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韩国化学融合试验研究院(KTR)深圳公司金芝瑛总经理一行到访我院人与神

韩国化学融合试验研究院(KTR)深圳公司金芝瑛总经理一行到访我院

10月14日,韩国化学融合试验研究院(KTR)深圳公司金芝瑛总经理一行到访我院。陈锦汉院长会见了金芝瑛总经理一行并表示热烈欢迎;陈鑫副院长、轻纺部及业务部相关负责人就进一步深化双方合作、拓宽合作领域与来宾进行座谈交流。 会上,双方介绍了各自机构发展动态,回顾以往业务合作情况,一致认为双方在电子电气方面已有良好合作基础,随着“绿色出行”理念深入人心,双方在电动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锂电池等领域必将迎来新的合作契机。双方表示发挥各自优势,开拓新合作领域,推动绿色发展,为企业提供高效便利的技术服务。 期间,KTR客人参观了我院纺织及轻工产品检测实验室。(业务部栾雅琪供稿) 【来源:广东省质检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虽悲不哀

南平市资源化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

15日,南平市资源化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在武夷学院成立,省科技厅副厅长游建胜,武夷学院党委书记肖铮,武夷学院校长吴承祯,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伍斌出席活动并为研究院揭牌,省内外相关专家、各县(市、区)分管领导、企业代表共70余人参加活动。根据我市绿色产业发展和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依托武夷学院的科技与技术力量,研究院将在资源化学领域联合省内外专家,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培育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研究平台。市科技局、武夷学院、相关县级地方政府及企业共同设立“南平市科技特派员资源化学产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计划每年筹集资金1500万元,用于支持南平市资源化学创新发展或资源化学领域企业提出科研攻关与成果转化项目。伍斌指出,成立南平市资源化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是我市进一步落实科技创新,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重要部署。希望研究院聚焦企业技术需求,加快产业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不断补链强链,推动地方产业向差异化、特色化、高端化方向发展。揭牌仪式后,武夷学院与福建青松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永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建邵武海豚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高新技术企业签订合作共建协议。

