及邻羟胺物的新方法。参与发现新氧化酶G38能将羰基按反-Prelog模式还原为羟基。发现了(R)-羟氰化新酶源,以及羟氰化粗酶在有机溶剂中的微水相体系,催化合成手性羟氰化物。研究领域昆虫激素和昆虫信息素:从事昆虫信息素的结构鉴定(亚毫微克级水平),合成及应用。鉴定了棉红铃虫性信息素中两组分的比例,首次发现了雌棉红铃虫在交配后释放一种抑制剂来阻止与雄虫再次交配的有趣现象;鉴定了枣粘虫性信息素的结构,为枣粘虫种属的归类从化学信息上提供了证据;首次鉴定了桑毛虫性信息素的结构为异戊酸酯;与北大生物系合作,对我国六种透翅蛾的信息素在触毛感受器的水平上进行研究;同加拿大科学家合作,对难度相当大的,有光学活性的桑树害虫桑尺蠖和林业害虫大袋蛾的信息素结构进行了鉴定;确定了舞毒蛾,松干蚧和库蚊对其性信息素或产卵引诱信息素的手性识别现象。不对称合成,手性天然产物的结构与合成研究:参与了Sharpless氧化反应体系中加入CaH2和硅胶,能加速反应的进程而不影响光学收率的发现;发展了环氧醇的原位开环并用此合成一系列多羟基胺,多羟基氮,硫杂环,以及多羟基Sphingosin类化合物;用分子内开环的方法合成多羟基季碳氨基酸sphingofugin E和F;开展手征性的阻旋联芳烃化合物的合成(包括不对称合成);首次确定了5个轴手性征天然产物的绝对构型;发现了用Ni(0)/NaH/Zn/PPh3的反应体系,用于芳基和烯基卤化物偶联。在该体系中加入Bu4NI可以减少底物的脱卤副反应;成功地利用SmI2合成一系列a,g,g--三取代丁内酯产物的对映选择性达99%e.e.,进而又实现了手性质子源的试剂控制不对称诱导;最近又成功地完成了SmI2诱导的手性亚砜修饰的亚胺类同偶联和交叉偶联,以及与醛的杂氮频呐醇高对映选择性的合成,成为合成邻二胺,非对称邻二胺及邻胺醇类片段的有用方法。同时又首次实现了手性质子源催化的取代苯酞化合物的高对映选择性合成;氧化还原酶与羟腈化酶生物催化:通过与李祖义教授合作,从土壤中筛选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氧化还原酶G.38,其特点是:许多酶和酵母还原羰基遵循的是Prelog规则,而G.38非但活性高,且能将羰基按反-Prelog模式还原成羟基;合成了一种角甲基骈六元,五元双环双酮新合成子;发现了羟氰化粗酶在常规有机溶剂中催化合成手性氰醇的微水相体系(不用有机-水相缓冲剂),筛选到4个高活性的新(R)-醇氰酶源。该体系有开发前景。科研成果&项目林国强院士作为课题负责人有8年项目获奖,其中有两项获中国国家科技进步奖 ,到2009年1月为止,林国强院士共发表论文150余篇,申请专利30项,授权专利13项,其中1项获上海市发明创造专利三等奖。林国强院士曾获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0项。学术论著&专利迄今共发表论文150余篇,申请专利30项,授权专利13项,其中1项获上海市发明创造专利三等奖。完成关于不对称合成及手性药物的中,英文著作三本。获授权专利2项;1、用电弧离子镀沉积氮化钛铌硬质薄膜的方法, ZL00108514.X ;2、用电弧离子镀沉积氮化钛铌超硬质梯度薄膜的方法,ZL00108513.1。中文著作《手性合成--不对称反应及其应用》---林国强、陈耀全、陈新滋、李月明,科学出版社,2000年, ISBN 7-03-008114-5荣誉表彰1992年,林国强院士被评为中国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93年,1997年,林国强院士获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1996年,林国强院士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庄长恭专项奖。1996年,林国强院士被评为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9年7月,上海市“最美奋斗者”推荐人选。