火与剑

双非化学系研究生心得:没发SCI 但因热爱依然从事科研工作

来源:募格学术 作者:幻影我是一名已毕业将近两年的双非化学系研究生,因为喜欢科研,所以毕业后选择了一家做科研的公司。最近闲来无事,想和大家聊聊自己的心得体会。2016年7月份来到了湖南读研,因为考研失利,后来选择了和女朋友同城市的学校。开始的时候很别扭,觉得自己太无力,女朋友读985学校,自己却读个双非学校,感觉很丢人,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很久。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让我意识到问题所在,同时也让我积累了一项技能。初入硕士刚到学校报道,导师就已经给我安排好研究课题。经过短暂的交谈,导师问了我几句话:会查文献和专利吗?知道材料都有哪些有影响力的期刊吗?知道怎么作图吗?我当时有点懵,就回答道:查文献用中国知网和百度学术,期刊不了解,会用origin作图。导师听后耐心的给我讲解如何用知网查中文文献,谷歌学术查英文文献,简单的介绍有影响力的期刊都有哪些,我很感动,导师花两个小时给我讲这些最基本的东西,而我入学前什么都不懂,我感觉很惭愧。最后,导师让我多和他引以为傲的本科生接触学习,导师对他的评价就是本科毕业有研二的水平,难怪别人可以轻松进入985深造,我感觉到差距所在。科研之路开始这位具有研二水平的朋友教会我很多,无论是软件的使用还是材料领域的相关知识,都让我快速成长,对此我在这表示感谢。9月份开学,那位朋友也回学校了,剩下的就只能靠自己。导师给我定的研究方向是碳点,那个时候整个学院也就我一个人在做,导师也不太懂,说到这不得不说导师还是很有科研远见的。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最开始的时候看硕博论文,看看什么是碳点,怎么才能制备碳点。模仿着别人的实验方案开始了自己的科研之路,其中各种辛酸泪只有自己知道,各种失败,连最基本的蓝色荧光都做不出来,曾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压根不适合做实验,加上自己所在的学校是双非,有时候都想退学。后来既然读研就得给自己一个交代,咬牙也得撑下去。研究生入行经过和导师讨论后,他建议我找一些有影响力的期刊文献去学习,一方面他在检验我查阅文献的能力,另一方面他在培养我科研思路。最开始的时候下载一篇英文文献还是有点困难,辛苦查到却不会下载,那就自己在百度上搜怎么下载英文文献,结果看到SCI-HUB可以免费下载,从这个时候开始,我没事就练习搜索下载英文文献,慢慢的也就熟练了。下载了一堆文献乱七八糟,不会进行管理,当时还记得这篇文献属于哪一类型,是制备还是应用方向的,时间一长就忘的一干二净。这个时候我又想起来百度,就去搜索如何管理文献,结果如大家如想,常用的文献管理用endnote。手头上没有这个软件就问度娘哪有这个软件,后来下载了几个版本,最后选择一个用着习惯的endnote,顺手把它存进百度网盘。这也成了后面我的一个习惯,资源搜集整合。技能积累:后来的某一天,不知怎么回事,终于做出来很亮的蓝色荧光,虽然现在看来很鸡肋但当时那种感觉很享受,舒服,更加坚定了我的决心。研一的时候一边上课一边看文献,慢慢的从七天一篇文献到一天好几篇,甚至更多。因为我懂得怎么去看英文,虽然很多英文单词不见得认识,但可以看懂文章讲的什么。分段阅读让我快速了解文章精髓。从材料的制备到分析后期的应用,基本上都是自己一个人完成,不再靠别人帮助。最让我觉得很自豪的是材料的XPS分峰拟合,问了学院很多学长没人会这个。后来有个博士师兄给我推荐用advantage可以完成,但也没有给我讲怎么用。我就自己在网上搜索资料,下载、安装破解、学习使用到最后顺利完成材料的分峰拟合。期间花了三天时间,虽然时间长但让我意识到我可以开发的一个技能-资料搜索整合。后期导师给我的指导也不太多,只是定期询问我实验进展,保证我不出现偏差,那段时间我成长的很快,可以独立完成实验,查阅资料,撰写专利,指导本科毕设。最后毕业前夕,自己的两篇专利也顺利授权,由于专硕只有两年,唯一遗憾就是没有发表SCI。参加工作2018年毕业后我进入一家做科研的公司,开始的时候挺忐忑,不知道公司和学校有多大差别,怕自己做不好就被开了,毕业即失业那就丢人了。怀揣忐忑之心,我拾起当初在学校积累的技能,在工作岗位上开始自己新方向研究。虽然所研究的材料有所不同,但材料有很多相同的地方,经过研究生阶段的洗礼,各种组会汇报,练就一副厚脸皮,PPT玩转的各种花样,科研思路没有丢,很快我就可以入行。当然,公司和学校科研还是有区别的,学校科研可以不及成本追求最佳性能,而且一般情况下,学校做材料的量都少的可怜,我记得我做的碳点粉体也就不到1g,也费了不少时间才完成。公司做科研是要做产品,推向市场去应用,扩展材料的用途,其中最重要的是材料的成本和可放大生产,在保证质量的时候,尽可能的降低成本,而且要实现批量化生产。中国有很多技术在高校,但能够在企业进行孵化的技术寥寥无几,大多的专利只是专利,而无法进行放大生产,更别提后端应用。慢慢的我了解到原来科研是分学派的,有些人只专注材料的性能研究,发文章,写专利,不关心是否可以放大生产,另一派的人属于产学研结合,不仅仅研究材料的性能,更多的是要推向市场应用,真真切切的出现在我们身边。都说石墨烯的性能各种好,各种吨生产,但市面上能听到的消息也就是华为公司推出的一款Mate 20手机中有石墨烯散热技术,市面上各种添加石墨烯的产品,是否真的有就不得而知了,需要自己擦亮眼睛去验证。科研之路思考无论在企业还是高校,科研之路是相似的,不一样的与所在地方的性质相关。在公司工作也快两年,真真切切的自己褪去学校那种做实验熬夜到十一二点,甚至通宵的科研精神,或许生活所迫,或许自己的思想转变,有时候在想自己离开了科研还能做些什么,家庭、生活不得让我考虑科研之路是否继续,这个问题一直萦绕着我。后来,想想在学校时不能选择是否做科研,但工作可以,谨遵初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长久。科研这个词很泛,如果仅仅理解为做实验就太浅显了,经过深思熟虑,最终还是决定继续走下去,因为这一路走下来,从开始的只会用中国知网,到现在的扩展为资源搜索整合,在公司可以独当一面,期间的成长一直伴随着我的是科研。因为它我现在逐步变强,即使以后离开科研,但那些在科研期间积累的能力也将伴随你一生,辅助你完成各式各样的工作。现在的我不会因为自己读双非研究生而觉得低人一等,相反的是它磨练我的性子。既然不能改变现状,那就改变自己的未来。路在自己的脚下,决定如何走看自己的选择。我不和别人比,只和昨天的自己比。其实,做不做科研现在已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要想好自己以后的路,在有选择的年纪多给自己积累技能,这样才能更好的生存。工作了才知道原来自己的科研之路就是生活。

美容院

中科院理化所研究员丛欢:“我要做不一样的化学”

核心阅读今年36岁的中科院理化所研究员、博导丛欢,专注于有机化学研究。近20年来,他的生活和事业与有机化学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他眼中,在屡败屡战和反复思考中摸索出一条成功的路径,体验创造的乐趣,就是科研最大的收获。“盯着屏幕上旋转的分子结构,一天都不会觉得腻。”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一间办公室中,一名穿着浅蓝色套头衫的年轻人指着电脑屏幕上的三维化学分子模型说。这个年轻人叫丛欢,今年36岁,是中科院理化所研究员、博导,光化学转换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18年,他带领的团队首次精确合成了共轭莫比乌斯索烃,并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被评价为“大环合成领域令人印象深刻的重大进展”。“支持我走下去的,是对有机化学的喜爱”每当被问及为什么研究有机化学,丛欢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好玩。”1999年,正读高一的丛欢在化学竞赛辅导课上结识了一群刚退休的大学教授,他们的讲课中洋溢着对化学的喜爱。“老师最常挂在嘴边的词就是‘好玩’,讲到兴奋处时常手舞足蹈。”丛欢回忆道。渐渐地,丛欢迷上了有机化学。他加入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在实践中学习科研。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上,头顶炎炎烈日,年过六旬的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陈佐忠挖了一米多深的土坑,站在里面给十几个中学生讲授草原土壤和植被知识。这一幕让丛欢深受感触:“这段经历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科学的种子。”随后的求学经历中,这个年轻人的生活与有机化学紧紧联系在一起。在2002年的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决赛中,丛欢为北京市代表队荣获一等奖,随后进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学习,此后还先后就读于波士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有机化学是基础学科,又是实验科学。实验中遇到的独立变量有很多,但为了得到严谨的结论,每次实验只能对其中一个变量稍加改变。只有通过成百上千次的重复和摸索,才能够找到最优的实验条件。这份工作不仅异常枯燥,而且时常遭遇失败。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为了一个看似简单的合成反应,丛欢曾经早出晚归做了9个月实验,但结果总不尽如人意,最终确认原因是反应产物不稳定。丛欢虽然不甘心,最后只能停止这个课题。“支持我走下去的,是对有机化学的喜爱。”对丛欢而言,科研中最大的收获与满足,就是在屡败屡战的实验和反反复复的思考中摸索出一条成功的路径,体验创造的乐趣。“抓住一闪而过的灵感,并通过实验最终实现,这是常人难以体会的快乐。我时常用这份快乐来填补失败的低潮,激励自己去挑战更难的目标。”在丛欢看来,做科研仿佛走迷宫,如果只看到眼前的墙,难免会沮丧。只有站在一定的高度,才能看到远方的目标,引导自己坚定走下去。“竞争是创新的压力,也是突破的动力”求学时成绩优秀,31岁成为中科院理化所最年轻的博导、研究员……当被人夸赞“聪明”时,丛欢总是说:“搞科研,光靠聪明可不够。”上学时,丛欢常常会提前规划出下一周的日程,甚至具体到时段。难得的是,只要列了计划,他一定会按时完成。工作以后,每天的事情越来越多,再加上科研工作的不确定性,丛欢无法详细规划日程,但对于自己和学生每天的工作仍会列出计划,并且根据重要性、紧急性等因素对事情的优先级别进行划分。办公室的一块大白板上,展示着课题组最新的进展,细致到每一名学生的名字、任务和进度要求。“丛老师是一个特别仔细、计划性很强的人。”中科院超分子化学课题组科研助理赵宏丽说。受益于讲条理、善规划的好习惯,尽管工作千头万绪,丛欢总能有条不紊地完成,甚至未来3到5年的科研工作也早有规划,他称之为“打仗的战略图”。在学生的印象中,无论多晚离开实验室,丛老师办公室的灯都亮着。“科研工作竞争激烈,特别是公认的重要课题,往往有很多研究小组同时在做。很多时候,如果不是第一名就输了。竞争是创新的压力,也是突破的动力。”丛欢说。大环分子是具有纳米尺度的环形化合物,是超分子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十年来一直处于基础研究的最前沿,也催生了两次超分子化学领域的诺贝尔奖。“我要做不一样的化学。”丛欢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定位在大环分子的合成与组装,借助有机化学精准合成的优势,他希望不久的将来利用具有特色结构的大环分子作为“积木块”,以原子精度构建一系列新型纳米功能材料。“科研要契合国家需求,这是‘国家队’的义务和责任”2015年5月,丛欢回国后到中科院理化所就职,在他眼里,“这不仅是回国,更是回家!”“我们赶上了好时候,从国家到院所对青年人才越来越重视,提供了让科研人员施展才华的空间和全方位的支持。”丛欢说,更为重要的是这里有浓厚的科学氛围,有各领域的一流专家,还有全世界密度最大的高精尖仪器群。近年来,丛欢在功能大环分子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带领着平均年龄26岁的团队,丛欢陆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结构“好玩”又具备独特性质的新奇分子:可以扩张和缩小的共轭碳纳米环、分子莫比乌斯带组成的套环、在外界刺激下发光颜色变化的分子领结、光热控可逆的水下胶水……“有机化学是一门传统学科,现在中国科学家的学术贡献越来越多。”丛欢自豪地说:“有兵有将,还有好兵刃,一定能出好成果!”如果说,丛欢最初热衷于“玩”化学,那么他现在的科研思路有了很大转变,“科研要契合国家需求,这是‘国家队’的义务和责任。”除了参加学术会议、与高校院所合作,他还不时同各行各业的人跨界交流。“医生、警官、高铁工程师等从业者的需求都可以催生灵感。”丛欢感叹道:“我们稍微转身,就是一片新天地。”喜欢唱歌、动画、美食……生活中的丛欢是学生眼中的阳光“大男孩”,可工作中的他却是不折不扣的严师。“我们都说丛老师有火眼金睛,许多细小的差错都看得出来。”毛亮亮是丛欢指导的第一名博士生,有一个课题做了3年,“过程挺艰难的,丛老师不断地鼓励、帮助我,但标准毫不放松。”深受学生时期的影响,丛欢对科普活动也满怀热情,如今每年都邀请中学生来实验室进行科研实践,“我一年招一两个研究生,干到退休只能带几十个学生。科普活动受众数以万计,如果能让其中1%的人最终爱上化学,也是很有意义的事。”转自:人民网-人民日报【来源:贵阳市教育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头条」赛意携手数字化学会共建数字技术研究院