呆头鹅

化学所在金属有机框架材料薄膜的可控生长研究中取得进展

二维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性能电子器件的设计与应用提供了重要基础。由于电子器件需要在介电层上进行组装与集成,因此,研究有机分子的自组装行为,在绝缘衬底表面上直接构筑均匀的二维纳米材料对于研究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开发规模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固体实验室科研人员在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的可控组装与规模化制备方面开展系列研究。科研人员以六羟基苯并菲(HHTP)为有机配体,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技术研究水-氧气氛对晶体生长的影响,制备出高质量的Cu3(HHTP)2 MOF材料(Mater. Chem. Front.2020, 4, 243);利用电化学技术,以六羟基苯并菲、苯-1,3,5-三基三硼酸(BTPA)、2,4,6-三羟基-1,3,5-苯三甲醛(TBTC)等为有机配体,通过施加外电压使其向阳极迁移并与解离出的铜离子在阳极表面发生配位反应,制备出均匀的二维Cu3(HHTP)2、Cu3(BTPA)2、Cu3(TBTC)2等MOF薄膜,并将它们转移到硅片衬底上,组装了电子器件(Angew. Chem. Int. Ed. 2021,60, 2887)。最近,科研人员从毛细现象中获得灵感,提出制备二维MOF薄膜的限域生长策略。该方法利用毛细力将制备二维MOF薄膜的铜离子和5,10,15,20-四(4-羧基苯基)卟啉(TCPP)交替引入到由两片绝缘衬底组成的狭缝内,在限定的区域内发生配位反应,从而在石英、蓝宝石、硅片等绝缘衬底表面上直接生长出大面积的二维Cu2(TCPP) MOF薄膜。该方法不需要衬底转移,与目前的硅加工工艺相兼容。通过XRD、HRAFM和Cryo-TEM等仪器测试表明,该方法制备的MOF薄膜具有高的晶体质量, 其薄膜电导率为0.007 S cm-1,相比其它羧酸基MOF材料(10–6 S cm–1)提高了3个数量级。此外,该策略也适用于制备Cu3(HHTP)2, Co3(HHTP)2和 Ni3(HHTP)2等二维MOF材料,具有普适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上,并被选为前封面。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生刘友星,论文通讯作者为研究员陈建毅和中科院院士、研究员刘云圻。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的支持。图1.(a)二维Cu2(TCPP) MOFs的结构示意图;(b)XRD;(c)HRAFM图像;(d)(100)面的Cryo-TEM图像;(e)(001)面的Cryo-TEM图像。图2.前封面,示意了MOF薄膜的面对面限域组装过程【来源:化学研究所】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顿悟

研究生毕业后要想跨行业发展,该从哪些方面做出准备

首先,相对于本科生来说,研究生毕业后绝大部分同学都会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岗位,因为研究生的知识体系往往更集中,主攻方向也更加明确,所以要想获得高附加值的岗位,往往只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发展。但是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行业快速发展,也逐渐释放出了大量的高附加值岗位,所以有不少非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会进入互联网行业发展,不少同学还会转向从事程序研发岗位,其中数学、土木、机械、物理、化学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有不少人会进入互联网行业发展。对于研究生来说,如果想在毕业后跨行业发展,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这种准备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其一是在主攻方向上尽量与目标行业领域相结合,比如未来要进入互联网行业,那么在主攻方向上可以选择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相结合,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科研资源。其二是要有一个自主学习计划,跨行业发展需要有一定的积累,所以一定要重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这个过程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学习环境,也可以重点听一下相关的课程,以便于提升学习效率。目前有的学校也会出台一些跨学科发展的措施,这也会方便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其三是要充分与导师进行沟通,争取到导师的支持,这对于后续的学习和科研还是有很大帮助的,有的导师甚至会为学生联系相关专业的导师,从而提供一定的学习和科研资源。比如目前不少专业的导师都在尝试借助于计算机相关技术来实现创新,所以导师手里也会有一些资源。我从事互联网行业多年,目前也在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我会陆续写一些关于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如果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考研方面的问题,都可以私信我!

花烛错

化学类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最终都做了什么工作?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理工学科,它不像会计、法律等学科一样,任何公司、企业和单位都需要。那么化学毕业的学生最终都做了什么呢?大学中,尤其是综合性大学或者理工大学都会有化学化工学院,或者将化学和环境联系在一起的化学工程与环境工程学院等等。大学期间关于化学的专业有师范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艺、化学工程、药学、制药工程等。研究生期间化学分的更细,有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等。其中化学教师是很多毕业生的选择。在本科中有40%的学生最终选择了到区里或者县里当初中老师或者高中老师;研究生中也有20%的学生最终选择了当老师。但是从目前的学校招聘中可以看出,化学老师的需求量不是很多,应聘人数却是需求人数的百倍,尤其是繁华地方的学校。常常听到那些考上的学生说:“笔试的话只有考满分或者考在前三才会有希望。”可想而知,化学老师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而且当化学老师对于研究生来说,是没有明显优势的。医药或制药公司是很多化学人最终选择的公司。本科生中有20%选择去了制药公司,从事一些操作或者医药销售代表的工作。研究生中有30%的学生选择了去制药公司,从事一些药物开发和研究的工作。相比于化学老师的话,制药公司的缺口是很大的,每年都希望招聘大量的学生,但是由于医药行业的利润不是很大,工资不高,很多人都太愿意去。而对于研究生来说去做药物研发,长期接触的化学物质对身体有害,也不愿意长久做下去。所以在医药公司员工的流动性还是蛮大的。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也是不错的选择。公务员也是很多专业同学的选择,化学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但是相对于文科来说,公务员中有关化学专业的职位是少之又少,很多学生最终都选择了报考不限专业的职位。但是考公务员和化学老师类似,需要在笔试中特别的突出,这样的可能性才会更大。当然也有部分同学转行,做了与化学专业不相关的工作,比如有些本科生做了其它行业的销售或者自主创业,有些研究生做了电子或生物方面的研究等等。网友们,你们周围是否有化学人,他们都做了什么工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