1月12日,数字化学会数字技术研究院揭牌仪式在深圳市龙华新区宝能科技园隆重举行。数字化学会会长丘水平先生、数字化学会副会长张力先生、赛意公司副总裁、大客户中心总裁谭凌女士,赛意大客户中心副总裁陈果来先生、数字化学会运营部部长蓝国勇等学会会员单位领导出席了本次揭牌仪式。数字技术研究院致力于数字化转型过程相关的软硬件及数据技术储备与研究,数字化学会与数字技术研究院将为国内企业提供测试评估、技术研究、软件排名、提供软件与解决方案咨询等支持,帮助国内企业能够更好地开辟专区市场,提升商业价值。在揭牌仪式会场上,数字化学会会长丘水平表示,随着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的愈发旺盛,成立相关领域研究院的必要性亦随之与日俱增。而数字化学会旗下有着多名行业专家的加盟,对于数字化企业实力认证有着充足的评审经验,获取数字技术研究院官方技术认证的企业将有助于企业在数字化赛道激烈竞争中获得更有利地位。谭凌认为,赛意公司作为国内领先的企业数字化服务商,参与数字技术研究院的工作意义重大。赛意将通过数字技术研究院的测试和认证,挑选国内优秀的数字化技术和软件公司,输送至相关国内企业,数字技术研究院则将承担好严格测试把关工作。为了承担“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者”角色,赛意围绕着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及数字化转型的战略重点,不断加码科技创新,拓宽经营领域,优化企业管理。赛意过往曾携手北京航天智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发起智能制造国家标准启动会,组织有关单位和智能制造的专家共同研讨编制起草《基于云制造的智能工厂架构要求》和《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制造资源接入集成规范》两项标准。本次赛意与数字化学会强强联合,共同组建数字技术研究院,将极大地推动国内数字技术的全面发展,为各行业数字化转型赋能增值,共筑数字生态。数字技术研究院认证评估工作组是数字技术研究院技术认证标准制定和技术报告评审发布的管理组织。数字技术认证适用于数字化学会的会员单位及以上单位企业,检测内容包括不限于硬件设计/仿真工具、软件设计/开发/测试工具、产品数据管理软件包、数据分析、AI工具等技术产品的企业。

无弃

大家好,我是兴园化工园区研究院!

中国化工园区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2000年以后呈飞速发展阶段,现我国化工园区已进入提质发展阶段,国家政策指导逐渐面向现代化,化工园区面临新一轮洗牌,全方面打造智慧管理化工园区时代已然来临。在当前国内这一大趋势的背景下,基于化工园区智慧管理系统建设方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等感知,获取与传输信息,实现园区管理的安全化,公共服务化,环保化与便利化,提高化工园区生产力与竞争力。应势而生,兴园化工园区研究院是一家专注于化工园区的专业研究及服务的平台,立志于为国内化工园区提供更加轻量化、高质量的第三方服务商。汇集化工园区相关的专家组、服务商、园区管理者、政策标准制定者以及行业组织,打造方案可复制、模式可推广、运营可持续的智慧园区一体化产品。目前已经有20余家化工园区或公司直接或间接使用了兴园研究的产品及服务,智慧化链条遍布大江南北。兴园研究也为各企业及园区提供了全方位的园区测评、产业咨询、高端培训、企业评价等优质服务。包括同类型先进园区发展情况的分析,以数据的堆叠直观的对比出园区的优势与短板,明确园区竞争重点及方向,整合完善智慧化工园区和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产业链情报,全面推进;通过兴园小助手将国内化工行业一手资讯、政策法规、重大项目进展的及时推送,确保每一个用户足不出户而知天下;另外则是通过“兴园招商培训”为园区或企业打造一支支专业铁、技术铁、知识铁的招商铁军。如何利用好信息化技术支撑园区的战略发展、满足园区内企业智能化的发展需求、进一步提升园区的管理效率,是每一个化工园区未来发展都将所面临的共同课题。打造智慧园区已经是作为提升安全环保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必要且必须。兴园研究院也致力于实现化工园区全产业链监控,做到全方位的“集中管理,分散控制”,使化工园区真正的智慧管理一体化早日到来。

旦而田猎

又一名学者回国任教:徐冰君已是北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官网资料显示,此前在美国特拉华大学任教的徐冰君已出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冰君,本硕均在复旦大学化学系就读,哈佛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理学博士。2011年至2013年,徐冰君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化工系做博士后,其后担任美国特拉华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助理教授,2019年起任特拉华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Centennial Development讲席副教授。徐冰君还担任Science Advances 副主编,物化学报副主编,Scientific Reports 编委等学术兼职。他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新能源与绿色化学中的热、电催化剂的设计;气固、液固界面催化反应中的原位表征与机理研究;发展高时间与空间分辨的原位界面表征技术。北京大学化学系肇始于1910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格致科化学门,是国立大学中最早设立的化学系,1994年更名为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化学学院)。北京大学化学学科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和“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在历次教育部全国高校一级学科评估中均名列榜首;在全球高校化学院(系)的相关学科评估与排名中位列15名左右。化学学院目前下设有无机化学研究所、分析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研究所、物理化学研究所和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所等5个研究所,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应用化学系和化学生物学系等3个系,以及化学基础教学实验中心。澎湃新闻早前报道提到,今年已有多名学术大咖选择加盟国内高校,引发国内高教界高度关注。例如,全球著名计算机视觉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统计系与计算机系教授朱松纯受聘担任北大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孔子不听

上海高研院流动化学气液泰勒流的精准调控研究取得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唐志永和副研究员张洁带领的工程科学团队在流动化学气液泰勒流的精准调控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Regulation of Gas-Liquid Taylor Flow by Pulsating Gas Intake in Micro-channel为题,发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博士张亚恒为论文第一作者。微通道反应器具有热质传递速率快、内在安全性高、易集成放大等优点,在流动化学领域强化材料、精细化学品合成等方面具有应用潜力。在众多流型中,气液泰勒流操作区域宽、轴向返混低、径向混合好,是一种适合各类反应的理想操作流型。然而,如何高效调控气液泰勒流,进而实现微尺度下反应过程的精准控制和强化具有挑战性。在此背景下,研究人员提出一种利用脉动力场以精确调控气液段塞流的新方法。整个体系利用脉动进气,使气液流动系统受到周期性的强惯性力作用的施加,从而调控液柱内部的径向混合和轴向扩散。相对超声等其他外加力场,该方法操作简单,仅需一个电磁阀系统即可达到调控目的。该研究结合可视化流动实验研究和流体动力学CFD仿真,分析研究了脉动进气方式调控气液段塞流的时空迁移规律特征。研究人员利用高速摄像机实验,测得脉动工况下微尺度气液界面运动速度和加速度的特征值,并将实验气泡长度与模拟结果对比,有效验证了CFD模型的准确性。此外,还分析了气泡形成过程中涉及的作用力及脉动力场下气泡长度和速度特征。研究发现,脉动效应可增大惯性力对流型的施加影响,气泡主体流动速度随时间呈周期性波动,且主波动频率与脉动频率相同。该研究为流动化学气液泰勒流提供了新的调控思路,可作为一种普适的方法在强化微通道中化学反应过程中得到应用。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中科院STS计划和壳牌前瞻科学项目的资助。图1.矩形波脉动进气调控微通道气液泰勒流图2.微通道中气泡形成过程中气体相分布变化(v0=0.1m/s, ε=0.5, f=8Hz)图3.(a)T型气液两相汇集处各作用力与脉动频率关系,(b)两相汇合后下游位置的气泡速度曲线(v0=0.1m/s, ε=0.5, f=8Hz)【来源:上海高等研究院】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苦身疾作

保研院校分析:中科院2020年推免数据分析——化学方向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20年推免数据分析学院简介大连化物所重点学科领域为:催化化学、工程化学、化学激光和分子反应动力学以及近代分析化学和生物技术。自建所以来,大连化物所造就了若干享誉国内外的科学家及一大批高素质研究和技术人才,先后有20位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4位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位当选为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截至2018年底,在所工作两院院士14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21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2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5人。大连化物所具有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资格审批权,现有博士生导师151人,硕士生导师195人。截至2018年底,在读研究生1001人,其中博士629人,硕士327人,留学生45人。已培养研究生2843名,其中博士1948名,硕士895名。设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172人。毕业的校友中,有8人当选为两院院士、28人入选国家引进人才项目,30人获杰出青年基金支持,14人获优秀青年基金支持,13人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称号。各专业推免人数对比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一共招收11个专业。招收人数最多的专业为物理化学专业,招收29人。招收人数较多的专业有工业催化、分析化学、材料与化工,生物与医药招收人数最少,仅1人。生源院校类别比例从本科生生源院校来看,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共招收105名学生,除1人来自双非院校,其他学生均来自985、211院校,其中985院校学生最多,有80人,占76%。生源校及招收生源人数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本科生生源院多为985、211院校。仅1人来自双非院校河南大学。该研究所在大连理工大学招收人数最多,招收31人。各专业招收生源人数比例2020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招收学生均来自985、211院校,除在大连理工大学招收2人外,其他院校各招收1人。2020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材料与化工专业招生院校多为北方强理工科院校,在大连理工招生最多有4人。2020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光学专业仅招收2名学生,来自东南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20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析化学专业处在大连理工招收9人外,在其他院校均招收1人。2020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物理化学专业招学最多,招生院校分布较广且均为985、211院校,在大连理工招收7人(最多)。2020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招收4人,2人来自大连理工,1人来自内蒙古大学,1人来自四川大学。2020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化工专业仅招收2人,来自大连理工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2020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业催化专业招收人数较多,有1人来自双非院校河南大学。2020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化学工程专业除在大连理工招收3人外其余院校各招收1人。2020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有机化学专业招生院校多为理工科院校,在大连理工招收2人。2020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与医药专业仅招收1人,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2020年推免数据分析学院简介上海有机所现有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氟化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有机合成化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有机功能分子合成与组装化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推进剂关键材料重点实验室,沪港合成化学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有机合成工程研究中心以及企业联合实验室等。受中国化学会委托,编辑出版《化学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和《有机化学》三份SCI收录刊物。全所截止2016年底有职工86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研究员8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3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3人。在学研究生581人。在站博士后48人。各专业推免人数对比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招收6个专业,分别为有机化学、细胞生物学、生物与医药、化学生物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材料与化工。其中有机化学招生最多,招生60人;生物与医药招生最少,仅招收1人。生源院校分析从本科生生源院校来看,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共招生99人。招收学生绝大多数来自985,211院校,共90人(占91%);来自双非院校的学生有9人,有(占9%)。生源院校及招生人数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本科生生源院多为985、211院校。有9人分别来自9所双非院校。985院校招生人数最多,其中南开大学和四川大学招生最多有8人。各专业招收生源人数比例2020年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材料与化工招收学生多来自985、211院校,不过其中亦包含双非院校安徽师范大学(1人),浙江工业大学(1人)。2020年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医药专业仅招收1名学生,来自天津大学。2020年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招收5名学生,除上海大学为211院校,其他大学均为985院校。2020年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化学生物学专业招收学生均来自985、211院校,在四川大学招收2人,其余院校各招收1人。2020年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细胞生物学专业招收人数较多,在中山大学招收人数最多,有7人。在双非院校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各招收1人。2020年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专业招收人数最多,在双非院校广西师范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山西大学各招收1人。

分水岭

化学所在金属有机框架材料薄膜的可控生长研究中取得进展

二维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性能电子器件的设计与应用提供了重要基础。由于电子器件需要在介电层上进行组装与集成,因此,研究有机分子的自组装行为,在绝缘衬底表面上直接构筑均匀的二维纳米材料对于研究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开发规模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固体实验室科研人员在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的可控组装与规模化制备方面开展系列研究。科研人员以六羟基苯并菲(HHTP)为有机配体,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技术研究水-氧气氛对晶体生长的影响,制备出高质量的Cu3(HHTP)2 MOF材料(Mater. Chem. Front.2020, 4, 243);利用电化学技术,以六羟基苯并菲、苯-1,3,5-三基三硼酸(BTPA)、2,4,6-三羟基-1,3,5-苯三甲醛(TBTC)等为有机配体,通过施加外电压使其向阳极迁移并与解离出的铜离子在阳极表面发生配位反应,制备出均匀的二维Cu3(HHTP)2、Cu3(BTPA)2、Cu3(TBTC)2等MOF薄膜,并将它们转移到硅片衬底上,组装了电子器件(Angew. Chem. Int. Ed. 2021,60, 2887)。最近,科研人员从毛细现象中获得灵感,提出制备二维MOF薄膜的限域生长策略。该方法利用毛细力将制备二维MOF薄膜的铜离子和5,10,15,20-四(4-羧基苯基)卟啉(TCPP)交替引入到由两片绝缘衬底组成的狭缝内,在限定的区域内发生配位反应,从而在石英、蓝宝石、硅片等绝缘衬底表面上直接生长出大面积的二维Cu2(TCPP) MOF薄膜。该方法不需要衬底转移,与目前的硅加工工艺相兼容。通过XRD、HRAFM和Cryo-TEM等仪器测试表明,该方法制备的MOF薄膜具有高的晶体质量, 其薄膜电导率为0.007 S cm-1,相比其它羧酸基MOF材料(10–6 S cm–1)提高了3个数量级。此外,该策略也适用于制备Cu3(HHTP)2, Co3(HHTP)2和 Ni3(HHTP)2等二维MOF材料,具有普适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上,并被选为前封面。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生刘友星,论文通讯作者为研究员陈建毅和中科院院士、研究员刘云圻。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的支持。图1.(a)二维Cu2(TCPP) MOFs的结构示意图;(b)XRD;(c)HRAFM图像;(d)(100)面的Cryo-TEM图像;(e)(001)面的Cryo-TEM图像。图2.前封面,示意了MOF薄膜的面对面限域组装过程【来源:化学研究所】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